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15 12:0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测量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理实一体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 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 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作者简介:

第2篇

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个人工作总结

在作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我按照预期进度安排,在老师、同学还有建筑公司的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设计初期,我复习了《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课本所学知识,查阅了《建筑设计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在设计中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设计后期,主要进行图纸的绘制。

毕业设计是对函授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透过毕业设计,我复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工程师,就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建筑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美观;设计过程中,就应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思考各个工种的协调和合作,还有建筑周边环境的考虑等等。这些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抓住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思考一些细节的问题。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规范是设计的航标,务必多思考、多体会,在设计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对建筑规范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建筑规范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较少错误的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注重交流。遇到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我都做到不耻下问,不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很大帮助,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课堂上面没有学习到的实战经验。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苦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潜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两年多的本科函授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建筑专业知识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不仅对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提高了我相信继续努力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在思想觉悟上,我对自己始终有较高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负担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和定位。毕业设计的写作是对两年多函授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有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我的这些专业知识,还使我掌握了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写作毕业设计的这两个月是我的一段难忘回忆。在我倘佯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在设计论文大纲的步骤中,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步小小思路实现时的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为了毕业设计熬夜画图,但看着绘制好的图纸,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这段时光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毕业设计写作期间得到了指导老师、函授站老师及一起做设计的同学们和公司同事们的指导、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第3篇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引言

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去向,以及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得出,学生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比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如何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办学特色

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存在不同的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在土木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期,实现人才循序渐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学期,1月―2月是第四学期,3月―6月是第二学期,7月―8月是第三学期。大一至大三学年,每学年分4个学期,大四学年分2个学期,共14个学期。大四学年的第2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各学年的第三学期设为8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交替。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替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

(1)建筑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制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测量能力。

(2)结构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体能力为施工方案设计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指导施工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近年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及科研、创新潜质。

为实现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严格按照“大一年级熟练掌握初级岗位技能,大二年级初步达到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三年级熟练掌握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四年级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本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前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建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学生入学先从实践学习为起点,各学年均实施工学交替方式,并且各学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螺旋式上升关系。

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四大类课程系列,分别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课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具体如下: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图与识图、测量技能训练、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及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等;结构设计包括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现场实习等。

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为例,该门课程是本专业“三板斧”课程之一,本门课程很多高校开设在大二学年,为了能让学生在大一第三学期能够全部顶岗带津贴实习,实现企业预备役的目标,本专业将此门课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学期,直接对接第三学期,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专业有更好的了解,在职业前瞻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土木工程测量》实践课程4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准仪器的使用。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前瞻教育中的测量入门课程;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理论课程学习+测量技能“第三学期准入制”考核;第三阶段:大一第三学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测量实训任务,并通过第三学期总结考核。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螺旋式上升关系。

四、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确定课题、任务急项目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实施“订单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有效落实。特别对工科专业而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企业“订单”,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可使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学用紧密结合。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学期准入机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三学期学习。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并参与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专业则依据教学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鼓励学生在第三学期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及实习岗位,申请专利、发表相关论文。

五、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满足不同发展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我们在各环节均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等多个层次。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发丰富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可打破课程界限,在相关的实验室任意选修需要的实验项目,每积攒16学时,获得1学分。每年有超过2/3的学生选修了扩展实验,有效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科研潜质的培养。

结语

目前,按此专业培养模式已经试行了4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对土木工程的总体认识与宏观概念相对清晰。诚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刚开始,最终效果尚需时间与用人单位的检验。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感仍需不断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29-02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教育要面向时代,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伟大使命,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1],如何让学生拥有创新应用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全国目前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 ;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教育界对工程教育非常关注,从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等多方位进行积极的探讨改进。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工程措施上的综合学科,是环境保护产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3],将来能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4],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技术人才。目前很多院校在环境工程教育中上存在诸多不足,实践教育弱化趋势尤其明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重“学”轻“术”,造成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为此,以环境工程学科为例探讨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社会背景

在科本生培养过程中,当前高等学校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1.工程教育认证。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使得一直强调的“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次有了明确合理的参照标准,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高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估,由专门职业学会会同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出发点,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推进创业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策[5]。这相应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4.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压力巨大[6],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极大,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起来,国家已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7]。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环保产业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未来发展潜力巨大[8],亟需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鉴于上述社会背景,基于社会需求和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以提升工程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环境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本土性等特征日益突出,覆盖面也不断扩展。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工程毕业生应当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工程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体来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3.具有环境工程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5.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理论及技术前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我校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按照“加强基础、深化实践”的原则来改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如下。

1.学科基础课的构成。除跨学科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外,重点以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为基础课,凸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化学污染物监测治理方向基础雄厚的特色,各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此外,设置了生物生态类(包括环境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工程类基础课程(电工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流体力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构成。主干课程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水、气、土壤、固废、噪声分别设置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专门课程。理论教学成为系统传授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9]。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重点改革内容,新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化工类基础课程实验;(2)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3)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该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实验;(4)集中实践课程,利用三周进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讲义与学生方案设计相结合,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生活废水处理、水质综合监测评价和数据的质量控制;(5)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在二、三、四年级开设;(6)毕业论文(设计),利用第八学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实验或工程项目方案设计。

上述各实践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了课程设计、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现场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能力五级培养模式,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通过从模拟验证,到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最后完成独立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实验室工作的适岗时间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近年来,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依托环保行业企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新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应用型课题的科研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建设手段,逐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学科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邱荣富,唐方利,李相林,周剑.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08,(7):131-132.

[2]黄丽坤,王鑫,夏至,黎晨晨,徐忠,吴春.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7-98.

[3]孙红文,戴树桂,徐建,马小东,汪磊,张彦峰.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1-13.

[4]胡庆昊,韩照祥,马卫兴,陈文宾.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6(11):176-177.

[5]于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3):263.

[6]杨明,贾向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和谐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7):55-59.

[7]王金南,秦昌波,田超,程翠云,苏洁琼,蒋洪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5):9-14.

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探讨

在高等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计划”的实施基础是我国先前执行的工程教育,在此基础上要求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一般情况下实行“3+1”,即学生三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来推行“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注重工程教育服务企事业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适应“卓越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本文根据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基于“卓越计划”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莆田学院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现在的大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其教学观念还是遵循其本人在当学生时的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也大都是以传授知识为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突出,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些观念导致在实践教学中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工作后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上手慢”。

(二)实践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比如: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偏低,占比不超过25%;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占总实验项目数不超过50%;一些实践环节的内容多年不变。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全面反映当前的生产实际和科学前沿;由于近年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和施工单位担心安全问题,使得组织学生进入工地实习非常困难,因此,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得不到实际锻炼;培养方案中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的时间一般不超过8周,毕业设计阶段一般是在学校进行的真题假作或假题假作,再加上施工企业由于多种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进入工地,因此校企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是流于形式,没有成功。

(三)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对于土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必须有工程领域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我院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进入到高校教学,其身份的变化从学生直接变成教师,其拥有的理论知识是满足需要的(一般是博士或硕士毕业);而缺少工程领域的工作经验,入职后理论教学任务量繁重,虽然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年抽出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由于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方面对在职教师没有强有力的实施政策,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只能满足一般的技能训练。

二、改革与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开展“转变教育理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工程单位相结合,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与工程实际零接触,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基于“卓越计划”,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对构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所有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土建类专业中探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土建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研究”“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工程造价专业试行‘卓越计划’”等项目的教学改革。建立“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大系列”的立体化、全过程(四年)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中心”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为中心来展开;“三个阶段”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基础阶段、综合阶段、创新阶段;“四大系列”是指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四大系列。

1.“实验教学”系列。该系列主要包括课程内实验和课程外实验。课内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外实验主要是指创新实验。

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进行预习,在实验课上教师简单讲解所要验证的知识点、实验方法、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中必要的注意事项,讲解后让学生分小组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只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是指针对某门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或与之相关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提交给教师进行审查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审查通过方可进行实验,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实验全过程中不作讲解,只作必要的辅导。比如:我院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属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点位测设”实验(属于《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属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矩形界面量的纯弯曲”实验(属于《材料力学》课程)“土的三轴”实验(属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等。目前,我院已有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的课程占所有实验课程的85%以上。通过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创新实验)是指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实验项目,如近年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土木工程专业12级洪晓毅同学负责的创新训练项目“校园景观休憩场所3D模型的设计与开发”,土木工程专业13级黄小冬同学负责的创新训练项目“沥青稳定碎石路面材料不同压实条件的实验分析”,工程管理专业13级同学负责的创业训练项目“二维码在礼品中的运用”等。

2.“实习(实训)教学”系列。该系列主要包括课程实习(实训)和课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实习(实训)是指:针对某门课程在课程结业后进行的实践锻炼,如:地形测量实习(属于《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工程地质实习(属于《工程地质》课程)、造价软件实训等。

认识实习是指新生在第一学期学了《专业概论》课程后,组织学生对施工工地或已经竣工的工程项目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结构组成、使用功能、施工程序等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背景,激发其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

生产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后,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从事各种施工工序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深一步理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除了积极利用实习基地实习外,还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独立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是指在毕业设计之前,对大学四年中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习基地进行系统地现场锻炼,并且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从而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业务上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得到全面锻炼。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系列。课程设计是指在某门专业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指四年大学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中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合格工程师的要求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旨在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资料收集、设计计算、手工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英文翻译、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培养,为学生毕业后进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系列。该模块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科研创新是指学生利用课内或课外实验,通过参加省校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内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各种学科竞赛(数学建模、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大赛、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服务是指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我院团委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并形成了我院社会服务活动“三结合”的特点,即“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科技服务与接受国情教育”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以上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服务社会的精神。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合“卓越计划”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来提高。首先,建立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的机制,让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和土木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等),提高其为企业服务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培训让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成为适合“卓越计划”的“双师型”教师。到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已与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福建巨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团建设有限公司、莆田市东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实施了福建省教学改革项目:福建省一般本科高校办学水平提升计划――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到目前为止,在41名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系列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有22名,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53.7%。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3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人次,注册建造师6人次,注册监理工程师3人次,注册造价师4人次,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另外还在莆田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福建巨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团建设有限公司、莆田市东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聘请了12名高级工程师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三、结语

建立“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大系列”的立体化、全过程(四年)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分散设置与集中设置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工程施工能力、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等。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福建省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大赛” “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全国高校“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竞赛、“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活动,激发了创造力和求知欲,有效地推动了他们的创造精神,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改变以前学生毕业后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慢慢胜任现场工作的弱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R].2010,6.

[2]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2011,(6):4-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在我国,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成为社会化、技术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门新兴行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也已被列入国家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从市场的需求来看,建筑设备领域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社会需要大批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但在建筑设备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由于历史原因,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过窄过死,内容重复性较大,培养的学生灵活性不够,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举措。

一、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建筑设备工程行业人才的现状。随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改革,市场对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建筑设备从业人员已不能适应现行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模式。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简单层面,而要参与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等全过程中,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我国的建筑设备行业的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建筑设备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设备的安装检修、运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是应用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失调,甚至有许多非专业人员在管理现代高科技设备,导致先进的建筑设备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设备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是从设计、施工等单位转岗而来的,部分是因工作需要从其它相关行业转而从事建筑设备行业的,其大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2.高职院校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在培养建筑设备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人才的比例失调,严重缺乏施工运行管理的一线技术人才,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欠缺,许多建筑设备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不能达到工程施工要求。同时,在当前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

高职高专属于技能培育型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强调职业教育的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

由于建筑设备行业人员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实用型人才的短缺,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调整专业建设思路,科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依照《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4)15号)及两部门联合制定的建筑设备专业领域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多数院校确定了按“建筑给排水与消防、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三个教学模块来开设课程,按“建筑设备安装施工”与“楼宇建筑设备维护管理”两个就业面向来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思路,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宽口径、淡系统、轻深度、重实用。

首先抓好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而开展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训。因此,知识结构要整体优化,要搞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要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和学的成本;教学计划应采用分段制,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内容要适应市场和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优化专业知识构成。建筑设备专业虽然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由于高职改革,所给的课时有限(一般为四十多学时),如果系统、完善地讲授所有的基础理论,很显然课时不够,也没有必要,如果讲的太少,则无法支撑实践,或者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因此,对于基础理论,根据所授专业知识的要求,应坚持面向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需要,力求精炼。

建筑设备专业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各种类型设备工程的组成与构造,以往的教学大多采用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并联系实际举例讲明的方法,虽然学生们大多也能听懂,但印象并不很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应多采用现场教学,同学们不仅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通过现场教学,不仅使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1)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加强自身培养,优化各专业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争取每个教学领域都有带头人。(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更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3)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协助并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养其教学科研能力。

3.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主体还在大学校门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应用型专业,我们应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和技术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经典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需求,将专业办出活力与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计应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共开设了33门课程,再加上课外的选修和各种讲座,力求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一些课程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整合,增设工程测量、热工测量课程,对于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增加运行与管理课程的内容与比例,加强供暖、通风、空调、制冷等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了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调整,将传统的理论教学课时数适当减少。另外,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Auto CAD等教学内容。

2.加大课程的整合与改革。精简学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重组、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都有涉及,把以前各课程中重复性的内容摘出来,经提炼充实加工后形成新的课程就可精简学时,从而达到减少专业课比重,加大基础课的目的。同时,改革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时,建立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教学课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划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四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结合“因材施教”观念,柔性化实践教学计划,满足学时个性化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增加分析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训练。在专业大型实验方面,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更新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接触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供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3.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理论课程和公共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以百分制记分;实验实训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口试等方式以等级制记分,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或者,亦可将理论考核成绩与相应的实验实训成绩采用百分比形式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公共课程和条件成熟的专业课程应当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引导,规范课程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教学效果的好坏评判课程体系改革的得失成败。

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又要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应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建议其比例为1∶1.2左右。

1.理论教学方面。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中应注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删除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以“够用”为原则决定保留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深度不一定很深,但专业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突出适应性、针对性。基础理论课应弱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严密性,不过分强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应注重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专业理论课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同时注意基础理论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注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各种实物教学及实例教学法,更好地贴近实际。对于建筑设备专业课的具体内容,教材上大多只是讲述了设计原理、计算公式、设备及配件的主要构造、特点、施工操作的基本要求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具体概念,学生平时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光学些理论的东西不免要有空中楼阁之感。因此,教师必须设法缩短教学与具体工程实际之间的距离。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尽力采用实物教学,二是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在讲述原理、方法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

2.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有多种途径:增加专业实践性教学占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大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采用“2+l”,“2.5+0.5”等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丰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内容,为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上手,在上专业课时将新知识贯穿到课本知识中去,并且通过参观,让他们了解新知识;完善各实习环节,认真组织实施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便利;强化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按教师思路完成学习任务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 庄中霞,裘汉琦,胡建平.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 李卫平,裴涛,王丽.高职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6).

[3] 刘学军.浅谈高职建筑设备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 王海涛,程海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