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历教育论文

学历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2 05:0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历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历教育论文

第1篇

 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7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7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7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t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共5页,当前第1页1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t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07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07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7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7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

共5页,当前第2页2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

共5页,当前第3页3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7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7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07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总之,我区2007年的教师培训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但

第2篇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号、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号文和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

一、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

(一)国家对于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要求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2007年4月,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为了充分发挥我国部属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要求各校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的方针,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统筹管理,结合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优势

研究型大学在向继续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品牌感召力、雄厚的学科基础、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校园氛围等优越条件,开展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培训、从低端培训向高端培训的战略转型。

研究型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和优良的师资,这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关键。如科技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我国高校科技论文、科研等都占有明显的优势。研究型大学具有一流的师资,这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基础。研究型大学学术大师云集,学者教授一堂。要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引领学科发展、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储备。

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这是继续教育面对市场办学的关键。研究型大学的品牌大多是该校历史文化的积淀及其对现实社会强大的影响力长久累积的结果,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良好的品牌一方面可以吸纳优秀的生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和知名企业开展强强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教育。

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这是开展继续教育的无形的引力。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大都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置身其中,会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愉悦感。很多不能进入研究型大学进行全日制教育的学员会产生一种向往和期望,希望能在其中感受这种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而继续教育以其灵活的入学方式为渴望进人研究型大学学习的人提供了一条通途。

二、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分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

哈佛大学1910年创办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大约有2万多名学员,至今已有超过400000人参加过该院学习,学费总收入超过3亿美金。目前,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开设600多门课程,涉及66个专业,项目包括学历教育、学分课程以及非学分课程,其中有六分之一的课程提供在线学习。除继续教育学院自身课程外,还有近百门哈佛大学其他学院的课程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的网络平台向全世界网络用户开放。每年13000人的招生量,遍布一百多个国家的传播范围,体现了哈佛大学对其继续教育学院近百年的定位“让每一个层次的学习者都能领略哈佛的精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继续教育学院(UC Berkeley Extension)是伯克利从事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依托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同时整合了产业界的资源和专业队伍,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终身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

(二)香港大学的继续教育

1956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了专业进修学院(HKSpace),已发展成为拥有900余名教职工、2000余名兼职教师、年收入9亿港元的亚洲地区继续教育领跑者。据该院统计,2008年有118000人次就读HKSpace,其中包括6 000名全日制大专学生,而港大计划内学生仅为12000人。目前HK Space学院每年财政收入是港大其余九个学院学费收入总和的两倍,也是港大下属学院中唯一能为学校盈利的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致力于连同香港大学各院系及其他学府合作办学,拓展终身学习机会,以帮助个人及事业的发展。为了配合社会资源发展的需要,提供优质课程,培育人才,在提倡终身学习的香港,为迈向学习型社会以及市民追求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三)国内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全社会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项目。以“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高效益、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思想,依托清华大学优秀的教育资源、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国际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促进社会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我国构建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坚持“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办学基本方针,探索与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趋势特征

(一)开放性

首先体现在继续教育的招生环节上。继续教育主要面对市场办学,不像传统的学历教育,采用高考、成人高考、自主考试等多种考试进行录取。继续教育目前面临仍然属于找市场、买方市场的阶段,因为更多的是采用报名则直接录取的模式,对于定制教育,则按照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要求,直接为相关单位进行培训而忽略或者减少招生环节。其次开放式还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和学历教育向比较,教学的模式更加灵活,教学的内容更加实用,教学的环节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手段更加强调互动,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如拓展训练、参观实习,校内讲座、师生互动讨论、专题研究相结合的灵活 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继续教育的课堂尽可能多的和实践相融合,和社会相接近,体现出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二)信息化

研究型大学开展培训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如哈佛大学利商学院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手段开展的培训项目,它以学习者利用媒体、互动的CD―ROM学习软件自学为主,同时学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互。该项目的目的之一是要使更多的管理人士能够获得学习提高的机会。目的之二则是进一步提高那些已经参加过面授培训的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又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教育学院除了开设传统的以面授为主要形式的继续教育课程和项目之外,还组建了一个虚拟的继续教育学院,即“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在线教育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学员能随时随地学学开设的课程或项目。“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整合了大学专业院系的课程,同时也将学院开发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国际化

中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刺,纷纷提出了“国际化”的定位。与此向适应,继续教育也必须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在2007年10且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学会与美国大学继续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美继续教育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深化中美继续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主题,旨在为中美两国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为解决中美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契机,通过跨地区、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和探讨,促进双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

(四)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学员背景、师资来源、课程内容多诸多方面。首先是体现在学员背景上,面向市场或社会招收的学员拥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和年龄层次,学员的多元化背景一方面有利于继续教育学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层次的多元化也为教授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调动每个学员的积极性对课程学习带来了挑战。其次多元化还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包括从课程体系设计、教授聘请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不仅要考虑社会或企业需求,而且要考虑教师的特点,因此继续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学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强调统一、标准。另外在教师聘请上,除了充分利用自身学校的师资优势外,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或社会上认可名师名家,以他们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树立学员的信任度,培养继续教育的美誉度。再次多元化还体现在课程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上。继续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学历教育的单调的规定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上,而是要根据培训的内容、学习的接受程度、企业或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课程学习的时间。

四、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规划,确立继续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定位

研究型大学必须更新观念,破除继续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可有可无或成为一种负担或“鸡肋”的思想,提高对发展继续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树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重要任务的观念。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把继续教育作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破除大学围墙,冲出象牙塔,把科研成果向企业、社会进行推介,推动高校科研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高端培训转变;二是内部向外部转变,在充分调动学校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努力拓展外部市场,寻找内部优质资料向外部辐射的结合点和落脚点,实现继续教育的生根、发芽;三是从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市场转变,从最初的国内小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办学定位,实现国内和国外继续教育两头开花的局面。

(二)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提升继续教育的品牌和美誉度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或培训必须珍惜自身的荣誉,维护好研究型大学经过若干年塑造的品牌。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一是通过管理来保证继续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的品质要求;二是确保继续教育学院能充分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市场需求。

研究型大学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中。同时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规划管理,克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的误区,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必须加强管理,结合世界一流大学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模式上各有千秋,但是必须注重和自身本校的特点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市场运作,机制灵活,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型大学的传统的精英学历教育招生是事实上的“朝南坐”,竞争仅仅局限在层次类型差不多的高校之间进行。但是对于培训而言,市场相对不成熟,研究型大学开办培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处在积极探索的阶段。从国内几所研究型大学探索的历程来看,在学校或学员层面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的同时,必须责权下放,充分调动各个办学实体或者项目组织面向市场的积极性,保证机制灵活,要实现自负盈亏,成本核算,实行项目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强化产值导向和效益导向,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赢得社会的认可,才能形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市场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实践阅历的教授队伍,同时才能为企业量身定做教育培训,为企业内训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只有形成了市场机制的继续教育,相对而言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和灵活性,依靠专业院系的学术支持,将继续教育项目推向市场,同时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专业院系,从而共同开发推广满足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同时也有利于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院适度开展有利于学科建设、增强与产业界联系、满足社会需求的培训。

(四)打造平台,加强研究,注重信息化在发展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基石,因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转换新的工作岗位进行充电,而又时间又相对紧张,如何利用不富裕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机会,所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建立学习平台,加强互动手段,强化学习支持,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劣势,推动基于互联网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斌.美国四所著名高校教育培训凋研报告.继续教育[J],2006(5).

[2]刁庆军,李建斌.深化中美继续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远程教育[J],2007(12).

第4篇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细胞工程,他们一头连着教师和学校,另一头连着学员,能否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校、教师、学员信息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成人教育论文的班主任设置同样是决定一个学校继续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班主任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学校成人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信誉。 

成人高等教育有多种不同形式,成人学历函授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等,其中,成人学历函授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函授教育质量是学校函授教育的生命,强化教育管理,已经成为提高函授教育质量的关键。 

与成人脱产学生相比,函授学生有其独特之处。如何结合成人学员的特点,对函授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笔者根据多年担任函授班主任的经验,从确立班主任管理为核心,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从扮演好班主任的角色,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以及明确工作思路,采取科学管理及招生宣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确立班主任管理为核心,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与全日制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其文化基础也相对下降。随之,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出现,从而使成人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函授教育的管理主要以班主任工作为核心,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对学员函授工作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站在函授教育管理第一线的班主任,其肩负的重任确实是很大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调整管理理念,认真分析学员的个性,制定出合理、有效、有针对性的策略,应当认真贯彻成人教育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员和任课教师提供一个良好、愉悦的学习和教学环境,积极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管理,保证函授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成教院函授学员主要为在职的各行各业成员,作为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他们的求学动机、求学过程表现为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进修业务知识、更新知识获取信息为辅。因此形成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这些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基本定型,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由于他们经历的特殊性和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复杂化。函授教育的特点,一是学制时间长,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少;二是业余自学分散,平时学习得不到老师帮助,课本知识完全靠自己钻研,学习条件差;三是函授课程多,每门课安排时间相对少,加上学生普遍年龄较大,记忆力下降,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函授教学是十分艰辛的,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教学环境中,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和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基于上述原因,班主任在对成人函授教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时,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体现成人函授学生的特点,优化学生的管理,从而保证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1、充分发挥班委会组织作用 

班主任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班级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成人学习的日常管理,不同于普通中小学生的管理,主要以自我管理为主。因此,物色培养班干部并使之成为得力的助手,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火车头,班主任要带好不止一个班,离不开班干部的参与和帮助。把那些有威信、组织能力强的学生选进班委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管理才能,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所以,班主任在新班组建班委会的过程中,应利用新生报到时,新生发书时,观察了解,个别征求学生意见,选出班上最优秀的,大家一致赞成的学生作为班委会的成员,为2.5年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定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教学工作流程 

函授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第一线,遇到的第一个不适应,就是工学矛盾严重,表现为他们中多数人,身在课堂,心还挂念着单位的工作、家中的孩子等,这些矛盾的角色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不能迅速适应新角色的干扰因素。因此,班主任就要充分理解他们求学不易的心情并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远道不方便前来上课的学员,允许他们在单位证明的情况下,由本人或部门领导写好请假条盖上单位公章递交班主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字当头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前提,函授学生学习面临工作、学习、家务、社会活动等事务,思想负担很重,精力比较分散,他们参加在职学习,确实要克服诸多困难。要使一个班形成团结、勤奋、守纪的良好班风,没有严格的纪律是不行的。班主任要富爱于严,严中有爱,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情通理达“”理直情正“便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有效方法。班级工作要做到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学员一入学,就结合学校制定的《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学习“学员学籍管理规定”,讨论制定班级“学员考勤制度”,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争取考试合格,均能在规定年限内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外,本科阶段的学员尽量通过努力,获取一张难能可贵的学位证书。 

二、扮演好班主任的角色,严格履行函授班班主任教育、管理、服务职责 

成教工作的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班主任尤其如此。针对函授学生的特点,班主任在每届学生开学之初专门开设入学教育环节进行动员,强调学习、考试纪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考试态度。期间通过与学员进行班会、座谈会等形式有效沟通,了解其学习需要和对学校管理意见,尽可能满足学员合理要求,尽量保证服务到位,让每位学员顺利学习、完成考试环节。

在学期考试前,作为函授班主任,要为每个班级每位学员制作考试通知信息,包括考试课程、考试地点、考试时间等,对在企信通未能发送成功的学员务必跟踪及时保持电话联系,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考试信息,及时到位参加考试。利用考试阶段的学生集中之期,为每位学员发放下学期开学通知单,内设报到日期,所交费用等要求,并组织班干部及时完成一些重要事情。学生报到期间发放教材,对学生证进行注册,公布考试成绩,发放课程表、组织补考工作等,并确保当天报到率达到90%以上。每门课上课前一天尽量短信提醒这些学员按时前来,课前组织签到,对未到学员通过短信、QQ等了解其缺课情况,因工作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前来上课,可以上交单位盖章的请假条。无故缺课三分之二以上,将对其平时成绩进行相应扣分,严格监督考勤制度。 

三、明确工作思路,采取科学管理及招生宣传 

成人学历教育的班主任应根据教育特性及班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点做好管理与服务、招生与宣传两方面工作。管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制定班级管理细则、成立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手段实施有效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可通过建立QQ群、江阴终身学习网等网络通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招生宣传等达到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扩大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的最终目的。 

1、充分尊重学生,真正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 

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还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成人函授班的班主任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学生,他们比中学生、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强烈地希望获得老师的尊重与帮助。他们讨厌中学时代那种具有浓厚的师道尊严的教育管理模式,他们希望教师更具有朋友色彩而不是那种不通人情的老夫子或机械传授知识与指令的复读机;他们希望教师更多地以兄弟姐妹般的关爱形式提出要求而不是传道式地宣传教条;他们希望与教师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师那里获得了肯定,他们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依赖感、信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成人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强,一旦他们在心里对你班主任产生了认同感,他们就会乐意接受你的的说教与要求,也会自觉地配合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甚至主动帮助你进行有效的招生宣传,即“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成效。因此,班主任应该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关心与管理、尊重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学生的朋友与亲人,那么无形之中他们就能够成为你一支强有力的招生队伍。 

2、照顾成人函授学生特点,做到教育管理工作宽严适度 

成人函授学生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学生,他们拥有多重身份。首先,他们都是已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不仅受到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还要受到工作单位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工作单位向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和需要,他们要及时作出反映的事情,他们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其次,函授学生或是一家之长的人,一旦家庭中发生了突发性的急事时,他们不得不出面承担或部分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某些重要时刻比如考试也被迫缺考去处理相关事情。因此,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函授学生的这种特殊性和合理性,避免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学生因 

第5篇

一、全球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趋势

(一)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竞争性合作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北美、西欧、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近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需求总量不断上升,走国际化路线是实现全球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1]。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供需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与服务实现全球流通,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跨国贸易、竞争与整合。目前教育输出国以英、美、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其教育输出主要以经济和市场化为导向,因而强调竞争,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弥补国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这些国家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在全球范围内争夺生源,并通过海外分校、课程衔接、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拓展跨境教育服务,增加收入来源。教育输入国以中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为代表,其教育输入以加强本国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品质为导向,因而更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各种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与院校联盟不断推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以竞争性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以全球范围内教育交流领域最著名、最典型的博洛尼亚进程为例,1999年,欧洲29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建立统一的3-5-8学制,实行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到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46个,各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建成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奠定了基础。除了区域性合作之外,各国跨境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日益增多。如,新加坡通过采用新加坡、美国、中国顶尖大学三校合办的模式,创立了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海湾地区的卡塔尔和阿布扎比分别花费数亿美元在本国开办欧美顶尖大学的分校;亚洲理工学院投资100亿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开办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印度教育部也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国外教育投资者在印度开办大学或分校。

(二)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通过“服务贸易协定”把高等教育视为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服务性产品,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凸显。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带来高等教育经费的紧缩,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弥补政府削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而造成的办学经费不足,纷纷改变原有的教育资助或援助政策,对外国留学生实施全额收费。为争夺留学生源,各国除了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外,还通过开设海外分校、特许经营、课程衔接、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拓展跨境教育服务,为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增加收入。对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而言,获得经济收益、缓解教育经费压力,已成为其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具体表现为以留学和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跨境教育项目得到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开展跨境教育的形式多样,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把教育输出看作是教育服务贸易的核心战略,强调经济收益。特别是澳大利亚通过TAFE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巨额收入,其教育输出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已成为本国第二大服务产业。TAFE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灵活多样:通过在境外设立合作办学机构招收学生来输出职业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来开拓市场;通过输出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来获得知识产权收益;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创收和提高学生国际化比例;通过境外交流与培训扩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影响,等。

美国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留学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回报。留学生教育不仅给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储备、带来巨额学费收入和经济效益,还加强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近5年,美国各州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再缩减,已达到25年来最低点。华盛顿州过去3年的州财政资金削减了一半以上,华盛顿大学被迫减少其本地生源数以增加海外学生的数量。该校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校18%的新生来自国外,每名外国大学生每年学费为2.8万美元,约为华盛顿州本地学生的3倍。该校校长麦克·杨称,正是靠着海外留学生的支持,超过班级人数1/3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华盛顿学生才能上得起这所学校。

法国高教部也在加紧分析研讨如何吸引外国留学生问题。法国高教部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提出,今后在招收外国留学生过程中将扩大招收高层次留学生人数,到2015年使赴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由目前的50%提高到67%左右;加强与外国高校合作,到2015年,使通过合作项目赴法留学的学生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2]。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跨境教育质量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在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通过双边的、区域性的和国际的机制,来回应日益增长的跨境教育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提出的挑战。各跨境质量保障机构也在转向采用通用的质量评审标准,保证跨境教育提供者的合法性,确保消费者所接受的教育达到认同的标准,所获得的资格得到国际认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障跨境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分别对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者、学生、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历鉴定机构以及专业团体等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给予建议,帮助成员国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跨境办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保护学生等相关群体免受劣质教育的伤害。

目前,虽然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但对于外国机构来本国办学或本国机构到国外办学缺乏经验,对于如何保障跨境教育的质量缺乏认识,造成跨境教育市场鱼目混珠,跨境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合作办学信誉难以提升。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重视,不管是教育输入国还是教育输出国,都在努力加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通过积极的探讨和经验分享,解决跨境教育在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等方面的核心制度安排[3],优化 跨境教育的发展环境。如,针对近几年大学海外教育项目运营中出现项目失败、劣质跨境教育给澳大利亚及海外合作伙伴的名誉带来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及学生福利和安全方面的风险等问题,澳大利亚大学委员会于2005年投资135万澳元用于14所大学的15个跨境教育项目研究,希望从中找出海外教育项目质量监控的对策。目前,澳大利亚主要从建立跨境教育质量监管框架、成立专门的跨境教育监管机构、慎重选择跨境教育合作伙伴、制定详细的跨境教育发展计划、签署双边合作协议、维护双边合作关系、制定跨境教育项目实施程序和准则等几方面对跨境教育的质量进行监管和保障,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进展

(一)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教育交流合作大格局已形成

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28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同时,也设立了18个双边和多边教育高层交流的定期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个区域合作平台。中美、中俄、中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初步形成,各种语言年、文化年、国家年活动相继举办。目前,已经签署和正在有效执行的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协议是154个。另外,正在实施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有77项。未来将进一步巩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落实好未来4年“公费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计划”和美方未来4年“派遣10万学生来华留学倡议”等成果。深化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机制,重点推进中俄“语言年”、中俄“国家年”教育领域机制化项目。构建好中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中国—拉美、中国—东北亚交流机制,推动双边和区域教育国际合作。

(二)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目前,我国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快速。2012年,先后批准正式或筹备设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5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6个高起点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全国本科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和高校内设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已达43个,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同时,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增多。2012年,共批准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举办了149个办学基础较好、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达732个,约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46%。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教育部将进一步修订高校境外办学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高校“走出去”。

(三)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据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国留学生源国,也逐渐成为了新兴的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的目的国。

目前,来华留学发展迅速、出国留学规模继续扩大、留学回国热情持续高涨。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留学人员总数已达29.26万人,比2010年增加两万多人;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较2011年增加5.99万,增长17.65%;留学回国人数增加8.67万,增长46.57%,留学回国人员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

近期,我国政府在推动出国留学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表现在:留学工作的政策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留学工作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留学工作信息化迈出重要步伐。未来将在实施留学中国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加强出国留学工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通过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支持教育机构境外办学、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等活动,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一)高职国际化办学需对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找准定位

随着高职国际化的发展,高职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国际化办学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国内院校与合作对象在学制、学历层次、教育功能和社会职责等方面的错位。各国由于教育制度、学制发展、社会需求等背景不同,在教育分类上有很大差别。如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同属一个类型。但社区学院又与我国高职院校不完全相同,它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于一体,为特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服务,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和具有开放性,在办学定位上更突出了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功能,能够完全满足社区各行业、企业及居民的学习需求。我国高职是以大学专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相对照,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5B,即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这也使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得到了权威性确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课程,都明确了各自的定位,自公布以来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行。我国高职在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时,同样可以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参考,分析其所举办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以便于选择与自己对口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逐渐从盲目走向理性和深层次、专业化,更加注重实效和内涵发展。对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选择对口院校和对口领域进行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逐步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大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在这个进程中,一些国外合作方过于以营利为目的,很难保证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用。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质量保障和监测机制,有步骤、有制度、分层次地对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规范和引导。另外,我国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待建 立和完善。目前,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国际就业资格和海外就业机会。行业协会在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职业教育必然关注双边、多边的职业教育合作,关注校企合作。目前世界各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UNESCO-UNEVOC)联系中心已达200多个,这些中心通过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联合研究,分享经验、发展各国职业教育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极大促进了成员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合作。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由政府、社会行业组织、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电子邮件等电子传媒的出现,使大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大学在未来将会成为全球学生数量扩张的重要动因。英国教育部看到这一契机,督促大学开发网络课程,英国大规模网络课程平台“未来学习”已经宣布在今年开发网络课程。西澳大利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科学和艺术类免费网络课程也已经开始全面上线。2014年9月1日,电子教科书将走进莫斯科学校的课堂。现代教学手段在远程教育上的运用加大了各国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改变了学生的求职观念,通过网络选择职业的范围和地域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就业渠道更加畅通。信息流动的速度,决定着高等教育机构间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通畅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数据的收集、整合和统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发和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践经验,当前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提高开发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在教学、科研和国际交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国际化是我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和开放的领域,将面临着与境外大学的直接竞争,特别是生源的竞争。能否抢占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先机,关键要看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切实走好工学结合的道路,提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将国际化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要鼓励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开展境外办学。积极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三是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学位体系,增强办学特色,选择就业准入国际化程度高、专业人才全球化紧缺的专业,探索试点高职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四是扩大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加强与全球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区域合作。

参 考 文 献

[1]任君庆,王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3,6.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定位 品牌 CI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的大趋势,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在近几十年内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型教育机制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里最具市场导向的特殊部分,要想与众多公办高校展开竞争,必须具备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的宏韬远略。其中,对于独立学院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的探讨与确立,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

在21世纪前后,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而诞生的独立学院,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导向。普通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力量相结合,由社会组织出资建校,往往采用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均为社会招聘的合同聘用制,主校和母校存在较强依附关系,通常表现为冠名的形式,建立独立的二级学院。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史

1.始创期

我国独立学院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办初期,这类高校办学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不难看出,独立学院诞生伊始,便带有对申办母校强烈的“依附性”,这也成为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最重要的基本特征。

2.发展期

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独立学院开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真正地“独立”起来。

在发展期,独立学院在办学和管理机制上首次提出“五个独立”,即独立学院校本部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从而赋予了独立学院确切的内涵。

这一时期,独立学院取得了大规模、高速度的惊人发展。不过由于其举办体制的公有性和运行机制的民营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一时期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随之而来的产生一系列“降分录取”“招生”“虚假宣传”等违规招生行为。

3.整合期

2008年教育部下发《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简称26号令),提出将于2013年完成独立学院的改革,重新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独立学院的权益、申办高校的权益以及参与举办者的权益等相关问题。并对十七大以来新教育形势下,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的指示目标,指出独立学院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的3条“出路”。

至此,我国独立学院开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部分院校经过合并重组转为民办院校,部分独立学院在提升自身师资力量的基础之上仍维持独立学院性质不变。

(二)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分析

截止2015年5月21日,教育部获批的独立学院共有275所。遍布我国21个省、4个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其中江苏省以25所独立学院占据办学规模之翘楚,浙江、湖北紧随其后,均为22所。河北、广东、湖南,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也均达15所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治区的独立学院呈蓬勃发展态势,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9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均为2所。

不过,独立学院自身也存在建设与发展不均衡、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历史多短、教职工人员流动频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存短板让没有国家办学经费支持的独立学院,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之下,便匆匆卷入高校激烈的竞争浪潮中。

二、我国独立学院的市场定位

(一)我国独立学院市场定位确立的必要性

定位理论,最早由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广告时代》杂志上首次提出,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和广告策略而广泛应用。定位的含义十分宽泛,可以自产品始,进而延伸到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定位的理论精髓可归结为“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其目的是为了能在潜在顾客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

作为具有明显市场导向的办学机构――独立学院,市场定位的确立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呈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1.凸显办学特色,建立品牌形象的前提与基础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全部需求,也不可能提供学生和家长所需的各类教育服务。而精准的市场定位恰是能够告知公众,学院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所建树,而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某一层次,具备与众不同的品质与信誉。市场定位通常是打造品牌形象的第一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同时,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够有效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形成独树一帜市场利基与竞争优势,能够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建立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位置,提升广大消费者高校价值的鉴别能力。

2.扩大社会认知度,争取生源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目前,独立学院主要面临四重竞争,分别是同类院校、民办院校、公办院校以及其他性质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如何能够让学院的知名度深入人心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是独立学院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精准的市场定位,恰是能够避免“千校一面”的尴尬境遇,抢先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而清晰的第一印象。当不断积淀与凝结的办学理念随市场定位广为传播,学院的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亦随之扩大,从而为最大化地争取生源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3.提升办学实力,制定学院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市场定位通常建立在综合参考学院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未来走势、竞争对手资历以及科学测评学院自身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基础之上。因此,学院的市场定位,通常是学院思想、理念、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声誉的真正表达,是学院优势和实力的综合表现。在公办高校抢占人才的严峻形势下,独立学院要想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精髓都凝结在科学而准确的市场定位。一旦确立好市场定位,实质上是确立了学院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它对于学校制定宏观发展战略、厘清办学思路,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我国独立学院市场定位确立的参考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未来走势

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未来走势,为整个教育产业提供巨大的社会需求。高校教育产业面临的重要的困境就是输出的产品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便一文不名,甚至没有中专生、技校生的一技之长,使供需严重不平衡。一所独立学院要想确立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必须将区域经济及行业未来走势作为其重要的参考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输出,为市场所需提供相应的对接型人才。

2.内部资源的配置与整合

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学院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新兴的独立学院虽然存在建校时间尚短、师资力量不雄厚等诸多短板,但其办学机制灵活、教学硬件设施完备,尤其是聘用年轻的优秀教师作为储备力量,能够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加之借鉴母校的强势专业与口碑、声誉,综合多方因素,审核考量的基础之上,确立一个科学而明确的市场定位。

三、我国独立学院品牌塑造的构成要件

学校品牌是使学校名称和学校办学特色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信息结构,为消费者(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定预期,它是知名度、印象度和美誉度的综合内涵的概括,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作用。独立学院塑造品牌的构成要件可包含为以下几大部分。

(一)大学精神

相比许多拥有百年建校史的公办学校,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总是显得缺少独有的人文气息与大学精神,“即那些使现代大学所以称为现代大学的最核心的规定与本质”。其实,就硬件设备而言,独立学院较于其他院校不相上下,甚至校园基础设施还优于公办院校。但随着社会实用主义的严重侵蚀,大学精神的培养却相当贫瘠。精神信仰的匮乏,使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生活无所适从。作为现代大学最核心的规定与本质,“大学精神甚至能够对决定着大学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二)办学特色

如果说大学精神是品牌内涵的本质建设,那么办学特色便是品牌内涵的具体体现。诚如前文所述,办学特色是基于市场定位之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一个重要前提。借用罗素的USP理论的核心精髓,即办学特色要体现“别人没有,仅我独有”的营销理念,且全部的宣传都要迎合这一理念,尽量做到对手的不可复制。办学特色也应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从社会实际的角度出发,拟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办学宗旨。

(三)师资建设

独立学院目前的师资力量大致构成为三个方面:借助原有母校的师资力量、独立学院自身通过社会招聘方式诚聘的青年教师以及独立学院毕业生留校人员。这种师资力量构成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即缺少能够真正起到学术带头作用的大家。由于其办校历史短、资历尚浅,真正想要募集具备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大家,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恰是独立学院打造品牌建设最需要提升的地方。同时独立学院自身抓紧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大力扶植年轻有为的青年教授。

(四)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办学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拿来即用”的可雇佣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与成绩,更能诠释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改革,也是学员提升自身知名度、美誉度的法宝,学院品牌得以为公众信赖的制胜环节。

(五)CIS

CIS,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学院的战略指导思想而规划出的一套完整的识别系统。其中MI理念识别集中体现在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BI行为识别集中体现在高校管理制度、教职工的职业素养与学生的言行举止方面,VI集中体现在学院的校名、校徽、办公楼建筑风格、办公格局等方面。三大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筑属于独立学院自身的企业识别系统,为品牌塑造的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8-03-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5-05-21.

[3]倪宁.广告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唐慧.独立学院的品牌定位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唐慧.独立学院的品牌定位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6]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第7篇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从事流通经济、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教学与研究3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政府课题项目31个,出版学术著作1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北京城市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言辞谦和,思维敏锐,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儒雅之气,这让身材高大的他极富个人魅力。而更加触动记者的,是他在采访之中不止一次提到的那个词――“坚守”。

而正是这样一种“坚守”,不仅让他在从事商业研究30余年之际,一举摘得了2012~2013(第八届)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的殊荣,更让他治下的学校在群雄并起的中国高职界独领,成为国内财经类高职院校中仅有的5所国家示范校之一,具备了领跑行业的潜质。

他,就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而今,他把满腔的专业热忱转化到学校新一轮的内涵建设中来,在“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的梦想之路上躬身而行。

重装上路

2011年2月,王成荣正式接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一职,自此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事业征程。

此前,从打造一个北京高校流通业研究品牌――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商业研究所开始,王成荣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论、企业文化和品牌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出版了包括《流通现代化新论》《企业文化学》《企业文化大视野》《企业文化新思维》《中国名牌论》等在内的十余部学术著作,而且为多家著名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专业咨询与策划,其有关流通现代化理论、企业文化基因理论、品牌评价理论等具有广泛学术影响,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知名商业专家。

期间,虽然有过多次入职政府、著名高校甚至下海经商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不知为什么,我无法割舍对学校、对专业的热爱。感觉一旦离开了,自己会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就任院长一职,王成荣坦言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为学院实现新一轮腾飞贡献自身。要知道,如果从当年入职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那时算起,王成荣已经在这片承载了他无数梦想的热土上奋斗了30多个春秋,整个身心已然融入学校的发展血脉之中。

如此深厚的情结,让他倍感责任重大,在内心深处更是平添了一份敬畏之心――要带着怎样的梦想重新上路才能不辱使命?

诚如他在学院2013年暑期工作会上与同仁们共勉之语:“把以前画一个句号,重新开始,在新的起跑线上,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履行新的责任,不能消极懒散、精神懈怠……”

因此,王成荣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党委领导下,主持编制了学院“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的战略目标和内涵式发展思路。

“提出这个目标,我们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对学院所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二是对学院内外发展环境的科学判断。”他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质在于,它是从“职业”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高职教育要遵循高教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和企业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既要有大学精神内涵,还要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特色。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于“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战略目标的提出,给出了全面而独到的解读――在他心目中,一个一流是不够的,至少要涵盖五个一流,即专业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管理一流、办学效益一流,最终构筑起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而对于“一定国际影响力”,他这样向记者描绘:在开放办学的思想指导下,一是有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资源;二是有稳定的国际教育交流渠道和合作伙伴;三是在重要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有发言权、话语权;四是学院的学术成果与办学经验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五是学院要瞄准国际化标准办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素养,且有一定的比例在国际化企业就业。

而赋予王成荣如此底气的,是他对名校内涵的准确把握,“‘高职名校’应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有品牌效应,综合竞争力排名在百所高职院校中至少排前三十位,在财经类高职示范校中排在前三位。”为此,他不断告诫自己,“尽管在稳定发展规模、营造发展环境、优化结构以及机制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用高职名校的指标来评价,发展只是刚刚起步。”

诚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只有不断树立忧患意识和经营意识,才能在不断创新中提高质量,在不断深化管理中提高效益,进而用最好的质量与效益为学院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蓝海战略

2005年,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蓝海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蓝海战略理念,将竞争激烈的产业比喻为红海,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则是蓝海。

近年来,随着生源市场的急剧萎缩,广大高职院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考验。为维持招生规模,大家纷纷把眼光和主要精力牢牢地放在了在校生教育方面,即职前教育,一度忽视或淡化了职后教育与培训市场。

对此,王成荣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剧,传统的职前教育势必成为高职教育中的“红海”。而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大量的在职劳动力或需要提升技能,或因转岗升职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职后教育与培训必定会成为“蓝海”。

与此同时,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进入了王成荣的视野――社区学院既有1~4年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还有以各种短期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后教育,从而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好地对接起来。

这不正是自己心目中的蓝海战略吗?由此,他在制订学院“十二五”规划过程中,首次把“蓝海”战略导入高职教育发展轨道之中――在高职教育的“红海”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前提下,努力在高职教育“蓝海”市场中有所作为。

懂行业、能咨询、善教学,已逐渐成为王成荣赋予教师们的鲜明印记。

校企相互依存,共同成长

2012年12月22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涵盖了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科研机构在内的57家单位,成为首都唯一的商贸类职教集团。

这不能不说是王成荣上任以来的一个壮举。

尤为可贵的是,该集团成立一年来,各成员单位之间不仅实现了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探索和实施了校企互动、岗位互换的“双百计划”,而且协同开展招生、人才培养工作,试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主体全程合作育人模式,深刻诠释了“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与困扰当前各地职教集团发展的“集而不团”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此,王成荣坦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集团的顺利成立与突破发展,得益于三个纽带的牢固建立:一是情感纽带,二是事业纽带,三是利益纽带,荣辱与共,共同成长。”

借此,学院和企业建立了“市场搏浪共,紧密联系鱼水情”的依存关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结构要求,学院实行跨专业组合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先后举办了“菜百黄金营销”“7-11店长”“易初莲花零售精英”“华西证券客户经理”“百货大楼行政经理”等多类型订单班,使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了学院发展之中。

王成荣告诉记者,由于校企间有着很高的信任度,无论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银行行长还是财务总监,纷纷把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作为自己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财贸素养证书“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校企双主体办学进程中,学院先后成立了菜百商学院、北财・恒天商学院和北财・尚游汇商学院等多家企业冠名商学院和人才培训基地,王府井百货集团、西友集团、全聚德集团、北京菜百集团还在学院建立了企业冠名奖学金,校企双方在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真正实现了深度合作。

如今,王成荣又将目光投向了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之中,以期与首都金融、商贸、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牢固建立一体化发展战略。

他深知,只有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把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纳入统一的战略体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与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博士生培养;车桥耦合振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56-05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创新人才储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备力量。树人是百年大计,人才是兴国之本。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不仅影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学习是国内博士生培养模式[1]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夯实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2-4]。因此,必须重视博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博士生专业课程教学。

长期以来,博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无固定模式,但从目前国内博士生教育现状看,应试教育机制仍占据着博士生教育培养机制的主导地位[5]。随着博士生课程改革的需求越来越紧迫[6],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各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博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杨力斌等[7]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指导原则,指出博士生专业课程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改革。李彦鹏等[8]主张采用研讨课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开放式的课程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总结和借鉴国外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9-10],中国部分高校[11-12]依托专业优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从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全方位立体化设计,对博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目前教育界尚缺乏公认的博士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车桥耦合振动研究,90年代末开设博士生课程——车桥耦合振动。该课程是桥梁结构动力响应方向博士生的专业课程,涉及桥梁结构动力学、车辆动力学、轮轨接触动力学、有限元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自开设该门课程以来,课程专题设置始终密切关注该领域国内外最新学术动向,同时每年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以2011年为例,课程共由以下9个专题构成,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各个方面:(1)车桥耦合振动概论,主要包括铁路和公路方向;(2)轨道不平顺(或路面不平度);(3)轮轨相互作用(或车辆道路相互作用);(4)车辆运动方程;(5)桥梁动力分析模型;(6)车桥耦合分析;(7)车桥动力响应评价准则;(8)公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9)多因素情况下车-桥耦合分析,如考虑风场作用的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地震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及考虑线路影响的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等多因素构成的交互作用系统。

由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分析系统复杂等特点。在多位主讲教师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满意度高,多数学生建议将此教学方法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因此,笔者总结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工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和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课程教学方法简介

概括地讲,课程采用课下自学、专题汇报、教师点评、自由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

多年来许多院校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13]。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印象并不深刻,而且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感到迷茫。在车桥耦合振动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的弹性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中“你教我听”的被动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共包括4个教学环节。

(1)首先教师课程规划和要求。车桥耦合振动课程共分9个专题,将每个专题的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在第一讲中教师介绍课程规划,在每一专题内容开展前教师简单介绍课程要求。

(2)对每一专题,学生利用2周的时间,根据课程要求,自主查阅文献,形成PPT汇报文档。汇报文档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知识体系、最新研究进展、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构建基本知识体系,紧跟科研最新动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2周1次的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进行PPT汇报,限时8分钟,形式和要求与学术演讲相同。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学生汇报相当于提供了多种思路,这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开拓学术视野,丰富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4)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提问及研讨,考察学生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一些让学生现场思考的深层次问题等。通过点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提问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通过研讨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同时,这种模式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判断,提高了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和胆量。

由此可见,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导向者和调节者,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讲—教师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教学流程[13]刚好相反,是一种逆向的教学模式。

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第一,精读与泛读结合,通过精读掌握核心知识,通过泛读扩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教学中仅提出课程要求,不指定参考书或参考文献,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如何找准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核心,疏通专题的知识脉络体系是关键,因此需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分清主次、理清思路,这是对学生自主判断能力和知识检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增加触类旁通的意识,对后续独立自主开展研究是有益的。

第二,统一内容汇报和分方向内容汇报结合。例如:对“轨道不平顺”这一专题,具体分为两个汇报方向,选择铁路方向的学生主要针对“轨道不平顺”展开汇报,选择公路方向的学生主要围绕“路面不平度”进行。又如“车辆运动方程”专题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3组:客车、货车、汽车,分方向汇报,学生可学到更多知识。

第三,梯度式弹性要求。考虑到博士生研究方向差异较大,每位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教学中采用梯度式弹性要求。PPT汇报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则要求了解最新进展,更进一步要求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PPT的美观效果要求也是弹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在PPT制作中投入的精力。课程共设置了4次作业:轨道不平顺作业、车辆运动方程作业、桥梁动力分析模型作业、车桥耦合分析作业。对作业也实行梯度式要求,作业中既包括基本知识概念题,也有更深入的编程计算及建模分析题。作业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熟悉过程、提炼规律,更高层次的要求是编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提炼规律的普适性等,有时需要撰写小论文。作业包含在每次PPT汇报中,以便教师现场点评学生的完成情况,实现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二)考核方式

以往博士生的考核往往采用单一的答卷笔试方式[14]。容易造成学生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最终的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以“知识创新教育”为导向,就必须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但是改革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反对考试,而是力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考核博士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14]。

车桥耦合振动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每2周按时进行专题汇报,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学期结束时,将以往所做的PPT汇报演示文档和4次作业整理汇总,并撰写课程学习体会及课程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及总结,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给出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以后进行专业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成效

上述在车桥耦合振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博士生的好评。对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参与车桥耦合振动课程的全部13名博士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7人对教学方法表示“非常满意”,6人表示“满意”,无“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现象。经过3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该门课程的授课风格和特色,教学效果显著。

(一)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博士生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一般来说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课程的实施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判断。作业难度的梯度性设置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问题本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学生学术表达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共识[15],可以起到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开阔眼界,增强学术交流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的作用。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因此,学术演讲能力应成为博士生的一项必备综合素质。

课程的专题汇报每2周进行1次,为博士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使学生能自由地交流思想,展示知识,为以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作好准备。同时,汇报PPT内容要求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逻辑层次分明,页面上不得出现完整的长句,只能以短语形式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汇报的专题知识,对研究思路归纳总结,客观评价其进步性和不足之处,学会将知识“内化”。这种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术演说能力和临场思辨能力。

(三)锻炼学生信息检索和管理能力

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知识结构、学术前沿热点,可以培养学生知识检索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当面对浩瀚的信息量时,需要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献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和理解,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别人的同时也能够转换思维来审视自己的不足,找寻学术研究的突破口。

(四)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汇报可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采用知识学习和专题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被动学习为积极探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在车桥耦合振动课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其次要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进行学术汇报。整体过程与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似,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这对学生今后有序地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完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应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汇总3年来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或加强。

(1)增加方法论方面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主动运用科研的一般方法。

(2)专题作业还需进一步提高典型性,增强相互关联性,成为整体。

(3)博士生一般是在博一下学期或者博二上学期选择车桥耦合振动课程,此时学生的研究方向基本已经确定,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后续可能从事的研究方向,例如,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研究方向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铁路车-桥耦合振动、公路车-桥耦合振动、噪声控制、波浪冲击与船撞、桥梁检测与加固等方向。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人数和专题内容,将每一专题再细分为多个方向。而学生进行PPT汇报时应首先列出专题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但不对所有内容一一展开详述,仅根据各自研究方向的重点或者课下预习过程中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分组汇报或分方向汇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宏观上理清知识脉络、扩宽专业知识面,从总体上对专题内容有较全面的认知,而且让学生的汇报有所侧重,减少汇报内容的重复性,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同,但都同属于动力学研究范畴,许多知识点是相通的或者是可类比的,由于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有侧重点地汇报相当于提供了多种思路,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学到更多的知识。

(4)教师点评中应增加关于前瞻性问题的介绍,有利于博士生日后选题。

四、结语

在车桥耦合振动课程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汇报点评式逆向教学方法,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与“考”相互衔接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信息检索和管理能力、学术表达能力。教学流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此教学方法对工科其他专业博士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 王蔚虹.我国博士质量影响因素的认识研究——基于五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16-21.

[3] 岑可法.培养高质量博士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5):1-4.

[4]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5]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我国理工科博士生教育现状剖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2(8):27-30.

[6] 孙燕.高校博士生培养现状与对策[J]. 大学教育科学,2006(5):103-105.

[7] 杨力斌,黄知涛,冯道旺,等. 工科博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7(2):68-70.

[8] 李彦鹏,王宏强. 博士研究生研讨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 当代教育论坛,2007(12):76-77.

[9] 周孜,武晓维,李勇. 日本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特色分析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3(6):10-11.

[10] 李云鹏. 由美国博士生课程看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学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0):38-41.

[11] 周训,赵亮,方斌. 基于能力培养的博士生专业教学探索——以“水资源与环境研究进展”课程的教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61-63.

[12] 程宜.《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9(5): 123-125.

[13] 韩云涛,周佳,李伟明. 参与式教学法引人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S2):135-138.

[14] 王殿元,马士军. 博士生课程改革初探[J]. 辽宁教育研究,2002(2):62-63.

[15] 金帷,沈文钦,赵世奎. 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美国、英国为案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72-77.

Practice of reverse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student’s presentation and teacher’scomment in doctoral professional courses

LI Yong-le, LI Ya-dong, WU Meng-xue, CHEN Ning, QIANG Shi-zhong

(Depart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