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20:4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误区一】“读诗如读文”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庆祝教师节诗歌文章——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的小诗 赞美老师的短诗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一、激趣引题,质疑探究
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伊始,教师要通过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又要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积累、好奇和探究之心走向文本。
二、自学诗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再细细地去品读文本内容。课文选用的大多现代诗语言比较浅显,内容不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诗意会有所领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应将学生质疑的问题由浅而深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美读诗文,感悟诗意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读,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分角色读、个人美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pk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感受和体会诗意。如,引导学生想象绿色大自然向我们徐徐展开,两个“去吧”充满了对少年儿童热切的召唤。又如,教学时,调动经验,引导交流,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通过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使学生从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到言中之情,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和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四、合作探究,深化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把学生质疑的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并一一罗列,作为一个个学习交流的板块,与学生一起细读品味。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中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去体会大自然里蕴藏的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五、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课内拓展。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绿色的课本等待我们去打开,我们将如何打开更多的自然的课本?”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心中对大自然的理解!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诗歌的仿写、创作能力,同时更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情的领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关键词:诗歌修辞意象修饰语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冬天写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色彩的叙事抒情诗。它作为课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品诗,二是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而品诗主要是通过修辞、意象等对之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情感则是通过品诗来实现。所以说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在课堂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
一、疏通文意
品诗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即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所以教师不必在诗歌大意方面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他们读懂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指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在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第一、二小节,告诉我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承,第四、五、八小节,写大堰河对我的爱。(她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做着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作为“我”的母亲吃着我的婚酒,听儿媳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转,第三、七、九、十节,写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凉的;合,第十二、十三小节。写这首诗不仅是写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更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这样学生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对于诗歌的层次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赏析诗歌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让学生赏析诗歌,而赏析诗歌可以从修辞、押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首诗。我主要针对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从修辞方法、意象选择、修饰语三方面对之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这首诗学生不难发现它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能说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的反复出现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节,把这些反复连起来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他的乳儿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我们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思想情感。而反复的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们从这些反复的诗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这首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生活艰辛但依然爱我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排比也在诗中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节,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诗歌的内容更加集中。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表达效果。如第三节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凉与可怜,第四节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劳、艰辛、能干,第七节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乐观。此外,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它不像反复、排比那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通读全诗后把每小节的内容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对比在诗中也随处可见,如第六小节写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红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纹”。衣服是“丝的”,纽扣是“贝壳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饭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这与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的手”“衬衣上的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心疼。对于自己的亲生妹妹我的感觉是“不熟识的”,而对于不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感觉却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样的对比之下更突显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生前如此凄苦、艰辛,死后本应是风风光光的葬礼,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泪的去了”“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生前死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间也写出了“我”对于大堰河的愧疚。因为她一生虽然悲苦,但她依然爱我如初,但是她死时作为乳儿的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2,意象选择
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诗歌也一样,必须文质相统一才是好诗。而修辞手法反复巧妙而灵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开头在形式就略胜一筹,但认真研读此诗就会发现它在内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内容的出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突出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众多意象,如诗中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勤劳、艰辛、能干的劳动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意象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作家仔细筛选的,因为意象的选择必须和诗的内容保持一致。例如这首诗就是要描写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选择的意象必须是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简言之就是必须选择真实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大豆”“小麦”这些意象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劳动妇女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生火做饭干家务。做农活,所以这些意象对于大堰河这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契合的。
3,修饰语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真实、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诗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删去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即“的”字短语,然后提取主干。进行品读。例如第四小节去掉修饰语就变成了: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学生朗读后明显会觉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语会更好。因为它们使得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盖着的”,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的”,突出它的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丈夫醉酒死去,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仅仅“一张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见…,,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调。所以说意象前契合的修饰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对于这首诗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修饰语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纯朴善良、美丽无私、慈爱关怀、饱受生活艰辛依然乐观的劳动人民,体会到大堰河对“我”的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母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怀念。
三、文本拓展
一、让参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老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如果课堂教学只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释放,课堂就没有了生气。课堂教学只有做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教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我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时,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学生小组合作中立即投入学习,读读想想,圈圈记记。准备完毕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这种参与极大地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真正的小主人。
二、让情境激发学生纯美的情感
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师设置了轻松、活泼、和谐、自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有多元感悟,说出自已想说的东西。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赞美秋天的现代诗。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描述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告诉他们“同学们,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更有美妙动听的声音,让我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看看你们能听到些什么?”简单的过渡语后,我配乐朗读全诗。朗读刚刚结束,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我听见了树叶被风吹过时,发出的刷刷的声音。"
“我听见了蚂蚁搬食时喊的口号,一、二加油!”
“我来到花园里,似乎听见了花朵绽开的声音,是很轻很轻的声音:砰――”
“我听见大雁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时翅膀扇动的声音:呼――呼。”
“我听见自己在果园里偷吃苹果时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
(全班齐笑)
……
稚嫩的话语,灵动的思维,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听到的都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教师简单地设置这一情境,尽然激活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五彩缤纷的图画,看到了孩子们纯净美好的心灵世界。正是由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一切想象才变得如此美好。
三、用体验提升生命的价值
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完善人格品质、提升自我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段学习经历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命质量。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体验情感、积淀文化、储存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做逃生游戏时,由于小女孩有着先人后己的精神,遇事沉着冷静,再加上三个人的合作,使实验得以成功。课堂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对话,有当小女孩的,有当教育家的,有当实验的两个同伴的……一时间,课堂间激起了一朵又一朵浪花,孩子们个个兴奋得小脸涨得通红,几组表演下来,学生深切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一个人不仅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更要有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性格。
在《给予树》即将结束时,我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文中的人,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我是姐姐,我想说:金吉娅,这些棒棒糖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我是妈妈,我想说:真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我为你而感到骄傲。”
“我是那个被赠礼物的小女孩,我想说:谢谢你,小姐姐,我太高兴了。是你让我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
孩子们沉浸在文中的角色中,兴高采烈地说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角色体验中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给予别人快乐,也懂得了“爱”的真正含义。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课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定会像春天里的百花,争奇斗艳,我们也将会收获满园芳香。
参考文献:
一、深沉激越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核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美是诗歌美感的重要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抒发因内容和诗人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有的强烈直白,呈豪放热烈之美。如郭沫若的《凤凰更生歌》蕴含着狂涛怒吼、火山爆发似的激情。这种激情源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显示了诗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作品问世将近一个世纪,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热力。有的诗歌表达深沉含蓄、委婉细腻,呈柔婉沉郁之美。比如穆旦的《赞美》用繁密的意象,抒写中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当时,年轻的诗人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潜在的反抗,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诗人抓住这一时代特色,为之吟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前边三节用具象描绘,都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最后一节转向宏观扫描,反复高唱:“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就充分表达了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深沉而激越的赞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创作最富激情,却又略带悲怆色彩,如《招魂的短笛》《布谷》等,婉曲细腻地抒发了“水墨画也画不来的细雨背后的”乡愁。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反复吟咏,情韵浓厚,委婉动人。还有的含蓄与直白相结合,如艾青的《我爱着土地》,上节含蓄地表达满腔爱国之情;下节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既有深沉凝重的内涵,又有昂扬激烈的情感。
“诗自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只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才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情感之美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审美阅读中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净化灵魂,并提升精神境界。
二、新颖独特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和示现。诗歌不直接表白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借此把自己的感觉迁移给读者。意象是诗人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熏黑的矿灯”等五个意象,暗喻祖国的贫穷落后与发展缓慢。诗人回顾祖国走过的苦难历程,抒发了当代儿女对祖国的深沉眷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连用五个象征性意象,一个比一个壮阔,围绕“祖国”这一中心展开抒写。如此新奇独特的意象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美好联想和享受。闻一多的《死水》运用色彩斑斓的意象,以丑为美,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抒发自己失望、彷徨的情绪。《静默是睡熟的莲花》(刘湛秋)连用“莲花”“落叶”“鱼群”等八个比喻性意象,把静默这一抽象概念表达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
诗歌动用意象是为了更婉曲、更巧妙地表达主题。意象是构成形象的意境基础,它像一个个路标和阶梯,依照它的指引,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胜境。读者并能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延伸、扩展、补充丰富意外之象与象外之意,达到一个广阔深邃的境界,领略诗歌的万千风情和无限风光,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三、婉曲蕴藉的暗示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才能引人入胜。诗歌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启发性和暗示性间接指点读者联想,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调动和发挥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以联想和暗示展开的:第一、二节写白天与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节写春天与秋天,暗示一年。表达诗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在怀念自己的亲人和祖国。《雨巷》中窒息冷寂的“雨巷”暗示着当时的现实,那绝望凝滞的“死水”就是光怪陆离、腐恶黑暗的旧中国的写照,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暗寓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心态。暗示能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活动中潜移默化;同时又在读者的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延续与扩展诗人的天地。含蓄蕴藉的暗示美,能令人回味再三,沉醉不已。
四、跨越时空的跳脱美
散文像走路,诗歌像跳舞。诗歌讲求省略和跳脱,在跳脱和省略之间,留下广阔的供读者自由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按时间顺序,切换空间,组成四个跨越巨大时空的场景,抒写出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可说思接千载,纵横万里,遨游于时间的长河之中,骧腾于空间的云霄之上,跨越巨大的时空。抒情线索随着蟋蟀的跳跃而跳脱,能放能收,在跳脱中提供许多美感联想的诗化意境。呈现出沧桑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审美的个性化特点。又如《布谷》在时空上跳动着诗人的深沉感伤。一是空间:诗人客居香港,清明时节听布谷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便想起自己的故乡;无奈“浅浅的海峡”阻隔,“故乡不能伸过手来/接我回家去”,试问“布谷”:何处是归程?二是时间:诗人翻阅古书,看见布谷从神农氏那里“一路按节气飞来”,一直飞到现在的清明;但眼前的乡村面目全非,扫墓路上不见了牧童,杏花村改卖了啤酒,礼拜天耕地的是悍然牛吼的挖土机。在时空的跳脱转换之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思乡的失望感伤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五、精妙绝伦的语言美
新诗常常采用精妙绝伦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具象,以便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的诸多美感享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二节表达的是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康河岸边的“金柳”变成了艳美动人的“新娘”,那么,有谁愿意与新娘作别呢?无奈而别,那番离情是怎样的缠绵难舍啊!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清波中向诗人轻轻地招手,她的多情绾住了诗人的心。诗人愿做康河中的一根水草,与她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柔波的而永不分离。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变有形为无形,把自己对康桥的热爱留恋之情写得具体可感,仿佛伸手可掬。戴望舒在《雨巷》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幻化成“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颜色、芬芳和忧伤,看得见摸得着,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闻一多曾提出过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中的绘画美就是指对摹色词语的运用。《再别康桥》中的“金柳”“艳影”“彩虹”“青荇”色彩斑斓,调配和谐,构成一幅绚丽的“康河夕照图”。诗人寻梦时,明月当空,繁星闪烁,又绘出了一幅星辉灿烂的“康河夜色图”。两幅图画浓淡相宜,诗意美化入绘画美之中。《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能引起多种色彩联想的字眼,对一潭死水进行如实描摹,实际上暗示“死水”就是腐败黑暗的旧中国。诗人以丑为美,美丑对比,更显旧中国的病态与丑态,造成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上。如《再别康桥》节奏整齐,每行大多三至四个节拍,二、四句押韵,节节换韵,首尾呼应,以韵律的跳动表现情感的律动,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音韵和谐柔美,宛如一支梦幻曲。《雨巷》多用反复叠唱,有意延缓节奏,构成舒徐复沓之美。每节长短不一,在整齐中求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平仄协调,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悠长。
现在的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他们选择职校是无奈之举,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实施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挖掘学生学习动因,优化语文课堂,笔者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并取得一些效果。
一、提升教师魅力,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愿学、乐学,就必须讲究教态,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喜欢老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藏着教师对学生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上课时,教师应做到随和亲切,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是可亲近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才会“亲师信道”。如果上课时板着一张脸,表情过于严肃,甚至将学生当成自己情绪的“出气筒”,就会使学生紧张、害怕,甚至反感。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要培养点幽默感。一句风趣的话,一个滑稽的表情,学生就会犹如久旱逢甘霖,能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教师也要善用鼓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德纳教授曾说过“人人能学好,个个都成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这些都能给学生带来美感,甚至会让学生有点崇拜教师,就像磁力吸铁一样,能紧紧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结合专业,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大语文”课堂。
把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觉得学可以致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在护理专业班级的课堂上,开展护理礼仪竞赛活动,开展卫生宣教,学习医卫科普文,学习如何撰写护理记录专用文书、求职信等。这些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有效教学,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此外,还可以把生活引进语文课堂,这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身边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教学《项链》[1]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是必然还是偶然的,并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即人的生活虽有一系列的偶然,但性格是决定人命运的必然因素。因此告诉学生要脚踏实地生活,而不应投机取巧。并结合社会上热议的“诚信危机”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导课新颖,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打动学生。例如,在教学现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2]这首诗时,笔者先从中国传统四大爱情传说导入,接着联系了当下热映的电影《致青春》,然后问学生:“赵薇是位女导演,那么今天你们想听听另外一位女诗人所发出的爱情宣言吗?”这个班是护理班,清一色是女生,笔者刚一说完,全班学生都高声呼应,跃跃欲试,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浓厚兴趣。导课的方式很多,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创设一种情境,播放一段音乐,做一个游戏,展示一张图片等等。
(二)创设情景,情景教学。
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文性和灵性的,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巧妙激趣,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创设情景,促使学生进入角色状态。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3]时,在体会了文中表现的伟大母爱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笔者先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学生带入了情景,学生很快被感染了,纷纷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母亲,谈到了母亲节,表达了在生活中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课型多样,交叉教学。
为了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型,将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些课型交叉进行,灵活安排。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4],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将这首诗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热情很高,既领悟了诗,又展示了绘画才能。
另外,还可以结合校园活动开展。中职生倾向运动与行动。学校经常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适时将这些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
现在是信息社会,必须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呈现的是一个多彩动感的世界。不管何种体裁的文章,不管哪种课型,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些,能很好地刺激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
四、完善评价方式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评价要多元化、过程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并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可以分时间段,不同的课型也可以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口语分、写作分等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分数。
尝试证书等级考试。在职业学校,学生有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语文也可以设立能力证书考试。如普通话等级证书、写作等级证书、语文综合能力证书等。这样会大大丰富语文测评手段,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总之,在卫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就一定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于叔杰,张谷平主编.语文应用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一线串珠; 单元整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6-0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近几年来,人们对“目标教学”的新授课有了较多的探索,但对单元整理课的研究较少。如何上好单元整理课呢?本文拟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一谈“一线串珠”法在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 串单元主题目标——“师生合作找线索”
上整理课,就要寻找这一根“线”,这个过程就是根据复习的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某一知识块找出线索,将要复习的内容归类。这一线并不是教师的独撰,而是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以专题设置单元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单元主题整理出一条主题线。以“与自然低语”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感悟单元主题是“走进大自然”。通过讨论预设:本单元的大主题线是走进大自然;小主题线是:与自然低语、聆听自然的声音、走进自然的心里。
2 串知识基础——“串珠竞赛固基础”
首先,在学生动脑动手进行整理基础上,课堂交流知识树的内容。教师在环节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单元教材。在交流的基础上列举法出本单元的易错字、易混字、难写字。第二,俗话说“宁可不讲,不可不练”。但练也有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有深度,在交流后可以进行听写。然后再将将需要背诵的内容同桌互相检查。当掌握这些基本字词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质疑问难上,让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交流中捕捉课堂生成资源,确定复习重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既要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又发展了他们智力。当然,有时听写可能也会出现枯燥的现象,那么怎样做到生动有趣呢?可以用“串珠竞赛”法,“串珠竞赛”是整理课中又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可以教师出题,学生抢答,也可以学生出题,师生互动。全体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串珠竞赛”中,老师只是把学生带进门来,让他们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擂台比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就在“智慧之门”中生成。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主动参与,情绪高涨。
3 串感悟积累——“横看成行竖成线”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准确表情达意。《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把“比喻、拟人、排比、联想和想象”等方法用得淋漓尽致,那么本单元在感悟积累方面可以把这方面作为主线进行整理。先说说“比喻”这条线吧。到六年级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什么叫比喻,比喻的基本结构,判断是否比喻句,喻词可以有很多等。这一环节,也是对孩子整个小学生涯所学的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方面进行一次全面复习,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辨析是否比喻句。当学生对比喻的表达方法有了一些系统全面的了解后,再让学生到第一单元找比喻句进行感悟。第一单元比喻的方法有很多,学生会找到,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并且能领悟其表达效果。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运用,让孩子们自己写写比喻句。学生写得非常优美。用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用这一线去串联“拟人、排比、联想和想象”等修辞方法。本节课把这作为重点进行整理表达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写本单元的作文时就会觉得是水到渠成,所以很多同学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章,有四位同学还发表了文章呢。
4 串写作方法——学以致用看升华”
“学以致用”和加强现实性、时代感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单元复习课中,一方面让学生读懂课文本身的同时,更要拓展延伸到“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通过比较、讨论、归纳、迁移等方法强化单元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力综合化、情感理性化。另一方面进行典型题目的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应的读写练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走进大自然》中,我是这样上的:读了这个单元后,你发现每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在知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适宜地开出课堂小练笔的:“傍晚时分,西山公园里可真热闹呀。…… ”请你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5 串综合运用——联想深化求积累
阅读和积累的目的是运用。所以,单元整理课不能单纯上成复习课,其落脚点是综合运用积累的语言。单元整理课“走进大自然”设置了“赞美大自然”这样的板块,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综合运用的平台。教师这样引导:青山秀水入梦来,自然美景说不完。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读了不少文章,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有的同学画出了家乡美丽的风光,有的同学学唱了歌颂美丽山河的歌曲,还有的创作了赞颂无限风光的诗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分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大自然的美景吧!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图画或图片、歌曲或歌词、好词佳句、现代诗等均可),师相机鼓励、欣赏,相机出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赞赏。之后在班内展示,欣赏小组代表作品,学生或朗读优美词句,或解说绘画作品、贴画等手工作品。师生相机点评、鼓励。同时,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大自然的词汇句子俗语谚语或古诗句,加大信息量和词汇量。然后师播放由师生找来的配乐的自然风光片或图片,引领学生欣赏。
“一线串珠”这一单元整理的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系统性以及互动性。它使学生乐于探究,以恰当的线索串起零散的知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以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用“一线串珠”法构建这样的单元整理课课堂,值得提倡。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把你们的《学生评价手册》发给你们,你们爱找哪位老师写就找哪位老师――唉,我终于可以轻松点了,这种好政策怎么不早点推行呢。”班主任李老头的口气好像他卸下了多沉的包袱似的。平心而论,我认为他的评语一点儿也不需要费神,例如:
“你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学生”――晕,像我们这种重点学校,有几个不遵纪守法的?
“不迟到,不早退”――迟到?迟到一次罚做清洁一周,谁傻呀!早退?不到放学时间门房师傅压根不会放行,谁早退得了?
“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有上进心”――貌似这种话适用于全班。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凡是班干部之类的,肯定有这么一句。
最后再提点诸如“自信一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希望”,就“圆满”结束评语了。
这种极具广泛性与兼容性的评语至于弄得像负担一样么?无非是抄写费点时间。当然,如果学校允许粘贴打印稿那就更方便了,只用重新输入学生姓名,保存的内容可以用于每一届学生呢!
“当然,如果实在没老师愿意帮你写,你还是拿给我,我责无旁贷,班主任嘛,没办法。”李老头揶揄全班道。
“切――”我们对他的“鄙视”群起攻之。这个狡猾的李老头,分明在用激将法,他巴不得一本都不写吧,是不是数学老师都不喜欢这种文字性的工作?
不一会儿,班长和几个人一起走上讲台:“李老师,我还是想让你写评语。”“我也是。”“我也是。”“还有我。”李老头盯着他们,“小子们,生怕我轻松了是吧,没良心。”“不是不是,喜欢你,愿意让你写。”他们偷笑着走下讲台,《手册》又回到了讲桌上。
“评语嘛,谁写都一样,写出来不都是大同小异,何苦还找其他老师写。”“万一没一个找李老头写,他会不会有失落感?所以我们要照顾老人家的心情嘛。”“向李老头表明我们的忠心。”
那些让李老头写评语的人私下调侃着。
课后,不少人拿着《手册》走进不同办公室,我准备先观望。
很快,消息传来:
物理吕老师婉拒:与你们相处才3个多月,了解还不够全面,下学期吧。这话也有道理,初二才开的物理课,大家接触的时间不长,的确有些为难人家。于是大家退出物理办公室。
拥进外语办公室,万老师拒绝得比较直接:我们班的我都希望他们全找科任老师写,高抬贵手,别给我找事做了。万老师是另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课,还兼教导处的工作,每天都忙得风风火火,看着他疲惫的模样,大家确实不忍心再给他添麻烦。
去找语文周老师写的回来也不轻松:得订期末预期分数――起步分96。(满分120)“啊,这么高呀。”有人哀叹。“那订了分没达到怎么办?”有人问。“为班级图书角捐新杂志一本。”哦,这样呀。天下果真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拿给李老头吧,免费的。”“只是现在再去找他写,怎么感觉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味儿?”
呵,就这曾经让人觉得无足轻重,一扫而过的评语,在学校此次的改革中居然有些一波三折起来。
第二天,在周老师那儿签了“订分协议”的几本《手册》被人带回了教室。
“要么拼上96分,要么准备新书――还好,一本杂志也就6元左右。”说这话的也不知是安慰《手册》主人还是鼓励他们。
《手册》主人们表情复杂地翻开《手册》。
“嚯――”《手册》主人轻叹一声,表情是突转的惊喜,目光又从头开始阅读。
咋回事?至于嘛?旁边几个脑袋立即凑了上去。
你让我想到“果粒橙”,有着阳光的颜色,也有“内涵”。我欣赏你的求知欲,也喜欢你的好奇心,它最初带来的或许只是纯粹的快乐,但在这求索的旅程中坚持、沉淀下来的就是从容不迫的人生智慧。保持这美好的品质吧,它能让你“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一点我不得不提醒你,你的字有“龙飞凤舞”的趋势,为了老师的视力健康,请走“稳重”路线。
哇,凑在一起的脑袋抬起来,彼此传递着赞叹的眼神:评语居然可以写成这样!
大家又去围观另外几本语文办公室拿回的《手册》,每本都针对《手册》主人特点行文,或婉约,或幽默,或沉稳,或清丽……毫无雷同。语文老师,与众不同!一群人抓起《手册》就往语文办公室冲。
看着蝗虫一样“飞”来的学生,周老师吃了一惊,“干吗呢,欺负我啊,凭什么我写这么多?”“不是不是,崇拜你的文采,所以特来请你写。”有人反应够快,小马屁拍得不错。“嗤――不吃这一套。”她不屑地把脸侧向一边,作嗤之以鼻状。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求求你了,我们自愿订分,周老师,你最好了,帮我们写吧。”有人撒娇。“是啊,你最好了,求你了。”不少人跟着附和。“求我?”她眼睛一亮,“求我就用行动打动我。订分已是过去时,Out了,现在规定:谁打动我我帮谁写。”她宣布。
这――大家有些迟疑。
“我怎么这么聪明呢。”她得意地笑了,“散了散了,去想办法打动我去,首先申明,一律得是非物质的。”她冲我们挥挥手。
我们只得退出办公室。那些昨天订了分的看我们垂头丧气地回教室,个个庆幸得跟捡了金元宝似的。
中午,大家集思广益:
“非物质,言外之意就是不能使用她喜欢的冰淇林、巧克力之类的小恩小惠。用什么呢?”
冥思苦想中。
呃,有了。灵光一现,我有主意了!“诗歌,用自创诗歌打动她!”我兴奋地说。“好主意,好主意。绝句律诗咱写不出来,现代诗歌还是能凑出来的嘛。写好后再朗诵给她听,多有诚意!”肥龙马上响应我。我俩虽不是知己,但此时却心有灵犀。
旁边的人似乎不太看好咱俩,以看热闹的心态持观望状。我和肥龙拿出纸笔开始创作。
“主题写――”我征求意见。“赞美她,夸奖她。”肥龙回答。正合我意。“流派――婉约?豪放?”我问。“豪放,直抒胸臆。”他回答。
咱俩想法高度统一,刷刷刷,诗的雏形出来了:
啊――
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周老师呀
我们对你的敬仰
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你深厚的学识让我们钦佩
你风趣的语言让我们着迷
你璀璨的笑容宛如天上明星
周老师看看我们吧
我们可怜巴巴的眼神充满期待
就帮忙写《手册》吧
写完了,大家起哄似的拍手叫好,又帮我和肥龙排练了两遍,就催我俩赶快去办公室。
办公室,周老师正在剥橘子。我俩表明来意,她饶有兴趣地点头。我和肥龙并排站定,挺挺身子、清清嗓子,开始朗诵……她边听边一瓣一瓣往嘴里送橘子。朗诵完毕,她张着嘴似笑非笑地盯着我俩。
“哎哟哟,牙都要酸掉了!”她说。我俩彼此对望一下,不知怎么回答。“刚才我那句话是什么修辞手法来着?”她问。“一语双关。”我俩老老实实回答。她瞅瞅我的脸,又瞅瞅肥龙的脸,“行,孺子可教也。拿来吧。”耶,我和肥龙欢天喜地跑回教室拿《手册》。
教室里的人看我们凯旋,纷纷开始找搭档炮制诗歌。
“老师,待会儿你会听到更多的诗。”我把《手册》送给她时套近乎道。“传我的口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肯定,我不接受后面的邯郸学步。告诉他们,打动我得有创意。”
呜,听了她的话,我都替那些正洋洋洒洒写诗的人哀叹。
大家听了我带回的“口谕”,纷纷停笔,又围在一起群策群力。虽然大家嘴上对花样百出的周老师有所抱怨,但看得出,对这种有创意的挑战大家还是表现出了小兴奋。
“我们那蹩脚的诗之所以能打动她,并非马屁拍得好,而在于我们投其所好――她是教语文的。”我总结。
“嗯,得按你们的思路行事。只是,我原想为她演奏二胡的,可这和语文好像不沾边。”班级“二胡公子”面露难色。
这句话点醒了我:“慢着慢着,下单元有篇课文不是叫《二泉映月》吗,你可以建议她,那节课由你先演奏此曲帮她导入课文呀,多现场,多鲜活!”
此话得到大家的赞同。
“把我也给捎上吧,啊?”说此话的是“小提琴王子”。二胡配小提琴?二胡公子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行,都是弦乐器,来次中西合璧。”
大家的思路似乎瞬间被激活了。
“我有主意了!不是学了《陋室铭》吗,我就仿写篇《学校铭》――校不在大,育才则名;师不在多,精英则灵……哇,我太有才了。别效仿我啊,这是我的专利。”此人乐得脸跟朵牡丹花似的。
“那我也有了。课文有冰心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我就写篇《说几句爱山的孩子气的话》,与冰心前辈辩论一番。”
“我原创一则高质量的拜年短信给老师备用。”
“我给她讲故事,关于我自己的真实故事。”
“晕,你不是想自曝隐私打动她吧?”有人打趣。
“去你的!只是突然有了讲述的欲望罢了。”这位女生有点害羞地笑了。
“那我回去让我爷爷教我写五言或七言绝句得了。”
……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得沸沸扬扬,仿佛这变成了一项趣味性活动。
我把大家的想法列成清单拿给周老师过目,她毫不吝惜地夸赞了我们:
“太有才了你们。所以啊,只要花心思,什么事办不好啊!”
哇塞,过关了!大家击掌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