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时间:2022-08-27 20:45:02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第1篇

教学共性是指多数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共性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是合乎科学的语文教育规律的体现,笔者在关注语文名师教学课例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上课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引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重朗读,训语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重视积累。经典绝句,一经背熟,便会终生不忘。重视朗读、吟诵可以说是特级教师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达成的最大共识。他们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以致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别具一格。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单独读,轻尘连着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板书:平仄)

……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感情——读啊读,读到一定程度,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足以表达他的这种感情,这时我们就要来唱了。

(第一遍学生先听师和乐唱,第二遍可继续听唱或跟师唱,第三遍师边做手势边唱,生小声跟着唱。)

师: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两种混在一块儿就叫做——

生:吟。(师板书: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是诗歌最好的体现,吟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课堂上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很多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读的量也很大,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了。

再看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教学片段: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眷恋!

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强烈地)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师:我听出诗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句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二、抓语言,感意境

1.扣诗眼,促理解

对诗的语句理解是体会古诗的基础。古诗短小精悍,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锤炼后敲定的,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更是考究至极。我们在讲解古诗文时应该重视字词的教学,并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把诗眼定位在“愁眠”上,不仅如此,在课堂上,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给“愁眠”找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孙双金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则抓住“喜”字,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暮江吟》时则抓住了“暮”,于永正老师在上《草》一诗时,紧扣“烧不尽”来引导学生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2.品写法,领其妙

古诗词短小简练,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彩、表现手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等,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如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片段: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第2篇

的关系。

【关键词】杨慎;李东阳;诗学主张;继承;发展

杨慎(1488-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因“大礼议”一案,被流放云南三十余年。在被贬谪期间,杨慎坚持著述研究,后人对他有着高度评价。简绍芳《杨升庵年谱》说他:“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学者恨未睹其全。”王世贞也称赞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杨慎的诗学主张在其著作《升庵诗话》中集中体现出来,杨慎的诗学主张深受其师李东阳的影响。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他以台阁重臣的身份,引领一代文学风气,在当时文坛具有很高的声望。杨慎从小就学诗于李东阳,登第时又出自其门下,他的诗文衣钵,出自李东阳的指授。因此杨慎的诗学主张与李东阳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探讨杨慎的诗学主张与其师李东阳的关系。

1 力主性情、含蓄,倡导真实

明初以来,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竭力推行程朱理学。一时间理学风气盛行,影响到文学领域,出现了文学理气化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杨慎不盲目跟随,而是超乎于流俗,推崇抒发性情的诗歌。他评魏收《挟瑟歌》为:“此诗缘情绮靡,渐入唐调。”评刘希夷《江南曲》为:“柔情绮语,绝妙一时。”杨慎的“主情”观在其诗话中表现明显,他把“情”作为评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论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时他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杨慎欣赏、推崇抒发性情的诗,大力倡导“诗缘情”。

其实,杨慎“主情”说源于其师李东阳诗“贵情思”的诗论主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开篇就说道:“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以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李东阳认为写诗的目的是抒发诗人的“情性”,感发读者的“志意”,这与杨慎认为诗的特征是抒情性是一致的。

李东阳认为写诗运用比兴手法,可以托物寓情。只有有所寄托,才能达到“反复讽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杨慎吸收了此观点,提出诗要“含蓄蕴藉”,并以此作为评诗的标准之一。他赞杜甫《赠花卿》这首诗:“含蓄不露……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赞唐彦谦的诗:“首首有蕴藉,堪吟咏。”

在诗歌的抒情性,诗歌的美——含蓄蕴藉方面,杨慎与其师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杨慎并不是盲目地随从应和老师,而是有自己的主张。李东阳说诗“贵情思而轻事实”,对于“轻事实”一说,杨慎觉得不妥。他说诗人“须实历此境,方见其奇妙。”也就是说杨慎重视真实,重视生活中的真实。杨慎这样评道李端的《古别离》诗:“其诗真景实情,婉转惆怅。”他引孙器之评白乐天言:“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杨慎强调“真景实情”,“真景”,即生活中的真实。诗是一种艺术,反映生活的艺术。“实情”,则是诗人心中真实的感情。这里,杨慎强调生活的真实所引起的真实情感。倡导“真实”又是杨慎一大诗论主张。

杨慎强调诗的性情、诗要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倡导真实的诗学主张,在当时理学诗盛行的潮流中,超乎流俗,独立于时尚之外。杨慎的诗论主张为明初的文坛注入新鲜的空气,对后来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提倡学习前人的作品,反对一味地模仿,提出学诗要“学乎其上”、“别裁伪体”,要“转益多师”

李东阳提倡师法唐诗,极度地推崇和赞赏杜甫的诗,赞杜甫为“集诗家之大成者矣”。在评论宋元诗的区别时更是以唐诗为标准。他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李东阳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但他反对一味死板地模拟。杨慎同意老师“师古”的主张,他说唐诗是“在翻三百篇意”,他赞“杜诗之妙,在翻古语。”杨慎传承了老师“师古”的理论主张,并发展为学习汉魏诗歌。杨慎在其诗话中多次论述李杜学习前人的作品:

古乐府:“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则云:“三朝见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鬂成丝。”古乐府云:“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李反其意云:“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古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信矣。[1](P212)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杜子美亦多是效《选》诗,后渐放手,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逸不可当。[1](P224)

谢宣远诗 “离会虽相杂”,杜子美“忽漫相逢是别筵”之句,实祖之。颜延年诗“春江壮风涛”,杜子美“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之句,实衍之。故子美谕儿诗曰:“熟精《文选》理。”[1](P244)

杨慎举“大家”李白、杜甫学诗的例子,告诫时人,李杜的成就是经过学习六朝作品得到的。也就是说,六朝文学对唐诗的影响是巨大的。杨慎推崇六朝诗歌,这与其师李东阳的崇唐法杜及“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相抗衡,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六朝的浪潮。

当然,杨慎也反对一味拟古,针对黄庭坚、陈与义的模拟,他是这样批评的:“王右丞:‘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孟浩然云:‘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宋人黄、陈辈效之,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又如‘命也岂终古,时乎不暂留’,岂止学步邯郸,效颦西子,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杨慎认为向古人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邯郸学步,最后会连自己走路的样子都忘了,失去自我。

杨慎在老师的师古反对拟古的主张上进一步提出正确的学诗方法。即“法乎其上”,“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杨慎同意杜甫关于学诗的观点:“不及前人更勿疑,递相祖述竟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学乎其上”、“别裁伪体”,“上”是质量高的意思,就是说对待前人的作品要有选择地吸取,吸取其优秀的精华部分。前人的作品有优劣之分,所以要向多人学习,要博采众长,不能只学一家,也就是要“转益多师”,要读万卷书。杨慎以杜诗为例,说:“杜子美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读书虽不为作诗设,然胸中有万卷,则笔下自无一点尘矣。”

杨慎提倡要向前人学诗,而且提出了学诗的方法。读万卷书,是为了“转益多师”,“转益多师”要“学乎其上”、“别裁伪体”,这些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夺胎换骨”的目的。

杨慎提出“转益多师”的方法论,突破了老师李东阳崇唐法杜的局限。他把眼光放在了更宽广的历史文学长河中,他推崇六朝初唐的诗,反对专学一家,由此引出了他另一诗学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3 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学主张,反对“前七子”的“宋无诗”之说

杨慎主张诗歌的本质是性情,他进一步提出:“古之诗也,一出于性情,后之诗也,必润以问学。性情之感异衷,故诗有邪有正;问学之功殊等,故诗有拙有工,此皆存乎其人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与学问,所以诗也就有“正”、“邪”、“工”、“拙”之分。诗的成就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不同,还跟时代社会有关。杨慎说道:“或政遇醇和,则膏泽醳乎……则劳苦形于咏谣,皆复关乎其时也。”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诗歌的内容形式也就不同。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不可以以一个时代的标准来抹杀另一时代的诗,要区别对待。于是有了“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之说。其实,这主张李东阳早已提出,只是没有这么明确罢了。李东阳的格调说中这么说道:“……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从中可以看出,李东阳所谓的“格调”是时代的格调。李东阳又说:“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而欲超乎时代土壤之外,不亦难乎?”李东阳肯定汉魏六朝唐宋元诗,有各自的体裁,原因是时代环境不同。李东阳认识到了时代对诗歌的作用,对诗人的束缚,认为人很难超出“时代土壤之外”。杨慎看到了时代格调说的两面性,加以拓展延伸,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杨慎的“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主张是当时文坛上的一股异流。当时文坛上是一片崇唐法杜的呼声,如“前七子”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有以下复古主张:“诗必盛唐”、“宋无诗”,“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杨慎对此是极力反对的。他说:“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他列举了宋人的绝句,赞道:“五诗有王维辋川遗意”,于是发出疑问:“谁谓宋无诗乎?”他评刘源父的《喜雨》诗说:“此诗无愧唐人,不可云宋无诗也。”评刘克庄三首乐府诗后说:“三诗皆佳,不可云宋无诗也。”杨慎通过评论宋人的具体诗作,反复论证“宋无诗”之说不当,他认为宋诗在成就上虽不能和唐诗相提并论,但它的成就也不可一概否定,他认为“就内容而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而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所以不能说宋人无诗。

杨慎学诗于李东阳,但并不盲目跟从,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正是所谓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面对老师和“前七子”诗论主张的不足和局限,杨慎通过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一概而论,从实际上有理有据地论述,纠正偏颇,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杨慎的诗学主张在当时的文坛上是一股异流,“别张壁垒于茶陵派”及“前七子”,独辟奚径,自成一家,对后代诗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3篇

[关键词] 古诗词;情感;意境;感受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背景;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是语言的精华,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是生活语言的高度凝炼化。传统的诗歌教学单一、枯燥、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传统、古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过程单一枯燥,等等。诗歌教学绝不能只是字面的释词解义,答疑致解。而是应从根本上解析诗的内涵,掌握诗的主题,全面领会诗的意境,给学生展示出诗歌内容的广阔空间,并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进而产生出对诗歌欣赏的整体美感。那么,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这样几点粗浅见解。

一、以诗歌的背景简介为切入点,给学生以宏观认识,整体感悟,从源头和本质上,掌握诗的内涵

我们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教者往往偏重于字词义的刻意解释,导致学生不能掌握诗意的本质与精华,浮于表面,有时甚至显得释不达意,很是“离谱”。可是,一经把诗的背景讲解到位,那么其诗的内涵,学生就会豁然明白,乃至不觉产生“原来如此”的叹喜。

例如,的诗篇《沁园春・雪》如果从诗面着眼的话,无非是诗人以强烈的抒情笔触,赞美一下北国冬季的壮丽风光和奇美雪景,对历史人物谦逊有度恰如其分的褒贬,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其实,学生能理解到如此程度也算可以了。可一经让学生了解到《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以及后来去重庆谈判,由此诗引发的巨大的“沁园春效应”,学生对本诗思想深度的理解就决不会停留在以上程度了。《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此时胜利到达陕北,同时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上,确立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革命胜利在望,所以,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加之,诗人对北方飞雪的特别钟爱,面对北方的壮美雪景,情不自禁,诗兴大发;另一方面,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面对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却采取所谓的“攘外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而对人民的力量却残酷扼杀和镇压。面对于此,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长征胜利的喜悦,又有对反动派卖国求安,残酷扼杀人民力量的强烈不满,又有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中华民族的极度愤慨,和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决心……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最终融于诗人的文笔之中。这样,诗人以赞美北国风光为题引,以伟人的宽广胸怀,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谦逊评价,入情入理。批评之中不失儒雅,赞美之中流露褒贬,恰到好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的是谁呢?前面评说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后面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就不言而喻了。这是诗人正常感情的流露。革命英豪的伟大抱负和必胜信念跃然纸上。诗人借景抒情,借古说今,借古讽今,在优美的描写议论抒情中,含蓄地流露出对反动派的极大的蔑视。后来在1945年的重庆和平谈判中,受柳亚子之托将此诗带到重庆,一时在山城产生巨大反响,受到柳亚子等当时国统区民主进步人士的高度赞美,被誉为“豪放诗苏辛以来绝伦的诗作”。诗的深邃内涵,成为重庆谈判与蒋斗争的最有利武器之一。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也因此在山城人民的心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的时代背景讲到这个程度,学生对诗的理解深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进行吟唱诗歌记忆诗歌,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

古代的诗歌与音乐常常是一体的,词曲兼备,都有较强的韵律和歌唱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是很枯燥的,可是,教师把这些要背的诗歌配上音乐,进行吟唱,那么就会声情并茂其乐无穷,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古代诗歌当成一种极大的乐趣,乐此不疲。那么,怎样把要学的古诗配上曲谱呢?本人在诗歌教学中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即移花接木式和师生自创式。并在吟唱形式中加入师生的自我伴奏。

1.移花接木式。就是根据诗的思想感情选择现代流行音乐中情感相似的现成音乐进行匹配。这样的音乐,听起来好像是不伦不类,唱起来却有一种极大的调侃和幽默,妙趣横生,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求知的目的。例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厅有怀》可以用《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曲谱去吟唱,深沉凝重地。

2.自创式。就是教师或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简单地给诗配上音乐,虽然音乐不一定动听,但起码是原创,学生吟唱老师或自己创作的曲子,别有一番滋味,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例如,孟浩然的诗歌《早寒江上有怀》我配写了这样一个简练的小曲子。

3.吟唱形式。是独唱、合唱,并由教师和有器乐演奏能力的同学,组织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简单小乐队,你拉我唱,拉自己的音乐,唱自己的曲子,原汁原味,其乐无穷。

三、发挥多媒体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再现诗歌情形、意境、空间,把音乐美术朗读摄影等艺术融于诗歌教学之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从而降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诗歌欣赏教学中,我就用古琴曲《阳关三叠》来配乐,进行朗读和背诵,在古雅的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和诗的情怀。又如,对高尔基的《海燕》朗读与背诵,我就用钢琴曲《海燕之歌》配乐,声情并茂,浑然一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中,领会诗的内涵,识记诗的内容。

第5篇

少年立志 一代奇才磨砺出

晏西征生于1947年5月,5岁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生活非常艰苦。其母罗则柔女士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雅好诗吟。罗母曾赋示儿诗曰:“含辛茹苦育西征,望尔修成文武身;岳母情怀鹦鹉句,精忠报国建奇勋。”受母亲的谆谆教诲和熏陶感染,使他从小便胸怀大志,修文习武,勤学苦练。读小学时,除了苦练梅山武功,背诵唐诗宋词也成了他课余最大的乐趣,考入大跃中学(现为新化三中)后,对诗词更是如醉如痴。写下了“面黄肌瘦衣衫烂,胸中大志凌霄汉”的言志诗句。一天晚上,教导主任蒋述之去江边散步时,见西征也在,他对西征的文才早有耳闻,便和蔼地说:“你能以资水为题做首诗吗?”西征沉思片刻念道:“踏月乘风信步游,思湖如浪浪无休,何时离却资江水,万里扬帆夙愿酬。”主任闻之惊讶,称赞他这首七绝格调高雅、志向不凡。此后,西征在教导主任述之先生和语文老师杨来归先生的指导下,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进行广泛涉猎,中学时代便能提笔成文,出口成章,为日后在文坛上的建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寒来暑往 武林传奇苦铸成

新化,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新化梅山蛮”的名气在唐宋以来就威镇四方,让寇贼闻风丧胆,尤其是新化王爷山的“打”(武术)更是神乎其神,传说中,那一方山水的人,人人都有一身惊人的功夫,一个十三、四岁的黄毛丫头便可对付三、五个彪形大汉。自古以来,这里民风强悍、正直、纯朴。西征大师自幼热爱传统武术,尤其喜欢听三国、水浒、说唐、岳飞等传奇故事。因家境贫寒,无钱拜师学艺,便采取“偷拳”的办法,在课余时间,溜进梅山拳师肖德福先生的演练场,偷学肖师傅的一招一式,再回来苦练,居然学会了一些基本套路。他的好学精神深深打动了肖师傅,终于免费收他为徒。西征先生学有所成后,又经肖师傅的推荐拜入梅山派名师游本恒门下学梅山武功。艺成出山后四处寻师访友,跋山涉水,到河南少林寺学习少林拳械,拜武昌名师丁鸿奎,四川名师赵子虬学八卦掌、象形拳,拜武术大家肖湘学太极拳、南拳,师从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蔡龙云、亚洲拳王蒋浩泉练华拳和中西技击。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八卦掌、铁尺、虎拳、板凳拳、掌断砖石、铁罗汉气功等诸多方面,集众家之长,融各家特色,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享誉武林。全国十大名师之一的赵子虬先生撰联赠西征日:“能吃苦是男子汉,不糊涂乃大丈夫。”赞西征大师是吃尽千般苦,百练成真金的武界奇才。

作为一个武术家,西征大师集众多荣誉于一身,他身兼梅山拳与八卦掌二派传人。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曾将晏西征的武术成就拍入《武林风范》专题录像带向全世界发行;2005年中国体育音像出版社为他专门摄制了《梅山武术》教学带17个光盘,17,是一个难以计量的厚度,既是对这门武术的认可,更是对这个武术传人的极度褒扬。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除了闻名天下的梅山武术,晏西征的八卦掌也一样精彩绝伦,功力非凡。1991年他参加国际武术锦标大赛,以高超的技艺荣获八卦掌金牌;1992年,他带队参加全国武术及散打擂台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周汉昌先生赠诗赞曰:“长城内外擂台赛,国手如云独占鳌。”是年,湖南省武术馆成立,他被省体委任命为解放后的第一任湖南省武术馆馆长;1993年9月,他精心创办的武院在全国七运会上被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4年,新化县人民政府授予他“武林贤师”光荣称号;1995年5月,他又被武术之乡的人民评为“新化县十大新闻人物”,12月,他受到国家体委主任、中国奥委会主席、国际武联主席伍绍组的亲切接见,伍主席还亲笔为当时的东方武术院题写了校名,同年被评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1996年4月,他率领武院健儿代表娄底地区参加湖南省首届农运会,以绝对的优势力挫群雄,一举夺得武术比赛混合团体冠军。同年东方武院被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先进武术馆校”。2000年11月他在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2000年12月在江西上饶举行的全国武术大赛中他又以八卦掌参赛问鼎金奖;2003年8月在庐山举行的全国武术大赛中,他又以梅山板凳拳夺得金奖;2005年,晏西征的东方文武学院再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晏西征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并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晏西征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被新化县人民政府先后授予“武林贤师”、“梅山武术大师”称号,被娄底市体育局授予“梅山武术英杰”称号。2006年2月在香港国际武术大赛中荣获“武术名家表演金奖”;他多次应邀出国讲学,美国国际武术联盟等四家社团曾联合授予他“国际武术贡献金奖”;国内外知名媒体都争相对他进行报道。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在《传承・大师》节目中对他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报道,中央4台《走遍中国》栏目也以“梅山精武魂”为题,报道了晏西征大师和他的“东方文武学院”。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长沙政法频道、娄底电视台、新化电视台:《作家天地》、《文艺报》、《中华武术》、《天下武林》、《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湘声报》等众多媒体均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对晏西征大师的武术成就予以报道。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西征大师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去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讲学,将中华传统武术推向世界,1992年先到东南亚地区传经授武;1998年又到西欧四国宣讲国术。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体育馆,闻讯赶来观看中国功夫的洋人挤满了每一个角落,大师放下副团长的身份,以一个武术表演者的角色站立场中,一套八卦掌打得如行云流水,俊逸非凡,在场的参观者和同行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然而就在这时,西班牙一个身高1.85米,体重100多公斤,满脸络腮胡子的拳击教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色。为了满足外国友人及武术爱好者的要求,大师答应和西班牙教练切磋武功。络腮胡教练面对比自己矮一头的西征大师,上场就发起猛烈的进攻,一阵快拳如闪电般朝大师打未,见大师只是防闪,心中暗自高兴,认为胜券在握,不由越打越兴奋,并且拳脚齐上,大

有一局定鼎之势。对凶狠的攻击,西征大师始终保持冷静,从对方身手判断,此人非等闲之辈。络腮胡求胜心切,几个回合拳脚落空,难免心浮气躁,一记重拳直朝大师的心窝打来。好家伙,机会来了,只见大师身形一晃,侧身一招力劈华山,直砍对方右拳,右脚迅速而上,紧接一招“隔山打牛”直击他的下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啪”的一声,一个庞大的身躯重重倒在了几米远的地上。马德里体育馆顿时沸腾了起来,国内的同行们投来钦佩的目光,国外武术界的名人彻底折服,个个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中国人了不起,中国功夫名不虚传”。

纷纷要求拜师学艺和与大师合影留念。当时萸江诗社社长晏石成先生听到此事后赋诗为赞:“名震京都八卦拳,梅山独秀史无前。尊贤爱士多文采,作赋吟诗贵自然。东亚三邦曾敬仰,西欧四国复师延。武林百杰惊天下,儒雅风流中外传。”

大师历来认为,恃力逞强是习武人之大忌,真正的勇者应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在现实生活中,先生每遇有不法之徒明火执仗鱼肉乡民,胡作非为,或危害人民生命、国家财产时,总是毫不迟疑地挺身而出,高擎正义之剑。1989年,大师乘612次特快去北京办事,途经岳阳时,一伙歹徒跳出来抢劫乘客的财物,当时,七八个牛高马大的歹徒手持寒光闪闪的尖刀,在车箱里一个接一个地搜旅客的身,大师见了心想,我练武功不除爆安良,又有何用?于是他使出了从小练就的武功绝技,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制服了歹徒,并将他们扭送给乘警惩处,先生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受到了全体旅客的赞赏。

西征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寒来暑往,朝练晚操,文武双修,终成大器。这些荣誉不但是对这位传奇人物德艺双馨的肯定,也是他沧桑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研究、发展,多次在国内外武术杂志上,百忙中编著的《梅山拳》、《八卦掌》即将付梓。他认为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魄宝,他希望中华武术能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享用的财富,为人类健康与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呕心沥血 育得桃李满天下

1982年,西征大师率先创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第一家私人武术馆――兴武拳社,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弟子。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又投资800万元在新化资江大桥东端创办东方武术院并亲任院长兼总教练,嗣后又与别人合作开办新化北渡、工职、十中、长沙望城、海南琼海、广西鹿寨等10多处武术分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走进了21世纪,武术的热潮也逐渐降温,西征大师审时度势,及时校正办学方向,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助下,毅然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一所具有现代气派的东方实验学校,由当时的副省长唐之享题写校名。教学楼、办公楼、住宿楼及各种相应设施先后建成,一应俱全,2003年首期招生1000余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校开办以来,大师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制定了一整套科学、规范、严谨的办学模式,引入了竞争机制,择优高薪聘请教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目标,先生广纳贤才,开辟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新道路。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刚落成的教学大楼里,电脑室、语音室、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实验室等设备一应俱全,设施先进。4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健身练功房及国际标准散打擂台、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机盎然的绿地,花圃、古朴典雅的梅山武术文化城、诗词长廊更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学生们置身其中,可尽情感受融自然美、古典美、现代美于一体的浓厚文化氛围。2005年,这所创建三年的新生学校便有70%的考生上了本科线,成绩辉煌,其中优秀学子章德和廖俏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和北大。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年的小小武术馆已发展成为今天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拥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的现代化文武学校,这里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文武人才,培养出了全国文武类学校中的首位清华学子和大批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每年的国际、国内武术大赛,东方文武学院所得奖牌、奖杯数不胜数。东方文武学院也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武术馆校”、“湖南省甲级武术馆校”、“省级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西征先生治学精严,仪表端庄,语言清爽,作风正派,凡来学校学习的学生无不对先生的人格极为敬佩。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狠抓基本功训练,对高难度动作则运用力学原理将动作要领仔细讲解,一再示范,让学子们心领神会。因此,在同时期各类武术学校的学子中,东方的学子们成绩特别突出。大师悉心传授武术的同时,从没忽略过对学生们的武德教育,亲撰对联:“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忍。”“文武国中才、一代英雄磨练出;道德人间尺、千秋名士苦修成。”制订院规十不准,让学生牢记于心,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园馆,提高他们的品质,增强他们的爱国精神。

站在东方文武学院的教学楼上,望着脚下日夜流淌的资江,西征先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东风吹拂岭头云,喜见春花日日新。助得后贤登绝顶,不辞长作架梯人。”

仁者无敌 成就大爱人生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晏西征先生说:“仁义、博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炎黄子孙必须传承这种厚德施人的精神,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丽。”“仁者无敌”是晏西征先生成功的秘诀,晏西征有一段关于仁爱的精彩理论:“四肢发达,只会打,不会以仁爱之心去爱人,去服人,那是行不通的,至少可说行不远,但光有文的境界也不行,我认为武术不但能健身防身、陶冶情操,而且能够修身养德。古来以勇武著称者,多以忠孝仁义,礼信廉耻为立足之本、处世之道。”

早在兴武拳社创建之初,西征先生就立下了“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忍”的社训。而在此后的办学过程中,他以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学德、练忍的仁者风范。母亲“精忠报国”思想的灌输和自己心忧天下的仁爱情怀。使西征先生一生节俭自己,乐施他人,扶贫济困。

1993年9月的一天,先生为上梅中学1000多名学子购买了书籍并亲手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报效国家。

1995年,先生看到社会上一些见义勇为之士身心受到伤害,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便倡议建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并带头捐了一笔资金。

1998年,在上梅中学捐资50000元设立罗则柔奖学基金会以激励学子。同年响应政府号召,为希望工程捐资30000元。

此后每年,西征先生都会拿出很大一笔钱,捐给相关机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很多媒体知道先生的善举想采访他时,他总是婉言拒绝。西征先生认为:多行善举乃仁爱之士的责任,如果借此扬名,那岂不亵滨了善行二字?先生捐钱,从不计数,所以他到底捐助了多少钱,自己也说不出。

在先生的备忘录上,写满了大串以姓氏笔划为序的名字,教练、教师、员工、学生、不知者不晓何意,原来是先生将这些人的出生日期登记在册,到了他们生日那天,先生定会给他们送上生日礼物,使人感觉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是多么的温馨。几年前的一天,徒弟刘勇在怀化参加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不慎左腿摔成骨折,痛苦非常,冷汗直冒,先生见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并叮嘱医生不论花多少代价也要治好他的伤,保全他的腿,经过一段治疗后亲自将刘勇从医院接到家中悉心护理,煎药、熬汤、端饭、送水、使其在两个月内便恢复了功能。刘勇逢人便说:“师父亲如父亲。”

2003年下学期,先生得知学校有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出学费有失学的危险,他当即组织召开会议,让59名学生免交学费,并发给他们生活费。

为推动“武术之乡”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他先后赞助举办了“强民杯”、“梅山杯”武术大赛和中老年太极拳比赛,并资助和发起创办梅山武术研究会和木兰拳协会。

无数次的慷慨解囊、无数次的仁爱倾注,修河堤、建公路、扶弱势、助诗社、抗洪灾、抗冰灾、抗震灾,总捐资款究竟有多少,西征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湘耆颜家龙老赠西征先生的一副对联深有见地:“厚德于人烟销云散,微恩及已刻骨铭心。”

铁汉温情,处处体现了晏西征仁者爱人的博怀,而对弟子们的言传身教,更体现了一个武术大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吟诗作赋 谱写不朽篇章

中华素有“诗国”之美称,自诗经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用诗歌的形式抒发胸臆。

故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既可以‘迩之事父’也可以‘远之事君’。西征先生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熏陶,深知诗歌服务于社会和民族的作用,所以一旦有空,便浸泡在诗的国度里,乐此不疲。

作为一个在诗坛颇有建树的诗人,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担任诸多社会职务、事务繁忙之余仍笔耕不止,佳作频频,有《东方风采》、《我选百家诗词漫评》(与熊东邀合著)、《墨西征诗文集》、《传统诗词快速入门》、《历届奥运中圄金牌颂》等多部诗文集问世。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对体育极为关注的西征先生关掉通讯工具,足不出户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奥运会盛况,从开幕式到每一场比赛,到闭幕式,他都决不错过。

当看到中国运动员杜丽首开雅典奥运会金牌纪录,夺得女子十米汽步枪金牌时,晏西征热血沸腾,他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空前的激发,兴奋得手舞足蹈,当即提笔赋诗一首:“摘取金牌第一枚,旌旗如海掌如雷,世人争向高台看,射手原来是美眉!”紧接着,他看到王义夫夺得男子10米汽手枪冠军,又诗兴大发,立即赋诗:“弹发能穿百步杨,争看老将战沙场。时人未及询家底,又一金牌姓了王。”

半个月的雅典奥运会,晏西征足足看了十五天,这也是他收获颇丰的十五天,在这十五天中,中国的奥运健儿为圄争光,获得了三十二块金牌,晏西征就写了三十二首奥运冠军赞美诗,并有了为历届奥运会上的中国冠军们都写下一首赞美诗的念头。

诗友们争相传阅晏西征的奥运冠军赞美诗,众多诗友对赞美诗赞不绝口,不少诗友建议他给每一位奥运冠军写一首赞美诗。

为了写好每一首诗,晏西征常常夜不能寐,因为在100多个奥运冠军中,乒乓、跳水、举重这几个项目就各占二十多个。同样的项目,要用不同的字、词、句写出新意,要写出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选准词语,让每一首诗都传神,晏西征绞尽了脑汁,反复修改,每一个词都要反复推敲,有些诗定稿之后,与最初的原作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基本上是重新写了一遍。有时为了选准一个词,要反复用几十个不同的词去推敲。白天进入诗的意境,晚上也在思考,有时在梦中忽然得了一个好词好句,晏西征忽然翻身爬起,把词句记录下来,把诗写就。一些绝妙好词,他不知是梦中偶得呢,还是神灵所赐,读了让人拍案叫绝!

历时数载,至今他已为自洛杉矶奥运至北京奥运的100多位中国奥运冠军共写了168首奥运冠军赞美诗,构成《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并在2D08年的《湖南日报》、《中华武术》、《湖南作家》、《湖南诗词》等报刊上发表。所有赞美诗文辞清丽、意境新奇、思路清晰、格调高雅、音节铿锵、大气磅礴!行文之势圆润,纵横之气沛然,令人叹为观止。

晏西征写的都是格律诗,他自己也知道,在当今时代,格律诗的读者不是很多,用这种形式来弘扬奥运精神,礼赞奥运冠军,其宣传作用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他想到用另外几种传统文化为赞美诗附丽,这种附丽的形式就是:书、画、印,这样,使赞美诗融诗、文、书、画、印于一体,融合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增加赞美诗的审美价值、宣传作用和影响力。

于是,西征先生携所写之诗,上北京,下广州,去上海,辗转全国各地请名家创作成书画作品,然后将这些书画原作精心装裱,制成一本高2米,宽1.4米,内有25折,100个版面,展开总长度78米,重达300公斤的《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书画大册页,被媒体称为“中华第一册”、“第一部中国奥运冠军讴歌史”,并由湖南省体育局和湖南省文化厅一起作为主办单位,已在首届湖南(长沙)艺术产业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及湖南娄底等地相继展出,最后将仿效美国好莱坞为国际影视巨星建立星光大道一样,将册页上之所有奥运冠军赞美诗书法作品刻成碑文,倡议在北京奥运村或长城或其它适当的地方建一座讴歌历届中国奥运冠军之永久性书画碑廊,而伦敦奥运以后的中国冠军,就向全球华人征诗和书法作品,继续刻上去。此等壮举,何人与匹?

先生此种惊人之举措,高雅之情操,赢得誉声四至。文坛泰斗、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为之作序云:“克明其德,乃文乃武”;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为之题字云:“德艺兼修,文武并重!”;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为之题词曰:“举武扬文修德”: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题曰:“文思武魄仁心壮举”;原湖南省省长刘正为之题曰:“能文善武、精忠报国”;原湖南省人大主任刘夫生为之题曰:“讴歌冠军。谱写和谐”。当时的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陈永正、吴东民、湖南省政协常委鄢福初、湖南省书协主席何满宗、湖南省美协主席朱训德及著名书画篆刻家邹传安、韩天衡、石开、颜家龙、易图境、李立、刘彦湖、崔学路、蒋剑高、莫各伯、王超尘、张锡良等先生,均予以支持。一个个书画大家欣然命笔,一幅幅名人作品溢彩流光,真可谓洋洋大观。王楠、熊倪、龚志超等奥运冠军也纷纷以不同的形式予以支持。如此集诗、文、书、画、印等中华传统文化于一处,集中国顶级名家之真品、精品原作于一体之巨型大册页,其价值无可估量。《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书画大册页之诞生,既象征着永无止境之奥运进取精神,又承载着华夏文明之灿烂辉煌!我们透过西征

先生写的《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前言》,读懂了一个武术大家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他是这样写的:“人类有争强好胜之本性;人有胜人之心方能上进,人有胜天之心方能探索和利用自然。余尝曰:‘自尊和好胜是一种伟大的自私,人类文明和进步赖此维持。‘若不好胜,人各甘居下游,人类何以进步?若无自尊,‘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人类安有文明?然数千年来,有另类争强好胜自尊者,以攻城掠地为乐,以称霸称王为荣,枪炮相向,流血相争,使得‘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其痛哉!今人类向往和平,以体育之争代替流血之战来满足人类好胜之心,西方世界对足球胜者之欢呼拥戴,远过于对拿破仑征服欧洲之崇拜,即可为证。此体育对世界和平之贡献也,不亚于体育对人类健康之作用:基此,吾辈应向体育运动之积极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致敬,应为体育界之杰出人物树碑立传,因赋《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

2008年,西征先生三上北京,终于使有“楚南望邑”美称的新化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

手举祥云火炬 传递奥运精神

2008年奥运前夕,作为湖南唯一的武术家代表,晏西征先生被光荣地推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在伟人故里湘潭参与了奥运火炬传递。事后,当多家媒体采访他时,他深情地说:“我作为93棒火炬手,代表新化130万人们参加奥运圣火的传递,我感到心情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我认为我们的祖国一天一天繁荣昌盛起来。我们的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会取得32枚金牌,居世界第二位,我祝福北京、支持奥运,同时祝愿我们的奥运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举拿下更多的金牌,争取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一位。”这,就是一位有着深深奥运情结的老人,发自肺腑的祝愿。而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果然实现了西征先生的愿望,西征先生又为北京奥运的每一位中国冠军写了赞美诗。

同时他还表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他将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奥运冠军赞美诗,要象好莱坞为国际影视巨星建立星光大道一样,倡议在北京或其它合适的地方兴建永久性并可持续发展的奥运冠军诗书画碑廊……让奥运精神伴随祖国的兴旺发达更加璀灿,光耀千秋。西征先生希望有一位像他一样有同样奥运情结的公益事业家赞助一笔资金与他共同完成这千秋伟业,他愿将他的《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诗书画大册页原作这件无价之宝相赠作为代价。

第6篇

这是我为祖国六十年华诞献上的一首诗歌,已经在《合川作家》发表了。从1983年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首小诗《夜来香》到现在,我的文学梦一做二十几年,真是大梦不觉醒,越梦越深沉。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高一学生的我,很荣幸的加入了当时合川一中的星花文学社,我们的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文学这神圣的殿堂。岁月流逝,我已经执鞭教学二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把文学创作当作我的第二事业。在我的心里,热爱语言就是热爱生命。

语言的魅力在哪里?我们常常说,有的时候,语言真是苍白无力,不能够表达我们的内心,但是,除了语言,我们又拿什么来表达呢?白居易用“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感觉,而我们却借用他的语言来掩盖我们语言的乏味。说过,“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连面目都是可恨的了。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热爱语言吧,孩子们,语言是我们表达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学生学习语言有最便捷的路,我们的语文书有着最丰富的语言,那是我们学习的经典。比如我们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看到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追问,他在那苍凉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是地坛里看到了时间,看到了生命,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该由一些人来承担生活的苦难?他写得多么好啊,那些阳光,那些杂草,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废墟中的小昆虫,仿佛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出现。我们在他的文字中接受洗礼,觉得自己也变得有了细腻的感触,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用语言为我们开辟的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境界啊。一本语文书有着大千世界,我们在唐诗宋词里感受古代的文明,我们也在外国作品里接受异族的文化,世界因为语言而格外精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领略诗情画意,“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和黑人一样渴望世界的平等自由。“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我们体会潇洒,“我答答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让我们饱尝错误的无奈。

我们学习语言要像树叶接受阳光雨露一样,还要像树根吸收土地里的营养一样,在生活中学习,我们会有着更鲜活的语言。

我想说的第二点就是大胆的写。要从寻常生活里发现别样的美丽,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我们不要被简单的生活蒙蔽了,因为生活是一张没有厚度的纸,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折叠起来,反复的折叠起来,生活就会有厚度,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要在生活找寻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我们只要还有善感的心,我们就不是麻木的,就能够创造出新鲜的文字和感人的文字。我们来读读我们的熊维鹃老师的诗歌《童年》:

榆钱又挂满了树梢/阳光下牵着手走过的/不是你我是我们 遗失了的/时光/清风吹过/田埂上有紫葡萄的清香/洒在亘古的黄桷树下/是我们的欢笑 和/我们的忧伤/橘树上少了我们的脚迹/她还是 枝绿叶茂/校园里消失了我们的声音/她依旧 喧闹着笑//那一方天空/蓝得那么圣洁呵/年轻的你/是否 和我一样?/蓝天下/是悄悄吃着零食的课堂/是偷偷打过主意的花坛/是园子里的游戏/是操场上的追逐/还是那条 星光中/牵着手走过的泥泞小道?/童年的花/已经失落得太久/总在夕阳西下时/看见你 向我走来/迎着斜阳//儿时的伙伴呵/只有你不变的眼/才是我最灿烂的黎明/和 黎明下/最快乐的 童谣!

她谨以此诗献给她最快乐的童年和最纯真的伙伴。我们都有童年,我们也都有相似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就写不出来呢?我们也能够写出来的,只要你大胆的去写。我们再来读廖衍尚老师的诗歌《我们都患甲流了》:

我们的仇恨/ 都没有阻止甲流的传染/风靡全球的甲流/ 无分别地感染了你和我/就让高热来临吧/ 我们早该温暖冰凉的心了/就让咽喉肿痛吧/ 我们早该降低说话的分贝了/就让咳嗽响起来吧/ 总比相遇时漠然无声强/还有什么也让他来吧/ 总比什么也没有好/你和我——男人、女人,白人、黑人、黄色的人/ 东方人、西方人,南方人、北方人/我们很久没有这么相同的症状了/ 现在,我们都患甲流了

看看我们的老师,他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了普通生活里不一样的诗意,所以,今天,我们也期待着,你们也会写出更多更加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因为,你们是我们的未来和骄傲。写吧,写吧,用我们的笔写我们的心,写出春花秋月的娴静美好,也写出风雨雷电的凌厉壮烈,写出我们青春的诗意也写出我们求学途中的艰难,写出对明天的渴望也写出今天和昨天的一切,写吧,写吧,让我们等待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我的祖国

巍巍的高山已经谱写了你的庄严

滔滔的江河已经欢唱着你的美丽

我回首历史

悠悠的岁月已经把你的苍茫绣为神圣的画卷

那些文明就是华彩那些屈辱成为阴影

我站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深情的呼唤你,我的祖国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

我不能再用李白的诗来歌唱你的雄浑黄河

我也不能再借苏轼的赋来咏叹你的不尽长江

那么多的诗人已经赞美过你

那么多的歌曲已经颂扬过你

我不知道怎样来赞美你

我看见东海的日出

想你就是那喷薄的朝阳

可是也已经有人这样歌咏过你

我在米拉山口看到七月的飞雪

想那无比的神奇就是你

可是你还有更多更多我没有看到的奇迹

我喝着嘉陵江水长大

那也是你甘美的乳汁

我就在江边的路上

想把草上的纯洁露水献给你

可是那太微薄了

我不敢用日月星辰来比喻你

我只能够流着热泪轻唤你,我的祖国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

我曾在东方明珠塔俯瞰你的繁华

我曾在华山之巅泰山之顶感受你的巍峨

我也曾站在地震的废墟上

用目光抚慰你受伤的土地

每一次我看到我们的国旗骄傲的升起

第7篇

404600 奉节县辽宁小学五(6)班

王奉霞

“奉节的脐橙果中王,赞美的歌声传四方。薄薄的果皮厚厚的瓣,香甜甜的果汁在流淌……家乡的美味甜蜜蜜,勤劳换得果飘香,金色的果子金色的路,幸福的日子万年长。”朋友,当你听到奉节作者高大才作词,王中久谱曲的这首描写赞美我们家乡奉节72-1脐橙的歌曲时,是否想到我们诗城奉节??新夔州呢?啊,我们夔州真是果甜、景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的心灵更美好哟!

现在,我们夔州大地的山山岭岭上,盛产脐橙,脐橙个儿大,甜润可口,早已在全国获得金奖。每逢金秋时节,果农们便把脐橙运销祖国四面八方。诗城的夔柚味甜皮薄果香,是诗圣杜甫在1700多年前就喜爱的果品,还有家乡的名特产品??杜甫晒枣,更是人见人爱,吃了还想吃,特别是21世纪初崛起的汪丽平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早已打入我国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国内外市场,“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选料于我们奉节的大山深处。三峡地区独特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两千多年的传统工艺,与当今汀来公司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质量管理相得溢彰。其乡坛子泡菜、盐渍菜、调味品、脱水蔬菜四大系列产品,符合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鲜香脆嫩,南北皆宜,老少可口。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9项荣誉称号。她早已与驰名中外的乌江榨菜、涪陵榨菜、忠县豆腐乳齐名媲美,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丽平乡坛子品牌系列产品,都是南来北往客人争相购买的奉节名优土特产。

家乡不仅果香味甜,乡坛子闻名,夔州大桥更美。近两年来,夔州长江大桥,早已连接大江南北两岸。夔门大桥,气势雄伟。主桥长一千多米,桥面真宽啊!有两个车道,两边分别有宽阔的人行道。大桥真奇啊!它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在长江上,任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她脚下来回穿梭。大桥既雄伟又壮观。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两边的几十根灯柱上的彩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桥上灯光闪烁,桥下碧波荡漾,这真是高峡平湖的一道亮丽景观!每逢春秋时节,桥上清风习习,天空星光闪烁,江面轮船快艇来往穿梭,这里就成了夔州父老乡亲乘凉散步观景的好去处。

夔州桥美,人文景观更美。我心中的夔州是一座古朴幽静、飘满诗书气息的县城。两千多年以来,诗人们把成千上万首诗篇撒向生我养我的夔州大地。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和现代诗人郭沫若《再出夔门》等诗篇,为家乡奉节赢得了“诗城”美名。前些年,更有美籍加拿大人柯克伦和我国的阿迪力踩钢丝横跨长江夔门瞿塘峡,创造了人间奇迹。历代诗人在奉节留下足迹,当今的奉节白帝诗社成就了一批批当代夔门诗人和文学诗词爱好者,现代元帅刘伯承1906年考入夔州府中学堂(奉节中学)求学,为他走上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总之,奉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夔州境内更有绝世奇观??小寨天坑,最长的地缝??天井峡地缝,世界级的暗河??龙桥河,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更有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名扬天下。闻名于世的白帝城位于家乡瞿塘峡口,她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现已四面环水,雄居白帝山上。

五、六年前低矮破旧的古城老屋,被一座座造型大雅的高楼群取而代之。奉节新县城宽阔豪华的人民广场,白天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路歌声一路笑。每逢周末,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到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到少年宫,到琴行,到亲友等处拜师学外语,学奥数,学阅读与写作,学琴棋书画、学节目主持、学舞蹈的同学来往穿梭。每当夜幕降临时,灯光闪烁,海城集团主办的人民广场大家唱,歌声飞扬。老人、青年、少儿健身队的人群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地王广场游人如织;诗城广场,彩灯齐放,历代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欣然会聚在广场上,他们好像正在捕捉夔州夜晚美景,诗兴即将大发,又要泼墨尽书当今夔州胜景了。

夔州人热情善良,各处名胜景点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更是吸引了千百万中外游人的赞诵。

我的家乡夔州,真是山美、水美、人的心灵更美。我家乡的夔州,早已是我心中的新夔州,同样也是你心中的新夔州,他心中的新夔州,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新夔州啊!

第8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第9篇

“有一朵百合花/盛开在诗韵的沃土/大大的眼/甜甜的笑/热热的情/暖暖的心/绽放在诗韵人的心田/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美轮美奂/惠质兰心。”这首《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中山市南朗镇云衢小学四年级(4)班的班主任给林美惠同学写的期末评语。28日,记者从中山市多所学校获悉,近年来,学生期末评语正在悄然“变脸”,第三人称“该生体”已不再流行,图文并茂的个性化评语正走俏。

学生评语变脸“该生体”过时

“该生思想进步,该生热爱祖国,该生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几年前,在学生的期末评语中,这样的话语十分常见。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师生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该生体”评价正逐渐消失,“你是体”曾取而代之,例如,“你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女孩子”或“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在评语开头变化的同时,内容也正在改变。据中山市多所学校老师介绍,写评语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进步,所以评语大都以鼓励为主,很少强调或突出缺点。“即便是写不足,我们也会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港口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黄玉霞说。

另据多所学校老师介绍,目前市内五六年级的学生评语已经记入了学生手册,部分初中学校在录取过程中会将此作为参考内容。因此,老师们在写评语时都会比较谨慎,更倾向于赞赏和鼓励学生。

39名小学生收到个性化诗歌评语

考虑到评语对学生的作用,不少老师开始注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做了多年班主任的黄玉霞在为学生写评语时,费尽心思在每个评语中都配了图片。另外,南朗镇云衢小学“诗韵乐园”特色班的39名同学今年每人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期末评语——包含个人名字、或者品质特征的诗。

该班班主任刘红英介绍说,为了凸显班级特色,营造更浓厚的诗韵乐园氛围,他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平时的表现,利用休息时间给每个孩子写了一首诗。在刘红英的诗中,有对学生品质的赞扬,还直接把学生名字带入诗中。例如,《心田上的百合花》就将林美惠嵌入其中。他介绍说:“我们班学生的阅读量都很大,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之后,才决定为每人专写。”

第10篇

一、诗意课堂。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借助小学语文“现代与经典”之类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幸欣赏到不少名师的教学风采。走近名师,徜徉在大师们富含诗意、行云流水般的精彩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进发出的激情与智慧的火花常令我们拍案叫绝。而这一切,都基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者那和善亲切的笑脸,师生间那轻松和谐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课堂上的于永正、蒋军晶,一个似乎是童心未泯的“老顽童”爷爷,一个好像是可以无话不谈的大哥哥,无不受学生欢迎。再如孙双金、薛法根,他们的课从容自若,恬淡平和。课堂上,他们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又是一个首席发言人,对学生的发言,有由衷的赞美,有精细的点拨……他们总能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受。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的,有诗性的教师,是一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在这一方面,大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个榜样。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孔子游春》中写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泗水河游春。在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畅谈水之“真君子”的品性,随后孔子拨动琴弦,弟子们唱起歌来,习习春风中师生交流着各自的志向。言毕,在颜回的琴声中,孔子手舞之,足蹈之,师生同乐,游春尽兴而回。在其乐融融的游春中,师生走得更近了,为人之道也春风化雨般融入弟子的心中。“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真是春意盎然,诗意也盎然的一堂课。

古今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我们深深感到:有诗性的老师,是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对话者;诗意课堂,必定以平等亲近而又典雅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二、诗意课堂,引领正确的情感取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获得情感体验,感悟生命意义。所以,教师应该是个不断地在涵养自己诗意情怀的教者,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诗意课堂,是“一种以浸润与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还是要提到《孔子游春》中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河畔的“这堂课”。面对泗水河,孔子关于“由此看来,水是君子啊”的言论,是他沉思后的自言自语,然而“意味深长”,所以给弟子们以很大的震撼,这其中的“深奥的道理”他的弟子想来会逐步地自省参悟的。在弟子们交流各自的志向时,孔子对子路、颜回均报以赞许的目光,然而孔子似乎更肯定颜回,赏识他“不为自己表功”的谦逊低调的人生态度,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颜回抚琴唱歌,孔子手舞足蹈。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观念、情感指向就在这样似无意又似有心的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流露和呈现出来。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语文课堂已为大家所熟知。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学生自己品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感受。诚如王崧舟老师自己所言: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

诗意课堂,并不是把语文课上成诗歌鉴赏课,也不是用单纯的诗歌写作作为知识的传授,当然更不是用无休止的做题来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它应该是通过教师的诗意情怀,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情感取向。

三、诗意课堂,唤起真实的心灵感动

拥有诗心,富有诗情,这是语文诗意课堂所追寻的,而它源自师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的心灵感动,它是返璞归真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唯美的。有诗性的老师,就能通过他艺术的引导,唤醒学生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而让学生对高尚的道德境界自然而然地产生向往之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过分追求看得见的价值,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灵,我们甚至忘了感动。然而,我们的孩子需要感动,需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想去欣赏,情感就丰满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是充盈的、厚实的、有魅力的、有力量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

在南京举行的“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活动中,王崧舟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去年的树》,让上课的学生们、听课的教师们着实感动了一回。《去年的树》叙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而小鸟的那份执著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王崧舟老师引领学生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与文本角色心灵碰撞,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感动学生。借助文本简洁的叙述语言、真挚的人物话语,辅以感人的画面场景、忧郁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得以充分演绎,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流泪了,听课教师哽咽了。在这里,教师释放着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第11篇

一.情感引领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文课上,教师或激情澎湃,或轻吟低唱,或凝神冥思,或神采飞扬……这种种情绪直接“传染”给学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促成师生情感的契合,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的吸引人,与孙老师在课堂上感情充沛激情四溢是分不开的。在一次以“走近李白”为主题的唐诗欣赏课上,孙老师先是饱含激情地吟诵了《望庐山瀑布》,全身心投入地吟诵,将学生带入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庐山胜境之中,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而在接下来吟诵《夜宿山寺》的时候,则又轻声慢语,并辅以音乐的渲染,似冥冥之中传来的天籁之音,特别是在吟诵“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时,更是气若游丝,仿佛真的来到天庭,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整节课,学生始终被老师创造的氛围控制着,被老师的情绪感染着,让学生沉醉其中。

二.兴趣引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从而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进程的不同,机动灵活地选取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如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小组竞赛,表扬鼓励,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动活泼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或提出令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导入阶段,可以用“新”、“奇”的设疑抓住学生,以“疑”激趣;在研读课文阶段,可以用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以“评”激趣。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兴趣所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吸引在课堂上,使其排除杂念、稳定情绪、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吮吸文化知识的甘霖。

三.艺术引领

有人说,教育的美就是教育的诗意。那么,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语文的诗意。它是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或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和谐的审美心理状态及其外显的意蕴和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和谐境界。

周益民老师在教学《白鹭》一文时,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先让学生听读课文,闭眼想象看到那几幅画面,(白鹭垂钓图、望图、低飞图)然后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地朗读吟诵这些富于情趣的画面,再以“画是无字诗,你们感觉这三幅白鹭图中又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或者说那都是些什么诗呢?”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品味感悟。接下来又以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芭蕾舞演员》,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并让学生仿照艾青的诗句来写几句赞美白鹭的诗。课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尽显无遗,整个教学被浓浓的诗意所朗照。

看来,语文的诗意是教师营造出来的,是学生吟诵出来的,是心灵感悟出来的,也是情感碰撞出来的。不论怎样,语文,因诗意而美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诗意与活力,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追求。

四.人格引领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生喜欢某一门课程,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让学生期待着上我们的语文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第12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顾浩同志于公务之余,掉鞅词坛,尝试起“新古体词”的创作。1995年。当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部词集《金陵春草》一问世,即得到国学大师、著名诗人、原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先生的首肯和赞赏。钱先生喜题二绝:“词坛唐宋曼殊后,境界千年迹已陈。准则韶山高唱在,金陵新草又随春。”“落手新篇快读余,精彩绝唱辟千夫。碧云天末怀人处,梦绕秦淮与北湖。”记得那年他将题诗让我转交时,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赏道:“顾书记的词写得真刮刮叫!”两年后即1997年,钱先生在作《千秋岁》和词中再评顾浩同志其词其人:“野王风概,吴会同三载。诗涌潮,文如海。九皋惊鹤唳,一水萦衣带。论事业,名高龙虎雄城外。贶我珠千诽,使我心澎湃。笼东老,甘摧败。永言师友契,不与星霜改。瞻天末,金陵春好年年在。”钱先生何以如此动情地赞评顾浩同志的“新古体词”,以我之见,这不仅仅是师生间深厚情谊的自然表露,更是由于顾浩同志的诗词创作正契合钱先生的诗学见解和审美情趣。

诗词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写诗填词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记得读研时,钱先生在给我们讲宋代诗论的一次课上说:“写诗填词,本质是什么?抒情言志,反映现实。”后来钱先生在给友人诗集作的序文中又写道:“不於诗之本质是求,而徒末技是骛者,不足以言诗词。本质者何?亦日诗词必有所为而作,其真情之激发,与时代之波涛淳涌相因依,所谓兴观群怨,诗中有人,诗之外有事是也。”顾浩同志对“诗词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作了这样的回答:“诗词离不开情。一首诗词里没有真挚的、浓烈的情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力量,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诗词作品了。但是,诗人的情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新古体词创作中,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我总是努力使我的每一首词,让读者读过之后,为之感动,为之振奋,形成一种鼓舞人努力向上、积极向前的力量。……我创作的新古体词,就要抒发一种新的思想感情。”显然,顾浩同志对诗词本质的见解与钱先生是一致的;而当我们展诵顾浩同志的词作时,总直感到此中有万斛激情在字里行间坌涌。

作为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于治学重创见。他说:“我经常教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尤其不要被导师所笼罩,做学问要有自己的眼光,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甘蔗渣。……每当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读书笔记、学期作业或毕业论文中提出具有新意的研究心得时,我总是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作为著名诗人,钱仲联先生于写诗填词重创新。他在一次给我们讲宋代词论的课上说:“诗词中最重要的是意境,或者说境界,要写出前人和自己过去没有写出过的境界,才叫新。当然,要写出新境界也并不那么容易。”再说,顾浩同志作为词人,其审美理想是“追求一种境界”,一开始填词就表明志在创新的心迹:“若效颦、有何出息!”并且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新古体词”。顾词之新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乃在借古开今、独辟境界。“境界新”,钱先生回眸词史后作出的这一评价概括了顾词创作主要的艺术成就。具体地说,与前人相比,顾词境界之新表现在题材开拓的时代超越和词境内质的历史性巨变上,表现在词人胸襟的开阔和词意的高远上,表现在艺术形象的鲜活和诗味的浓韵上。显而易见,“境界新”这一评论也正道出了钱老先生所以快读《金陵春草》、叹赏学生惊人诗才的缘由。

诗词创作者少不了艺术借鉴,离不开汲取前人的成功经验。“词本艳科”,素以婉约为正宗。自坡“以诗为词”,以一曲“大江东去”开豪放一派,“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词的题材扩大了,词境变得开阔了。其后,历代词人填词,无不受此两大词派的影响。钱仲联先生曾自述其词学趣尚:“我不赞同晚清词坛的摹拟风气。我认为时人高谈北宋欧、晏、美成,他们那种脂粉气的东西,与我格格不入。我反对墨守梦窗,也不学‘花间’、五代,而喜爱苏辛一派,但爱的是雄骏气格,厌恶粗犷之作。我主张熔白石、稼轩于一炉,参以后村、长翁、遗山、梦窗的词华也可吸取。”这儿需要指出一点,钱先生喜爱苏辛豪放一派,并非完全否定婉约一派,他不满的只是那些局限于描写男女情事、且脂粉气很浓的婉约词。

顾浩同志是怀着高扬时代主旋律这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创作“新古体词”的,因此,从借古开今的角度考察,顾浩创作走的无疑主要是苏辛豪放一路。展诵顾词,其中大多数作品用“刚”笔描绘新时期神州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的瑰丽画卷,抒发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豪情壮怀,写得大气包举、音调高亢,境界十分壮阔、深远。见到自己的学生创作了那么多境界一新的雄词高唱,钱先生由衷赞赏并作出高度评价是自然而然的事。展诵顾词,我们又不难发现,“九诵词赋”的作者转益多师,除师法苏辛豪放一派外,还借鉴了宋代婉约名家如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的创作经验。在一些作品如《金陵春草・满庭芳》、《江海涛声-一萼红》、《神州凯歌・泛清波摘遍・西湖怀友》等中,作者用“柔”笔描绘景物,抒发师生、同窗、亲人间的浓厚情意和词人自己的诗性情怀,写得缠绵宛转,情韵悠然。顾浩同志的词作是他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自然袒露,是神州多彩的现实美的艺术反映。顾词中无论创造的是表现雄伟瑰丽、崇高劲挺的壮美之境,还是表现清新明丽、柔和悠远的优美之境,一样地为读者击节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