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懒惰心理论文

懒惰心理论文

时间:2022-04-18 04:3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懒惰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懒惰心理论文

第1篇

1.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毕业论文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资料室、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空间,并有经费支持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2篇

一、消除“恐惧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做阅读题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原文难理解,害怕自己做不了……诸如此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懒惰心理作怪,他们大多数喜欢做比较直观的题,做阅读题要阅读比较长的文章,而后再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太麻烦。要消除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结合九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活动,我让学生明白“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僵化”,我还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有关名人的故事及谈读书的名言,让学生在理论和事实面前臣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班级内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名著,开展讨论,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充分享受世界文学宝库的“盛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彻底把被动阅读变为了主动阅读,又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从此以后,学生见到文章阅读就不再恐惧了,阅读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头戏。根据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分析及归类,阅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说明文阅读(以科普说明文为主)、议论文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阅读题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指导诗歌(星星变奏曲>赏析时,针对诗歌的特点,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审美,对这首诗产生兴趣,然后针对诗歌内容提出以下问题①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②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读后还会想到哪些画面?③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的?④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和你的心情相同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意象.星星夜、白玉兰、鸟等,好多同学描述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画面:繁星满天,四周一片宁静,微风吹拂,星星闪烁,有的同学描绘出了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树林中鸟儿站在枝头上欢快地唱歌……通过大家的发言与描述,同学们马上感受到了星夜的温馨与浪漫,体会到了本诗作者的感受与写作意图,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我们就归纳出了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技巧.反复朗读找意象――感受意境绘图画――仔细斟酌知感情一领会意图生共鸣。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三、以写作促阅读,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写作积累材料,为克服写作困难做准备;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使阅读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得当。多层次的阅读过程及经验,会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或碰撞出学生写作的灵感来。如不少学生阅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后,就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来,像《春的赞歌》、《春来了》、《我心中的春》等。读能促写,同样写也能促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结合口头作文训练,每教学一个单元,都紧扣课文设置一些切近学生生活,训练专项能力、针对性强的文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在所学过的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人们常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手高眼低,既写又读,眼高手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由仿写、改写、缩写、扩写入手,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由“不自觉阅读”到“自觉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我们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进而转化为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持之以恒,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阅读方面的“骄子”来。

第3篇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第4篇

1构思

构思的过程是兴趣点形成的过程。这有赖于阅读面的大小。在广泛的阅读前提之下,自然会形成一些交叉,从而产生兴趣点。这些交叉,往往会是名家之间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或者理论之间的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往往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把阅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加以严密、翔实地论证,就是研究。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又会得到不少的启示,触发新的兴趣点。发现兴趣点以后,如果进入研究状态,对于研究生来说,一般以做应用研究为宜。其步骤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上遵循演绎法进行。当然也可能同时包含有归纳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交叉运用。 研究的视角。在确定选题的时候,究竟是“人云亦云”,还是走一条诗人弗罗斯特所谓的一条“行人稀少的路”,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很多人认为,研究得多的作家和理论,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尤其像莎士比亚这样,谁都愿意“趋炎附势”的泰斗,要说出一点新东西,的确不容易。但所谓做不出成果的论调,实际上是外行或懒惰之人的哲学。研究一个影响不太大、名字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家或理论家,固然可以做一些插漏补缺、填补空白的工作,但研究大家、名家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养。要是基础和阅读面许可,研究大家、名著,要是不只是为了一纸学位证书的话,相对而言,要比开垦一块暂时难以确定其价值的新天地对自己打基础更有实际意义。当然,作为学术方面的初学者,研究生的阅读面有限,各人的情形又不尽相同。所以,在确定选题的时候,应该力求避免好高骛远的心理,要量力而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态度。另外,选题也应考虑自己的未来的学术前途。硕士论文的选题,一般说来,会影响今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发展。如果能把二者联系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立论。选好题目以后,就是选取视角的问题了。题目定大了,不便于把握,不利于深入研究,不便于突破和创新。一般而言,小题大做是上乘之策。题目宜小,以便可以说深,说透彻。有人说,如果要合乎逻辑,就必须详尽透彻。反过来,如果不详尽透彻,也就谈不上合乎逻辑了。 硕士论文无法处理很大的问题。把一个小的问题说清楚、说透彻就可以了。弄清一个问题,让读者和同行信服,就是成功。

总之,把握好以上的环节,就可以拟出一个基本上有新意、有创建、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题目了。

2查阅资料

查资料可以先从写参考文献开始,实际上是先找应该阅读和参考的书目。没有学术经验的人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也不难。找一本跟选题相关的专门论著,其后必有一个参考书目。循着这个参考书目,再去找其中的书籍,必然又会发现其他相关的书目。再相比较,就会发现,有些书籍在每一个书目中都有所提及,并且为学人和评论家经常引用。那么,这样的书就是非读不可的书,非查不可的参考文献了。

一般说来,参考文献的范围应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名著、相关理论名著、相关学术批评史、代表性研究成果等。如果是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话,必须包括其作品,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包括这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还必须包括其生平传记,有关工具书等等。

查阅资料的主要渠道有特别方便又特别现代化的网络,主要是学术期刊网以及专门的学术检①

索光盘,可以居斗室之内,云游各大图书馆。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至以前的很多文献和专著,还没有来得及上网,因此,还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查阅。某种程度上说,以前的报刊索引,也是应该查阅的。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很多已有信息是查不到的。所以,还必须回到工具书阅览室和文献检索室查阅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编的“报刊索引”,再去查阅相关报刊上的文章。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所做学位论文,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起跑线上。一般而言,国内的研究,虽有中国的本土特征,但与其母语国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做较高层次的学位、学术论文时,应以国际水平为基准。

查阅资料时,需要从相关学科的工具书开始。这些工具书可以从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编辑的学术写作指南(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一书中找到。 该书所列书目涉及人类学、艺术、生物学等21个学科,是一部简明但又十分有用的帮助研究者起步的好书。

3开题报告

在撰写开题报告以前,是阅读文献。阅读文献要仔细,要充分运用自己感悟、联想和贯通的能力,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边读文献要边做笔记,归类整理,注明出处。阅读文献是一个消化材料、形成观点的过程,非艰苦的劳动不能产生思想的硕果。

认真阅读文献以后,就可以写提纲,初步论证自己的选题,并说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了。这就是所谓的开题。开题报告,主要应该包括:怎样得到论题,其创新程度如何,文献的收集情况如何等。然后,比较详细地说明自己将如何论述。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把论文的价值交待清楚,把文章的逻辑结构阐述清楚就可以了。除此,正规的做法应该是列出主要参考书目,以便让导师以及培养小组的其他成员清楚,该研究的论据是否充分,这些文献是否足以保证研究的独创性、深刻性、权威性和透彻性。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说明该研究有何价值或创新之处。最经典的成果必须包括在内。只有做此历时性的研究,才可能在共时性的数轴上找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2) 说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程度。应做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即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比较,表明自己所发之言,乃他人未发之言。(3) 阐述论证的基本过程和逻辑结构,指出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是归纳也好,是分析也好;是正面论述也好,是反证法也好,应有一个基本清楚的思路和逻辑。(4) 注释。需要特别说明,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之内,那么,就必须以注释的形式,添加补充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完整感,才能真正说服读者。(5) 参考书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写作该报告时所使用的书目。一是整个研究可能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前者可以以注释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可以专列一个部分,可称研究书目。此研究书目可以证明,作者是否能够把选题研究透彻,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楚、思路正确而且令人信服的学位论文来。

4成文

论文应具有“三新”、“四性”。论文“三新”包括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学界认为,外语学科科研的新,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也包括对旧东西的改造的过程。理论和实践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次到优等过程皆可视为创新,其中所得则为新。创造、发明之新往往发生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而改造和完善旧东西的过程则往往存在于诸如外语学科的人文科学。要开垦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极其不容易的。一般而言,可以选取新的视角,对前人研究过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这样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有学术意义的结论。在选题、材料或方法方面,只要有不同程度的新东西,即可以做出比以往学人所做工作新的事情来。新来自于对旧事物的继承。新的根本还是在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②

论文第一性指论文立意的独创性。在引言部分,文章应该交待本文的价值与贡献。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通过文献综述来表现。概述同一研究领域内对于同一研究前人和同时代别的论者和学问家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然后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修订,或者总结,或者开辟新的领域,或者解决了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论文就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总之,论文要有与众不同的独创性。

论文第二性是深刻性。要有深刻性,就必须要有权威感。深刻的理论分析与权威的引证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分析要深刻,要有权威的依据而这两点则主要依赖于阅读面的大小、理解程度的深浅、感悟能力的高低。

论文的第三性是论述的生动性。要生动必须同时要有新鲜感,即要避免老生常谈。这需要选取特别能打动人的例证,选取典型的事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靠认真踏实地读书触类旁通,高度敏感的感悟能力。这一切都建立在博览群书又能够深刻领悟书中精华的基础之上。对于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既要读好作品又要培养良好的理论修养。没有理论,就没有智慧,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文论、哲学、美学宗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工具性知识。所以,要论述生动,就得把书读好,找典型事例,巧妙运用理论的武器,再加上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还有认真求实的态度,自然可以说理生动、妙趣横生了。

论文第四性是论证的透彻性。所谓透彻,就是考虑周全,就是无懈可击。这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关系,也跟知识面有关系。逻辑上要讲得通顺,不能有常识性的错误或漏洞,要经得起挑要穷尽一个话题或论题,要从实事和道理即理论两个方面,从多种角度说服读者。通常情况下要有纵向(历时)的穿插与横向(共时)的比较思想要充分展开,材料要用充分、贴切,这就要求阅读面要广,要能触类旁通。

论文的结构。论文的总体结构和顺序应包括扉页(title page)、致谢(acknowledgements)、英文摘要(abstract)、中文摘要、目录(contents)、论文正文(the thesis)、注释(notes)和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一般说来上述内容均不能少,顺序也不能变。只是,注释可以放在每一章或当页的后面,也可统一放在整个论文主体之后。放在每章之后,便于阅读放在文尾便于文字处理。对读者而言,前者更为亲切。论文正文的结构有形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之分。形式结构是指3个部分或5个部分的形式逻辑结构是看不见的结构,如用三段论的方法论证等等。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一般说来,硕士学位论文不像博士论文那样宏篇大论所以相对短小。因而,在形式结构方面,以3个部分为好,即引言、论证和结语。从逻辑结构上讲,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是一个明显符合常规思维的逻辑。就大一点的宏观结构而言,论文必须交待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或其他研究者了解其创新程度,相应的理论或学术价值。这一点放在引言部分。所以,宏观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说明论文的价值即独创性何在)、论证论点(古今中外、前后左右相互配合)、总结深化主题,说明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以及需要研究的相关课题。

语言。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而,硕士论文也是用英语来操作的。用英语写作绝非易事,论文写作的成败跟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主要还要看平时的功底。但是,正确把握论文语言的基本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论文的语言应该平稳、庄重、客观,除了语法、拼写正确无误以外,还应力求通畅达意。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写作风格。主要是要把握论文写作的行文套路。论文写作的语言应当稳重、可信、客观,要采用客观的视角。应避免I think,I suppose,in my opinion之类的话。这样的说法是论文写作中的禁忌。此外,还应避免一些常用的套话,如according to等等。文章的语言一定要推敲准确,以免为人诟病。观点可以商榷,但语言的问题是无法商榷的,常常会被认为是基本功和基本态度有问题。

版式、格式和装订。版式和格式是有规矩和标准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采用的最权威、

最流行的格式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由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制定的MLA论文写作规范。尤其重要的是,该书包含有论文写作的通行格式。怎么写注释,怎么写参考书目,怎么写引文出处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扎实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比较长,其中的专著应该多,包括的权威之作应该多,这一“长”二“多”,可以表明文章的研究是有分量、有水平的。当然,参考文献所列书目应该是认真阅读并参考过的书籍,决不是随便添加上去装点门面的东西。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还应尽量避免汉语文献,以免降低层次。这里所指是那些国内同行的通过汉语表述出来的相关学术成果,但又没有实际分量者。对于那些中华文明史上已经流传为经典的传统文献,还是可以引用的。只是要注意,引用时应采用权威的译文。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所做论文应该是国际水平的或站在或靠近国际学术前沿的。至少,这应该是理想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一点也应该在所阅读、使用和研究的文献中体现出来。

论文的长度。一般说来,论文至少应该有A4纸80页左右,才能给人以充实感、扎实感,让人感觉有分量,工作做得扎实、深入。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胡乱堆砌或滥竽充数。必须是有话才讲。杨周翰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做“文章不写一句空”。

修改。修改和撰写初稿一样艰苦。大文豪曹雪芹说:“十年修改不寻常,字字句句都是血。”所以,修改同样要花很多的功夫。修改一般包括文字的修改和文章观点论述方面的调整。文字修改可以多方面找人校阅,除了本人和自己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找外教给看看。文字方面一定要把好关。观点方面应该经得起推敲,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论文的论点和论证本身要成立,才可能有学术意义。修改,尤其是反复修改可以使自己的研究至臻完善,使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5答辩

答辩是很重要的一关。答辩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 准备

首先是熟悉论文,写出内容汇报。内容汇报一般在15到20分钟之间,不要超时。写好内容汇报以后,应该在语言、语音等方面反复推敲,然后背诵下来。这样,可以通过汇报给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给自己的答辩做增强自信心方面的准备。但是,应该注意,不要给人背诵的印象。在正式汇报时,如果主席叫停下来,就必须马上停下来,以示礼貌,否则,会影响答辩的效果。内容汇报应该包括论题,怎样论述这个论题和为什么这样论述这个论题等3 个方面,即所谓的What,How和Why。说具体一点,应该包括选题及其意义,创新何在,论述过程,为何要这样论述等。另外,还应该准备一些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可能问到的问题。这一般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有关文本、理论以及论文中出现的错误或疏误等。所以,一方面要熟悉论文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找出没有来得及修改好的错误或疏误,准备如何应答。前者只要前文所述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般说来,是可以应对得好的。但同时还应该熟悉自己的论文,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论述,才好回答答辩时提出来的有关问题。

5.2 答辩礼仪

总的原则是庄重、平稳、整齐。当然,仅仅外在可人是很不够的。内在气质和品行相比之下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即礼貌原则、谦逊原则和诚实原则。不清楚的问题,不要急忙回答,想一想再做回答不迟。确实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显得诚实、有礼貌。明显错误的,要勇于承认错误,绝对不能狡辩或者抬杠,以免误了大事。

5.3 语音问题

在做内容汇报 (presentation) 的时候,应注意把语音弄准确,拿不准的事先应查词典 (如Jones的第15 版《英语发音词典》)。

6结语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品性的过程。踏实的劳动,扎实的功夫,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经过陈才忆、邓亚雄二位副教授审阅,特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 2000年6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刘润清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是:If it should be logical, it must be exhaustive;and similarly, if it is not exhaustive, it is not logical.

第5篇

1.1完善教学大纲

海洋学是针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海洋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其包含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大气科学等等分支学科,要想深入的研究海洋学的内容,就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往的教学大纲是依据中国海洋大学的大纲来制定的,这样就要在短短的52学时中讲授全部海洋学知识,学生也就只能对海洋学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奠定学科基础的作用,现已将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删除了一些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的章节,同时增添了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受力有关的内容,比如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力、海浪及海流的作用力、海冰的作用力、海洋工程建筑物设计潮位的标准、海洋平台基础的底部淘刷[1],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力学知识能够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前提,比如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海洋钻井工程、海洋平台工程及海洋采油采气工程等。因为要想对海洋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就要考虑海洋的环境因素:风、波浪、潮汐及海流等的作用,而这些又正是物理海洋学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这些基础做保障,在研究平台设计也好,钻柱受力变形也好以及油田开发涉及到的油藏力学问题也好,都会做到游刃有余,也会使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越学越透彻。

1.2深化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都选用冯士莋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参考教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参考资料,根据专业相关性,又以陈建民主编的《石油工程海洋学》作为辅助参考资料,另外,李凤岐的《海洋学》又以其经典性而被入选。但是,本门课的重心仍然在于物理海洋学,所以还要同时查阅更多物理海洋学的教科书,做到教学内容的深入性。然而,教学又不是单纯的说书过程,除了对教科书要做到细致入微的研读,还要广泛搜集相关知识,增加一些背景,来丰富知识。比如在讲到蒸发潜热使海洋失去热量的时候,为了说明海气温差的影响,就可以搜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支撑这一理论,像2009年3月20日广西柳州和同年2月11日出现在山东烟台的平流雾,就是由于春末夏初沿海区域气温高于水温而不利于蒸发,导致水汽凝结成了雾的典型例子。在讲到大洋表层的环流形式时,可以首先引入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地理知识,正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才形成了大气的环流形式,而大气环流又进一步对海水作用,使得海水的流动表现出了长期稳定的环流圈形式。这些都是仅熟知教材所不能办到的。

2课堂教学

2.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彰显各自优势所在

传统的板书教学进度较慢,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逐渐对知识进行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却能够对知识直观清晰的表达,并且可以穿插一些视频、动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讲解板块构造运动的时候,将大陆与大洋的板块运动做成了动画,这样就形象的把大洋的构造形成及大陆的分合清晰的展现给了学生,不仅节省时间,也能够加深印象,海洋学这门课程又适合动画显示来实现教学,因为公式相对较少,逻辑性较强,但多媒体技术又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不爱记笔记[2],所以重点部分仍需要板书的配合使用,督促学生不忘知识要点。虽然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其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喜欢对它进行研究,不能掉以轻心,觉得PPT制作很容易,而不去投入更多的宝贵时间,熟不知一门课程的课件制作往往是最耗费精力的,有时候甚至都已经讲了三轮了,还是要对课件不断地在进行着修改,每一轮的讲解都会新增一些与时俱进的例子,这就要相应的去更改课件,力求达到统一性。另外,对以往不满意的地方还要做些微调,像哪个图不太清晰或者哪些字的颜色大小与页面不符等,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更改,美化,才能使多媒体课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当然,板书的协调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PPT上有的可以不写,但标题一般要写上,重点部分需要学生深刻记忆的更要写上,即使课件上有了,也要附加上,在上课前一定要设计好板书,将黑板分成左右两块,左边写标题及重要部分内容,右边是需要讲解的公式推导或图表,这样,就会使整节课的内容更清晰明了,板书一定要工整,笔画要正确,以便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清楚的看到。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些,这样不仅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会使教师自己信心满满,感受到一堂课的饱满。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的巩固需要实践的检验,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我专业深知实践教学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从10年开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之日起,就已经积极的在筹备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期间也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省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进行调研,同时根据课程需要采购了海流计、水色计[3]、温盐深仪、平台模型等试验仪器,但因波浪水槽的建设需要足够大的场地,因此目前正在协调校方给予资助成立专业实验室,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设立试验水槽,并保证能容纳本专业的学生正常上实验课,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实现这一愿望。带领学生做实验的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受益,丰富理论教学。由于学校区域的限制,属于内陆地带,所以还未成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但也已开始筹划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实习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力求通过教师介绍,学生动手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以致用。

2.3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增强互动性

常规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对知识进行讲解,一大堂课90min如果总是这样一直讲下去,学生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长时间的填鸭式教学必定会使课堂效果下降,而且如果一节课的内容讲授太多,学生容易因为一个知识点跟不上而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不能建立起连贯性,因此,目前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给学生定一个论文题目[4],让学生课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并于下堂课进行汇报,这样,每大堂课的前一小节课教师讲授知识并提出论文主题,后一小节课让学生来对上次课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汇报,从而实现了师生的角色互换,并提高了互动性,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课上提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互动时间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通过给学生安排写论文的形式来实现,查阅文献可以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知识如何运用,怎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为日后做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提高自主性,从文献中获取的知识还能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教师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丰富,也能提高课堂的完整性。此外,写论文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组建过程,通过撰写论文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一个知识点,用各种论证来验证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也使学生的学术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格式的正确性,增强规范性。汇报的形式都是以PPT的形式来实现的,在组织报告的过程中,无形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多媒体制作能力,这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提供便利。对学生的培养不是要求学生要记住多少课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定向的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3课下教学

3.1创建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们都喜欢借助网络来实现学习及娱乐,海洋学也可以像中国海洋大学那样,建立起专门的课程网站,网站上应包含教学大纲、教案、讲稿、教学日历等教师编写的教学文件,还应将教学视频录像、辅导资料等定期上传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课下自学及在线答疑等,通过师生在网上互相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将避免一下课就找不到老师的情况,使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不拖延,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的交互性[2]、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及时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重要,通过构建网络平台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课下轻松的学习环境。告别了课堂上拘泥的学习方式,会使人的大脑得到完全的放松,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学生闪现出新的idea,而且通过网络,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仅可以谈与本门课有关的内容,也可以谈与其它课程的交叉点,甚至可以谈生活和理想,课下师生关系就变成了朋友关系,通过长期的沟通,老师会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有所了解,也会增进彼此的感情。但同时也要保证适度的利用,毕竟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有时还无法把控自己的行为,要多提醒他们不要沉迷于网络,以学习之由去玩网络游戏,这样就失去了网络的真正涵义,要在业余时间、休闲时间腾出一点时间来关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多参与一些,或者提出自己关注的话题让大家来讨论,做到在娱乐放松的时候既舒缓了心情,又徜徉于了知识的海洋,从而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3.2分组完成课下作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每四五人分成一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每节课课上老师提出的论文主题。由于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查文献、撰写论文、汇报成果这几个阶段,因此可以各取所长,合理分配任务,比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分工,让文采好的组员来撰写文章,让好奇心强的组员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让口才好的组员来做汇报,让每个人身上都担负起一份责任。要想出色的完成这份作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提出的论文主题,教师首先要把好关,对学生的要求是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谨。通过查阅文献,能够使知识变得更丰富,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在这时都能够搜集过来,比如“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这一主题,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及永久冻土中,虽然目前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但也提出了许多开采方法:注热法、降压法、注抑制剂法、CO2置换法、固体开采法,以及查找开采实例来说明这些方法各自的适用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为教师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内容得到升华。查文献的同学还可以把自己的亲身体验讲给其他同学听,比如怎样排开不相关文献而保留有用的部分,使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文采好的同学可以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先把提纲列出来,再根据目录扩充内容,此时,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论文概况,相当于利用了先前同学的劳动成果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仅节约时间,还能帮助查文献同学对知识的整合,做到互利共赢。汇报的同学要在撰写好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加工润色,将其反映到直观的多媒体软件上,在具有扎实的PPT制作基本功外,还要具有较好的口才,能够做到不怯场,自信满满的讲述论文的内容。整个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各环节同学们的努力,通过大家的配合,达到了可喜的成效。

4结语

第6篇

[论文摘要]“浸入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在国外语言教学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得以推广和普及。本文通过对加拿大语言浸入式教学法的介绍,结合目前高校教学的困难,对浸入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进行讨论。在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将该方法应用于一些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浸入式”教学法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于高级英语教学的改革当中。

一、“浸入式”教学法及其原则

“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是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不仅在教学课堂中使用,而且在平时活动中也要得到很好的应用。而浸入式教学法实现了向自觉自主学习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在更为地道的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在运用浸入式教学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全英语教学原则

由于母语的正负迁移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会将自己的语言习惯、意义、方法及形式应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全英语浸泡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目的语输入频率和机会。而目的语的输入是把第二语言尽可能地转化为内在输出的过程,这一转化的完成标志着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以英语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英语氛围,其中涉及一些常见的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等等,让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英语就会和母语一样运用自如。

(二)互动原则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所说,人的学习需要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成长为其中一员。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能更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效果要比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而老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或审判者要好的多。在整个互动过程中,老师讲解和学生提问交叉进行。除了教师的参与性,还应当注意教师此过程中的鼓励作用,经常鼓励学生能极大地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和紧张情绪,完全转变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那么学生们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在学习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到底适不适用呢?进一步讲,这种模式可不可以应用于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中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探讨。

二、高级英语教学现状

(一)受教材制约

高级英语的特色在于题材经典,用词地道,文化背景充实。但目前本教材存在的问题是所选择的版本仍然是老版的(张汉熙,1995年出版,迄今已经重复印刷了30多次),并无与时俱进的东西,这就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能真正体会高级英语中的奥妙。可是,目前又很难找到和国内学生水平相匹配的教材。

(二)受语境环境制约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基于环境变化和交流需要的产物。和新加坡、印度等国不同,我国是非英语国家,官方语言只有汉语,即便是在我国最发达的城市,课堂上也很难做到用目的语交流,课堂之外使用频率更是不多。换言之,除了在高级英语课堂短短的45分钟之外,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英语环境。  (三)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制约

即使是对高年级学生也很难为其提供全英语语境。由于受到之前学习理论的影响,还是注重语法讲解和语句分析,往往学生无法读懂一个长句子,再谈理解或交流就毫无意义了。目前的高级英语课堂往往是汉英交替使用,教学媒体主要是英语板书和PPT课件。以全英语授课,即“全部浸入”(total immersion) 教学方法的实现,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浸入式教学对高级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讲解为重点的传统守旧教学法阶段;从本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以交际法理论原则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模式阶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交际法原则提出的合作教学理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学模式以及在由上而下的阅读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语篇分析教学法阶段(丁小蕾,2008)。综合高级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每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设计都是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针对以上讨论的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浸入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把高级英语教学开展得更好更扎实。

(一)保证良好的师资

首先是拥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学队伍。应该组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适时举办一些研讨会,及时分享教学体验,处理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通过引进教师和鼓励有过出国经历并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高级英语教学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学和在浸入式教学实践中提高英语授课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辅材料

高级英语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范围。目前不适合在一些诗歌散文课程开展浸入式教学,应考虑一些通用性、可比性强的课文,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 5 Inaugural Address。此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难度适中、语言规范的教辅材料,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在教学上做出调整。对于教辅材料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规定,可以给出课文的翻译、句型分析、解释和课后答案等等,用于课下预习和复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杜绝学生懒惰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高级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In 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UP,1995,125-144.

[2]熊寅谷.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第7篇

关键词: 动物喻人 成语 比较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双域映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而动物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动物与人之间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根据双域映射理论,以动物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惯、自然习性、与人类的密切度等因素为参照,将其投射到人类世界,构成动物与人的相似喻或相关性转喻关系,从而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这种动物喻人的认知深刻地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载体中,特别是凝结人类智慧的成语中。本文依据汉文版《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和维文版《维吾尔语成语详解词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两部词典,选取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对其进行分析。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 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 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 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 ――

负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 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 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 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 ???? ?????? ????? ?????????(老牛喜欢刀子)? ???? ???????? ?????????(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 ?????? ????? ????????(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 ??????? ??? ?????? ??? ??????? ??? ??????(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 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 ???? ?????? ????????(像掉进水里的猫)? ????????? ????? ?????????(猫挠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 ??????? ?????? ???????? ?????(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 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 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 ??? ???????? ???????? ?????(马走千里,终回槽头)? ?????? ????????? ??? ???????(相互忍让)? ????? ?????? ????? ??? ?????? ?????(和气生财)? ??? ??????? ????? ??????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 ???? ???????? ??? ????????(不招谁惹谁)? ???? ????? ??????? ??????? ?????? ?????? ????????(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 ????? ?????? ?????? ??????(笨鸭子,笨鸟先飞)? ????? ??? ???? ???? ????? ???(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 ??? ??? ???????? ????????(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 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 ??? ??????? ???????? ????? ????????? ????????(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 ??? ??????? ???????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 ??? ????? ???? ?????????? ????? ????? ???(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 ????? ?????????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 ???????? ????????????(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 ?????? ????? ????????(晕头转向,昏头昏脑)? ????? ?????? ??????? ??????(把羊托付给狼)? ?????? ????? ?????????? ????????(才脱狼穴,又入虎口)? ?????? ???????? ??????(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 ??????? ???? ????? ??????(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 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 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犊)? ????? ??????? ????? ????(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 ???????? ?????? ????? ????????(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 ?????? ???? ????(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 ??? ????????? ????????(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 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 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 ???????? ?????? ????? ????????(女子品性纯洁)? ??????????? ???(机灵,警觉)? ???????? ?????????? ?????????(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 ??? ??????? ????????(馋猫似的)? ???? ?????? ??????(贪小便宜,小气)? ???? ?????(胆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1)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的成语,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义。或由动物的外形、行为方式隐喻人的外貌、行为、心理,或由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这是因为动物亦是生命的载体,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发现动物与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会用动物的外形、动作方式、习性特征等来喻指人类本身。这种认知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性认知规律。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2.从隐喻转喻的内容来看,因两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不同,动物喻人成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物喻人成语在喻体选择上存在不对应的现象。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喻人胆小怕事的性格,会用“鼠”作喻体,如成语“胆小如鼠”;而维吾尔语则会选择“鸡”作喻体,如成语“???? ?????”(胆小如鼠)。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关注度。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 ????? ??? ??????? ???? ????? ????? ??????(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卡依沙尔・艾合买提.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第8篇

一、调查情况及统计

(一)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向不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会计、税务审计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和资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江苏、浙江、安徽多所高等院校的财务会计与审计教师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工作从2007年3月开始,2007年6月结束,采用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79份。问卷将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五个方面共19个问题,每种素质要求分为六个需求层次,0为不需要,5为需求程度最高。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用于比较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将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所要求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五个方面19个指标,各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教师问卷79份,企业财务人员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问卷200份。教师组与企业事务所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高校教师组与企业和事务所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教师这种观点可能会渗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导致这些方面的培养可能达不到社会需要。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我国已有100多个会计学硕士点,加上其他硕士点设置的会计学方向,很多院校有能力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一般性院校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会计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院校及重点财经院校以分类培养为目标,既培养将来有潜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培养综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直接服务于各企事业单位。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缘于以下原因:第一,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师资质量有了严格的要求,一般高等教学研究单位不太愿意接受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从硕士研究生从业的意愿看,据王浩等(2005)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人都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85%的人选择毕业后工作。这意味着硕士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更多的人走向实务界,并且,会计学博士毕业生也不一定选择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的博士放弃学术研究,进入政府部门、金融证券行业工作。第二,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实用性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创造性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通用性指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胜任各种会计职业工作;外向性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经济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应较全面地了解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惯例,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交往能力。受学制和生源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教育已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应由研究生阶段来补充完成。

(二)设置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关键,而创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规划好有利于自学的大量选修课程,再者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满足以本专业为主,同时尽量兼顾多学科渗透。通过对调查表中“知识需求内容”分析,反映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高级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求知识的深度,还要求知识的广度。这无论是在企业组还是在高校教师组都得到了共识,在“知识需求内容”项目中,将知识分为综合知识、经济与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与技能三个分项目,企业组的均值分别是4.08、3.98、4.37,教师组的均值分别是4.1、3.99、4.35,企业组和高校教师组的观点一致。为此,应加强综合知识及财务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设置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

由于硕士教育是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并且具备了比较宽广的会计基础知识。在硕士阶段主要是对以上社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培养,适当开展专门化教育。鉴于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硕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可用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将来在某一专门领域提供有价值、合格的服务。会计学专业可分解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审计与咨询、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相关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专业课程。(1)专业必修课。各研究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会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企业会计准则、现代公司理财、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2)相关专业选修课。相关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法、多元统计分析、逻辑学等。(3)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如财务会计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审计与咨询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审计、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税务筹划等。公司理财方向应设置投资学、公司治理、证券上市与交易实务、报表分析、资金管理等课程。

(三)增设训练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与教学环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在判断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程度时,高校教师组与企业和事务所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为此,要增设训练这些能

力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是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讨论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时,应了解成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重要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具有引导他人的愿望;热情以及将热情恰当传达出去,给人希望和鼓舞的能力;表里如一、自知、公正和成熟的人格;值得信赖,充满好奇心,愿意学习新事物,并敢于承担风险等。为培养这些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应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主持专题讨论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在任何讨论活动中不能总是听人讲,不发表意见,而应该学习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是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善于与外界沟通和交流,能够在未来将自己的思想驾驭企业和市场,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分析思考能力。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意识强、与人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文字水平不高等情况,要对学生加强“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的教学,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分主题的研究论文,最后交总结性论文及进行综合性考试等。

第9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今高校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转变高校公体教学的思想、重构其教学模式、改革其考试办法的建议,这对健全素质结构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及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意义。

1现今高校的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丰富知识,聚蓄能力,形成习性的重要时期,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和终身体育能力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成熟于这一学段。现今我国高校的公体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浅泛、方向飘忽不定,学生学练盲目顺从、目标不清,注重技术方法学练、疏于文化思想熏陶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运动技术不精,理论基础不厚,锻炼思想模糊,致使不少学子跨出大学校门后,就“西装革履”于家与办公室之间,不再与体育运动沾边这种老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英才长远的健康利益,不利于社会对具有健全素质结构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2现今高校公体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2.1转变教学思想

受多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公体的教学以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归宿。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曾起过巨大作用,对今后的体育教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现今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它具有一定片面性,忽略了健全素质结构的培育,那种“军体课,,式的教学,有碍于当今“健康第一”的思潮陶行知先生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现今的全面素质教育观,更是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针。社会的发展,也较之以前赋予了“健康”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层次。“身体健康”的获得和延续,必须以终身锻炼的习惯,适合个性锻炼的方法和兴趣盎然的锻炼内容为基础,否则,无法持续;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根植,又必须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永固的劳动素质为条件,否则,无法获得。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前教育观,要从“增强体质”转变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来,这样才能合于社会发展的节拍,与时俱进。

2.2重构教学模式

现今我国高校公体教学,男女生混合上课及两三班合一再分男班女班上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熬中药”式的教学模式,疏忽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时,学生“身顺而心违”,“强应”着学练,更有甚者以“翘嘴,跺脚、甩袖”抗争,何其苦哉!如此模式的教学,岂有效果?又何谈张扬学生的个性?再则,教学内容泛化,这几次课学篮球、下几次课习排球,后几次课练健美操,似乎教学内容充实,涉猎广泛,学练全面,殊不知如“猴子抱西瓜”,最终一无所得,一事无成。“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是各项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教学,应将同一上课时段的学生集中,按其体育能力的高低、个性发展的需要,由学生自主择项,分班分项教学,将某一运动项目,从技术、理论到健身方法、思想,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其全过程以一学年为期,这就要求教务部门,在一学年内,应将全校同一年级学生的公体课,排在一固定时间上课不变,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到和“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

2.3改革考试办法

“体育成绩考核,是鉴别学生在体育教育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现今我国高校公体课的考试,多为对某一运动项目,制定同一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二学期成绩的评定,多为按不同比例,将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综合核算定出,其中,期中、期末的考试多为定项定量测试,平时成绩多根据平时测验、达标、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考勤情况进行定性评定。这种考试力、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深人发展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此考试办法,已不适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时势,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懒惰情绪,扼杀了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学练兴趣(因为及格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利于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对现行考试办法进行全面改革,方能与时势同步。有鉴于些,现今高校公体考试办法的制定,应利于学生学练兴趣的养育、体育能力的攀升、运动思想的完善和锻炼习惯的形成,应根据按体育能力的高低、个性发展的需要及选项分班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考试标准把相似体育能力、相同个好、相同学练项目的“同类个体”,归属于同一考核标准之中,并且,学期伊始时.对各层次班,依各考试办法测试一次,将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以其成绩增长的幅度,结合课堂考勤情况,按比例评定学习态度成绩,再将期末和学习态度成绩按所占比例综合,确定为本学期的体育成绩。这既可督促学生课外时常练习,利于锻炼习惯的形成,又可按班级水平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的体育能力。新晨: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是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家长的期望和个人的夙愿。社会教学的各构件对学生的干预,都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为落脚点,高校公体的教学也不例外,其一切教学模式、方法、考试手段都要以此为中心,围绕此目标展开工作。因此,现行的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必须转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轨道上来。重视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指针的高校公体课程改革,这对全面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以其庞大、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大学生们的青睐,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奇、乐趣和便利。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1.1 “网络依赖”造成集体智力退化,诚信缺失

网络巨大而快捷的信息库,使大学生更愿意轻松点击鼠标来获取现有资源,而不屑于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探索,忽视了计算机处理信息与人脑思维所具有明显的区别,导致大学生出现思维懒惰、网络抄袭、论文造假等不良现象频出。同时不良的信息、充斥其中,很多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思想发生潜在的变化,长此以往,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的污染和腐蚀。轻者学业荒芜,重者诚信缺失,道德沦陷,并酿成违法犯罪。

1.2 “网络万能”导致现实感缺失,道德取向迷失

过量的信息造成信息超载和污染,使部分大学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于网络游戏、聊天、网购和信息浏览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受损,人际交往缺失,甚至出现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迷失。

1.3 “网络渗透”造成文化价值观冲突,思想意识混乱

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日益加深。许多大学生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不能正确的去粗取精,盲目崇洋,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部分大学生把追逐金钱和名利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有悖于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悖于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踌躇满志的良好形象;有悖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也有弊。正确利用网络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塑造;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和减少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2网络化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成立网络环境监管队伍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一支网络环境监管队伍,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对学生上网实施有效管理。如:过滤非法网站,密切关注网络动态,解答他们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管理者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正确引导网上言行,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误导;向学生推荐或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的、健康的优秀网站。使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2.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如:加强网络相关法律条文的宣传,通过实际案例教育学生文明上网,预防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利用网络优势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思想上自觉构筑抵御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2.3提高学生应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的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大网络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能力。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如:网上营销、电子商务;还可以通过网络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4创新网络思想政治类社团

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是思想政治类社团由于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经费难以筹措等原因,一直难以维系。网络思政类社团可分为几大模块,如:历史伟人模块、爱国名人模块、创业先锋模块、道德礼仪模块、法律秩序模块等。此外还可以增设思想道德实践模块,可通过“雷锋之家”、“爱心实践基地”、“良心商店”等形式让学生切身体验道德的力量。使网络思政社团实现“从单一走向多面”“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新模式。

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要求我们耐心引导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这对学生素质发展和道德提升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正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要建立一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袁珂的神话影响及其神话观

神话研究前辈专家中,最有影响的是袁珂先生。他从有志于“神话学”开始,毕其一生精研神话,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山海经校注》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其中199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袁珂神话论集》,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它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相衔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50年来袁珂对神话的理论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袁珂的诸多成果中最核心的是广义神话理论。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兴起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袁先生又在《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上发表《再论广义神话》,其中将仙话、传说纳入了神话的范围,“因为它们的精神和神话的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同属幻想的虚构”。 “广义神话,其实就是神话,它不过是扩大了神话的范围,延长了神话的时间,它只是包括了狭义神话,却没有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可以作为学者们研究的核心。”袁先生认为:

1.神话和迷信的本质区别是:神话往往对于世界的态度,富于人民性;而迷信则是消极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区别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面。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相反地,迷信则恰恰是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神话往往是敢于反抗神的权威的;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

2.神话和传说的区别是:神话渐渐演进,作为神话里主人公的神渐近于人性,叙述这渐近于人性的主人公神的事迹的,就是所谓传说。总而言之,传说和神话的不同,是传说已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排斥去神话中过于朴野的成份,而代以较合理的人情味的构想与安排。从神话演进为传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民是怎样把自己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愿望渗入神话中去的这一事实,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人类是怎样从文化的较低阶段进入到文化的较高阶段的。

袁先生的神话观表明神话是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的文学创造。它是朴野的,但是也是开放的;是属于过去万物有灵时代的,但是也是属于世世代代人民的。它是融会古今、生动活泼,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杰作。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著逐年增多。可见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神话还应具有三个规律性的特点,即迷雾思维、隐性力量、神话不“神”。

二、关于“迷雾思维”

袁珂先生指出神话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原始社会随着人类的发展,“原始人开始在自己的想象中使周围世界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神力和魔力。他们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风雨雷电的击搏,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幻变……产生了惊奇的感觉。惊奇而得不到解释,于是以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叫它们做神。……这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从这些蒙昧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1]

袁珂先生的这个认识恰恰说明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对神话特点之一的总结——互渗律。在原始思维中,人与外在事物、主体与客体尚未区分开来,也不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布留尔把这一特征称为“互渗律”。在原始人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永远处于一种感性的神秘的互渗关系之中。例如,万物的肖像和它的原型对原始部落居民来说是不分的,肖像就是原型。于是,他们在岩壁上画一个人或一只动物,然后用长矛等武器猛刺这一肖像。因为在他们看来对肖像的攻击和直接攻击那个人或动物效果是同样的。他们还认为,吃一种食物就意味着同它互渗。吃老虎、野猪的肉,就会增强胆量和勇气;而吃了鸡、绵羊、乌龟,则会变得懒惰、虚弱和怯懦。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处于一团迷雾之中,混沌朦胧,学者遂命名为迷雾思维。这种叫法和布留尔的认识相近,但是更加接近中国的东方思维。如《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注家西晋司马彪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清朝宣颖注释道:“浑同自然,毫无物累,未始陷入于物之中。”这是原始先民物我混同思维方式的最好写照。唐代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记载 “开天辟地”神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地混沌如鸡子”。按照唯物主义思路,外在的混沌决定了人们思维的混沌,人类懵懵懂懂地来到世界,似乎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不知方向,不分彼此。万物皆我,我即万物,物我不分。这表现在口头文学中,便是创造了神话。神话是由原始社会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心理等今人划分出的各类学科汇总,是后来各大文明在原始社会的混沌表现。

神话既是混沌时代的产物,也是迷雾世界的“心灵鸡汤”。袁珂先生对神话的看法确有卓见,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神话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如果没有神话,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平抚充满疑惑、担忧、惊恐的心,不知道如何面对比他们强大得多的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坚持生命的延续。神话出现后,人们可以在对人以外的有灵万物中寻求力量、精神依托和支持,于是用想象和幻想创造了一个神的世界。那里有他们认为的永恒世界的存在,以使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丰富现世活着的意义;那里有从祖先、英雄神话中获得的不竭力量,以使人类拥有更加坚定的精神和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 、关于“隐性力量”

英国神话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其《神话简史》中问到:人作为精神动物,始终追索的意义何在?例如,狗并不因为它们身为犬类而烦恼,不会为生活在别处的犬族的生存状况而焦虑,更不会换一个角度来体察生命;但人类却很容易陷入绝望之中。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创造出各种故事,把自身放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上,从而揭示出一种潜在的模式,让我们恍然觉得,在所有的绝望和无序背后,生命还有着另一重意义和价值。

神话能给人类提供这样的意义。因为人类需要在神话世界中直面现实,超越现实,寻求生的能量。神话赋予现实世界的直观性,使人们能够直接洞察一切。它们的重点既非描述神祇的言行举止,亦非出于无聊的好奇心或者娱乐之用,而是为了让人们得以模仿强大的祖先或者英雄,以及一切有能量的事物,实现精神的让渡体验,从而获得神话中的“神”性。于是有了战胜洪水的大禹、敢于射日的后羿、创造文字的仓颉等。他们的精神赋予现实人类“生”的力量。

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雷鸣、日食、月食、风暴、落日、彩虹、流星——它们在另一个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上演着无休无止的剧情,恣意炫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人类感喟于这些力量的时候,正是他们认识到自然力、万事万物巨大力量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些“隐形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畏惧。当早期人类注视一块石头时,他们看到的并非是一块了无生气、千年不移的石块。它有力、永恒、坚固,是另一种象征着绝对的生命式样,完全不同于当时显得风雨飘摇的人类生活。石头迥异于人类的“他性”,为它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显圣物”——神圣之物的自我显现。再例如,一棵树的死而复生,来年还春,原始人认为这棵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行自我复生,将凡人无法拥有的奇妙生命力具象化,变为可见之物。同样,当我们目睹月亮的盈亏,又再度发现了一种“复活”的神圣力量:它既严酷又仁慈,既令人恐惧又给人安慰。

这样看来,树木、石头和天体本身并不值得敬拜,但却因为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某种隐形力量而受到敬拜。神话事实上也成了“人”话,是人要借助这股隐形的力量。于是神话就在人们既恐惧和欢欣,又敬畏和害怕的心理背景下产生了。

四、关于“神话不‘神’”

关于“神话不‘神’”的特点,主要显现在史前史后的神话比较中。

1.史前神话:人神不分,神话即人话,乃因为物我人神合一。这是混沌世界造成的迷雾思维的必然结果。

2.史后神话:神话走向世俗,从混沌走向理性的分明,人开始从“众生平等”的角度走向万物之中心,不再以更广的万物之眼光,更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1)今天现代人所知的宗教、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化工等学科在史前根本不曾分化,史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更加细致地划分。在以“人类”为中心的视域内,我们将自己认为的世界进行了划分,而且是越来越细致、系统的理性划分。

(2)史前神话更多关注神圣世界。这个世界使人深刻敬畏、尊重、体会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的隐形力量,更谨慎地持守人在万物之中的定位,从而谋求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存。然而史后神话,即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愈来愈在战胜自然和社会中获得更多胜利,于是愈发增强了自信,相信自我的力量,甚至于越来越忽视外在于人的隐性力量,外在于人的事物和世界;过多地将注意力投射在自我、现世。但忽视并不等于对方的不存在;恰恰相反,越忽视越将自我置身于危险之境。

(3)史前神话是人们对现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话”是“幼稚”的,但是这些“幼稚”也恰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在”。其表现手法“幼稚”,但所述内容真实。

(4)史前神话以及史后神话或者叫传说的,虽然几经洗心革面,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都真实地反映了历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和客观实在。通过研究神话传说的发展变化,可以探寻人们思想、心理发展的真实历程。

五、神话出现的意义和价值

史前神话中的英雄众多,如大禹、后羿、神农……神话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如袁珂先生言——首先是给人以信心。英雄神话传说的存在揭开了人类心智运作的神秘一角,揭示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调节他们内心冲突,获得战胜困难信心的,并且鼓舞人类勇敢地战胜自然,让人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充满希望地生存下去。

其次,神话有益治疗,可以用以美化破碎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可能,于危险和苦难时给人们以方法的启迪, “如果……那么会发生什么?”“如果遇到危险,应该像英雄那样……”正如英国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中所说的“当人们口口相传地讲述部落的英雄故事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娱乐听众。神话的主旨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该如何行事。”[2]

复次,神话帮助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让人类的生命贯穿过去未来,增加生命时间的人文长度和高度。承载过去的故事就是继承往古文明,开创未来的基点,而这样的承载也使得人类文明的高度得到了提升。伏羲、女娲、黄帝、轩辕……是神话的主角;创世、灾难、诞生、消亡也是神话主要传达的文明的价值。

再次,神话给人们以想象力的激发和鼓励。人类在早期充满着天生的想象潜能;而神话常常能满足人的童年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想象力的驱使下,能将这种内心的动力、对生活和世界好奇的趣味性变成解决现实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大禹出生是母亲吃了薏苡,还是神珠,还是石头而有孕的呢?这个出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刺激,促成自我力量的反省。

最后,神话有利于人类精神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保持和发展。人类出生必须要明白为什么母亲可以生育子女,母亲的生育具有伟大功劳。这一点认知要从女娲而来。人呱呱坠地要吃东西,这食物是怎么来的——是神农教化人们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夜晚的到来让黑暗吞噬了光明,人类的恐惧随着火焰的升起一起消失——光明的火种是燧人氏的杰作;洪灾的到来让人们长期陷于危险和绝望——是大禹给人们带来了地平天成的安居生活。历史在生活中绵亘。神话提供了人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以统一认知的视野与坐标。

注释:

[1]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1.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己经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扩大的趋势。[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己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消费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2-4]

2.研究对象

以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许昌学院共300名,男生200名,女生100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200名,男生100名,女生100名。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CNKI)及其它互联网搜索有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相关文献200余篇,以及近10年有关许昌市体育健身工程、许昌各高校体育相关政策等有关研究资料和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和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3.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对大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调查法和体育科研方法的要求,我们将针对相关问题设计问卷。

3.3 数理统计法

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均在计算机上通过Excel2003建立原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函数对数据进行统计。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动机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表1):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是(1)男生的是健身和实物;女生的是实物、健身、娱乐和信息,之所以娱乐在女生中的消费动机占首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女孩子生性娇柔,不喜欢剧烈运动,以及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4.2 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结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表2),选择10元以下的学生占有绝大多数,其中这个群体里面聚集的主要成员包括:缺乏锻炼或者由于懒惰所导致的肥胖学生、与体育接触很少的普系学生占大多数、以及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选择10元至30元,这个部分里的主要人群是对于体育有一点兴趣的学生,或者只是喜欢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某一项的学生;很显然选择30元至60元和60元至90元的群体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

4.3 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表3),篮球,足球,乒乓球和健美操运动得到了不少学生的青睐,是由于实施起来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标准不太高;而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学生数很少,这是因为它对场地设施的要求特别高,并且受到有些收费球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参加排球、武术、体育舞蹈和台球的人数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这几个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缺乏;第二:学生对于这几个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很低。

5.结论

5.1 许昌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健身和消费。

5.2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月消费水平、月正常吃饭费用、月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许昌市各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

6.建议

6.1 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响应国家的倡导,从实际出发,借助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措施,加强对体育消费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引导,强化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健康、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

6.2 对月消费偏高的同学应给予正确指导,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也应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 李海冰.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人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24-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