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

时间:2022-07-23 00:5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戏曲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戏曲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培养;引导;提高;成才

随着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在音乐领域,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青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笔者小时候时常能观赏到的地方剧团已销声匿迹。爷爷奶奶这辈人中,能唱上越剧的比比皆是,可是到了笔者这一辈,会唱越剧的屈指可数。上虞有着深厚的越剧底蕴,时至今日,可又有多少学生,能确切地说出越剧的发源地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呢?他们都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如果有一天,一个外国人问你,你们这里的传统戏曲是什么,你怎么回答呢?……

鉴于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深感觉到可否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应该做点什么呢?

一、渗透戏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

本人在平时上课、听课中发现,音乐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歌唱性乐曲教学及常见的中外名曲欣赏。现在的中学生对网络流行的歌曲、歌手兴趣浓厚,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着进步意义的戏曲艺术知之甚少。本人曾在课上、课后闲聊时得知,他们对戏曲的了解知之甚微,不知道它的发源地,不知道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更不了解诸如戏曲名著《西厢记》《窦娥冤》《白毛女》的具体内容,何谈学习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呢。针对这种现状,本人觉得可以根据当地所特有的戏曲文化,将其渗入教学中,不但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传承了当地的戏曲文化。因此,在中学音乐课堂进行戏曲教育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二、渗透戏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作品的思想精髓,并引导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戏曲典型的艺术形象。例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歌颂了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铡美案》《赵氏孤儿》等剧目则讴歌了主人公刚正不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在中学音乐课堂渗透戏曲教学,通过学生传唱、了解作品,可以学习先人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促进学生成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普通社会课所不能替代的。

三、渗透戏曲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

中学音乐课堂渗透戏曲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在音乐课堂上,将戏曲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渗透。第一阶段,主要是从戏曲的发源、形成、发展进行讲解,了解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戏曲文化的博大内涵,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对戏曲音乐的欣赏。第二阶段要求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本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戏曲艺术家的表演视频,如袁雪芬、范瑞娟等有代表性的唱段。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例如,越剧《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片段,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片段。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提升鉴赏能力。

四、渗透戏曲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师应该掌握大量的所要研究的剧种资料,掌握学生对此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并重点细化实验操作过程。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1)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戏曲知识的调查,根据学生掌握戏曲的程度,契合当地的戏曲音乐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渗透教学教案,并选择好实验班级。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

(2)在音乐课堂上,对实验对象先进行戏曲知识的了解,然后欣赏名段与学唱简单的作品同步进行,步入戏曲教唱。

(3)在操作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的多样化。在欣赏戏曲时,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剧目中的一些正面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对此产生崇拜,并衍生对这部戏曲的热爱。

(4)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在校园中,要利用好各种媒体进行戏曲音乐的渗透和传播,例如,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等。尝试举办全校范围的戏曲知识竞赛和戏曲演唱比拼,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登台演出,在更多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良好氛围,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5)让戏曲进出校园。上虞有小百花越剧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欣赏表演、邀请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地方戏曲的传播,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第2篇

1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势

首先,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作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这样一门集文学、史学、哲学于一体的中文传统专业课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教师们深感头疼。当然,这并非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厚,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从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学生是伴随高科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非常活跃,但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二是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质的传统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三是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的内容尤其是先秦两汉部分文言成分较多,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较大,使学生疲于学习;针对当代大学生和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片和影音资料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古代文学的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上迄先秦时期,下止清近代,时间跨度长、内容含量大、问题头绪繁多、作家作品众多,而有限的教学课时远不能满足庞杂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教学课时的压缩,更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古代文学课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周课时6节压缩至周课时4节,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又进而压缩成周课时3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便成为古代文学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一些古代典籍,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又很难听懂,板书又受时间限制,上述众多难题却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且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也不至于使学生久听乏味而导致疲劳。首先,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佛像、书法、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图表、示意图,戏曲中的生、旦、净、末等角色形象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次,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等以音频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手、眼、耳并用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如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作品配以音配画的朗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诗境中,体会其“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的基调;再次,以动画而论,如戏曲片段等视频材料的播放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比单调地讲授文字剧本,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授课内容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不但丰富了课堂知识量,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思考

首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变多媒体为电子黑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取代了板书,甚至个别教师直接将教案的word文档当做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重点不明晰,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的“三笔字”不过关,羞于在黑板上写字,完全依赖多媒体;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性认识不够,造成单纯使用课件而不能掌握其特点来辅助教学。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内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顺序逐一点开展示给学生,是事先准备好的静态教案的浓缩,通过PPT的回放可以进行整体回顾;而板书所展示的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对学生迷惑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字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具体透彻的把握,使多媒体和板书两者相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其次,忽视教学对象,将课堂变为教师个人的单纯演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投影仪等设备状况不是最佳状态,造成屏幕不清晰,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将窗帘拉得很严实,上课就像放电影,教师似乎变成了电影放映员,以至于根本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存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变成了以课件为主体和主导了,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引进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之后,很容易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屏幕而非教师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再次,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问题较多。目前本校的课件制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件过于单调或过于花哨。第二,课件背景色与字体选择不当,导致课件模糊不清,致使观看者感到视觉疲劳;第三,以教案取代PPT,文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辅助功能,也致使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而不能当堂有效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内容。

3 对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首先,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流于表面效应,还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更应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辅助进而促进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做到尽量避免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要做到图片和影音资料的适度,不然会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偏离重点;再次,文字不宜过多,尽量展示重点,不要将电子课件变成电子黑板。

参考文献:

[1]涂育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刘继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6).

第3篇

关键词:粤剧行当 教学心得

一、教学内容经得住真考验

通过研究,给学生真的知识,避免道听途说,信手拈来主义。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了我们搜索资源的便捷途径,但面对五花八门的资源,众说纷纭的解释,教师绝对不可对资源有“随手可得”之心,而应该发挥专研的精神对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取舍相关的资料,从而得出结论。如在介绍粤剧的行当制度中,粤剧的行当是怎样划分的呢?利用互联网,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粤剧行当为“六柱制”这个说法,具体如下图:

如果就这样道听途说,在辨别图中的人物属于六柱制中的哪一类时就会产生疑问,因为除了丑和武生之外,“文武生”与“小生”,“正印花旦”和“二帮花旦”之间没有外型上的区别,学生在辨别过程中就会无所适从,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老师也不能够给出正确划分的标准。但通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粤剧在行当的划分上与其它戏曲是一样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所谓“职分者当为”,一个粤剧演员本来只能演一个行当的戏,后来,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以及观众对某一位的偏爱,粤剧演员逐步兼演别的行当的戏,并形成“六柱制”这样一种体现演员地位的粤剧特有的行当制度,“文武生”和“小生”,“正印”和“二帮”,他们的划分标准并不是服饰的华丽与否,而是戏份的轻重,无论他是《顺治与董鄂妃》中的顺治帝(生角),《夜战马超》中的张飞(净角),还是《拉郎配》中的董岱(丑角),也无论你是《醉打金枝》中的公主(花旦),还是《拷红》中的红娘(小旦),只要是剧中的最重要的男女角色,他(她)就是“文武生”和“正印花旦”。通过探究,教师就可以清晰地告诉学生:辨别粤剧的“六柱制”,应该从剧情中分析。

另外经过专研还发现京剧的“小生”指的是“年轻的男子”,而粤剧六柱制中的“小生”指的是剧中的“第二男主角”;京剧中的“武生”指的是“武打的男性角色”,而“六柱制”中的“武生”却是指“花脸和挂须的男性角色。”断不可混为一谈。因此,在戏剧教学中,老师在讲述问题的时候,没有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或者只是抛出问题,但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解释,也没有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凭自己的理解,一知半解,又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直接下载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为播放而播放,那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求真,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观点得不到真考验。

二、教学目标要真有效

教学目标大而空,泛泛而过,反而什么也获得不到。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得到真有效的教学目标,关键还是要思考所设定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比如在认识“六柱制”的目标设计上,如果把目标制定为“认识六柱制,并辨别其行当”时,由于“六柱制”这种行当制度较为抽象,要辨别其分类,需要学生去熟悉这出戏的内容,了解人物角色在戏中的地位,单凭图片,又不能在讲述时清晰地说明,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当目标失去了意义,所有围绕目标开展的环节就会成了教学的累赘,“六柱制”真正的意义什么?其实就是粤剧演员“行当兼演”的特点,只有以此作为目标,围绕目标进行以下的设计才显得真有效:

1.观察以下图片,辨别图片中的人物属于哪一种行当?

3.介绍千面老倌---彭炽权,提问:从彭炽权的故事中,你体会什么?4 了解粤剧“六柱制”的行当制度,认识其“行当兼演”的特点。由于目标设计明确有效,学生的学习思路变得清晰,所寻找到的图片资源也非常能说明所要阐述的教学内容,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教学的流程因此而变得顺畅。因此,教师在目标设定之前,必须认真思考教学目标的意义,只有真有效的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才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课堂效果。

第4篇

因“水”结缘:京宛两校合作共建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古代有南阳四圣之说――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哲学泰斗冯友兰、作家姚雪垠、“代毕”王永民、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二月河也都出身南阳。同时,南阳还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坐落于南阳白河游览区的南阳艺校建校近60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演员,古筝王子王中山、演员和歌手李艳秋,都是南阳艺校的校友。

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大气候的影响下,南阳艺校迅速走向了低谷。有人说,像南阳艺校这样的中专学校应该停办。但南阳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定胰床徽庋认为:“南阳艺校的‘根’在戏曲,优势也在戏曲,这样的学校不应该‘死掉’――戏曲艺术类学校专业性强,对教师、教具、教案的要求与普通高中有天壤之别。此外,学生只有从小扎实练功、打好基础,才有可能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我的想法是把学校从困境中拉出来!”为此,南阳市文广新局、南阳艺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一直坚守在这块文化阵地中,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地完善。2005年,该校成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艺术院校。

2014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京宛合作的全新局面也徐徐展开。甘甜可口的丹江水把京宛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南阳艺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2014年底,经过一系列的研讨、调研与磋商,北戏和南阳艺校正式签订了两校合作共建的协议。南阳艺校将作为北戏的挂牌生源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也将以两校为平台,不定期开展艺术交流、课程观摩等活动。南阳艺校校长严红伟介绍道:“文广新局王辉副局长牵线搭桥、苏定揖殖で鬃源队到北戏进行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全力支持,两校才有了合作的空间。”

“大手”牵“小手”:

我们在受益,他们在无私地奉献

北戏与南阳艺校之所以能从结缘走到合作,是因为双方从专业、管理体制等层面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这两所学校都是以戏曲艺术教育见长,视传承中华传统戏曲、传统文化为己任。作为全国艺术院校中的佼佼者,北戏在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办学经验以及软硬件设施上更具优势。“教产结合”是北戏的办学传统和独特优势。多年来,北戏通过与北方昆曲剧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等专业院团、兄弟院校紧密合作,培养了许多优秀文艺人才。2013年,北戏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启动实施“六个一工程”整体方案,即“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进一步实现了从生源、教学、实践到就业的人才培养流程全覆盖。 赵艺阳编排并主演的京剧《扈家庄》选段参加2017年“唱响白河”文化演出活动现场

北戏学院党委书记刘宝华说:“戏曲是北戏的根和本,老师和同学在教学和学习当中都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以打好根基为准则。刘侗院长提出‘六个一工程’,使北戏不断地修炼内功,加强内涵建设,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在提高,戏曲、舞蹈等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谈到与北戏的合作时,南阳艺校严校长说:“北戏是‘大手牵着小手’往前走,对南阳艺校的教学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两校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像亲人一样。刘侗院长和北戏的老师们一直在说‘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他们的大手牵着我们的小手往前走――我们在受益,他们在无私地奉献。”

对于两校的合作共建,刘书记说道:“从‘表象’上说,北戏在支持、帮助南阳艺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校和师生也是受益者。北戏的年轻教师到南阳教学,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毕业生到南阳艺校实习,在实际教学当中若能得到当地师生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自信度,为他们以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对于这些即将毕业、正处于就业迷茫期的孩子来说,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和最宝贵的财富。”

北戏支教:

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与南阳艺校展开合作后,北戏每年都会派遣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赴南阳支教、实习。今年去的是京剧系教师赵艺阳和舞蹈系毕业生于靖雯。2016年,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南阳艺校舞蹈专业少了2名老师,戏曲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持续多年。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北戏给予了南阳艺校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现在在南阳支教的京剧基功老师赵艺阳,原本在京剧系有课程安排,但是系里想尽一切办法,对各方工作进行了妥善的协调,保证了南阳支教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南阳艺校李莉主任对笔者说:“小于老师是北戏的优秀毕业生,在北戏的大型原创舞剧《夕照》里演过主角白蛇,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么优秀的人才来到我们学校,我们想从她身上学东西,想让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所以给小于老师的课排得非常满――每周20多节课,各个年级都有。我征求小于老师的意见,她跟我说‘没关系李老师,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小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系里的老师也观摩过。她上课非常认真,虽然年纪轻轻,但教学思路很清楚。”

从于靖雯的角度看,到南阳来支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应届毕业生,她的许多同学都处于“迷茫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会有许多的不安。而北戏与南阳艺校的合作,则能让他们这些毕业生多一条出路。另外,于靖雯还认为,能把自己派到南阳,是因为学校和老师认可自己的专业程度和教学经验。对此,她感到十分骄傲:“能把好苗子培养出来,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收获,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收获。跳舞跳得好,不一定会教别人。学校这次给我机会来南阳支教,让我能接触相对专业的学校,自己单独教一个班的学生,收获很大。”刚来南阳的时候于靖雯很紧张,总是担心自己“实战”经验少或者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总是一板一眼,不能熟练地驾驭课堂节奏,导致上课学生累、老师也累。后来熟能生巧,知道从哪些重点问题着手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学习热情也更高了。谈到课业繁重的问题,于靖雯说:“我来南阳是为了锻炼自己,不怕课多!民间舞、基训、身韵等等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几个科目,在这里都能体验,对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在教孩子们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细节上把控得不是很好,以后跳舞的时候也能记得更牢。”

京剧系的京剧基功老师赵艺阳对于支教工作也有许多感触和心得。赵老师在南阳艺校教授孩子们戏曲基功、身段,舞蹈基训等课程,每天最少4课。赵老师发现,这里的教学条件、教具配置以及学生身体素质虽然比北京稍差,但孩子们学习热情很高。赵老师说:“如果你有‘真东西’教给他们的话,这些孩子非常愿意学,他们特别刻苦、踏实。这一点很难得,让我特别感动,也更有热情想把他们教好。”赵艺阳认为,支教工作不但能使当地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好的理解,还能使自己这样的青年教师得到很好的锻炼,接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获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赵老师开心地说,虽然很辛苦,但自己在这边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跟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非常快乐。赵艺阳老师告诉笔者,在“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表演的京剧《扈家庄》选段,一共只彩排了三周时间。在排演期间,只要有空,赵艺阳就组织学生排练,详细为学生讲解剧中人物的动作意义、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来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剧目、把握动作技巧、领悟到这出戏的精髓。 刘侗院长(左三)与南阳艺校戏曲专业学生们亲切交流

对于支教工作,已经回到北京的舞蹈教师路艺伟也与赵老师有着相似的看法。路老师发现,南阳艺校的孩子与北戏的学生相比,动作和感觉的专业性、规范性都稍微差一些。但难得的是,他们肯学,也爱学。说到孩子们的刻苦,路老师给笔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路老师在南阳支教期间,每天晚上都会自己在舞蹈室练功,保持舞蹈水平不退步。刚到南阳没几天,有一次她正在专心致志地练,突然感觉身边多了好多人影。回头一看,吓了一跳,几乎整个班的孩子都跑来“蹭课”了!学生们对她说:“路老师,看您舞跳得这么漂亮,我们就过来跟您学一学。”时间长了,路老师在练晚功的时候,对身后的这些“小尾巴”就习以为常了,有时候还会抽空指导学生们一些动作上不到位的地方。白河河畔的南阳艺校,水甜人也“甜”,这里的学生热情、活泼、阳光。路老师说,这里的孩子很懂事――虽然下课以后自己会像大姐姐一样带着学生们一起玩,但上课的时候他们就能马上切换回学生与老师的身份,认真听课、努力练习。虽然已经回北京很长时间了,但路老师和南阳的学生还保持着联系。孩子们很想她,总是问她“路老师您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教我们呀?”路艺伟十分喜欢支教工作,她说:“我很想再去南阳支教。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学生相处。我很喜欢孩子们的热情和好学,我想把我自己从学校学到的技术、技巧教给他们。”

课程观摩:戏舞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2015年,南阳艺校组织在校教师赴北戏交流学习。作为首次赴京交流的教师之一,南阳艺校舞蹈教研室主任李莉感触颇深:“北戏知道我们要去观摩舞蹈课,还特意为我组织了一些代表性强的课程。虽然这次在北戏只待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但这里的校容校貌、教学理念、办学特色都让我印象很深。”北戏学生们的毕业汇报展演对李主任的触动也很大:“舞蹈专业,很多学校都在办,各校教材差不多,差异也不明显。但北戏将戏曲元素融合到舞蹈当中,十分有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在课程观摩期间,李莉主任注意到,北戏早功课、晚功课安排得很科学。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协助主教老师带早晚功,一方面自己能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还能监督学弟学妹们认真自习,练功时间安排很充实,师生双方收获都很大。技术技巧课的课程设置也使李主任很受启发――舞蹈的技术技巧课很辛苦,教师要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体力消耗非常大。北戏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个青年教师搭档上课,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指导,使课程更紧凑,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回到南阳后,李主任借鉴了北戏的课程安排,将本专业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为了让南阳艺校来京观摩学习的教师能够安心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的业务调研上,北戏院办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北戏院办主任、外联部负责人王静介绍道:“南阳艺校有两批教师来京交流学习,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文化课等专业。为了让他们在北京的这一个星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我们从吃住行到课程安排,都尽力做到最符合实际、最符合老师们的需要。我们根据南阳艺校的具体教学需求来安排相应课程,学校每个系的主任、教师也都积极配合,让南阳来的老师们挑选最有用、最实用的课进行观摩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时间。”

深入合作:携手促进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北戏与南阳艺校的合作,对艺术职业教育意义很大。多年来,北戏一直致力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响应国家关于传承传统戏曲、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校际合作。此次北戏、南阳艺校的共建合作,既能加强南阳艺校师资培训、提高双方教育教学水平,又能输送优质生源、为年轻教师搭建好的实习平台,为文化艺术教育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双喜(左4)、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定遥ㄗ笕)慰问北戏教师赵艺阳(左二)、于静雯(右三)并合影留念

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

第6篇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西游记》录像的片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第7篇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第8篇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的士气。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然而,当下农村中学音乐课教学很少被学校重视,被列入“小科的小科”,几乎没有正规学校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甚至全校都找不到一个懂得五线谱的老师;没有期末考试,学习到什么程度,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人去管,也没人过问,全凭教师的良心。有的学校只要把教案写完就可以了,课堂早就被主科给抢跑了。不夸张地说,到县城高中,随便找一个农村来的学生,问他们听过《波菜罗》吗?知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吗?得有99%的人答不上,因为初三根本就不开音乐课,忽视音乐课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在学生心目中,音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数理化可以不学,史地生可以不背,音乐课不上是不行的,因为他们太喜欢音乐了,太渴望音乐了,天天盼望着每周那少得可怜的音乐课。加强农村音乐课教学,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几次国家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目标要求。

一、还给学生:教师

音乐这一学科不是谁都能教了的,先天“五音不全”的和唱歌跑调的是绝对当不了音乐教师的,他们的其他素质再高、责任心再强、再积极进取、努力好学,都是无用的,他们真的会贻误有音乐梦想的孩子的一生。学校要选择有天赋并且热爱音乐事业的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嗓音好,有磁性,唱歌动听,具有一定的先天素质;工作严肃认真,音乐课坚守岗位,能够有板有眼上好自己的音乐课;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选用把音乐教学当作自己事业来做的人当音乐老师,就能够教好音乐。还要给他们创造一切培训的机会,只要上级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就都叫他们参加,不要因为是小科,怕花钱。因此,本人建议如下:第一,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多组织音乐教师进修培训,近些年,上级教研部门音乐教师的培训很少,上级每下拨一次理化生实验器材,紧跟着就有相应的实验员培训,而音乐则不然,虽国家下拨了音乐器材,也很少培训,致使崭新的鼓乐琴弦束之高阁,蒙尘土一层,妄来一世,甚为惋惜。靠音乐教师“自悟、自模”是不行的,应当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才对,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第二,要给教师压担子。期末考试不但要考学生的识谱、唱歌等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老师,并将成绩按比例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直接与教师的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

二、还给学生: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最有效载体,是最主要的渠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学会了他们最喜爱的唱歌。因此,不要将音乐课只停留在上级迎检的课程表上,只停留在本校检查教师业务的教案里,只停留在学生的期盼中,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课堂上。不能泯灭学生的音乐梦想,不能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缺陷,不能给学生的人生留有遗憾。教师要正规的上课。音乐课不是自习课,不是数理化英语课,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正规的去上,要遵循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原则,要练习节奏,学习唱歌,学习乐理知识,学习民歌、欣赏舞曲、了解地方戏曲等音乐的各种文化知识。要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地去上课,这既是尊重音乐的神圣,也是尊重学生的人生,更是尊重自己的事业。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只有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习得音乐知识,感悟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唱歌”中的歌曲学生基本都听过,能唱个大概,教师只要稍作辅导,学生就能唱会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来唱,而且学生是特别愿意唱。齐唱、独唱、小合唱,小组唱、男生唱、女生唱等,使课堂真正成为音乐的世界,歌声的海洋,音乐的乐园。教师可以帮助并鼓励学生尝试去识谱、去学习乐理知识,去识记一些音乐常识,如果教师说:“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这部分知识,学会后老师给大家唱支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刻高涨,比学习哪个学科都卖力气,学的都快、都认真,记得都牢。因为我们的学生太热爱音乐了,太崇拜音乐了。在每单元的“欣赏”课时,教师要细心地指导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哪一段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哪一段舒缓如小溪的潺潺流水?哪一段激昂如万马奔腾?让学生反复去听、去品味、去享受、去陶冶情操、去体会音乐的传神与传情。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要尽其所能告诉学生音乐中出现的各种乐器的声音,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哪个声音是小号?哪个是长笛?哪个是唢呐?哪个是二胡?哪个是小提琴等,也增加了学生对乐器知识的了解,而且多数是听一次就能记住。

三、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学生酷爱唱歌,崇拜音乐明星,保护学生这种音乐的积极性,就是丰富学生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就是尊重学生生命的存在,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让学生把歌唱出来,把舞跳起来,展示他们青春的活力。学生都愿意表现自己的音乐天赋,向同学、教师展示自己动人的歌喉,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功与自豪,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表现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行为举止由扭扭捏捏变得落落大方,在以后有唱歌的场合不怯场,会潇洒从容地把歌唱好,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把歌唱出来,哪怕不是当堂学习的歌曲,只要学生敢于开口唱歌,就是走向成功,就要表扬与激励。教师还要开展各种活动,而且这种音乐活动学生是最愿意参加的。学校不搞歌咏比赛,班级可以开音乐会,班级不开,音乐课总是可以开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五四”青年歌舞会;“七一”红歌汇;“八一”军歌嘹亮;“十一”爱国歌曲大家唱等等。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不再枯燥了,相反却变得丰富多彩了,也有值得学生留恋与回忆的母校生活。

唱歌是每个人的天性,所有的人都爱唱歌,哪怕他五音不全。青年学生更喜欢唱歌,这是他们青春活力的彰显,我们不能泯灭学生这一苍天赐予的本性。因此,要加强农村中学的音乐课教学,还学生青春与浪漫,让校园充满欢歌笑语,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留下没有学习音乐和不会唱歌的终身缺憾。让我们的学生天天把歌唱,让我们的农村中学也能像城市中学一样,充满着欢歌笑语。

第9篇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课教师素质能力

艺术课是世纪新兴的一门课程,它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唱歌、画画课,成为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即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综合课的相互融合。对现有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从观念到行动都要进行改革与转变,以适应新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艺术课程教师需具备以下多种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要具有新艺术教育观念

教师要明确艺术课的教育教学目的,改过去“重技轻艺”的教育为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教学方法要灵活,由分科的知识技能教学,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一般由一科切入贯穿多个艺术学科及人文学科,鼓励学生进行感知、探究、交流、合作性地学习。教学内容要丰富,艺术老师备课时注意搜集材料,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信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环境上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艺术老师要善于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环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老师要善于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艺术能力时,方式要科学,过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用的是比赛与选拔,今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都有成功感。

二、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综合的艺术教学能力

艺术课的特点就是具有融合性,作为音乐或美术教师对一科的教学较为熟悉,但同时具备四门学科(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知识技能则会有困难。艺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从熟悉的学科入手,上好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比如一位舞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从熟练的舞蹈知识或技能下手(切入),把音乐、美术、戏剧贯穿起来,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比如一位美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从美术的角度着手(切入),把音乐、戏剧、舞蹈等连接起来,以顺利进行艺术综合课的教学。当然从哪门学科切入也并非只考虑自身的优势,有时也可从课程的需要出发,利用多人上课的形式,找出需要的艺术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综合艺术课教学。

在艺术教师中,能具备全面艺术素质的人并不多,新时期的艺术课程教学给音乐或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熟知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学习、掌握多科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技术可能困难,但至少对常用的四科艺术门类的知识层面要有一定的了解。

今天的艺术课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了解、掌握艺术的学科,而且对人文学科要求也很高。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视野要开阔,对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发现不同专业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各学科间的连接与沟通的方法,把多领域的教学变成一个充满选择性,富有趣味、不断生成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或课程设计能力,学会探究性、活动性、生成性的教学,使学生愿意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艺术课教师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由一个人上课,也可由多个人上课,这就要求艺术课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要主动与人沟通,争取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以合作的形式备好课、上好课。

(二)艺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能力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有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但当今的艺术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艺术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发现,以自己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去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三)艺术教师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由于上课形式的转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使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作教材,比如当地的文化遗址、博物馆,传统的戏曲文艺等,都可用作教学材料。艺术教师要学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与人沟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艺术教学活动。

四、艺术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艺术能力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种子发了芽,只要培育方法得当,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过去的音乐、美术课变成了成人式的教学活动,它扼杀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有时甚至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把艺术理解成知识与技能,使很多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才在摇篮里就死亡了。因此,艺术教师要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每节课都生动有趣,让每节艺术课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欲望,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

中小学艺术课并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成为完美的人。因此,艺术教师对学生不能过多过高地要求表现艺术的能力,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各方面的环境及师资不允许。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艺术的观察、感知力,引导学生用美的标准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即学会欣赏美。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美的能力不是目的,最终要把对美的感知能力运用在生活中。对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写得杂乱无章,教师改作业看也看不清,艺术教师就要提醒整齐就是美、对称美就是美的其中一个原则。由此,同学们会联想很多对称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课桌、自己的床铺等等。生活中处处有美好存在,关键是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教师可常指导学生创造美的生活,比如,把身边的环境卫生搞好,用废弃的物品做成艺术品来美化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要多表扬鼓励,艺术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今天创作的泥塑前卫汽车模型,也许就是若干年后的创新型汽车。艺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能力。

五、艺术课教师要具备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如今的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现今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东西很多,如果作为艺术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下载资料,不可想象他还能否当好艺术教师。教师备课时要能制作课件,把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储存起来,以备上课使用。艺术教师要熟悉录音、录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艺术课上课时也许经常用到,掌握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每个艺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六、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

(一)创新上好每一节课

艺术课的教学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把备课寄托在参考书上,上课要求有一定的模式。然而现在艺术课的教学中,需要每节课都要有创新,同一节课也都有不同的上法。怎样在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中设计出最好的教案,是每位艺术教师追求的目标。备课时要尽可能多地查资料与他人一起设计多种上课的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案,因此,每次的备课、上课都是一种创新的工作。

(二)善于总结撰写论文,备存资料促进教学

艺术课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教师都是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把较高质量的课都录成像,为以后的上课积累材料。艺术教师最怕的是闭门造车,要常听别人上课,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多个人的同一节课的不同教法作一比较,找出成功点。用写文章的方法把它写下来,也即教学论文。由于上课时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出的经验论文对别人或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总结经验,结晶成科研论文,反过来以科研促进艺术的教学工作,是每个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今,艺术教师需要多种专业素质,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必备的,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教师,愿艺术教师们从艺术及人文学科方面提高自己的多方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当前艺术课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性;对策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

1.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却并未对它作出定性的描述,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尚没有标准化的定义。结合语文教学界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对语文综合性的定义,可以大致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概括为:学生自主采用小组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语文研究课题的学习过程。

2.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与“语文性”的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的状态,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育理念。它重在沟通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知识与课外学习的沟通。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以教材、教师、教师为核心的“三中心”论,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开掘了新的土壤。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体现在它作为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最根本属性: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语言文字知识、获得文化熏陶。无论“综合”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忘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旦丧失了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味”,就无异于其他科目的课外活动课。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与“语文性”在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非语文”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非语文”倾向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一味地想要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突出“综合”的特点,于是将过多与语文无关的因素掺杂到综合性学习中,比如唱歌、表演、做游戏。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初衷是为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但唱歌、表演、做游戏的方式对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能产生什么帮助呢?原本应当以围绕语文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太多与语文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下变成了音乐赏析课、体育课、政治课。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名不副实,根本无法达到课程目标。

“戏曲大舞台”是人教版(课改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课的主题,笔者搜集了一些语文教师的教案并观摩了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视频,发现教师几乎都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开展知识问答竞赛、集体欣赏录音机播放的中国著名戏曲、请同学试唱戏曲等环节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但是如果稍加反思,可以看出这些环节都难以体现学生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课即使在音乐课上实施,也未尝不可,甚至更加贴切。氛围热闹了,内容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本质属性却被抛弃了,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典型“非语文”倾向。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语文”倾向

“唯语文”倾向的出现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非语文”倾向被广泛诟病之后,语文教师下意识地回避有可能导致综合性学习呈现“非语文”倾向的因素,却因为过于突出“语文性”而使综合性学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唯语文”。“唯语文”倾向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受困于语文学科之内。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走向另一端的语文教师的执教就像在上以往的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另一种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领悟不够,缺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能循着老路子走,平时的语文课怎么上,综合性学习课就怎么上。

“成长的烦恼”是人教版(课改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课,该主题的本意是让学生思索和表达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烦恼,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或者书面表达能力。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或者要求学生写作文,记录下自己遇到的困惑并思考是怎样解决这些困惑的。前者无疑是演说训练,后者则是作文训练课。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简化成训练单一能力的普通语文课,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也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初衷的辜负。

三、寻找“综合性”与“语文性”之间平衡点的对策

1.坚持以“语文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根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与其他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点在于它是“语文”的,丧失了这一前提,再高超的教学设计也是没有稳定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师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以“语文性”作为根本,思索学生是否能在设计出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概摒弃与语文无关的因素,而是教师切不可让这些无关因素喧宾夺主。除了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教师还能通过教学评价监控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偏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当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根据上述要求,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学生是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②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善于倾听和表达。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以及呈现活动成果时是否有充足的读、写、思、议。④学生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否融洽。⑤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⑥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充满热情。

2.坚持以“综合性”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色

在满足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文字表达能力之后,就要力图满足“综合性”的特色。新课改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原因就是为了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之外开辟一片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因而,语文教师不可将任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简化为以往的阅读课或写作课。“综合”需要教师充分领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髓,以及具备教学智慧和掌控教学活动的能力,“综合”并不是随意杂糅其他学科的内容,也不是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加强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的沟通、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加强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沟通。一位语文教师对“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要求孩子与母亲换位一天,并用DV记录下这一天的生活,只需此处就足以体现这个设计的主干全然脱离了“综合性”特色,拍摄DV与角色换位验,这是语文学科与什么的综合?在此需要强调一下,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极易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入,口语交际并不只是简单地开口,学生听话、说话并不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需要学生具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搜集到的材料,或者知识竞答,这些都不能称为口语交际。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生事物,在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困惑,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与“语文性”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要么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一般的语文教学别无二致,要么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混为一谈。虽然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整理和思考,但是要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仍然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任重道远。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艺术素质 声乐教学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and potential of the largest industry, accounting for 9% of global GDP, 10% of the global employment rate, China has def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tourism power"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up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So, how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ll kinds of personnel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serious issu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tel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rtistic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rts education in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area has made a number of issues raised and resolv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otel management; artistic quality; voice teaching

0 引言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

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

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 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 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

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

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

 

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注释

① 情绪商数(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2] 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 陈特水,殷章馨.试论高等旅游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