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教学

审计教学

时间:2022-04-05 17:4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教学

第1篇

一、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

(一)案例知识点的讲解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让学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过程有深刻了解,既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对盈利预测的要求,同时又要了解历史上盈利预测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盈利预测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具体给学生介绍了红光实业的盈利预测情况。该公司1997年5月23日,为扩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项目,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 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发行A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1997年盈利预测为净利润7 055万元(所得税税率15%),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5元。1998年4月30日,年报中披露1997年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 840万元,每股收益-0.363元。这与盈利预测净利润7 055万元相距甚远。导致盈利预测与实际完成业绩产生重大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成本”。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9 326万元,但实际完成额为27 066万元,实际完成额仅为预计额的45.62%。而营业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计额基本持平(实际发生额为36 476万元,预计额为39 184万元)。这样,主营业务利润与预测数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导致实际实现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并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之间的重大差异的产生,能否用公司提出的下述两个理由予以解释:(1)由于近几年因电视大幅度降价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2)由于未能通过不断热修保证已超龄的彩管玻壳屏炉和锥炉维持正常生产状态,造成公司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加大。如果不能用上述理由解释,那么重大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审计师未能关注到盈利预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失还是合谋?

2.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有关规定。

主要是证监会有关盈利预测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等文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盈利预测编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盈利预测报告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并熟练掌握和理解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编制的基础,包括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等。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凡有控股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应分别编制母公司盈利预测表与合并盈利预测表。盈利预测表各预测项目应分别编制解释性附表。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编制合并盈利预测表的新股发行公司,应着重对合并盈利预测进行详细说明,对母公司盈利预测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

这些有关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规定是审计师判断盈利预测单位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适当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案例分析者的学生要对此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3.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准则。

审计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必须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的要求,因此,案例分析前学生必须掌握此准则的相关内容,尽管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此内容有所掌握,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对此做了重新讲解。讲解时着重强调了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适当的证据、保证程度、了解被审核单位基本情况、涵盖期间、评价假设关注的重点、列报、审核报告的出具等内容。

(二)分组与案例资料发放

案例讨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模式(individual study),即每个学习者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small-group study),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large-group study),由比较多的成员,甚至是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Graham和Cline,2001)。本人采用的是第二种案例讨论模式,即将全班按每组5人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主要考虑男女生搭配和平时学习成绩。

案例资料的发放是安排在讲解完案例相关知识点之后,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发放给学生的案例资料包括:涉及与新能源所在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新能源最近连续多年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还另外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思考问题。本人结合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情况,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四个:(1)仔细阅读新能源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分析新能源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的合理性;(2)分析合并新能源盈利预测的编制范围是否适当;(3)注册会计师在对新能源公司编制的盈利预测进行审核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4)阅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分析审计报告与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在性质、格式、责任等诸方面的差异。

发放案例资料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小组内的讨论又安排在课后,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完成,故提前一周发放材料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读案例,写出较好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讨论的实施

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发言。要求各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在讲台使用PPT进行讲解,时间在10~15分钟,当小组成员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继续补充;第二阶段是组间讨论。即其他组的成员对进行报告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适当评论。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报告和讨论后,本人再结合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点评意见从层面上来说,既有针对某一具体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就整体案例分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已经涉及的点,指出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适当;(2)对案例背景资料的使用,分析其应用是否得当,有否正确理解盈利预测报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3)提醒学生案例中可能还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4)提醒学生案例讨论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体会应提炼总结;(5)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突出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小组能够提出一些以前尚未关注到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点评要适可而止,既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但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给出的信息也是一己之见,案例讨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二是要控制好组间讨论,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防止出现偏题,比如讨论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结果出现讨论新能源公司是否违规等问题。同时还要控制要讨论的时间,如果任由学生发言讨论,可能课堂上就无法完成案例讨论的任务,因此,还要艺术地控制好讨论的时间。

三、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思考与完善

每当完成一次案例教学后,作为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思考是必要的,有助于改善未来的教学质量。每次案例讨论完毕后,我都要求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和讲演用的PPT,在案例讨论完毕后,对各小组的分析报告进行认真阅读,这不仅仅是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完善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案例资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比如,为什么在案例资料中,发放给了学生公司连续多年的年报,原因就在于过去的案例讨论中发现,学生未能把握公司的经营环境、无法对假设的合理性做出判断,经分析和询问学生,发现是缺乏相关暗示性资料,而作为一名本科生缺乏检索资料的习惯,故而无法获知公司的历史信息,也难以分析哪些基本假设可能存在问题。

第2篇

一、案例教学大体经过以下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

1、依据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案例。这是审计教学案例能否成功的基础,案例选得好,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从而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和整理审计案例的背景材料,讲授剖析审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审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教师选用的审计案例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实用性。教学案例来源于实践,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整理而成,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

(2)相关性。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3)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作为案例,必须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思考性。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有的放矢的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2、指导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案例教学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案例教学就不会成功。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应写出该节课的教案印发给学生,通过教案指导学生在授课前预习教材上该节的内容,熟悉案例,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情况,还可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让学生为课堂的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案例讨论。审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审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展开辩论,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审计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时,应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分歧时,应因势利导,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独特新颖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甚至故意给学生出“难题”,迫使学生动脑筋去思考。采用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也最扎实。

(三)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进行审计案例分析时,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广泛地讨论,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缺陷的。即教师有时故意把教学案例中的一些已知条件去掉,让学生观察思考,充实案例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是与非、正与反、点与面、此与彼、表与里的状态中学习,才能真正学会思考,变“死学”为“活学”。

(四)教师总结。在学生对审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采取各种手段,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一)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按课程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或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二)完善审计实验室。近年来,一些学校对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已开始得到重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仍停留在手工记账程序上,电算化审计项目有待开发;二是行业审计的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是制造业企业审计的实验项目,其他行业审计的实验项目有待开发;三是实验项目基本上局限在财务审计上,预算审计、基建审计等实验项目有待开发;四是实验室硬件简陋,如场地面积小、实验设施落后,有待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五是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

第3篇

审计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课程枯燥,教材有局限。

审计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除要涉及本课程的定义、术语、程序等,还要求学生对会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相当的程度,甚至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实务经验,才能感性认识审计课程中诸如职业判断等方面的知识点。因这样的教学内容较难理解和运用,加之课程学时有限,有时审计教师自己也从未参与过审计活动,这样在讲课时会少讲实例,讲不好实例,更少会组织实例讨论。使得审计课程体会不到“审计”的滋味,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审计教学中的教材选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用教材内容滞后,很多内容与已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不一致;选用的教材不适用,理论性内容很多,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整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制度讲解,这对于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而言,往往觉得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另外,教材缺乏配套的循序渐进的案例,需要教师在自己讲课过程中自行寻找案例,课后也没有适用的实务审计练习,教师和学生均找不到依托。

2.教学模式、内容单一,无法达到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虽然已注意到审计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所谓审计实务部分常常只是讲解一些脱离实际、如同错误会计处理更正一样的不鲜活的案例,这样的模式令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位合格的审计人员不能够缺失的。

事实上,在当前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一方面主要依靠全面的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而单纯依靠会计资料是完不成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需要知晓企业全面的信息,甚至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市场情况等资料。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并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审计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多的是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甚至沟通能力等。而这些单纯靠学案例、做案例是无法解决的。

3.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各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校内和校外两种,但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校内实践采用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手工模式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学习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学时、审计资料、实验室环境等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审计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通过实践了解整个审计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还有的审计实验课程主要干脆就是在实验室中对理论要求案例进行会计更正,这样的实验课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同时审计中很重要的能力――职业判断也不能得到培养。

校外实践是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视的。然而,校外实践一般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会作为校外实习地点,但因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规模较小,所接受的业务有限,而学生在事务所又是短期实习,所以学生一般只能看到有限的一些工作底稿,外出审计的机会很少,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锻炼和提升。

审计教学改革初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材。

师资是教学质量最终的保障。审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课程教师没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很难把课讲好,课程难免流于“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应推行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应对审计教师增加一些实务工作方面的任务要求,并提供一些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合作机会,一方面提高教师审计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搜集一手的鲜活的审计案例资料带给学生。另外,应多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及审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弥补不足,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改变传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多做创新,突出实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的、教师学生互动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自己“动手动脑”的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审计课程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体系。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很难处理的环节,尤其是审计实践课程。审计实践课程教材应灵活选用,不一定非得以“书”的形式。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教师实践一手资料,完全可以作为实践课程教材的一部分。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编制一些与审计实践相关的视频等(比如企业整体情况),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审计实践工作的过程,给学生进一步的直观感受,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2.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审计与相关课程的配合。

审计课程教学要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实践认知能力,达到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

审计课程之所以成为教学薄弱环节的主要原因就是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会了了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课程对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学中与相关课程的配合非常重要。这样的配合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时间上的配合,就是最好要把审计课程安排在学生开过相关课程之后;另一方面,要注意相关课程的互动。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中要求学生做相关课程方面的准备,然后再进入审计情境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审计 案例法 案例教学改革

审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是一门需要综合运用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也正是由于审计学的这一特征,使得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倍感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整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审计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总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可能使得教师的课堂讲授只能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常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分而学习,这就根本不可能达到审计教学的目标。而通过案例法教学,不仅可以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审计环境,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并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既能有成功的喜悦,又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其独立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而审计工作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实质上也是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主动发现问题,并尽可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因为案例是源于真实的审计活动,还可以将学生的判断结果与实际的审计结论相比较,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3、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在案例法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关键,如果案例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则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在众多的案例中筛选出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同时还要合理的安排各个分析环节,合理设计各个人物角色,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结束能够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法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案例教学过程却具有一致性,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具体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审计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在具体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以前,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符合其培养目标的审计案例,这主要是因为审计组织体系有多个组成部分,而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大有区别,未必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加入注册会计师的行列,因此应考虑学生的专业要求,选择适当的审计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确定讲解的重点,并适当给与学生准备时间,事先做好学生的分组和角色安排,这样才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2、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可以具体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首先教师要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做全面的介绍,为学生指出案例分析过程所运用的主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就可以进入学生的分组讨论阶段,在讨论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案情并发现问题,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不应过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干扰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在讨论结束,要求各组学生选派代表提出本组的分析结论。

3、审计案例教学的点评阶段

这一阶段应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应在学生总结发言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分析结果作出评价,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还要综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指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审计案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全面概括审计类型,丰富审计案例内容

从目前的教材来看,大多数审计教材中都以独立审计作为主线,系统阐述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和独立审计的方法,而对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则经常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会给初学审计的学生带来误解,认为独立审计才是最主要的审计活动,而实际上审计组织体系中的这三种类型的审计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认识、弥补教材的不足,而且也是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的审计活动,不仅包括独立审计案例,而且要增加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案例内容。

2、改革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在传统的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是教师介绍案例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说明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而真正意义的案例教学应是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从属地位,应为每个学生安排适当的角色,并对案例教学中的这一角色进行细致的角色描述,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并确切的知道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这不仅能够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使学生在这模拟的环境中体会真实的审计过程,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学校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联系,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事务所进行实地学习和调查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同时,应建立起学校与相关审计组织的联系,定期将实际的审计案例引入课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业审计人员为学生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为学生传授执业过程中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由于大多数审计课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种校企的联合也为教师提供了与实务界沟通学习的机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4、改革审计考核方式,检验案例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课程的考试还是以传统的期末一张考卷定结果的方式,这只适用于过去“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由于审计采用案例法教学,为了考查案例教学的效果,应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在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减少期末试卷成绩所占有的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应以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依据,可以由学生自评成绩、小组成员互评成绩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这就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朋才,王成强. 浅谈审计教学改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7:73-74.

[2]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 财会月刊,2007,1:69-70.

第5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 审计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这就要求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其次,就审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三)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革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分析授课对象,找准教学改革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调阅学生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例如,有一位从事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教师,他了解到他的学员基本上是会计专科的毕业生。其中,一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学的就是会计专业,而且一直从事会计实践工作,有不少学员已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在审计教学改革活动中,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兼顾不同职业、不同层面、不同能力的学员对学习的不同要求,而仅提供一些由较为粗浅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简单堆积出来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为此,该教师决定结合审计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交流中从会计立法与审计立法的宗旨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理论渊源、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准确抓住审计教学,特别是审计案例教学改革成功的切入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的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审计独立性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什么是形式上的独立?什么是实质上的独立?然后告诉他们真正的定义,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接着可以用案例让他们分析审计人员失去了形式上的独立还是实质上的独立?这两种独立性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长城机电产业公司的案例)。通过这种层层设疑,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最后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致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三)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创新审计教学的一种手段

审计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第二种是在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上,大量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到审计案例之中,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第四种是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大量引入案例讨论。以上各种形式各有其特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

(四)运用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从事现代审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今天,一堂良好的审计案例教学课,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每个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的成绩挂钩。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同学们讨论并作主题发言。学校应该将案例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计入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同时,教师还应该规定主题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高于一般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这种分组讨论、发言计分的激励机制,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意案例课的课堂效率问题

案例课投入与产出比并不都是尽如人意,往往会受到教师能力水平、教师对课堂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的控制及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使案例课有时流于“只花时间、不见进展”或者“只见热闹,不见内容”的境况。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付出十足的努力,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式,用最恰当的案例、最合适的问题、最有效的引导、最到位的点评、最富结论性的总结来保证案例课堂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切入教学重点。如有的教师在案例课开始之前,对各个学生能力、兴趣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努力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兴奋点,并充分考虑到各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互补情况进行分组,即小组内要有善辩、善思考、善总结等各种类型的同学,就收到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有的教师自己也作为某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分析和讨论,或者将案例课型与其它课型结合运用,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师资来说,无论对于新、老教师都要进行经常化的理论更新和实践锻炼。我们应当承认高等学校的教师,出于主客观的原因,普遍都有长时间或短时间脱离实际工作的弱点,对于出了校门进校门的老师,这一问题还相当严重。要克服这一弊端,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制定新的工作量计算办法。除规定完成课堂教学量之外,应规定实务操作的最低时间线,并将此作为考核工作量、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第二,创建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工作。第三,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资深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指导工作,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第四,建立定期轮训制度,实行强制性培训。

(三)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内容

研究性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对案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一个重要因素。案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支撑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案例,审计课程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审计实务为蓝本,依据教学的需要,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

2.典型性原则。在案例选择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构成案例的内容。

3.针对性原则。案例教学应针对具体培训目标,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来组织,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促进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单一的或者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的形式,使知识点的掌握和考核捆绑在一起。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一)课堂讨论

在进行课堂讨论前,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就自身所要讨论的要点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信口开河,达不到有效的讨论的目的,讨论过程中由学习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教师则在讨论过程中起着一个主持、监督的角色,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报告。课堂讨论的成绩就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二)试卷测试

平时的小测验加上最后的期末测试综合计算成绩,平时每个单元可以进行一次小测验,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督促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不搞考前突击。最后的期末测试督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串在一起,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平时可占40%。期末测试占60%。

(三)撰写一份审计报告

由教师从教材中指定5-6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就这些案例中给出的材料,分别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写一份短式的审计报告,站在国家审计局的审计人员角度写一份长式的不少于3000字的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模拟一位审计人员去进行审计工作,通过角色的转换,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有一些新的体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

(四)口试

由责任教师主持,另一位教师辅助,就学生所撰写的审计报告提出2-3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考虑10分钟后予以口头回答,当场打分来评定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程度。

最后将每一个同学这四部分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算出最终成绩,作为该同学这门课的成绩。

五、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位大学的审计课教师都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上下求索,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改革审计的教学方法。审计学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讲不好,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材解释。如何讲好这门课,还需要广大教学人员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笔者会为此付出终身的努力,并愿与同行商榷。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颖萍,杨红宇.审计案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5(7).

[2] 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4.

[4] 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

[5] 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6).

第6篇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困境;建议和策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28-01

1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1.1 教材厚重,内容抽象

目前,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与本科院校所用教材相同的CPA专用考试教材。比如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选用的审计学教材就是这样;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行编写的版本各异的审计学教材。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选用的审计学教材。前一种情况,教材过于厚重,内容过于庞杂;后一种情况,可以说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教材内容组合过于随意,章节选用标准不一,知识内容过于抽象。

1.2 课时紧张,教师施教和学生消化压力大

因于教材厚重,内容庞杂,所以教师在开展审计教学时,需要统筹考虑安排,知识内容前后兼顾,而在现有课时安排下,教师施教压力巨大。高职院校的审计学教学,课时一般为75个课时。而同样一本CPA审计教材的讲授,中华会计网校或东奥会计网校的教学课时安排通常为125个课时左右,这样才能保证将审计学课程内容讲细讲透。两相对比,在高职院校现有的课时安排下,教师施教压力巨大,学生消化知识的压力也很大。学生想通彻理解审计学知识在时间上无法得到保证,在教师提供的助学指导方面也不能企及过高。因此,在想学好、学会与难学、难学会上形成突出矛盾。

1.3 审计学实训建设滞后

相比较高职院校的相对成熟的会计实训或会计电算化实训环境或条件的建设和配备,高职院校的审计学实训建设明显滞后,无论是实训项目内容、实训项目教材,还是实训项目的合格指导老师,都非常欠缺。在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体系中,审计学实训环节明显出现了坍塌,成为实训项目中的短板,不能有效支撑审计理论教学的需要。无法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和流程,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链条出现了断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审计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1.4 现有师资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的现有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审计理论知识有余,审计实务能力严重欠缺,动手能力不足,远远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即使有些授课老师以前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短暂经验,但是由于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知道的却讲不出或表达得不到位,都制约了审计学的整体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虽然高职院校也采取了从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局等校外机构“请进来”的做法,聘请个别校外兼职教师来学校授课,但是,由于兼职教师往往自身相对繁忙,在授课时间上可能会出现多次临时调整,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些不方便之处。同时,高职院校给出的授课薪酬,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往往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请进来”的做法难以为继。

1.5 审计学课程的学期安排有矛盾

高职院校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往往是放置在第四学期。这可能是考虑到审计学课程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知识做基础,不可能置前;而第五学期的理论教学周时较短,将审计学放置在第五学期讲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做法是在第四学期展开对审计学的讲授。而第四学期,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大多数都忙于会计初级资格考试的复习备考,上审计课时往往心不在焉,精力一心放在看他们认为重要的会计初级资格考试用书上。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审计学的学习效果。建议审计学的教学,可以提前安放在第三学期。这样,可以避免考证复习对审计学教与学活动的干扰。

2 应对审计学教学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2.1 精简教材,删繁就简,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

高职院校的审计学应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教学。高职院校的审计学教学目标是培养通晓审计学理论原理、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流程的初级会计人才或会计电算化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大专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方面相比本科生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职院校的审计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契合大专生的客观实际。选用的审计学教材,应体现理论够用强化技能的原则。所以不必一律强调使用CPA审计学材,而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审计学教学目标,对审计学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应该精简教材,删繁就简。把理论上有关准则方面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讲解,同时,加大学生审计学技能的培养力度。为了避免审计学教学陷于长时间的抽象难懂、索然无趣的困境,审计学授课老师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多举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另外,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使审计学教学内容具体化、微观化,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抓得住,知道如何学以致用,有一个促进学生理解领悟审计学知识的载体平台。

2.2 合理组合审计学课堂授课内容

审计学教材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如果面面俱到,那么在现有的课时条件下,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就应该结合大专生的客观实际,合理组合审计学课堂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应知应会的部分必须要讲到位,不需讲的内容坚决不讲,以节省宝贵的课时资料。

2.3 尽快完成审计学实训环节的配套建设

审计学实训平台或实训条件的建设,往往落后于会计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教学体系

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审计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之外,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即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而审计课程主要通过审计理论、审计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具备未来能够从事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与胜任能力。结合注册会计师素质、能力要求以及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塑造等各方面,适应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总的说来,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是专业能力实践性。强调应用能力,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三是职业素质高。强调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品格、态度和心理素质。应用型人才兼具适用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突出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指的是会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具体工作进行归类与判断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应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并对数据准确进行归类。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最终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它不仅需要靠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且需要通过会计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为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审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正视目前审计课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训

审计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审计原理的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抽象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审计程序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囿于实训材料的缺少或限制只能泛泛而谈。从目前使用的审计教材看,内容偏重审计准则的叙述与解释,更多地要求学生熟悉、记忆与掌握。而模拟审计环境与工作情景的专项或综合实训材料却极其稀少。缺少了实训内容的操作,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会使用审计程序,不会如何查账,不会撰写审计工作底稿。这种理论多实训少的内容安排必将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指导,而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应用。对于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审计课程而言,最佳的选择是双管齐下。因此,高校教师应重视审计实训内容的开发、编写与选用。

(二)教学方式重讲解轻参与

从目前的审计教改文献看,教师多采用案例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手段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普遍转为“PPT+鼠标”。案例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资料为教学内容服务,合理组织案例教学,尤其是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至关重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事先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只有师生合力,才能使案例教学真正发挥效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大多数的案例教学仍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如果课堂教学缺少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就会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训练。这种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方式极大地制约了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应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是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日常情况;二是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笔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应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考核机制与内容。

三、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性构建是基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审计学科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我们应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审计课程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一)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

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应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审计内容增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学为例,内容的章节由2006年的16章变为2011年的29章,页码由419页转变为694页。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师应增加自主学习与实训操作的内容。三是高校安排的教学课时有限,通常只安排一学期,64或48课时。因此,教师应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教师可依据“理论、案例、实训”完善多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教师应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概念、理论不能随意减少,应根据章节的需要安排必要的实训,否则审计程序与方法少了理论支撑的基础。一般而言,理论与实训可按据2∶1安排课时。其次,理论、案例、实训三部分内容的选用。目前审计教材对理论、案例、实训的编写是分开的,即没有一本综合性的既有理论、又有案例与实训的教材。教师可指定一本审计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讲授理论与方法;然后根据内容需要选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向学生分发打印的实训手册,指导学生应用审计程序,撰写审计工作底稿,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二)使用复合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复合式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讲解、案例讨论、探究性网络学习、实训指导等。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比如概念、理论需要教师讲解,内部控制需要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审计工作底稿需要教师演示等等;二是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书籍”,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资讯信息。因此,教师可采用网络探究教学方式,即全班同学分小组布置主题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协作学习。网络探究式教学方式于1995年由圣地亚哥大学的道奇教授提出。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解与掌握审计理论知识。比如,在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时,可分配小组成员完成下列任务: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变迁与特点;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业务发展;探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特征以及如何凝聚起核心竞争力。各小组收集资料后,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整理、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最后每组选派一名或多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作业成果。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既加深学生对专业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又提高彼此之间交流、协作的能力。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学会终身所用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带领同学们顺利进入设计的审计情景,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锻炼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案例可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引导案例,主要是为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或思考;二是课堂讨论案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小型案例,学生可以根据审计理论、原则、程序讨论案例情景涉及的问题;三是课后编写、分析案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财务舞弊事件,要求学生编写案例过程、分析并评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

最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训内容,尤其是业务循环审计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演示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相应指导,使学生既熟悉审计业务操作过程,又学会注册会计师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

(三)考核体系应注重能力与素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教师应从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注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具体可采用“二三五”制的成绩评定模式。这种模式评定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章节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总成绩的20%,小组作业(案例编写与网络探究学习任务)与实训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书面考试占总成绩的50%。在小组作业中,教师要注意对小组成员态度、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进度、发言情况等进行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戚少丽,王海霞,裴淑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2]郝玉贵,娄季丽,陈丽君.审计案例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0).

[3]淘学伟.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09(119).

第9篇

一、审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对于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恰恰也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的方向。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会计人才也需要同时兼备多样的职业能力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多层次知识结构。在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时,就应当更加重视多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培养。但从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来看,还是比较注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功底很强硬,但是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却发觉很困难,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这就说明高等教育学校对于审计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方向和方法上与实际的人才岗位要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

二、目前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仍然是比较注重理论教育的。学习过审计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审计课程很枯燥,很难学,名词意思很难理解。同时,审计学的教师也觉得这门课程讲授很困难,因为光靠理论讲授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的。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已经开始改变其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开始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但教学效果上还是没有质的提高。大多数的教师也存在缺乏相关实务经验,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二)高校专业教师缺乏相关的实务经验以及在职培训

为了培养审计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职责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高校中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没有从事过相关实务工作的,虽然他们具备很高的学历,对于理论的研究很深入,但对于本科教育来讲,审计学的教师应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加注重“双师型”。高校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时,对于“双师型”问题没有得到具体解决。另外,审计实务工作是不断更新的,其相关的制度、准则以及处理方式都在不断修正和调整。对于不同的实务情况其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而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培训这方面是非常缺乏的,这会导致学校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过时,脱离当前发展的方向。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较滞后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审计来讲,其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毕竟会有差距,所以培养学生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现实的情况,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当前高校在审计学的培养计划中,对于实践的基地多是体现在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这种模式更加的节省财力和人力,但并不利于学生了解审计的相关实务操作情况。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会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审计软件的运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并不是非常的了解。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着重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方向的实践教学

审计的实践性和技术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前提下,应更加注重以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教授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虽然,这种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已存在,但就审计学课程来说,大多数高校的案例教学,由于其师资和教材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案例往往非常的过时,不能与时俱进。教师讲授的案例可能在现在的实务处理中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际形成了脱节。

高校可以建设一个案例库,使案例库内的案例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案例应生动有趣,往往越现实的越真实;案例也应具有代表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更能明白在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对于审?业务的处理是什么方向;另外,案例可以有一定的特点性,比如:理论知识要求一种处理方式,但由于实务的特殊性导致处理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们了解,处理方式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不变的。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带回来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审计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审计专业教师。在当下经济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专业教师已经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理论知识了。由于,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很高,理论知识功底也非常的雄厚,但对于实务方面却很薄弱,读到博士毕业之后就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导致教师的知识广度和宽度足够,但欠缺的恰恰是对于实务的理解。所以,高校应多鼓励审计教师走出去,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相关的锻炼,了解更重审计业务,以及实务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然后,把这些宝贵的实务经验带回来讲授给同学们。除此之外,也要加强教师们的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比如:规模比较大的事务所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业务交流和培训,高校可以与他们进行相关交流和咨询。

第10篇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第11篇

    财务审计教学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个案教学。而财务审计很多流程式操作是需要实践环节辅助认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财务审计职能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材乏味。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考,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一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该课程一直从属于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专院校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开发,“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在2009-2011年对我校会计系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多、枯燥、抽象、难以理解,25%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理解了,但不知实际如何操作和运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工作底稿,80%的学生不知工作底稿如何编制。其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普遍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堂上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能采用的只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差,比较分散,所以无法从总体上领会财务审计工作的精髓。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

    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组建一个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研发小组。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无论是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要成立研发小组来专门研究组织、设计实践教学。首先,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需要,还要新颖、有时代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由研发小组搜集、组织设计案例,并编成案例习题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需要配备整套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实际的财务数据与电子数据,同时还需适用配套的工作底稿。由于实践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知识面广,所以要求研发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组成这样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小组,才能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12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审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密切结合的课程,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既不同于纯理论性课程(如数学、西方经济学等)的教学,也不同于纯技术性课程(如外文翻译、会计电算化等)的教学。从高校审计课程的性质出发,结合审计学教学对象本身的特点,探究审计教学的组织和方法,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

高等学校的审计教学面向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前期基本已接受相同专业基础教学,这些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计算机基础、统计学、经济应用数学、外语、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成本管理和西方经济学等。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或审计工作。因此,不同于面向社会的成人辅导或培训教学:此类教学的对象往往已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年龄参差不齐,所受的学校教育背景也不甚相同,各个体之间的知识差异明显,他们之所以坐在一起接受教学,是为了在随后的测试中能获得合格通过,他们是一群差异的个体来接受时间统一、目标明确的一致教育。而且也有别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此类对象已具有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或许也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把高校的审计学教学作如下定位:这是针对具有几乎相同的专业知识和经历的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审计理论和实务教学,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在规定的教学课时里尽可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审计学知识和实务操作水平,并针对特别个体进行差异性辅导,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审计工作或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审计学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依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审计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审计基本理论,第三个层次是审计实务。这三个层次各有特点:

第一,三个层次是前后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要求高校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必须对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按先后顺序进行布置,先后布置教学任务并先后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前一层面的教学任务没有得到较好完成则直接影响后一层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一层面及第三层面的内部是一种不严格并列关系,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对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看待,对于以上两个层面内部各章可以同时布置,各章内容可以穿插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第二层面的各章之间又是一种严格的前后连贯关系,也必须依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从各层次与前期相关知识(如会计学、经济法等)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层次基本上不相关,第二层次有些相关但不明显,而第三层次却相当密切,这就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对那些前期知识掌握不完备的学生进行个体教学引导,以期得到相应的弥补。因为,虽然同班大学生很可能已接受相同层次或结构的前期相关知识熏陶,但个体之间在掌握程度上仍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若忽视这一点,将使学生在完成第三层次教学任务过程中继续表现出明显的累积差异,教师十分必要通过双方沟通或其它途径来了解哪些个体存在哪些前期知识缺陷,从而在进行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教学安排中对存在前期知识缺陷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布置,并督导其完成,这必然会在进行第三层次教学时得到的有效的补救。

第三,从各层次的知识要求与学生所受到的会计或审计的实际工作体验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发现第一层次不相关,第二层次相关不明显,而第三层次却是相当有关联,这样我们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作如下考虑:一方面大学生几乎没有实际从事审计或会计工作的经历,缺乏对审计及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这给第三层次的教学完成带来某种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具有某些有利的条件,比如有较长的寒暑假期,或毕业前的实习和社会调查机会,可以有意识地与学校、社会有关方面协调,给予相应的实习或社会调查安排,也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另外,大学里有着优越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对第三层次的内容若辅之以多媒体方式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第四,从各层次的难、易、繁程度上,可以发现又各不相同,第一层次是审计的基本知识,难度不高,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分散,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围绕增加学生知识点进行安排,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在用讲授法时可以旁征博引,又不易耗时过多,一些次要问题只能作概括性畅述。第二层次的各章内容环环相扣,前后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整个层次是审计学的精髓,必须以讲授为重点,并且注意审计理论的主线,条理分明,一气呵成,其教学成败直接影响第三层次的教学成败。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升华与运用,没有第二层次的审计理论作基石,那么对第三层次的教学安排将无法展开。第三层次教学既繁又难,表现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与审计案例的结合,而审计案例千差万别,每个审计案例又只能反映审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审计教材本身只提供高度抽象化的理论注解和应用说明,以及有限的甚至相当零碎的案例介绍,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完整了解掌握所有审计理论方法之所需,而且每一个完整的案例本身是一项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实际的审计工作甚至还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安排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应以发展性教学为主,并且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认识审计学课程的以上特点有助于我们在组织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各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

审计学课程各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可以概括如下表1所示:

表1:各层次审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层次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选择

审计基础知识 15-20% 教育性教学为主 系统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为主

审计基本理论 35-45% 启发性教学为主 系统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

审计实务 35-45% 发展性教学为主 实验演示法和实习指导法为主

(一) 审计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审计基础教学的前期,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调查了解整个班级学生已接受的前期相关专业知识,审计学科在其专业中的位置以及对他们今后就业的影响,而且还应掌握学生个体的前期知识个体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指导意见,并据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修正依据。个别学生如果对审计相关学科的掌握存在严重缺陷,就要趁机加以督促,尽快利用有限的时间里加以弥补,在这里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明确其所应掌握的知识与学好审计学科的关系,并开出补救的良方妙药。在整个第一层次的教学安排上,不易安排过多的时间,教师在应用系统讲授法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因为这将使学生听课索然寡味,但又不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离题千里、不着边际地随意发挥。可取的方式是不用面面俱到地讲演,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围绕几个问题作发挥性讲演。注意触类旁通、广证博引。对于次要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比如选定一些自学思考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整个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以教育性教学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启发性教学。

(二) 审计基本理论的教学

审计的基本理论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主线,把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以及抽样技术贯穿于一体。这一层次的教学应不折不扣地围绕这一条主线作精辟地讲授,须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若用自学指导法则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应在这一层次的教学完成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巩固已有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以此检查教学活动的成效,须知,这一层次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是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若无法完成,则第三层次的教学活动也将无法有效的开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造成学生自觉积极地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要让他们积极地思考,注意教学双方互动的辩证关系,重视烘托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若35%-40%的教学时间安排不足以满意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还必须追加教学时间,直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个别兴趣浓厚的学生,也可以辅之以研究指导法,比如可以选择恰当的课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也可形成有相应质量的专题文章。

(三) 审计实务的教学

审计实务是审计基本理论的升华与运用,在较好地完成第二层次教学基础上,在第三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抽象的理论解释,而应该与活生生的案例有机地结合,案例的剖析可借助于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制作或购买审计案例多媒体电脑软件,因此教学方法也从讲授法为主转到了以实验演示法为主。若有理想的实习基地可资利用,则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个毕业以后想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无论花多大的时间来学习审计实务都不算过分,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可能使其马上成为一流的审计高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更好而不是最好,教师应该在余下的教学时间里组织典型的案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案例应贴近生活,不能凭空想象,也不宜照搬陈旧过时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有说服力。教师在这一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指导教学。注重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今后在变幻莫测的审计实例中不致于一筹莫展,逐渐摸索找到破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花果.案例分析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