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8:4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存在问题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视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条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项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2.对策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相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要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强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以统筹的思路谋划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10月,杭州市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决定;2011年2月,又召开了全市统筹城乡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要求,强调要以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六个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规划保留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成为“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围绕构建“中心城市一中等城市一小城市一特色镇一中心村一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200个左右中心村、250个左右(每年50个左右)精品村和100个左右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乡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里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四个体系”要求,全面开展“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简称“五美”)建设。其中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建设要求,完成“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色产业园区”的“五有”建设任务。
设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为完成确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杭州市研究设计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即在城乡区域规划、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17个方面进行城乡统筹。通过“十七项统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建立了领导推进机制。市里成立了以书记、市长挂帅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涵盖了市级62家部门。并成立了市统筹办和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整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7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市)也建立了以书记任主任的统筹委。
创立了区县协作机制。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城区与县市共组建了五个协作组(萧山、上城与富阳,余杭、下城与临安。江干、开发区与建德,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与淳安,拱墅、滨江与桐庐),并参照援川干部派驻模式,建立联络小组派驻对口县市挂职。为规范协作工作开展,制定了协作联络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截至目前,全市区县协作承诺资金2.965亿元,已到位3.043亿元,共确定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
健全了督查考核机制。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的重点内容,及时跟踪推进成效,定期要求各推进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近几年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调整为统筹城乡考核,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与市直机关和区、县(市)综合考评挂钩,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统筹的政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政策。
完善配套了统筹相关政策。相继制订出台了十余个配套政策。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中心镇培育小城市若干意见、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财税长效机制若干意见、“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设立了统筹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专门设立了杭州市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了以原有专项扶持资金为基础、统筹专项资金为核心以及区县协作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专项资金和帮扶资金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支农体系,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五县(市)的财力支持。2011-2015年,市本级财政在原有扶持资金总量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新增城乡统筹专项资金10亿元,区县(市)结对资金2.5亿元以上,“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社会捐助的农村公益金1亿元左右。在市里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细则。根据统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中心村扶持资金管理细则和美丽乡村精品村资金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中心村专项资金的70%按平均基础额度分配。30%用于对重点项目的考核补助:美丽乡村精品村专项资金的70%用于支持五县(市)开展精品村建设,其余30%用于支持整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加其它相关创建项目的扶持力度。
以统筹的节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依托原有工作载体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中的一些节点,作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以中心村为主战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是杭州市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求各地按照《杭州市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中心村建设规划,并围绕“五美”和“五有”的建设任务梳理明确当年启动建设项目。中心村共申报项目1196个,总投入为18.75亿元。目前。全市200个中心村规划已完成评审和批复,到2011年11月底已完工项目584个,已到位资金11.9亿元。
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创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了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镇”创建。首批13个市级“风情小镇”,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累计完成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人29亿元,大部分已于去年国庆期间精彩亮相。同时根据空间结构体系,选择确定了63个特色村作为首批精品村,要求按照“五美”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整治建设提升
方案,确定年度建设项目。精品村共申报项目514个,总投入为11.2亿元。目前,已完工303个,完成投入7.63亿元。
以“三江两岸”为重点推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三江两岸”(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实施意见》的精神,制订了工作方案,确定了28项整治建设重点内容。目前,“三江两岸”交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绿道规划、林业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规划、堤防建设规划等已完成,沿江145个村已全面开展了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要求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美村”与“富民”的关系,同步推进“五美”。
抓生态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始终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158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都市农业专业村200个。累计认定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7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点)7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3个。发展来料加工业3501家,从业人员达21.5万人。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15.6%,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村均集体可分配收入24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16%。
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各地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有的工商资本借发展生态农业之名,进行非粮化、非农化开发,损害着农民权益;县乡两级政府缺乏规划引导,有的村庄随意改造,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建后待拆”项目增多;有的村庄不顾财力,盲目举债,相互攀比,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与农民收入增长;有的乡村,环境工程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雷同复制,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将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干部政绩显示,把农村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相分隔,搞村里宽大街、大广场、商务会所,造成“百村一面”;也有的村急于求成,快速推进,填河砍树,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损坏乡村自然风貌;有的村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缺乏民主决策与村民监督,村干部主观决策,大额投资而无规范流程,甚至出现村干部贪污受贿行为。虽然上述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许多是苗头性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干扰着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及时纠偏。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督促县级政府尽快编制出台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规划,划定城镇扩展边界,进而各乡镇依此规划确定乡镇区域内各自的中长期功能区定位建设规划,让农民群众对镇村环境建设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与规划依据,从而科学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工程,避免盲目建设与来回折腾。
2、要坚持分步适度推进。各乡镇政府要担负领导责任,指导各村依据实际财力、农民意愿,以“小步快进”方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不能搞“运动式”乡村文明跃进活动,不能搞指标分配与突击评比,而应树立典型,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先行一步,条件不具备的村庄每年有小的进步,制止各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达标”。
3、要控制村级集体过度负债。要依据实际财力,鼓励村集体、广大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民营企业等共同参与、多方动手治理乡村环境。即使村集体投资的环境整治项目,也要逐步安排,按规划推进,及时制止“过度举债”的形象工程。乡镇政府要把“年度新增债务”作为村干部政绩的必考内容加强考核,不能只看村容村貌的“产出”而忽视、干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指标的提升。
4、政府部门要尽责履行职能。县级政府的规划、国土、建设、环保、财政、城管等部门,要主动延伸服务到乡村。不进行行政干预,但必须做好政策指导与信息服务,对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把握好可行评估建议。对以生态整治为名大拆大建,实际损害农民利益、泯灭乡村风光特色的做法,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正常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就工程质量、环境标准与财务风险,做好事前指导、事后评估。
5、要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对于用村集体财力进行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规范投资行为,重大投资预算要事先与村民代表或村民议事会协商。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投资决算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以确保村级财力更加有效地为乡村文明建设服务。对农民群众意见大的环境整治行为,或者不顾规划的盲目整治行动,县乡两级政府要听取民意、及时处置。对个别村干部严重违纪的,要建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罢免,涉及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6、正确引导农民住房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难点与重点是农民住房的改建。按照政策要求,既要保护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又要引导农民自愿地将已有住宅置换成城镇住房与社会保障。要纠正两种偏向:一讲“保护宅基地物权”,就放任农户自由建房,或者一讲“住房置换”,就一律禁止农户改善住房。政府为坚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规划红线,是要严格审批农户住房申请,但在落实建房管制、推进农房置换的同时,要制止行政强制农民上楼,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推进、堵疏结合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房自愿公正转换,这样可以吸纳民间资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进程。
总之,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不能强迫刮风,也不能无所作为。要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创新,也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做好典型示范,落实民主管理,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为真正的美丽工程、惠民工程。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前言:浙江省安吉县是最早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塑造和经济建设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生态县,并从乡村的社会和景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美丽”一词进行了重新解读,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各个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才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聚落性景观和生态性景观两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的乡村景观。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是因为较高的观赏价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观中,因此加大对这部分景观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1]。例如,在安徽宏村,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功能。
乡村中的广场、庭院、文化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是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境是村民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区民族特点不同,因此这部分环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见,乡村建筑以及乡村生活环境对乡村聚落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决定了乡村规划设计者必须在尊重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规划设计乡村聚落性景观,加大对村庄原始形态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这是规划设计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聚落风貌的重要内容。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不可以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用,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2]。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在加大对这些内容的保护力度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拥有3.5km2的区域面积,村户数量为185,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和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
街道是构建整个乡村的重要纹理,是乡村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够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合理性,在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给予村民最大的舒适度。例如,为了满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应确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内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地,而900m的半径应当存在于公共服务设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际交往的便利性,村民应当能够在10min内到达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为1m/s,那么,600m应当作为人际交往的半径[3]。由此可见,在规划设计乡村建设用地时,不可以盲目扩大范围,从而降低乡村生活空间的这通达性,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2.2 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凸显,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如包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时,在凸显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促进自然景观同生活环境的融合,在重视域特色的规划设计中,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规划设计者能够全面C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等因素,从而在美化乡村景观同时,加大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能够加大对乡村与生俱来的特色利用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景观要素,从而凸显出乡村景观的个性化特点,在给予当地村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2]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3] 陈胜.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园艺,2016(6):111-111.
关键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新目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追求境界和终极目标是什么?为农村圆城市梦,让城市向往农村应该是其最佳的答案。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要有。只有创新和开拓,才可能圆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梦。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当前,慈溪市正在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也是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强动力,致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农村版”,努力凝聚全市上下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互促联动发展的新共识、新智慧、新力量。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进行时,各种规划有机衔接,不同层次全覆盖。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的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评选一等奖的《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通过现状分析与案例借鉴,规划明确了沿山线的总体发展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南部沿山精品线定位为慈溪市生活生态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慈溪市青瓷文化体验基地。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服务于慈溪本地城乡居民,重点做好沿线特色村的培育和一般村的整治,建设沿山线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的示范精品线,并为慈溪人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将沿山线打造成为宁波市级精品休闲旅游带,集中展现慈溪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幸福的市民生活。
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引导下,该规划提出“特色培育、区域联动、重点突破”的总体策略,构筑起“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结构。可实施操作的抓手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分策略。具体如下: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考虑区域发展导向,提出“一村一品、一段一景”的发展策略,全力彰显各村、各景点、沿线各分段的特色与魅力。对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对18个一般村,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提出“大绿道”概念,合理组织沿山线一带的机动车、自行车、登山步道、休闲步道等针对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及沿线景观,构建南部沿山精品绿道;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的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自身优势和资源区块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
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其功能板块――“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响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明确沿山线的面域景观主题分段,从西向东分为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5个主题分段。通过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的整治内容与方式。同时,筛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沿山线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予以重点考虑,统筹安排。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村庄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店。
二、幸福家园建设实践分析
慈溪市“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行动、人居条件改善行动、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统筹谋划“经济、人居、生态、文化”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要求加快推进。
(1)帮助农民实现劳动致富,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南部沿山线上的农家乐、七塘公路上的海鲜馆等五大区域旅游品牌,以及中横线上的各种家庭合作农场产业品牌,共同构造成一道“百里果廊、花海菜田、滩涂海鲜、梅岭野趣、福地仙山”的壮丽景观,大力建设现代型、城郊型和生态休闲型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2)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节约集约土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建设完成一批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尤其以附海镇最为突出,还建设完成宗汉街道六个村的联建农民公寓,在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周巷镇万安庄村、周邵村,龙山镇徐福村、施公山村为代表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三江口村为代表、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移地搬迁型农民公寓。
(3)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观。依据建设“绿色慈溪”的总体要求,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同时进行,重点建设与局部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100个市级以上的森林村庄、200个森林单位、森林家庭要求达到2000个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镇8个。再有,大力开展清理废旧塑料行动,严格污水治理活动,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同时改造农村厕所,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6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管道,对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到治理目标,力争全市农村新建集聚区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
(4)进行文化培育引领活动,按照建设“人文慈溪”、“和谐慈溪”的要求,在保证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安排,要求自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全省区域内的自然村全部建设完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谋在深处,创新思路,干在实处,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农民群众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感。
三、结语
从慈溪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总体规划,而且需要详细部署,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保留传统民风民俗,搞活农村市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需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与保障问题,做好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系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为南京创建生态城市夯实了基础。
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在保留村庄建筑风貌与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规划保留村、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园区、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窗口地带和重要环境敏感区周边村庄实施建筑物整体出新,保护性修缮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使整治后的村庄整体协调,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落实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了村庄污水合理排放。加强了农村自然湿地保护,实现了“水清、畅流、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通过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了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公共服务大力提升。以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为目标,建设了一批满足群众基本性、便利性、公益性、保障性等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级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群众议事得到保障,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覆盖面广、满足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统一布局,进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村民生活饮用水量和水质。
兴业富民渠道得到有效拓展。首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注重促进农村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借助风景名胜区、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其次,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村庄特色,有效推动村企联合建设农村,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持续增收,提高村级经济能力和农民收入。最后,促进农民就业。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村庄,引导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让农民到园区就业;村庄环境整治中,鼓励村民个人通过投工投劳参加村庄建设,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乡土特色充分彰显。一是传统建筑更有特色。江宁区横溪街道前石塘、谷里街道世凹,高淳区桠溪镇大山下等村徽派建筑风格,乡土绿化围合、道路铺装;江宁区横溪街道后石塘等村苏式建筑风格,利用起伏的台地地形,形成憩水而居的空间风貌。二是乡村文化充分体现。农民画是六合区冶山镇等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特色在整治中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将农民画画在村内建筑墙面上,既丰富了农民文化,又宣传了党的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三是田园风光更加浓郁。整治紧扣生态特色,结合农业休闲旅游,突出自然、亲山、近水,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新农村。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向目标
空间优化形态美。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全面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完成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规划和镇街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或实施计划,做到优化城乡形态,塑造空间特色,彰显风貌品位。
绿色发展生产美。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坚持推进低碳、绿色、特色发展。农业“1115”规划基本落实,高效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全面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要求,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创业富民生活美。按照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要求,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劳动力就业层次不断提升,创业农户稳步增长,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比例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实现应保尽保。
村社宜居生态美。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建设。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水体、水质达标,村庄绿树成阴、水清流畅、空气优良。
乡风文明和谐美。按照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倡导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农村文化建设、平安村和文明村创建广泛开展,做到管理民主、邻里和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集聚集约。树立“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资质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差别化制定各类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以集聚要素、集约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功能科学定位,城乡空间一体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生态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统筹推进融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顺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特色化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充分彰显南京地域农村的特色和韵味。坚持试点示范、改革创新,以试点镇街为重点,加快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和示范村,为面上推进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增进农民福祉。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责任在区,关键在镇街,基础在村组,主体是农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责任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举措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一是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二是推动农田适度规模集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夯实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三是有效显化农村土地价值,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坚守基本农田红线,落实国土生态空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五是促进城乡土地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六是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农业“1115”工程,对纳入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实行永久保护。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智能农业、加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一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益。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方式流转或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获得土地收益,增加财富积累。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增加农用地流转和开发收益。二是提升农民创业就业层次。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初始创业。突出低收入农户较集中的地区整体扶持开发,整镇、整村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提高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收入。强化村级标房招租管理,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员分红占比。
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加快形成以森林(湿地)公园、农业休闲园区、优良传统文化、精品农庄、农家乐村、农家乐经营户为支撑的乡村农业旅游发展格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建设江宁美丽乡村之旅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一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农村交通路网建设工程。加快城乡路网连通,推进郊区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开展全市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通畅水平、沿线环境,形成镇村互通互联、成网成环的现代城乡交通体系。完善农村公交体系。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农田水利重点县及灌区建设,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等。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等水环境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水美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着眼点,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达到率先基本现代化标准,为推动农村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工程。优化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布局。科学确定新市镇新社区的数量、规模、布局,有序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聚。完善镇村生活设施配套。加强镇街建成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农村新社区(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环卫清扫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提高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按照“五美”要求,建立美丽乡村示范村指标体系,以五大示范片区为重点,每年重点打造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强化公众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群众满意度不得低于80%。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标准,建立完善各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幼儿园综合提升项目。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面覆盖,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全面数字化整体转换。对村镇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村镇公共体育服务“四有”目标。
和谐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开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保的衔接通道,着力解决原农保历史遗留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诊疗项目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加强文明和谐乡风建设。加大居(村)务公开力度,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拓宽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的“扁平化”、“网格化”社会服务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
加大现有政策扶持力度。市级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向美丽乡村示范区倾斜。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对考核达标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适当奖补。研究制定市级生态红线区域专项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各区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
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最低价和指导价,完善有关市场管理与交易规则。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决策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各区政府从流转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乡统筹配套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完善农民建房与宅基地审批政策。探索符合南京特点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各区根据农村人口流动、农民搬迁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贯彻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和农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搭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国企集团、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投资运作,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机制,形成多方筹资、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投融资格局。
一、x市村庄的基本情况。(一)我市村庄现状。x市全市域面积X平方公里,辖城区X个街道办事处,X个镇,X个乡。共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X.X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X万,常住人口X万人,流动人口约X万人,城镇化率X.X%。x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X文化源远流长,素有x之称。x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X余处,X年被命名为x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X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X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X个:X个已完成评审,X个完成规划待评审,X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x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
X村就包含X个自然村;②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③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x以及西部山区;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X;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近年来,x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x”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X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X个,美丽乡村X个,美丽乡村群X个,创建省级生态镇X个,省级生态村X个。
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
X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二)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四)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
X、督促X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X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X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X、对财政局审定的X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X、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X、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x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四)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引进人才,指导建设。鉴于当前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难以对乡镇和村庄建设有效指导的现状,建议由县级规划部门对社会公开招聘规划专业人员,按每个乡镇配备X-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对乡镇派驻“规划师”,加强乡镇一级的规划技术力量,下村入户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工作。
在成功打造南京都市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五朵金花”后,江宁区以新“金花村”的规划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已建成十一个“金花村”,2014年又升级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黄龙岘改造 得民于心还利于民
周末、小长假去哪里?
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找一个安静自然的朴素之地越来越成为他们的愿望。“农家乐”、“自驾游”,到江宁大塘金看薰衣草,到黄龙岘采茶、品茶,或者去世凹桃园观赏桃花。“往村子里走”已经成为很多南京以及周边城市市民的选择。
位于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的黄龙岘就是一个金花村。黄龙岘依山傍水,全村面积0.91平方公里,50几户人家世代以采茶为生。过去的黄龙岘因为地处偏僻,很少有外乡人过来,而如今的小村庄每天都会迎来游客,村里石头路的两旁遍布着农家乐餐厅、民俗店铺。“五一黄金周的时候,每天都会有约5000名游客来我们这里。”黄龙岘建设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的经理汤说道。
而这一切变化都始于2012年。当时江宁区牌坊街道联合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成立黄龙岘建设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秉承着“观松、听竹、品茶”这些因地制宜的理念,负责黄龙岘的美丽乡村改造任务。
黄龙岘所在的牌坊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庆回忆道,领导班子成立之初,不少黄龙岘的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对于政府提出的外墙维修,也有村民不配合。为了消除这些疑虑,在工程推进的同时,街道对村民的思想解放做了不少工作。召集村民开会、带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清除房屋周围杂物、做出样板房给村民参观。在从农业到旅游业、服务业的转变中,村民看见自己家种的茶成为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商品,收获利润后,观望的村民也全力投入到金花村的建设中去了。
江宁作为苏南活力板块,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已具备了反哺农村的硬实力,“绝大部分地域是农村”的区情决定了江宁必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说:“区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作为南京的新市区,江宁把生态文明列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为此,江宁开门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统筹规划,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直参与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的江宁区委农村工作区委员会主任刘群说,为更好地科学决策,江宁区政府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拉家常、讲政策、听牢骚、议发展,前后征集梳理出群众反映的7大类200多条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收集了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后经过充分论证,江宁区委决定,把握江宁背靠南京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金花村),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倾力为百姓打造幸福家园。并将“宜居、宜游、宜业”作为南京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
全区推广 “金花”朵朵开
2012年4月,江宁区首批打造五个在群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金花村”,实现了一村一品,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据介绍,当年“五朵金花”共吸引游客4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9000万元,农家乐户均月收入4万元。
在前期建成5个金花村,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江宁区将其移植、推及到全区的美丽乡村的建设上来,随后出现八朵金花、十朵金花。在推广过程中实行“三化五美”、“点面结合”的方式。“点面结合”就是说要树立一个核心区,围绕这个点将全线的基础设施、景观建设、山体水体修复做好。
刘群介绍,2013年底区里总结前期金花村建设经验,正式将1700多个村纳入综合评估,将城镇规划区、生态沿线范围、重大基础设施和万斤良田的村庄扣除后,最终确定了991个村。
对于村是否保留原来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综合考虑,700多个要搬迁的村,要么进行一般城市区建设,要么在2~3内完成拆迁,实行“长期进城”的策略。而确定下来的以“生态宜居”为重要主题。保留下的村每个村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功能配置与城市一致,其中100个作为示范区开发,进行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上的培育,全面提升乡村品质,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并确定一系列原则如:生态是重点,所以要还原乡村的本来生态;产业是基础,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文化是灵魂,乡村文明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社会治理也要全面更新。
推广到全区后,金花村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据统计,仅这两年江宁各金花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0亿元。1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350多名农户在家门口当起了老板,预计2014年户均年收入将超过90万元、利润达3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1500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据刘群介绍,在以“金花村”作为模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阶段结束以后,2014年江宁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将选点情况进行细化。分为景区带动型,例如牛首山的开发;产业带动型,例如汤山翠谷的湿地开发;历史文化型,例如“直立人博物馆”;最后就是特色餐饮型。
江宁弯道超越 生态经济的微园区
“江宁的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而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微园区’,美丽乡村是江宁的生态后花园,更是一个生态园区。”近日,南京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周谦在调研江宁时,强调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农村发展生态经济,走上后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弯道超越。
27岁的许红艳的例子很好的印证了这一事实。
许红艳电子商务专业大专毕业后在江宁一服装企业工作,2010年嫁到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由于在区上工作,许红艳周末才能回家。2013年作为“金花村”之一的石塘村被越炒越热,很多游客到了这里,没有地方吃饭歇脚。许红艳家在村路边上,有一幢大的三层小楼,就开起了农家乐。但由于两位老人不识字,在开菜单的时候犯了难,每次都要给许红艳打电话沟通,时间过去一个月,许红艳觉得这样既耽误了公司的工作也做不好家里的生意,索性辞掉工作专心回来创业。
一腔热情之下,还得增加实力。在政府的帮助下,许红艳跟着大伙一起去外面考察,去向餐饮经营专家学习。大到如何从“线下经营”转为“线上经营”,小到如何辨别新鲜蔬菜,许红艳学到很多“经营之道”。
村庄规划编制工程。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统领,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格局,形成差异化分类指导意见,分类施策。在规划中遵循“景村融合”的建设思路,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每个庭院当作盆景来打造,把每个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整个乡镇当景区来建设,打造一批风格各异、风情并貌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全县村庄规划行要按照四个精品片区进行统一打包设计,以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同时,以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O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全县按照规划以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66个美丽乡村亮点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现有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提高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屯之间的连通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站和汽车停靠点建设,加快推进村内主要道路及巷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全年计划新修乡路85公里、村路112公里、巷路111公里、桥涵177个、客车停靠点100个。同时,把农村危房改造同农村改厕、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舒适、美观的住房,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40户、农村改厕10258个。加大农村破损边沟、围墙等基础设施改造力度,预计全年新修围墙5.6万延长米、粉饰围墙11.4万延长米、新修边沟6万延长米。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为抓好文化品牌建设,由县政协牵头,县新农办、县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广新局、县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县域文化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学者、文化专家、县内知名专家深入挖掘通化县文化内涵。通过实施文化项目为依托,发挥好文化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赵春江工作室、省摄影家协会通化县创作基地建设工程,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程,开展“一村一诗赋”、一村一调研、摄影大赛等,各种文化节活动。通过挖掘特色乡村文化,集聚人气,带动乡村旅游。在打造南长白山文化的大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和乡土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历史典故、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今年全县打造文化品牌23个,打造省级文化品牌村40个、省级精品村史馆40个。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精品片区创建工程。利用国家未来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的有利契机,先试先行,提前做好相关的建设工作,完成西江月“梦里水乡・贡米小镇”、蓝莓小镇、冰雪小镇等16个特色小镇建设布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四条精品路线建设为基础,通过进一步规划和连点成线、扩面成片,加强统一规划、提高标准、整合投入、集中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全县153个行政村按照“十三个一”的标准导入乡村旅游机制,形成一张全县乡村旅游网,把美丽乡村变成能够换取经济效益的村。重点推进7个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
整县绿化美化推进工程。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注重特色、严格管护”的原则,切实抓好农村重点区域的美化工作,加强绿化管护和区域美化,在中心村屯内外、农户房前屋后、农村主干公路两侧及空闲地栽植树木、栽花种草,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绿化、景观绿化,整乡(镇)、整村、整屯打造树木成荫、花草相间的美丽乡村。县级以下乡道、村道两侧5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在视野范围内15平方米以上的空闲地打造绿化美化景点。县级以上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两侧10米以内,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打造景点则打造景点。使经往公路和村屯成为展示通化县的风景线。2017年底,完成西江镇岔信村、光华镇光华村、三棵榆树镇三棵榆树村、快大茂镇赶马河村、大安镇水洞村、开发区大都岭村国家级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农村双增收工程。以“打造绿色食品特色县”为目标,全面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引导鼓励全县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玉米、人参、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等特色品种。加快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4万亩、落实订单农业总面积15.5万亩,引导全县土地流转率逐步达到60%以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跃升计划”,深入推进“第一书记”帮扶薄弱村工作,年底前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5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0%。
省级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程。继续抓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省级重点村项目申报、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切实整合好配套资金投入,编制好项目建设档案,完善好省绩效考核材料,规范好专项资金使用,9月份要完成重点村项目建设任务。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0个。全县所有标兵村必须达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先进村、达标村要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推进建设,继续打造美丽庭院4200户、干净人家2000户。
“三个类型村”进档升级工程。达标村实现“三化五到位”,主街路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主街路两侧空地、村部前后美化率要达到100%;40%以上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先进村要以达标村和环境整治型为基础,完成“六化六个一”建设任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主巷路、村内小流域两侧、广场、村部周围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中心村内的街巷路两侧、广场、村部空闲地美化率达到100%;中心村庭院硬化率达到90%以上,屯(组)庭院硬化率达到60%以上,打造好整洁有序的美丽庭院;6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标兵村要实现“一个典型”、“两个增长”、“三个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集体总收入要达到20万元以上。村路、屯路、村内小流域、主巷路两侧、广场、村部绿化成活率要在98%以上,中心村屯及边远村屯街巷路、村部、广场空闲地美化率要达到100%,中心村庭院硬化率达到100%,屯(组)庭院硬化率达到80%以上,打造好整洁有序的美丽庭院,8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
整村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力度,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除活动,落实农户生活垃圾清理责任和村内卫生保洁日常管理机制。深入实施以“八清一严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全面落实垃圾处理保洁设施、保洁人员和专项经费,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筹集、农户适当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展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到2017年底,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大秸秆还田等秸秆肥料化利用力度,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2017年底,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基本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今后五年,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将我市建设成为“华北石化基地、京津冀明星城市、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第一县”的目标定位,积极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兴镇、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新上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逐步实现“工业规模化、农业生态化、农村城镇化”。
预期目标:到202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元,国内生产总产值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8亿元。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低能耗、环保型的高科技产业项目。完善以焊枪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并组建焊枪产业协会,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全行业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项目建设新平台,积极做好项目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明年初开工建设。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立足农村种植、养殖实际走专业合作化之路,引导农民在自愿前提下,将承包土地成规模的转移到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手中,到2020年流转土地达到2万亩。扎实推动标准化特色产业区建设,以北头、李屯、南十里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毕村、邢村为辐射面建设千亩优良农产品区,以南王庄、南宋为辐射面建设千亩肉鸡、肉鸽养殖区。
(三)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扭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务,全面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各项工作的展开。到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覆盖到全镇所有行政村,并通过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审,将28个行政村划分为南、北、中、西四大农民社区,在各个农民社区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新民居楼,在全镇形成农民社区、工业开发区和政府办公区三大板块布局。
(四)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一方面,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整改措施,以行政服务中心和排调中心为抓手,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机关和党员干部队伍,严格落实AB岗、首问负责等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发展环境。健全隐患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群众渠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另一方面,时刻盯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两条“高压线”,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彻底清理整顿“两高一低”产业项目,坚决取缔“十五小”、“新六小”等非法企业,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事故,为发展提供绿色空间。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规划设计;岩坑村村庄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岩坑村虽然在创建精品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子才刚刚迈开,今后发展建设任务更重,村两委下定决心,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努力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质量一天更比一天好!
服务基层:“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让八桂大地变美
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面貌脏乱差,农民收入低。广西服务基层,首先选择了从整治乡村卫生和环境作为突破口,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
为把“清洁乡村”活动做实做好,广西向全区1.4万余个建制村下派8万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一起清洁乡村环境。
自治区组织部门实施“十乡百村”结对帮扶工程,14个市级组织部门分别结对帮扶一个困难乡镇,112个县级组织部门各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
各部门、单位、工作队引智引资,纷纷把“清洁乡村”活动与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绿化水平、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和旅游业、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美化乡村环境,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让群众得到更满意的收入。
为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20多个问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驻都安瑶族自治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多方筹资修路、建学校、发展经济。
自治区农业厅实施田间废弃物清捡工程、现代植保技术工程等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同时推广绿色植保技术、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十大技术”,大步向农业生产活动的深层次生态安全迈进。
服务群众:温暖农民工的心
广西在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关怀视野和服务范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顺利融入城市。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专场招聘会624场,为107.8万人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3.1万人,为17.8万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出台并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每年提供一次由财政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
为解决农民工“住”的问题,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经济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集中建设一批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农民工出租,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
为让农民工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城市,广西还将完善农民工免疫服务、医疗救助、异地就医及结算报销等制度,促进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逐步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服务发展:努力让企业放开手脚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广西最大的差距在产业,最大的短板在民营。广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准入环境、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更加规范的法治环境,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持续后劲。
各地各有关部门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准入环境。配合实施企业减负专项行动,有效减少制约企业发展的“门槛高”、“玻璃门”等现象。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对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共同推动解决中小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乱收费、乱摊派、索要赞助等问题;设立呼叫系统和维权热线,接待受理或协助受理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