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时间:2023-01-30 22:0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6-03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的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在高校普遍开展。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顺利过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发展。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会因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院校、不同的教育对象而不同,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经济相对不发达,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便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竞争。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说,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面较窄,就业途径较为单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在面向中小学校就业时有较大的优势,但一旦离开教学岗位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会处于劣势。这是由师范院校的性质决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能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中,必须面对这一现实,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如何真正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也是这门课程教学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8年对296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81.76%的大学生上过就业指导课,但57.09%的被访者认为在课上“什么也没有学到”;20.61%的人认为“较少了解了就业政策、形势;掌握了较少的应聘技巧,知道企业的应聘准则;体验了应聘流程,避免求职盲目”,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有77.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收获不多。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热情不高、评价不高,这门课程也没能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其结果是讲课老师满腔热情,真正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虽然经过了就业指导教育,但学生在就业是还是不知所措。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本课程能够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策

要保证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使这门课程不再成为“鸡肋”,要做到这一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而不仅仅是就业前的应急之举。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大学生毕业前结束。但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有必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使就业指导课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有新鲜感,同时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好的憧憬,但有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专业,或者是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认识不深。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极有必要,它可以使学生理解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的关系,从而对未来的就业与大学的专业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对本专业也有所了解,有些同学还会对未来的职业加以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态对未来的职业既有向往,又有担心,因此有必要进行职业心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及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三年级处于就业准备期,学生开始意识到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开始着急打听招聘信息,有的则将生活的重心转向求职,有的则着急但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阶段应进行技巧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岗位专业知识要求,使学生由盲目求职转向理性求职。大四学生除了准备毕业论文,最主要的工作是求职,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学生具体的求职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可以模拟求职现场,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求职环境能够有所准备。

2.把握好教学时间。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它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教育部建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安排的学时不少于38学时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条件允许的可以适当延长学时,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分配学时。一年级的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进行,时间为6个学时左右,就业指导可以与大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内容介绍同时进行,使学生了解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就业信心。二年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个案分析、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形式地,时间为6~8个学时。三年级和四年级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时间,以8~12个学时的时间来进行专题讲座或模拟招聘,这个阶段与低年级不同的是,低年级以普遍的介绍为主,而这个阶段则更为专业,针对性更强。

3.把握好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就业指导材料有不少,但质量和偏重的内容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就业指导课的教材时要注意选择适合适合本地区、本高校、本专业实际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针对本校学生就业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供教学教学使用。教材的编写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充分了解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要求,整体规划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最好能比较齐全,具有实用性,使学生爱读、愿读,内容可以包括国家就业指导政策、大学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包括求职面试礼仪、求职简历等,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加入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案例,使教材既注重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4.把握好教育的方式。当前,许多西部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这种老师讲得多、师生互动少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内容。有些老师上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影音、画面等方式来吸引大学生,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只注重理论的讲授、不重视其实践性是达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讨论、模拟招聘会、模拟求职面试等方式达到师生互动、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实践的目的。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他们能够对就业的感受更为直观和真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可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平时也可以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指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求职中占有优势。

当前,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方向,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洋.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2]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田小平,白莉.学分制下导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3).

第3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谈不上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为完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延伸就业指导内涵,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见解。

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及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发展时期,就业指导内容较简单,指导对象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我们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开始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高校对就业率都非常重视,但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就业率这个结果,而忽视了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我们很难得出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才是正确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1.2指导对象狭窄,缺乏连贯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教育面过窄,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向低年级辐射,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具体展开,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实际上,这种就业指导通常存在一个观念前设: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教育。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大学毕业阶段的学生,缺乏全程指导,就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早规划,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相关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将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影响对理想工作的获取。

1.3就业教育课程不系统,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一些高校开展就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和规范,对就业教育工作研究得不够,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就业教育课亟待加强。时至今日,就业教育课程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有待于调整。

就业教育的内容单调,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在就业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二者等同,因而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以大量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以及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为主,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第二,重视技术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针对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研究。

2.就业指导的创新研究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大一开始就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从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社会需求毕业生的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等方面去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就业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打破就业指导只面向毕业生的局面,将就业教育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状况、专业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完善组织机构,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局面。

各大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课程教学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的政策,而且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凡涉及和关tl,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人士都要参与其中,即就业教育的主体是全员性的。

2.3加强实践指导。

作为一门指导性和时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及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力求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组织学生对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增强开拓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就业。同时,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加入就业指导中,以实例教育在校学生。

2.4创业指导。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辅导员在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指导思想,指导内容和实效等几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WTO的加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加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自身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考虑其入口和出口的问题,人口是学校的生源,出口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两者相互影响,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事实上,择业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开始,不仅要考虑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而且更关注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为了学习和求职,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找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求学求职的助手,社会求贤的桥梁,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拾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表现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正式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次表现在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定位,还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再次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和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的规划,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最后表现在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问题。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才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方知在校期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悔之已晚。于是,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注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从而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在择业时,过分看重报酬、地域和行业,过分注重职业能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而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愿意去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觅待加强和改善。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1、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也必须包括职业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体现,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明确方向和目标,转变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改变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的状况,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向社会展示的是他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靠实力取胜。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上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枣职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竟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还要从人品、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4、扩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无论是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准备都有一个过程,都斋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短期行为,要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获得,来自于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地根据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上始终掌握职业选择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大学生就业指导决不是阶段性的工作,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大学生就业;民办高校;动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8-0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教育部2009年4月的资料,2012年全国有280万民办高校毕业生,比2009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全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00万个,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 2011年全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民办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三、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省教育厅学生处根据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则(试行)》的规定部署截至每年9月1日和12月31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而据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16.6万人,2009年毕业大学生18.95万人,2010年毕业大学生22万人,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创历史新高。因此,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四、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片面追求理论知识培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 轻实践的失衡现象, 学校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且专业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不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太注重应试理论教育, 实践课程的比重不高, 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这日益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解决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对社会的足够认识,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准确的工作定位。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走着独木桥过来的, 所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较高的心态。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必须进行调整。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 由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

六、结论

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只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本论文是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105

参考文献:

[1]姜国忠, 郑瑛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类型初探[D].哈尔滨: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1.

[2]赵曜.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10.7.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10月.

[4]高霞光.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5]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2012.3.

[6]蔡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汤录忠.才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8]魏民州.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9]马永堂.国外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措施[J].中国劳动,2012.

[10]张跃飞.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传统媒体;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24-2

0 引言

相比于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迅猛发展,如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移动端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即在新媒体的视野条件下,通过新媒体的大数据收集,大众可以更快速、准确、便捷地获取有利信息。通过对信息的过滤、收集和分析,大众可以更准确地做出决策。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顺应时展、紧跟技术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平台,实现点对点的信息相互获取,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水平,实现大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等多方共赢。

政府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是“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根据教育部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20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毕业生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人。

随着新媒体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迅猛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理念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媒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向新媒体技术方向上转变。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用人单位满意与学生满意为宗旨,以就业实绩为目标,探索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更快速合理地就业。本文据此为目标,对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期望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及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就业提供科学依据[1]。

1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遇到的困难与瓶颈

1.1 大学生就业指导短程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为促进大学生科学合理就业而打造的创新机制。学校作为连接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连接桥梁,在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方针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传递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符合用人市场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择业方法,而这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但是在传统媒体下,受限于传统媒体信息扩散方式制约,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是“临阵磨枪”型的短程化就业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指导的服务对象上基本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缺少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开展的系统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就业指导时间上。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时间一般逼近毕业生临近毕业的半年内。而在这段时间内,毕业生一方面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很难有时间再去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二是在就业指导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空泛,无法确切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2]。

1.2 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定制化

在传统媒体下,由于传统媒体信息收集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法通过传统媒体,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定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每个大学生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求职意向、求职技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各个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需求选择专业人才。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就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或外聘就业指导专家,通过集中讲座的方式向应届毕业生进行集体讲解。这样的授课方式强调了择业中的一些共性,但是这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差异性。使得高校组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大学生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没有根据大学生在职场定位、求职意向方面的差异,使得个别式的指导没有发挥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3]。

1.3 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能力不强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信息收集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匮乏,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只能依靠学校本身的科研配置和教学能力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就业的专业化指导,无法通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平台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效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与用人单位缺乏持续有效的沟通联系;

第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不足,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中,多数是从毕业生直接参与到就业指导的工作岗位中,缺少收集处理各类就业指导信息的能力与经验。

2 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多样化

相比于传统媒体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为培训讲座、上课或指导类课程。而就业指导讲座一般安排在毕业生求职前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应届毕业生除了需要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更需要面对毕业论文的压力。在双重压力下,应届毕业生很难有系统的学习时间去接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就业指导。更有甚者,在这有限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用人单位的直接参与互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提升不够明显,使得在传统媒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影响力较小。

但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新技术和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推动者,不断学习着各类新鲜事物。如微信、微博等各类社交软件和社交平台,逐渐将传统媒体分解成多个微媒体,微媒体的概念逐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因而,借鉴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以此为契机,各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正逐渐建立与普及,如智联招聘、海投网、前程无忧等。在这类专业的就业指导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或方式,与理想的用人企业进行沟通联系,用人企业和大学生的沟通机制逐步建立,打破了在传统媒体下用人企业和大学生沟通的时间壁垒和空间壁垒。

2.2 弥补传统媒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为当前行业及地区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指导培训及就业信息的等传统措施。受限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滞后、内容单一和接触面窄等缺点,使得上述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措施多处于理论状态,指导内容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化指导。尤其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与就业观念、就业心理教育等,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何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的辨识与帮助认知。

在新媒体的条件下,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及时获取大学生就业求职的各类信息。通过各类信息的系统交汇,大学生可以快捷方便、实时互动、虚拟介入地参与到各类以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为中心的就业信息体系中。这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各类活动中,更为大学就业指导人员和就业利益相关者与广大大学生建立起了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

2.3 实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全程参与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就业指导部门受限于传统媒体传播成本高、传播范围窄、专业人才匮乏、经费不足等诸多缺点,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诸多培训、讲座等较难开展。在有限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对象基本只局限于应届毕业生,课程设置上也忽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技能的培养。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存在着大学生就业参与的主体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的错误思想,全员全程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格局基本还未形成。

在新媒体的条件下,新媒体转变了传统媒体仅限于单方参与的信息壁垒。通过新媒体平台,学校方面可以把学校的校友都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仅应届毕业生可以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大学生又可以开放地参与平台分享中,在师兄师姐的亲身经历中去感受职场的压力及大学生为进入职场所需准备的专业技能、思维品质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可较为容易地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移并贯穿大学生大学教育的始终。

3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3.1 由传统媒体下的就业指导观念向新媒体下就业指导的观念转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与传播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缩小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各高校应重点抓好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从人力、物力、场地,特别是经费方面予以保障。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促进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就业指导的观念应该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重视应届毕业生生“进口”和“出口”,还要侧重于管理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面对每个大学生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建立其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统一数据平台,通过对企业和大学生的大数据挖掘,最高效地建立起企业与学生相互契合的挖掘机制。

3.2 利用新媒体技术,着力促进高效就业指导信息化的软件建设

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效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设过程中,系统的软件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将不亚于系统的硬件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引入一台信息机器,更是将新媒体、微媒体、自媒体、流媒体等新理念、新思路逐渐引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对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变革[4]。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力量和技术理念,在政府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建立起高校、企业、学生和政府等多方参与的统一行动平台,通过平台中收集的企业用人信息、学生信息等诸多信息的大数据挖掘,精确地向企业和学生互相推送所需的信息,提高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孙永红.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39.

[2] 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生与就业,2006(6):45-47.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契约 职业需求 就业能力

一、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阶段时期、全球化与技术进步加快等时代背景有关外,还与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就业过程中暂时的摩擦性待业等因素密切相关,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关键因素之一。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每个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明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等问题,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职业需求分析

1.心理契约分析。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我们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任务和开放式任务,将企业家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报酬和长期报酬,可以界定有四种类型的心理契约模式:交易型心理契约,有详细的工作任务,企业家提供短期报酬;过渡型心理契约,没有详细的工作任务,企业家提供短期报酬;平衡型心理契约,工作任务非常详细明确,而且企业家提供长期报酬;关系型心理契约,工作任务不明确,但企业家提供长期报酬。

2.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职业需求分析。纵观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变迁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分配就业模式转向自主择业模式,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而导致的,从注重职业忠诚转到强调就业能力,改变了传统“以销定产”的计划就业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日趋迅速,雇佣关系也日趋灵活,具有非外显性或内隐性特点的心理契约已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的组织结构表现出一些特征,如组织结构的长期雇员一般较少,定量使用短期的临时工、兼职者或是合同工;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企业的管理层负责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强。以上这些特征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一般都采用交易型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的特点是期限较短,交易双方承诺较少,员工对这种契约的期望,不再以对该企业的忠诚和绩效来换取自己的工作保障,而是期望接受新的工作时更加灵活,且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或技术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在现行的自主择业模式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职业需求正从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型计划就业模式转变到短期动态的交易型心理契约模式。而企业也不会承诺对员工的未来负责,只需为员工提供可持续提高的资源,可开发专业能力的机会,即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创新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分析。有关就业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奥佛顿(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英国学者希拉吉和波拉德(Hillage&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特征,而且还包括展现这些特征,是“自信地在劳动力市场内流动,通过可持续就业实现潜能的能力。对个体来说,就业能力依赖于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他们动用这些宝贵的财富的方式,和呈现它们给雇主的方式,和他们寻找工作时的背景”。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强调一种用人单位取向,把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力市场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哈韦(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雇佣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毕业后能否顺利获得一份工作,还要体现在获取该工作后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对其能力的肯定程度等。从上面这些机构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自的界定不同,但也有基本的共识。因而,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个性品质和其他相关能力等因素的集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生涯要求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获取是由个人负责的,而不是组织给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经验、技能、学习、职业转换和身份等一系列的改变;职业发展不一定需要通过正式的培训、再培训以及向上的职位升迁来获得成功,可以通过自我主导关系、持续学习以及在工作挑战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职业的成功。因此,成功的标志不是工作的稳定保障,而是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也从组织稳定型转变为个人动态型。企业一般只为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安排、发展性的关系、信息以及其他可开发资源,员工的目标最终是指向心理成功。所以在职业生涯的新要求面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被赋予更充分的内涵,即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性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差异性能力(个性化能力、创新性与创业性)、社会适应能力(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等)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言,基础能力是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就业。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差异性能力,才能充分就业。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保证。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一体模型。

四、创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1.政府的政策引导。目前许多国家把提高国民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和战略关注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统一规划和实施。代表高端人力资本主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政府作为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力量,应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平台,确立就业能力的开发战略。(1)区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毕业求职和离校后未就业这三个阶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应政策引导和责任义务。(2)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3)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职业标准体系与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财政引导,以财政政策作为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扩大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可利用资源。

2.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导阵地,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它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人文教育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各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开放、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时代,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的安排等人才培养机制,应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应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1)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理念,制定出不同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计划,将就业能力开发计划与内容整合嵌入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提高就业能力开发的完整性、随机性、持久性和有效性,做到整体培养计划与阶段性开发目标结合,逐渐深化、提升学生各种就业能力。(2)合理调适专业,增强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根据经济走势,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提升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使教育资源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3)开展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将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先知后行”、教师所传授理论脱离实践、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完全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培养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在面对设计好的模拟体验场景或项目时,并没有提前设定好的答案供参与者学习,参与者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寻求答案,而能装入自己“知识袋”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增强学生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或在工作环境模拟中提升学生各种能力。(4)拓宽师资培养选拔的渠道。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经验,难以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鼓励教师到社会机构、企业兼职,增加社会工作的体验。

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和创新,就是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政策指导;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改革发展,朝着怎样的方向和以怎样的模式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自然也成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因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高校就业指导在发展和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上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报道,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理念不清晰,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偏重于“就业安置”,缺乏职业指导的理念,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这一做法导致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很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

(二)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离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距离还很远。由于就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被告知没资格参加,到大四可以参加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这样的安排也影响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三)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从其效果来看,学生并不满意,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内容空洞、流于说教。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只是“盲人骑瞎马”般地在人才市场上盲目地找工作,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对此,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形象地比喻说,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四)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所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传授面试技巧,形式比较单一。而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

(五)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人员较少,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提供成绩单、进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就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很难顾及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开展。且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饺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高校对就业指导:亡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就业指导发展中的种种失谐问题,实现就业指导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日的也是为了追求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用优秀的毕业生打造学校品牌,是实现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但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就业率,即量的统计;更要考察人职匹配的程度,即质的评价。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就业心理和思想及相关政策的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求职需要,促进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目标大致有_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更足为社会发展负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思想上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从心理辅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健康,使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正视社会,适应社会,科学规划,长远发展;从政策上指导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劳动法规,明确就业程序,使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科学发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从创业上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方法,使其不断地适应社会,开创新的业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坚持全程化跟踪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生一人学即“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和个性化成才进行堵养,“大一一”以心理辅导为主,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开始列入正常教学计划,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了解专业优势和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及将来的出路;“大二”针对专业基础课了解市场需求进行技能讲解,培养其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大三”专业课进行专业技能认证考核,全面提高其就业实力;“大四”掌握市场脉搏及专业需求,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自荐礼仪,摆正位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牢牢把握时间、空间的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四)就业指导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就业、失业和创业三种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业是一种勇敢者行为,一种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形式,并为大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要关注大学生创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理想范例,让学生有信心、有策略、有步骤地准备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积蓄实力,最后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从心理指导人手,让大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保持平衡心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让大学生懂得进行创业要从哪些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五)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

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此,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另外,发挥校友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交际范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就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90-03

一、 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的意义

(一)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它的和谐与稳定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学生作为高文化层次的社会青年,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对于世界形势和社会问题能迅速地做出反应。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在迅速发展的社会面前,极易产生偏激行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前提与保障。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高校和家庭的过高期望和不恰当的就业指导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健康。

(二)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现代人所说的健康是指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越来越被人们看重,也成为能否就业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才能更好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就业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

从国内研究现状看,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国内许多专家都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所牵扯的方面较多,导致对此的研究也很多,但从就业心理方面去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比较少。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基本是从需求、供给和供需匹配等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需求方面来说,需求的岗位数量和结构都有问题;从供给方面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个人素质不高,满足不了需求;从供求关系方面来说,重点是就业服务。国际上还经常从预期收入这个方面对就业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所有的研究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人员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定性分析,没有把数据进行严谨的量化。他们的研究基本侧重于对于国内严峻就业问题的解决,没有更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就更少。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实例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并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思考,提供解决方法和依据,也为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就业,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参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形成。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

研究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要明白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学界还没有统一的阐述。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为就业做准备和在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所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三、西部地方高校的内涵

本研究所指的西部地方高校是相对于西部部委属院校和重点一本院校而言的,特指西部地区地处省(市、区)会中心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等院校。这些高校的办学层次一般是二本及其以下,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有远有近,交通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近几年进行不同程度的合并升格后而成为的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

四、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课题组所在地的两所高校放了1500份问卷调查,回收1452份,有效问卷1322份。通过调查,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就业想法不明确,就业心理消极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92.31%的学生都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细问到所学专业就业的相关信息时,只有27.23%的学生表示很了解,也有40.2%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前途渺茫,有近54.12%的学生未考虑毕业后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不理想,并没有细致了解自己相关专业的情形,近半数的学生也只是想找份工作,没有想过是否和所学专业匹配,他们并没有为找工作做任何的准备,对于就业没有想法,只是等机会上门。他们的就业心理是消极等待。

(二)就业形势单一,就业心理盲从

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8%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62.74%的学生期待进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这其中还有3.2%的学生觉得实践经验不足,决定先就业再创业。高福利好待遇的大企业成了学生的固定首选。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选择在上学所在城市的占62.23%,考虑去中东部大城市的占20%。学生的预期工资在2000-3000元的占40.58%,3000-4000元的占37.17%。上面举出的例子都是一项或者两项选择就占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的心理上比较单一。他们的心理很盲从,缺乏自己的分析。

(三)就业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就业心理自卑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仅22.4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可以在以后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5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对于以后的工作作用不大,对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十分关注的仅占35.45%,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行业情况十分了解的仅占23.87%,而在受访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的仅占32.23%。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自身的能力,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四)就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就业心理悲观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快,而受此影响较大的则是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偏差。在调查中,有42.13%的学生认为就业是靠家里的人际关系,认为靠自身实力的仅占30.23%,有52.3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一说法,仅30.78%的人认同。对于女生来说,“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理论也很有市场。更多的学生认为更好的人际关系比更出色的个人能力重要。这里体现出学生的悲观心理。通过上面给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在价值观上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需要及时加以辅导。

(五)就业竞争意识不强,就业心理不自信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你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同度”这一专题,选择“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只有10.03%,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只有11.83%,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与重点大学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只有3.58%,选择“自己毕业后敢于与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的只有15.16%。这表明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认同度不够,竞争意识不强,就业自信心不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从调查走访中也看到了很多闪光点,很多学生在求职时肯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怕苦不怕累,坚信滴水穿石,努力奋斗。很多学生也努力充实自己,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出现过令自己骄傲的校友,自己所在的学校也有很多就业很好的学生,重点大学和发达地方的大学也有很多就不了业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感到高兴与欣慰的。

这里还要提出一点,根据问卷调查,女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中的消极情绪要明显多于男生,对此,我们也要加强关注。

五、影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近年来,国家以及省市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但这些政策与措施都具有通适性,针对性不强,尤其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针对性相对较弱,如果这些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盲目执行,就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认为被“边缘化”等。因为,在问卷中回答“你是否愿意参加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项目”时,选择愿意的只有21.8%,回答“不愿意”的原因时有81.13%的人选择“不适合自己”。

(二)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决定了岗位的数量结构和波动性,学生择业不能摆脱经济建设的需求。一方面,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就业队伍的规模。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与带动,而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就业的需求,经济总量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但是就经济总量来比较的话,西部相对于东部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就导致西部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使学生认为在东部找工作更容易。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对大学生毕业层次要求。经济越发达,对于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就越高,许多西部高校的学生可以在东部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因此学生认为在东部找工作更容易。再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虽然我们国家重视西部,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但是东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和较好的待遇,所以很多时候,应届生选择去东部发展。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学生更愿意呆在东部,说明学生心理上还是比较喜欢安逸享受,不喜艰苦。

(三)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对于岗位的需求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很大。现在社会越趋功利,使大学生很多时候只注重个人眼前的利益,忽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认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使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仅是目前的现实利益,缺乏选择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的最优化,放弃了职业目标、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社会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对西部地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较大。比如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甚至同一岗位因本专科毕业的不同、重点与非重点高校毕业的不同而所得的待遇与享受的福利也不一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再加上西部地方与东部及西部中心地区相比就业市场的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服务市场不规范,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这些都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冲击,造成一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失衡。

(四)个人因素

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问题导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定位不清晰。很多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在择业时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定位不够清晰,对应聘单位不够了解,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学生个人还没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参与性不强。2.就业形式单一。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生找工作时因学历问题、经济发展问题,选择有限,心理上比较盲从,习惯跟着感觉走。他们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观点。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宁愿放弃所学专业,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经济落后但是很具有发展潜力的西部企业,没有自己的择业观点,只是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与热门行业。3.自身能力不足。西部地方高校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点差距,毕竟社会阅历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知识结构简单,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不足,社会化程度低。但是随着科技企业的不断出现,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希望招收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尤其是地方本科类院校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导致其在应聘时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所学的技能和特长,不能很好的求职,造成心里负担。而在面对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时,他们显得自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

(五)学校因素

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一般是二本及其以下,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距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也不十分便利,经济不发达,大多是近几年进行不同程度的合并升格后而成为的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因此,这些高校大都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人才难引进等诸多困难,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基础理论不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对工作时的专业素质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时代,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产生无力和挫败感,加剧了心理问题。

总之,受西部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加强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优化的途径研究,从而使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文,余莎莎.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视野,2008(7).

[2] 李迎军. 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第11篇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专业水平还需加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的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到位等这些都是构成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学校的引导也都是在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上,这样的一种引导方式,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2缺乏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发地去进行学习,不断地巩固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也是构成其他能力的基础。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新单位时,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而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的大学生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层面上的学习,对于实践这一层面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

1.3职业目标不明确

这时说职业目标可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太早了,其实不然,试问当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大学生会想到,很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都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专业,这也就导致最后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大学生选择行业的方向是混乱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随波逐流,浪费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游戏、恋爱上。久而久之,在毕业的时候,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

2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

2.1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1)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开始实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将来走向社会想要做什么要提前想好,做好规划,只有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够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将来的理想而奠定基础,不断打拼。再有就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很多学生好高骛远,狂妄自大,盲目的自信导致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萎靡不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并对想要进入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行业所需的人才要求。(2)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踏实做事,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际关系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好自我调节,从而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3)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身就业能力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说自身的就业能力与所在职业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那么就说明自身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而如果说自身的适应能力没有达到职业要求的话,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能力的补偿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2.2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学校一方多增设一些和社会市场契合度高的专业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高校与设计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了,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上也要及时地与社会实践需求进行整合和统一,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发展中,在人才的培养机制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说在课程中教授的内容非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也非常小。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遇到市场变化的时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弱的,这样也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上及时地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在就业指导这一环节,我们不仅要涉及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在学生面试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求职简历怎样做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就业倾向以及个人素质上都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我们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听讲座,实行网络教学等,这些手段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是可以做大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模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合作一直是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这边可以建立一个就业实习基地,这样也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人才的引进,只有具备这两点,企业才不会被社会同行打垮,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2)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企业可以在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将大学生也收编进来,只有实际运作了企业的项目。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工作流程,大学生也才会知道怎样在团队中进行工作,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能够早早地适应职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作者:王尊博 陈盈盈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

[2]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8.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