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20:2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大三学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计划,可以按照提交目的分成两类,给大使馆申请签证用的,或给学校申请录取用的。用来申请学校的学习计划从本质上讲和个人陈述是统一类型的文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大三学习计划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三学习计划范文1经过大二一年的学习,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软工班,对软工班的教学宗旨、目标和风格,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我们软工班的宗旨就是要将大家培养成为石油和软件复合型人才。目标是经过两年的学校教学和一年的企业实训使我们在综合能力及素质上超出一般本科生,在英语、计算机、石油等方面达到优秀,综合能力达到其毕业工作至少两年的高度。风格就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综合提高的方式,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班级讲坛、茶话会、英语角(包括同留学生交流)、联谊球赛等等,提高大家组织策划的能力。经过这一年的锻造,我觉得自己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课外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这一年里我在学习上收获了很多,六级考得了全班第一的高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三等奖(仍然是软工班,但是比大一的二等奖逊色了一些),在计算机和石油课程上都比较优秀,并且通过了六级口语考试。在课外综合能力上,我也获得了一些成就,我担任了班级的组织委员和寝室长、顺利从中级干部培训班毕业、在自律会年末综合测评中位列部门第二(获得主席的褒奖),在校级活动读书报告会中获得二等奖
大三我要再接再厉,在学习和综合能力上都要获得新突破。大二的学习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大三的学习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程学习同时融入实践小组的学习内容,需要我们转变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学习规划:
一、课内
(一)英语方面
虽然顺利通过了四六级,并且都获得了比较高的分数,但是我不能在英语学习上有丝毫松懈,我不仅要在只是积累上,更要在口语表达上加强(由于本学期有外教教学,要充分利用此有利条件)。我制订了一下目标:
1、报考英语六级和六级口语,刷新六级分数,更激励我全面学习英语。
2、每周至少同同留学生交和外教流两次,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每天早晨记英语单词,朗诵英语文章(《心灵鸡汤》),练习口语(《英语口语资料库》),勤练口语发音(《李阳口语突破教程》《突破聋哑英语教程》)
4、参加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虽然以及获得两个奖项,但是没有获得一等奖,因此,大三还要拼搏一次。
5、坚持看《老友记》、《越狱》等英语比较纯正的英语系列电视剧和电影,深入体验英语交流环境,奠定坚实的口语基础。
6、经常阅读英语报刊杂志(限于财力,主要是电子档)。
7、尽量多阅读英文科技文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学习方面
由于这个学期将开设以下计算机课程:软件工程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软件需求分析、操作系统原理、软件文档编写、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针对开设课程和我自己的学业规划,作出了如下计划:
1、每天温习当天学过的内容和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预习,多思考、多总结。
2、广泛阅读和编写C#、C++和Java程序,并且要逐渐应用数据库,开发比较大型的程序和软件。
3、在图形组的安排下,多同组员们一起开发实用的软件,增强合作开发软件的能力。
4、由于我是图形组的组员,《计算机图形学》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我将坚持每周三晚自习听本课程选修课。
5、多看、多编写软件文档。
6、熟悉常用软件开发工具。
7、对于操作系统原理,在虚拟机环境下模拟各种操作系统,比较各种系统的差异和优缺点,加强对课程的理解。
8、多看与课程有关的视频教程和视频讲座。
9、尽力参加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石油方面
本学期开设的石油课程有油藏工程基础、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虽然不多,但是任务很重。结合过去一年的学习经验,我作出了如下计划:
1、每天花时间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和简要的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吸收本课程的知识。
2、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地质和石油等课程要多花时间理解消化,形成和巩固石油知识体系。
多在网上搜集相关视频,加强理解。
3、多关注与石油相关的政策和实事,对整个石油行业的发展要有自己的认识。
4、多听学校的石油讲座和报告。
大三学习计划范文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大学生活已经过半,我不再是那个懵懂初入大学校园的高中毕业生,而更加靠近了大学毕业的墙垣。我不能在无追求、无目标、无计划那样三无的驾驶着我的躯壳,行驶在那充满追求和志气活泼的天堂。如果不奋斗的话,那四年无忧无虑的享受的大学生活会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呢?所以我不要过空虚无聊的生活,我要规划我的大三的学习和生活,我要计划安排好我的每月每周每日每时每分的学习生活。我相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有收获,只有拼搏才能够成功,我坚信我一定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和信心来迎接伴随着机遇和挑战的新的生活。
大三学年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会很深入的学习到专业知识,接触到自己专业方面的教授导师,这一年的努力程度决定着自己在本专业的水平,影响以后靠这个专业生活发展的能力。大学生不可只通一业,更不可通万业而无一专长。如果没把握住大三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将直接影响着大四上学期的一些以它为学习基础的专业深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影响我们大四下的毕业设计。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没法深入地进入专业领域里去探究。因此在大三的学习中专业知识学习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
专业知识学习是绝对不能用以前那个浮躁的心态,要秉承认真追求科学深入探究的心态,用坚持和努力去攻克难题,掌握基础知识、基础解题方法、并深究为什么选择如此解答,多思考为什么,多选择几种方法来解决它,提炼出老师讲解知识的思路,学会总结概括知识的框架,多联想,将整个知识体系构建起来。课前认真预习课本知识,课上高效认真的听老师讲解,自主思考,积极主动,课后多去仔细,及时独立完成老师交待的学习任务,并选择多看课本知识,多去思考,做一定量的题目来夯实基础。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主动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请教,并多向老师问问题,问那些自己经过深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把握别人讲解的重点和思路,及时进行总结和回顾。
大三学年一定是辛苦而有充实的,因此日常身体健康状况将成为影响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且大三没有了体育课,被安排参加的体育锻炼就没有,因此更需要自己在每天花费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晚上跑步的好习惯,并且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身体。永远牢记,但凡成功人士都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如果我想成功,就必须具备成功者成功必备的重点。并且现在身体锻炼也能起到放松和减轻学习生活压力的功效。
大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大学中间最精华的时间段,是最需要潜心求学的阶段,我相信自己一定能顶住压力,自信从容,勤奋踏实地在我的大三青春上挥洒汗水,我也坚信自己的大三生活也终将成为我大学阶段的亮点。
大三学习计划范文3进入大三之后,慢慢自己对于很多事情的热情正在消褪。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但是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利用这种状态,我为自己找到了突破口。依旧延续那个捕鱼的例子,我应该知道自己想捕什么鱼。进入大学之初就有一个对自己的规划,但是,到了大三,这种规划,就更有现实基础,具有更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这时,对自己的思想,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就应该是重点明确,确认自己要捕哪条鱼的时候,一旦目标确定之后,全力以赴,应当坚定地放弃那些被自己割舍下的东西,而不应该犹豫不决。
大学毕业后,我可以选择的就是就业。所以我在大学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两年后的就业做准备的。要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在这一个学年里面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好专业课程。大三学年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会很深入的学习到专业知识,接触到自己专业方面的教授导师,这一年的努力程度决定着自己在本专业的水平,影响以后靠这个专业生活发展的能力。大学生不可只通一业,更不可通万业而无一专长。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没法深入地进入专业领域里去探究。因此在大三的学习中专业知识学习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考取相关的对未来求职有用的证书。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通过考证证明自己,不失为一种增加就业机会的办法,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拿到了应对职场苛刻要求的金钥匙。本学年我要努力学习,争取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和英语六级证书的考试,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选择社会实践时,尽量选择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位,这样既可以让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还能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为今后的职场工作做一定的储备和积累
(四)、提升交际能力。针对我以前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那些不好的方面,我要坚决予以改正,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待普通同学、较好同学、普通朋友、好朋友的方式和态度,对每一个我周围的人说真话,其实说真话是一种习惯,投入地对待那些我想深交的朋友,真诚地坦诚做到交心,沟通从心开始。不要刻意去建设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它很复杂,以至于不能人工去营造,因为它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对于那些自己不愿交往的人,不要再想以前那样逼迫自己去接受,我不是千面脸、万变鬼,所以我不需要得到所有人对我的认同,交往中要保持自信,要有自尊地进行交往。
(五)、提升自我修养。在大三学生工作中,我要把握住尺寸,不要过于专注,懂得多思多想事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我也相信只要我负责任的完成学习任务,抱着踏实而又虚心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从而给以后的生活积累宝贵的经验。
(六)、坚持锻炼身体。大三学年一定是辛苦而有充实的,因此日常身体健康状况将成为影响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且现在身体锻炼也能起到放松和减轻学习生活压力的功效。因此更需要自己在每天花费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晚上跑步的好习惯,并且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身体,比如多打羽毛球等。永远牢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
关键词:短学期;社会实践;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3-02
预防医学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的人群,预防医学工作者需具备良好的倾听、沟通能力,适应当前各种环境,并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因此,培养能适应就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是各大院校和相关实习教学基地、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短学期制的实施对于我院预防学生来讲,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学期,而是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目标,开辟一条行而有效的道路。
一、学期周数及课程设置
“短学期”即“夏季学期”,就是把一学年分位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夏季短学期4周半,短学期主要用于安排军事教育、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原则上要求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三个学期的侧重点不同,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以讲授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短学期主要以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基本课程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不仅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就我院而言:大一、大二、大三秋季学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大三春季学期、大四秋季学期主要学习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见习;大四春季学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五秋季学期进行预防医学的专业学习;大五的春季学期进行专题训练。期间的短学期,大一短学期学校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大二、大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或科研训练。大四的短学期和部分暑期用于临床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作为专选课程设置4学分。
二、短学期的功能及其实施意义
1.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两学期存在学习节奏慢、课程设置不灵活、效率较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今年轻的教师科研与教学压力并重。现实很残酷,教师们往往对科研更加卖力,忽视了基础本科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短学期制的实习,改善了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短学期申请带教,学院规定,每位学生按两个学时,这样既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可以让教师更加沉下心教学;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提高。在时间上为教师提供了保障,实施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两学期,学期冗长,内容庞大,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短学期的增加,在时间上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课后培养自学的能力,当天的内容当天吸收,不至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短学期的实施,使得教师不得不精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拓思路。在短学期里,一部分学生进入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初步接触社会,学习相关科室的工作流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学生就业和考研的情况来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短学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无疑对他们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创新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无论是科研训练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了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增长了才干,对科研和日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三、提高短学期运行效果的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纽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现场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全省建立起三十多个教学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由学院教师带队前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会定期到基地探望学生并与基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基地工作实际面临的情况;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也应该到学校进修学习,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达到双方优势互补,增进学校教师和基地教师的合作,共同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学实习基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在学生结束实习时,基地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考评,给予一定的成绩。同样,学院根据学校标准发放一定数额带教津贴,每年评选优秀带教教师,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
2.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自2009年实施短学期以来,学院层面:协调学生实践岗位的落实,组织学院实践教学的动员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报销实习过程中产生交通费用,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安心学习;实践教学基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学院给予表彰与奖励;归纳整理学生实践活动心得并汇编成册,以供日后参考。实践基地:安排完整周期的实践,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未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分并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科研带教教师层面:熟悉课题各环节,做好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踏踏实实地搞好科研实践。学生层面:与带教老师联系、完成实践报告,短学期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践活动心得,逐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短学期的统筹协调提供标准化依据。
短学期改革仍然带有探索、试行的性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短学期制的实施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的问题,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选课机会、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的实行、给国内外专家提供来校讲学的时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学生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中山大学实行三个学期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
[2]何建伟.旅游学院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4).
[3]蒋瑜.基于三学期制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4]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
[5]孟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6]黄英良.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7]张彦文.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实习及模式探讨[J].教研探索,2008,(3).
【关 键 词】英语系 课程设置 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定义
计划是根据对环境与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可见计划是有的放矢,有根有据的,这就需要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在外语界,根据不同的角度和背景,不同学者对需求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不同。Berwick认为需求有两个部分构成―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设立的需求,后者是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和愿望(Berwick,1989)。Kemp结合教育实际,给需求下的定义是“希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a gap between what is expected and the existing conditions),并把需求分为6种需求(Kemp1998)。束定芳(2004)提出了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大类。前者是指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目的的需求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要求,后者主要是指学生目前的语言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综合以上对需求的理解和定义,可以总结出,需求分析一般指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具体指社会、国家的需要。一个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具体是指个人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学生个人,学校,社会,来讨论分析需求分析。其中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个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学校需求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所希望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是指国家和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二、需求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文提到的三种需求:个人需求、学校需求、社会需求显然代表来自三个方面的需求: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三个关系同样重要,处于同等地位。以下通过三个大小一样的圆来具体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1):个人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图示可以很明显得看到三者之间是存在重叠部分的,且这个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当重叠部分的面积越大,说明该课程设置就越理想,反之则越不理想。根据这一原理,在实践教学中,课程设置若满足了学生的个人需要,通过市场调查满足了社会需要,通过相关教学满足了学习者和社会的需要,则这样的课程设置达到了最佳模式。相反则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不仅浪费了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可能还会造成他们厌学的情绪等,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以上图示中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缺一不可。
三、个人需求与课程设置
1.专业考试和课程设置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分别要参加全国统一举行的英语专业四级(TEM4)和英语专业八级(TEM8)的考试。从考试题型来看,这两项硬性考试更多的涉及到的是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好好学习基本知识。上海大学的英语系的课程设置中,从第一到第三学期,学科基础课开设了基础英语、听力、会话和阅读。从第四到第六学期,又在这些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语法和写作课程。从学分的角度看,基础英语为最高分6分,其余的课程均为2分。由此,明显可以看出,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英语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到了大三学年,高级英语取代了基础英语,而且还添加了口译和翻译的新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大三时期,其主要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是文学、语言学、写作和翻译,这又为专业八级中的人文常识、翻译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八级的通过率。
2.个人目的和课程设置
基于学生个体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个人目的出发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譬如想出国继续学习的同学当然对口语方面的要求较高,大学四年里前两年都开设了会话课程,大三期间则开设了口译课程,从更高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口语水平。想考研的同学们就可以好好利用大三期间开设的文学、语言学、翻译和跨文化等课程,为自己以后再读研期间的专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以后想从事经贸行业的同学来说,选修课中的经贸系列则为这类学习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四、学校需求和课程设置
按照学校制定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将大学四年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强调练好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翻译的能力,开拓学生的中外文化及专业倾向的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中前两年主要针对基础知识主要开设了基础英语、听力、会话和阅读,在第二年开始加入写作的课程。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的分配角度看,基础英语课程为6分,分别占大一大二总学分(学科基础课)的1/2和9/23,听说部分则为1/3和6/23,而阅读仅占了1/6和3/23,写作部分则为3/23。
相反,在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和加强听、说基本功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及口译、笔译的应用能力,并结合一定的外贸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知识语言应用能力适应涉外单位、特别是外经贸部门工作的需要。所以,在大三时期,保留了听力和写作课程,加入了口译、高级英语和翻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课程的安排都主要集中在第7、8、期,主要开设了文学、语言学、写作和翻译。从学分的分布来看,高级英语占大三期间总学分的9/35,文学占3/10,听力仅占1/10,写作占3/20见图(2)。为了使学生们有较扎实的外贸业务专业知识,学校在专业选修课中还安排了经贸系列的课程,例如开设了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外贸函电和涉外英语合同,而且在任意选修课中还开设了商务谈判、跨国公司经营、经济学概论等进一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增强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社会需求和课程设置
1.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物质内容和重要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整个市场对人才的样式需求将呈现多元化或多样化的要求。刘再起,王仰正(2001)把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归纳为具有“高”、“专”、“宽”、“好”、“强”五个方面的特征。
2.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如今的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外语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要做到“专”“宽”并重,使外语人才在专业领域达到既专又宽的和谐统一。其次,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专”,而且还要“高”、“强”。上海大学外语系设置了从大一到大四都有相关基础课程,做到专业突出和综合型并举,课程设置具体可由公共基础课(政治、计算机、体育、二外等)、学科基础课(语法、听力、口语、翻译、阅读等)、专业选修课(文学、语言学、写作、口译、笔译等)、各类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任意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军事、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构成。
笔者通过分析几大招聘网站智联、中华英才、51Job等网站上的100则招聘广告,了解到一些当今用人单位所希望任用的英语人才类型,分析结果显示:5.56%的用人单位需要非相关专业但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好的本科生,14.24%的用人单位需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21.35%的用人单位需要对其他领域知识有所了解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本科生,而58.85%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且英语水平高的研究生。所以应该构建以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同时开设其他相关专业的发散型结构(如图3)。
可见市场对英语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还是相当需求的,跟实际能力联系较紧密的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对写作和阅读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则最少。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教育显得不重要,相反只有语言基础知识牢固,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方面(譬如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上海大学英语系本科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着重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高年级阶段则着重阅读和翻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结语
本文主要从个人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在经济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才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Berwick,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In Johnson,R.K.(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
[2]Kemp,J.et al.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New York:Prentice Hall Regents,1998.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
[4]刘再起.王仰正.对新世纪大学专业外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1.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Abstract: Post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post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s special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post practice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关键词: 高职;顶岗实习;实践;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ost practice;practi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5-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指在学过基础技术课和完成教学实习之后,到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加强,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
素质。
1 我院机械类专业概况
我院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三个专业,学制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教学、实训环节教学三年不断线,第六学期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环节。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导致大多数学生在第五学期中、后期就参加顶岗实习环节。以2013年为例,我院机械类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共计410人,第五学期大三陆续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210人,占同类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而第六学期所有学生都按时参加顶岗实习。
2 机械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
2.1 实习时间长,学习深入。按照规定,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在机械专业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中,50%以上的学生在第五学期中后期就开始了顶岗实习,有些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能达到8个月以上。实习时间延长了,学生在企业对专业技能、知识有了更深入地学习。
2.2 在具体的实习岗位参与生产实践。实习单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上可以参与实际工作,有好多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参与实际工作,学生在此期间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3 师傅带徒弟。顶岗实习时每个单位均安排了企业实习老师,企业实习老师与学生一起工作,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学生边学边问,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式学生收获很大。
3 机械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3.1 期望值存在差距 现今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认知存在误区,在企业中希望自己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实际每个单位提供的具体工作岗位较单一,学生从而产生学不致用的想法,于是有些学生就不安心实习甚至有擅自离岗的。而企业都想要完美胜任工作任务的学生,但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显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双方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
3.2 时间上存在冲突 有的学院安排顶岗实习时间过短,而企业希望学生顶岗时间较长,培养学生为企业所用。校企双方时间上存在冲突,导致企业不能对学生委以重任,学生理想和实际岗位落差大。
3.3 责权关系不明确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到企业后,主要管理权便由学校移交给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不会对顶岗学生按照企业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种现象使得学生权益保障的主体责任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不到合法的保护。
4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方案实施
以我院2013届机械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13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有东北特钢集团、首钢京唐钢铁、北京三一重机集团、天津冶金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营口五矿集团等。通过顶岗实习情况的分析,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总结了教学环节设计方面的经验与方法。
学生在顶岗实习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学院教师培训学生,让学生弄清顶岗实习的要求、步骤、方法等,每名学生都非常清楚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然后学生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协议交给自己的指导教师。同时离校前学生领取自己的顶岗实习手册,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完成并上交顶岗实习手册、专业技术报告。
4.1 顶岗实习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①理论知识学习:在顶岗实习前专业理论知识要掌握设备的操作、工程的生产工艺,在校期间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最终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转变实习观念,调整实习心态。
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顶岗实习比较复杂,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签订合理的实习协议,编制系统的顶岗实习指导文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如岗前培训、安全培训、工作态度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等。
4.2 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信息沟通: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实习学生、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实习专职指导教师的个人登记表和个人信息表要建立,便于师生之间随时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②实习检查: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随时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学生实习的进程,从而纠正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来保证实习效果。
③实习记录: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填写顶岗实习手册,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实习企业、实习主要任务等,还要按时填写实习周记来记录实习进程,撰写顶岗实结报告,最终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评价等内容。
4.3 对实习成果的要求 实习成果主要包括实结和专业技术报告。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的个人总结,总结顶岗实习经验教训,如实习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解决的,对实习有哪些建议等等。专业技术报告要符合学院或者系里制定的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工作岗位完成专业技术报告撰写工作,要求专业技术报告原创性较高、有创新点,能对某一专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实习成绩 实习成绩要由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鉴定、学院指导教师的考察、实习记录、实习成果各项分值累加评定最终成绩。
5 结论
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习方案的研究和实践是成功的,研究结果表明,顶岗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娟等.工科顶岗实习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关键词:德育实践;八项工程;非专业素质;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6―02
作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德育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德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德育实践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验式、调研式、互动式等德育实践活动,它是对德育理论课的进一步理解、认同和升华,与德育理论教学互相补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把德育内化为品质和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实践教育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根本目的,对德育的主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考评、环境这六个要素以及德育得以实现的途径进行操作化,为此,进行大学德育实践显得十分重要。
1. 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德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要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放在德育的灵魂和核心地位,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社会所需求。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对一些专业水平高的员工整体评价却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创新精神、协作意识等非专业素质匮乏。而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通过体验认知,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所需的非专业素质。面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开展德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实。
3.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主体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朝气、最易接受新观念、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思维日趋活跃、精神需求日渐提高,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自身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高校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德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 德育实践观念的淡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多元文化交叉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潮等因素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很多高校仍将德育重点放在“两课”教学上,淡化德育实践环节的作用,“两课”教师虽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传授给学生,但缺少了使大学生进行感性认知和切身体验的环节和载体,导致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合力性不强的现状。
2. 德育实践载体的滞后
一些高校虽已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但大多延续传统经验,流于形式、缺乏层次、远离社会现实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现代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使德育陷入单纯理性主导、主体性缺失、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尴尬局面,难以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体系来增强德育实效进而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1. 理想信念教育工程
是指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实践的核心内容。结合党课、团课及理论课教育,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回顾历史、参观革命圣地、征文和演讲比赛、专题论坛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直观具体、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进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 文明素养教育工程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十提倡十反对”,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和综合素质,它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工程。分为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模块,通过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养成文明习惯、营造优美环境、维护良好秩序、荣感与耻感自我评价为重点的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主体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修养。
3. 安全健康教育工程
是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健
康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具备健全心理品质和健康技能,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分为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心理健康、健康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自救模拟演练、抗挫折力拓展训练、健康意识培训、健康技能训练等活动,这是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保障。
4. 科技创新工程
是以创新意识构建、能力培养、科技实践平台搭建、科技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实践能力,它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分为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参与科技活动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多种学术报告会、科研立项、电子设计竞赛、软硬件设计大赛、手工制作大赛、小论文、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 社会实践工程
是把学校教育扩大到社会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密切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增强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了解认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分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感恩活动三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三下乡”、义务科技服务、参加公益劳动、关爱自然、感恩父母老师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情怀,培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
6. 社团活动工程
以社团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体制机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德育实践的主要载体。分为竞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服务类社团、学习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五个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在能力组成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社会服务、校园服务、专业小组、外语小组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组织领导等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7. 职业素养教育工程
是按照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对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实践的能力提升。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习、校企合作、校内平台等资源,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职业能力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拓展训练、创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创业知识,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潜力。
8. 综合素质答辩工程
是全面系统地指导大学生规划并总结大学期间德育实践情况,分析成长轨迹,增强思想道德内省和行为自律,准确定位、明确优势、找准差距,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德育实践的考核评价。分为综合素质立项、学期鉴定和公开答辩三个模块。大学生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进行综合素质立项,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每学期鉴定的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综合素质立项、建立德育实践档案、学期鉴定、公开答辩、跟踪考评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实践的“八项工程”体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实践的根本,充分体现了以知行统一为目标指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价值实现的合理需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德育实践教育框架,“八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每个子工程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
1. 理论教学模块
本模块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三大类。必修课类为学校分专业教学大纲中必修德育课程;选修课类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的如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职业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等德育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类为党课、团课、专题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讲座。作为第一考核评价内容,划定相应学分,分学期、分课程、分权重系数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2. 实践拓展模块
本模块分为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中的拓展训练环节、个性化培养中的体验教育环节,作为第二考核评价内容。这些实践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又分为校内与校外,实践项目又分为规定动作和规定科目自选动作,施教者根据划定相应学分,按照分工不仅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全程跟踪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客观、全面地分学期、分项目、分权重系数地评定成绩,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3. 考核评价模块
本模块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部分。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4. 反馈激励模块
本模块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更要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德育实践考评“四大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立体交叉的循环系统,共同发挥效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18.
[2]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3]罗建国,廖晓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9-04-02.
关键词:全面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49-02
收稿日期:2012-01-09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1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基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成果之一(JYB2011127)
作者简介:刘娜(1981-),女,河南郑州人,助教,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王保栋(1981-),男,河南新乡人,助教,从事计算机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但很多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对于中原地区高校,因地理位置、社会需求、思想意识等因素,致使我们引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更显得水土不服。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要重点围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本文初步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调大学生的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一、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
国内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课程得到初步普及,但是,中国目前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政策化、经验化、程序化的特点。首先是偏重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传授等理论讲解,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锚、人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课程形式不够规范,很多高校多为上百人的大班授课,就业指导课缺乏针对性,课程形式存在很大随意性;最后是讲课手段缺乏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锻炼,这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偏差。我们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多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创造性地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国化及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像河南省这种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各批次学生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促进河南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储备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二、影响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的因素
1.课程设置目的性。根据对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一般毕业生们都基本掌握了与就业相关的求职技能和职业知识,而其自我认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却比较差,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是听就业指导教师灌输理论类知识比较多,让学生参与的实践类课程相对很少。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上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置目的的体现。很多高校为了完成各类评估,硬搬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课程内容。根据对河南省内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就业课程内容重政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进行心理调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却比较少。更多是强调学生求职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出现单位总是觉得大学毕业生不安心工作,而毕业生总是在不停跳槽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很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寻找到丰富资源,这就导致学生来上就业指导课是为了课程的学分。
3.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多为教师一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求职礼仪视频等也都不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参与进去,形成更多互动的环节才是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关键点,也是帮助学生现场解决就业疑问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想法,但是缺少与老师的有效合理沟通,得不到老师专业的指导,会让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道路走得更坎坷。
三、初步构建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设置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付诸实践,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就业力。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大学阶段自觉地提高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2.日常专业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就业指导理念。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更多的是依赖就业相关部门,还未渗透到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未引起全员的重视。高校现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渗透到各门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企业和一线调查、实践,熟悉相应的职业领域,结合学生实际,保证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的紧密联结,而不只是由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课堂上单纯去讲如何去找工作。
3.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就业工作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应该形成 “招生―培养―就业―招生”和“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助理―学生”两种多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构筑科学顺畅的就业对教学与招生的导向与反馈体系。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同阶段都会反映出不同特点,而不只是刚进入大学的大学适应期和快要毕业时的就业期需要关注,在大学中间也是培养学生的黄金期。(1)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就业指导课有着理论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单一的课堂理论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课程实行分阶段授课,遵循大学生在校四年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七个学期开设相应的课程。第一学期“职业规划”(大一上学期),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初步树立人职匹配的理念,初步学会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及SWOT决策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实践环节为职业测评及结果分析,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学校在学期末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第二学期“时间管理”(大一下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时间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记录分析个人时间管理的状况,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时间管理水平,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在实训中提升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时间行为记录及结果分析,个人时间管理实践报告书的撰写。各系学期末组织时间管理大赛。第三学期“目标管理”(大二上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分析个人价值追求、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的状况,结合现实,养成良好的目标导向行为习惯,提升制定职业发展长远目标、实现近期目标的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与环境特点分析,撰写个人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管理规划书。各系在学期末组织目标管理辩论赛。第四学期“初始创业”(大二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团队合作与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实践环节为组织拓展活动,培养个性特点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创业计划书案例分析。可以适当引入社会上创业培训课程,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参加培训。学校在学期末举行创业大赛。第五学期“职业定位”(大三上学期),使学生了解专业、职业和现实环境,能够结合个人条件,合理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方向性,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践环节为职业与专业社会调查,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同时撰写访谈报告。各系在学期末举行职业定位展示大赛。第六学期“就业准备”(大三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求职与就业的方法技巧,尝试完成个人的求职实践或就业实习。实践环节为模拟招聘,学校在学期末举行简历大赛。第七学期“就业实战”(大四上学期),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程序与步骤,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就业与劳动权益,能够运用求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实战,实现适合自己与社会实际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阶段目标。实践环节为求职就业实践,召开已经毕业学生与在校生经验座谈会。(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态度、观念的改变和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引导学生掌握求职原则、方法与技巧,合理定位,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就业能力。
4.结合教育部及教育厅编制的教材,编写符合学生实践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随堂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学随堂册的编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参与性和以老带新性。同时,这样的教材会更符合学生需要,吸引学生的关注。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由老师和学生助理共同编著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笃行册》,以“认知篇―时间篇―总结体会篇”为章节的结构顺序,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认知,进行实践达到与自我结合,形成个人的能力,为人生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进步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课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但是这门课程如果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不仅仅是需要普通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技能教育那么单纯,更多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花时间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做人学做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7).
[2] 黄志荣,孙传浩.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若干问题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本文对一所民办高校的某个理科班级的班集体建设情况进行了探析,通过现状分析,方法探索与成效总结,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校;班集体管理;案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18-02
有这样一个理科班级,被全院公认为最糟糕、最懒散的班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学生自律意识差,前三学期不及格人数和门次逐年攀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几乎为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上散漫,无条理.笔者接手该班级后,认真分析该班级落后的原因,积极探索提升班级班风途径,完善班级制度建设,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开好第一次班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平时能够积极为学生营造相对简单而又温馨的集体环境,经过笔者不断努力,该班级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明显好转,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学生不及格人数逐学期下降,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目标明确.通过不经意的改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风”)已蔚然形成.
1 某理科班级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该班级学生成绩非常糟糕,前三学期的不及格人数占班级5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更是全院倒数;该班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平时不服从学校管理,顶撞老师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班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笔者认真分析该班级状况以及原因,积极探寻教育管理路径,着实改变了班风.
2 班集体管理方法研究与成效
2.1 工作方法
笔者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班集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主要原因是该班级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执行程序;没有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律意识差,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工作方法:
2.1.1 宏观把握,着眼全局;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1)开好第一个班会.作为辅导员要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和理解为前提.第一次班会笔者准备了十分钟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明了自己对大家的认识是从零开始,希望与同学们彼此之间都能让这个零基础线朝着正方向发展;其次,笔者谈了一些个人的习惯和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对同学的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对自己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大家用心学习,积极要求上进.
(2)宽严相济、情理并用,注重效果
我们知道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每天的工作压力会使得辅导员很多的时候都是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去理清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很多的时候辅导员只是机械的去完成工作,按照学院规章制度去处理事件,其实这样恰恰错失了很多与学生的交流机会.笔者在工作中会特别注意这点,争取宽严相济、情理并用,更多的是注重事件的效果.比如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这样去做:
宿舍管理方面:每次面对不合格的宿舍时,笔者会第一时间联系班长和生活委员,让班委通知不合格宿舍并告知其严重性.该宿舍成员会主动和笔者联系,此时笔者不批评反安慰同学.通过语言的沟通,学生会主动的意识到问题的本身是自己,很多时候学生会给出自己会努力的保证,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取得了成效.在以后的检查中就很少会出现不合格现象.
请销假制度:学院规定凡是要离开学校或者不能正常上课的同学必须持有辅导员的正式假条,所以请销假的时候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抓住这些机会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平时的沟通可能仅仅限于班级干部,贸然的与普通同学交流,学生会很拘束,谈话时总是辅导员在说,学生在听,相互的互动很少;所以请假的时候笔者会抓住时机,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和同学沟通,加深了解.这时学生很乐意和你说出请假的事由,也愿意和你聊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还有很多同学因为请假的事由并不是很充分,正好也可以借机要求学生返校以后要更多的投入学习,积极进取,绝大部分的同学会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建议.
就业指导工作中学会“借力”: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善于且敢于“借力”.比如在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笔者除了通过班会、交谈等多种渠道鼓励他们之外,还邀请已高质量就业、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的学姐学长来到班级介绍经验.
(3)实行处分预警机制,学会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该班级学生较为活跃,个性较强;所以笔者用处分预警机制约束他们,在每次的考试(大学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期末考试等等)或主题班会的时候都会强调诚信的问题;并会用最近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实例来教育学生,由学生自己对该事例进行分析总结,真正达到以儆效尤的成效.
2.1.2 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尊重并重用学生公选出的学生干部,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公选的学生干部我们会有相应的要求,比如上学期有不及格的同学不能参选,宿舍卫生不合格的不参选等等,其实这样的要求也对今后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有很多时候公选的学生干部虽然并不是笔者很满意的学生,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把这些学生干部培养成自己的得力助手.
(2)情感的认同.在每周的主要班委会议上,笔者会和班委交流自己工作一周的工作,包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处理问题的相关方式方法.很多的时候也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工作中遇到的负面情绪,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辅导员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碰到难处的时候,也希望学生来分担肩上的压力;其次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也更有利于工作的有效落实.
(3)树立班委的威信.学生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的“动力”;除了非常重要的班会笔者会亲自召开以外,其他的班会笔者都会在旁监督班委来召开,会后笔者会及时的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就可以不断的给班委创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班委的威信.
2.1.3 合理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争取核心人物
在班级内部,笔者很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因为笔者知道在班级内部正式的意见沟通总是有限的,许多意见和观点反而是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进行传递,即所谓的“小道消息”;所以只有合理的引导好非正式群体,才能更好的管理好班集体.在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笔者积极的争取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笔者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核心人物(在平时的同学交谈、开班会的时候笔者会刻意的留意这部分同学),了解该学生的现状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找学生做好说服工作,增加感情投入;调动其积极因素,发挥其潜在功能.久而久之,对于班级一些小团体的管理也就顺利开展起来了.整个班集体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大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走上了轨道.
2.2 工作成效
2.2.1 全班每个同学都明确了学习和生活目标.在一个没有办法得到老师、同学认可的班级里,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的目标.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笔者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就业分类指导,调查的结果显示,60%的同学要参加次年的编制考试;26%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还有14%的同学等着家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在积极的做准备.
2.2.2 学习风气浓厚,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四级通过率明显提高,考研人数也占到了26%.班委工作积极主动,能及时的完成交办工作;同学之间能够融洽相处,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谦让;学生宿舍自大二下学期以来从未有夜不归宿现象,也未出现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违纪行为.
2.2.3 领导、老师给予了一致、良好的评价.经任课老师反映该班级同学最近一年以来上课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明显提高;文明礼仪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针对班级活动情况,领导也给予了一致的认可.
3 辅导员工作启示
3.1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做到以人为本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为一名辅导员,不应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在笔者看来,该班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差异;我们要用一视同仁的眼光来处理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管理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班集体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执行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有力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制度,让制度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行起来,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建立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学生干部队伍是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强调要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时间飞逝,三个月的实习期就已经过去了,是时候回总结我在实习期间中所获得的知识,分享我在实习中得到的实战经验了,还有我在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着都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辉煌的旅程。
在我的实习期中,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寻找实习单位;第二阶段,确立实习目标;第三阶段,总结实习期。
第一阶段:在大学期间,很多大学都会安排到很多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而我们学校由于位置等的原因,在这点上不能提高给我们学生一个更好的平台,同时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更需要我们学生的独立,更把我们学生都推向必需独立的处境。因为这一刻,你还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你只有被学校淘汰。因此,所有的实习单位都是自己联系和自己的关系来完成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环境可能更利于我们同学的独立能力,然而在这阶段之前,我已经在大二去面试过,尝试过面试的失败滋味;尝试过被人冷眼的滋味;尝试被人敷衍的滋味……
然而这都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我明白身处于社会,很多东西都要讲究条件,在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我总结起我自己经验,收拾起自己的信心。想着,自己凭什么进人家的设计公司?你有什么条件能被人家收纳你为公司的人?同样还有和你一起竞争的人,你又有什么优势可以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这都是我这个出来实习的大三学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总结起来这些的不足,我将它纳入了我人生的一股气,一股常伴我的气。这个宝贵财富,在我大三实习阶段受到实习通知的时候,我知道我之前失败的经验让我觉醒了,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果然,在我看上的一间设计公司中,我面试成功了,而且是一击即中的…回想到现在,假如别人问我,他为什么会留你?我技术比你好呀?我会回答:诚意!!
其实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东西都需要诚心诚意来完成的,这样别人给你的机会就更多,因为你已经给人一种无可比拟的信任感。这是我在实习阶段收获的第一笔财富。
第二阶段:从我去面试的那刻起,我已经了解到我面试的是一间什么样的公司,干些什么的?我进去后能干些什么?我能学到什么?能给我人生带来什么?同时我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这些那么多的什么,同时都会浮现在我脑海中,因为这次的实习能给我答案,我必须要认真考虑我要到的公司是什么公司。
“光与影照明设计”一间在灯具开发的基础上,现在开始发展着灯光设计项目,往设计方向发展的照明设计公司,它的公司背景关系和合伙伙伴都是国际化的,所以在设计项目中,能依靠关系接到特大的项目,这相对于我在公司的未来前景是可观的。这也可能是我学习和发展起步的地方,所以我需要一间这样可以给我很大发展空间的公司。而且对于灯光设计,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设计,同时这更是让我接触一项新的设计,带领我融入另一个设计领域,让我的见识更能提升。
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首先我必须要适应公司的陌生环境和周边陌生的同事,庆幸的是,我相处下来,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很和蔼的,这让一个刚踏进社会的我来说,是一种礼物或者说是一种优待吧,所以我更小心的维护着这样一段关系。
开始我的工作项目了,在公司完成的第一项目就是方案设计的必经阶段,效果图制作…由于本身我们有处理效果图的能力,同时具备着Photoshop的后期处理能力,所以完成效果图的任务对于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软件上的处理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说很多操作的手法都是一样,但是毕竟是灯光设计,很多需要达到的效果都是不同,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碰到了很多钉子,一些在处理上的问题和深度还得让我们自己继续探究。第二项任务就是培训了,这个培训对我们的意思非凡。这是我们第一次做有关灯光设计方面的培训,而且培训的老师是暂时来到这里的,时间很紧急,所以我们必须撑着一天学三天的东西。所以这样我们更需要做好必要的笔记和精神必须10倍的集中,思维才能反应过来,而且在提及问题的时候更是要在脑中不断思考出问题来提问,不然错过良师在这里的机会,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在接受培训之后的,当然莫过于实战中运用哟,公司很快就给了我一个有关灯光设计的项目来实践,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工作,要交给客户的话,还需要经过设计总监来监督和检查的,以此同时更能确定我们缺少什么,需要做些什么,好让我们及时补过。在完成初步的数据制作后,我们需要更深一步进入方案设计的流程,我们需要大概了解每个完整的设计方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怎样去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的思想准备。在学习这些的同时,很开心老板能带给我们很多这方面的见识,包括一些灯光设计方面的交流,灯具的认识,还有这方面的一些书籍,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友;同时我们在设计方面的很多不足,老板也能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发挥的空间,让我们毫无拘谨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想法;还有老板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是让我在实习阶段中受教最深的,即使是一个很少的项目,老板都要求我们能尽力完成,这样对我们将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三阶段:时间流逝的很快,而只有那些生活的充实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它存在过。而在实习期间的我,确实做到了。公司能带给我很多我在学校接触不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将会是我面对社会上问题的一个渠道,这对于刚踏进社会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丰厚的财富。无论在设计的领域方面,还是在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各种问题,我在实习中都能学习到一种正确的方法,我想我做到了。实习阶段,经历了很多点滴,都是很少问题的,但是都会表现出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我在处理很多问题都需要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我更需要锻炼的。
关键词:高校;外教课堂;教学情况
(一)研究背景
许多高校为了增加文化交流和学生学习地道英语的机会都聘请外教教学。但是外教的教学效果如何呢?有学者针对外教口语的课堂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刘佳,2010;林丽华2010),有学者针对外教写作教学进行了分析(侯福莉,2010)。但是对外教做整体情况调查的并不太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在语言方面有着显而易见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到底是外教优于中教,还是中教优于外教,还是而这差不多呢,笔者打算通过对某高校的外教教学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校英语专业不同年级的外教教学情况,以便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管理。
2. 研究对象
本次访谈的对象包括:大二学生2人,上过的外教课为英语口语、戏剧活动课,外教人数2人;大三学生2人,外教课为英语口语、戏剧活动课、国际贸易、写作,接触过的外教人数为5人;大四学生2人,外教课为英语口语、西方文化、报刊选读,接触过的外教人数4人;研究生一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各2人,在本科四年中外教课为英语口语、西方文化、报刊选读、高级英语课、酒店管理课、商务英语,接触过的外教为6人。
因为大一新生刚刚上课,而且正在进行中教和外教双口语的对比教学研究,因此在此不作讨论。
3. 研究方法
访谈的形式。
(三) 研究发现和讨论
大二学生,学生的反映两级分化,有的学生认为“外教讲专业课听不懂”;有同学反映“口语课,我觉得这个看同学自己,外教教课都大同小异,他们说的我差不多能听懂。就是如果好好听课肯定能有所收获、要是玩个手机走个思啥的,外教也不太管。我们课前外教都会让我们说,比如说这周的活动,可是真的就只是我们说,我们还是不会怎么描述或怎么拿他们的思维去说一件事。有的外教之前就和我们说过不让玩手机,但是总的来说,外教课挺轻松的吧,我们还挺喜欢他们的。”从学生那我们了解到,外教从课堂管理上来说较为松弛,学生需要自律。教师应该加强反馈和指导。
大三学生,“口语课外教上课方式比较新颖,每节课一个话题,让大家自由发挥,只是最头疼的问题,有时大家不太配合,基本上没有人主动说,酒店管理外教讲课比较没感觉,基本没听过,他主要讲些与酒店相关的词汇过与酒店相关的话题,没有关于管理的知识,但是同学们反应可以练练口语和听力,在他课上相当于又多了一节口语课 ”“尤其酒店管理外教他都急死了,挨个问的大家想怎么学酒店管理,很负责任。” 综上情况,外教上课强调互动,学生如果解决学生的配合问题还需多动脑筋。一些专业课需要师生多做准备。
大四学生:“大家大多喜欢现在这个外教,他挺严厉,且认真负责,课堂也比较有气氛。上个学期的外教也不错,只是管的不太严。那个外教,可能因为班里女生多,没有气氛,互动很困难,他到后来也不太有兴致了。总的说,每个外教课的套路都差不多,但形式依然不是太好,当然不是外教的原因,学生不配合不愿互动也很令外教头疼,这种课堂模式从初中就成型了,大学里就不好变。”另外一学生说:“我觉得大一时候对外教的主要感觉是好奇。可是,这个时候大家却还都没有能力去毫不羞涩的用英语去跟外教或者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到了大二大三,开始明白一点了以后,就是外教的教育跟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的磨合,这段时间其实挺枯燥的,大家会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并不能锻炼多少自己的口语,因为说话的机会挺少的。”外教的管理松弛各异,学生的听课习惯有待改进,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研究生:“我觉得外教的课,他讲的内容比较地道,不仅是英语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灵活和地道,还有在一种理解上的地道,也就是说很本土化。特别是在讲授一些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时,他的切入点很新颖,打破常规,并不像我们从小学习的那样得古板,但是偶尔有一些强迫感,有不同意见的话比较不容易被接受,比较强调西方教学系统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在教学方面,方式灵活有趣,个人知识面非常广泛,涉猎广,能够激发学生open mind,互动较多。我们大概有过六个外教。他们教学水平方法都有很大差别,其中一个澳大利亚的外教不太好,从第一讲我们就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一学期也没什么收获。但是有几个外教还是不错的,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们开口说英语。我们围个圈每个学生每节课准备个话题然后对哪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多会让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那时候讨论过上外教课的意义,我们觉得这样的口语课咱们中国老师也可以上,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应该多和外教单独对话但是学生很多,基本只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而且我们应该学到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另一研究生如是说:“刚开始上外教课,不敢说话,后来慢慢的就不用说整句话,有个外教总让我们去做些实践活动,比如上课时,让我们去数数教学楼的台阶,让我们去看看食堂具体是怎么清洗餐具的,让我们观察生活,他的课,不只是教知识课,也是体验生活的课。又有一个外教,挺幽默的,他总是提前问我们想听什么内容,然后他去准备,我们上课的时候过的就特别快,相处也很融洽,他还跟我们讲他家里的事,跟我们分享他的照片。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语速特别慢,发音也很标准,我们都能听懂。” 综上所述,研究的人士较为理性和全面,从她们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自身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积极和主动,对外教的评价也较高。
(四)解决方法:
1. 口语课既要有输入又要输出
对于口语课有的时候学生觉得说得少,得不到锻炼;有的时候是外教鼓励学生张嘴,学生却不说;有的时候学生说了,可是觉得反馈不够,收获甚微。实际上,口语课的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输入既包括外教的说,也包括学生的说,但是学生说完之后外教评论总结一下,或是外教做一个类似话题的示范,会对学生提高较快。学生还需自律自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件事,不能因为是外教的课而就放松,才能学有所成。
2. 高校可成立专门的中外教教学合作小组,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中外教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授课中问题,提高彼此的教学质量。
3. 转变错误认识
不要以为外国人都能当外教。外教授课前需要培训,特别是对专业课,需要聘前考察是否能胜任此课。
(五)结束语
与在本国的上课方式一样,外教的课堂大都以交际活动为主,注重师生互动,但中国学生不擅长表达,和中方教师一样,外教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教是受学生喜爱的,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外教更受欢迎。外教讲专业课问题较多,可能是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即使是中教讲此类课学生也会有许多听不懂的地方,但是学生方便和中教及时沟通,迅速弥补,应此建议专业课用中教更适合。(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雪霜,高职英语教学过程的中外教师合作,科技信息专,2010(32).
[2]马冬玲,高校中外教写作教学模式对比,教学实战 2011(30).
刘佳,从外教口语课堂特点重新审视交际法的运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启示
一、法学诊所式教学简介
诊所式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而产生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的临床诊断教学,在法学院中开设一系列教授学生实务技能的课程,通过一种涉及复杂多变的当事人、事实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把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法律诊所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律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教会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真正掌握法律技能。200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诊所式教学被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10所高校的法学院,并在其他高校蓬勃发展。
二、法学诊所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诊所式教学方法的引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在法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良好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传统和具体国情与美国多有差别,因此,我国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诊所式教学的理念匮乏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由于受“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大陆法系国家重理论教育的影响,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将法律教育视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而诊所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领导课堂讨论的能力,许多教师有畏难情绪。他们既担心难以适应诊所式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诊所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诊所式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学生的知识储备普遍不足
诊所式教学要求在校大学生直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但只有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的高年级法学学生才有可能拥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根据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大一、大二上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大四下学期实习写毕业论文,真正学专业课的只有大三和大四上学期的时间。有的学校在大二开展诊所式教学课程,这对于低年级的法学初学者来说,无疑存在定位错误。法学本科生就业面窄、就业率低、考研率高,多数大三学生忙于考研、司法考试,大四学生忙于撰写论文和找工作,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法律诊所工作中来。况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长期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熏陶的大学生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普遍适应能力不足,对诊所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诊所讨论中常表现出法学知识欠缺,思维能力欠佳的问题。
(三)诊所案例质量不高
案源是诊所式教学存在的基础。即使法律诊所的硬件已经相当完备,如果没有充足而稳定的案源,其存在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然而,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案源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传统和美国截然不同:首先,当事人会以学生没有经验为理由而拒绝被;其次,学生不是律师,刑事案件无法,到相关部门调查取证也受到严重歧视。这导致许多法律诊所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案例,或拼凑各个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中的案例。对于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案例,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效果,因为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与法律制度的差别;对于各校编写的以电视台法制节目为蓝本的案例,这种案例比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许多已经过时了,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对法学诊所式教学的启示
工商管理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起了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
一代教育大师杜威曾说过,大学应该更注重思考,而非知识。案例教学方法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针对绝大多数高校诊所案源根本无法保证的现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建议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引进、吸纳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准备环节
诊所案例教学需要精心的准备。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教学的目的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精心准备引导的方法和设置不断深入的问题。学生个人的准备包括:初步浏览案例;详细阅读案例;记录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进行分析;列出全部可能的选择方案,评估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定结论。
(二)在教学进行环节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小组分组讨论的过程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决定分组讨论时间、提供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巡视、检查分组讨论情况。全班案例讨论的过程包括:开始讨论阶段、综合讨论阶段、归纳结论阶段。案例讨论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一个主题或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增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问题或材料的了解;提高批评性、分析性、推理性技能;促进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促使参与者相互吸取经验;提高参与者的实践技能。
(三)在教学总结环节
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用5分钟到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这个总结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已经提到了案例的主要问题,并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师们就可以利用总结的机会,把学生讨论的重点重申一下,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二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虽然点到了案例中的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深刻,教师就需要再把这些问题重新讲解一下。三是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案例的主要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总结的机会,把大家遗漏的重点指出来,并结合案例中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教师在案例讨论后所做的总结,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法律出版社,2002.
2、张丽华,余凯成.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一、抓教育,强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我院制定活动方案时,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确保师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领导带头,党员带头。师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事,而是全院教职工的事。所以,我院的师德教育工作首先从领导班子自身和党员干部开始。成立了我院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同志担任组长。活动过程中,全体院领导和党员都认真写出了个人师德学习体会和整改方案。**院长和**副院长还共同带头撰写了高质量的师德建设论文。
2、根除教职工“打工者”心态。针对民办高校不少教职工把自己当成“打工者”来看待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之初,我院就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师德教育动员会上,院领导强调:全体教职工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根除“打工者”心态。在教职工上交的体会中,纷纷表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关爱学生;只有干一行、受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抓学习,强意识
学习是保持进步的法宝。活动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学习活动,强化全体教职工师德意识。
1、切实开好师德集中教育动员会。10月13日,我院召开了师德教育动员大会。会上,孙院长对我院的师德教育活动作了动员讲话,他肯定了我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在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不足,九条表现,两大任务和三点希望。**副院长就我院的师德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布置。大会由**副书记主持。
2、搞好集中学习活动。组织全院教职工参加了学校的两次师德教育辅导报告。以学校编写的师德教育读本——《师德如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系统学习。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师德教育学习活动氛围。学院还要求做到两结合,即一是与落实本学期学校整体工作相结合;二是与办好应用型本科,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相结合。
3、抓好自学的检查落实。我们要求教职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明确学习要求:在学习期间,每位教师撰写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院领导分到各科室,参与和指导学习活动。每位教职工都已经上交了个人XX字以上的学习心得,**、**、**、**四位老师还撰写了高质量的师德论文,辅导员**老师在全校师德讨论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4、向先进典型学习。我们组织教师对《师德如光》读本上当代名师的师德故事进行了重点学习。并以学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为契机,对我院**、**、**等12位老师的典型事迹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宣传,身边的这些“典型”述说平凡的故事,全院师生获得了心灵的感动,反响强烈。
三、抓活动,强氛围
我们从抓好五项活动入手,充实和强化师德教育活动的载体,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全体师生从活动中掌握师德内容,明确师德目标。
1、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10月20日,我院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师德讨论会。大会由孙院长主持,会上,**、**、**等8名教师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分析了师德问题,有的说师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与时俱进,有的谈了教风引领学风问题,有的分析了教师的情感育人问题,有的阐述了民办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更加高度重视师德教育问题,等等,会议热烈,成效显著。学校党委书记**、教务处副处长**、督学**和人事处处长助理**受邀参加了会议,**同志对我院的大讨论活动作了高度评价。此我,我院还组织了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师德修养,中年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老年教师如何继续发挥潜能、再创佳绩等三场讨论会。
2、开展“五查五改”活动。一查思想认识,二查爱岗敬业,三查教研业务,四查教研业务,五查为人师表。全院教职工查得认真,改得及时,在他们个人学习体会和整改方案中都有具体体现。
3、开展“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是学校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我院以此为契机,把它当成师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号召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争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民教育”。此次评选活动,我们组织全院学生进行了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由各班级进行民主推荐,产生了**、**等12名候选人。第二轮由辅导员在各班级对12名候选人的情况和事迹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并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投票。最后,根据得票情况,推荐了**、**和**三位同志参加全校的“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还组织了已经离校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了两轮网上投票,有80%以上的大三学生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反响强烈。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教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唤起了我院全体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
4、在任课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迎校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学生中存在的文明守纪和做人问题,我院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要求教师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师爱与和谐。具体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三点: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尤其要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引导;要善于理解、原谅学生;及时纠正学生不文明和违纪行为。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10余学生违纪和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及时引导和教育,比如教师遇到最多的学生下课抽烟问题、上课玩手机和吃零食问题等都得到了及时引正,效果十分明显。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李华丽教学示范课,用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在学生中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我院注重把师德教育与学生尊师重教教育相结合,使两项活动相辅相成,特别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辱骂教师等不尊重教师行为,我们要求辅导员老师组织了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提出学校出现的有违尊师的现象,大力表扬学生中尊师的行为,颂扬教师工作的崇高与伟大,让他们明确怎样做才是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有效地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在,我院学生上课守纪和见到老师问好等情况得到根本好转,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师德专题学生座谈会及教学信息反馈员座谈会,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拟定了整改措施,逐条整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抓整改,强实效
抓好整改,提高我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微型机活动力,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我院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是我院本次师德教育活动的目的。
1、完成了个人整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全体教职工都写出了《个人师德整改方案》。他们的整改方案认识深刻,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为有针对性地长期做好自身师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了集体整改。结合师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经讨论,我们拟定了《**学院师德整改方案》。明确了思想和业务两个整改内容,七个整改措施。主要内容是:思想整改和业务整改。主要措施是: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相应机制,要求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效能,充分发挥学生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系部氛围,要求教师认真将师德内化。这是我院持之以恒抓好师德教育的指导性材料。
3、制定了《**学院教职工师德师风年度个人考评细则》。在活动开始之初,我院起草了《细则》,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了教职工的意见,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现已定稿,为我院今后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导师组制”;人才培养;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李芳(1979-),女,吉林九台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刘晓燕(1962-),女,辽宁绥中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09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049)、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导师组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3-02
一、导师制的发展
导师制1937年开始于英国,由威廉·威克姆创立。[1]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大学实施课堂讲授制,学院实施导师制,实现课堂教学和学院教学的结合。学院给学生指定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等。导师首先帮助学生制订整个学期的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主要是为学生确定学习研究的主导方向,布置学习内容、研究论文;其次,与学生定期进行会议讨论和辅导性谈话,就学生的各种表现予以正确引导,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自由地交流思想(包括科研学术)。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继英国高校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都采用导师制。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哈佛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2]
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竺可桢在1936年他刚刚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就指出:“三年前,国际联盟派了几位专家到中国来视察指摘中国教育的缺点颇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模仿美国,教员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能读满一百二十个学分,就算毕业,这种制度过于机械。”他在浙江大学施行大学生导师制。之后,国内各高校也相继仿效。1949年后,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3]近些年来,一些较知名的高校开始在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导师制。北京大学2002年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浙江大学2002年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4]
导师制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施教
导师制有其更强的个性化教育特点,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导师为组内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在导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也就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了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
在导师制施行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面临来自学生一方的压力。“生有涯,而知无涯”,面临学生的各种专业问题的产生,导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要与时俱进——与新知识、新时代、新学生一起进步。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专业教师的个性化辅导(毕业设计阶段除外),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等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能为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导师组制”实施的重要性
我国当代大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强、勇于尝试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立能力差、生活学习的独立能力和自制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依赖性强、情绪变化强、心里的承受能力差的特点。所以虽然很多本科高校实行导师制,但导师制的实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几点:普通导师专业性不强,导师数量不足,观念上存在误区。所以,必须探索适合现实情况的具有本科教学特色的导师制。“导师组制”的应用可以改善导师数量不足、普通导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师组制的实施可以从大学入学开始,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导师以3~5人或者人数更多的“组”为单位全方位地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使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具有目的性、前瞻性。“导师组制”的理论价值:“导师组制”人才培养以整个大类专业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切实指导学生的大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在课程的选取、实践课的训练等环节中,通过“导师组制”导师的指导和训练、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及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组制”的实践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实际应用性是高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导师组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和让学生参与导师的实际工程项目等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更加能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书本上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和提出更高一层的理论,走向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提升后的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中,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感性认识,而且达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人才,实现人才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求,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导师组制的主要实施过程
1.“分组式”设计
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及专业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以3~5个或更多学生为一个导师组。导师介入到入学初学分制的选课这一环节上,帮助新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方位,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同一组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导师组制”主体
具体做法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选择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组制”的各组导师。导师不仅对组内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还要负责各组学生的思想辅导等,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指导、管理内容包括1~2年级学生选秀性课程的选择、大学生活的定位、未来走上何种工作岗位的指导等;3~4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辅导、抓实践训练、研究实验指导、就业指导、考验指导等。在整个指导过程中要通过实践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协调合作等能力。在指导过程中设置初级训练:专业作业、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等,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中级训练:较为系统的专业实验项目、导师布置工程课题等;高级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竞赛、导师实际工程项目、毕业设计。通过训练项目的“设计-实施-完成”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以上项目就对指导教师具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素质、科研能力,还包括管理能力和责任心。
3.“分类式”实施
(1)初级导师制:新入学的学生有很多还没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学习带有被动性和依赖性。针对这些特点,导师要对入学1~2年的学生进行初级指导,包括入学生活的适应和明确如何更有效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2)中级导师制:从大三学期开学到大四,专业学习成为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将会更深入地接触和学习专业知识,此时专业导师的作用更加显著。学生与导师再次双向选择,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主要是自己导师的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实验、竞赛性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内学生的这些活动会更具组织性、协调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加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3)高级导师制: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生毕业后有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的出路。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路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是工程设计中去,为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因材施教”式管理
本科生“导师组制”可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在“导师组制”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培养科学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它使得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又能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但是一个指导者,还更要是每个学生个人兴趣或者个人特长的“伯乐”。
5.“应用性”教学
实行导师制,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学术成果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参加导师的工程项目或者由导师根据个体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工程实际的设计课题,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提升后的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推行“导师组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引入“导师组制”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进行工科院校人才的高效培养。通过分组式设计、“导师组制”主体、分类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管理、“应用性”教学等方式将“导师组制”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高校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59-60.
[2]韦卫星,韦文山,农亮勤,等.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