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2-27 09:5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艺术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第1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来源如图l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

现阶段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校企合作双导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双结合、指导教师一肩挑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案例

(一)动画短片《APPLE》

1.设计题目:“动画学院奖”动画短片创作《APPLE》。

2.课题来源: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为准备参加201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而设定的选题。

3.学生信息:刘芳哲,2008级电脑艺术设计(1)班。

4.指导教师信息:陈淑姣,艺术设计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5.创新特点:要求学生有对剧本编著的认知、导演艺术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运用、角色和分镜头设定、原画和动画的设定制作、电脑动画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设计

1.毕设题目:《素·媚》。

2.课题来源:朗姿服装品牌2012年~2013年高级成衣设计与研发。

3.学生信息:康萌萌,2009级服装服饰(3)班。

4.指导教师信息:吴效瑜,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5.指导过程:对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进行充分把握,依据前期工作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结合面料,进行正稿设计,制出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1:5结构设计图、1:1工业样板,进行工艺缝制。

6,创新特点:根据企业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主题、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料、设计制作、设计手册汇报等完整的工作。课题通过东西方元素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相互融合、碰撞,阐释了品牌成衣的内涵。

(三)计算机游戏软件

1.毕设题目: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

2.课题来源:此课题来源于学生本人参加201 1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大赛的获奖作品。

3.学生信息:杨蕾,2009级手机应用(2)班。

4.指导教师信息:作品指导教师:李云玮,计算机应用(手机游戏设计)教研室;

毕设指导教师:司建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博士。

5.指导过程:指导教师首先下发策划目录,学生按照策划目录独立完成游戏策划案的撰写,然后设计游戏的流程图和类结构图,分析了游戏的具体功能模块: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地图设计、角色设计、战斗系统设计、对话设计、音效设计、场景切换,最后编程实现每个功能模块。

6.创新特点:在游戏战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为判定,主动攻击型,玩家进入任务场景时敌人进行追击和攻击。玩家需要和各种npc对话找到任务的相关线索,通过得到的线索完成任务。

(四)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1.毕设题目: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设计与制作。

2.课题来源:来源于实习,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

3.学生信息:朱继业,2009级焊接技术班、姚卫杰,2009级焊接技术班。

4.指导教师信息:张磊,助理讲师、焊接技术专业教师。

5.指导过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切割30度的坡口管时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利用分度头可以根据工件在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进行装夹分度的优点,再加上一个可调节固定的切割枪,经过后期的下料、装配、焊接、测试,最终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6.创新特点:通过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动火焰切管中对人力和材料的浪费,为学院节约了经费。

以上作品反映了学校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成果,虽然有些作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但毕竟是来自社会实践,具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目标;模式;方法

动漫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据经济专家预测:中国动漫产业拥有200亿元的大市场,并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与政策,鼓励与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红火带动了动漫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带动了动漫教育的发展。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的我国的动漫教育短短几年问发展到2005年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有学历文凭的动画专业学生的院校已达到200多所,在校学生7000多人。据调查,仅仅是湖南动漫设计艺术教育行业,到2005年。共有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等9所院校相继开设动画专业,专职教职人员110人,在校动画学生总计约700余人,另外还有相关的动画培训机构9家,合计年招收动漫学生总人数达到l千余人。

与此同时,我国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办学历史短,师资短缺,系统全面的教材严重缺乏,教学环节不规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得以呈现。一方面,学习动漫艺术设计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形式逐渐严峻:另一方面,动漫界的人士却在抱怨动漫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中国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日益突显!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于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动漫(动画)产业研究相对较多,对动漫教育研究却较少,相当多的文章都是在谈论动漫产业时稍稍涉及动漫教育问题,而且谈论多为从动漫设计艺术所需人才角度来切入。如王永利《迎接中国动画产业的春天》只是蜻蜓点水地谈到动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黎明《中国动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了中国动画事业繁荣的基础在于依靠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国内从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的有关研究(包括研究论文和研究著作或系列报告等)目前还非常缺乏,《2004国际动漫、游戏教育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涉及到动漫教育及其发展战略的论文只有少数几篇。尤其是对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整个流程缺乏必要的分析,从而使得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缺乏可借鉴的理论成果。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我们当前的动漫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全面的反思。

一、关于动漫设计教育目标

我们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最初从事动漫设计和动漫产业的工作者都是从事工艺美术教育领域的学人。“人是历史生成的高级动物。”往昔人才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得这种人才成为“精”和“深”,专注于动漫本身的技能培养,着重于动漫本身的艺术形象的设计技能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技术性专门人才。时展到2l世纪,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传统的媒艺动漫设计人才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由以往的专家技能型转向博学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即:不仅仅要求这种人才只注重技能训练与培养,还要求他们能够成为“熟技能、懂策划、会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样,教育目标也由以往的技能教育为主转变为以设计艺术素质教育为主。

这种以设计艺术素质教育为主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中应该是以突出创造性思维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当今中国的内部环境种种局限,伴随着政治、经济、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要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发达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概念中,就自始贯穿着独立与创新的思想,同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教育是十分普及和重视的,它同样是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多学生在还未进入高等艺术院校之前,其审美能力、判断标准已达到一定高的层次,虽然艺术表达能力没有跟上,但艺术设计的构思创造能力却远比中国通过强化训练或临时改变职业目标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强。其实,从某个角度看,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成败的衡量标准也并非是培养出多少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工具”,而是让其掌握艺术技能,会创造贯通的“通才”创作者,无论他们将来在哪一个领域作出贡献,都有动漫艺术设计教育中所受到的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功劳,这应该就是素质教育与职业定位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概念上的根本区别和意义。在设计中,自由的创造及想象才是对时代心灵应当有的回应。真正的设计自由可以象直觉绘画般的畅快淋漓。法国艺术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分析设计作品质量下滑的原因总结为:“思想感情的薄弱,伟大原创的淡薄,只凭回忆和传统才保持那个观念,但手艺却更熟练了。”

这种动漫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所以动漫设计人才的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是使学生在自身设计能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在学科建立、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互融性,是指设计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任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成果,都可以融合到设计学科中,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设计学科内部各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学科专业方向划分要相对合理,打破专业方向之间的屏障,加强其共同点和交叉性,拓宽专业面。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筛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及时不断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媒艺动漫设计人才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

二、关于教学模式

媒艺动漫人才的成才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和学校教育的模式密不可分。纵观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教育模式:技能型、观念型和素质型。所谓“技能型”,即传统的培养模式,其特征是以具体的设计手法和技巧为训练内容和培养目标。这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忽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性、多样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人才的培养走向技能束缚的匠人型,跳不出旧观念的窠臼,这种模式最终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就是培养的没有思想的没有创造性能力的“设计工具”。所谓“观念型”,即追随现代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发展,这种模式使其设计有过多的追求,一味强调自我主观意识,而忘记设计的本质乃是一种造物活动,使得设计离开现实的丰厚土壤,显得飘忽不定。当然,结合到我国的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现实,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技能型教育模式的冲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代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主张的教学模式是“素质型”,是以增强设计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崭新模式,着眼点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综合能力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设计表达的驾驭能力等等。它具有现代建构多元化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色。

总体来说,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性教育,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熟练掌握和应用技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文化修养,人文品格精神的设计“人”才。这是21世纪对中国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手段已深刻而直接的牵制了设计者的思维判断方向。媒体手段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开拓出了视觉模拟新形式语言,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空间;另一方面,这种设计空间的力量最终产生出一种令人难以摆脱的制约和心理寄托,使得媒艺动漫艺术设计的原创性、真实自然性、人文思想情感性得以全面消解。媒介时代对当下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挪用、照搬、拼制成了设计者创作的有效快捷手段;随机、重构、拼接代替了创新、真实、情感。没有情感的驱动力,没有基本的逻辑线索,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作品承载的只能是欣赏当下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过眼云烟!

从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动漫设计艺术它重技能,重画面功夫,但更重“画外功”和“画后功”,这“画外功”指的便是多方向的诸如文学、哲学、道德等修养,这也是中国当下动漫设计艺术竞争不过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动漫设计艺术的根本原因。如何让受我们的媒艺动漫学生在有限的时限内掌握知识要领(技艺),既能够获得造型基础能力,又能够在艺术追求多元发展的结构中选择自己深入的方向及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在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当梳理学科和专业,改革学科发展结构和教育机制乃至教学计划,在保持传统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各相关各种学科的特色优势,创造出既有利于基础互通,多元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整合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系统的形式来。三、关于教学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的职责将不仅是向学生的头脑填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是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于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较高的境界。这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从事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如果没有哲学家对认识世界的思索,没有艺术家对审美意识的敏感,没有自然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只有采取切入学生心智,唤起学生探究欲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异常迅疾的世纪,这也意味着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师当作知识“仓库”观点的终结和将教师教学只是当作可以复制粘贴的“拷贝式”方法的休止。这种背景更要求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彰显“创新精神”,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钻探”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采用更为开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型课程,尝试运用“适当讲课+公开讨论+研究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学得主动,重在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注重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设计作品评价体系。支持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关于教学手段

今天,艺术设计教学手段已经全面抛开了一支粉笔、一支画笔打天下的年代,图像处理、印前技术、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已经为每一个从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熟悉,感受到他们带来的便利及快捷。我们相信艺术设计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将全面融入全新的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硬件”的建设。即学校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建设,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精品软件与数字化教学信息,因为这是数字教育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强调“软件”建设,即教育者应强化自己开发精品艺术设计教育软件的意识,全面融入全新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我修养,融合现代设计的最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精神。

第3篇

关键词:相似论;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

成都工业学院于1913年成立时首次招生,只有染织科和应用化学科两个专业,染织科即现在的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著名校友和晏济元曾就读于该专业。至今艺术设计类专业已近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工业实业救国到现在的艺术设计创新发展,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随着时代需求而变化着。我校现有七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影视动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图形图像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印刷技术专业、电子出版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强国”,完成“Made in China”到“Desing in China”转变就需要靠大量的设计类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专业建设与交流。通过学习我校著名校友张光鉴教授的“相似论”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专业群的建设。

一、从“相似论”到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灵感

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各个专业招生都非常好,但师资建设成为了困扰各个专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发现,彼此缺的老师正是对方的优质师资资源。通过对专业的教学计划研究,发现专业之间的共同课程很多,只是相互之间的课程命名不一样。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学计划,发现各个专业的主要课程为:绘画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类课程、专业课程,那么绘画、设计、计辅的课程都是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相似论”中提到关于相似规律性的研究,通过这个相同规律的研究,找到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就是我们建设专业群的最初灵感。

通过几年的摸索,协调好各个专业课程名称、课时,基于“相似论”影视动画和工业设计最先协调好,有了两个专业的基础,现在加入印刷技术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实践也能协调好。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路

1.开发共同模块。共同模块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按照专业特点分,一是按照教学计划模块分。必修专业课程建设,比如动画专业的:动画概论、动画设计、动画创作;印刷专业的:印刷概论、印刷工艺;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设计概论、产品设计等这种专业性课程,都安排在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绘画类共通课程特征化教学,比如动画专业是艺招生,印刷专业是普招生,作为共通的素描、线描课程,那么就需要按照必修课程处理,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情况进行课程建设。设计基础类课程,比如《设计思维训练》这门课程,艺招生和普招生最大区别就是,艺招生绘画功底比普招生好,艺招生能把想表现的设计绘制出来,普招生就相对困难多了。那么这种课程经过实践表明,只有放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差异化教学。

2.通过学分制开发专业课程。我们的教学计划是分为:集中实践教学专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这几个模块。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放在集中实践教学专周和专业基础课中完成。这样就能突出专业的特征。然后就各个专业共同建设开发专业选修课。我们将专业选修课进行共通课号和专业交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征,根据教师资源,根据学生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行选课。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完全按照大艺术类专业的方式,以人为本,根据老师的教学特长进行课程安排,术业有专攻,这样教师可以把自己最优势的方面传授给学生,也充分地利用了师资资源,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

3.根据专业特征开发共通课程。按照相似论的原理,我们将各个专业共同的课程都梳理出来,比如素描色彩,有的专业命为美术基础或者绘画基础,那么像这种课程我们就统一为素描和色彩课。像这样我们把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拿来研究,陆续开发出专业共同的课程,然后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特点,做好课程的学时分配。根据师资情况再把课号分到各个专业系部去,这样就根据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教学,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师资资源。以“photoshop”这门课程为例,影视动画专业分两学期学习,一学期学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一个学期学习使用photoshop进行设计。这个方法已经发表的论文《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分析过了。印刷技术专业命为“photoshop软件基础应用”,工业设计专业命为“计算机辅助设计Ⅰ(photoshop、coreldraw)”,经过探讨这门课程安排在专业选修课中,由学生自己选,也是安排成两学期教学,《photoshop基础》和《photoshop平面设计》,《photoshop基础》授课内容是photoshop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应用,由印刷教研室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photoshop平面设计》是建立在《photoshop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进行设计教学,这门课程由设计教研室承担教学。这样课程进行了合理分配,师资进行了合理安排,而这门课程也作为两个教研室的基础课程进行共建。这种课程也作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课以后相互交叉学习,作为设计类专业进行专业交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它他们具有“相似性”。

4.根据专业特征开发共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课程和课时都排好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开发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如果我们按照各专业特征去安排授课计划那么就失去了共选课的意义。基于“相似论”原理,我们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在设置授课计划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时候photoshop这门软件用设计的教学思路,然后再平衡各专业的特征,安排了photoshop平面设计、photoshop动漫绘制、photoshop插画设计、photoshop工造设计、photoshop广告设计等设计教学内容。既兼顾各专业特点,又进行设计拓展,专业教学交叉互补。

5.同一门课程交叉教师授课。外出写生时,由于是多个老师带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绘画教学,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每个老师的艺术风格不一样,那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风格学习,也可以各种艺术风格都尝试学习,然后再综合创作。我们将这种“相似性”规律用在课程中实践,开设《旅游产品设计》这门课程,根据各个老师的专业特征进行授课安排,如:旅游产品设计的卡通化,旅游产品设计的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的工艺性等等。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征,结合到旅游产品设计上,开设授课内容,并由该老师执教该堂课。

三、专业群建设阶段性总结

在“相似论”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探索了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和思路,但是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实际中改革进步。同时通过近年来专业群的建设,我们也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达到资源共享,专业交叉互动互补,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精,更有利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就业趋向

目前,我国将电脑艺术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由此可见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前景甚好。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呢?他们的就业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因此我借鉴许多前辈的优秀经验和观点阐述了我对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趋向的一些看法。

一、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设计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训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的流程和制作工艺。而我们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市场的希望。因此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使专业必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落实,可以和一些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二、电脑艺术设计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电脑艺术设计无论从排版到字体设计还是到图形图像处理上,都为平面设计注入新的血液。电脑艺术设计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技法上,还从设计师的初步定稿到对整体设计的控制、印刷制版以及和客户的沟通,都取代了传统平面设计中繁复的制作工作。电脑艺术设计给设计领域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电脑艺术设计的加入使得广告设计、报纸设计、杂志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更具有多元性。走在喧嚣的都市,放眼过去都是色彩斑斓的各种海报和形色各异的各类广告,比如服饰、小商品、房地产、招生、饮料、计算机、电影海报等等,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海报,它是某一特定商品、某一特定商业活动进行商业推销的制胜法宝。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好的销售,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到处进行广告宣传,为了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将广告贴到人口流动比较大,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制作精美而又有创意的画面成为各大商家首选。过去,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总是被嘲笑,老外戏称咱们中国的商品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现在,由于电脑艺术设计的加入,我们产品包装外观的设计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包装内在质量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减少了由于不美观外包装和包装质量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基本上改变了“一类产品,二类包装。三类价格”的旧貌。电脑艺术设计的出现,并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后,便以其独特的语言给平面设计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平面广告的创造空间。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三、电脑艺术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脑已普及到亿万家庭,网络广告逐渐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广告主都对其充满冀望。网络广告作为所有网站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而网站的点击率和浏览人群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依据。因此网站要吸引多的浏览人群和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个精美的网站,于是就需要设计师进行网站的建设和设计制作。

当前,我国还基本处于广告设计人员与网页制作人员相脱节的状态,即广告设计人员不懂制作网页的知识,网页制作人员欠缺广告专业知识,因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正好符合其需要。因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正好可以把握好这样一个契机。

四、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已经运用了较长的时间。建筑学上许多的传统理论通过电脑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随着电脑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它能通过高度复杂的视觉方式来表达设计师对建筑的构思和创作。

每个建筑方案在设计以及宣传等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方法来展示其最终效果;一种是建筑设计图及效果图。另一种是实体模型,但实体模型无论从质感到细节表现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而且制作成本高,不易流动展示。效果图则可以很好克服以上缺点。而运用电脑技术制作的效果图则更胜一筹。因此,电脑建筑效果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从建筑设计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很多房地产商的广告中更是随处可见。 论文 qiqi8.cn 毕业论文

五、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教育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也过于简单化。大家普遍认为:会画画,会设计软件的操作就可以作设计。许多设计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更是明文列出须应聘人员有几年的美术功底。会操作哪几个电脑设计软件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产生了就业的误导。

其次,从课堂教学层面而言: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没有紧密联系人才市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老师课堂教,学生课下做练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大多是老师讲述,基本都是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软件课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要。这使得教学被束缚在一种与社会孤立的尴尬状态之中,供给学生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是学生学习只寄托在课堂,只停留在课本的实例制作,课后不愿去学习新的知识,缺乏尝试精神,这使得学生学与用和市场完全脱节,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好商业化的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制作。

因此,中国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如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一线设计师等,建立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合作关系,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学习,并要求学习的教师参与其商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上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电脑软件课,同时也需要导入一些商业案例进行教学和研究,引入商业项目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将来要做的工作,并且让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和设计公司实习,了解其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从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六、专业人才需求及特点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6篇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第7篇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原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美术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

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粉画展、一届全国大学生粉画展和首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作品双年展。中国粉画艺术泰斗、我校杭鸣时教授致力于推广普及粉画艺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2集粉画教学专题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师的美术作品先后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4年8月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我校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王嫩教授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工艺大师姚惠芬、桃花坞木刻传承人工艺大师顾志军为我校兼职教授。

教学单位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风景园林学是“十二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院建筑学学科排名第18名,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第17名,风景园林学学科排名第23名。

建筑类专业(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首批特色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均通过了国家专业评估,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建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时还聘请了22位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教师队伍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建筑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专业设计竞赛中,共获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奖项12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院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课程等8项、完成或在研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部级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包括优秀规划设计银质奖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公开数百篇。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或地区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来院讲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由原美术系和传媒科学与技术系于2007年组建,两系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现开设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2013年起全部招收艺术生(部分专业原为理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5年,学院教师科研获得各种奖项15项,省级27项,发表、入选参展200余幅艺术作品。出版画册、专著、教材17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学院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将“学院艺术”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放办学、广泛合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大艺术、全媒体”贯穿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人文素质、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胜任环境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室内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艺术品公司等,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艺术品配套等工作;也可应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绘画基础,需先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本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专业学位(MFA)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专业以“厚基础,宽方向”为教学宗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师生屡次在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展和获奖率位于江苏同类高校前列。本专业开设了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新媒体传播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三个特色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设计策划方法,具备市场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平面、广告、展示等视觉传播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设计、策划、研究、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平面、广告、展示UI设计等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管理诸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数字造型、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空间软装设计等。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美术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为教育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试点专业。

美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水平,教师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国性大展和专业单项展览获奖,教师科研论文在各类高等级专业刊物发表,在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美术学专业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本专业为师范类,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中高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胜任社会多种类型的美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素材收集与创作、毕业创作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中小学校、各种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美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画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作、分镜头故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影视美学、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音乐音响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文化创意、游戏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建筑、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应用及理论研究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可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数字影视创作、虚拟现实、新媒体交互设计以及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工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影视创作为专业特色。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奖项。

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处理、数字色彩与版式设计、影视摄影与摄像、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数字视频制作、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画面造型、交互设计、游戏设计方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移动媒体、IT企业、网络出版、数字游戏、影视音像出版、影视后期特效、视频剪辑合成、虚拟现实等相关行业从事数字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编创与制作等方面工作。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招生省份和专业考试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广西4省(市、自治区,下同)设置专业校考,考生报考我校除参加所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外,还须参加我校在该省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第8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第9篇

素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浙江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09ⅡB-a49

摘要: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其优势与重要性在于不断弥补学科知识和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作用。专业选修课较必修课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特征使这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设计;选修课;教学改革

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鉴于这个目的,当下各个高校都增设了不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状况在处于向学分制过度阶段的高校中尤为普遍,选修课的功能与意义也尤为重要。专业选修课由于与专业实践结合密切,在数量及效能上明显胜于公共选修课。就设计专业的文化创意特性而言,学生不仅要成为应用型人才,更要成为通晓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这里的文化有其自在的体系,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学习,并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艺术水准。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专业选修课帮助本身文化基础较弱的设计专业学生完善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理工高校设计专业而言意义更大,难度也更大。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在选课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方面: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通识教育体现在学生收获上的严重不足;只关心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却忽略学生精神的满足和向往;发展定位目标的模糊、缺乏合理的梯度设计等。学生方面:学习的志趣和意义感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等;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如所选科目或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有的学生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专业与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相互影响的环节:一是互动机制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本身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对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学生学习的研究,故需要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学生的选课情况,将调查结果运用到第二个环节中去,使第二个环节能更科学地发挥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问题体现为对学生学习与教育评估方面的研究:《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实践》(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相关论文如《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5期)《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NESS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0期)等。此外,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是一项由院校自身发起、从院校实际出发、由院校自主参加、以改进教育教学为目标的大学学习状态调查,其调查工具是在引进美国当前深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基础上经过文化适应、认知访谈、信度和效度检测汉化而成的,目的在于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和成果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最终促使我国高校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和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是近年来在美国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年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英国开展全国大学生调查活动(NSS)以调整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澳大利亚也进行了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CEQ)和研究生学习体验反馈(PREQ)。

第二个问题的研究针对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展开。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西方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课程观,主要有: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体的课程观;以平等、民主思想为主体的课程观;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等。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唐纳德肯尼迪的“整体主义”教育责任观,认为完整性是课程传递的效力和效率的关键;英国哲学家波南尼从知识符号化角度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大学自身研究如:美国大学开展理工创业教育研究,如麻省理工大学以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始终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开放性、生成性、生态性特征,高校普遍展开教改研究。例如:《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2007年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7年度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项目)《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个性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工科院校背景下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类专业为基础》(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项目)《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创意型动画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浙江省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的理论性研究》《艺术设计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与整合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等;论文例如《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等。另外,针对课程观、知识观展开的研究主要有:《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观的重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浙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20世纪我国课程本质观的传承与变革》(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大学人文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均为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论文如《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等。上述研究结果对本论题有借鉴价值,但相关实践验证方面的材料较少,目前NSSE-CHINA这项调查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涉及的院校较少,由于并非专门针对选修课展开研究,也尚未付诸选修课的改革实践,故将借鉴其科学结论与规律,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付诸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具有可向社会推广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艺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同时缺少对选修课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寻,从而影响了选修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我院选修课程任课教师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并达成关于选修课教学的一致意见;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学院艺术院系自身特点形成教学特色,在教学方式等环节上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摸索规律,修订讲义。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材及讲义内容先进、体系创新,因材施教。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内形形的同类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设计,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设计的人文精神;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能充分运用启发、互动、案例、讨论等方式的教学形式和创新实验性培养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观摩和艺术实践,针对各专业学生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造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以鲜活的艺术设计作品实例作引子,将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在研究实例的过程中逐一掌握实例中融入的知识点。教师将科研课题引入到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

总的来讲,创新之处在于坚持科学主义课程观,即以符合人需要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学科为主干构成课程系统,以问题为中心,尽量用丰富的资源来探讨,以此为方法贯穿艺术设计选修课教育的始终,贯穿课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的始终。与此同时,注重各校和艺术院系的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此探索理工高校艺术选修课教育的规律。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上――体系新颖,观点明晰,内容设置注意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波南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胡森著.《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拉塞尔著,陈世怀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7.马克第尼亚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文化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9.杰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10篇

关于多媒体,从广义上说“是指多种功能单一的教学媒体的组合应用”,狭义上说是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即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后者也是今天被人们广泛认同并使用的对多媒体的定义。笔者根据艺术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设计透视学抽象的学科特点,在设计透视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将能更好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透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授法为主,使用黑板、粉笔、尺规等教具, 以一本教科书为根本,先从理论方面讲解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空间环境进行透视图的绘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校设计学科教育教学的要求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迎合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类学生一般是通过艺术高考选拔,多数同学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而透视学课程需要运用到与数学、几何学相关的知识,侧重对逻辑思维的运用,比如在透视学基本透视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内容中,由一系列的定义、画法和推理证明组成。特点为概念多、证明复杂,且语言表述多以数字和字母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内容从第一印象上就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表现出因基本概念的模糊而导致作图难度大,理解困难,无法灵活运用,从而降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方法守旧,与快速发展的教学环境不适应。时代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对先进教学资源的浪费。比如,透视图在如今可以通过计算机任意转化为二维图形,便捷、直观,不再受手绘透视图的视角、视距等多因素的干扰与制约。如果透视方法选择不当,不仅影响作图效率而且经常出现约束比例尺较难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比例失调的问题。或者透视图太大超出画框;或太小与画面尺寸不相协调。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教学实验,提出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解决现存问题。

三、多媒体环境下设计透视学教学方法改革

1、提高学生对透视学的兴趣

根据目前设计领域的信息反馈,大部分设计类学生已经意识到手绘效果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希望自己的手绘能力得到提升,这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尤为突出。但设计透视学一般安排在一年级的专业基础学习阶段,手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设计透视学的教学初始应使用 Powerpoint 为学生展示设计领域中各类较为成功的效果图典范,通过手绘透视效果图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得感受到学习透视学的重要性。

2、运用Powerpoint动态演绎教学内容

以透视术语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尺规在黑板上根据术语概念直接进行讲解和绘制,需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维不断的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之间进行转换,这样无疑是加大听课难度,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无法跟上教师节奏而选择放弃学习。现在,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对透视术语的每条线,每个点进行动态,全方位的演示,精准而容易理解,同样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运用到关于“天点”,“地点”等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里,学生理解了概念,在后期绘图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枯燥的课堂也会因为这些活动的画面变得活跃起来。

3、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整编

一般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教材是由透视学的发展史,透视术语定义,透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几个大的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讲,很容易出现“狗熊掰棒子”的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选择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比如,在讲透视术语阶段,可重点讲解与下一节“一点透视原理”内容结合比较密切的部分,这样学生学完就能马上运用,不易遗忘。这样的内容安排完全可以借助课件而不单单是依靠课本。

4、结合实际案例,完成从三视图到透视图的转换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目标空间进行实地测量,学生记录基本数据,绘制简易三视图,并且根据三视图完成最终透视效果图的绘制。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透视图与三视图和实际空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锻炼,同时体现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要有图片记录,并且制作幻灯片进行作业讲解。

以上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独立进行的,多媒体的运用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分开,多媒体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用幻灯片“播放”课本的阶段,如何全面深入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敏,窦立亚:浅谈设计用透视学的特点及教学方法,艺术与设计,2010.

[2]关杰:运用多维性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透视学课程改革,美术大观,2012.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 起源 现状及发展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图表现的主流。所谓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表现设计意图,最终以图像的方式告知客户,使客户清晰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创意,它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表现方式,通常又被人们称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

一、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设计源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使用计算机绘图的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而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电脑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最初CAD被解释为“计算机辅助绘图”,由于当时计算机在设计上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手工绘图的一种新工具,但随着后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CAD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扩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像素的产生、80年代三维曲面造型系统的开发等,使电脑绘图从只能用“线”这一基本绘制元素发展到可以用点、面、体进行绘制计算机图形,从而使CAD的含义也发展成现在人们比较熟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接纳了计算机绘画作品,这也标志着新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诞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技术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表现是使用手工绘制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表现领域以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表现的主流。起初,设计师主要运用Auto CAD软件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在方案阶段还以手绘为主。但随着相关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进步,它自身的强大优势得以显示,同时对传统手绘表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建筑效果表现的类型己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建筑漫游动画和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计算机建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制作的静态的效果图。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从平面、立面数据中得到透视图,透视点位置及视点角度均可变换,然后再渲染出二维图像,这种方式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漫游动画是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内或室外的设计阶段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

三、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比如各种方案的汇报、投标以及招商广告中随处可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绘图软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课程。人们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想方设法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在模型、材质、灯光以及各种渲染技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最终的效果图的艺术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法则和审美方法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是相同的。所谓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官和相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所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既要真实的描绘场景,又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偷悦。不可否认,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求新、求异的视觉口味也越来越高。这源于技术的发展、审美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目标是使效果图具有真实感,能够模拟未来场景的真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计算机建筑效果图的风格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提高的视觉口味。计算机建筑效果图既是表现的技术同时它又是视觉艺术。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软件有Creator系列三维建模工具及Vega场景管理软件。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逼真的、纯三维的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作为建筑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方案,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术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愉悦而不是审美疲劳。为此,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的发展情况,未来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张绮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绮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2篇

    艺术设计行业与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竞争激烈:(1)优势品牌成为市场的亮点。一些具有优势的艺术设计企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壮大,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也成为艺术市场的亮点。如一些名牌家具公司、服装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动画公司等,但是大品牌不多。(2)产品日益丰富,品牌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众多,其中大多是小、微企业,虽然实力弱也极大的丰富了市场。(3)外资品牌在中国艺术设计市场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例如动画行业的美国华纳、梦工厂和福克斯,服装服饰行业的迪奥、夏奈尔、ZARA、LV,建筑装修设计行业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KAINDL必美、grzywinski+pons设计事务所、英国的百安居公司,平面设计行业的21TORRGmbH、25records、afterlab、AKADEMIKS、Anatomique-Edition,等等。(4)我国艺术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流动,大企业队伍壮大的同时,生产规模并未扩张,反而呈现收缩趋势,企业发展方向已经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5)受到政策、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施工、加工型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相应的艺术中小企业队伍逐年扩大,但向纯设计类企业流动的趋势明显,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待遇不高,再有就是设计师的价值不易得到实现。可以说艺术设计行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艺术、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素质现状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本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生源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明显偏低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突出的问题。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扩大而生源则明显减少,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呈现的普遍特点有: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吃苦精神差,喜欢享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离现实。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时,无论是省考还是校考都是报名者众多,队伍排得很长,我们也许就此认为生源数量巨大。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是有其现实原因的:中国考生的传统是理科成绩不好就考文科,文科也考不上就考艺术,因为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分数线要低很多;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文理科成绩都不好的考生,就此找到一条捷径——学习美术,它不是特长而是专业,并且还是捷径专业。当然,考生中也有很多人属于真正爱好美术,并且有较高艺术天分的,但整体看,生源质量不高。

    (三)教学目标比较与分析美国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B?S?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情感、技能”[2]。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在评价时候比较容易把握,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将布鲁姆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分成了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教育,把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则,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差距,这与课程设置有着较大的关系。很多院校不是按照设计专业的逻辑、结构的需求,而是根据现有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分析经调查,我国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开的教学设置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三大块:艺术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以及糅合了以上两种课程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辽宁省十余所高校的调研后发现也有较大出入的地方,首先,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不同,比如个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类课程,有的开设144课时,有的开设156课时,有的开设168课时,有的开设220课时,最多的开设了340课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社会岗位需要、学校环境、师资等条件后,多少课时量合理,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再者,对于每个学期要开设的课程,各个高校也不一样,根据知识技能结构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安排在哪个学期上,上哪门课程,直接关系到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各个院校在课程顺序安排上是不一样的。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这些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史论类课、专业方向效果图技法、专业方向结构课、专业方向技术课(制图、施工);专业方向课——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课题设计、实际或模拟制图及施工实践;专业选修课——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交叉类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国各高校艺术专业对这四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动手实践操作,还有的对艺术类边缘交叉学科更为重视一些,从整体看,体现为实践类课程偏少而且执行力度不够,对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更是设置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

    (五)教学组织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按照大纲和课时数比重组织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围绕课的类型、结构、场地设备的布置等,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去设计一堂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技能教学为辅。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各科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仅仅是根据科目的个性特点拟定教学计划,过分强调各科目的独立性,忽略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性。受课时的制约,学生只能上统一的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练习方式等都被一一地禁锢在统一模式中,根本体现不出“因材施教”。还有就是高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少,相互观摩少,信息交流少,人为的割断科目间原本存在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自身课程特点,不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仅限于课内教学,而忽略了课外技能实训、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应重新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新组合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和学所用的工具或设备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逐渐得到了加强。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学生成为配角,成为课堂上的听众,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思考时间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少,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了教师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违反了高职教学规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开发不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七)评价内容与方式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项目复杂,类别繁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与检查,所以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评价五花八门、不尽相同。艺术史、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学习评价内容为理论考试或论文形式;美术设计基础、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效果图技法、主题设计等课的评价内容为平时作业上交数量和作业质量;工艺、施工操作等课程的评价内容为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堂表现、出勤等。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理论知识的评价、平时作品的评价最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评价相对较少,而且只是在工艺类课上体现技能评价较重视,总感觉在学校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有理论素质了,技能到工作岗位再实践也晚不了。导致上到教师下到学生都不重视技能学习,大部分教师都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的评价片面。传统的考核一般是单纯的理论应试考核,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出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评价机制陈旧,考试形式单一,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临时突击,卷面成绩照样很好。这样的考试结果,失去了它的教育性和公平性,对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工作,有害无利。

    (八)高校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多数院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1.师资队伍来源的复杂。中国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都是由并校前的几个学校的美术、工艺美术、艺术专业等组成,大部分新教师基本上是直接从院校毕业招聘来的,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缺少必要的社会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专业知识面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给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质量不高,与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2.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经调研,中国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比例为:本科毕业占51%,硕士毕业占48%多一点,博士毕业生不到1%。由于并校前很多学校是培养大专生,而现在基本都是本科院校,所以教师队伍学历高层次就明显偏低。其中,正高职称占6%,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3.由于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从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过程,实践技能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的要求。4.由于教学需要,各高校均从企业外聘了一些企业技术人员补充教学,经过教学反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