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引导文教学论文

引导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10 13:50:38

引导文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引导;模仿

少儿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为主要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它不像话剧、电影艺术那样直观刻划、展现,而是长于抒情和拙于叙事的人体艺术,是人类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感情迸发的集中表现。少儿舞蹈也正因此而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语言来塑形象并产生了舞蹈语汇,利用舞蹈语汇使舞台形象恰似“活的绘画”、“动的雕塑”给观众美的享受。

笔者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认为,要根据培养的目标精心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因人翩宜。本着提高少儿舞蹈技艺,开发少儿智能的双重教学目的,使少儿通过舞蹈训练,不但体态端正、敏捷、优美、含有艺术细胞,同时也使孩子更加聪明伶俐。因此,舞蹈的发展要从娃娃做起,舞蹈教学理论必须要从教师科学教学法抓起。

一、引导启发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舞蹈的形象美感入手,启发儿童少年舞蹈表现自己的形象美,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步引导少年儿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由好奇到爱好,再到深入自觉,从中得到快乐,按着他们兴趣升华,使他们一步步走进舞蹈的殿堂。引导启发要耐心,要因势教导,要由浅入深,要循序渐进。例如:一位刚到舞蹈班的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很轻松熟练地随音乐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就会产生胆怯和自卑心理。这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和唐发,鼓励他大胆地走到同学中间,对他说:“你先慢慢去做,过几天你会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你是聪明勇敢的孩子,去吧”。他受到老师的鼓励,就会把羞怯抛开,走到那些学生中去。兴许,一个舞蹈家的第一步就是这样走的。再如,初学者练软度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腰腿练出来,同时在适当时候还必须借助外力练习。在老师用力帮助孩子练习时,孩子们的怕疼反抗力很强,不配合,这样教师要进一下步引导,让他们不怕苦,有毅力,积极配合,然后刻苦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示范模仿式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每看到一个动作,听到音乐声就会模仿,有的聪明的孩子模仿教师维妙维肖。而示范模教授舞蹈也是少儿舞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孩子基本功,小舞蹈组合都要做示范。主要要以示范的形式去传授。老师示范要标准,要专业,要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学得认真,会通过模仿很快地接受。音乐节奏练习、软度、开度、身体的协调性训练,教师要认认真真地示范。尤其启蒙和初级课,让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得以发挥,就是送给他们打开舞蹈宝库的钥匙。例如:有一次我收了一名和别的老师学过一年多舞蹈的孩子。我发现她的腰椎弯曲不对,后来看她做才发现是由于她压腿时姿势不正确造成的。这以后,我每次做动作,都在她前边做,让她认真模仿,并让她用手抚摸我做动作时的关节、肌肉、骨骼的变化帮助她用正确的动作姿势练习半年后,弯曲的骨骼得到了很好的校正。她舞蹈的动作姿势标准了,也美了。

三、对比教学法

现在我国对少儿编写的舞蹈教材是《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它可以让少儿循序渐进地发展。而现在普通教学教师还是采用“弯腰、压腿、排舞蹈”的三步曲形式教学,这样训练出的孩子力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都不够,所以会影响表现效果。

对受过“三步曲”训练的孩子就要采取对比教学法,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所学先是认真练习,加强记忆力,然后,根据《教材》再系统地帮他们进行音乐、软度、开度、力量、协调性的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复习“三步曲”时学习的舞蹈,他们立即体会到系统学习后,再做综合性表演的轻松。经过对比,会使孩子更进一步,对孩子差的方面可以补充,错的方面可以校正。

四、观摩讲解法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学生不可无友,不能不去见识。因此。要让孩子们长见识,就必须多进行观摩,多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提高我们的舞蹈表演水平。首先是观看录像资料带,观看各种权威性训练和表演,并且认真地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心中产生对更高层次的向往。其次是观看各种实践性的表演,让孩子们熟悉各种表演环境,提高表现能力,增强表演兴趣。

五、联想教学法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大胆地联想,去幻想,又是一个主的教学方法。在编排有歌词的舞蹈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歌词去想象,然后再进行练习。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和身体的协调性时让孩子们联想蝴蝶、蜻蜒、大雁等飞翔的姿势,然后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这一组练习,孩子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接受非常快,一学就会,并且很感兴趣,做得非常投入。我在教眼位练习时,把它稍做加工,就成了一个扑蝴蝶的小舞蹈,让孩子们想象一只美丽的花蝴蝶,上下翻飞在花草丛中,一个翩翩少年高高兴兴地来回捕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蝶童相戏画。:

六、实践教学法

第2篇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中“问题”是关键,好的“问题”紧扣专业需求,并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好“问题”的提出必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就是岗位能力需求,即反应教学的必要性;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学生有能力处理,即反应教学的可行性;三是实用性和趣味性,有用就能引起关注,兴趣则是最好的教师,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调整、充分的认识学生,再通过趣味性及实用性处理,才能提出较好的“问题”。

1.1充分调研调整预防医学教学内容

改变以前“费力不讨好”的面面俱到的全套内容,进行精简调整。既体现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又要适应当前岗位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当前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内容则从传统教学内容转向以包括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病防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防护监管等当前关注热点为主。

1.2分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效率直接决定教学效率。高职高专医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加之文理兼收,致使注重逻辑理性思维能力的医学教育对部分文科生来说有了相当的难度。学生基础不同,对相同知识的理解就有差异,容易出现不能理解甚至理解偏差。然而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质,学习效率定会提升。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问题”就在学习情境中自然提出,顺势引导,学生则可从中个性化理解。然而“问题”的难易程度则要适合学生能力范围,难易适中,让学生既有能力解决,也要通过适当的知识积累才能得出答案。

1.3“问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处理

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载体提出,体现其实用性及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如通过“模拟岗位情境”、“政策法规”、“公共卫生事件”、“科学研究”、“媒体新闻”等形式提出敏感“问题”,吸引眼球,因势利导,学生就像是身临其境完成了任务,让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好像完成了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即可部分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如在社区预防服务与社区健康促进章节,以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制度及目前的现状为背景,抓住核心内容,通过处理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什么”、“人人享有怎样的卫生保健”、“如果你是一名社区医生,你怎样让社区居民享有健全的卫生保健”等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既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也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学习变得主动而积极。

2教学环节的把握

2.1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所以,课前首先给学生布置问题情境及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或主动提出问题解决。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变传统的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2.2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步骤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潜能。首先是学生通过自学,收集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初步答案,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其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的讨论、总结,互相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向教师及其他专家请教。这样,学生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使其对教学内容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提升其认知能力及学习成就感。

2.3归纳概括

通过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后,课堂上教师再及时归纳概括,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特别是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理顺纷乱的头绪,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及时归纳概括可以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逐渐向正确的结果及方向靠近,尤其是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

2.4拓展与创新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临床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把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进行拓展应用。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预防医学联系深远,所以,课后问题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围绕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评价模式的健全

传统的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数不能代表能力。所以,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首先,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教学效果不单看分数,而应多因素考核;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不是分数论英雄,学习重在过程,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的纪律要求、勤奋的学习毅力、团结的协作精神等才能在过程中体现出来;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学习的结果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出来;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教学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从过程的考核角度就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其次,“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除了掌握知识的多少可以通过传统考核评价出来,然而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无法得到评价。所以评价体系中应增加个人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4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装饰性劳动是一种葛成本低效益的劳动,有技能展示、材料加工和环节冗繁三种类型。社会风气、人的本能、教师理念及教育评价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它的出现。装饰性劳动这个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将会使教师赢得更多的解放,而它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努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总之.教育内外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幼儿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风气的激化物。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 教育方法 引导 认知 研究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而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却十分淡漠,需要强化该方面的教育。现代的学生将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的发展状态,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使之深刻的认识到,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及安全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对于经济建设的活动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在高职学校中,其学生与一般院校的学生的各项情况具均有较大的差异,包括心理特征、文化基础、行为逻辑等,需要老师发挥出主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提高其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

1 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理论上将,素质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其是个人先天生理、心理特点,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等各项因素共同作用,发展的结果。纵观现代社会,大多数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一般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凡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及独到的见解。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与一般的院校有所区别,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术,相较其他性质的学校,对于文化教育,稍显薄弱。高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文化素养不佳,基础较差,

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到其素质的各种特点,包括有序性、层次性、开放性等。每一个人的素质层次都是客观的,并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其开放性特点也表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老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不能只看到其文化素养较为薄弱的情况,也需要分析其提高素养的空间[1]。

2 具体教学方法

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技术,学生的目标大多是得到一份待遇良好的工作。在该理念下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十分淡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上述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育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如悬念设置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或者将其中的各个方法结合使用[2]。各个教学方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及使用氛围。悬念设计教学法中,需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浅到深地设置数量不等的悬念,积极鼓励学生自行思考,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身存在不足,并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不断的强化其分析能力及认知高度,如在进行《陈涉世家》的教授时,可以设置多个悬念,陈胜吴广的理想是什么?其起义基本理念是什么?该理念对我们现代的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后还需要重点讲解“王该文”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的指导作用,人需要有理想、有信念,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理想抱负及人生的价值;情景再现教学法通过场景的布置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扩展想象力及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时在讲解一般的知识时通过举例子,将知识点融入实际事件中,使之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及现代社会的基本情况,如在讲解《田忌赛马》这篇文言文时,即可以将该知识扩展到数学的排列组合及统筹等概念,而该知识与现代较为先进的管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教授,该方式的缺点在于方式较为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而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均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因此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漫不经心的态度,使之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更加轻松地融入学习状态,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时,可以请同学推举一名具有唱歌才能的学生,将古诗配上最新流行歌曲的曲调进行演唱,其既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于古诗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可以作为课堂调节气氛的娱乐方式。该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与老师的处于平等的高度,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展示其才能,扩展其思维[3]。

2.3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网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设备更加先进,课堂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促进了课堂容量的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料,让书本中较为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更多的事物,如在讲解《勾践灭吴》时,也需要讲解该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勾践的生平,这时即可以展示越王勾践使用过的青铜剑,使学生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及铸造工艺等技术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讲解《阿房宫赋》时,可以为学生展示阿房宫的复原图、兵马俑、铜马车等,学生对于秦始皇时代的建筑结构等会有更多的了解,为学习建筑技术的学生扩展了知识面。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微博、QQ、微信、YY等,达到课堂之外的互动,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4]。

2.4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现代文时也需要尽量融入传统文化,要求其在分析问题时尽量利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讲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关系,使之认识到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走向。文化总是先继承,再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出更多更丰富的内涵;而发展的新内涵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作用或者影响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引导,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及发展者,使得其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5]。

3 总结

高职学校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特殊性,其信息特点极为特殊,其世界观有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或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文化基础较弱,在对其进行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兴趣爱好及现代较为流行的元素,不断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文化素养,正确的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高职学校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国英.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高职语文教学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17.

[2]童俊艳,候伟东.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5):115.

[3]闫晶.高职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183.

第5篇

    现以《不贪小便宜》一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由外部调节向内化发展。先由课题引导探索,使学生产生学习 需要。新课开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不贪小便宜”来说一说:从这个课题上看,我们在这节课 中应该学到哪些知识?通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为以下几题,然后展开自由讨论。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怎么多找回一元钱”。这部分是遇到问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赵虹发现买东 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回一元钱时,会怎样想?”学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设想赵虹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样想?为什么?”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前一个问题中的正 反两种想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的给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思想动态,为及时 反馈、调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第二部分由“这时弟弟”至“赵虹飞快地向商店跑去”。这部分写思想矛盾斗争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是实现认知目标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爸爸的话,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按独立思 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教师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生 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能得 到激发与共享,从而明确贪小便宜的害处,解决教学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听了爸爸的话,赵虹与 弟弟分别会想些什么”。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探索,形成统一道德 观点——不贪小便宜。

    第三部分由“你买什么”至结束。这一部分是赵虹不贪小便宜的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 行心理体验。通过对售货员收到返还的一元钱时的感激与敬佩及赵虹听到表扬时的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自然地产生“我也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可耻”的思想,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形成道德行为奠 定基础。

    三、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新课开始 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从而达到认知目标。

    (1 )通过举例上升为理论:有机会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没有据为己有,就是不贪小便宜。

    (2)贪小便宜的害处大:给自己种下了坏思想的种子, 给他人带来损失。

    通过引导,给学生提供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在充分探索中学生自己进行了认知 加工,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达到了认知目标。

第6篇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高职高专 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一、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引导文教学法概述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以案例为载体,以引导文为主要工具,以引导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1)把课件作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

(2)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突破,忽略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过程

(3)注重技术提升,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文教学法的特点

(1)以培养自学为主。采用在引导文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制定工作计划、获取关键技术,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自学方法,必将终生受益。

(2)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告别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一个人讲,学生照着做的,只重技能不重能力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情形,注重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

(3)信息流的单向传递向多向传递转变。传统教学法下,信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引导文教学法下,信息可以由教师向学生、学生向学生、学生向教师进行传递,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引导文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在进行项目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引导文教学法下,学生通过制定项目计划、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课堂生动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知识捕获率。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PPT应用技术为例讲解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学会将PPT应用技术的诸多知识点逐一进行讲解,使学生被动的获取知识,但在引导文教学法下,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案例的展示与研讨升华,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帮助学生出谋划策。

主要步骤如下:

(1)导言。下发引导文,向学生明确工作任务,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任务的选取要体现应用性、时代性、要极赋吸引力。

(2)信息。在这个阶段学生应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和引言,借助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收集并加工重要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自学,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任务,这一阶段主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是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但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监督,以免学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最初的学习目标。

(3)计划。学生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每个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思考计划的可行性,有必要与指导教师沟通。

(4)决策。根据计划进行组内研讨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各组要讨论出计划实施的结果。明确设计方案。

(5)实施。根据决策来实施计划和任务。各小组根据前一步的设计,通过自主学习所捕获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完成工作任务。

(6)控制。在遇到困难或任务进行不下去时,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如,有的小组设计了按钮及跳转功能,但在应用过程中确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时,可以与教师沟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7)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案例,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讲解,同时进行评价,接受其它组的评审意见。根据审意见,进行案例修改,同时对案例设计、案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升华,实现技术提升。此过程中,实现信息流的多向流动,将学生实践中的技术技巧在全班传播开来。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教师水平有限,应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其提高。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将教师由教学过程解放出来,但其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却大大提高。教师要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即能体现工作的完整性,又能体现关键技术。虽然很多教师已积极投入引导文的制定与设计中,但缺乏专家的指导。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能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各阶段。为了提高教师水平,以适应新教学法的应用,应为教师多多提供学习机会,以促进其水平的提升。

第7篇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较为笼统、较为含糊的目标概念,因为难以和学生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也较易为教师所忽略。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会审美,学会做人”来看,情感价值观必然与课文内容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每一位语文教师理应重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必然能有所为,甚至能获得较其他所为境界更高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笔者认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并不多是培土浇水式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通过教学对全体学生进行道德的感召和精神的引导。也就是说,教师所适宜做的不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动力,而是引领学生人生航船的灯塔。

怎样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呢?

一是从大本大源上从人生哲理态度上去引导。所谓大本大源,就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哲理的高度,民族文化的渊源。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崇尚古代诗文的典丽雅正,祖述屈原的伟大精神,领略陶渊明超然世俗物欲之外的淡泊情怀。在此基础上,更需让学生追求的是要达到王羲之、柳宗元、苏轼等先贤的人生哲理境界,形成人与自然天人和谐的宇宙观,领会诸如《春江花月夜》等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与诗意。如果教师只从小我的功利观念出发,提示不认真读书就会种田修地球,就会做下等人,其视野就会显得不够开阔。一个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语文教学从大本大源上从人生哲理上去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就是要提倡学生人品端庄,仰望星空,志趣高远。崇尚大本大源,崇尚人生哲理,仰望星空,法乎其上,才有高致。

二是从正确的荣辱观上去引导。目前,普通高中不少学生荣辱观常常正反颠倒。蓄黄发,涂指甲,忤逆父母,敢讲痞话,敢顶撞教师。这些学生多是不以浅薄粗俗为耻,反以为荣,一谈到道德良心,就认为教师跟不上时代,迂腐可笑,骂教师神经。在语文教学中,初遇此类情形,教师就应大张旗鼓地教育学生以宋濂“色愈恭、礼愈至”为榜样,引导学生敬贤尊长,以敬贤尊长为荣,以违纪暴戾为耻。在讲授《项脊轩志》、《大学(节选)》这类课文时,引导学生以感恩父母先人为荣,以克己修身明德为荣,以邪恶忤逆为耻。同时,教师本身也应在道德上率先垂范,讲明人的人品重于财富,内圣而外王,应该有正人君子的气象,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为荣,以追求低级趣味为耻。有些人认为不能在语文课上有过多的道德是非之分辨,媚俗顺应潮流,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

三是从艺术审美观照与科学观照的角度去引导。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的“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有意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观照的引导和科学观照的引导。在名著导读《谈美》之介绍中,也谈到了这两种观照角度的不同。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既引导学生崇尚理性,崇尚科学真理,追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仁爱万物,追求美,欣赏艺术。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审美的艺术的观照,领略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妙。尤其要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对学生多予开导,消除学生读古诗文无用一心追求顺俗合用的功利观,鼓励学生涵泳诗意,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只有这样,许多学困生才可涤除身上的痞陋之气,变成文明儒雅而有教养的人。

总之,在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资利用,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仁德与睿智的思想光芒,不断地引领学生的人生航船驶向美好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三中学)

第8篇

一、重视“导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些话指出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里,简要枚举如下:

引导学生掌握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改变他们只动口不动手不动脑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克服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讨论,辩论的方法,改变他们在课堂上只听不说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重视“导读”,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使学生逐步增长知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话都指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越是导之得法,学生就越是学得主动积极。几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导读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下面,简要地列举几种导读方法。

(一)直观法导读。就是利用课文插图、挂图、电化教学、电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导读,在讲课前我让学生先看赵州桥的彩图,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说明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对照一下,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悬念法导读。就是在讲新课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七根火柴》,我指出导读思考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教学《同志的信任》则指出导读思考题: “‘同志的信任’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对谁的信任?”,为了解开这些悬念,学生读得特别认真、特别细致。

(三)辩论法导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能引起积极争论的导读思考题,激发学生去辩论。

例如教学《驿路梨花》时,我提出“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辩论题,学习《荔枝蜜》时,我提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作者这样说会不会自相矛盾?”的辩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激烈的辩论中得到了启迪。

(四)归纳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例如,我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在总结课文时,提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民大会堂介绍得这样清楚,使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讨论,同学们归纳出如下几点:其一,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其二,合理安排了说明顺序。其三,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其四,突出了重点。其五,语言准确。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结论去对照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看是否也有这些特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通过归纳,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也较好地掌握了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的―般方法。

(五)迁移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注意精讲一、二篇教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六)比较法导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纵横比较,前后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它不但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通讯《北京立交桥》和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课文所写的对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写“桥”)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前者是记叙文,要使读者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要使读者有所知,因而两者的表达方式不相同。这样,学生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三、重视“导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做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课内的“导练”,让学生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张志公语),注重把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读写听说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重视课外“导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能力。多年来,我遵循“三老”的教育思想,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重视“导”的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9篇

[关键词] 引导文教学法 《进出口贸易实务》 教学应用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主要介绍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坐在教室里学习这些具体操作流程和法律、惯例等,感到既枯燥又抽象,觉得这门课深奥难懂,笔者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探索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使他们在学到工作方法的同时,学会了独立解决今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文)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是引导文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引导文中包括一系列难度不等的引导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的引导下,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取有意义的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制订并实施工作计划、评估工作计划,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引导文资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引导文及相关资料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际任务。这里,我以国际贸易术语的学习为例来说明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1.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开发引导文,作好教学准备

引导文是指导学生完成某一教学项目(或教学单元)的重要教学文件,它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准确性、连读性和方向性。如何开发引导文呢?引导文的种类很多,如项目工作引导文、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文、岗位描述引导文等,引导文的开发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认识规律进行设计,我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多采用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文,这种引导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真正地知道此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作用。比如,在学习国际贸易术语一章中,当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装运港船上交货三个术语后,如何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其他贸易术语呢?我为此设计了如下引导文:我国西北某出口公司于2009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甘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1800美元,FOB天津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期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出口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于是在2月上旬便将货物运到天津,由天津办事处负责订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港口存仓后的第二天,仓库午夜着火,抢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公司总部并要求尽快补发30吨,否则无法按期装船。结果该出口公司因货源不济,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日方同意延期,但要求降价10%作为补偿。问题:(1)西北某公司在这次贸易中一共遭受了多少美元损失?(要求计算结果)(2)如果西北某公司事先购买了保险,他的损失应该由谁补偿?(3)如果西北某公司购买保险,保险的期限是什么?(4)由于西北某公司远离装运港却采用FOB一类装运港船上交货的贸易术语,增加了哪些成本?(5)有没有更好的贸易术语使西北某贸易公司的风险早点转移给买方?(6)在实际工作中,最终采用什么贸易术语成交,取决于哪些因素?

2.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或实际工作任务

在引导文教学法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比如,上面引导文提出的前三个问题,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独立完成,第四个问题则可以由同学们通过讨论完成。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换信息、想法与意见,增加了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机会。在一场效果良好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同学的观点作出反应,提高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论证的能力,其次,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第五个问题)则由老师引导,先分析哪些情况下适宜于采用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再分析在本案例中采用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的弊端:卖方风险转移的时间严重滞后于货物实际控制权转移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如何使卖方对货物控制权转移的同时也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三,通过教师参与对第五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货交承运人一组术语,在学习完了新的一组贸易术语后,使同学们明白了在这一组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该组术语中风险划分的界限和交货地点。

3.对学生理论学习或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对货交承运人一组术语的学习知道:当卖方货物所在地离装运港路途遥远或卖方无法对货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应避免按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与买方达成交易,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西北某公司改用FCA术语与买方成交,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损失。对于这一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回答第六个问题来检验和评估这一结论。在实际工作中,最终采用什么贸易术语成交,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果必须采用FOB等装运港船上交货的术语,卖方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由此带来的损失,比如要求买方提高价格以弥补到装运港的运费和购买保险的成本等。

可见,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的一个个循环。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开发引导文时不能拘泥于引导文的结构和形式

引导文教学法作为企业职业培训的一种方法,有它一定的结构和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文的开发应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开发引导文的核心是提出引导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准备哪些知识等。

2.教师在开发引导文时要处理好引导文与现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引导文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既不能简单地将教材作为引导文,又要避免脱离教材,随意设计引导文。在开发引导文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某一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的要求,着力于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问题,即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学习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评估范围与标准等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第10篇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主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事物的能力。引导文教学法是德国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倍受国内外职业教育界推崇。以笔者所就职的学院为例,学院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综合运用国内外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重点推行引导文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例进行详细介绍。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word、excel、演示文稿(ppt)、internet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六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技能。在高职院校里,大多数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采取的是传统式的教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的思考、分析。真正的学习应重在学习者的主动与交流。而引导文教学法正是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工作技能,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与特点,应该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

2 引导文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教师准备好的引导文文件,以完成预设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准备、检查、评估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是提出引导问题,通过任务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已学会分析教师制定的引导文中的重要信息。引导文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检查的能力,让学生在学到工作方法的同时,还提升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文教学的工作程序分为六个步骤,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引导文教学法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工作任务相结合,将单一性知识组合成综合性任务,建立一条阶梯式的技能训练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体模式方面,笔者在实践引导文教学法的过程中采用了“引导训练——案例展示——确定任务目标要求——案例分析——操作示范知识讲解——同步实践——效果评价——总结答疑——课外拓展”为串联的九步教学模式,以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驱动,以案例开展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收到较好的效果。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非常适合于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3 引导文教学方法的实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操作性非常强,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支持,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作品,非常适合运用引导文教学法来实施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课堂讲述演示文稿(ppt文件)制作时所采用的“三阶段、六步法”式的引导文教学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3.1 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开发设计好本课程的引导文,这是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准备工作包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工作任务、提供专业知识查询渠道。其次,结合演示文稿的制作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确定整个引导文教学法的各项组织形式。第三,课堂上依据班级学生人数情况,划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推荐一名学生作为组长,统一协调和分配任务。

3.2 实施阶段

引导文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具体分为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或活动,又是一个互为连接的完整的行为单元。

(1)资讯阶段。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设计美观、功能强大的ppt样表,然后利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作一份漂亮而又实用的演示文稿需要掌握哪些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然后布置一个模拟任务如参加某

公司举行的干部公开选拔会请制作一份竞聘演示文稿,再下发引导文材料,组织学生阅读。

在布置任务后,要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要达成怎么样的效果。要借助引导问题和引导文让学生在正式开始之前独立获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引导文上所提供的专业性书籍或专业性网站可以作为学生知识信息的来源。资讯阶段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划阶段。工作计划是工作前的思考,要考虑完成任务相关工作步骤和所需的工具、素材等条件。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

行任务细化和分工,确定本组ppt的设计方案包括模版样式、色彩、创意、设计方式和动作设计方案。组长可邀请教师共同参与交流,明确工作流程,制订工作计划,填写分工工作计划表,以确保团员有着不同的分工,如工作内容可分为模版设计、文稿内容设计、动画动作设计等,每项工作的承担者可以是1个人,也可以是多人协同担任。

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确定自已应该怎么做的过程。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知识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决策阶段。决策过程是小组计划的延续,决策的结果是小组任务讨论完成的方案。决策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听取学生讨论结果,并让学生自主陈述方案缘由,选择性地帮助其改善或修订任务完成方案。

(4)实施阶段。工作任务方案的实施过程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熟悉掌握专业知识,逐步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检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完善计划、思考结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课堂知识。这期间有个人的独立工作活动,如收集整理资料,回答引导文问题;也有双方商议活动,如ppt的模版样式设计方案、突出重点等,也有多方商议活动,如各角色成员讨论模版设计主题和重点部分。团队组长主要设计演示文稿的整体设计方案,其他人则协助提出修改意见,这既是对演示文稿制作技能的展示,也是对小组团队协作的体现。

(5)检查阶段。根据引导文中拟定的评价标准,学生比较清楚为了实现即定的学习目标,需要哪些具体的操作,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将使他们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和改善质量。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应先由学生自检,然后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检查,并相互之间交换检查工作成果。

(6)评估阶段。工作任务评估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评价。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和主讲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参与态度,收集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可行性,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新意等。自我评价主要是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学习态度以及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团队评价主要是和教师评价在每组自评后进行,主要是共同探讨对该组作品的意见和建设,教师评价则是带领同学回顾整个教学活动。

评估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或小组打出一个成绩,而是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的过程也是经验的交流过程。引导文评价表罗列出针对演示文稿的各项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对制作ppt演示文稿技巧的评价,也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评价,更是对小组集体工作和智慧的评价。

3.3 总结阶段

引导文教学法的是通过模拟任务完成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独立解决今后职业中遇到的问题。以任务或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引导,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 引导文教学法的思考

4.1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即定的知识,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引导文教学法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由学生通过实践而获得的。相信这种学习方法将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4.2 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必将相得益彰

引导文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尝试将工作情境转换为学习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做相应的调整。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灵活引入其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必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nb

sp;

参考文献:

[1] 冯国祥,曹青.浅谈引导文教学法在化妆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2] 姚和芳,首珩.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郑舟杰.引导文教学法教学实践探析.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第11篇

探究是人的本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有价值。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文中发现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地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基点,引导学生善问呢?

一、在文本重点处引导学生善问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学生的自主探究一时不能深入课文重点得到理解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能使学生读深、读透。

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课堂上有学生质疑:“福勒在比赛的时间放弃射门,这样的做法对吗?”这一问题直接命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此,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然后把意见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组,并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进行文本探究。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纷纷阅读、讨论、交流,等他们在小组内形成共同的结论后,我再让他们根据正反两个观点进行辩论。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与合作性,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在文本矛盾处引导学生善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这一些矛盾处往往是作者进行描写的独到之处。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及生活阅历都还不够,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这些文本矛盾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琥珀》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前面部分写‘太阳暖暖地照着’,而后面部分却写‘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暖暖地照着’和‘热辣辣地照射’是不是互相矛盾了?”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明白了:早上,太阳刚出来,让人感到不怎么热,所以是“暖暖地照着”;而到了夏天的晌午,太阳升到头顶,所以“火辣辣地照射”。这样,学生在这一具有矛盾性问题的引导下,其探究性学习就更有效、更深入了。

三、在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善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留有文本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的有效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探究。

《穷人》一文结尾写道,桑娜一家生活贫困拮据,可还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学生据此提问:这些穷人的命运将会怎么样呢?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故事续编下去。虽然是续写大作家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兴致高昂,小组之间优势互补,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大家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四、在思维求异处引导学生善问

求异即不囿于传统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而是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结论。抓住求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教学《称象》一课,在讲到曹冲称象的办法时,有学生提出:“石头既不易搬动又容易伤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教师及时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同时“顺水推舟”,引导大家讨论:“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判断、比较后,得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想象十分独特、新颖。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抓准契机,选取关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

五、在师生评论中引导学生善问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启迪学生感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落实呢?“引发评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评论”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像架起了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评论声中一次次与文本对话。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就尝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问题看似简单,却大有玄机。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我相机抛砖引玉:请通过阅读文本,说说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这次学生们读课文的劲头可大了,不久评论声四起:有的说,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常常奚落陶罐;有的说,陶罐不仅谦虚还很善良,课文的结尾说当人们把陶罐从土里挖出来时,它马上就想到了救铁罐,真让人敬佩;还有的说,我喜欢陶罐说真话。文中陶罐说,生来就是给人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互相碰撞的……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舆论;环境建设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舆论环境是指社会大众,包括政府、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理论界等社会各界对高校政策、行为各方面的评价意见的总和,这种舆论环境是和高校的自身形象建设分不开的,高校的社会形象正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舆论环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间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可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对树立大学文化品牌具有新表征意义。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网络文化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舆论环境现状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国内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舆论环境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一)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模糊

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

(二)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舆论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引导全体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形成“掌握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掌握”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高在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实现网络行为的底线文明标准:“于己无害,于人无损,于私有得,于公有益”,使高校网络论坛成为既宽松自由,又严格理性的校园社区。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树立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典型,引导更多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二)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要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乐趣,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从组织少数学生骨干自愿参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开始,逐渐使骨干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全体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和校园社区公共生活,以公民素质提高和价值提升来推动校园网络环境文明建设。要探索校园网络论坛舆论引导策略建议及长期对策思路。鼓励骨干成员在社会主流网站“灌水”发帖,发挥影响,历练成才,为社会输送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的网上沟通机制,让与校园有关的网络空间声音更准确、更权威、更真实、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更文明、更和谐。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选择高校网络的典型案例,运用传播学和舆论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法,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细化研究,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校制定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系统地塑造良好形象,不断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才能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才能真正优化舆论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论坛健康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2]余惠琼.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何海翔.高校校园网络论坛的引导原则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胡忠青.浅谈高校的舆论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5]陈章龙. 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2):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