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实验论文

生物实验论文

时间:2022-03-28 03: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实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实验论文

第1篇

一、明确目的,把握整体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的课程安排是由10个小实验和1个综合性的大实验组成的,每个实验从表面上看都有很强的独立性,相互之间联系不大,但其实不然,整个实验的安排有内在的联系,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理论、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对整体动物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每次实验前进行讲解时,都要首先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使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有什么实际或者理论上的应用。目的明确了,才能使大家理解更深,知识掌握也更全面。除了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外,在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把看似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小实验,放到实验的整体背景下,让学生对每个实验存在的地位和目的有整体上的把握,尽量减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情况的出现。根据实际效果来看,通过把每次实验的背景和意义都讲解清楚,学生对实验课的理解就更深入,减少了每个具体实验学习的时候都明白但在整个实验课都学完后又糊涂的现象,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加深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做好预习,认真准备

学习知识的时候,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还能够进行预习,但对实验课的课前预习重视不够。每次实验结束后,笔者都把下一次要做的实验告诉大家,在下一次实验前需要预习,预习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因为实验是与理论课相结合的,所以实验的基本原理学生基本很容易就可以掌握。预习的重点就更侧重另外一个方面:实验步骤。预习不仅仅是把实验步骤简单看一下,了解一下要做的实验过程,笔者要求大家能把实验步骤总结出来,最好能做成一个简易的流程图,在不看课本实验报告的时候能够把实验步骤背出来。比如在《动物组织中DNA的提取》实验中,至少让大家总结出来实验步骤是取组织破碎细胞去除RNA去除蛋白质和其他杂质沉淀DNA。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对整个实验有所了解,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学生看一个步骤,做一个步骤,最后不了解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的情况出现。实际上预习可以看作是学生对实验课理论知识的准备,除了理论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作实验材料、实验试剂以及器材的准备,而实验试剂及器材的准备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一般都是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基本都是按照实验步骤,找到相应的已经准备好的试剂器材取用,往往对试剂或者器材本身的作用和特点忽略掉。笔者在上课时常常告诫大家:“做实验和做菜很相像,做菜的功夫固然重要,但是食材的准备隐含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关键”。例如蛋白质盐析实验中最重要的是饱和硫酸铵试剂,大家取用的时候常常发现烧杯玻棒包括手上经常会粘上白色粉末状物质,这个试剂笔者常常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结束的时候,挑两个同学当面配置,这样大家对饱和硫酸铵试剂的配置过程就有了了解,对于饱和硫酸铵中硫酸铵的量有了直观认识,有助于大家理解盐析的原理,下次取用试剂时也会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取用过后迅速洗干净容器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的实验准备对提高实验教学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严谨操作,紧抓细节

记得笔者上大学实验课的时候,笔者的老师就教导我们“实验课最重要的不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实验结果,也不是学会了操作一个仪器,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一个科学的做实验的习惯”。笔者对这个思路是非常认同的,实验理论可以学习,实验操作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唯有实验习惯很多时候一养成是陪伴终身的。那么如何培养好的实验习惯呢?笔者的做法是从细节入手,从一进入实验室开始,就从细节上对大家严格要求,从最基本的桌面整洁做起,试剂归类放置好,并在实验过程间隙随时整理。整个实验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仪器的小操作集合而成的,如果仅仅笼统的要求大家认真做实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做实验前,笔者会把重点仪器的实验规范教给大家,比如移液器的用法、离心机的用法等,尤其在大家进行操作的时候,笔者会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些共性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再召集大家强调一下。很多仪器在多个实验中都会用到,这样经过多次使用巩固以后,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生对仪器都能按照正确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

四、课后报告,完善总结

由于实验课程的特殊性,实验课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实验报告的成绩决定的。在早期的实验教学中就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实验报告更出色,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改抄袭甚至编造,由于每位实验教师经常要面对20~30位学生,即使把实验结果记下来,也不能及时杜绝这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每次上课前都会给学生讲清楚,一定要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如果发现有抄袭甚至伪造数据等有违科学精神的行为,本次实验成绩一律0分。这样从打分制度上进行了小的修改,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做实验准备时比原来认真多了,并且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因此就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有些偶然因素或者失误导致的结果不理想,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要求重复实验,有些客观原因不能重复实验的,就把实验失误的原因分析清楚,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改革,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已经杜绝了完全追求实验结果的现象,大家的精力被吸引到了认真准备和谨慎操作上面,同时对实验过程及出现的结果,学会了进行详尽的分析总结,即使没有取得预期的实验结果,也能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拓思路,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鲁维飞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第2篇

【关键词】 临床生物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

Explor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in Clinical Biochemistry

LI Jiang-bin,HOU Gan,LAI Yin-xuan.Institut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mode of researching experi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rain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Clinic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1 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实验性工作为主的检验技师,毕业生大多从事医院检验科和实验室工作,实验技能是决定毕业生能否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临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学科重要的核心专业课,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其临床实习时数约占总实习时数的三分之一,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实验是一种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着眼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并分析、利用,再经过自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竞争力。研究性实验的选题可多种多样,比较灵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知识,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研究性实验有利于淘汰那些陈旧、落后的实验方法,增加新颖、先进的实验,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学生在做这类比较先进和新颖的实验时,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能有依赖思想,因此对学生能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1-2]。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3]。现在国内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内容多验证少创新,实验结果早在学生预料之中,学生对做实验兴趣不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只是按照实验指导照抄照做,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上应从直观性、验证性、巩固性实验向综合性、自主性、研究性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上过渡,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2 研究性实验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从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课程中连续三年实施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2.1 实施目标 加强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 年度实施安排 每年3~6月为教学实施时间,具体为3月:布置实验、选题、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4月:实验设计答辩及实验设计修改;5月:实验操作;6月: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每年7~11月为总结时间:实施包括问卷调查、分析讨论、教学总结和改善及为下年度实施做准备。

2.3 实施内容 实施的研究性实验主要由实验选题、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答辩、实验操作、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等5个阶段组成。

2.3.1 实验选题 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教研室科研条件、教学内容等布置研究性实验,向学生介绍这些研究性实验的基本情况,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以3-6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自由选题。

2.3.2 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研究性实验的要求,结合拟选题目,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实验设计。文献查阅的过程是对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文献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方法路线设计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和实验室的条件,设计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路线,按照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形式填写实验设计书。

2.3.3 实验设计答辩 模拟研究生开题报告答辩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实验设计的答辩,通过答辩,学生可以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分析能力。教师对实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保证研究方法和路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研究性实验的顺利进行。

2.3.4 实验操作 根据答辩通过或修改后通过的实验设计方法路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进行实验操作。在本阶段中,学生不但要进行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制,还要正确使用相关的仪器,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分析,并及时进行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研究性实验,可以将各课程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2.3.5 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 研究性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有研究的结果,因此,实验论文的书写成为该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4 实施过程的关键问题

2.4.1 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没有系统地查过文献,所以对文献的查阅方法、途径和实验设计所知甚少。因此,教师需向学生讲授文献查阅的方法、途径和技巧等。在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设计方法和路线的可行性,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实验经费等各种因素。

2.4.2 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 论文书写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验操作、实验原始记录、实验结果等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而为了答辩,学生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仔细审查论文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错误、解释不清楚等。如果发现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做好修改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增长知识的过程。如有条件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中的注意事项。

2.5 实施效果总结

2.5.1 建立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实验不再是照书照做,而是带着研究课题进实验室,教师在实验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科研的艰辛和科学论文撰写的困难,更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科研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求成功。

2.5.2 培养了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完成的是实验报告,而相当多的实验报告是将实验指导书重抄一遍。而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作的记录,并且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实验讨论,最后书写论文和答辩。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竞争力。并且还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奠定了基础。

2.5.3 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教师的知识更新 通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将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究、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的建设。同时在研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实验项目是学生设计的,对于教师来说可能也是新课题。老师在对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互相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参 考 文 献

[1] 陈炳钢,方延平,袁晓梅.如何进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9):16-17.

第3篇

2008年上海高考第12题取材于笔者在《化学教学》发表的论文“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该题依据实验中的现象,由于采用简单易行的微型化学实验操作,实验真实性得以显现,在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础上更加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自从29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实验试题采用微型化以来,国内各类化学试卷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以微型化学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试题中的信息在学生中快捷、广泛地传播;从以微型实验为情境的化学习题入手,另辟蹊径,可以展现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应用,表达绿色化学的设计理念。

从期刊的影响力出发,笔者从目前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比较权威的三刊(《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以及以实验仪器研究为特色的期刊《教学仪器与实验》中的微型化学实验论文中取材,从不同角度出发编拟化学习题。

1以微型反应装置创设情境

如同常规实验装置的组装目的一样,微型实验仪器同样可以完成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合成、气体的干燥和净化、尾气的吸收等基本操作。以此创设化学试题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表面上看,只是提供给学生化学常规实验装置的缩微化,但仪器的微型化给解题带来了陌生感,尤其是仪器体积小带来的特殊操作细节,例如试剂的取量、反应程度的控制、尾气处理等――这些都是实验论文作者阐述的实验注意点,也恰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容易忽略的因素。

例1、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采用常规仪器进行制备和性质检验,常因气密性不佳而对环境产生污染。周老师采用六孔井穴板和注射器组装出以下微型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向各井穴加入指定的试剂与物料,然后用生料带缠绕井穴塞1-2圈后插入6 孔井穴板的井穴中并旋紧塞子,使井穴塞紧密地盖住井穴,以细乳胶管把前一单元出气管与相邻单元的进气管逐一连接起来,保证没有硫化氢泄漏。该实验无需通风橱即可进行,对反应废物摸索了实验后处理方法,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2]。

(1)1号井穴里装有少量FeS固体,实验装置按图搭建完毕后,把吸有稀硫酸的注射器缓缓下推,就可以有连续平缓的气流产生。请问1号井穴孔发生反应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井穴内只放入一张湿润的白色醋酸铅试纸,且“短管进、长管出”。其作用是(填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井穴孔盛放少量溴水,其主要作用是证明H2S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呈现出该性质的),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代替。

(4)4、5、6井穴孔分别盛放了0. 1 mol・L-1 ZnSO4、0.1 mol・L-1 CdSO4、0. 1 mol・L-1 CuSO4溶液,在实验中分别产生了白色、黄色和黑色沉淀,说明了这些金属硫化物的________(性质)。

(5)7号井穴孔盛有________(填写药品),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评点:该题主要考查硫化氢气体的制备、气体检验、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等。一切都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是通过微型化学实验装置呈现情境。

答案:(1)FeS+2HCl=FeCl2+H2S; (2)缓冲作用(安全瓶), 检验硫化氢气体; (3)还原性, 酸性高锰酸钾; (4)难溶性; (5)NaOH溶液,吸收尾气

例2、“电凝聚气浮法”是一种工业上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我们用塑料多用滴管作为载体,以微型实验的形式呈现了该方法的原理。先在100 mL烧杯中加约50 mL蒸馏水,再添加3滴CrCl3溶液作为无机污染物,另加少许泥沙和硫酸钠,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浑浊,得模拟废水,标记为A。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废水A,从液泡两侧分别插入两根大头针(两针不相互接触), 用鳄鱼夹、 导线将两根大头针与电池(9V)相连,即可对废水进行电解[3]。

(1)电解开始,阴极释放出大量气体,请写出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极现象不明显;片刻后,溶液中生成大量绿色沉淀,随着阴极气泡大量逸出,绿色沉淀随之上浮至液面。已知大头针主要成分为铁,请推测阳极可能发生的两个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3)绿色沉淀中不仅包括由阳极产生物与溶液酸碱性变化而生成的不溶物,还包括沉淀_______(填写化学式),这就表现出对污水中的金属离子进行清除。

(4)本实验中在电解液中添加硫酸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一份相同废水,滴加3滴苯酚溶液作为有机污染物,再加3滴亚甲基蓝使其显示颜色,添加食盐至饱和,标记为B;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废水B,采用如上图的装置,只不过将阳极大头针更换成全活动铅笔专用笔芯,在电解后的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说明____________。更换阳极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极反应式说明);

评点:化工生产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一直是实际教学中欠缺的,通过微型化学实验模拟实际问题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化学与技术、体会时代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该类试题适用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电解池”、《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水处理技术”、《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化学与环境保护”,以及《实验化学》模块中提出的“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答案:(1)2H++2e-H2; (2)Fe-2e-Fe2+,Fe2++2OH-Fe(OH)2; (3)Cr(OH)3;(4)增强导电性; (5)苯酚在阳极释放的强氧化性气体作用下已发生了转化,避免阳极材料本身被氧化。

2以微型实验引导实验改进思维

在各大期刊发表的微型化学实验论文多为一线化学教师或高校实验研究者发表,如果只是简单地在学生面前重现这些素材,对他们自身的实验素养提高有限;而通过试题的巧妙设置,将学生也引入到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中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微型化学实验的深刻认识,也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要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的目标。

例3、用一个小注射器和小塑料反应管做反应仪器,两者中各有一种化学物质,反应后将注射器针头扎入一根带火星的香烟里推动活塞,发现窜起一大串火苗[4]。请问,塑料试管中盛放药品为________,注射器中盛放____________药品。该实验可以代替常规实验中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

评点:注射器是化学实验改进中常用的替代品,在微型化学实验中常常需要挖掘其功能进行设计,在命题中应用中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图3中的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图4中的注射器起到氧气收集的作用。

答案:MnO2,双氧水,氧气的制备和氧气的助燃性质

3以微型实验题干提供探究和评价的平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年来科学探究实验在化学新课程考试中广被重视,这些实验题不再象以往的实验题平铺直叙――单纯的“课本知识加实验加填空”,也不象大学知识“下放”的新信息实验题,而是促使考生多想实验的整个过程:“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选取哪些因素作为实验变量”、“可能什么原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用途”等等,更加促使考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索,达到真正考查科学思维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一样能提供符合教学需要的实验内容,更能提供多个相关实验的优化设计过程和满足使用者自主探究的基本条件[5]。以微型化学实验论文素材命题,为训练学生探究思维和评价能力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平台,也为一线化学教师提供了巧妙的探究思路,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

例4、紫甘蓝,又名紫卷心菜,所含花色苷色素的颜色会随pH改变,一般遇酸变红,遇碱变绿。向点滴板上一凹槽滴加一滴紫甘蓝汁,再滴加一滴硫酸钠溶液,用连接导线的鳄鱼夹各夹住一根铅笔芯,将电极一端浸入紫甘蓝汁液面以下[7]。

(1)当导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发生现象是: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铅笔芯将两极所在位置的溶液搅拌均匀,发现整个液滴呈现紫色,(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发生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采用大头针作为______极电极,则对以上实验现象有极大干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以各类典型的酸碱盐溶液作为辅助试剂加入紫甘蓝汁中,以铅笔芯作为电极进行电解。请预测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1:

(4)将添加NaCl溶液的甘蓝汁电解后溶液搅匀,最终竟然消褪为无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

(5)以上实验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变量开展的探究活动,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从该实验的特点出发,你还会挑选_______作为变量。(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6)如果你是实验竞赛的评委,你将该实验与你们常见的电解实验对比,请提出一些评价意见(至少写出两点,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评点:微型化学实验试题取材于实验探究论文,突出真实性;注重实验条件,突出思考性。本题不仅以紫甘蓝汁作为创新情境考查电解规律、中和反应等基本原理,还从异常现象原因探究、变量控制等角度促使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层思考,并且通过开放性的问答培养学生评价和鉴别能力。

答案:(1)2H2O-4e-O2+4H+; 2H2O+2e- H2+2OH-; H++OH-=H2O; (2)阳极;作为阳极的金属电极比水更容易被氧化,产生有色离子如亚铁离子、铁离子对甘蓝汁颜色有干扰; (3)电极附近溶液变紫,有气泡产生;电极附近有大量气泡产生;紫色;迅速冒出刺激性气味的气泡,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迅速冒出气泡,电极附近溶液变红; (4)电解NaCl溶液阳极产生的Cl2将电解对象漂白; (5)电极,电解质溶液;载体、电解体系等; (6)参考评价意见:评价之一:紫甘蓝汁不仅充当电解对象,还兼作实验中的酸碱指示剂,一举两得;评价之二:该微型实验只采用了一滴紫甘蓝汁液作为电解对象,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大大减少了实验时间,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探究;评价之三:紫甘蓝汁取材于纯天然,整个实验用量又是微量,所以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评价之四: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解本质的理解。

4 反思

在科学教育中引入习题的初衷是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道习题都是从原始问题抽象而来,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把其中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也没有将科学现象与事实作为背景,甚至完全脱离科学现象,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疱”地完成了。同时,习题教学还存在着模式化倾向,缺乏科学思想的分析,太重视程序与计算、熟练与技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学生创造能力的匾乏是习题教学的直接后果。事实上,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是源自实验现象的,首都师范大学专家曾提出通过引进原始问题来逐步使习题教学与原始问题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育效能的目的。而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实验论文能表现论文作者所作出的技术性和认知性研究的原始工作,是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一种生成资源[8],也是原始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近年来以微型化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尝试将所设计的原创实验素材融合入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发现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评价能力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于是进而取材命题,抛砖引玉,目的之一是及时推广课程改革中来自教学一线和高校专家的实验研究经验,从而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推动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更希望这些原汁原味的实验素材呈现出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的原始问题和未被加工的典型实验现象和事实,使学生大脑充分开放、思维触角充分发展,体会到与原论文作者研究过程中类似的思路和体验,甚至在条件允许前提下,用微型化学实验这种耗材少成本小的实验手段完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验证、改进和探究,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建议化学命题者可以认真研究各种期刊登载的微型化学实验专题文章,将其素材开发为创新试题:具有提问多样化、知识探究化、信息情境化以及形式开放化等多方面特点,为促进化学习题教学提供优质的题材[9],同时也促进微型化学实验能在中学得到普遍重视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凯,张丽娜,龙琪.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J].化学教学,2008,(4):10.

[2]周宁怀,屠小燕.一类气体制备与系列反应的微型装置[J].化学教学.2000(12):8~10.

[3]陈凯,刘少贤,张丽娜.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微型模拟实验[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10):39~40.

[4]陈博,陈凯,胡益民.有关烟草的化学实验集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46~47.

[5]宋心琦.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J].化学教学,2008,(2):1~2.

[6]陈凯,龙琪,张丽娜.一滴紫甘蓝汁的微型电解实验[J].化学教育,2008,(8):65~67.

[7]邢,陈清梅.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 [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56~60.

[8]易章和.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命题推进化学课改评价研究[J].化学教学,2005,(10):41~43.

第4篇

1.1实验教学方面

验证性实验比例高达80~90%,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比例很低或缺无;部分地方高校虽然设备更新很快,但不注重实验内容的开发,重硬轻软;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加上学生多,分组大等因素,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考核环节简化,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评.

1.2生产实习方面

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实习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实纲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相对缺乏,且队伍不稳定,难以满足实习需要.

1.3毕业论文方面

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时间较晚;选题面相对比较窄,虽然能够满足每生一题,但真正原创性的选题比例较低,验证实验论文选题比例偏高;另外,综述性论文相对较多.

1.4课程见习方面

课程见习还没有形成综合课程见习体系,单门课程见习课时较少,多数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只需完成一份参观体会或调查报告即可,对课程见习的考核流于形式.

1.5社会实践方面

很多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共青团组织,没有设立全校层面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利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部分地方高校未把该环节列入人才培养计划,自主性较大,且考核不严格,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参加,效果不明显.另外,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往往不密切,仅仅停留在调查层面,缺乏专业性或者探究型的社会实践.

1.6科技创新方面

多数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有的高校即使列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也只是抵其它模块的学分(譬如公选课学分),而大部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且参与时间一般都在三年级以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又归属于团委管理,这种管理归属不当,导致组织不力,考核不严,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参与率均较低,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也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宽口径专业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应用性技能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全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即构建以实验教学、知识应用、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模块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和丰富每个实践教学平台中的具体内容.使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及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均达35%以上.

2.1实验教学平台

将生物技术专业的传统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按照“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的四层设计思路,设计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应用实验、综合运用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平台包含形态结构模块、生物分子与功能模块和及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模块.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该平台由基础交叉学科课程实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学及生物技术大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等共计15门实验课程构成,各门实验课程既相互独立,又交叉互补,实验内容得到优化和整合.

2.2课程见习平台

由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及生物制品学、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生物工程设备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18门课程,构成课程综合见习平台.每门课程设置9~12学时的课外实践课程,各门课程根据内容的相近和关联性,实施单一或综合课程见习.

2.3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该平台体现出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的协调、基础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要求,以实践教学全程化、实践环节课程化为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业能力及创新精神.该平台学生需修满34学分.

2.3.1知识应用模块

按照生产见习与职业岗位、生产实习与就业、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生产见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对“实习”教学,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建设校内外优质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时间和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与产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习期限由过去的6周增加到21周(一个学期).该模块学生需完成20学分.

2.3.2科技创新模块

课外科技创新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论文等内容.设置科技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模块学生需完成4学分.

2.3.3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面向行业,走向社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主要在暑期进行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提交产业调查或发展规划建议报告.本模块学生需完成2学分.

2.3.4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精神品质、身心健康和延伸专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通过实施厚德计划、博学计划、创新计划、远航计划、笃行计划及铸魂工程、治学工程、培英工程、励志工程、沟通工程、心理工程,实现学生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和全程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模块学生需完成8学分.

3结果

3.1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及实施,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5.6%;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比例为38.8%。

3.2实施后的成效

1.实验、见习及实习教学大纲得以完善.修订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见习及专业见习、实纲.

2.制度得到完善.形成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考核等管理制度;完善了专业技能竞赛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措施.

3.学生取得成绩.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11~2013年该专业学生在河南省生物基础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第九届挑战杯赢响中原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获得国家级创业设计大赛项目7项;毕业数量逐年增加,该专业学生2011届毕业生毕业率为12.2%,2012届毕业率为16.4%,截止2014年4月15日,2013届毕业率(包括录稿)为16.9%.

3.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保障.由于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在不占用日常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挤出时间来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的内容,有时候占用了周末时间,使得学生略感学习紧张,产生抱怨情绪.

2.实习见习基地保障.实施中发现,没有充足且与专业方向对口的实习、见习基地是阻碍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课程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38-02

中国的高校环境工程教育在近些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各高校招生量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环保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工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1-2]由于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源起不同,因此各高校环工专业之间有着较大的体系差别,[3]近些年来,各高校在环工专业改革上,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调整,基本上是以建立市场为导向,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程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4-6]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有效填卷人为48人,调查学生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共21题,其中包括个人基本信息3题,专业课程了解7题,择业方向选择6题,学生心理状况5题。问卷样本见文后附图1。

二、问卷结果分析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

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

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

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

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三、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

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

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

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 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四、结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主要调整方向应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金春,姚炎祥,韦保仁,等.中国高等环保人才需求预测[J].环境科学学报,1998(6):650-658.

[2] 张焕祯,罗湘南,赵滨燕,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2003(2):59-64.

[3] 张军.不同类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J].科技信息,2010(13):522-523.

[4] 王平宇,段吴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教学体系为例[J].江西化工,2010(4):153-154.

第7篇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多为化学模式,即主要讲授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药物合成路线等,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兴趣,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为了设计、发现及发明新药,必须了解和研究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分子在生物体中作用的靶点和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仅靠板书和普通幻灯片很难阐明这些问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表现化合物和蛋白质靶点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相关软件(例如Autodock),可以将药物配体和生物大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三维形象表达,直观地表现了药物的立体结构,以及药物配体和生物大分子受体之间结合部位的结构性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不再枯燥、抽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在美国,案例式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应用在经济、法律和医学等领域。案例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讨论过程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推理,老师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药物化学知识,而是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讲授为辅,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原是一种橘红色的染料,在体外并没有抗菌活性,因而并没有被科学家重视,但是德国的多马克没有因为这个阴性结果而放弃,他通过动物实验筛选出这个药物。后经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发现:“原来‘百浪多息’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胺,这才是抑菌的有效基团”。此后,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类药物,并有20余种在临床上使用,开创了化学治疗药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传染性疾病得到控制。随后,这类药物作用机制得以阐明,更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一氧化氮曾被Science评为年度明星分子、反应停事件等。很多经典的药物都是科学家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结果。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效果较好。

1.2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例如在讲授镇痛药这一章时,最初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吗啡是一个五元环稠合的刚性结构,虽然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具有成瘾性大、易产生呼吸抑制、结构复杂、全合成困难等缺点[6]。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在药物化学课本上,通常采用的思路为:五环稠合的吗啡生物碱类:可待因;四环稠合的吗啡喃类:左啡诺;三环稠合的苯吗喃类:喷他佐辛;两环非稠合的苯基哌啶类:哌替啶;两个不稠合的苯环氨基酮类:美沙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这个典型的结构改造设计为开放性作业,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吗啡的不足和缺点,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结构改造。例如增加化合物的脂溶性,使其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或者简化结构,缩短合成步骤。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后,将学生的设计用计算机软件展示药物受体和生物大分子配体在空间上的结合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其中,对于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更加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

2在实践环节中渗透创新思维

2.1合理的实验设计

与理论课程不同的是,实验课程不再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而是更加以学生为主体。药物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某个反应,学会某个实验操作,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之前做好实验预习工作,查清楚反应所需试剂的理化性质、反应机理,可能生成的主产物、副产物以及注意事项,将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验前的讲解环节中,应把反应的原理、仪器的基本操作讲解清楚,正确示范,强调实验所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保证学生的安全,并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反应结果,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解决困难;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观察的现象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试着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小学期制集中实验课教学

药物化学课程中安排的实验由于时间、场地和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限制,一般为经典的、验证性的实验,旨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远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的要求。因此本院在药学本科学生教学中组织实施小学期制实验课教学,在大四上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进行1-2个药物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与教师讨论合成路线,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问题并提出对策,然后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继而进行实验的实施及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解决,最后形成实验论文。通过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查阅文献的能力及药物合成和设计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3利用考核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培养

成绩评定的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要制定客观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非常重要[7]。传统的药物化学成绩评定以“一卷定优劣”,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往往死记硬背,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不久就遗忘了,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实践,药物化学课程的成绩评定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期末测试和平时测试,二者的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40%。其中平时测试包括课堂提问、随堂测验和开放式作业。课堂作业和随堂测验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药物的结构式、性质和合成路线的记忆。开放式作业要求同学们分组查阅相关文献,形成合理的药物设计方案,将小组的创新设计以PPT的形式做汇报,再以小组的成果和成员贡献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保证了考核的客观性、全面性,同时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能够很好地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不再把学习时间仅仅放在期末考试的备考阶段。

4结论

第8篇

0.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切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 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在这个高级医学人才的塑造锤 炼过程中,基础医学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医学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的效果H ,实验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3 ,实 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 容,在实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青岛大学国家级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具有‘‘厚基础、宽口 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动、学科间教学互动、实验 教学师一生、生一生互动”等特点的实验教学改 革建设,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 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 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学生理论学 习、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1.实验中心的建立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2年, 2005年立项建设“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医学实验 教学中心”,2007年通过教育部评审成立青岛大学国 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27万m2,其中设立的学生实验 室有21个120 m2的标准实验室,23个辅助实验室,4 个开放创新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装备了的网络化和 电子实时转播设备。中心内设教师集体办公室10个。 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中心主 任负责制。

2.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1模块化实验课程

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 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实验相辅相成,制定了理 论与实验教学一致的教学体系见图1,将基础医学类 课程分模块设置,构建了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显 微结构学、病原生物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5个实验模 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各实验模块 开设了与专业配套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保证了模块之 间、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2.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

中心将实验内容按照基本技术训练与基本型实 验一综合设计型实验一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进行 了分层次设置。根据医学的教学特点和国家的教学大 纲要求,其中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研究性各占一 定比例。实验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基础、综合、创新的结 合,该课程体系统筹实验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 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避免各学科实验内容的重 复,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使实验 内容、实验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逐步培养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 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

式,保证大面积成才。创新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在课外开放,聘请校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导 师,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心鼓 励教师积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型实验项 目,并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大学生基础医学 创新型实验,使大学生走入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 组,了解基础医学的研究前沿,掌握研究动态,培养大 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

2.4现代化教学手段

(1)实时展示的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实验教学 课程与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均配备了旋 转云台实时摄录播放设备,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 验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手段、实验过程及结果观察等 通过屏幕实时展示,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反复播 放,教学课件均为教师自行研制。

(2)软件仿真实验与实时实验的结合。中心还开 展软件仿真实验与实时实验的结合,将有限的学生实 验空间和实验条件变得相对无限66。以人体机能学 实验室为例,建设了先进水平的机能学虚拟实验室,学 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先进行动物的仿真机能学实验和 测试,再在机能学实验室进行实际动物的生理学、病理 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 术、网络教学一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

网络互动实验教学。互动实验网络课程模式 借助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强、无时空界限的优点,能够使 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好进行沟通和教学67。以人体解 剖学、显微结构学实验室为例,建设了人体形态学、显 微结构学互动教学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实验教学和 指导过程实现了教师-学生互动、学生-学生互动、课程- 课程互动。同时中心网站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 用网络技术,采用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等方式消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

2.5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基础型实验教学主要 采取教师在实验现场授课和指导实验的教学方法;综 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方法;研 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主要采取研究式教学方法。不同层 次的实验教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现有的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设 计和实施。

2.6完善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 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 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 发展。

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 验操作和实验考试。

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 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仿真优化 的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等。主要体现医学教 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疾病 知识,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 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体现医学和生命科学的 结合特点,利用科研小组和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 创新研究型实验。

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 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 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实验手法、技能的 正确,我们采用实时多媒体摄录系统监控学生的实验 过程,可以反复播放实验过程,便于督导和反馈。

3.改革成效

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 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大舞台M。高校实验教学不仅 是检验和验证理论、设计、设想的手段,而且很多课程 要通过实验教学形式进行,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可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培养 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

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年 来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先后出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 教材42部、省部级规划教材22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 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承担国 家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2项,校 级教学研究项目40项,校级以及院级实验创新项目 147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 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优 秀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 等奖2项。卫生部医学优秀视听教材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 教学团队3个。中心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 约有450名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验,学生参与基础医 学创新实验后发表的论文5篇,获得奖项有9项,其中 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 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青岛大 学‘‘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心还建 立了“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期末 问卷调查满意度高达90%。

4.结语

第9篇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源,是动脉的粥样硬化。而高脂、高血压、糖尿、肥胖等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寻求心脑血管病的最根本防治途径,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研究领域共同的呼声。中国体外反搏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创始人,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振声,研制出能驱动血液、提高血流切应力的治疗设备,开创了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新途径。

探寻动脉粥样硬化根源钻研体外反搏新理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病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心血管科研、医疗工作者及生物学家们力图突破之谜,多年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1982年Furchgott氏等首先发现血流加速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舒张因子”,引起生物学及医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围绕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经多年的广泛深入研究,研究者最终确认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根源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在正常状态下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有力地冲刷(切应力)内皮细胞,使之呈梭形,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这种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抗粥样斑块形成的物质;但在血流缓慢或出现涡流,切应力减弱的部位,内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其所分泌的则是促动脉粥样硬物质,导致脂质在血管壁上渗入积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上述研究得出结论:提高血流切应力,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的根本环节。

由于在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病源的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Furchgott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然而,由于没有一种驱动血液、提高切应力的设备,论证这一成果的大量实验全部是离体实验,缺乏在体实验论证,10多年来亦无法应用于临床。于是,继探寻动脉粥样硬化病源之后,全世界的心血管研究者都在为“提高血流切应力,保护甚至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以防治人类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终极目标呕心沥血。

郑振声教授及其同事从1972年起开始从事机械辅助循环的研究。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试用于临床抢救一例晚期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休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电图的缺血图形均见迅速明显扭转,但因心肌坏死面积太大,稍停反搏血流动力学指标立即恶化,呈依赖反搏现象。根据此例血流动力学纪录,明确提示反搏动对增加冠脉血液灌注及整体血流动力学指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后体外反搏的研制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1976年和1978年,郑教授等先后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四肢序贯体外反搏装置”、“体外循环助搏血泵”等具有国际水平的辅助循环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

1980年,郑振声教授等在“四肢序贯体外反搏装置”的基础上,增加臀部的反搏,使舒张压提高至150~170mmHg,收缩压降低10~18mmHg,从而明显地增加心、脑、眼、耳等器官的供血,促进缺血区的侧支循环并减轻心脏后负荷和氧耗。乃命名为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简称EECP)。从此,EECP成为国际上体外反搏的通用术语,为正式学术期刊和媒体所广为传播。

发现Furchgott关于血管内皮细胞特殊功能的讯息,郑振声教授如获至宝。已从事10年辅助循环研究的他,对驱动血液促进循环的临床效果早已深有体会。认定EECP很可能是最适合作为驱动血液、提高血流切应力的装置。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EECP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效果及其疗效机制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

首先,利用狗实验检测体外反搏对提高血流切应力的作用,结果表明EECP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及巨大的舒张期搏动波,在狗身上能提高血流切应力达37至50dyn/c,比反搏前高2倍以上。

随后开展慢性的动物实验:通过用高胆固醇饲养建立的高脂血症模型猪进行长时间反搏(1个月内反搏30小时)实验,明确体外反搏(与无反搏对照组比较)能显著地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主动脉粥样斑块亦显著减少。应用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份等先进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反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NO合成/NO通道”,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转移,减轻增生细胞核抗原的增生指数,抑制细胞间基质的形成,最终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从而能阻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临床研究:在接受反搏治的病人中开展反搏前、后血液中(或心肌内)的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的一系列活性物质的检测,包括:PGl2,TXA2,NO,ET-1,cAMP,cGMP,t-PA,PAl,ACE,ANGII等等。反搏后均出现显著的变化:凡是阻抑粥样硬化病变者均升高,凡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者均下降。

上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有力地佐证了EECP具有保护与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为体外反搏应用于临床奠立科学的依据。

1988年,郑振声教授研制成功的EECP走出国门,在纽约州立大学建立中美合作的实验室。1992年,其优异的治疗效果在全美心血管医学年会上报道,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美国《新闻周刊》以大篇幅作详细介绍,随后,英、德、日等国也相继报道这项新科技。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EECP的“510K上市前认可”。此后,EECP又相继通过GMP认证、国际lS09001认证、欧洲CE Mark认证。继而,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纽约州立及加州大学等著名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联合进行EECP治疗冠心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确认其疗效。1994年美国医疗保险经济管理局(HCFA)批准其治疗费用纳入Medicare等保险公司的报销认可。

现在,美国已有上千家医院,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应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及心力衰竭。体外反搏的研发已实现了“技一工一贸”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成为国内科技产品闯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典范。

创新设备再造高峰

基于上述的探索和试验,郑振声教授等于2009年研制成功“以提高血流切应力为目标”的新一代体外反搏装置――血管保健康复治疗仪。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体形、脂肪厚度、肌肉厚薄及坚韧度差异很大,反搏所需条件差异悬殊。为使反搏尽可能获得最佳疗效,该设备对每位患者在接受反搏治疗前,进行一次常规检测。设计专门装置检测患者在不同反搏条件下的血流切应力,从中优选出最佳的反搏参数,实现个体化施压方案,以保证每位患者均能获得最佳的反搏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O65;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018-02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生物等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为更好、更深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3],这就要求不断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学习实践中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课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因为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课较少且内容较为单一,尤其在化学分析部分的实验多为滴定分析验证性实验,且部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性不强.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2缺乏灵活性

分析化学实验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封闭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受经费、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在指定的时间,按照指定的题目和课本限定的方法完成实验.因此,传统模式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

1.3学生参与主观能动性不强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过程教师充当主体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总趋势[4].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索和创新空间[5-6].

2.1鼓励改进和创新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对实验方法和模式进行固定,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灵活调整、修正实验方案的不足,充实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验和科研探索兴趣.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化学教师的项目,与相关人员同时进行科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且能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指导,对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拟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申请课题能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的申报主体、主要负责人和实施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研究的环境,学生不再受制于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个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2.2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开放式实验教学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方案,准备所需试剂、实施方案和总结结果,因此可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可提高学生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综合能力、自主设计方案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配制试剂并完成和实施实验方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论文的撰写有利于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体验成功中的苦与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促进理论课学习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结果等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讨论理论与实验相互印证程度,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果实验失败,要求学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重新审查和调整方案,反复探索并总结经验.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通.

3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渐进推广

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将是一个艰巨、长远而复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并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困难[7-8],这些问题将影响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积极进行探索.

3.1增加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推广的重要保障,因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队伍、试剂、仪器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质量和效果,应设有及时补充开放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设备等的基金,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的经费来源,确保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3.2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开放式教学需要有严格、细致、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在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仔细了解管理制度,保证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开放性实验研究.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3建立多元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实验成绩的科学评定是实验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核方法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多元化科学的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与传统分析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不固定性,这使得学生之间实验成绩评定的可比性降低,实验成绩评定操作难度增大.目前已有的开放性课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尽合理、不够完善.为了能够在现实教学中易于操作和把握,还需不断探索,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科学的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

3.4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人才保障.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以适应开放式教学方式带来的各种挑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既细心又要有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心的解答;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后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使实验的内容更加完善,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实验教学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还可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指导教师,来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在现实实验教学中既发挥企业与实际生活不脱节的实践优势、又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优势.

4结束语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突出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解决,它的实施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燕,程苑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ExperimentScienceandTechnolo-gy),2015,13(2):107-109.

〔2〕崔凤灵,崔延瑞,靳建华.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LaboratoryScience),2011:40-45.

〔3〕姚思童,张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3):23-26.

〔4〕刘吉轩,陈雪峰,訾艳阳,段玉岗.开放式机械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5,34(7):184-187.

〔4〕黄冬兰,陈小康,彭翠红,王少玲.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GuangdongChemicalIndustry),2013(40):188-189.

〔5〕孔祥平,王娟,吕海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Experi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11,28(7):164-166.

〔6〕成述儒,王建福,王维民,赵生国,王欣荣.高校生物技术概论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分析(LaboratorySci-ence),2015,18(2):109-114.

〔7〕陆璇璇.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式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EducationandOccupation),2015(11):99-101.

第11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手段;考核机制;改革

Research on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Bing Jie, Sun Yingyu, Sun Xiuying, Zeng Shaoj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t concluded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new reform and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form and improve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to actively explore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i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 reasonable course evaluation mechanisms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Key words: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chanisms; reform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从宏观、药理和生理功能水平上研究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生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部分,又是对理论课程在形态结构、理论和技术上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随着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解剖生理学的研究从宏观向微观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神经生理和药理学,计算机等已能对脑电、心电的活动研究更为精细,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生物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其实验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为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

1.1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的精心设计是学生巩固学科基础和创新的源泉

为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我们学院将人体解剖学与动物生理学实验进行了合并,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该实验课程共48学时,按每周4学时完成,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之一,包括人体解剖学和动物及人体生理学两部分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有利于学生巩固学科基础,也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

1.1.1 人体解剖学实验内容有效整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人体解剖学部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分章分节的教学内容模式,有效整合,彰显知识系统结构,根据机体功能分为四大部分:运动、循环系统,神经组织及神经系统,消化、呼吸系统结构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构。该四部分内容几乎囊括了人体解剖学的全部知识要点,同时也兼顾了解剖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在系统学习中明确人体解剖是个完整的体系,教学环节中做好整体设计,从而体现整体结构体系;另外,从解剖学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及有效衔接中将解剖形态学内容与生理学实验内容贯穿融合,把握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带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阶段性发展。

1.1.2 生理学实验把握基础,在基础中勇于创新

生理学实验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保留了传统经典的教学内容,并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经典的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采集和分析实验结果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从整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如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离体蛙心体外循环标本的制备、膜片钳技术、动物麻醉术、气管插管技术、家兔颈部手术、分离主动脉神经的方法、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等。随着信息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不断开发及应用,引进操作方便简单的生物信号采集系统RM6240,对生理学信号进行多方位的采集分析,在同一个实验环境操作下,进行多通道同时测量和检测。如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神经兴奋不应期的测定等实验内容可以集中在一次实验中完成。

在此基础上将原来分散的实验经过精心设计,强调实验结果中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做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中找出变化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显示直接记录到的生理信号波形图,既做到结果的定性又做到了结果的定量分析,以科研数据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中掌握科研实验数据的采集,以及科研实验的思考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的生物学思维方式。同时,在基础实验中加以创新性自主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学会了该门实验学科的基础性实验操作之后,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推理,进行创造性实验设计。在创新性实验中,学生要在一定的实验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实验,提出问题,从多角度、多思维等多方面给出解释。在自主创新实验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并不是量的积累,即不是为了获得过多的、漂亮的实验数据为目的,而是通过实验要解决怎样的科学问题,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该实验有哪些实际的生物学意义。开放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大学时期正是学生思维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如蟾蜍的神经干动作电位速率的测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咖啡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饮品,那么咖啡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是兴奋性增强呢,还是抑制作用呢,这其中的关联又是怎样的呢。又比如酒精对外周神经系统的影响,联系醉酒驾车。实验技术和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方法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 积极探索与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

积极探索与运动生理学及心理学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打破传统观念,在交叉学科中发现新的问题。交叉学科是新科学的生长点,对增强科研互利,开拓学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人才培养及实验课程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学专业在生理学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外前沿水平,让心理学专业教师走进生理学实验课堂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从新的层面认识生理学问题。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有利于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运动生理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如何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锻炼及提高锻炼的水平,怎样应用最佳心率指导运动健身等,运动学院的教师从心肺功能评定指标等人体运动生理的定义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身身体机能。有效地引进外院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在第一时间内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2 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1 高效引用高教社4A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同质化及低层次,已经不能跟上新的教育发展趋势,高教社的4A教学平台是在新的学习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平台在搭建过程中注重学习设计、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以适应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的理念,集智能答疑、发展性评价、学习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标准化等优势被引进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

通过该平台将零散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有机的组合成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以适应学生的课前学习。通过该平台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高教社4A平台为实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同时也更加个性化的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出个性的学习计划,赋予了实验教学空间上的多维性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上更加的高效。

2.2 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的引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人体解剖学实验和生理学实验的合并及交叉融合,使实验课时的比例相应减少,理论和实验安排出现了分离,导致生理学实验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步将成都仪器厂与浙江医学院合作开发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虚拟实验引入到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生动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观看正规的实验操作演示,并通过与课件交互操作,真实、动态地完成生理学实验,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该模拟系统加载到网络服务器,使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熟悉实验、预习实验,从而保证实际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对于基础的实验操作的熟悉,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综合实验及开放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2.3 RM6240B系统的开发性应用,有效降低实验操作难度

RM6240B多道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是多媒体智能计算机生理学实验系统,集生物信号采集、放大、显示、记录与分析为一体,使得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实验无论在操作过程上还是在波形描记上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提高。RM6240生理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到人体解剖生理实验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为该学科的实验提供一个直观的教学用具,对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点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手段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该软件在数据分析上的开发利用,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数据、计算数据、自动完成数据统计等工作,使得本科生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及生物学研究的数据分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建立合理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考核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手术操作为主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在实验考核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过去实验课总是与理论课合在一起考核,实验的分数仅占30%左右,这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一些学生往往通过提高理论课成绩来弥补实验课成绩的不足,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缺陷,在传统考核中虽然平时实验考核在最后成绩中也占一定的分数比例,但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评分体系,所以对学生实验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公正性。合理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平时更认真地掌握实验操作,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为此我们参考一些成功的教学研究制定了符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的考核体系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3个部分:(1)课前预习,高教社4A平台有一项功能可以针对本学期选修课程的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学习活动和自测,在学期末的时候自动形成学生学习档案,通过该项预习学习档案,我们给出该门课程的第一部分成绩。(2)第二部分成绩,是通过实验课上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上随堂测试以及每组实验后对实验室物品的维护和值日情况给出成绩,其中,为什么要把实验室物品每组的维护及值日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原因在于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为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普通劳动的意义,让学生在值日中及自身实验物品规划中培养一种情商教育,学生有一种惰性,学习好一切都不管,以至于实验好,但不收拾,不懂得理解并尊重劳动,这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将此项也作为一项量化的标准,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3)第三部分成绩取决于学生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以及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论文的实验答辩讨论、提出的问题等给予相应的成绩。因为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要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以便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后对实验内容的总结归纳讨论,也是实验学习考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基础实验教学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创新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不断创新借鉴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黄艳红.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用预防医学,2006,4:1048-1049.

[3] 赵蕾.食品与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9:1429-1431.

[4] 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4-116.

[5]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5:12-25.

[6] 林桂平,向秋玲,王淑珍,等.虚拟实验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10:948-955.

[7] 李家敏.Rm6240B/C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32-34.

[8] 阮琴.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0,24:30.

第12篇

关键词:室内微型草坪 基质 改善室内环境 环保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19-02

人类至少7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在,而城市人口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超过了90%。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加现代化,更多的工作和文娱体育活动都可在室内进行,人们的室内活动时间甚至高达93%以上。因此,人们受到的空气污染主要为室内空气污染。室内污染包括室内燃烧污染:建筑和装修材料等引起的化学污染,如甲醛、苯、三氯乙烯等致癌物质;家用电器、现代化办公设备引起的噪声污染;电磁波、静电干扰和紫外线辐射等引起的物理污染;空调等现代化设备使室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极易使细菌、病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大量繁衍,造成室内生物污染。而微型室内草坪面积小、质量轻、形状多变、功能齐全,满足了室内的美学需求和环保功能。通过实验证明其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有效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减少甲醛等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降低噪声污染,改善居住环境。笔者通过对微型室内草坪不同基质的试验,探索微型室内草坪的种植方法,并验证其环境保护的功效,以期为微型草坪的开发提供依据和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草种采用江苏省宿迁市花草轩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羊茅草和狗牙根。

基质材料为泥炭土、炭化稻壳、蛭石、麻纤维、植物秸秆、玉米轴、丙纶非织造织物、无纺布、岩棉、地膜。

试剂为北京绿色奇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保水剂、实验室配制营养液。

1.2方法

麻纤维、植物秸秆、玉米轴一定比例混合后,粉碎,用孔径lc×Icm的筛网筛去短纤维和粉末。蒸汽消毒,将基质全部用防水防高温布盖上,通入蒸汽,在70-90℃下,消毒lh。通过对成形过程中气流和纤维喂量的控制,用杂乱式气流成网机,制成秸秆纤维网。纤维网切割成lm×lm,厚度为lOcm。

炭化稻壳发酵后与泥炭土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并消毒。

采用2种基质进行试验。

(1)1#基质:在清洁实验室的地板后,铺设一层地膜,上面覆盖一层丙纶非织造织物,然后覆盖三层3cm厚的岩棉,中间各夹一层丙纶非织造织物。每层岩棉均均匀铺设配置好并经过消毒处理的基质与肥料以及保水剂。洒水,并保持湿润。

(2)2#基质:在清洁实验室的地板后,铺设一层地膜,上面覆盖一层丙纶非织造织物作为隔离层,要求平整,紧密接触地面,防止根系下扎,促进根系在培养基质内交错生长。然后铺垫一层秸秆纤维网,将配置好并经过消毒处理的基质与肥料以及保水剂混合,洒水后铺在纤维网上。

每种草坪基质各4块,二种方式的基质铺好后,小剂量、多次数的均匀洒水。保持基质湿润利于种子及时发芽。草种在播种前温水(30-35℃浸泡24h),将草种均匀地撒播在铺设好的基质上(每种基质高羊茅草和狗牙根各二块),播种量为20g/m2。然后覆2mm基质,并用木板轻轻拍一遍。覆盖无纺布,以促进发芽。整个生长期基质保持湿润;出苗后进行修剪、浇水等正常管理。一个月后开始喷洒自制营养液,每lOd一次。

试验中观测各基质的出苗天数,并从基质中随机抽取5cm×5cm样块一个,记录其苗高,同时称取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每个lOd测量一次。全部试验过程,以播种至草坪成卷天数大概60d为限。

2、试验结果

2.1不同基质对草坪出苗和成卷情况时间的比较

从表l可知,对于草皮的出苗和成卷,不同基质对其影响很大。整体来说,2#基质出苗快,可能是由于较高的持水量和孔隙度。由于在基质下面铺设了隔离材料红砖,能有效阻止根系下扎,而使根系向水平方向伸展.所以有利于根系之间相互盘结成卷,从成卷时间来,2#基质的成卷时间最短,仅为48d。这可能是由于其出苗较早,生长期长势较旺,达到了快速成卷的目的。这说明2#基质无论是从物理性质还是其所含养分方面,都比较适宜草坪生长,而l#基质与因为出苗较晚,生长期表现为植株矮小,长势较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成卷,说整个生长过程表现为营养缺乏,引起生长不良,最终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卷。而2#基质表现较好,大少缩短了生产周期,仅为大田生长周期的1/3。

2.2不同基质对草坪出苗和成卷情况时间的比较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基质栽培条件下,草坪的生长性状有较大区别。从表2可以看出,在株高方面,由于基质养分充足,持水量与孔隙度适宜,故其生长健壮,表现最优,其次为基质,基质与无论从株高还是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方面都表现较差,而从草皮重量上来看,基质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有土草皮的重量来比,其重量仅为大田生产的有土草坪的说明无土草坪重量轻,搬运方便,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3、环保论证

由上述所得2#基质草坪,放置于实验室一矩形密闭透明玻璃容器内进行模拟试验。试验方法参考参考文献[4]。

3.1湿度的检测

以空白容器作对照,分别将面积相同的自来水、浇透水的微型草坪基质和二种草坪各一盘放入容器内,记录箱体内24h的温度变化,放入开始计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一共2组试验(高羊茅草和狗牙根各一组)。每组试验3个箱体,每组实验重复3次。

结论:微型草坪具有提高室内湿度的作用。空白对照试验的湿度岁时间变化很小,说明容器内湿度较稳定。24h内增加容器内湿度约为50%,各处理增湿效果依次是狗牙根微型草坪>高羊茅草微型草坪>草坪基质>自来水。

3.2细菌的检测

采用传统的沉降菌落数法进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pH值调节到7.0,过滤分装,高压灭菌。倾注15ml于灭菌平面皿内,制成营养琼脂平板。然后置于容器内,分别于O、6、12和24h测定容器内的细菌数。打开平面皿暴露15min后再盖好平面皿盖,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48h,然后计数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来水、浇透水的微型草坪基质和草坪各重复3次。计算空气中的细菌数。

结论:微型草坪具有减少空气中细菌的作用。24h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含量92%以上。微型草坪和基质都有减少空气中细菌的作用,而且前者对空气中细菌的影响比后者大。各处理杀菌效果依次是高羊茅草微型草坪>狗牙根微型草坪>草坪基质>自来水。

3.3甲醛的检测

设置空白试验,即容器内不放任何材料,只放置一小片滴加浓度40%甲醛溶液lOOml的圆形滤纸,30min挥发完全后,0、l、3、6、12、18、24h把甲醛分析仪探头深入容器内测定内部

甲醛浓度,记录数据。然后将基质和微型草坪分批放入同样规格的容器内,密封好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测甲醛浓度。

结论:微型草坪能显著减少空气中甲醛含量。24h内甲醛浓度由初始0.70mg/m3下降到0 .11 mg/m3。微型草坪吸收甲醛的能力与其种植基质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甲醛被基质吸收,而少量甲醛被草吸收。各处理杀菌效果依次是高羊茅草微型草坪>狗牙根微型草坪>草坪基质>自来水。草坪基质的湿度、质地和肥料与吸收甲醛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本试验用的纤维网和基质,均有较大的孔隙率,有较好的吸水保水性能,并且阳离子交换量大,肥料丰富,因而空气中的甲醛主要被基质中的水溶解,有少量可能被微型草坪所吸附。如果针对吸附室内甲醛,可在草坪基质中加入易于吸收甲醛的物质。

3.4噪声的测定

以空白容器作对照,分别将面积相同的自来水、浇透水的微型草坪基质和二种草坪各一盘放入容器内,各个容器用同样频率额收音机制造噪音,用HS5628A型积分声级计监测噪声级。同时放入,开始计时,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时间从8:00―18:00。根据测量数据,求出等效声级。

结论:微型草坪能显著减少噪声级,同样条件下,最大减少12dB。幅度范围是5-10dB。

4、结果分析

由此可知,2#基质能在短期内播种的草坪根系横向生长,交错盘结,形成坚固密集的草盘,以便于切割、运输、再造型和定形运载及工厂化生产。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微小,易于室内放置和快速建植,成坪时间短,基质材料易获取,用工省,管理费用低,无杂草,重量轻,草质美观,草坪质量好,清洁卫生。调节室内气候,吸收室内污染,绿色环保功效明显,而且,形状易于加工和再设计,供室内摆设,观赏,美化净化环境,能让宾馆和家庭在秋冬季节充满生机,增添绿色和美感等特效。经过试验证实室内微型草坪能够有效的杀菌、增加湿度、显著降低甲醛含量的效果,有效改善了室内小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室内微型草坪必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俞镇慌.秸秆纤维成网工艺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01,11:

23-26.

[2]武良,边秀举,徐秋明,等.草坪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及发

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95-299.

[3]王运琦,张燕,刘建宁,等.地毯武草皮无土栽培基质的筛选试

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269-310.

[4]陈.微型草坪对室内环境生态调节功能的研究[J].安徽农

业科学.2009,37(5):1982-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