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6:1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最重要的欧美国家消费市场快速萎缩,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技术合作的动力增强。2009年初,美国把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项审查调整为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2009年10月,作为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诺在进行出口管制体制改革进程中,将与中方合作,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也加强了与我国在大型客机、民用核能和磁悬浮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横亘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机为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项政策的后果却是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加大了美方贸易逆差,而且使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仅排在第三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在金融海啸中赢得生机。在这场源自西方的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战略调整中,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无疑成为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
(一)跨国公司延长在华投资产业链,优化地区和产业布局。
为占领市场、拓展业务,跨国公司缩短了产品研发和推广周期,在全球收缩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华投资,延长了在华投资的产业链,重点是扩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流程,以期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竞争力。
美国超成半导体公司(AMD)计划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厂三分之二的设备转移至苏州工业园,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术生产能力,使得苏州工厂的芯片生产能力从AMD全球总量的30%增长到70%。同为电脑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Intel),2008年净利润下降九成,在全球关闭八家工厂的同时,计划增加在大连新工厂的投资,使其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新品,并同时向在上海的投资性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追加1.1亿美元的注册资本。
三洋能源为了应对中国对镍镉电池生产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产的爱乐普(Enloop)镍氢电池的生产线转移到苏州,并加大营销宣传。运营总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专业通路商联强国际(SYNNEX)财务总监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国市场,2009年预计在华增资1亿美元,加强区域布局和网络建设,为二到三年后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跨国公司加强在华总部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力量。
金融危机条件下,跨国公司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资源,重点是加强了对生产加工业务密集的中国市场的总部建设和研发中心建设。随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整,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财富》世界500强”中已有60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
同时,随着在华研发中心的设立和产业链的延伸,跨国公司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量进入中国。随着跨国公司业务在中国的快速提升和发展,其在中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工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产业振兴迫切需要高新技术外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经济振兴计划,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的重要机遇。
二、新形势下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外资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我国各级政府应从长计议,精心谋划,做到定位准确、政策到位、服务跟上,切实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提高质量水平,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克服内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用全球视野谋划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工作,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各地方政府也设有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新的经济带和产业带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产业园区功能落后,作用减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世界角度谋划后危机时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整合国家级和地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聚集的质量,为扩大吸收高新产业外资打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结构升级。
(二)保持财税、土地等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外资政策调整,外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流动性不足使得各国吸收外资更为积极,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竞争力减弱。外资企业纷纷表示政策的变动较快且不可琢磨,很难制订相应的企业长期战略,无法系统规划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现经营用地在合同期内都被收回的情况。创新是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大多数技术和研发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导致的资金链收紧必然减弱企业研发的动力。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政策的稳定性,是企业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只有进一步提高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更加从容、稳健地吸收高新产业外国投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强度大,单位面积产值高,对经济贡献大,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各级特殊监管区在中国利用外资中的战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定,要避免各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门类上的趋同化发展模式。依靠开发区吸收外资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物产、金融环境、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禀赋特点,有针对性地吸收高新产业外资,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一拥而上和盲目招商,为外资提供全流程的呵护服务,营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财税支持和重点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的同时,对重点行业大型跨国公司研发类投资免征购置设备增值税。上海商委反映现有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企业尚不足制造业总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应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科学性,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覆盖率,充分考虑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对业务增长率等评定指标暂缓考虑。通过一定比例的财政扶持鼓励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和技术引进。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管在过去十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因此,新形势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用好知识产权这柄“双刃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把握欧美放松技术出口管制的机遇,引导企业技术水平的引进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缩短知识产权交易的审核周期,发展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减少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和应用的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
毫无疑问,吸收高新产业外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与技术发达国家政府的沟通和磋商,减少技术引进的壁垒,又要加强国内外产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拓展合作的领域、方式和发展空间。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松动了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单管理、机构设置、部门协调、多边体系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出口管制力度。这其中还包括了“视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规定,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在接触美国敏感知识和技术时,必须申请“视同出口”许可证。其范围既包括在美中国公民,也包括可能将敏感技术携带来华的外国公司。美国商务部还专门成立了“视同出口建议委员会”,向商务部长建议如何强化包括中国在内的“视同出口”管制。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违规的本国和外国企业与个人的惩处,包括严惩所谓涉嫌对华出售敏感技术的国内企业和个人,加强对外国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谓“涉华间谍案”。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外部环境。在产业层面,要加强中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高新产业合作的新途径,例如在外资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承接外资研发中心转移和技术资源的流入,引导外资风险投资参与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鼓励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学、统一、稳健的制度标准。
一、内容
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 标题
2 摘要
3 关键词
4 正文
5 参考资料
二、版式要求
(一)纸张:a4纸
(二)字号及字体:
姓名用4号仿宋;院系、年级、专业、宿舍地址及电话号码用小4号宋体;标题部分用2号宋体字;摘要部分用小4号楷体字,摘要用黑体字;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小4号黑体,其他部分用小4号宋体字;引文用小4号宋体字。
(三)行间距:
行距为19磅固定值,字间距为标准值。
(四)页边距
上3.0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脚1.5厘米。
附:暑期社会实习论文样稿
例文:关于农村规模化经营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园艺系,99级)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规模花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 规模化 经营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一)技术的原因导致的是什么样的关系
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方式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而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
1、在国际时务中的运用
(1)……
(2)……
2、在贸易中的使用
……
(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如何使用
……
二、trips的主要内容和规则
trips的来源: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代表于1987年10月提出,有关知识产权规范的谈判,不能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各项协定和世界版权协定作为唯一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代表于1987年。
……
三、规模化经营的现状
[论文摘要] 知识 经济 对贸易壁垒的影响主要是从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新的贸易壁垒对我国 企业 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内涵,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 发展 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网络 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国际贸易逐步从 自然 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壁垒的争议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知识经济领域。
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壁垒,知识经济时代贸易壁垒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和技术成为影响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 科学 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贸易壁垒逐渐向知识化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
二、绿色壁垒在贸易壁垒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绿色壁垒也即环境壁垒。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体现在高科技为特征,贸易壁垒的知识含量的增加,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贸易壁垒还体现在以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的层面上。环境壁垒有合理成分,而且世贸组织协议也允许各成员方采取技术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以其不妨碍正常国际贸易或对其他成员方造成歧视为准。但新的环境壁垒又经常被某些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有意刁难或歧视。
三、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增加
一方面,新的贸易壁垒比以前更隐蔽。传统贸易壁垒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壁垒由于种类繁多,涉及的多是产品标准和产品以外的东西,这些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改变。由于各国产品标准制定随意性强,要求苛刻。而wto等国际组织又没有很好的对各成员国的tbt及时审查并采取制裁的有效措施,这就导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根据自己本国的贸易情况不合理的乱制定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并且形式多样、涵盖范围广。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
在以知识 经济 时代为主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把握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 发展 的新趋势,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内涵,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1]dale w. jorgenso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age[j].progress on point,2002,(4)
[2]冯宗宪柯大钢:开发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0年版。
[3]魏浩马野青:新型贸易壁垒的类型、特点与启示[j],经济问题,2004(11)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范文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学变革思考
摘要:
中国加入到WTO后,对外贸易总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大,使高校开始面临更大的教学压力。不过,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下,主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提升社会发展的重任,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高校的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本文对于国际贸易教学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变革方式,希望能够从教育层面,找到弥补社会人才缺口的途径,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变革 社会人才需求
国际贸易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外语、法律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学上也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导致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不断提升。对此,必须快速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校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塑造。
一、国际贸易教学的新发展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不断的修改专业教材,使之与其相契合,而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修订。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点在于:一是教学范围增大,传统国际贸易教学,是以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为核心,主旨帮助学生分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别,所以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体系教学内容,由于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造成各国贸易法律经常修订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断的完善法律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着直观的作用;三是着重强调了国际贸易法的地位,减少学生基于对贸易法认识不深刻,而在实践中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的问题。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贸易的基础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遵守,帮助学生重视法律,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
在高校教学中,由于国际贸易的内容复杂性较高,并不断的添加新的规则,所以,教学手段无法有效进行创新上,导致方法滞后的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教师仍旧沿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手段,学生早已对其产生了主观情绪的抵抗,无法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仍旧存在机械化的灌输教学,教师的教学主动性过高,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严重制约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三是教学气氛死板,国际贸易教学由于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所以,课堂中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于知识讲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变革,学生的前途将十分堪忧。
2.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突飞猛进,进出口产品开始复杂化,专业人才形成了较大的缺口。严重的人才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贸易环节中的弱势,更无法有效的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最终影响的将是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目前的人才缺口问题,有效率的为社会提供专业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在全球化发展的大浪潮中,能够稳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综合来看,无论是教育本身的需求,还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合理的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上的综合素质。而实现该要求,需要高校从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包括教学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为学生设置实践教学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鉴于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及时的将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
三、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思路
1.转变教学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国际贸易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成为快速融入社会的专业性人才,所以,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务,目的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再教育环节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深刻的认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不应该存在主导者的姿态,应更多的为学生发展而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适时的进行优化;最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客观意义,即,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行为的目的。
2.变革教学内容。
第一,适当的引用国际教材。虽然我国参与了WTO,但是国内的贸易环境,与国际形势存在着一定差异。教材的编撰者,多是以国内规则为主体,导致现行教材与国际环境不符合,影响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认识。采取国际教材,可以更好的实现国际接轨,同时,外国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经完成了丰富的实践,正符合我国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减少短期内理论编撰无法与时俱进的问题。第二,合理的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联合式的实践教学,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由学生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企业负责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直接向企业输出对口人才。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为社会节约人才的培养成本,使企业更加愿意录用应届毕业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实践教学可以实现高校内培养人才,更具效率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学机制。基于国际贸易的变化性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向学生提供相应信息,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型规则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决等,使学生可以感受整体国际贸易环境,并加深对于国际贸易的思考。
3.变革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模式。首先必须将部分传统的教学手段去除,特别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出现在现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学方式的设定上,应采取以启发式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活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第二,创新手段。现代教育不能够在局限于书本和黑板,而且,我国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器材,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记忆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在课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创作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4.注重教学实践。
实践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结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拥有一定的岗位经验。而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联合,学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外贸易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吸取经验,例如与律所的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国际贸易案件中,虽然不具备决策权,但是,能够身临法庭,并得到专业律师的指导,已经有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
5.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虽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科研中,不过,为了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降低科研时间成本。在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使学生具备参与的调解;其次是教师调解课题内容,帮助不具备学术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开展随机课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所学知识的小型课题;四是鼓励学生独立学术研究,并指导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中国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缺口,而此时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契机,也是高校教学合理变革的机遇,所以,高校应该充分的研究社会需求,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加适合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卉.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和教学变革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
[2]吴钧.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3]沈木珠.国际贸易法新发展及其教学改革新思路[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13(03).
[4]李红.浅谈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经济,2014(21).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教学情境创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强烈的求知氛围。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
一、亲历情境
亲历情境指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文字)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学实例1:教学内容:国际技术贸易教学情境创设:计算机软件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项重要标的,它既具有其他国际技术贸易标的的种种共性特点,同时还有发展时间短、速度快、问题多、争议大的个性特点。最重要的是,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通过教学文本介绍我国计算机软件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情况,在课堂上发起相关主题的讨论。如:(1)假如没有进口计算机软件的生活;(2)你认为windows视窗软件在中国的售价是否合理;(3)你认为中国是否需要加大对于进口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通过这些主题讨论,可以使学生调动自身的情绪,谈谈切身体会,同时铺陈学习内容,因为这些讨论主题已经涉及到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况、国际技术贸易产品的定价、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国际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最佳切人角度,有利于学生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知识体系。
二、现场模拟情境
现场模拟情境是指学生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些情境并非人人都能亲历,但通过现场模拟情境,让学生处于接近真实情境中,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教师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斋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教学实例2:教学内容: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与世贸组织的发展教学情境创设:此章节是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掌握。世贸组织设有服务于包括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分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在内的各层级组织的的秘书处,由世贸组织总干事领导.总干事由最高级别的部长会议任命,职位非常重要,也十分敏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常常为这一人选的确定而明争暗斗。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世贸组织总干事的模拟竟选,发表竞选演说,可要求演说(稿)包含以下要点:(1)对世贸组织性质、地位和使命的认识;(2)当前世贸组织面临的当务之急;(3)如何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利益(4)如何在未来通过变革实现世贸组织的宗旨。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去探求与世贸组织有关的知识,并将它们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故事情境
美国作家雷诺兹普莱斯(ReynoldsPriee)曾经说过: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其重要性仅次于食物,爱和房子,人可以没有爱情或房子,但没有人能够在沉默中生存下去,故事的声音占据我们的生活,从最小的日常琐事到难以沟通的精神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情境,可以生动地展现理论产生发展的完整图景,有助于学生理清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解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实例3: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情境创设:这一部分的内容十分庞杂,理论性较强,但又是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一533一1946)来创建故事情境.(1)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背景故事凯恩斯之所以成为改变历史面貌的伟大的经济学家,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并最终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两次世界大战,其间还有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这当中有太多的时代故事,创建这些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2)凯恩斯生平故事这类故事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凯恩斯出身、师从、求学经历、任职情况和逸闻趣事,甚至是他的股市传奇,凯恩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的特质.(3)凯恩斯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凯恩斯由于师承于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期曾是一名自由资本主来的信徒,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但经过了1929一1933年经济的大萧条,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人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萦荣。这类故事情境的创设对于该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转变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联系起来,因为凯恩斯早年曾经受到古典经济学自由贸易理论的巨大影响,而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之后,有对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样,这类故事情境可以帮助教师向学生完整地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完整图景,有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其次,通过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情境设工,使学生理解各种类型国际贸易理论从来就是因时因势而产生和发展的,都是为了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现象,解决特定的经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除了用语言文字描述情境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包括数值计算、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以及电视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可以用描写大萧条时期社会生活的电影(如《铁拳男人》)来创设背景故事情境,用凯恩斯的传记(如《凯恩斯传(1883一1946)》)来创设生平故事情境,用网络视频、图片和电视专题节目来创设凯恩斯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情境。
四、问顺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强烈的求知氛围。也就是说利用一定的间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只可以使学习内容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联系,从而创新他们的思维,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笔者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已经存在着的间题情境,如著名的斯密之谜、里昂惕夫之谜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教学实例4:教学内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教学情境创设: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间题要鲜活,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探寻问题结果的欲望,二是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并非是要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设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供相关背景材料。针对教学内容,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海尔集团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吗?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非易事。不但要了解跨国公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及组织和经营上的特征;还要掌握海尔集团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市场表现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这些需要教师在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际经济合作》 课程项目规划法 实践 思考
一、《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是高等院校外经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内容繁杂,既有理论内容又有实务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等诸多内容。
首先,其理论部分并没有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是侧重在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出现的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本质主要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重新移动和配置。
其次,其实务部分更多的是介绍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和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操作步骤的详细列举,展示合作的方式方法,与国际货物买卖中交易流程相比较,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这些程序与环节显得不够系统、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讲解方法传授知识,就会因内容的枯燥和陌生,使学生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是我们在采用制作PPT进行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学期末对学生的调查,得到的结果也是内容过多、过细、不好掌握,特别是涉及合作方式的操作环节,即使是运用幻灯片的制作技术展示,学生也觉得学过后没有很深的印象。
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找到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我们引入了课程项目规划的概念,并在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二、课程项目规划法
课程项目规划指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课程内容,解析案例、课堂讨论问答之外,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学生的能力和校内外资源,从三个方面将课程进行规范和计划:从内容上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从程序上将项目从设计、跟踪管理到项目的结束设置一系列的操作环节;从时间上看不仅仅是某一个学期才安排,也不只是课程项目实施的短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课程的发展。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课程项目规划体现的不是短期的管理,而是长期的对课程的理解水平与预见深度。
具体到《国际经济合作》这门课,我们在课堂复述、案例解析等教学方式外,将其内容分解成三大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设计、操作和跟踪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要点在于其合作的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本质,了解和熟悉国际直接投资、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经济合作方式的内容和形式。
(一)三大项目的规划
我们根据课程的国际投资、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及国际租赁五块教学内容,设计了三大项目(如图1),分别为:
项目一:拟定一份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二:进行现场的模拟演示。
项目三:结合国际经济合作内容设置的一个师生合作的课题。
以下分别阐述各项目的操作过程,其中重点阐述项目一。
1.项目一:国际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此项目主要是拟写一份在某国开展某项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使学生通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掌握报告里涉及的各项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按照教学内容主要作如下操作(如图2):
(1)分别设计7-8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在设计的时候都尽可能地与国际直接投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有关,比如设计为我国某知名公司到某国投资设厂,其生产的产品涉及技术的转让,按照这样的项目设计,学生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就会极大地关注投资设厂行为是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内容,并将之和技术转让的行为与课本学到的知识进行印证。
(2)每个子项目各有一个小组负责执行。我们将全班按子项目数量分成若干执行小组,每个小组必须指定或选出一个组长,组员控制在6人左右,各人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市场分析,有的负责投资环境的分析,有的负责财务分析,等等。具体职责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各部分内容拟定,如果小组内成员因为自身知识有限而无法担任角色,就可以自己或者请求教师向校内和校外资源寻求援助。
(3)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鼓励执行小组自己寻找资料来源的途径,并根据执行小组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安排组长每月汇报一次项目执行的情况。
(4)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后,邀请部分专家和教师对每个报告进行审核和评比,将评比的结果作为本课程期末成绩的参考,并评出一等奖以资鼓励。
2.项目二:现场模拟。主要是结合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租赁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现场的模拟,特别是针对国际工程承包的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组担任招标商,3―4组担任投标商角色,各组人员职责划分好,组织学生准备资料后,在课堂上按照招投标的程序,依次演示发标、投标、开标诸环节。这是帮助学生学习程序性内容的一个辅助方法,其特点就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的情境模拟。
3.项目三:师生合作课题。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本课的某个内容,比如直接投资的相关内容,结合目前国际经济合作的实际,设计一个课题,组织学生参与,从资料的查找到论文的撰写,教师给予详尽的指点,最后以论文作为课题成果进行展示。
(二)关于课程项目规划法的实践总结
1.课程项目规划法的主导思想是力求突破原有的以概念、定律、定理知识点层次递进为主干的体系,以师生参与的方式来重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题项目”是学生最终要“制作出”的“成品”,是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课程开始前,把一幅“主题项目”的完整“肖像”放到学生面前,使学生首先了解各个分项目的轮廓,然后把分项目、子项目进行层层剥离、层层剖析,而后再层层组合。这样依托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使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等不再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抽象概念,学生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去欣赏、去反思自己制作的“产品胚胎”,并且通过评比奖励等评价方法的实施,可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最大的潜力和较高的效率去实现“主题项目”目标。
2.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项目一中,学生只有掌握某项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对具体的子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并且每个子项目均有“投资环境的分析”这一部分,这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主要知识的了解和熟悉。项目二中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流程的掌握。项目三帮助学生在了解一般性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和探析某项经济合作方式,对学生知识的深化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长远的意义。
(三)一些思考
1.项目设计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给予执行小组的实施“方便”上特别重要。尤其对于项目一,其关于经济合作方式在哪个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设计会决定资料收集的困难程度,一般倾向于大国的大城市,这样在搜集当地的投资环境、竞争对手、技术的指标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找到资料;在设计合作方式的时候,虚拟的公司应该是知名的大公司,以方便学生查到该公司的管理资料;此外,关于项目给予的背景资料诸如设厂地点、项目所需资金等要尽可能详细。
2.自始至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有些教师担心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难度大,仍习惯于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复述;有些教师即便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中仍习惯性地发号施令,导致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的求知欲、协作能力乃至责任心才会随着课程的深入明显提高。例如在项目一的实施中,教师指挥的角色尽可能弱化,尽量让学生自行组织并安排自己的研究、修改并完成项目,这就给了学生更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更多的学科知识,特别在项目一的操作中,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外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及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本门课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但即使是高年级学生,在拟定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知识也不够,这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先在组内寻找合作资源,然后可以扩展到本专业具有财务、管理等知识的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专业外校内的资源,甚至可以寻找校外的同学、朋友,请求对方给予相关知识的支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对于资源的寻找和利用。
4.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知识学习的长久获得,因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规划过程。对于课程项目规划的实施,应该设定短、中、长期多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实施来逐渐完善。此外,课程项目规划方法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其教学管理、软硬件建设必须与之相配套。
参考文献:
[1]吴迪,黄安心,梁桃.《物业管理实务》网络课程开发中的项目管理[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6.
实际上,专利池许可贸易是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和专利交叉许可贸易的结合与发展。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是指专利权所有人或持有人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生产并销售某种产品,而被许可人支付一定专利使用费的贸易方式。专利交叉许可贸易是指两个专利权所有人相互许可对方使用其专利生产并销售某种产品,而彼此之间不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的贸易方式。
一、专利池许可贸易的类型和特点
专利池许可贸易主要分三种类型,即封闭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开放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和复合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封闭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在专利池内专利权人之间进行的专利权交叉许可贸易。开放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向第三方提供的专利许可,许可费用由专利池内专利权人根据其对专利池贡献的必要专利的数量划分。复合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不仅在专利池内专利权人之间进行专利许可,还对第三方提供专利许可。
目前,发达国家的专利池贸易已经相当普遍,技术贸易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与传统的许可贸易相比,专利池许可贸易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专利池许可贸易的许可方是专利池管理机构。
传统的许可贸易一般发生在单独的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但在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由于多个专利持有人将其专利注入池中,所以专利池组成后,通常会成立一个机构来管理专利池事物,管理机构的设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专利池成员成立专门专利池管理的独立实体,专利池成员首先与该独立实体签署专利授权协议,再由该独立实体统一负责专利权许可事物;另一种是不另外设立独立机构,而是由专利池内部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员代表专利池所有成员负责专利池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哪种管理方式,在专利池许可贸易中,被许可人只需要和专利池管理机构签订许可合同,而不是和每个专利池成员签订单一的许可合同。
其次,专利池许可贸易的标的通常包括多个专利所有人的多项专利技术。
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通常只涉及一个专利所有人的一项专利技术,但专利池许可贸易则不同,首先其涉及多个专利所有人,因为专利池通常是由多个专利所有人组成,他们把自己所有的专利注入池中,统一运作和管理,通常实行的是一揽子打包许可。在一揽子许可协议中,池中的所有专利便成了贸易的标的。被许可人不享有选择池中某一项专利或某几项专利进行交易的权利。这也是专利池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可以提高贸易的效率,同时降低交易的成本。
最后,专利池许可贸易涉及的法律关系更为复杂。
专利池许可贸易中至少涉及三种法律关系,其一,专利池成员之间的交叉许可合同关系。专利池贸易的基础是专利所有人之间组成专利池,而专利池的组成通常是由专利所有人之间签订交叉许可合同,将彼此的专利技术注入“池”中,形成专利池;其二,专利池成员与管理机构的委托管理关系,由于专利池贸易在运作中是通过专利池的管理机构进行的,所以专利池管理机构的许可权来自各专利所有人,专利所有人一般通过专利权的委托管理协议,将其专利的转让许可权委托给管理机构行使;其三,管理机构与被许可人之间的许可贸易关系,在专利池许可的交易中,通常是由管理机构与被许可人之间签订专利池许可合同,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关系。
二、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垄断现象
一般的许可都是在专利权人之间或者专利权人与专利使用方之间的二维主体之间的许可,以专利池的方式建立的专利权许可可以在多维主体之间订立专利权的许可合同,而且是基于多项专利权的许可合同,简化了专利权许可合同签订程序,提高了许可效率。专利池的出现意味着专利竞争领域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单个专利为特征的技术竞争转向以专利组合为特征的战略竞争,从一家公司的单打独斗转向若干家相关公司实行强强联合来抢占或分割市场的态势,所以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垄断现象不可避免。
(一)拒绝许可
拒绝许可是指具有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拒绝许可实质上就是排除竞争,因为拒绝许可的目的是防止其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意图从其自己经营业务的市场上将现有的企业加以排除。由于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许可方在技术市场上的实力比较强大,大多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种情况下,拒绝许可就意味着其交易相对人不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该专利技术,并且也很难寻找到可替代的类似技术。所以拒绝许可严重妨碍竞争,是垄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2003年思科诉华为的路由器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一案中,拒绝许可行为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思科占领了全球网络设备制造行业的较大市场份额,并利用其市场地位优势制定了大量的“私有协议”,拒绝授予第三方许可使用,严重违背了通讯产品制造行业的基本要求,阻碍了行业的竞争和技术的进步。
(二)搭售
搭售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以致购买者为得到其所想要的产品就必须购买其他产品的商业行为。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搭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搭售非核心专利。一般认为,在专利联盟中包含的专利应该是在某一技术领域内相互补充性的核心专利,即某一标准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专利。这些补充性专利之间通常为垂直关系。而不具备上述特征的池中专利如果被捆绑出售,即属于此种搭售行为。2、搭售无效专利。专利池中包含的专利必须是有效的,某项专利一旦被确认为无效或者期满,该专利就必须被从专利池许可中删除。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许多专利池的专利列表中却大量存在着一些没有被删除的无效专利。2005年12月4日,北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申请,请求裁决飞利浦一项涉及DVD的专利无效。在申请书中,张平教授认为该专利缺少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不具有创造性。2006年1月,又有4位教授也就此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申请。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该专利进行复审。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复审结果还未出台的情况下,飞利浦主动求和,决定将争议专利撤出专利池。3、专利池许可协议中往往还会包含一定的认证服务,即给予使用该专利池所覆盖的技术标准的产品贴上特定的认证标签或者颁发认证证书,当然,被许可方为此所付出的版税等费用也被一并纳入了专利池的许可协议中去了。特别是在使用格式合同的情况下,某些认证服务的条款被纳入了专利池许可的格式合同之中,使得专利池许可贸易的被许可人无法作出选择。
(三)差别待遇
对于专利池许可贸易来说,被许可的对象有专利池成员与非专利池成员,由于在内部成员之间通常存在交叉许可等协议,内部成员之间交叉授权的优惠是基于相互让步的结果,因此其对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合理的差别待遇是必要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没有合法原因而对特定交易人施加歧视待遇,如差别化的授权范围、歧视性使用费率等,若这种差别待遇影响了非成员许可方的竞争效能,失去与成员许可方的竞争力,从而构成反垄断法上的差别待遇。
(四)回授
回授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被许可人同意将其对许可人的技术所作的改进再许可给许可人使用。专利池许可协议中有时会包含权利回授条款。回授条款根据是否允许被许可人将技术向第三人提供许可, 可以分成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和非独占性回授条款。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是指在许可协议中要求被许可人必须将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技术的改进单方独占许可给原许可人, 而不允许向第三人提供许可。与之相反, 若允许向第三人提供许可则为非独占性回授条款。通常来说回授条款, 尤其是非独占性的回授条款是可以促进竞争的。而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则不同, 由于被许可人必须将其对该技术的改进单方独占性的回授给许可人, 这样不仅会减弱甚至失去进一步发明的动力, 还会间接的巩固了原许可人的市场地位, 减少了竞争者, 从而限制了竞争。因此,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回授问题也是反垄断审查机构审查的重点。
三、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反垄断应对
(一)企业的应对措施
首先,企业应重视对专利池战略的研究。
在跨国公司专利池攻势强劲和中国企业专利池刚刚起步的巨大反差下,我国企业应重视对专利联盟、专利池等问题的研究工作。要应充分认清标准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展专利池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及技术领域如何构建专利池,专利池如何管理和运营,如何主动有效输出专利,如何进行专利池的授权许可,如何避免专利池许可中权利的滥用等,使企业在现代技术贸易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其次,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专利池的组建。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处于技术的下游地带,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贸易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专利技术转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利池技术贸易所取代,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专利池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认清专利池技术贸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应积极行动,改变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积极研发自己的专利技术,组建自己的专利池,或积极加入国外企业组成的专利池,成为池中成员。从企业战略的层面出发,积极应对新形式下的新挑战。
最后,企业应加强对专利池贸易的反垄断审查。
我国企业在引进专利池技术时,应积极进行专利池的反垄断审查工作。特别是要审查专利池中的搭售行为,前几年,国外的专利池的管理机构不断向我国企业提出收取高额专利费的要求,很多专利池管理人在专利池中加入非必要专利,进行捆绑销售,打压我国企业,致使许多企业因生产成本过高纷纷退出市场。另外,对于专利池的许可费也应进行考察,因为专利池可以被若干专利权人用来横向联合限制竞争,进行价格固定。各专利权人有可能利用许可费及其分配机制来瓜分市场或者控制下游产品价格,特别是当该专利池技术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时候,这种限制竞争的作用越加明显。因此,专利池许可费用的确定必须要合理,否则,就有可能构成垄断。
(二)法律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立法应明确对专利池的态度。
基于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潜在冲突与互补关系,包括专利池在内的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反垄断立法应该在保护竞争和保护知识产权之间寻找平衡点,即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以最终丰富公共财产和提高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性,需要将知识产权领域的限制竞争限于为激励创新的必要范围之内。因此,我们要认清专利池的两面性,对专利池应当首先采取鼓励发展、积极认可的态度,然后再对专利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规范。
其次,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制订《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
反垄断法指南或规章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就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内与专利权相关的突出的垄断问题进行反垄断法上的规制。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5年联合《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该指南以举例的方式解释了对有关专利联盟方面垄断行为的追究原则,以及在执法中应该采取的一般态度、分析方法等。我国的专利池反垄断审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承认知识产权的合法垄断性,单纯由专利权控制力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违反反垄断法,专利联盟一般是有利于竞争的。(2)就已经出现的几种典型的专利池垄断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横向价格固定、搭售、回授、拒绝许可、过高定价、排他交易等。(3)为了有效规制以后可能出现的专利池垄断行为还应当规定“兜底条款”。
最后,对专利池的反垄断法管制应当坚持“个案审查与效果评估”的基本原则。
“个案审查”,也可以说成是逐案审查,强调对专利联盟应当个案审理、区别对待,而不能仅从形式上的基本要素即妄下判断。事实上,每一个专利池的专利结构、市场地位各不相同,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各具特点,所以即使采取了相同的竞争策略行为,但仍然可能得到不同的反垄断法评价。这当然并不违背法律的平等原则,反而是个案审查的必然结果。“效果评估”,即针对专利池的有利于竞争及不利于竞争的效果加以衡量,以判断其合法性。专利联盟效果评估的范围很宽泛,涉及到专利权之间关系、相关市场的特性,牵涉到的产品或服务、专利联盟对外的开放程度、联盟条款对未来发明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冯小兵:《专利联盟及其反垄断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1月,第11页。
[2]马忠法:《专利联盟及其专利许可政策》,《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9期,第45页。
[3]杨异、杨超:《专利池滥用问题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6页。
[4]李明:《如何应对“专利池”》,《华东新闻》,2006年8月14日第3版。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 中国技术进步 科技兴贸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技术进步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熟练程度积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重视的关键因素。
一、对外贸易能促进中国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技术进步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技术创新,二是技术引进。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时,往往通过对外贸易(即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二次开发(再创新),使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缩短技术研究开发时间,谋求技术跨越,达到技术赶超。
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工业水平和我国的相差不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都比我国晚。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年)、《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 (1972年)、《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1973年)、《技术评估法》(1973年)等一系列法律,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企业技术的开发。到了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技术发展战略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向注重自主创新、并重技术引进的战略转变。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先进国家加强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产品核心技术日益困难,韩国企业通过加强国内外独立和合作研发活动来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到现在,韩国已掌握多项产业的核心技术。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还被当作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
韩国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对外贸易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为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应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对外贸易这一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进步。
二、中国技术进步是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国际贸易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富生命力的带动力量和各国必争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各类“公平贸易”措施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门槛也在日益提高,并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
根据商务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遭遇贸易技术壁垒(TBT)的直接损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在2002年,中国各产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损失为170亿美元,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2007年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导致的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高达494.59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上升到582.41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69%,给我国企业增加了243.91亿美元的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将越来越频繁,以设置技术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会越来越严重。
面对如此形势,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加强认证认可及国际互认,才能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因此技术进步是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外贸易和中国技术进步都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R-N学派通过研究19世纪对外贸易与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19世纪的对外贸易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验证了罗伯特逊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此外,早期的亚当·斯密有关“剩余产品出路”学说、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比较优势原理和规模报酬递减原理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近年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从而提高分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都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使社会资源、国内外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利用国外资源和利用国内资源的结合。通过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再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进行加工,制成成品后出口到国外,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共获得1466亿美元的收入,到2010年该收入上升到1.1万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而且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再次验证了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这一命题。
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并且促进技术制度的创新。尤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技术进步更是发展经济、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13至16世纪航海和造船技术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发展起来,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使用并发展了此技术,带来了巨大财富和经济盈余,他们发展了新的国际贸易和银行业的技术;荷兰利用南欧这些技术并在管理上进一步改进发展,使阿姆斯特丹成为17至18世纪的商贸中心;随后,这些跨国组织技巧被英国用来进行其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掠夺和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后来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19至20世纪初,美国使用大量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经济增长……以上各国的历史发展经验都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成果的应用带来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研发,使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技术进步还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了金融服务的创新,并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从而掀起金融创新的浪潮,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次证实了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中国要实现从世界贸易大国向世界贸易强国的跨越,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与出口两部分,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均超过德国,成为“世界进口第二”和“世界出口第一”。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与当今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相比,中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人口规模巨大,仅从人均上看,与贸易强国的差距就非常明显,如2010年我国GDP为5.8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只有4000多美元,与贸易强国人均约4万美元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再者,中国出口的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是制约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90%左右是在华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关键技术基本上控制在外方手中。2009年中国出口笔记本电脑金额为666亿美元,2011年达到747.1亿美元,是仅次于服装的第二大出口项目和加工贸易第一大出口产品。然而在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的全部利润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被开发软件、设计芯片和经营整机的各家外国公司收入囊中,只有5%到10%的利润为中国代工企业所得。这种由外资所带动的出口增长,如果出现技术进步和自主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那么在国际市场上的国家竞争力就不明显,所创造的绝大部分价值被外资带走,也就谈不上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摩擦问题
所谓国际贸易摩擦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人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日渐激烈,当然就会产生摩擦。因此,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并不奇怪,这是贸易增长的必然反应。但应对贸易摩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冷静对待、看清本质;另一方面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过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ierstoTrade,TBT),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由于这类壁垒大量地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如2009年,可以说是玩具壁垒提升最为频繁的一年。包括欧美在内的主要玩具出口国纷纷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检测法规指令,使玩具生产企业出口风险不断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国第五大玩具出口国,但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之出口的玩具数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国主要玩具出口国第六位。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在技术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不断制定和修改各种标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
首先,企业应适时地了解各国产品的各种技术标准,从原有的出口增长过多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局面,转变为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
其次,企业在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走出去”,规避和转移冲突。
从战后日本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尔决定在美国建厂,为此,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先后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获取美国市场;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组建合资销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前途还是光明的。美国人有句俗语:“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学会游泳。”跨国之旅总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才能稳住。我们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逐步适应、不断发展、谋求共赢,相信最后终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2007年2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关于无汞碱锰电池专利侵权调查(337电池调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业不构成侵权,结束了337电池调查案历时四年的重审。本次337电池调查应诉案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全国电池行业的积极配合,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企业取得应诉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表明,政府应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沟通,要求有关国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作为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以及自主对外沟通功能的行业协会,在获取信息、提供外贸咨询和协助政府和企业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遇到情况向行业协会反映,行业协会有义务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壁垒。
三、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和行业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差,出口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不能做到根据国外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竞争手段及营销谋略。因此,管理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泛、资料传递迅速、调查研究充分、立案反应及时的预警机制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把有关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先预防,亦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从长期来看,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浙江省来说,中小企业已达 100 多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 99% 以上,中小企业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讨贸易自由化、出口等因素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出口;浙江中小企业
1.导论
论文旨在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使得这三者从无到有,政府和企业对这三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主要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与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2.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在进出口贸易变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已成为各国主要手段。浙江作为沿海省之一,拥有4万多家贸易出口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及其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1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浙江经济发展总体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存在差异,一般都在着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并且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对2005―2010年美国和日本对浙江省出口型企业产品的扣留次数与进出口总额的统计。
2.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在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复提高,这必然对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峻的挑战,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它也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2.2.1积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迈入进口国市场的门槛升高,如果想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想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来赢得超额利益,那么企业就得对技术创新始终保持着投入与较高的敏感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浙江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跟同产品的供应商竞争,还要跟国外的企业竞争。
2.2.2消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浙江中小企业克服不了技术问题,就算企业采用转移目标市场的方法来回避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只能是暂时渡过难关。
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可能会损害出口企业的形象。
2.3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尽管推行贸易自由化、降低技术性壁垒是我们所倡导和渴求的,但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壁垒越来越高,并且可能将长期存在。为使我们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2.3.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应该分析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关原则。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浙江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的权利,但是知道什么是“TBT”协定、“TBT”协定有何特点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企业不但要增强自身实力,还要充分了解并合理规避WTO的相关规则。企业应该互相团结,整合产业集群。
2.3.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政府应该把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措施上升到建设层面。紧接着,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和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省产业的影响。最后,加快建立扶持受损产业基金制度对于我省来说非常的必要。产业受损后,贸易救济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损害,有时还会出现“大投资,低回报”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当产业获得扶持受损产业基金的帮助时,产业才有可能恢复发展和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金融危机、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规模与总量发生了大幅度的缩减,往往会伴随着企业倒闭现象,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普遍出现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会出现社会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浙江中小企业多以出口型为主,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3.1金融危机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
综合近十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轨迹,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08和09年,出口型企业经济比重处于最低,可以看出出口型企业相对于内销型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
通过对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见图一。
图一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情况
图一内的数据是从2005和2010年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选取,并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获得的。由此可见,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明显呈下降趋势。在2010和2011年,浙江出口型企业的经济比重呈现回升的趋势,从侧面反映出了浙江省企业正在适应金融危机进而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
3.2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风险,促进企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3.2.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融资有许多方式,包括自我累计、企业间拆借、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一些祖代融资等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容易降低纳税,比采用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我累计等方法的税收负担轻。中小企业也可以寻找信誉好的几家同行,与之结成联盟,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就可以专注于改善优势产品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成本最低化,避免了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不精的弊端。
3.2.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浙江政府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其次,政府可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从而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以此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并且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需要记住的是,对于预警指标的设计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这样就更利于对金融运行的监督。
4.结论
研究结果如下: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弊大于利,推行贸易自由化更有助于促进出口与企业成长;人民币升值等汇率波动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显著,实行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是其实现长远利益的有效保障;实施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著,克服金融危机而带来出口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淑艳、刘羽萌,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发展研究――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
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290.88217.0773.81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注:TheAnnualReportofThe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CEA,WashingtonD.C(2002.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
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on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注:200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的判决。2002年11月,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联邦法院迅速批准了这一解决方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2.9%,政府部门占27.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AnnualReportofThe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CEA,WashingtonD.C(2002.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
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注: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页。)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注:[美]《外交》2001年5、6月号。)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商品类名顺序世界市场
占有率(%)
263棉花148.4
598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242.5
222大豆、花生342.1
792航空器及其零件436.8
714引擎及其零件532.1
774医疗用电器设备630.2
874测量分析用仪器729.2
723建筑用机器及零件828.0
122烟草925.0
541药品1024.5
041小麦1124.0
728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1222.1
784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1321.9
251纸浆1420.9
625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1520.5
081饲料、豆粕、植物油渣1620.3
713内燃机及其零件1720.0
743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1819.1
582酚醛、聚酯等重合物1918.9
892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2018.8
011食用动物肉2118.5
699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2218.0
741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2317.7
776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2417.4
511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2517.3
898乐器、音像纪录媒介2617.1
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2716.9
745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2816.8
759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2916.6
744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3016.5
736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3116.2
893其他人造塑料制品3216.1
772电路开关、连接设备3315.3
057水果3414.2
773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3513.5
583聚乙烯等诱导体3613.4
651纺织纱线3713.0
778其他电气设备3812.8
749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3912.4
782货车及特种车辆4012.4
771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4112.1
515有机化合物4212.1
514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431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单位:10亿美元;%
出口进口进出口收支竞争
力指数
运输服务50.9565.27-14.32-12.3
旅游服务97.4566.8530.6018.6
政府服务贸易18.7716.012.767.9
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123.7168.9454.7728.4
电讯服务4.095.80-1.7117.3
建筑服务5.260.424.8485.2
保险服务2.419.20-6.79-58.5
金融服务17.044.4912.5558.3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4.901.043.8665.0
专利等使用费38.0316.1021.9340.5
其他商业服务45.5631.7613.8017.8
文化与娱乐服务6.420.136.2996.0
合计290.88217.0773.81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表32000年美国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单位:10亿美元;%
出口进口进出口收支竞争
力指数
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4.912.242.6737.3
广告与市场调查0.410.76-0.35-29.9
研究与开发
工程设计
农业与采矿业的指导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3.972.201.7728.7
企业内服务贸易28.9422.446.5012.7
合计39.0128.4210.5915.7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on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2.9%,政府部门占27.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AnnualReportofThe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CEA,WashingtonD.C(2002.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2009年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432003)
作者简介:唐 帅(1987-),男,湖南怀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林产品市场与贸易;宋维明(1957-),男,河北沧州人,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林产品市场与贸易。
摘要: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首先介绍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接着将技术壁垒作为虚拟变量,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壁垒对1994~2010年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一些应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木质家具;技术壁垒;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624;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36-04
1 引言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和环保标准,设置技术壁垒,使我国外贸出口损失巨大。据国家质检总局出版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9)》显示:2008年我国3606%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企业因此新增成本24072亿美元,直接损失达50542亿美元。美国是我国木质家具重要的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5588亿美元,占我国木质家具出口总额的3459%。为限制我国家具出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如木材合法性认证、家具甲醛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高昂的认证费用、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使我国家具企业出口步履维艰。因此,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中的技术壁垒进行专门的研究。
2 研究回顾
技术壁垒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国外学者对技术壁垒的研究较早也比较深入。在定性研究方面,Donna Roberts认为技术壁垒是能够管制外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法规和标准,目的是纠正外部作用产生的市场无效[1];Asta Krutejevait则认为技术壁垒是对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不同标准和要求,实质上已经构成贸易保护[2];Steven Popper将技术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3]。在定量研究方面,Peter Swann对1985~1991年间英国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与本国的标准数及英国与德国互认的国际标准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英国标准对出口和进口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Barry Krissoff和Linda Calvin运用静态局部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苹果在日本、韩国和墨西哥三个不同市场面临的技术壁垒情况,并计算出了技术壁垒的等价关税率和对贸易的限制程度[5];Michael Gasiorek对欧盟几个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建立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得出当欧盟内部生产代替从国外进口的产品时,实质上发生了贸易转移[6]。
随着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增多,技术壁垒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技术壁垒的定义、特点、性质、成因的研究。冯宗宪、柯大钢对技术壁垒的定义、性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7];夏友富对技术壁垒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5大类: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后来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分类[8];高文书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技术壁垒是由于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体系不同、水平不同或信息不足或不能相互协调或歧视性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9]。②对技术壁垒影响的研究。王志明、袁建新分析了技术壁垒的经济效应,认为技术壁垒使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社会福利水平降低[10];郭芳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得出技术壁垒会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负面效应,并且标准越严格损失越大[11];李思奇、何海燕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得出美国农业技术壁垒长期内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负面影响[12]。③对技术壁垒应对策略的研究。冯宗宪、柯大钢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来跨越技术壁垒[7];李树提出出口国应该构建技术壁垒保护体系[13];翁东玲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同心协力,才能突破技术壁垒,扩大贸易出口[14];国彦兵则认为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15]。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壁垒本身或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技术壁垒进行。然而不同行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差异性很大,木质家具作为一种绿色环保产品,面临的技术壁垒不仅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等传统方面,还包含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因素更多,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然而,当前尚无学者对木质家具行业的技术壁垒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为例,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3 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和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
31 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具生产国,家具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木质家具出口10555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美家具贸易的快速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具出口国,木质家具出口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由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出口额看,2001年以前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较少,1994年出口额仅为169亿美元,此后几年出口有小幅增长,至2001年出口额为885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了716亿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木质家具出口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加之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之后开始反弹,家具消费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友好,对木质家具消费需求逐年升高。因此,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呈现直线式增长,2007年出口额达到4660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3775亿美元,年均出口增速达到3189%。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雷斯法案》影响,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又出现回升。
从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占木质家具总出口的比重来看,美国一直是我国木质家具主要的出口市场,1994年至2010年占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的平均比重达到4216%。1994年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的比重为3427%,此后两年出口比较平稳,1998年对美出口比重有较大提升,为4119%。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02年这一比例达到5152%,美国已经占据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木质家具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07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比重开始下滑,2008年快速下降至4139%,2010年继续下降至3459%。总体来看,随着中美家具贸易的快速发展,美国在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2 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
美国技术标准和法规繁多,家具产品既要符合各种法案,还要符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一些法规。如美国办公家具制造商协会对办公椅、文件柜、沙发制定了严格的测试标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目前共制定了48个家具标准,主要集中在家具安全标准、家具阻燃标准、家具产品标准、家具材料标准4个方面;美国环境保护局对油漆、胶粘剂、蜡等家具生产必需品中有害物质释放作了严格规定,对不同产品提出了不同的环保要求。当前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美国面临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有害物质、产品安全和相关认证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4 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引力模型的构建
引力模型最早起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两者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将引力模型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呈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1)
其中,Fij表示从出口国i流入进口国j的贸易流量,Mi和Mj分别表示两国的经济总量,Dij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G、α、β、θ是常数。
由于方程式是乘积形式,将方程两边取对数,于是得到:
(2)
本文研究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不仅包括传统模型中的经济因素,还将技术壁垒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中,考虑到家具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并且家具产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本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家具作为一种原材料型产品,木材价格对产品成本和出口影响较大,因此将我国木材进口价格加入模型中,中美两国的地理距离是一个常数,在模型中不再表示。由此得到新的引力模型,如下式:
(3)
其中,Mac表示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额,ε为随机扰动项,各个解释变量的含义和说明如表2所示。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数据的时间为1994~2010年。其中,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美国劳工统计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额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得来、中国木材的进口价格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计算得来,技术壁垒是一个定性变量,在模型中用虚拟变量DUM来代替。1998年我国取代加拿大和意大利,成为美国家具进口的第一大国,同时美国显著提高技术标准,设置各种技术壁垒,因此虚拟变量值以1998年为界,其中1998年前取值为0,1998年及以后取值为1。
43 模型分析结果及评价
运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DW=1103434,通过查表可知,当显著水平为1%,k=4,n=17时,dL=0574,dU=1630,所以,dL
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达到099509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DW统计量=2242938,通过查表可知:当显著水平为1%,k=4,n=15时,dL=0488,dU=1704,所以,dU
5 结论
通过分析,美国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影响的引力模型为:
(1)从回归结果中变量的系数来看,美国人均GDP的系数为8503461,说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美国人均GDP每增长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会增长大约8503461%。
(2)中国人均GDP的系数为1084807,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美木质家具的出口,我国人均GDP每增长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会增长大约1084807%。
(3)中国木材进口价格的系数为-0922655,说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木材进口价格的上升,会增加我国家具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出口能力。木材进口价格每上涨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减少大约0922655%。
(4)美国技术壁垒的系数为-0404792,说明技术壁垒会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美国设置的各种法规和标准,增加了中国家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难度。技术壁垒的水平每提高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减少0404792%。技术壁垒的数量越多,标准越严格对出口的影响就越大,这也符合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的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来应对美国家具技术壁垒的挑战。
第一,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国家林业和海关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国际木质家具贸易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同时时刻关注美国林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动情况,提供出口风险预测和评估,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第二,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技术含量低是我国家具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家具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企业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形成自有家具品牌。
第三,提高法律意识,降低出口风险。美国家具技术壁垒通常是以法律法规和条文的形式设置,具有法律约束力。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时,要准确了解最新的林产品贸易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在进口原材料时索要合法性证明,在产品出口时注明责任条款,降低出口风险。
第四,加强行业培训,积极组织应对。一般来说,在遭受美国技术壁垒调查时,如果企业积极应诉,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通常会得到比不应诉更好的结果。因此,行业协会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定期对家具企业进行法律培训,组织企业积极应对诉讼,减少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Roberts D, T Josling, D Orden .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in Agricultural Markets[J]. Technical Bulletin,1999(1876).
[2]Asta Krutejevait - Rimkevicien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 on Lithuania’s Economy Sectors [D]. Kauno Technologijos Universtitetas Summary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3]Steven W Popper, Victoria Greenfield, Keith Crane, Rehan Malik. Measuring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Us Exporters [R].NIST, 2004.
[4]Swann Peter Temple, Paul Shrumer Mark.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the UK Experience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9): 1297-1313.
[5]Barry Krissoff, Linda Calvin, Denice Gray. Barriers to Trade in Global Apple Markets [J]. Fruit and Tree Nuts Situation and Outlook, 1997: 42-51.
[6]Michael Gasiorek. Trade and Welfare-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A]. LA Winters. Trade Flows and Trade Policy after 1992[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7]冯宗宪, 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1(5):14-20.
[9]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10]王志明,袁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2003(7):31-34.
[11]郭芳,王咏红,高瑛.技术壁垒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45-51.
[12]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业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3):10-16.
[13]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我国政府的行为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2):17-21.
[14]翁东玲.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6):28-32.
[15]国彦兵.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2010(3):148-152.
[16]徐涛涛.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GTAP与China-CGE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1(5):88-99.
[17]赵春明,陈昊.技术不占优的国家设立技术壁垒是否有意义-一个开放两国模型[J].世界经济研究,2011(7):54-58.
[18]上官绪明.后危机时代技术贸易壁垒的新趋势及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