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1:3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考化学 专题复习 整合
一、做好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对知识内容层次这样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对化学学习能力这样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内容,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来看,化学知识多而散,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快速准确地解决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必须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内容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为学习选修内容作必要的铺垫,是真正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选修是为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是必修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为化学各个领域培养人才开设的。可以尝试将必修与选修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必修2第二章与选修4第一章可以整合到一起,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质量和能量均是守恒的,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化为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前者可以用盖斯定律解决,后者可以运用原电池、电解池原理解决。
二、做好每一章内知识块的整合
为了减少学生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可以将每一章内知识点整合,如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共有三节,分别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是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很清楚主题就是学生复习时要构建的小专题、小网络。简单来说,化学物质的分类旨在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给一条主线,探究总结出一种方法,即课本第25页“实践活动”中第3个问题中框图中的规律。更深程度上思考,重在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或不同的角度对化学物质分类结果就有不同不是绝对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也一样,没有物质的分类方法,化学反应的分类就很难。
三、做好每章之间知识点的整合
对于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方程式中的有关计算,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让学生形成思路一:要计算微观粒子数,先要计算出这种物质的量,然后搞清楚构成这种物质中粒子间的关系;进而从物质中粒子数的计算过渡到各类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中,思路二:上下单位只要相同,左右单位相同或相当,就可以大胆地去列比例关系式,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电子转移数、反应热、转化率和环境PH值等,这样不仅有助于上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梳理,而且把课本中零散难懂的计算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四、做好学科之间的整合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新能源,解决此问题仅凭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例如介绍电解原理,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和物理中的电流的形成整合在一起,阴阳两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的判断是基础,电流的形成(外电路通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内电路即电解槽中阴阳离子通过定向移动也形成电流)和方向的判断是关键。
五、做好检测试题筛选、检测、评价和教材挖掘之间的整合
一、培养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整体意识
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不能只注重一次战斗的胜败,而应当考虑整个战局,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教师带领一个或几个班的同学们学习化学,不能只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奋力拼搏,有一些知识点较难也不好理解,可以放一放,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自然就解决了,不要搞得人困马乏,大家都失去信心。要知道在高中化学学完后同学们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
二、培养同学们建立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标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是学好化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化学素养提高化学能力的必然途径。没有知识结构体系的知识是零散的,既易忘又不便于用。新课标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必修1和必修2是让同学们知道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都是介绍性不宜太加深,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因此,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不要过多扩充,更不要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必修1都是一些高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后续学习中经常用到,要放慢速度多联系多巩固;必修2速度可以加快,因为选修内容是对必修2的补充和加深。
三、培养同学们提高课堂效率能力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新课标知识结构不完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教材中新授课内容要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难度较大,我认为高中化学主要还是传授型教学,既然这样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关键。现在多数的课堂还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教师只讲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学生只记笔记不想为什么,一节课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枯燥无味。
四、培养同学们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供的学习必备材料,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知识内容,还提供了知识范围。不同版本的教材,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考中规定了哪些省份用哪种版本教材。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了解本地教材版本,让同学们利用好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内容,还增加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和“习题”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学们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解。
五、培养同学们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能力实际就是一种自学能力。现在大多数同学依靠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以前内容的复习和总结,自己几乎没有隔段时间复习和总结的习惯,即使有也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基本流于形式。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应按以下方法操作:高一入学,教师就布置给同学们,将以前所学知识作周总结、月总结和学期总结,到时一定要检查。检查时最好是面批,指出不足和优点,如果人数太多可以下去批改,但一定要通报做得最好的和敷衍了事的。这样坚持一年同学们基本就能形成习惯,以后每学期查一次就可以了。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不但解决了同学们记不住化学知识的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作者:韩德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学校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化学教师需调适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化学的原动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化学实验教学。
一、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中化学科目的考察方式及作用方式
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为语数英三门科目高考计入总分,理科加试数学附加题,文科加试语文附加题,总分共480分,高校录取的本一、本二等各批次的分数线由三门学科的总分划定。理科考生须选物理选修科目一,文科考生须选历史作为选修科目一,在剩余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选修科目二,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考生成绩采用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对于选修科目的要求由高校录取时自行要求,但本科院校必须至少有一门选修科目达B等第。化学科目在学生选择时与政治、地理、生物为平行关系,学生选择其一作为选修二,未选择化学科目的则须将化学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按绝对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若获A等第则可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1分的加分,若四门必修科目同时获A等第则可获得5分的加分。
二、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化学教材的体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分别为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为全体同学在高一年级必学内容,通常在高一年级结束后进行选科分班,选修化学的同学须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外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中选修一册进行学习。
该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基本上抛弃了课改以前的老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主线的特征,注入了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发展为线索,着重体现出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诸方面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多种栏目的设置既注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协作学习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八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各有侧重。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以蜻蜓点水般涉及了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各个方面,要求很低,点到为止。对于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分别有相对应的一本教材再次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阐述,增加了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要求。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拉开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
三、当前模式下学生对化学科目的选择状况
在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化学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只划定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相当多院校尤其是本一批次知名院校都特别强调对物理学科等第的要求,而等第的划定是根据选修该学科的总人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划定而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定,基于此,相当多同学都放弃了对化学科目的选择。大家都清楚勇于选择物理和化学组合的同学大多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佼佼者”,选择化学科目就意味着要和更加优秀的同学去竞争B以上的等第,这无疑降低了在高考中取得B以上等第的机会。化学学科相对其他几门课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要学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削弱在语数英三门科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再加之最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难度又相对较大,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改以后江苏省内多个地区多所学校在分科后选择化学科目的学生人数比课改前大幅度减少。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建校以来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都一直比较优秀,所以选修化学科目的同学比例在苏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中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市区其他学校选修化学的比例要低更多,这种状况也就相应的造成了多所高中学校化学教师的相对盈余,部分化学教师只能暂时转换岗位了。
四、当前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化学课课时减少,完成教学内容难度很大
高考模式中化学学科的作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决定了化学科目已经沦落成为事实中位于语数英和物理(历史)后的三流学科,各中学面对现实中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得不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增加语数英的课时数,压缩选修科目尤其是选修二学科的课时数,比如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基本都在每周六节以上,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每周12节甚至更多,化学科目基本上就是每周两节或三节,甚至有四星级高中的理化班化学课每周只安排两节课的情况。新的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没有降低,事实上在能力方面的要求还比课程改革以前要求更高,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要真正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2.化学教师对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层次、深度的把握不易
新的一套教材编写的理念很新,代表了时展的需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容易,给实际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难度。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全面撒网、面面俱到,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对各板块知识的层次和深度的要求把握上,各个学校甚至是不同的老师处理的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材的深度处理,还有老师则直接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相关板块内容直接按照选修教材的要求来安排教学。两种风格各有其利弊,严格按教材难度和深度教学,不增加深度,对于高二选修化学的同学来说深度较浅,而后一种方式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在高一年级刚开始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使相当多同学形成化学内容多不易学好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索性在高二分科时放弃对化学的选择。
3.化学实验教学在目前的模式下已明显弱化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已经被大大弱化。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王妍等几位老师的调查研究报告得出如下数据:63.6%的学生表示喜欢化学实验,59.7%的学生认为亲自做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很重要,但只有2.9%的同学在中学“大多数实验由自己完成”,79.1%的同学在中学“偶尔做化学实验”,还有13.6%的同学从未做过实验。
实验教学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方面:
(1)化学学科课时的减少,增大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实验教学从准备到实施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分组实验更会占用更多的课时时间,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只好忍痛割爱。
(2)新的高考模式取消了旧模式中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既然不考试不检查,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必然会减少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3)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众多的替代方式。教材上安排的探究实验在百度视频中搜索即可找到丰富的视频资料,直接播放视频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避免了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的机会。但是,看电影式的虚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却是大打折扣了。
(4)部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为所有学生开设课程中设置的有关实验。
(5)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设置了选作试题21A“物质结构与性质”和21B“实验化学”,从实际高考试卷情况来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题目相对来说答案大多是直来直去,学生更容易拿分,但化学实验的题目本身也许并不难,但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易把握回答不易完整,即使会做也很难拿到高分,大多数学生会选择21A。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都选择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据本人了解,近几年几乎没有学校选择学习《实验化学》。
五、在当前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1.化学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摒弃功利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简单累积量和应试能力。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发展性,强调学生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和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基础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者学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当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保持一致,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大意义,抛弃过去的以升学率和分数高低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做法。 转贴于
2.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
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吸收引进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学风格。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经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应用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学过程。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协助学生学习客观的知识,还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中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和感动,也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可能成为丧失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3.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一段时间里对化学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为化学变化的神奇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趣味所吸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是随着学习化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高考的模式、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如果一味的迎合高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重复着“讲知识点—做题目巩固知识点—讲题目—再做题目—考试”这一枯燥乏味的循环,如果只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考试,可能选择生物或其它学科来的更省力一些,何苦要来学化学呢?
化学教师的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更高一些,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合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生活中化学品安全等很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而学习化学的价值观,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受用终身,为社会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4.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中,对选修化学的学生与非选修化学的学生在学科内容的要求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层次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不能一位求多求深求全。高一年级中必修教材的处理难度最大,既要面向全部学生又要兼顾以后选修化学在高考中更高层次的内容要求,如果直接按照高考对能力和内容的要求来组织高一必修教材的教学,势必会导致部份学生不能很好接受所学内容,反而使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学好。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应当是高一化学的主要任务,选修内容在相应的选修教材教学中再进行深化和提高,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
5.切实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所应该发挥的重要功能
戴安邦先生曾经提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提到“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这也是戴安邦先生所强调的。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应以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实。师生协作完成每一个探究实验、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条件满足部分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实验,少做几张试卷,少讲几道题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高考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给中学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调适理念,改进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与时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妍,王伟群,王丽丽.新课改前后学生选择化学专业动机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1,32(2):47-50
关键词:有机化学;高效性;有效途径
多数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听懂不难,但记住较难,运用更难,即使花了不少时间,也掌握不好。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同一层次的非试验班,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该教学策略在课题组中不断推广与完善,效果不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必修模块的知识难度不大,主要介绍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反应类型和一些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拓展太多,只能初步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分析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并初步从有机物的结构分析简单的有机反应类型等,不要一步到高考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会丧失信心、兴趣,得不偿失。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学习时可从结构决定性质的高度,对各类有机物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利用有颜色变化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演示苯酚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含有醛基的物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红色沉淀的实验;也可以分组或设计实验探究,如制取银镜、乙酸乙酯;毛和纤维织品的鉴别;用油脂制取肥皂等。实验时学生的兴致浓厚,同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提高教学效率。2.联系生产、生活、社会。有机化学和社会、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学中应经常注意联系。如乙烯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花、水果香味、炒菜提香用白酒和白醋,以引出酯的概念;食品袋和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等,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及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绩自然提高。3.引入科学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如乙醇一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杜康酒、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这些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苦,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及质量提高。
三、抓好化学用语的教学
要学好有机化学,首先要过好化学用语这一关。学生写化学用语是一个难点。化学用语,教师首先要示范好,把方法和要点讲清楚,然后举一反三针对性地训练到位。每类物质的化学用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为了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每讲到新的反应类型的时候都可以用结构式的形式把有机化合物的断键和成键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就记住这个类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点。如在酯化反应中,通过动画演示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过程。把结构式和口诀放在一起,学生就记得更深,化学用语的掌握,还要通过课堂练习、小测、学习小组比赛、抽查等方法加深巩固。学生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保障。
四、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重要的有效途径。1.抓主线: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例如: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学生找到了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要抓住一条主线,就可以掌握全局,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材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比较分散、零碎,部分学生感觉到“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有机化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比、归纳、总结,如将烃和烃的衍生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网络化:3.引导学生总结官能团的性质、颜色变化的反应、反应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关系、溶解性等。对复杂的有机物系统化,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轻松自如地学好这门功课。
五、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O2O”模式;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9-04
一、引言
2014年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提出选修课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同时指出“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打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体系”等要求,该方案将选择性课程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因而,中职学校势必将打造更吸引学生眼球、更符合学生兴趣、受众面更广、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选择性课程为课程改革方向。
毫无疑问,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助力中职课改的顺利实施。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又将进一步激发教育领域发生更深入的变革和创新。“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教与学,也需要线下活动对线上活动的补充和拓展,更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
《咖啡技艺》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的技能课程,原是酒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一直以来很受欢迎。根据课程特点,将该课程开发为一门校本特色网络选修课,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2012年起,学校着手开发了《奇妙咖啡之旅》游戏化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将咖啡技能学习虚拟化、游戏化,不仅解决了实体实训室资源有限的问题,而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化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学习。同时,该课程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必须通过实操才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该门课程很适合以O2O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二、操作策略
如图1所示,O2O课程教学实践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课程教学实践。
O(online线上):学生线上通过《奇妙咖啡之旅》游戏化学习软件、微课教学资源、虚拟互动社区,学习咖啡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由初级咖啡师到高级咖啡师的晋级过程。
O(offline线下):学生线下根据教师提供的实践计划进行各种咖啡技艺的实操,参与咖啡服务实践巩固咖啡技艺。
2(to线上线下交互):线上学习情况指导线下教学策略;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学习奖励机制互通;线上虚拟社区展示线下优质作品。
三、教学实践
2014年秋季学期,学校开设了第一期《咖啡技艺》选修课,学生报名非常踊跃,有将近120名学生参与报名工作。由于是第一期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在人数上做了一定限制,从报名人员中随机摇号产生了30名学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线上和线下学习,共有24名学员完成了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部分学员晋级到了中级、高级咖啡师,学会了使用法式滤压壶、摩卡壶、滴滤壶等器具制作咖啡,并成为了学校咖啡服务的主力军。
1.O(online线上)
具体来说,学生在线上通过《奇妙咖啡之旅》游戏软件平台进行咖啡基础知识的学习、模拟咖啡制作技能训练(见图2),同时还能在平台上的竞技场中规定时间内PK各种咖啡制作技能获得积分和提高排名(见图3),在虚拟社区和同学、老师进行有关游戏闯关技巧和咖啡相关知识的交流。
由于有些较难的咖啡制作技艺仅仅用游戏的形式无法完全体现出咖啡制作中的细节微妙之处。因此,在游戏平台中加入了微课资源,并在视频中设置了测试题以检查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看完微课后可以重新回到游戏中进行虚拟实操,增加微课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堂实操时易出现的细节问题。
平台的后台系统记录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指导教师在线下的教学活动开展。以跳舞拿铁咖啡制作为例(见图4),共30人参与了“跳舞拿铁”的网络课程学习。学生出错环节,在备器环节出现错误共35次,在放滤网盖的环节出现错误共2次,在取细、中、粗度咖啡粉时出现了14次错误,选择不同温度的水时出现了9次错误,咖啡萃取时间的选择出现了55次错误。
在软件中放置了相关操作的微课视频,并设置13道测试题(其中法压壶咖啡5题、手动打奶泡5题、牛奶咖啡分层3题),用来检验学生观看视频效果。在观看法压壶咖啡的视频制作时,30%左右的学生答对了所有题目。他们基本掌握了法压壶咖啡制作的要领,仍有小部分学生(约9.1%左右)在对法压壶的结构、法压壶咖啡的特点、法压壶咖啡操作步骤、法压壶咖啡所使用的水的温度等方面理解错误,18.2%的学生对法压壶咖啡适合的研磨程度选择错误。
第三步骤将咖啡加入到打完奶泡的牛奶中进行分层,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获得了100%的准确率。这说明本视频在对跳舞拿铁分层原因、分层内容及吧匙作用对学生传达地比较到位。
2.O(offline线下)
在线下环节中,教师根据线上的数据,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指导。以学员分层、学习目标分层及任务实施分层为特色,采取注重个性化、富有针对性的分层式教学方法,从学生学情出发,展开差异化、定制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咖啡技艺上有所提升。从一学期的实践情况来看,主要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
(1)课堂检测式
任课教师采取的第一种教学策略是课堂检测式,指在课堂上以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在网络学习的情况以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价,这种形式对游戏平台中相应的虚拟仿真咖啡制作过程要求较高,适合较简单基础的咖啡制作训练。以《奇妙咖啡之旅》中单品咖啡的制作为例,游戏中完整地重现了使用意式全自动咖啡机来制作一杯单品咖啡的过程,游戏步骤清晰明了,和实操的契合度极高,即使没有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学生也可以较好地掌握该技能。
(2)示范操作式
示范操作是笔者在咖啡选修课堂上所采用的第二种教学策略,即在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后,首先对学生展开一定程度的讲授指导,再由学生参加测试,同样以量化考核的指标加以评分。示范操作较适合难度中等偏上、游戏中无法体现咖啡制作细微之处的教学内容,如对打奶泡的合适力度和程度的把握。
(3)资源整合式
资源整合式是指采取线上微课教学资源+后台数据资源,线下要点提炼+测试式的策略。教师参考游戏软件后台管理数据,分析学生在游戏中的薄弱点。该策略适合难度较大的咖啡制作技能。例如跳舞拿铁制作,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学生在线上总体掌握情况,在确保基本掌握后再进入实操室进行操作。教师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如表1所示。
3.2(to线上线下交互)
O2O互动是指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的双向互动。互动模式包括线上学习情况和数据反馈指导线下教学策略,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学习奖励机制互通,线上虚拟社区展示线下优质作品等内容。
线上学习情况和数据反馈指导线下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上文提及的个人学习过程记录,还包括对整个班级学生一个学期内所有线上情况的记录数据(如图5所示)。
线上激励机制和线下奖励机制互通具体指线上积分可用于线下实物兑换,如一定的积分值可兑换教师亲手调制的一杯咖啡,提高学生线上学习获取积分的积极性。线下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奖励可用于线上购买装备、丰富虚拟形象,如在学校咖啡馆里进行咖啡服务可用来增加线上的积分。
目前已在筹备创建线上《奇妙咖啡馆》虚拟社区,设置咖啡作品墙和咖啡梦想墙,作品墙展示线上的虚拟咖啡作品和线下实践作品,咖啡梦想墙展示线下采风的咖啡照片(如图6所示)。
四、选修课的特点
1.自由学习,灵活晋级
游戏化咖啡选修课的特点之一为学生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和游戏中学生闯关晋级的自由性。学生可以选择任一时间自由反复地学习咖啡网络课程,体验咖啡游戏,也可以在游戏中的竞技场平台中任选一款咖啡(法压壶咖啡、摩卡咖啡、滴滤壶咖啡等)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充分自由。另一方面,不同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可以自由重复学习某一薄弱环节,从而达到更高效地学习。咖啡游戏中学生完成线上任务和线下实训测试后可以向高一级晋升,且排名会出现在游戏中,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习得情况晋级,学生的积分、等级也反映出学生对咖啡课程和咖啡游戏的兴趣度和掌握度。
2.高效管理,差异管理
游戏化咖啡选修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开展课堂管理、课后管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差异化管理。教师通过游戏后台系统,可以查询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分、学生参加理论测试的分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可激发先行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改善后进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平台中测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总结出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便于在线下课堂中及时指正,也使得教师在开展线下课堂的教学时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效果更明显,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寓教于乐,调节性强
游戏化学习又叫做悦趣化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方式,是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特别在游戏化咖啡课程开展前期,学生对咖啡课、对咖啡游戏的好奇心、兴趣度尤为明显。游戏化学习课程相对于传统的书本类、教条类的知识点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奇妙咖啡之旅软件》中关于咖啡豆、咖啡壶等的文字知识部分,由于和传统课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并无太大差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翻页或忽略,所以一款吸引人的游戏设计应该尽量避免大量的文字信息,而以视频、情境模拟等形式取代。又如《奇妙咖啡之旅》游戏中原来法压壶咖啡的分步制作图示,而现在采用了现场实际操作法压壶咖啡的视频,后者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助力性更加明显。
五、结束语
根据《咖啡技艺》一期选修课的教学经验总结,针对一期出现的问题,将进一步对线上的游戏软件、微课资源、虚拟社区等模块继续丰富、完善。对线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整、改革,以期最大化游戏化学习软件的作用,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与学,为中职领域“O2O”模式的教学实践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婷,李艺.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3):67-70.
[2]恽如伟,李艺.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5):75-78.
[3]丁荣涛.面向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游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6):101-103.
[4]尚俊杰,蒋宇,庄绍勇.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韩婉秋.教育游戏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应用价值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2.
[6]叶展,叶丁.游戏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朱海静等. O2O教学模式设计与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14-115.
[摘要]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做好复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生物复习就是“把以前没有记住的记住,没有听懂的理解了,没有会的学会应用”。下文结合考纲,浅谈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1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问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2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第一,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第二,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第三,联想迁移法: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4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方法;标本室
生药学是一门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与临床医疗用途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我们学院是药学专业的限制性选修课程,选修该课程的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有些内容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课程内容繁复,学生的热情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而减弱。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特点(乐于实践,喜欢活跃课堂,受网络影响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法的应用
现今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各类课程中的普遍应用。生药学学习知识点多,许多生药都具有典型的性状或显微特征,对于这些大量的、复杂的特征上课仅仅语言描述是不够直观的,多媒体教学由于所含信息量大,图片丰富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教学过程中也会反应出一些问题:学生思维的模式化,缺少了思考能力;学生对于多媒体课件过于依赖,造成主次颠倒等。因此在生药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对那些不易获得的实物或抽象的结构,如“异型石细胞”、“晶鞘纤维”等显微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其(性状、显微)图片,或者应用一些动态视频,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如可以在讲授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动手绘制生药的结构,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各种显微结构的掌握;或者进行总结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比较法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的应用
比较法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将两个或多个教学对象进行比较,实物教学法可以利用药材标本直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直观上有认知。将两者结合,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生药的特征。教学对象可以是同一科的不同药材之间的比较,如大黄和何首乌,同属蓼科,入药部位不同,前者入药部位时根茎,后者入药部位是根,但是而且又具有相同之处,都具有异常维管束(三生构造)。教学对象也是可以是不同科属的同一药用部位的比较:比如人参及人参伪品商陆,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五加科,是名贵中药材,后者来源于商陆科,两个均为根入药,但在显微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人参形成层环明显,商陆具有多个同心环,且人参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商陆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实物教学法可以利用生药标本室的生药,让学生对生药的原植物蜡叶标本、浸制标本及生药进行全面了解,有最直观的认识,标本上有二维码可扫描,既方便学生学习,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较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相结合能够直观的展示形态相近、名称相近的生药特征异同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PBL教学模式
近年来,PBL教学方法在各多种课程中的应用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2],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任务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结合生药学课程特点,可以利用和借鉴此教学模式:设定合理的论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人参、冬虫夏草如何鉴别等,要求学生围绕这些论题展开分组活动,查阅文献,设定快捷的实验鉴别方法,学生分工协作,撰写学习体会,组织汇报,积极开展课堂的交流和讨论,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同时指出过程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PPT的制作,网络上传互相学习,课堂讲授进行讨论,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变。
四、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具体、通俗易懂[3]。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合理利用多媒体,不依赖于多媒体,避免学生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二)各论中实物教学法非常重要,药材标本的展示可以最直接的让学生有感官认知。(三)自主学习的知识点的选择。PBL教学方法时所使用的知识点应该是抽象的,又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对知识点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热。(四)设置合理的考评指标。教学的最终环节是综合考评,如果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学生会觉得参加不参加无所谓,敷衍完成教学任务,而使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失去了教学的初衷。综合考评应注意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课前预习、网络和课堂讨论、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等应作为主要成绩构成因素,另外学习态度、任务过程、思维能力等也应作为成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生药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郑承剑,韩婷,黄宝康等.药用植物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91-92.
关键词:课改基础有效方法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3、根据贵州省高考要求,离子反应中与反应物量多少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已经不做要求,但很多参考书中还在大讲特讲,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豪不犹豫地删去,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PECSCR六步互助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97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促使师生之间的课堂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促使教师由“教”转为“导”,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在不断的摸索中,笔者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PECSCR六步互助式”教学模式,即P(Pre-view):自主学习,发现问题;E(Engage):激发兴趣,营造氛围;C(Cooperate):合作探究,解决问题;S(Show):展示点评,质疑释疑;C(Check):达标测评,查漏补缺;R(Reflect):课后反思,总结提升。
第一步,P(Preview):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笔者会在课后将下一节课的基础知识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组内讨论、合作学习学案中的基本内容,然后在上课之前将学案收上来检查,及时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以便上课时能够心中有数,主次分明。这样可为课堂学习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步,E(Engage):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笔者时常利用开课前约3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与本堂课相关的事例或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选修四《乙醇》一课时,可播放“把酒问青天”的音乐,并给学生介绍中国及世界酒文化发展史;在学习乙酸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乙酸的认识,也可事先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抢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应物质进行深度认识的热情。开课前的“d奋剂”,将使得每一位学生以兴奋的状态融进课堂。可见,课始,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
第三步。C(Cooperate):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笔者将根据学生在学案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点的突破,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思考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指定问题,再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互帮互助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原电池时,先指导学生弄清其工作原理,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再给出一些装置,题组配对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定装置是否可以构成原电池,并且写出电极反应式。争取让各小组的所有同学都能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第四步,S(Show):展示点评,质疑释疑。
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首先,各组长指派一名组员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之后,其他组的同学可对展示组的讲解进行质疑释疑,教师对质疑释疑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以便形成组间激烈竞争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荣誉感。比如,原电池一节,各小组分别向全班展示探究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对不理解之处可以提问,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对小组讨论达成的共识进行补充,对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加以集中解决,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如此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步,C(Check):达标测评,查漏补缺。
检测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检测题型的设计要多样,题量应适中,以5分钟做完的量为宜;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并让学生讲出自己做题的思路或方法,进而使得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毋庸置疑,这个环节中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结束时适当地给予点评,多予以鼓励。
第六步。R(Reflect):课后反思。总结提升。
关键字:烷烃;烯烃;教学设计
对于化学教师来说,高中有机化学应该比无机化学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容积少,各物质之间接洽紧密并有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体系。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如此。不少学生抱怨有机化学难,知识点很难把握,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使有机化学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系统的体现。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为化学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烷烃及烯烃的复习课。首先,有机化学的学习,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的,然后延伸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中已经对甲烷及烷烃和乙烯及烯烃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在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中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炼和总结。其次,对烷烃和烯烃学习内容的总结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面炔烃类的学习。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本章是举足轻重的。
2.学情分析
根据对学生个别性差异的分析,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笔者严格抓住这一点,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基于必修2第三章的学习,在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学习有机化学的初步方法,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必需的知识基础。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更加深刻的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3.教学设计思路
在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对烃类——甲烷及烷烃和乙烯及烯烃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有意义学习提供了一个前提。再次,为了运用对比的方法,使碳原子数目与乙烯保持一致,我们拿出烷烃(CnH2n+2)中n=2的乙烷和乙烯进行对比。本节课以桑代克的迁移理论“相同元素说”为依据,以学生为操纵课堂的主角,将“乙烯及烯烃”与“乙烷及烷烃”两个学习内容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脉络,培养其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复习的意识。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如下设计:
以“案件审理”为情境导入:现如今各种抄袭现象频频出现。受到出现在文坛、文艺界的抄袭事件的启发,本节课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件审理”的形式展开,即通过原告“乙烷及烷烃”公司与被告“乙烯及烯烃”公司之间的侵权案来逐一回顾烷烃、烯烃的结构、性质及用途。大致过程如下:
1、原告代表根据烯烃公司对其核心技术的剽窃,展示烷烃公司的观点“乙烷和乙烯以及烷烃和烯烃的相同点”——知识迁移的切入点。
(1)观点一:都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信息,写出乙烷和乙烯的分子式
(2)观点二:乙烷和乙烯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学生活动]写出乙烷和乙烯的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
C2H6+7O2 4CO2+6H2O
C2H4+3O2 2CO2+2H2O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牢记的知识启发引导其理清知识脉络
2、面对烷烃公司的慷慨陈词,烯烃公司代表据理力争,反对烷烃公司的剽窃说法,指出“乙烯是烯烃,与烷烃有根本区别”——给出烯烃的官能团碳碳双键-C=C-,进而从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和用途三方面提供证据。
(1)观点一:乙烷和乙烯的立体结构。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乙烷与乙烯的立体结构
[思考讨论]通过观察立体结构图,说出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是否相同?分别写出乙烷、乙烯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归纳总结]从立体结构中可以得出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1)组成上,二者相差2个H原子;
2)结构上,乙烯含有碳碳双键-C=C-;
3)位置关系上,乙烷为非平面分子,并且碳碳单键可自由旋转;乙烯为平面分子,碳碳双键不可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立体模型使学生掌握烯烃与烷烃的根本区别
(2)观点二:燃烧反应。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图片,说出二者实验现象的不同
[归纳总结]虽然二者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乙烯燃烧的火焰更明亮,并且瓶口有黑烟冒出,说明二者的含碳量不同。
(3)观点三:是否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乙烯能使其褪色,发生了氧化反应,而乙烷不能。
[提出问题]怎样鉴别乙烷和乙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受到视觉冲击,直接从图片上看到二者的不同。
(4)观点四:能否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乙烯能使其褪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了二溴乙烷,而乙烷不能。
[提出问题]怎样除去乙烷中的乙烯?
(5)观点五:应用。乙烯能够用来做植物生长催熟剂,而乙烷无此性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68页[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西红柿在成熟之前采摘还是成熟之后采摘呢?如果是在成熟之前采摘的,在菜农出售的时候已经变熟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宣读审判结果。烷烃与烯烃确属于不同结构的烃。
经过法院调解,烷烃公司对自己只看表面现象,片面理解问题的做法向烯烃公司表示歉意,决定撤诉,从此两家公司各自发展,和平、友好的相处。
三、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甚至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案件审判过程,增强其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烷烃与烯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呈现了一种学习有机化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比。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案件审判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效地梳理了乙烷和乙烯及烷烃和烯烃的区别和联系。从始至终贯穿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思路。
2、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本节课采用小组分工的学习模式,各小组成员以组为单位,分别以原告和被告的身份各自准备所需资料。通过此种形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目的,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伟.《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年05期
[2] 沙晓红.“乙烯”教学案例及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0(3):58-60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 学生差异 私人定制 教学设计
2012年,浙江省提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合适教育”的发展要求,明确选择性课改的思想,同步启动了高中的课程改革,主要做法是加大选修课比重,实施多样化原则和选择性原则。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个性特点设定菜单式的私人定制教学。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疲乏,对枯燥和抽象的知识本能排斥,追逐趣味时尚,他们需要量身定制的私课,选修课正好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然而,目前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类选修课以传授信息技术技能知识为主,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而不是从学生的个体实际需求出发,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的双边互动乏力,学生的探究能力被扼杀。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原因,该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设计,是笔者在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实施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信息技术选修课的从教经验,结合新课改的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练习、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优化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纲领。优化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首先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只有希望达到的目标具体,才能尽可能地探索能取得实际效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魔术棒的奥秘》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笔者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魔棒使用,能用魔棒抠图,会设置容差。在最先教学的一个班中笔者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有成就感。但在检查学习情况时,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简单图像都能抠取,但面对复杂图像的抠取却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对魔棒的基本原理及容差参数的含义并未理解。
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组织有的放矢地落到实处,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抓住知识点上的具体要求,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其次是以学生的认知为依据。教学目标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能被学生顺利接受,能让学生为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而感到喜悦,能让学生为进一步学习而充满信心。
如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笔者在试讲班和正式班分别执教了《清除照片中的杂质》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反馈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试讲班,笔者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各类除杂工具的使用,能够处理照片中的杂质”,这种教学目标设计广而泛、空而大,内容根本无法在一堂课内完成,导致学生处理照片的时间不够,学生体会不到各款除杂工具带来的奥妙和乐趣,课堂效果不理想。
在正式班,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精简,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仿制图章工具、修复画笔工具和修补工具的对比,掌握三种工具的使用技巧,并能根据实情选对工具清除照片中的杂质”,修改后的教学方案只选了最常用的三种除杂工具,比较有针对性,每种除杂工具通过一到两个贴切的实例来抛砖引玉,并让学生通过填写各款除杂工具的优缺点对比表来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一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只有根据学生的真水平,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是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发展能力层次进行分层目标的设定,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学生的差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后,笔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杭州旅游景点海报”(素材由笔者提供),根据学生发展能力的不同,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目标层次,对各目标层次进行不同的目标要求。
基础性目标:制作简单海报,能应用所学知识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提高性目标:在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版面,制作美观个性的复杂海报,能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发展性目标:制作界面美观、布局独特、主题突出、富有新意、有感染力的海报,能将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创新思维一起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样的目标分层教学使低层次的学生制作出海报,中层次的学生掌握海报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层次的学生能创新制作出美观独特的海报,从整体上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注学生心理,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认知过程的心理过渡。
首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应准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多个知识点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清晰明了地讲透,必要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而学生当节课没有必要了解的内容则忽略或可几句带过。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如一次听青年教师汇报课《换脸大法――神奇的蒙板》。该教师通过欣赏PS处理的一些精美换脸照片来导入课题,接着一一介绍工具栏上能用于抠图的工具,介绍完一节课已过去大半。此时,教师似乎才想起今天的主题是“蒙板”,接着又对蒙板的使用介绍了一大堆。整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似乎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传授给学生,却不曾考虑学生真实的接受能力,学生又从何体会到神奇蒙板带来的乐趣。
其次,教学内容的对比需合理。当教学内容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将意义相近、操作相似、概念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清楚。
如笔者在教授《位移动画PK形变动画》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两种动画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以元件A、B为例),然后引领学生一起来填写两种动画的对比表。通过对比表学生不但可清楚区分两种动画的工作原理,同时知识点的学习也落实到位。
3.关注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辩证统一,主要指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最佳办法。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自身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是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教师用有趣的图片、游戏、视频等资源来导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持续的内驱力,驱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
如《Flash遮罩动画》的教学,导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来玩《暗中寻物》的游戏,比比谁能最先找全黑暗中的物品。学生全神贯注地搜寻,每个人都想成为名副其实的“眼力王”。寻物游戏过后,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和好奇,都想知道这款游戏是怎么做出来的。此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通过有趣的游戏导课,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是优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氛围。成功导课后,要设法使学生继续保持这股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更自主地参与学习。
如在《Flash遮罩动画》的后续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教师给出暗中寻物的遮罩原理图,鼓励学生相互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光源一定是圆的吗?光源如何移动?遮罩动画有几个关键图层?
根据学生的讨论,笔者加以引导和提炼:光源既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甚至其他任何形状;光源可以直线运动(位移动画)或曲线运动(引导层动画);遮罩动画有筛龉丶图层(被遮层、遮罩层)。
根据遮罩效果,学生清楚知道:被遮层决定看到的内容,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形状。
三是优化学习方法,提升技能水平。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仅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更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摸索、讨论、探究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如在《Flash遮罩动画》的后续教学中,学生已经能做出最简单的探照灯遮罩动画效果。此时,笔者抛给学生两个稍复杂的遮罩动画,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参考教学辅助视频)。这种头脑风暴似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关注学生需求,优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沉积必须通过练习训练才能加以巩固并形成技巧和能力。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时要小而精且难易适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设定不同梯度。优化课堂练习不但能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循序渐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习的动态发展。
如《引导层动画》的教学,以往就设计一到两个类似的课堂练习:让小球沿着曲线滚动或让羽毛沿着曲线飘落下来。结果发现效果不佳,学生不但对引导层动画一知半解,而且上交的作品动画形式单一,发散性思维没有激发。
后来笔者对课堂练习进行了改进,考虑学生已经学过位移动画,尝试在位移动画的基础上学习“引导层动画”,进行知识的承接和迁移。笔者采用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蝶恋花”案例,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了四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课堂练习:蝴蝶直线飞向花;蝴蝶沿着引导线飞向花;蝴蝶围绕花做圆周飞舞;两只蝴蝶围绕花飞舞。
温故旧知:制作蝴蝶的直线飞舞。(位置移动)
小试牛刀:绘制曲线,制作蝴蝶沿曲线飞舞。(蝴蝶沿曲线移动,曲线不可见)
初露锋芒:绘制正圆,制作蝴蝶沿圆周飞舞。(蝴蝶沿圆周移动,圆周不可见且不闭合)
一展身手:制作两只蝴蝶自由飞舞。(运用所学知识创意动画)
选取的案例源自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四个任务的设计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的变化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综合评定。以往的教学评价模式单一,主要依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终结性打分。优化过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从学生、他生、教师三方面采集数据,并将三方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得出最终分值,这种新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师生双方对教学结果有全面清晰的了解。下面以“制作蔬菜娃娃”为例。
一是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提升。下面是一位学生给自己作品的评价(见表2)。
二是学生互评(见图1、表3)。学生以4~5人为一组,根据量化评分表对他人作品进行打分。量化表能使学生在评价作品时有依可循,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公正。
下面是学生根据量化评分表对他人作品进行的打分。
三是教师点评。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不但督促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要公平公正,而且在教师点评时应从帮助学生提升作品的角度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觉得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以下摘抄笔者对学生作品的点评(见图2)。
学生最终作品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依据“学生自评(15分)、学生互评(15分)、教师点评(20分)”的分值配比得到“作品得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种评价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多维度查漏补缺,更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展示自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为学生作业需量化考核提供数据。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求知欲望也会膨胀。
三、结语
私人定制的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过程层次分明;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求知欲望更强烈。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个人得到了成长;学生的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个体能力得到了发展。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与选修课程相关的工作,例如笔者执教的园林专业的邓同学,毕业后从事卡通动漫人物设计;笔者执教的旅游专业的何同学,毕业后从事淘宝网店的修图;笔者执教的商务专业的袁同学,毕业后从事动画设计。
然而优化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教学的整体优化需要师生共同来实施,这关系到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艺术,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笔者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因自身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有的教学设计存在局限性。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选修课只有经过不断打磨、反复历练、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宽严有度的课堂管理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J].科技资讯,2012(15).
[2] 闫祯,郭建耀.论课堂管理及其对教学的促进功能[J].教学与管理,2009(6).
关键词:教学质量 作业批改 学生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07-03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的主要群体,教师的学业水平理论上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是不成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都是非常认真的对待教学工作,但是出来的教学效果却会有明显差异。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对于像化学这样的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但考试时间都比以往来得更早,这必然导致教学进程需加快。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用更短的时间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以为需要教师多做一些“小”动作,不断摸索化学教学的细小环节,通过不断尝试、改进,增强教学内容的效用,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优化教学结构的效能,提升教学结果的效益,帮助学生把握好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走“小”脚步,增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效用
学生越来越差,上课时学生反应太慢,一个知识点讲了好多次还是经常忘记。这是我们学校教师普遍感觉到的一些现象,以致教师和学生都垂头丧气。那如果我们去教生源更差一点的学校学生呢?情况又会怎样?答案是:在知识的接受方面肯定会更差。所以笔者认为不能怪学生笨,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有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走“小”脚步来夯实基本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3点。
1.稳步落实教学目标:根据认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人们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要完成几个循环才能使知识得以升华、内化和活化,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样才实现知识的价值。所以只有认真研读《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各模块的教学参考,明确学生每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内容,才能设计合理的、阶段性的的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2.逐步形成化学能力: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规律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一个新概念的建构、规律的理解等不能靠死记硬背。比如《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化学反应方向”的教学,概念和生疏的名词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并且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焓变,但对其理解不深。所以可通过阅读和理解材料和教材,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师:问题1: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对环境有很大危害,能不能把它们变成没有危害或者危害较小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生1:有可能吧。
师:如果能,我们就可以寻找适宜的条件,如果不能就不必盲目探索了。所以,同学们觉得首先要判断什么?
生2:先要判断它们能不能向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向进行。
{得出:化学反应方向――自发反应判断}
师:问题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有哪些呢?通过物理学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能量较低的物体比较稳定,物体能够自发地由高能量向低能量状态运动。你能举例吗?
生:2H2(g)+O2(g)=2H2O(l) H=-571.6kJ/mol
2Na(s)+Cl2(g)=2NaCl(s) H=-822kJ/mol ……
得出:H<0,反应能自发进行,H>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师:很好!可是人们也发现,一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例如:
2N2O5(g)=4NO2(g)+O2(g) H=+56.7kJ/mol
(NH4)2CO3(s)=NH4HCO3(s)+NH3(g) H=+74.9kJ/mol ……
看来,只用焓变判断反应方向是有缺陷的,还有别的因素需要考虑。下面阅读一段资料(有关熵)和书本P41最后一段。
……
只有这样逐步延伸学生才能更好接受和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并综合考虑H和S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规律。
3.分步实现阶段要求:高一高二阶段,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要求基础上,笔者总是不急着把新课结束;到了高三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笔者也总是力求详尽到位,扎扎实实的把重点、难点巩固一遍。课堂上对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淡忘的重要知识点,更应该花时间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同时,利用旧知进行递进式教学,抓住学习生长点,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各个知识点综合联系起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化学2》、《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此部分内容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不少教师沿用老教材的思维,教学时习惯面面俱到,造成《化学2》的教学课时不够,学生负担过重,而到了《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时,教师、学生会有重复的感觉,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教师也难以挖掘新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对理科生(新课改中选考化学)的有机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可将有机化学知识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用下图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将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而有些教师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化学概念、基本原理等的教学追求简单化,往往直接给出概念,简单新课讲授以后,马上高考题上阵。笔者认为这样的化学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靠“题海”、“难题”来保证考试成绩,必然照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失去了学科的育人功能。
会有教师提出异议,我这样做了成绩也很好啊!我承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大家一定也发现,学生在还没有很好地消化知识的基础上,就要完成很多过于综合的题目,肯定不可能很顺地快速完成,就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些作业上面,学生花在你的学科上的时间是从别的学科那里抢过来的。高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综合考查,不是只考一门科目,所以学生只有总成绩上去了才是真正有用的。因此,笔者认为,以这样的“填鸭”式快速授课然后“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即使出了成绩我觉得也是不值得效仿的。
二、多点“小”心眼,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
精心备好课,这是笔者认为的“小”心眼。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笔者认为备课除了要备好课堂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提前为这个教学环节相应的巩固练习做好准备。课后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作业练习,促使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二是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怎样让布置的作业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笔者认为这在于教师如何布置作业。
1.精挑细选,不让学生做无用功――“精心”
现在的参考资料很多,练习往往也是相应配套的,有些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全用,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很老的题目或者已经不是现在教学要求的题目让学生花时间做,为此大量补充新课程中已经放弃的或在选修课中才讨论的知识点。甚至严重的还出现试题本身错误导致学生花很长时间还是做不出来,而第二天教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这个题目是错误的,别去管它了”,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当然也会对教师的责任感失去信心。笔者的做法是:
1.1答案上交,独立完成
学生如果不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那成绩必然不会好,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完成作业。
首先,开学时我第一时间就把练习册答案上交。有答案会有惰性,一想不出来就想看答案,所以没有答案是促使学生多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一个条件。
其次,凡是第二天课前笔者有时间批改作业的都要上交前一天的作业。作业上交批改也是促进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一个方面。实在因为来不及做的可与我说明,但是抄袭的作业我不改。
1.2作业精选,有的放矢
高三学业负担更重了,手头上资料也很多,全做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所以笔者是这样处理作业的。
(1)超前作业:笔者往往会提前2天左右把相应多套练习全部做一遍。
(2)精挑细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把超纲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等题目删掉。
(3)作业布置:今天做练习册Pxx,去掉几个题。
当你每天把练习本中某些题目删去不做的时候,给学生增加的是对你的信任,他们相信作业是老师精心挑选过才让他们做的,自然学生在面对这样的作业时也会更加主动、用心。
2.熟悉教材、考纲,提高课堂效率――“细心”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凭借和载体。因此,教师注重对教材处理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对教材进行细化加工,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更是要回归课本,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熟悉教材,如何指导学生把书给读薄了?特别现在的高考试题注重基础,立足课本,更要重视教材内容,比如2015年浙江高考第29题“某学习小组按如下实验流程探究海带中碘含量的测定和碘的制取。
实验 碘的制取
另制海带浸取原液,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
这个题目就是以《化学1》专题2中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改编而来。
2.1熟悉教材,丰富教材内容
如,《化学1》教材中“氨的性质”一上来就安排了喷泉实验,接着讲“氨气极易溶于水”就完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对该实验和氨的性质认识肤浅,印象不深刻。为了提高效果,可以设计成探究性问题:(1)为什么喷泉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你学过的还有那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什么规律性?(3)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吗?还有那些气体用不同的溶剂可做喷泉实验?等等。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对“喷泉实验原理”和氨气的性质有了深刻理解,还拓宽了知识视野,也为实验中防倒吸处理打下伏笔。
2.2联系教材,提高化学素养
又如,学生在理综考试中最怕的是第7题――化学学科素养题!浙江理综卷近几年第7题的考法是比较固定的,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化学史、社会热点问题等。正因为其细,正好击中部分只会解题的考生的软肋。09年第7题“A.蛋白质、纤维素、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学物”,10年第7题“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以其中“纤维素”和“纤维”两个名称的理解,网上有老师总结了有关人造纤维的内容:“人造纤维分为再生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其中再生纤维是用木材、草类、植物的秸秆。化学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纤维。”我不知道有些行业里这样分类的,还是这位老师自己理解的,有关纤维这个概念在苏教版《必修2》专题四第一个单元课后练习2有明确的解释,大意是: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是利用自然界的纤维材料制成的,而合成纤维是利用非纤维材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也就是说书本上所说的人造纤维是“人工改造天然纤维素”,而不是“人工制造”! 而纤维是一种细细长长的状态,纤维也不一定是有机物,光导纤维也可以是纤维。另外《化学与生活》专题三第三单元对于纤维也有详细的内容,它把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合称为化学纤维。
三、多些“小”耐心,优化教学结构的效能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优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形成,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一贯、稳定的作业习惯。化学是一门科学,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体现出学生顺畅科学的应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题习惯。内强素质是自我规范的前提,平日测练我们都要注意各环节的规范,久而久之,规范的“习惯”才会升华成“自然”的规范。所以在平时口头回答和书面解答时,笔者都是不断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做到科学、严密。
1.科学规范,逐步培养
高中化学中有很多需要规范的表述,比如2015年浙江高考理综第8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还有第29题“(3)①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检漏方法为 。”,都是考查实验操作规范的表述。老师们都知道,答题规范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多学生题会做,却写不出规范的解答,总是凭自己的想法写,在考试中往往出现“结果对了,却得不到满分”的情况。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18题(1)Ag2O2……制备:在KOH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生成Ag2O沉淀,保持反应温度为80℃,边搅拌边将一定量K2S2O8溶液缓慢加到上述混合物中,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固体样品。……
(1)上述制备过程中,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同学甲: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滴入1~2滴Ba(NO3)2溶液,看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同学乙:向最后一次洗涤滤液中滴入1~2滴Ba(NO3)2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同学甲的回答没有明确的结论,同学乙检验时应该取少许试样进行实验,否则会污染试剂。
所以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考试多拿分,拿高分,笔者觉得规范的答题也是重要一环。
在平时批改作业的时候,笔者基本全批全改。全批全改与只改选择题相比,以两个50个学生的班级来说,每天改作业的时间要多花至少1个半小时,这对教师来说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是笔者认为这样改作业绝对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改主观题,主观题很多是以课上校对答案的形式解决,笔者认为上课校对答案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学生的书写、表达并不一定对,即使学生对着详细答案也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后考试他仍旧这么写却是得不到分的。
2.批改有方,劳动有效
我的全批全改也不是像平时考试阅卷的改法,并不是仅仅给个“√”或“×”。主观题怎么改才有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这么做,学生答题情况改观明显,成绩进步很大。现在高考化学试题重基础性和科学性,试题相对简单,怎么保证不失不该失(书写不规范、表述不科学等)的分,就该从平时培养。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小问题不会在上课的时候都进行分析,所以我会把学生的错误都圈出来,点出错误的地方,方便改正的,我会帮他改出来,红笔修改这样的小动作对学生来说印象会更深。所以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作业讲评完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才对。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很多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总是忘了写“”、“”、“反应条件”、“实验操作步骤不完整”、“有机物结构价键短线对错位或氢个数不对”等,我都会给他在相应位置指出,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慢慢养成习惯,作业上的红笔字也越来越少。
教师是认真批改作业的,学生自然也会重视交作业,也会认真的对待每次作业。
3.讲评精准,轻松高效
经过这么细致的批改,学生主观题的答题情况教师已经非常清楚,上课讲评的时候就能清楚地找准重难点、明确讲评点,而不是像有些教师没有批改主观题,到讲评的时候问学生“你们觉得那几个题目需要我讲一下啊?”、“没有问题吗?那我不讲了,上今天的新课。”,或者就根据自己的“认为”,把想讲的题目讲一遍,混足一节课。我想这样的话,作业也就失去了它的巩固、纠错的意义了。
例:若实验室在537℃、1.01×105Pa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2molO2,此时体积为10L,在温度和体积不变的条件下20分钟后反应达到平衡,SO3体积分数为0.5。
①该温度下,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氧气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②该温度下,反应2SO2(g)+O2(g)= 2SO3(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 。
为了更好巩固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变式为:把“在温度和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改为“在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条件下”。
所以通过对主观题的详细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漏洞,可以借题发挥,经过不同变式的分析,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得到充分激发,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
对于选择题的统计,我也不是只统计整个小题的错误率,而是把每个选项的错误情况统计出来,这样不仅知道这个选择题学生错得多,而且还清楚的知道那个选项错的多。学生的错误选择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断点,就能找出学生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
作业批改和讲评一定要及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今天做明天讲评这当然是最有效的,隔几天再来讲评,学生都忘记自己的解题经过,作业批改也就失去意义了。
四、多点“小”交流,提升教学结果的效益
1.融于课堂,贴近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伙伴的那种教师。”
所以上课的时候,除非需要板书,不然我一般很少就站在讲台前,我会在整个教室内走动讲课。经常有家长说,我们孩子长得高只能坐在后面,老师的关注少。每个学生都渴求老师的关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在教室内走动的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神和神情,给每个学生机会表达他的想法。教师一句充满情感的点评、一句恰如其分的的鼓励、一个包含肯定的眼神,都能使学生感到鼓舞。而且教师在身边讲课学生也不容易走神。
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集训、记忆和思考等,如果教师只是在讲台前顾自己讲,学生听课时处在“溜号”或者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直接影响听课质量。所以精心备好一堂课,怎样让这堂课真正有实效,还是要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2.平易近人,主动交流
现在的学生从小是家里的宝贝,所以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看见主持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尊重”和“职业素质”的力量。因为尊重也是一股美好而强大的力量,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提高教师自己的职业素养,也能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
虽然,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和学生在学校地位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人格是相同的,所以在休息时间和学生在教室外相遇时,教师的一句“饭吃过没有?”、“最近学习感觉怎么样?”、“化学有问题来办公室问哦!”……都会给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对学生有了真正的爱,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会把学生吸引到教师身边来,从而我们的教育将会获得成功的保障。
马卡连柯说,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善于行动,善于运用诙谐,既要快乐适时,又要生气得当。教师应当能让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能起教育的作用,并且永远应当知道当时自己所希望的是什么,所不希望的是什么。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这一点,那他还能教育谁呢?
五、结束语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得出,高中化学质量的提升不仅只是做到最基本的备好课、上完课就可以了,还需要教师花时间多去研究一些“小” 动作,从而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效地体验,少走弯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文清、张小波,《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