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14:2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服务业;FDI;实证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产业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为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服务全球化水平迅速提高,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5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比重已达到65%左右。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规模和地位也在迅速上升。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服务业经济时代,服务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服务业FDI作为服务全球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服务能够跨境流动的主要途径,FDI中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加入VeTO后,服务业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正在成为中国继续较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与此同时,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外商投资关注的焦点地区。近十年来,随着山东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增速一直保持在12%左右,2007年更是高达14.7%),外商直接投资也大量流入,2007年投资总金额达192702万美元,较2006年增幅37.1%。服务业FDI的流入与山东省近十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对于山东省服务业FDI的流入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做出深人分析,对于制定服务业开放政策,特别是引进服务业FDI的政策调整,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资(FDI)的大量涌入,理论界关于FDI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多集中在FDI对于东道国总体经济效应以及对于某一产业发展的影响。目前;理论界对于FDI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争论,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外资的注入会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以及总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效应;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外资的大量注入会产生消极效应。
(一)积极效应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双缺口”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那些劳动力富裕,但是由于资本严重不足而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在不增加国内储蓄时借助于外资来增加投资,以此来摆脱这种双缺口的困境,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Keller(1996)研究指出,一国技术变化往往是国外技术转移扩散的结果,FDI通过解决东道国的资本短缺问题,以及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国际分销渠道等实现国际技术扩散;Borenstein(1998)等人利用1970—1989年69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FDI的流入会直接导致技术溢出效应。
程大中(2003)认为在服务领域引进外资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服务业资本深化的工业化进程,而且还有助于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应付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挑战;郭文杰(2007)使用VAR等计量方法实证验证了FDI作为经济发展的补充资金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同时为我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推动了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朱春临(2007)认为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除了作为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以外,还可能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王小平(2005)实证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量变动和结构变动,通过对服务业FDI占FDI总量的比重变动和贡献分析得出服务业利用外资促进了服务业增长;戴枫(2005)对FDI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外资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服务业外资的增加。
(二)消极效应
杨亚平(2007)通过对广东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水平溢出即对行业内的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占效应”,这使内资企业生产率受损;游士兵(2006)应用灰色系统中的GM(1,N)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国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服务业投入要素的追加,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贡献很少;叶军(2007)认为大量引进外资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外国投资者通过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手段打击合作伙伴、挤压民族工业、荒废中国传统品牌、寻求和滥用垄断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论文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取
要计量分析服务业发展与FDI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二者的指标序列数据。基于数据的可查,以山东省1993~2007年的服务业增加值(Y)作为衡量服务业发展的指标序列数据。按FDI进入的产业的差异,FDI主要分为制造业FDI和服务业FDI,这主要是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服务和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做的划分。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选取FDI中进入服务业的部分,以下称之为服务业FDI(x)。本文选取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作为山东省服务业FDI的指标序列数据,通过查阅历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数据只有2001~2007年;为避免数据偏少影响结论的正确性,1993~2000年数据参考王传荣(2007)一文(见表1)。另外为了使研究结论减少误差和更具科学性,考虑每期的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化。为了增强数据的平稳性,在检验过程中对两个指标序列取对数值(LNY、LNX),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平稳性的ADF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产生“伪回归”问题,在做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选取ADF检验方法对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做LNY和LNX以及各自一阶差分的折线图分析来看(图1和图2),时间序列LNX和其一阶差分序列不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其均值非零,进行单位根检验过程中,两者选择只包含常数项。时间序列LNY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其一阶差分序列有下降趋势,两者在单位根检验过程中都选择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LNY和LNX两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下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者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LNX和LNY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通过1%和10%显著水平下的检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可以断定两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这样两个时间序列就具备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此,进一步采用EG两步法检验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分析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对于经过平稳性检验后证明存在同阶单整的序列来说,要进行协整性检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Lt3j在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对LNY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说明两者之间是否同阶单整。通过上文中对两者的ADF检验,可以证明两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对LNX和LNY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回归结果中的残差序列e(e=resid)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则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以LNY作为因变量、IArX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并得到残差序列resid,令e=resid。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tiC准则,滞后期为4。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的ADF值-5.58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5.27,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是平稳序列,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他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而在长期中他们将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通过协整分析我们发现服务业FDI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为了进一步说明山东地区服务业发展与服务业FDI之间的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不同滞后期的选择可能会得到完全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应该采取选择多个不同的滞后期验证其结果。若检验的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此处,选择了四个滞后期,运用Eviews3.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滞后2、3、4期的情况下,服务业增加值不是该服务业FDI的Granger原因,即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没有吸引FDI流入服务行业;FDI也不是服务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即服务业FDI的流入并没有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仅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服务业FDI的流入促进了山东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FDI流入服务行业。因此,无论在哪一期,山东省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没有吸引FDI流入服务业。
(五)结论
协整方程显示,山东省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当确定1%显著水平,滞后期取1时,服务业FDI是服务业增加值的Granger原因,但是无论滞后期取多少,服务业增加值始终不是服务业FDI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外资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FDI流入服务行业。
FDI作为资本存量的一部分,可以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但FDI不同于国内投资,FDI会带来相对先进的技术,在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中会发生外部溢出。因此,服务业FDI的流人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山东省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导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山东省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较,山东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无论是在服务业人均产值、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层次来看,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服务业FDI流入的原因,而追求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有可能是服务业FDI进入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服务业FDI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资金补充,不但发挥了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还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目前虽然山东服务业发展的整体速度惊人,但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服务业发展并不是FDI大量流入的原因。结合研究结论以及山东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业开放,提升产业效率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服务业FDI流入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山东服务业的发展。FDI的流人是有益于山东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继续扩大服务业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培养多元化竞争主体,以提高行业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垄断比较严重的行业,如电信业、铁路运输等行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引导外资流入。
(二)优化投资环境,引导FDI的合理流入
服务业FDI的流入对于促进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而FDI的流入对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促进山东省服务业快速发展,在FDI利用方面需要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外商投资鼓励措施,在某些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并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其落实。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生产业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探讨我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纽约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如,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采取抵减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资助,扶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结构升级。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征房地产税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税及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等。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区域的建设。纽约依据市场需求制定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推动了纽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使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信息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纽约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都集中于服务业。二是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区,曼哈顿是纽约的经济活动中心,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顿注重发展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通过规划和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区修建大量商业办公楼、展览中心及住宅楼,还修建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又颁布曼哈顿南部规划,建成宽阔的环型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等。纽约市政府的积极规划、有力调控是纽约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性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高效率的生产力,使纽约的服务业能快速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
东京作为亚洲的国际大都市,其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东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东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东京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东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东京着力减少对企业区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融合。如,在东京的内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区机械工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制造业,并使其发展成为以创新为特征的日本机械工业中心。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其产品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比重来源于服务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企业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越来越多地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各区域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东京重视城市内部与周边区域的分工。在东京核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在东京的区域发展杂货业和部分机械业。这样,充分发挥了东京中心区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了东京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迅速发展。重视研发环节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业的产生,创造新需求,活跃高新技术市场。东京的信息产业、工商业设计、经营管理咨询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其它行业,不断推动东京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生产业尤其以先进科学技术作支撑的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业在国际大都市的集聚,推动了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聚,使其作为国际服务业发展中心枢纽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务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型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服务区域,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国内大都市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
(三)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担城市关键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使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按市场、劳动力、港口和交通枢纽、科学技术、集聚因素等优势指向原则,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四)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随着我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和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大都市,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本文作者:廖春萍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和世界接轨,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随着金融深化的不断加剧,银行客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因此对于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银行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了,客户现在对于金融服务业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上,他们也同样要求金融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节省时间并尊重他们,这样,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提升,银行就只有通过创新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才能拥有更多重视长久的客户,来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如今客户的主动权也越来越大,客户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银行若想吸引客户,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建议
1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服务业之所以要进行创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此,金融服务业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应该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这样才可以最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金融服务业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客户是金融服务业得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而客户的要求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的,因此,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必须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客户的需要。一旦推出的金融产品有市场、有客户、发展前景可观,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使之尽善尽美,成为吸引客户的“亮点”;反之则要尽快转型,发展其他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随着市场和客户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才可以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并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2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银行这个最为普通的金融服务业中,柜台是对外服务的窗口,与客户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在客户心目中,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如何完全是取决于柜面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为此,加强柜面人员的服务管理,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员工的金融知识的教育。客户在选择某种金融产品时,很多时候,对这种金融产品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成为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对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自身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客户咨询的金融产品,或是想办理的某种业务,工作人员对客户的询问表现的一无所知的话,只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那么对于该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利用培训班、网络学习等形式,带动员工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知识的热情。使得员工可以熟练掌握金融产品的相关知识,对于客户的询问可以对答如流,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竞争实力。这才是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其次,还要强化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银行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足够的金融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热情的服务态度。要让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或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同时,可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才是拥有忠实长久客户的最佳途径。为此,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一种正确的工作观念,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员工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工作观。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认识,才能指导员工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创新。
3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一套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是增强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进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体制,则会成为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组织建构和制度依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金融理论实践水平的人才,则是当务之急。只有为金融服务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各种要求。当今社会,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已经开始进入快节奏的氛围之中,客户要求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面对这种要求,金融服务体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体制,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从而满足客户的各种新的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
国内金融服务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1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金融服务业中,促进了金融工具盒融资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复杂化,使得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加强了,由此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2模仿和借鉴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形式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创新的速度很快,可以快速的为国内的金融服务融入新的元素,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外国的经验之上,很多内容其实是不适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的,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现状,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应该大力发展国内原创性的创新,对于外国相关经验的借鉴,应该适量,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国内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的日益繁忙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忠实长久的客户,金融业的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争取客户的角度,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单阐释了金融创新的几个途径以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是不全面的,仅仅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道路,相信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极大的拓宽创新的途径,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中小城市;政府;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与国际的经济合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焕发出新的光彩,加之信息化及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城市(以上海为典型),发展十分迅猛,短短数十年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都市,这些大都市占据优越的地理、经济、政策等条件,在产业结构上成功调整,在服务业发展上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广大中小城市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和政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服务业发展受到阻碍,长期依靠制造经济使得城市的资源短缺,环境也受到很大污染。目前,十分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力来改变这一格局。本文将讨论政府在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以兖州区为例,探究政府在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希望探寻到促进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
当前中小城市在发展服务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缺乏现象,无论在人才、资本、资源环境还是在政策上,大城市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等有效作为才能扫清中小城市在发展服务产业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政府在促进中小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的具体工作中,重心在于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政府应该明确自身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其角色在于:
1.政府要给相关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方向做一个准确定位
要做到对一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首先需要政府对该城市进行宏观的解读,了解该城市的优势所在以及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从而扬长避短,实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兖州区在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该区儒、释文化悠久,更兼景区林立,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另外,兖州交通发达,多条铁路、公路干线交汇于此,在发展现代物流行业上的优势较为明显。
2.政府需要制定一个较为具体的推动方案
政府的政策对于推动服务业发展具有大的优势,政府政策具有很强的目标特征、行为特征,能够有效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另外,政府政策一般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在加快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中,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能够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3.政府需要确定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产业的支持,保证服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城市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方向,例如确定兖州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以旅游和物流为主导的服务业,同时兼顾商贸、科技等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职能
政府在促进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上,必须发挥其主要职能。
首先,政府要发挥其统筹作用: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要加强自身的调控力度,保证服务业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手段包括:(1)促进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政府进行组织协调,从而统筹全区的服务业发展工作,以促进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难题,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行业协会的建立,在政府、企业、社会三者间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对维护服务业发展的公平公正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效保证服务业发展的稳步进行。(2)在规划方面,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具体规划和统筹调控,有利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特色,实现兖州区服务业的特色与高效发展。
其次,在推动政策的执行方面。政府具有更为强有力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兖州区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比,在资本和人才上有着明显不足,政府部门可以发挥其作用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外部资金,同时进行融资管理,保证兖州区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对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以保证兖州区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支持。
最后,政府部门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行业标准和相关管理体制,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行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规范的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服务行业涉及广泛,包括餐饮、旅游、商贸、科技、物流等,针对其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对其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服务产业需要做好监测和管理工作,政府除了建立相关标准和制度之外,需要监督企业,以保证其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三、总结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较发达国家较慢,从国内发展来看,不少大城市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广大中小城市则发展缓慢,政府在促进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中应该发挥其主要职能,通过统筹全局、推行政策、创新行业管理手段等方面有效促进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队伍,形成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大军,对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1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1.1 一体化
“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空前的挑战。譬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一并被打破,同时服务业务也被大量地体现在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之中;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与商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服务与商品的有机组合与叠加已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1.2 扩张化
服务业扩张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型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网络上的巨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抢占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来实现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扩张。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逐步显现出“总部经济”效应。随着服务业市场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全球正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为了能够向遍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正成为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如跨国性的旅游酒店集团、商业零售商店等。此外,项目外包则成为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的经营形式。
1.3 主导化
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主导性和核心化趋势。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将围绕着“服务”这一主导目标而展开。譬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经过产业的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大都来自于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
1.4 创新化
随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增加最多,其他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新兴服务行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正是由于能够不断地吸纳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科技成果,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1.5 知识化
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且能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它植根于信息化,是由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而来或经过信息化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改造提升而来。尽管传统服务业经过改造提升也可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但现代服务业在更大程度上是信息化进程的产物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由以能源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变中产生的新兴行业,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人才。
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队伍,形成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大军,对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本质属性是掌握了必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练就了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即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服务业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关键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够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职业特征明显,职业岗位重要,社会需求急迫,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职业特征,努力掌握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脱颖而出,使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转贴于
3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笔者以为,校企合作是实现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之举。因为高职院校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服务企业是高技能创新人才成才的重要基地,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及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因而校企合作应该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学工交替、打包配送、任务驱动、项目导入,进行校企共建(合作)办学。真正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级,实行“订单教育”,真正实现“近距离”办学。
在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校企双方应充分意识到,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或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去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此,必须强调:
3.1 实施培养方案共商
这是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进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培养方案共商是指人才培养方案需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谋划商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商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开发项目课程,联合编写教学教材及其他实训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取校企联培、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学工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
3.2 实施育人资源共享
这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需的。同时,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训教学。
3.3 实施校企订单联培
校企订单联培模式是指由现代服务业企业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订单式的校企联培模式,实现了学生人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其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作业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可以迅速成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因而,深受企业欢迎。
[摘要]当今,服务贸易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竞争的重点也从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本文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的崛起,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题,从而引发了全球服务贸易研究大热潮。此次谈判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服务贸易总协定》,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1994年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归纳为商业、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12大类。同时,根据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有以下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指从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Abroad)——指在一成员国增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Presence)——指通过一成员国的服务实体而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ofNaturalPersonnel)——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说得确切些,就是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员进入本国提供服务。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逆差规模显著下降,进出口总额达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28700亿美元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4735亿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国际竞争力弱;目前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而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劣势明显。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构成。
3.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然而于商业性存在方面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2.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升级。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服务贸易应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
3.有步骤、分层次的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既考虑国际惯例、又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服务业的开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论文来源于小柯
4.努力构筑科学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统筹协调,相互联动的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美国为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协调型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具体分为立法机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咨询和促进机构四大部分。这种类型设多个管理部门,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很重要。服务促进型是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管理的实际,借鉴世界各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建立以服务贸易管理主管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协调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使服务贸易管理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展望
我国发展服务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潜力1: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7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发展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速为15.4%,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论文来源于小柯
潜力2: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19.4%。而外资服务企业占有的中国市场份额一般仅为百分之几。比如在金融领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比重将逐步增加。
关键词:“五化”理念;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中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现代服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198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2%,服务业吸纳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3%。同年,这两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6%和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增长较快,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0%,就业比重升至32.4%。近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前快后慢,20世纪90年代以前增长迅速,然后有一段停滞甚至下滑的时期,2000年以后基本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处于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4.8%,而后又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32.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能是对以往多年重建设轻生活、重工农业生产轻服务业发展这种传统增长模式的校正和补偿,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缓慢增长则表现为一种“常态”(江小涓、李辉,2004)。虽然服务业发展滞后,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受服务业发展缓慢阻碍的影响。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可见,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学者们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国经济还没有进入服务业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一现象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
服务业比重稳定上升只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发达国家才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则上升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短暂的徘徊甚至下降(魏作磊、胡霞,2005)。工业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的“卡夫丁峡谷”,我国的工业化任重道远(张世贤,2000)。我国目前仍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当然也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相对于服务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GDP构成中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缓慢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所导致的,是由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我国现代服务发展速度虽然缓慢但总体趋势还是良好的。
二、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的理论分析
作为一个产业,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不同服务业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因素差异也很明显。所以,分析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应该从经济全局出发,细分各项经济指标,考察它们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结合“五化”理念,从服务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影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各项因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配第—克拉克定律将产业结构发展过程描述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人口由农业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提高的事实验证了这一定律。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各国服务业产值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较高的国家服务业产出也相对较高,人均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因此,用人均GDP来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2.消费需求水平。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否随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从较长时期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的因素。消费需求对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作用在生活业。根据恩格尔定律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是分层次的,人们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转向高层次需求。现代社会,农产品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属于最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工业品则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服务品中虽有一些也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但更多的是为满足高层次的享受和满足。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越来越大的消费比例将用于服务消费,换句话讲,也就是服务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农产品和工业品。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一些现代生活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由此可见,消费与生活业的联系紧密,可用最终消费支出来反映生活业的需求水平。
3.工业化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市场不断扩展,产品的制造过程被分解成为一个个更细的专业化节点,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业的重要部分。生产业是为了满足中间需求,向农业、工业甚至服务业提供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及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建筑业是生产业的需求主体。因此,工业发展状况对服务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从世界的经验来看,服务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服务业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高水平后往往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发展好的地区,业务机会较多,更容易促进生产企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程度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是一个技术指标,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变量来描述它,这里仅仅用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工业化的相对发展状况。
4.信息化水平。由于服务业的许多工作需要手工劳动,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比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慢,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滞后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是服务业就业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同时,服务业较低的价格弹性导致了“成本病”(Baumol,1967)。程大中(2004)使用1978-2000 年数据,较为系统地验证了Baumol的论点,结论是:中国的服务业除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务外,其它部门表现不同程度的滞后;服务业的需求几乎缺乏价格弹性,很容易导致“成本病”。传统服务业只有基于信息化才能加速发展,才能解决“成本病”问题。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基于信息技术上的先进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国际服务业发展经验来看,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有助于服务业的增长,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信息化发展指数来表示信息化发展水平。
5.城市化水平。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服务业的集聚地。世界发展经验表明,人口集中居住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增长。人口规模决定商品潜在市场大小。服务品的非储存性,即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要求大多数服务只能在当地市场出售,因此,市场规模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带来人口集中,集中的人口能产生巨大的服务需求,从而为服务业创造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 引起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扩大、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提高,也促使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人均服务业增长。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城市化为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需求基础, 推动服务业新行业的形成和传统行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用城镇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6.市场化水平。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增长与市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发展历程也相对较短。短期内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经济结构效应可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对服务业的增长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考虑, 市场化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变,有利于行业内竞争,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服务业的增长。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来说就是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允许进入和允许竞争,即准许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本文利用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市场化水平。
7.国际化影响因素。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大背景,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服务业发展:开放条件下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分工深化和生产率提高;通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引起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提升引进国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服务业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扩大了投资规模,对东道国服务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开放有利于竞争环境的形成,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本文选择人均利用外资情况来反映国际化影响因素。
三、理论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本文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SPER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上文理论分析之诸因素为解释变量。服务业理论影响因素汇总于表1。
根据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构建如下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SPERt=α+β1PGDPt+β2PFDt+β3PIGDPt+β4IDIt+β5CITYt+β6MIt+β7PFDIt+ut
其中下标t指1995-2007各年,α为截距项,u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选取了1995-2007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化发展指数来自《中国信息统计年鉴》,市场化指数来自《中国市场化指数》,其余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用其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理论分析所选定的7个自变量中部分不显著,加以剔除。其中,PGDP虽然显著,但与PIGDP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复合共线性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10多年中,工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两者高度相关且共同趋势明显,产生了复合共线性。基于这一原因,剔除前者PGDP。模型回归及检验结果如表所示(见表2)。
表2报告了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以及各个研究假设的相关系数。回归分析中由于MI和PFDI明显不显著,所以把二者剔除掉。MI和PFDI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这两项指标的区域差异特别明显,在没有考虑区域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二者波动比较大(见图1),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存在相关关系。从表中我们容易看到PFD与SPER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是10%水平上显著的,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下消费需求对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IGDP与SPER的相关系数一直为负,这说明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存在负向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是一个相对指标,其大小不仅取决于服务业自身的发展速度,还取决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与工业和农业比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用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工业化程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工业化程度是一个技术指标,与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IDI和CITY两个指标与SPRE都是正相关关系,尤其IDI的正相关性最为明显。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过去的10年中国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然,这两个指标同样也没有考虑地区的差异性,也存在不合理的一面。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首先,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下消费需求对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消费需求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效应”。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最终消费支出主要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属于较低的需求层次,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消费需求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才显现出来。就我国目前的平均消费水平来看已经突破了这个“门槛”,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存在负向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是一个相对指标,其大小不仅取决于服务业自身的发展速度,还取决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与工业和农业比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服务业比重低(高)一种可能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高),另一种可能是工业或农业发展速度更快(慢)而相对“挤压”(“放大”)了服务业比重。实证结果显示的我国服务业比重受第二产业负向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后者。此外,信息化和城镇化两个指标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都是正相关关系,尤其信息化的正相关性最为明显。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大幅降低了服务业成本并提高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
根据结论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从改变观念、规范行为、扩大开放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要认识到,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增加,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宏观和结构政策的着力点需要有所调整,在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同时,要加大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在结构政策上,应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其次,“五化”中除工业化(仅指工业化相对发展水平)以外,其它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和城市化最为明显。因此,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应增强我国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当然,工业化是基础,服务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服务业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高水平后往往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发展服务业的长远角度考虑,工业化的步伐也不能停滞。再者,地区差异性是影响“五化”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致使一些变量无效。因此,今后分析类似问题时应考虑地区间的差异,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作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可靠性不如修正后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好。工业化是一个技术指标,用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工业化程度并不十分合理。没有考虑地区差异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市场化指数和国际化程度,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限于数据取得的困难,数据获取及分析并没有考虑地区差异,将地区差异考虑进来,通过地区面板数据对“五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W. J. Baumol.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57):415-425.
[2] 程大中. 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鲍莫尔- 福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3] 谷彬. 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关键词:唐山市 科技服务业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基金:本论文是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立项课题-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140211a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范畴。其依托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向社会各行业提供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社会产业科技进步。其服务形式包括:技术评估、产权交易、科研信息、咨询培训、科技金融及政策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唐山市科技服务业SWOT分析
(一)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势
1、创建科技中心,提升研究能力
近年来,唐山市依托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资源共享、服务集成”的思路,积极搭建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中心,大大提升了研究开发能力。从2015年7月科技中心投入运营,该中心已具备研究开发、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企业孵化、科技金融、资产评估及检验检测认证等九方面的服务功能,使该中心可以为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保姆式的服务。目前,我市共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0个。此外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5项,储备中科院项目300项,获批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科技成果在线登记服务点,促进中科院等“大院名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转移转化,有效提升了唐山市相关行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稳步推进科技服务业平台建设
近几年唐山市政府坚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平台,积极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及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唐山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与管理办法》,并组织认定了2家首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5年我市新增唐山融通清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新增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唐山金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唐山博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6家、市级3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3.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298家。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唐山市各类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二)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劣势
1、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
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服务业机构数量少、业务覆盖范围小,服务能力有限,没有行成系统、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虽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7个,但数量低于保定、秦皇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仅占河北省总量的9.4%,这与唐山是河北省的经济强市地位明显不符。此外,从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布局来看,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唐山市有7区、16县和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汉沽管理区,但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则主要集中在路北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研发机构之间的研发能力也相差悬殊。
2、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目前唐山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资金给予的财政贴息或贷款担保补助不足50万元,而石家庄则是200万元;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合作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以注入资本金形式,给予不超过出资比例 30% 的资金扶持,这与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情况严重不符,此外,我市的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也不规范,科研院所统计不全,导致无法准确掌握科技服务情况,从而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对其的管理。
3、科技服务人才匮乏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业链整合,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升级清晰明了,又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但是,目前唐山市科技服务业机构规模小、业务覆盖范围少,缺乏对高级科技服务人才的吸引,导致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从业者素质低,从而也阻碍了其自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三)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会
1、政府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015年9月10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包括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17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0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机构达到20家的具体目标,基本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新兴业态壮大成长、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科技服务工作,这将为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机会。
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给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6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唐山市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提出了“精准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先后邀请了河北省科学院及天津、北京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把脉问诊,筛选确立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人才和智力成果外溢,与京津地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唐山市技术商品及知识产权向京津冀其他地区扩散辐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奠定基础。
(四)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威胁
周围城市对优质资源的竞争。唐山市毗邻京津、廊坊、秦皇岛等城市,与这些城市相比,唐山市经济实力虽强,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科技服务业投资小,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唐山市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与京津等地区相比,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科技资源凝聚缺乏竞争力,导致外来优势资源流入其他城市。京津及其他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二、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支持
建立政府直接干A与重点扶持,致力于创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官、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的发展模式。注重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引导,制定科技服务业法律体系,发挥政府协调职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建构“政府-企业”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对企业提供大量中介服务,聚集多方面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资金支持
国家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给予支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及技术。
(三)重视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
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唐山地区高校联合积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人才,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自身发展
建立技术转让中心,专门从事咨询、开发、专项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培育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形成统一的、联动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披露和交易成果的转化,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一、 相关概念解释
第一,服务业及其发展。
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服务业最早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服务业从为流通服务到为生活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为生产服务,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服务业的社会性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封建主服务,大多由小生产者经营,因而具有小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
市场经济下法律不禁止企业和私人都可以干,而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我国宏观调控不得不大量采用行政手段,这种带有行政博弈性质的调控不利于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哪一个是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的?
新形势需要新思路,如何给政府重新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重新审视和勘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政府边界“这个概念,简单说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起的作用,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政府的职如何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我觉得这个就是政府边界。
市场边界是科斯在其博士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用以解释企业产生原因提出的。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概念。所谓交易成本就是交易者为寻找交易对象、签约、履约发生支出。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即在外部交易内部化节约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当外部交易成本的节约与内部组织成本相等的,企业规模扩大或者垂直一体化就会停止,企业边界和市场边界也就由此确定。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划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一直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学者把二者关系归纳为四种变量关系: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在西方学术界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潮: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种思潮彼此消长。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叶,是古典自由主义兴盛的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而非君主的国家观是其政治思想基础,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其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
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是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批判。“完全自由竞争市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前提,他们倡导为资产阶级致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的高效廉洁的政府。国家干预主义亦可以分为重商主义的和现代经济学的国家干预主义。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重商主义盛行,它是对中世纪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批判。
20世纪30年代至今,是新国家干预主义流行时期,它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凯恩斯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种特例,而非充分就业均衡才是通例,出路在于政府通过公共投资计划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凯恩斯理论是对市场机制的新认识,他看到了自由竞争市场的某些缺陷。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新自由主义纷纷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和手段,两者相互补充。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说过,市场与非市场之间的选择不是“纯粹”的选择,而是一定程度的选择。这种选择是混合的和多侧面的,它是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的选择。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解体,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不完全的计划和不完全的市场同时对资源配置起作用,这使得一方面市场失灵现象更为广泛和严重,另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过多,反过来又阻碍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政府处在既支持市场发展又破坏市场发展的矛盾运行中,关键是要努力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即政府干预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尽量克服政府失灵。
三、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的合理建议
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作用。
如何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政府边界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我国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经济管理者,又是国有产权主体。如何使政府的职能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拿服务业发展过程来说,服务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服务业甚至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在服务业完全依照市场规律和依靠市场自由竞争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市场失灵和社会分配不均的现象。
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我国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大。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完全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解决的。这里需要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调节机制。政府应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认为政府应该着眼于我国基本国情,切实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服务业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正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势必带来新的机遇。全球服务业的转移,特别是制造业和其他有形产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导致就业率的下降,则凸显了服务业解决结构性就业转移问题的机遇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让服务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有序发展。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越完善,市场作用越充分,市场失灵越少,政府干预的针对性越强;同时,政府干预经济是以间接调控为主,是通过调控、引导市场,通过市场作用于企业而实现的,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政府有效干预必不可少的条件。越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越要求高效率的政府干预,两者是统一的。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必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干预效率,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我国有效干预的必然条件。
第四,别把体制性弊端视为优越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济南;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当代经济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济南市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济南现代服务业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一)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总体说来,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需求的变化必然带来投资和生产的变化,从而拉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普遍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外包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逐步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以每年20%一30%的幅度急剧扩张,全美2600多万企业中,采用项目外包的超过2/3。特别是在IT产业,2006年全球外包服务总量3465亿元。近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口的急剧增长正是得益于此。
二、济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济南省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构建济南都市圈的迫切需要。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山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明确要“重点发展济南都市圈”,并制定了涉及济南、淄博、泰安等7个地级市的《济南都市圈规划》。济南作为都市圈内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心,担负着为济南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积极承担济南都市圈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济南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济南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导,以机械装备与交通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济南和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增长速度。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济南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上去,传统服务业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长期的基本战略来考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济南工业兴市战略的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主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济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保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可以使企业提升研发、营销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提供“硬件”,而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软件”,两者同步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济南市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和国有资产布局优化所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有“三农”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就业难题,将是济南面临的主要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济南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前几年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济南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济南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济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有力地缓解济南的就业压力。
三、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济南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与发达地区和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的要求相比,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速度、结构、规模、数量、品牌等几个方面。
一是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运而生的,目前济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这与二次产业总量不高有很大关系。除市中、历下两个区外,其他县市区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信息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综合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仍然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二是从产业内企业规模看,济南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现有现代服务业中,除金融和软件业的浪潮、中创外,其他类型的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还不足以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物流企业为例,虽然以盖家沟、黄点、零点等十大物流中心汇聚了宝供物流、华宇物流、海尔物流等知名企业,但物流中心更多的还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台车、三个人”的个体物流企业。
三是从经济结构上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少。济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量上仍显偏少。据统计,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为47.5%,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43.2%,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5%,对GDP的拉动作用不足4%,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距离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是从发展程度看,济南现代服务业知名品牌、支柱企业屈指可数。品牌战略是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无论济南引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还是济南本土企业当中,知名品牌企业屈指可数。
四、加快发展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后发优势,构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都市发展的助推器,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从根源上破除忽视服务业发展的旧有思维,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首先,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尽快出台未来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统筹发展和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增加投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其次,突出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加强产业规划,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等为主的生产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业,形成符合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第三,发挥省城优势,明确发展目标。最近出台的《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山东省服务业要按照“一圈”、“一群”、“一带”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济南为核心的都市服务业聚集圈、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服务业聚集群、鲁西南服务业聚集带,并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5%的具体目标。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济南应进一步明确下步发展的具体增长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为下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第一,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经济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第二,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多层面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第三,引导和创造服务需求。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推进企事业单位的服务改革、充分吸收国际服务业外包等,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第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展公共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相关制度规则等的软件建设,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更好的衍生产品。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一是要增加科技投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产业政策,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济南都市圈内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三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关键词: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Abstract:In five area of Changsha Cit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Yuelu districtis in the state falling behind. On inquiring into the analytical basis, the thesis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that there exists 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cause in 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develops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asis condition combining with Yuelu district, angles such as form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brings forward“one three area circles six two simultaneous street”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estate , draw the outline of Changsha city 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ing the new pattern,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developed becoming convenient the people life,the cornerstone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city function,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ing innovative.
Key words: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distribution; countermeasure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07-05
1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次产业出现结构演变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服务业逐渐分离出新兴的服务产业,即现代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2],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3]。论文将其分为七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
岳麓区是长沙市5个城区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遗迹众多,高等学府汇聚,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将在长沙市区域创新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岳麓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2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06年岳麓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4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34.9:63.4。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现有商贸餐饮业、科技文教业、旅游业和一部分加工制造业。
根据长沙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和岳麓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岳麓区现代服业情况与长沙市比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方面比例明显偏低,远远落后于市内五区平均数值。
2004年末,岳麓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1141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1.4%。其中,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见图1)。在各个单位中,个体经营户为23402户,占全区总数的94%。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5个行业是:商贸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6.6%,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等。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长13.2%,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466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总和的37.1%。其中最多为教育科研为32003人,占58.58%。
分析发现,在长沙市五区中,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就岳麓区看,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GDP均超过全区总值50%,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支柱作用显著。
3现状问题分析
3.1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明显问题:
3.1.1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现代服务业中,建安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仅仅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带来后劲不足等问题。另外在服务业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发展,但相当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市场运作也不是十分规范。区内的很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1.2空间结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岳麓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湾镇商业圈,是岳麓区唯一具备娱乐、商业中心地段,对于岳麓区41万人的规模来说,缺乏区域性的服务业副中心,缺乏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3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规模企业
现有社区商业形式仍是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马路市场为载体,大部分属于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缺乏规模企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竟争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目前,岳麓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2原因分析
长沙市岳麓区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笔者从各个环节分析了造成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原因,绘制了因果分析图(图2),发现主要原因为产业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
4岳麓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分析
4.1优势条件
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个城区相比,岳麓区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4.1.1科技与教育优势
岳麓区范围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荟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级人才分布密度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智密区之一。全区拥有科技人员10万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确立了研究开发优势。岳麓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规划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如中南大学新校区已经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岳麓区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基地和各层次教育与艺术等培训基地。
4.1.2生态环境优势
岳麓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国内省会城市而言,岳麓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无疑属于第一流的水平。从城市气候来看,本区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这就为岳麓区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务、行政等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也为房地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商务、商贸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项目。
4.1.3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岳麓区是长沙的西大门,是长沙市通往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和湘西地区的主要通道,长沙汽车西站位于岳麓区。随着岳麓区和望城县所在的大河西地区的加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岳麓区经济地理区位亦日益突出。潇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银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扩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兴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矶大桥的开通和西北绕城线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岳麓区与湘江以东其他四城区的交流与联系。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中的2号和3号线伸入到岳麓区区,其中2号线在湾镇、财经学院、汽车西站和高新路设有四个站,3号线在湖南大学、师大南院和后湖路设有三个站点。岳麓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区域内湾镇、望城坡等商业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也为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条件。
4.1.4市治西迁的优势
继长沙市委市政府迁入岳麓区后,长沙市政协、长沙市人大也相继迁入岳麓区。市委市政府的搬迁为岳麓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银杉路、桐梓坡路、潇湘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为岳麓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也将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进一步繁荣。
4.1.5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
岳麓区拥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本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发展以自然风光和湖湘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可供开发。岳麓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发祥地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观。
4.2劣势条件
4.2.1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岳麓区地处湘江以西,与河东四区有湘江阻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岳麓区一直不属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目前,与芙蓉区、天心区相比,岳麓区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业区,湾镇、望城坡等核心区的改造难度也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麓区的快速发展。
4.2.2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本区拥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这既是优势,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为了保护本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有关政府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线,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许兴建高层建筑。在岳麓山风景区内,也不允许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
4.2.3条块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关系不顺。区内有大量的部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高开区、大学院校、一些部属企业就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区中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条块分割长期影响着岳麓区的管理和发展,也制约着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4城区建设欠帐较多
岳麓区的主体以前为长沙市西区,后来望城县的一部分划入岳麓区。由于规划和发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带和区内一部分地方规划档次低,建设品位低,拆迁重建难度甚大。在岳麓区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老区需要大规模改造,新区则需要投入巨资来开发建设。目前,区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4.2.5缺少工业支柱产业
岳麓区原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望城坡一带的工业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岳麓区缺少大规模的现代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也缺乏工业名牌产品。岳麓区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
5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
5.1发展对策
5.1.1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服务水平。
5.1.2积极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配套发展专业培训、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促进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依托大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
5.1.4稳步推进金融、房地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培育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以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为重点,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积极扶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
5.2空间布局
5.2.1商务服务业
着力建设“一区三圈六街两带”的商务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一区”即湾镇中心商务区,范围东至潇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枫林宾馆,北至岳麓区政府旧址。以岳麓现代商业城及滨江金融商务带为重点,将其建设为长沙市商业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贸区。“三圈”即市治周边行政商务圈、大学城文化信息服务圈、望城坡现代商贸物流圈。分别打造为长沙市新型行政商务中心、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文化、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区,岳麓区新兴商贸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杜鹃路都市风情商业街区、桐梓坡路时尚休闲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业街、龙王港路旅游产业配套街、雷锋大道生态休闲产业街。发展分别定位为:政务、商务、商住项目集聚带,标志性国际街区,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务区,引领新城休闲经济“时尚特区”,融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街,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街,集饮食、体育、休闲为一体的配套产业街。“二带”即潇湘大道滨江产业带、环线生态产业带,分别定位为以滨江为主题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以生态为主题,集物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
5.2.2旅游业
加紧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一山一洲二区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发挥岳麓山在城市形态构架中的标志性作用,把景区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兼具“城市绿肺”功能的综合性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让岳麓山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在湾镇商务中心区内,设置旅游产品专卖区,发展旅游产品业。“一洲”即橘子洲风景区,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叶洲、无名岛四部分,创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全新的风景区,全国性标志性景区。“二区”指桃花岭生态旅游区、谷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旅游区、后湖文化公园,以水为依托,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5.2.3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文化强区”优势,建设“二心”和“二点”文化业发展结构。“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点”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长沙专业艺术学校、麓谷立体巨幕影院、图书音像交易城、动漫基地等项目,将建一个为集文化演出、文艺娱乐、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设音乐博物馆、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车电影广场等项目,将其打造为文化展览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中心。“二点”将建设岳麓区文化馆、岳麓电影城、岳麓区图书馆、大学城影剧院、长沙美术馆等项目,定位于为岳麓区服务的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创新产业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大学城、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技术园区。优先发展电子电信、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科技、高效益实用技术。在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术区域布局科技产业。其中,在麓谷国家软件基地、西城科技园内,布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5房地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开发潇湘大道、银杉路两厢,市治周边和环岳麓山地区。岳麓区房地产重点发展方向:(1)滨水临山高档住宅:以中高档临山、水景精品住宅为主,布置在潇湘大道沿线、岳麓山及咸嘉湖周边地带。(2)高档商务商住区:主要布置在区域骨干路网沿线和市治周边,引进国内一流地产开发商,建设精品住宅、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展中心。(3)学生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规划布点重点建设好大学生公寓及农民安置区,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琪盖,建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分析[J].产业发展,2007,1:37-41.
[2] 徐国祥,常宁. 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立[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 李江龙.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164):90-92.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服务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5
最小化的资源消耗,最低化的环境污染,最大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1]。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在内涵上主要是指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23],能够节约资源与能源,注重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服务产品的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的需要,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是为了与节约型工业和节约型农业同步发展的需要[4]。
按行业构成划分,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包括节约型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邮政电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 。
“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以来,武汉城市圈域内以武汉市为龙头的“8+1”城市积极响应,城市圈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5],服务业特别是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稳中有进,推动了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发展[6]。
一、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形势乐观
(一)节约型服务业规模扩大
自2004年武汉城市圈开始建设以来,其节约型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圈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总量上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比其上年增长22.59%和11.93%。见表1。
从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07-2009年占比分别为32.12%、31.06%和30.68%,而占其服务业生产总值的占比,2007-2009年分别达到了62.85%、60.76%和60.86%。可见,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对湖北省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图3。
从经济贡献来看,圈域内的武汉市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整个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总值的67%左右,见图4。
2008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多达412.63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25.19%,而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61.15%;2009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93.75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24.33%,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比例高达59.69%。见表2。
(三)节约型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城市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工或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如通往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的绕城公路建成通车,二环线的建设,三环线的贯通,武汉长江隧道的建成,阳逻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武汉火车站的投入使用,武广高铁和京广高铁的运行,等等,为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航空城、武汉新港、武汉轨道交通、武汉过江地铁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和加快推进,奠定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见表3。
二、传统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同步发展
(一)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稳定发展
武汉城市圈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虽低于整个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长的速度,但其依然是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主体。2009年,武汉城市圈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1 348.50亿元,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占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64.06%。见图5。
(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增速明显
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节约型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以2009年为例,武汉城市圈金融保险业增速为17.19%,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11.93%高5.26个百分点[7];而武汉城市圈房地产业增速为16.11%,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高4.18个百分点。见表4。
三、重点节约型服务业一体化
以武汉市为龙头,圈内其他8市在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金融、旅游、邮电业等重点节约型服务行业发展效应在武汉城市圈内一体化表现明显[89]。
(一)消费品市场延伸加快
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其上一年增长了18.92%、23.22%和18.37%,占湖北省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2.12%、61.66%和62.90%。武汉城市圈内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商业连锁空间布局,中部有武商联,西部有富迪(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东部有黄商(湖北省黄冈市黄商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武商联连锁网点覆盖圈内全部县(市、区)。见表5。
四、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龙头地位发展突出
(一)武汉市龙头地位明显
在武汉城市圈的“8+1”城市中,武汉市经济服务化趋势和龙头地位明显。2007-2009年,从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生产总值,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看,武汉市都占了武汉城市圈的多半数以上。其中,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56.53%、56.8%和57.75%;从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4.45%、65.41%和67.01%;从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7.20%、67.96%和67.35%;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1.57%、59.95%和57.97%。2007-2009年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基本数据,见表17。
五、节约型服务业成绩显著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的发展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于湖北省全省。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1.10%、51.10%和50.40%,而湖北省全省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只有42.1%、40.5%和39.60%[1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见图6。
(二)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2007-2009年,从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比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均高于湖北省全省的比重,其中,2007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高出湖北省该比重的1.81个百分点,2008年高出3.11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3.88个百分点。见表19。
注释
①本文有关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各种数据,如果未作特别说明,均根据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张兆曦,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J].商业时代,2012(9):120123.
[2]赵新娥.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理论探讨[J].商业时代,2011(2):113114.
[3]赵新娥.我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10):2223.
[4]赵新娥,张兆曦.节约型服务业研究[J].财会通讯,2011(6):145148.
[5]冯璐,黄东升,彭贤则.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8):811.
[6]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问题探究[J].武汉金融,2011(11):6062.
[7]叶青.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五个假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9.
[8]张美华,苏晓燕,胡蝶.资源环境约束下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研究[C].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0:274277.
[9]张金霞.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