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时间:2022-04-26 21:5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第1篇

采矿工程专业是矿业企业的主打专业,而本科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的教学环节。经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实际系统的演练,并结合矿山现场生产加以实际应用,从而巩固和扩展采矿工程基本知识,拓展学生的采矿工程理论计算、工程制图和计算机设计等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拓宽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丰富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矿工程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加采矿工程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科学和实践的良好学术、思想作风。因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说明书写作质量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学生前期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及出国等因素的影响,采矿工程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说明书的质量有所下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环境的影响,也有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因素。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深造的重要过渡阶段。如果毕业设计不能达到要求,可能会造成采矿工程本科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不系统、不深入,基本技能不够熟练,动手能力差,不但造成企业、研究生导师和机关领导对培养的本科生印象差,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前进方向和前途。因此,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对矿业类高校培养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2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专业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设计说明书还应达到一定的书写要求,需要达到通俗易懂程度,还应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技术难度。当然,我校对毕业设计要求更高一些,就是需要具有专题研究,该部分要求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等,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的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含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专题部分,部分学生的设计质量大部分都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最低要求。综上所述,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2.1毕业设计选题简单及内容相近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一般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设计选题题目根据毕业实习矿山为背景,设计题目没有针对性或比较肤浅,有的甚至不科学,重复以前的题目,缺乏对应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生产问题、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

2.2书写功底差毕业设计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摘要和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的设计过程不够严谨,表述不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把说明书写成记账式说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计算错误,甚至有的学生把导师名字都写错,可见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写作功底比较差,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2.3工程制图漏洞百出毕业设计工程制图要求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学生在制图过程中不断提高绘图能力。通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视观感受。但在实际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明书和设计图纸不符合、CAD制图的比例不对应、工业广场留设不合理、代表符号混乱不合要求、矿块布置不合理、通风线路标示错误、平面图和剖面图不对应等。这严重影响整个制图效果,并直接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4低级错误多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设计中所犯低级错误、原则性错误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矿井,很多同学没有在设计及说明书中阐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说如何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深奥问题;在地面上有构建筑物需要保护区域没有留设保安矿柱;通风系统混乱,污风相互混合,形成不通畅系统等。这些问题都属于采矿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违反了相关安全规程和设计规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如果一直马虎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5设计内容高度相似由于扩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每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3-8个毕业生,项目多的老师相对简单,但对于项目少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任务,也就说,指导老师给的任务就比较相近。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内容照抄其他同学的,或者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那抄袭和照搬。虽然设计题目不尽相同,但设计内容和说明书高度相似,导致说明书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错误频发等等问题。

3问题产生的因素

导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较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3.1前期准备不充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毕业设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习,经过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断进步,应该可以作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和说明书,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

(1)矿山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地点困难,一般靠老师的学生在矿山当了领导以后才能给安排。所以,矿山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2)实习经费不足,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一压再压,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实习费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

(3)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指导教师无奈把实习时间从3周压缩成2周,甚至1周,促使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不能完全联系实际;

(4)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过程相对简单,不跟班实习,不能切实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5)有些同学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采矿工程专业属于高危行业,学生对从事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厌烦和恐惧感,特别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到矿山工作,致使毕业设计和实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艰巨的任务和负担,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毕业设计和实习重视的态度不够;

(6)指导教师人员匮乏,难以胜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缺少用制度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产生的众多问题及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见后学生无动于衷的问题束手无策;

(7)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厉,成绩评定过于简化,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

3.2指导教师自身因素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压力小,相对10年前,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幅度提高,导致每个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

(1)指导教师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从时间和精力上讲,大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另外还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标,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专利、著作、指导研究生数量、上讲台课时数、在研科研项目数、是否有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职称、无休止的会议等等,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很多指导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只能把握方向;

(2)指导教师相对缺乏采矿设计方面的知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尤其是作为毕业设计指导为主体的年轻教师,个别教师没有很丰富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经验来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也存在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不可能在最后还不让过。

3.3外部环境因素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每个学生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上,从主观上对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设计期间是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不在毕业设计上。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毕业后去矿山的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

4结论

第2篇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3篇

Abstract: This project takes Grade 13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main body to analyze, aiming 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and problem of the gap betwe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ies that exists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talent demand positioning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mining engineering,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24-02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

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如图1所示。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

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

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4 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4篇

哈密地区是新疆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经地勘部门勘探:截至2011年底,哈密7大藏煤区探明煤炭储量2000亿吨,远景储量超过5700亿吨。随着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工程投运,2012年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开建以及2013年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建成,哈密将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除煤矿外,哈密地区其他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已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开采32种。已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由此可见,哈密已逐渐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与此同时,以鲁能、重庆能源、神火为首的国内大型能源型企业先后进驻哈密,更加预示了今后哈密地区将以煤炭、风电、有色金属为依托的发展方向。

在如此好的赋存条件和政策扶持下,从自治区到哈密地区对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对采矿类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培养更多、更专的采矿技术型人才来满足将来哈密大开发所需的采矿技术工人。

一本地区中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1中职采矿工程教学起步较晚

哈密地区长久以来就以矿物储量丰富著称,从80年代的有色金属到如今的煤炭,矿业开采在哈密地区发展时间较长,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采矿人才培训学校和一整套有效的培训机制。采矿人才的引进基本靠企业内部的传、帮、带;从外招聘有经验的人才以及直接吸收采矿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是这些引进人才的形式在系统上有所欠缺。在西部大开发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以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为首的哈密中职院校开始依托本地条件、嫁接内地高校先进的采矿教学方法,开设了采矿工程专业。但就现阶段来看,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不少。

2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有限

师资水平是影响中职采矿工程教学的首要环节。现阶段,中职采矿教学师资队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还是缺乏自己的采矿工程师资队伍,大多教师是从外地高校或者涉矿企业聘请而来。这样一方面无法适应中职教学的学生接受水平,另一方面又无法将实际操作与书本相结合,使得师生双方在讲授和接受之间存在脱节。

3缺少适应中职教育的采矿工程教育体系

中职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它更专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向本地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性人才,中职采矿工程教学不能对大学采矿课程进行照搬照抄。现阶段,本区的中职采矿教育缺乏专注于本区煤矿赋存条件、地质条件以及瓦斯、煤尘条件而设置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专业的教材、合理的课时安排、实训、现场实地考察到最终的毕业设计都没有形成适应本地区和中职层次的教育体系。

4专业认同度较低,学生的入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采矿行业在我国起步早,发展时间长。但在技术和设备不断革新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关的负面消息。众多家长认为采矿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且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反对学生从事采矿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采矿专业的学习,内容多、重实践,有一定的难度。而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进入学习瓶颈。同时,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欠缺,也使学生感到迷茫,对矿山企业和采矿工程专业有一定的误解,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落差也同样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5实践教学欠缺

采矿工程是一门依托于工作面现场综合管理的技术型学科,因此采矿工程的教学也应着重于实践,特别是中职教育的方针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但是现阶段的中职采矿教育多以书本为主、以课堂为主,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无法在现场进行重现和比较,一方面影响了授课质量和学生吸纳程度,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改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束缚。现阶段实践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校期间的实训环节

学生在现场实习前,在每个采矿教学环节中都要有相应的实训,目的就是将书本所涉及的重点设备、输运方式、通风方式、车场设计等内容以一定的实体辅助教学方式穿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层次。由于采矿设备及采矿相关实训装备的生产、购置、价格方面的因素,现阶段还没有建立配备良好的实训教学基地。

(2)毕业实习以及现场实训阶段

不论是中职采矿教学还是大学采矿教学,毕业实习和现场实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验和串联;同时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检测和运用。但是现阶段,本区中职采矿教学的毕业实习和现场实训大多没有给予重视,放任学生或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组织起这最后的学习检验机会。同时与本区的相关矿业能源企业欠缺沟通,由于安全、生活等因素,相关企业没能很好地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控制机制,使得大多数实习、实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使最终的毕业设计环节困难重重。

二中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中职采矿工程教学的核心是“教”。要彻底改变现阶段师资队伍构架不合理、人员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

聘用省外高校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来我校任教并指导,有效的填补本区中职采矿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的问题,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先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之后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奠定好的基础;邀请矿山企业现场管理人员、技术总工为特聘教师。有步骤、有计划的讲授现场知识,增加学生的现场实际管理和操作经验。

要加大本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外出学习。一方面“回炉”———回到学校,认真的学习采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锻炼”———积极深入矿山企业,了解本区现阶段的矿业发展状况、开采水平。真正的进入采区、下到工作面,在现场进行学习。

2建立符合本区域矿业特征的中职采矿工程学科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先决条件,它是一个框架,保证了其中的各类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下去。因此,必须根据本区域矿业开采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出相应的教材。同时制定合理的课时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三维技术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矿井内部、运输、通风、排水排矸等矿山各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时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大投入力度,保证硬件的配套辅助

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向哈密地区、自治区、国家以及地方企业申请资金,建立相应的采矿工程实训教室、实验室。添置各类采矿实训设备、模型、实验仪器等。从硬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拨出一部分经费增加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力度,加大指导教师的补助力度,从而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积极性。

4拓展校际合作

中职采矿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的完善发展我们的中职采矿教育水平,以期为今后学校上升为大专甚至本科院校时,我们的采矿专业也能有相应的提升。因此,从现阶段开始在做好“自家事”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学习经验。扶持共同设立省级、国家级采矿工程相关实验室、合作开发研究课题和项目,从而提升本校的学科综合能力和知名度。

5加强专业宣传力度,提高专业认同感,增加学习信心

通过各类方式,加大宣传中职采矿专业的介绍,消除学生和家长对采矿专业的偏见和误解。中职学生的基础起点低、底子薄,首先学校应加大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力度,从各级领导到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都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明确努力方向,端正动机,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断邀请矿业专家、技术能手、成功人士到校做学术讲座或报告,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专业技能、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等,组织学生到矿山实地考察,了解矿山真实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消除对矿山偏见,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6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通过订单培养方式,加强与本地矿业能源企业的联系。力求将其作为本校的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实习基地的领导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并与学生交流,向实习基地介绍实习教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并根据各实习基地的特点,与基地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实习安排。其次,在各实习基地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发放聘书,并根据工作量支付一定的报酬,增强指导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三,学校要加大实习实训的投入,改善实习条件。

今后50年,哈密地区将以能源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以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为首的本地区中职院校承载着输出高素质技术型采矿人才的重要使命。本区中职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发现问题、寻找特色、积极联动,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最终形成符合哈密地区矿业发展特色的采矿工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洪涛,马念杰.采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9).

[2]李宝富,韦四江.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J].陕西煤炭,2009(3).

[3]刘玲.中铝矿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有色金属,2009(15).

[4]徐学锋,等.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

第5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常聚才(1979-),男,山东临沂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基金(项目编号:20091801)、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28-02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的核心。[1]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煤炭特色背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突出教学为生产服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千名采矿优秀技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反映良好。但近几年根据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现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改变办学思路,以“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使得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各占总课堂教学学时的1/2;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2/5以上;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教学学分中占15%左右。[2]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性教学所占学时严重不足,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实验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多,采矿工程实验室规模小,使实验教学成为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验室硬软件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采矿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方向)本科与研究生在岩石力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压测试技术、采矿CAD、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等课程的实验课,正常实验教学周期长、任务重,实验课时总数每年在400学时左右。因为学生多,加之场地和设备有限,必须分组实验,导致总实验次数和实际学时数增多,基本上每天均有实验教学任务,甚至晚上和周末也会进行实验教学。而采矿工程实验室仅有专职实验教师2名,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为科研做大量基础实验和研究工作。实验课出现了少数学生干,多数学生看,抄写实验报告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效果差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实习次数较多,实习基地每个矿井每年需频繁接受学生实习,且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对学生去矿山井下现场实习持有抵触心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真刀真枪”的实习很少,有的采矿专业大学生大学期间到矿山井下次数累计不超过10次,更何况下井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习经费严重缺乏,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致使现场实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导致实习效果差。同时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完全由教师包办,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制约,从实习准备到进行,直至结束,都由教师组织安排和指导,势必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大。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依据“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煤矿行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卓越采矿人才培养体系时应重点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二是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主线,适当增加了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到40周。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创新实践。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应用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能力,采矿专业“煤矿开采学”、“地下工程施工”等每门主干课程都设置8个课时在煤矿井下现场教学,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课程内容,并能与现场实践应用结合。工程实践共设32学分,通过一系列实习、设计与实训培养学生的现场应用及创新能力,同时在企业现场环境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煤矿工作的职业素质。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和煤矿企业共同制订,同时建立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实训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煤矿企业深度参与整个培养过程。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把2个生产矿井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训基地,与安徽省4大煤矿企业共同建立了28个实习实践基地(煤矿)。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导师,使学生能“真刀实枪”的进行实习与设计。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根据实验教学定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内涵充实为改革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实现地面模拟矿井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和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现实验教学多方位开放。建设校内“生产矿井”、设计制作可拆装的“积木”采矿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同时加强教师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并通过聘请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建立校外教师聘用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业务交叉、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聘任煤矿企业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及煤矿现场锻炼的制度,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厂矿顶岗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重任。

5.改革实践考核方式,建立严格考核制度

摒弃过去单凭实习报告或设计图纸评定成绩的方式,实行过程控制及答辩的综合考核方法。聘任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还要深度参与实践考核。实习将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起来,由指导教师及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矿高等教育,2011,29(5):1-4.

[2]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7.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学科交叉;实训中心

中图分类号:TD80-4;G642

一、 引言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1],是学校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之一,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掌握煤炭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机械和电气等应用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简称“四能”),能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部门从事主要技术工作,发挥主导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成为“四能”型人才,是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四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对于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成为必然[2]。

二、 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行业步入“黄金十年”发展时期,企业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煤炭企业数量与产能的增加,刺激了煤炭企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国内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采矿专业班级设置基本在8~10个班左右。但是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及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使矿山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而高等院校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不可能独自去建立一个类似于生产矿山的实践基地,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问题突出。以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级卓越工程师班(采卓12)为例,学生有11周的生产实习任务,并在企业要完成采掘机械操作与维护,采掘施工管理,煤矿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案例分析3门课程,由于煤炭生产企业在当前效益大幅滑坡的情况下对共建实习基地积极性不高,个别能提供实践基地的企业培训中心收费过高,学校与学生均无力承担,同时11周的生产实习任务对任何单个煤炭企业来说都难以应付,所以采卓12班的实习遇到了很大困难。资金、实习周期长与地点难以落实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校与企业优势,建立相辅相成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三、 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经验

西安科技大学在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面经过近5年的探索,有一些应用实际,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3]。

(1)制定完善的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卓越班从2012年开始招生,每级招收1个班级28人左右。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测量实习1周,地质实习2周,认识实习(校内)2周,企业实践(矿山认识)2周,生产实习11周,课程设计3周,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10周,总共39周,即总计有1学年的时间作为实践性环节。同时,有7门课程在矿业企业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分别为矿山测量工作实务、矿山地质工作实务、采掘机械操作与维护、煤矿电气设备使用与维护、采掘施工管理、煤矿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案例分析、矿山法规与技术政策。因此,实践性环节带来的教学工作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发挥现有实验室优势,在学校完成部分实践训练。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实验室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该专业实验室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矿山岩石力学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室、矿山模型实验室、矿山工具与设备实验室、矿山数字化实验室和矿山仪器仪表实验室6个主体实验室组成。其中矿山工具与设备实验室布置了现场所使用的电钻、锚杆、单体液压支柱、轨道、矿山监测等实物设备,并接受了矿山企业捐赠的绞车、液压支架、采煤机等,学生可完成操作、组装拆卸设备等认识实践训练;矿山数字化实验室配备有采煤机与掘进机模拟设备,学生可在学习专业课基础上完成操作训练,熟悉开采工艺。该实验室同时配备有35台电脑,学生可在模拟环境中了解煤矿开拓系统,生产、运输、通风各系统开采过程,可在电脑上分解组装采煤机、掘进机各构成部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继续发挥煤炭企业现场实践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现场基地功能。

学校实验室所起的作用毕竟与煤矿企业井下现场环境有很大差别,采矿卓越班学生人数少,可以在煤矿现场采用多种实习方式。如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卓越班实习时既可以将28人作为一个整体参加现场某一个环节的实习过程,也可将28人分组,分别在煤矿生产科、调度中心、采煤班、掘进班、运输队等部门参加实践培养[4],这样实习效果显著的,现场实践基地的功能也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4)创新培养模式[5],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促进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与煤矿设计院联系,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抽出3个星期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设计院接受专门的煤矿设计训练,熟悉矿井设计的井田开拓、采盘区设计、采煤方法设计等绘图环节,使学生的绘图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 结语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需持续探索与继续改进,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担,成为能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3]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及体系也在不断改革。对于采矿工程教学而言,通过以模块化,层次化及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完善与整合的同时,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较高学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科研较强的高素养的教学队伍。虚拟仿真实验网络平台的有效建设对于该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及智能化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的选择教学内容与实验时间,并且可以自行配置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自由灵活地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资源共享发展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采矿工程;教学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行业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煤矿以效益为第一的理念早已被摒弃,目前煤矿行业注重绿色,安全与高效的目标,在这样一条全新理念的道路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基础扎实,工程素养高,并且在实践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全面性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对于身在高校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该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值得相关教育者的深思。

1简述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就目前采矿工程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而言,由于煤矿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在,其安全责任重大,生产目标较重,因此对于相关高校来说很难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日常实验教学中,由于煤矿行业所设计设备的昂贵性使得该实验教学环节具有太高的实验教学成本,在实行起来存在很大难度。再者,煤矿日常工作中,生产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由此传统的实验方式及条件都无法实现。鉴于以上因素,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被提出并得以推广,在这种形式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通过在采矿工程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在实验环节危险的实验环境,大型设备的高昂成本及开采过程不可逆等相关阻碍因素的出现[1]。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具体建设

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设置对于其平台的作用及综合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主要有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平台,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平台和工程实训与安全培训平台构成[2]。

2.1简述采矿工程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平台

在该资源开放平台中,存有采矿概论及岩层控制的实验方法与及时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更加形象具体的理解煤矿的生产现场及相关的实验过程。另一方面,该平台从认识矿山,了解矿山,矿山安全及煤矿企业的绿色化逐步设置了相关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并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得学生通过视频认识了相关设备及生产系统,细致地了解了煤矿的开采过程及其具体工艺,在设备的工具原理理解,灾害如何进行恶化演变与矿压测试原理的理解及其技术方面的认知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学习。存于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平台中的内容均可以有学生自主学习与自行使用,在学习使用的同时,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自主实践环节,比如对其内容进行自主配置,对其设备进行自主连接与调试,该平台连接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可以在任意网络区域进行高平台资源的连接访问,并进行学习及相关实验的开展,该平台除了上述作用外,还具有相关专业信息,实验数据收集整合及成果展示,成绩评定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该平台设有专人进行日常的管理及维护工作,为学生在该平台的日常学习通畅提供保障。

2.2采矿工程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平台

对于采矿工程学习而言,数值模拟与仿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重要的学习研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与仿真平台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与整合,并将相关图像准确显示,对进行试验工程作以形象的仿真与逻辑推演,从而可以达到有效的解决研究问题的目标。该平台配有各种各样用途不同的仿真软件,比如ITASCA系列FLAC,FLUENT及ABQUES等多种用于数值模拟及仿真过程的计算机软件。运用上述软件可以对岩层运动与矿压显现及其控制及采煤工作面支护等相关问题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从而更加有效的解决f该内容所出现的问题,该凭条依旧设有专业的人员经行日常的管理及护理工作,为学生通畅学习提供保障。

2.3采矿工程实训与安全培训平台

由于煤矿行业在日常工作中,条件复杂,影响其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对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采矿工程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该仿真实验室中,拥有人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对话的先进功能呢和主要的操作培训系统。该平台主要用于矿压实测环节的实验教学,就该实训系统而言,其主要以相应的物理模型为基础,通过虚拟技术将物理模型延伸到相对运动的区域中来,物理模型上的实测仪器会随即对矿山压力进行安全测试。该平台系统的有效应用,对学生在设备安全操作技能掌握上具有促进作用[3]。

3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开放共享

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中心努力促进全国煤炭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共享,建成的《采矿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的岩石控制的实验方法与实测技术等3部实验教材,16部实验讲义,研究开发的1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基本上实现了开放共享。近年来,中心还为行业高校培养师资80余人,接受各类外学者进修40多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实验教学交流20余次,主办国际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4次,煤炭高校实验教学会议3次。

4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一,该虚拟实验仿真中心每年可以对不同专业的相关矿业课程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课程,并开展相关的毕业论文答辩及科技创新等活动,该中心可以面向校内及校外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科研研究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开放,为校内及所在区域的校外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4],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从一定程度上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具有创新示范的作用面对去所在区域的教学改革及专业交流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建立,进一步使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改革发展走上了一条平稳发展的道路。大大改善了教育者及其学生在相关专业进行有效实验教学与学习受阻的现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知识扎实,实创新能力较强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全国具有12所原煤炭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并且有诸多高校也在招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其资源共享的体制,使其在各大高校中广泛推广,并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采矿工程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在实验环节危险的实验环境,大型设备的高昂成本及开采过程不可逆等相关阻碍因素的出现。另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软件及模拟器,可以达到重复运用,安全环保,节约资源及成本低廉的积极效果,从而得以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大学生对于采矿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每一位涉及人员在汽车教学领域的努力,其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明显提高,将为人们的安全出行带来有利保障[5]。

作者:赵树多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宏,韩响玲,刘有才,陈国辉,张居华,尹翔.矿冶工程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四位一体”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10-13.

[2]马文顶,吴作武,万志军,屠世浩,张源.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14-18.

[3]顾晓薇,王青,杨天鸿,张春明,胥孝川.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141-143.

第8篇

关键词:矿业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9-02

新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支撑和带动新疆丝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但传统的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煤炭产业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安全、高效、洁净等因素,即煤炭的绿色开采、洁净利用、循环经济等理念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加助推了新疆国际化进程,导致国际化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剧增,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结合新疆大学办学实情,构建适合新疆实际需求的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特点

面向矿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不仅能够解决现场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应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矿山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如下:

1.具有专业认同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采矿工程专业是艰苦专业且具有危险性,尤其是煤矿行业,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矿山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但生产过程中顶板事故、瓦斯爆炸事故、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透水事故等依然频繁发生,威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采矿行业的兴趣及专业认同感,进而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其择业意愿以及未来从事采矿行业工作的态度。因此专业认同感以及艰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

2.理论与实践并重。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多种多样及实践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矿业类人才不仅能运用已掌握的客观规律和成功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出实践教学在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

3.复合的知识结构。采矿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尤其是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采是现代化煤矿发展方向,煤矿生产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采矿、机电、电气、计算机等知识,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绿色环保等相关知识。因此,矿山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多知识结构,满足现代化矿井发展的需求。

4.具有创新精神。采矿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矿山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在这些知识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矿山高技能人才还应具备推动矿山企业开采技术以及管理等创新的能力。使矿山企业朝着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绿色环保、智能开采的方向发展。

二、采矿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采矿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要紧扣当前矿山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矿山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聘请一些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以及较深理论的企业领导、专家等进行指导,从矿山企业现场新技术的运用和专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应该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克服传统的以课堂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依附于理论学习的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逐步地制定并完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机制。其次,针对汉考汉、民考汉、汉考民、民考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区别对待不仅仅是体现在分班上课,区别考核,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结构等特点,研究教材选取、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的教学效果。再次,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紧跟现代采矿发展的需求,增加绿色环保、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最后,为紧追新疆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应针对性安排一些哈萨克语言、吉尔吉斯语言、俄语等课程。

3.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的转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理论课程多采用类似“案例教学法”、“互动研讨式”、“校企课堂”等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多采用类似“虚拟仿真课堂”、“以项目驱动模式”、“校内实验室”“校企课堂”等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工程技术的应用,加大工程实践的比重,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与之相随的,考核的方式与内容也应该多样化。

4.更新教材。当前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采矿技术,缺少具有新疆特色的案例,教材的编著基本上都是依托内地煤层的赋存特征及_采条件为背景,涉及具有新疆特征的巨厚煤层、急倾斜煤层高效开采的条件的内容少之又少,尤其是实践教材,严重与现场实际脱节,这就造成了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兴趣,理论知识与各类实习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编著具有新疆特色的教材是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应用型采矿专业人才最关键的一环。专业教材要突出新疆特色并兼顾现代矿业技术发展,编著时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调整,以期达到符合新疆矿山企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目的。

5.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创新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老师。提升教师素质就要加强校企合作,从学校和企业集团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签订合作协议,使教师在矿山企业锻炼时要有配套的鼓励、评价和考核机制。另外,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为特聘教授,主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环节,充分发挥特聘教授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缓冲采矿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缺失的短板[3]。

6.深化校企合作。考虑当前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种种困境,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制定一套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任务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所以校企合作之路是最佳的选择,深化校企合作主要是以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为主,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进而科学规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实践教学、解决现场实际难题等方面内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4]。

7.精心搭建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精心搭建各种创新平台:教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师立项启发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校级竞赛引导平台;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国家专业竞赛主导平台;学生牵头、教师协助的国家综合竞赛实践平台。在创新平台管理上设置专题培训模式、互动探讨模式、宣传激励模式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平台。

三、总结

在新疆矿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破除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积极探索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尝试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以提升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出符合现代矿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新疆早日实现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文彬,刘天坤,赵兵朝,张建华.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3):88-91.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3]祝木伟.煤炭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培育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36-138.

[4]陈裕先,宋乃庆.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2-53.

第9篇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近几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当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而且集中体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薄弱,甚至缺乏普通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把“本硕一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聘的先决条件,而且随着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甚至限定只招学术型研究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 采矿工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67-01

1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煤炭工业科学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内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等。煤炭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更完善的发展

(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形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3)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4)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5)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

(6)国际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

2 煤炭行业采矿工程的特点

采矿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全面应用了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已广泛使用运筹学,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网络流、多目标决策等。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先进技术,如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也已成为采矿系统工程的常用手段。

(2)紧跟信息科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任何进展都会很快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得到印证。在矿业上使用的硬、软件,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变化。

(3)密切结合采矿工程的需要。采矿系统工程在处理问题时要经常考虑采矿工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特别受矿业界喜爱。

3.我国煤炭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大幅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煤炭调动强度加大,铁路、公路、港口转运压力还将不断加大,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业布局不合理,长距离煤炭调运形势,还将长期存在,制约着全国煤炭供应效率。

1) 煤炭价格上涨,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与成本大幅上升,增支因素增多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同时存在。从煤炭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看,煤炭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和价格的上涨,煤炭行业总体上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任务依然艰巨。

2) 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内在素质低。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0%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3) 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差异性大,煤炭总体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煤炭生产结构布局上,全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2万多处。在现有生产矿井中,小型煤矿数量比例占94.05%,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约为15万吨。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少、小型煤矿多的煤炭生产结构,制约着煤炭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制约着煤炭工业整体现代化的发展。

4) 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炭工业面临的问题

①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做,产业集中度过低,竞争力差.经过近几年关闭整顿,中国小煤矿总数由近8万处减少到2万多处,但生产规模小、布点过于分散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差距很大。大中型煤矿生产集中度过低,调控和影响市场的能力有限。

②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安全状况差.目前基本上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采煤机械化程度仅35%左右,小煤矿一半以上采取原始的作业方式,工艺落后,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5)我国煤炭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年蒸发量的15%左右,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给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影响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全行业不懈的努力,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4.煤炭发展问题处理的措施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还较低,煤炭开采企业过于分散,存在大量个体开采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大,安全问题令人头痛;另一方面加剧了煤炭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

(2)煤炭作为一种日趋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开采、使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而不是放任自流。而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的优势勿庸置疑,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由政府牵头,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大量分散的煤炭开采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和基地,实行统一开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4)建立煤矿安全仪器仪表采购、供应 、定期维修、保养、校定中心,确保煤矿安全仪器仪表正常运行。

(5)做好矿区的工农业发展规划,着手解决矿区内的"三农"问题,诸如移民搬迁,水利设施,公路桥梁等,为煤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6)建立比较规范的煤炭设备、材料、采购、经销信息中心,采用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等多种形式,拓宽采购渠道,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矿区。

5.结语

煤炭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采矿学》徐永圻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明宇. 采矿工程新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第11篇

各个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均将企业放到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位置上,纷纷提出与之相应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与模式,如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构建了“2+2”和“3+1”两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工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尤其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简化、毕业设计软化、生产实习形式化”的现象。只有认真研究和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争取在新体制、新形势下通过改革创新,找到一条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培养以工程为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实习实训体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工业工程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无论是特色专业建设还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都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满足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针对目前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2体系构建

按照该校所倡导的“大德育”、“大工程”和“大实践”办学理念,结合教育部提出的“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指导思想,加强与基础实训中心的合作,建立校外企业的实习基地,创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实习实训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适应“四位一体”的新型实习实训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必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良好的科研背景、教学水平与指导经验直接对学生的学术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通过对知名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调研,了解这些学校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组织方式,借鉴“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模式,并与校外实习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的合作;

③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考虑当前社会需求情况及该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长、研究兴趣和实验条件,探索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整合的方式、各个环节所占的比例、每个环节应完成的任务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3实施保障

该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初期就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购置了专业设置所必须的实验设备和相应的专业软件,为研究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基础工业工程优秀课程的建设,使专业具有以下良好的教学环境:

3.1实践性教学环境

为丰富和提高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课程组与哈尔滨铅笔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轻塑厂、长春一汽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由这些公司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的场所,获得了从现场分析、案例整理、问题研究的优良学习环境,增强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适用性。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并获得显著成效。

3.2课程建设环境

①通过将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过程导入实践教学,形成了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教学特色,能够推进“基于就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以牢固掌握基础工业工程技能和手法为目标,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③基于多媒体网络、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创新性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足的网上资料为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采矿CAD;实践能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各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AUTOCAD软件也以其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高超的图形处理能力将人们从诸多繁杂的徒手绘图劳动中释放出来,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处理各种文字,图像信息,从而得到各行业绘图工作者的青睐。对于煤矿开采行业而言,掌握AUTOCAD软件已经成为该行业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且各大煤炭企业都要求煤矿一线的技术人员能熟练运用AUTOCAD软件。为适应这种需求,各大煤炭院校已逐步普及AUTOCAD软件学习,并将其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绘图能力,达到采矿设计科学规范化的目的,但教学过程中因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硬件条件等诸多问题,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软件学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更不容乐观[1]。针对上述实践能力不足问题,笔者凭借多年来从事AUTOCAD教学的经验以及对国内各煤炭高校CAD教学的现场考察,总结和分析问题出现原因,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考试制度等方面对CAD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1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1专业重视程度不够

CAD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有所不同,它是一门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强调“设计应用”的重要性,因此,在CAD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2]。对于采矿专业学生而言,在具备一定采矿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结合CAD软件把所学的知识更科学直观的反映在相关图纸中是开设这门课程目的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能引起任课教师高度重视。笔者多年从事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绘图过程中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同样类型巷道在图纸上的宽度不一致,实际设计巷道尺寸和图纸比例不对应,严重偏离事实;煤层底板等高线错误划分,有的标高甚至不连续或者缺失,对于一些特殊地质现象比如断层,褶曲的表达也不够清楚。上述种种“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断层、褶曲等构造不够清楚,在绘图过程中不主动了解问题本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引起的,不能及时觉察学生问题所在,并加以指导,任其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12教学方式单一

多数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告诉式教学[3]”,即仅给学生演示一些绘图工具的方法或者技巧,甚至只是口头描述,并没有结合具体现场方案进行演示,这样就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依赖意识,单纯凭借记忆记住绘图方法,而不能结合具体矿井实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图过程中力不从心。许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而课下自己动手绘图的时候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能达到独立绘图的要求,正是由于绘图工作不结合现场实践的结果,可见这种常见的教育方式收不到较好的效果,急需改善。

13 硬件设施缺乏

上机实践是CAD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任课教师讲授完一些绘图技巧以及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后,通过让学生上机实践,亲自动手去熟悉这些方法和技巧则是必不可少的。若学生只学不练或者上机时间不足,则不能加深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实践达到独立完成绘图任务要求更是纸上谈兵。

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实践环节却未能得到教师充分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硬件环境不理想。部分煤炭专业学院计算机硬件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上机需求,计算机数量过少或达不到运行CAD软件的要求。这就造成即使学校安排的上机课,很多学生不意愿去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的现象。可见,优化相应配套的教学环境,改善固有的硬件设施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

14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成果考核是激励和督导学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科学的考核方式能积极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然而现有考核制度却存在诸多问题。

部分院校考核制度并没有充分的结合专业知识,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绘图技术,甚至有的学校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对采矿专业学生而言,考试更应该侧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而不是单纯的绘图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快上手绘图,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21 转变CAD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要求任课教师认识到CAD课程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煤矿开采学等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必备技能之一。同时也要认识到CAD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它是将计算机专业与采矿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不能忽视专业课程基础知识而单纯练习绘图技术,应将专业实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用具体实例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绘图技巧,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同时,树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意识,努力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改革教学方式

仅仅转变教学观念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改革教学方式也是同样重要的手段。任课教师要改变“告诉式教学”的方式,要学会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那个学生享受CAD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课堂上听明白没有,明白到什么程度,能不能独立地应用相关的绘图技巧等问题做到心里有数,并鼓励学生多动手绘图,不要怕出现问题,并对学生出现的绘图错误做深入分析,查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侧重点的向学生讲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让自己找出问题所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收到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同时,又能保证学生随时学随时会的效果。

23 优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环境应从改善教学中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着手,课堂教学中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投影仪,多媒体广播系统等设备,这样更能充分的给学生演示以及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演示的绘图实例。在上机实践这个重要教学环节中,优化教学环境就是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的投入。在机房配备软硬件都能适应CAD运行的计算机,另外,在计算机上安装教师的同步课件和一些采矿绘图中的实例,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复习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同时又能对新的应用实例进行尝试,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从而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纸上谈兵,脱离专业应用实际的问题,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完善考核制度

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考核中要切实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相应的布置作业和考试等。对于CAD这门对实际操作要求高的课程,最终的考核中除了对一些知识要点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还应该增加上机绘图环节。在上机绘图环节中,考题应该是采矿专业相应的一些应用实例,比如一些简单巷道,井口断面的绘画。从而让学生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不仅记得住所学知识,还能自己动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绘图当中去。这样紧密与专业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工作大有裨益,因此,完善考核制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同样不可或缺的。

3 结语

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的绘图工具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现代化矿山的建设和发展,科学合理的绘图被日益的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为将来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打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为矿山输出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安林, 孙豁然, 刘晓军等 我国采矿CAD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金属矿山, 2004(2): 1~5

[2] 金砺 CAD课程教学思考[J] 太原大学学报,2004(5):33~34

[3] 许国玉, 薛开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立体化建设[J] 教书育人,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