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

时间:2022-06-24 02:5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艺术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乐艺术心理学

第1篇

人的发声器官布满了神经,各个神经元之间构成联系网络,通过器官表层肌肉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艺术心理反应系统是学生将教师的技能信息传递给大脑神经中枢,然后大脑神经系统向发声器官发出命令,贯彻实施神经中枢的意志。意志实施与贯彻的好坏,主要通过听觉传入系统向大脑传递信息,大脑将信息进行调整再发出,让相关器官准确执行命令。事实上,大脑经过不断地接受、调整和保存信息,才让相关器官准确地执行意志,这种心理系统是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演唱是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器官等生理动作的综合作用,是由演唱者的心理意识支配。声乐教学事实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心理反应又影响学生的生理动作。动作是学生演唱和发声的内驱力,动作的实施与贯彻需要学生的意识和意志完成。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演唱时打不开喉咙,教师采用反复训练、强化练习等办法,直到学生学会为止,这就是大脑意识和意志的贯彻过程。演唱动作属于高级生理过程,其受演唱者的心理意识和意志的支配,所以演唱者的一切行动都是大脑意识的表现。如果说演唱属于物理学范畴,那么音响、共振、泛音、高声、音长和频率就属于心理意识、直觉和意志范畴。《乐记》记载:“凡音由心生,人心使然之”。无论演唱属于生理范畴,还是物理范畴,其都属于表演者的心理活动。声乐演唱是演唱者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情感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共同结果。艺术心理学自始至终贯彻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着表演者技巧的发挥。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灵活地运用艺术心理学,达到预期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技巧的关系

艺术心理学强调多种因素的协同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心理行为控制。声乐教学需要建立在心理支配基础上,特别是技巧教学,否则就让学生处于盲目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听、视、感等方面建立联系,才能实现想象和内心的互动,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表演者要想将自身的技巧全面发挥出来,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感觉能力,包括声音高低、强弱、长短;2.高级感觉能力,包括节奏、音色、音量和和谐;3.控制能力,包括音高、音强、时值、节奏、音色;4.想象能力,包括听觉想象、肌肉想象、创作想象;5.智慧能力,包括联想、反射和天资;6.感受能力,包括审美、情感和情绪等。上述能力都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说明声乐表演属于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需要利用艺术心理教学法,全方面启发学生去感觉、理解声乐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象,从发展的声乐教学中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自身的心理情感融合到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声乐教学,消除对声乐教学学习的畏惧情绪,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学生利用艺术心理理论,富有感情地演唱,增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形象思维,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表演。

三、艺术心理学的联想作用

声乐表演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而且要在表演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综合素质。表演者的发声能力和技巧都具有心理特征,都受心理活动影响。联想和想象是声乐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思维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联想指通过生动形象和感慨认识来掌握表演特点,虽然看似超出人的现实感觉,但也属于表演者对客观实际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声乐表演过程中的联想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诸如,音乐的感觉、音乐的创造等。一方面,演唱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联想,并依靠其进行表演思维。另一方面,表演者在处理歌曲的过程中,其自身对歌曲的联想又促进歌曲形式的表现,增强歌曲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演唱者在表演前,要努力使自己进想已经,将歌曲情感意象化。简单地说,声乐表演者将歌曲中的情感联想成为一段美丽的动人画面,并在表演过程中展示出来。歌曲联想不是随意的,而是依据表演者的自身经历表现出来的。因此,当一首歌曲通过不同的表演者进行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下面就对艺术心理学在听觉表现、视觉表象进行详细分析:

(一)听觉表象

听觉表象就是表演者接受外界的声波刺激,在内心形成一种联想的图像,诸如,声音形状、声音运动等,并将其转化为音响。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听觉表象是感觉的基础,是声乐技巧的表现。因此,表演者要想获得美妙的歌声,需要在大脑中建立声音表象,然后按照表象去控制各个发生器官。听觉表象可能是按照表演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实现的,也可能是模仿其他专家来实现的。听觉表现通过音响信息进行反馈,表演者找出音响和声音表象之间的差距,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

(二)视觉表象

视觉表象是通过表演者的视觉能力和表演经验产生的,是表演者已知情景的再现。例如,《蒙古人》表演时,表演者就会回忆起蒙古草原的辽阔:“雄鹰在天上飞,马儿在地上跑,牛羊在河边吃草,河流蜿蜒过草原”。又如《坐上火车去拉萨》表演时,表演者仿佛是一位游客,坐着青藏专线火车,在青藏高原穿梭,美丽的心情表现在脸上。这些歌曲的视觉表象都是以上生活阅历的再现,引导表演者进行生动的表现。视觉表象是声乐表演的关键,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的表达。表演者的联想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行听觉和视觉的不断转化,提高声乐的表演效果。声乐表演要求表演者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情景浮现,灵活、生动地再现歌曲情感。表演者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声乐与自身的经历融合到一起,两者相互影响和丰富,最终通过声乐表演再现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之,联想渗透到声乐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帮助表演者更好地进行技巧展示。例如,呼气训练、吸气训练、吐字训练、发声位置控制、声音共鸣控制、声音运动等,都需要声乐学习者进行联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联想来启发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四、结语

第2篇

论文摘 要: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因素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学科,在声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出现的问题最为复杂和广泛。因为,声乐艺术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以歌唱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作为条件的。所以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体这一“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优劣程度。

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英国教育家卢齐厄马南曾经讲过,歌唱就是用艺术性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歌唱艺术是一门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歌唱艺术是指歌唱当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状态、声音、歌曲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乐府传声》中写道:“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我们从声乐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里的“乐”指的就是声音,“心惨”和“心舒”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歌唱需要歌唱者的意志调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例如我们在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口、喉头、气管、后咽壁、横膈膜、两肋、小腹的动作,咬字时的舌头、口腔的动作,形体表演时手、脚、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2.歌唱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修养、想象丰富、好的柔韧的音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歌唱艺术的解释。”可见,想象是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能体会到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艺术的情绪应该用兴奋的、激动的感觉去唱,或者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的感觉,演唱就会振奋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艺术。

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向上丰富的情绪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很多歌者在平时都会遇到身体的不适、心情差,自己的情绪很低落,带着这种低落的情绪去演唱和发声很难调动歌唱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歌唱系统的器官不能被有效的去调动。

(二)不良歌唱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

歌唱的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和技巧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歌唱活动完全受心理的支配。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艺术成功的前提。本人通过平时的学习把不良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歌唱的恐惧心理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2.舞台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还是一种表演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最普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我们作为声乐演唱者如果只在琴房练习歌唱而不去登台演出,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演唱者,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的演出,这样才能与本门艺术的趋向相吻合。

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索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只有真正的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上台的一切害怕和紧张就会迎刃而解。

3.过分的追求声音的技巧

过多追求声音技巧的歌者大多声音僵硬,没有流畅感,缺乏感情,也就是老师经常所说的“发声酱子”,成了歌唱的发声的机器,这样根本没有歌唱艺术性,这样的演唱者进步是缓慢的。声乐艺术的源泉是情感的表达,声音技术是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只不过是表达情感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而已,他们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顾此失彼。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下,歌唱者可以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发挥歌曲的情感内容,使歌唱者获得成功的演出,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1.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

歌唱的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唱者的水平高低。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声乐课,课前把老师留的曲目演唱熟练这样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影响自己才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把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记下来,在课下进行反复的练习。

2.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舞台的适应能力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的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机会。

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必胜。这样我们驾驭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加,紧张、怯场等不良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的消失了。

3.声乐学习过程中要用“心”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心”去感受,仔细的去体会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通过大脑储存记忆下来,再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断练习和意志力的控制慢慢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这里所说的“心”可以理解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要用心,一个是学习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恒心,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总之,歌唱与心理因素之间是既统一又协调的关系。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真正的地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注重歌唱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尔西业.歌唱艺术大全[J].声乐艺术心理学,1847,(3),80.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凤莲.歌唱心理纵横谈[M].兰州学刊,2003.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声乐演唱 心理状态 作用

声乐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的综合艺术。声乐学习者应该了解,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因此,为了充分表达艺术,除了嗓音的技巧外,还需要智力的援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研究智力和感情的科学,即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心理学角度看,声乐心理学又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即为声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为歌唱本身是受心理机能支配的,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心理表现等方面心里的控制。而生理器官的外在表现,正是这些内在心理导向控制的艺术发挥。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中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一个歌唱者,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上,自始至终都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宏伟透亮的嗓音就是通过心理控制的导向作用,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技巧而获得的。作为声乐艺术的具有高技能技巧的嗓音,是一种以音乐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最特别的媒介。而所谓的能称得上“艺术”及“思想感情”的东西,当然意味着智力的科学和感情的科学,这种智力和感情的科学即是心理学。一首歌曲唱得好坏,除了演唱者技术和生理的因素外,主要的是心理素质。众所周知,声乐的乐器是长在人身体内的,它发出音质的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声”是指生理的表现,而“情”是指心理的情感表现的话,那么没有“情”的依托和抒发,“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所谓“以情传声”、“以情带声”来表达“声情并茂”,正是体现了声乐艺术生理与心里创造的辩证关系。

二、歌唱心理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歌唱与心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心理又总是对歌唱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是心理支配下的生理运动,因此,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创造成功歌唱的前提和基础。

歌唱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紧张、性格、情绪、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以下就这几个方面来分别叙述一下。

1.紧张心理对歌唱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由十分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如果心理在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必然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功能失常,会造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思维活动减慢、注意力分散。有时候甚至在演唱时脑中一片空白,连歌词也会忘记。如果长此下去,歌唱者会对歌唱失去信心,形成恐惧心理,从而导致歌唱失败。

2.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外向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容易与人沟通。具有这种个性的演唱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就算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性格的人性情孤僻或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具有这种个性的演唱者,容易有“怯场”心理,并因为自己内向型的性格,不易与人交流,从而对于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3.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过程,它以不同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存在在世界上的事物及其联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从歌唱的角度来看,情绪和情感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歌唱者虽然发声机能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比如,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力、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声乐的热情、歌唱的欲望和信心。而消极的情绪,如悲伤、抑郁,会减弱人的活力,从而减弱学习的强度和热情。

歌唱表演中情绪的感觉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快乐的、美好的。也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时要用兴奋的感觉,激动的感觉去唱,或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感觉演唱就会沁人心肺,如果没有这些情绪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

歌唱者的责任是不仅自己具有美妙的情绪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也具有相同的感觉。如对歌曲人物的爱情,对歌曲中事物和景象的厌恶和喜欢,或因欺凌而痛苦,因荣誉而自豪,等等。情绪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感觉,而是用感觉去表现情绪。

4.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哲学中提到,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大脑对你所表演的动作存在这“有意识”的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我们的声乐是一个多动作组合的活动,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有意识”的控制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过这要通过思维在作用与身体的器官和肌肉,所以反应相比是比较慢的。而“潜意识”的控制是在我们在平时声乐练习时,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肌肉在日久的训练下形成了机制,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反应了,所以我们要训练的就是这种“潜意识”。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记住感觉,并升华成知觉。因为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不能完成多个动作,因此,我们在声乐演唱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调节主要动作,而剩下的都是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演唱中想的越少,歌唱的心理压力也就自然的减轻了许多。当然,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不良的心理压力,把压力变动力。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的准备,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要求,否则是唱不好的。综合这些年的歌唱和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有几点值得参考:

1.拥有良好的技术能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平日的修养功夫极为重要。平日练习细心研究、反复实践,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水准,有十二分的把握,这样,即使在上台时打了折扣,演出仍能有起码的水平。歌唱者拥有了良好的技术能力,会增强自身的信心,从而减少或摆脱紧张心理的困扰,以便歌唱者更好地投入歌唱中去。

2.培养歌唱欲望,加强艺术修养

培养良好的歌唱欲望,应从平时练习做起。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歌唱要用“心”,这个“心”字是在平时养生的。如果歌唱者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那么,她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如果歌唱者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声乐不感兴趣、敷衍了事,就必然造成歌唱者生理现象上的肌肉松垮。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练习歌唱,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受到损害,无论从思想上和生理上来说都不利于歌唱者。而练唱时内心充满美好的歌唱欲望,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口咽腔、软腭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通畅、自然、优美的声音。

作为一名歌唱者,除了需要拥有良好的技术、歌唱的欲望,还需要多接触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艺德修养,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既有欣赏因素,又有歌唱者二度创作的因素。作为声乐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学无止境的。歌唱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道德,是声乐艺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条件。

3.加强舞台实践,培养自信心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歌唱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演唱成功充满信心。

四、结论

心理因素对歌唱影响是普遍存在的,遇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千万不要泄气,更不能听之任之。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诸多因素,我们就要努力克服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对声乐演唱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它不能忽视。我们必须要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我们要尽量掌握心理学的知识,用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克服歌唱中的不足,不断充实自己,为了我们热爱的歌唱艺术发展得更加辉煌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程刚.心理学.辽海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 声乐学习 心理调控 解决办法

一、心理调控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浅谈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出现的问题最为复杂和广泛,能否在声乐学习中运用声乐心理学是声乐学习成败的关键。各种心理状态对声乐学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如果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教学中,我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声乐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非但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太大,反而丢失了原本自己天生具有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经过多年的声乐教学,我认为影响歌唱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不浓。

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是人向前的动力,学习声乐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要从心底里对声乐感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子成为歌唱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有时也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当然也学不好声乐。

(二)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什么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声乐学习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决定条件,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很多歌者不能正确认识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总想找到捷径,不去苦练基本功,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盲目拔高,结果一事无成。声乐基础训练非常重要,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高难度的发声技巧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只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学习声乐的同学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盲目攀比,有的歌唱者不顾现实状况,唱力所不能及的作品或者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这样都是不可取的。

(四)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特别对刚开始学习声乐的人而言,自信地歌唱尤其重要,声乐学习是一个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一般来说,人的嗓音条件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所以一定要建立学习声乐的自信心。

(五)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中的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气息总是不够用而且太僵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倘若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一)加强对声乐学习情感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一门歌唱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我们在声乐情感方面的修养。

(二)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声乐专业,就要热爱这个事业,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声乐学习中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人,都是无比热爱自己的事业,且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声乐的学习也需要这样,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歌唱的灵感和进步。只有专心投入和忘我练习,在舞台上才会达到自信而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不要老觉得“小歌”没有技术含量,不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总是一个人在琴房唱,要多参加演出实践,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三)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力对声乐学习有着巨大的意义,注意力能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无论是在声乐课上还是在演出演唱中,都要达到忘我的境界,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消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不会错过声乐课上的每个细节,老师强调的每句话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课上时时刻刻都要集中注意力,这样声乐技巧和声乐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坚定信念,知己知彼,增强意志力。

在声乐学习中要多听、多看、多想、多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盲目自信更不盲目自卑。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以后要学会分析声音,无论声乐比赛中还是平常的声乐学习中,都存在竞争。要学会辨别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要“闭门造车”,这样在比赛和学习中就会心里有底,也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具备了声乐演唱水平,就要多参加舞台实践,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舞台,在舞台上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才能建立自信。歌唱艺术是面向观众的艺术,凡优秀歌唱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起来的。

四、结语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歌唱者的主观意识对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对心理因素的调控,通过老师的引导培养和歌唱者自身的调控,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要有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对声乐学习与演唱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歌曲的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 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联系

一、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起源

(一)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1984)认为: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二)张蕾《歌唱的钥匙》(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认为: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流行演唱发展至今,虽然早已烙上了都市化的印记,但是它的源头却来自一种极为原始的黑人民间演唱形式――布鲁斯(Blues),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布鲁斯那粗声粗气的演唱为流行演唱提供了样板之后,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流行演唱好似音乐的旷野中一匹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它的痕迹。通俗唱法的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特点和演唱风格

(一)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书中认为:美声唱法坚持声部分类、声区统一、声音连贯、母音统一、吐字清晰,以及良好的呼吸支持、充分打开的喉咙、面罩共鸣等原则。

(二)徐竞存《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书中认为:通俗唱法起源于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形成于电声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演唱要求质朴动人,以“歌为心声”,具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唱法上力求有意识地把下意识的东西找到,保持一种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和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摆脱歌唱以外的一切束缚。

(三)张重辉《声乐基础通用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书中认为:美声唱法应该为平易朴素的演唱风格。

(四)潘乃宪《圆你歌星梦――现代通俗歌曲唱法探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书中认为:通俗唱法的演唱风格为说唱风格、音乐剧风格、民谣风格、中国民族流行风格、爵士风格、乡村风格等等。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个性与共性

(一)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77)认为: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水土的原因,有语言的原因,也有民族历史的原因。

(二)尤静波 《流行歌手成功指南》(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认为:流行歌曲声音进行的线路不管是中音区、低音区或是高音区,唱出的歌声要保持相对的统一。

(三)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认为: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通俗唱法住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这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增加,观众审美需求多元化,对声乐艺术也更加挑剔。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有人喜欢美声,有人喜欢民族,还有很多人喜欢通俗,然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传扬,在“解放思想”的呼声中,人们的思维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更加广泛了,单一的唱法使人疲倦,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很难迎合时代的步伐,那么就需要创新了。在这种背景下,唱法跨界现象应运而生。歌唱家马子岳说:“现在不是有种提法,叫通俗歌曲艺术化,美声唱法通俗化,民通唱法的出现就是这种提法的一个实现,或许观众接受起来更容易,我觉得这是好事。”由此看来,唱法跨界的流行已经悄悄兴起,而且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着。“美声唱法”在以后传入我国,近百年来,“美声唱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体系的形成。“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及其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同。而“通俗唱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长久地受到冷落,乃至于一度被禁锢,但是其发展之快另人咋舌,短短几十年便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形成了中国声乐“三足鼎立”之势。类比之下,通俗音乐在我国的传播时间相对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它没有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同时从事通俗音乐教学的专业老师少之又少,但这些瓶颈并没有阻挡住通俗音乐的星火燎原之势。青少年对通俗音乐的痴迷,对通俗歌星的追捧何止“痴狂”二字能够承载?据此,笔者尝试通过研究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看能否通过它们之间的融合,通过这一委婉的方式促使“美声唱法”能在我国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学习,所喜欢;而使“通俗唱法”在被我国这么多人喜爱的同时,变的更加的规范和科学。这将有利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1984.

[2]张蕾《歌唱的钥匙》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4]徐竞存《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张重辉《声乐基础通用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潘乃宪《圆你歌星梦――现代通俗歌曲唱法探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77.

第7篇

关键词:儿童;声乐;心理;实践

一、 儿童声乐心理

(一)儿童声乐

儿童声乐简称童声,是指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在3到12岁左右且未变声的儿童的一种演唱形式。声乐是一种人声演唱艺术,通常分为原声态、民族、美声、流行四种唱法。笔者认为童声也是声乐演唱形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音乐、美术、体育在小学生培养方案中占重要的地位。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儿童声乐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儿童声乐心理

儿童声乐心理是指儿童在声乐演中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根据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心理特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保障。不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惫;认知能力低,不易觉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范围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情绪起伏大等诸多心理特征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声乐演唱的质量。笔者把声乐演唱中的儿童心理特征称为儿童声乐心理。

二、 常见的儿童声乐心理阶段

笔者根据自身的声乐教学经验,把儿童声乐心理分为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四个心理阶段。

(一)未接触声乐前的心理

未接触过声乐的儿童对“声乐”概念是陌生的,对音准、节奏等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诸多家长以及孩子认为声乐就是卡拉OK式的演唱,以开心为主,形式比较随心所欲。一旦专业的学习声乐,就失去自我表现的欲望,主要体现在害羞、不自信等一些列的心理,然而很期待得到专业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二)声乐课堂中的心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途径。课堂形式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教学;还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教学。儿童的心理变化对声乐课堂的学习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表现得自然、轻松、愉快,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就高;相反,表现得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偏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缺乏耐力,不易于长时间专注某件事;情绪变化快,主见性极弱;想法奇异,好动好说;喜欢玩游戏规则,好胜心特强等诸多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枯燥、效率低,不利于教师的授道传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贮存,甚至会引起学生厌学、旷课等诸多情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相对活跃、收缩弹性好、效率高,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学生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三)声乐实践表演中的心理

声乐实践与声乐课堂是紧密联系的。声乐课堂是声乐实践的基础,声乐实践是声乐课堂的第一次飞跃。爱表现是儿童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声乐课堂上,建立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是树立儿童自信歌唱的重要前提;积累并能唱好声乐作品是儿童敢于表现的有力支撑;父母、同学等亲朋好友成为自己的观众,是儿童爱表现的原因之一。声乐实践表演中,儿童表现出开心、忘我的形象,但是,表演前的紧张是少不了,这种紧张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以及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台下的观众多不多?什么时候到我表演?我化的妆好不好看?我忘词了怎么办等等,这充分折射出学生在自我注意力转移。真正上台表演时,这种释压的过程没那么紧张,反而表演出色。这里不排除部分性格内向的儿童在众多人面前不敢表演,十分怯场。

(四)声乐实践后的心理

声乐实践后与声乐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差异很大。声乐表演时的心情是紧张与期待共存。声乐实践后的心情很轻松,神态、动作等都随着心理的释压而变的自然。声乐实践后的心理分有两种:第一,表演成功者心情愉悦,内心放松,期待得到肯定与赞杨。第二,表演失败者心情槽糕,内心难过,害怕周边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往往后者的失败会给其带来自卑感,这种心理变化需要时间来治疗,主要自我调节为主,在调节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协助。不管是表演成功还是失败,这是儿童学习声乐的必经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的引导自己在学习声乐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只有从学习到实践,失败到成功再实践中得到自我的升华。这样童声学习阶段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如何将儿童声乐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相结合

儿童声乐是一门需要众多声乐教育者去探讨的艺术。儿童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重视儿童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解能力弱是儿童学习声乐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由于正处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知识贮备量不大,人生阅历不多等都限制了其在声乐课堂上的领悟能力,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基础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会提高他们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第二,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在课堂上教三分理论知识,还得靠自己七分的努力。结合儿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丢掉满堂灌,学会随机应变,因材施教。身为教育者,必须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单纯是他们的共性,为了避免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发育,笔者建议多以鼓励教学为主。课堂上的学习是理论知识与技巧的磨合,声乐课堂与实践表演接轨是必然的趋势。从实践中检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理论与实践不断的结合,总结正确的儿童声乐教学方法。声乐实践可以反作用声乐课堂,任何真理都是从实践中检验出来的,总结好经验再运用到教学,儿童声乐就会得到第二次质的飞跃。

四、 小结

儿童声乐心理是一门声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儿童声乐教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好儿童声乐心理学对于儿童声乐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不管是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还是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将是声乐教育者的一个教育难题,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声乐教育才会踏上新的台阶。祖国未来的声乐道路才会有更优秀的接班人。因此,作好充足的声乐心理学知识贮备,是一位儿童声乐教育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歌唱与发声;视觉调控;视觉图像;联想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歌唱与发声中的视觉调控归属于心理学范畴。声乐心理问题,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早已引起专家的重视。目前,除了传统的生理学观点外,国外已开始从心理学、物理学(声学、力学)等方面对歌唱和发声进行了研究。我国声乐艺术多以生理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声乐艺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起步于近二十年间,研究面尚缺乏深度和广度,存在过分依赖听觉调控作用而忽视了对其他感觉调控(视觉、动觉、联觉等)的研究等现象。本文从视觉效应方面人手,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对歌唱与发声中视觉调控功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在歌唱与发声中的视觉调控优势

心理学指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概念抽象、间接地进行,也可以通过意象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前者是思维,后者是想象。”歌唱与发声的过程既是思维过程,也是想象过程,视觉在歌唱与发声中的思维和相象过程中具有以下调控优势:

(一)思维过程的直观优势

首先,歌唱与发声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协调合作过程。声乐作为一门技能,观察是其重要的学习途径。歌唱时的姿势、呼吸时的胸、腹变化、以及咬字时的唇齿动作、表演时的表情等必须通过视觉进行观察,才能对歌唱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视觉印象,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发声动作技能带来直观信息。其次,声乐作品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其中音乐的乐谱与文学的文字都以各自的符号方式纪录下来,也具有直观性。歌词所特有的语义性和描写性把人们引向这种中介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和对象上去,为音乐提供又一认识途径。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客观具象进行思维,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音乐形象,产生相应的视觉意象效果,从而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可见,视觉调控在歌唱与发声思维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直观优势。

(二)想象过程的联想优势

许多学者把音乐看作听觉艺术,把绘画看作视觉艺术,这种划分只说明了音乐与绘画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事实上,音乐中充满着绘画性因素,旋律线条、和声色彩以及音程距离、强弱对比等均能产生视觉效应。《音乐美学基础》认为音响“不能够展示具体的视觉形象,但可以通过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手段去表现各种画面和视觉形象。”不仅如此,声乐作品中的文学性内容通过人们的语言思维,亦可产生某些与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人物以及自然现象等视觉图像。从视觉的意义上来说,音乐的绘画性和文学性内容是抽象的,但它们作为音响出现时往往能使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引起某种联想。其中与视觉调控作用最为密切的联想是音乐所带给人们的空间感,音乐可通过特殊的音响组合象征性地体现出某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比如,《阿里山的姑娘》引子中的两句衬腔,就是运用上下八度音程空间造成强弱效果,使人们产生近景与远景的对比图像;又如,合唱作品中的主、次声部体现出一种前景与后景的前后空间关系……人们之所以能在声音与远近、前后之间设下某种对应关系,是由于构成音乐的材料(声音)要依靠人的感觉去接受,一旦某种声音和某种空间能够给予人们相类似的感觉,人们就自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歌声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都具有空间感,因此,从人们对音乐的想象基础上看,视觉调控在歌唱与发声过程中具有不可多得的联想优势。

二、视觉调控对歌唱与发声的作用

(一)利用视觉调控感知歌声

歌唱与发声是演唱者对歌声的深入感知过程,在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思维,再到演唱实践的整个心理过程中,视觉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演唱者通过视神经把诸如歌谱、演唱姿势、口型、表情等感性信息直接传导到大脑,大脑再把获得的信息传达给发声肌肉群。这些歌谱或歌唱状态的表象信息使演唱者对歌曲内容、发声方法形成最初的视觉概念。另一方面,演唱者通过从外部获得的听觉、视觉、动觉等表象,在内心凝聚了一个随时可转化为实际音响的完整视象,并监督着演唱者全面策划表演的过程。把声音内视化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指挥动作,为什么演唱者可以根据动作了解指挥者的意图?这要归功于演唱者内、外视觉的共同协作。当指挥者发出手号时,演唱者依赖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把手号与某种表情、声音的运动表象联系起来,获得内心的视觉图象。在歌唱与发声中,借助视觉与其他感觉的结合而生发出的联觉作用能够帮助演唱者感知歌声。

(1)利用视觉与动觉的结合感知声音。利用视觉和动觉相联系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对发声起到调控作用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观摩,即通过对歌唱的姿势、咬字、表情等进行观察和模仿。但这种模仿不能只停留在生理动作的模仿上,应该使思维参与进来,通过动觉产生视觉思维,获得视觉意象。例如,在做“打开喉咙”时,模仿仅限于面部动作,喉咙内部的状态难以窥见。但当学习者看到比作喉咙状态的拱形手势时,他(她)将通过以往对“拱形”图像的记忆与理解,似乎看到了自己喉咙的样子;又如,当唱高音时双手做一个上下拉伸动作所联想到的气息与声音反向运动等,也是视觉与动觉结合所产生的联觉结果。歌声的强弱、共鸣腔的状态、咬字的形状、气息的深浅、以及声音的方位等均可以动作表示出来,完全可以利用视觉与动觉的联系,把抽象的声音运动状态具象化。

(2)利用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理解歌曲。声乐艺术除了具有可听性,也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其所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可以通过审美把更丰富的内容结合到作品中去。如果只强调“听”,就很难领悟得到许多包含在歌词里面的可“视”内容。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声乐作品中可视、可思内容,与可听内容结合起来提高理解和表现的能力。例如,当唱到“奸烧杀一片凄凉……”时,不仅可以通过听唱、朗读,还应该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去把握作品的情绪,并通过以往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在内心描绘“一片凄凉”的图景,对歌声起到监控作用。

视觉调控在感知声音、理解歌曲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它是感知歌唱和发声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重视歌唱与发声的内、外视觉调控作用,一要增加更多的观摩机会,多看,多听;二要加强文学素养,通过理解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更好的想象力。

(二)利用视觉调控加强记忆

记忆是反复感知的过程,是一切认知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认知。记忆的重要形式是意象,它来自于脑中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再现过程,是形象的记忆形式。形象记忆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而视觉意象正是音乐记忆的重要形式。歌 唱与发声中的记忆包括对歌谱、歌唱动作表象、声音状态、以及对演唱表情等的记忆。歌曲演唱中的记忆很多都是通过联想而获得的,联想能对以上提到的歌唱与发声有关因素的表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上,有了这些表象才有歌唱记忆。研究表明,在同等时间内,视觉记忆速度是听觉记忆的两倍;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记忆速度可达到听觉的十倍。音乐不仅是听觉的艺术,也兼有视觉艺术的某些特点。因此,要好好利用视觉在识记歌谱、歌词与发声动作中的作用,同时以视象联想形成形象记忆、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比如,对旋律的记忆可注意其音列的走向形成图形记忆;在记歌词时根据歌词描绘的画面形成画面记忆;在发声中的动作记忆中结合视觉记忆等。上文提到的“打开喉咙”例子,学习者正是通过看到了手势而“看到了”喉咙的样子,从视觉形象上加深了对“打开”动作的记忆。视觉记忆在舞台演唱上的作用也是相当突出的,能产生内心视觉的舞台演唱使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好比在大脑中播放电影,这样的演唱最不容易出现纰漏,包括记忆上的瞬间空白。

(三)利用视觉调控丰富联想

歌唱与发声的视觉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外视觉――内视觉――歌声这样一个过程,其中的转换是通过联想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感知的材料、手段越多,意象越鲜明稳定,想象才可能越丰富。视觉调控是丰富联想的手段之一。

(1)利用视觉调控联想歌曲画面。歌曲的视觉形象是由人的视觉思维创造出来的。歌唱中的视觉思维首先要创造出视觉图像来,然后再对这些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作进一步的想象。但音响形态并不能直接激发出视觉图像来,它们往往存在于人们的视觉记忆和听觉、动觉等表象中。换言之,人们在进行联想之前,从生活中看到的图景已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当歌声刺激人的感觉神经时,大脑要提取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图景进行联想,才能获得视觉思维。例如,《在银色的月光下》,由于在生活中,人们主要依靠视觉去感受“月光下的平静”,当歌声作用于人们听觉的同时,大脑记忆库里有关“月光”的表象以视觉意象的形式被提取与歌曲内容进行综合,产生新的视象。因此,提高联想能力首先要丰富个体的视觉记忆库,必须加强生活体验,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受各种生动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体验各种人物的形象个性和情感特征,特别是要善于捕捉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以视象形式把各种景象储存于心中。只有在内心积累了丰富的视觉图像,大脑分析器才可能在对音响作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时为联想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

(2)利用视觉调控联想声音运动状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其生理上的运作无疑是抽象的。演唱时,如果一味强调气息要如何,共鸣腔要如何,往往导致演唱者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发声最关键的问题(声音)上。这一问题通过视觉调控是可以解决的。如在唱高音时,远视选定的某一景物,想象着把声音抛向该处。若能够做到把声音真正地抛出去,那么,歌唱的气息、声音的位置等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这样的声音。歌唱与发声的生理声学研究途径大多是通过发声方法找到声音,视觉调控强调的是先获得声音再分析方法,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歌唱与发声过程就是感情运动与发声构思协调统一的过程,它是一种发声方法隐伏在发声运动中的艺术。

(四)利用视觉调控克服紧张

第9篇

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使用纯熟、科学的歌唱技巧,用美妙的歌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进而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而当前高校声乐专业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声乐演唱中情感问题的关注。诚然,科学的歌唱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仅凭借技巧难以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因此,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发声技巧;情感培养

声乐演唱“发于声,起于情”,是注重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演唱中,歌唱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科学的歌唱技巧固然无法完成演唱。此外,情感的表达也非常重要。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精华,也是声乐演唱的本质所在。

一、目前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术、忽视情感

真正动人的声乐演唱不是呆板地再现音乐旋律和歌词,而是将歌者饱满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演唱才能打动人心。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过度强调发声技巧的训练,将声乐演唱与声乐艺术划等号,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产生误导,更阻碍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国外音乐专业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歌唱技巧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世界知名女高音歌唱家杰西•曼诺曾这样评价中国声乐专业的学生:“中国学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声音优美、形象好,但是他们欠缺对作品的诠释能力与精神情感内涵的表达能力。”可见,我国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存在着重视技术、忽视情感的问题。

(二)对情感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

根据笔者对目前各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已经有很多声乐教师对声乐演唱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对情感培养的理解及如何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具体体现在不能将声乐教学与情感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中缺乏情感培养的连续性等。

(三)在声乐教学中忽视教学情境的促进作用

目前,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在声乐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非常艰辛——教师需要反复地讲解与示范,学生也需要反复地练习。学习任何事物都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学习也是如此。声乐学习应该是获得精神享受、追求音乐美感的过程。我国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声乐教学中设置教学情景的作用。教师进行声乐作品的讲解与示范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如果忽视了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教与学。以传统红歌教学为例,很多教师没有在声乐教学之前烘托出课堂的爱国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而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演唱,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唱出音符而缺乏对爱国精神的表达。

二、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一)注重情感培养是高校声乐教学观念的新突破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固然重要,科学的歌唱技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体现了人声美的艺术价值。但是在声乐演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厘清技术和情感的关系,把握声乐教学的情感特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对情感进行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并真正运用于声乐演唱中,这是对声乐教学观念的一种突破。注重情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认知方面的教学,如发展智力和创造力、传授知识和技能、授予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同时使教师充分认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从情感出发优化声乐教学。声乐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各方面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展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进一步充实了高校声乐教学理论。

(二)注重情感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

首先,情感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表现力,即将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地传递给欣赏者的能力。换句话说,声乐演唱的表现力就是歌者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是对声乐作品二度创作能力的展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歌唱时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将情感融入声乐作品中,提高声乐的表现力。其次,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演唱风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非常辽阔,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声乐演唱也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不同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与音调都具有本民族的特征。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必须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征,才能完美地诠释民族声乐作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最后,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展现不同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审美的主体是人,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的审美也有很大区别。人们的审美情趣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声乐作品所展现出的不同的感情基调是人们审美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情感培养,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诠释不同声乐作品的情感,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三)情感培养奠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情感思想基础

注重情感培养的教学理念为高校声乐教学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以现代情感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注重以情感为基础,探寻学生声乐演唱的心理现象,同时对学科的优化及完善有一定的帮助。过去高校声乐教育较多注重对技术的训练,而对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较为缺乏。因此,注重情感教学是对声乐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声乐演唱中的情感问题,以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歌唱中情感的作用。

三、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人文素质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曲家创作该首作品的意图、创作的时代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等,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首作品,更应该让学生走进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创作意图,理解其创造意境。学生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再进行声乐上的二度创作,才能充分诠释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声乐专业素质

众所周知,在声乐演唱中要“声情并茂”,但“有情无声,有声无情”的现象依然非常多,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或是舞台经验欠缺。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着重训练学生对于气息、口型、音量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保证声音的美化;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声乐演唱声音甜美、气息饱满、共鸣洪亮,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情感表现。在声乐教学中,“以声促情,以情带声”是教学技巧之一。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有熟练的演唱技巧,如果学生的演唱技巧不够稳固,将难以诠释歌曲的情感内涵。而扎实的演唱功底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经过舞台上的多次实践才能具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之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实现“以声促情”的教学目的。“情”就是对歌曲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加上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才能达到“以情带声”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气息、口型、音色、共鸣、音量等各种因素的灵活控制,以及对情绪的把握都是实现“声情并茂”的重要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素质

演唱者只有经过丰富的舞台艺术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个人的舞台艺术风格。舞台表演素质包括对心理素质及专业素质的运用,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考查。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发声技巧、舞台形象动作、舞台适应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对于歌曲内在思想情感的解读,也包括歌曲的音准、节奏等基本功。无论是在舞台的声乐表演,还是在课堂的声乐学习中,演唱者的心理素质都至关重要。演唱者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进而与观众产生共鸣。反之,较差的心理素质则会阻碍歌曲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心理素质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舞台表演时不要过度紧张,但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很有必要的。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够使演唱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表演中能够全神贯注,将情绪完美地融入歌唱中,从而更加准确地诠释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高校声乐专业应该多组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督促学生将每次舞台实践当成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逐渐丰富舞台经验,磨练表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舞台、更全面地展现自我。因此,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素质也是声乐教学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声乐艺术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根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在声乐教学中,情感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是声乐生命力的再现。因此,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完善声乐教学理论体系,将情感培养置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金松林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陈磊.谈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激发[J].中国音乐,1998(4).

[4]傅晓蓉.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J].中国音乐教育,2002(7).

第10篇

(一)加强平时声乐基本功的练习

歌唱者必须抱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去反复琢磨和体会。都说“业精于勤”,要想有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实力,就要锤炼声乐技巧,加强歌唱技术的训练,是调节紧张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能够成功的演绎一部作品,对基本功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虚心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加强基本功的锻炼。扎实的基本功为演唱者成功的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演唱的时候得心应手。才能使歌唱者自信心增加,做到心里有底从而减少紧张。

(二)对要演唱的作品,做好充分准备

应该多汲取声乐理论和相关文献的知识,具备良好的音乐文化修养。当对作品掌握纯熟,才可能减少演唱时的负担。因此做好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 对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试练时间,要熟看乐谱,注意音准、节奏、速度,一丝不苟,千锤百炼。

第二 熟背歌词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

第三 要多合伴奏,熟悉歌曲的伴奏,与伴奏者默契配合,以免在台上与伴奏脱节,产生慌乱。

第四 歌曲的难点在于对某个字,某个音,某个间奏准确无误的把握。

第五 选择适合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音域的宽窄、歌曲的起伏、风格特点、难易程度要适当。像:歌曲《故乡的小路》,歌词与旋律多次反复,易懂易记。歌词的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思,有一顶的欣赏价值。在声乐学习的不通解段选择不同的演唱曲目,或是根据个人的自身特点选择曲目,可以更好的发挥演唱水平,更好的演绎声乐作品

(三)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

周小燕说过,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为重要,自信心的确定会直接影响表演过程。很显然信心越强,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相反,信心越小,心里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怯场的重要措施。

首先,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嗓音潜能,把平时演唱的一些技术难度较小的歌曲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演唱兴趣。把自己唱得好的作品经常演唱给别人听,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场合,要给自己多一些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很多情况下就不会害怕张嘴演唱了。

其次,建议还可以多回想以前成功时的景象,或是想象即将成功时的情景,多听自己曾经演唱得较好的歌曲,多看看以前表演出色时的录像,回想听到过的对自己的表扬等,都可以增加演唱者的信心。

再次,心理暗示还可以通过以下思维活动进行,从而在无形中起到增强表演信心的作用。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恐怕自己唱不好”,那么就可以调动思维这样想:偶尔失败一次就当做是唱歌旅途中的调剂品,谁没有失败的时候,歌唱家不也是照样有失误的时候吗,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己只要尽力唱好,一定没问题的。

(四)加强艺术实践,增加演出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声乐学习者应该多参加各种演出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和信心。使他可以习惯在各种环境以及各种场合下进行表演。当你拥有了这些积累,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快速而冷静的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在不影响演出情绪的前提下,使自己化险为夷,以过硬的心理状态面对演唱。这样足以提高一个演唱者的自信,减少他们上台时的恐惧感与紧张心理。

(五)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是排除恐惧心理有力的武器。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时刻要求自己不去想紧张的事情,也不做紧张的事情。在演唱中,歌者的大脑不准任何杂念进入,在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词、每个演唱技巧和每个动作表情,都通过坚强的意志行动来完成,这样演唱者就能准确地演唱并且没有错误。意志行动也发挥着抑制和排除一切杂念,克服恐惧心理的作用。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即使是面对小小的困难,往往也会束手无策,难以克服。

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让自己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力。很多学习声乐的人都害怕失败,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而且这类人会尽一切可能逃避失败与挫折,为了不使自己出现失败,尽量避免公众演唱的场合。像这样不敢正视自己失败的人,只要一旦失败就会以消极对待,情绪低落、沮丧、精神不振。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把已失败过的事情放下,不要总是为此类事情耿耿于怀,时间是前进的,它不会停滞倒退,那些已经发生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要勇敢的正视那些失败,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把目光向前看。

综上所述,演唱者在声乐演唱中只有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技术状态及丰富的舞台经验,具备扎实的基础,积极正确的演唱心理,每一样都不能缺少的情况下才能把演唱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把科学扎实的演唱功底与良好的歌唱心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歌唱的紧张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歌唱心理障碍的发生,只有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解决了演唱时的紧张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演绎一部作品,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才能使歌唱者在任何场合和条件下,都能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发挥演唱者的潜能,才能完美地表现歌曲,唱出美妙的歌声,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消除声乐演唱中的紧张因素。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7.

第11篇

关 键 词:歌唱心理 演唱 教学 作用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大多数所重视的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中的情绪、性格、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以下就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现代声乐理论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不能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由此可见,歌唱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轻松自如,竞技状态很好,在舞台上甚至超过了平时的训练水平;而有人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另外,人的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前两种为外向型,后两种则是内向型的。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具有这样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怯场,就是有也容易消除。而性格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的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加敏感。这种内向性格的人怯场心理的调整相对困难。而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但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或考试、比赛,也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

三、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有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应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在平时声乐训练时,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的运动轨迹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后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声乐活动是多动作的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在声乐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应付主要动作,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

那么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呢?笔者认为,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情绪调节的心理训练

1.放松训练的方法。首先要将发声练习“内容化”,即练声也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激动的、伤感的,由歌者自己尽情地发挥。其次将音乐表现“理想化”,即音乐在脑海中的形象运用意念,借助想象,准确地描绘音乐意境,用这种手段使学生放松身体,放下心理包袱,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的训练方法。学生情绪的紧张往往是由于注意力的倾向性造成的,这时教师可利用外界事物作为转移对象,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过程,也可以利用头脑中的形象的转换训练,使其能自我随意控制,而达到转移其注意力倾向性的目的。

(二)歌唱呼吸调节训练

歌唱的呼吸调节训练可分为呼吸放松训练和呼吸增强训练。歌唱的呼吸不同于正常的呼吸,它要求在正常的呼吸基础上呼吸深而有弹性。气息是歌唱的能源,有了气息才有强弱,有了气息才有节奏,有了气息才有高低,有了气息才有感情的表达。呼吸的训练作为歌唱的心理调节手段,在于动员机体的力量,提高音乐表现强度和心理活动水平。呼吸的增强训练要求呼吸短促有力,呼吸频率较强而有弹性,可选择欢乐、跳跃的练声曲进行训练,是歌唱的支点,有较强的弹性和爆发力。呼吸的放松训练的功能是恢复机体能量,减少机体活动(除歌唱器官),促进能量发放,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激活整个心理状态,提高歌唱心理活动强度,使歌唱者心理得到生理上的调节,也增强了歌唱者的信心,对唱好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三)歌唱的集中训练

按照心理科学的理解,注意是意识对于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人们意识活动的两个特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歌唱训练时,意识活动应指向一定的对象范围。集中注意训练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意识活动的能力,使意识根据歌唱的需要,随时调整歌唱状态指向和集中到音乐作品中,不受外界和自身的干扰,使意识随着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发挥它的定向作用。

总之,如果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致力于歌唱心理方面的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练就过硬的歌唱本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唱出优美动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舞台实践是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是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展示个人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一个平台,它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出现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演唱声乐作品时在琴房要比舞台上效果好得多。他们在舞台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失误,比如:节奏没合上、忘记歌词、大脑一片空白、段落遗漏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舞台实践锻炼、过于紧张而无法驾驭舞台所致。

一、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舞台实践现状

目前艺术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声乐专业考试、参与各类演出及比赛等艺术活动进行舞台实践。对于个人条件较好、歌唱能力强的学生,由于他们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的机会较多,所以有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但是对于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实践机会就少很多,基本上只有考试和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会等较少的实践机会。他们对舞台感到陌生,有些畏惧感和神秘感,于是出现在课堂演唱与舞台演唱差距较大的脱节现象。到底声乐课堂与舞台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让学生有这么鲜明的对比?

声乐课堂主要是指学生上声乐专业课的课堂,它是学生学习歌唱技能的主要场所。它和学生练习的地点一样一般都是在琴房,因此学生对琴房环境要比舞台环境熟悉得多。声乐课堂和舞台相比,具有空间小、密闭性强、听众少、出入的人员少、受外界干扰也少等特点,所以学生在琴房里演唱要比舞台上更自信。其次,在课堂里有熟悉的老师在一旁指导,错了可以再来一遍,学生感觉有安全感,歌唱也就变得自由放开。而在舞台上,老师变成考官或者观众,不能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心里的支柱消失了,一切问题就跟着而来。还有,舞台上的不确定干扰因素较多,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就容易受到影响。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琴房,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舞台效果,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减少他们的失误,显得特别重要而有意义。

二、声乐课堂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歌唱和发声都离不开它。俄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挨近神经机体的状况(通过注意)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1]由此可见,要想歌唱有思想、有感情、不出错,必须积极地开启“注意”这个“唯一的门户”。“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所指定的ο笤阶ㄗ,对其它的对象就越模糊,一般在同一个时间内,人只能够注意一个或两个少数对象,不能同时注意几个或多个对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利用注意力的特点为歌唱服务?

声乐发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配合,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针对注意的指向性和选择性特点,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把复杂的发声练习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在训练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位置(眉心处),让声音从此处连贯、流动地出来,并且做到五个元音音色统一、集中,然后以声音为原点调整气息支持、喉咙打开、情绪兴奋等其它发声部位的配合。教师就是调整这些器官的指挥者,他总在进行:“气息流动起来”“喉咙松开”等之类的提醒,为声音这个原点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稳定地掌握发声技巧。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但是歌唱最终结果是表达作品的情感。网络的发达成就了学习的方便,同时也成全了惰性。很多学生靠看、听视频、音频来学习老师布置的新作品,造成对作品的诠释错误百出,无法与钢琴伴奏配合。如何利用注意力的特点提高歌唱完整性,减少舞台实践的失误。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教师从布置声乐作品开始,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不要听听就随口唱,必须到琴房一个个音符、一句句地严格按照作品的要求来学习,同时在学习歌曲前还必须查找、理解作品相关背景、人物特点、作品风格和歌词的深意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受节奏、歌词等作品要求影响,专心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完整演唱一首作品。比如歌曲《梅娘曲》,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它创作于1935年,描写反日本侵略战役中,女主人公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南洋到中国照顾受伤男朋友的感人爱情故事。其次,要了解《梅娘曲》这首作品描写的场景是医院病房床前,梅娘正对着受伤昏迷、失去记忆的男朋友诉说过去的美好情景。懂得了这些,学生在旋律和歌唱背熟情况下,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作品描绘的画面里,融入角色并最终化身为角色,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根据“注意”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高度集中在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时候,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学生自然就不那么紧张,在舞台上表演作品的完整性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以情带声、以情动人

“以情带声”指表演时应具有饱满的情绪并重视作品的情感传达,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对于大学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任何的情感表达都需要夸张、积极、兴奋的状态才得以实现。邹长海在他的《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说到:“从生理上看,当我们兴奋时,腔体通畅,像七孔出声(两眼、两耳、两鼻孔口)。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状态是具有美感,自觉地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作用,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1]由此可见,在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兴奋训练,让饱满的情绪贯穿于整个声乐课堂。比如对欣喜、惊喜的练习等,学生可以对着镜子训练,久而久之就养成发声兴奋的习惯。

当前还是有许多声乐老师在上课时重技轻情,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声音还没训练好,何谈情感传达?“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唱歌的目的是要以情感人。”[2]《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西方早在卡契尼时代,就把激情歌唱作为歌者演唱成功的标志了。这些都说明,情感是人有感于物而产生的,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而言,不但要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更要利用情感的表达来巩固、完善发声技巧,真正达到歌唱的完整性。因为作品有创作背景、有故事情节、有歌词、有人物形象,更容易把学生真实情感引发出来。这种情感的强度要比练声时强烈很多,恰恰解决了发声中有时腔体打不开、或气息支持不够有力、或情绪不够激情等技巧问题。因此,课堂上声乐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爱表演的本性,使他们把作品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让他们养成一张嘴就有情感的习惯,能声情并茂地完整歌唱。

(三)强调连贯演唱练习

在学生习唱或考试中,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唱一会就停下来的现象。有些学生调整后还能往下唱;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唱到哪里,只好从头再来,这样就破坏了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情感表达了。问其原因,他们回答说:“伴奏弹错了,我接不下去。”“我好紧张啊,不知道唱到哪里了。”“我忘词了”等等。从生理特点来说,当人的惰性神经发作的时候,是很难使人的注意力转移的。它会使人出现意志力不坚定、思想不集中,情绪上不来等各种消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恨不得快点结束歌唱。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考试、面试等重要场合,因为越重视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所以在平时训练的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迎头而上,不退缩。在演唱作品的时候,要训练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完整演唱一个作品,即使演唱过程中出现忘词、节奏没合上、情绪上不来以及周围很吵等状况,也要坚持唱完。唱完后再分析其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解决的方法。长期坚持让学生完整性歌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情感的连贯都是很有帮助的。持之以恒,学生的完整性习惯养成后,在台上即使出现小意外,他们自己也能顺利解决,从而实现完整演唱一首作品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堂舞台实践

学生在舞台上之所以会怯场、唱歌会打折,与其对舞台这个环境比较陌生、心里畏惧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能利用声乐课堂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打破这种畏惧,相信学生的歌唱会自然、自信很多。

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课堂当作舞台,消除学生对舞台的紧张感。首先,在课堂演唱前,先转换场地,把课堂当作舞台。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准备演唱时先想象自己就站在舞台上,看到舞台的样子,还看到了台下还坐着老师和同学,待一种油然而生的紧张感的情绪产生之后再进行歌唱。此时,老师只要充当钢琴伴奏者即可,不要给予指导,不要打破这种氛围,等结束后,再和学生交流心得,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对舞台就变得熟悉,没有那种神秘感,自然就没那么紧张了。其次,学生通过想象看到舞台后,引入第三个场景进行演唱。所谓“第三个场景”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场景,学生在演唱时眼里“看到”的是作品的景象,而不是琴房和舞台里的景象,然后投入感情激情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只有“真听、真看、真感觉”,眼有画面、心里有东西,才能从心里看到第三个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利用想象的功能在声音课堂上对课堂、舞台、作品场景这三个场景进行转换的训练,这样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结语

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舞台实践方面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学生歌唱与练声的训练更是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容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哲理都告诉我们,在舞台上声乐演唱的成功是需要日积月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如何利用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们克服各种困难拨开云雾,在舞台上能自由、充分、完美地展现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