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

时间:2022-06-02 21:0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德育渗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教法探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这就明确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渗透德育,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不能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能凌空而行,把化学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而要从新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及当前社会问题,结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在化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一部化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发展史,这其中蕴涵着无数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伟大成就。而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更多的是学习、了解先辈们在探索物质奥秘过程中所累计下来的知识,将德育渗透其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中,早在五十万年以前我国人民已知道用火;公元前8000年,发明了陶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巳能铸造青铜器、酿制米酒;春秋时期能冶炼生铁;战国时期能够炼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湿法炼铜及造纸术、制火药等四大发明都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代,我国的化工业飞速发展,合成氨、染料居世界第2位,硫酸、化肥、农药产量居世界第3位, 化纤、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4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重大成果,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功能的核糖核酸;近几年来自行研制并生产的航天材料最终促成了“嫦娥奔月”。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伟大成就都是我国化学工作者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材料的展示就容易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化学史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 渗透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化学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历史,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推理和实验的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初中教材中介绍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燃素理论”从而发现氧气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取植物色素制成酸碱指示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等其他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让学生既能学习化学知识、了解科学史实,又能从中感受到: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失败、挫折,只有及时把握机会,多思考,多行动,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坚持不懈,永不气馁,才可能获得成功,明白“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让学生们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为人类和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努力的情感。

在新教材中,这样的科学史话有多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学

学生对化学实验一般觉得新奇,有的到实验室随便使用仪器,乱拿化学试剂。对此应明确指出:化学反应有一定规律,必须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实验或者尝试,否则不仅费事费物,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如同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遵纪守法,讲公德,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不然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的学生因对化学试剂的腐蚀性、毒性产生恐惧,做实验时袖手旁观,对此要说明化学药品和化学实验看似危险,但只要按正确的操作要求动手实验则是很安全的。这些基本操作都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结晶,有的科学家为此负伤致残乃至献身。作为学生要珍惜这些成果,首先掌握物质一般性质和基本实验操作,才能为以后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在化学练习及试卷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试题“渗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编写化学练习或试卷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工作的一个方面。

第2篇

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渗透自强品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现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氮族元素”时,教师可运用化学思维,解释我国西北部“魔鬼谷”恐怖的自然现象和硝酸酸雨的形成,以及“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此外,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用辩证主义观点来分析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对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化合物的升和降等概念理解,就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剖析,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适时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借助化学实验,有效渗透团结合作精神

当代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在实验分组中,让小组内学生自己分工,共同讨论问题,设计实验,相互配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切实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结合化学发展史,有效渗透热爱科学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三、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可以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H2 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知识,有效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五、利用教材及结合周围环境,有效渗透环保意识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号“杀手”CO,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给学生讲清的CO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有关CO毒性电影、录像等及有关中毒后如何处理。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其一,我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小河、铁矿选矿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和蒸馏水的ph值。其二,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O)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只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作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入。如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引入时可介绍火药的发明,顺而带上造纸术的发明介绍,让学生获知两项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五六个世纪和十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讲到“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可让学生自己查阅我国的冶炼和瓷器技术的发展等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并到课堂上阐述,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老师给予总结和归纳后并补充: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等。这样的查阅和介绍让我的化学教学的课堂自然而然地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学中常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忍的意志和品质。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在课堂教学中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自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又如,氟单质的制取,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仍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终于在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了单质氟。

2.通过化学家的往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通过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充分体现了侯德榜的爱国之心。这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较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力的抨击。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探讨人生的价值,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1.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中,介绍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爱国教育 思想教育 环保教育 协作精神

《中学化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根据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是推动祖国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不仅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还要有愿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发挥一切的聪明才智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我国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我国现代合成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与天然转移核糖核酸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钢铁冶炼生产的发展,我国化工业的发展概况,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如:神舟九号的飞天、第一艘航母的潜水等在教学中的自然引入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产生为祖国而自豪的情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教育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能结合化学课上的生动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而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就不但不会影响化学教学,反而能促进化学教学。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辩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通过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如过年过节、店铺开张、结婚大喜的日子等都会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化学课上展开题为“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的讨论。同学们发言十分踊跃,最后总结出燃放烟花爆竹有以下危害:(1)造成噪音污染;(2)产生刺鼻的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3)大量的鞭渣影响环境卫生;(4)还可能炸伤人或造成火灾。还要求学生课后回去向家长或周围的人宣讲燃放烟花爆竹的这些危害,劝告他们不放或尽量少放烟花爆竹。还有每到收获的季节,县政府都强调禁烧秸秆,并且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责任到人。这些身边的化学现象应当引起化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素质之一。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加之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或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现象,共同解决问题;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相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广阔。加之通过参与式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相互合作,不仅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安排,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嫉妒,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情操,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7-01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 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第7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薄弱意志,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

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①设悬起兴法。②创情境,扫障碍。

2.强化学生的薄弱意志,增强自信力,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梯级式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顺利完成本梯级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应进一步改革考查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达标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也得到巩固。这样,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通过这样帮助他们消除怕学、厌学,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二、疏导学生的知识系统,重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擦出积极思维的火花

1.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生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或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根本听不进去,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老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一下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容忽视,根据他们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待运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维护他们心里那微弱的“光”。

3.让学生在思考的“冷场”中擦出积极思维的火花。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实践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三、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提高德育的可行性,增强渲染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肯定要重视德育渗透。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2.在数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当今的教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 以课堂为载体,用德育过程的设计同化学生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对于学生而言,大部分知识、能力、习惯、品行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挖掘与爱国有联系的德育设计 例如:在教学《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时,我会对学生说:“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有着壮丽的河山和丰富的资源,那你们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述,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学习百分数时,介绍我国的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在学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时,可以把从05年――08年度,每年:中国电脑的拥有量、公路的总长度、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费用、夏季奥运会中国获得的奖牌数等等作为统计的素材,体会到祖国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挖掘与环保、节约有联系的德育设计 前些日子,班内有一部分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随意往地面上扔垃圾,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我们学校有400人,每人每天往地面上扔一片垃圾,一周按5天计算,则地面上将有多少片垃圾?如果每人每天少丢一片垃圾,自觉捡拾一片垃圾,则地面上将少多少片垃圾?计算完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分钟口算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有时我给学生出一道他们身边的数学题:一学期(按20周,每周5节数学课)我们真正用于学习数学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学生计算 40×5=200(分钟)

200×20=4000(分钟)

4000÷60÷24≈2.8(天)

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节约时间。

有时我还用有关节约用水、节约粮食、节约能源、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设计进行数学教学,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3、挖掘与团结合作有联系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有时设计让学生合作能完成的问题,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求法、小数乘法的法则等,又如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我请同学们拼成一个稍大一点的正方体(至少要用8个一样的小正方体),那就需要他们合起来才能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概括、学会合作。

二、剖析教材,用德育素材感染学生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如在认识《圆的周长》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记数,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讲简便运算时,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道数学题让学生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知道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课堂上,我还适时给学生们讲华罗庚、陈景润……我国数学家立志成材的故事。以上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活动中的德育塑造学生

第9篇

【关键词】黑箱辨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职德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它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控制论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叫做“黑箱辨识”:主体对客体的研究,要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认识其功能和特性。它是用于对于那些不能打开黑箱系统,不直接考查其内部构造和机理,而是通过研究和控制黑箱的输入和输出变化来推断系统行为规律的方法。

黑箱辨识法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不注重系统的复杂的细节,不陷入难以胜任的局部性结构分解,强调系统综合为特征。那么这样一种科学方法对于德育课教学有何益处?它们可以改变以往只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而不注重优化教学系统的作法。

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往往很注重个别要素的优化,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德育课课堂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自认为备课、上课已经做得非常认真、充分,准备的材料也很有针对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觉整个课堂还是死气沉沉,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我们的老师还摸不着头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忽视职校生的心理,缺乏对职校生的了解。所以,解决好每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这就是黑箱辨识法运用到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意义。

本着这个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学系统整体考虑,而不是只强调哪个要素的优化。在以往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跟当下所提倡的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考虑到的。

“怎么做?”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内部心理结构视为一个黑箱系统,教师无法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对黑箱对象施以教育和训练,影响黑箱系统的输入,观察相应的输出变化,从而推断出学生心理结构水平的发展状况。

结合以往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心得,我认为要将职校生的心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职校生生源复杂,普遍带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不专心,爱玩手机,要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这学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我设计了“职业素养训练”这一环节,让班上同学以“我的职业道德观”为题,发表演讲、说说自己的观点。14计算机的童源钰同学结合自己以往打工的经历,提出“无论做哪种职业,都要爱岗敬业”;蓝全隆同学则认为“不爱岗,就下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在班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气氛,从而带动起大家认真学习的干劲,将厌学的不良情绪一扫而去。(2)在提问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题,打开学生的心扉,积极互动,分享快乐。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我经常会问学生“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打工时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自己想怎么做?”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互动沟通,分享苦乐。

2、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例如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给14计算机班学生制订一个目标:请每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图作为学期作业,要求图文并茂,但任务布置下去,马上就有学生喊“太难、不好做”,这既是对困难的一种畏惧心理,也是对学习的一种懒惰的心理,怎么办?在详细分析这个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但要鼓励。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精选类似的案例、材料,启发学生构思、设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调整自己害怕困难的心理,迎难而上,争取期末每人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还是很好的。

3、 多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德育课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应只以学识来征服学生,而应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和他们思想相通,懂得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做他们的知心人。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自然学生就会亲近你,也才会喜欢、爱上你的课。

第10篇

【摘 要】 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仅如此,在体育课中也能够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训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同时对他们勇敢、诚实、遵守纪律等其他的品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职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后备建设人才,他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教育中要将德育教育渗透融合进来,对中职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 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

中职学生年纪不大,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他们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中职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上帮助学生强健身体,更要担负起他们的德育教育问题。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德育思想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用言传身教来启发学生

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在学生的面前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用自己的形象来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例如,体育课作为一个群体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最好方式,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要让学生养成有时间观念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能迟到,如果要让学生在严寒或酷暑中不会打退堂鼓,教师就必须在大自然的考验之下带头锻炼。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就必须要融入到学生中去,用鼓励、批评等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 通过这样言传身教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加强道德观念。

二、在体育锻炼中渗透德育

除了教师本人要起到带头作用以外,教师还必须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锻炼的方方面面去,在体育课中不仅让学生强健体魄,更要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体悟到道德规范,并自觉去实践。

(一)利用长跑培养坚强信念

在体育课中有很多途径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例如在长跑锻炼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信念。众所周知,长跑锻炼是十分辛苦的,尤其是在严寒或酷暑的环境之下,学生要经受住大自然的考验,忍受肌肉的酸痛,坚持不懈才能够到达终点,所以,通过长跑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对一些体质较差但又偷懒不肯锻炼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跑步的时候用语言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坚持到底的信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锻炼卡”,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圈数,每天都必须坚持跑步并在锻炼卡上签名。时间一长的话,随着学生的体能不断增加,他们的跑步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他们可以从原来的被动跑步变成主动跑步,不仅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更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信念。

(二)利用体操培养果敢作风

在体操项目的训练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果断的勇气,养成不畏困难、奋勇向前的信念。在体操中有一些项目是需要器械的,学生必须在器械上做出一些完整的动作,例如跳马等,但是有些学生往往畏惧自己会磕碰到那些器材,弄伤自己,所以总是畏首畏尾,在运动中容易造成动作的变形。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在辅导他们动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鼓励,告诉他们在跳马的时候正是因为他们犹豫不决,在踏动跳板的时候有停顿,所以形成的冲力不足,这才不能完成动作的,只要按照标准的动作来做,一鼓作气,不仅能成功完成动作,而且还不容易受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帮助胆怯的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勇敢地踏出尝试的第一步,完成规定的体育动作。这种潜移默化的鼓励在无形中能够培养学生果敢的作风,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敢想敢做,具有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

(三)利用球类培养团结意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踏入社会,在社会中他们必须掌握与人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一些需要群体协作的球类活动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在球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双人、多人的传球训练,当发现有学生因为他人失误而责怪对方的时候,可以进行辅导,告诉他们球类活动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如果能够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减少失误的产生,那就最好了。

三、在对抗比赛中巩固强化

为了检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强化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对抗性的比赛来进行检验。在变幻莫测而又富有竞争性的比赛中,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看出他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具有了坚强、果敢、团结等品德。教师在学生比赛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并且进行总结,在比赛结束后可以对比赛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比赛中有什么不足,促进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对学生坚强、果敢、团结等品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要时刻注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时刻观察学生的品行,并进行总结,以求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雨唐.浅谈影响中职体育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才智, 2015,(8)

第11篇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应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1.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中有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小数出现的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2.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上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三、以教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设身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会过于抽象,起不到多大作用。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又便于德育渗透。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既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一举两得。

四、以践为途,开展数学活动的德育教育

任何学科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数学也是。可以说,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互惠双赢。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让同学设想全国、全球每年所用垃圾袋的数量,那可是个天文数字。这时,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第12篇

德育处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小学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我校继续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班级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法制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并与工资挂勾,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评先方面优先,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三是密切与法制副校长联系,利用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熟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每一块标牌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2012年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到 德育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