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

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

时间:2022-10-05 04:4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

第1篇

通过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习生、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对推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围绕我校2010级、2011级高职临床医学普通专科实习生、毕业生进行,主要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研究目的,问卷主要涉及3个部分:(1)基本情况,包括专业,性别,实习医院名称、级别,实习时间等;(2)对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的调查;(3)当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建议。在搜集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地调查获得定性资料,其中以定量资料搜集为主。

2结果和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口腔医学5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75%。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0.73:1,实习生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比例为67%,且在医院工作学习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21个月,平均为12个月。

2.2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我校高职临床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认为“很有用,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医学生占56.38%;认为“一般”的占40.28%;认为“无用,与临床联系不的掌握情况,认为学到很多实践技能的医学生占18.27%;认为一般的最多,占到59.62%;认为很少的占22.11%。说明随着医学生更多地接触临床实践,对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体会更加深刻,回顾在校实践技能的学习情况,普遍认为对个人临床实践有较大影响,但认可度不高,体现出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2.3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当回答“结合临床体会,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欠缺(可多选)”时,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沟通能力;认为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欠缺的医学生分别占36.51%、27.88%。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认为造成临床实践技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时(见表2),65.35%的医学生选择“实践机会太少”;23.04%的医学生选择“带教教师不负责任”;16.36%的医学生选择“对专业不感兴趣,想换专业”,同时有7.65%的医学生选择“认为不适合当医生,准备改行”。这对我们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专业兴趣、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进一步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2.4教师实践教学情况对“你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92.11%的医学生表示认可,不满意的医学生占到7.89%。而对于“你认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当前临床实践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见表3),90.24%的医学生认为有关系,其中59.98%的医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应继续探索医教结合的新模式。

3讨论

我国高职临床医学教育以三年制为主,主要担负着向基层培养和输送融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的专业技能型、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进而改善基层医疗环境的重任,对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有很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着传统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附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2],致使当前在高职临床医学生培养中出现医学生创造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综合运用能力差、实践技能水平低的局面。随着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迫切需要建立起与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3],不断增强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满足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能够面向基层、学有所用。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效果;(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4)统筹实践教学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5)注重医学生的全面培养,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6)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实践教学特色;(7)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实施;(8)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力争培养出更多适应基层工作的高级专门卫生人才,不断改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现状。

作者:王春成 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1 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1.1忽视培训考核,训练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都存在忽视临床技能考核的情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出现病史问询顺序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使得入院记录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在进行病历记录时,对于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不能有效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中过于依赖辅助器材,未能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发散,也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2]。另外,一些临床医学生在问诊、查体中,不太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病史问询中,言语生硬,拘谨,在问诊中不及时告知患者病情,也未能给予患者安抚,未能感受患者的心情,缺乏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临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1.2缺乏考核约束,激励不力

当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来管理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水平、实习质量等,进而造成临床技能考核不到位,考的好和坏结果都一样。同时,带教老师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3]。另外,临床带教责任重大,耗时耗力,一旦不甚则易出现医疗纠纷,进而影响到带教老师的职称晋升,以致于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会出现逃避、应付的情况。同时,带教老师的实习质量意识不高,未能看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不善于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查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1.3培训方法陈旧,医学生主动性不足

目前,医院的临床带教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方法缺乏创新,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医学生的要求不甚严格。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大多数是让医学生在旁观察,带教老师讲授,仅仅让学生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现代医疗检测和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诊断和体格检查,让学生形成过分看重现代诊断技术,而忽视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不利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

2 提高临床医学技能培训水平的措施

2.1重视师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应充分重视体格检查技能的教学,强化专业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师资培训。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比如:青年医生在竞聘带教老师时,可进行“试讲”,由医院资深临床专家或教授评判,以找出青年带教教师存在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只有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带教”水平,才可真正提升临床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临床意识等素质。其次,科学安排临床教学。应将临床实习作为从诊断学教学到毕业临床实习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在此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应积极配合和渗透。诊断学教学应摆脱以往一次性教学的影响,在后续各个临床学科培训中,均应给积极配合。

2.2创建培训基地,增强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是临床医学生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而临床实践是获得临床医学技能最为主要的途径,所以在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应有效调整既有的课程体系,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临床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另外,要调创新和该机带教方法,在临床带教中带教医生不但要指导学生动手,更要采取科学适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临床带教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比如:Iclass多媒体胸部检查教学系统的应用,可开展心、肺及腹听诊和触诊的临床技能训练。通过教学模型培训,强化模拟训练,有助于培养临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且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良好地掌握临床医学操作技能。

2.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在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带教老师还应合理利用好现代教学辅助技术,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利用好和临床教材配套影像资料及和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听、视等感官系统,让其多听多看多思。同时,让临床实习医学生观看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临床操作等教学视频,让其更为直观、具体的学习,强化他们对各种临床医学技能的印象。另外,还需要为临床实习医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临床专题讲座,由医院各科室资深的带教老师定期讲解病历书写、专科理论、临床护理基本技能等内容,促进临床带教质量的提升。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4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er education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three-year medical students.Methods Twenty-seven students at grade 2013 and 31 clinical interns at grade 2012 were classifi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They were provided with peer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ccordingly.The experimental effec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scores of after-department examinations in 5-stop type including inquiry,physical examination,auxiliary examination,writing medical records,and oral test in students from majors of internal medicine,external medicine,gynecology,pediatr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community,and satisfaction from both teachers and patients.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total scores of all medical students from 6 majors in 5-stop type examination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satisfaction from both patients and teachers were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Peer education;Clinical practice;Teaching quality;Satisfaction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g、性别、文化、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人或者具有共同话题、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文化适宜性,易沟通可接受性,花费少、效果好的经济性等优点[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同伴教育具有可接受性和文化适宜性两方面的优势[2]。人们的许多行为能够通过示范来学习,当榜样与个人有年龄、背景、文化等较多相似性时,个人更容易受到榜样的正面影响[3]。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将医学生培养成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4]。临床实习作为医学生的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培养的质量。临床实习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医学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常会有错误的诊疗操作,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情[5-8]。当前,由于部分医学生工作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不强,或是对临床实习恐惧心理,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逃班现象;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带教师资力量和精力相对有限,难以有效兼顾学生带教和患者服务。如何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毕业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将同伴教育的模式,应用于探索三年制专科医学生临床教学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实习的2013级全体的27名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实验组,运用同伴教育法组织教学,以2012级全体的31名临床医学实习生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年龄(22.2±0.84)岁;男10名(37.04%),女17名(62.96%)。对照组年龄(22.3±0.67)岁;男10名(32.26%),女21名(67.74%)。两组所学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同伴教育模式 对照组学生实施传统的带教老师上课、临床入科实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实行同伴教育干预,遴选在本院实习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表现突出的2013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员,设置交流、讨论题目,如怎么写好入院记录、实习笔记,经典病例讨论,如何把握临床实习的黄金时光,合理备战专升本,积极迎接“3+2”以及互动性的德育课程等,每次安排5~7名学生,每2周开展一次主题交流讨论活动,共同交流分享学生实习经验、解决实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交流前,邀请相关科室的教学干事、带教老师对同伴教育员交流内容进行指导,纠正病历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交流后,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的同伴教育员,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2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后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考试成绩比较,了解同伴教育对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脱产教学干事、班主任)和患者对实习学生满意度情况评价,分析了解同伴教育对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脱产教学干事、班主任)发放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40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10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科室中服务的患者,发出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400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实验组199份,对照组197份),有效率为99%。满意度满分均为10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学生五站式出科考试平均成绩比较

实验组27名和对照组31名全部参加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实验结果显示,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分高于对照组(表1)。

2.1教师与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及教师的满意度分值[(91.22±4.74)、(95.48±4.69)分]均高于照组[(85.45±6.14)、(90.24±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04,P=0.000、0.004)。

3讨论

3.1在临床医学生实习中开展同伴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大专生毕业后多进入社区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作为基层全科医师的重要力量,将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和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职责、作用巨大,不可忽视[9]。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与本科临床医学生相比,存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差、自卑情绪较强等问题。因此,提高医学大专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强化其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是提高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实行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宗旨的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师、书本三个中心,是一种被动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10-11]。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完成从学生到医师的转变。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是专业课程,而人文社科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对外交流的时间亦相对较少,这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12-14]。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医学大专生要在1年的时间内轮转内、外、妇、儿、中医等科室,短时间内接触不同的带教老师和患者,使其面临较大压力。对于其在学业、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甚至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有研究显示60.1%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是同学[15],可见,在学习、心理上,学生群体内部相互影响很大,因此学生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到青年学生的之间的“圈子文化”生成。这种“圈子文化”,消除了大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同伴间的友谊关系是安全感的催化剂,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兴趣、分??压力、肯定自身价值,能够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为他们提供同伴群体学习的机会,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关于同伴教育的研究,有的学者将其用于健康教育、医学生营养教育、残障儿童融合、人际交往的报道,以及在心理卫生、青少年体育运动等领域也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6-18]。

3.2开展同伴教育对学生临床实习效果良好

同伴教育有助于医学实习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巩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社区是医学生临床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医院采用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等考试来检验学生对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本研究中,实验组的五站式出科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开展同伴教育对提高医学实习生对理论知识和时间技能有一定效果。传统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多是以老师为主体,往往形式、内容单一,学习的氛围不够活跃,入科实习的讲解因各种原因无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实习缺乏兴趣,甚至迟到、早退、缺勤等情况出现。而同伴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它采用情景还原、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优秀同伴的带动引领作用,这种学习形式多以学生为主体,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解决自身实习中的问题,增强新鲜感及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通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回顾,不断巩固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效果。同伴教育模式下,实习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带教老师对其学习效果和患者对其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教师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4篇

1 转变教育观念,充分理解工学结合内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及学校为中心,难于培养医学生的优秀实用技能,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工学结合之教学理念,学以致用的办学思想,必须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医院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具体应本文由收集整理做到教学与医院的工作环境紧密结合,技能训练的目标和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密切相连,确立同医院岗位类似的教学工作环境。必须参照以后在医院的工作岗位,制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同以后在医院的工作任务紧密衔接,根据以后在医院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需求选择与之适应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校同医院人力资源结合,让医院业务骨干丰富的临床经验同学校老师过硬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医院的医疗、保健、防疫资源同学校的教学、培训资源相互结合,发挥学校优势大力为医院培养临床工作人才,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仪器、设备,让医院深刻体会到与学校工学结合有实实在在的益处,能促进医院的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 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汁划,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的教学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味要求医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把握,以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肯定会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不能适应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临床能力,因此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增加临床技能教学,要求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安排要与理论教学同样受重视。必须强化临床技能课程,加大医学生到医院见习的力度。要分阶段确定和落实临床实践教学目标,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实施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检查,评价完成情况。要早期接触临床,将理论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密切结合,把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3 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以突出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实践实训教学课时计划分配教少,实践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训课以演示性、验证性课程为主的弊端。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临床实训课程整合成为内科和外科综合临床实践技能课程,另外,学生实习前除了要对临床实践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外,并且增加了常用的治疗技术训练,整合以后的内、外科实验训练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相应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内容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项目。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考核,分别实施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试,考试方法比照国家助理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实施,内、外科毕业实践技能考试考核按30%计入毕业考试总成绩。这样就使得实践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是相对的独立又相互联系紧密,突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4 建立专兼结合、专业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计划中起的关键作用,驱动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是持续办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聘请教学医院执业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兼职教师,并参加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学校和医院双赢。随着专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必然逐渐扩大,一些年轻教师必将充实临床专业教

师,他们有教学热情和工作精力,但缺乏一线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由此,学校必须要求临床专业教师拥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与教学医院共同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可组织和要求教师在暑期或不定期到教学医院从事一线临床工作或者学习,使他们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临床经验。还必须对临床医学专业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实施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并引进一些专业术拔尖人才充实到临床医学教师队伍中,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强、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 编写出一些案例版的校本教材,以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

以临床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为依据,与有关出版社及医学院校合作,编写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案例版教材。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的编写,并将具体的实践操作要点落到实处,如诊断学这门专业实践技能课,就是结合学校、医院实际设施,编制出相应的临床技能操作教材,要求医学生亲自动手,熟悉每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6 工学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成为工学结合的主导,卫生行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现在的工学结合基本上是学校自己的行为,学校成本高,效率低。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鼓励、引导政策,使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在工学结合方面形成联动。学校要找准卫生行业需求,迎其所好,才可能一拍即合。

(2)完善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目前学校与医院工学结合的机制是学校和医院同意,一般缺乏法律的约束,特别是一些学校急于寻求工学结合项目,医院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为了签署合作协议,往往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而适应医院,当学校和医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学校往往陷入被动,学校应高度重视,必须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再则,医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有严格的管理考评制度的,而在医院顶岗实习期间,医院方面经常只是考评医学生能不能为医院和临床科室产生经济效益,并不关心对医学生教学的考核和医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大多认为教学主要是学校的事。因此,确定校院双方责任及其义务显就得相当重要。

第5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6-02

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掌握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原则。我国临床医学生通常是本科5年制,其学习阶段主要分以下四部分:①公共基础课;②医学基础课;③临床理论课;④毕业实习。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医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繁重,学习方式经常以背诵记忆为主。由于临床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仅有1门卫生学课程涉及到了预防医学的知识,但与常见重大疾病有关的预防知识没有关系,因此,临床专业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不熟悉,而且也不太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最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有关内容的学习很少。例如,临床医学生有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学习主要涉及妇产科学,内容包括GDM的定义、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GDM的诊断依据、处理等[1]。在GDM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有关“预防专业知识”的内容。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常见的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有关疾病预防知识,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生中以GDM为例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为临床医学生在熟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疾病预防知识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林琳,侯红瑛.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9,40(4):271-273.

第6篇

相比非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而言,入科后的影像学专业实习生适应医学影像诊断工作更快,用其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迅速地解决影像学操作问题,包括多发性、常见性病症及部分疑难病。而非影像学实习生培养其适应影像科室工作的周期较长,需带教较长时间。然而影像专业实习生的知识结构的深广度、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析临床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等方面,无较为明显的优势。据权威专家调查,发生这类现象的关键因素在于影像专业毕业生薄弱的临床基础知识及缺乏后劲发展的动力[3]。因此,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外从事影像学的专家及相关人员基本都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全世界还未专设影像学专业,盲目增设该专业,将使得该专业学生无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能力。

2提高影像学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每个医学生都必须进行临床实习,这是因为临床实习有着3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意义:①医学生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作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连的桥梁;③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必经之路。其临床实习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及个人素养。因此,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实习质量亟待提高。在实习生入科后,实习带教老师先要讲授医学影像学学科概念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实习生充分明白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后,才能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经过不断实践转变为临床工作能力,真正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及价值[4]。因此,院方应加强放射科在临床实习上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和改善其实习心态,为今后实习做好准备。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既要亲身讲解教导,同时还要给实习生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着重培养其阅片、分析病例等能力。包括思路开拓、辩证分析等方面,做到考虑问题既观全局又不漏特例,在影像工作中,要从“同影异病”和“同病异影”发现规律,找出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3重视医学影像学知识的学习

影像学诊断是从不同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优选及影像学的表现,到最后的诊断分析的过程,虽然影像学比较直观,但其难以掌握和分析“同影异病”和“同病异影”的特点,若仅凭影像中所见,未详细参考病史,则常会有“以偏概全”的思维,导致误诊漏诊情况发生[5]。因此,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必须将影像诊断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先详查病史资料、生化检查详单,若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亲自询问病人等,以达到对该疾病由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诊断的充分认识。通过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推断分析能力,还能更准确客观地做出疾病诊断。多因素影响后的病变,直观的显现在影像学图像上,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带来不同程度影像学表现的最终变化[6]。不能因循守旧,只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及死板的思维模式来诊断疾病,哪怕是同一种疾病,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有无治疗及治疗的进程等都会影响疾病最终的转归。因此,实习生必须时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合理应用到临床诊疗当中,构建全局性思维模式,动态性学习与观察方式。

4着重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有多种器官和组织,某一组织或者器官的病变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运作,从而累及整个机体。而患者疾病的形成也是由自身生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作用引发的。现阶段影像学医学生生源通常来自临床医学专业或影像专业本科,这些学生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往往不够系统性,或者对专业技能及临床基本功训练力度不够,局限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带教老师应明确告知实习生,疾病的病理过程是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学生通过学过的知识来发现规律。一个影像学医生的优秀与否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衡量:①能将影像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中;②能将诊断学知识结合临床和资料分析,应用到探索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两者关系紧密,不可单一分割。要从影像学检查当中客观完整的看出疾病的真实情况,就必须在审阅患者影像时,结合症状、病史、相关临床表现及其社会心理情况等作综合性比较分析;若只看影像资料,而略过其他重要因素,则容易出现“看图说话”式误诊或者漏诊[7]。

5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医学生在校所学都被专业理论知识,要将其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就必须进行临床实习。要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其学习实践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详细方法如下。(1)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尽可能为实习生提供影像仪器操作的机会,并同步进行指导和纠错,确保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提升。(2)每位实习生必须独立完成1份高质量的影像诊断报告,带教老师认真审阅并批注、纠正。(3)安排实习生参与病例读片及跟踪随访,包括部分疑难病例,不仅可以让其亲身感受临床工作的真实性,还可以培养并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8]。(4)采用自主报名形式,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共同参与日常值班,培养其急诊应对能力。(5)组织多种学术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其中,进一步发挥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能力。

6重视讨论式阅片提高阅片质量

医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常规X射线检査、CT、MRI检査进行阅片,并保留更深层次探索和提高的空间。为更好的提高阅片质量,保障临床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实习生应运已学过的知识展开讨论式阅片,全面掌握临床诊治需求,并结合其他影像分支及其不同检查优势、反馈病理诊断信息[9]。采用互动式教学,并构建多元一体化,保证教学主体始终为学生,保持持续性互动过程、多重性互动主体及多元化互动形式及开拓性互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及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10]。

7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医生培养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三、借鉴与实践

第8篇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 一) 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 二)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 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 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 91%。

( 三)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 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__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 一) 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 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 区) 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教学;麻醉科;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R6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92-03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制度是为培养高层次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而设立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如何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教学质量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医学培训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结合。为了达到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求,应在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训。我科通过临床带教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七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培养等有一定的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参考。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早期深入临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七年制医学生,不但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生的水平。医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七年制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但进入硕士阶段时因为接触临床时间短,与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相比,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并且硕士阶段只有2年。因此,对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

我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提倡早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提高讲习比、开展小班课教学等,从临床医学七年制2001级起,进行临床“全程见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即临床教学从总论部分结束后(内、外科学约第四周、各专科第二周)即安排上午见习,下午授课的方式,一直到该课程结束。通过全程见习安排,学生普遍认为掌握知识效果好,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与临床接触较多,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选择临床工作中常接触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克服了以往临床课教学见习方法的弊端;以往多采取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后期安排全天临床见习,这种见习方法的弊端在于见习时间过于集中,学生理论与见习脱节。全程见习对这种见习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内、外科学从各章节的绪论结束后,大约在第四周即安排见习,一直到内外科学结束,时间长达半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整合,理论课学时大幅度减少,而见习内容进行调整后,多安排了一些医疗操作技能、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每次见习每组人数少于10人,减少了对科室工作的干扰,有利于学生与带教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提高见习效果。制定了见习手册,记录和考评学生每次应该见习的内容和已经掌握的内容、见习效果等。

七年制医学生的麻醉学教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五年制学生基本相同,都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参加一周的临床实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麻醉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一部分是针对选择麻醉科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选择麻醉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按照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由于受麻醉学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七年制医学生选择麻醉科作为专业方向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他们进入麻醉科以后,对他们的教学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训,外语学习。

2 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重点是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训练和自学能力提高

麻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临床麻醉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病人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麻醉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麻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问题;通过自学扩展知识面,以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我科采取麻醉实习教学的具体方法有: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麻醉工作的危险性时刻存在,秩序井然的工作程序、正规的技术操作、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避免麻醉事故、实现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带教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麻醉规范性教育,如品使用常规,麻醉仪器和各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各种麻醉技术的规范性操作等。实习学生从术前访视、麻醉管理、病人术后PCA到术后随访,实行一带一,高难度操作实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编写各种麻醉常规:学生们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突然接触到各种麻醉技术操作和品的使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我们认真编写了各种麻醉常规,各种麻醉方法的麻醉前准备及适应症、禁忌症、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物的常用浓度、使用方法等,起到了帮助实习生克服畏难情绪、迅速适应临床教学的作用。③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为使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室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内容包括术前访视病人、评价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制定麻醉实施方案,并就围结麻醉手术期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等提出自己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每周带教老师根据麻醉遇到的问题给麻醉实习组一个的专题,如麻醉前准备(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椎管麻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适应证、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等)、全麻病人的术中管理、全麻病人的术后复苏、术后疼痛治疗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杂志书刊、因特网等查询最新的医学信息,在工作中向老师咨询。可以分工合作,每个人重点针对每个问题查阅资料。每周抽时间进行讨论。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常由多种因素所致,处理必须针对病因。采用专题讲座和病历讨论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一些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通过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习医师对病人手术期间生理机能全面调控的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基础性的,而现代医学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在临床工作中迅速得到应用,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中,要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 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

关健强等曾对麻醉医学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麻醉学专业毕业生遵纪守法、工作态度认真,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优良率在65%以上;但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使用能力优良率不足50%。因此,我科在临床教学别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的学习。

我们按照麻醉科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采取课题引导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有: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有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辅助与支持,协助解决课题完成中的技术问题。导师须严格审定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指导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有必要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及导师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明确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课题设计尽量严谨,切实可行,使研究生从中学习建立科研课题的基本概念和思路。②其次,我们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做到勤读书、勤思考、勤上网、勤实践,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会运用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能力,实验技巧,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临床学科科研设备和条件的相对限制,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基础学科的相关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这样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的时间,又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节约了研究生经费。

我科从2002年开始,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科室根据各位教师具体情况,安排英语功底较好的讲师(主治医师及以上教师)轮流主讲,鼓励自愿申请主讲;由英语水平较高的教授、副教授等教师进行评讲及答疑。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科室朝会(交班)后,在不影响临床麻醉工作的前提下,抽15~20分钟来学习医学英语。以Miller Anesthesia、Clinical Anesthesiology等本专业著名专著为教材,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麻醉学亚专业自选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临床麻醉、危重医学或疼痛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药物、新技术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作为学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学习内容,主讲教师在前一周末将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抄写到黑板上。可由主讲教师全面讲解、翻译和领读;也可临时指定学生朗读和翻译,教师评讲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常见的语法现象、医学词根、词缀和医学单词的读音规则以及基本构词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医学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在麻醉科进行临床和科研培训期间,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①阅读指定外文参考书;②阅读课题相关文献,在了解课题相关进展的同时提高外语的阅读能力;③适当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这种专业英语教学,可督使教师自觉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逐步提高全科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医学英语方面的水平,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几年来,在全科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特别是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下,效果良好,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

4 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

目前我科采用教学组评估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训效果,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但其缺点是标准化程度不高,评价的客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麻醉学理论和外语应用能力的考核办法也正在探索中,未来希望能找到对七年制医学生适用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均比较好的考核评估办法,使七年制学生通过麻醉科的培训,能够初步达到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标准,并具有足够的科研潜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认为,首先应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医学院校的学生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的医师制度逐渐完善和统一,并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临床实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临床实际工作,对疾病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要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除适当增加临床教学的时间外,还应缩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细致的指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改进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影响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56-57.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快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3-4.

[3]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S].2001.

[4] 郭立,曾诚,于小松,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轮评估总体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4.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医学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55-02

随着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独立学院的医学毕业生来说,要想在众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过硬外,还需具有一定的特长。杏林学院作为本科独立学院,也只有在医学生培养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使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杏林学院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准,结合现阶段各医院对本科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医学生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几年,杏林学院在专业调整、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进行了实践。

一、专业方向的设置

杏林学院在医学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医学专业方向的设置,在保留原主打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同时,相继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影像学技术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等。现阶段又根据就业和社会需要,将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分流,设了医学心理学、耳鼻咽喉学、医学营养学、医学病理学、儿科学、肿瘤学6个方向,旨在使本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培养模式的改进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承认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同时强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

(一)理论课教学

目前县或县以上医院进人一般要求硕士或以上毕业生,对一般本科生而言就业难度明显增大。而城市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又奇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进人力度必然会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基层医院的需要,医学类专业要在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的基础上将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和社区护理等列入课程内容。

医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很突出,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明显差异,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教研室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重点讲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灌输式”及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虽然采用课件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但过分依赖和滥用课件、课件制作不良或运用不当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教学质量。尤其在临床课程教学阶段,任课老师基本由附属医院医生担任,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指导,有的老师直接将教科书的文字搬上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对疾病的认识,并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并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和补充片面的认识。只有正确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理论课的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课教学

医学专业大部分基础课程都安排了实验课的教学,做好实验,不但可以复习理论知识,加深与巩固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从中也进行了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再到试剂的配制,完全由老师包办,学生无须思考,按实验步骤操作得出预定的实验结果就可以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无论从实验技能的培养,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锻炼。因此,除了形态课增加实验学时,机能课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外,在实验课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也要进一步改进。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当堂的实验课内容提出问题后抽个别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复习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另外受到实验课时较少的限制,实验指导上的实验内容不能完全开出,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这样可以使部分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锻炼实验能力。在开放的形式上,可以由学生结合实验设备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由教研室确定实验内容,准备实验器具和用品,学生自己设计过程和具体的操作。另外还可以挑选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到各教研室的实验团队,使学生尽早的接触科研相关知识,培养科研思路,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做准备。

(三)见习阶段

临床知识、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应早接触临床,多进行临床实践,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通常的临床课教学期间穿插的见习课,限于条件一般不会进行分组见习,每个班人数较多,往往一个班的同学都往病房里挤,加上带教老师要求不会面面俱到,这类见习往往就成了一种形式,大部分学生就当过过场,基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了。等到了真正的毕业实习阶段,见习课的效果根本体现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在进入毕业实习前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在内、外、妇、儿科进行轮转。由医院带教老师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病种的诊治有一感性了解,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让学生接触简单的技术操作训练,这样既可以补救课间见习的不足,又增加了毕业实习的适应性。具体实施时,可以依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本科医学医学教育标准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见纲;制定《学生见习手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记录见习过程;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临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采取一些监控措施来督促临床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等。通过这种“集中见习”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医患沟通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阶段

第11篇

1.1专业设置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临床专业的本科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到沟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专业,缺乏专门的指导、教育、培训等,也无从考核、评估这方面能力,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带教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培养的重视。最后至医学生毕业后走进工作岗位的那天,才发现自身缺乏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日后医患沟通障碍、关系紧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1.2医疗现状的不允许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医疗歪曲报道等影响,临床医护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沟通都亲力亲为;且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临床任务繁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医学实习生如何进行沟通,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国内培养临床实习生时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实习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医疗服务要求及医疗效果期望值不断升高,甚至许多患者将医疗定义为服务的一种,要求医院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拒绝配合一线医师及临床实习生的诊疗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与患者接触、变得消极,对锻炼自身沟通能力需求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出现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渴望不高的现象,甚至逃避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应对策略

(1)建议增设关于沟通能力或技巧相关专业,或尽量多的开展这方面相关的讲座、实践培训等,从理论方面、从学校及医院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

(2)参考其他专业的培训模式,如护理专业的沟通能力的培训,注重沟通能力细节的训练,学习从外表与衣着、动作与表情、语言与语气、如何倾听与表达等多方面建立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减少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对待病患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情况的分析能力,增强自信。鼓励医学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数,加强对患者的熟悉,树立医学生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更容易、顺畅。

(4)针对中西医临床实习生而言,宣传中医观点,与患者沟通祖国中医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体论治,从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汇中西医精华治疗疾病,不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3总结

第12篇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其根源是缺乏医患沟通。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好医生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在这方面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要加强。根据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我院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我校临床医学院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充分认识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何谓医患关系

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医患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治关系。而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精辟地阐明了“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生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医患者关系这一本制的概念,“医”已由单纯医治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又包括病人家属以外的监护人。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技术和非医疗技术这两大关系组成了医患关系。而在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往本文由收集整理往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非医疗技术关系。医生和病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这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

(二)国外对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情况

1987年英国医学会在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里添加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 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世界医学峰会也对医师提出了应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2]。通过对国外医学教育的研究证实了,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三)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一种新的医患关系在逐步确立。改变了以往高等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当前的临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让部分临床医学生因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临床医学生在与病人交谈中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等情绪状态,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又加上在医患沟通的技巧上缺乏相应的策略,造成了医患沟通不流畅,易发生非医疗性的医患纠纷。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损害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开设了医患沟通的专业课程。“如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3]。

当前,我国无论是校内的医学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其中涉到及医患沟通的内容非常有限,不仅重点不突出学时少,而且涉及的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只能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对临床医学生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医学教育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医患沟通的培养必须要融入到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

(二)增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课程的内容

1、医学伦理学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的要求。在临床医学生中应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奠定良好的医疗品德基础。

2、医学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出现了临床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防范医疗纠纷意识,避免纠纷的措施,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知识。

3、医学心理学

在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询问时,往往由于临床医学的畏惧情绪,容易出现怕说错话、做错事、不信任、被轻视等心理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中要涉及医患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技能、心理疏导等理论课程建设。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自信心,增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

(三)开设形式多样的临床带教

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临床带教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沟通中能够重视非语言性的信号,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最终达到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

首先,开设临床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进行医德医风、文明服务、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达到认识和规范上的统一。尽快适应临床上的工作与学习。

其次,定期举办对临床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在查房时带教老师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主动将可能会产生的医患沟通问题,让实习学生利用设置好的技巧去与患者沟通,查房完毕后给予点评并及时总结。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示范的方式,邀请医院的专家及领导,针对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进行专题讲解。其中包括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法律和医疗纠纷防范等,帮助临床医学生认清当前的医疗形势,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依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三、完善教学中的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