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科技论文

中学生科技论文

时间:2022-03-09 12:3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科技论文

第1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平常,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第2篇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同智力活动的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他们同智力因素结合,在智力活动中发挥作用。燕国材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ⅹ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为原则,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扬其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真正热爱与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篮球战术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的如何完善与改进,以期在教学内容上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篮球技能上能有一定的提高,并能终身受益,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论述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篮球教学的影响作用分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中学篮球教学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1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作用进行调查分析

2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研究

2.1动机与篮球教学

2.2焦虑情绪与篮球技术教学

2.3情感态度与篮球教学

2.4.

意志、思想品质与篮球教学

3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篮球教学的深远意义

3.1对转变、更新篮球教学观念有着积极作用

3.2对篮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着促进作用

3.3对篮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3.4对完善篮球教学原则起着积极作用

预期目标:

1.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维持与调节、补偿与抑制等作用。它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与智力因素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影响很大,具有重要意义。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3.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培养至关重要。应采取最优化的激励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稳定而积极的学习兴趣,热情愉快的情感情绪,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进而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1.本选题研究步骤:

本选题研究步骤分三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研究方向的确定、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访谈调查、导师指导、文献综述撰写、题目确定、确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包括:论文撰写工作的实施、走访调查、访谈调查。

第三阶段:完成阶段。包括:研究内容归纳分析、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答辩。

2.课题的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非智力因素在中心篮球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文献。

2.2访谈调查法:在研究的选题论证阶段,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走访部分专家,广泛征求其对本课题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体育教师、学生和社区篮球爱好者进行随机的交流与咨询,以帮助拓宽论文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深度。

2.3逻辑归纳法:通过得到的资料与调查进行逻辑归纳与总结,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2.4数理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关重要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毕业论文开题

3月20日—3月30日第一周

2.收集论文资料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3.形成论文初稿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4.修改论文

4月30日—5月5日第六周

5.论文二稿的形成与修改

5月6日—5月12日第七周

6.答辩稿的形成

5月13日—5月20日第八周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

刘福军.  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宁贺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

[3]

徐海滨.  篮球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34)

[4]

贺建福.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

李加奎.  目标——导控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4)

[6]

李俊平.  体育游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0)

[7]

费洪林.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8)

[8]

宋子祥.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0(11)

[9]

侯志岚,马侠.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科学大众.

2007(09)

[10]

陆培祥.  试谈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学大众.

2009(03)

[11]

李菲菲,葛文,刘丹.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竞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12]

王力.  非智力因素在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02)

[13]

聂武生.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4]

赵素云.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8)

[15]

刘福军.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6]

王建密.试论篮球教学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7]

荣敦国,刘一民.非智力因素在不同运动项群中的作用等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18]

崔树林.东北地区体育院系篮球专选班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本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步骤合理。同意上报。

指导教师(签字):

七、系(教研室)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高师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3-03

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所以探索依托科研课题,与科研的基础平台:毕业论文、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培养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加科研的重要性

当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生参与科研不够重视,认为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而中学教师的教学不需要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专业开设的多元化,不少高师院校都不同程度开设了非师范专业;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的多元化,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学会进行科研工作,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是重要的。由于对学生参与科研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导致这些院校的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毕业论文工作和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系统、深、专、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科学研究因素引入教学研究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科学研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打交道中,学会了处理多种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依托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一样,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又具有学科基础广泛,学科交叉、传递信息量大等特点,所涉及的科研课题,有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农业生产的研究;有微观方面的研究又有宏观方面的研究。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和特点,我们多样化地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立项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是高师院校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措施之一。为此,学院在毕业论文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依据其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由专家审定后面向学生,由学生选择承担开展论文工作。如周歧海教授、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西基金的“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课题,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划分为“黑叶猴理毛行为观察”、“黑叶猴食物选择及食物量研究”、“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等小项目,面向学生,由学生自由选题。实践证明,这种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不少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后仍师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如2000级的黄中豪、韦显盛同学本科时毕业论文由黄乘明教授指导,本科毕业后仍师从黄乘明教授读硕,开展“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扶绥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其栖息地利用”研究;另唐绍清、秦新民、邓业成、周善义教授等也将自己承担国家资助自然基金项目和区课题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课题给学生研究,这种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主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课题的深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实际情况下,承担国家、区级等项目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多数教师从事的仅仅是校级项目、自选项目或探究性项目的课题。因此,将这些项目和课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科研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挥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之一。多年来,仅石贵玉教授就指导学生从事诸如“复合多效唑对、水仙花的矮化效应”、“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效应”、“环境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等几方面的课题,近35人的毕业论文,10人次获得了优秀论文,其中有的研究成果经重复实验和整理,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广西植物”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3.地方特色资源研究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院生物学专业涉及的研究课题广泛。因此在开设毕业论文选题上也根据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开设这类的选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既扩大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又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特色资源的思想意识。

4.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杯”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老师一道开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依托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创新杯”、“挑战杯”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科学能力。为此每年学院领导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以学院和学校“创新杯”,继而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为载体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梁士楚教授、薛跃规教授、马姜明教授、石贵玉教授、谢强副教授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课题组开展研究,成果参加学校、全国的“创新杯”、“挑战杯”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如薛跃规教授指导的“湘西洛塔植物区系开发利用研究”获全国第六届“挑战杯”二等奖;“大石围及其周围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近几年来,我院学生获校“创新杯”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3名,贾金生同学获二项国家发明奖,这些成绩给学校、学院增添光彩,又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开拓了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5.中学课改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部分是将来的中学教师,而与中学广大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改革现正在我国中学开展,因此,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接受相关中学课程改革的信息,开展课程改革的探讨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很必要的。几年来,依据所承担的各种教学研究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这方面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如杨华副教授指导的“试论研究性学习”、“广西中学生物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肖邦裕副教授指导的“新课程的生物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中学生生物学学习态度的探讨”等。这些是杨华副教授等承担的国家、区课题所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和中学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研究。这种做法一是扩大了选题范围,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增强了学生的改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6.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指导上,导师工作应重在“导”字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完成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和撰写工作。所以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提高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指导中,除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外,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精心悉意、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进行期间,定期检查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保证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如期进行。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传授操作技能实验和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学生按实验步骤“药方抓药”样机械进行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后继课程毕业论文的教学。为此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开设了设计性试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提出试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开放实验室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论文,讨论发言,评分等。如2002~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实验中,学生对“果蝇一对因子的杂交”实验、“果蝇二对因子的杂交”实验、“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进行了实验设计,然后独立进行实验,最后整理实验结果撰写每个实验的小论文,在课堂上宣读论文和讨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是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的准备、药品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撰写都是独立完成,同时论文的撰写与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大体相同,这不仅培养学生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操作、结果整理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还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总之,课外科研、毕业论文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多年来我们在制定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相关文件,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依托科研课题,多样化地开设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选题,使得本科课外科研、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高师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述兴.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91-94.

[2]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25(3):45.

[4]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6]王任翔,侯美珍,谢强.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16.

[7]石贵玉.提高高师生命科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第4篇

关健词:教学研究方向方法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取决于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知识的创新则无从谈起。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谁领于高科技前沿并占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反之就要被抛之于后,乃至失去立足之地。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长期以来,中学生科技活釉诨疃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早已形成了固有模式,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赋予其新内容。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科技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学生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教师在引导中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分析各种迷信及宗教的本质,认清无神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这些对于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技活动中,联系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联系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要等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培养科学思维模式

思维方式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思维秩序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角度。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发人脑的整体功能。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分别以不同方式反映事物,左脑用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显意识功能上;右脑用形象思维,面向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潜意识功能上。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其中右脑功能和脑的整体功能开发尤为不足,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原来由人来进行的大量记忆性、技能性和事务性的工作,都将日益被计算机所代替,而计算机尚不能代替的那些思维能力则需开发。有的科学家提出了“右脑革命”的口号,倡导要着眼于大脑潜能的开发,注意在继续发掘左脑功能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人脑的整体功能开发上,即不但着眼于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特别重视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人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脑潜能的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活动对于开发中学生的脑的整体功能有着特殊作用。

四、培养多种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是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的目的之一。中学生所学各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教师应适当引导中学生,使他们能够发现并运用这些知识点,为发明创造活动服务。

开展发明创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个人的科技活动、社团的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是访问、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发明、创造、写小论文;观察、实验、搞对比;办展览、搞竞赛;开展科技月、科技周活动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的需要,学校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新元.以色列教育种的“创新”理

念[J],基础教育参考.

[2]陈敏华,罗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

意识的培养[J],中学理科:综合.

[3]柳鲲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

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4]徐帮坤.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

第6篇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在很多学校没能很好地开展,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这项活动是摆在相关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1.组建活动小组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愿意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而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很多实验,深受学生喜爱。

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愿报名,组建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小组成员由教师在学生自由组建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保证每个小组有学科成绩好的(便于撰写小论文)、动手能力强的(便于开展实验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利于转变后进生)学生。再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2.选择活动题目

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小课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新课题都能成为科技活动主题。

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参观访问、设计制作、调查采访、栽培饲养、实验探究、体验成长等。结合生物课程标准和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内容,师生共同开发并完成了多个科技活动课题的研究,如《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生物学具的制作》、《参观怀化学院植物标本室》、《怀化市康龙自然保护区生态考察》等。

3.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课题活动的依据。其内容包括活动目的、活动设计、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学生确定好课题后,教师引导活动小组讨论后制定活动方案,并提出建议。

4.准备活动用具

中学生物科技活动除参观访问型,均需使用各种用具,如何解决活动用具的来源问题?我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放生物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具和场地;二是引导学生废物利用、动手制作。

如利用方便面盒制作小花盆,用罐头瓶、蜂蜜瓶制作生态瓶,用废铁丝、坏拖把制作捕虫网等。动手制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低碳、节约意识。

5.积累活动资料

科技活动资料是课题总结的依据,为此,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保存资料,让活动小组成员学会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记录表。在进行书面原始记录的同时,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并利用手机、相机或摄像机记录。

6.做好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主要采取三种方式:

举办成果展览。将小组采集、制作的各种标本、活动过程照片等放在实验室展览,或将学生的活动成果放在学校的宣传栏展览。通过展览既提高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兴趣,又扩大了成果的影响。

开展成果汇报。学生所做的课题都与生物教学相关,当学生研究完成后,教师及时组织课题小组在生物课堂上展示。

参加省市比赛。课题完成后,指导学生撰写科技活动小论文、结题报告,将做得好的课题推荐参加各级科技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评比。

7.争取领导支持

要开展好科技活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作为科技活动辅导老师应努力争取领导支持,变被动为主动。

如2011年11月我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生物教学与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整合研究》,学校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积极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了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但影响着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对在校园中学习的中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课这类非升学科目非常忽视,使得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课外时间被诸多补习培训占用,无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当今的中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响似乎仅存于学术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2005年较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虽在形态发育方面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显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明显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辛自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以来持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1]。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 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 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 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 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较少。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课程任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更多的考虑了学业方面的因素。具体研究方面如下:

3.1 与抑郁、焦虑相关的研究

钱青文发现初中生较少进行有氧运动,学习和娱乐导致的久坐行为却不断增加,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相关密切[7]。邱远在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考察中发现,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周炼次数、次炼时间、运动强度和坚持程度对改善男生的抑郁有显著积极影响,喜爱程度和次炼时间对女生有显著作用;在焦虑方面,周炼次数的积极效果最明显[8]。

3.2 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孙利红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强[9]。袁贵勇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预测作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宋锋在调查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家庭形式的体育锻炼上主观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与同伴一起、学校组织、单独一人;印证了中等运动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果[10]。

3.3 与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

戴丽玲的研究显示,不同锻炼次数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锻炼时间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显著差异[11]。欧阳翠云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上;体育锻炼可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产生影响[12]。

3.4 与整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对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中学生中效果显著,体育锻炼水平高的学生更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更多主观幸福感和更强心理韧性,总体上显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关研究方式,少有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国内鲜有能成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 41(11):69 -78

[2] 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61-62

[6] 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5-7

[7] 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4):1-4

[9] 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 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 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0:43-44

第8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开设有关科技创新的实践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应加入实践实训类课程,将此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考试也要进行学分认定。实践占70%,理论占30%,在进行课程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布置需要进行科技实践的题目,并给出需要写出的课题格式,学生分成几组开展自己的课题,借助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对选题所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作为理论依据,然后通过设计、分析、试验和总结等步骤,最终完成论文并由专家进行评价。组织不同专家对几篇论文打分,计入论文评价计量表,分为自主评价和交换评价两部分内容,计算平均分,最后选出最佳论文。2.假期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布置假期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进行资料收集,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经老师指导再继续开展研究。师生之间通过QQ群、微信等建立联系,及时沟通,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锻炼专业技能,以便在学期开学答辩时有充足的信息数据进行论述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高校内部要积极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可以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会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报名参选,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关注度,拓展大学生对科技竞赛参与度。竞赛活动分为选拔、培训、竞赛,组织专家进行评价等过程,选拔过程首先从个人知识层面、团结协作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面进行初评,表现好的同学有资格进入竞赛环节,竞赛之前需要进行培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自学,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对于比赛过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不能忽略,否则直接取消参赛资格。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选定主题作品进行设计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选择指导教师进行主题创作或试验研究,完成竞赛作品,专家组进行最后的审核评定,选出最优秀的成果。这种创新竞赛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及补充,丰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内容,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指明方向,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开展科技竞赛的重要目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国家政府也要针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政策和经费支持,选拔对企事业单位有帮助的优秀人才,根据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主题进行科技创新内容的设定,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中,使社会效益与大学生创新培养实现双赢,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这种社会化和商业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总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选拔了专业技术高端人才,而且也能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砖加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王俊玲 杨闯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秋实,张丽伟,陈丹丹,滕志君.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2):7973-7974.

[2]刘星萍,肖中俊.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6(14):200-201.

[3]郑秀梅,司有宝,付丽艳,李广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28(5):77-80.

[4]肖卓宇,余波,黎妍.以竞赛为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89-92.

[5]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6):152.

[6]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2-134.

[7]权龙哲,张丹.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53-54.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拓展 中学图书馆 新课程 改革服务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图书馆工作面临了新的问题,促使图书馆的管理作出相应的改革。本文从中学图书馆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为新课程资源的整合;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等五个方面。拓展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从而真正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中学图书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分利用馆内的信息资源,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中学图书馆应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拓展它服务方式,使新课程改革能顺利推进。

一、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平台

新课程呼唤教师科研创新,改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要求教师由“教书匠” 转变为研究者,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保障新课程的实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而学校图书馆与教育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是为教科研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

1.图书馆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学校图书馆不仅要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还要借助于所掌握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提供各种信息、建议和方案策划。图书馆的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科研需求,对重点选定研究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目标,深入其中,提供对口性的文献资料。加强与教科研老师的联系,做到每个阶段需要什么资料,就提供什么资料,遇到什么问题,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直到研究课题完成结题。

2.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为各学科教科研的交流借鉴提供中介服务。

在校园网上设立图书馆网站,利用本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权威性、可靠性强的数字化资源,如本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论文;各学科的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让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有了展示的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交流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科研的思路,也触发了新的教学课题的灵感,这样图书馆对特色数据库的开发,无疑是起了桥梁的作用。

二、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系统服务

新课程增设的综合课程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如何开发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系统化服务,作为图书馆一线的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作一些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指导中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丰富知识。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宝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已经可以独立地到图书馆看书学习了。因此,图书管理员要利用一切机会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首先,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各室的功能和书库位置,介绍图书馆的藏书,讲解图书分类的基础知识和借还手续,教会学生使用目录和工具书等;其次,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围绕教材去借阅相关的书籍,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借阅图书。这样,学生一旦掌握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他们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必然得到相应的提高,?实现教材资源和场馆资源,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设施和信息资源来学习。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链接,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管理员指导、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如网上检索、查询、浏览等,从而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收藏、借阅书刊拓展为学生查找各科文化知识及相关信息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对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备和运用的过程中,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科研的能力。

三、为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供服务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切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读书活动的形式,组织各种活动,如:读书演讲、读书征文、科普创新、社会调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丰富和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或参加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自己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更是获取新知识、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学校图书馆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为“研究性学习”开展深层次服务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使图书馆日趋成为索求知识、研究问题,寻找原始数据的大课堂。图书馆的管理员也应从原来只是配合教学作一些提供书籍资料的服务转化为主动对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服务,展开深层次的服务。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它的开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改革也让中学图书馆看到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可以利用馆藏资源服务于师生。

1.根据学生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好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的兴趣,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解为多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编写二次文献,供学生确定自己课题是参考。

2.利用网络指导学生查找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创造交流的平台。

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网络上既有各种文献资料,又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图书馆人员应指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的三类信息:第一类是社会新闻;第二类是科技期刊上的论文;第三类是各大图书馆的藏书。无论哪一类信息都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向学生介绍各种特色网站、搜索引擎和在网上检索资料的方法,如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并对网页上显示的结果进行放大或缩小范围再搜索;教会学生如何摘录,保存网上信息资料,并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从而获得于已有用的信息。使学生根据学习目的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五、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多样而健康地发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却是密不可分,图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在素材性资源中最重要。因此,图书馆逐步调整藏书结构问题,增添自然类、科技类、人文类书籍,杜绝突击购书,从质和量两方面不断提高馆藏水平,充实信息资源储量,让图书馆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

图书馆资源的建设要根据师生的意向,图书馆的采购首先要满足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需要。所以在采购图书前必须对本校的师生开展调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发适当的校本课程,使这些书籍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过去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的机构,我们要认识到学校图书馆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资源,而不仅仅是书库。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图书馆要继续发挥好借阅书刊的功能,同时还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由封闭式的静态图书馆向开放式的动态图书馆转变,结合社区文化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总之,中学图书馆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充分拓展中学图书馆的功能,才能使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为新课改服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越来越扩展,将会有更多的师生走进图书馆,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工作;有效管理;策略;探析

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快速进步,但中学阶段仍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关键就是中学时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引导。因此,作为中学生最为直接的大朋友——班主任,则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性格,学习行为习惯良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指导者。但是有些中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注意管理策略和技巧,他们认为班主任就是负责管理学生行为习惯的,有不良现象出现必须义不容辞的严格指出,一定要那些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做人的学生知道班主任不是好惹的,让学生知道班主任的厉害。笔者感觉很是担忧,一切教育都是爱的教育,一切管理都应该是人性化的管理。因此,笔者认为要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管理有效,就要借鉴如下管理新思路:

一、和颜悦色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和小学班主任有所不同,中学生已经在思想、行为、语言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此,中学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和颜悦色,行为举止力求达到率先垂范。班主任和学生需要经常沟通交流,那么班主任一定要在语言上讲究技巧。语言是情感交流的产物,只有情深才能产生有效的教育管理效果,有很多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教师的语言魅力。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语言中肯,字字含情,句句入理,使中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进取,感觉到自身的优点。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中学生自然主动积极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自身的不足。班主任要尽量对学生多加鼓励,以身示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赞赏和表扬,学生也是一样,班主任应该更多的赏识学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

二、任人唯贤模范带头

作为新时期中学班主任要在中学生群体中善于发现并培养具有带头作用的班干部,任人唯贤,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尽量多方面指导和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使中学生在班干部的带动下积极进取、奋勇争先、团结互助、力争上游。首先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班干部的思想品德,作为优秀班主任一定要以班级的德育教育为先。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规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抓班干部这一典型带动影响全班学生内在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指导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及方法的指导,以减少工作上的迷茫和困惑。班干部明确工作任务及各自职责,并把它制成镜框挂在墙上,用于监督也用于自律。定期召开班委会,让班干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理解关爱倾情投入

作为新时期一名中学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理解关爱,对不同层次、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要倾情投入。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密切关注班级每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尽量能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恰当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要批评的尽量提出改正建议,要鼓励的尽量提出全班表扬。千方百计的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具有关爱同学的情感、具有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真诚、饱含真情,学会宽容学生的缺点,包容理解学生的失误,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孩子们昂起头来做人,做一名进步的好孩子。班主任还要主动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民主、宽容,进而自觉树立自身的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倾情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严中有爱,爱中求严,严得适度,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级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更为关键,越来越彰显承前启后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中班主任肩负的任务更重了。作为新时期一名中学班主任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关心学生的情绪波动、关爱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班主任时时刻刻树立以爱教育学生的思想,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出朵朵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女子排球队再一次在奥运赛场扬威吐气,国内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排球热。尽管“六人制”排球已经成为排球运动的主流形式,但是“九人制”排球在我国很多地区却有着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本文以中学体育课程纳入“九人制”排球可行性为研究对象,采取深入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分析不同人群对这项运动认可程度以及中学生接纳程度基础上,阐释了其纳入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学体育 “九人制”排球 校本课程 中学生

在“六人制”排球占据主流的今天,“九人制”排球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排球形式,是对排球运动的有效补充,在广东省等沿海省市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利用九人排球的资源优势,将其融入到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中,对于推动中学体育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九人制”排球开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省3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作为考察范围,研究对象为当地体育局和教育局领导专家、中学体育教师、校长、家长以及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社会学、排球等相关理论书籍,体育学术期刊,并在中国期刊网查阅“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排球”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作为本研究的重要部分,于2016年3月-4月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向体育教师发放60份,回收52份;向家长发放240份,回收235份;向有关专家领导发放30份,回收26份;向中学生发放800份,回收765份。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ass19.0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调查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引入“九人制”排球的可行性

(一)广东省“九人制”排球发展现状

排球运动在广东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仅很多群众喜欢参与“九人制”排球,当地地方政府也在该项运动推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于2015年成功举办了一届九人排球锦标赛,这表明广东省域文化已经注入了排球文化元素。调查表明,“九人制”排球在广东省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人都参与过这项运动,包括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的人,其中教师占比为92.3%,领导占比为76.9%,家长占比为75.3%,中学生占比为79.6%。可以看出,该项运动在不同人群中都具有较好的开展基础,表明其具有很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二)中学生对“九人制”排球的接纳情况

学生是体育课程的主体,他们对“九人制”排球的认知情况及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了这项运动的开发潜力。从表2可以看出,非常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为62.1%,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为29.9%,不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仅为8.0%。这表明“九人制”排球是中学生具有很高参与热情的运动,为其顺利开发奠定了基础。而中学生参加该项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同学的介绍、社会比赛的吸引以及校内运动队的影响等,而体育老师的影响并不大。

(三)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纳入“九人制”排球的认可情况

鉴于中学生对“九人制”排球具有很高的参与热情,笔者预计对于“九人制”排球进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普遍是持欢迎态度的,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猜测。从调查可以看出,认为“九人制”排球完全可以和可以纳入校本课程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0.5%和33.2%,也就是说83.7%的学生是认可该项运动进入体育课堂的。大部分学生表示“九人制”排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体育兴趣,也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交际能力、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们非常希望看到该项运动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丰富校园生活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结语

调研结果表明,“九人制”排球具有和“六人制”排球一脉相承的运动魅力,在各类人群中都具有较好的参与基础,这就为该项运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中学生不仅喜欢这项运动,而且也亲身参与过,对于“九人制”排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也持欢迎的态度。因此,“九人制”排球是一项非常适合在中学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对于丰富中学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晓娟.九人制排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F代化.2016.13.3.

第12篇

一、影视音像环境下的作文指导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自我心灵剖析、净化、感动的过程。很多学生喜欢看光碟,不厌其烦地反复听唱同一首歌,因为他们喜欢。这是自我需求,毫无压力,在快乐中陶冶,无需说教。

首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影视积累写作素材。如电影《简?爱》中的经典对白,《孔繁森》、《生死抉择》等电影的主题;新闻报道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如“非典”、东南亚海啸、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高考满分作文《致和坤的一封信》、《今年过节不收礼》等,明显受到影视节目的影响。

如果说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那么音乐就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动听悦耳的旋律让学生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歌之舞之。在写作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音乐,作文就会亮丽起来。

(1)用歌词或乐曲名作为文题。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花香水自流》、《独上高楼》等都来自歌词。

(2)引用歌词入作文之中。如《花开不败的时候》一文:“‘当花开不败的时候,太阳同时也爬过了西头’这是谁在唱歌?是一首挽歌么?”

(3)把歌词改写成文,感受学生的心智。如用《心太软》来评光绪皇帝,表达了中学生对“”的看法;把《七子之歌》改编成《课本之歌》,表达了中学生一种难言的苦衷。

二、电信环境下的作文指导

前年母亲节前,我让学生打电话回家祝福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我班的石同学在《温馨的港湾》一文中写道:“泰戈尔说:‘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和我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母亲啊!您葳蕤的慈爱,一定会在这火热的夏季里盛开出我的理想人生!”在这里,打电话是引感的导火线,让学生的感情决堤,产生写作冲动,情思飞扬,感动读者。

手机短信以其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正引领着一场“拇指革命”,它追求轻松随意,拒绝严肃和沉重,极受人们的青睐。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加以扬弃,应用于作文之中,则会使作文锦上添花。

首先,借鉴其灵活的修辞手法。如运用排比:一朵花摘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记不起收;一条路走了许久,天黑了夜走不到尽头;一句话想了很久,清楚了才说出口:有你真好。这则短信文字容量大,感情沉甸甸,很能打动人心。

其次,汲取精华,培养人文情怀。很多短信是在亲朋好友间互动交流产生的,充满了问候、关切、思念、祝福等,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就得到了熏陶。如: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飘向大洋彼岸的你。

再次,仿写。仿写最能衡量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创新精神。如果平时把这样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好了,对大作文的写作不无帮助。

手机短信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教师稍加规范,学生即可主动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三、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指导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指导,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指导学生搜寻信息。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的前因后果、相关链接,劣质奶粉与“大头娃娃”事件,“河南省矿难”事件等。然后分析、综合、比较,参考网上相关评论文章,最终形成自己独到深刻的看法。如“马加爵事件”,有学生认为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疏导,这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见解深刻。

其次,拓展写作思路。从热点问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就“河南省矿难”伤亡两百多人事件,我引导学生从生命意识问题、社会利益分配问题、腐败问题等多角度进行思考,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