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引进工作方案

人才引进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06 08:4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引进工作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引进工作方案

第1篇

一、现状

截止20近年来,我县把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与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先后为来乾投资的企业引进了15名专业技术人才和10名企业管理人才。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现状

截止20*年12月底,全县招商企业共引进人才2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名,占60%,管理人才10名,占40%;女3名,占10%;研究生2名,占8%,本科生4名,占16%,专科及中专19名,占76%;35岁(含35岁)以下7人,占28%,35岁-45岁9人,占36%,46岁-50岁8人,占32%,51岁(含51岁)以上1人,占4%,平均年龄43.5岁。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1、高点定位,措施得力。县委、县政府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强县战略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成立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日常事务,确定了两名分管县级领导包抓,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县人劳局、县招商局、县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人才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夯实了工作责任,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健康发展。

2、立足实际,突显特色。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我们立足于乾县实际,结合我县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有选择性地引进人才。既注重于促进传统基础产业改造,又着眼新兴产业技术的引进吸收,积极为非公经济解决技术、管理、营销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人才交流的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我们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多次组织人劳局、科技局、招商局等相关单位及投资商,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创业,积极为海升果汁厂、新联纺织厂、健民制药厂、星云机械公司、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等五家民营企业引进企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这些人员在企业生产中,解决了大量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难题,使多项高新技术项目在我县生根开花,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加快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县委组织部、县人劳局、县招商局等相关部门努力为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坚持经常深入民营企业,了解家在外地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办理“服务绿卡”,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托、上学、证照办理等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其排除后顾之忧,使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招的进、留的住。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们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溥弱环节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引进的人才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缺乏专门机构和责任明确的管理部门。日常业务上有时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业务重叠,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影响了人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影响,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在职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人才的引进。

三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软环境较差,缺乏对人才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当前,我县招商引资过程中,从洽谈项目到落户投资都是一路绿灯,但是几乎没有对人才的保护政策,人才的使用随意性太大,缺乏稳妥感。

四是人才引进的政策上制约较大,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措施还存在着不够具体,落不实的问题。特别是在为企业引进产品营销方面的人才上还有些欠缺。

五是人才资源意识不强,人才观念上还放不开。不利于吸引一些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我县发展。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认真加以解决。

1、进一步加强引进人才的服务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夯实工作责任,建立《乾县人才资源库》,对引进人才的年龄、特长、工作单位等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归类,并对引进人才实施跟踪服务和定期回访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矛盾,使他们安心工作。

2、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外出宣传乾县,招纳贤才,让更多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关注乾县,了解乾县,吸引他们来乾县投资创业。

3、用项目留住人才。好的项目是科技人才事业的载体,是实现科技人才人生价值的途径,要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应该实施科技项目带动科技人才的战略。每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确立1-2个高新科技项目,作为招商重点,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下气力引入人才,把项目作为吸引、聚集、培养、锻炼科技人才的平台和载体。

4、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是控制人才外流的重要条件。今后应把优化环境的重点继续放在优化工作环境和优化人文环境上,用地缘和人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年12月底,全县招商企业共引进人才2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名,占60%,管理人才10名,占40%;女3名,占10%;研究生2名,占8%,本科生4名,占16%,专科及中专19名,占76%;35岁(含35岁)以下7人,占28%,35岁-45岁9人,占36%,46岁-50岁8人,占32%,51岁(含51岁)以上1人,占4%,平均年龄43.5岁。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1、高点定位,措施得力。县委、县政府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强县战略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成立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日常事务,确定了两名分管县级领导包抓,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县人劳局、县招商局、县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人才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夯实了工作责任,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健康发展。

2、立足实际,突显特色。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我们立足于*县实际,结合我县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有选择性地引进人才。既注重于促进传统基础产业改造,又着眼新兴产业技术的引进吸收,积极为非公经济解决技术、管理、营销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人才交流的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我们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多次组织人劳局、科技局、招商局等相关单位及投资商,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创业,积极为海升果汁厂、新联纺织厂、健民制药厂、星云机械公司、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等五家民营企业引进企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这些人员在企业生产中,解决了大量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难题,使多项高新技术项目在我县生根开花,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加快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县委组织部、县人劳局、县招商局等相关部门努力为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坚持经常深入民营企业,了解家在外地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办理“服务绿卡”,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托、上学、证照办理等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其排除后顾之忧,使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招的进、留的住。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们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溥弱环节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引进的人才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缺乏专门机构和责任明确的管理部门。日常业务上有时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业务重叠,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影响了人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影响,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在职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制约了人才的引进。

三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软环境较差,缺乏对人才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当前,我县招商引资过程中,从洽谈项目到落户投资都是一路绿灯,但是几乎没有对人才的保护政策,人才的使用随意性太大,缺乏稳妥感。

四是人才引进的政策上制约较大,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措施还存在着不够具体,落不实的问题。特别是在为企业引进产品营销方面的人才上还有些欠缺。

五是人才资源意识不强,人才观念上还放不开。不利于吸引一些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我县发展。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认真加以解决。

1、进一步加强引进人才的服务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夯实工作责任,建立《*县人才资源库》,对引进人才的年龄、特长、工作单位等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归类,并对引进人才实施跟踪服务和定期回访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矛盾,使他们安心工作。

2、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外出宣传*县,招纳贤才,让更多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关注*县,了解*县,吸引他们来*县投资创业。

第2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金土工程;信息化建设

1 引言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贯穿上下的政务信息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的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2 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机构都刚成立不久,两方面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技术人才方面很缺乏,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来说。管理和维护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二是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不足,计算机设备配置上有待改善。

3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浅析

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成为在信息时代提高企业、政府部门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为各个行业的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已经加入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军之中,国土资源行业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国土资源信息化有以下特点:

国土资源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国土资源工作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信息生产和维护的过程,作为信息化的主体,收集、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数据信息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就是要开发一系列用于辅助业务办公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下面简要地从机构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及培训、方案制定过程介绍一下本溪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3.1机构建设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设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机构,成立信息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县)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建立专项数据库,负责三级网络建设和管理,负责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审批和监控系统管理,行政执法动态监测系统及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管理。

3.2网络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省、市、县三级网络系统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各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工作,是构建综合协同办公系统的重要工程,对于形成申报、审查、审批和供应于一体的三级网络运行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首先开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的运行,下一步还要开展耕保系统软件、建设项目预审系统、地籍规划系统、矿产资源编号报批系统、城镇1:500地籍图应用系统,以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精算,通过精算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节省的资金可作为完善提高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其他设备和软件等。精算后要由政府控购采购办具体办理招投标业务。

信息化建设工程最好是分批分段进行,这样能前后照应,互相兼顾,互相补充完善,有利于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稳妥地向前发展。

3.3引进专业人才,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任务重,开展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确保系统安装、维修、信息录入、软件开发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需要,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运转。

例如:本溪市国土资源局为配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将信息中心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求信息中心要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引进技术和人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具体计划是:

(1)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的成果组要有信息中心参加;

(2)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和信息中心合作办公,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在局内抽调懂土地业务的骨干和国土资源局外借调懂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测绘的专业人员,组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

(3)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仪器设备的引进,包括各种软件的应用,不能和信息中心重复:

同时。本溪市也对执法监察工作做了具体部署,按照国家、省的联网应用要求,推广应用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系统。对广大应用人员就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中的违法案件综合统计、查处,以及卫星数据汇总等操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培训,使我市的执法监察管理队伍能够熟练地运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系统软件。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应用计算机管理各类违法案件,进一步促进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3.4构建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

(1)基础建设

①开通省、市、县三级网络;

网络是先行,网络是依靠,没有信息网络的支持,信息化即是空谈,网络建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信息共享的程度,信息共享程度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②进行必备设备采购;

③建立办公自动化(OA)流转系统;

④网上办公试运行;

⑤进行县区级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2)完善管理工作体系

①全面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包括:全市地形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②建立全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③在三级网络上应用执法监察、耕地保护、矿产开发等各种系统软件;

④正式开展网上报批工作;

⑤对内部、外部机构提供档案咨询和查询的工作。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战略 管理

1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1.1 识别学院的核心竞争优势。M职业技术学院有着50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聚了丰富的校友资源;学院专业优势明显,拥有传统老牌的机电类专业是广西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能比拟的,数控、模具和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机械电子类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逾万人,在人才培养和运营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教风、学风和校风良好,品牌影响力较大;学院一直保持着招生进口旺,就业出口畅的优势,这些均为核心资源和关键能力,是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取得的。

1.2 实施差异化战略。学院应实施差异化的战略:抓住广西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好时机,依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以学院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凭借学院品牌影响力、垄断性优势专业、强势“校行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等核心资源,保持学院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和主导地位。

2 深化制度改革,转变管理模式

2.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关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首先,学院应根据工作需要,严格做好“定岗,定员,定机构”这三方面的工作;其次,学院可通过让职工选择再教育、转岗、培训、辞退等具体方法,清理一些缺乏责任心及发展潜力的教职工;最后,学院应克服公办学校的一些弊端,对校内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推行薪酬制度,引入劳动力市场价格,实施工竞争上岗,根据岗位确定薪资标准,绩效量化考核指标,解决激励问题,从而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加教师队伍的活力。

2.2 淡化官本位意识,在管理人员中引进竞争因素。建设一支作风优良、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成为了学院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学院需要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地完善干部的选拔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那些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年轻教师从事管理工作;其次,通过竞聘上岗,拓宽了造人渠道,激活了干部管理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打开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新局面;再次,实行竞聘公开化,公开空缺职位,公布选定人员和落选人员并说明原因,形成“职以能授”的晋升制度,有效地激励管理人员。

3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 实施“教授工程”和“教师教育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时应优先考虑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领军人才和专业带头人充实教师队伍;努力营造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3.2 进一步加强“双师”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采取多领域、多类型的模式,引进“双师”实践型优秀人才,既可以从各类企业、行业中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教师,也可聘请那些具有高理论水平的企业管理者担任专业带头人。在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上,学院应当将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科学能力。

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产品竞争力

4.1 创建特色鲜明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三者并重,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首先,在职业认知阶段,学院主要对入校新生进行职业认同方面的教育,按照各个专业的定位,安排学生参与相应行业的典型的校企合作职业体验活动,使企业成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职业认同阶段,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化,成功转型为职业人并正确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在职业熟练阶段中,学院对学生实施顶岗实习教育,持续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为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4.2 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展开社会调查,正确把握广西的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引起的人才结构需求变化,按照劳务、人才市场的需求,即按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来设置专业,使所设专业能够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供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努力设置相应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的需求。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学院应积极创新开展校行企三方合作,成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小组,结合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内容的培养,对各个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通用能力,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职业化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导向,举职业技能、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三者并重,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5 狠抓学生的招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学院的营销竞争力

面向市场是职业技术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抓好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M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就业率还比较高。但高等教育己由学校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学院仍然需居安思危,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学校、系部、专业的三级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形成就业指导工作方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正确看待与处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做到“两个关心”(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关心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三个提高”(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第4篇

关键词:人才;动态晋升;管控体系

作者简介:刘军伟(197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省宿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管理专责,工程师。(安徽 宿州 234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39-03

人才当量密度是指对长期职工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按系数进行折算,三者之中最高的折算值累加之和占本企业长期职工人数的比率。人才当量密度是衡量一个企业员工素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企业特别是电力企业考核高级人才占公司人力资源比例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保证人才引进指数稳步提升的同时,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查找、分析影响人才当量密度指标的关键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人才指标管控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国网公司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供坚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保障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管控体系的构建

1.管控的策略

创新开展一般员工岗位及职务的聘用管理,在网、省公司下达的劳动定员以及管理人员编制以内遵循“科学分工、合理设岗、满负荷工作、高效率生产”的原则,根据实际管理和生产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序列和职务层次。在岗位聘用上,遵循“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注重业绩、动态管理”的原则对一般管理类、生产类员工的岗位职务层次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将职务聘用条件与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挂钩,并逐步建立与岗位职务层次序列相适应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申报职称、职业技能等级以及取得后续学历的积极性,在员工中形成学知识、增技能、比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同时,快速提升公司的人才当量密度指标。

2.管控的目标

构建基于岗位动态晋升的人才指标管控体系,将职务层次与学历、职业技能等级、职称相联系,并作为上岗的必备条件。根据每位员工的个体化差异,从学历、学位、职称、技能等级、专家人才等方面确认快速提升的措施,达到与岗位聘用相匹配的条件。在员工提升自身岗级和薪酬待遇的同时,激发员工申报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中级以上职称和技师、高级技师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大力培养各类专家人才和“双师型”人才,使公司人才当量密度每年按照至少2%的速度递增,实现人才指标的有效管控。

3.管控的主流程

(1)每年年初,公司对人才当量密度进行统计、分析,认真剖析影响人才当量密度的关键因素,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下达不同的考核指标。

(2)各基层单位依据下达的考核指标认真梳理本单位员工的学历、技能等级和职称等基础信息,根据个体差异从学历、技能等级和职称三个方面确认不同的晋升途径,特别是针对人才当量密度折算值为1以下的员工制订相应的提升措施。

(3)每年动态开展一次考评晋升,对于因学历、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等原因不能满足晋升条件的人员,在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与岗位工种相同或相近的工作技能、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鉴定、评审或职称的评审及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或技术职称后再参加下一轮次的岗位及职务聘用。

4.管控的具体做法

从2010年开始,宿州公司打破已有的常规,出台了《公司一般岗位及职务聘用管理办法》,每年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将员工的上岗条件与员工的学历、职业技能资格和技术职称挂钩,极大调动了员工申报技术职称及参加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评审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1)制定《公司一般岗位及职务聘用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设置、岗位的任职基本条件、聘用要求等。

(2)公司劳动评价委员审核《公司一般岗位及职务聘用管理办法》,并提出改进意见,人力资源部根据修改意见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

(3)修改、完善后的管理办法经劳动评价委员会批准,予以发文。

(4)各单位按照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具体的职务调整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调整的人员范围、业绩及能力综合测评的方式以及实施的时间节点,报人力资源部批准。

(5)人力资源部对各单位上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修改后经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执行。

(6)各单位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员工开始报名,首先审核报名员工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原始资料,确认员工是否符合岗位聘用条件。

(7)对符合条件晋升的员工采取笔试、答辩等多种方式开展业绩及能力综合测评。依据考评结果结合各职务层次限定的人数比例,确认拟晋升岗级人员名单,报人力资源部审核。

(8)人力资源部汇总各单位的人员名单,再次审核、确认拟晋升人员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是否符合晋升条件,报公司劳动评价委员会批准。

(9)公司劳动评价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审核确认晋升人员名单,将结果进行公示。

(10)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劳动评价委员会确认的结果,调整相关人员的岗级,执行相应的职务层次待遇。

(11)相关的过程资料留存归档。

5.管控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1)在对各基层单位下达年度考核指标任务时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毫无压力,要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因历史遗留原因、工作性质、人员结构差异等不同的特点,在保证公司整体指标提升到目标值的基础上给基层单位分解考核指标。

(2)各基层单位在制订指标提升方案前要充分摸排本单位人员的学历、职业技能等级、职称等基本信息,为每个人制订差异化的提升措施,特别是对人才当量密度折算值低于1的员工,必要时采取“1+1”帮扶的措施,帮助其实现提升目标。

(3)为保证应聘高职务层次的人员(一般管理岗位包括主管、高级主管;生产技能岗位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具有与其职务层次相应的工作业绩。高级职务层次设置应控制相应的比例,按照申报人员综合考评排序择优聘用。同等条件下,凡在考核期内被评为公司级及以上优秀管理人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应优先晋升岗位职务。

(4)为培养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在职务调整时还应充分考虑“双师型”人才的待遇。

(5)在整个职务评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即考评过程公开、考核结果公示、职工代表全程参与监督。

6.管控体系构建的成效

宿州公司一般岗位及职务聘用管理办法的实施有效激发了一般员工申报职业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的积极性,特别是一线生产员工申报技师、高级技师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员工你追我赶、比着学的良好局面。公司员工中具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能力的人员大幅增加,“双师型”人才不断涌现,多人被评为网、省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专家,并有260余人通过岗位晋升提高了薪酬待遇。

公司的人才当量密度由0.91(2009年)跃升到0.9898(截止到2013年3月),增长8.06%,实现了人才指标的有效管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电力行业85个专有工种工作性质的不同,部分专业暂未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评审工作,如:营销的客户受理员、抄核收专业影响了相关专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公司的人才当量密度指标产生不利影响。部分员工由于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业绩证明材料力度不够,在申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和评审时不能通过,既失去了参与职务层次动态调整的机会,也对公司的人才当量密度指标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仅在市公司层面推行了岗位及职务的动态聘用管理,县公司层面的推进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及对策

结合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相关生产班组的业务整合,鼓励员工申报与自身工作岗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具备条件的鼓励其申报职称。

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快生产人员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技能鉴定前的培训,为员工顺利通过鉴定考试提供有力保障。

第5篇

一、2005年工作亮点多,成绩喜人

2004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优化环境、加速发展”这个主题,强化民本意识,自我加压,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是为民增收又创新纪录。通过不断拓宽用工市场、推行劳务派遣制度、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等措施,全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580人,年可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二是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保险扩面和清欠为突破口,拓宽基金筹集渠道,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去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26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4920人,分别完成市达目标的145%和487%,分别位居全市第3位和第1位。清理回收历年企业欠费957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年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总额达7411万元,位居全市首位,从而保证了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兑现率、及时率达到100%。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人心,出台并落实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和《迁西县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办法(试行)》,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另外,研究起草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办法,应广大参保患者的要求,在县城增设了两家定点药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四是人事人才工作又有新突破,为津西集团、教育系统、县医院、中医院等单位引进各类人才1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1人,研究生2人,为我县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街道办、县财政局、县计生局、教育局、自来水公司等单位招聘了152名工作人员,在我县营造了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先后被省劳动厅评为劳务输出试点先进县、“失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农保档案管理先进县”,被市人事局评为人事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问题急需解决,不容忽视

2004年我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想民、为民、富民、安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总量上看,还有很多下岗失业人员在千方百计寻找再就业机会,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从政策落实情况看,落实四项再就业补贴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从再就业服务情况看,再就业培训项目和规模需进一步增多和扩大,岗位开发力度不大,影响了再就业工作的推进。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中深入推行社会保险举步为艰;社会保险清欠工作虽然力度较大,但是欠费数额仍处于不断攀升的势态;工伤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急需解决。三是企业劳动用工关系需进一步规范。原创:非公有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展不快,用工随意性较大,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案件有增多形势。四是人才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还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三、确定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再创佳绩

(一)服务困难职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使用好再就业四项补贴,真正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落实四项补贴25万元。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按照个人申请、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推荐,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查,信用联社核贷的程序,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加强再就业培训,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开展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班和业余班,提高他们再就业竞争力。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00人,下大力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深入开展再就业帮扶行动,落实帮扶措施,给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更多的关爱。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增设服务窗口,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实行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档案管理、保障接续等一站式服务。全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二)实施富民工程,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重点扶持南部地区,将输出重点向南部地区倾斜,严格落实《关于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优先各类用工信息,按输出数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南部地区农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在县城重点开展输出前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在各乡镇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星火计划”培训,帮他们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推动我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方向转变。千方百计扩大输出渠道,大胆走出去,努力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广泛搜集用工信息,提高迁西在外知名度,创迁西劳务品牌,使我县成为“京、津、唐”环渤海湾这个金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加强对外出务工致富典型的宣传,选择一批靠劳务输出致富、靠劳务输出创业和围绕某一行业一村多人外出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报道,引导广大农民敢于走出家门闯市场,外出务工挣大钱。达到“输出一人脱贫一家,输出一批致富一村”的目标。全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当年实现为民增收2000万元。

(三)继续保持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势头

一是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遵循“低基数、低门槛、边进入、边规范”的原则,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城镇各类企业养老、失业保险全覆盖。全年新增养老、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各1800人。二是加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程,完善基本信息库,选择1-2个单位进行档案移交试点,并在全县全面推广试点经验,5月底前将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全部移交各乡镇(街道)管理。同时指导各乡镇(街道)组织企业退休人员有计划的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和互助服务活动,保证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全面落实《工伤保险条例》,狠抓软硬件建设,规范业务管理,强化工伤保险费征缴,实现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目标,为企业的正常生产、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环境。严格鉴定工伤等级,及时审核待遇支付。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以失地农民和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农民为重点,制定了我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方案,选择经济条件好、失地农民多的行政村进行试点,为我县进一步研究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积累经验。扭转农保工作停止不前的被动局面。五是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本着“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合并工作环节,缩短办事周期,筹建一个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险合一的、高标准的社会保险业务服务大厅,提供社会保险登记、申报、核定、缴费、待遇支付等“一条龙”式服务。

(四)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健全审批、考核等制约机制,实行随机抽查与定期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增大监控跟踪考核力度和密度,切实维护医疗保险政策的严肃性。进一步改进门诊特殊疾病医疗管理,规范医疗费报销程序,节合理有效的利用基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市内转诊人员和异地居住人员的医疗待遇,解决参保人员因异地居住而造成医疗待遇不平等问题;建立公务员重病医疗费补助制度,规范公务员补助余额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确保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因病致贫的特殊群体能够病有所医;适时推进企业补充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效益较好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三是建立适应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办法(试行)》,有计划、分期分批的把企业离退体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实现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500人以上;启动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办法》,解决自谋职业者、无固定职业者,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保改革的实惠。

(五)规范劳动关系,为民营企业创造和谐环境

一是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大力改善我县农民就业环境。开展劳动力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对全县11所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整顿,从根本上净化我县劳动力市场,维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开展送就业政策下乡活动,利用各乡镇的流动集市,进行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并把正规的就业信息直接送到了农民手中。二是狠抓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及时总结劳动合同试点工作经验,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推开原则,在各乡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进行推广。原创:同时为防止出现霸王合同、有侵害劳动者权益条款的合同产生,积极做好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使我县的合同管理更加规范,维护劳资双方权益。三是不断强化劳动监察力度。严格贯彻《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行坚持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监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

(六)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树立“人才工作跟着项目走,人才工作为项目服务”的观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制定人才引进规划,通过定向招聘、假日服务、合作开发等形式,为全县项目建设引进各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缓解人才需求。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鼓励县内各种人才到企业工作,出台适应迁西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充分的保障,开通一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办好办活人才市场,增加开放场次,多渠道、多形式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3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人,柔性引进人才5人。

第6篇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是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就经济尚欠发达但极具优势和潜力的__来说,抓好人才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们要以贯彻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契机,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为__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一届县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要顺利实现县委确定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吸纳资本、引进项目、激发活力,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我们要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吸纳人才、集聚人才,以更务实的作风管理人才、使用人才,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浓厚氛围,创造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建设事业快速推进的生动局面。

第一,在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上,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环境、资金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要把服务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使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谋划和加强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第二,在人才培育导向上,牢固树立以用为本、量质并举的理念。有了人才,最重要的是要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评价人才不能只看他说得怎么样,更要看他干得怎么样。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既重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尽量扩大我县人才的总量,又要注重突出重点、因时而异,着力提升人才的质量。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打破身份壁垒和体制局限,特人特用,促进优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只要是优秀人才,只要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论来自哪里,不论是什么身份,都要放到重点部门,关键岗位。

第三,在人才选拔使用上,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惜才、识才、用才理念。坚持在项目建设一线、化解矛盾一线、维护稳定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让干事、老实、正派的人不吃亏,让投机钻营的人不得利;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选用人才,避免用“论资排辈”观念和“求全责备”思维限制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第四,在人才结构优化上,牢固树立充分调动两个方面人才积文秘站:极性的理念。坚持一手抓现有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立足县域内现有人才队伍,以盘活为目的,以激励为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使各类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全力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一手抓外来人才吸收引进,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想千方、设百计引进各类急须人才,弥补我县人才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通过两手齐抓,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

近年来,我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县人才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县委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实施引才计划、育才工程,全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县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0863名,占全县人口的4.6%。其中党政人才2067名,专业技术人才6092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28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7833人,高技能人才3736人,社会工作人才107名。三是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1511”培养计划、企业人才振兴计划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党政人才队伍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358人,占干部总数的65.7%;专业技术人才人才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181人,较20__年相比有明显提升。四是人才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__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工作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发挥潜能的环境明显改善。五是人才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县各类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人才总量仍不足。截止20__年12月,我县共有各类人才20863人,万人拥有量仅为443人,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层次还不高。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1人,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仅有10余人。三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人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等不够合理。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集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不足, 民营企业人才稀缺,人才的潜性闲置与显性短缺并存。四是人才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仍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等现象。为此,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正视问题,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针对性

要按照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坚持自主培养与开发引才相结合,以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开发建设。

第一,围绕发展大力引进“六类”人才。发展产业、壮大产业,没有高层次专业人才作支撑,就无从谈起。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有些人才非常急需,可现在我们没有,短期内又培养不出来,只能搞“拿来主义”,积极从外面引进。一是要突出重点。当前要紧紧围绕推动__跨越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的需求,大力引进“六类”人才(工业经济的创业人才、生态农业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规划的高端人才、绿色发展的领军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级人才、社会公共事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全县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要解放思想。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选人用人,不能“武大郎开店”,比自己个子高的都不要;也不能怕丢位置,担心好不容易空出的位置让别人占了。三是要坚持五湖四海。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视野,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凡是事业需要、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大胆选拔任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要像招商引资重点招大商、富商一样,重点引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从而更好的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7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合力

1、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为抓好端正行风政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按照县委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制定了经济计划局《Xx年“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建立了全覆盖工作责任制,从而形成了全局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推进机制,加速全局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法行政秩序。

2、实行管理权力运用的公开透明。完善了职责公示、公开,对各位领导、办公室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分工、公示,划定了权力边界、责任及运用权力的监督方式;与规模以上企业和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形成端正行风政风社会监督网络。全局建立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制度规范,形成了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合力。

3、加强了监督检查、跟踪问效。按照责任制,今年以来,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局性端正行风政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大检查,按照基层企业和部门的信息反馈,对个别办公室的工作组织进行了2次个别抽查、检查,召开了阶段性工作总结会议1次,以上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全局性行风政风的好转。

(二)搞好公共服务,努力为企业经济运行排忧解难

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我们努力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点、重点、焦点问题,确保了企业经济运行的有序运转。一是积极深入企业搞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企业传达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宣传拉动内需、促发展、保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建立起政企信息通道和对话机制。年初以来,共深入企业 Xx余次,向县委、县政府反馈企业需求、促成县委、县政府召开了Xx次涉企县领导现场办公会议,为Xx×等15户企业解决项目立项、在建项目选址、土地、环保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运力等难题35个。二是积极依托信息网,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类政策、技术、人才、产品等信息 万余条,帮助企业解决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难题。三是为企业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铁路运力瓶颈问题。四是积极协调银企对接。五是协调省中小企业局为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企业厂矿长,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至5月末,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实现Xx亿元、Xx亿元、Xx亿元、XxXx×万元、Xx×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三)强化市场监管,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依法建立市场监管机制。积极深入基层,协调工商、质监、物价、调运办等部门,强化了对消费品、农资、煤炭运营等市场的监督、检查、管理,规范了城乡市场安全运营秩序。打击整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了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入Xx个乡镇,上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中,帮助酒类生产企业和酒类零售企业进行备案登记。酒类流通实行随附单制度,保证了县域酒类流通的安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激励企业搞好市场营销。其中,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动力,大力引导、发展农家店连锁经营体系,现已建成×个配送中心、Xx×个农家店,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商品流通网络,为家电、其它工业品等商品下乡,拉动内需奠定了基础。截止至5月末,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Xx%。其中,家电下乡下乡家电XxXx台,完成销售收入Xx×万元。

(四)放宽市场准入,积极为建设项目提供最优化服务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转变投资理念,激发企业(自然人、法人)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审批环节,公示项目审批(审核、核准)流程及所需资料、办结时限、工作职责等,增加办事透明度、监督的可操作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为Xx余户企业跑省进市,为企业编制项目可研、论证、环评、立项等方面提供服务,仅此为企业节约差旅费、及其他交易费用可达Xx万余元。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了全口径对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规划。列入对上争取资金计划单位Xx个,项目Xx×项,对上争取资金计划总额×亿元,至少可拉动地方投资×亿元。截止到5月末,到位资金总额×亿元。

(五)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以赴搞好“项目建设年”工作

积极建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乱收费、乱检查、乱评比等不规范的行政行为,优化了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了服务外来客商热情接待制度,对外来客商,专人负责并向其详尽介绍资源、项目、政策、人文地理等情况,增加其投资的信心和决心。按照“六项”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快捷、方便、优质、高效的领办服务制度,解决了投资人在办理项目立项、批件、审批手续、注册登记等项工作中的难题,为项目和内外客商落户鸡东提供了最优化服务,保证了“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是重点项目。Xx年全县计划实施重点项目Xx个,计划投资总额Xx亿元,当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亿元,新增税收×亿元。以上项目正在按计划运行,截止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二是招商引资项目。今年重点计划开展30个项目的招商引资,计划招商引资额度×亿元。为此,积极开展了对香港、韩国、广州、厦门、江苏等国内外招商引资活动。其中哈洽会完成签约项目Xx个,签约额×亿美元。

第8篇

中国为什么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以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国内企业的生产都是走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人和投入的“三高”产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适合未来世界经济源流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赚取的是微薄利润,所以说我国以前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就是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的冲击一度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外贸出口量锐减到金融危机爆发前总量的10%,这是对我国经济过多依赖外需增长结构的冲击。这就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一直把这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宣传。其实,人均一平摊,我们人均资源拥有量就非常少,并且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非常低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仍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有些地方的石化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而另一方面,我国许多资源却进口,如我国石油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钼、铁矿石、大豆等的进口比例更高,这些都可能加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3.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处于重新洗牌的阶段,这种洗牌的过程,不仅表现在经济和金融制度上,也表现在科技和产业上。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源流,谁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中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因为转变经济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因而,中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内需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生结构的高级化。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单一性和一次性利用资源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已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能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那么怎样才能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呢?

1.加强人才培养。一是鼓励人才引进。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究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入股、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型 企业 专项资金

一、引言

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此后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均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创新型企业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保障。不过,与低成本制造业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之路要艰难得多。如何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问题除了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

二、案例背景资料

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创新强市,关键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A市企业的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居全国前列,为了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示范、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A市成立了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具体由A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A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科技局局长兼任。创新型企业建设计划一般以三年为一个任务执行周期,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立项组织、中期检查、终期验收和绩效考核工作。市科技局在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中主要负责拟定全市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市级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创新型企业,与企业签订建设创新型企业任务书,组织企业的申报和评审,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联合下达专项资金、会同财政部门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r。

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含科技小巨人企业资助资金)是根据A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方案》等有关规定,由市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A市创新型企业的资助资金。从2008年开始,对每个经评估认定的市创新型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的无偿资助,在认定的下一年度分两年拨付共200万元。自2008至2016年,A市认定创新型企业共140家。截至2016年12月31日,拨付140家企业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共6.3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创新战略、技术合作、品牌培育、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建设。

三、现阶段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管不力

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项目的管理中都存在着“重事前预算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的问题。A市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在实际操作中也同样存在下列问题:

1.伪造虚假经济业务合同和使用假发票骗取专项资金。如某有限公司和个别业务人员以职工培训费名义,伪造虚假的经济业务合同,并使用假发票骗取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

2.未实行专款设立专帐管理、规范核算。抽查的20家企业中,除3家企业按规定对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设有专账核算外,其余17家企业以台账或统计表等形式核算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均未设立专账核算,占被抽查企业的85%。

(二)创新型企业项目管理不规范

1.降低标准认定创新型企业。目前,存在不少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批把关不严,经常有一些主体不明确,经营规模、自身创新、技术指标等方面并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获得批准、立项,由此而导致项目的后续管理出现问题。A市抽查的20家企业提交的创新型企业申报材料,发现其中有4家企业的企业规模、技术指标在申报时点未达到创新型企业试点的基本条件,但市科技局仍将这4家企业列入A市创新型企业拟认定名单中报A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审批,并获得审批认定。降低标准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占被抽查企业的20%。

2.没有按规定抽取专家参与评审活动。目前,由于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人员数量和水平有限,而科技项目管理十分繁杂,很多地方科技部门都是将科技项目的前期征集、申报、评估、审批等环节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负责,但并没有对第三方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导致产生流程不规范、寻租、滋生腐败等问题。A市科技局组织的6批创新型企业的评估认定、终期验收等评审活动,根据《市科技评审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要求“开展科技咨询或科技项目评估、评审、验收、鉴定、科技招投标等项活动(简称评审活动)聘请专家原则上从本专家库中选取”。但前4批均由其委托属下C公司从该局另行提供的专家名单中人工抽取专家参与评审活动,这部分专家名单未按《市科技评审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专家库的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纳入市科技专家库统一管理和使用。

3.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项目过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采用签订合同(任务书)方式进行管理的项目,均应当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情况的中期检查。项目中期检查应当在项目承担单位自查的基础上,采用集中汇报、实地调查或委托专家实地调查、书面检查等方式进行。A市科技局创新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部委托C公司对第6批认定的20家创新型企业开展项目中期检查。但C公司仅对企业报送的中期检查汇报材料进行资料审核,没有到企业现场进行检查,就作出全部企业中期检查合格的建议结论,并得到市科技局审核批准,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4.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创新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验收是以合同(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参考其他验收材料对项目的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配套(自筹)经费是否到位以及使用是否合理规范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组织管理情况等,在未设定权重分值的情况之下,任何一方面不达标即视为未通过,科技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资助项目进行严格验收,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A市科技局在对某化学有限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验收意见为“该项目已完成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意通过验收。”但检查发现,该公司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比前年增加了3.96亿元,未完成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任务书中“项目完成后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主要验收考核经济指标,验收意见不符合实际情况。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也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隐患。分析其原因,一是资金拨付单位在项目考察、资格认定、资金拨付、项目验收、项目效益等环节监督不到位,重拨款轻监管;二是专项资金用款单位专款专用意识不强,自觉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观念淡薄,专业素质不高,项目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无来源,申请资金的动机不纯等因素造成了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资金达不到效益最大化。。

四、改进创新型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建议

(一)构建科技项目信用系统,完善考核问责制度

A市科技局应将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单位、评审专家纳入科技项目信用系统管理,完善考核问责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人员采用黑名单记录,禁止其进入科技项目评审、认定、实施等相关环节,禁止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进行财政补助,并禁止市科技局系统内单位向存在`法违规行为的单位采购货物或服务。

(二)修改完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方案》

对降低标准认定创新型企业的问题,市科技局应修改完善《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方案》,一是向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如实反映执行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争取领导小组能结合市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和市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及重点领域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重新修定认定创新型企业试点基本条件。二是增加对未按规定执行的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相关违规违法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加强项目监管。

(三)将创企评审专家名单纳入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库统一管理和使用

对项目评审中专家遴选存在的问题,建议市科技局根据《市科技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市科技评审专家库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将创新型企业项目专家名单纳入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并从该专家库中抽取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和创新型企业的评审活动,以规范创新型企业项目专家库的建设、使用、管理,发挥各类专家在市科技局创新型企业项目决策过程中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避免发生因人为因素造成不公。

(四)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

市科技局应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严格审核相关企业申报资料,把好审核关,保证认定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应在项目中期要求企业对项目阶段完成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并到现场对照企业自查情况进行实质性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会同财政部门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并制定对专项资金专账核算管理的统一操作办法,使资金使用单位明确在设账管理等问题上的具体做法和要求,达到有效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效果。项目完成时,市科技局应严格执行中央和市有关管理规定中对项目终期验收和绩效考核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任爱莲.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审计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10(04):68-70.

[2]杨友才,梁岳.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42-49.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行政执法;专利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专利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也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办案量达13123件,同比增长71.4%。鉴于电商领域专利侵权行为较传统专利侵权纠纷而言具有隐蔽性强、更新快等特征,因此,在实际执法工作中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电商领域专利执法维权的协作机制。

1电商领域专利侵权判定标准与责任划分

电商领域专利侵权与传统的专利侵权行为相比,其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而且更新更加快速。加之法院在实践中判定电商平台专利侵权责任中凸显的诸多问题,要解决电商平台的责任问题,主要涉及对于知识产权间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的认定。

1.1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主体性质定位

根据当前电子商务的实践来看,电商平台类型大体包括自营型、非自营型以及联营型三大类。提供自营以及联营服务的电商平台一般承担直接侵权责任(消费者京东商城退货案),而非自营电商平台可能承担间接侵权责任。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是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卖家充当者的角色,在交易平台上出卖商品的信息;而买家则是受众者的角色,借助交易平台直接与卖家联系从而购得商品。在整个的交易过程中,电商平台充当的只是中介服务提供商的角色,电商平台将网络空间提供给交易方使用,用于交易所需的各种信息,这一特征也就决定了电商平台其既处于中介服务提供商的地位,又利用了网络存储的技术方法。

1.2专利侵权责任承担的判定标准

首先,对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理解,“知道”是指电商平台对于侵权行为存在明确的认知状态,“应当知道”是指电商平台通过相关的事实和标准可以推定出侵权行为的存在。相关的事实和标准就包括权利人的通知和合格的把关者的标准。换句话说,当权利人发出符合要求的通知时,可以判定电商平台处于“知道”的主观认知状态。或者,当侵权行为显而易见时,电商平台作为一个合格的把关者,可以判定其处于“应当知道”的主观状态。其次,何为合格有效的“通知”?建议可以参照《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被侵权人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应当采用书面通知方式。通知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在实践中,不同的电商平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各自能接受的证据材料,但都必须满足“合格有效”的要求。第三,对“必要措施”合理性的认定。《专利法》第六十六条对“必要措施”的采取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没有担保就不采取措施,这无疑是加重了通知方(权利人)的负担,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另外,对于“必要措施”的界定,应当给予一定的弹性。

1.3增设“反通知与恢复”程序的必要性

王迁认为《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在专利侵权领域应作限制性解释。因此建议将其规定的“通知与移除”规则修改为“通知、转通知与移除”规则,或增加“反通知与恢复”。针对“知识产权流氓”在特定节假日期间发送恶意侵权通知的现象,实践中有必要增设“反通知与恢复”程序,允许被控侵权的用户提出恢复被删除的内容或链接的要求,通过“反通知”将被删除商品重新“上架”,以维护卖家的抗辩与举证机会。

2国内电商领域专利行政执法的典型实践

2.1典型省市电商平台专利执法模式介绍

(1)浙江省。浙江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利保护力度,着力构造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浙江省率先出台《浙江省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与阿里巴巴签订《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电商领域专利保护实践工作。此外,浙江省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商专利执法调度中心,建立维权协作长效机制。

(2)北京市。2015年12月29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京东商城签署了《共同推进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工作备忘录》,共同建立专利侵权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建立保障消费者、电商平台运营方、商家和社会公共秩序为一体的电商领域专利保护制度。

(3)江苏省。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印发《江苏省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启动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还与中国(江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苏宁易购共同签署《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合作协议》,探索设立“快速通道”,直接针对苏宁易购电子商务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援助。

(4)四川省。《四川省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出台,旨在构建打击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假冒行为的快速反应、快速打击、快速协作机制。

(5)辽宁省。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联合检查专项行动,电商平台在审核确定后采取断网处理,推进网上执法与实际执法相结合。

(6)广东省。广东省电商领域专利执法主要包括选取重点交易平台加强沟通协作、通过“正版正货”树立正面典型以及制定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维权与诚信档案管理规范等。2.2典型省市电商平台专利执法模式对比通过对专利执法模式的介绍,可以将执法模式从法律政策完善、执法资源整合、电商企业合作、调度中心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3武汉市电商领域专利行政执法现状与挑战

根据《湖北省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商普及率达90%,中小企业电商普及率达70%。“十三五”期间还将打造电商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园建设等十大工程,同时配套启动技术创新跨境电商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推广、电商人才引进等19个专项行动。武汉市高度重视电商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加强电商领域的扶持和保护力度,促进电商的良好发展。

3.1武汉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态势

2013年,湖北电商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2015年交易额达1.1万亿元,位列中部第一,到2016年交易额接近1.4万亿元,较之2013年增长1倍多。武汉市电商产业在地理区位、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从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看,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知名电商纷纷在湖北投资落户。在电商产业扶持政策方面,不断加大对电商的引资和扶持力度。在电商配套服务体系方面,京东华中物流基地、国美和苏宁仓储设施、顺丰国际货运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对武汉市电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武汉市电商领域专利执法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大对生产、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领域涉及的专利商品和技术的监管,加快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监管工作机制。2016年全年开展专利行政执法检查36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涉及专利的商品89000多件,较之上年增长近40万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335件和调处各类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13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1%和190%。建立了专利侵权纠纷快速调解机制,将纠纷处理时间缩短近一半。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互补与衔接问题;一方面为法院专利纠纷案件提供行政执法方面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专利侵权的判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武汉市电商领域专利执法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挑战。基于电商起步较晚等原因,武汉市电商专利行政执法体系较之浙江、江苏等省份还有待完善、典型电商企业的培育与引进工作有待加强;基于专利行政执法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大量人才流向北上广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队伍培养和优秀人才留驻等问题。基于湖北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有效的跨境电商企业监管机制和快速便捷的专利执法协作机制有待探索和实践。

4武汉市电商领域专利行政执法机制完善

结合武汉市电商专利行政执法现状,从政策体系、执法协作机制、加大监管和宣传、加强示范企业维权以及维权队伍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对策。

4.1电子商务专利执法政策体系的完善

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纷纷出台了本省内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专项行动方案。武汉市可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文件精神和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索,适时出台《武汉市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指导意见》和《武汉市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方案》,为本市电商领域专利执法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有力保障。

4.2电子商务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的完善

集成各方优势完善电商领域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以及专利行政部门多方力量的优势特点,集中各方优势力量,合理配置专利执法的资源,规范专利执法流程和协作程序,共同推进武汉市电商领域专利纠纷的有效解决。

4.3加大对知识产权监管和宣传的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监管和宣传力度。结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借鉴浙江、北京、江苏的电商合作经验,指导和帮助电商企业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将多次侵权、滥用诉权、虚假诉讼等恶意侵权的电商企业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管理。

4.4加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建设

加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执法维权。与电子商务重点企业签署《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合作协议》,可借鉴江苏省“快速通道”的经验和措施,完善专利侵权投诉快速处理机制,通过专项行动推进执法长效机制建设。

4.5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队伍的建设

加强专利维权工作队伍建设。专利行政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必定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由企业人员、中介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学生等多方优秀人才构成的维权援助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解决电商企业具体问题。

5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日新月异发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作为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武汉市在借鉴浙江、江苏等典型省市专利行政执法模式的创新经验的同时,也要紧密联系本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探索。伴随着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如何进一步优化本市电商领域行政执法的环境,提升电商领域知识产权综合治理能力,仍是未来电商领域专利执法研究工作中所必须加强和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周斌.专利行政执法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建议[J].法制博览,2017(1).

[2]刘迪.刍议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者专利间接侵权中“通知———删除”规则的完善[J].电子知识产权,2015(6).

[3]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J].知识产权,2016(3).

[4]浙江省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J].今日科技,2016(6).

[5]雷闯.我省电商“十三五”规划出炉[N].湖北日报,2016-10-25.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形成新一轮民营企业投资热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各级乡(镇)场、开发区要建立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平台和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发挥我市工商联、市外商会、各行业商协会的桥梁作用,开展区域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商协会招商、上门招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接招商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协会搭桥、企业唱戏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重点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对接,促成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来投资落户。各辖区可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阶段,明确民营企业对接定位和引资重点。

(三)强化服务。各乡(镇)场、开发区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实施一企一策、保障项目用地、完善配套条件、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税协调等方面,加大对招商项目的支持服务力度。

三、工作目标

落实可签约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其中,合同项目总投资84亿元,协议项目总投资36亿元,形成一批质量高、规模大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项目。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四、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场、开发区,市工业办、发改局、外经局、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及市政府驻外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任成员。成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和增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办。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分工如下:

(一)各乡(镇)场、开发区负责制定本辖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策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制定推动产业项目对接落地的配套政策;调查摸清在外创业人员情况,并整理成册;组织开展民企招商项目推介、洽谈和对接工作;落实洽谈会签约项目和参会民营企业名单,建立滚动的项目台帐,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对接成果。

(二)市工业办负责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工作;牵头负责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的筹备工作;组织市级行业协会配合做好产业项目对接,督促各辖区民企项目招商及对接工作;建立项目对接工作月报制度,负责收集汇总产业对接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牵头协调解决项目对接落地中存在的问题;编发《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简报》,并建立招商网站。

(三)市发改局负责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接情况调查摸底并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做出规划;牵头编制招商项目目录;负责各地招商项目的审查把关,协调需要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

(四)市外经局负责牵头梳理、汇编近年来我市出台的促进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牵头编制市情和招商引资宣传册;进出口政策咨询有关事项。

(五)市工商联负责沟通省、市工商联系统的联系渠道,负责联络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市外商会,建立联络机制,邀请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参加省市项目对接活动,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牵线搭桥。

(六)市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负责相关领域产业项目招商对接,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七)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等协调做好招商项目落地中涉及的环保、土地、海洋、林地等有关工作。

(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人事局负责协调产业项目对接、落地过程中涉及政策咨询、工商管理、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等有关事项。市科技局负责协调有关科技项目的洽谈、咨询工作。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协调产业招商项目涉税事项。

(九)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监管办事处提出推进民营企业投资的融资服务措施。

(十)市政府各驻外办事处负责联系所在省市的知名民营企业、当地各类商会,提供对接合作信息,积极推荐投资主体和合作项目,配合市政府在当地召开的民企招商项目对接活动。

(十一)市委宣传部负责全市民企项目对接的新闻宣传工作。

(十二)市财政局负责落实活动对接及会议预算经费。

五、筹备工作机制

(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各乡(镇)场、开发区要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具体分工,组织开展工作。加强与市级部门和商协会联络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好洽谈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建立协调工作小组

在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组、项目组、宣传组3个工作组。综合组由市工业办牵头,负责全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负责洽谈会的有关筹备工作;项目组由市发改局牵头,负责民营企业对接项目的审查,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存在的问题;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编制会议宣传计划,组织召开新闻会,邀请新闻单位,做好宣传报道,指导宣传工作。各组牵头单位要负责落实好本组具体工作人员的分工、工作职责的细化,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各乡(镇)场、开发区﹞从月起至今年底,每月日和17日前分别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对接成果。

六、进度要求

积极推进洽谈会召开前的各项准备和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做到第二季度有具体成效。第三季度有项目签约。各乡(镇)场、开发区要确定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洽谈会上签约。

(一)第二季度进度安排

1.尽快完成市情和主要产业园区招商宣传册、政策汇编、招商项目目录等编制。进一步完善与工商联系统、市外商会的联系,建立联络制度。市直相关部门组织制订本部门推进民营企业投资的有关政策措施。

2.各乡(镇)场、开发区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策划编制完成招商项目,制定出台有利于产业项目对接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项目推介力度。至第二季度底,各乡(镇)场、开发区要对接及审核一批协议或意向项目。

3.各乡(镇)场、开发区要全面启动项目招商对接活动,加强与全国民营企业沟通联系,组织到民营经济发达的主要省份、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开展招商推介和产业项目洽谈对接。

(二)第三季度进度安排

进一步深化项目洽谈、对接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汇总合作项目,审核、推荐上台签约项目、确定洽谈会会议方程,提出参会要求,邀请参会人员,完成洽谈会筹备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注重落实

各乡(镇)场、开发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全局的高度、战略的思维来认识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的重大意义,把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作为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积极行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主要领导亲自督促、全程推进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全面推进

各乡(镇)场、开发区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确保圆满完成所承担工作。要充分发挥在外创业、经商能人和各行业商协会积极作用,做好与全国民营企业沟通联络工作,吸引民营企业来投资兴业。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和乡(镇)场、开发区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作氛围,协调解决项目对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力推进项目对接工作顺利开展。

(三)发挥优势,主动对接,提高效率

各乡(镇)场、开发区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把优势和特色转化为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明确本辖区工作重点,梳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合作项目,主动与全国民营企业进行沟通联络,把引进民营投资与引进央企国资、台港澳资、外资结合起来,做细、做深、做好项目推进力度,为促进项目签约落地做好前期沟通协调工作,提高项目对接针对性、有效性。同时探索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

第12篇

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应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深刻理解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认识与实践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举办了地方高校校长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形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市场需求最旺而办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已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师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近年,学术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开发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国家宏观教育结构布局、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局限,系统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成果还不太多,特别是置于经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商业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商业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总结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径选择。加快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把握住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才能明晰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确专业转型发展目标和任务,才能把握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和难点,才能增强专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转”的问题。首先,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教育发展新战略,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式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动力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另外,为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2014年开始,国家同步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成为国务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商业经营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特别是具备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特征的工业4.0体系全面实施,将实现工业生产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人类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社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策略和新常态[1]。生产经营组织新模式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另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以B2B、B2C、O2O、C2C等为基本形式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突出车间纵向数字集成、产业链与供应链集成、多价值链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新商业模式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技术,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主张职业导向、突出适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越来越普遍地为业界所认同,进而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化、远程化、信息化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体验型、行动型教学体系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产业发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任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转型提质,人才转型提质要求专业转型发展。专业转型发展要求以现代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深化以提高学习需求、保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通过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予以体现和落实。事实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需要管理人才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让人乐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缺陷。近年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培养观念看,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同质化趋向严重,而忽视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训练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从培养定位看,主要参照名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定,目标定位普遍过高、过大,既没有考虑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又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看,存在重视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从培养过程管理看,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管理,而忽视实践实训环节监管,“放羊式”毕业综合训练普遍存在;从质量评价体系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参与不高,评价内容强调校内课堂基础知识学习质量评价,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监管和目标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当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内涵,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强调要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满足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力。作为紧密联系市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商管理类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和需求保障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转型的实质和内涵要求,只有把握专业转型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加明确专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专业转型重点、破解专业转型难点,进而妥善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转什么”的问题。教育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在解释教育的功能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进行,更不能人为地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而应该将教育置于社会整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和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2]显然,地方高等学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都应该遵循教育内外部结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具体到地方本科高校当前面临的教育转型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转换优化,实现教育与外部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需求。而所谓“专业转型发展”就是指专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内部结构状态以及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具体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转变,其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体现外部需求导向与内部需求保障原则和要求。据此推定,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从内部看,就是通过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定位的校正、培养质量的监控以及培养流程的再造,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需求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技术新发展、商业模式新特点等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选择。同志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决定》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倡导和践行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需求保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社会理解支持、师生全面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实现“四个观念转变”。一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即加快由传统专业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性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职业适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业务学习与就业技能、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学习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三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即加快外部压力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转变,突出学生需求保障,实现教学监督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外部引导服务与学生内部响应激励、扁平化系统管理与学习团队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四是教学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型教学观念向人本型教学观念转变,加强学生学习成才需求保障,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知识运用与素质养成、知识增长与成才发展的完美统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才能明确人才培养职责任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构建优良培养机制,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科技新发展、商业新模式,已经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专业是高校办学核心载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应该是四个维度的结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发展模式,定位过高难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还需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职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转变。就是要对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实现由传统的、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向新常态背景下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转变,把现代职业标准、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行业企业需求等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由原来单向从校内到校外输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向校内外双向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质量评价,使校政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诸环节、各层面,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流动和共享。三是教学模式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成长需求保障,实现由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体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校内外实训实习为主导、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求保障为目标的多元联动自主式教学模式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保障。四是质量评价标准转变。就是要对接新商业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校内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多元多层次标准转变,引进市场化专业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新方案,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育观念转变也好,培养定位校正也罢,其关键都在于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论证充分、设计合理、系统周密的实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转型工作本身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营造成本低、阵痛少、风险小的良好的转型发展环境,减小转型发展内外部阻力,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效益。科学设计工作方案应该立足当前新形势要求和自身基础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指导,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的核心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转”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决转型发展目标问题。从高等教育本质和地方高校当前内部发展需要看,人才培养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国家转型发展政策目标和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建设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种种外在形式,就会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决转型发展基本思路的问题。既然转型目标指向已经明确,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合作,在建设与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区域能力。从具体内容看,思路设计应体现五个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思维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各方面,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和行业职业要求对象化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队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学质量,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校企共同确定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共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五是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组建队伍,开展转型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施步骤看,转型思路设计还应体现酝酿准备、试点实施、总结提高等环节,在实施中改进、在改进后实施,尽可能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还要解决好转型重点和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前提是实现师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是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建设。此外,制定工作方案,还必须解决转型发展基本保障的问题。专业转型发展保障既源自专业内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设施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学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广度,还源自校外合作行业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力度。这些要素都应在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合理设计。

二、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充分酝酿、试点推广、总结提升等步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

1.明确校企合作导向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使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反映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需求。

2.改进校企合作方式

聘请校外专家加入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发展规划设计,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规划、诊断咨询和管理创新。

3.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企对口帮扶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专业进企业、企业进专业,集发展咨询、人才培养、合作攻关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二)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学校所在城市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的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5个学科专业模块,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和“电子商务与物流类”三大专业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方向融合,突出职业要求和从业标准,试办职业资格专题学习班。市场营销专业按照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产业要求完善专业模块,引进企业课程和人力资源,加大“互联网+营销”教学比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按照“规划设计、招聘配备、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职场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职要有你”、“模拟招聘”等专业特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旅游活动六要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学科竞赛指导和导游职业资格证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筹备申报酒店管理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按照“懂技术、会经营”的思路,对内整合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开发和市场营销管理资源,对外引进课程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筹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三)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环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和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研讨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模块建设和职业从业资格标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能岗匹配”、“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构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通识、专业主干、专业模块(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专业通识课程强化经济类和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服务于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对应专业方向和行业职业要求,开设以培养职业就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按照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或者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照“四年不断线,两个相结合”原则,建构四年全程贯穿,包括专业岗位认知、专项集中训练、专门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内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基地一平台”定位,建构融“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技术和管理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5.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互通、课程组设计、增加实训内容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引进微课、慕课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分段式教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开展职场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评价、引入计算机考试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四)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学科平台、合作攻关等方式,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通过行业顶岗实践、合作项目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深度推进“六个一”工程实施,切实提高在岗教学专业学识水平、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实力,增强教师行业产业发展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对接地方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约资源,加强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创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平台,申报2-3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励成果,建好10-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10-15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新一届系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征集研究选题,以企业研究选题支撑学科方向发展;突出服务区域能力建设重点,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特色学科方向建设。

3.凝聚学科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对接校企对口帮扶企业需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支持力度,改善学科队伍结构。

4.争创学科平台

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一城两业”,确定研究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专题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培育学科成果

以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加强对外合作和联系等措施办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对接终身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1.实行四年一贯导师制

全面实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励等配套制度,改善导师制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成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或参与学生导师管理,增强学生职业规划、学业学习、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制定校内学生学业导师评价细则,加强学生学业导师绩效考核,强化学生导师责任;制定鼓励政策、加大学生导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制度激励。

2.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以学生特色成长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控”的学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专家信息库,多渠道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奖学、助学等激励杠杆的示范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一专一品”职场模拟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致家长公开信》、开通家校微信平台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动平台,完善家校督学机制。

3.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开展SYB、SIYB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大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组建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招聘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指导。

(七)对接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认证的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按照现代国际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出国留学深造。二是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国外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国际合作能力。三是通过申报教育部各类公派海外学习项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历教育项目。四是通过争取和实施海外名师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聘请海外名家名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指导。

作者:朱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