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班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班会

时间:2022-09-27 15: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班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班会

第1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西安工程大学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2012年3月该校修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五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下,该校学生工作部(处)、思政部、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该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校教务处、思政部等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力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该校团委等部门积极扶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能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该校每年在五月至六月份结合整体工作安排,组织和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月活动。2012年5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在临潼举行,拉开了该校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普及健康知识。2012年特别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作了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热点问题·辅导策略》的主题报告会。还邀请了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咨询主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导师郑林科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完美幸福人生》的主题报告。在全校学生中组织了以“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我绽放”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和开展了以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各学院心理辅导兼职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了《国王演讲》、《听见天堂》等影视赏析活动。

同时,学生心理协会社团组织开展了主题社团活动。学院各班级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主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这些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该校还在学生中组织了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团体辅导、影视赏析、知识讲座、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来源:西安工程大学

第2篇

2017年大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策划书一

在大学里,生活要度过四年,当然也有三年或是五年,这些都是视情况而定的,不过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不少的提高,出现一点为题我们也要关注。

一、活动背景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在今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即,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懂得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

2、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三、活动宗旨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

四、活动主题打开心扉,畅游爱的海洋

五、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六、活动时间20XX年5月x号

七、活动地点体育学院18幢203

八、活动过程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思:XX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社、心理健康者协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与我爱我谐音,表明了心理健康节珍爱自我的主题,也充分体现了该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鱼: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选的。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火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首选的活动当然是5月。其次,鉴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由此导致缺乏的自己心理问题的认识,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2、介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及服务的内容。

思:体育学院心缘室盛老师心理互助员

3、班主任讲话

4、同学们讨论主题话题

鱼:同学们,让我们先用掌声欢迎今天来我们这里做客的朋友和老师们

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友情。可以说,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已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朋友们活着。朋友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远行万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那么,在同学们拳头大小的心中朋友又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友情这个话题。

话题一:什么是友情什么是朋友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

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话题二:友情是亲密的,要不得距离

话题三:友情是和谐的,来不得冲突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应当和谐,但产生了冲突该怎么办

2017年大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策划书二

一、活动前言及活动目的: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其对扩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全面提升自我品质,促进个人成长,特举行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大赛。

二、活动主题:与心相约快乐成长

三、活动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4月10日5月10日

五、活动内容和要求:

1、各系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先在本系部内开展预赛,通过内部评选后,选送三个方案进行校级评比;

2、班会内容需与心理相关,主题鲜明,能紧密联系学生和班级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征,融科学性、教育性、可操作性于一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心理元素,具体内容可自定;

3、心理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可根据比赛要求自行创作班会形式,创意新颖者可酌情加分;

4、选送的方案材料需包括心理主题班会策划书、总结等文字资料,开展班会活动的音像、图片资料,以书面和光盘形式提交。

六、评比标准:

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主题

主题鲜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10

内容

内容丰富,材料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时代气息,突出心理元素,有启发性;

20

方式

活动组织灵活,形式新颖活泼,方法运用得当,多种方法结合;

20

过程

结构紧凑,衔接自然,环环相扣,紧扣主题,活动进程有序,和谐、愉快、轻松、时间分配合理;

20

效果

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维活跃,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深刻,解决问题方案有效,活动氛围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0

总体印象

评委根据总体印象打分。

10

七、活动安排策划:

1、4月10日5月10日各系部根据活动内容和要求开展预赛,并于5月10日通过内部评比上报三个方案进行校级评比;

2、5月11日5月18日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心理主题班会评审组,根据评审标准对参赛方案进行复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3、5月18日在校心理网站公布获奖结果;

4、5月28日根据奖项的评定颁奖。

第3篇

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署(x教办学[2017]x号),进一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大学生关爱自我、勇于成长的心理健康理念,展示学生阳光心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经研究,在全校开展“3·20咱爱您”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绘制精彩 创意人生 关爱你我 感恩生活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6日—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与安排

(一)心理健康节设计大赛

为配合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举办心理健康节设计大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资讯中心LOGO设计、海报设计、书签设计,进一步宣传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该大赛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承办单位:艺术与设计学院 联系人 夏xx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人 娄xx

(二)辅导员心理技能提升专题培训

1.校外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主题培训

时间:2017年3月6日 地点:xx大学

参加对象:相关辅导员等

2.聘请专家开展校内专题讲座

时间:2017年4月下旬 地点:待定

参加对象:全体辅导员等

3.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地点:待定

参加对象:相关辅导员等

(三)心理委员培训

1.主题培训:我是小小咨询员

通过心理咨询技能简单训练,提升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指导心理委员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以心理为主题的活动,实现自助助人的目的,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有效实施。

参加对象:全校16级班级心理委员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2.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参加对象:学生骨干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程

1.主题与内容:对心理普查筛选出来的需要关爱的学生进行回访反馈(附件1),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爱他(她)们的身心健康,预防心理危机。对因心理问题在家休养或者经治疗后复学的同学(附件2),进行定期回访并反馈其思想动态。

2.时间:3月10日—4月30日

3.回访表汇总后于4月30日前将电子稿发至xx,跟踪表每月30日将汇总表电子稿发至xx,有特殊情况说明或者病例诊断的请将特殊说明和复印件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回访表和跟踪表汇总表见附件)。

(五)心理阅读沙龙

1.主题与内容:普及健康心理学知识,阅读心理学刊物,关注心理健康,体验生活中的有趣心理学现象,交流好书读后感等。

2.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

3.时间:3月10日—5月20日;每周一中午12:30—13:15。

4.成果:每班推荐一本心理读物,包括书名,作者,推荐理由(至少5人推荐)等,心理好书推荐表(附件4)发至xx

5.承办单位:数理与化工学院 联系人周晓飞

(六)母亲节“感恩父母”现场互动活动

1.主题与内容:让同学们把平日不能或不敢对父母说的真心话表露出来,一声“感谢”,一份“祝福”,一语“道歉”,用最简单朴实的语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2.时间:5月12日12:00—14:30

3.地点:xx路校区 第二食堂门前;巫山路校区 学生生活区

4.承办单位: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联系人 周xx

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 陆xx

(七)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1.非毕业班主题与内容:“大学,我要这样度过”。非毕业班级以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帮助学生正确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2.毕业班主题与内容:“毕业、就业、创业”。各毕业班级要紧密围绕该主题,通过班级心理互动恳谈会,引导学生理性平和、客观辩证地认识创业、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形成恰当的创就业期望值,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接纳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激发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3.时间:5月下旬

(八)现场心理咨询及有奖知识问答

1.主题与内容: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时间:5月25日中午11:30—13:30

3.地点:xx路校区 第二食堂门前

巫山路校区 学生生活区

4.承办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联系人 郭xx

大学生心理协会 联系人 鲍xx

(九)心理电影赏析

通过心理电影的欣赏,让同学们在放松的同时学到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内心空间,完善自我人格;同时,活动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影片播放具体时间地点另定(详见各时间段的宣传海报)。

承办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联系人 冉xx

教育与人文学院 联系人 陈xx

(十)校园生活心理情景剧大赛

心理情景剧将紧密围绕上级文件主题展开,具体活动安排将另行通知。

承办单位: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联系人 刘xx

第4篇

大学三年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学到应用于今后工作的专业知识,更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学校、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将是一件非常有益、非常重要的事情。

1.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最突出的时期,现实中面临生活、学习和人际交流等方面困难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就业困难、恋爱受挫等。

一些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希望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教,过所谓的“独立生活”,但是初到一个陌生的校园环境时,一些学生没住过校,从未体验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出现想家、想父母、想高中同学、朋友等现象;另外一些学生觉得所读学校的环境、条件设施等和其期望的存在较大出入时,导致产生失落、不满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有退学的念头。这些问题都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集体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人际关系要比高中复杂得多,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渴望获得其他同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展现自己的才能;渴望为班集体建设出力,成为班干部;渴望友谊,找到知心朋友;但是不能很好地与性格迥异的同学相处,同学间为一些琐事出现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和化解,导致出现冷漠、敌视、猜忌等现象,使他们产生情绪压抑和焦虑感。

由于高考报名、录取等原因造成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便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整天以玩游戏度日,精神空虚、情绪无常,经常旷课,这种现象不仅会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不良后果,而且还会对周围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此外,随着高职收费标准的提高,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来源,经济负担过重,怕受到同学的歧视,也会给这些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常常处于忧虑之中。比如出现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学习困难、挂科过多、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经济贫困等现象。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校期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生在面对现实和期望的巨大落差时,心理不能承受压力,容易产生不健康的情绪。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舒缓情绪,保持平和心情,化解心理矛盾。

(2)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潜能,修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高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高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及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解决“需要”和“发展”的问题。它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和改善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活动、班会活动、主题讲座等,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客观地、冷静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主动地、顺利地与人进行交往、沟通,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心理的和谐稳定发展,形成比较健全、比较积极地人格。

3.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或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海报展览、短期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来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集中授课时间短, 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学校应制定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制度, 并督促检查,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严谨化、充实化、合理化。这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2)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学生们应自觉地多读些心理方面的书籍,从中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增强自信心, 这些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另外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 如体育比赛、演讲、作品展等,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做到优势互补。多接触好的书,向上的音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远离不文明的行为。

(3)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演讲会、艺术节、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相互沟通交流水平。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利条件,不仅能让他们从普通的生活中懂得提取和发现美得存在,还能在潜移默化地缓解、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安全预防机制: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及时汇报班级同学的近期心理状况;每个系部设立一名主管心理安全辅导员(持证上岗),对存在心理安全隐患问题的学生进行多途径的有效排查和积极疏导教育;学校开通心理热线、心理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小屋”,专人回答和接待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另外在新生入学初,通过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排查,排查新生中是否存在心理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重点访谈交流沟通,对问题严重的学生送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的再度恶化。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尽最大可能地优化学生们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们身心发展规律日益完善和健康起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 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02).

[2] 郭晋武,佘双好. 大学生心理控制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1994(05).

[3] 张淑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透明性与差异性问题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

[4] 杨雪花,戴梅竞.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02).

第5篇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员

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 489 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 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至2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工作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才能迅速有效的增强学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鉴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琐性和非专业性,要求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不现实的。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当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之提高心理素质。

辅导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发展模式”这一思维路线,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开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并把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放在首位。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类人群:一是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部分学生虽能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疾病而不愿意告诉他人,也碍于面子不愿意找专业心理教师咨询。

辅导员对这两类人群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工作的各种时机(谈话、班会、社团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谈话、宣传、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察觉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行为,使之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心理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见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进一步澄清自己、解除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3)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公认。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提高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向辅导员、向心理咨询中心、向朋友、向同学求助。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在学生的主动求助中得到解决。

(4)普及心理调试的方法。大学生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的期待中、在就业压力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辅导员们也不可能总是适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要教会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当他们出现焦虑、紧张、悲伤等情绪问题时,能使用这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员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辅导员成为发现学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首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的本身,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健康进行判断和鉴别;其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后面的处理程序。学生问题如果属于常见的正常范围的心理冲突问题,辅导员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如果属于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属于心理异常等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时,则要及时转介给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治疗。

1.3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员

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

首先,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

其次,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配备辅导员。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等。同时辅导员手中也掌握了大量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如学习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与弱势贫困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经常遇到这类的问题,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验和方法,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这些问题的咨询能力和咨询效果。

2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2.1 做好知识储备

目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辅导员占总辅导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甚至许多辅导员是理工类专业出身。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辅导员须主动参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2 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重大积极的人格改造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也有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和平台。

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联结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有助于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及信任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求助辅导员,并会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方式使得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的建立可以有许多渠道和方式。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培养和蔼、可亲近的人格特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情感维系;其次,辅导员可通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和依靠;再次,辅导员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的解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3 注重心理教育实践和积累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辅导员不断的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摸索。不断的总结自己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经验,提炼总结出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特点,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同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并利用多层辅导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辅导员队伍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做为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所有的心理健康任务揽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这是辅导员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能胜任的。

但是,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协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同辈等多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和充分利用体系中的有效部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达到心理辅导的深度和效力。

2.5 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拥有许多与学生接触的平台,如谈心、班会、学生活动、党支部、社团等。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揉进辅导员的工作平台,实现辅导员教育的多功能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开辟新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辅导员博客、成长沙龙(含学习、情感、交际、职业规划、抗压能力)、互助小组、团队素质拓展、专题心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16).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每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本文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参照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在校大学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具备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为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及时与辅导员进行磋商,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是他们具备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既可以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初步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其持续跟踪。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 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暂时缺失、大学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如果能抓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完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大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完善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讲座或班会的形式向大一新生介绍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学校可利用的心理健康资源等;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新生的孤独感;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与新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新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树立新的目标;以游校园的形式带新生游览校园,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等。

3. 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大学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心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诸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茶话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心理剧及朋辈咨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及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心理社团也是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协助学院进行各项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最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大学生最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一,举办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宣传周可以围绕某个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答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学图片展和以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以文章、图片、视频、问答、留言等方式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利用QQ,建立QQ群,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共享,也使心理健康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之间、心理委员与本班学生之间及班级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及时。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它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对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独特的效果,能达到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困扰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坚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开展:预约咨询和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

预约心理咨询是有需要的学生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预约的咨询方式。

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则是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筛选出一类和二类学生,先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进行约谈,如发现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则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中心。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而且他们大都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尤其适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咨询。

(三)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由于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安排,因此不能立即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热线的特点则是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朋辈咨询的优势在于,朋辈咨询员们也都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和求助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求助学生的问题更能理解和接纳,同时,由于朋辈咨询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督导的,这就保障了他们咨询的有效性。因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深一步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 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

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班级为一级预警,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组成,负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同学要立即上报给系(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院(系)为二级预警,各院(系)领导、全体教师、宿管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当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时,院(系)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干预,并迅速上报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为三级预警,当经过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浪. 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5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第7篇

一、构建网络辅导平台

网络克服了空间距离的障碍和避免了个别情况下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缓解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紧张与大学生心理需求旺盛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辅导员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网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信息版块,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在网上和学生交流跨越了时空界限,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提高了工作效果和效率。

二、尝试朋辈辅导

类似于教学活动中常说的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它是指年龄相仿者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给予心理疏导,提供等同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促进辅导者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最亲近的人,通过组织朋辈辅导,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朋辈辅导员就是“同在屋檐下”,生活在大学生中间的学生,容易发现问题,能更及时提供帮助,弥补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难于获取学生信息的缺陷,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挑选心理阳光健康、思想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组建“太阳花”、“心桥社”等社团,并及时对组织成员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三、丰富辅导方法

首先,将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日常积累、发酵而来的,一些小的问题一旦遇到茫然、失望、空虚、无助等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就有可能酿成不堪收拾的严重后果。但这些小问题只要及时给予引导、沟通、疏散,大多数的心理阴霾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其次,辅导员因为学习、生活上能够密切接触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考虑从最基础的、最实际的小事出发,信息工程学院利用班级心理委员和班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负责解决同学之间的思想小疙瘩,解决不了的随时上报班级辅导员和院系心理辅导老师,棘手的心理问题上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最后,通过定期召开年级例会、班会,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从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及学生敏感的爱情观分析人生、剖析生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集中到健康积极学习、生活轨道上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高、见效慢的教育活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重于治疗的特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尽早解决非常重要,仅凭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高校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强化辅导员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配合高校从临时处理到常规教育转变心理教育策略,力图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添砖加瓦。

作者:韩淑华 臧运洪 单位:黄淮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第8篇

关键词: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正处于青年中期。然而大学生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与社会上的青年等同。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教育的一大难题和重任。传统的教育里,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专职辅导、班主任以及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康教育者,应该要和学生接触最多以及熟悉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任课教师,每周都与学生见面一到两次,可以注意到学生各种表现,观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重要角色。由于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又涉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辅导员成为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导者。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尽早进行疏导、解决。但高校的辅导员岗位,往往是一个年级设置一个辅导员,这就意味着一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落在辅导员身上,如此,辅导员就是拼尽全力也无法单独完成这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方式明显滞后,跟不上学生思想实际,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和活力没有激发出来。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还很脆弱的时期,开始接触并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心理负荷超载,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由于缺泛良好的引导,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也没有勇气踏入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知道他们有心理问题。所以,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通常变成了摆设部门而已。

三、任课教师的角色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担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与学生进行交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怀学生,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集体的带头人。因此教师必须通晓社会心理学,善于运用社会心理学来协调学校集体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与学校领导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其次,教师是心理卫生的治疗者。教师还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由于社会竞争性增强,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胆怯退缩、多疑抑郁;有的学生郁郁寡欢、情绪不佳;有的学生孟浪冒失、喜怒无常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毫无疑问地要充当心理卫生的治疗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和痛苦后,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学生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学活动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能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见面最频繁,因此,教师能够经常观察注意到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表现。在平日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经常引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引发大学生的讨论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教师发现大学生有孤僻、嫉妒、自卑、冲动、抑郁等不良心理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相关的例子,让他们意识到与人交往的有益于视野的开阔、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自己做个实干的人等。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潜在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立即进行引导。

五、结语

任课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可以取代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校仍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校墙报、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家长等都要各尽其责,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的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参与心理辅导 职业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①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②心理健康教育片面针对心理有困难的大学生,而不是以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同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只能聘请心理学专业课教师或政工人员参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现状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辅导体系。由于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原则都与大学生有密切的联系,辅导员在学校心理辅导三级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

(一) 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

首先,在大学生的眼中,辅导员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又要成为其知心朋友。大学生刚入学的时间,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交流的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同时,离家比较远,来自家庭的支持相对性的大量减少,又与社会真正接触的比较少,而来自宿舍同学、社团、以前同学的影响相对增加。此时,大学生最需要来自与他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留校或外校聘任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生担任,这些辅导员求学期间,绝大多数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相对地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同时,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其比较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年级的增长,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习、情感、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心理辅导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做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团建等)、贫困生评定与勤工助学、安全维稳工作、社会实践的组织、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求职就业辅导等。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现状、生活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有针对的、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再者,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原则上到其专业背景相近的院系任职。因此,辅导员相对熟悉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选择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这极大提高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最后,作为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可以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各种可以的力量,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班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重,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相关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属于学校德育的工作范畴,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辅导时,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果心理问题是由认识层面导致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承载了家庭和社会巨大的期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起极大反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这些心理问题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业上的优势不在、学校生活不适应、爱情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业方面的困难、人生发展定位不准等等,甚至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这些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即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不正常范畴,根据ABC理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问题。在认识改变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是有责任、有能力参与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能、方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学院选聘辅导员一般录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很多辅导员在校学习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另外,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这也影响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差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国家、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工作;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为大学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的谈话,有可能作为大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标准;而心理辅导就没有这方面的利害关系。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解决的是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思想多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分析并解决其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问题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工作的原则、性质、手段、任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这就给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很多的障碍,辅导员不仅要提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新学习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这就使得辅导员不仅要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而且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解决大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与此同时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

三、将心理辅导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存在着较强的职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劣势。即高校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先天不足,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比较差,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定位的偏差,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不仅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并在相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辅导和疏导,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第10篇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三)融入校园文化。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构课程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24-02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广东省文件精神,关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广东高职院校是广东省高校的一支勇猛的生力军,已经占领了广东高校的半壁江山,无论从招生的规模和学校的数量,都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的速度,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力量。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国外许多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心理化课程化”的研究,即把“心理教育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在内的国家他们都重在养成教育,重在课堂内外中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重视爱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等。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为塑造国民的良好的基本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定性不当。从实践上存在不良倾向:过分强调学科化,忽略实践运用;偏重医学心理学科,过分强调心理治疗;过于依赖心理测验;只强调学生而忽略教师的心理健康;偏重学生个别咨询,忽略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建设、课程教育研究。有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当成选修课程,有的近年来当成必修课程。存在问题不少:系统性、整合性、开放性、实效性不够。尤其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作为体系研究的寥寥无几。真正体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特色还未形成。

我省毗邻港澳,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职大学生不仅面临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实践性、选择性、开放性、差异性逐步增强,提高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为重要。探讨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成长上、在社会实践能力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异同,重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均需要从开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和竞争力出发。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因而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更加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工学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性更强的特色,对高职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我省的技术骨干力量,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将对高职院校的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繁荣有重要作用。

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特色

1.在教学与管理上:我院整合心理课程课程结构,突出科学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在全省率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且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

2.在培养目标上: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心。

3.在教学内容上: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设立心理素质研练场地,与思政教育、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溶于一体,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怎样才叫爱自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

4.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聘任辅导员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将教师队伍扩大,从而对学生达到从生活上、从学习上、从恋爱方面、从人际交往、从对待挫折等方面都有教师亲临指导,而且具体。

5.在教学覆盖面上:将课堂范围扩大,设立心理研练室,就是重构课堂,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必修课开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

6.在改革创新上: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性团体训练,不看重考试,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成长作为评判成绩的标准。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建立了师资、教材等有效的综合评估平台,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注重了整合心理课程教育结构的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

1.实效性: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挖掘高职大学生的潜能,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EQ情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具有实效性。

2.针对性: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强化渗透于课程与课堂之外的实践之中: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训练结合起来,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将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服务经济、服务社区,注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3.灵活性:灵活的整合教材和师资的分配,将有声和无声教材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与团体辅导,班集体与全校的讲座结合起来;建立专兼心理教师队伍: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演练中心,注重整合课程系统平台的灵活性。

4.开放性:将课堂范围扩大,重构课堂,不仅开设选修而且当成全校性的必修课开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将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与班会,将专业课与公共课,理论与实践课结合起来,校园的多种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氛围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整体育人教学效果;注重了课程系统的开放性。

5.重能力型: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能力和素质的多样形式,设立多项奖励措施,特别是设立学生心理演练场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注重了教学场景的创新性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1)高职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认识,强化认知能力;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爱的能力训练;(2)对高职大学生幸福素质教育,强化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训练;(3)对高职大学生的(口才、交往)人际交往突出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中的培养,在服务社会、工学结合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责任、毅力、耐心、独立能力)训练,强化意志品质的训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面试心理分析、创业心理分析等,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探索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规律,更好的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合格的人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和目标。

三、结语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思考着、自然性、人文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辅导员 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在口号上和政策上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却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合理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这其别是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知识的匮乏,不能做到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疏导,有的甚至会激化学生内心矛盾,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深化了学生的心理矛盾,刺激了学生的情绪。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即围绕学生展开,学习心理咨询对辅导员来讲,是自我素质的提升,更是学生管理的必须。

一、中国大学生心理情况现状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社会和环境较20世纪初更加复杂、多变。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换适应性并不高,面对大学这个新生的环境,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往往呈现出对学校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种种不适应。大二、大三的学生在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随即出现了学习问题和恋爱问题,例如:网络成瘾问题、失恋、恋爱困惑、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惑等。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大学阶段的迷茫和困惑期,仍需要重点关注。对于大四阶段的毕业生,往往存在择业问题,这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转型期,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需要辅导员着手辅导帮助。综上所述,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都会因为处理不好相应的问题而产生心理的困惑和疑虑,长时间的困惑和疑虑不解决就会造成更长久的心理问题,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以上心理状态未改变或调节的学生会诱发其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许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障碍。浙江大学的调查资料表明,37.6%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孤僻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等。这表明,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何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35%的人存在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心理障碍,明显高于一般人,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元化、高发生化等趋势。然而,在这些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与障碍的学生中,主动寻求帮助的微乎其微,所以造成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现难、解决效率不高等现状。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还有的是由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普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校中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但这些设置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更多的大学生并没有利用有效资源及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又因为心理咨询面过广而无法全面普及个人,从而造成高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与学生频繁接触,但又缺乏心理咨询知识。同时,在校辅导员往往忙于其他学生工作,而忽略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的,存在年轻化趋势,辅导员本身就缺乏社会阅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面对很多突发问题仍是理论大于实践,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做学生工作时,往往以学校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并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地从学生个体出发,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继而处理问题,尤其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年轻的辅导员更无从下手,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遇到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有关心理问题的事件时,往往自乱阵脚,不能做到自身冷静,何谈进一步安抚学生的情绪?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自身经验过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数辅导员从未系统地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不能洞悉清楚。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配备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校中以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党政工委、高校辅导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工作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严重影响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辅导员学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严峻的形势及大学心理健康团队建设的不完善,作为学生工作、服务学生的一线辅导员应当有意识地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咨询,并且通过相关机构认证和认可,拿到具有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只有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经考核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者,才更有资格从事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或有资格被聘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好处

首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有利于普查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并以积极的方式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心理咨询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恋物癖、强迫、恐怖障碍、焦虑障碍等,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引发的学生辍学、伤害事件。

再次,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进入大学会接触新的事物和环境,一切新的变化都会使得学生产生出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心理咨询能够让学生在不能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寻求有利帮助和辅导,转变不良心态,调节情绪,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辅导员学习心理咨询的有利之处

首先,学习心理咨询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知识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教师也是心理问题多发的职业,如果一个教师不将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就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解决学生问题,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内容。尤其对于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公开讲话和教学的经验,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不自然。特别是一些辅导员本身性格内向,做起学生工作往往略显吃力,在与学生交流时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不善于抚平学生情绪,事倍功半。针对那些怯于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班会、大会上讲话的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有助于这类老师及时扭转自身紧张心理,尽快转变职业角色,转换身份,从“学”的角度转变成“教”的角度。

其次,辅导员学习心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学生服务一线人员,要掌握学生最新动态,特别是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发展。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经常会遇到的学生问题如上课迟到、早退、网瘾、学习缺乏兴趣、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不关心同学,学习自主能动性差、不合群、恋爱等问题。学习心理咨询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并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找到学生心理问题所在并能快速解决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如因宿舍口角问题故意伤害事件,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尽早发现,就会将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有效管理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一线工作者,必须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相关证书,将此项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学生工作中,以育健康、育全面、育优秀的高校人才为目标,真正坚持高等院校的育人标准,提升高等院校的育人水平,夯实基础,创新地做好学生培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军,隋欣.论高校政工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