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2023-01-13 03:2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野外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

第2篇

高中地理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诠释,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扭转了传统地理成绩至上的理念,更注重于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生成,创新地理教学成为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创新;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氛围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姿态,它在传授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了教学主体传统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相结合,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现代社会技术环境相整合,创新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一、创设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氛围

高中地理的传统讲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式、学生“坐听”式的模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于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感觉颇为吃力,对于困惑不解的地理问题也无从问答,无法培养出积极、主动的高中地理学习习惯。在新教育理念下,要创设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问有答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解疑破难。如,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挤压“吸耳”球使小纸条飘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条会飘动?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解释?”等,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二、实践带动地理教学的创新方法

文本的课堂学习是单一的学习,而融合社会实践的学习方式,则体现出其丰富多变、灵动复杂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知识的架构。

三、注重作业布设融入日常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高中地理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布设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景象中书写自己的考察报告,在自然界中与书本之中的知识契合。还有,在组织进行天文观测的教学中,学生对观察到的木星和土星进行辨识和特征描述,学生在组织观察的过程中,感受与书本图册之间的差别,进行行星表面光环、条纹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根据高中地理教材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文本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实验等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高中地理疑难问题的解答,提升高中地理学习素养。

作者:付晶 单位:吉林省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校

第3篇

1、激发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也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被调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将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不能提前得知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没有质疑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易被激发。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敢于大胆创新,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2、做好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效果对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课堂中主要应用的形式是提问,在提问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提问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还可以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日常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研究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如温室大棚,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多关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传递地理信息的有力工具,因为不同的媒体介质,因此地理教学媒体在表现力、传播面和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表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全面发挥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的整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如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技能等问题,可以使这些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也可以促进教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据地理教学实践可以得到,应用计算机媒体可以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社会实践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走出教室,全面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地理学科本身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遇到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到野外去也是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这是因为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如在学习“地理地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当地地形特点和类别,学习“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收购站去参观和讲解,学生返回学校后要完成考察报告。让学生回归大自然深入社会,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

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教法探究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陈出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到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问题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地理教师认同,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基本都采用这一方式引入新课。但事实上,大部分课堂的引入还仅仅局限于“新课”情景,多的是音乐、图片等,“问题”的教学意义发挥不大。“复习和巩固”环节与“引入新课”环节整合有利真正发挥“问题情景”的问题优势,通过情境创设,在唤醒旧知中引入新课。如,中国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南北、东西不同区域植被、农业生产等的景观图片,通过复习中国气候分布知识引入。运用景观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了中国气候分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降水和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新知识,给学生以真正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经历。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模式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还要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义,增强科学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5.积极引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有条件组织模拟教学,借助于教学仪器模拟一些日常地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地理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博物馆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变迁,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当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繁华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有效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三、素质教育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

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积累;特色

什么是教学特色?所谓教学特色就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教学方法。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样才会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呢?

一、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大多数课堂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仅仅是听众,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淡化,教学效果也不佳,此种状态的教师也难以与众不同。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让一组学生承担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引导,也许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还能让教师教学特色得到凸显。例如,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生物资源及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海上航行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分配给四个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查询资料、设计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分析,而教师在旁把他们讲得好和不好的地方都一一记录,课后进行详细点评,适当补充。

二、注重积累,打造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

幽默是一种艺术,轻松发笑是其外壳,透彻精辟的说理是其内核。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幽默带进地理课堂,借助于联想,利用机智、含蓄、诙谐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引人发笑而给人以启迪,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同的地理教师,幽默的类型可能不同,有的教师表现在讲地理趣闻甚至是生活中的地理笑话;有的教师表现在说话语调上起伏婉转,丰富多变;有的教师则表现在较夸张的肢体语言上,比如说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等,运用得当也会让课堂充满笑声。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长及性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独特幽默方式,长期坚持训练、积累,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地理教学语言中,教师除了在幽默方面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外,还可以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去下功夫。很多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诗词,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例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地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地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如果能在教学中加以巧妙运用,一定能让你的课堂妙趣横生,充满个性。

三、勤学苦练,做一个地理板图绘画高手

地理板图只取神似,不计细节,旨在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说明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区别,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依赖电脑,运用课件来呈现地图信息,缺乏基本的地理板图的训练,以至于教学多年连一副像样的中国轮廓图都画不出来。虽然地理板图的速绘历来都被看成是少数人的天赋,对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我相信,通过勤学苦练去突破传统的绘图手法,掌握快速的绘图技巧,在课堂中把所讲的地理知识在黑板上快速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漫画的元素,那肯定会让学生眼前一亮,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构建开放式教学,开展趣味性探究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教师就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中适当引入趣味活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特色。例如,每一节课,教师给学生出一个地理谜语让学生去猜;针对教材中有讨论性的题目开展辩论赛;根据题材写关于某些环境问题的倡议书、宣传稿;设计小实验验证地理原理和现象(如,热力环流、温室效应);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分析讨论问题;开展地理常识、绘图竞赛;设计野外考察并写考察报告(如,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资源、交通、城市等的变化);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知识(如,模拟锋面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拼中国行政区划图)等等。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每一个教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以上所述几点不过是从具体的做法去思考,然而,一个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里我特别引用一位教师的文字: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 堂教学 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人口、生态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正是以这些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的教育。地理教育的价值还在于对人的素质提高即在完成人们必备的起码的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地理品德素质、爱国主义、国情国策、人地思想、全球意识等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在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设疑推进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动手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纵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4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地理兴趣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象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5 心得体会、论文交流培养思维能力

第7篇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本底,对加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查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还将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市现在和将来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指在我市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木本)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市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方法和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批备案。

(二)收集资料。各市(区)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

(三)培训人员。各市(区)组织对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四)外业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市山、滩、村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所有树种都要按要求拍摄影像,采集制作标本。

(五)内业整理。外业结束后,各市(区)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市林业局,调查资料由市林业局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市林业局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市统计汇总,并以市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省林业局。

(六)督导检查。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市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市(区)要进行阶段性自查,市林业局将全面检查各市(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时间安排

(一)2011年9月

1.制定《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2.做好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调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各市(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制定本市(区)具体调查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核备案。

4.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

(二)2011年9月—11月

1.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秋季果期这个季节。

2.进行必要的内业整理。对一些调查任务量大的地区或山系,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可进行阶段性简要内业整理。

3.开展专业指导。市林业局将到各市(区)检查指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各市(区)也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市(区)面上工作进行巡查督导。

(三)2011年12月—2012年4月

1.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开展的外业调查情况全面整理,掌握各市(区)调查工作进展。

2.做好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准备工作。

(四)2012年5—11月

1.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以及必要的补充调查。

2.内业整理。各市(区)对本辖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编制调查工作报告。

(五)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市(区)汇总。各市(区)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2.检查验收。所有工作结束后,编写调查成果报告之前,市林业局组织对各市(区)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3.全市汇总。市林业局根据各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的统计汇总材料,进行全市汇总,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总结,撰写《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第8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2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2.2.1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2.2.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2.2.3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2.2.4地理课堂多样化。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 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3] 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4] 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青海教育,2004,(7)。

第9篇

我对青藏高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民族一直有种近乎“原乡”的情感。我也不清楚这种情感是从何时产生的。是在云南中甸至德钦采风的路上,司机康巴汉子扎西说要到冰瀑下给我们摘报春花的时候?还是在甘肃甘南草原调研时,戴上道吉草小姑娘做的格桑花环的时候?是在青海支教时,我的学生,15岁的藏族女孩专门给我唱起一首清亮的《在那东山顶上》的时候?或者是我在云雾中寻找卡瓦格博的峰顶,策马奔驰在纳帕海草原,在雨中的拉卜楞寺听喇嘛们虔诚诵经的时候?

对“他文化”的无限好奇,让我一次又一次来到有着独特民族宗教文化的青藏高原,对“他文化”的观察和书写是对“我文化”进行反思的绝佳途径。为此,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就选择了用一部关于藏区的民族志新闻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并两度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记录了我国西部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文化变迁等问题。毕业至工作前的那个短暂夏天,我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建筑学院的同学一起到山南地区做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旅游规划。

在与藏民的历次交往中,他们的勤劳质朴和与人为善早已铭刻我心,我常常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专业的角度看,问题在整个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已无须赘述。无论是西方人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对的“香格里拉式”建构,还是国内其他省区蜂拥而至的游客对所持的符号化想象,这似乎都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

由于之前的支教、调研和采访,我已走过和四省藏区,但由于时间所限都是浅尝辄止。对于曾经学习国际传播专业,如今又从事同样工作的我来说,急需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入新华社工作以后,新入社的采编人员按规定要赴地方分社锻炼一年,我如愿来到了新华社分社。

临行前,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导师李彬老师赠我《艽野尘梦》,这本追忆明末清初藏地之事的传记,也是关于百年军政、风俗民情及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的考察报告。自入学至毕业工作,“读书与行路”一直是他对我的要求。我亦希望在这一年走遍的每一寸土地。如今,从“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那曲,从后藏政教文化中心日喀则到“的江南”林芝,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人来说,在高原一年的工作生活是难得的经历:趟过冰河、爬过峭壁、穿越过有熊出没的原始森林;习惯了走8小时以上的“搓板”山路,习惯了在饥肠辘辘时啃风干牦牛肉拌糌粑。藏区的大山大河有着开阔胸怀的神奇魔力,即便夜晚蜷缩在漏雨的帐篷里,身下是凹凸不平的石头,但一抬眼望见银河纵贯夜空,就会感叹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与老一辈的高原新闻人相比,如今在高原采访的条件已是优越,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帮助及时发稿,有越野车、帐篷睡袋、冲锋衣裤保证在野外的安全便捷。

《一年》的制片人书云曾说:“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我在的一年,则见证了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浩荡之势下一些东西在悄然蜕变,或好或坏。

在采写的新闻常常以“第一”开头,第一座人行天桥、第一个主题公园、第一座CBD商务中心……藏族百姓在医疗、教育、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全城供暖网络让高原的冬日不再苦寒,医保全覆盖让普通藏民和僧尼不再为医疗费而苦恼,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让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高原与内陆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然而,他们也同样面临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在偏远的农牧区,占总人口约80%以上的农牧民群体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那曲牧区的一个小县城,满街的丰田越野车取代了曾经驮物的牛马,它们的主人是因采挖虫草而暴富的牧民。而该县的县委书记,却在为如何让他们合理利用虫草收入而犯愁。牧民普遍缺乏储蓄和理财观念,丰厚的虫草收入为他们酗酒、赌博和一次性消费提供了资本。在林芝鲁朗镇的一个山村,工布藏族村长叹息着山林中的绿绒蒿和红景天因为肆意采挖而数量剧减,一方面因为过去传统保护式的挖掘方式的淡去,一方面缘于药材收购商的大规模采购。

在一些旅游景区,一些藏族孩子见到你会大声说着“Hello”,而不是藏语或汉语。唐卡、佛教法器等传统文化也随着日渐膨胀的游客群体和消费需求而被包装成为文化消费符号销往世界各地。在拉萨八廓街,唐卡店铺遍地开花:逐利的商人们为了提升“产量”,把绘制唐卡的时间由几个月缩短至几周甚至几天,用普通颜料取代矿物颜料,却依旧标以高价。

值得庆幸的是,仍有很多人能在商业冲击之下恪守底线,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因为媒体行业提供的便利,我得以在这近一年时间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文人、科学家、艺术家、政府官员、喇嘛、牧民、商人……就像翻开一本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他们当中不乏理想主义者,在高原坚守数十年,竭力使这里变得更好。

大学艺术系教授丹巴绕旦通过举办唐卡艺术沙龙,号召唐卡艺人坚持传统,规范八廓街混乱的唐卡销售;鹰萨·罗布次仁撰写《的孩子》,为求学内地的学子发声,随后投身家乡的文化产业;藏戏团团长米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古老的藏戏重焕生机;拉萨民间影像展汇聚了一批独立藏族电影人,用影像记录家乡的变迁;大学生村官王睿智,用微博助力家乡的村务建设和农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