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04: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由于计算机组装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客观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设备在高强度的拆装实验中,非常容易损坏。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的反复使用,实训室多数硬件设备会产生不可修复的物理故障。这就导致计算机组装实训室往往因缺少不同种类、型号的硬件设备,无法完整的进行实训项目,影响教学效果。
1.2基于对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的高消耗性和成本考虑,多数院校主要使用淘汰以及旧损硬件设备作为计算机组装实训室的实验设备。
在硬件设备飞速发展、不断更新的今天,高校的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往往无法及时提供最新、最全的硬件设备,学生自然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硬件组装技术,导致所学技能与实际岗位要求脱节,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
1.3相对于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中硬件设备存在的问题,软件环境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由于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软件实验的内容,如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实验、BIOS设置实验、安装操作系统实验、系统设置及优化实验等,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和不可复原性。即使实训室实践环境的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一旦学生进行这些实验,难免实验后计算机设备会出现系统无法恢复、机器中数据完全被删除等问题,不但占用了可以使用的计算机设备,造成浪费、加大学校教学的投入,而且会影响学校其他班级正常的教学安排。基于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使学生真正掌握最新计算机组装技能以适应就业岗位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进行创新就势在必行。
2使用计算机进行虚拟仿真解决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与不断改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匹配,使得基于大型数据集合的声音和图像的实时动画制作成为可能,虚拟计算机模拟软件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性能不断提高,这些有利条件都为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创新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障。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分别由硬件系统实验和软件系统实验组成。基于硬件系统实验中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快、高消耗以及易损性,可以使用专业软件构建硬件系统组装的虚拟仿真环境进行实验。在这种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只需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拽交互就可完成实验要求的实际操作。Flash是由Adobe公司出品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其内置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可以为动画进行编程,实现各种动画特效、强大的人机交互以及与网络服务器的数据传递功能,是实现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虚拟仿真环境的最佳软件。首先,及时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最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图片,将它们与实训室现有实验设备的实物照片共同作为素材备用。然后,使用经过软件处理后的素材在Flash场景中构建可交互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最终,使用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对实验参与者的实际操作给出相应的交互反馈,同时切换相应变换的实验设备状态,并将实验参数传递给网络服务器上的动态网页进行数据处理。如此建立计算机组装硬件系统实践环境,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系统中进行操作,既熟悉了最新硬件设备的属性、掌握了实用的硬件组装技能,又避免了硬件设备的损坏,成本低、机动灵活、互动性强。随着虚拟机技术的日臻成熟,在计算机组装软件系统实验项目中使用虚拟机进行实验成为实验室的最佳选择。所谓虚拟机,实际就是在真实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一种软件,它可以完整模拟基于x86构架下的标准PC环境。在真实的操作系统中,虚拟机虚拟的操作系统实际是以文件形式存在,对其进行操作,不会对真实的操作系统产生任何影响。通过虚拟机软件模拟的计算机系统跟现实中的计算机系统没有太大的区别,不仅可虚拟出CPU、内存、光驱、硬盘、显卡、声卡、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设备,而且可以虚拟进行BI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应用程序、系统优化等操作。虚拟机安装简单、操作便利、恢复容易,而且仿真程度高,模拟效果好。依靠虚拟机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的软件系统实验项目中使用虚拟机技术,所有实验项目的过程既不会受硬盘还原卡的限制,也不会影响真实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和使用,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又可以使学生安全地使用实训室的实验设备进行各类具有破坏性的实验,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一举多得。在计算机组装实践环境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安全可靠。“软件即为仪器”的虚拟仿真实践环境设定,不但可解决因实验经费不足或高档次、高价位设备缺乏所不能开出的实物实验,同时也不会造成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仪器损坏、元器件丢失等现象。同时,它的这些优点,必将推动计算机组装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得到广泛推广。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61-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中对学生要求都很高。从上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绝大多数高校都争相开设了计算机门类相关课程。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高素质人才战略的需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样如此。这样,一方面对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满足了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成功成为我国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本专业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现象。那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管理,避免这一矛盾的产生呢?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生培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培养数量相对庞大,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数目的迅速增加以及高校的急剧扩张,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出现短板:一方面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质量普遍下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岗位适应性差,缺乏求职竞争力等缺点,不能将所学知识成功过渡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很多在校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而又因为缺乏实践应用,导致他们对理论掌握又不够深刻,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此外,由于同时招入大量研究生,培养负担加重,造成很多高校培养工作不到位,硬件条件不达标,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满足教学需求,又因为所招收学生数量众多,以致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在学期间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并不能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剧。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培养理念。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水平,第一要义就是培养理念亟待更新。实现学生培养工作由传统教育方式向传统手段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个负责任的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种意识:以前瞻的眼光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人发挥空间。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应当由先前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培养模式。当前高校生培养模式还普遍处于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缺陷,即使他们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工程类专业更是如此,高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以下模式:①加强学校和公司企业的沟通,通过与社会知名企业共建“实验班”、企业定向提供培训岗位、实习岗位等措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项目,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对自身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②高校通过常规化地举办一些程序设计大赛等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让学生在赛场上不断发现自身掌握知识的薄弱处和局限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比如我校每学年都会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无形中还提高了我校在全国兄弟院校中的声誉。③高校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课程时,重视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授课质量,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类似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在“实战”中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实现学练结合的培养方法。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责任制培养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师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案要求,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自身培养任务,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文献的查询、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注重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⑤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通过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惩戒措施,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力,通过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地促使受培养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道路上来。
3.强化专业培养。现在高校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现象。高校要强化专业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养。术业要有专攻,避免学生掌握知识粗而不精,泛而不专。高校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所专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更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游刃职场做好充足准备。但目前来说,还存在着有些高校培养单位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日常管理松散,甚至淡化培养责任的现象。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高校等机构招生资质审查,杜绝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对培养能力弱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校综合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一方面,高校等培养单位应当全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专业化的师质建设,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培养水平,对高校教师实行严进常管的模式,采取重点培养、适当引进的策略,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推行优秀教师筛选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单位还应该就结合本单位培养优势及社会市场用人规律,合理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并努力本专业相关学科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并以超前的胆识适时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特设学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周边课程的了解,既注重当下市场需求,又能够顾及后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灵活化和与时俱进。
4.转变培养方向。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对高校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传授学生必须的求职本领的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此提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①扩宽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视野。通过加强同区域内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共享高校间教学资源,或定期共同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学科研讨、学生论坛等方法,不仅扩宽学生的交际圈,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使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②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创业园等,把鼓励创新作为一项工作来抓,通过提供各种理论指导、场地支持、资金投入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支持和扶持,尊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并通过引入外部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③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优秀的创新品质,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此外,高校要加大对硬件投入的支持,不断完善基础培养设施,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上机环境、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自身所学。
三、结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学生就业压力颇大。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现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了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转变培养方向和完善培设施等若干方法。我们旨在通过探究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向,而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乐相.“以学生为中心”谈高校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7(15).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3]贾春梅.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4]张冬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J].青年与社会,2012,(02).
[5]刘玉娟.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01).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廊坊市拥有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 一体化 教学模式
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亲历从计算机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ERP全方面会计信息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教授的班级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考证、ERP沙盘演练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
“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
“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
“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方案。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评价有三个标准:取得电算化证书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用会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堂课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结合考证的内容,电算化教学内容还要涵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初级水平一般包括账务和报表系统,而中级水平则要涉及很多专用子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个层次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传统式的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差,所以学得差。实行一体化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考核、问卷、座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中的缺点,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教学所需。
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考证通过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经过一体化操作训练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财务系统,而只是一个账务系统,其产生的不是财务信息,而是会计信息,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过程中,引入具备了价值链管理功能的ERP 管理软件是发展趋势,这也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当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财务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IT化、自动化,特别是当XBRL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财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要实现这一点,财务人员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体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职物理;机电专业;课程优化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机制、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总之,机电类中职物理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面向专业,立足岗位,打好基础。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跨文化理解:利用技术有效促进学习”。会议旨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大会主要采用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会、博士生论坛、主题论文展示会、互动活动节目等形式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大会共设4个主题报告,均由国际顶级专家主持。另外,大会还组织了8个专题研讨会、1个博士生论坛、23个论文展示和4个互动活动节目,也均由知名专家主持。
2006台北市全球华人资讯教育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2006年12月17~21日,2006台北市全球华人资讯教育创新论坛在台湾宜兰县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本着“同侪教练”的精神,希望通过专家的指导及教师的互相激励与共享,打造一支具有宽广视野、实践创新及资讯科技素养的新生代教师队伍。
论坛期间,来自两岸四地及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200余人就未来学校管理、创新教学等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应大会主办方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托,本刊邀请了来自广东、江苏等地的专家和一线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并与台北学校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隆重开幕
2006年11月28日,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给大会发来贺信。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各级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共1300多人次。
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以“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以及信息化如何为全民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大会为期两天,除举办主题高峰论坛外,还分别举办包括电子政务、社区、新农村、教育等10个分论坛,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以及工商界人士就各自领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交流,展现信息化应用成果,探讨解决当前信息化工作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落实中国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下一步目标;同时,大会还举办了内容丰富、个性突出的小型展览,展出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地方应用的成功案例和解决方案,为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高手论剑云集浙南――“2006中国苍南・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隆重开幕
为了推进新教育实验,构建教育数码社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随笔写作,2006年12月23日,“2006中国苍南・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在浙江省苍南中学报告厅隆重开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我用博客精彩教育”,论坛的热点是“解析教育博客的成长与发展,洞悉现代教师的职业与生活”。论坛活动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苍南县教育局主办,苍南中学、苍南县灵溪一中、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承办。这次盛会迎来一批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专家与领导光临并设坛讲学。同时,还吸引了诸如山东淄博、江苏苏州、浙江海盐等地一批全国著名教育博客负责人与会作典型经验交流。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近600名代表参加会议。
据悉,近两年苍南教育博客发展十分迅猛,成为撬起苍南教育发展的一个支点。此次论坛给我们展现的是其中一个亮点――苍南教育智客网(http://www.cnpkm.com)。这是苍南教育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打造的学习数码社区,共吸引了5000多位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其上写教育随笔。专家们表示,通过此次论坛,联手打造长三角区域教育博客研究共同体,必将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促进教育和谐、优质地发展。
第三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在无锡召开
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承办的中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在无锡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老师近两百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合作、创新、发展。会上总结了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进行了换届改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国家督学郑增仪当选为第三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长,王晓芜、李玉先、王荣良、刘意竹、陈美玲、邓立言、曹志祥、陈丽当选为副理事长。
会上,新一届的理事会还就“十一五”期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展望和部署;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的开题仪式;与会代表还聆听了专家学术报告考察了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并参观了永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
微软推出图书搜索
继Google推出图书搜索,微软也推出了测试版的图书搜索,即LiveSearch Books(Beta)。此项服务将使用关键字搜索功能,内容涵盖目前微软所有已经扫描的电子图书内容,所有加入Live Search Books数据库的数据,都将提供全文检索功能。为了避免版权纠纷,微软仅仅扫描了那些未经版权保护的书籍,例如来自于英国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中的公共领域图书。未来还将通过自动扫描系统,将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进行扫描,该计划有望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与此同时,微软还在积极与图书出版商进行谈判,争取将版权数据纳入自己的数字媒体搜索库。另外,Live Search Books的目标就是让用户的阅读体验尽可能自然化,因此它采取了一个极为简洁的界面。并且,当图书搜索服务度过测试期之后,微软将把该服务功能直接整合到Live Search通用搜索引擎中。
下面是Live Search Books支持的高校和图书馆列表: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The American Museum of Veterinary Medicine美国兽医博物馆
The British Library大英图书馆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纽约公共图书馆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州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
Intel Penryn处理器即将面世
英特尔确认将会在2007年下半年推出全新Penryn家族处理器,该家族包括服务器、台式机、优化版的笔记本以及备受关注的第二代四核处理器。随着Penryn的推出,英特尔也将处理器的制造工艺提升到45纳米,相应CPU会在2008年上市。
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技术分析师Rob Willon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采用了新的工艺和英特尔Copy Exactly(精确复制)转移法,65纳米制程技术在英特尔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产能最高,目前已经向客户发运了4000多万枚65纳米处理器。从性能上看,相对于90纳米制程技术,65纳米制程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超过20%,或者在保持性能稳定的基础上漏电流降低了5倍、切换功率下降了30%。
就在65纳米处理器广泛应用的同时,英特尔在45纳米制程技术上的研发也进一步开展。据介绍,2006年1月,英特尔推出了首款采用45纳米制程技术的全功能SRAM处理器,这也意味着英特尔将能够采用该技术利用300毫米晶圆制造处理器。目前,采用45纳米工艺设计的代号为Penryn的微处理器已经进入硅调试阶段,英特尔公司已经制造出内部使用的样品;在美国俄勒冈州英特尔的DID工厂中,已经开始转换为45纳米技术,该X2/--也将是英特尔第一个批量生产45纳米微处理器的工厂。在45纳米技术下全新架构的四核处理器,也将会在2008年第三季度推出,届时CPU的性能功耗比的纪录有望再次被刷新。
IPTV:远程学习的下一个浪潮
2006年2月开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铁通等中国主要宽带接入商陆续开始了对ADSL2+展开测试。ADSL2+理论最大下行速率24Mbps,上行1Mbps,分别是第一代ADSL技术的3倍和2倍。截至年底,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了覆盖中国26个省份的DSLAM设备升级,已经搭建起完整的ADSL2+网络,忙碌的测试后,IPTV的大规模应用势在必行。目前,已经有上海文广、央视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先后获得了广电总局发放的IPTV全国运营牌照。
IPTVX称交互电视、网络电视或宽带电视,是利用Internet,通过IP协议向用户提供电视直播、视频点播、网上冲浪等服务,通常采用计算机和电视机顶盒两种方式实现。IPTV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使视频流传输带宽在800Kbps时可以接近DVD的播放效果,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IPTV的互动播放模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从任何章节开始,这是IPTV的优势所在,也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最佳方式。IPTV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促进了青少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利用,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宽阔平台。
据专家评论,IPTV会极大地拓宽学习领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而IPTV技术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特点,也将进一步促进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网络教育的互动性,更有利于网上课堂的建立。IPTV的应用还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弥补教学资料匮乏。IPTV必将掀起远程教育和学习的下一个浪潮。
美国教育资源库建设日趋完备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E-learn-ing已经成为潮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除了强调加强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外,开始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一步开发建设。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许多学校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机构参与,规模庞大,信息资源库日趋完备,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搜索、查找相关资源。
【关键词】数据结构 重点课程 知识体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13-02
【Abstract】The Data Structure is the core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nalyze the problem when study Data Structure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Data Structure, put forward some key problem and the measure that the Course Construct for Data structure need to solve.
【Key words】Data Structure Key Course Knowledge system Mode
一、引 言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建设是关键。教什么,如何教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有若干核心课程,“数据结构”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之一。学习、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个人编程能力的锻炼和编程风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面对扩招后的学生,教学难度比较大。特别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地方院校来说,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数据结构”的内涵及其相应的知识点,为相应的编程技能服务,是对“数据结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数据结构的知识体系[1、2]
把现实世界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进行解决时,首先要解决现实世界如何用数据来描述。“数据结构”指的是数据之间的关系,包括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及其相应的运算。因此“数据结构”的知识体系也围绕这三个方面而展开。如图1所示,分别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运算、相应的算法以及算法复杂性分析。“数据结构”中具体的知识体系结构按三个基本知识点(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和运算实现)来组织知识,数据结构三点一线知识结构见图1,由此而构建的知识体系见图2。
在整个数据结构的知识体系中,在介绍线性表、串、数组和广义表(线性结构)、树和二叉树(树形结构)和图(图结构)知识点的基础上,以数据组织的两种存储结构顺序结构(连续存储结构)和链式结构(离散存储结构)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在数据结构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样采用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为主线,实现线性表、树、图等各个知识点数据的组织和算法的设计来实现;最后将理论和实验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数据结构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
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应围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数据结构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展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层次展开教学
分层次展开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分层次,作业题目的分层次,实践环节的分层次。针对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将来的工作岗位也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层次对待。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可以分成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基础部分是教学大纲上必须完成的重要内容,而提高部分可以供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学。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尝试课后答疑、网络课件共享、网上论坛、自学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作业题目的分层次上,充分利用网络,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定量的基础习题,同时布置一定量的难度较高的习题。对于基础习题,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完成,而对于难度较高的习题可以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实践环节分层次,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践需要用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程序,对学生的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编程能力不同,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课题供学生选做。比如对于“栈和队列”一章的上机实验,一般学生只要求做“数制转换程序”、“括号匹配程序”等比较基础的练习,让他们通过这些练习充分了解堆栈的特点和基本应用;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做“迷宫问题”、“算术表达式求解问题”、“八皇后问题”等难度较高的题目,充分训练他们的编程能力。
2.课程之间的协同教学[5]
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是高等数据和程序设计语言,其后导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及系统开发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相关的知识点,因此要求教学过程实现协同教学,包括师师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几个关键环节的协同。在师师协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组成软件开发设计教师群,采用即时聊天工具和论坛等,交流教学习心得和对知识的连续性进行融合和沟通。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采用“讲授+分析+案例+演示+大型作业+实验+查阅资料及撰写综述报告+小课题”的教学模式,改善这类综合性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
3.完整的实验体系教学
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严格的考核体系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亮点。整个实验课程体系由精心设计的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组成。[3~4]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基础性实验是一组实验集,包括了必做的和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做的。诸如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及图等。综合实验是启发式的引导性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以及前导实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演示度的应用系统,原则上不限制硬件和软件平台。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给出了一些备选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对于基础性实验,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前要求提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给出实现结果,实验后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对于综合设计实验,以兴趣小组方式组织,每个小组3~4人,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提交项目申请书,经过答辩、确认技术路线可行后,进入实现实验阶段,实验完成后,提供关于实验的课程设计和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课程教师和助教一起完成实验指导。
4.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课程网站。实现所有教案和课件全部电子化,具有较好的多媒体效果,并放在网站上。实现教学手段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包括网上作业的与提交、网上小测验、网上辅导与答疑等。
(2)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数据结构的教学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参加ACM比赛项目的教学和培训,提高了学生分析算法的能力,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以应用项目开发相结合的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非常感兴趣,尤其在综合实验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已远远超出课程的要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促成了我们建设开放实验室的想法,即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做到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器材对学生的真正开放,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当然在开放实验室下的课程辅导、监管、考核方式都需要新的探索。开放实验室将通过学校的教改项目支持来完成。
(3)逐步构建第二课堂――电子教室。数据结构学习的目的是为该项目开发服务,除了基本的数据结构描述,更重要的是数据处理的算法分析,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课堂上不可能覆盖很多内容,为了保证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往往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我们计划逐步建立第二课堂――电子教室,该教室包括多个专题(如图像处理,ACM,智能机器),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并在网上交互学习。电子教室的建设将依托学院教改项目。
四、小 结
在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应该遵循:系统论、团队论、发展创新论和实践论原则。我们认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不是孤立的事件,应将其放在系统中进行建设。还应将其与计算机专业建设相结合;课程建设应是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的事情,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必须要提倡团队精神,建设一个优秀的团体。课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基本资料: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实验大纲、教材和实验资料,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课程建设应该在发展和创新方面下工夫,使课程内容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教学手段、方法不断更新,使课程建设充满活力。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强的课程,注重实践应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要注重“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验方面作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如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和不断改写、实验平台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更新以及“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等。另一方面课程建设也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仅有好的设想和主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去实践,如编写教案、教材、教辅资料,建设和维护网站,撰写论文等。还要在实践之后认真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2 张济础.数据结构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学习方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22):37~42
3 白伟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5~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二本院校;课程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22-04
一、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容
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课程设置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1]我国高校扩招过程中,尽管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与脱节,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要脱节[2]。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课程面向的劳动力市场类型与层次定位,回答“培养的毕业生去哪里工作,满足劳动力市场何种需要”的问题。(2)总课时与毕业学分要求为多少,课时在各学年和各学期内部如何分配,课程之间时间先后如何安排?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问题。(3)课程分类与结构,回答“课程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何种知识技能与思维素质具体要求”的问题。(4)专业课程如何具体开设,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具体学什么”的问题。(5)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本文主要讨论前三点内容,部分涉及第四点部分内容。
截至2014年初,全国有428所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时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员工离职现象加剧、员工维权意识增强等原因,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2013年起负责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制定,注意到一些典型问题,本文拟进行初步总结与思考。
二、课程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类型和层次的合理匹配
目前中国高校办学层次大致分六个层次: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重点(俗称“老二本”,基本上为1999年扩招之前即举办本科的高校)、2000年后由专科升格的“新二本”、独立学院(三本)、高职高专。“老二本”、“新二本”、三本虽然都是本科院校,但“老二本”大多是省属重点高校,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而“新二本”、三本研究生教育基本为零或规模很小,因此“老二本”不宜与“新二本”、三本混在一起讨论,但“老二本”、“新二本”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若干共性问题,本文不作进一步区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到所在省份和周边区域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与中层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和学术研究导向,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保持必要程度,课程教学内容应满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多以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资料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等。
三、课程总课时的设定
二本高校总课时偏多是一个老问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适当压缩课时。一本院校总课时显著低于二本院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武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0学分左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4学分,该校1学分17课时,合计2380课时。笔者所在高校1学分16课时,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5学分,合计3120课时,2014年下降到184学分,合计2944课时,甚至仍然高出部分东部同类高校,如温州大学商学院2011级本科专业168学分(合计2688课时)。
本文认为,若按照每周教学5个半天,一个半天上4节课,剩余半天学生消化理解以及做作业等假设进行计算,一周20节课,一个学期20周,扣除考试周,一个学期19周,课时为19×20=380节课,按照16课时一个学分计算为23.75学分。按照大学6.5个学期计算(大四视为0.5个学期),大学四年要求154学分。以此类推,每周上课5.5个半天学分为170学分,每周上课6个半天为185学分。也就是说,按照16课时1学分计算,本科学分在150―185之间比较合理。一本高校可以考虑150―160学分,二本高校可以考虑170―185学分。
四、各学期课程与课时的均衡安排
大一、大二课时不宜过少,进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出现放松放纵心态与行为,需要以适当强度的课时课程来进行抑制、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应集中在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
大三第二学期课程应略少于大三第一学期,因大三第二学期学生要为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申请出国或者创业等做准备。大三第二学期应侧重安排整合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管理咨询”、“创业管理”等。
特别是大四课程如何安排比较合理?[4]有文献指出,大四学生面临求职、考研、申请出国等压力,而保研成功、工作已定的学生则开始实习、准备毕业论文,故大四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3]。本文建议大四第一学期开设2―3门课比较合理。且尽量提高课程与毕业年的相关度,求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可以安排在大四。授课时间建议安排周一、周二或者周四、周五,安排在周末更好。如此安排,2―3门课通常课时大约在100课时左右,一天早中晚可安排11节课,则连续两天22课时,4―5周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即可结课,最晚10月份上旬结课。学生每周有五天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10月上旬所有课程结束后可以有三个月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能够大大消除大四上课与学生求职、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
五、课程类型与课时比例: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政府规定课程
课程分类角度很多,但首先应体现课程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二本院校本科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类: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
第一是通用课程(General Purpose Curriculum),旨在传授跨职业与跨领域,迁移度大、学习周期较长、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的知识与技能,通用课程强调“用”。在职业变动次数增加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要授人以渔,向学生传授满足跨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提高学生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The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提出基本就业技能(Essential Employability Skills)概念,指 “无关学生学科或专业,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知识与技能”。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厅(Ontario Ministry of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要求安大略省管辖所有高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基本就业技能考核方能毕业,基本就业技能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技能的分类及要求
本文认为二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设置的通用课程有:管理沟通(管理技能)、心理与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汉语水平、英语(学习程度与学生专业和就业层次相匹配)、定量分析、信息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概论、办公软件与通用编程)等。
汉语水平与定量分析课程需要单独讨论。笔者在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研中,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的汉语水平需要提升。华中科大要求学生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获学位,值得借鉴。定量分析课程方面,国内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均开设微积分课程,一些二本院校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中使用统计学的场合远多于使用微积分,微积分应压缩到64―80课时为宜。
第二大类是通识教育课程(多种译法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等),与通用课程强调“用”不同,通识课程强调“识”。“通识教育”内涵因不同时代、不同讨论者而有所不同,通识教育长期以人文学科为核心,关注文化多样性、人文经典原著学习、道德与价值观等主题[4]。但是,由于科技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会1984年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报告》、美国高等教育协会1985年发表《大学课程的融合》、1988年发表《通识教育的新生命力》,不再强调人文学科应该在通识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而是主张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互补[5]。
第三大类是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两大设置原则是:(1)充分体现事务性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移的趋势。IT技术不断发展,事务性工作不断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发挥组织内部管理顾问与变革推动者角色,着眼于从全局着眼,预见性地解决组织管理中与人有关的问题,需要开设企业经营各模块方面课程如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咨询等课程[6]。(2)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7],主要的一级支撑学科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多学科性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
第四大类课程是政府规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课程(俗称“两课”)、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规定课程、公共英语等。
二本院校课程课时分配目前存在的弊端是:(1)通用课程开设数量与课时不足。(2)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娱乐化倾向,课程深度不够,开课价值不大,如广州某大学开设生死课教写遗书、立遗嘱。(3)政府规定课程课时太多,导致专业课时被过多占用。(4)公共外语课时太多。笔者认为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四大类课程之间课时比例以20%:20%:50%:10%为佳。
六、优化规定课程课时与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政府规定课程课时过多,以桂林某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6课时1学分)、基本原理(3学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1.5学分、上机1.5学分,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2007]7号)就业指导课程2.5学分,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创业课程不低于2学分。广西教育厅《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桂教安[2011]14号)文件要求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1.5学分),再加上公共英语课时,高达40.5学分,占到该校2014级管理类专业总课时的21%之多;专业课反而课时被压缩。
多年来不乏高校教师、学者和社会舆论呼吁压缩政府课程学时、压缩调整公共英语课时,早在1998年就有人指出公共英语“四年不断线”纯属浪费多数学生时间,非英语专业要培养的是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8]。对于扩招后的二本院校尤其如此,但直到2012年仍然有二本院校在提“四年不断线”。执政地位以执政实绩为充分条件,与“两课”关系很小。此外,中外合作大学不上“两课”,享受超国民待遇,于法于理无据。
基本对策:(1)“两课”调整需要高层决策,短期内无法压缩,可以采用增加社会实践、强化经典著作阅读(如美国杜克大学教授Michael Hardt讲授原理即以原著阅读为主[9],而我国高校理论课程罕见原著阅读)、讲座等方式,减少传统课堂讲授课时。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文水资源工程方向2011年培养方案中“两课”课堂讲授只有10个学分,其余课时采用社会实践形式完成。(2)国内一些高校已压缩公共英语课时,如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公布的“转型发展试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中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公共英语以前每学期50个课时压缩一半。(3)计算机今天已经非常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全可以自学、教师集中辅导答疑、考试考核即可,不必进行专门的课堂理论讲授。
七、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程”方式开课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一般操作步骤是:教师设计学习材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不是讲解知识,而是给出学习重难点、讨论题目,安排进度,组织学生展示学习体会、答疑解惑、总结点评等。翻转课堂大大减少了传统课堂讲解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给优秀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难度较大课程的教学准备,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练习等做出更多修改与反馈,更好地平衡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与生活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特别是教师工作重心要从讲解知识转移到反馈答疑环节,否则课时减少,学生自主学习也因为自律性不足、教师反馈不足而减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始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Maureen Lage、Glenn Platt等撰文介绍其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积极成效[10]。实际上,我国早有类似教学方法,只不过名称不同以及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知名度没有美国类似实践高。1998年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中的“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翻转课堂”。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与强调互联网在线课程与IT技术支撑的美国翻转课堂不同,杜郎口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纸张课本和习题册。
对于一些课堂讲解必要性不大的文字性课程应积极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管理思想史”“商务礼仪”“中外人事制度”等课程有必要开设,但没必要进行三四十个课时的课堂讲授,此类课程往往存在照本宣科、学生提出“书上都有、都看得懂”的尴尬。“计算机基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开课,如2015年笔者所在高校的本科计划修订方案中首次出现十多门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开发的“物理与人类文明”网络课程等。
八、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的确定
实践训练与理论讲授是对举概念,从学习方式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通用课程等是从学习内容角度分类。理论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在教室中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而实践训练则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训练形式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学期论文、学期读书报告、学年论文、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实习(又分为参观学习、定点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等。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将实践教学范围定义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四大类,要求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课时不低于2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高校确保实践内容占总课时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践教学课时就达到25%。河海大学大禹学院2012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课外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合占总课时的28.6%[11]。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批准1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要求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总课时30%以上。
基于上述资料,由于各校与各专业办学情况有所不同,适当考虑前瞻性,目前看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25%―30%之间比较合适。
九、课程设置调整阻力的消解策略
课程体系设计不可避免地涉及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包括压缩课时、增加课时、取消课程、增加课程等四种情况。笔者2013年修订本科计划时遇到的典型情况是个别教师坚持自身讲授的课程很重要、内容多,不能压缩课时,背后的利益原因是教师工作量合格要求一定,压缩课时该教师就需要上新课,备新课,自然不愿意。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数课程文字性较强,教师少讲精讲,32―40节课时已足够。压缩课时阻力如此,取消课程设置则阻力更大,这是高校长期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现象的一大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的可行对策是:(1)第一次讲授某门课程(不管该门课程是否第一次开设)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合格,则工作量计算增加新上课系数。(2)课程设置尽量以用人单位调查反馈信息为客观依据。 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私人推荐等方式在全国选定多个区域按比例选择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得出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重要程度的评价排序[12]。有如此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各种反对调整课程、课时的借口和理由自然少很多。笔者尤其建议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厅应牵头组织类似调查,调查结果比教师和高校层面组织的调查更全面可靠,更有权威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3.
[2]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8.
[3]王之月.大四课程如何规划才更合理[N].中国教育报,
2013-12-17.
[4]宋晓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
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5]张红霞.美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变及其启示[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6]王凌峰,王朝举.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课程设置[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7][美]理查德・埃尔伍德;王晓晖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4.
[8]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8,(7).
[9]林书友.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原理”教
学大纲[EB/OL].2015-05-12.
[10]MJ Lage,GJ Platt,M Treglia.Inverting the clas-
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
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
[11]钱恂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河
海大学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育人工作之一[EB/OL].
2012-07-16.
一、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一)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反映自己的研究结果。
(二)向教育界和社会提供教育科研信息。
(三)丰富教育理论宝库。
(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一)题目
(二)署名
(三)内容提要用简练的语言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超过300字。
(四)关键词根据题意及内容列出3-5个中心的、关键的词,便于计算机分类录入和读者查阅。
(五) 前言一般要扼要写明:
1、本课题的来源。
2、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即研究目的和意义。
3、当前社会上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或文献综述)。国外、国内、区内及本市对该课题或有关内容研究的状况,如深度、广度、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进行研究或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等。
4、本课题研究的有关背景、研究的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如何;作了那些前期研究,取得了那些与本课题有关的初步成果;本课题是在什么平台上进行研究的;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研究思路等。
5、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产生的作用和价值。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1、本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所依据的研究原则。
2、本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4、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说明用此研究方法去研究了什么东西,达到了什么目标,得到了什么结论。
5、研究的进程与研究工作的实施。扼要写出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研究工作的实施情况;着重写出各项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调查和实验的, 应特别要写好下面内容:
(1)对调查的实施,要着重交待:
? 调查目的、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
? 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是普遍调查还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
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
? 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访问、还是问卷或测试。
? 使用调查问卷要说明问卷的来源、编制的依据、发放方式、有效问卷数及数据
处理等问题。
? 对(心理)测试量表要说明量表的来源、编制的依据、测试对象的确定、测试方法、
评分标准、测试信度和效度的保证等。
(2) 对实验研究的实施,要着重交待:
? 实验的目的、内容及实验的基本思路。
? 实验假设及有关的理论依据。。
? 怎样选择被试与对照,被试的条件、取样方式、数量、实验时间及研究结果的适用
范围。
? 实验的组织类型,及采取这种组织类型的依据。(单组、等组或轮组)
? 实验的具体步骤,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处理的情况。
? 实验因果共变关系的验证。(所施加的实验因子与实验的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是
否符合逻辑。)
? 对无关因子的控制情况。
(七)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所产生的效果
1、调查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对调查数据的基本分析以及调查所得的初步结论。
2、实验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列出实验前后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比较时要作差异性检验),对实验结果作初步的分析,写出实验的初步结论。
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要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 这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处理不好就难以找出规律。文中的主要数据最好都集中于此。
3、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效果。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对现状进行归因研究时的理性分析。
2、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
3、在研究过程中所创造的新教育教学模式。
4、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系统性。也就是不要局限于“我是怎样做的”,而要从“应该怎样做”来进行归纳总结。
5、进行对策研究时所提出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6、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新做法。
(九)问题和讨论
1、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
2、已进行研究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
3、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
4、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
(十)附件(参考文献、引文注释、与正文有关的附件材料)
三、研究报告(教育科研论文)的评价标准
(一)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正确性。即是否符合教育科学理论,遵循教育规律。具体体现为:
1、论题(中心论点)必须正确,即具有真理性。
2、论据必须正确。 要使论题或论点科学,作为立论依据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作者必须经过仔细、全面的观察、调查、实验,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充分准确的材料和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再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引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3、论证必须正确。主要指论证必须符合逻辑,具有说理性,令人信服。
(二)创造性
1、独人家没有独我有,即常说的“填补了空白”。
2、特大家都有的,但我有自己的特色。
3、新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得到新论题、新观点、新见解、新看法、新技术、新结论等。
(三)学术性
1、是否反映了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即科学前沿)。
2、是否发展了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
3、是否探求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四)理论性
1、从教育教学的实验和研究中建立(或总结)新理论。
2、我们的实验研究过程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有理论作依据。
3、我们总结出的理论必须用来指导新的实践(成果推广)。
(五)语言风格
研究报告的语言、文字风格归纳起来为:表达准确、用词恰当、客观求实、意思清楚、文句简练、平实朴素。
四、写好研究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紧扣主题。要围绕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写,注意回答预定研究目标所设定的问题。
(二)预先整理好实验数据与素材。
做好材料的选取。要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与论题无关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坚决去掉;确定正文材料和附件材料。
做好材料的加工。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要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行文前先拟好三级提纲。
提纲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形成整体;提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减少行文时走弯路;不同的研究题目,文章的结构、格式、栏目可有差别,不要死套格式。
(四)观点要鲜明。
(五)突出创新性。
一、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Public Sign),从字面意义来看,可以阐释为公共场合展示的语言标示。在翻译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于公示语定义如下:用于公共场所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它的定义涵盖了之前被称之为标语,警告语,标示语,告示语等广泛应用于广告、商业、运输、交通、政治各个领域中的词汇含义。如今,公示语一词已经取代这些词汇,作为它们的集合体,成为通用的被大家公认的流行词。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公示语翻译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包括历史和历时研究,公示语翻译研究在国外有着比较长的发展历史,现在已经较为成熟和规范。“在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语言学、翻译学学者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掀起了持续高涨的热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1989年,随后迅速发展,参与面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后业已成为中国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开始凸显自身独有的研究特点。”[1]
(一)公示语翻译研究方向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向:
1.特定地区公示语翻译调查分析
如《公示语翻译问题实例举隅》(万正方,2005)、《北海公园公示语及景点提示语翻译十问题浅谈》(金龙,2005)、《王教授公示语翻译研究系列》(王银权,2006、2007)、《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不容忽视的软件建设―浅析目前成都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之问题》(郭力嘉,2008)、《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邵有学,2009)等。
2.公示语翻译错误归类,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如《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赵小沛,2003)、《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韩洁,2007)、《“和谐”号之不和谐:动车组公示语翻译失误分析》(王银泉,2009)等。
3.公示语概念界定
如《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吕和发,2005)、《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张美芳,2006)、《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新论》(龙江华,2007)等。
4.公示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探讨
如《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贺学耕,2006)、《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刘法公、徐蓓佳,2008)、《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林姣姣,2009)等。
5.公示语翻译理论导向的描述
如《公示语及其翻译》(仇全菊,2005)、《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刘建刚、闫建华,2005)、《从“目的论”的角度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王宁武,2006)、《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王银权,2007)、《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理论基础探讨-以乌鲁木齐市公示语英译为例》(刘小玲,2009)等。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特点综述
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大致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 研究成果极其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2月,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公示语翻译有关的论文达2000多篇。研究人员不仅有资深学者,还有青年才俊。研究逐步深入发展。从最早的收集误译实例、开展语义层面上的选词和语法分析,发展到从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上的错误,再发展到从语用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来讨论公示语的翻译。
2.实证定量和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新趋势
2006年以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公示语翻译中的一个新趋势,不少研究人员都侧重对某一城市进行公示语翻译状况调查的分析和总结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近年来,公示语翻译的范围、功能等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正尝试与生态、法律、美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开展研究。
3.集体研究引起高度社会关注
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公示语翻译集体研究的开端。随后,全国各地翻译协会和高校的外语院系开始牵头当地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中,中国翻译协会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中国翻译》开辟了“公示语翻译”专栏,引领全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其它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公示语翻译活动,不少地方的政府、人大、政协等组织高度关注公示语翻译问题,全国的电视、广播、新闻报刊以及主要门户网站等现代传媒也纷纷采取措施强力支持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三、公示语翻译未来研究方向
从学术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学术界针对公示语方面的汉英翻译开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体系性和规范性,因而难免存在着不少缺憾,方兴未艾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理论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公示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有待加强,公示语汉英翻译急需进行更加深入的基本理论、方法论的研究,包括结构比较、翻译转换、多译本、文化差异、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不仅要有纯理论研究,更应该把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让翻译理论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既要坚持已有的指导原则,又要紧紧围绕国内传统翻译理论,还要善于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现今,国内相关部门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质量检测、评价和有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研究者更少。因此,我们要借助计算机和互连网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健全、规范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供全社会公开使用,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从而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接受者信息反馈目前在国内还做得很少,社会对此也不够重视,以后要设法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评估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并大力加强对国外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和借鉴,以便帮助我们提高公示语汉英翻译质量。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筑、多维化、数据整合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BIM技术以其多维模拟和数据整合的优势逐渐在国内工程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工程人员选择使用BIM作为新型项目管理工具,加之与其相关的工具软件的不断完善,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多维化应用也将为建筑领域带来一次绿色革命
1 BIM 建筑信息模型
1.1研究背景
BIM 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工程信息化协同管理方式,它颠覆了传统的设计、造价、施工管理等模式。通过多维模拟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全方位、整体化的土建设计及管网控制、工程量预算等工作。BIM 设计软件包含极广,一切可用于工程需要的软件都可以算为BIM 技术,不但有AutodeskRevit、CAD、3Dmax、SketchUp、Navisworks、MAYA 等工程与三维软件,EXCEL 等办公类软件也可以运用在BIM 技术中。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进行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施工阶段的建造全过程一体化和运营阶段对建筑物的智能化维护和设施管理。
BIM 技术是集多元化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项目管理平台,各相关工具软件各显其能,提供整体建筑的信息数据,进而实现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多维管理,并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大量减少浪费。
2 BIM 多维管理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一座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应当包括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所以,要想使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更富活力,就要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四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一全生命周期,充分利用BIM的多维模拟优势,不断推进整体行业向绿色方向行进。
2.1节地与施工用地合理规划
2.1.1结合GIS系统进行节地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和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联系的过程。BIM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对现场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结合场地使用条件和特点,做出最理想的现场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利用计算机可分析出不同坡度的分布及场地坡向,使现场交通方案中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优化组合,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从而在前期场地设计中做到节约用地。
2.1.2运用3D模拟进行节地
利用场地合并模型,可在三维场景中直观预览场地挖填方情况,对比原始地形图与规划地形图得出各区块原始平均高程、设计高程、平均开挖高程。然后计算出各区块挖、填方量,使现场总平面布置做到科学合理、紧凑,在满足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废弃地和死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而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见图1)
图1三维模拟土方开挖
2.1.3运用4D合理规划施工用地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化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变得极为复杂。施工用地、材料加工区、堆场均随工程进度的变换而调整。通过进行4D模拟分析,即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
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BIM 技术在节水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协助土方量的计算,模拟土地沉降、场地排水设计。以及分析建筑的消防作业面,设置最经济合理的消防器材。设计规划每层排水地漏位置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收集,循环利用。
2.3节材与物料优化
2.3.1管线设计中的节材
目前功能复杂、大体量的建筑、超高层等机电管网错综复杂,在大量的设计面前很容易出现管网交错、相撞及施工不合理等问题,以往人工检查图纸比较单一不能同时检测平面和剖面的位置。而BIM软件中的管网检测功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检测功能可生成管网三维模型,于建筑模型中自动检查出“碰撞”部位并标注。BIM信息模型还可以对建筑内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高度进行分析,检测空间净高,查找不符合设计规划的缺失,将情况反馈给施工人员,以此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在管线设计中错、漏、碰、缺的出现,减少施工中管线铺设不合理造成的浪费。(见图2、图3)
图2 管线综合3D模型
图3 碰撞检测
2.3.2 复杂工程的节材
BIM 技术可针对复杂形体进行数据整合和验证,使得多维曲面的设计得以实现。技术人员可利用BIM技术对复杂的建筑形体,如曲面幕墙及复杂钢结构,进行拆分后,利用三维信息模型进行解析,并在电脑中进行预拼装,分成网格块编号,进行模块设计,然后送至工厂按模块加工,再送到现场拼装。大大减少了传统加工、拼装过中产生的材料浪费。(见图4)
图4幕墙曲面分析
2.3.3物料跟踪5D优化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使用设备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及设备构件通过工厂加工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组装。根据BIM 中得出的进度计划,提前计算出合理的物料进场数目。BIM 结合施工计划和工程量造价,可以实现5D(三维模型+成本)优化,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做到“零库存”施工。(见表1)
表1 结构柱材质明细表
2.4节能与能源利用
以BIM 技术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在绿色环保方面具体有两种体现:一是通过方案论证和系统的分析等手段,帮助建筑形成资源的循环使用,其中包括水能循环、风能流动、自然光能的照射等,科学地根据不同功能、朝向和位置选择最适合的构造形式;二是通过模拟运营维护实现建筑自身的减排,构建时以信息化手段减少工程建设周期,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最低的资源消耗。
3 结论
综合上述应用,可以看出BIM 技术的多维应用不仅是模拟出设计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还可以模拟在实际施工中不能够进行操作的事物。如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 模拟,同时还可以进行5D 模拟(基于3D 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来实现成本控制;同时还能够对空间维度的光照、日光阴影、太阳辐射、遮阳、热舒适度、可视度等进行模拟分析。
通过BIM多维管理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以建筑为主体,赋予其“绿色生命”。广大技术人员应当以绿色施工为目的、以BIM 技术为手段,用绿色的观念和方式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利用BIM 技术满足施工各环节的绿色指标要求,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资源优化整合。相信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会被逐渐淘汰,而以BIM的多维项目管理方式为开端的绿色施工革命已经悄然开始。
参考文献
[1]高俊勇.关于BIM技术和绿色施工实践性的思考.科技致富向导,2012 年24 期,134页
[2]刘晓妹,付凌云.绿色施工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科技广场,2009年08期,192页
[3]王琳,王成国.面向可持续性设计的建筑信息模型.第二届工程建筑设计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2009,33页。
[4]易军,官庆,肖绪文,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6月17-20日
会议名称: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力电子展览会
会议地址:俄罗斯国际展览中心
展会概况:世界各国著名的电力电子企业均普遍看好俄罗斯市场并云集该展会,参加该展是中国电力电子出口企业开拓此市场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径!
展览范围:电力产品;电子控制系统、电缆走线管、电缆接线盒、电气绝缘材料、漆包线、电磁线圈、变压器、电缆及附件、接口技术、布线系统、户外箱体、整体安全机房、电气工程管理设计软件、仪器仪表、建筑电器、墙壁开关、照明产品、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产品;电气产品
6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国际RFID、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广交会展览馆C区
主办单位: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
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亚太RFID技术协会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
展会概况: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网、自动识别、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为主体展示内容;为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一次最完整的展示;充分体现了传感网、RFID、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商务以及整个行业的特色和当前需求。
展览范围:RFID产品;自动识别产品;智能卡产品;其他物联网相关产品;云计算平台构建技术、芯片和软件平台开发、云服务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云计算通信网络设备和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外包、数据与网络安全、云计算标准等方面
联系人:朱忆
电话:13539794711;020-23379151
邮件:
6月18-22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海峡物联网产业博览会暨海峡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会概况:展会为论坛、技术交流、产品推介会。(一)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政府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运营商代表、企业用户及相关新闻媒体参与,就如何振兴海峡两岸电子信息联网产业等问题开展研讨。(二)技术交流对接:邀请电子信息物联网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就领域内的若干热点问题及先进技术等进行深入探讨,展示电子信息物联网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征集相关领域内国内外论文,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选出优秀论文在技术论坛上宣讲。(三)企业产品推介:会议展览期间,将适时为企业安排产品推介专场,进一步推广企业技术与产品,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
展览范围:消费电子(绿色家电、视听、3D电视、IT产品等)展区;平板显示、LED照明及显示技术产品,触摸技术展区;集成电路IC、电子元器件展区;智能通讯网络系统产品与技术,智慧装备行业,智慧家居生活产品与技术展区;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云计算,互联网展区;教育电子产品与教育信息化展区;汽车电子产品与汽车信息化展区;绿色环保产品与研发设计展区
会议组委会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福飞南路92号
电话:0591-63175563;13685001810
邮件:
联系人:曹先生
网站:
6月19-22日
会议名称:新加坡通讯展
会议地址:新加坡
主办单位: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 Pte Ltd
展会概况:CommunicAsia展会已逐步发展为亚洲地区资讯通信科技产业规模最大的服务平台和顶级盛事。除与EnterpriseIT一道共同展示资讯通信科技创新成果以外,它还是云集买卖商家,促成双方交易和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的理想平台。同期举办的展会还有enterpriseit2011(第8届国际企业资讯科技展览及研讨会)、broadcast-asia2011(第15届国际广播科技与设备展览会及研讨会)、interactivedme2011(第5届国际互动、数码媒体与娱乐展览及研讨会)。
展览范围:3.5G/LTE/4G、宽带、超小型化移动基站、光纤到户、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网络电视、移动上网、移动通讯与应用、定位服务、无线技术、卫星通讯,天线等。
联系人:wendy
电话:0755-25338299
邮件:
6月20-23日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会议地址:大连世界博览广场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由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科技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贸促会、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目前国内最高规格、最具实效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IT行业年度盛会。
展览范围:软件部分: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IC)设计;信息服务部分:服务载体、服务外包、评估认证咨询培训、数据处理、软件维护、软件测评、定制开发;新兴信息技术部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数字技术、互联网应用、 商业智能、新电子商务、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新媒体。
电话:021-62990137-811
6月26-28日
会议名称:2013亚洲移动通信大会暨2013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GSM协会
展会概况:向移动通信行业专业人士和热衷移动产品的消费者展示尖端技术、产品、设备和应用;云集资深移动通信业界专业人士,提供见解独到的主题演讲,特色专题讨论会和世界级的互动交流机会;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该活动学习和拓展当前移动应用程序市场的相关知识;针对以移动技术为核心的营销和广告规划之创新活动,连接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及运营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邮件:
6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东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东莞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贸促会
东莞市人民政府
香港粤展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同期活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暨物联网技术高峰产业论坛、数字电视内容服务创新论坛、光纤入户发展论坛、智能社区创新论坛、城市智能交通技术与实践论坛、智慧城市管理论坛、个人数码产品论坛。
联系人:王富进
电话:13342865079
邮件:
2013年7月展会一览
7月11-14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国际智能手机及苹果周边产品展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电子商会
展会概况:由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消费电子专业国际性博览会,也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旗帜性展会。本届博览会期间将设置苹果周边及供应链产品展区,搭建资本与产业创新,工业生产与消费个性化需求的交流平台,利用展览展示、高峰论坛、网络互动、社会化传媒手段将消费电子企业终端消费需求进联系人:许可
电话:13544546065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2013年中国西部国际指挥调度、卫星导航技术设备展览会
会议地址: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展会概况: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全程跟踪、支持。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应急支持、辅助领导决策,即在短时间内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并提供妥善的应对措施预案;借助网络、CALLCENTER、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协调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本届展会将突出指挥调度及卫星导航高科技为特色、以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化发展为宗旨。
展览范围:指挥调度技术与设备;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导航与安全系统
联系人:贺伶俐
电话:18081177538
邮件:
7月18-20日
会议名称:第23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暨上海国际微波理论、电磁兼容、射频及天线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
展会概况:主要包括电磁兼容、射频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和无限通讯技术等领域。近700家制造企业参展。
展览范围:材料、基板;防雷产品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检测、电磁兼容认证、相关RF产品与技术等;元器件;测量装置及加工装置;软件及模拟器;工程技术及生产委托
联系人:高攸纲
电话:010-62282343;62283322
2013年8月展会一览
8月1-3日
会议名称:2013深圳国际便携产品创新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
展会概况:从2G到3G再到4G,从功能到智能再到云终端,从T9到全键盘再到多点触控,从600M到1.5G再到四核,从30万到500万再到1200万像素,以及MEMS、3D、NFC、无线充电、防水&hellip&hellip移动终端市场可谓瞬息万变。数以万计移动终端企业的设计、制造、采购与决策人员每年汇聚于Mobile Win Show2013,寻找更多助其创新及控制成本的供应商
展览范围:盘点和展示最新技术与应用;应用处理器;无线技术;电源系统;移动显示专区;制造技术专区;无线充电专区;电子材料;整机与外设专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五届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
会议地址: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会
展会概况:2013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览范围:RFID产品线;智能卡产品线;智能卡读写设备提供商;生物识别;安防监控;传感器、传感网络节点;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术与产品;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软件;物联网示范应用
电话:021-62990137-812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中国广州4G通信展览暨应用大会
会议地址: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目前世界两大4G技术为TD-LTE和FDD-LTE。TD-LTE是中国主导的3G标准TD-SCDMA的长期演进技术,它与另一大标准FDD-LTE采用基于LTE的同一套标准体系,两者共平台设计可以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共芯片终端便于实现全球漫游,从而共享全球用户规模。
展览范围:4G网络和商业模式;无线宽带政策与标准;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最新手机装置与策略;固定和移动网络部署;光通信;IP核心和回输技术方案;互联网创新与移动新媒体;运营转型战略和战术;家庭基站;物联网;三网融合;4GWORLDCHINA目标市场;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提供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产品提供商;系统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通讯测试设备;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通讯接入产品制造商;信息通信研发;系统设计;科研机构;大学;金融和投资机构;政府和产业组织;互动娱乐产品开发商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广州国际信息与智能化应用技术展览会
会议地址: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
主办单位:保利地产
广州市保利国贸投资有限公司
展会概况:国内首个聚焦信息技术行业级应用的专业性展会。
展览范围:面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信息与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工业信息与智能化;商业、零售信息与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及服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嵌入式软件及系统;企业级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企业级硬件及多媒体解决方案;ICTSmart city 智慧的城市;面向公共管理、居住生活的信息与智能化;数字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ICTSmart more 即见的未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app;3D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3S技术;绿色IT(计算机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新潮消费电子、多媒体娱乐、游戏、数码产品配件等;智能城市案例、智能园区案例;院校研究成果展示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15-17日
会议名称:2013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
会议地址: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青岛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在首届软博会里,展商数量为177家,同期举办的2012软件产业发展与融合创新高层论坛与2012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招商推介会,成效显著,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国内重点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展示企业最新科研成果。
展览范围: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物联网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及智能设备制造
电话:021-62990137-811
8月22-25日
会议名称:2013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
会议地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北京市投资促进局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展会概况:专门面向苹果系统平台的行业展会及会议,为参会人士提供娱乐、培训、通信及企业级应用的深度体验。
展览范围:个人电脑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最新最具创意的软件、硬件、配件、相关技术等
电话:021-62990137-812
邮件:
8月25-27日
会议名称:2013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
会议地址: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
展会概况:通过展览展示、高峰论坛、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商务考察等方式为各省区市政府、高新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代表力的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展览范围:政府形象及成果展;全国开发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低碳环保与能源工业技术专题展;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专题展;半导体照明技术产品专题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阐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电话:021-62990137-807
8月27-29日
会议名称:2013韩国国际IT技术融合博览会
会议地址:大邱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大邱广域市
庆尚北道
韩国电子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市场机会,举办一系列跨国采购、产业链对接、采购招标等贸易洽谈活动。同期还将举办全球瞩目的“2013第十二届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IMID)”“IT综合产业研讨会”“信息技术研讨会”“IT电子进出口洽谈会”等相关配套活动,特别是IMID国际情报显示学术大会是世界三大显示技术大会之一,大会每年都邀请世界显示技术领域里500强企业高层参与此次盛会。
展览范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3D传感器液晶显示屏、冷光屏、FED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组件;生活类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消费类电子;智能工作
联系人:姜淑秀
电话:0532-88895116;18661656996
邮件:
8月28-30日
会议名称:2013年巴西国际消费电子展
会议地址:圣保罗市北方展览中心(Cidade Center Norte)
展会概况:该展览做为南美唯一的同业展览会,得到巴西及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支持。
展览范围:家庭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数码电子产品、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配件、电子零件、LED显示模块及光电产品、互连技术及产品、电源设备、车载电子产品、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无线产品、移动电话、其它相关电子产品及技术等。
联系人:朱力
电话:020-82590932;15920144576
邮件:
8月31-9月5日
会议名称:201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IFA)
会议地址: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娱乐与电子通讯工业协会
展会概况:是欧洲及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及信息电子技术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性展览之一,为欧洲及全球的电子消费品销售商和采购商提供了聚集了解和展示新产品最佳机会和理想场地。
展览范围:在线电子消费品,卫星接收机、解码器,投影仪、数码相机、录音录像载体、家庭影院;移动媒体、通讯设备和远程通讯设备,汽车多媒体、导航系统;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硬件、配件及外设,软件、系统软件和有效程序、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软件、通讯软件;手机和在线服务、家庭网络、无线装置、遥控和遥感装置、家庭小型商场的报警装置、录像系统的记录装置、监视设备、家用电器的监视、时序安排和遥控设备、自动控制的数据系统;卫星服务装置、测量设备、IP网际协议、互联网解决方案等。
联系人: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