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9:4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流行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twork catchwords are gradually entering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resulting in language pollu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efines network catchword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pollution.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治理举措
Key words: ecological linguistics;network catchwords;language poll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39-02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污染。当前对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污染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黄知常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消除语言污染则是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流行语污染解析来分析环境变化给语言带来的变化,以此引起国民对我国语言国情及语言生活的关注,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污染,保障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语言环境。
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把语言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王晋军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豪根(Haugen)于70年代的一次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认为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Halliday,1992)。国内最早将语言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应是李国正教授,他撰写一本名为《生态汉语学》著作,文中提到把汉语立足在生态系统中去研究探讨。之后,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范俊军发表了若干篇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肖自辉与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其应用价值。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语言学的探讨及阐释涉及到了更多的应用型,例如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强势语言以及网络背景下语言的变异等问题。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特征
2.1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是应用于网络沟通的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以及图标与文字的结合等,其语言特征往往表现为创新性、幽默性以及便捷性,其中创新性是其极具特色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换代的年代,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显得重要,已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2.2.1 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熟知并使用。比如,“剁手党”指沉迷于网购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她们一旦看到中意的商品便毫不犹豫的拍下,但是过后又追悔莫及,恨不得剁掉自己的双手。再如,在2015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非“Duang”莫属。 “Duang”是某一网站恶搞成龙早期所拍的一部洗发水广告而来。一句“Duang”成了当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就连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Duang”字在微博中的出现率超过了800万次。
2.2.2 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在于它在完成语言沟通目的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幽默感。“蓝瘦,香菇”的出处是南宁一小伙子失恋后录的视频,由于广西人普通话发音不准,本来想说“难受,想哭”,但听起来像“蓝瘦,香菇”。因此,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连锁反应,众多网友争相模仿,形成了“今天XXX,蓝瘦,香菇”。此后,网友们在对于“蓝瘦,香菇”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2.3 便捷性
网络流行语的便捷性是指在很多情况下,说话双方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说话双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比如,“脑洞大开”,指的是因为有脑洞,所以才需要进行“脑补”,形容想象力天马行空,独特异类。人们常用“脑洞打开”形容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佩服、惊叹或者不可思议。在网络沟通中,这种词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效率。
3 生态语言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阐释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然而对于抽象的语言环境的污染却基本上忽略了。语言污染是指在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对于已有的语言规定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语言污染”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界定。有的人认为是那些为了图省事而使用的一些简单,快捷但却语义模糊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污染是指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只属于个别语言群体的语言。语言污染与环境污染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传播和使用规模极具传染性;②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作;③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④语言暴力现象凸显。
3.1 传播和使用规模的传染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可谓是首当其冲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正如人们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活动,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语言污染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流行语“潘俊币淮示突岣我们的语言使用环境造成语言污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潘俊币淮适的吮嵋宕剩人们对此应该是避之不及。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甚至是日常生活,人们都以争当“潘俊蔽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对我国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转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便捷的特点,人们在说话时能够用最短的词汇表达其意义。但是,这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条件是说话双方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理解力,否则,就会妨碍正常语言环境的运转。譬如“来啊,互相伤害呀”,意思是不怕受伤你就来吧,再比如,“你脑子是个好东西”,意思是希望你聪明点,情商高点。用这些词语和不懂流行语的人沟通时,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正常的语用环境造成了障碍,造成说话者双方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3.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由于网络流行语自身就存在的不规范性,因此大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语言环境系统必然会造成语言污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诸如此类的词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网络社区或是日常生活中,其本身没有任何的规律性存在,可以由人们自由“创新”。比如,现在的青少年都很喜欢用“逼”族词,像是傻逼、二逼等,这些词都是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凭空随意创造出来。这些词看似无害,但是对我们的语言,尤其是青少年的语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语言暴力现象的凸显
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故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简称“城会玩”,是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什么鬼”,是南方的方言,意思是“什么东西”,表示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壁咚”指的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角,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时下热门的表白高招。这样的语言暴力枚不胜举,网络流行语的暴力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治理。
4 治理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举措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其贡献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郭笃凌认为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导致大量的语言污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模糊的根源,李萍认为“导”而不“堵”,宽容待之。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变异,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而污染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是负能量,给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首先,流行语传播者需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品味为己任;其次,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流行语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再次,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网络语言生态系统,加强语言生态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降低其语言污染的程度;最后,加强对大众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综合以上措施,营造文明雅致、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保护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充实文字语言大家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n Martin Pǜts(ed.) 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s Evolution: Studies in Honour of René Dirven [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59-95.
[2]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J]. In Fill & Mühlh usler (eds.). 2001.
[3]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6]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3).
[7]周利娟,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 人民论坛,2012(10).
[8]任付标.漫谈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语言污染[J].现代外语,1994(3).
关键词:传统惯用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发展规律
三字格惯用语是结构相对稳定,具有整体意义,口语色彩较浓的习用性定性三音节短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近日,网络上以“高帅富”、“白富美”、“伤不起”为代表的三字格流行语红极一时,成为时下青年男女信口拈来的网络词汇。那么,与传统的三字格惯用语相比,网络流行语的三字格又有何特点呢?同样作为三字格的言语成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三字格词汇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本文以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三字格为出发点,力图从结构类型、语汇来源、语义关系、语用色彩等角度与传统三字格进行对比分析,做纵向的历时性考察。
一.结构类型
(一)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如:
联合式:高帅富 白富美 土肥圆 穷矮丑
偏正式:凡客体 咆哮体 淘宝体 hold住体
动宾式:求包养 打酱油 躲猫猫 压马路
主谓式:楼歪歪 蒜你狠 姜你军
动补式:伤不起 碉堡了 弱爆了
被动式:被就业 被自杀
“的”字结构:你懂的
还有一些三字格属于音译,无法归类,比如“闹太套”、“切克闹”等,当然也有少数可以插入成分,如“打个酱油”等。
总之,从三字格结构类型关系来看,传统三字格结构较为简单,以偏正式居多,动宾式其次,还有少量的主谓结构;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则有更丰富的形态变化,语素的组合复杂多样。从三字格结构的凝固性来看,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紧密性更强。从三字格数量来看,传统三字格目前显然更占优势。但传统三字格已基本发展饱和,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新,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二.语汇来源
(一)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其主要来源有三个:
其一,网民独创,并在论坛、微博中被广泛认可,大量模仿和转发,迅速走红。例如,“高富帅”是最近热门的一个网络词汇,它最初是网友对日本动漫人物“高达”完美形象的总结,把形容理想男性三大标志性特征的词根叠加,即“高大”、“富有”、“帅气”,经过缩略后成为“高富帅”。后被类型化,形容男人身高八尺有余,在身材、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
其二,来源于某段时期的时事热点事件,或网络上出现的红极一时的现象。如2010年流行一时的“蒜你狠”,源于当时大蒜价格疯涨超过100倍,甚至超过肉类。
第三,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还具有强大的可再生能力,利用“词语模”进行同类替换的仿词和再造,形成横聚合语义场系统。包括同义关系的“矮穷挫”和“土肥圆”;反义关系的“碉堡了”和“弱爆了”;类义关系的“啃老族”、“草莓族”、“毕婚族”、“裸婚族”和“表情帝”、“暴走帝”、“龙套帝”等。
三.意义关系
(一)传统三字格惯用语
传统三字格意义凝固性强,大多同成语一样具有整体意义,总体来看有三种情况:
1.三字格意义就是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例如:
说大话: 说过头的、做不到的话。
想当然: 推想应当是如此(与事实未必相合)。
类似的还有“忘形交”、“无噍类”等。
2.三字格意义是语素意义的相似性联想,即二者具有比喻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意思推知更为深刻的引申义。往往扩大了同类性质的语用范围。例如:
闯红灯 语素意义:开车违反交通规则。
三字格意义: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唱白脸 语素意义:扮演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三字格意义: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类似的还有“过电影”、“吃干醋”、“打哑谜”、“迷魂汤”、“红眼病”等。
3.三字格意义与语素意义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类三字格多是有典籍出处的,如:
东道主、繁有徒、父母国、莫须有、牛马走、执牛耳等。
(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隐喻和转喻是网络词汇常用的两种手法。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而投射的过程则依赖于心理基础,即事物之间的共性特征引发的相似性联想。转喻的本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转喻的心理基础是相关性联想,遵循着突显原则。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存在着大量隐喻和转喻的现象。
1.隐喻。隐喻表现为意义相似和读音相似两种。
打酱油 语素意义: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去称。
三字格意义:指自己只是路人,敏感事件与自己无关,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也指时间太短或存在感不强。
求包养 语素意义:希望自己被当做“小三”包养。
三字格意义:寻求他人庇护、照顾,寻求靠山。——义相似的隐喻
碉堡了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的谐音。觉得某人某事过于强大,因震惊发出的赞叹。
蒜你狠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算你狠”的谐音,变相表达对大蒜涨价的无奈和不满。——音相似的隐喻
如此类似的还有:小盆友、闹太套等。
2. 转喻。转喻是用特征突显的部分代替整体,主要表现为缩略。
北上广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北京上海广州
毕婚族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毕业就结婚的一类人。
如此类似的还有:北漂族、经适男、高富帅、白富美等。
从意义关系来看,传统三字格惯用语语素意义和整体意义之间多半是利用比喻关系实现的,即本体和喻体具有相同的义项。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还增加了谐音和转喻方式,意义关系的转化更加多样和含蓄。
四.语用色彩
(一)传统三字格惯用语
传统三字格惯用语在语义语用上多半含有贬义和否定义。从修辞角度看,使用这些词语因多用比喻手法来构成并引申成义, 所以有的讽刺力度更强、更尖锐;有的反而更含蓄、委婉。例如:
自己没有真本事,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舔碗边。
芝麻官还想管皇帝老子的事?(讽刺、批判的表达。)
他不但有犯罪前科,还是个瘾君子。
这就是你们的办事效率吗?简直是在磨洋工。(委婉、含蓄的表达。)
(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语用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形象色彩。即由造词理据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动作形象的联想。如“高富帅”、“白富美”、“土肥圆”,几个摹状形容词的叠加,形象感立显眼前;“汪星人”、“喵星人”等拟声手法也很容易让人联想猫和狗,而且更增添一分趣味。
第二,褒贬色彩。褒贬态度较为分明,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例如:
他是个富二代,还怕找不到工作?
原来你还有点小清新呢!
“富二代”一词也因人们认知中继承巨额家产的纨绔子弟形象和过多的负面新闻而带上了贬义色彩。“小清新”以其淡雅、清新、文艺的风格,逐渐受到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喜爱,成为一种新的亚文化潮流,从而带有褒义色彩。
第三,其他感情。除了褒贬感情外,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往往还被附带上了一种戏谑、无奈、自嘲、调侃、发泄等附带感彩。例如一段时间网上曾流行一时的“咆哮体”:
办公室上班族啊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啊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啊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啊有木有!公司裁员还成天担惊受怕自己中枪啊有木有!
从语用色彩来看,传统三字格惯用语以贬义或否定义为主,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语义色彩更多,包括形象意义、褒贬义和其他感情意义。从上文对传统惯用语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在结构类型、语汇来源、语义关系、语用色彩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字格的发展规律:
1.结构类型更加多样化,由单一的以偏正结构为主发展到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甚至是被动句等多种类型结构。
2.语汇来源更加具有时效性,无论是网友原创、词语模的再造或是热点事件影响,三字格的产生代表着流行的趋势。
3.意义关系更加多元化,由单纯的比喻关系,增加了谐音、转喻等多种方式途径。
4.语用色彩更加丰富化,由以贬义为主到含蓄、多义的感彩。
参考文献:
[1]刘树桢.《中三字格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金芝馥.《三字格惯用语浅探》,《青海师专学报》,1988.
[3]汤志祥.《广州话三字格词语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学,影响
一、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自由性使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年轻人尤为乐衷,它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在网络普及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局限于在虚拟的网上流传,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带入了现实生活,使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开来,实现了社会化。”[1]近几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语言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经作为一种新兴语言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它是人们根据社会上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创造出来的,有别于日常规范用语的,充满幽默诙谐的新兴语言。网络语言的兴起和发展受到广泛网民的追捧,一时间这种新兴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新兴语言,它自身幽默搞笑的个性化显然是她受大众追捧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社会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大众的需求也是网络语言如此流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原因。因此,“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产物。”[2]
1.1内因
1.1.1网络流行语言自身的幽默诙谐
网络语言自身的幽默诙谐是其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轻松活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网络语言表达效果和修辞角度来看,幽默诙谐是网络语言大量使用并进行传播的一大特点。”[3]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传》热播,“甄体”的语言方式也因其十足的文艺范被广大观众效仿。“仔细烫着”“补补身子”“这东西可是极好的”,剧中的台词使人们身临其境,略带古风却又可以清洗明确的听懂,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从容大方。这样的语言方式怎能不被大众喜闻乐见。例如“想如今我的身量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形加上标准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我想再张高点”。但是如果直接说便少了几分古风古韵,缺少了喜感。“在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的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形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4]
1.1.2网络语言的创新性
现在的网民大多数年纪集中在90后,甚至是95后中。由于这一代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快的接受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时代,任何国家和民族如果不想让自己的文化衰落和灭绝,必须不断丰富和创新并向网络世界进军和向网络文化霸主挑战。”[5]
最近网络上爆红一首诗: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这首诗原出自现代作家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原文是“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馆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馆正,笑看君怀她笑颜。”诗词本来讲的是缠绵的爱情,网友们顺势发出造句征集令。于是恶搞版铺天盖地。“带我长发及腰,扮鬼吓你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带我长发及腰,借你上吊可好?”“带我长发及腰,送我沙宣可好?”不得不承认的是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借助智慧去创新,去恶搞,不仅贴近了生活而且促进了个性的张扬。网络语言为个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使年轻人的个性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得到了彰显,创新性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一大特点。“人们不再用繁琐复杂的字词语句来表达内心想法,而选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来风趣形象地表达出来,网络流行语总体趋向于口语化,很多流行语在应用过程中变成了普通语言,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大”[6]
1.2外因
1.2.1微博的普及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平台
2008年后,微博开始在我国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的出现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微博起到一个新闻的传播,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舆论的监督。近日,李开复在回答记者关于其新书《微博改变一切》的提问时说道:“微博可以改变社会现象,可以传播信息,可以帮助你成长,可以发出你的声音。”
关键词:网络语言 概念 语言学
网络可以说是世界上普及最快的一项发明,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约占总人口的38.5%[1]。如此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交际语言的变化。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所说,“如果互联网的发明是一场革命,那么它更像是一场语言革命。”[2]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冲击和挑战,网络语言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语言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就主持召开了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一些有国际影响的语言学家,会议上讨论了网络语言、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的地位问题以及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问题。2003年9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和语言”国际研讨会。这两次会议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T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杂志上频频出现关于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论文或书评。《剑桥语言百科》的编者,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于2001年出版T最新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成为英语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末期,发展很快,成果颇丰,我们对中国知网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统计,仅2011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网络语言的文章就有79篇,2001年至2011年底,关于网络语言的期刊文章就有1220篇。其中于根元先生的《网络语言概说》(2001)和刘海燕女士的《网络语言》(2002)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以及网络词语的产生原因的问题,是迄今为止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梳理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从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方面来看,可以概括地分为综合性研究和结合某一语言学要素而进行的单一性研究。关于对网络语言的综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概述网络语言的含义、性质、表现形式、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方面。
二、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研究
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语言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语言概念的梳理,不难发现,我国学界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一分论、二分论和三分论。
语言学家Crystal在他的书中《语言与因特网》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较为宽泛的定义:“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
我国学者于根元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3]。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及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4]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对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二分定义还不能概括网络语言,于是对其广义进行细分,产生“三分法”这种观点。《网语和网话》中将网络语言分为三类: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②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③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语种。并且还认为,在CMC领域,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网话---“网民说网话”[5]。何洪峰在他的《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一文中指出:“其一,网络语言是纸媒体所用的词语,其基木词汇结构及语法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题形式;其二,指IT领域的专业术语,或是只与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或者网络活动有关的名词术语;其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网民所创造出来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6]。余香顺也认为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第二类是网络术语;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讨论版中所采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第三类[7]。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于根元先生倾向于把网络语言分为专业术语和有网络自己特点的语言两种,余香顺等学者倾向于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种,即专业术语、网民语言和网络媒体语言。实际上网民语言和网媒语言也有不少交集,它们和于根元先生所言“有网络自己特点的语言”的说法大同小异。“广义狭义”说以此类的视角划分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外延做了详尽的介绍,涵盖了所有网络语言的类别。[8]
三、从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的研究
除了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研究外,我国学者还对网络词语的特点、网络词语的规范、网络语言的生成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最初的网络语言界定的研究,到现在更多地是结合某一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从其性质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董宏程发表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上的《网络语言的性质及其非理性语义倾向》[9],这篇文章运用相关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分析大量典型的网络语言实例,认为网络语言的性质是青年语言的变体,网络词语与黑话有着本质区别。网络语言在语义上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其两大根本原因一是网络语言对表达功能的强化;二是网络语言对酬应功能的强化。
从语言变异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冉育彭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上的《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探析》[10],这篇文章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和语法两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其变异现象,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了网语和规范语言之间的问题。
从符号学方面研究网络语言,如杨小卫、曾立英发表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上的《网络聊天语言中的网络符号研究》[11],这篇文章描述了网络聊天语言中网络符号的构成与特点,分析了网络聊天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在进行时的语用功能。
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方面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袁子凌、许之所发表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上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12],这篇文章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简洁化、符号化、新奇化、多媒体化等特点。网络语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融于一体,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等等。
四、结论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构成类型、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很丰富、很全面了。从某一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对网络流行语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只零星地散见于一些论文当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不到二十年,网络语言的形成则更晚,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形成网络语言的雏形。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现有的研究成果已不能适应网络语言的发展。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研究的角度和领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EB/OL].http://.cn/
[2]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郭贵春,刘全明译.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2006.
[3]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4] 刘海燕. 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37.
[5] 秦秀白. 网语和网话[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6): 1-6.
[6] 何洪峰.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1) :74-78.
[7] 俞香顺. 传媒.语言.社会[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7.
[8] 许子为,张顾为,何森. 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语言概念研究综述[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56-60.
[9] 董宏程. 网络语言的性质及其非理性语义倾向[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20-123.
[10] 冉育彭.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探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32-34.
一、模糊语言学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环境在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而模糊语言学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中模糊语言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网络流行语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从古到今都发生着变化,语音、语法方面变化小,语义方面变化大;基本的常用词变化小;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及时反馈社会需要,有时为了交流的目的会创造一些新的词语,比如:“给力”、“坑爹”、“屌丝”、“江南style”引起的“各种style”现象等等,这些词语在网络上很是流行。由于模糊语言学的存在,我们本身对于语言的中心范围是确定的,但是到底外延是什么?这样的语言适用于什么样的语境?上限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规定。这样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无形中就增大了,如:前几年“给力”的使用,让我们语言的焦点停留在网络流行词的使用上,之后的网络热词“坑爹”“屌丝”等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甚至有的新闻报告中多次出现该词语,到底内涵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江南style”现象,这是对韩国“鸟叔”歌曲的前部分的中文意译和后部分的直接引用。目前在全世界风靡,其中各国都有个各国的“江南style”,事实上这正是语言模糊性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二)聊天工具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为人们的交流交际提供了平台。其中最为突出的聊天工具算是“腾讯QQ”、“移动飞信”“人人”,当然在特定的“QQ”、“飞信”“人人”的聊天环境中,“Q友”“飞友”“人人童鞋”们也创造了许多缩写的新词汇,突出表现在数字上,如:“555”代表“呜呜”、“8”代表“再见”、“86”代表“再见喽”、“2”代表“傻”等等,不一而足。数字本来没有文字意义,只是单纯的理性代表,但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他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正因为这些数字在使用最初,没有含义的限制,本身存在这模糊性,因而在使用中人们为我所用的,是这些数字在特定语境中拥有了特殊意义。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2”现象,“2”不仅在虚拟环境中,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很广泛,是个平民化的词。可以称别人也可称自己,带有自嘲意味。
当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上面两点我们就虚拟环境提出模糊语言范畴的常见现象。接下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二、模糊语言学在认知范畴中的应用
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言语模糊始终存在。正如伍铁平教授所说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没有模糊词语,就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他甚至还指出“某些词的模糊性、不精确性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远远超过其精确的用法”。这些说法事实上说明,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模糊性在社会中的作用比精确性更重要。
(一)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的意义在时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模糊语言的主要原因是所表示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本身是模糊的,那我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所使用的语言就具有模糊性。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在文字识别方面比不上人脑,它只能识别系统自带的语言形式,如果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出现了歧义字句,计算机自身无法识别。人工智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需要借助人脑识别模糊语言的跨越性思维来进行判断,到底人脑在识别模糊性语言过程中有什么奥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二)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模糊语言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没有语言的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正因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会有个人体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因而在欣赏作品时容易将个人思维运用到作品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同,读作品的感悟不同,容易产生模糊性,这种模糊给想象的精确带来可能性。当前社会全球化趋势,使得文学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进入各个国家,我们在学习外国名着时,注意体会模糊语言。从审美角度看,正是语言模糊的存在,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时,不同的受众对于作品认知的角度不一,正如一株植物,在植物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眼中折射的内容不一,好像这株植物本身就是多面体一样,在不同的平面满足接受者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雷,雷字体,社会心理
“雷”作为一个常用词在中国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雷”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不难看出,“雷”的本来含义是指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近几年来,作为网络流行的新词语,“雷”字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从历时角度分析“雷”的含义及用法;分析近来出现的“雷”的新用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一、历史长河中“雷”
《说文解字》:靁(“雷”古体) léi 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易薄动生物者也。各本作阴阳。今正。动下,各本有雷雨二字。不辞。今依韵会本正。薄音博。迫也。阴阳迫动,即谓雷雨也。迫动下文所谓回转也。所以回生万物者也。凡积三则为众。众则盛。盛则必回转。二月阳盛。雷发声。故以畾象其回转之形。非三田也。韵书有畾字。训田间。误矣。凡许书字有畾声者,皆当云靁省声也。鲁回切。十五部。《康熙字典》:【说文】本作靁。隂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声。象回转形站。【易·说卦】震为雷。【礼·月令】仲春,雷乃发声。 又【礼·曲礼】毋雷同。【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 又【司马相如·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又【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注】雷鼓,八面鼓也。 又【韵会】雷门,会稽城门,有大鼓,声闻百里。【前汉·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又【南部新书】胡琴社会心理,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又山名。【书·禹贡】壷口雷首。【疏】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 又泽名。【书·禹贡】雷夏旣泽。【传】雷夏,泽名。 又汉侯国名。在东海。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又外国名。【前汉·西域传】无雷国王冶卢城。 又州名。【韵会】在广西,其山为雷所震,水流为江。唐置雷州。 又姓也。【前汉·淮南衡山王传】郞中雷被。 又音纍。【楚辞·九歌】驾龙輈兮乗雷,载云旗兮委蛇。【晋语】靑阳。方雷氏之甥也。【注】方雷,西陵氏之姓。黄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实生靑阳。雷纍同。按晋语注,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又【集韵】鲁水切,音垒。推石下也。 又【集韵】卢对切,音类。本作礧。或作垒礌檑。【埤苍】推石自高而下也。【周礼·秋官·职金注】枪雷,椎椁之属。【释文】刘音诔。沈云:当为礌,郞对反。【前汉·鼂错传·具蔺石注】如淳曰:蔺石,城上雷石。师古曰:雷,来内反。 又【正字通】击鼓曰雷。【古乐府】官家出游雷大鼓。 此外,
“雷”字的字源演变形式如下:
它们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即大篆)——小篆——楷体。
由此可见,“雷”在起初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到小篆则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但其本义都未曾发生变化,即: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在使用中又衍生出如下引申义:
1、古礼器名。通“罍”。《隶释-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钟、罄、瑟、鼓、雷、洗、觞、”。
2、古代作战时用来攻击敌人的石块。《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敌而用金石”。注:“用金石作枪、雷、椎、椁之属。”
3、姓氏。传说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此说见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五》。
4、敲击。通“擂”。《资治通鉴》:“雷鼓大震”站。
5、动词,打雷。故雷则掩耳。《吕氏春秋·贵生》:“故雷则掩耳。”
6、形容声音巨大。如“雷抃”,形容掌声如雷。《文选·汉·马季长·长笛赋》:“失容坠席,搏拊雷抃。”注:说文曰:抃,抚手也。雷抃,声如雷也。又如“雷鸣”,像雷一样震响。“雷怒”,相当于勃然大怒。再如“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引申为迅速。
二、“雷”字新解
近几年,“雷”字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的频率都相当地高。“雷人”、“雷到”、“太雷了”“很雷人”“雷死个人”之类的字眼连绵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显然,它已不再代表自然现象社会心理,而是变成了一个日常生活用语,意指由于出乎意料地看到或听到某些事情,行为等而异常震惊,就像被雷击中一样。例如:
①近日,记者在东四环附近遇到陈坤,陈坤以一袭酷似斗篷、又有点像披肩的着装亮相,十分雷人。(腾讯新闻2011-12-03)
②广告牌立马路中央,雷人!(搜狐新闻2011-12-02)
③对于Ladygaga的雷人造型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④一同学爆料说,他们同导师的同学决定聚餐沟通感情,问到某同学意见时,他一语惊人说“不去了,没什么好说的!”简直雷死个人!
例①和例③都是说人的穿着打扮很怪,陈坤的衣服既似斗篷又像披肩,让记者大吃一惊,而Ladygaga则是凭借着出位的打扮和雷人的造型才得以在娱乐圈迅速走红的,她也把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尚理念带入了时尚界。例②中广告牌立马路中央,也确实太过另类和个性。例④中这位同学得回答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可以说有些违背常理,一般人即使真的不愿意参加这个聚餐也会随便想个理由搪塞,不会这么直截了当,他的回答让大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倍感震惊。
三、“雷”字流行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杨永林认为,词汇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言是心灵的一扇窗,通过对使用者对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诸多的社会心理和问题。“雷”字体的流行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定有着它的社会渊源。
首先,“雷”字盛行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存在感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淡漠,使人即使身处人潮汹涌的街市,内心仍然倍感孤独与渺小,仿佛人人都不在乎自己,于是他们就会想极力地证明自己的存在,通过选择特定的,只有彼此心领神会的流行语,与自己具有相似心理的人流,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其次,“雷”字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反映出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从众心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众心理产生连锁反应就产生了流行这一社会现象。在这个物欲横流寂寞成灾的社会里,甚至有人在深夜大吼一声,都会应者云集。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心智不太成熟的时期,思想和言行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事物,更容易使其产生共鸣。
再次,不光是“雷”字,大量流行语的盛行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压力加大有密切关联,是人类的一种减压方式。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从众行为的基本动因之一就是减缓群体压力,是个体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试图解脱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现代的年轻人,未出象牙塔就已经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就业压力首当其冲,甚至面对未就业先失业的窘境,于是求新求异寻求刺激的流行语,既能满足好奇心理,又能排遣生活压力,成了年青一代的不二选择。
最后,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产生一致的浮躁心理,也变成了“雷”等流行语的特殊催化剂。快男快女一夜成名,各种“姐“各种”哥“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炒作事件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家长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小童星、小天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挖空心思想以最快的速度将孩子的潜能开发出来。传统文化中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观念频遭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观念的提升。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他们极尽搞怪之能事,在他们那里与众不同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康熙字典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王全权.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2.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一项历史的考察分析朱耀斌,宋镜明,ZHUYao-bin,SONGJing-ming
3.中庸思想对理解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启示李曙光,LIShu-guang
4.理解的公共性与自主性及其难度——私人语言、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纠葛张中,ZHANGZhong
5.明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胡启银,HUQi-yin
6.梁启超的人学思想董四代,王海林,DONGSi-dai,WANGHai-lin
7.北朝元氏与勋臣八姓婚姻研究马志强,MAZhi-qiang
8.大同善化寺"朱弁碑"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李振明,LIZhen-ming
9.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杜甫《兵车行》与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之比较冯喜梅,赵晓洁,FENGXi-mei,ZHAOXiao-jie
11.长夜无眠叹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夜意象统计与分析孙小梅,SUNXiao-mei
12.姚孝锡诗歌情感探微杨爱敏,姜剑云,YANGAi-min,JIANGJian-yun
13.《饮冰室诗话》中的新诗萌芽卢娜,LUNa
14.伊甸园结构中的生存意义指向——《一个女士的画像》解读陈惠良,CHENHui-liang
15.《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主人公萨拉的"最终自由"王燕,WANGYan
16.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秦敏,QINMin
17.网络"控"族新词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李媛媛,LIYuan-yuan
18.现实与浪漫: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的类化储一鸣,CHUYi-Ming
19.话料库语言学在词汇和话语研宄中的运用高凤英,GAOFeng-ying
20.翻译中的母语正迁移李建军,曹灵美,LIJian-jun,CAOLing-mei
21.转换生威视角下的逆转换翻译理论李贵荣,LIGui-rong
22.财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李春根,罗丽,朱国庆,LIChun-gen,LUOLi,ZHUGuo-qing
23.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席红梅,XIHong-mei
24.地方院校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其对策赵玉萍,ZHAOYu-ping
2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作用探析郭芸,杜喜荣,GUOYun,DUXi-rong
26.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高等教育王志强,张育存,张旻,WANGZhi-qiang,ZHANGYu-cun,ZHANGMin
27.篇章主位结构对英语阅读的启示王芳,WANGFang
28.听力理解中图式理论局限性的研究杨丽,YANGLi
29.对我国服装面料外观再设计现状的思考与构想李晓宇,LIXiao-yu
30.论谢赫"六法"之向的辩证关系王玉贞,WANGYu-zhen
31.中国当代水彩画的民族性乔彬,QIAOBin
32.中国画中花鸟画的虚与实辛晔,XINYe
33.对书法作品品位的思考祁文峰,QIWen-feng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陈海顺,CHENHai-shun
2.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维建构李青,LIQing
3.对完善我国跨国法定继承法律适用立法的思考段冉,DUANRan
4.禅宗与宋代的尚意书法窦元章,DOUYuan-zhang
5.《拉摩的侄儿》中两种伦理观的对立殷明明,YINMing-ming
6.季敬姜"知礼"与周礼在鲁的嬗迁倪晋波,NIJin-bo
7.人口流动对东周血缘家族的影响聂甘霖,李珍梅,NIEGan-lin,LIZhen-mei
8.论楚王对世族政治军事权力的限制白松梅,BAISong-mei
9.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的艺术传播方式郝春涛,HAOChun-tao
10."昙曜五窟"与文化刘慧芳,LIUHui-fang
11.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宫文华,GONGWen-hua
12.关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当前意义钱虹,QIANHong
13.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降红燕,李木桂,刘瑞兰,JIANGHong-yan,LIMu-gui,LIURui-lan
14.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蒲日材,侯艳,PURi-cai,HOUYan
15.清末学堂乐歌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曾锋,ZENGFeng
16.古代汉语中物量表示法的发展演变裴瑞玲,PEIRui-ling
17.数词"二"和"两"古今用法之比较徐秀花,XUXiu-hua
18.形容词重叠式的审美意蕴檀栋,TANDong
19.跨文化背景下儿向语的普遍性特征王哲媛,WANGZhe-yuan
20.网络流行语风格特点的语用学研究王雁冰,WANGYan-bing
21.二语口语表达困难成因与对策探讨曹宁,CAONing
22.英语委婉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映射梁旭红,LIANGXu-hong
23.大同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郝金连,邵云芳,孙玉梅,HAOJin-lian,SHAOYun-fang,SUNYu-mei
24.大同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分析赵华,王国梁,ZHAOHua,WANGGuo-liang
25.WTO与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郭晓刚,GUOXiao-gang
26.角色转换意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张伟平,ZHANGWei-ping
27.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运用姜峰,JIANGFeng
28.大学英语基本技能培养中的文化渗透张海燕,ZHANGHai-yan
29.从本科教学评估看高校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刘继荣,LIUJi-rong
30.关于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模式的探讨高丽云,GAOLi-yun
31.升本院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考王小燕,WANGXiao-yan
32.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王宏霞,WANGHong-xia
1.略论中国的法治资源林群丰,LINQun-feng
2.交通肇事罪三题周玉文,ZHOUYu-wen
3.中西方地缘战略理论研究刘志财,白海燕,LIUZhi-cai,BAIHai-yan
4.近20年山西区域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仝建平,TONGJian-ping
5.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申国昌,贺鹏丽,SHENGuo-chang,HEPeng-li
6.日伪统治广州时期的烟毒业马永,MAYong
7.大同皇城气象刍议力高才,LIGao-cai
8.云冈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凌建英,张月琴,LINGJian-ying,ZHANGYue-ying
9.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塑艺术分析武建亭,WUJian-ting
11.从巴赫金与王国维的作品看作者的地位问题黄肖嘉,HUANGXiao-jia
12.《全元文》补遗三篇李润民,牛贵琥,LIRun-min,NIUGui-hu
13.论杜运燮20世纪40年代的轻松诗李晓璐,LIXiao-lu
14.吴宓与郁达夫爱情遭际之比较乔军豫,向天渊,QIAOJun-yu,XIANGTian-yuan
15.一幅私欲泛滥的社会图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简析马彰铭,MAZhang-ming
16.荒诞派戏剧的深层特质探析陈利娟,CHENLi-juan
17.谈流行语"雷"梁永红,LIANGYong-hong
18.南部侗语体词性结构的修饰语研究熊南京,姜莉芳,XIONGNan-jing,JIANGLi-fang
19.论委婉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唐建福,易斌,TANGJianfu,YIBin
20.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庞中兰,李莉,PANGZhong-lan,LILi
21.英汉使役词汇化模式下的译者思维差异吕芳,LüFang
22.论英语隐喻意识及其培养任红锋,RENHong-feng
23.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基本民生事业发展李春根,李建华,LIChun-gen,LIJian-hua
24.美国新闻集团产业价值链对中国传媒的启示王海燕,WANGHai-yan
25.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姬翠梅,王喜军,张桂梅,JICui-mei,WANGXi-jun,ZHANGGui-mei
26.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蔡福华,CAIFu-hua
27.关于自主学习中文化适宜性的思考周彦彤,王尚祥,ZHOUYan-tong,WANGShang-xiang
28.大学英语兴趣课堂的构建侯彩静,HOUCai-jing
29.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导入杨云,YANGYun
30.齐梁时代的音乐消费及乐府诗的发展王志清,WANGZhi-qing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人们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青年人。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他们张扬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网络语言的类型特征分析,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与青年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引领青年健康成长。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病毒、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顶(支持)、555(呜呜呜)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及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1、中文用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旧词换新意,借用原来生活中的词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者利用谐音改变原意等。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形象借用”。是指生活中的许多词被借用过来表达新的事物,借助于形象或意义上的微妙相似加以联想,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坛子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交流感情,还有最重要的,可以长工分,原指发长贴。(2)“谐音”。是指对旧有词语的读音、字形加以变化,进而产生新词的现象。例如:“版主”变成“斑竹”: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把水版比作小店,他们就是店小二。
2、数字用语。抽象的数字经过网民的想象力,赋予新的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用语一般利用与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大体有两种表达方式:(1)数字与汉语谐音。最常用的有“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等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3166”:日语的再见等等。
3、缩略用语。网民们将汉语或英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主要有两种形式:(1)汉语缩略语。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如果gg、dd、jj、mm或plmm,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fb”:腐败,指聚会+吃饭+活动。(2)英语缩略语。如“bb”:宝贝,情人,孩子,byebye,看具体使用英文缩略;“ft”:faint,晕倒的意思,也叫分特,表示惊讶、不可理解、不可置信等意思。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不稳定性。网络语言既受网络技术发展影响,又受青年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流行文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青年心理的变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旧的词语不断被淘汰,而新的词语又以极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流行,呈现出鲜明的多变性。2006年5月,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网络用语的排名,显示一些曾被各种媒体及研究文献反复引用的、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词汇,如“大虾(大侠)、菜鸟(新手)、94(就是)”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以前说美眉,现在就说mm了。
2、创造性。网络语言更新速度很快,新鲜词语层出不穷。而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异想也不胜枚举。青年人将网络当成一个虚拟空间,所以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也力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新奇的富有创意的语言,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效果,这就使得网络话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比如说哥哥,可以用大写的gg,也可以用小写的gg,感谢可以用39、3x、3q等形式。同时,网民还可以利用表情符号等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3、不规范性。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及英语字母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走召弓虽”:超强;“油墨”:幽默,微软拼音通假字。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规范,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表现出网民们求新、求异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用语言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在虚拟的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二、网络语言的成因分析
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网络青年族群个人主义、个性自由的张扬,形成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更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会交往网络,网民在网络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新兴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依靠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在虚拟空间中聚集、交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语言的形成,网络语言作为群体文化的产物,不仅是网络社区成员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具,也是网络社区成员的身份标识物。缺少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社区各个成员之间在失去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特的身份标识物,网络群体和社区交往在文化层面上就难以得到维系。
2、文化变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青年人。“青年人最善于接受新的价值观,最少保守思想,不受旧的落后的文化的制约。因此,他们敢于向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观念挑战,他们也常常给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的产生,是青年群体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555(呜呜呜):同音表示,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可以重复使用;mm/mm:妹妹、美眉,表示年轻女性;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另外一个相关词是楼主,指发起该主题的人。顶楼,指第一个贴。
(二)个体原因
l、情感宣泄。网络语言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说明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所以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窗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上聊天的人更容易将平时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示出来。
2、张扬个性。网络语言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例如,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甚至连“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这种经常出现的反常搭配,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青年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的积极努力,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三)提高理论素养、引领青年前行
在当前阶段,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这需要我们立足实践,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网络语言现象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课题之一,随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人,网络必然给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更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消除网络带来的差异,更要快步迈进网络社会的新环境。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在线词典 网络词典 电子词典
一、引言
在线词典(online dictionary),也叫网络词典(web dictionary),是指用HTML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编写成的、可以让网络用户借助网络在线使用的词典(张锦文,2001:30)。与传统的纸质词典相比较,在线词典在语料实时性、文本互动性和使用便捷性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
国外的英语在线词典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面世,发展到目前已相当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数量庞大,单是网站OneLook就包含了931部在线英语词典,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第二,种类繁多,有俚语词典、缩略语词典、各行业词典等等,不一而足;第三,形成了OneLook、YourDictionary、和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等著名品牌。 总之,正像俞剑(1996:56)所说的那样,英语国家在网络上已经有了一个大型的本族语词典库。
相比,国内的在线英语词典起步于90年代中期,着眼于英汉互译。尽管发展的时间较短,一些词典已经吸引了大批的用户,尤其深受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等群体的青睐,成为网络时代国内英语词典的新宠儿。本文在下面两个部分中将具体阐述国内在线英语词典的发展成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国内在线英语词典的现状
(一) 在线英语词典的发展成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在线英语词典行业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在线英语词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量和容量上初具规模
迄今为止,国内在线英语词典在数量上不下几十家,一个百花争艳的局面正在形成。较出名的有中国译典(省略)、DICT(省略)、爱词霸(省略)、CNKI翻译助手(dict.省略)、百度词典(dict.省略)、高技术辞典网(techs-book.省略)、千英在线英语词典(省略/online/dict2.htm)、郑州大学在线科技大词典(http://www3.zzu.省略/zzjdict/)、金桥翻译(省略)、华建翻译(省略)和中国日报英语点津(http://省略/language_tips)等。
这些词典在内容上覆盖面较广,如郑州大学在线科技大词典,尽管其所能提供的查询结果较为简略,但却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有的领域;CNKI翻译助手能够提供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各个学科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的检索;中国译典则覆盖了众多英文经典书籍,可供双向检索现今汉语各类文体中的习语、套话和流行语的英文翻译及例句等等。这些在线词典在国内互联网上共同支撑起一片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天空,已经成为广大用户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 功能上用户友善
与国外的在线词典一样,国内在线英语词典也在用户友善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为了表现“用户友善”这个属性,在线词典服务商重视词典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使得用户积极参与到词典的建设中来。以中国译典为例,它不仅设有BBS以供用户讨论使用词典的体会,而且还在该网站的主页上留有QQ标识,用户点击后即可和词典的编辑进行实时的交流。另一方面,多数在线英语词典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使得用户真正体会到使用方便。用户在引擎里面既可以输入汉语,得到相关的英语结果,又可以输入英语,得到相关的汉语结果;既可以检索单字、单词和词组,也可以检索句子片断,甚至整个句子;既可以检索一个关键词,也可以几个关键词同时检索(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间隔)。编辑和用户的双向沟通以及简单多样的检索方式都有助于给用户留下好感。
3. 初步实现商业化
国内很多在线英语词典初步实现了商业化运作,这主要体现在提供广告服务和提供收费的词典高级查询服务这两个方面。在线英语词典的商业化运作保证了网站运转和词典更新的资金,有助于促进各在线词典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对在线词典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 在线英语词典面临的问题
国内在线英语词典行业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清楚地认识到以下一系列的问题是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语料少且陈旧
在线英语词典语料不充分在国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有的单词义项不完整,往往只标有一至两个义项,而忽略了其他常用的义项。例如,在国内较出名的在线英语词典DICT中输入“tip”一词,显示当该词作为名词的时候只有“尖端”和“小费”两个意思,而忽略了“建议”这另一个常用意义,这会给查询该词的用户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最近在各类媒体中使用频繁的词,如“海选”、“流氓软件”、“高净值”、“冠名赞助商”等等,该词典却检索不到任何信息。另外一些在线英语词典则不过是几年前的某部简明英汉-汉英词典的网络翻版,看不到有任何内容更新的迹象。
2. 错误较多
错误较多是国内众多在线英语词典的又一个问题。其中,单词音标的错误最为普遍。英语中有很多单词的读音要随着其词性改变,如compact,rebel,perfect等等,而绝大多数的在线词典都没有重视这一点。以DICT为例,它只给出了少量单词的多个音标,如用户检索“record”一词,可以同时得到作为名词时的/?rek?d/和作为动词时的/ri?k?:d/,而对于大多数此类单词尽管标注了不同词性,却只是随便给了其中一个读音。另外,单词拼写错误也较多,如在DICT中输入“网上邻居”一词,结果则显示为“network neiborhood”(应为network neighborhood);输入“伦理学”一词,结果却显示为“ethnics”(应为ethics)。在线英语词典上的错误对于英语初学者的误导作用尤其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对该在线词典的信赖度。
3. 不够专业化
国内各在线英语词典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相对来说,在汉语流行语的英语翻译方面,《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的表现差强人意),对于各个领域的一些专业术语很难找到解释。例如,笔者尝试在所有本文所列出的在线英语词典中检索英语语言学中三个常用的术语(situational context、Sapir-Whorf hypothesis和semantic triangle),结果没有一部在线词典能够检索出以上任何一个术语的信息。各在线英语词典普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思想是导致各词典不够专业化的根本原因。
三、在线英语词典的发展策略
上述问题给国内在线英语词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针对于此,在线英语词典服务商可以考虑以下策略,着手解决问题,铲除发展障碍。
(一) 立足本国,扩充语料库
国内的在线英语词典应该与国外的同类词典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国外类似于OneLook和YourDictionary等在线词典实际上是英语国家的语文词典,在国内只适用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相比较,在国内,类似于中国译典、着眼于英汉互译的在线英语词典会拥有更广泛的用户,这一点可以从中国译典短短五年中急剧凝聚的人气得以印证。当然,人气的凝聚还得依靠大规模语料库的支撑。少得可怜的语料将使得用户常常无功而返,也使得该词典的推广变得不可能;相反,不断充实和更新语料,及时添加国内各类媒体中的汉语常用语及其英文表述才会使得词典在网络上受人青睐。
(二) 建立机制,改善质量
要提高在线英语词典的质量关键是要减少其错误的信息。为此,不仅需要在充实语料库的时候处处细致入微、小心谨慎,而且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纠正错误的机制。以中国译典为例,该在线词典在每个查询结果后面都附有“报告错误或发表评论”按钮,如用户发现某个查询结果有错误,则可以点击该按钮发表见解;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见解进行评估,如果用户意见正确,则修改该查询结果,并赠送给该用户一定量的点数;点数积累到一定量,用户可以凭此享受高级查询服务,甚至可以兑换成现金。中国译典的做法被证明颇为有效。由此可见,一套有效的纠错机制必须包括用户参与和激励措施这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与之相比,DICT的纠错机制中缺乏激励措施,故鲜有用户参与。
(三) 转变思维,创立品牌
国内的在线英语词典想要在网络上创立品牌,还需要使服务商认识到以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使得词典朝着某个特定的学科或专业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能建设成功一个“大而全”的在线词典固然好,然而在目前,仅依靠一方之力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多数在线词典的服务商,与其建设一个涵盖各学科却空洞无物的词典,不如建设一个“小而精”的专业化词典。一部好的专业化在线词典能够拥有稳定的用户,且更容易创立品牌。另一方面,各个在线英语词典的服务商要有合作意识。国外众多知名的在线词典内在地包括了几百部的在线词典,因此对一部词典进行检索就相当于同时检索几百部的词典,这种让用户方便省事的服务自然会赢得用户的喜爱,然而没有各词典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各个在线英语词典之间的双赢合作为用户提供便捷,这是创立品牌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在线英语词典行业虽然已经在规模化、用户友善和商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立足于英汉互译,不断扩展语料库,建立纠错机制,提高词典质量,转变发展思维,才能在互联网中创立自己的品牌,在给各行各业的人们带来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带来在线英语词典行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廖海宏.在线英语词典与词汇的社会文化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235-237.
[2]孟伟根.在线词典的特点及在翻译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3):68-70.
[3]司敬新.在线词典的特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2):84-85.
[4]王馥芳,马兰梅.语料库词典的局限性[J].辞书研究,2003,(3):20-26.
[5]俞剑.新词典新观念――关于网络词典的思考.辞书研究,1996,(6):56-66.
摘要:随着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致青春成为时下最火的网络词。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从新的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分析蹿红的原因。
关键词:致青春 梦想 模因论
一、引言
自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来,票房节节攀升。截至5月29日,票房7.08亿,超过了《画皮2》(7.02亿)坐稳内地影片票房排行榜第四位《致青春》引发的青春情结,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热议话题。
自首映起,“致青春”这一关键词就雄踞24小时热门微博、实时热词、网络流行词汇、影视热搜等多个话题榜首,各大网络、广播、电视关于“青春”的风靡讨论。新浪微博有关“致青春”的微话题已经有3202万人次讨论。不同时代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自己的青春。其中的经典台词: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永垂不朽等和剧中的情节也被大家广泛复制传播,本文将用模因论进行分析,解释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应用。
二、模因理论
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于1977年在其专著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模仿gene 杜撰出了meme,而“模因”一词则是模仿了“基因”一次翻译而成。Dawkins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类文化进步的基本单位是meme(何自然,何雪林,2005)。Meme是一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来传播或模仿的单位因子。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或者做法都有可能称为模因。任何字、词、短语、句、段落及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Dawkins 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中。这个过程广义而言,可以被称为模仿。(Dawkins,1976:192)根据Dawkins,“词义、概念、妙句等,都是meme(模因)。由此推出模因可大可小,小到一个词的妙用、一段曲调、一个概念、一句妙语,都是meme;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概念学说、主义等)。上面所列举的事物可以具体地化为一个个的学说、观点、思想、习俗、行为方式、言辞表达等,从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者言行中传到另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言行中,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从甲传到乙地,实际上模因就是充当了思想和文化传播的载体。Dawkins认为,模因是以实在形式存在的。他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这种学说,它作为一个模因,就是一切认识达尔文理论的人头脑中关于达尔文主义的共有概念;但在不同人的头脑里面有不同的认识。Dawkins认为模因具有稳定性、渗透性、长寿行、生殖性和复制能力。
1.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方式
观众看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青春是无悔的,我们的青春不朽。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前日在其官网消息:凡是重大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在A区图书馆旧馆二楼办公室或虎溪图书馆十楼办公室领取档案袋、封条一份;毕业生们可以珍藏手稿(信件、日记、读书笔记)、图稿原件、照片、试卷、奖状、证书、聘书、学生证等物品,封存进图书馆——当然,与之一同封存的,还有关于大学、关于青春、关于爱的记忆……据重大图书馆介绍,封存年限有即时公开、5年、10年三种选择。封存期内,学生本人可随时回校查阅。不过,过了封存期,这笔记忆就是重大图书馆的馆藏物,校内外的人都能来查阅了,封存人不能反悔拿走。同学纷纷赶来,将自己梳理的青春记忆,带进图书馆,小心翼翼装进档案袋,贴上了封条。这种方式既能封存青春,又能给自己人生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就能继续前行追寻属于自己的梦。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人公郑微用自己方式追忆青春,有些人复制郑微追忆青春的方式,有些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青春,其实郑微追忆青春的这种行为也是模因,我们可以自行改编不同的语言方式,一旦被接受并复制,也可以称为新的模因。
2.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梦想
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基因,它能够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把一些思想行为观念传播下去。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推荐该片:“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在这个功名利禄、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年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而“青春”成为法宝。在《致青春》播放的时间正好是毕业生即将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已经踏入社会的70后、80后在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有些人曾经怀揣着青春时,觉得一文不值,当青春耗尽后,在回过头来看,一切才有了意义。在《致青春》中,曾豪情万丈、充满理想的张开,在毕业聚会时,在小饭馆拿着酒瓶醉意吟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那一时刻浓缩了多少大学生毕业时刻的青春热血。青春,梦想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青春让我们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在片中反映的这个主线切合现在国家所提出的中国梦,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3.模因与追忆青春的语言
语言的感染现象是模因的表现形式,电影中语言的仿制与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流传都是依靠模因的“魔力”。模仿的人在效仿他人的行为的同时,试图创新,由此将此种模因渗透到方方面面。长春大学毕业生另类毕业照致青春,穿着学位服摆出各种另类姿势,动作高贵风趣,想用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纪念青春,为大学时代留下美好回忆。他们灿烂的笑容等5年甚至10年过后,他们在回首看的时候会很欣慰。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致青春”,青春让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著名演员姚晨在微博上说:“青春已逝,理想不老”。
三、结语
《致青春》这部电影是赵薇对大学时代青春岁月的描述,但是青涩的校园恋情和真挚的友谊让所有人找到了青春的影子。电影中角色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效仿,得到了复制改写进而促进了新的语言的模因产生流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UP.1976.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语言,交际[R]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2005
[4]何自然,语用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任,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