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日制工程

全日制工程

时间:2022-06-08 18: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日制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日制工程

第1篇

(一)研究目的

针对仅实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讨学生的报考动机、其对自身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两级学生之间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异等问题,旨在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9-02

Problems of Full Time M Eng Culti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 Case Study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Donghua University

Zhu Lihua Li Deng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Donghua University,analyzes issues of their cultivation 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n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Full Time M Eng;Curriculum Setting;Practical Ability

2009年,教育部下达文件,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以培养方向从学术型人才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变革,[1]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2012年,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超过1∶1,对其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以提高将来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议题。2012年6月份,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针对在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组织了调研,本文将调研情况做总结,并依此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项研究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实践为个案,研究目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为主,通过现实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策以及措施。

1.2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采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导师,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入学动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基地选择和教学效果、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就业等。发放学生问卷48份,教师问卷3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本文主要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情况

(1)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89.8%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认为其主体课程应与相近专业工学硕士生课程相同,只需增加部分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4.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其课程应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完全不同。这说明,学校确定的“在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契合了当前在读研究生的需求,也符合了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思路与指导思想,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但是,6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有较大作用”,20%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有2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来说,还是没有将实践能力落实到根本,大多数课程仍然没有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来讲授,对于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需要重点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中,59.3%研究生认为英语重要,33.3%认为信息检索重要,29.6%认为工程数学重要,22.3%认为知识产权重要。对工程数学重要性认可度较低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学生对工程课程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思维,对工程数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认识不足,也可能是由于工程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科结合紧密程度不好,仍需改进。

从表1选修课选修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水处理工程及其相关课程感兴趣,而这些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比较多。学生对特色课程印染废水处理、环境综合试验、和环境评价方法与案例分析等课程选择比较少,可能与课程介绍有关,也可能与这些课程教改不到位有关,仍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不断改进。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表2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达7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完全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因此,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仍需逐渐调整。

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教师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诸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而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认可目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方式。

2.2 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就目前的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人才培养作用而言,只有28.6%已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高达44.9%的研究生对实践基地在培养自己实践能力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另有26.5%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对培养实践能力而言“效果不理想”。当前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上不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为实习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少;不为实习生安排接触企业核心技术的机会;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高水平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指导;把实习生只是当作劳动力对待等。

在建设实践基地使,一方面要考虑到增加基地的数量问题,而且还要继续开拓基地的建设,扩大总量,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不仅要提高基地的质量,还要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所在。而且,从调查结果上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人情关系”目前仍是基地建立的关键因素,这一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两者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化,这也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者调动导致基地难以存续的局面。因而,如何建设更加稳定的实践基地,探索基地建设的规范化模式,是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2)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主要核心在于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家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重点。然而,就调查数据来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然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混在一起”的做法。调查数据显示,35.3%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52.4%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接近70%的研究生参与的是“理论性的研究项目”,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课题”。

3 对策与建议

透过调查数据,发现东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基本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同时研究生和导师也对课程教学、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对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强化适宜工程化教育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方法工具、交叉前沿模块[2]。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工程为主线,从大而全改为系统工程,以工程案例或工程经验为主线组织教学。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材建设,或到学校上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任课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联系与合作,把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把教室搬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把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教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同时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堂讲学[3],多采取一些研究型、自学型、总结型、考察型、演讲和辩论型教学方法。

3.2 管理制度建设和优化

建立和健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制度,成立教学质量指导与监督委员会、工程实践质量监督委员会、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参与管理,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论文质量调查制,论文结束后,由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评价,作为导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跟踪,建立开题制度、实习日志制度、教学互动痕迹检查制度、实习中期阶段汇报制度、实习结束论文答辩和实习报告制度[4]。

3.3 多渠道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外导师间的联系与合作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基地建设的渠道。实践基地在构成上可以有校级层面的大型公共基地,也可以有院系级层面的中小型公共基地,还可以有导师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小型基地,同时可以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建立国际型实习基地,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同时,在保证实践基地数量的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让实践基地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3.4 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众所周知,评价是导向,有了明确的导向,大家做事才有依据和目标。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差异是在于类型而非学术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再用工学硕士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尽快建立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完善,建立相配套的全过程监督机制,是我国当前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评价标准除对论文的工程特质评价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工程素质、企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制定评价标准。

4 结语

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总结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及经验,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仍需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对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

[2] 林军,邓艳,王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56-57.

第3篇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类型,这几年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招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培养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将没有或缺少工程经验的生源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研究生是摆在培养工作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1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④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论文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⑤专业实践质量难得到保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大,合作效益不够明显。

笔者调查显示,在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中,认为是实践环节的占到了39.4%。从企业对工程硕士毕业生认可度的调查来看,企业认为工程硕士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尚可,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在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伴随着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有必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施深层次的系统改革,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尽快加以厘清和解决。

2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2.1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构建工程硕士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结合工程硕士的素质要求、思维特点,建立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生源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为导向”,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把培养目标牵引和适应企业需求作为工程硕士课程计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

2.2突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课程应按一级学科甚至跨一级学科来设置,以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设置宽口径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专业的“拼盘”,而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邻近学科、专业拓宽,并按主体专业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的核心问题是依据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综合为主的原则,重新组织课程体系,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2.3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为了防止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应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实践性,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模块式”课程体系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构建具体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要根据工程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化开展教学,可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而把实践模块作为其中的建设重点。采用模块化课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课程来实现对学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其次可以灵活的增减设置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不断的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技能。

3加大工程素养培育力度,努力搞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1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工程背景和素养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校内选拔、兼职选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高标准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实践工作部门引进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制度,改变以往按照教学课时数、论文数、得到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的教师考核模式,在指导教师应聘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施竞聘上岗、定期评估制,综合专家评估组、学生、院系、教学点的意见,给与综合评价,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门槛。

3.2构建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所以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等师资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其工程素养;二是针对工程硕士教师的实际状况,每年有计划的选拔一批年轻教师走出学校,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等,从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应用技术能力;三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1]。

3.3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培养方式优长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上的特长,落实好专兼职导师的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专职导师除了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硕士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论上的问题可以请教校内导师加以解决。校外兼职导师一般是长年工作在工程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如果在遇到工程实践上的问题,可以向校外兼职导师请教研讨,帮助解决。通过这种双方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共同保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如我校近几年就根据合作培养协议,聘任了145名工程硕士校外兼职导师,他们在我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工程实践指导、论文环节、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好技术质量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4创新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4.1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和规划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和工程实践锻炼,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同时解决主题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实践结束后再企业实地考评,并进行总结。专业实践一般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切实结合企业需要,应用专业理论、先进方法和新技术,逐步深入地去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学生通过这样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由浅入深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4]。

4.2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弥补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实训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融合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专业学科背景,选择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基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学校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从而将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

4.3我校在产学研联合方面的实践探索我校在市教委专项资金支持下,围绕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工程四个主干学科的相关领域分别与北京市相应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配套实验条件的、内容和任务密切关联、相互支撑、总体目标相统一的集成化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一方面共同申请国家、省部和北京市纵向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合作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则主要来源于这些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我校基地建设成果表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企业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我校与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建立了“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系统研究及应用”科研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的应用开发,完成了19类产品研发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该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实现学位论文关键环节有效控制

5.1选题应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首先可结合实习单位或预就业单位,本着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则进行选题,论文应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应结合企业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调研报告等。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是否科学,有无研究前景,依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进行审议,然后就开课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5],这都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5.2双导师密切配合做好论文指导在论文指导方面,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学校导师主要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好应用关[5]。这种基于校企联合的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的双导师制的确对工程硕士做出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5.3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而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质量应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同时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校内评价应与企业、社会等外部评价有机结合,以起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督促作用,通过建立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环节、论文撰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6-47.

[2]祁保华(导师:余达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4-25.

[3]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6.

[4]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5):200-201.

[5]李成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336-33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 评价体系 企业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01-0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从2010年开始逐步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的有限性和精英教育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招生规模最大的一个招生类别,更需要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监督,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持续稳定。那么,如何准确地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多适用于学术型工学硕士,而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且各有侧重。全日制工程硕士侧重于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独立解决工程问题,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与学术型硕士侧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理论和研究是不同的。因此,西安理工大学走访近两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的企业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出了基于企业关注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详述了该体系的形成依据与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与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今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提供量化的依据,从而改善和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一 企业关注度指标建立的依据与原则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那么,企业对毕业生的关注点直接反映了该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是与其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从企业对人才的关注度出发,建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符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近两年我校共毕业全日制工程硕士96名,涉及的就业单位有50多家,这些企业涵盖了建筑、水利、汽车、金融、机械、房地产、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我们向每个企业的人事部门发放30份调查问卷,同时走访了20余家与我校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习基地,并且听取了30多位企业导师的意见与建议。在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企业关注度指标。

1.客观性原则

不在评价中添加分析人的主观判断,不揣摩企业的意思,完全以企业的需要为指标基础。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提供备注栏,以便企业提出我们忽略的关注点,不以学校的主观意识限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导向性原则

整个指标体系是衡量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统一尺度,是将抽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概念具体化,要使得培养单位和导师能够明确各自的目标,要引导培养单位提高学位建设的水平,突出特色,发现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指导未来的培养工作,因此一套优质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客观反映现实状况,同时要在把握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上高于现实,要具有学科导向性和前瞻性。

3.完备性原则

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应充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事物属性应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评价的目标。同时在指标的权重分配上能主次分明,不能一概而论。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内每个指标在共同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评价指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即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必须各管一面,不能互相重叠。

4.动态性原则

培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对象的变化,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所以,建立的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最终目的与当前实际,长远部署与分步实施的关系,保证体系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二 企业关注度指标的形成

企业关注度是通过不同具体指标体现的。首先,我们收集企业返回的1500多份调查问卷,通过逐条解读企业领导关注点,将关注点抽象出对应指标;同时参考企业导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意见,整理形成企业所关注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评价指标的解读过程中,根据问卷中备注栏里企业提出的新关注点出现的频次,添加初始调查时被忽略的指标。如多数企业关注学生的选题类别,其出现频次多达1054次,故将其列入评价指标,并将该指标细化为“研究和技术储备类”、“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类”三类,以便评价者做出准确评价。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初步形成20个指标作为企业关注度的分析指标。

三 企业关注度分析

整理调查所得的企业关注度指标,为使指标内涵更加清晰,对20个指标进一步优化,通过调整,最终确定15个指标作为企业关注度的分析指标。按照企业关注度计算方法,将15个指标按照企业的关注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形成企业关注度评价指标统计表,见表1。

指标2、3、9、14相对集中于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的指标,共占28.44%;指标1、7、12、13、15相对集中于与企业层面有关的指标,共占31.28%;指标4、5、6、8、10、11则大多与学校培养相关的指标,占40.28%。我们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很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比如对于培养方案,企业很看重学校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制订的培养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对于企业导师能否真正履行职责,建立与学生的密切关系;这些往往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各高校研究生管理者的重视。

四 评价指标的完善及体系建立

以上列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企业关注度评价指标是基于对企业问卷、走访校企联合培养企业的意见,听取企业导师的建议等三方面数据进行简单分类产生的。这些指标显得过于分散,站在学校的高度难以提炼出确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笔者优化上述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同时参考我校学术性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完善各项评价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细节见表2。

为更好地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有必要对指标进一步量化。根据指标关注度,考虑到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对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故加大这一部分的分值。而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受学生第一学历、个人成长环境等的影响,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这部分分值可适当降低,这样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因客观原因造成培养质量评价失效。

同时,笔者将部分二级指标细化,明确指标所涵盖的内容,保证评价者清晰明了每一个指标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保证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不会因为对字面意思理解的偏差导致评价出错,失去其科学性、客观性。

经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各指标分值的调整,笔者获得了调整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炼出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及其评分标准,并对其中5个二级指标进行细化说明,使该体系能直接、明确地反映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要求,也能为我校今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量化后的详细情况见表3。

以上是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点,参考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注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的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有宽广的发展前景,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也需要平衡各种目标,更需要动态地进行完善。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和学科性质的不同,培养质量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够全面,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对各个指标做进一步精确的量化,以探索出更有效、更专业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环、程杰贤、任建华.基于专家关注度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

[2]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

[3]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

第6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R凳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80-02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为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问题已经不仅仅为工程这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呈现多学科、多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根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于2011年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专业实践工作规定》)文件,对专业实践内容和任务、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实践时间及要求、专业实践考核过程及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认知。若要准确的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就要听取培养对象,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体现普遍性,扩大了调查样本,研究生学院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问卷共计32道题,从培养方案、指导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实践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目的的问题选择上,62.5%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是“提升实践能力”,有31.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考研目的是“提高学识水平”,剩余6.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本科不易找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现在正在沿用的2015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38.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最欠缺的是交叉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7.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专业前言课程,16.7%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实践、实验等课程,剩余16.6%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基础学科课程。

在对我校专硕研究生培养欠缺的方面的多项选择中,43.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了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能力成为我校专硕研究生认为在专硕培养中最欠缺的环节,并列排名第二的两项分别为专硕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及选择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针对于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上,有高达62.5%的专硕研究生认为他们最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欠缺排名第二的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选择创新能力,还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选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欠缺,有待培养,如图2。

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可获得如下的分析和结论:超过6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实践背景。正如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的,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急需重视和发展的。而就研究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方面能力的不足,希望学校多开设相关课程。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成绩。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我校现有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研究生在实践结束时,就实践内容撰写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及考核评价表》,考核小组根据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表,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考核时间内,需要阅读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和评价表,而且由于采用面对面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的专家往往抱着不想得罪学校和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校内导师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实践情况不了解,往往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甚至会出现整个学院统一分数的情况。

由于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较少,为扩大样本数量,我们将样本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成绩的调研采用统计调查法,课题组对2013级及2014级两个年级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成绩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2013级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5人,其中171人的实践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占87.7%;成绩在89―90分之间的研究生共计19人,占9.7%;有3人的成绩在70―80分之间,仅占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数的1.5%;另有2人的成绩在60―70分之间,占1%。2013级与2014级都没有研究生的成绩分布在60分以下。从两个年级的硕士专业课程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集中在90―100分之间,95分出现次数最多,这样的分布情况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真实的反应专业实践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成绩分布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课程的给分和考核会有流于形式的结果出现。根据上文的情况可知,专家考评小组面对面考核时,并不是真正根据实际情况给成绩,所以使整个的考评过程可能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三、如何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1.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文已提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知识、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是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在下一版培养方案制订中,对于跨学科课程已经着重考虑了,在专硕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前辈多学习多交流,拓展综合知识水平。

2.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目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校外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其中一年的实践是在专业实践基地来完成的,直接由校外指导教师完成对其指导,因此在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中,应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情况的描述与总结。

3.构建多方互动的全面考评体系。我校目前使用的考评规定非常简单,只是“3000字的总结+考评表”的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考评形式比较单一,会导致目前专业实践课程的分数集中在90分以上,实践单位、考评小组、导师、学院都没有严格进行实际考评,使目前的分数分布情况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究其原因,源头仍然回到了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上。在日后考评体系建立中,需加入考核“互动性”的概念,使质量考核不仅局限于研究生本人和校外指导教师,更需要研究生校内导师、所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参与以及学校层面的参与,达到学生、企业、导师、学校多方互动的考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水利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针对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课时配置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所培养研究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同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结合,不仅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依托校友关系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建立实践基地有19个,其中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更是与水利水电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实验室及完善实践基地,各大型企业均有配套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行本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学院不仅在硬件上进行改革,在软件配套上同样极为重视。学院秉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原则,为培养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校企联合,以名师、专家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培养团队。同时学院还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进而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向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月发放一定额度生活补助。

同时为确保校外导师培养质量,水利水电学院还制订了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要求校外导师需由经单位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认可的人员担任,同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极为了解本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掌握本专业学位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指导硕士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校外导师负责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督促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按期完成,保证3次进度报告的考核与检查。双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负责。

在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名校外导师须与我校一名导师合作共同指导,不可独立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

1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内,已毕业研究生在各自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企业的总工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夏忠,是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端木礼明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

2产生学校其他学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效应

继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学校其他专业亦纷纷推出适宜自己专业的校企联合模式,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还被选作为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与西安宝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设立每年10万元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新型模式的推出,在学校内产生了较好影响。

3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因此,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理论与方法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用于创新,结合严格、缜密的培养方案,我校水利工程(本、硕、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促进提升了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4促进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2011年11月,召开了由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承办的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全面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我校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与兄弟院校交流综合改革经验,反响较好。

三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体会

1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西安理工大学在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和企业优势,构筑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关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这次创新性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进而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

研究生经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训具有了就业竞争能力,但由于国家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就业时本校学生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可以考虑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再次有效实现企业双赢。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全日制联合培养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力度,并尽快出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4-77.

[3]崔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15-20.

[4]张春华,孙鹏江.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9-20,45.

第8篇

摘 要 结合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战略,分析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并以中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

>>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对策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下党员异地管理 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于爱国,梁德东,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53-56.

[3]胡娟,徐亮,王超.“产学研”合作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61-63.

[4]顾越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38-41.

第9篇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

第10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硕士是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是从工程类工学硕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无论从课程的设置还是从培养方式来看,还都是沿用的工学硕士的教育体系,虽然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拉开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距离,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不断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收,在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数达到了11万名,占全年研究生招生总数的24%。国家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招生人数基本持平[1]。

因此,在大力提高研究生办学、教育、管理的背景下,探索新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有助于因材施教,使得特定人才符合特定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 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和模式既与常见的全日制工学硕士不同,又不同于在职的工程硕士。因此,其培养目标必需区别于这两者,依自身特色而定。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的主要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可实现性、可见效性,追求的是效果和效益[2]。

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复合式工程人才。应用型指的是能依据自身能力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复合式指的是良好的专业技能、独立的研究思考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工程研究与市场开拓能力[3]。

2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现状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虽然表面清楚,但在实际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直接生源不足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起步较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因此真正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学习方法、考核制度的人并不多,相应的直接报考人数也很少。学校为了达到预期招生人数,很多学生都由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其考试成绩一般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4]。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又区别于以往的在职硕士,对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在校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在职人员一般不会愿意报考。

2.2 培养模式单一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教育区别并不明显,在课程设置环节,工学硕士的课程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研究实践环节的方式进行,既所修学分达到要求即可,这样的设置有着强调理论性、专业性的特点。而我国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育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教育模式相对局限,学术化、学科化的倾向性明显,并没有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育和培养方案。

2.3 管理体系缺乏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第一年,由于设立此学位的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管理体系。很多高校仍延用了工学硕士的管理方式,即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即由同一个辅导员统一管理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上缺乏区分度,也就导致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知不足。

3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路径

3.1 扩大宣传力度

全日制工程硕士直接生源不足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意识,一部分是顾忌全日制,想继续入学深造的群体倾向于在职硕士,归根究底,是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国家应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其培养人才的优势和鼓励政策,首先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概念为大家所接受、了解,然后再提升大众对其的认知很肯定。

3.2 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在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时,不能照搬现有的工学硕士课程体系,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培养目标,敢于创新,根据工程领域的特色和企业的需求,强调以下几点:(1)侧重点,即课程体系整体上应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开设专业实践课、工程职业素养课、创新教学方法等。(2)先进性,授课内容不仅要包含先进的理论和理念,还应包括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技术[5]。(3)知识面,除定期开展与专业、行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外,可以特聘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第二课堂”的老师,分享自己成功的感悟。

3.3 规范管理制度

高校应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规范化管理。例如:(1)在入学初就应以集中开会和印发相关管理文件的形式,详细说明在校期间应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毕业论文要求、学位授予所需的必要条件等;(2)学生与学院、导师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工作任务和职责;(3)学生在外出实习时,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不能因为人不在学校就忽略、放松管理等;(4)授予学位时应严格按照授予标准,对要求的论文、专利、课外实践等环节逐一考核,不能为了保证毕业率就蒙混过关。

3.4 完善评价体系

良好而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培养的指挥棒,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6]。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不能照搬一般硕士生的培养准则,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标准。尤其是在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评选方面,不能一味地拿成绩和发表文章来比较,更应该结合导师的实际评价和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的表现。众所周知,无论从高校培养的角度还是从硕士生自身的角度,评价都起着一种导向作用,有了明确的导向指引,学习、科研、做项目都将更有干劲且目标明确。

3.5 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高校的理论研究和科研能力强、教育优势明显,而企业有着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时,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除此以外,还可以实行“双导师”模式,即硕士生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弥补传统的单一学校导师在工程实践中经验不足的缺点。

高校在长期有合作的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好的实习锻炼平台,增加了社会阅历,提高了专业素养,还起到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新生力量(下转第6页)(上接第31页)的加入能够促进生产进步,此外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硕士生在和专利申请方面均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对高校而言,研究生经过工作站的实习、锻炼后,其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将有所提高,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对硕士生而言,进入工作站无疑是良好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在实际工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结语

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诞生和发展,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出一批专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的工程硕士不仅满足我国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硕士生培养环节自我发展、改革创新的自在需要。在明确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当前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纰漏,提出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培养模式,结合合理设置的课程、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旨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复合式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红,潘紫薇.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5.

[2]李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及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12(2):51-53.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4]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99-102.

[5]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3):99-102.

[6]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8):28-30.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3_092)。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魏国营(1970-),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贾天让(1979-),男,河南夏邑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18-01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与以往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但又不具备工程硕士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突出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工程硕士,而全日制专业型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因而,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的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并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业学位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虽专业型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同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但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界于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学术研究,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一般在校学习;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为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两者兼顾,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及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

二、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强调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应少于1年。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煤炭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制订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费用等相应鼓励政策,鼓励高校输送与煤炭企业接收专业硕士;高校与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河南理工大学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99个学科硕士点;建成“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现已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研究,成为学生实践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使通过考试的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暑假期间提前进入实践基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及增加现场实践经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进入实践基地,可以增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研究生体验社会,增强职业精神;有助于研究生立足煤矿实际积极独立思考,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

第12篇

关键词:双导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01-02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发放“双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转变了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引入双导师制,即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经过近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双导师制逐步显示出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双导师制是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抓手和重要途径

首先,从培养目标看,全日制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其突出的特点是工程应用性。因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单纯从学术角度来指导,同时应让他们在工程岗位上得到规范指导,这就需要在实践单位中遴选有相应资质的高级人才共同承担指导任务。总之,校内和校外导师互补联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第二,从培养过程看,实践教学是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各专业学位领域都规定须有校外实践环节,如我校的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实践教学方案都要求“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领域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非社工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1 000小时的实习”。尽管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避免实践走过场,利于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也使教育功能在单位得以延续,避免学生有“被输出劳动力”的感觉。

第三,从职业规划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兼顾学科和行业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拓展。在校内,通过学习课程,参与学术沙龙,聆听专业讲座,校内导师在学科发展和专业知识领域给予学生较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受企业导师言传身教,增强了对工程的直观认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体验,为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试验田”,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此外,有些企业导师还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就业,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更显优势。

二、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逐年增大,双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

首先,导师的遴选。校内外导师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在校内导师遴选上,我国多数高校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需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职称人员),在科研的数量、质量和项目经费上也有明确要求和量化指标,但对其实际工程能力没有明确要求和实际考核,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上岗要求和工学硕士导师的上岗要求没有太多差异,一些工科院校的工程硕士上岗导师,很多是校门对校门,没有工程和产业背景的青年教师,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校外导师的遴选上,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有些要求不够明确,没有量化指标,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性质实践单位的特点,甚至有些出现挂名上岗、兼职导师终身制等现象,

第二,校内外导师的分工与合作。双导师制应该贯穿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应尽早确定校外导师,使其参与到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实习鉴定和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在不同环节校内外导师应有不同的职责和侧重点。但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三方面问题,一是,很多学生的校外导师确定的较晚,只有在校外实践期间由校外导师主要指导,其他环节校外导师基本不参与;二是,校内导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并无区别,有些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学术型硕士生源质量更好,可以多加培养以便其提前攻博继续为我所用,从而忽视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三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校内导师“放风筝”现象,校内外导师缺少沟通交流,校内导师对学生了解较少,有些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不熟悉,对学生在单位承担的实践课题不了解,很难起到指导作用,很难有效沟通,而与此同时,校内导师在校内的课题却人手不够,影响正常科研。

第三,实践企业及校外导师的激励和考核。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企业和校外导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企业在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短期效益,“教育”功能逐渐被异化;有些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没有参与到实际指导过程中;有些企业没有将实践任务落到实处,使一些学生成了单位的勤杂工;有些企业出于对公司利益的保护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工程项目,学生很难对产业背景和工程全景有基本的认知,这显然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此外,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实践企业的考核机制,往往是单位自身给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打分、评价,企业之间没有参考比对,高校对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社会也缺乏对这类企业的资助和监管,因此,怎样激发企业和导师的积极性,同时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应该是兼备学术型和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要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将工程经验作为导师遴选、职称晋升的考核条件,在工作量计算及资金配套上给予倾斜等。对于在岗的工程硕士导师要定期进行培训,鼓励导师参与行业学会的交流、研讨等活动,培育工程素养意识;依托优势教科组,加强传帮带,增强青年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同时发挥导师组的作用,对研究生开展集体指导。

此外,需根据专业学位领域的特点及行业特色,聘请国内外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工作,规范校外导师的引入机制,一方面可以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拓宽视野,更易于接触工程项目,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导师结构,促进强强联合,有利于产学研发展以及在交叉新兴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二)不断规范制度,创新教育模式

针对双导师体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制度保障,一方面是要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权责,要以文件的形式细化、程序化,同时,搭建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制,要求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共同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一起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负责,校方和企业应各自对自己的导师行使管理权限。

另一方面,对校外企业和导师要有明确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企业导师的人事关系隶属于企业,学校对其没有人事管理权限,因此如何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巧妙的制度安排,如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与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补贴,在横向项目合作上有倾斜等,同时,在校企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导师进行考核,要杜绝兼职导师终身制,免检免审核的状况,每两年或三年重新认定上岗资质,实现企业导师库的流动性和实效性。

(三)推动多方融合,形成最大合力

从宏观上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可能由单一主体来实现,各种资源的联动和融合才是保证质量、提升素质的关键,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校方、实践单位和社会环境的交融联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首先需要强化校企合作意识,使双方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互惠的合作,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在较大型的实习基地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派驻校内管理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推动案例库建设、教师培训等,企业也要从长远着眼,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更高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切实推动产学研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行业协会等应发挥政策主导优势,一方面从全局角度规划布局,调整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协调功能,为校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如给予实践基地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从微观上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校内外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的四方联动,形成回路,实现循环。

调动校内外导师及学生的主动性是发挥双导师制优势的内在动力,管理部门对培养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有效协调服务是重要的外在保障,校内外导师在充分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培养做到前期有计划,经常有反馈,时时可跟进。管理部门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与双方导师和学生经常交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尝试、思考、总结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研函[2010]1号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