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1: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文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要求
统一使用A4普通白纸,页码统一打在右下角.
页码采用A4纸型纵向排列,页边距上、下均为3cm,左右均为2.5cm。
二、打印格式: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暂只要求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
摘要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_GB2312,加粗
摘要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关键字(三至五个)。
关键字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_GB2312,加粗
关键字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
中文均采用仿宋_GB2312,西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正文段落之间不空行。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本科法史学论文格式。
1、论文中文题目。(二号宋体加粗)
2、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和城市名称,邮编,如多名作者则分行依次排列。(作者:小四号仿宋;单位等:六号宋体)
3、摘要:150~300字,需有简明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摘要书写中不能出现本人、本文等第一人称称谓。(五号宋体,摘要两字加粗)
4、关键词:3~8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五号宋体,关键词三字加粗)
5、引言: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内容均为小四宋体,行距1.5倍下同)
6、正文:论文的核心,要求主题新颖,观点明确,有理论高度,有实践基础;论据充分,引文准确,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图表清晰。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河北大学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
9、外文资料及译文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标点符号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学类公选课 文本中心 评价体系
人文类公共选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人文类课程中的文学类公选课凭借文学作品这一特殊载体不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能通过诠释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人类历史文化内涵,传递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人格品性的塑造[1]。因此,文学类公选课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改变当下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高职院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而且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近年来在周二、周三下午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部分文学类公选课。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学院对公选课管理的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文学类公选课数量较少,课程变动大,缺乏精品课程。
我院每学期文学类公选课在2~4门浮动,相对于全院110门左右的公选课而言,比例偏低。根据对本校学生公选课情况进行的调查,有65%的学生反映文学类公选课开设不够,较难选上。仅有的少量文学类公选课中只有《中国现当代小说与电影》、《名著电影赏析》是相对固定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则较少涉及,就连传统的唐诗宋词,国学名篇等也鲜见开设。学校曾有教师开设过《戏剧戏曲赏析》和《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等,却往往因各种原因持续不了几个学期。因此仅存的文学类公选课往往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难以形成一批有口碑、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课程,更无法利用文学类公选课的整体效应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推进审美教育。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造成上述情况的诸多原因中师资力量薄弱显然是首位的。首先,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类公选课很少由专门研究文学的专业教师兼任,而是由文秘专业或大学语文组的教师开设,教师们往往很难做到跟中文系教师一样将专业研究与所任课程紧密结合,更不用说有些非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开设文学类公选课仅凭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此,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跟本科院校的教师们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其次,相当一部分文学类课程教师除上课外往往还兼行政工作,因精力有限或对公选课不够重视而干脆放弃开设公选课,这让原本就薄弱的师资更加势单力薄。最后,较少针对教师进行文学类公选课课程培训。虽然在师资培训上我院一贯非常重视,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有两到三次的培训机会,但这些培训绝大多数都与专业课相关,极少有教师针对自己开设的公选课接受专门培训。
3.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实效欠佳。
与本科院校一样,文学类公选课属于高职院校公选课中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然而据笔者了解,此类公选课的课堂实效却欠佳。一方面,在电子通信产品极为发达的当下,网络视听娱乐对学生的诱惑日益增加,很多学生已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作。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依然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流程:简介作者与作品写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人物形象。文学类赏析课程不仅要与专业强的中文专业课程有别,而且要与具有专题性质的文学讲座有所区别,仅靠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削弱学生的参与感。有些教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尝试增加互动环节,采用讨论教学法。由于部分学生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事先准备不充分,对要进行讨论的作品并不熟悉,因此讨论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更严重的是,学生消极被动的上课态度反过来削弱了任课教师的热情。据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的调研发现,有近50%的学生对上课时播放视频持支持态度,而实际上有半数以上的人文类公选课教师上课时播放视频时间超过50%,视频资料尤为丰富的文学类公选课更是首当其冲。以播放相关电影、电视剧代替讲授与讨论,学生乐意,老师轻松,却是看似双赢,实则双输。多媒体适当运用于教学中本来既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播放频率过高,时间过长则无异于让学生放弃了文本阅读,怠惰了思考,长此以往如何做到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提高?
4.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
现在文学类公选课一般都以课程论文方式取代以往的试卷考核,论文方式看似灵活,理论上说可以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成了滋生抄袭的温床。由于学生们很少阅读作品,因此对于文本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也就没有表达的欲望。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各种类型的论文资料简直应有尽有。因此,学生的文学类课程论文往往抄袭成风,或拼贴剪切,或甚至干脆“乾坤大挪移”,整篇照抄。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时间长了难免不在学生中间达成这种共识——文学类公选课既轻松又好过。因此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虽选者众多,然而认真听课者却寥寥,教师以放映视频敷衍了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鼓励专、兼职教师开设文学类公选课。
首先要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坚持开设文学类公选课,除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外,还可以外聘请其他院校优秀的中文专业人才开设此类课程。要选取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各部分中的经典与精华,结合当下社会语境与学生需求,设置比较全面的文学类公选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群的整体优势,充分培育更优质的精品课程,最终提高文学类选修课的美誉度,树立良好口碑,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本校师资培训。
要加强对文学类公选课教师的培训,尤其要对那些非专业出身的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针对教师开设的公选课程想方设法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参加各种针对课程的网络培训与短期的师资培训班,也可以通过去知名学校相关专业做访问学者的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我院就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去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专门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例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须结合自己所开设的公选课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坚持讨论教学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要打破“教师上课放电影,学生论文靠抄袭”的恶性循环,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近年的教改中,讨论教学法的重要性已经渐渐为大家接受并付诸实践,在多类专业课教学中也颇有收益。很多教师明白阅读—讨论教学之于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实施。因为讨论教学法的灵魂在于受众,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作品)的熟悉程度,没有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文本细读),讨论教学难免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必须把考核纳入讨论教学法,将其拓展为整体模式,因为不强调文本的重要性,不想方设法让学生配合阅读,那么讨论必然与阅读脱节。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与讨论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果不配合老师的要求,不熟悉文本,既无问题意识,又没有经过思索,则很容易让讨论流于形式,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因此,讨论教学必须有一整套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支撑。
笔者以《西方文学名作赏析》为例谈谈讨论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在第一堂课布置本学期要学习的作品,并且把每个作品要求讨论的重要问题附在每一个作品的后面。要求每位同学选择其中的四篇作为自己的精读篇目,其他作品为泛读作品,只要求知晓情节。精读篇目要求在课外进行阅读,并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做好讨论笔记。课堂教学先由教师对作品作者、写作相关背景等做简介,然后由参与讨论的学生集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相互讨论。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起到引导、提示、总结的作用。具体流程如图:
4.建立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习主动性。
要使上述讨论教学流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将考核模式纳入到模式中。既然文学类公选课开设目的是培养审美能力、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那么考核方式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为了让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就要大力强调平时学习的重要性,降低期末课程论文或试卷的成绩比重。把读书笔记、课堂讨论与出勤、期末成绩以恰当的比例纳入到总体考核中。笔者在实践中为了突出阅读、参与讨论的重要性,干脆取消了期末课程论文,并将课堂讨论规则加以细化,根据学生每次参与讨论的综合表现给出分数,并规定读书笔记、课堂讨论与出勤比例为6:4。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与讨论的积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讨论教学法的实施。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中要结合每个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细化规则,以公平且开放的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5.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文学实践活动。
由于公选课受教学时间、授课计划等因素制约,不太可能对某类文学作品或某位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感兴趣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将它们与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整合起来,开展以专题形式为主的人文讲座,尽量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参与“经典诵读”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文学活动,可在多重文化语境中重温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将表现记入平时成绩。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全校形成一种非常浓郁的人文氛围,这对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关系着学生品德养成、学习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择业等问题。其中文学类公选课又是人文类公选课中的一个大类,通过对文学类公选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解决如何增强师资力量、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切实发挥文学类公选课作用的可行之路,将是每一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11):135.
格式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另外,要注意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否恰当。
参考范文:
投资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需求日渐增多。文章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做了简单分析,以对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关键词]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3.13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3-0250-02
投资学专业是适应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规模分散化、投资行为职业化、投资活动专业化的背景而产生的一门新专业。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其核心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专业化的投资和投资的专业化是投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投资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划分[1]
宏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归属经济学学科门类。相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微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应指以政府、企业、个人、非盈利组织等主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分析、评价、规划、决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项目监控与项目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行为,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属管理学学科门类。相近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创办的投资学专业,应以微观意义的投资经济活动管理为主。
2投资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认知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目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对投资学专业的学生都设置了实验课,但在课程设计体系上都是开设单一的课程,很少开设综合性的实验,也没有开设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
2.2重教师的学历培养,轻实践能力提升
现在,高校注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往往反映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
2.3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投资学专业是具有融实务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该专业更强调实务操作能力和投融资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然而,现行的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常常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体现不出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围绕市场需求出发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完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3.1建立多层次实验室
构建基础经济、综合投资和金融企业实践多层次实验室。投资学专业利用实验软件,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经营等实验课程,通过对软件系统的讲解、观摩及模拟使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相关指标和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一方面“送出去”,将相关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培训、参观甚至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请进来”,利用政、校、行和企共建合作平台,聘请企业的经理、主管等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聘请资深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讲授一些课程,这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3.3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思结合,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启发法、演示法、实习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WIND、色诺芬及知网等工具,及时了解国内外业内动态、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教学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卫东.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需要明晰的四个基本问题[J].太原大学学报,2015(6).
[2]李卫.刍议创业投资型企业的特征趋势及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08(6).
[3]何平均.投资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理论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国家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 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3-6.
从小到大,我就挺能写,没事就喜欢琢磨文字。小学是写日记、写板报。初中,我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地写好几页。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点逗的老头儿,有一次下课,老头儿把我叫到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郭蔚臻啊,你这么爱写东西,以后去读北大中文系,然后名正言顺地当个作家。现在,你要应付中考,乖乖写 800字就收笔,考试的作文超了字数得倒扣分的”老师这么一说,我对北大中文系有那么点向往了――当个作家多好!正风靡一时的韩寒的《三重门》可是把我的老姐迷得神魂颠倒的。高中,更不得了,语文教科书的封面就印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我当时就神游:若是有一天能进北大中文系
高三,北大对我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是高考时的神勇发挥,让我和北大有了交集。我记得是2009年6月23日的下午,我刚刚忐忑地查完高考成绩,知道自己考得还挺好,正在琢磨能上什么学校,北大的招生老师便打电话给我了。我说,想上北大中文系。老师很爽快地说,好啊,那我们签约吧。于是,我就进了北大中文系。
18年从未离家的我,来到北大,开始面对独自一人的生活。有一天,我在洗衣房里洗衣服,和身边一个长得挺秀气的女生聊了起来。都是新生,总会从“你是什么院的?”聊起。我很傲娇地说,中文系。她淡淡地说,她是经济学院的。然后,女生很直接地说:“我真的不太明白了。你们学中文的,还有什么历史的、考古的、哲学的是要干嘛用的,现在这些都没多少人愿意学了吧”心气儿挺高的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默默地搓着衣服,我好像明白招生老师为什么这么爽快地答应了签约。
我对北大中文系充满向往,我原本以为是培养作家或者新闻媒体人,入学后没多久,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大一只有两门必修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我兴冲冲地跑到北大的教材中心买了教科书,上了一个月的课后,我有苦说不出。我发现自己把中文系想得太美好了,错误地以为这里是培养小文青的花圃。我清楚记得,沈阳老师的现代汉语课,我们是从汉语拼音声母表开始学起的。话说声母表,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那位长得蛮可爱的语文老师教我们的bpmf的发音谁能想到,经过高考的奋斗到了北大,还得再学一遍声母表,而且要记住每一个声母的学名和标法。比如“b”有一个特别文艺的名字叫做“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f”叫做“唇齿清擦音”我不仅要痛苦地理清声母的发音,还要记住那些诡异的学名。
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对中文系有了陌生的距离感。因为,我觉得中文系是学习如何创作的。比如我小时候很喜欢读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老师写的故事,因此对北大中文系充满向往,认为读完北大中文系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学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知识,我真心苦恼,这哪里是我要的中文系啊!后来,我还发现我那么喜欢的曹文轩老师,讲课时比较学术化,听得我直犯困。
古代汉语课让我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邵永海老师从古代汉语的“六书”开始讲起,一个会意字娓娓道来地讲了一个星期我当时就琢磨着,这个甲骨文我们现在社会里又用不上,学这个东西干嘛用呢?
大一开始时,课业不重,我常在QQ空间里琢磨着写文字。半个学期后,为了应付各种课程,我荒废了空间里的日记。学了半年,美丽的“作家梦”哗啦啦碎了一地。如果不当作家的话,学中文可以干嘛呢?我心生疑惑,反复问自己。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就像蔫了的草儿一样不得劲儿。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平均成绩80出头,在110多个同学里排第70名。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忐忑不安地找教务看自己的成绩。成绩是按照排名来的,我翻了一页又一页,在第三页上找到了我的名字。看到排名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内心好苍白啊,曾经以全省第六名的资格录取到北大中文系的人居然在中文系堕落了我备受打击,心想,如果再不好好学习中文,我会不会成为最后一名?即便不喜欢中文,也要硬着头皮去啃书。事实上,这个排名直接决定了我未来三年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别的同学,也决定了我未来三年必须泡在书的世界里,才有机会争取保研。
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制定好每天必须学习至少六个小时的计划。于是,高三三点一线式的学习节奏又在北大光荣上演了。现在想来,若不是自己还有喜欢锻炼的一点点嗜好,一天的日子是重复而单调的。
不当作家,当老师也挺棒
2012年,我已经是大三的老油条了。想着自己一直闷在书里,可能和社会有点脱节,于是就想去社会上锻炼一下。学习任务比较重,所以我不敢轻易放下学业去公司实习,就想到做点兼职工作。学姐建议我去未名BBS上找找,学中文的做做课外辅导多好,容易上手。
一开始,我想找家教,也就是在学生家一对一辅导。我比较擅长初中、高中的语文和英语,所以在BBS上找的家教,是瞄准了那些需要英语和语文老师的帖子。一般来说,只要把简历发送到家长留下的邮箱后耐心等待就好。
以前,我觉得勤工俭学是件很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父母是知识分子,家风一向很严,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去勤工俭学,他们总说:“管好你的学习,把成绩拉上去就好,到时候好好保研,在北大继续读书,不然你学这个专业找工作会比较麻烦。”后来我发现,要做好兼职必须先学会看淡“勤工俭学”这个词,我很感谢自己从勤工俭学开始积累经验,教了很多的学生,走了很多地方,懂了很多道理。
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北大青鸟联系到我,让我去参加面试。我非常忐忑,毕竟没有实践经验。因为自己对高考和自主招生的题型多有研究,所以我顺利获得了在机构授课的机会。可以说,2012年暑假起,我成长得很快。
当时机构和浙江的几所重点高中有合作的项目,于是派了老师到浙江去给准高三的学生上课,内容主要是两大板块,一是针对高考,二是针对自主招生。我被派去上课。第一次面对讲台下的100多个高中生,我非常紧张,一紧张我就转过身去写黑板。我连续上了一周的课,虽然前期准备了一个月,但我对自己的第一次表现并不满意,觉得知识点都只是点到为止,太浅了。第二次是给几个准备北大和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讲课,他们专程从外地赶到北京来集训。北大中文系的自主招生考题大部分取自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课程,而中文系的保研资料里系统地梳理了四年的本科课程。为了教好这几个学生,我把中文系的保研资料仔仔细细地啃了一遍,然后把这些大学的知识一点点地传授给那些学生。
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如果好好学习的话,能够把中国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很多的东西串联起来,因为初中和高中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家课本外的信息他们并不了解。此外,北大的招生考试喜欢用一些很灵活的语言学的知识来刁难高中生。我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语言学的知识运用到授课当中。比如,有一年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出的试题是:血和鸭两个字在古代读入声,请问下面哪一个字不读入声?①甲②鸟③恤。这道题非常有趣,它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古代汉语六书的知识。一般来说,高中生知道汉字的六书包括――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然而六书对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体源流的分析远远不够。这道题考的是如何去分析形声字。在题目中,鸭是一个形声字,甲是声旁,鸟是形旁。恤也是形声字,竖心旁是形旁,血是声旁。因此,如果“血”和“鸭”是入声字,那么,恤、甲也必定是入声字,只有鸟字作为形旁,为非入声字。
这道题,很多学生是用猜的,没有联系到自己平常所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每当我和学生们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让我觉得十分的满足。
就这样,我当起了老师。北京、浙江、山东、吉林、陕西,每次出门远行的时候我会害怕,但是慢慢去克服。五年多来,感觉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是和这些高中生们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做课外辅导越来越有把握后,如何让传统冷门的中文系热起来,是我一直在琢磨着要告诉那些孩子们的。每次我把一种语言学的东西讲得和数学一样,就像刚才举例那样去推导,我就看到一群孩子开始是看到题时大呼“什么鬼”,然后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大喊“原来如此”,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的心里笑开了花。我发现,很多高中生愿意去了解汉语的奥妙,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当我从汉语的构词的角度分析妈妈和奶奶这两个词,分析维他命和吉普同时作为外来词却是不同的依
北大中文系很特别,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院系,但十分强调创新,中文系的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新点子,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想法。
据,告诉他们挖深了存在两种理解的时候,我会很开心。(注:在现代汉语的构词上讲,“妈妈”是一个重叠式合成词,“奶奶”是一个叠音词,所以我们可以单独说“妈”,但是不可以说“奶”;维他命是一个兼有译音和译意的词,而吉普是纯译音词,所以维他命和吉普是不同的构词。)其实,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上大课的时候,因为我长得显小,所以学生一开始总想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或者说傲娇的样子。我得想方设法hold住,所以在反复的训练中,我慢慢学会去发现不同学生的脾气和性格,尽量让课堂充满鲜活的气息。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我发现,中文系毕业后不当作家,当个老师也是非常棒的!因为如果你讲得足够好,会有一群学生粉总是在QQ和微信上不定时地“骚扰”你,让你忙得乐此不疲!
刷港剧写论文,不亦乐乎!
大四,我没有特别辛苦地刷夜学习。放轻松的心态让我的绩点一度达到了3.90。
其实,北大中文系很特别,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院系,但十分强调创新,中文系的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新点子,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想法。因为想保研,前三年我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不论是论文还是考试始终比较保守,成绩也就一直比较一般。当我确定保研武大后,压力没那么大了,我敢于放手尝试新的解读视角,成绩就好了一些。
那时候,我上了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李杨老师的《大众文艺与文化研究》。一开始,我觉得当代文学所讲的大约是关于延安文学新方向、十年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文学形态的解读,后来发现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因为,李杨老师的分析是各种有意思的电影,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曾风靡一时的《海角七号》,温情脉脉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励志的《中国合伙人》,怀旧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老师的课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的解读层面,他把图像和文本结合起来,这种方式颠覆了我多年来对中文系是“磕书”的院系的想法。我从小就是个港台剧粉,1994年开始追剧。所以,我在课后大胆地跑去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研究台剧和港剧。老师说方向很好,可以作为前沿的领域去研究。但是,我心里只觉得遗憾,因为我要离开北大了。李杨老师只是把我领进门,其他的还要靠自己来琢磨。
到武大读研究生后,我坚持了对港剧的研究。当代西方文论中有一种方向叫做文化研究。发表资格论文的时候,我写的是港剧《原来爱上贼》。研二开题,我定好了自己研究港剧的方向――香港无线金牌监制戚其义的港剧研究(注:戚其义乃香港金牌监制,曾经导演了著名的“天地三部曲”,即《天地男儿》《天地豪情》和《创世纪》,另外港剧《金枝欲孽》《珠光宝气》《妙手仁心》也出自戚其义的妙手)。研三,我一边准备考博,一边申请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一边准备毕业论文。港剧在中国一直有着一群铁杆粉丝,大家对古天乐、宣萱、佘诗曼、张智霖和袁咏仪等港剧红人耳熟能详。香港的流行文化,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知名高校已经作为一门文化研究的课程来开设,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等,然而这些前沿的研究更多集中在香港电影的研究,而港剧的研究相对冷门一些。比起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国内的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文化研究系,对香港流行文化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我总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能在大学教书的话,我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把港剧研究引进中国高校的课堂,让学生们用一种严谨的学术视角来解读香港的流行文化。考博的时候,每一个考生都需要提交一份未来的研究计划,在面试的时候,考官会根据研究计划来提问和考察你的研究潜力。我提交的研究计划,就是和港剧的研究紧密相关的主题,面试官们挺喜欢并且肯定了这个研究方向,这让我对港剧的研究又多了一些自信。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读下来,我尝尽了“熬”的滋味儿。
武大的考博时间很晚,大约是在研三下半学期的期中,也就是5月中旬,因此考博这事儿拖拖拉拉的也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申请后的审核周期持续 6~8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待过程令人煎熬。
2016年5月20日,我收到了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煞费苦心的考博,然后经过N进4的初试,外加三次4进2的复试,我终于是浴火重生了。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竞职演讲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很有信心参加这次的竞争上岗活动,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有能力胜任我所竞争的岗位——政工科长。
81年7月,我从丹阳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县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89年被任命为儿科护士长,98年调入外科任二病区护士长,xx年3月被调到院政工科担任科长。20多年来,无任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忘我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动来向人们证明我是一名较为优秀的护士、管理规范的护士长、实绩较为突出的政工科长。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期间,我以自己优质的服务、严以律已的工作作风、规范的管理赢得了广大病员的赞誉、同事的信任和领导的好评。
两年前,因工作需要,我告别了护理岗位,来到政工科。我院的政工科负责医院人事、宣传、行风建设等多项重要工作。新的岗位,新的要求,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凭着我的勤奋和天资,很快便得心应手,适应了工作。
人事工作政策性强,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比如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为使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职工能按时晋升晋级,我对下发的文件反复学习,吃透文件精神,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二年来,没有因我的失误而影响职工的利益。
宣传工作的成效来自于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不只有行动就行,还需要让群众知晓,二年来,政工科在医院内新制作了各种醒目的指示标牌,新颖的宣传橱窗、灯箱;制作了各科室专科名片,专科特色介绍展版;去年院庆制作了精美的宣传画册,这一切,无不展示着医院新的形象、新的风貌。
面向社会的宣传工作更为重要。两年来,政工科通过向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不断投稿、举办专题讲座、策划制作广告,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信任度。
勤奋好学是我最大的优点,因为我知道,我不更新知识,便是新的知识将我淘汰。为此,我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学习成了我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96年取得了护理大专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为提高管理水平,参加了行政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取得了《管理心理学》、《行政法学》、《市政学》、《法学概论》、《形式逻辑》、《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二门单科合格证,年内将获得第二专业大专学历证书。今年9月,为更好地适应政工科工作需要,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报名参加了南京电大中文本科班学习。
曾经参加县组织部举办的县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期间所写论文《社区医疗服务初探》获XX县调研论文三等奖。《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落实院务公开》一文在二оо二年度XX市“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与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评选中获提名奖。
成绩是竞争的资本,成绩却不能代表未来。如果这次竞职成功,我会更努力地工作,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临床一线服务,为实施医院的“三名”战略出谋划策。我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策划编辑医院的院报。尽管,这是一项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我坚信,有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有了两年宣传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全院职工的配合,这一新的宣传方式定会受到医院广大员工的欢迎,也更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政工科是医院的一个职能部门。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不断提高政治涵养、文化素质,事事处处作群众的表率将是我工作的准则。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英译本科学生 笔译能力 培养
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主要为各大专院校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师资、各翻译研究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各行业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译员。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国内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翻译教学,旨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翻译人才。2006―200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国内13所大学设立本科翻译专业①。
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很多院校尚不具备开设翻译专业的资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简单的笔译课程。囿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些院校并非都能如重点高校一样招收到一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因此学生进校时双语基础相对薄弱,到了三年级笔译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已成为笔译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笔译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欠发达地区英语本科学生笔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笔译能力的概念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使翻译能力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特殊领域知识。Albrecht Neubert认为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是构成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1](P6)另有学者指出应把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与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区分开来。双语能力、学识、文化素养虽然是译者需具备的条件,但却不是翻译能力。很多作家、律师、科学家等专业人员都具备这些条件,但却不一定“懂得怎样翻译”,而懂得怎样翻译正是翻译工作者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地方。[2](P15)所谓“懂得怎样翻译”,是指译者不仅能够进行“翻译”活动,而且了解指导这个活动的原理和规则。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通过一定的学习之后“懂得怎样翻译”,才具备笔译翻译能力。
2.培养学生笔译能力的对策
2.1课程设置合理性
翻译学并非独立学科这一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其被限制在较窄的研究领域。由于欠发达地区很多院校的笔译课隶属于英语专业,所以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笔译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分配。因而该课程设置单薄,随意性强,大多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缺乏理论深度,严重阻碍了对欠发达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笔译课程设置应包括语言课程板块、翻译课程板块和百科知识课程板块。语言课程培养学生对双语语篇的感知、理解,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翻译课程则以翻译理论、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而百科知识课则传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原理。这三个板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其核心是翻译课程板块,语言课程和百科知识课程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服务。王克非曾建议笔译课程的比重为翻译实践40%(外译汉、汉译外各占20%)、理论5%、技巧15%、译作讲评20%(外译汉汉译外各半)、中外文阅读15%,其他5%。[3](P36)
该设想对于欠发达地区笔译课的设置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各部分的比例很难量化,尤其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上,有时理论介绍的比例大,有时译作讲评比例大,有时翻译练习比例大,语篇翻译练习还可放在课外进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外文阅读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因为在笔译教学中,光有笔译技能训练是不够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借助阅读课来解决。该阅读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需教师根据笔译课的教学专题提供主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教师再进行指导和检查。这不仅能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有机地与笔译课相结合。
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在进行笔译课程的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和个人要求,还应考虑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如其他学科的师资等),因校制宜地开设语言课程、翻译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及各种讲座、翻译沙龙、笔译实习等。
2.2教材选用多样性
教材的使用在笔译教学中至关重要。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体现翻译理论、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译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笔译教学质量。
教材通常分为纸质出版物(教科书、教参教辅材料等)和非纸质出版物。我国现有的笔译教材大都以前者为主,以某种翻译理论或教学理论为依据,大致分为“词法句法流派翻译教材”、“功能流派翻译教材”、“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4](P54)
欠发达地区院校在选择笔译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教材传授知识的能力,还应考虑其实用性与针对性。笔译练习应以篇章为主,结合文本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传统的以字、词、句翻译技巧为主的教材脱离了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尝试电子教材(光盘、电子书等)、网络教材资源库(包括练习库、相关背景介绍等)、翻译学术网站链接。这些多媒体资源有助于弥补欠发达地区信息滞后的缺憾,为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资料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利用切合笔译课程的教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译能力。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欠发达地区笔译课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选定教材,辅以自选材料或翻译练习,或讲授笔译技巧,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讲评作业。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且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这种以翻译结果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单一化,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对误译进行的评判不够客观,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笔译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结合其年龄、性格、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具体问题,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整体性教学与个别性教学相结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自我评估意识,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掌控学习内容,指导自身的学习行为。[5](P155)
目前国内外颇具代表性的笔译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和翻译工作坊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针对现代翻译活动中文本宽泛、内容多元的特点,提出以任务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完成一项由教师明确规定的翻译任务。该方法被认为能复现真实的翻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翻译技能。[5](P175)翻译工作坊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即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作为一种教学途径,它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的参与作用,注重翻译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翻译的终端结果。教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集组织者、顾问于一身;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即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6](P139)
这些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之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笔译课如能以学生为中心、辅以任务教学法或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将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笔译学习中。
2.4增加笔译实践
因为笔译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大量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并且笔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市场是提高和检验笔译水平的最佳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导向作用,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笔译实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作业和任务之外,还应包括笔译实习。根据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经过一年的笔译课堂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英汉互译能力。大量的笔译实践能使他们更为忠实、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提高他们翻译各种文本的实际能力。
欠发达地区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校情,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翻译实习基地,为三年级学生提供笔译实习的机会。当然,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如大中型企业、公司、旅行社、酒店及外事部门,进行与笔译有关的实习。学生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培养笔译实践的技巧及应变能力。
2.5学生的自我完善
穆雷曾指出,白话文运动、文字改革运动导致了很多中国学生中文水平欠佳。表现在翻译上,就是外译汉的中文表达不到位,汉译外的原文理解不透彻。现在的学生受教育体制所限、受应试教育所累,双语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窄。[7](P27-28)
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好笔译,要始终坚持自我完善的过程。首先,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强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其次,学生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因为这有助于写出流畅的译文。再次,学生还应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当然,学生在学习笔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只有当译者主体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了,其笔译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3.结语
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欠发达地区软投入的增加,其笔译教学会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应针对校情,合理设置课程。任课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材,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学生也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当这种自上而下的改变行之有效地进行下去,欠发达地区学生笔译能力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注释:
[1]Neubert,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2]冼景炬.翻译教学的本与末.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Z].香港:香港翻译学会,2000.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那年中考,我英语考得不好,差了几分没考上重点高中。不过,交些择校费,也是可以上的,毕竟我的分数也不低。可是,因为其他原因,我却只能去读自己做梦也没想过的师范学校。我失落极了,心里想,不上重点高中也可以读其他学校的高中,但最终还是没上。那时候,我掉下伤心的眼泪。我日思夜想的大学梦就这么无情地破灭了,从前所有美好的憧憬从那一刻开始毁灭。
读初二时,我就一直在憧憬梦中那神圣、浪漫的大学,想着自己以后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可是,那次无法改变的选择,深深地刺痛我的心,成了我一生都无法治愈的创伤。大学,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也应该感谢国家的自学考试政策,让没上大学的许多学子圆梦。07年,我终于有机会去真正的大学参加中文本科论文答辩。去之前,就一阵激动,想着这大学会是什么样,和自己的想象一样吗?想到自己终于可以上大学看看,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说。之前,虽说获得过大专学历,有一张毕业证书,可是到底没见过大学,未免遗憾。这次要去的是福建师范大学,虽不是国家重点大学,但也算是不错的学校,何况师大的中文系在全国也颇有影响。
一下车,就觉得一派繁华,福州毕竟是大城市,不像我们小县城,都市生活毕竟不同。乘公交车到师大门口,第一印象便是大气。宽阔的校门里,有一片开阔地,校道绵延地伸向远处,高楼在远处静默着,让我顿感庄重,还有几分严谨的气息。校门周围人头攒动,我不禁赞叹起来。
走进校园,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从我身边走过。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写满了笑容,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满足感,显得朝气蓬勃。他们阳光灿烂的气息一下子就打动了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在他们中间有些突兀,虽说我还年轻,但相比之下,还是显得有点老。
继续走,才发现学校依山而建,校道几乎把整座校园围在中间,两旁都是苍翠、挺拔的大树,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只觉得大,脚都有点发酸。
这次来是先参加论文写作培训,下一次才是论文答辩。课程安排很紧密,没有多余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我们在邵逸夫学术报告厅接受培训,典雅的会议室中间摆着主讲台,讲台桌正面印着师大精美的校徽标志。一根话筒,一张主讲台,多少学术精英站在这里,多少学术知识从这里开始传播。我坐在听众席上,不禁感到荣幸。这里恐怕是师大硬件设施最好的地方了。
文学院院长首先发言,感动于他说的一句话:很同情大家,以后,我们都是校友了。内心顿时感到温暖,这就是想象中的大学老师吗?屋外,寒风阵阵,正是寒冬之夜,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我意外地发现,椅子的扶手可以掀开,里面是块折叠的小木板。往上拿出来,再向左翻,小木板刚好占满胸前的位置,可以当作桌子来书写。我更高兴了,那一刻,就让自己当个真正的师大学生,安安静静地聆听老师教诲,享受短暂的大学时光。我想,那些真正的大学生大概也只是这样上课吧。
次日,席扬老师为我们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谈到余秋雨散文时,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有模式化的问题:走到哪里,无非就是感慨几声。许多人笑了,大概以为老师讲得不对,要不然,余秋雨怎么会有那么大名声。我没笑,学术问题可以讨论,不用盲目崇拜。不过,席扬老师的学术水平让我肃然起敬,大学老师就是不一样。思维严密,学术严谨,态度端正。
培训归来,写好论文,参加下次答辩。这次去,时间比较宽松。
先是在周围转转。校旁的路上,热闹非凡,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摆摊,卖点小饰物之类的,未尝不是一道风景。师大右边有条学生街,卖什么的都有。路虽小,却很热闹,几乎都是学生的身影。这里是属于风华正茂的学生,储存着永远不老的青春时光。站在那里,会有年轻好几岁的感觉。
无事可做,便找了块草地坐下,感受这惬意的大学氛围,看人来人往。这就是我短暂、宝贵的大学时光,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渴望,可要好好珍惜。故意走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无非是想好好看看四处的风景,将来留作珍贵的记忆和留恋。
碰巧,遇到来这里读研的老乡,他们先前也在本县教书。到他们宿舍一看,简朴但很干净,热情地招呼我们,谈天说地。这回,才懂得什么叫他乡遇故人,倍感亲切。临别时,和他们一一握手,真是不虚此行。
我答辩完后,指导我的吕若涵老师还耐心地给我讲关于余光中散文的优缺点,向我介绍我论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重要方面。我当时想,像我这样杂牌的学生,老师居然能够这么认真指导,真令人感到意外。想起吕老师之前在指导我论文写作时,提出“希望我写出好的论文来”,真是备受鼓舞。我开始后悔当时怎么没去拜见老师,后来听同组的其他同学说,老师好像挺认同我的论文,还没开始答辩前,他们就告诉我,我的论文已经通过了。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和影响等,这是一般性原因。也有学生专业学习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研究不充分等一些具体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学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生疏乃至无知。而这一点,又和我国高校目前在学术品格、学术教育方面的普遍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体现大学传统功能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仍然特别重要、不可或缺。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谈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他进一步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当然,的大学理念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要,但大学与学术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却始终是不容割裂的,否则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也就是说,学术和学问即便不是现代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绝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装点,或者仅仅当作一种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一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办学思想和理念,很多大学并没有给予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没有全面充分地贯彻落实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当下注重实用、急功近利的总体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课堂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学养、只要结果不做研究、只求是什么不问为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大学教学的各种课程和环节当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学术教育、学术研讨、学术陶冶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显然不够完整系统,不够充分深入。因此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散乱破碎的,是肤浅空泛的,有术而无学,多识而少智,仍然身处学术之外,而没有成为学问中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普遍下降,学术基础和功底明显薄弱,而这些问题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和体现,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从文体性质上看,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具体形式、特殊样式。而毕业论文工作则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任务,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是学生整体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术素养和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修炼的过程,因此,忽略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和学术修养,必然直接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明显下降。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思路和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本科生学术素养、学术能力的重视,加强学术教育,强化学术风气。
二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学术含量,强化学术色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获得更多的学术陶冶和浸润。
三是结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组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
四是通过设置名著自读学分或开列必读书目等形式,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研读一些中外学术名著,增加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开阔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积累。
五是编写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教材或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规范。
六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综合培养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还应该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征
什么是学术?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对人类面临的一切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科学活动。就学术和毕业论文的关系而言,毕业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成果,学术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必要前提和准备,不经过具体的学术研究,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接受毕业论文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并不清楚,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没有一个正确的、明确的方向,盲目性很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究竟在写什么,不知道毕业论文和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章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点,特别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的客观性,学术是从客观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研究客观世界、客观现象,追求客观真理;学术研究最反对、最忌讳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排斥主观倾向和情感的介入。其二是学术的科学性,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而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证,一切科学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一切科学结论都应该得到证明,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学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的精髓和要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其三是创新性,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获取新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直接决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地说,学术创新就是要能够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理论。当然,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创新方面,我们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也不一定非要有创新,但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树立起自觉的创新意识。
二、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过程和方法
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能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规律,把学生“带上道”“领进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首先,学术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应该说,做毕业论文之前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实际上都是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准备过程,但是仅有这些一般性的积累和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确定了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后,还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思考。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为半年左右,尽管这期间学生还有其他任务和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的话,还是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但是有些学生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把写毕业论文当作写作文、搞创作,以为有个三天五天、十天半月就可以突击出来,总是拖到最后才开始动手工作,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术研究必须首先有所继承。所谓继承,就是要学习掌握、借鉴运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把前人的思想认识作为形成自己观点见解的基础;就是先做“研究的研究”,在“接着说”之前首先了解前人都说过什么、怎么说的。因此,没有继承,就无法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继承,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且,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继承实际上远比创新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错误现象和做法:一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出发,凭空杜撰、闭门造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全照搬照抄、剪切拼贴,把抄袭剽窃当作借鉴继承,投机取巧、敷衍了事。
第三,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体现专业和专攻。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和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学生必须在本专业学科领域范围内,选择相关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不能选择本专业以外的问题,这就是学术研究的专业性。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和处理过程中,有时候也会表现的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经常会出现一些游离和偏差。而所谓专攻,就是要求在本专业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探讨,而不应涉及过多过宽,选题不能过大,不能太空泛。一般来说,本科学生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越具体越小越好,从普遍情况和经验来看,小题目并不一定好做,题目越小,越需要深入剖析挖掘,难度往往更大,当然,理论价值也会更高。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学术理论研究的方法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
哲学是人对世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而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学术研究尤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没有哲学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考,重视哲学方法的指引。
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方法(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等都属于一般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也包括一些常见常用的思想理论方法,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专门研究方法是隶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它因学科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就中文学科而言,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证方法、诠释方法和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针对各个不同专业的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古文献研究中的版本对照法,语言学研究中的替换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
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工作程序、写作内容和体制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在进入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并牢记这些程序和规范,做到心中有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就程序方面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那就是选题、开题、搜集资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其中选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是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是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确定了课题,才能够展开具体研究,有了研究成果,才能撰写论文。因此,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论文的价值和论文写作的成败。搜集资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需要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原始资料,就是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如作品研究中的具体文本,语言研究中的各种语料等。二是研究资料,也叫参考资料,是有关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又分为一般性研究资料和专门性研究资料。三是相关资料,即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思想、理论方法等。课题研究则是毕业论文写作最实质性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朝哪方面努力。
就规范方面而言,毕业论文有很多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充分掌握,认真遵照执行。如关于引文注释的完整信息的要求、毕业论文结构和篇幅的要求、毕业论文打印格式的要求等。
四、充分理解学术精神,自觉端正学术态度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这就是学术的精神。学术精神似乎有些抽象甚至空洞,但它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工作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热爱真理的精神。热爱真理意味着要把真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因其它任何原因而背叛真理、放弃真理。其二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就是不受任何干扰,不为任何力量所左右,以真正的理性去进行自由的思考。独立思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因袭他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剽窃。其三是怀疑一切的精神。真理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终结的,因此,在学术探索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是绝对正确的。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正如王诺在《读哈佛》一文中所说:“怀疑精神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怀疑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变法、充满活力的必需。”[3]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对权威和定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其次要对常识保持怀疑,再次就是要对老师不断地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怀疑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怀疑老师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大学学习。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认真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态度,谦虚谨慎的态度,自甘寂寞的态度等。这些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态度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再赘述。
总之,强化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和习惯,不仅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各方面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叔.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5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抗“非典”时期,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做好防治宣传工作。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班级人数众多,又面临着新课程改革。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本学期撰写综合活动案例《翱游花海》以及论文多次参加市级交流、获奖、发表。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中文本科并积极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上小结,如有不妥,敬请领导同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