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02:5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活动的契机很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都是很好的平台。工业创新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种种方式都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但创新并不是要去创造什么,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去不断进行改进,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要将创新成为一种意识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江苏省发明协会理事张家生老师在文章《跟张家生老师学发明——发明技法》中讲述了发明创新的方法:“改劣发明”。要改劣就必须要认真观察,分析原产品。这就是要我们去工程中实践,去进行实际的生产,在生产中创新。而实践单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更无法谈及创新。所以在工业实践中我们需要合作团队式的实践。带领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作品,都是师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合作探索,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从而得到创新成果的。
工业创新需要“工学结合”
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步深入,职业教育的典型标志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已不再是简单的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也不是请几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授几次课,而是涉及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结合。为此,各职业院校都在借鉴职业技能大赛,真正对学生实现工学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两届,在国内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更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的引领作用就像涟漪一般,一波一波地延伸到每个职业院校,逐步影响到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学校作为无锡市职业技能大赛的赛点学校,每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作为技能大赛数控铣教师组和中职组的选手,平时就注意观察和积累。本次参赛作品之一“数控铣(加工中心)主轴中心百分表安装器”就是在平时积累基础上的成果。我们在操作数控铣床进行工件平面度和垂直度的校平时,通常都会使用到百分表进行该项目的操作。由于百分表安装的原因,一般我们使用磁性表座,这在实际现场操作过程中会带来很多的不便,例如磁性不足,没有足够的安装位置等。因此学生就开始思考怎么样能够不用磁性表座,他们直接把表杆直接拆下来装在了数控铣床的刀柄上,但实践后发现虽然可以不用磁性表座了。可是问题依然存在,这种方法使得百分表圆周向调整不是很方便,于是有了使用万向节的这个最终的解决方案(见图一),这个方案设计连接杆件安装于刀柄上,从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作品的创新设计的过程,我们发现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教师合理的进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探索就能够找到创新的灵感,发现问题后就要进行团队合作的讨论交流,在轻松的环境下诱发学生去思考去使用自己学到的技能进行创新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
工业创新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在工业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起到一个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的角色,更要积极引导,不断地去指导学生完善设计。在上面这个项目的初期,虽然我们有了很好的想法,但在实践中依然遇到了许多的障碍。
一开始学生在设计上是有缺陷的,对于相关设计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同。例如AUTOCAD在设计中并不能很好的调试装配的效果,所以教师指导他们去学习使用PRO/E软件来绘制设计图并且完成装配(见图一)。这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非常主动的去学习了该软件,不仅使他们的制图专业课能力得到了复习,也提高了他们对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一举两得,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随后的加工过程中,更是阻碍重重,最主要的问题是球头万向节的加工。学生学习数控车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但由于长轴过细,在加工中容易晃动,使得加工不平稳,经常使加工出来的球头成了椭球。在跟学生讲解车工工艺的过程中,他们的加工工艺不但在技能上更在理解上得到了提升,再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学生成功的将球头细长轴零件加工了出来。这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车削工艺的魅力,更加增强了他们学习车工的积极性。
工业创新需要“下企业”实践
“下企业”实践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带着任务,有针对性的到企业去,也可以找一些在学校培养了一段时间的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参与实践。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去创新。
学校车间与很多企业都有直接的联系,并有校办企业对外加工,教师在“下企业”过程中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基本的生产任务。由于学校设备比较齐全,学校对外加工过程中会接一些企业的订单,和企业一起合作生产。
集团位于东莞市长安镇,五金模具产业是长安的特色优势产业。现有五金模具生产企业1100多家,个体工商户6800多户,五金模具产业年产值达180亿元,产业基础扎实,专业市场发达,产品配套齐全,产业优势突显,是“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 “全国五金模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国家火炬计划模具产业基地”和“广东省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广东省电子五金专业镇”。
集团坚持以服务东莞模具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模具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合作模式,协同创新,实现国际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办学,拓宽模具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集团共有成员150多家。
集团成立以后,始终牢记服务区域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紧密型模具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实现了实体化运作。
一、推广集团品牌,实行人才共育
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企业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实践“汇丰课堂”,2009年实践“牧野课堂”;2012年实践“钜升课堂”。 这些“企业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赞誉为中国本土的“现代学徒制”。2014年,学校与集团的日本牧野公司、东莞钜升公司联合申报的“企业课堂”项目还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企业课堂”项目实现了“四个对接”。
1.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开发教材
校企共同开发了钜升《岗位学制工作页》、牧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和《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课程。《岗位学制工作页》《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事,《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人。
2.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车间进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厂房进校或机器进校,而是把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任务和教学计划全部放在真实的“汇丰课堂”上完成,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学生的学习岗位,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在“牧野课堂”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校企确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高度匹配,培养大批熟悉牧野机床的优秀数控操作技能人才。
3.学习岗位与生产岗位对接,校企共同培养技术高手
“钜升课堂”把企业模具生产分成14个岗位,开发出14门岗位课程,把到企业学习的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3到6名学生,每组有一位岗位师傅全天候指导,直到熟练掌握一个岗位的技能才进入下一岗位继续学习。14门岗位课程分别是车工工作页、磨工工作页、铣工工作页、CNC加工工作页、快走丝切割工作页、慢走丝切割工作页、五轴加工工作页、柔性制造生产线工作页、省模工作页、火花机加工工作页、模具精密测量工作页、激光加工工作页、模具装配工作页、试模工作页等。
学生在岗位上分两个阶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为轮岗,时长达两个月,所有学生对14个不同岗位技能,都跟师傅学习一遍;第二阶段为定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挑选企业提供的岗位,在固定岗位上进一步学习,时长为一个月。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利益实现共赢
在钜升课堂,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岗位学习日志”,经企业师傅签名后,交给学校跟踪辅导教师评阅,并作为企业师傅评价徒弟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师傅要完成生产、带徒弟双重任务,并参照生产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校企合作使学生完成了在学校无法进行的加工生产学习环节。
对学校而言,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学生。对企业而言,也实现了利益共赢:汇丰公司免费得到了车间场地,减少了生产成本;牧野公司招到了优质学员,为公司培养机床操作能手;钜升公司自建企业校区,与学校共同培养了能用、好用的专业人才,减少了新进员工的培训成本。
目前“企业课堂”这一品牌,已在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复制。
二、实施人才质量提升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1.试水 “全员技工”
集团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促进区域模具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集团人才集聚的优势,在集团内开展了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推行“全员技工”。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采用“试点先行、分步推进、整体实施”的方式,首先在常任理事长单位完成试点,完成一两家企业人才评价工作,三年内逐步在集团上规模模具企业推广,实现集团模具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探索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推行“全员技工”,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构建了企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为员工职业成长规划提供了依据,构建了员工从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路径,员工留得住,技术越来越高,越来越好用。
2.建设“技师工作站”
技师工作站是东莞市实施的一项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举措,是为培养技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而专门在企业、行业或事业单位中成立的专门机构。
集团根据《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技师工作站主要承担了如下工作任务:制定本行业(企业集团)的技师培训计划;采取名师带徒、拜师学艺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多渠道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总结推广技师培养经验,普及应用生产技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与研讨活动,选拔具有潜质的后备高技能人才或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等活动,提升本行业(企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建立技能人才和技能开发成果信息库,展示技能创新成果。
技师工作站的成立,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同一企业,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或参与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项目。
三、打造“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2015年,集团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把集团所在地新鲁班劲胜学院打造成职教集团九大公共服务平台。这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分别是:“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新鲁班劲胜学院”“企业技能人才鉴定中心”“职教集团信息中心”“计算机软件工程培训中心”“智能制造创客中心”“广东省智能制造名师名匠工作站”“智能制造工程培训中心”“3D 打印工程培训中心”。
其中,东莞劲胜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1000平方米的一幢五层厂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提供了500万的配套资金,把一到五层的楼房按九大平台的功能定位重新进行了装修,并配备了100多台电脑;深圳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东莞市睿志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英国Delcam中国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了多台的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等设备,其中配备的工业机器人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机器换人”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是同一级别的;东莞市新鲁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作,并对集团企业及院校开设了多期的3D打印、智能制造与工业4.0、现代学徒制、生产管理等相关培训。此项目有如下的创新点与亮点:
(1)引校入企,把校区办到企业。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不同工作岗位,也为学校提供足够的建设硬件使用场所;学校也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2)引领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模式。“智能制造创客中心”“广东省智能制造名师名匠工作站”“智能制造工程培训中心”“3D 打印工程培训中心”项目整合在一起,让人才培训、技术指导、企业生产、创业就业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3)东莞市新鲁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创新型合作伙伴,将学校与企业串联起来,让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实体化运作。
集团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了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和转化,保障了合作企业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也实现了企业从原来的人力资源大企向人力资源经企的转变。实现了院校、学生、员工、企业和社会共转、共赢、共进步的和谐局面。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曾播出专题,向全国推介东莞“机器换人”战略,称赞集团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机器换人”的东莞样本,为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到目前为止,“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新鲁班学院”已在职教集团成员中的十二家企业进行了成功复制。
四、建设“企业项目训练中心”, 实现产业共推
“企业项目训练中心”是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集团成员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互助、相融、共生的理念下,将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工厂”进行了本土化,打造出来的“产教研融合,行校企合作”的精密模具生产高端平台。
“企业项目训练中心”设在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建有精密模具车间、模具智能制造车间、注塑车间、装配车间、模具检测车间、展示中心、研l中心、大数据中心、期刊专利中心、管理中心、名匠工作室等,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配备了五轴加工中心、高速加工中心、高精度慢走丝线切割机床、镜面数控火花机、高速电火花小孔加工机、双色注塑机、单色注塑机等全套精密模具生产设备。
学员实行1.5+1+0.5的学制,即1.5年由学校培养,打好基础;1年在“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由企业工程师培养,进行精密模具研发、设计、生产;0.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模具专业的50多名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导下,开始了与企业模具产业完全一致的学习培训。
“企业项目训练中心”是依托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力量,学校与企业一起投入设备,能够完整对接产业需求的整套模具项目。教师与学生全程参与高端精密模具的项目策划,设计、零件加工、品质控制、装配、试模、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的整个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并在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学生创客中心,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目前,“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的师生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已申请了十套精密模具生产技术的专利。
五、探索“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引领行业专业发展
主办“中国制造2025” 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一主题,从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与创客教育、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变革、职业教育智能实训室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等方面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承办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主任委员扩大会议。会议旨在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深入研讨推进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共同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十三五”持续健康发展开好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在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推进产教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六、集团未来三年工作实施方案
1.聚焦集团战略主题,构建模具职业教育体系
依托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实力,拟在其东城现代化厂区,建设集团“智能制造中高本一体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进行模具专业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以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公司、东莞市新鲁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华中数控、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为骨干,努力构建集技术创新、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体系。
2.完善职教集团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集团信息平台“东模网”已经上线。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是要有效整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网站建设和管理是职教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与服务共推、招生就业联动。
3.联合国际创新机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
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集团成员广东隆股份有限公司已联合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天时国际创业实验室打造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长安天时国际快速成型创新中心,为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区域模具产业发展,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汇聚力量。
4.依托模具名城底蕴,举办“中国模具设计与制造大赛”
集团所在地东莞市长安镇是“全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全国五金模具产业知名品牌创新示范区”。为提高区域高技能人才竞技水平,服务区域模具产业的转型升级,集团拟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国家模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下,创办“‘长安杯’中国模具设计与制造大赛”,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模具人才前来发展,提升模具制造行业的整体实力。
5.优化集团人才链条,校企共建人才评估体系
集团常任理事长单位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近年来成功指导劲胜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和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企业人才评估体系建设,在东莞市企业人才评估建设体系内不断丰富人才考核评估内容,完善人才优化链条,形成企业鲜活的人力生态结构。此后,再指导集团内多家大型企业组建完整的人才评估体系。
6.搭建国家模具检测服务平台,共育模具检测人才
国家模具检测中心(东莞)将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模具检测中心(东莞)是集团成员单位,且和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相邻。模具检测中心由国家、省、市、四级共投资9000万元,现有完备的模具检测高精尖设备。为了用好用活模具检测中心,集团将组建模具检测服务办公室,形成有效机制服务于集团成员单位的模具检测工作,共同培养和使用模具检测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