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规岗个人工作计划

合规岗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16 20:33:33

合规岗个人工作计划

第1篇

20__年,我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推进人口综合协调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今年,我局将继续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与《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列为全年法律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组织,统一检查。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将继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辅导和岗位自学相结合,并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人人有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尤其要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妇女都能够了解国家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妇女的劳动保障意识和就业能力。

二、进一步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与本单位计划生育专管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二是由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好各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积极做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各项登记表册记录完整全面,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现象发生。

(二)开展暖流工程,服务困难群体。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要针对下岗女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把社区就业作为她们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帮助她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2、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一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做到应发尽发。二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女职工提供了小额贷款担保,以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在职业介绍工作中,积极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免费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四是继续做好女性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工作,开设专门的个人参保窗口,提供了方便、优质的服务。

3、加强劳务输出工作,优先为实行了计划生育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通过组织专人深入两镇农村宣传劳务政策,用工信息,特别是要为两女户、计划生育贫困户开展上门服务,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三)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在劳动合同鉴证中,注意严格审核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以保证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在审核集体合同时,必须要求集体合同文本中应包括女职工各项权益条款。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原则。另一方面,监督指导企业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各项规定,对“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予以适当照顾。同时,积极配合区计生局等部门做好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在对用工单位办理流动育龄人口劳动用工手续时,要做好经现居住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部门核验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动育龄人口,坚决不予办理外来人员劳动用工手续。

第2篇

本文简介了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概述了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就健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建议: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对员工个性进行评估;做好岗位分析,设计科学的职位体系;建立合理的岗位轮换制;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实施系统管理办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成败取决于企业中的“人”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由于宏观环境和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惯性作用,许多国有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多数国有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企业爱员工的一种表现,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员工在企业内找到合适位置的办法。

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和个人把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职业在各个生命周期中的总体构想和规划安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即将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相联系做出的有计划的一系列规划管理过程。从对职业生涯规划定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仅靠组织或个人单方面就能进行的,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将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制定有效的规划。

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对国企人力资源建设的现实价值

一个人是否能在工作中走的远,是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支配。经过调查发现,一个人其中有56%的归属感,50%友爱满足感以及70%左右的实力、胜任、自信、能力都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来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员工来说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

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首先基于“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与资源”的理念,它为员工创造条件,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空间,使之有机会获得一份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对国有企业产生信任,相信国有企业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主动的承担责任,体现出更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2、指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对个人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和优劣势的认知难免主观,对国有企业的职业机会及其他职业的要求和认识不甚明了,这种认识的偏差和信息的不对称,自然造成员工职业期望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时间一长,便会感到“伯乐难遇,壮志难酬”。职业生涯管理将帮助员工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组织需要干什么,从而建立比较切实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实现国有企业和员工“双赢”

职业生涯管理是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有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有效抑制了国有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设置上的偏差,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使员工在国有企业中发展,国有企业在员工发展中成长,双方结成相互支持、相互依附、长期认同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共同发展。

4、开发国有企业人力资源

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是进行高效的人员需求、供给预测及制订培训计划的基础。职业生涯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了解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时做出需求及供给预测,有目的地进行招聘与选拔;有利于国有企业获得培训需求最准确的信息,有效地组织员工开展相关培训,根据人岗匹配的原则对员工进行调动、整合和再配置等活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充分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激励员工的有效措施。通过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素质,推进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

三、推进国企人力资源建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企业提供给员工的晋升通路是否通畅,关系到是否能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这是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愿景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吸引员工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中,国企制定一套旨在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国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对员工个性进行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是根据每个个体不同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在员工不能准确对自身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时,国企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测评体系,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迷茫感。测评通常是用来测量员工的潜能和优缺点,以及员工的性格和社交风格。企业进行人才测评可以通过数据指标测量、沟通直观测评、心理测量等方法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特质,指导员工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潜力。

2、做好岗位分析,设计科学的职位体系

岗位分析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必须对企业所有岗位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每个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问题及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对岗位做好分析界定。然后才能根据对员工的测评结果进行岗位匹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率,使员工各尽所能。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参与法、工作日志法、交叉反馈法等。目前很多国企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位结构体系,每个职位的应付权责、业绩衡量标准、职位价值等都没有理顺。国企应根据岗位、工作性质等,结合企业组织结构将岗位分成多条序列,如行政管理序列、商务序列,生产运行序列。然后根据员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为每个序列设计等级,既要与组织结构一致,也要使每个等级与员工的经验、资历、能力相吻合,让员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做到有依据,并且为后面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真实的职位信息基础。

3、建立合理的岗位轮换制

工作岗位轮换是指企业有计划地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从而达到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和开发员工的多种能力、进行在职训练、培养主管等目的。对于刚进入国企的员工,通过岗位轮换可以给他们挑战自己的机会,是员工真正审视、了解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也是组织较为全面真实地考察和评定员工的机会。当员工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长了以后,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导致了工作热情的下降,适当地轮换工作岗位会使人产生一种新鲜感,减少员工工作的不满情绪。而且员工会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重视和对自己的全面培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在晋升工作岗位有限,难以满足员工晋升要求的情况下,岗位轮换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企晋升岗位不足的压力。

虽然岗位轮换制有很明显的作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阻力,例如某些岗位技术要求较高,轮换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培训时间和成本;岗位轮换会引起工资变动,影响员工情绪;由于业务需要,不能如期进行轮换等。因此,实行岗位轮换必须要考虑一个合理性问题,必须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在制定岗位轮换计划时,应按照每个员工的能力、特点、兴趣、个性等统筹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到各部门的实际需求,保持各部门之间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要注意合理的轮换周期,避免岗位的频繁变动。

4、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支柱,企业可以针对员工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定向培训,确定其职业生涯规划,或根据每时段的评估和反馈,针对员工工作中的缺陷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培训制度贯穿了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它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竞争力连接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员工技能,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提升国企竞争力。目前很多国企的培训大多都局限在业务培训,缺乏长期规划,不支持员工长期持续发展,而且很多培训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培训资源浪费。国企在制定培训制度时应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个性化和多样化。此外要做好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保证培训质量,并且激励员工学以致用,鼓励创新,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国企才能真正确保员工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真执行。

5、实施系统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办法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保证企业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常用的方法有:接班人计划、导师计划、职业生涯年度评审等等。另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大型人才中介机构与专业管理顾问公司承担起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从而保证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总之,国企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引导员工客观地认识自己,在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完成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国企应该建立各项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规划体系,切实加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踪调查和反馈,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使员工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董福荣,刘勇.现代企业人力资资源管理创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第3篇

关键词:“双师”素质;课岗交融; 项目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 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 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 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 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 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 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 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 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 刘勺华,王胜山,周同根,房亚.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第4篇

高端引领,汇聚英才

学校注重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规律,依托国家和北京市关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初步构建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管理规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1年,学校召开首次人才工作会,全面总结回顾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来学校人才工作的整体情况,表彰奖励了“十一五”期间为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北京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实施计划(试行)》《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支持计划(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培养计划(试行)》及《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等人事人才工作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校范围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

学校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96人。学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层次、探索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教学、科研工作保障,现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者4人,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36人。2012年,学校获得“朝阳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学校通过加强分类指导,构建专业化发展体系,积极探索教师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和辅助人才三支队伍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提高了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完备的教职工培训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建设,尝试设计补充若干项发展项目。2002 年,《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界定了师资培训的类型,包括非学历教育(含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单科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含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 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构建了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计划项目。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实施意见》。学校紧密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和“实施意见”,将学校教职工培训与发展工作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在“访问学者研修计划”“教师教学技能和工程实践技能培训计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项目,为学校教职工拓宽了培训空间、提供了专业化发展平台。

2011年,学校实施《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教师群体,每年选拔“京华人才”10 名和“日新人才”20 名,以人才发展规划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京华人才”将获得连续3年每年10万元~30万元的专项资助,“日新人才”将获得连续3年每年5万元的专项资助;考核优秀者还将纳入“京华人才”的后备人选,以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提供以“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教学咨询”为基础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利于学校师资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为了有效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学校践行“以外带内”,促进了人才队伍国际化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人才强教专款支持英语双语教学技能培养、教育教学管理骨干培训和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团组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集中培训,近5年累计派出200余人次;资助教师参与公派出国访学研修、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2,000余人次,其中,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接近90%。由此,基于教职工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需求的专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2011 年,学校成立“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采取校院两级人事人才工作领导方式,以学校、学院和学科发展目标为导向,明确各二级机构工作职责,加强机构间的接口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规划、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领导、组织、协调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经费保障方面,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通过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各部门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支持。

深入探索,稳步推进

北京工业大学于2000年开展基于事业单位聘任合同制改革的合同签订工作,尝试建立以合同制管理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模式。2003年,学校在合同制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人事管理从合同制管理向岗位与合同结合管理的转变。2006年的工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工作岗位与薪酬之间的联系。2008年开展了分级聘用工作,在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类岗位,同时配合2006年工资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岗位与薪酬之间的联动关系。2011年,学校首次开展全员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聘任制改革体系。此次聘任力求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推行竞争上岗,签订聘任合同,并逐步规范按岗考核、按岗定酬,以贡献定绩效的收入分配模式,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以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相关联的动态激励机制,为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岗位聘任办法》《北京工业大学岗位聘用申诉受理暂行办法》《北京工业大学关于教师参与公共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北京工业大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在岗位设置中,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科研领军作用,对两院院士、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以及入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中央层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全职类项目等,由学校给予直接认定并聘任相应的等级岗位。为鼓励工作业绩突出,勇于承担重要岗位职责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在教师责任岗位的最低级别设置见习教授岗位,在教师重点岗位的最低级别设置见习副教授岗位。

第5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精神,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

二、“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安排特设岗位时,要注意重点向藏区、“双语教学”区、少小民族聚居区倾斜。

4.“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5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

三、“计划”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5.事权不变,创新机制。“计划”是中央对西部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特设岗位教师。

6.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特设岗位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订实施“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精心组织实施。受援县(市)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向省级有关部门报告。

7.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的安排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一般在1个县(市)安排100个左右,1所学校安排3-5人。

8.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人口较少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可安排在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

9.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计划”的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2006年拟安排2-3万个特设岗位教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精心选择部分教师紧缺、工作基础好的“两基”攻坚县作为试点县,并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2007年至2010年在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生数量变动情况,每年另行确定招聘人数。中央财政视实际招聘人数据实核定经费。

四、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

10.特设岗位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合同中应详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1.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集中培训。(6)资格认定。(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

招聘可采取组织专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组织设岗所在地有关部门到高校招聘等多种方式进行。

12.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2)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五、“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3.特设岗位教师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人事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落实政策和措施。

14.“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设岗位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15.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

16.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实施“计划”的地区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

对重新择业的,各地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西部地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施“计划”的同时,要研究制订具体可行办法,将“计划”的实施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代课人员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其他有关事宜

17.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18.各受援县(市)和学校,要为特设岗位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6篇

[关键词]JCI标准;PDCA;人力资源管理

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评价标准,代表了医院的服务和管理水平。JCI指标体系中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是SQE(StaffQualificationEducation)章节,即“员工资质与教育”。通过对员工资质与教育的严格管理、持续监控,来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标。在SQE标准下,应用PDCA循环[1]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与改进,有利于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管理体系。PDCA管理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具体对应P—人力资源计划,D—人力资源配置,C—人员资质审核,A—人力资源发展。每个阶段又可以应用内循环PDCA,每循环一次像更高的质量水平和管理目标前进一步,上升一个循环的层次。

1人力资源规划(Plan)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各科室人力资源充足稳定,结构合理,实现医院的整体目标。

1.1计划(P)

依据JCI要求,医院床位数与全院人员数比为1∶1.6以上;卫技人员占医院岗位总量的80%以上,与开发床位之比不低于1.15∶1;病房实际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总数比为1∶0.6以上;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50%。我院2015年开放床位1421张,床位使用率为101.1%,实际床位使用1434.2张,符合二级医院评审要求的配置人数为:总人员数2274名,病房护理人员853名,卫技人员应需要1820名。目前我院职工总人数1755名,护理人员747名,其大病房护理人员数293名。医师人员613名,医技人员125名,卫技人员总数1492名,行政后勤人员270名。由于编制受限,存在医护人员不足现象。1.2实施(D)我院在人力资源规划阶段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以2015年申报计划为例,具体如下(表1):根据配置要求,结合医院总体目标及现有客观实际需求,制定2015年各类人力编制计划。

1.3检查(C)

我院人力资源编制阶段分为年度人力资源编制和日常人力资源编制。其中,年度人力资源编制的持续监测与改善,每年至少检讨一次。与各部门共同检讨人员配备情况,必要时进行计划调整,并上报医院党政联席会核准实施。每年年底监测本年度人力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未完成部分列入下一年度进人计划内继续实施。日常人力资源编制:全院各部门/科室如有业务扩展或业务缩减或人员出缺或人员调动需求时,须及时提出增(减)人员或人员调动申请。

1.4处理(A)

在人力资源规划阶段,从意识上,加强医院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防止人力资源规划的缺失。从行动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防止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不足。同时,提高医院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者的素质,不仅需要具备人事干部的基本素质,更需要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和实际操作经验。

2人力资源配置(Do)

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就是通过考核、选拔、录用和培训,把符合医院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及时、合理地安排在所需要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1计划(P)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结构比例原则》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医院高、中、初级员工的比例,二级医院为1∶3∶8,1994年颁布的《医疗结构基本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二级综合医院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各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我院高、中、初级员工的比例为1∶2.3∶3,中、高级职称比例不足。科室之间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不足指的是人员数量不够,浪费则指的是一些高学历高资历人员做着简单重复的劳动。

2.2实施(D)

我院人事科根据相应的法律及法规、医院宗旨和患者需求,按照不同的岗位和岗位等级,组织全院范围内岗位职责的制定,使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明确有效的书面岗位职责,作为员工任务分配、工作培训、工作绩效评价的依据。针对不同人员提供不同的分配方案,新进员工1个月内进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医院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新进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并取得执业资格后,护理部根据《护理人员岗位分配与轮转制度》进行人员分配和调配。医师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由医务科根据规范化培训方向,进行人员分配。有专业方向本科生或研究生学历医师,进行3年或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分配到专业相对应科室。对定科后医师及医技人员,原则上不更换科室,如果工作需要,由医务科提出,经院长办公会议通过确定后,方可换科室。

2.3检查(C)

科室负责人为新员工或变动工作岗位的员工及时提供新岗位的岗位职责,双方完成签约后,做好人事科及科室档案的归档工作。岗位说明书由人事科会同各科室负责人及时有效地,并适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修改后的岗位职责应及时完成签约,并重新做好人事科及科室档案的归档工作。完善岗位说明书,建立任职规范,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工作时将组织、人员、时间落实,将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结合,将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结合。

2.4处理(A)

结合JCI要求,要改善人员结构,就要做到:(1)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资格准入制度;(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防止人才流失严重;(3)加强员工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并着重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以及培训后的效果评估;(4)通过加强高级人才培育,提高卫生人力资源整体素质;(5)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人员资质审核(Check)

JCI作为国际公认的医院评审机构,十分注重医疗安全,对关键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最明显的体现在员工资质的要求上。

3.1计划(P)

我院通过员工资格证明的收集、审核和查证来确保医院的每位员工有资格为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及行政后勤保障工作,以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及医院人才质量。证明收集和认证的范围:学历证书,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书,医师或护士执业证书,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特殊上岗证书(特殊岗位),急救证书。执业医师、执业护士除外其他员工证明收集和认证的范围包括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特殊上岗证书。

3.2实施(D)

人员资质认证流程及办法:(1)新进员工报名时收集和核对该员工相关证明的原件与复印件。(2)入职之前人事科通过网络、电话、信函、政府机构等途径对该员工的学历、执照、经历进行来源处查证,并在查验证明单上或在复印件上或在员工个人信息表上签名盖章。(3)对于确实无法查证的学历证书,写明实际查验经过,存入个人档案。(4)岗位要求取得的特殊上岗证,通过相关职能部门或科室查验,并将查验证明存入个人档案。(5)员工在填写《员工个人信息表》时,必须确保所填内容属实,并同意对其所填资料进行核查。(6)医师执业证书被认证之前,不能执行医疗业务,已查证执业证明,其他资格证明查证程序尚未完成前,须在被授权医师监管下执行医疗业务,直至所有资格证明查证完毕。

3.3检查(C)

基于JCI要求,员工在入职三个月内必须取得急救相关证书,并将证书复印件保存到个人档案。取得的特殊上岗证书(特殊岗位)、急救相关证书,必须在有效期内。员工申请首次聘任必须完成资格查证,聘任后须进行试用期考核。我院人事部门每年检查更新员工个人档案,具备的资质证书必须在有效期内,相关职能科室定期检查特殊上岗证书、急救证书的有效性,在到期前六个月通知个人办理证件更新,使档案维持最新状态。

3.4处理(A)

在资质审核的基础上,建立符合JCI要求的详细的员工个人档案,并利用院内信息网络,建立员工个人信息档案,及时更新最新的员工资质。并对各科室进行员工资质合理整合与分配。

4人力资源发展(Action)

医院人力资源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等各种模式进行。JCI标准在人力资源发展上强调同质性,即在资质认定、培训上的要求是一样的,不同性质的人员、不同时间段招聘的员工受到的培训应该一样。

4.1计划(P)

人事科开展的工作,目前主要是全员性的岗前培训:入职1个月内进行全院级、部门级岗前培训,并考核通过。主要培训内容涉及医院总体情况介绍;医院文化、规章制度介绍;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医政管理及医疗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院内感染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防护;急救知识;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分析;人事制度管理培训;医疗、护理、医技分组培训。医疗、护理、医技分组培训由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和其他各部门负责人组织,重点是与本部门有关的特定工作内容。

4.2实施(D)

培训分类。(1)集中培训: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周时间由人事科负责。(2)个别培训:员工入职的一个月内由部门/科室负责人落实员工学习全院级岗前培训内容及部门岗前培训内容。(3)培训考核:全院级岗前培训考核内容由人事科集中组织;医疗、护理、医技分组部分由培训负责部门组织考核。

4.3检查(C)

通过追踪法、追溯记录法等检查方式,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和教育效果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现存问题完善制度流程及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4处理(A)

医学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性,就是将继续教育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即自员工入院第一天起,直至退休之日止,针对员工成长的不同职业阶段明确了相应的成长和学习目标,完善了人才金字塔三级培养体系。第一层是基础教育:针对全体员工,新进员工的全员性岗前培训,规范化培训,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层是培养教育:以科室培养为主,主要针对中青年技术骨干实施助推分类培养教育;第三层是高层教育:因人施教,精准定位,对学科带头人精英拓展学术辐射力培养。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前期性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到了统领与协调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轮人力资源规划。在配置合理的情况下,人员资质的审核是关键,确保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可靠有效的。人力资源的发展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参考文献]

[1]路阳,周运翱,周宁.新医改下PDCA循环理论在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管理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9):830.

[2]邵立新,俞珍.PDCA循环管理法在门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5(12):77-79.

[3]吴素丹,方兴.我国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5,32(3):120.

[4]袁蕙芸,陈亮.论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规划[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2):896.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制度设计;股权激励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一个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安排。制度不能照搬,制度也没有万能的。因此,本文中讨论的只是带有普遍性的原则性问题。

(一)薪酬制度的设计。薪酬制度是一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吸引、留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所以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制度。

1 薪酬制度设计的目的:提供公平的待遇和均等的机会,促进企业及员工共同发展与成长,调动经营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里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公平。一项制度出台,必须对适用对象同时都适用,不能有“盲区”,尽量避免“特区”。其次是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仅仅是单方面顾及企业一方或员工一方的制度设计,注定推行不下去,或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2 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必须遵循“按劳分配,按岗取酬,效益优先,重点激励”的原则。其意义在于: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和根本原则,必须坚持;按岗取酬是企业的具体分配方式,薪酬以岗位为导向,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岗变薪变,一岗多薪;效益优先,重点激励是将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个人劳动成果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侧重于把优厚的待遇向有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的人员倾斜。

3 薪酬制度设计的内容。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公平的岗位评价和业绩考核体系。这是一切激励制度和措施的基本保证。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开拓的形式等不同,岗位评价和业绩考核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评价和考核体系主要应该包括:岗位描述(权利、责任与义务)、岗位评估(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目标(数量、质量、效益等)、业绩考核标准、奖惩措施和幅度。

其次,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目标,确定有效的薪酬模式。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至少存在两大类型的薪酬模式,一类是以岗位工资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即对岗位的责任、风险、负荷和性质要求等进行调查分析后,用量化的方法对岗位进行科学的评价,然后确定在岗员工的岗位基本工资,在确定岗位工资时,有的企业会适当考虑员工的工龄、职称等综合因素,有的根据贡献大小在相同岗位设定不同级别(档次),有的会根据员工上年度业绩考核情况来确定本年度岗位工资的浮动系数,等等。这一类工资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一般员工。另一类是特别工资制。为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高端人才,许多国有企业现在开始采用谈判工资制、年薪制、佣金制、产品技术奖励制、市场开发奖励制、项目比例提奖制、高学历奖励制等。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应尽量实行特别工资制,企业要与经营管理者签订明确的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动态管理。

4 薪酬制度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按市场化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行政级别等观念影响较深,因此,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实行完全市场化的薪酬制度还有待时日。薪酬制度的实施必须体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步子可以迈大一些,必须体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维护全体员工的利益,员工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激励的原则和作用,要能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

1 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两个试行办法中的规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适用范围是“中央非金融企业改制重组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股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和机制的设计上,应着重考虑5个关键因素:

其一,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境外上市公司规定董事会中有3名以上独立董事并能有效履行职责。

其二,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且薪酬委员会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完善,运行规范。

其三,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其四,发展战略明确,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业绩稳健;近3年无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

其五,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

(1)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股权激励的重点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

(2)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董事包括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但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暂不纳入股权激励计划。

(3)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是指对公司决策、经营、管理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公司财务负责人(包括其他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4)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核心技术人才、管理骨干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其对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等情况确定。高新技术企业可结合行业特点和高科技人才构成情况界定核心技术人才的激励范围,但必须就确定依据、授予范围及数量等情况作出说明。

(5)上市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负责人在上市公司任职的,可参与股权激励计划,但只能参与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6)在股权授予日,任何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人员,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参加股权激励计划。

(7)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得成为激励对象的人员,不得参与股权激励计划。

3 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规定

一是总量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授予的股权总量,应结合上市公司股本规模的大小和股权激励对象的范围、股权激励水平等因素,在0.1%-10%之间合理确定。但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第8篇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全面或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全面,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

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

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

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最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

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拓展薪酬补充渠道

兼顾公平,倾斜一线。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五)开展精英延伸培训

第9篇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全面或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全面,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

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

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

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最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

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

拓展薪酬补充渠道,兼顾公平,倾斜一线。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五)开展精英延伸培训

第10篇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从政策层面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在学制、课程、培养目标、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加上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家庭背景、心理耐受力等基本素质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强调测评软件的应用和兴趣爱好的重要性,结果反而使学生以此为理由,不重视现有工作岗位和机会,而是左挑右选,甚至随意跳槽,以追求所谓的“人职匹配”。所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立足于就业的方向和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将职业规划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开发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1结合职业岗位(群)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以专业为招生和培养的基本标准,每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都不同于其它专业。专业基础也是学生今后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舍弃这个专业基础而凭靠心理分析、素质测评软件进行的所谓“规划”,其实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无法真正收到实效的。因此,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应当与职业岗位群相结合,以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其规范要求,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把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渗入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职业的情况,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认识,知道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动态,了解该行业的运作模式,了解该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本行业里的哪个领域更感兴趣,从而发现自己更适合于自己的具体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能清晰地描述出自己所要应聘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等。最后,学生还应当明确本岗位的惩戒性规定,如失职、失误等职业事故引起的惩戒措施,以此为底线要求自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岗位倾向性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意识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面对岗位(群)的硬性要求,必须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这是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职业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体现,在客观上成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般性表征。由于封建传统的官本位、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技术工作的腐朽思想影响,高职学生及其家长热衷于当“白领”,追求就业工作条件,忽视社会奉献的思想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在职业生涯教育中予以批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把为生产和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把教会学生“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作为培养学生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知道什么”、“我会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作为价值取向,并在实习实训中充分得到锻炼,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价值观,树立岗位作贡献的职业平等观。随着现代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高级制造业勃兴,绿色环保、人性化的职业环境,正带来高职毕业生工作环境的极大改善。高职院校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崇高思想觉悟,反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业不就、贪图享受的不良职业观,积极谋求职业机会,反对“啃老”、随意抛弃现有岗位的不良现象。认真对待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尊重劳动”、“劳工神圣”、“敬业乐群”等职业观念(黄炎培),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结合就业“适应期”,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不在学历上,不在知识结构上,而是在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应有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前期训练,通过岗位模拟、顶岗实习、兼职锻炼等途径,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实现人——职“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高职学生属于改革开放后、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在社会适应和环境适应方面缺乏锻炼,需要加强职业适应能力教育和训练。职业适应时期也称工作适应,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提出各种问题时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包括指个体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的适应,以及对自身行为和新的工作需要的适应。具体地说,就是人在工作生活环境中根据职业工作的性质和外在要求,对自身的身心系统进行评价,对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调试,并努力达到自我与经验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同化与顺应,对职业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活意义的评价,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与认知。职业适应不是简单的在工作情境中的反应,而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是高职学生能否实现职业发展的一道坎。高职学生在工作初期,往往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与管理,出现生病、想家、迟到、不愿上晚班、做错产品等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工作初期都曾经出现过,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并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加以重点训练。职业初期的过渡与适应,实质上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锻炼问题。对当代高职学生来说,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精神。这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艰苦奋斗、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及时进入角色和实现角色转换。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到了工作岗位后怕苦怕累,这必然会影响到角色转换的顺利实现。二是乐于奉献精神。这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高职毕业生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不计蝇头小利,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三是提高纪律意识,遵章守纪。年轻人刚到公司的时候,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不重视,迟到、早退、违纪现象多,这些是纪律严明的公司不能容忍的。因此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随便因私事请假。其他方面也要按照要求去做。四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紧张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工作的繁重,从而导致人们精力不足、体质较弱和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胜任自己的工作,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因此,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最后,高职学生要增强群体适应能力。学会与人相处,搞好人际关系。要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尊重他人,服从领导,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这种“学习能力”是现代职场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社会岗位工作要求变动很快,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从业者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技能,以便适应岗位变化。高职学生也要在职业规划中重视“岗位适应”环境,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以便缩短岗位适应期,早日成为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

3结合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规划的远景是要为个人设置一个可行的职业目标,并通过一生的职业生涯实践活动逐步达到该职业目标。将职业理想分解为阶段性职业生涯目标,这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起点。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为其实现职业理想奠定基础。职业发展目标是个人为职业生涯发展而确立的奋斗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起到定向作用,脱离经济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而提出的发展目标,就会导致一个人的职业失败。职业生涯的具体发展目标要具体,本着“经过努力可实现”的要求设计出来,直至分解成可采取的具体步骤,将总体目标清晰化、具体化,并使之量化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职业生涯的总体目标相对稳定,而阶段具体目标则是可以根据实际调整。特别是在学生就业之后,有了从业的实践经验,就可以根据从业过程和自身条件的检验,根据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变化,在职业转换过程中予以调整,制定备选方案,使职业目标始终符合实际,对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要落实到具体的阶段性任务上,高职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及其社会作用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发展路线不同,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就不同。现代企业特别是公有制企业,也注意为员工职业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型或行政管理型职业发展道路。有的人适合搞行政,可在管理方面大显身手,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人才;有的人适合搞经营,可在商海大战中屡建功勋,成为一名经营人才。多数人要走专业技术发展道路,即通过职业技能的积累和职业资格的提升,达到高级职业技能职称,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专业技术型职业,即员工职业开发为工程、财会、销售、生产、人事、法律等职能性专业方向。这种职业要求任职者具有专门技术知识与能力,有较好的分析能力。从事这类职业的员工其兴趣在于专业技术内容及活动本身,并追求专业方面的成就;他们对人际关系不敏感,害怕脱离或丢弃本专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要熟悉双重职业成长道路或途径,既要有一技之长,还要有部门管理经验,能够以管理者姿态处理负责范围内的全局性工作,为职务提升准备基本条件。

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与阶段任务,都需要有评估标准,从而为反馈管理提供标准。职业生涯管理主要是高职生的自我管理,高职生要按照职业规划的预定目标,制订具有针对性、明确性与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和策略制订完成后,要加强学习,高效行动,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完成。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组织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会有一些起伏,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主动适应、利用各种变化,需要定期评估、反馈、调整。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自主评价(self-assessment)能力,自觉地按照预定的发展目标、对照工作计划,监控工作过程,评价活动结果。高职学生通过定期对自己的职业培训学习、职务能力与职级提升甚至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成绩进行检查,总结岗位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详细查找阻碍岗位能力提升的原因,并提供补救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企业员工;职业目标

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1.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员工与所在企业相结合,对员工在企业中与职业相关的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本企业的人员需求,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是由进入所在企业开始一直到员工离开为止的全过程,它要解决的是企业员工怎样在企业中工作、学习、发展、取得成绩、实现理想的岗位目标。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识开始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特长、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理想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企业中学习、工作计划,一步一步的实现职业目标。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是企业员工从事职业的经历,它包括员工在企业中所有与职业有关意愿与行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1.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特征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是员工在职业道路的经历,不同的员工职业生涯道路会有不同,具有地说有如下特征:

1)独特性:企业员工具有不同的学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社会环境,他们对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发展不会完全相同的。

2)终生性:人生从小到大都在追求目标职业,规划着职业生涯路线。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游戏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这就是职业生涯萌芽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职业特点进一步了解,会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并会有意识地向理想的职业目标发展。

3)发展性: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理想的职业目标也在变化,职业生涯就要重新规划。

4)多面性:每个人在某一时期会有多重身份。像厂矿的工人,即是工厂里的生产者,也可能是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

1.3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义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企业员工对在本企业中将要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测定、分析、总结、确定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策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将围绕既定的职业目标而展开的,并为实现最终理想目标而做各种准备工作,以求得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树立了理想和职业奋斗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自己“跳”得更高、更远。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理想的职业目标,这个目标要相应地高于企业员工现在的工作环境。

2.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企业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所在社会、企业、家庭紧密相关,员工要想被社会承认,被企业认可,被家人赞赏,就要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而成绩的取得是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取得的。

2.1事业成功能够被社会承认。物以类举、人以群居,我们生活在人类的社会,大家都有被别人尊敬的需要。如果事业成功了,就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会得到精神满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的。比如大家常说的厂长、经理、教授、专家等。

2.2事业成功能够被企业认可。在企业中考核员工的主要办法是对员工在本企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对企业贡献大的企业员工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关键岗位,认命为专家,或者担当部门领导,也许从此会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2.3事业成功能够被家人赞赏。企业员工在企业中辛勤工作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家庭生活又是企业员工最主要的一部分。受到父母欣赏、爱人关爱、子女敬仰这是每个人追求的美好而理想的生活环境。

因此,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一定要规划职业生涯,做事业的成功的人士。

3.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和补就办法

3.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现在的企业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数员工每天都是听众领导的安排,完成领导下达的生产任务。有少数员工追求的安逸、享受,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所以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某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工作中,这些除了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之外,还与员工没有规划好职业生涯有关。这不但影响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也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笔者强烈的建议企业管理者要和员工都要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3.2补就办法

1)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者应积极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推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聘请专业人员辅导企业员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及时地把企业的战略、企业的发展通报给员工,让员工结合自身特点,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此外可以像心理咨询一样设立员工职业生涯咨询室,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咨询。

2)企业员工要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开展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教育,员工基本上掌握了职业生涯理论,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未来制定出一份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4.企业员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4.1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从职业认识开始的,通过对职业含义的理解,明确所在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然后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职业规划。企业员工是和所在企业紧密相联的,所以员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自身的因素和本企业岗位的特点及本企业的人员需求。

1)了解自身的因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即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岗位,是做技术、搞生产,还是做行政工作。其次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这要结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最后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

2)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及企业人员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另外企业的人员需求也是员工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

3)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有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通过这些理论测定、分析、确定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以及发展目标,制定出行之有效地计划。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 职业生涯规划 作用 目的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73-02

对每位员工而言,他的职业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必须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明确,才能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认清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增强创造能力,提高个人成绩,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接着阐述了企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最后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 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1.1 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通过对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掌握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并实现其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平衡,增加企业内部岗位储备,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充分体现。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能够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全面掌握,了解其个人能力、发展方向及职业诉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员工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其个人成就的最大化发展。相反,如果企业未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无法掌握员工的具体情况,无法了解其职业诉求,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其发展需求,最终无法进一步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1.2 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就现代企业发展现状而言,企业管理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与正确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充分尊重了员工合理的发展需求,对员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其提供发展机会,创造发展条件,创设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1.3 增强员工对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鼓励创新、鼓励竞争。企业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能构建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健康活泼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使员工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工资福利、工作价值感、人际关系以及工作认同感等,增强员工对所从事职业的满意度。

2 企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用更好的发展方向留住企业人才,为员工创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各类人才各项才能的充分展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促进员工个人目标及企业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过程中,应首先将员工个人具体情况充分了解清楚,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原则,保证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2.1 做到人岗匹配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员工在进入企业后,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做什么。企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员工的学历、经历、能力以及其内在及外在的优势进行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的评估和分析,确认员工能否胜任岗位,找到员工的人岗匹配的匹配点。

2.2 制定员工职业发展的平台

企业通过员工人岗匹配的匹配点,从员工的职位要求、入行条件、培训考证、工作业务、薪酬提升等进行详细的设计,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的平_。如:员工在岗位平台上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对所从事的岗位知识及技能的储备量要达到何种程度、通过哪种方式去充电,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

3 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3.1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中,职场员工也不可能一个岗位做到底,要打破“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在工作中,要经过不断地实践确认,逐渐调整,找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员工能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从而使自己在职业道路上得到充分发展。

3.2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潜能

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时候,每个人自身和外部环境都不一样,对未来目标的设定也有区别。员工不可能对未来外部情况了如指掌,这就需要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员工职业的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时限调整、职业路线的设定都要不断地及时修正。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安排日常工作的轻重缓急,抓住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自己的潜能,使目标一步步实现。

3.3 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

岗位胜任能力主要从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工作态度、绩效评价3个方面进行考察。根据各岗位的不同,对每一个方面的评价测评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岗位的评估结果的要求也不同。通过职业规划,建立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把胜任能力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地总结―分析―提高―再总结。员工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确定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熟悉本岗位的职责,提高岗位工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自己的岗位胜任能力。

4 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员工自身的兴趣、特点,将员工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职业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如果你找到了真正适合你的职业,你就是快乐的,工作起来就会有动力和积极性。工作才会有饱满的热情,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内容、职业环境、职业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员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设计职业发展道路。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员工所选择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发挥员工的长处和潜力,对员工未来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企业及其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互动机制探讨[EB/OL].学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