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代会感言

少代会感言

时间:2022-07-19 14:48:01

少代会感言

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克拉玛依;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10-06

根据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围绕“信息化对民族关系转型的影响”这一主题,笔者在2010年7―8月进行了相关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的方法:一是发放调查问卷,二是进行走访和座谈。调研的对象是克拉玛依市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学生和社区居民。民族成分涉及维吾尔族(50人)、哈萨克族(15人)、回族(20人)、蒙古族(15人)。调研地区为克拉玛依区(天山街道、胜利街道)和白碱滩区(中兴街道)。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克拉玛依区60份、白碱滩区4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先后走访20人,组织40名少数民族干部、教师、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学生和社区居民座谈。根据以上调研活动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这个调研报告。2013年6―7月,根据新疆斗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笔者对这个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希望能够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及其三个主要评价指标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其中,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是三个最基本的文化评价指标,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民族文化的转型是指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二)三个主要评价指标

1.语言文字:它是民族文化最外在的特征,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工具。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时,往往倾注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因而也往往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因素。运用这个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测量各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程度,而且可以测量出各民族在传统文化转型中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

2.风俗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它主要表现为饮食习惯、服饰习惯、生产习惯、居住习惯、婚姻习惯、丧葬习惯、生育习惯、娱乐习惯、礼仪习惯和传统节日等。它是最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特质的一些精神符号,具有民族习惯与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重要作用,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符号,是一种具有他律性的文化力量。

3.: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共同文化信仰体系。它包括宗教(理论)观念、宗教仪式、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感情和宗教习俗。在我国西部民族聚居地区,它往往既是一种全民族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又是一种全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具有自律性的文化力量。

二、问卷调查分析

(一)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选择、使用、认同语言文字的复杂状况

1.对语言文字使用频率的调查

调查显示,克拉玛依市主要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总体情况: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频率为30.5% ,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频率为46.5%,使用双语的频率为20%。其中,维吾尔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频率为61% ,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频率为14% ,使用双语的频率为25%;哈萨克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频率为36%,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频率为34%,使用双语的频率为30% ;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频率为45% ,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频率为38%,使用双语的频率为37%。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第一,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在几十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语言文字的使用方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交融现象,特别是对汉语和双语的使用频率较高;第二,克拉玛依市的各主要少数民族由于存在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在语言文字的交流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对本民族语言文字认同感的调查

调查显示,对“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保留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的,维吾尔族是11%、87%,哈萨克族是16%、83%,蒙古族是8%、89%。仅有少量回答“反对”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或“说不清楚”。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也体现出少数民族在信息化时代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忧虑和不安。

调查显示,对“信息化时代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回答,认为“有很大促进作用”或“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维吾尔族是85%、13.5%,哈萨克族是83%、11.7%,蒙古族是89%、8.6%。仅有极少数人认为“有妨碍作用”或“有所妨碍”或“说不清楚”。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本民族语言文字仍然对民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价值判断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3.对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选择的调查

调查显示,对“信息化时代最需要学习哪种语言文字”的回答,选择“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维吾尔族是26%,哈萨克族是15.7%,蒙古族是28.9%;选择“汉语”的,维吾尔族是58%,哈萨克族是66%,蒙古族是71%;选择“外语”的,维吾尔族是36%,哈萨克族是39%,蒙古族是48%。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信息化时代的语言选择呈现比较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还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对“信息化时代学校最好用什么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回答,认为应当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维吾尔族是19.5%,哈萨克族是18.6%,蒙古族是8%;认为应当使用汉语的,维吾尔族是46%,哈萨克族是43%,蒙古族是69%;认为应当使用外语的,维吾尔族是36%,哈萨克族是28%,蒙古族是65%;回答“说不清楚”的,维吾尔族是11.6%,哈萨克族是17.3% ,蒙古族是1.6%。

结合前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在对待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文字选择时,显得颇为困惑、彷徨,一方面他们非常留恋、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且比较担心在信息化大潮中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会被弱化,乃至被同化、被湮没;另一方面他们出于学习工具的合理性、适用性考量,多数人认识到拒绝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是根本行不通的,否则就会被排斥在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之外,这对本民族的发展又是极其不利的。

(二)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稳固性和变异性并存的复杂状况

1.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感的调查

调查显示,对“信息化时代是否应当继续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回答,认为“应当完全保持”的,维吾尔族是35%,哈萨克族是51%,回族是31%,蒙古族是43%;认为“应当保持好的风俗习惯、摒弃不好的风俗习惯”的,维吾尔族是26% ,哈萨克族是24%,回族是35%,蒙古族是41%;认为“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维吾尔族是8.5%,哈萨克族是5.6%,回族是3.5%,蒙古族是9.5%。

调查显示,对“信息化时代民族传统节日是否还很重要”的回答,认为“很重要”的,维吾尔族是79%,哈萨克族是87%,回族是84%,蒙古族是79%;认为“不能缺少”的,维吾尔族是13%,哈萨克族是8%,回族是6%,蒙古族是15%;认为“不太重要或感到没有意义”的,维吾尔族是5%,哈萨克族是3%,回族是2.9%,蒙古族是6%。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第一,在信息化时代,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仍然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或粘合剂,不应该轻易舍弃;第二,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已经认识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既有非常优秀的、永远值得加以传承的内容,也有一些不良的糟粕,应当予以改造或摒弃;第三,调查结果也显示,一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普通社区居民、青年学生等,对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感到困惑和迷惘,有些人甚至持否定态度。这反映出在信息化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趋势,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与别的民族(包括外国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也开始在文化心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1]330-354

(三)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对宗教的复杂心理状态

1.宗教对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调查

调查显示,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于“信息化时代宗教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回答,认为“有很大促进作用”的,维吾尔族是9%,哈萨克族是11%,回族是16%,蒙古族是3%;认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维吾尔族是28%,哈萨克族是34%,回族是29% ,蒙古族是15%;认为“妨碍了经济发展”的,维吾尔族是11%,哈萨克族是18%,回族是12%,蒙古族是27%;认为“有一定的妨碍作用”的,维吾尔族是26%,哈萨克族是27%,回族是35%,蒙古族是46%;认为“说不清楚”的,维吾尔族是16% ,哈萨克族是10%,回族是6%,蒙古族是9%。

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宗教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有较大分歧。总的来说,人们已经认识到,宗教在信息化时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宗教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每个民族、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往往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及社区居民、青年学生,对宗教在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方面的价值判断是倾向于否定态度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援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和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制约性作用而非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由于新疆的宗教历史悠久、传统色彩浓厚,呈现出一定的稳固性和保守性,与现代文明难以接轨;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极为活跃,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猖狂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分裂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由此产生的社会负面作用不可能不对人们的宗教价值判断产生一定影响。[2]262-281

2.关于宗教对新疆的社会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调查

调查显示,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信息化时代宗教是否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回答,认为“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维吾尔族是15% ,哈萨克族是23%,回族是25%,蒙古族是8%;认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维吾尔族是49%,哈萨克族是42%,回族是36%,蒙古族是34%;认为“没有积极作用”的,维吾尔族是23%,哈萨克族是25%,回族是28%,蒙古族是55%;认为“说不清楚”的,维吾尔族是13%,哈萨克族是10%,回族是11%,蒙古族是3%。

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认识上也是存在较大分歧的,但总的来看,他们对宗教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肯定态度,说明宗教在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影响力,但面对现实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困惑、迷惘、彷徨的心态。

三、走访和座谈情况分析

(一)“你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外语是否很重要?”

1.干部的观点:认为“很重要”的占89%,认为“有必要学”的占8%,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占0%,“说不清楚”的占3%。

2.教师的观点:认为“很重要”的占93%,认为“有必要学”的占6%,认为“不需要学”的占0%,认为“说不清楚”的1%。

3.专业技术人员的观点:认为“很重要”的占98%,认为“有必要学”的占2%;其他为0%。

4.青年学生的观点:认为“很重要”的占78%,认为“有必要学”的占15%,认为“不需要学”的占3%,认为“说不清楚”的占4%。

5.社区居民的观点:认为“很重要”的占46%,认为“有必要学”占28%,认为“不需要学”的占9%,认为“说不清楚”的占17%。

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能够认识到,从学习、工作、或者生活的实际需要考量,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外语是很重要的或者是有必要的,体现出少数民族追赶时代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对待语言文字的开放心态。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实用性的考量背后,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留恋与现实选择之间的矛盾心理,在调查过程中也有所流露和表现。

(二)“你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是否应当完整地保持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1.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虽然应当保持下去,但是也要进行一些改良”、“有些传统风俗习惯太落后了”、“应当吸收一些更加先进的东西”的占56%;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必须完整地保持下去,不需要进行任何改良”的占13.5%;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已经受到现代文明的很大冲击”、“有许多好的内容已经丢失了”的占27%;感到“无所谓”或“说不清楚”的占3.5%。

2.教师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大部分内容是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应当进行一些改革”的占43%;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是历史形成的,是民族文化遗产,必须完整地继承和保护下来”的占26%;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要尊重现实,适应时代的变化”的占25%;感到“无所谓”或“说不清楚”的占6%。

3.专业技术人员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主流是好的,但也应当与时俱进,吸收一些先进的内容”的占47%;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是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强化民族凝聚力和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不应当随意放弃或改良”的占28%;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已经受到很多冲击,丢掉了不少好的文化传统”的占17%;感到“无所谓”的占3%;感到“说不清楚”的占5%。

4.青年学生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应当进行一些变化,与现代文明接轨”、“应当借鉴和吸收其他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占47%;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应当完整地加以继承和保护”、“比较担心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变异或消亡”的占13%;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有的是好的,有的是错误的”的占26%;感到“比较迷惘”、“有些困惑”或“说不清楚”的占14%。

5.社区居民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应当好好的保持下去”的占56%;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应当进行一些改良”的占14%;认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正在面临一些变化,一些好的东西正在丢失”、“但也有一些先进的东西被吸收进来”的占17%;感到“无所谓”或“说不清楚”的占13%。

这说明,克拉玛依市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在对待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心态十分复杂。一方面出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他们不愿意看到传统文化习俗被忽视、被遗忘、被湮没,特别是不愿看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优秀成分被遗忘或被丢失;同时,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和现代文明,他们也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他们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因素,应当予以改良;他们还意识到,不管愿意不愿意、赞成不赞成,传统文化习俗已经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他们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有的则让他们感到十分不安甚至有某种心痛的感觉。例如谈到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民族服饰、婚丧习俗的变异,新疆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复兴等问题时,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朋友的喜悦和忧虑。

(三)“你认为信息化时代宗教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1.干部的观点:即使是在信息化时代,宗教(伊斯兰教)仍然会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广泛的、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有80%左右的座谈者持这种态度);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常常利用宗教名义,以暴力恐怖手段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使他们感到很忧虑、也很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与正常的宗教活动区分开)。蒙古族的干部认为宗教(藏传佛教)对本民族的精神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城市里面这种影响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各种暴力恐怖破坏活动,他们感到很气愤,坚决反对。

2.教师的观点:各族教师普遍认为宗教教育、宗教文化在新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占88%),特别是在农牧区影响最大、城市次之。认为宗教有妨碍作用或消极作用的占35%左右。对于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各族教师都认为不能容忍,应当坚决打击。

3.专业技术人员的观点:他们多数认为宗教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占78%),其中大多数人以“7・5”事件为例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新疆的宗教固守自己的传统,难以与现代社会接轨;民族分裂势力煽动宗教狂热,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破坏。一部分人认为,新疆的宗教对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农牧区,宗教的影响具有稳固性和保守性(占56%)。

4.青年学生的观点:15―18岁的学生很多人表示对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说不清楚”、“也许不太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约占80%左右;18―21岁的学生中认为新疆的宗教“太传统了”、“比较滞后于信息化时代”、“距离现代社会太遥远了”、“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妨碍”的占60%左右。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破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他们多数人表示“不赞成”、“坚决反对”、“这并不是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他们不代表新疆的少数民族”的,约占80%以上。

5.社区居民的观点:他们对宗教的精神纽带作用倾向于持肯定态度,认为宗教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也仍然对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持这种看法的人大约占85%左右。但社区居民由于文化程度和理解判断能力较低,对宗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到“说不明白”、“不知道如何回答”、“可能有好处也有坏处”的,占到90%以上。对于民族分裂分子的暴力恐怖破坏活动,绝大多数人表示“坚决反对”、“不利于新疆发展”。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克拉玛依市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宗教在信息化时代的作用存在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状态,而且群体性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还有一定数量的人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和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评价。但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势力进行干扰破坏活动方面,各民族干部、群众的立场和看法是高度一致的。

四、结语

目前克拉玛依市的少数民族对待传统文化转型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高度关注民族教育的发展,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受到良好的现代化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加以改良。但是,出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弱势心理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前途命运的担忧,又本能地表现出一种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排斥心理。无论是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还是在方面,这种矛盾、彷徨、复杂的心理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可能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主要障碍。

可以肯定,民族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在较长的时期内依然会继续利用宗教进行干扰破坏活动。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交织在一起,使人们难以对其做出客观一致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宗教进行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限制其消极作用,这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通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着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世界信息化进程,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所有民族的先进文化,构建多元共荣的中华文化,这是最符合各民族利益的现代文化发展模式。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民族都必须具有开放的眼光和胸襟,自我封闭、盲目排斥先进文化,不但不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反而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和消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文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死去活来”。何谓“死去活来”就是无论老师下多大功夫教,学生下多大功夫学,可效果却总是不明显。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被文言文弄的“死去活来”。具体体现为:“少费慢”。

(一)学生的阅读量“少”。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是我国古代一种书面化的语言,且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读懂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讲,由于文言知识和语感基础的缺乏,读起文言文来,不易感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所以学生在通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少阅读文言文作品。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阅读从量上少于现代文阅读。比如当你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林中,文言书籍犹如被遗弃的婴儿,无人问津。而各种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供不应求,一版再版。这足以说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之少。

(二)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曲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几乎从未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大量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

(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慢”。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遇到困难不但不去努力克服,反而退缩不前,这样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自然就很难有大的提高和快的进步。

“文言文应不应教”这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中学不应该教文言文,尽管两种观点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目的却十分一致,就是将文言文从语文课堂中除去。笔者认为,文言文不但应该教,而且文言文不难教。以下几点说明文言文应该教:

(一)教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朱熹认为学得“心中喜悦”就能进入“其进不能自已”的最高境界。文言文作品多为当时出类拔萃人物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品中工整的句式、隽秀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笔法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

数以万计的成语、格言中,文言色彩之浓、范围之广是随处可见的。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被消灭,而是以融入现代生活和白话文的方式继续存在。这点可以说明文言文不仅没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而是以更多的方式表现在融入白话文之中。因此,教好文言文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修养,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增强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

在全面推行新课标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侧重点:

(一)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教学,老师“言传”固然重要,但学生是“意会”所得更可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体知”。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这方面可选择如“四大名著”等浅易半文言半白话的经典名著;一少,即少做脱离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二)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学习文言实词首先自然是要结合教材多读多记,培养语感;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或不常见的用法,可以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重视文言文诵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地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至于诵读方法的提出,也是为了学生文言是语感。在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言传,重视认知,重视分析的当前,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咏,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还是适宜的。为了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目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文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4]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不应该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学业上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真正作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习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是我们每位中国公民的义务,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一样,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纵观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类文体均有涉及,而且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以上所述,不过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改革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诸多同行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坤.中学文言文现状与出路[J].语文教学通讯,2006,(7):27-29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2003年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9-240

[3]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M](2005年版).华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5-207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11-02

流行语是指语言中使用频率高的词语或句子。笔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青少年在2011年使用频率较高的15个词句排位依次为:“靠”(68%)、“给力”(59.9%)、“酷毙了”( 51.9%)、“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38.9%)、“我勒个去”(38.5%)、“有病”(38%)、“TMD”(38%)、“真牛” (37.2%)、“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凑成了一块”(36.1%)、“山寨” (33.6%)、“纠结”(31.7%)、“变态”(29.6%)、“美女”(29.5%)、“去死吧”(29.5%)、“我从不说谎,除了这句话以外”(25%)。在青少年中刚刚还流行“潇洒走一回” “我想有个家”,很快就变成了“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形容考试不及格变成了“挂科”,“特困生”是指代学习困难的学生,而“帅哥”“靓妹”也同样在校园中流行。调查发现,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喜欢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加之易接受新鲜事物,求异求新,不愿意为语言规范所约束,使得其所热衷的流行语表现出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

一、更新速度快,富有时代气息

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在于其富有时代特点,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同时,又由于其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引发了表达人的新鲜感,才得以使流行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经久不衰[1]。然而某些流行语虽在刚流行之时几乎成了众人的口头禅,但随着被过多的重复使用便趋于平淡,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这是流行语生命力往往不长久的原因之一,也说明了大多数的流行语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流行。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流行语则成了一般性的词汇为大众所接受并使用,如,当刚刚流行“没戏”(表示不能实现、没有机会等)一词时,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在刻意使用。而渐渐地,“没戏”从流行语中淡出,成了人们描述没有机会、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普通表达语。这也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在使用中被淘汰、另一种是被接纳从而进入一般词汇。

就青少年而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流行语更新速度更快,时代气息更为浓。如,年初青少年还在追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神马都是浮云”,还不到年尾已经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尤其是网络语言,如“关我鸟事,我是来打酱油的”还没流行多久,又开始流行 “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了(对某事不愿发表意见)”。[2]访谈发现,中西部青少年较喜欢说带有负面情绪的词语,如,“郁闷”“崩溃”“绝望”,也较爱说他们所谓的“校园黑话”,如“BT”(变态)、“286”(低智商)。那些带有负面情绪的流行语常出自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之口,升学的压力大,这些流行语就成了他们自我调侃、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然而,说得多了就习以为常成了他们的日常普通用语。青少年使用“校园黑话”本身就是想表明自己时尚、不落伍,是其自创的校园流行语。青少年极富创造力和追求新异,这些“校园黑话”随着其流传的同时必将被新的流行语取而代之。

二、反映校园生活,诙谐幽默

青少年当中盛行的流行语,更多的是反映了校园生活。众所周之,中小学生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学习任务繁重,处于巨大的压力中,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压抑情绪、调节精神生活与心理氛围的作用。难怪学生爱说“我要留学了”,一石二鸟,既说明了自己没考好,又宣泄了不满情绪,颇有 “苦中作乐”的感觉与快意,这种调侃反映了青少年的智慧,也道出了其在学习重压下的无奈。反映校园生活的流行语一般只在青少年之间流传,越是亲密无间的同学、朋友之间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越高,他们常常使用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贬义词语,这类词本意对人有很大的伤害作用,但由于对朋友、同学使用并无恶意,且在特定的场合使用,却往往会出现促使同伴关系更为融洽的情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因说流行语而伤了同学、朋友和气的例子。

诙谐幽默是青少年流行语的特征之一,“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 大学就是大概学学”,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而在青少年中流传出来的广告串烧更彰显了这种诙谐幽默——有一个高中生爬墙,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他:“为什么不从校门走?”他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他: “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又问他:“翻墙是什么感觉?”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校长问他:“怎么不翻墙了呢?”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3]

三、感彩浓重,类型多样

青少年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感彩,据此可将其归为多种类型:赞扬的、幽默的、中性的、挖苦讽刺攻击性的,还有一些暴力性的语言。

青少年在对他人表示赞美的时候,往往希望采用较为独特的词语,像“巨帅”“达人”“ 真牛”“酷毙了”等等。

而幽默性的流行语则充分表达了青少年的个性的和创造力。如,“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凑成了一块”“菌男”、“霉女”(特指相貌丑陋的男女)。

青少年流行语中有一些没有明显的褒义和贬义,只是为了表达更生动形象。如,“我嘞个去”“有木有” “宅女”“宅男”等。

有一些青少年流行语的贬义味道较明显,出现了一些挖苦、讽刺、攻击性的语言。如,“变态”、“有病”“ 吃错药” “搭错筯”“ 脑袋进水了”等等。

还有一类流行语具有暴力性。如“灭了你”“废了你”“宰了你”“TMD”等。

无论哪一类流行语都是青少年对其情感的表达,也是其个性的显现。青少年喜欢极端的表达方式,更喜欢在异性面前显露幽默感,往往青少年明知挖苦、讽刺、攻击性一类语言的消极意义,其使用这类词却并不是想表达其消极意义,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抒发一下情感、展示一下自我而已。

四、广纳博收,具有开放性

青少年流行语往往源于校园也流传于校园,但并不代表青少年流行语囿于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其内容、形式等无处不表现出广纳博收、开放性的特点。

从青少年流行语的源流看,吸收了英语、京、港台、闽等方言,采撷于网络、影视、报刊、广告等多种媒体,可谓来源广众。从青少年流行语的形式看,字母、数字、英文、汉字随意拼贴;词组、短句、歌谣形式不一。从青少年流行语的内容上看,赞扬的、幽默的、中性的、挖苦讽刺攻击性的及暴力性的语言多种多样。

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流行语一反传统的文化取向,呈现出内容粗鄙化和表现形式游戏性的趋势。较为极端的表现是,一些粗鄙的俚语,如“靠”“屎”等等,竟成了青少年向朋友、同学示好的口头语。青少年自创的一些流行语追求反讽、黑色幽默,消解了传统语言特有的规范性。青少年这种对抗传统语言控制,用词语别解或故意制造歧义的破规矩、反束缚的心态导致了青少年流行语广纳博收,具有开放性[4]。

分析现行青少年流行语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德育。

参考文献:

[1]胡莉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J].黑河学刊,2010,(3):143~144.

[2]柯 人.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传媒观察,2009,(2):42~43.

第4篇

零的突破,让人振奋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树林》、《蛙》等一大批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莫言的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青少年成长有三点启示

1.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10月11日中午(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莫言获奖时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莫言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应该说,与农村、土地天然的接近,父母祖辈的脚踏实地、勤恳做人,造就了朴实真诚的莫言。莫言的文字,所写即是所想,所想即是所生活所经历,以诚实面对人生和世界,用最真的笔触描绘看似不真实的现象。

因为工作的关系,孙云晓和莫言有过多次接触,也经常就青少年教育进行沟通。孙云晓认为,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他举了莫言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困难和混乱的1969年,14岁的莫言帮母亲卖白菜算账出错,多收了人家一毛钱。没想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说感觉到极大的耻辱,赶紧让儿子给人家还钱和赔礼道歉。后来,莫言写了散文《卖白菜》,因为这件事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2.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体验

“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生活造就的。”孙云晓说道。

莫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30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

“任何天才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才的体验。”孙云晓说,莫言迷恋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一本书替人家拉磨。他偷偷去集市上听人说书,回来就学着对母亲和姐姐说,因为他有表达的欲望。母亲开始烦他,后来却听入神了,改为支持他去集市听书。莫言说自己讲故事的才能就是从那时冒出来点苗头了。

儿时在乡野间的劳作、嬉戏,充满磨难艰辛历练的青年时代,专心于积累、写作的中年时代。“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练与梦想成就了他。”孙云晓说。

与莫言相比,禁锢在混凝土之中的现代青少年们,当一副副眼镜被架在孩子们面前,当一双双父母长辈的手将孩子们推向学校、推向补习班、推向技能班时,他们的“大自然”在何处?失去了“大自然”,还能期待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青少年吗?

3.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

幸福童年的定义千千万万,通过和莫言的接触,孙云晓感悟道:拥有幸福的童年才会有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尤其需要尊重。

孙云晓说,莫言曾告诉过他一个非常难忘的细节,直到参军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才第一次叫他的大名,那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敏感的,都是渴望有尊严的,可是,我们是否在乎小孩子的尊严呢?”孙云晓说。

成年人的许多缺陷都与童年教育的缺陷有关,这是孙云晓在与莫言接触聊天时的深刻感受。

孙云晓回忆他曾和莫言一起出席接力出版社成立20周年的社庆活动。莫言对孙云晓说:“我小时候受仇恨教育很多,缺乏爱的教育,因此长大后对于爱的表达就很困难。”对莫言的这席话,孙云晓深有同感。“因为我童年缺乏美的教育,在美面前常常自惭形秽。”

莫言说:“虚伪是最糟糕的教育,我受的教育就有许多谎言,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不少假大空的话,这是很失败的教育。”

第5篇

当年百事可乐的总裁史考利非常清楚,随着大量生产方式的确立,以及供求关系的逆转,任何企业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并剥夺竞争企业的生存权,使之处在市场的边缘,处在拾遗补缺的细分市场上。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争当年轻一代的“代言人”,把年轻人鼓动起来,成为“新一代的百事可乐”,并借助于大众传媒,确立年轻一代的社会形象,为他们张目,帮助他们宣泄内心的情感,从而让社会改变对年轻人的看法。有效地把年轻人拉拢过来,成为百事可乐的市场新生力量。

是的,在大众市场上建立品牌,首要的事情就是与顾客建立联系,成为目标顾客群的代言人。帮助顾客说话,说出顾客心中的感受,说出顾客对生活的体验,把顾客美好的生活感觉或深层次的价值观呼唤出来,为顾客的价值立场和生活态度张目。

【李维斯为青少年代言】

李维斯懂得把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热点,使Levi's牛仔裤成为美国时代精神的代言,从而成为青少年的代言。

20世纪50年代,牛仔文化伴随着好莱坞进军世界,形成追捧美国的时代潮流。于是就有了007邦德身穿Levi's牛仔裤登场;后来的马龙 ・ 白兰度、猫王、Rock、麦当娜等等,诸多时代风云人物也都成了Levi's的拥护者,使Levi's成为代言美国精神的传奇品牌。

20世纪60年代,李维斯顺应反战示威、反叛家庭,以及摇滚音乐的社会热点,不断加强与青少年的联系,不仅使Levi's成了牛仔裤的代名词,而且使Levi's牛仔裤成为一种“酷”的时尚,成为美国青少年“个性与叛逆”的象征,独领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50年左右之久。

面对李维斯的方法,面对Levi's牛仔裤与青少年之间的紧密联系,费舍的低价策略毫无用处。他原以为产品就是一切,价廉物美就是一切。断然放弃Levi's的,转向杂牌牛仔裤,外加青少年喜欢的录音带一起销售。结果,年轻人心中只有Levi's,而对杂牌牛仔裤毫无兴趣。不得已,只能把4吨廉价的杂牌牛仔裤处理掉,恢复Levi's。

【GAP为青年代言】

1983年,费舍以巨额股票为代价,请求德斯勒拯救GAP。德斯勒谙熟服装零售业的诀窍,重新定义了GAP的目标顾客群,把年龄上移到20~35岁的青年群体;把“青少年”与“青年”区隔开来,躲过价格竞争惨烈的青少年市场。

他逐渐收缩Levi's业务,着手主推自有品牌GAP,要求设计团队开发风格休闲、线条简洁、款式看上去不那么正式、却很经典的衣服,绝不标新立异。迎合目标顾客群的心理,看起来年轻但又不显叛逆,使GAP成为高品位休闲服装的代表。

店堂布置强调品位,用淡淡的灰色和纯白取代了原来的橙黄,用陈列柜和分层搁板取代了原先看起来有些乱的圆衣架。衣服整整齐齐叠好放在搁板上,配以明亮柔和的射灯,呈现出一种高雅简洁的氛围;一改过去那种轻松又略带嬉皮士的氛围。按照顾客群“谈婚论嫁”的年龄特征,销售区域分为男装和女装,而不是牛仔装和非牛仔装,使GAP成为青年恋人或伉俪光顾的场所,而不是不拘一格的青少年的集聚地。

在推广与宣传上,他仿效Levi's的做法,邀请时代名人,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成为目标顾客生活理念和情感诉求的代言人。强调 “真我风格(Individual of Style)”,强调成熟的个性、高雅的风格与有品位的生活,而不强调产品的特性,甚至在宣传画面上不出现GAP的产品样式及其广告用语。选择高品位的杂志和报纸作为媒介,而不是广播和电视。选用年龄更大一些的时代名人当模特,以及选用家庭或悠闲的户外作为场景,而不是选择张狂的青少年才俊以及热闹的场所。

【耐克为年轻人代言】

华尔街投资商和分析家中的许多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认为“耐克没有多少发展的基础和前景”。如今,他们只能自我解嘲地说“上帝喜欢创造神话,所以选择了我们意想不到的耐克”。

第6篇

    岩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壁画艺术,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在岩壁、洞窟中运用木炭、矿物质等多种材料中提取颜色进行绘制涂抹,这些材质不同的颜色与水调和后染在岩壁上能使壁画的色泽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岩画,例如,有“史前卢浮宫”美誉的法国南部拉斯科壁画和“史前西斯廷教堂”之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等,这些岩画大多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其中动物的形象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当然其中也不乏祭祀祈福、图腾崇拜等功能作用。

    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保存最完好的岩画,主要集中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悬崖绝壁上,横跨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大新、天等七大县市地区,其中以宁明县的花山壁画群最为壮观且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岩画艺术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多以少数民族先祖向神灵祈祷所绘,岩画内容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等,其人物造型多似蛙形,虽然何为蛙形人像,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是未解之谜,但是其震撼力依然让今人无法阻挡。

    此岩画透露出的原始宗教和巫术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广大共识,其充满张力的造型,粗狂有力的笔触,恢弘大气的整体画面,都充分反映出了广西少数民族先祖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人民勤劳质朴、智慧大度的品格。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广西少数民族岩画具有画面形象符号单纯简练,构图富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色彩鲜艳明快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艺术特点,对于现如今的壁画艺术创作来说,其结构紧凑、形象概括夸张、重复对比等艺术符号特点及其学术价值,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并成为当代壁画艺术创作领域借鉴学习的模本。

    二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特点的现代审美意味

    1 结构紧凑的构图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尤以左江流域花山壁画为主,壁画采用平面表现形式的构图,虽然画面中的人物、动物都采用简练的平涂形式,但是却形象生动且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和动物等不同姿态和艺术特点,丝毫不觉得画面呈现简单、单调之感,反而让人觉得画面丰富有层次,色彩具有浑厚之美,这与岩画本身结构紧凑的构图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构图方式经常会出现在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中,不同时代创作或者表达不同主题内容题材的壁画作品都会运用到这样结构紧凑富有韵律感的构图方式。结构紧凑的构图方式追求平面、散点、自由的感觉,但是却显现出轻松、随性、自由奔放的艺术特点,画面中的线条、色彩不断地组合重构,形成一种有疏有密,有动有静,有粗有细相互交织变化,同时又富有张力的画面感,这样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气韵生动的视觉语言美,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质朴率性的艺术表现力,犹如一曲铿锵有力的交响曲,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2 形象概括夸张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力、概括力和创造力,以左江流域的花山壁画为例,画面人物形象不仅能用简练的几何图形描绘概括,真实准确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几何图像来记录当时的生活场景,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祈愿祈福的愿望。

    在现当代,大型壁画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在这种先辈的创作体验中获得启发的,壁画艺术创作中对于形象概括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既有借鉴,也有超越。“有意味的形式”不仅是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内容题材、构图方法、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同样在此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形象语言方式既是艺术的语言,也是生活的语言,更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它在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概括夸张,还应该是艺术情感的符号,这种情感符号充盈在几乎所有的艺术创作作品中。

    艺术家把这种情感通过艺术符号的形象传达出来,引起了艺术家与观众在心灵上的冲撞与共鸣,我们的少数民族先民在形象浓缩概括等方面让我们后人叹为观止,作为当代艺术家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吸纳,要将这样一种“取舍”有度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我们的壁画艺术创作中。

    3 重复对比的符号

    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重复对比的语言表达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中却是万变不离其宗,重复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在看来确实是力量的表现,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先民早已领悟其中,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将此手法运用得当,张力十足。

    以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为例,画面中首先是以形体的大小来区分主次的,在表现内容上,形象地记录了氏族部落举行祭祀祖先神灵的活动时集体歌舞的场面,通过大小不一的祭祀人群来表明社会地位的高低、尊卑,主次关系一览无遗,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当年看来只是以“无法”代替“有法”,即少数民族先民们没有所谓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构图的专业知识,只是用这样单纯且简明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所想,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中,重复对比的符号运用屡屡出现在画面中,每一件创作作品中都会重复出现画面的艺术符号,产生强烈的节奏形式感,通过色彩、形体、数量、面积、形态等方面突出对比关系,从而让人感到画面的明快、跳跃、节奏和韵律。

    花山岩画画面中反复出现的重复对比符号,犹如一个个神灵般带给人们祭祀祈愿的心里暗示,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特点的后人来说也提供了许多借鉴、学习的作用,给我们现如今的壁画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作能量和启示。

    三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有创新的意识

    1 创作理念的更新、创新,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人的思维意识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察和敏锐的思维上的,如果失去这些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事物将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创作的思维像是一个掌舵手,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方向、走向以及最终的成败,因此,创作思维在理念上的更新、创新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因为壁画艺术创作的公共性决定了壁画艺术的创作思维、理念必然是三维、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创作理念上必须做到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养分和不断地吐故纳新。

    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而是要站在传统的基础上眼见着实,将传统的精华善于吸纳,善于利用。艺术是有传承性的,每一个时代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将是后一个时代艺术创作借鉴继承的模本,因此,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艺术流派都无可替代,他们都是独立存在并有独立艺术价值。传承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过去,而是要学会“拿来主义”,优秀的、精华的部分我们要懂得为我所用。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更有底气、内涵和价值,否则创新也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流于形式而失去了生命力。

    2 要用文化发展的眼光去审美与创新

    毫无疑问,广西少数民族岩画群的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整个艺术范畴里,它独特、神秘而又通灵,站在这样的艺术作品前,你会感受到这是天造地设之物,充满着原始之美。

    这样的岩画艺术资源,我们应该用文化发展的眼光去对其进行审美和创新,因为她既能给现代艺术创作带来最原始、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基因,同时又能提供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内核基因——文化基因,真正做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性的极大发挥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换句话说,文化才是艺术创作的根。从艺术层面上看,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具有的点、线、面等空间布局以及画面艺术特点、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感,都将给我们带来艺术创作新的灵感和启发。从文化层面上看,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又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质朴原味的原始文化带给了我们不同以往的文化感受,而让艺术工作者在面对现代艺术创作中获得更多新的创作体验和感受。

    艺术创作一定是一场文化革命,只有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使今天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给艺术创作不断带来启发,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的,才能兼具艺术性、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

    3 壁画艺术创作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寻求创新

    当代壁画是公共环境艺术,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共生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将会更加注重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环境,公众对审美的要求、对城市公共环境的期望会渐渐融入新的理念而表现出更为真实的内涵。广西少数民族壁画艺术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且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作品本身独特的公共性,在当代大环境下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创作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是新时期每一个艺术家的新课题,这些都将给当代壁画艺术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城市壁画创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无论壁画艺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对于中国浓厚而丰富的民族传统研究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但是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扎根传统力求创新,处理好传统和继承的关系。

    同时,“多元化”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壁画艺术语言的发展也将趋向多元化,材料工艺的不断拓展,创新的技法应用,不断发展完善的风格,众多因素都将使当代壁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最后,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创作出既具有物质结构特质,又具有精神独特气质两者相结合的当代壁画作品,这是我们每一个壁画艺术工作者都必须面临而追求的目标。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让公共环境空间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形成良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公众群体,只有在“以人为本”这样的意识信条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造福人类,服务大众。

    四 结语

第7篇

纵观中国水彩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水彩是接受西方古典派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中国画的某些特点,加上中国水彩画家的创作,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选择而确立的一种模式。它以写生为主要方式,再现客观对象,追求水色趣味,以风景静物题材为主,用小画幅、短时间作画。一般认为它属于“即兴,即景式的抒情小品”。这种观念方法师生相传,直至八十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冲击下才有所突破,走上开拓创新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是中国水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九十年代后期,中青年水彩画家基本上摆脱了传统水彩画的模式,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形态。现代中国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绘画是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强调主观作用,侧重表现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它强调画家的艺术个性,发挥画家的创造性,运用画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它强调突破传统,发展传统,以崭新的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通过具象或意象的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主体的感情世界。现代形态的水彩画,必定是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水彩艺术。

二、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当代中国画和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跌宕起伏,它们进行自身变革,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他们既有艺术本题语言、观念的自律发展,同时与整个社会的总体背景,文化意识的沿革密切相关。中国画创作方面如花鸟上吴昌硕、齐白石等坚持在简笔文人画自身基础上变革,徐悲鸿拿来画的写实主义以复兴中国画,林风眠引进西画色彩及其现代派进行融渗。“这传统与新派两大阵营、六种走向,共同构成20世纪前半叶中国花鸟画的格局,而这种格局变异正是当时大文化背景的产物。”再如人物画“其发展的道路一直很不平坦,遇到挫折、诘难也特别多,这是由于人物画常需要触及敏感的社会现实,其自身的艺术表现问题并非都是自律发展,而总是与客观的创作环境,时代息息相关。在中国油画创作方面,同样包括造型、色彩、技法、语言到风格流派、审美观念等一系列的探索,“对20世纪而言,中国油画创作问题就是民族化,1949年以前,这一问题以‘融合’的方式提出”50年代后半期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陆续提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问题,讨论一直持续到“”前夕,经过“美术”的探索阶段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艾中信等人再次提出油画本土化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量的中国油画家及学者到欧洲学习,更为直接深入研究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油画,同时,西方新信息的大量涌入为中国油画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契机,并开始反思“民族性”“民族化”的内涵,同时讨论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等问题,至90年代,中国油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时期。由此可见中国油画作为“舶来品”,它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化问题上,并贯穿于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从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走向来看:当代的中国画中国油画在东西方碰撞融合的社会沿革背景中发展,无论是因于中国社会沿革及文化意识的冲击影响而变革,还是艺术本体语言语汇的构建和自律发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变革性。

(二)现代绘画的表现形态及特征

90年代中国绘画有了自己的面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深刻变化,无论是“政治波普艳俗艺术”还是“女性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形式的探索与中国现实文化相结合,它们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广阔层面展开;它们试图把个性化的语言与当代视觉经验相结合,作品表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分化,困惑与压抑,逃避与宣泄;90年代后期,现代绘画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即后工业化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和思考,二是观念性绘画,如被称为“新现实主义”或“新具象绘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告别形式的前卫和自我表现,直接表达社会的意识。

(三)当代中国水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艺术中允许一种模式的存在是不能想象的,多样化发展应该是现代艺术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规律。当代中国水彩发展的形式风格呈多样性。由于水彩画原属西洋绘画,而其又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系缘关系。作为夹杂在油画与中国画之间的中间地带,水彩画有着极大的兼容性。近年来,随着水墨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乃至雕塑家加入水彩艺术中,大力地拓宽了水彩画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然而我们在看中国水彩艺术呈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到中国水彩就其自身发展现状与中国画、油画以及现代绘画的发展相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性:首先在题材上,中国水彩的创作题材大都集中的在传统绘画题材,如集中在静物、少数民族、风俗画的题材。当然这些题材不是不好,而是没有赋以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趋向。“重要的是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我们从现代绘画中的传统题材来看,虽然它们同样是表现传统题材,但能与中国现实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并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比如,中国油画有许多描绘当代中国城乡的“超写实”作品,中国水彩画也有描绘当代中国乡村的超写实作品,就技术含量而言,两者并无太大的好坏和优劣,只是各有千秋,但中国的水彩画少了点时代的感觉和文化。在审美的趋向和价值判断,中国的水彩画缺少社会批评意识、文化批评意识。对于发生身边的事,社会转型期形形的变化,熟视无睹,淡然麻木。至于中国水彩艺术家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意识也有所欠缺的,他们很少意识到艺术的社会禁忌、身体和情感极限的突破,很少对艺术概念自身解体,而大量的作品都只是停留在技法上的更新。形式语言上,中国水彩画虽作了大量的尝试,但大都停留在本体语言的探索,也是“具象”和“抽象”“肌理”效果,一维二维这些形式语言的探索,当然这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紧密联系,为什么同样是表现农村题材,油画的感觉就和水彩不一样,它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水彩画的创新与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

创新,在美术界已是老生常谈了,但有似乎是永远的话题。时代在不断变化,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近20年来的中国水彩已取得巨大发展,一方面中国今日之面貌归功于画人的大胆探索和试验,但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革新缺乏其他画种具有的时代意识,文化穿透力与信息。本就前卫而言,绘画已成为边缘,而就现代绘画而言,水彩同样成为边缘,如何反边缘化,何以创新了?“在绘画上的创新,既不墨守陈规,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突破,这其间不仅仅在于形式和口号,而是在于观念。创新并不在于浅层次上花样翻新,而是要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来达到,并表现出一种升华和超越。对于传统,对于外来的东西,如果不是从深层去理解、把握,则反会形成干扰。”我们稍留意一下水彩画册,水彩画展,可以看到原始壁画、史前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强烈、膘悍的阳刚之气,几乎已荡然无存。现代水彩所表现的除了小桥流水,就是几抹远山,数枝弱柳,清淡的色彩,优雅的情调,自有明快可人,但给人仅是消遣小品。艺术应该在形式法则和精神意义上同步地进入现代文化范畴,作为精神和文化载体的水彩艺术应该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也就是以水彩艺术作为媒体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存在和现代意义的空间意象,赋予所表达的物象以超越物质存在的形而上意味,这也是水彩艺术的创新所在。

(一)对技术性的工具超越

由于水彩画的语言特征和工具材料的性质,使它很容易沦为一种单纯技术的工具性的画种,插图、连环画、舞台设计、建筑效果图等等都以水彩画作为工具来表达和体现,因此水彩画似乎不知不觉成了一种速写式的技术性工具,而水彩画在艺术上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就受到损害和限制。然而,有不少水彩画家在拓展水彩画的表现范畴做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但是就整体而言,水彩画在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与油画的发展不是处在同一层面。“水彩画提出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然而,我们可否提出,水彩画终究不能超越它技术上的局限吗?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水彩画自身发展的潜力而言,我觉得要建立一种现代水彩意识,创作出现代水彩画,首先就要突破水彩画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障碍并且超越它。何以超越,这是需要我们在创作中不断摸索、尝试、试验,经历一次次失败的过程。

(二)水彩画艺术创造意识的扩充

“生动明快,透明,畅丽”一向是水彩艺术基本的审美特征,这种重感性,重第一自然的特征,造就了水彩画的审美优势,同时也成为它的表达局限,又由于水彩画工具材料上的原因,传统的水彩画基本上是一种一次性完成的艺术,这也就成为水彩的表达局限,这种局限使得水彩画成为客观性很强的艺术,水彩画较之油画的创造意识很欠缺,要使水彩艺术的生命更为充实,就需扩充它的创造意识。扩充创造意识需要画家也就是创作主体赋予对象创作客体之上,自由的凌驾于创作对象,“使传统水彩画的客观精神置换成画家主观创造的态度。”如我们在看陈朝生的《橘子》作品后,改变了我们传统水彩静物题材画的认识,王维新将这幅作品称为“独具慧悟的一幅静物画”。画家的静物不仅仅是在视觉上供人观赏的对象,而是画家对物象的“个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画家把物象转换成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从而超越了题材本身。画家将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一种形式,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具。

第8篇

关键词:方言;文学作品;地域文化;传播价值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全国各地民俗风情各不相同,通用语言也不尽相同。且不论少数民族的各类语言,全国仅汉语的方言种类都难以计数。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之后,为了便于新时期文化更好地交流和传承,全国持续深入推广普通话,对普通话的积极使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时展过程中,因地域文化的局限性,方言受到挤压,不断萎缩,方言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正视这种现象,就会导致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也失去了传统地域文化的自信。方言不只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乡音包含着人们的乡情和文化认同。文学作品是对时代和历史最好的诠释和记录,不论从艺术还是社会传承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方言都是极有传播价值的。

一、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1.语言与方言

一般来说,所有的方言实际上都可以被称为语言。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一种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广义的方言包括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狭义的方言只指地域方言。本文所说的方言就是指狭义的方言。方言与文学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早的《楚辞》和《诗经》就很有代表性。现当代也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成功运用了方言,实的《白鹿原》,金宇澄《繁花》,以及莫言的《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作者都是用方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来衬托时代背景和展现地域文化的。方言使得语言更加有特点,使作品更有文学语言之美。

2.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林华东教授曾指出:“人们一般都是首先认同自己生存的空间。学会父母教给的语言(母语),认同父辈绵延下来的文化历史习俗,从自己的宗族文化到族群的区域文化,进而认同民族主流文化。汉民族内部的各民系族群,无论他们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其内部认同首先都是以母语为依据,只有透过母语才能进入文化层面,才能唤起历史记忆,获得习俗认同。”方言是一个区域的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的呈现。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作品的创作,与他紧密联系的地域影响极大,在创作过程中选用方言,可以保持生活的原生态,保持语言的鲜活状态。在很多时候,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展现出比普通话更加形象、生动、贴切、鲜活的一面。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文化堡垒,让不同地域的人了解另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生存环境,为记载、保存和传播地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言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多元化的表现,方言带有地域特色,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是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是文学发展的珍贵财富。

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现状

(一)提倡普通话,文学语言少了特色

纵观目前众多文学作品,方言的运用越来越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少了些许特色。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大众媒体等的外部推力,语言也经历着变革和调整。普通话成为主流语言正走向世界,同时普通话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绝对的主流语言。大部分文学作品不论遣词用句还是表述方式都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普通话,或者是运用变异了的方言,可以说削弱了语言本身饱满的意义,不能体现方言里所蕴藏的精髓,作品不能体现方言背后所承载的个人生活轨迹、种群共同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人文风貌,也无法获得亲近感、归属感。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普通话为了适应现展,成为国人最重要的交际语言,这种趋势影响到当今的文学作品的创作。

(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

1.普通话的价值取向与方言的情感取向

普通话写作可以移除语言障碍,去掉暴露自己籍贯的方言,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作者是从实际价值方面考虑,文学作品是以价值取向为出发点的。方言是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一个标志,方言作为情感纽带,唤起人们深深的乡情,唤起人们内心的思乡情结。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有利于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和传播地方文化,引起地域认同,作品认同,所以在这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是作者个人对语言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反映了作品的情感取向。

2.普通话语言的强势渗入与方言的弱势退位

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萎缩,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同样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任何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一种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语言资源和文化遗产。普通话的使用率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使用价值,普通话使用领域的拓展等因素都影响着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呈同质化趋势,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越来越少。

三、方言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

方言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具有浓厚的乡情,刻录了民系的精神,负载着不可轻视的向心力、凝聚力,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其显要的认识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汉语方言这么复杂的国度,迄今为止,90%以上的汉人其母语仍是从父母那儿继承过来的方言。丢失方言将丢失一个地域的传统优秀文化,失去一个地域的历史本源。所以人们热爱家乡话,爱护和认同母语方言,完全是一种民族文化自觉。”

1.方言的本土化特质成就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方言带着特定地域文化的烙印,展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也展现人物丰富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人物性格特点。方言有时候比普通话更加有趣、生动、活泼,并取得更强烈的表达效果,引起读者共鸣并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2.方言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情表达

方言具有地域特色、表现力强,带有强烈的感彩,能充分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方言在情感用语、事物的性状描绘方面都更加具体、幽默、有趣。方言是感情表达的语言手段。

3.方言表达亲近感,给作品增添地方色彩

地域文化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方言彰显魅力。语言可以用来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留住了方言,就留住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方言不仅是语言的一种,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方言的出现让人找到一种亲切感,有了一种文化认同感,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四、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传播价值

1.方言彰显纪实美学风格、构建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语言能透露出当地人的内在性格,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呈现,使得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凸显的人物性格特征,乃至放大了改地域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纪实美学风格,使作品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文学作品变成艺术,同时也是艺术的再现。方言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为读者带来欢乐及审美享受,而普通话表达则因为是主流文化的局限性而显得活力不足。

2.方言可以再现原始生活状态、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方言保留了人们的原始生活状态,文学作品配以地道的方言会使方言中呈现的传统文化与作品完美交融,高度再现真实的生活形态。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对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再现人物生活、塑造真实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真实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方言在制造幽默效果、真实呈现情境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幽默的原生态语言会使作品而显得生动活泼。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总结,从而彰显了幽默的效果,特别是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最为典型,在作品中饱含着草根哀乐、民间诉求等。

3.方言可以体现文学追求、树立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靠方言得以凝聚,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也可体现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发展轨迹。方言承载着文化的特征,体现民族的精神,具有浓厚的乡情,方言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播传统优秀文化,让读者有一种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负载着不可轻视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如果文学作品中一味弃用方言,必将丢失一个地域的历史本源,它的传统优秀文化也会随之消失。所以,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体现文学追求,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自觉,拥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现实价值。借助方言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文学工作者借鉴的宝贵经验。

五、结语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的大众读物,对传承和发扬民族及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方言减少和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不希望在若干年后,方言已经彻底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出现在厚厚的典籍中用来查阅。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如何合理地使用方言,让语言既不生涩,不割裂,又能生动地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加语言和文学美感,是值得文字工作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文字工作者,应该正确看待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合理留存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借助方言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图书编辑应发挥好方言的作用,为保持语言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华东.泉州方言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265-267.

[2]周瑞敏.自然选择与协同进化——生态语言学及语言生态认知探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彭扬帆,葛丽文.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J].江汉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16(2):28-34.

[4]郭燕飞,陈露.浅析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艺术[J].长治学院学报.2016.(6):66-69.

[5]胡茜.黄石矿冶文学作品方言现象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2):70-78.

第9篇

一、文言文阅读“少教多学”的思考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那么关于“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呢?虽然没有定论,但是答案是有的,中考有常见实词的解释,有文言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择,亦有整句翻译,最后才是对语段的整体理解、感悟和运用。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技能还是要具备的,有了这些技能,学生就会学了,教师就可以少教了。

二、构建文言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1、实现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理想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想是“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的内涵与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中心和主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少教多学是一种更优、更可行的方式。

2、“少教多学”理念的核心

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有目标性的去学习,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

3、“少教多学”的关键。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少教”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并任其发展,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学生“多学”,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高效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有创造性的洞察力,并且要能通过反省式思维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思想境界。

4、感知语言,培养语感,细节处关注预设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读―品―诵―用”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落实文言文“少教多学”,培养学生文言基本功的几个策略。

1、归纳积累,学会迁移,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一些常见实词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纳,不断扩充积累量,在学习新课文时进行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2、掌握“之、乎”,了解“者、也”,重视朗读,以读带讲

多朗读文言文语段。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在文言文教学中,常见实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进行梳理,作为一种工具性知识。学生有了工具,那么干活就容易了。用学习文言文的工具去学习文言文,可能就会更容易些,要引导学生“善假于物也”。

3、探索规律,学会变通,激活课堂,提高能力

文言文很多句式与现代文句式不同,这些句式是有章可循的,让学生了解句意,要学生知道翻译过来的句子和原文句式有什么不同,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句式的一般规律了解了,那么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变通了,避免按现代文语法特点诠释文言文,化解难度。

4、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四、课堂阅读文言文“少教多学”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思想方面

在学习文言文时只顾着对于文字的学习掌握和背诵;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讲解也没有透过本质实施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高。新课改倡导的是个性发展,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增强师生两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能力。

2、教学设计方面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

3、课堂教学方面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引导到译读或者品读层次。让学生自己发挥,渐渐的从理读到背读再到移读等高层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不光是让学生理解教学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文言文之后利用所学进行写作与创作。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水平与学习能力。

4、具体的课堂教学层面的“少教多学”

“课改”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改课”,课堂教学改革层面的“少教多学”,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将是一个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创建师生共学、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着眼实效,讲求长效,追求高效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满堂灌”,最严重的就是“堂堂灌”。不论老师讲得是否精彩,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毫无个性可言。

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文言文教学更应当这样。

5、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第10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摘要: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和复杂。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征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网络语言的熟悉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非凡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征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摘要:(”,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重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摘要:“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外形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外形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征。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征,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淫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安闲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征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征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摘要: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和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预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预备;建立和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摘要: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环境相互功能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四周世界关系的熟悉。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和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摘要: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天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征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妆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和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重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忽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征。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4.从众心理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意义分析;思考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上正掀起一阵“国学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世界的重视,文言文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继承下去,而这个重担恰好落在学生的肩膀上,学生需要具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文言文承载中国几千年来的语言魅力,但是生涩难懂,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系统性、循序渐进的学习。目前由于不同地区高中语文教材不尽相同,而文言文的选文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文言文的必要性及教材选文的意义分析

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就让其学习英语,因为英语是国家交流的通用语言。然而却极少有家长让孩子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要想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对传统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文言文不仅记载了古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感情,还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技术,这对现代化科技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文言文对提高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

文言文选文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载体,不同时代的文言文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文思想。文言文的学习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古代的渠道,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思考,体会当时的社会形态变化。且目前很多中国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中有些思想更是能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供依据;二是体现教育的价值。文言文中大多所表述的思想都是积极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古人的感染。可见,文言文选文质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三是体现艺术价值。文言文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已经具备了生动,简洁,文采丰富等特点。这样的文言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积极意义。艺术是无价的,尤其是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能够给学生现实生活带来很大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现状

由于不同地区语文教材不同,本文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情况。

(一)文言文的篇数

文言文的教材有7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粤教版、语文版、沪教版、鲁教版、鄂教版和苏教版。本文笔者调查总结,在不同版本中文言文篇数最多的是沪教版,有66篇,其次是36篇的鄂教版。最少的是粤教版,仅占17篇。而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其要求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篇数要不少于56篇,就不同版本文言文所占篇数来看,符合标准的只有沪教版,其他版本相差甚多,还需做些调整。

(二)文言文选文的时代

从不同版本的文言文选文时代来看,一般分布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代。根据调查统计,不同教材版本文言文选文在明清时期较少,唐宋时期的文言文材料较多。此外根据不同教材版本文言文选文来看,基本都将秦汉文排在最前。文言文选文一定要选择精简且篇目经典,从简单到难,时代由远及近。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然而在文言文选文的顺序上存在一定差异,有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按照时代顺序,这样学生能够按顺序系统性学习,学习起来能够更容易一些。还有部分人认为应该按照文言文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样学习起来会更轻松一些。

三、针对文言文选文的几点建议

(一)保证选文质量

语文文言文选文要保证文章内容和文章质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也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优秀质量的文言文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二)保证文言文精神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欣赏和阅读,是要为学生提高正确的思想指导,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言文选文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文言文例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此外,文言文选文不仅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重视起来。例如在文言文的语言文字和文章的整体结构上。规范的篇章结构和语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选文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分值,虽然作文中很少用到古文,但是经典的文言文例文中的部分语句能够为学生的文章添彩。这也不乏作为学生的一种写作技巧,提高其写作能力。

(四)选文要体现民族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岁月的洗礼演变至今。在当今社会大众需要以现代化的眼光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文言文的选文一定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考察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同时,更要求其具有基本的工作责任感。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父母的溺爱,责任意识不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语文学科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也是文化的代表,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素质,学生在语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古典知识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文言文选文质量关系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由于不同教材版本文言文选文质量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所以有关教育工作者亟须对语文文言文选出改变,保证文言文选文质量,让学生将文言文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文言文 “文”与“言”的关系 教师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而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重“言”轻“文”,一是重“文”轻“言”。前者“死于章句”: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忙着做笔记,课堂气氛沉闷。后者“废于清议”: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大量拓展,无度挖掘,课堂教学虽激情飞扬,但语言根基不牢,学生收效甚微。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分析。

一重“言”轻“文”的原因

理由之一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困难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应该成为教学重点;文本理解题也是建立在对“言”的理解基础上的。理由之二是,考试决定的。考试中涉及文言文时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实,分数见增,讲文是虚,功夫白费。二重文轻言的原因

理由一是只讲言,不讲文,必定是枯燥乏味的,引不起学生兴趣,而兴趣问题事关重大;再者,文言文辅导书比比皆是,学生们辅导书手中拿,字词句不用怕,字词句的意义只要记住就行了,教师讲解毫无意义。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呢?

一、从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看: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看:没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没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生阅读文言文就会有障碍。难以接触和理解更多的祖先留下的文学遗产,更谈不上传承优秀文化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既重“言”又重“文”的。两者不可偏废。

那么,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既不感到发闷,又能让他们接受前人思想、精神、崇高品质的熏陶?针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一些探讨。

一、在“言”的教学中,用“言”来带动“文”。

在文言的教学中,“言”是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才能够谈得上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试想一下,如果连文章的基本内容都读不懂,不明白文章在讲什么,又怎么谈得上赏析呢?但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沉闷,缺乏活力。因此,我主张在文言疏通过程中带入“文”的分析。具体做法为:

首先,在疏通课文中,引导学生去朗读文章。众所周知,诵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就是通过读来完成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在读中体会文言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语句精炼的典雅之美,起承转合的贯通之气。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①所以,在文言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

其次,在疏通课文时,对词语释义的处理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准确把握“言”的意义,从而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含义、情感等“文”方面特征。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探讨:

1、古今对照。即用现代的词语去联系古时的词 ,从而掌握文言中的词语意思,体悟作者的用意。而“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