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08 20:5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第1篇

社会学学者对高中生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

唐文馨

 

(昆明市第一中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22) 

摘要:你想通过自己探寻社会现象下的本质吗?你想满足自己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好奇心吗?你想了解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是怎样形成的吗?通过一位社会学学者与一名高中生的交流,或许能为你打开思路,获得启发。

关键词:社会学学者  高中生 社会调查 方法指导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我生活的社会有所了解,渐渐明白一个社会是怎样构架的,社会中的人是怎样生存的,人的行为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运作的;但是,在我了解得更多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令我疑惑、使我产生好奇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为什么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会越来越少?为什么总有一部分人无视规则的存在?而现在的我并不能用我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它们,并不能用我现有的能力去改变它们,所以我希望能做些社会调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解释这些现象,甚至去做一些微小的改变,这些都是我进行社会调查的动力。当我慢慢摸索着前进的时候,我有幸向一名社会学学者请教,她带给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更加明确了我的目标,并希望一直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

学生: 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唐文馨(以下简称学生)

指导老师:社会人类学学者、大学教授 夏冬华老师(以下简称夏老师);

学生:夏冬华老师,您好!我是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叫唐文馨。我了解到您是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有丰富的社会学研究经验,今天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高中生应该怎样做社会调查?在这之前我想请问夏老师,您愿意和我分享一下您的人生经历吗?

夏老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公共关系,大学毕业以后,我先是在NGO(非政府机构)工作 ,主要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我有四年的时间在一些贫穷的农村做扶贫的工作,后来有两年到国外读书,回国后一直做社会学研究,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健康问题。

学生:什么叫社会学?

夏老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社会学是一个总的范畴,它又分为几类,如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人类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变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经济状况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学就是研究一个社会的架构。我研究的领域是社会人类学。

学生:社会人类学是指研究社会上的人的行为的学科?

夏老师:社会人类学就是观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我给你举个例子,在明朝的时候,一位舞者很受一位皇帝的青睐,而那个舞者又有一双特别小的脚,所以当时天下的女人都认为小脚是美的,为了获得小脚,人们就开始人为的裹脚,把大脚变小,裹脚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三寸金莲才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观,这是当时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却导致了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而这样的健康问题并不是来自于自然的生老病死,而是来自于当时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事情只是古时候才有吗?其实现代也有,现代的我们认为高鼻梁、胸部丰满才美,现代人为了这样的时尚,会通过整容来改变自己,但是整容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不是由于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的影响,而是因为这种文化产生的。这些健康问题产生后,医疗工作者解决的是健康问题的标,不是这个问题的本,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想到的是:需要改变这种文化,要让大家觉得平胸也是美的、矮鼻梁也是美的,无论长成什么样子,人体就是美的。所以人类学要从文化去改变大家,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健康问题,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学生:之前您提到您曾经工作了四年,然后又去读书,为什么会想到再去读书呢?

夏老师:我做扶贫工作好几年,常常到边远的农村工作,慢慢在工作中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回答自己的,比如说我常常听到以人为本、赋权等等,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在工作中赋权。所以当我工作了四年后,我觉得是时候去充电,去解答我的疑惑,然后就去国外读研究生,学习的是健康与社会科学,两年后回国,全方位从事关于艾滋病的工作,现在从事关于结核病研究的工作,同时也在大学授课。

学生:谢谢夏老师愿意与我分享您的人生经历。那下面我想请教夏老师,高中生想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 ,应该怎么做呢?

夏老师:社会调查,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你在社会上发现的、或你好奇的、关心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一个社会现象来做一个调查。首先要确定你对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感兴趣,同时也想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你就可以通过调查来对这个问题了解得更深或更广。现在对你来说,有没有一个或几个社会现象是你感兴趣的?

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吧。

夏老师:做社会调查,对这件事的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要有好奇心才做得下去,才会乐在其中,如果纯粹当作一个作业来做的话,就会感到无聊。比如说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特别大,对学习压力的抱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调查的题目。

学生:那么做社会调查有些什么方法呢?

夏老师:做社会学调查有很多方法,如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等等。文献检索就是查看他人如何进行同样主题的社会调查的;问卷调查就是设计一个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收回进行分析;访谈是列几个问题,访谈特定的对象,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学生:嗯,方法知道了,怎样开始做呢?

夏老师:在做调查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文献检索,就是查看他人如何进行同样主题的社会调查。开始做的时候,你能先看懂别人的调研报告,你能够理解调研的过程,或是你能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能去做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访谈,就已经很好了。

学生:那么,有没有什么问题是别人很少研究或者没有研究过的呢?

夏老师:你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不一定要去求新求变,你只要能够开始做,即便你的社会调查的题目和别人的一模一样,你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我明白了,文献检索的目的是让我更加明确我的主题,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要做的社会调查。

夏老师:对,当你确定了调查的题目以后,你还需要确定调查方法,你可以选择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组访谈、电话访谈等等方法来进行调查。

学生:嗯,我想,确定了调查的方法,然后就可以进行调查了,在做问卷调查或访谈时都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夏老师:每一种调查方法在使用中都有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果你选择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你要注意:1.首先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2.问题设计要规范、准确、易懂3.问卷语言措辞选择得当4.卷首有背景介绍,结束时要有感谢语。如果使用的是访谈的方式,需要注意:1.访谈前拟好提纲 2.访谈时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3.确保不同的受访者都访谈同样的问题等等。

学生:完成调查之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夏老师: 完成调查之后就进行分析,分析就是找出共性,通过收集到的资料找出相同点,然后推出你的结论。比如“关于高中生学习压力的调查”这个具体的问题,你要通过调查去发现是那些具体的因素导致了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第一个受访者可能说有五个因素,第二个受访者的因素有八个,第三个受访者只有三个因素。你要在这不同的受访者的回答中找到相同的因素,这几个因素就成为你最后的结论。

学生:那之后就应该写调查报告了吧,调查报告又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夏老师:对于高中生来说,调查报告不需要太长。调查报告首先要写背景,介绍一下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你想通过这个调查知道些什么。背景介绍完成后,就是你的调查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是想通过调查发现哪几个具体的因素使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增加,然后再介绍调查方法,你是通过哪种方法来了解情况的,还要解释一共多少个人参与了调查,比如有20个人参加调查,这20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全部都是学生吗?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因为他们的性别可能导致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习好的、学习中等的、学习较差的各占多少?判断学习好、中、差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细节都会影响你报告的可信度。然后再写你的发现,也叫“主要发现”,就是通过调查主要发现了什么,也称为结论。核心的几个因素写完后,可能有某一个或两个因素提到的人比较少,但是提得很特别,或者你觉得他提到的某一个因素会成为一个趋势,你也应该单独在你的报告中写出来。

学生:这些写完之后还需要一个总结,对吗?

夏老师:是的,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总结,你的这篇报告就差不多了。

学生:通过夏老师的讲解,我对社会调查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我想还是要通过实践才知道应该怎么做。

夏老师:你现在对整个流程还不熟悉,做完一遍之后再回头看就觉得很清楚了,然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这种思维才会越来越清晰。

学生:谢谢夏老师,今天我学会了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帮助!这些方法会指导我怎样开始做社会调查,并帮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谢谢!

通过一位社会学学者的指导,对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和流程总结如下:

1、做社会调查,调查的不仅仅是某一社会现象的表面,更有探究到它的本质和核心,这才是做社会调查的终极目标。

2、在做社会调查之前应做好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和学习。

3、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确定主题查以往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资料选择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访谈整理已获得资料分析调查结果(找共性)写调查报告:①背景②目标③列举方法④发现结果⑤总结修改完善调查报告完成。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正在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2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课堂枯燥而乏味,学生对许多政治问题难以理解,也不愿意关注时政热点,因而,其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知道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及时更新观念,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政治学习兴趣。介于此,我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探索,逐渐激发起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师生关系,调动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氛围和效果。因此,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无论上什么课,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那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关注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用大爱温暖每位学生的心,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每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他们都是这个班级不可缺少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过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教学注意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独角戏、注入式的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导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我在讲价格与供求时,设置了牛奶市场情境,我让全班同学扮演投资牛奶市场的团队,要求团队根据奶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牛奶价格的变动,做出是扩大规模养奶牛以赚钱还是杀牛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决策集团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决策集团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发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是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因而理论联系实际是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具有真实性、新颖性、代表性、深刻性且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材料,就是明显的例证。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联系怎样实际呢?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尤其是最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善用时政新闻,捕捉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事政治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人们了解现实,立足现实,预测未来,进行决策的依据。时事政治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的政策教育,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特征的一种教学。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时政重点、热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为此,我们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时事》杂志等。

 

例如伊朗局势问题,欧盟多个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敦促伙伴国摆脱对伊朗石油的依赖,中国对这样的局面应怎样看待?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这些事件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新理念的明确要求,即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除进行课堂教学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及举办墙报、看电影、电视等,同时,结合实际,举行时事演讲。这种大、小课堂的结合,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既从理论上讲解各种投资方式的区别,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投资市场的现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来展示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体验,培养学习兴趣,使其潜能得以发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以高中政治课堂为主阵地,采取以上措施逐渐激发了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但是,常言道:教无定法,学无定则,贵在得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并非以上几种,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就会脱离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说教,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3篇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网络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比如,在北京一所师范类院校读书的张同学,就因作息时间与室友不同而备受困扰。“我喜欢早睡早起,几位室友经常晚睡晚起,而且不太顾及我的感受,导致我的睡眠质量很差”。谈及与室友间的摩擦,张同学表示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寝室。67.6%大学生不能适应宿舍生活的数据,显示了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上所存在的问题。人毕竟是社会的产物,每个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相互合作或妥协,最终找到合适位置和关系的过程。

人适应环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躲避,一种是主动地适应。但目前的数据所显示的情况来看,有太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这首先反映出来就是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根据调查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去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2015年3月19日,上海市妇联公布的“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显示,33.9%的儿童觉得学习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有42.3%和44.6%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强烈希望能够“由我自由安排活动”。

父母对孩子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把学习搞好才是一切的基础。很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培训班,却忽视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家庭的过度干涉 还有很多父母甚至对孩子人际交往有着过多的干涉,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有12.3%的父母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着明显的限制。

要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需要父母们重视孩子人际交往的特点。孩子的人际交往意识从3岁时就开始形成,随着年龄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幼儿园孩子的交往是即兴的,快速建立又会快速消失;小学生的交往是集体的、互利型的,喜欢与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学在一起;到了中学阶段之后交往,他们的朋友的数量相对减少,但关系更深入,喜欢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近的,更倾向于志同道合的同学。所以父母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交往的特征,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需要帮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比如对于幼儿而言,多带他到人多的环境中去,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或纷争时,鼓励他自己解决;对于小学生而言,多鼓励他参与集体生活,多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兴趣相同,能够相互学习的孩子;对于中学生而言,父母就需要逐渐放手,一方面这个时期父母的权威在下降,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孩子的叛逆的心思可能很容易走向父母的对立面,越是父母不让交往的对象,他们反而更热衷于去接触。不过对于中学生,父母在逐渐放手的同时,也需要给孩子设置一些交往的底线,比如不能违法乱纪,不能在外过夜,不要过早发生等。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4篇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了研究性的课堂模式,而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深的专业素质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创新教育方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和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转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无法得到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创新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什么问题都感到好奇,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想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亲自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最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和深刻。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主要渠道。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以致于影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德育有效地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优化了政治课堂教学,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主动探究、分析、判断、体验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获得研究的结果。在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关心人类、关注社会、保护环境。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去搜集资料、参与活动,使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理想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学习合理消费这一小节时,教师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了几个子课题:“三代人的消费观”“高中生的消费观”“寄宿制学生消费剖析”等,然后选择了几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两个专题,一个是“中学生消费之我见”,一个是“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方式,学生获得了研究成果。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要想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创新精神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童图新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第5篇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第6篇

最合适答案: 一、近视的危害

(一)高度近视有什么危害

高度近视是指的是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预防与一般近视不同。在我国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儿童学龄(前)期出现近视,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

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非常高,约1%前后。高度近视可发生非常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致盲性疾病中占第6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 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病人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3.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4. 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由于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比有些多,有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有些并发症如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需作预

(二)近视的普遍影响

1、造成营养不良: 近视病人眼部长时间疲劳,回导致所耗血氧供应不足,所需要营养物质无法及时满足眼睛所消耗营养,引起营养不良。这也就是为何非常多的近视病人都有:“电线杆”或“小豆芽”的称号,

2、思维受涤行┺制: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的思维只有在无束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而当患近视的孩子架一副眼镜,同世界有了镜片这一层隔离,思维就会受涤行┺制,直接表现就是反应迟钝,学习效率底下。

致盲已超30万:据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绿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局世界之首。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5%。中学生近视已达70%以上,病人超过6000万人。因近视导致盲人数达30万人。

3、对我不自信,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自信、缺乏主见、自理能力差、过分近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还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4、手持高分,却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在我国,程度不同的近视病人受涤行┺制报考的专业达48个,视力低于1。5的,不可以报告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技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查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可以录取到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不可以录取到地质矿产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军工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类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

近视成为求知,婚恋的绊脚石:非常多职业对视力的要求非常高,导致择业受涤行┺制,另外,在婚恋中也受到影响。

据统计由于近视导致的眼盲,已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而居第三位。

(三)

近视眼除了引起视疲劳以外,如果预防治疗不及时恰当,还会导致近视度数不断增加,直到超过中低度近视的限度,即600度,成为高度近视,根据国内外的医学资料和现在使用的医学大、中专院校教材,高度近视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视,并且出现眼底病弯的近视眼。

近视眼的发展分为几个不同阶段,首先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或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引起眼部睫状肌痉挛,此时的近视被称为假性近视,就是说,此时的近视还没有发生眼球的病理性改变,只是睫状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睫状肌围绕眼球一圈,它的收缩是向中央聚集,收缩时睫状肌组成的圆环变小,这样,它对晶状体的牵拉就会弯小。晶状体依靠自身的弹性逐渐变圆,增加了屈光力,近处的物体便会看得清楚。反之,睫状肌放松,睫状肌组成的圆环变大,牵拉晶状体使其变得扁平,远处的物体才能聚集到视网膜上,人们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肌发生痉挛的时,总是处于高度的紧张的收缩状态,不可以产生对晶状体的牵拉。晶状体不可以变得扁平地,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

在假性近视阶段,如果用药物或者其他理疗的方法解除睫状肌的痉挛,就可以不可以使眼球恢复原有的状态,阻断近视的发展,防止由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发展。如果在此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预防与治疗,视网膜刺激巩膜的不断发育,引起眼轴的增长,逐渐演化为真性近视。

真性近视的病人眼轴比原先明显增长,根据专家分析,近视眼病人中眼轴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300度。通常将300度以下的近视为低度近视,300至600度的称为中度近视,而600度以上者被称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病人随着眼轴的增大,眼球不断扩张,在眼球标本中可以不可以看到远远大于正常眼球。在眼球增大的过程中,巩膜和脉络膜都可以不可以按照眼内部的信号要求而不断增长,但视网膜却不可以随之而增长,视网膜为了贴和到增大的巩膜和脉络膜上,会出现非常多裂口或者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发生格子样变性,为将来发生视网膜脱离造成前期病变。

二、青少年近视情况

资料1

中国国家视光学研究中心近视眼研究所所长胡诞宁表示,深度近视患病率的国际标准为1至2%,一般近视会诱发深度近视,而深度近视易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萎缩、视网膜剥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视力明显减退,甚至致盲。

胡诞宁表示,深度近视已成为中国民众致盲第四大成因,去年中国高中生禾垠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便分别高达已高逾70%。他还表示,高度近视眼患病率的国际水平为1%至2%。据2019年的全国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为27%,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73%,大学生为78%。

资料2

以前“四眼”总是成为近视眼学生的外号,但是现在这个外号已经不怎么流行了,因为带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大学中的近视率甚至已经超过了 80%,近视眼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问题排第一位的是肥胖,第二位的则是近视。并且现在中国的近视病人已经占世界第一!十年前,小学生近视率不到20%,初中学生约40%,高中生接近60%;而到 2019年,各学段城乡学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小学生32%,初中生58%,高中生76%,大学生为83%,如果是省会等大城市这一比率还要提升。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用眼不科学造成的。

三、郑州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

情况一,青少年近视情况严重,重点学校学生近视率高普通中学

某小学分校三三班,35个学生,1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3,8人近视,近视率为百分之23。

某重点初中某班,70个学生,32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6,有一部分学生近视而未戴眼镜,总的近视率接近百分之60。

某中学高一四班,66个学生,29人戴眼镜,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4,有一部分学生近视而未戴眼镜,总的近视率超过百分之60。

第7篇

1.校长重视。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是要看校长的引领,一门课程的实施,也是离不开校长的大力支持。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定位是关乎课程能否常态化开展的决定因素:培训全体教师,从道理上给他们讲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制定相关制度,比如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师管理制度等;建立听课、评课机制,给教师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2.方案明确。学校制定高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目标,使课程在循序渐进的开展过程中,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其中,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方案;社区服务要采取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参照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有计划的进行,并形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每学年1周可获2学分。

3.组织得力。学校各部门在校长的统一调配下,通力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与评价,课程处牵头,形成“分管校长―课程处―备课组―班级指导教师―课题组长”为主线的管理机构,学校各处室部门协调配合,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经过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经指导教师评审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后集中认定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发展处负责,根据制定好的评价和学分认定表进行管理与评价。

4.评价科学。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就能凝聚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动课程的区域发展。学校课程处制定完善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考核评价细则,充分考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意见,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办法。

二、教师层面:乐于参与,指导到位,定期研讨,队伍稳定

1.乐于参与。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稀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参与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学会活动设计,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指导到位。学生开始小组活动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出建议,确保学生的研究顺利进行。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应主要体现在对活动主题、项目、课题进行论证上,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督促、计划的调整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交流等方面。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进行反思、交流分享等方面。

3.定期研讨。采取以专职教师为主,指导教师全员参与的集体备课的方式,筛选研究课题,开发课程资源,注重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不能满足于教师只教自己会的东西。建立高效的交流平台,比如QQ群,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每周安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在线回答教师的问题;引导教师从专业的角度钻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4.队伍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建立自己的团队,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必须要保证人员的稳定。学校要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评优选先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让青年教师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深入下去,才能干出点名堂来。

三、学生层面:善于发现,学会合作,真实体验,特色发展

1.善于发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教师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给学生一个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有问题意识。

2.学会合作。当今世界是多元发展的世界,需要合作意识,只有学会合作,才会取长补短,有所突破。选拔出一个组长,起好带头作用,能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合理搭配高效完成计划任务,能包容不同性格、不同做事方式的合作伙伴,适当的时机能予以鼓励和谅解。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小组成员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小组内加工,各显其能。把学生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测评项目,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3.真实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真实的体验,获得完整的生活。不能流于形式,指导教师一定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不能不管不问,学生最后随便找点材料应付。评价学生的活动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实意义。

4.特色发展。根据学生兴趣,因势利导,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在高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只是为了多考几个学生,而忽视和放弃成绩靠后的同学,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面对高中生活。高中应该给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我们不仅需要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需要多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完整生活领域的课程。课程中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内容,既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满足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第8篇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这是生存的最低层次、最基本的含义。人的生存还包括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等发展性活动。维持个人与社会乃至全人类以及自然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这是最高层次的生存。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摸索,试图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以“生存”为主题的课内外活动,来“演绎”语文学科的生存教育。

一、精心设计生存话题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升华情感

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生存话题的文章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及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开始深入思考这一现实,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来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去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生命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提供一点理论基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生存。

我们可利用教材上精心设计的“练习与思考”等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讨论、阅读、想象、思考、评价、解释、欣赏等,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生活这一层面的发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还可以开展课堂辩论会、竞猜、小品或课本剧改编表演、演讲、当一节课的老师等活动来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如笔者在上高四册中国古代小说这一单元时,在征求学生意见后,由科代表牵头,让他们自行组合,每组人数控制在3-8人,各组自主选择一节课,小组集体备课,推出一人上台授课。在这期间,他们不仅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竞争,更学会了合作,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学生们进一步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也体验到了当教师的艰辛,从而更懂得了关心、理解和尊重。

当然,在激励学生竞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矫正他们不良的竞争心理,帮助他们学会正当竞争,增强挫的心理耐力。 二、精心设计以“生存”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加深学生对生存以及人生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地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起来。我们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以“生存”为主题,精心组织、设计语文活动课,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究、体验前人的生存,在感悟和反思中内化生成自己的生存理念。如可结合每册写作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他们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如从屈原投江到文天祥“誓死指南”看生死,以及搜集整理资料写有关文学家的人物小传等,来深入探讨为人处世之道。从杜十娘跳江自杀到祥林嫂饥饿恐惧而死来看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

三、开展以生存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生存理念,提升能力

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以生存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身边文化人物的生存状况以借鉴其经验,对学生来讲更亲切,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为此,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拜访当地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探寻先人和他人的生存之道,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存智慧,在借鉴和反思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生存模式。我们可结合现在学校都很重视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

第9篇

[关键词]发挥 课外阅读 积极作用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心灵。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中学生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学者名人,几乎都有广泛涉猎各种读物的经历。语文学得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也大都得益于博览群书。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的确,书海浩瀚。既有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有未来世界的召唤,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青少年的人生指路标。

一、培养阅读兴趣,打好智力基础

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多数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对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对光怪陆离的知识海洋充满了好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适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课外阅读兴趣,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1.掌握心理,巧妙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中学生渴望与人交流,发表自己的感受。高中生的这种愿望尤为强烈,驱使他们喜爱文学作品,不少学生甚至迷恋于课外阅读。此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要注意两点:⑴推荐方法多样化,调动阅读兴趣。⑵读后评价经常化,促使阅读兴趣持久。

2.注重方法,增加容量。鲁迅曾对爱好文学的青年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知识是相通的,中学生应各种门类的书都读一点,开阔自己视野。

二、加强阅读指导,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阅读了一定的课外读物后,知识变得更丰富,思维变得更活跃,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就要求老师善于启发,加强指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它能力的发展。

1.指导辨别。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不再满足于原有的阅读范围,需要阅读更多更新的材料。而电子刊物的出现和网络的普及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阅读不再限于纸质材料,可以上网游览,可以阅读光盘,阅读的容量变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黄色的、暴力的、邪恶的不健康成份,如果任学生自由阅读而不指导辨别,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方面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教师需教会学生识别不健康读物,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的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垃圾读物的诱惑,真正实现“开卷有益”的目标。

2.创设情境。老师有目的地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解答,训练多角度“思辩”的能力。思维往往产生于控索求知中,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也就揭示了矛盾:现有的知识不足,需要新的知识。

⑴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分析能力的训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⑵学生阅读游记,老师可先要求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或列表介绍所到之处的见闻、特产、风土人情,既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3.鼓励质疑。学生在大部分问题解决后,还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存疑、质疑,使他们懂得认识客观世界是一个无限思考的过程。对待新问题的认识应该有“信以存信”、“疑以存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有疑难,证明他们动了脑筋,通过质疑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南宋朱熹对“疑”能促进思考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对学生课外阅读产生的疑,指导他们做好摘记,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或在课后评论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教师切不可过早给答案,以防止中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学生不肯动脑筋,思维懒惰。更何况有些问题也不是老师随时可以解答的!

三、开展阅读实践,完善思想品德

中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语文教师理应开辟最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对话”,从而真正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善和美的道德理想”。通过参加读书实践活动,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把认识内化为品德,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学生思想迷茫时,他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1.交流感受。在与文章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了,思想世界拓宽了。他们在阅历文学中的人生的同时,开始了遐想和反思,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迫切需要与他人交流,听取别人的评价。在交流中,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反思。学生读书之后,往往会自我反思,与书中的人物比较,自己做得怎么样,但这种反思较为肤浅,可能稍纵即逝,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从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与人生榜样,反思之后实践,反思之后读书,“反思一实践一阅读”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与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只有融入现实生活,才能不断得到人生前进的动力。

3.倡导体验。读书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进行科学考察、游览祖国名胜,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让他们自主开展各种活动,注意课内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搭配。

⑴根据课文和课外读物的体裁及思想内容,结合时令、节日、活动、学校思想教育的重点等来确定活动内容。

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活动:办小报、开朗诵会、举办专题讨论会。

⑶语文课文后都有“语文综合学习”栏目,安排活动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某些特点,参考教材编者的建议,做到科学而又合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陈鸿仙.柯城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4]中学生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多媒体技术引导

自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许多普通高中教育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或开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现了开展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无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打破以片面培养学生一两种智能为核心的课程的传统观念,力求更全面、创新地培养独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它关注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从自身及周边生活中去挖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扭转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美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对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对着信息网络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时代,电脑、数码相机、DV等已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多种信息资源巧妙结合,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形象直观性特点是最吻合的,使得美术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视觉形象上,而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漫游在无际的虚拟世界。倘若师生不擅长运用最具时效的交流工具,就会和21世纪的先进文化脱节,那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取向,有碍他们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随着20世纪初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诞生以来,逐渐显示出研究性学习是一场以合作为方式、以实践为手段、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方式革新,显然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应怎样学。在美术教学中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生“实践——感知——思考”的整体学习。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和设计,还可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工具进行摄影摄像。他们对搜索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最后把经过筛选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重新组合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把学习成果实行资源共享,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团队交流协商互助的意识。

三、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因此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对话方式成为了师生青睐的互动手段。假如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在网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阶段共享,对有效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互相传阅和讨论。此外教师同样生活在合作的群体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师的优势,打破教师孤军作战的教学方式,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协作,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不同种类,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绘画作品的评析,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拍摄DV或制作小电影等。一些高中开设美术研究性学习时虽然体现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却只是注重研究的结果,单纯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新颖与否、作业表现形式创意与否等作业质量角度来评价学生,使得评价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书面”的层面上。由于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组合,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师因材评价。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把这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汇集上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请代表对本组研究情况向全班作汇报,最后教师再作总结。另外,家长也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往日那种因为受客观物质环境所限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更透明,传递学习成果的途径更宽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公平。由于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间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国民健康满意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2-002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LI Shu-yi,WANG Dian-e,CAO Yan-lan,WANG Ai-ping,LU Fei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a so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in 14 cities and provinces in China,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 the percentage of “Very Satisfied” and “Satisfied” is 59.3%;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expectation for individual health in the future is 70.5%, which is relatively high; compared with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other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with “Health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listed the eighteenth in 19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lace

健康是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追求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这就是说,健康不仅属于医学范畴,而且属于心理和社会范畴。“健康”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稳定性的文化概念,对其界定为“身体的良好状态”,包括体质良好、功能良好、心理良好;健康的重要特征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2]。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从健康的3个主要维度(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健康满意度研究。

1研究方法

1.1问卷的设计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于2007年5月完成了问卷调查。经过实验性填写和修订,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与研究相关的14项指标);(2)对健康满意度(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满意程度和其他有关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等21项指标);(3)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包括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满意程度等19项指标);(4)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包括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工作满意程度,锻炼的时间、次数等19项指标)。共73个问题(指标)的调查问卷。

1.2问卷调查的抽样

问卷调查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于2007年4月至8月从全国抽取样本。抽样方法:(1)区域分布:本抽样框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域东、中、西部划分为3大区域,然后按照各区域省市总数,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湖南、江西、山西、甘肃、新疆、广西、内蒙14省市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2)各省市(样本)抽取人数的比例: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基本按照各省人数的1/(5×105 )的比例抽取。(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遇偶数时则男女比例为11,遇奇数时则男性比女性多1名。(4)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祖国大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2,因此,在确定城乡人口样本比例时,城乡比例为12。而据天津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20.53万,占总人口的71.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0.35万人,占总人口的28.01%。因此将直辖市的城乡人口比例确定为2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200份,有效问卷1 193份,有效回收率99.5%。

1.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信度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第一次填表7 d后,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为0.88。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100%的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效。问卷回收率99.2 %,有效率95.98%,能满足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要求。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

1)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身体健康满意度不高,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1%和44%。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7.9%和1.1%。按照这个比例,我国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的绝对人口数可达到约1.17亿。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度“一般”的36%的人口,我国几乎一半人口对自己身体状况持消极态度。这一结果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如果用科学的标准测试,要远远高于这个结果。因为健康的科学标准要高于人们心目中“没病就是健康”的标准。在身体健康中,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的(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的比例最高,为16.6%,不满意的为11.1%。

2)对心理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心理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心理健康满意度不高,各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在50%左右;“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在12%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我国有约1.6亿左右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状况不满意,再加上满意度“一般”的38%左右的人口,我国超过一半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持消极态度。

在心理健康中,对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满意度最低,“非常满意”仅6.8%;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最高,为18.5%。与身体健康满意度相比,国民对心理健康满意度略低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3)对社会适应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社会适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对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其中,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与家人的关系愉快”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达到70%~80%。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在朋友那里得到支持”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在60%以上。对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之和)为56.9%,也高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满意度。在社会适应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非常不满与不满之和)为7.2%。

4)对健康整体状况满意度及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个人健康总体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我国国民对个人整体健康满意度与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满意度相比,处于中间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0.7%和48.6%。高于“身体健康”(55%)4.3个百分点;高于“心理健康”(48.98%)11.39个百分点;但低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对个人整体健康“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6%和1.4%。低于“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但高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人们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达到70.5%(17.1%+53.4%),高于对现在健康的满意度(59.3%)11.2个百分点。

2.2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进步、生活满意度比较

国民对健康满意度在各种满意度中处于什么水平,为此作了社会、生活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目共睹。这次调查也显示,人们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很高。尤其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抱有极高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在19项发展指标中,排在第1位的“对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为18.2%,“有信心”的为52.9%;第2位的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看法”,有信心的为65.5%。我国国民对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进步满意度也很高,19项指标中,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满意以上为58.4%);“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以上为56.1%);“能享有健康平等”(满意以上为52.9%)。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调查的19项社会指标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我国人口素质”和“我国人口健康”,分别排在第19位(倒数第1)和第18位(倒数第2)。满意以上分别只有26%和28.9%。说明社会迅速发展,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人的素质、人的健康,这2个关于人的指标的满意度最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前期出现的人的发展滞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如此,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初衷相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悖。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指标满意度都很高或较高,所有与个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均较低或很低,所有与人的素质、健康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但对社会健康平等(第5位)、国家和社会关注国民健康的满意程度(第10位)、社会通过体育达到国民健康的工作和制度(第11位)的满意度较高。

国民对人口健康、人口素质的满意程度最低,说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国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影响人们意识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3]。29岁以下中国男子的身高低于日本同龄男子,并表现出年龄越小差值越大的特点。而从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身高还将继续表现出低于日本同龄人群身高的现象[4]。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时间有所提前,儿童性发育提早,骨龄在10年间提前了1年[5];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健康问题已经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2.3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方差分析

通过对满意度评分的方法,进行了健康与社会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在每项选择中,选择“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然后,将健康与社会的各相关指标得分相加,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得分也越高。而且,经检验P

2.4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1)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我们国家历来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的,下发一系列文件,制定各种制度、纲要、计划,领导着体育工作,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国民对关系到国民健康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体育活动情况处于模糊或不满意状态。尤其是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处于这种模糊或不满意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69.1%,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满意的仅为29.9%。对国家全民体育健身工作满意度较高,为38.15%。对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有46.3%。

2)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很高。在所有7项调查指标中,期望率(非常希望和希望)均达到75%以上,其中4项指标达到80%以上。可见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期望度,低40多个百分点。

3讨论

从总体上说,我国国民对自己健康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仅为59.3%。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为70.5%。在国民健康的3个维度中,对心理健康满意度最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稍高于心理健康满意度,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

从健康的3个维度分析,在“身体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体型的不满意度最高,为16.6%。这一数据提示,应组织国民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生物学效应,提高国民对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在“心理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度最高,为18.5%,这一数据提示,低质量的睡眠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适应”这一维度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为7.2%。

“我国人口健康”满意度在社会发展的19项指标的满意度中,排在第18位(倒数第2位),仅高于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满意度,说明国民对与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也越高。这一统计结果再次提示,国民健康满意度直接影响对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度,均低4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家应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体育的宣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国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芳芳.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武.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J]. 体育与科学,2000,21(4):57-58.

[3] 记者. 北京晨报[N],200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