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

时间:2022-11-12 11:3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散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散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 优化策略

散文在初中语文课本所占比重很大,其中现代散文更为突出,其重要性可以见得,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也都感困惑,本文将针对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策略。

一、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现实的原因:升学压力和应试体制,使得每篇现代散文都有教学的重难点,乃至考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难免会因现实原因,课堂教学成了照本宣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挑重难点来讲,学生反而成了听,没有和文本的亲密接触,更没有融入文学作品当中,也就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慢慢变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背什么,长此以往,就酿成了,丧失阅读能力的后果,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其一是对现代散文有种认识上的偏差,觉得不是考试重点,篇幅又长,都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散文的重视程度高。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篇幅长,会让学生一下抓不住作者在写些什么,尤其距离作者写作年代较远,对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清晰,甚至少有学生会有意识去查询资料对写作背景有个很清晰的认识,更是基于不能很好地感悟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其二是对散文的学习方法只知皮毛,老师会传授应该怎样学习散文。只是没有生动有趣的示例作为引子,初中学生对于纯理论的散文学习方法的解读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反而会感到很困惑,本来很容易的入门引导却成了学习的绊脚石。初中学生正是充满活力,活泼好动,对未知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想象,如果对于初次学习散文的体验不深刻或不到位,必定导致学习兴趣的消失,压力的倍增。其三是具体操作方法和巩固应用混乱。对散文学习没有自己的方法,不知该怎样学,重点该怎样把握,学习现代散文的意义何在等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现代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优化策略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所以现代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优化策略当然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优化入手。

首先,教师要专于文学作品,认真研读,加以体悟。在备课和写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参考《语文课程标准》,遵循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灵活应变,更应该因材施教,每个班有每个班的语文基础和水平,不能多班一教案,这是对学生不负责,对教学不严谨的工作态度,所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对其有针对性的教案。对于某篇现代散文,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和各不相同。譬如:基础差的学生,对于文本的主要内容都很难梳理,更难于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作品抒发的情感,对他们来说,要发挥想象,身临其境的去体悟作品,情感上的陶冶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应慢慢传授散文的学习方法,还必须是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为引导,纯理论解读的学习方法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反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疏通文章脉络,身临其境的体悟作者的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随他们而言,写作十分头疼,要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投入现代散文的学习当中,汲取营养,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只有如此,才能在后续的写作方法上加以点播,再给文章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其次,强调“品读文学语言”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略显羞涩,不善于表达自己,对于站在全班的公开场合更是紧张,不善口头表达,甚至连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都大大折扣。刚开始的鼓励和引导就很重要,可以采取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自荐读,反复读的方式,来细细品味文学语言,对于文章出彩的句段,更是要精度,让学生大胆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敢于抒发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语文向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各抒己见,总体大方向不偏差,皆言之有理,鼓励为主。

再次,学生要有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梗概,要学生能自己说出文章的大意。如《绿》这篇现代散文,文章较长,给学生时间,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写了什么事?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具体的经过,写了紫藤萝的绿,对“绿”作者有了怎样的描绘?有哪些句子写得出彩?好在哪里?等等疑问带领学生再读文本,自己或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最后,情归何处?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作者写作年代较远,必须了解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体悟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2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等,学生的回答多为左右而言其它,少有切中要旨的。另外,历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也是其当然的铁证。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散文教学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现汇总如下。

一、自悟为先,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成虚妄之事,教学效果自然是难以得到现实的保障。具体来讲,学生要在“自悟”和“充分”两个层面下足功夫。

先谈“自悟”。教学是一项主观意识强烈的活动,这里面交织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两种主观活动一致,乃至有无限生成的空间,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有效。其中,学生的主观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和有效乃至高效的先决性条件。例如,阅读《我心归去》,就要读出其中内蕴的思想、抒情层次,理顺作者客居巴黎和心归故里之间的关系,继而体会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的个性化界定和思考。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在初步乃至更深层级文本阅读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突出自我领悟。事实上,不少教师严重忽略了这个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代之以学生的粗浅阅读,然后是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明确。说白了,这样的活动更多是为给人看热闹的,学生自身思维的“热闹”则少有。为此,教学效益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再谈“充分”。不容否认,正如吃饭一样,芸芸众生的吃相不一,学生对文本的“咀嚼”也是形态不一。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类型的。例如,对于《我心归去》的理解,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其实,这个理解是共性层面的,因为隶属这类主题的散文还有很多,如这个单元还有老舍的《想北平》。如果仅限于思乡主题,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宽泛、肤浅的,不能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之处。为此,由面到点式的充分阅读就非常必要。

二、导悟为继,教师应适时点拨

不可否认,学生的知能基础有一定的限制,还没有达到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程度。为此,教师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参与需要控制好一个“度”。

首先,要注意“因疑而导”。即如一名驾校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对于某个操作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教练要做的是准确答疑。与此相同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种种疑问,教师必须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例如,在《我心归去》的第六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没有……”句式,表明故乡的萧条、贫瘠等。对此,学生的疑问就来了,既然故乡是这样没办法与巴黎等地相比的,为何作者还在思念家乡呢?对此,教师要作出回应,帮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并组织学生回忆以往作文,将这种手法嫁接进去,在运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导而不宣”。学生有疑问了,教师就直接揭示答案,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回应。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够妥当,因为教师的回应更多是站在自身角度,少有虑及学生基础。为此,直接的结果宣示一般收效甚微。此时,古人的“引而不发”就派上了用场。学生有疑问,教师只是去导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领悟文本的奥妙。例如,对韩少功的所言“故乡的美中含悲”的理解,学生往往有困难。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直接揭示答案。明智的教师必然是智慧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从此句前文的“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和最后一段“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中,领会其内涵。一句话总结: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师只能称作合格的教师,而引导学生培养起解决一类问题能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三、共悟为妙,师生进行多级对话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需要在坚决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伸出智慧的触角,聆听外界的声音,汲取外界的营养。现实一点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多级对话是必须的环节和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我对话。其实,面对文本,学生自身就有一个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不少师生还是忽略了这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由文本开展自我对话。例如,学生拿到《我心归去》这个课题,就应该有一个系列化的自我对话。先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心归去哪儿?为什么要归去?归去的目的何在?然后,学生依靠自我的力量从文本中寻找根据和答案。

其次是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祖国公民,中学生必须培养起基本的合作能力。就课堂学习而言,仅仅依靠“单兵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这个时候,将眼光从自我空间里解放出来,转向同学,从他们身上获取启示就是一个比较睿智的做法。例如,对于文中第五段作者隔着万里守候亲人睡到天明的描写,一般同学就是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在同学交流时,就有同学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表述作者身居海外却心系家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很明显,这位同学从表达技巧层面解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深层含义,这就比前面一类同学的理解高出一个层级。也正是在更高层级的理解启示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促动。

再次是师生之间对话。如果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层级接近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具有感召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教师的感与知自然比学生高出一些层级,而且聪颖的教师更懂得怎样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仍然以《我心归去》为例,高明的教师自然会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想北平》进行比较,更高明的教师还会将这篇文章与古代诗歌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主题进行比较阅读,阐发出居家与离家之间的情感张力,让学生从更为阔大的背景中获得情感升华、美学体验和思维进化。

散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牵涉的元素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而适当的导读以及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级对话是根本。当然,从此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法也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胡可军.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

[2] 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 ,2015,(12).

第3篇

关键词:体育学校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66-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的语文教学不再只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在不断的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上,进一步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此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采用一定的情境教学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1 渗入生活,创设想象情境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就应不断的创设想象情境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较小学不同,不再是简单的认字和读音,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对课文子句的分析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因此,老师就应及时跳出课堂,进而不断地加强课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快速的领悟文章的写作含义。

例如,在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与体会,进而老师可挑出文章中较为经典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细读,进而老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描述自己心中春的模样,然后与作者笔下“春”的模样相比较,通过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作者笔下“春”的魅力。此外,老师还可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春天的情境,然后与作者笔下春天的情境相对比,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及时的抓住课文的主体以及有效的理解课文的切入点。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已成为了当前初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初中的Z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就应紧跟这一潮流,不断的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进而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以此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的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有效的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而可通过采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形式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一定的外部刺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就应不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就可运用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的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等形式来将朱自清笔下春的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老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春》这节课的读音,此外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和文字,此外图片可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进行自动切换,进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真实的春的场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领略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以此来有效的揭示出作者文章的写作目的。

3 培养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应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文章的写作中。因此,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就应不断地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老师就应积极地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写作主动性。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而直接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事物的认知,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此外,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应养成热爱观察的习惯,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 探究学习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54-01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文美、情真四大特点,因此,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教语言、教审美、教哲理,由于散文天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究中,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散文要表达的本质内涵。为了帮助初中生学习散文的基本行文结构和表现手法,利用散文教学平台进行审美教育,传播哲理,必须充分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深入文中,与作者一道,了解散文的基本脉络关系,感悟散文所要传达的基本内涵。

一、营造悬念,敞开学生思维之窗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外界或自身内部之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个体便会采取主动调节的方式缓解或解决冲突,悬念的设置正是教师特意为学生创设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积极探索散文的创作背景,分析重点词句、优美语段的内外延,窥探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建构自身对散文的认知结构体系,让自己也学会用散文的形式来寄托情志,表情达意。

例如,学习《枣核》这一课,本课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散文故事,教师在设计前置学习任务时,可以以“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文章,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以‘枣核’这种不起眼的东西作为文章的题目呢?”为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提升前置学习的效率。另外,在主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以“我们都知道,本文主要是为了体现外国友人的思乡之情,但奇怪的是,文章中没有出现‘思乡’‘恋乡’之类的字眼,作者到底是如何来表达友人的思乡之苦的呢?”设疑,激发学生的无限探究欲望,彻底敞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二、活动介入,燃起学生合作之情

研究表明,初中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活动需求,他们总要在形形的具体活动情境中认知世界、窥探自我,而探究学习本身只是一种理念层面的东西,要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依赖特定的活动,以活动为基本的行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而且,散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找出“文眼”,弄清散文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还要学会品味其中的优美句段,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志,只有以活动激趣,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才能让散文教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背影”的深层含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真正感悟文章传达的亲情的伟大,教师设计了一场围绕“我们知道,描写亲情的东西有很多,但作者选择了父亲的背影来描写,你能发现这其中的奥秘所在吗?”的竞答活动,让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合作探索,并在黑板上分别给予一个扳块,以记录每一个小组的回答要点,看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否真正到位、深入。这样一来,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大胆发言,踊跃交流,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三、巧埋伏笔,打开学生创造之门

探究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擦出创造性的火花。而学习散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会与作者分享故事背后的辛酸与喜悦,在作者意犹未尽之处进行巧妙的“补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散文这一特点,多为学生留下创造性学习的伏笔,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和自我创作中亲近散文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背影》时,文章主要刻画的是父亲的背影形象,教师可以将语锋一转,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作者写一段父亲的正面形象,试着通过正面的刻画描写体现亲情的伟大。教师也可以结合文章细节特征,以“作者流下了多次的眼泪”为伏笔,让学生具体说说,并试着写下作者流泪时的心理动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探究和创造的小平台。

总之,散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形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散文的基本行文结构和表现手法,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教学审美和哲理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实践以及自我创造中读懂散文的真实内涵,明晰散文寄托的基本情感,才能让初中散文教学课堂浓情脉脉,又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吕静.初中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2-0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现当代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散文拥有优美精炼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当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国家的热爱。所以,现当代散文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样

和小说、诗歌、戏剧等比起来,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现当代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散文的题材及立意,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国大计、时代变迁、社会动态、生活琐事等,乃至作者的一时之感与心境情绪,都可以随手拈来,诉诸笔墨。散文昭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世间万物的神秘、空间的无边无际以及时间的悄无声息。此外,散文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幽深,可以借古论今,展望未来,可以“抒愤懑、掳忧患、展玄思、发狂想”。现当代散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二)结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为灵活。古代散文不讲求押韵,句法也不追求对偶和排比,整个文章表现出句式不齐的风格。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述更加自由,不需要有戏剧那样的矛盾冲突,也不需要有小说一般的开头、发展、、结尾,更不需要如诗歌一样讲究平仄和韵律。散文属于具备一定功底的艺术挥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而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流动性的,是灵活善变的,不拘泥于格式。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意,且别出心裁,就可称作成功的散文作品。

(三)语言优美精炼

人们经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就是由于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动人。散文艺术也可称作“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依靠文采飞扬的语句而表达出来。因此,优秀的散文家不但要侧重意义的提炼,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确保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语言之美重点体现于生动形象这一面,旨在让读者经由散文语言获取美的享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散文的语言还必须鲜明、生动,要具备较强的立体美。时而可以浓墨重彩,时而可以细笔淡描。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作者能够以最精炼的笔墨描述出客观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措施

(一)利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

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散文的重视,并大致了解散文所描写的内容,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散文的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散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当代散文语句优美,感情真挚,学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比如,在学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先朗读3到11自然段,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作者挑选了哪些景色表达故都之秋的特c?”再指导学生寻找核心词句,如

“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晨院落”等。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作者都描绘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等特征,学生通读朗读,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中国现当代散文具有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避免学生“入宝山空手回”。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散文语言又是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散文之美。例如,学到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词句,感受一系列动词、叠词与新颖的比喻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泻”字,生动地描述了月华如水,光照荷塘的景象;“浮”字表述了薄雾弥漫于荷塘之上的朦胧美;“田田”与“亭亭”则表达了荷叶鲜艳碧绿与婀娜多姿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实则蕴藏了作者深厚的表达功力,学生品味这些语句后,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感受到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散文能够叙事、写景、状物,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抒情写意。感情是散文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现当代散文必须要能抒发出一定的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带入散文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细心感受,认真聆听,从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与高中学生隔了较远的时代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老师应当结合实际爱国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文本展开深层解读,让学生自主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受当时的学生为了维护正义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第6篇

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散文鉴赏课堂上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学中还有以下如下现状急需改变:

(一)忽视教学方法更新

在新课标施行后,一部分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式依然是老套的,并且有些表面上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实质上还是用老方法进行讲解教学,典型的新瓶装老酒。我们知道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语感、感悟。因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散文尤其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如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所得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下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散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喜欢散文的学生也因此而对散文敬而远之。

(二)忽视散文文本内涵

散文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散文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字词、语言文字、文言文和作文教学上,对散文则是一讲带过,甚至是视而不见。这些文质彬彬的散文就这样被忽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资源浪费。

此外,因为学生自身条件(对散文感兴趣程度、阅读及理解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等)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喜欢程度也不同,但老师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胡乱地解读散文,不能让这种主观化、任意化地解读恣意发展下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散文偏重人文化教学

2004年审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分彼此。以前,我们过分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而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又过分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新课改的这项规定是站在人的本性的立场上,从维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来说的,它不仅仅是正确的,更是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实现的。

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从过度重视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在高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因新课改关注人文性,而过度的重视教材中人文性,如在讲解必修二的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时,都过分地渲染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把鉴赏课讲成历史爱国课。这三篇文章的确都有爱国的主题,但这只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还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追求热闹的上课氛围,认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好方法,实则过度的话反而不能达到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目的。泛人文化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错误解读。

(四)滥用散文新教学模式

正如郭之瑗所说:“散文有飞扬的神思美,浓厚的诗意美,高妙的技巧美。”一直以来现当代散文都是语文教学中灵活度最大的一块内容,它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自然的内容,深邃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蕴涵等,这使得它适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授,也实最方便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种文体,因此,新课改后,散文教学方式的盲目性自然也就多了一些。部分教师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确,这些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我们接受和运用,但我们不能盲目的不加选择地全都拿来,这样势必会走上华而不实的道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更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而是盲目的套用这些东西,致使散文鉴赏教学流于表面化。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有益的收获。

(五)散文教学过分倚重多媒体资源

第7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69-0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强调学生个性阅读的同时,怎样提升阅读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趋同呢?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文体确定相应的重点。对于散文来说,关键在于把握好结构、语言、意境。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望月》一课为例,浅析通过抓住“三美”来突破教学重点。

一、抓住语言美,夯实语用训练

散文的语言比较凝练,对其进行品味鉴赏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进行多元对话,通过对话来走近语言、品析语言、感悟语言,继而实现迁移,夯实语用训练。《望月》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具有一种诗的味道与意境。

比如“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小外甥在比喻月亮,还有“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具有非凡的想象能力。这里仅仅列举了几句,就透露出了一种调皮和精灵古怪。作者不仅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生,而且在字里行g还透露出作者对小外甥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此进行重点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强化语言感悟与品析,这样可以推促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小外甥进行深度对话,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有效训练。比如,可以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月亮还像什么”,还有什么“诗的语言”。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被激活,表达也会精彩纷呈。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有效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凸显结构美,提升表达水平

对于散文来说,其结构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表面上看,作者海阔天空,洋洋洒洒,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实质上所有的语言,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的。因而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素材表面的凌乱现象,紧扣主题,紧扣中心,即“文眼”,进行结构分析,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望月》这篇散文,其“文眼”就是“幻想”。当然,这“幻想”不是空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是围绕月亮进行描绘的。因而教师在分析中,需要扣住“幻想”这一“文眼”,按照顺序分析江中之月、诗中之月与想象之月。诚然,月亮不仅是这篇散文的意象,更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开头提到“夜深人静”,结尾提到“凝视着月亮……”前后照应,让整篇文章浑然天成。同时,一个省略号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比如小草、雪,等等,甚至可以按照“幻想”主题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而且还能推促学生进行表达迁移,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突破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散文如同水墨画一样,追求的是意境。分析散文,如果只停留在语言结构上,那么对于散文的把握还是肤浅的。只有深入散文之“意”,切实做到与作者进行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情感的共鸣。散文的“意”更多的是指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这种情感一般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景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的。作者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与作者产生一种类似的心灵感应。

对于《望月》这篇散文来说,其“意”应该是对小外甥的喜爱,对月亮的赞美;“境”则是指文中的人和相应的景。通过语言描述,将人和景融为一体,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感受。比如,作者与爱幻想、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一起背诗、赏月,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这里分析意境,发现其中的美,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教学难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其审美意识。研读这篇散文,其价值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片段描写中的特定感受,即作者对小外甥的喜爱、对自然景色的一种由衷赞叹。分析此文,需要挖掘其原生价值,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取舍。这样才能让散文教学更加高效。

第8篇

一、荷塘月色中的“妻子”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开头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读这一段文字,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我”,因为“悄悄”明显的说“我”悄悄出门,怕影响家人,所以独自出门,去荷塘寻找宁静,所以更显得作者内心的孤寂。上课时,我特意一转:那“妻子”只是作者的一个闲笔吗?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

学生一:作者不与妻子交谈,却只写到妻子在屋里里拍着闰儿这个情景,我觉得有深意。

学生二:你想多了吧?妻子哄孩子,作者独自出去散步,想静一静,这不正好说明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吗?

学生三:对呀,作者因为不宁静,所以想沿着荷塘去寻找一点宁静。况且,朱自清是文学教授,《给亡妇》一文,也反映出他的妻子是个家庭主妇,只管带孩子的。她是不理解丈夫的苦闷的。

学生一(继续发言):你这样说呢,的确有道理,但我更认为这是作者在用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段表现他自己内心的孤独。大家再看看文章结尾,“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经熟睡好久了”,这里也写到妻子。两处都没有写到夫妻二人的对话与交流,似乎只是顺带了一笔,但已更深层次地暗示了作者的孤独,整个过程作者一个人神游,而妻子却不在自己的世界里。

教师:相当原创的理解哦,同学们。大家想想此处是什么手法呢?我们还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一(继续发言):反衬。李清照的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晚年孤寂,在诗中表面写丫鬟不理解自己,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愁闷。

学生四:还有选修课文《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表面上写童子无言以对,只有打瞌睡。其实是借无言的童子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悲凉,用意本身不是为写童子如何如何。

教师:我明白了,《荷塘月色》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并非要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这是借妻子的状态,来写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无法排解。

学生能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跳出散文鉴赏的常规格子,发现 “妻子”这个闲笔,去思考散文中的“非主角”,我认为是难得的创新思维。这段交流虽然让我的教学预设暂时搁置了,但经此一顿,却让我不得不欣赏学生思维的美,这种对“非主角”意义的思考,也让笔者获得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非主角同样值得关注。《氓》中相比于“桑叶”这个意象,“淇”这个“非主角”不应被忽视。诗中四次写到淇水,淇水的深刻意义在于:作为主人公感情变化的一个见证,更是女主人公命运变迁的一个见证。可是,许多课堂把淇水忽略了。

二、《囚绿记》中的“窗子”

《囚绿记》中有多处写窗,但很少有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窗”这个“非主角”上,大多引导学生围绕“绿”的特点展开思考。借“绿”来抒情,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但“窗子”这个非主角对于主旨的呈现又起什么作用呢?

以下是学生探索的结果:

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开头结尾都写“窗子”,把窗和绿结合在一起。开头写因为窗子而看见绿,结尾写怀念圆窗和绿,首尾圆合,前后照应,并引出后面的放绿、怀绿等环节。

二是情感表达的作用,文章开头写窗子破碎,而作者却因绿而选择这个房间,足以表达作者对绿的渴望与喜爱。

三是起象征的作用,文中写囚绿于窗中,而绿却固执地往外长,永不屈服于窗内的黑暗。窗,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约束中华民族自由的东西。窗是本文不可忽视的意象,与绿一样,可以椭探究主旨。

学生在这篇散文阅读中,在笔者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再读文本,对“窗”这个意象有了新的认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思考和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从不同意象去探究散文主旨的能力。学生对一个“非主角”意象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解读散文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思维宽度。

第9篇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征就是将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思想寄予字里行间,写作内容深入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表达了作者独到的思想与感受。其写作方法或逻辑严密、或形象生动、或气势磅礴,为历代学子千万遍的学习诵读。

二、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经验对中学作文的指导意义

1.引导学生能因意、因情进行写作。先秦诸子散文能在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是因其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写作取向,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与思想的空间,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写作内容的充实与生动。

2.作文不能空洞无意,应深度反映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的变革,先秦诸子通过游历、交流及观察对社会、历史、人生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通过文字对这些现象进行形象表述,从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因此教学中应将学生视野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并讨论,进而使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3.作文教学中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先秦诸子将个人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思想、观念、见解都融入到散文写作中,才能使得其文如此意蕴丰厚生动特别。因此在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

三、现阶段初中生写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学生写作仍然是滥于模仿,创新意识不明显,情感苍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写作内容偏离真实生活,导致内容空洞。学生远离生活必然就不能对事情或人物有深刻认识与感悟,在写作时也就只能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了。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结果,学生感悟及思想道德培养不够明显,长期下来使得学生对生活难以产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也就没有“情”“感”之说,没有了情感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第三,对写作认识存在偏差。良好的写作水平需要长期积累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作文写作不是教方法技巧、也不是传授写作语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有创意的思想与见解,才能使作文生动、丰富形象。

四、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个性

要作文,先做人。要写出思想境界高、思想内容丰富的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学做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教师通过对先秦诸子及其文章的学习研究和对学生传授,培养学生忧患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去思考、观察社会的能力;继承并发扬先秦诸子的优良的节操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学习先秦诸子那种爱憎分明的情感,只有做到爱憎分明,文章才能生动,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注重传授先秦诸子独特的人格力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只有有个性才能有创新;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先秦诸子敢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勤奋勇敢的品质,同时通过实践还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及情感。

2.拓宽写作视野,将写作课堂引向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更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授的就是社会与生活。写作源于生活,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写作与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深刻认识语文与写作的社会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户外实践,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将社会生活话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第三,将写作课堂引向生活,不能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激发写作灵感,丰富思想情感。

3.训练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并发展学生写作能力

良好写作思维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先秦诸子几乎是在变动不堪的社会中激发出对人和事强烈、真实的感受,从而完成“言由心生”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放开思想的翅膀进行写作,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对生活进行思考,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通过作文释放自己的情感,如此才能写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作文。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运用求异思想拓宽写作思维,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好些作品都含有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这种想象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写作手法也丰富多样,《论语》多以格言式的语句表达哲理,《孟子》善用巧喻明理,欲擒故纵等,《庄子》则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新奇的想象等等。

4.积累生活感悟和素材,丰富学生涵养。

第10篇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 情境中。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 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 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 “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 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 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 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情感诵读,体验思想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饱含感彩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成功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感。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在讲授《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 ,首先我播放了伴着低沉音乐的朗读带,在听读的同时让学生认真感受史铁生的不幸命运,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很丰富的情感世界。尤其是讲到母亲,史铁生用明净细腻的文字把母亲对他的爱写得淋漓尽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无言地帮儿子坐上轮椅,又目送他远去,还因为不放心而经常去园中寻找他,但母亲最终在四十九岁时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物是人非,斯人不再!母亲的离去让史铁生在刹那间理解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这理解是不是来得晚了些?要不然怎么会有他字里行间的痛彻肺腑?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联系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然后我又一次播放了朗读带,同学们都是满含泪水地在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借此机会我教育他们从现在开始,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缘分,要好好地生活学习。……看着同学们动情地阅读,紧蹙眉头书写的情景,我很欣慰。至少,结合这篇课文我所进行的情感教育是成功的。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创设情景;鉴赏语言;配乐朗诵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归属。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呢?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分析其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外,还应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词语、配乐朗读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一段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是课堂教学的“定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要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蕴藏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 鉴赏语言,拓展审美联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就需要逐词品析、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该段重点是河塘的月色,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光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则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进入梦境一般。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了听觉上的美的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3 配乐朗诵,提升审美情操

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赏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直叩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预先剪辑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该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闭目用心聆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来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当学生聆听完教师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后,为了保持和强化这一审美体验,立即让学生参与进来,伴随优美的旋律,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朗诵表演。这一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第12篇

[关键词]美育理念高中语文古代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5

美育不单是审美教育,美育是结合了多种美学元素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对学生可以起到整体性教育作用。美育的实质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将学生的智商发展与情商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美育作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导航,注重个体性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美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以言简意丰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追求散文的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存在两种重要文体:散文与诗歌。其中,古代散文主要是以简单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往往会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简洁有力、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古代散文大部分选用了名家的代表作,如《稚子候门》《松菊犹存》《僮仆欢迎》等,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语言的简洁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另外,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启示:由于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说话嗦、词不达意的人,这类人语句条理不清,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古代散文这种“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追求散文的语言美,抓住说话重点,并通过简单的话,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在生活实际中表现出来,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以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充实写作技巧

古代散文中,作者为了丰富作品内容,增添文章色彩,往往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方面可以为文章润色,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往往能够凸显所描绘事物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掌握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可以使句子对仗工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比喻、排比、夸张等,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场景和事物,有利于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通过深入研究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

三、以真情实意的情感特点,带领学生体会和追求情感美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古代散文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不同的审美观点。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灵活转换,带领学生体验和追求情感美。抒情类古代散文,拥有极其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思想,而作者通过描述场景或事物的方式,向读者传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并没有直接抒发自身情感,而是通过描述场景的方式,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散文时,从作品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内容中,深入了解文章背后所表达的真情实意,从而学习其高尚品质,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四、以丰富多彩的散文体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