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0:5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段时期我工作特别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单位离幼儿园很近,幼儿园放学早,爸爸接了她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她带回单位再呆1个小时才回家。
他办公室几个人当时都30岁左右,大家处得很好,也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有两个同事很喜欢和圆圆说话,但他们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说话,总是把她当个小动物一样捉弄。比如装出很凶恶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笑起来;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圆圆喊他们“爷爷”,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爷爷,逗得办公室的人都笑起来。我可以想象,当时圆圆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有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后来他们又让圆圆叫“爷爷”,圆圆不叫,他们就假装生气了,说你这个孩子不懂礼貌,弄得圆圆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欢别人那样逗圆圆玩,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开玩笑,也许是因为对同事不好意思,就没去强行制止他们。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讲给我听。结果过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圆圆和外人打交道时流露出不自信,说话时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经常是想说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犹疑躲闪,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这让我有点着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症结,就反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她多和别人打交道,培养她的自信。
有一天,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我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问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释说,他下班前到院长那里开个会,会议比原定时间稍长些,到下班了还没结束。那个张姓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们经常捉弄孩子。
我当时很生气,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先生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圆圆带来什么影响,觉得我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后来多次和他谈到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来,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了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她爸爸终于意识到这事对圆圆的影响,也非常懊悔。后来我尽量去接孩子,真的“剥夺”了先生接孩子的权利,主要是我不想让圆圆再见到她爸爸单位那两个人,不想唤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这个问题了,偶尔因为我实在忙顾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单位,也绝不允许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宁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当然,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妈妈洗完一块床单晾起后,顺便和她两岁的小儿子玩一种叫“吒儿”的游戏。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互相看不见,然后每喊一声“吒儿”,俩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接下来的“吒儿”还是从左边探头。以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吒儿”上了,孩子为自己的成就感兴奋不已。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想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这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之类的动作,或者看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2009年1月,教育专家尹建莉16年来的教子手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出书就连续5个月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上市仅半年就销售50万册,许多妈妈甚至以“手抄本”的形式争相传阅。
尹建莉从教多年,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圆圆品学兼优,在2007年参加高考时,年仅16岁的圆圆以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秀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每个好孩子都是有出处的。作为妈妈,尹建莉认为,女儿圆圆并非“神童”,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自己作为母亲,做到了面对孩子时“有心”,教育孩子时“无痕”,只要把握了这个要诀,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无为而治,
“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在我们周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主要以管教为主。他们往往把对自己的管理,套用在孩子身上,孩子所体会到的只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
尹建莉从不管教孩子,从不会对圆圆说:“到点了,该去写作业了。”“你今天必须要穿外套。”这样的管教方法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表现,对孩子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正常生长秩序会被打乱,反而不利于好习惯的形成。
但“不管”其实是件比“管”更难做到的事。圆圆上一年级时,像任何一个孩子一样,也会因为贪玩而常常忘写作业。一开始,尹建莉也时常提醒圆圆要去做作业,但很快圆圆就被自己搞乱了。于是尹建莉就和丈夫商量好,不再管圆圆写作业的事,要培养她自己写作业的责任意识。
有一天,圆圆放学回家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等到躺到床上了才想起还没有做作业。孩子没写作业,尹建莉早就看在眼里,但她故意不去提醒,因为她知道,这是个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机会。尹建莉虽然心里很着急,但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让圆圆自己选择:“你可以现在不睡觉去写作业,也可以明天早点起来去写,或者干脆不写了。”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圆圆知道不写作业肯定不行,于是就老老实实地从床上爬起来去写作业。尹建莉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大约写了半小时后,圆圆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
尹建莉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们给予孩子的是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批评;允许孩子做错事,让孩子自己体会作业是自己的事,不能依赖父母的提醒,父母也不会陪着她写作业。
从那以后,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圆圆一直都很自觉,尹建莉再没操心过。
很多父母甘愿放下自己的工作去陪孩子做作业,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促:“快去写作业。”孩子就会带着负罪感去写。
尹建莉认为,家长为孩子规定写作业时间,监督孩子写作业或陪孩子写作业等“教育方法”,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在给他制造麻烦。在陪伴和监督下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而不是内心的。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孩子是不喜欢“监工”的,虽然他表面会暂时屈从,但内心绝不会听父母的话。只有“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不陪”其实是在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不仅如此,尹建莉的“不管”还有点“过分”,比如从不检查圆圆的作业、不看圆圆的考试分数、不给圆圆报辅导班、也不给圆圆买课外辅导教材。尹建莉说:“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做的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对知识的好奇心,寻找答案的兴趣,平和的学习心态等等。”
在培养圆圆的学习兴趣上,尹建莉让她从二年级起就读金庸的小说,“因为武侠小说悬念迭起,很容易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金庸的小说文字工整,对圆圆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
就这样,圆圆到四年级时,就已经读完了金庸的14本小说,好处在圆圆刚刚写作文时就体现出来了,圆圆的作文基本没有病句和错别字。尹建莉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圆圆阅读古诗和名著,以及英文小说。大量阅读使圆圆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高考时考出了140分的高分。
尹建莉表面上“不管”孩子,其实她非常用心,奉行的是“无为而治”。她给孩子设立了“记功簿”,给孩子以精神鼓励,在学习方面则只是注意用学习过程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她反对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认为那样会使孩子的学习动机不纯,反而扰乱了孩子的学习心理。
惩罚你,
不让你写作业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但其实孩子天生并不反感写作业,之所以后来不喜欢,是因为家长把孩子写作业的胃口给弄坏了。“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这是尹建莉提出的对付被弄坏的学习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有一阵子,圆圆写作业很不认真,爸爸见了,急得撕掉了不认真的部分,要求圆圆重写。圆圆有抵触情绪,摆出一副就是不想写的样子。尹建莉见了,赶紧从爸爸手中抢过作业本,平静地对圆圆说:“如果你觉得写作业不好,那以后就不用写作业了。”
圆圆起先觉得很开心,可转念一想,不写作业的话明天肯定会挨老师骂,就想把作业本抢过来。尹建莉说:“既然你写作业那么不认真,那我就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了。”圆圆急得想哭,一边抢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然后就备感珍惜地写作业去了。
惩罚性质的罚抄几遍作业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在调动孩子写作业热情上,尹建莉认为可以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写作业的热情,而不要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想让孩子喜欢或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圆圆也经常丢三落四,犯一些低级错误,尹建莉对此从不直接批评孩子,这时候,会开玩笑地说“你像牛顿一样”,把一件本该生气的事以玩笑的形式化解了。这让圆圆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又不损伤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她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语,孩子比较爱听。
尹建莉认为,欣赏孩子不只赞赏他的优点,更体现在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像牛顿。
尹建莉还做了一件让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帮圆圆做作业,而且一帮就是两年。在写作业上,圆圆一直比较自觉,可有一阵子,圆圆总是抱怨:“一个生字干吗要写三行啊!作业太多了!”
尹建莉就问圆圆:“这些生字你都会了吗?”经过测试,圆圆确实都会了。于是尹建莉就提议:“那好,只要你会的生字就不需要再抄写了,其他的,妈妈帮你写。”圆圆一听兴奋地同意了。从那以后,尹建莉经常帮圆圆写作业,每次哪些由圆圆自己写,哪些由妈妈写,都由圆圆来判断。
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些另类,但尹建莉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替孩子写作业能给孩子省下不少时间,而且稳定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利大于弊。于是,每次尹建莉一笔一画模仿圆圆的笔迹写作业的时候,圆圆就在一边看课外书。
别太刻苦,
幸福地参加高考
在圆圆升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因工作调动从烟台搬家到北京。为了省下高昂的借读费,尹建莉决定让圆圆跳级,直接读初一。
从小到大,圆圆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上了中学后,圆圆有些偏科,数学成绩老是拉分。于是,尹建莉买来习题集,向圆圆提议:“妈妈是学文科的,数学也总是学不好,那我们一起来做题,把数学成绩提上去。”
母女俩开始每天晚上在一起做题,尹建莉总是故意“输”给女儿。当圆圆率先做对了,尹建莉就要求圆圆给自己讲解习题;要是遇到两人都不会做的题目时,就一起请教爸爸。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改变了圆圆偏科的问题。
由于之前已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在尹建莉看来,这3年拼的就是刻苦和毅力。
圆圆读高二时,有一次,尹建莉的朋友来家里做客,那个朋友的儿子正在读高三。朋友就问圆圆:“你将来要读哪所大学呀?”圆圆回答:“还没有想过。”
那个朋友就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们是非清华不考的。”朋友儿子当时显得很紧张。一年后,那个孩子没考上清华,但也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所以他很不自信,感觉对不起父母。
那个孩子显然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意愿,是件“苦差事”。尹建莉开始反思:“家长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神和行为告诉她,学习是件不苦的事。” 家长要想让孩子勤奋学习,恰是不能强化“苦”,而是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中感到苦闷。
从那时起,尹建莉从没在女儿面前提出“要用功学习”、“你一定要考哪所大学”之类的话。“这些完全是废话,一个高中生已经完全懂事了,学习也变得很主动。此时,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敦促孩子学习,而是为孩子减负。”
圆圆高三一模时,跟妈妈说:“我这两天紧张得有点睡不着。”尹建莉心里其实很担心,但嘴上却说:“妈妈上网时,看到有些高考状元也会失眠,人家失眠三天,照样考了个高考状元,所以失眠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明天早上妈妈给你冲一杯浓浓的咖啡。”那晚,圆圆背着书就睡着了。
高考那几天,尹建莉家周围的工地仍在施工,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总是尽力帮孩子消除噪声。尹建莉却觉得无所谓,她一直都在培养圆圆的抗干扰能力,她觉得孩子要“学习不怕吵”、“睡觉不怕吵”,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而是应该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噪声,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嚣,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上小学时,尹建莉甚至让圆圆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圆圆做作业时,夫妻俩也不会刻意把电视声音调低。所以,在高考那几天,虽然施工噪声一直不断,但尹建莉和丈夫一直都心平气和,从没表现出对噪声的焦虑。
等圆圆高考完,尹建莉才小心翼翼地问女儿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干扰,圆圆的回答出乎意料:“好像声音是挺大的,但没顾得上在意。”还反问:“妈妈,高考我一点都不紧张,是不是不正常啊?”
家长要给孩子“奶”,
也要给“蜜”
许多读者读完尹建莉的书后这样感慨:我原来觉得自己孩子不够好,但读了你的书后,我认识到是自己做错了。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尹建莉把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比喻成“奶”和“蜜”,奶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而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大多数母亲都能给孩子“奶”,但只有少部分母亲能给孩子“蜜”。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很多父母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但往往夫妻关系处理得不好,使得家庭充满了火药味,孩子自然不能健康成长。而在圆圆看来,自己家比五星级宾馆还要好,因为圆圆在家里得到的是爱、亲密、尊重和自由。
尹建莉和丈夫也会有小矛盾,但夫妻之间从不当着圆圆的面争吵,而且就事论事。即使有时躲不过去了,尹建莉也会要求圆圆来“断案”,常常吵过就忘,不让压抑的气氛笼罩在家里。
多年来,“提意见会”的游戏也一直在家里保持着。饭后,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互相给对方提出意见,并给予纠正。这让圆圆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
2007年6月,圆圆“幸福地参加了高考”,并以674分的高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在个性品格方面,圆圆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教育,是人性的领域。恰如马克思・范梅南曾经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国内学者叶澜也曾直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这些无不在向我们诠释着,无论父母、幼儿教师,还是幼儿园管理人员,都不可忘记教育的本质是完整意义人的构建,不是束缚,不是成绩,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特别是面对幼儿园孩子,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尽管其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但他(她)仍是完全的个人,有其自身的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
幼儿在幼儿园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甚至被其他小伙伴冷落,孩子的自尊心在同伴活动中受到挫伤。面对这样的状况,幼儿可以寻求帮助和依托的两大港湾――父母和教师也未能给他带来温暖,而更多的是孩子看来的居高临下冷酷的“批评”“思想教育”,更甚至是父亲的一顿批。然而,这更昭显了父母、学校(幼儿园)在呵护、关爱、理解孩子方面的疏忽与断链。这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家园合作问题带来了最为现实的思考。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借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从某种程度上更可以理解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诉说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最重要性。其中,特别是面对孩子害怕、焦虑的情绪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接纳鼓励还是批评指责,对孩子自身情绪的释放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其与同伴等的社会往。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的需求与想法。其次,父母和教师积极取得联系,主动了解孩子与班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参与活动以及学习等多方面的表现,理性分析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而不是冒然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强加干涉管制。
2.幼儿教师是孩子第二任父母。诚然,幼儿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而且孩子在这一阶段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生命本身的关怀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让教师一味地表扬孩子,而是说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意愿与需求的机会,真正理解孩子,而后关于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回应。
因此,在孩子犯错误之后,教师不可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就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谴责。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孩子做出这样的错误,是不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失职”,自己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关注是否足够等等。其次,应与孩子平等地聊一聊,给予孩子一定的爱与尊重,应先取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等了解了之后,一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自己以后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以杜绝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父母“孩子一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等原因,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教师密切关注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孩子充足的关心,不要过分指责批评孩子”。
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任何一方。家园双方需要做的是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摆脱这种情绪。家园的有效合作,需要双方积极主动。因此,除了常规的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等,面对有特别需求的“问题孩子”,更需要双方及时采取电话联系,或者教师家访,或者家长主动到幼儿园了解情况,然后致力分析总结造成孩子“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杜绝再发生,教师家长应在哪方面进行合作和加强等,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园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激发兴趣;家校合作;呵护;引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就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可以为之付出所有的心力去完成而不会觉得苦,这股兴趣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无限的力量。李开复博士在其《照亮年轻的路》中也这样说过:“兴趣有多大,天赋就有多大!很多优秀的人都是没有天赋的,他们之所以成就斐然,是因为他们的兴趣。”
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而对于学生,则更是如此!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充满智慧和幻想,他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未来!而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肩负着教育民族未来的重担,责任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面对如今教育现状,我们却又不得不感慨,兴趣的培养是我们教育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兴趣本天成!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其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曾说过:兴趣是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的东西!呱呱坠地的宝宝最感兴趣的是吃饱睡好;咿呀学语的娃娃感兴趣的东西就多了:吃的,喝的,玩的,一粒石子,一片落叶……娃娃慢慢长大,感兴趣的东西也开始改变:一本书翻来覆去,有模有样,河里抓鱼,林中爬树……带着对未知的向往,孩子们开始探索世界;入学了,可以说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背着书包,早早来到学校,在课堂坐得笔直,小手举得高高……
可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孩子学习兴趣就没有了呢?现在“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的现象在每个学校都有,从小学到初高中,屡见不鲜。是老师的讲课不精彩,引不起他的兴趣吗?还是学习任务过重,太累呢?可能这两个原因都存在,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我们的课堂有新授课,有习题课,就现状来讲,老师可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但很难说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结合趣味性,那么在上这样课的时候,学生就提不起兴趣了,责任在老师吗?我认为不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的学习兴趣的养成已经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必须由家长、老师双方共同去完成,这样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长久,才有可能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而激发引导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我认为不仅仅是手段那么简单。下面我就激发引导学生养成学习的兴趣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学习兴趣养成,需要家长小心呵护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后天的培养。以语文阅读为例,每个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是爱读书的,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小娃娃拿着书一本正经地翻着,哪怕有时候书拿倒了,小嘴里也常常念念有词,也总是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故事内容总是那么容易就引起他们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可是为什么长大了,孩子们却变了,很多孩子不爱阅读,也不爱语文课,觉得这是一件无比厌烦的事情呢?我觉得这和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和家长也是分不开的。
我曾经亲眼看到这样一幕:在本市的某一个电玩城,有很多大人小孩甚至还有长者在里面玩,打球的、赛车的等等,项目不错,大家玩得都很开心。我注意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位约摸6岁左右的男孩儿在里面玩,玩的是一种类似于打地鼠升级版之类的游戏,这种游戏训练的是孩子手眼协调能力,这个孩子一开始打得挺有兴趣,有的打到了,有的没打到,成功和失败让孩子的心情忽高忽低,反而兴趣盎然起来。可旁边的妈妈却按捺不住了,孩子边玩她在旁边边指导、提醒,告诉孩子手应该怎样,眼睛应该怎么看等等,弄得孩子简单的玩耍变得一下子紧张起来,游戏结束,孩子不想选择这一项了,选择另外一项,可妈妈在旁边不同意了,倒也没有继续要求孩子还玩打地鼠,却“指导”孩子选择了一项在妈妈看来有助于学习的游戏类型,孩子没有了选择的自由,知道这个游戏不是游戏,而是学习的附属品,微妙间,妈妈就把“学习”和“游戏”对立了。如果再多几次这样的事情发生,试问这个男孩儿还能对学习很感兴趣吗?学习是什么,在他看来学习是他在玩得兴趣盎然的时候跳出来阻碍他的东西。我很想说,教之无痕,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孩子天生的学习欲望却被一些功利的语言扼杀了。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二、学习兴趣养成,需要老师用心引导
孩子入学了,背上书包来到学校,老师怎样去激发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呢?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是每一位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怎样才能做到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并努力诠释着这个角色:
1.尊重孩子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个性、接受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极大尊重孩子,不随意批评,更不能辱骂讽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更应慎用这种影响力。
2.赏识教育很重要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在学科学习上,我们对学生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多赏识孩子,哪怕他的学习成绩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我们也总可以找到赏识的理由。
3.创设多样化环境使学生的兴趣持久
学生正处于不断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新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很容易对一些东西失去兴趣。如果我们教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总是那样单调、就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从而失去兴趣。
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呵护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护,获得引导,学生乐学,我认为这就是教育上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开复.照亮年轻的路.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不仅能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还能激活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
去年我当了二(1)班的班主任,我觉得班主任这个责任太重大了,不仅意味着你要关心好孩子们的安全,负责起孩子们的管理,最难的是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善良,真正,富有爱心,品德高尚。最后我想到了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我还记得以前毕业的邵自豪,他是一个非常不爱学习的孩子,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经常不做作业,还经常欺负同学,连女同学都要欺负。我在和他妈妈的交流时经常告诉他妈妈要给他买一些课外书籍,让他多读一些好书,来改善他的学习态度,提高他的品德修养。但他妈妈总是说他从小就不爱看书,只爱玩电脑游戏。就像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所说的:孩子在低年级,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导致这种不同的就是课外阅读。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知识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的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就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我所教过的一些高年级的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证明了尹建莉的这种观点。我决定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让我们的班级洋溢着书香。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的。
一、习惯培养是重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8到14岁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学习的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利用班级图书角展开了孩子们的阅读之旅。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孩子,尤其是一些调皮的男孩子,中午总在外面追追打打的,就是不爱看书。我就经常把他们赶进教室去看书。并规定孩子们要把图书角的每本书都看过一遍。刚开始一些孩子读书没兴趣,是因为读得太少。当他们打开了一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窗,展示在孩子们面前一个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孩子们读书的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慢慢培养起来了,读书的动力也在读书的乐趣中获得了。现在班里很多孩子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爱好,视为自己的乐趣。
二、家校配合是动力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光靠学校是不够的,老师和家长要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习惯与书为伴,让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逛书店、图书馆,多买一些好书。同时在节日和孩子的生日也可以买一些好书送给他们。二年级的孩子识字还不是太多,父母可以每天为孩子朗读一些没有拼音的书籍。如何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是家长最烦恼的地方,我为家长们印了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为孩子们推荐的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读书书目发给了家长。为了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我为家长印了尹建莉的《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和《修得一支生花笔》两篇文章。并建议家长们读一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来在年级QQ群里,看到家长们在聊要买哪些书,我想我的功夫并没有白费。
三、教师指导是关键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是的,书籍犹如灯塔,指引人们航行的方向。面对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特点是:认识的字不多,但是好奇心强。如何根据这个特点指导他们迈入阅读的世界呢?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时老师就要好好地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我从窦桂梅老师为孩子们推荐的小学低,中年级的书目为孩子们挑选了《父与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爱心树》,《兔子坡》,《昆虫记》,《小王子》等二十几本书,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孩子们阅读。尽管这样,可还有些男孩不爱阅读,于是我就把孩子们的儿童读物看一遍,然后利用晨会课和孩子们谈谈看了某一本书的感受,每次讲完一本书,一下课,原来不爱看书的男孩子也会去争着拿这本书来读一读。我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引导他们初尝阅读的快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阅读”的窗户。去年圣诞节,我在网上买了一套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本,作为圣诞礼物。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书香环境。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所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平庸,走向高尚。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越来越紧。读到秦文君这段话,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带领孩子们及早推开了这扇文学之窗,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虎妈”余波未尽,“狼爸”烽烟又起。记得虎妈最热的时候,连摇滚歌手左小祖咒都把虎妈上《Time》的新闻转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当时即将做爸爸的左小大概也是在暗自思量,将来自己要不要做个“虎爸”?
对于打孩子这个话题,已经有坚定的观点――不能打!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每当有记者问起相关的问题,她都要重复一遍自己的看法: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你会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吗?所以当媒体一再渲染“虎妈”、“狼爸”的棍棒教育,尹建莉甚至开始质疑媒体的报道动机。
媒体这样说,让那些管住自己双手的父母又开始跃跃欲试――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很多父母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既然有“虎妈”、“狼爸”那么“成功”的例子,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身边不乏被打成“材”的例子。我有个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的朋友,高中开始接受学校老师的“殴打训练”,开学第一天,当学生们还没有从假期的松散里彻底适应过来的时候,老师课讲到一半开始检查学生们记的笔记,几乎没有人按照老师的规定记录,于是挨个吃耳光,一个女生被老师的一个巴掌从座位上打飞到走廊,可见耳光的力度,这还是出自一个已经怀孕七个月的女老师,其他老师的巴掌该有多力道就不用多说了。这种“教育”不是个别的,到下课时班里还有二十多个人没排上挨打的号。
我这位朋友和他的同学们,就这样被老师“打”进了全国重点。
如今说起来,他们都挺感谢老师,觉得没有老师的“打”,自己上不了大学。可是除了上大学,挨打的经历还给了他们另外的一些影响,诸如有自己要求的时候基本没有勇气提出来,哪怕是毕业多年之后的今天,哪怕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老师,而是自己的同事或者领导⋯⋯
其实说到挨打,有个例子再典型不过,那就是药家鑫,这孩子如果没有杀人,大概可以算作是成功教子典范了。可是被“打”既是他钢琴考级进入大学的“法宝”,也终究害死了他。父母用“打”发泄掉了自己的怒气,孩子的怒气没有地方释放,一旦爆发,就是自毁式的。
好吧,“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只凭小编我的这么几句唠叨,可能还是让您觉得不服,觉得“不打不成器”,那么不妨看看我们的这个专题,也许您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您好!
我是您的一位热心读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一直有个很头疼的问题,想向您求教解决的方法。
我的儿子从小“哭点”特别低。后来上幼儿园了,也没什么改变,遇到事情,还是容易眼圈红。尤其是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还没批评,他就哭上了,爱哭如故。我问他为什么那么爱哭,他说有时候其实想控制住,但是控制不住。
我该怎么帮孩子改掉这个爱哭的毛病啊?
孩子妈
孩子妈:
你好!
你说孩子的哭点特别低,根据这个现象,我可以肯定,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以来是有挺大的委屈感的,而且可能他的内心比较脆弱。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当然和先天的气质有关系,但是我确信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孩子经常被评价――尤其是被负面评价得太多了,自我认同感特别低。自我认同感特别低的孩子容易有挫败感,而过强的挫败感,就会导致孩子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想哭。
怎么解决这个孩子爱哭的问题呢?我觉得以后你就一个态度,就是孩子想哭就哭,千万不要制止孩子哭,没关系的,他哭点低就低吧,这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其他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小问题、小毛病上,做家长的应该减少指点,尤其要减少负面评价。比如说在吃饭过程中,孩子吃得慢了,家长就不停地提示“快点吃,快点吃,你怎么总是吃得这么慢”!还有,睡觉时为什么还不按时上床睡觉呀?刷牙时候怎么不好好刷牙呀?这些都是负面评价,如果总是让孩子生活在负面评价里,他的“哭点”很难高起来,你要在这些细节上,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不过都是些小事情而已,不值得被批评,更不值得一哭。
中青年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培训自我鉴定
这是一次难得的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非常有幸我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虽然培训结束了,但留在我心底的震撼却是永恒。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培训期间的表现,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严格要求,身心到位
在开班典礼上,各位领导给我们提出希望和要求: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身心到位。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保证学习时间和效率。学习期间正值我的一堂阅读指导课录相,怎样保证培训与上课不冲突呢?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开班的前一天在学校试上,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认真修改教案课件试讲,最后在5月20日上午回学校录相。耽误了重庆巴中李永红老师的讲座,我深深遗憾,于是认真观看他讲座的课件,认真抄写笔记。学习期间正值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我将资料抱回家,利用每天晚上休息时间完成。培训期间的多少个晚上,我都是十一二点钟才睡觉,有时甚至是一两点钟才休息,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每天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传递着正能量,我找到了久违的累并快乐着的感觉!
二、反思自己,总结提升
这次培训一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让我领略了教育前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明确了我的方向。第二阶段的考察学习让我从实践层面领悟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谛。第三阶段的拓展培训,挑战了我的极限,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能力,荡涤了我的灵魂。
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提升。以前,我们总是抱怨着我们的生活:觉得我们今天总在重复昨天的生活,明天又在重复今天的生活,好像我们的生活总是过着一天的日子。通过学习,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习惯庸俗地重复,并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专家的讲课只是一个引子,他们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听到龚春燕院长的两个习惯:无论再忙都坚持阅读,坚持写日记,让我想起了的“无一日不读书”,闫学老师的“优秀是读出来的”。虽然我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书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妈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但是接触教育管理类的书籍确实太少了。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加强阅读学习,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开阔自己的学识眼界,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
三、努力实践,加强协作
培训中,我一直记着重庆巴中郭洪校长的一句话:“戴着镣铐跳舞!”诚然,我们的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怎样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戴着镣铐跳好舞,如何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保护好孩子们,让他们学会为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仍是我们作为管理者应当努力践行的。
此次培训,感受最深的就是团队的力量。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集体。反思我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多的是“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团队协作过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跟踪调查与激励机制,效果平平。教育系统人才济济,没有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整个教育的悲哀!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做好上传下达,争取领导支持是我今后工作改进的重点。
这次培训,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让我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我将努力吸收内化学习所得,加强研究,努力践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
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
及咨询工作。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说,女性天生都是有母爱的。不过也有些女性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不知道怎样去爱。这大多和她们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她们在小的时候可能曾有比较不幸的童年,受到过精神虐待。于是她会把自己经历过的行为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很多人并不想这样,但却无能为力。然而,做妈妈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不断让自己完整,让自己好妈妈的部分显现出来。
“父母的时间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
马慧敏 大女儿8岁,二儿子5岁半,小儿子8个月,
香港维多利亚幼儿园家长教师会副会长
大约在三四年前,我还是一位职业女性,每天上班,五六点才下班。这几年,我放了很多时间在孩子们身上,也不是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和他们多在一起生活。他们问我很多问题;我看见他们做了一件事情,或者看见别人做了一件事情,都有机会跟他们分析这件事;或者跟他们一起去体验。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长大的经验。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家庭允许我把那么多时间投资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大家希望把一件东西投资给孩子,一定不是金钱,或者是礼物,其实,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善待自己,其实每位妈妈都是公主。”
蒋佩蓉 大儿子19岁,二儿子17岁,小儿子11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
商务礼仪和儿童礼仪培训专家
不要得罪自己
刚当妈妈的时候我也手足无措,焦头烂额。但其实,孩子能有的成绩超乎我们的想象。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她喂奶的时候,累得不行,结果把孩子掉在了地上。即使这样的状态,孩子还是可以活很好。所以无论你犯怎样的大错,只要用心了,肯定会做得很好。虽然说不用太焦虑眼前的细节,但我们中国人大多会有一种超大的内体系倾向。那就是,我们很容易得罪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错,我们都会很内疚自责,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敌人。要是妈妈时刻焦虑,时刻内伤,那么孩子也会被这种情绪传染到。
做公主,不做直升机妈妈
直升机妈妈指的是那种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问题,都立刻赶赴现场,并且指导个没完的妈妈。美国有研究显示,学历比较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都比较弱。因为妈妈太能干了!所以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会不够自信。所以我觉得,女人在外越有成就,能力越强,越要学习在家里弱化自己。让自己做公主多好!
我的性格比较温顺,但我也会刻意地让孩子们来帮我。比如出去购物,我一定要控制,不拿任何东西。你瞧,这次出远门,60多千克的东西都是男士们负责的,而我只要拿好自己的小皮包就可以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也明白了扛重是男人的责任。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们要制造机会让孩子们能够帮助我们,况且孩子能帮妈妈做事情,他们自己也会很高兴。刚开始很难,我也有“拯救者”的欲望,但我坚持了一段时间,现在就会比较轻松。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抱怨:“他们这些人根本没有用!”其实,没用的人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妈妈团队很重要
每当有苦恼需要发泄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互助的团队,那就会好很多。因为缘分,我们有一个妈妈团。每个礼拜我们都会聚在一起聊聊天,玩一玩。有时候会有主题,有时候也会比较随意。因为我们都是职业人士,所以各种背景的朋友都可以聊自己的专业。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共同面对问题。我记得有一个心理学教授,她的儿子便秘,7天都没有大便,她不敢跟婆婆或者妈妈讲,怕她们觉得她是坏妈妈。我们都很着急,帮她去找资料,医生成员也纷纷出意见。等到下个礼拜,得知她儿子大便了的消息时,我们都为她高兴。我们的团队有相同的价值观,互相保密、聆听,支持不指责,充满正能量。
“处理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阴丽萍 儿子7岁,CCTV编导
孩子刚出生时,我曾经在冰箱上贴了一张条子:我要做个70分的妈妈。如今孩子7岁了,我越来越意识到,生了孩子只是我们作为母亲的一个小小开始,当妈妈是一个不断修炼、充盈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我们有时生气、悲伤、害怕、孤独、感觉不到爱、不自信,这个“内在小孩”模式控制了我们很久,何时发作似乎也不由我们决定,面对它我们常常感到无力。然而我们还是要感谢它,爱它,它代表我们的成长历史,它需要我们肯定它,然后携起它一起前行。我想,如果能够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好自己内在小孩的好父母,就能放下焦虑、从容自在了。这样才有能量滋养自己、滋养孩子。
“不要忘了做父母的本能。”
胡萍 儿子20岁,独立研究人
每个动物都有爱自己孩子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当然,这种爱的理念和方式可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我现在才发现,其实本能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的心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感觉到他不舒服,这就是本能,并不是从理论中能够学来的。当我感觉到我这样做使得他很痛苦,就得去想一下他的痛苦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还是我没错,他该受这个痛苦?在反思的过程中,本能又会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但本能是不可以丢弃的重要元素。
“法国妈妈说她们什么也没做。”
Pamela Druckerman
美国人,3个孩子的妈妈,现居住在巴黎
专栏作家,曾任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
为什么法国孩子不乱扔食物?为什么法国父母从不训斥孩子?那围绕在法国家庭搞得不可见的文明力量究竟是什么?大多数法国妈妈都号称她们什么也没有做。那种我暂时看不见的无招胜有招的魔力,激发了我的母性和身为记者的好奇心。在一番探险之后,我发现,想要拥有自己的教养风格,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论,需要的只是观察“孩子究竟是什么”的不同视角。
“我不是万能妈妈,但我可以和宝宝一起成长。”
李少林 儿子5岁,《贝瓦淘奇包》主编
主动尝试各种方法
有了兜兜以后,我一直是带孩子的主力。在月子里我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我是孩子的妈妈,这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但后来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我始终相信,我是最了解我的宝宝的,只要用心,我一定可以找出适合自己宝宝的办法。
尊重不是选择那么简单
我常常看到育儿书里说要“尊重”孩子,我也特别认同这个观点。但尊重是什么?让孩子自己选择去哪里吃饭?弹不弹琴?我总觉得,尊重并不是选择那么简单。
友好的环境布置
把家里的环境布置得更安全,把宝宝的用品收拾在他够得到的地方,为他准备自己的书架、玩具盒。这些都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我们一般不当着孩子的面看视节目。如果看的话,就跟他一起看动画片。3岁以后,会和他一起看看新闻。另外,也不会当孩子的面谈论家庭教育、娱乐八卦等话题。我认为这些对孩子是一种干扰,对他并没有什么帮助。
孩子不是玩具
有些大人喜欢逗孩子,比如非得指着男孩子说:“你是女孩吧?”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对于大人这样的发问会很困扰,或者不想回答这样的傻问题。孩子不是我们的玩具,平等对话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兜兜3岁以后,每天会问无数的问题。无论他问什么问题,无论表面看起来有多“傻”,我都会很认真地对待和回答。有时候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会坦率地告诉他妈妈也不知道,然后和他一起去利用资源找答案。我不是万能妈妈,但我可以和宝宝一起成长。
虽然我们都同样深爱着孩子,可“爱”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时刻苛责自己尽力做到“完美”,可是太“完美”的妈妈反而永远教不出满分的娃!
任劳任怨保姆型妈妈
想起之前我在中学教书时,有次去学生小安家做家访。她妈妈一看就是不善言辞的老实人,在短短的半个小时时间里,小安多次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或者指使妈妈。后来听熟悉她家情况的同事说,小安的妈妈就好比家里的保姆一般,家务活从来都是她一个人一肩挑,日子久了不但老公爱使唤她,连女儿小安也常常对她呼来喝去的。
任劳任怨本没有错,也算得上是好妈妈的一大优点。可如果任劳任怨到失去妈妈的尊严,那就真的是“吃力不讨好”了。保姆型妈妈教出的孩子很难学会感恩,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妈妈为自己付出的一切,甚至老公也视她的辛劳为家常便饭,哪天她累了病了偶尔倦怠一下,兴许全家人还觉得是她变懒惰了。
所以,永远别把自己当老黄牛,更不要让孩子认为妈妈是一台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当妈妈真的累了的时候不妨直接说出来,病了的时候也别硬扛着,请告诉老公和孩子:此刻我需要你们。妈妈习惯付出的同时也一定要学会索取与接受。
包办代替的妈妈
这类妈妈算得上是中国妈妈里面比较典型的一种了,从小到大不是怕孩子摔着就是怕孩子累着,巴不得将孩子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包揽了。我有个同学,刚上大学那会儿连被子都不会叠,衣柜里的衣服永远是乱糟糟的。她说在家的时候妈妈怕她起床后收拾房间会耽误上学时间,每次即使她主动要求叠被子都会被妈妈给骂走,家务活从来不让她碰一下,每次出门妈妈都会准备好所有需要带的东西。记得那时候她是我们寝室最爱丢三落四的人,也是最爱哭鼻子的那一个。
无数的中国家长,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精心替孩子安排着所有事情。“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这是妈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可是,学习书本知识并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全部内容。除了学习,他还需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着独自面对所有困难与抉择、学会生存的本领。
妈妈不可能守着孩子一辈子,他终有一天要长大,与其让他长大后在外面的世界拼到遍体鳞伤,甚至一败涂地,不如趁早告诉他:孩子,自己的事情请自己做。
时刻紧盯孩子的妈妈
“陪伴孩子,是你给他最好的爱”,是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可有些妈妈却把这一句话的含义理解过头了,陪伴变成了“看管”,时刻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成了不少妈妈们的习惯。
孩子做作业,妈妈一刻不离地陪在旁边,每天守着孩子做完作业竟成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亲子时光”;孩子玩会儿电脑,妈妈一直探头想看个究竟;孩子和同学打个电话,妈妈立马追问是谁,他找你干什么……
时刻紧盯着孩子,累的不仅仅是妈妈,更累孩子。孩子的世界即使再小,也必须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空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能够自由呼吸,更不需任何掩饰。所以请尊重他、相信他,要知道,除了是父母的孩子,他更是他自己。
爱立规矩的高知妈妈
如今的高知妈妈是越来越多了,她们立志“科学育儿”,誓要把孩子培养成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才。她们的案头永远摞着各种育儿书籍,一套一套的育儿理论也是信手拈来。
在高知妈妈们的眼里,“规则”二字分量极重,容不得孩子轻易违反和破坏。我曾经亲眼目睹一位朋友因为3岁多的儿子不肯吃饭,而将孩子推到阳自反省,任凭孩子嗓子都哭哑了,妈妈也丝毫没有心软,没有提前让孩子进屋来。我也看到过一位网友倾诉“我妈妈太强势,从小对我严格得不得了,凡事都是说一不二的,如果我没做到,她就暴跳如雷……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得很被动,好像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妈妈满意……”
从小“立规矩”对于孩子而言实属重要,可究竟坚持到什么程度才刚刚好呢?这个“度”值得每一位妈妈深思。
念诵“一切为了孩子”的妈妈
似乎我们的上一辈们很爱说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是啊,父母总是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可如果这句话时刻挂在嘴边说给孩子们听,会是怎样一种效果呢?
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贫穷的山区,有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的妈妈一直希望他能够勤奋学习将来好走出山窝窝。心愿是美好的,可妈妈为了激励孩子念书,整日一遍一遍念叨着“妈妈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只要你考上了,妈妈再苦再累都值得”。他最终却故意在高考时考砸了,原因只有一个:我不想让妈妈这么辛苦,她不应该为了我一个人活着。
这个小情节同样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时刻念诵“一切为了孩子”的妈妈哪里会知道:自己的这些话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和负疚感,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爸爸妈妈的负担和累赘。
2009年11月30日,一份名为“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单被媒体公布。这是自2006年开始以来,已经连续出炉的第四份中国作家富豪年度榜单。以下是该榜单的具体内容和榜单方公布的制榜说明。
中国作家富豪榜制作说明
1.首先我们要向通过汉语写作合法致富的作家们致敬,他们是汉语尊严和自由的捍卫者。
2.本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相关数据调查从8月底即展开,调查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国内主要图书卖场的最前线;采访得到诸多作家、出版社、图书市场批发商、印刷厂、网上书店的配合和协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3.图书选取时间主要为2008年11月25日至2009年11月25日,期间中国(暂不含港澳台地区)作家的最新作品以及其他主要著作加印的册数,一些影响较小的作品因统计的困难不计入内;个别去年未入榜但作品畅销到一定数量的作家,今年亦榜上有名。
4.因著名和非著名作家的版税不尽相同,今年的版税率我们以10%为基数,根据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因人而异,以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作家的真实收入。此外加入大陆财经作家的版税收入,需特别说明的是,个别作家的版税足以上榜,因其非大陆居民,暂不录入。
5.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把作者作品所有版本的印数统计出来。另外,部分作家的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获得的利润也很可观,有些远远超过实体书稿费,但这毕竟属商业核心机密,且相关的编剧费用差距悬殊,所以在排名时,我们依然仅以图书版税计算。
6.作家版税总数根据以上几点折算而得。与真实状况存在差距之处,敬请各界理解。
制榜方调查:畅销书的8个“终极秘密”
经济危机下的图书阅读呈现出哪些新的改变?2018年,纸质书就要死亡?结合本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调查采访,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制人吴怀尧列出了今年图书销售的八个主要特点。
一、少儿图书销量最好
今年国内的主要图书销售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销量最好的图书类别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少儿、文学、生活。其中,少儿图书市场堪称木秀于林,其增长率明显高于图书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市场表现最好的两位本土少儿文学作家,分别是郑渊洁和杨红樱。
2006年1月,“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汇集《皮皮鲁总动员》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截止到2008年12月,这套作品集共销售出1500万本,相当于3年来平均每天卖出13698本。进入2009年,《皮皮鲁总动员》的销量更是大幅上升,仅2009年2月期间,就销售出100多万册。另外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其“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杨红樱童话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总销量接近3000万册,相当于10年来平均每天卖出8219本。由于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今年少儿图书市场格外风光,暑假期间销量尤佳,不少家长选择给孩子买书,以此减少他们的上网时间和户外活动。
二、广告狂人进军书业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人均每年阅读图书0.7本,韩国的数字是7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是55本。这也许是许多人抱怨国人不愿意读书,哀叹行业没落的一个注脚。真是大家不愿意读书了吗?那为什么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是一本书的数倍,看电影的人却络绎不绝?
对此,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们认为,图书在营销上出了问题。
这家成立不过三年的图书公司,所有出品单本销量超过20万册。而与此同时,中国图书平均销量是6000册,也就是说,读客图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3倍。原因何在?原来,这家公司的幕后老板华楠,是广告界顶级精英。他服务的客户有黄金搭档、葵花药业、三精蓝瓶等……华楠说,“大量的好作品没有被阅读,不是因为大家不愿意阅读,而是营销的问题――你没有给读者一个购买图书的理由。”
广告狂人进军书业,将快消品的营销理念带入图书业,无疑构成了对传统模式的一次颠覆。
三、符号作家销量不愁
什么是“符号作家”?就是在作品之外,代表着某种精神气质的作家,比如郭敬明和张爱玲,前者是少男少女的最爱,是青春期明媚和忧伤的代名词;后者是白领小资的偶像,是对物质生活和内心世界有所追求的集大成者。写作者一旦成为符号作家,销量自然不用愁。郭敬明的一段自白,就是最好的注解。
“四爷我出道也有8年了,自己签售也有个百十来场了……但是,就连四爷我,都没有过这种从下午6点签到凌晨1点的壮举啊……太震撼了……当我和文学之星的四个小崽子以及落落、七堇年等,到达西单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我们是直接到达的一楼。而队伍是在三楼四楼买书,然后下去地下一层、地下二层排队。所以,我们不会直接面对到人群。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断地问工作人员:‘还有多少人啊?’‘四千’。‘还有多少人啊?’‘四千。’”这是2009年7月17日,郭敬明对自己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现场的描述,“那天现场卖了一万五千多本。”另外一位符号作家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出版后,同样引起白领的狂热追捧,上架两个月时间,全国销售总量突破60万册。
四、电子阅读正在升温
去年我们在《畅销书启示录》中曾指出:电子阅读正在悄然流行。一年后,这种趋势已经变得愈发明显,为更多人所关注。公众正在逐渐适应阅读电子图书。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阅读平台,用户已达200万人。不唯国内如此,国外对电子书的重视也非同一般。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据说最抢眼球的不是诺贝尔得主赫塔・米勒,而是近500家厂商带去的电子书阅读器。今年9月期间,德国的一家出版业杂志《书业报道》针对8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调查中,50%以上的人认为,到2018年数字化出版将超越传统的纸书出版,纸质图书将死亡;10月,谷歌数字图书馆因收录数百位中国作家作品的简短预览陷于“侵权门”……纸质图书电子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很明朗。面对这一现象,内容提供商并没有惊慌失措,著名畅销书策划人闫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阅读永远不会消亡,改变的只是阅读的方式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只要有读者存在,就没什么可担心的。现在我们卖的是纸质书,以后真的图书电子化了,我们就卖电子书。”
五、民营书商身份合法
对于全国1万多家民营图书公司或工作室来说,今年4月是福音月,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民营出版获得肯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解读这个政策时公开表示,民营资本将被吸纳参与出版行业融资。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由于只能从简单的书号合作,到项目合作、挂靠出版社,缺少合法身份的民营书商,今后将被允许以合法身份参与出版行业经营。
2009年4月25日,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双方共同出资1个亿,成立了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公司,凤凰控股51%。大书商有了新东家,前者解决了身份、出版权问题,后者则可借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新鲜创意,以及对市场的超强运作能力,提升出版社的品牌价值,可谓优势互补。
六、健康养生身心灵火
去年大行其道的健康养生类图书,今年风头不减。《求医不如求己》(该系列书籍的累积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不生病的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等畅销书依然势头强劲。“身心灵”类图书因安抚人心也渐成书市热点。这类图书的热销毫无疑问与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有关。
七、引进书热输出遇冷
目前,我国图书引进和输出仍然严重失衡。每年引进图书一万本左右,输出才两千多本。引进的图书,大多销量不俗。在当当网2009上半年的小说类畅销榜中,引进版图书占到前十名中的三席,分别是《三杯茶》《追风筝的人》《暮光之城》。相比之下,我们输出图书的海外表现实在令人尴尬。畅销书《狼图腾》在海外水土不服,销量平庸。中国小说到底怎么样能够传播,这是一个问题。
八、跟风书遭读者抵制
2009年1月,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类图书迅速走红。该书上市不久就登上当当网热卖榜,迄今持续在榜时间超过40周;在卓越网同类热销商品中,同样位居第一。2009年8月,一本名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跟风书悄然上市,原本想借风沾光,不料遭到读者恶评。此类的事情在中国图书市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前几年是悄悄跟风,取一个和畅销书相近的书名,到现在已经是明目张胆,愈演愈烈。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无论跟风书怎么折腾,其销量都很少能超过原作。
媒体声音:荒唐排行榜折射作家悲哀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前日出炉,近年来鲜有新作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以年收入2000万元位列榜首,而刘恒、邹静之等多位在影视剧、舞台剧创作上收入颇丰的作家竟无缘入榜,这不免惹来一片质疑之声。同时,多位上榜作家以及出版社负责人均表示,这个所谓的富豪榜者根本没有采访过自己,数据来源可疑,缺乏公信力。
“被上榜”作家纷纷质疑
中国作家富豪榜连续了四年,今年郑渊洁、郭敬明、杨红樱位列榜单前三名,收入分别为2000万元、1700万元和1200万元。制榜者吴怀尧自称靠私下调查数据,得出各个作家的年度收入情况。他分析,郑渊洁得以登上榜首,是由于金融危机和流感的影响,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购书,以减少户外活动。但这种说法很可疑,因为郑渊洁一年来压根儿没出新童话书,难道吃老本就能登第一?做童书出版的涂先生就认为杨红樱的收入会比郑渊洁更高,因为杨红樱《笑猫日记》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不断有新作出现,销售情况也超过郑渊洁。据权威图书监测机构“开卷图书”工作人员介绍,该机构的少儿图书榜每月前30名中经常有杨红樱作品,却很少见到郑渊洁作品。杨红樱则在采访中直呼该榜不靠谱:“怎么得出来的呀?根本没有凭据。我只认可一个机构的数据,就是税务部门扣税后的版税收入。”
作家蔡骏专门在其博客撰文表示质疑。“作品的销售数据与作家实际到手的版税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出版界普遍现状),所以依靠销售数据的调查已很难测算作家的实际收入。比如,我在2009年的两本新书《人间》上卷与《人间》中卷,即便可以从图书销售渠道查到数据,但也并不等于我的实际收入。”
以年收入150万元名列19位的王蒙笑称,“不准确,要是有那么多就好了。”上榜作家钱文忠也在博客中回应,“自己居然‘被上榜’了。名次还是高高的第七名,真是被大幽默了一把……我怎么算也算不到被归在我名下的500万。”
榜单数据缺乏可靠来源
这个榜单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主要原因是该榜数据来源非常不规范。
根据《中国作家榜制榜说明》所述,该榜统计方法为“发行册数×定价×版税率”。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某些出版社少报、虚报发行册数或是码洋的现象普遍,实际数据已经成为一个秘密。作家富豪榜制榜所用统计方法显然缺乏准确性,吴怀尧也承认,本年度作家富豪榜相关数据调查从8月底展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无法把作者所有版本的印数统计出来。
魔铁图书旗下有当年明月、安意如、麦家三位作家入榜,其营销总监浦军介绍,现在业内公认的权威数据只有“开卷图书”提供的图书零售数字,而具体印数和版税收入只有出版社和作家本人知道,但吴怀尧从没和魔铁联系过。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也质疑该榜没有公信力,并举例该社2009年最畅销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行80万册,作者尹建莉版税收入达300多万元,但并没有入榜。
现在很多作家涉足影视编剧或出售作品影视改编权,在此方面上获得丰厚收益者大有人在,作家富豪榜却根本没有作出相关调查。比如刘恒、麦家在影视编剧、改编上获益数以百万元计,榜单却体现不出来。吴怀尧以影视编剧“属商业核心机密”难于调查加以打发,导致作家收入的准确性不高。
作品价值不在版税多少
上榜的作家纷纷表示,作家富豪榜有点无聊、荒唐,没有实际意义。以135万元位列第20名的阎连科坦言:“作家每年收入200万元,难道就是富豪吗?作家每年收入5万元,难道就是穷人吗?”他还表示,自己今年收入上百万元,但写一本小说要花三四年,明后两年可能就没多少收入了,可见这个统计本身就有问题。他建议,与其制造作家富豪榜,还不如另一种榜单,评出每年最有价值或最垃圾的10本书,对读者更有阅读参照价值。文学批评家白桦指出,排行榜只能算商业行为,忽视了图书所应具有的文化积累、文明传播等精神价值。作家的价值和作品的艺术质量不该由印数和版税来体现。
荒唐排行榜折射作家悲哀
一个数据漏洞百出、排名和动机屡遭质疑的排行榜,何以能连出四届,且年年获得相当关注?可以说,排行榜始创者深谙炒作之道,只要有话题,争议越大就名气越大。
圈养与放养,我觉得这都是两种十分“走极端”的方式,不应该完全吸取,也不能全部摒弃,而要博采“两家”之长,掌握好分寸,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响孩子成长、成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放养孩子,家长一定不能大撒把,因为放养的孩子更需要自律,而孩子的自律则是家长从小培养训练的结果。也就是说,培养孩子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在圈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放养。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方法,“宽严相济”地教育孩子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我在与儿子睿宁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母子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彼此都有一点收获。今年一月份,我在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十二万字的教子书籍――《我带儿子走进阅读之门》,我们母子的十三万字的童话合集正在出版中;睿宁在2012年被评为第十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2011年被评为第四届黄河口好儿童,同时有多家刊物介绍他的写作经,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如《意林》、《故事大王》等发表作文近四百篇。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由于两地分居的原因,睿宁是我一手带大。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有时候晚上我要外出或者加班,我会蹲下身子,耐心地告诉他妈妈有事必须离开一段时间,而他要做的就是自己乖乖地看会儿电视,看会儿书,然后安静地睡觉。睿宁几次吵闹过后,后来看我坚持,慢慢就养成了在家自己安排,不哭不闹的好习惯。
平时,我注意在生活中培养睿宁的好习惯,比如告诉他该如何过马路,怎样判定来往车辆离自己的距离:在路上碰到坏人该怎么处理?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如何自律等等。所以睿宁在七八岁时,就自己能过马路解决午餐,在该玩游戏的时候,到时间了绝不超时,不该玩游戏的时间,绝对不碰电脑。因材施教,顺应自然
在睿宁尝试过电子琴(半年)、书法(两年)、绘画(三年)之后,他又喜欢上了象棋。看到睿宁在家恨不得逮到谁就和谁下象棋的痴迷样子,我与睿宁达成统一战线,一起陪尽笑脸,缠着睿宁的爷爷、姥爷、伯伯等人在楚河汉界上厮杀。
后来,我开始有意把睿宁更多的兴趣转移到阅读写作上来。在睿宁痴迷漫画书、动画片的时候,我告诉他,同意他看看漫画书,但也推荐他看故事类书,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看动画片要控制时间,还建议他看一些动物世界、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这样养成了睿宁好的读书习惯后,我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爱好,他看的书大多都是自己选择,拿起书就爱不释手。同时,我还从单位借很多书,一家人同读。我还常带他去书店购书、读书,让他自己在网上购书等。然后我们一起畅谈读后感,一起写同题目作文。而在睿宁写作的倦怠期里,我会在看似放任他的状态中,及时调整过来,不失时机的引导他:“时间是挤出来的”。
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承担
睿宁小时候,都是我帮他在电脑前敲打作文。后来,我告诉他,如果他自己做,那我会省一些力气。开始,睿宁豪情万丈,拍着自己的小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可以。但是没几天的热度,他打了退堂鼓就。我鼓励他坚持。经过暑期一个月的训练,睿宁已经能熟练地盲打了。在写作文上,平时,睿宁每周写两到三篇作文。寒暑假则尽量多写,每天千字文。当然,我首先给睿宁做榜样,有空就写点东西,在电脑前敲敲打打。
做孩子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