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2:4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术语翻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政论文 翻译策略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
一、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讲求确切,严谨,富有鼓动性;词语多具宏观性;繁使用政治术语;句型单一、连接成分少、句与句之间无明确的逻辑关系。而英语则在句式衔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衔接起来,注重显性衔接,把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尽量避免重复。
二、具体翻译策略
中文政治文献翻译要高度忠实,但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中国政论文的英译本总体词汇特征应接近于本族语中同体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语者接受。
1.笼统词汇具体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词意模糊的“宏观性”词汇和词组高频出现,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状态等,但英语词汇比较严谨、具体,因此翻译时,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说到实处。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战略实质就是走向全球,翻译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实质相。又如: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报告中并未直译”大水漫灌”,而是着重于它对于经济的影响译为an economy-wide impact
2.词义抽象化。词义抽象化是把原文中某些意义比较具体和形象的词在译文中引申为一般的词。译者应把所有意象与译文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内涵,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如: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半壁江山”本是中文的四字成语,报告翻译中确并未将其翻译得具有文学色彩,只是根据全文译为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we can, without question,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and ensure its dynamic growth.这里浴火重生、再创辉煌也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其理解为振兴经济、保证经济的蓬勃发展。
3.解释翻译策略。《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使用政治术语。简单来说,就是“职业行话”。一般而言,行话只有“圈内人”懂得,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晦涩难懂。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解释翻译策略对于政府报告中某些特定术语的翻译颇为重要。它准确地再现出某些术语的内涵,能够很好地解决汉语政论文英译中的某些术语空白。例如,政府报告中“三严三实”译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三严三实其内容包括“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仅仅翻译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若是加以解释译成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starting undertakings and conducting oneself则更具体。又如报告中出现的“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中解释性的译为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all-roun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而不是five-in-one。
三、结语
政论文涉及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在其英译中,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既能合理准确地表达出带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所含有的文化信息,又能全面考虑到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推动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秋荣.李新新.中国特色用语在政论文中的英译策略探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海外英语,2016.
[2]李晓君.浅谈政论文体的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J].China’s,2011.
[3]杨敏.《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张克燕.浅析政论文英译的问题及策略――以《2011年政府报告》为例[D].苏州大学,2012.
作者介:
陈娜(1991-),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关键词:技术翻译技术交流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243-01
自古以来,科技知识始终被认为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翻译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毫无疑问,翻译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它让我们感觉到正处身于“信息时代”。事实上,斯克特·蒙哥马利(Scott Montgomery)始终坚持这一观点:虽然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通用,而且不少人以英语作为商业与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我仍是确信技术翻译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需求。
一些人在习惯上曲解了技术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人认为技术翻译纯粹是信息的转换,而且只要“源”信息不变,人人都会满意,译者亦有所得。但是,贝特丽丝·门德斯-肯顿指出:仅以科技文本呈现信息远远不够,文本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语句和文本结构,从而使文本其成为连贯、易读的目标文本。本文与其它文章引用的不同文献阐明了技术翻译的实际情况:技术翻译受到一系列问题和因素的影响,对于在全球环境和多种语言环境中技术信息产品面临的问题,这些简单列出的情况仅属于冰山一角。
我们从《专业翻译杂志》关于技术翻译特刊的文章中看到: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技术翻译进行研究,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虽然一些方法看来很遥远,甚至与多种方式背道而驰,但是它们仍从不同方面对技术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角。这些视角通常很隐蔽,却总是揭示出新的重叠领域,这些重叠领域由不同的专业相辅相成,或者以其它地方进行的工作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地方在LSP领域进行的研究,这些文献表明:在如何看待、教学和研究技术翻译方面,技术翻译领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成熟水平。
克劳斯·舒伯特表明:技术翻译作为一项专业的交流活动,不能完全在传统翻译研究的语境内进行描述和塑造。他描述了技术翻译发生的复杂、高度跨学科环境,他指出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控制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工作,而且影响他们使用的材料、资源和策略。正如苏珊娜·格里希表达的观点:对于包括在多语言环境下技术信息的设计、规划、制作、翻译、评估和管理的一个高级科目,在从技术翻译的研究受益的同时,也需要在技术交流方面进行考虑。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多语言环境将不再是例外情况。事实上无论是法律原因或出于良好的商业意识,绝大多数技术信息的商业制造者发觉自己正在一个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在格里希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她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更广泛且跨学科更多的研究法,此研究法应胜过经常用来比较ST和TT以鉴定非等价各种型式的传统TQA方法。
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和她格拉纳达大学的同事们的论文中反映了技术翻译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作者在文中指出:技术文本经常采用非语言策略和方法,以便有效传达它的信息。舒伯特的论文也显示出对我们培训技术译者方法的有趣暗示。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也在技术翻译和本地化之间做了有趣的连接,因为它们两者都涉及对多峰多媒体信息的处理
如果仅翻译研究不能解释技术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种种因素和情形,那么仅仅基于翻译研究的培训计划能真正的为学生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他们成为专业技术译者吗?彼得·卡斯特伯格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例证,证明如何通过使用与传统翻译研究无关的学科补充和增强译者的培训。他还论述了个人知识管理(PKM)的使用。PKM提出以研究和信息管理技巧装备学生以应对技术译者所面临的范围浩淼的学科。
更多的观念加强了这个观点:技术翻译不仅仅是保证内容的实际准确性。雷德噶蒂斯·斯托尔塞指出技术翻译与它所涉及的语言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始终不认可这点,因为技术翻译的焦点总是以某学科或术语为中心。实际上,斯托尔塞自己注释说技术文本的翻译“不只是对术语的处理”。格哈德·亨佩尔在他的意大利语和德语技术手册研究中指出了文本中如何演绎不同文化,不同文化习惯之间的冲突如何能影响翻译质量的。
斯托尔塞宣称:除非术语标准化,否则它就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术语没有标准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意味着必须对术语进行仔细核对,因为不同文化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示。尽管科学的事实是“术语以准确的定义为基准”、“各系统层次中的每个术语都具有准确定义”。同样地,戴维·威尔姆森和拉赫曼·约瑟夫也注意到上述术语的问题甚至在同一语言内也存在。从阿拉伯语的例子中他们注意到技术术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显示出显著的偏离,即使在理论上它本应被语言和它所应用的科学或技术领域标准化。
威尔姆森和约瑟夫的论文也强调了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他们要成功,他们就不得不学习国际语言(英语)学科。这也反映在阿拉伯本土化科技政策中,它的作者们也主张这一点。蒙哥马利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论述,然而他强调通用语(他确定就是英语)的普及并不排除科学家使用他们自己国家语言进行工作的需要,不管怎样,使用英语工作的压力很大。
鉴于舒伯特的主张,技术翻译作为学科领域对发展机器翻译(MT)系统兴趣欠缺,而当丽贝卡·费德雷尔和莎伦·奥布莱恩说明在技术领域工作的译者很有可能触及MT系统时,我们注意到整个车轮象是要翻转,这令人关注。他们的研究力图确立MT系统是否能产生与传统翻译的质量相匹敌的翻译用户指南(为技术译者许多主要部分提供参考)。根据透明度、准确性和文体对MT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检查,很明显,如果技术翻译的标准只是基于准确性,那么该标准比本来假定的标准要更为复杂。
从包含这个问题的这些论文中显露出来的最突出和令人鼓舞的就是我们感受到大家忙于技术翻译的活力和热忱。论文证实了它的价值和复杂性并牢固确立了技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它是令人兴奋的、有活力的、可信的。远离那些被误解为纯粹术语练习的日子,技术翻译似乎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乔迪·伯恩.翻译示警:认识专业翻译错误所带来的法律后果[J].专业翻译杂志.7:2~24.
[2]珍·德莱索和朱迪思·伍兹沃.历史上的翻译家[M].阿姆斯特丹:本杰明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关键词】学术论文 摘要 英译
一、引言
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为而撰写的、对论文进行简明确切记述的短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起着吸引读者并为其提供主要研究内容的作用。摘要作为论文的高度浓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纷纷问世。有的研究是比较总括性的,它们归纳英译后的摘要的常见错误对翻译做出指导,还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译理论家有纽马克(Newmark)、尤金・奈达(Nida)等,涉及的翻译理论多为目的论、等值理论等,有着重体裁、人称、时态、等文摘翻译中某一具体的方面来研究的。
但是,这些对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科学技术类学术论文,只有少部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同为摘要,人文社科类摘要和科学技术类要不同,没有固定的结构和模板,更加灵活。故本文以教育类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例,对摘要英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错误分析
1.词汇层面。在词汇方面,通过分析所选10篇摘要的英文版,归纳出以下五类主要错误。
第一,错误使用或漏用冠词。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该部分作为摘要的第一句话,却用定冠词“the”而不是不定冠词“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个不定冠词“a”。
第二,忽略复数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这样的例子,都是本该用复数形式却还是用了单数形式。
第三,错误使用介词。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词“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误用,应该是“in”。
第四,没有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单数的主语不协调。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错误翻译或选择错误对应词。例子有如将“理念呼吁阶段”(①)译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将“吸取・・・・・・经验和教训”译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译文因受直译的影响而使译文让人无法理解、觉得生硬。还有将术语如“错字和别字”(④)、“字形和音义”(④)和“反映式倾听”(②)乱译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错误。实际应该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术语的错误翻译是影响准确的最大问题。
2.句子层面。摘要的英文译文在句子层面的问题使得行文不够通顺流畅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省略连接词,其中“and”遗漏的错误尤为明显。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个逗号后都缺少一个“and”。
第二,产出结构混乱的句子。特别是有从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语序混乱在内的结构极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句子还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如分号“;”的错误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号“,”的错误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这里,译者很明显混淆了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3.篇章层面。在篇章层面,即从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来看,英译的摘要不符合“简练”的原则。这和近年来在各国各界盛行的“简明英语运动”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不符。
随机选取的10篇英译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两篇在它们100-150字长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没有背景知识介绍的情况,在英译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这样的弊端不仅是使得译文显得冗赘,而且使其重点不够突出。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问题颇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中英文摘要翻译的难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异。英文中有冠词“the”、“a”/“an”,中文中没有这样的冠词体系;英文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也需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还需要注意时态,但是中文中没有这些曲折变化;英文的介词和中文的介词不一样,比如中文中的一个介词“在”就对应着英文中的“in”、“on”、“at”等多个介词,这样的一对多的介词为翻译时对应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英文有简单句和复合句,其中的复合句结构在构成上比较复杂,有着中文中没有的关系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逻辑而不是句型或标点来体现的:“汉语中句子的概念比较模糊,句号和逗号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李长栓, 2004)。
译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译文的质量决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促进学术之间的对话,为了中国学术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译者需要平时要加强学习,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译知识,勤加练习,积累翻译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国内研究进展
在国内,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拓宽,在313篇文献中存在严重的“互文”现象,理论创新的少,模仿的多;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强行移植理论者有之;术语使用混乱,互文指涉、互文标记、互文标志等术语内涵含混不清;多数论文均采用译本对比分析法来总结互文性翻译策略,且互文性已经明晰。但事实上互文性具有一定隐蔽性,需要先识别,然后进入互文空间,形成互文链,完成意义指涉及生成。正是由于互文性未被成功识别而导致互文意义扭曲,乃至未被最佳传递;互文性生成机制及其特点探讨得少,元理论探讨得多;翻译参考要素建构及其宏观指导原则探讨得少,具体翻译方法探讨得多;发挥译者主体性探讨得多,互文单位如何来体现作者意图探讨得少;以汉英翻译为语料的论文多,反之或以其他语种翻译为语料的论文少;用英语撰写探讨互文性与翻译的硕、博论文多,用汉语撰写探讨的少;论文引文重复得多,国外引用、参考得少。[5]
二、互文性与互文性照射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Julia Kristeva 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指一种符号或几种符号系统中的转换。后来它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等领域,并逐渐由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狭义的互文性则是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后来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移,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的替换,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甚至不同程度的误读,形成一种“增益”或称“添补”的互文性转换活动。这种互文性转换活动的主体是译者,他与原文本及其它文本的作者,尤其是其它翻译文本的译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冲突、妥协、模仿或逆反的关系,使翻译活动在语言、文学、文化、政治等层面,成为一个学习与吸收、逆反与创新的互动过程。[1,2]
本文想引入“照射”这个术语形容互文性关系发生的过程。就像在舞台上变换灯光,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在同一物体上,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丰富人们对于舞台道具的认识,互文性照射就是主体对互文性文本进行识别,联想与此文本有互文性关系的其他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创造,明确、加深或丰富对文本的认识,让互文性照射的主体达到互文性目的。
三、互文性照射的主体
互文性照射的主体是作者、读者、译者。
写作时,对于作者来说,译者和读者是重合的,作者向读者或译者发出互文性照射。作者心怀读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要考虑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需求,心理感受,文化背景,要考虑自己的文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作者采用修辞手法如用典、仿拟、象征、隐喻等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使读者获得审美体验,使自己达到写作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译时,对于读者来说,译者和作者是重合的,译者接收来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并对读者发出互文性照射。译者要同时考虑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翻译决策。理想情况下,译者是一面玻璃,让照射光100%通过,而不是让照射光发生反射或折射,产生漏译和误译。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译者要做滤镜,过滤掉某些波长的光,只让特定颜色的光通过,达到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
阅读时,读者接受来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作者精心安排的词语、句子、典故、比喻和情节等让读者进行联想,读者也可以自己进行互文性照射,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得到作者意料之外的审美体验,丰富拓展文本的内涵。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达到了阅读中的互文性目的。
四、互文性照射的对象
互文性照射的对象就是互文性单位或者互文性文本,既是引起人联想的对象也是人联想到的对象。
按宏观和微观来分,宏观互文性文本是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个人经历和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等,微观互文性文本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结构,修辞手段,节奏、风格,典故等。
按文本内和文本外来分,文本内互文性文本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结构,修辞手段,节奏、风格,思想感情等,文本外互文性文本是其他译本,常识,习俗,文化,个人经历、百科知识、电影、音乐、图片等。
按语言和非语言分,语言类互文性单位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原文,译文,不同的译本,非语言类互文性单位是结构、节奏、风格、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传统、个人经历、百科知识、电影、音乐、图片等。
五、互文性照射与翻译过程
本文把翻译过程粗略划分为阅读理解,译文初构,润色修改三个步骤。
在阅读理解步骤,译者要感应到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也可以产生自己的互文性照射。
但是在译文初构时,译者要竭力避免把自己产生的互文性照射和作者发出的互文性照射混在一起传达给读者,或者用自己产生的互文性照射取代了作者发出的互文性照射,影响译文的准确度。译者还要把自己摆在目的语读者的位置上,接收译文的互文性照射,检验作为译文读者产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和阅读原文产生的互文性照射重合。
在润色修改步骤,译者更要谨慎地把译者和自己的互文性照射分离出来,再一次检验分别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一致,要根据具体情况过滤掉目的语读者认为太强烈太微弱或者不能接受的互文性照射,或者放大加强某些互文性照射,让读者产生和阅读原文相似的互文性照射。
六、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主要有两个,提高译文准确度和提高译文表现力、感染力。
比如“Seraglio”这篇小说,有一些费解的句子,对于没有去过伊斯坦布尔和不了解土耳其历史的人来说,很难翻对也很难翻好。这时就要去查找和小说内容对应的图片、历史、风俗等资料,产生互文性照射,以达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述。
比如“Araby”这篇小说中描写小男孩暗恋小伙伴的姐姐的段落,节奏和《七里香》这首歌极其相似。若译者产生了这样的互文性照射,就可以把句子翻译得更有美感。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邱秀英.互文性因素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以Gone with the wind 的复译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一期,2010年1月
[2]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2002(2):53―58
[3] 舒奇志.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风格[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1期,2000年2月
[4] 贾玉洁.浅谈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应的翻译技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2007年2月
关键词:气象科技 专业术语翻译 案例分析
一、引言
随着国际科技交流的发展,学术文本的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中十分常见的类型,科技类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更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此类文本的特点是翻译量大、学术专业性较强,因此难度较大。由于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因此要求译者要在具有坚实的中日翻译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论文翻译的能力。
气象科技翻译是科技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科技翻译的一般特征。科技文本总体上不同于文学作品,要求逻辑严密、概念清楚准确;在语言运用上也不同于文学作品,很少使用带感彩的词句,各种修辞手法也使用得相对少,术语和书面语较多;词义一般采用直接意义,而不用引申意或双关意;句型变化少,长句较多。“日语科技文章还有个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语,这是因为日本在大量引进技术时,把技术名词和术语直接音译过来使用。”(韦太鸿,2000:24)因而气象类科技文本的专业术语词汇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必须正视、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气象专业术语常见译例
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每天出行时的天气信息,大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是气象学研究的范畴。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对流天气”、“积雨云”、“台风”等等都属于气象术语。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到底在气象类科技文本中,哪些词汇才是需要译者重视的专业术语呢?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气象是一门与其他基础学科关联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气象类科技文本中不乏数学、物理、化学、农学等等相关专业词汇,这些也应包含在专业术语翻译的考虑之列。
日本气象科技学者也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日本气象相关术语独特的表达方式,笔者在此对日语气象类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见到的一些术语翻译进行了总结。
三、文本理解与术语翻译――以《技术连载13 雷》为例
例3.1k_する
辞书义:①k育して完全な形Bに_すること。
②Mik展すること。「D文明
③模が次第に大きくなること。「D低R(大辞林.2010)
(1)大荬巫Bが不安定なときには、上N萘鳏咸丐くなり、流性がk_する。
译:大气状态不稳定时,上升气流增强,对流云就会增大。
(2)この流性は、k_するほど雷を伴うようになる。
译:这种对流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伴有雷电的产生。
(3)垂直にk_するは、通常、高さが一定しない。
译:垂直发展的云,其高度通常是不固定的。
(4)各Nのの中で、雷をk生するのは、流性ので、eがk_したe乱であるが、高与や高eがe乱とがっていたりした龊悉猡る。
译:各种云中,会产生雷电的是对流云,也就是积云发展而成的积雨云。但有时高层云和高积云也会与积雨云相连。
词典中k_する有三种义项,分别是发育至完全形态;进步发展;规模逐渐变大。其中第二种义项主要用于文化、事业等方面。本文中,k_する主要用于描述云的发展变化。根据不同的语境,笔者分别选用了第一种以及第三种义项进行翻译。前三句译为“发展”,发展有表示由小到大变化之意(现代汉语大词典.2010),可以涵盖第三种义项。第四句,由于此处为过去完成时态,eがk_した作e乱的定语,表示积云的规模逐渐变大,其结果是形成积雨云,应取第一种义项。因此译为“发展而成”。
例3.2n突する
辞书义:①突き当たること。ぶつかること。「がD
②利害・意などの相反するものが争うこと。「意がD(大辞林.2010)
(1)空葜肖扦嗓韦瑜Δ摔筏朴甑韦作られているのか、最も考えやすいのは、n突しながら愫悉工毪长趣扦る。
译:空气中雨滴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容易想到的是在碰撞中合并。
(2)しかし、100万の粒がn突愫悉筏啤1の雨滴を作るまでのrgを理的に算すると、rgが欷りすぎることが分った。
译:然而,如果进行理论化计算就可以知道,100万个云滴碰并(碰撞中合并)产生出1个雨滴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
(3)ただし、上N萘鳏いでは、n突?愫献饔盲LいrgAくので、雨滴まで成Lできると考えている。
译:不过我们认为,上升气流较强的云,其碰并作用可以长时间持续,因此也可以不断增L至形成雨滴。
(4)流性のの中では、の内部の上N萘鳏_乱によってn突、愫悉蚶Rり返し、次第に雨粒の大きさに成Lして行く。
译:由于对流云受到内部上升气流及扰动的影响,碰撞合并不断重复,就会逐渐增长成为雨滴的大小。
辞典中n突する主要有两种义项,在气象类科技文本中通常采用第一种义项,本文中译为“碰撞”。这里主要和愫舷嘟岷献槌梢桓銎象上的专用语。需要注意的是,愫弦淮仕淙挥牒悴煌,但本意也为合并义,此处不能将其译为并合。汉语中的并合主要用于天文、生物化学领域(例如:星际并合、染色体并合等),在气象领域不常用,因此,n突愫贤骋灰胛“碰撞合并”或“碰并”。
例3.3このためダウンバ`ストと呼ばれるい下降萘鳏生じることがある。このには、雷がkFする。
译:因此会产生被称为下爆气流(downburst)的一种极强的下降气流。此时就会产生雷。
由于日本在引进外来技术时,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并且直接用片假名来表示,很多专业术语无法查到其对应的汉语,此时就必须先查其源语词,再查源语词所对应的汉语意思。但是例3.3是一个下定义或解释说明性的句子,并且ダウンバ`スト一词就是指下降气流,那么此处就应当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使用downburst对应的下爆气流一词较为妥当。
例3.4このrには界雷を伴うことが多い。
译:此时多会伴有锋雷暴现象。
界雷指锋雷暴,不是雷的种类,而是一种极端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对相关气象常识知之甚少的译者而言,很容易产生“这是一种雷”的误解。笔者在初译时于此处添加了注释,但修改后将其删除。气象类科技文本的读者多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我们需要将原文本用专业术语表达即可。
例3.5寒冷前が通^すると、雷雨がhのいて行き、西の空に青空がえ始め、天荬匣亭筏皮い。そして、南よりのLが急に北よりの冷たいLに浃铯辍⑾婴摔悉筏肖椁eが散される。
译:冷锋过境后,雷雨渐远,西边可见蓝天,天气转好。偏南风转变为寒冷的偏北风,不久后就可在下层各处看到积云。
这个句子中很容易将南よりのL译为“南风”,将北よりの冷たいL译为“冷北风”,但是南よりのL和南L是不同的,在气象概念中,南风是从正南方向吹来的风,而原文没有用南L,而是用了从南方来的风,应该是指偏南风。理论上所有的具有南向的风都可以算作偏南风,更为精确地说,具有南方向西向东格45度以内的90度区域内的风即为偏南风。所以此处译为“偏南风”、“偏北风”更为严谨。整个句子结构比较散,但是有时也可不合并。科技文本中,短句更简洁易懂,此处笔者主要按照原文文本的句子结构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翻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气象类科技文本中,专业术语词汇的翻译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专业术语词汇的翻译不可以“想当然”。日语气象类科技文本中的专业词汇主要分成两种――汉字词和外来语。
很多汉字词类专业术语看起来好像汉语也是这样使用的一样,就直接使用了原词。殊不知相当数量的表达方式是汉语气象用语中没有的。例如表1中的“]塞前”、“流”等,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但是,笔者并未否定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词。例如“和蒸R”、“甑恪钡榷际强梢灾苯臃译为“饱和蒸气压”、“冰点”的。这里需要尤其注意的是,需要对原词和译词进行详细的释义查找,使两者在意义上相对应。
外来语看起来很容易翻译,通常译者的做法是查找源语词,然后利用源语词与汉语进行对应。这是最普遍的,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但有时日语中一些专业术语,既有外来语的说法又有汉字词的称呼,这时就要注意译文用语一致和非重复性原则。(如例3.3)
其次,专业术语词汇的翻译可以借助辞典等工具,但是不可滥用辞书义。日语气象类科技文本不同于其他科技类文本的一个细微特征,就是文章中常常使用较为形象的拟人化说法。然而这类说法译为汉语时需要注意其用语变化。例如“持ち上げる”要译为“抬升”,“@い上がる”则应译为“爬升”,等等。
最后,专业术语词汇的翻译要充分考虑上下文,兼顾段落、文章的整体性。科技类文本对非本专业的译者而言,是否理解文意成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翻译就是要表情达意,在科技文本翻译中,“达意”就成为了最优先目标。无法理解文本,又何谈“达意”。因此,理解文意也是日语气象类科技文本中专业术语词汇翻译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太鸿.浅谈科技日语的翻译[J].川化,2000(2):24-25.
[2] 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74-76.
[3] 李丽雪.学术译著《日本学者元代杭州研究论文选译》翻译实践报告[D].浙江工商大学,2013.
[4] (日)辞林[M].三省堂,|京都千代田区三崎町2-22-14,2010.
[5] 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2010.
[6] 张美芳,黄国文.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2(3):3-7.
[7] 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
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4(2):19-23.
[8] 维基日文百科事典.http://weblio.jp/
[9] 中百科网.http:///
[10] 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2001(4):2-5.
[11]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9.
[12] 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1(6):8-11.
【关键词】科技英语;范畴;特点;翻译
一、科技英语的范畴
科技英语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与其他多种问题相交。它可以是专业性很强的论文,可以是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可以是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还可以是新颖简洁的科技新闻等。总的来说,这一文体主要用于科技方面的理论探讨,过程描述以及成果和应用方面的说明。一般来说,科技英语可以泛指一切论及或谈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和口语,其中包括:(1)科技著述,科技论文和报告,试验报告和方案;(2)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3)科技实用手册,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规程;(4)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会议、交谈的用语;(5)有关科技的影片,录像等有声资料的解说词,等等。
二、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文体由其本身性质所决定,具有以下特点: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
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
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十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可缩短句子,又比较醒目。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句子可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同位语和状语等,换句话说,除了不能担任谓语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科技文章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根据长句的结构特点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由于从句多而构成的长句,和由于并列成分多或长而构成的长句。
三、科技英语的翻译
首先,要熟练掌握英语语法规律及习惯用法。如:Some ofthecarbon dioxide formed iS disposed 0f through your lungs as you ex_hale,所形成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在你呼气时通过肺排出去。在时态上大多采用简单的一般现在时。用来描述一般的客观真理和现象。
如:The earth rotatesief fand aroundthe Sun。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另外,在科技英语中常用虚拟语气和祈使语气,因为科学工作者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论证、推测和探讨,常常涉及到各种条件,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使用虚拟语气。
如:Ifalltheiceintheworldmelted,thelevelofthe seawouldrise about 25o ft,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冰都融化了,海平面将上升25o英尺。有关实验、实习指导、仪器用法及药物说明书等文章中常用祈使句或动词不定式。
如:Action:Tranquilize anxiefy and reinforce memory,nourishvigorandinvigoratestrength,功能:宁神益智,养心活血,滋补强身。
其次,要不断提高翻译者自身的汉语水平。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在理解上并无差错,但由于拙于表达,译文可读性很差。同时科技英语长句较多,层次复杂,从句盘结,这是因为科技文章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准确、完整、逻辑严密。因此翻译时必须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弄清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意译文的逻辑性与修辞方面的要求,力求做文理通顺,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其中词汇意义、语法关系及主题关系三个层次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句子的意义必须深入到词项的语法关系和句子的主题关系层中,错误的翻译往往只是表层词汇意义的拼缀。如果译者在深入理解和领会原文涵义的基础上,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汉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最后,要熟悉企业专业词汇准确翻译科技术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要熟悉企业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由于不同专业和行业都有其专业词语和行话,即使同一个词在不同专业中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应使用该专业已公认的专业语言。如:tundish中间包(连铸专业术语),martensite
马氏体(金相热处理专业术语)等。又如:system在不同专业翻译中选用不同的词语:human ocular system视觉系统(医学专业),phonovision system电视电话(通讯专业)等。另外,同一个词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中概念完全不同。如:lig}lt show(光显示)而非‘轻松的演’;feedback(反馈)而在普通英语中引申为“反应’’等。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新文章层出不穷,而且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同国外接触越来越多,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应该大胆引进,其中翻译无疑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上笔者结合科技英语的特点,结合有关的翻译理论和中英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技英语汉译事业必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郭坤,科技英语阅读语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赵振才,王廷秀,等,科技英语翻译常见错误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论文摘要: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本文针对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等
新经济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及持续化。2l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包容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一座桥梁,在促进国际信息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翻译也将融入国际市场。科技翻译应如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科技翻译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下对科技翻译工作者新挑战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科技情报翻译的大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的挑战
科技翻译就是把国内外高新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地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科技翻译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科技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水平。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翻译,机械工业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将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转换作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将翻译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二战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大量翻译转换、消化吸收,提高了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所以认真研究科技翻译工作,提升科技翻译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因此,科技翻译要向信息嘏务业延伸,科技翻译人员必须树立为科技服务的意识,将有应用前景的科技资料翻译整理出来,供科技人员参考和领导决策。这就要求加强科技翻译队伍的组织领导,打破效率低、分散和个体操作的小作坊翻译方式。加强横向联系,逐步形成翻译网络和群体优势。与此同时,要加快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素质,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球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须有一支熟悉翻译资料的背景知识和专门术语、具备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科技翻译队伍,才能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在我国翻译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与目前市场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然而,当前科技译文的质量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科技专业知识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
1.科学素养
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人员应有科学意识,知识渊博,涉猎多门学科,了解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知识、概念、术语不断涌现,同一单词在不同领域里表达不同的意思,专业不同,意思迥异。如:leader,(机械)导杆,(电力)引线,(电影)片头。因此,如果没有广泛的科技知识,不掌握较多的科技词汇和专业知识,从事科技翻译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科技翻译的多学科性质决定的。如果不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翻译好有关该学科的资料。要译好有关学科的文献(如论文、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产品说明书等)将是困难的。如commonlaw应译为普通法,而不懂法律的译者会译为共同法。把“胃舒冲剂”译成StomachComfortableLotion”,则大错特错,贻笑大方。造成这种误译的原因就是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对专门术语信手乱译、乱造词,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再如水利水电行业涉及水文学、气象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量学、水力学、岩土力学、电工学和土木建筑等基础科学,及与水法、水利规划、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水利机械、机电与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高压输电、电信、计算机、大坝监测等几十门专业。要做好水利水电方面的科技翻译,译员应熟知上述专业知识,译文读起来才有专业味道;否则,不能充分体现技术文献中的“科技语言”,影响译文的表达和质量。
2.专业能力
摘要:论文标题是以最合理、最精炼的词语反映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逻辑组合,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写作规范。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以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例,阐述了中文标题英译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一、引言
毕业论文(thesis)是每个大学生在毕业之前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论文的撰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遵循科研论文规范的写作方法及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在英译中文标题时应本着一条总的原则:准确反映文章实质,遵循英语表达习惯,贵在简洁,突出醒目,使之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具体原则及要求如下。
二、英译毕业论文中文标题的基本原则
2.1准确一致(Accuracy)论文标题应能准确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恰当体现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既不能过于宽泛,也不宜过于繁琐。中英文标题在内容上应保持一致,但不代表词语的完全对应。将中文标题译成英文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不能死套中文的词序,以免造成英文意思模糊不清。在多数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如果有些标题过于笼统、抽象,难于按字面意思直译,可以通过“意译”原标题或另拟新标题加以整理,以使“名”符其“实”。2.2规范得体(Standardization)标题中单词的大小写。标题单词字母的大小写通常有以下三种写作格式:全部字母大写;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但三个或四个字母以下的冠词、连词、介词全部小写;标题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对于专有名词首字母、首字母缩略词、德语名词首字母、句点(.)后任何单词的首字母均应大写。标点符号、斜体的使用。英汉论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不对应是由两种语言标点类别不同造成的。破折号、冒号、问号、引号、逗号、感叹号、斜线均可使用,顿号、书名号仅用于中文学术论文标题;分号、省略号只用于英语学术论文标题。如,为使标题精炼,英文标题常用冒号或破折号代替标题中的介词短语或判断陈述句标题中的tobe。另外,标题中的概念与次要成分应用符号分隔,从而突出中心概念。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中文书名置于书名号内。缩写词。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因此,论文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要出现数学公式和化学式。标题中应慎重使用缩略语,尤其对于有多个解释的缩略语应严加限制,必要时应在括号中注明全称,只有那些全称较长、缩写后不易引起歧义且已得到本专业领域公认的缩略语才可使用。
2.3简短精炼(Conciseness)字数。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标题的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以最少的文字概括尽可能多的内容。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为8个),若能用一行文字表达则尽量不用2行。如果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层次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概括全文的标题,建议采用主标题与副标题的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以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方法及内容等信息。此时应注意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切忌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赘词冗语。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如冠词a,an,the)及多余的说明性“废词”。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标题中词意上的重叠。随着期刊论文逐渐与国际接轨,学生需注意遵循英语表达习惯。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常冠于“试论”、“初探”、“浅谈”、“试论”等谦辞。如果此类标题直接翻译成“Elementaryintroduc-tionof…”,“Simplestudyof…”等字样,在形式上谦词就成了中心词,反而使反映论文主题的中心词不够突出醒目,使英美人士望文生义,产生不信任感。至于标题中惯用的“AStudyof…”,“Re-searchon…”等一类词汇都属无效信息,英译时为做到言简意赅,往往省略不译。
2.4醒目突出(Prominence)科研论文的标题一般不刻意追求语言的生动或形象化。但是,为了使标题醒目或体现语言和谐动听,有时作者也在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段,以明确表明研究工作的独到之处,力求重点突出。为使表达直接、清楚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应尽可能地将表达核心内容的主题词放在标题开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撰写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之际,学生应从论文标题的专指性入手,认真拟定毕业论文标题,以使其发挥出提纲挈领的作用。了解毕业论文中文标题英译的原则、常见结构及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标题译文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甚至论文的学术含量。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删以实现译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DayRA.HowtoWriteandPublishaScientificedi-tion)[M].Phoenix:TheOryxPress,1998.
[2]崔鲸涛.科技论文英文标题制作的技术规范[J].应用写作,2003(7).
[3]刘向红.科技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日俱增。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医的翻译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其对外传播与交流。中医术语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可以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类[1]。中医术语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并且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普遍,故翻译难度较大,翻译状况比较混乱。鉴于目前中医名词英译的混乱状况,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一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所谓归
化翻译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标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与习惯,方便读者了解和适应被翻译的文本。换言之,就是把在译语中找不到的对等外语词改成目标语中常用的文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者套用译语中类似的惯用表达法。而异化翻译法则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标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具体来说,异化翻译法常常不完全遵循目标语之语言与语篇规范,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标语中的古词语等。
在中医术语翻译中也存在着归化翻译法和异
化翻译法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医英译的读者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中医英译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一切要以外国读者接受程度为主要尺度来衡量,哪一种方式最容易被接受,就应采用哪一种。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主张使用归化法,也就是说,要让生活在西方语境中的人能够以自己的概念来理解古老东方的理论与学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医英译的主动权应掌握
在中国学者手中,要用我们的语言去教育他人,而不是用我们的语言去适应他人,这样更有利于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医的理论与思想。至于西方人在学习新的中医语言时,怎么去强化理解和方便记忆,这是他们的事。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多倾向于使用异化法。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学者,如英国翻译家魏迺杰( Nigel Wiseman) 就认为“只有翻译者按照中医在汉文化中被接受的传统方式去看待中医,并将中医忠实地翻译出来,才能为西方真正想学习中医的人士开启一条迈入中医的大道”[2]。
笔者认为,将中医术语英译单纯地归于采用归
化翻译法或异化翻译法,都不够合理,也都是不现实的。就具体问题而言,归化法和异化法各有其适用之处。例如: 有些词语,用异化法很难翻译,或很难被读者理解,最好用归化法。如“藏象”译为visceraland their manifestations,“益火补土法”译为the method for warming the heart to strengthen thespleen。“烧山火”译为heat-producing needling manipulation[3]。归化法,经常涉及译文增补,需要补
充部分冠词、代词、连词等,使之通畅,如“急则治标”译为In emergency cases,it is critical to treat theacute symptoms[4]。一般而言,使用“归化法”翻译后的译本使用原来语言中固有的术语,可以更好地融入西方的语境中,易于使中医文化被西方本土文化读者接受,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身份认同。
然而,为了使翻译语能够更好地体现源语言的
韵味,有时也要采用简洁、美化的方式来翻译,这就用到了“异化法”。例如“碧玉散”译为Jasper Powder,“玉女煎”译为Jade Maid Decoction[5],既避免了烦琐的翻译及解释,又体现了美的意境。再如“提壶揭盖”是指针对患者小便不利,出现点滴不爽、咽干、 烦渴欲饮等症状而采用的宣通上焦气机以使下焦腑气畅通,小便得以排出的治法。用归化法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确切表达这些意思的翻译方法,而用异化法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the pot,就显得生动形象[3]。可见,异化法译本较归化法译本更能体现中医英译的简洁性、民族性及回译性原则,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中医术语翻译应以
归化法为主,异化法为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懂英语的国人在数量上会远远超过懂汉语的外国人,所以出于传播和推广中医文化之目的,中医术语翻译应以既懂中医又精通翻译之道的学者为主,当以如何使外国人更好地接受中医文化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外国人的阅读习惯,结合中医术语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争取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中医的原意。
二音译和意译
中医术语英译常会遇到应以意译为主,还是以
音译为主的问题。从翻译实践看,归化翻译基本上采取意译较多,异化翻译则存在着较多的音译。但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归化翻译也会用到音译,异化翻译也会用到意译。
一般而言,两种不同语言的翻译,应该以意译
为主,而不是以音译为主。因为音译等于是为目标语言新造一个词,并且这个新词从外形上看还不能表达什么意思。这类词汇的生命力往往很差。如中国近代引进的一些外来语“巴力门”( 议会) 、“版克”( 银行) 、“德律风”( 电话) 等,很快就被淘汰了。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沙发”“阿斯匹林”等,这类例子较为少见。反之,随着东方文化的西传,也有一些中文的词语直接音译,补充和丰富了英语的词汇,比如“功夫”“人参”等,都是不必再译,可以凭发音便使外国人理解的东方词汇。
单就中医术语英译而言,鉴于中医名词源于中
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很多名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思想内涵,晦涩难懂,意译则容易导致烦琐复杂,音译则易造成含混不清。笔者认为,就中医英译而言,应以意译为主。由于外国人很少懂得汉语拼音,汉语的单音象形文字发音规则、拼写规则与英语相差很大,汉语同音异义字较多等原因,如果英译中存在较多的汉语拼音,会阻碍英语语境的外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和接受。
在中医术语英译时,如果能找到与西医学无矛盾的、可以通用的词汇,就应该尽量采用,如头( head) 、颈( neck) 、心( heart) 、肝( liver) 等。有些学者认为,中医的五脏同现代医学相应的脏器名称定义不同,提倡采取第一个字母大写,随后采用括弧加上汉语拼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明确,但其实并不是十分必要。因为中外业内人士都会明白中医和西医在这一点上的区别。而中医有些名词术语自成体系,难以找到对等的翻译词语或者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可以考虑将该概念体系全盘引入。例如“气”,中医概念里的“气”
名目繁多,“气”既不是air,也不是energy 或vitalenergy,只能用拼音qi 来表示。而至于其他的汉语拼音翻译法能否成为音译的英语,只能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约定俗成。
三释译和拉丁语翻译
目前中医术语英译常用释译法,即一种解释性
的翻译方法,尤其常见于中成药名称的英译。释译法行文冗长,一般只适用于对译文作说明。因此,释译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应尽量少用,而是采取简单醒目,通俗易懂的翻译方法。
至于中药名词的英译,现阶段常将植物药名和
动物药名的汉语翻译成拉丁语。以植物为例,国际通行的植物命名法是“属名+种加词( 或称种名) +定名人”。一般性地使用名称的时候,多不加定名人。这种命名法有效地规范了生物学命名体系。用拉丁文给中药定名,不容易造成混乱。但要是将种名、属名,以及药用部分的名称也加上的话,一个中药的拉丁文名称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如果一个方剂名称中含有两味中药名,那么其译名一定比较冗长,而且同科植物较易混淆。如可用作大黄入药的就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在植物分类 中,它们是不同的物种,各有不同的拉丁语名称,但对于中药而言,这一点并不严格区分。事实上,拉丁语翻译,本质上仍是一种注释,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鉴于精通拉丁文的中外医务工作者不多,拉丁文的词典又较少等原因,笔者认为采用拉丁文翻译中药名称会给其使用和推广带来困难,以不用为宜。
笔者建议,有些药物在英语中有名称,如蒲公
英,英语为dandelion,忍冬,英语为honeysuckle,都可以直接应用。如果没有,可模仿汉语造词方法,用词组来翻译。在汉语的发展史上,近代汉语对元素的翻译,就是采用了形旁加声旁的方法,造了一大批新字,如氢、氧、氮、氯等。多数字,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历史证明是很成功的。笔者认为,中医英译,特别是对于药名,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如紫草,可译成purpleherb,黄芩,可译成huangqin herb,以次类推。
四总结
中医作为一门科学,从长远来看,其英文译名
最终要实现标准化。但从目前来看,远不具备标准化的条件。无论是翻译理论的缺乏,还是翻译实践的单薄,都制约着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的进程。语言具有社会性,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为社会全体所用。个人的意志很难改变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中医英译也是这样,哪一种译法好,哪一种译法能够得到全社会接受,都需要时间来检验。在目前这个阶段,各种尝试都可以存在。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总结,以期尽早实现中医名词英译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吴刚.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 2009 年度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术语 发展 成果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85-01
一、国外术语学的发展
术语和语言有同样的历史,但是把术语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的术语学是20世纪初的事情。首先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在1906年发起组织,但直到三十多年后1938年《国际电工词典》才问世。“这些活动自30年代以来,前苏联学派就以双重发展趋势而著称。一方面使术语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来考察全部术语问题。”[1]至此,国际上的一些组织促进了术语研究工作,在此之后,许多前苏联研究人员,特别是语言形式方面的研究人员,都致力于术语理论的创立工作。“到了七十年代初,术语学在各个领域的活动迅速发展:召开了各种不同议题的国际性、地区性和全国性的讨论会,成立了国际术语信息中心; 有系统的展开了术语的收集、分类、标准化和信息传播的工作;在各种私立和公立组织内有系统地审定了术语;出现了术语学初级教程;建立了新的术语库。自1972年以来加拿大在术语学的各个方面开始在国际、国内范围担任了重要角色,特别是驻保罗湾的魁北克法语管理局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讨论会,会上对处理术语资料中的大量基本概念下了定义。”[1]
二、国内术语学的发展
关于中国术语学的发展历程,温昌斌先生在其《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中国术语学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清末,明清时期西方先进科技开始大规模的输入中国,输入的主要途径是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术语翻译成为了 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时译名混乱问题严重。”“清末的术语学研究,由译名统一问题引起,主要是关于术语翻译方法和术语定名要求的讨论。”“民国时期的术语学研究,关注的依然是译名统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术语规范工作要点,如何对待日译科技名词等方面的讨论。”“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术语学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汉字改革工作进行的。”[2]改革开放以后的汉语术语学研究比之前的研究要丰富要多样,温先生总结了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主要是:
(1)研究术语学基本问题。(2)引进和研究国外术语学。(3)研究术语的语言学问题。(4)研究术语规范实践工作。(5)研究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研究。(6)研究术语的演变。(7)研究术语学教育与学科建设。
三、中国当代术语研究的成果与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术语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几乎对各个学科的术语都有所探讨。关于术语研究的了很多,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纵观我国当代术语学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术语的定义和特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主要有郑述谱,刘涌泉,陈原等。主要成果有郑述谱的《术语的定义》,陈原的《当代术语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刘涌泉的《略论我国术语工作》,冯志伟的《现代术语学引论》等。
2.研究术语的规范工作。中国当代研究术语规范的文章特别多,研究术语的规范主要集中在术语规范的原则,术语规范的意义,术语规范的方法,还有术语不规范现象的讨论。比如说,吴章玉的《规范学术术语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沙宗元的《汉字学术语规范整理中的定名和定义》、《汉字研究中的一组术语》,刘青的《简述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基本环节》,曾剑平和彭菊凤的《社会科学术语的规范性问题》等。
3.引进和研究国外术语学。比如,郑述谱的《俄罗斯当代术语学》,刘健和刘钢合译的《术语学概论》,于欣丽和周长青合译的《术语管理手册》,张一德译的《应用术语学》。我国当代术语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非常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注意并且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主要是术语理论阐述多,术语规范研究实例少,这就造成理论丰富而实践匮乏。术语研究,尤其是术语规范研究的主观性强,客观联系少。还有就是研究术语的论文多专著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少。
参考文献
[1](加拿大)C.隆多.术语学概论[M],刘刚,刘健,译.科学出版社.1985.
关键词: 翻译美学 综述 发展
一、缘起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
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这部著作提出语言的模糊性和翻译美学可以结合起来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学者中鲜有提及,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他认为,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如何补偿,是翻译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就语言的模糊性而言,汉语较英语更甚。因此,中国译论不能缺少语言模糊性及其在翻译中的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上三部著作是我国翻译美学领域比较系统的开山之作。三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翻译美学的研究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等。纵观这三部作品,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所列举的翻译绝大部分集中于文学翻译领域。有了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大量的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术著作、论文应运而生。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翻译美学”,可以搜出相关的期刊10125条,硕博论文4902条。可见,翻译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从时间上看,这些硕博论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在2007年以后发表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翻译美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其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有待反思和研究。目前比较显著的特点是,翻译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多数从美学角度研究的文章仍然集中在对翻译的分析、批评方面,评论孰优孰略,探讨最佳译法等方面,视角比较窄,还没有脱离单纯评价译品优劣高下的模式,较少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不能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导致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不能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穆雷,2001)
三、新发展
美学不仅仅包括文学和艺术,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视角下,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中国当代美学家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谈情放歌,登高作赋,书家写字,画家画画,与挑水砍柴,行住坐卧,品茶,养鸟,投壶,猎射,游山玩水一样,统统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不过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洒扫应对”,如此而已。这样看来,美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领域,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大到商业、工业、农业领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小件,均离不开翻译活动。在这些翻译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美学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应用翻译的日益增多,翻译中中国美学翻译的指导思想也彰显出来。刘宓庆先生就翻译的本体论方面,强调“文化战略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元性确实面临威胁和挑战,如今的人文社科领域确实存在西方学术霸权的现象,在翻译活动中,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众多的应用翻译领域,如旅游翻译,饮食行业的翻译,日用品的翻译,商务翻译,外宣翻译等实用翻译方面,都应该考虑到翻译美学的指导作用。最近几年,研究领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作了如下研究:从翻译美学看公示语的翻译,翻译美学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美学原则的实践与拓展,翻译美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的翻译,翻译美学视角下英汉金融术语的翻译,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汉同声传译的模糊性策略,浅析翻译美学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翻译美学视角下经贸文本翻译研究,等等。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翻译美学理论进行非文学领域的翻译研究。这样翻译美学就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宽口径、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翻译的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四、展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翻译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翻译活动具有文化战略的意义,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应该将我国传统的译论发扬光大,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与西方译论共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更有效全面地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目前的翻译美学研究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第一,翻译美学如何跳出文学翻译的狭窄圈子,推广到可行的应用型领域,如旅游、外宣的翻译。第二,翻译美学的理论构建还有待深入,并结合实践进行完善。第三,翻译美学和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第四,翻译美学如何引领中国传统译论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关键词:翻译技巧;《丰乳肥臀》;生态翻译论;文学作品翻译
引 言
根据胡庚申2001年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翻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员多层次、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翻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主要是三个方面,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就翻译的适应和选择而言,葛浩文的成功翻译促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堪称典范。因此,对于广大翻译工作者来说,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一、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首先是由胡庚申教授(中国清华大学)在2001年提出来的。这是翻译研究的新模式,是从生态学角度来描述和解释翻译学的。生态翻译学在新世纪之初应运而生, 既有全球因素, 又有中国因素; 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人为因素; 既有其偶然性, 更有其必然性。本文指出, “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 “类似同构” 的生态特征、 “适应”、“选择” 的理论体系以及“论/ 学一体”的同源贯通, 是生态翻译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一)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更为明确地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翻译生态环境是影响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胡庚申,2004: 128)
(二)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分析《丰乳肥臀》译本
(一)《丰乳肥臀》译本中使用的翻译技巧
葛浩文在翻译《丰乳肥臀》时,主要使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词法、省译法、合并法转换法等,来实现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1.增词法
Example 1:
【Original book title】: 丰乳肥臀
【Translation】: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丰乳肥臀》讲述了自1936年以来在上官家庭发生的风云变幻。“丰乳”和“肥臀”代表了贯穿整个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如果这个标题只是直译不加任何解释的话,西方读者可能会对这本小说产生误解,女权主义者也会提出反对的声音。因此葛浩文加上了一个副标题――“a novel”来避免对这部小说的误解。
2.省译法
Example 2:
【Original】 【Translation】
飞蹿起几十丈高(莫言, 2003: 72) flew high into the sky (Goldblatt, 2004: 128)
冰层约有一寸厚(莫言, 2003: 72) as thick as a hand (Goldblatt, 2004: 129)
半斤重的大膏药 (莫言, 2003:77) a heavy medicinal plaster (Goldblatt, 2004: 138)
在原文中,作者用中国的量词“尺 ”, “寸”, “丈”, “斤”等来描述高度,厚度,或者是重量。事实上,没有必要告诉目标语读者真正的数字。因此译者用符合目标语习惯的方法来主动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3.转换法
Example 3:
【Original】但现在被上官鲁氏摆成“大”字形的身体占据了。
(莫言,2003:130)
【Translation】…but it disappeared beneath her outstretched body.
(Goldblatt, 2004: 212)
Example 4:
【Original】 戴着高筒礼帽、留着两撇尖儿上翘八字胡的车夫也不是个一般人物。(莫言,2003: 92)
【Translation】…in a top hat and sporting a handlebar mustache, was not your ordinary driver. (Goldblatt, 2004:160)
莫言分别用八字形、八字胡和大字形来表现胡子和身体的形状。然而,要找到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是不可能的。因为英语是字母语言而不是象形文字,因此译者把“八字形” into “inverted V”,“八字胡” into “handlebar mustache” and “大字形” into “outstretched”,这实现了在读者脑海中描绘出相似图片的效果,西方的读者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转换翻译过后的版本。
三、总结
此篇论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葛浩文《丰乳肥臀》译本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从译者角度来看,为了实现信息传达者的角色,也为了帮助实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功能,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就在于适应和选择。通过研究了葛浩文译作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丰乳肥臀》译本提供深入而有见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Goldblatt, Howard.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M]. London: Methuen. Arcade Publishing, 2005.
[2]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 (4): 283-291.
[3]方梦之. 从核心术语看生态翻译学的建构[P].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010,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