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本科论文

高校本科论文

时间:2022-10-31 15:4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本科论文

第1篇

1、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4、社会调查的创新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卓越计划视角下加强社会调查的创新,我们认为要善于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校外机构的专项研究充分结合。一方面使得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充分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和项目的科研优势,不仅降低了教师科研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成本,也对学生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调查要与校外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和项目结合,加强横向联系,在其他机构的资助下获得调研经费。

第2篇

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既要为行业输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也要注重培养能够引领行业跨越式前行的精英人才。所谓精英人才,是相对于一般普通人才而言的概念,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标准。从量的维度看,精英人才是人才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是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少部分人;从质的维度看,精英人才素质高、能力强,应该是各行业各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和中流砥柱。需要明确的是,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是一种必然的“分类教育”,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接受教育的是少数基础好、潜力大的学生;其二,提供给学生的是以心智开发与人格完善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笔者认为,旅游行业的精英人才可以分为技术精英、管理精英和学术精英,这三种类型也分别对应着旅游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不同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即旅游专科教育侧重于培养旅游行业的技术精英,旅游本科教育侧重于培养旅游行业的管理精英,旅游研究生教育则应定位于培养旅游学术精英。此处的管理精英,是指位于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的职业经理人。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差的现状,也使得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分析旅游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道可以发现,“认同”与“坚守”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特质。换句话说,对旅游职业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旅游职业忠诚度应该成为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基于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思想、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其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艺共育”、“学思相成”、“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创新理念。

二、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培养机制创新为保障。笔者倾向于采取“英才基地班模式”来培养精英人才,在人才选拔、资源整合、学习自主等方面实现突破。

1.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把好“入口关”是精英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统招进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新生而言,精英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高考成绩结合志愿填报状况作为录取的标准,将高考成绩排名靠前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首选志愿的学生纳入培养范围,大学伊始就开始分类培养;二是采取延迟策略,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实施学,学年末再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年成绩加上其他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面试情况加以选拔。相比之下,前一种方式操作简单,但不利于全面客观地选拔优秀人才;后一种方式操作较为烦琐,但有利于保证生源质量。

2.建立高效、务实的资源整合机制。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精英教育必须配置优势资源。从办学角度讲,“英才基地班”可尝试探索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两种路径。国际合作主要是寻求与国外知名旅游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实行“2+2”或“3+1”联合培养方式,将学生送到国外深造学习,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国际沟通素养和国际竞争能力;校企合作主要是寻求与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办学,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1年左右的岗位实践,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使学生积累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英才基地班”可采取“本科生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3.建立灵活、宽松的学习自主机制。

精英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特性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则表现为强烈的学习自主倾向。因此,必须倡导“学习享受”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上为“英才基地班”的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真正享有学习自。学习享受的源泉在于相对自由的学习状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按一定的课程比例在校内跨学科、跨院系自由选课,甚至鼓励学生到其他名校选课,考核合格承认其学分;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参照,通过有效激励增加学生的学习满足程度。

三、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旅游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精英教育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精英化。

千里马得遇伯乐,方可尽其能。提供精英教育的师资也必须是精英。建立一支精英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高校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协调优化发展的要求,精心制定师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学术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校外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校内导师配备而言,应跨学科调动由各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优秀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鼓励缺乏旅游企业工作背景的骨干教师成员走“双师型”道路,积极投身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就校外导师配备而言,应聘请旅游企业中管理精英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奋斗成才。

2.课程体系系统化。

课程体系体现育人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取向、课程模块、课程时序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能提升要求、个性发展需要和个体成长规律,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课程系统。在课程取向上,应兼有习“德”和习“艺”两个领域,以德为体,以艺为用;在课程模块设置上,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教育”的形式,通识教育模块着重帮助学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专业教育模块主要建立与学生未来职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知识技能框架;特色教育模块为学生搭建培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平台;在课程时序安排上,则应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涯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心理,做到循序渐进。

3.教学方法多样化。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的课程,只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课堂上司空见惯,教学目的注重“授之以鱼”而忽视“授之以渔”,教师力求将教学内容讲细讲透,却不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大学成为一个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堡垒,与精英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在精英教育中,讲授式教学的比重会降低,而且在讲授方式上更加注重“论而有道”,不仅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相对而言,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甚至辩论式教学的比重则会有所增加,这些方法旨在培养精英必备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

4.质量评估科学化。

第3篇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逐渐呈现出互相浸透影响、愈发密切相关的发展态势。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8

第4篇

在高等学校中,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衡量学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就业困难,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忙于找工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有些用人单位也不顾学校的学业要求,让学生顶岗工作,教师为了学生能找到工作也不得不放松毕业论文的要求和管理。于是有人认为反正用人单位录用了,学生也没有心思好好做,毕业论文也不必做了。笔者认为这是极其不妥的。

第一,取消毕业论文不符合高等教育本质、目的和规律的要求。我国本科学制一般为四年,学生必须根据课程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和毕业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与其它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重视毕业论文适应了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学术与职业的关系在课程和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历史上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处理这一关系时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改革的影响而偏于一方。从当前的情况看,两者趋向于有机结合,除重视学术性教育的高校外,以职业性教育为重点的高校也逐渐重视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训练,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它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

第三,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育教学价值,加强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各项管理工作。可以说,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的学习成果的全面检查,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测,也是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检阅”。学生在处理就业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的活动中,培养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本科毕业论文既为学生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信息。

第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应关心和协同努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设计应从一年级就开始,不能只放在毕业前进行;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共同建立面向所有学生的常规的开放的信息系统;用人单位要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的训练,最终对谁都是不利的。而围绕毕业设计到用人单位的第一线调研、实习,当然要提倡,需研究合适的运行机制。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本科生科研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24-02

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我们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一 目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

1.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准备时间短,精力投入不足,无法保证质量

多数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需要完成毕业实习、选题、资料检索、调研、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与应用、方案确定与设计、实验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而整个过程只有4个月的时间。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增大,这期间大部分本科生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有的学生准备研究生复试,有些学生要准备公务员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还要参加毕业前的补考。因此,造成了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中的时间不足,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缺乏实践创新,科研素质低

通常本科生是在最后一学期开始时才接触研究课题。之前本科生不了解科研过程更谈不上进行科研训练,而且动手能力也较差。加上准备时间短,造成工作效率低。

3.文献搜集、整理能力差

毕业结业开始时学院一般先给学生布置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及课题。由于毕业结题指导时间短,指导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提供经典参考文献并指导其阅读,然后提供一些关键词由学生自己查文献阅读,以促进毕业设计研究工作的开展。搜集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但由于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有强有弱,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顺利、快速地阅读文献,特别是对题目的理解还可能有偏差,结果查找并阅读的文献篇数少,质量也不高。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课题把握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课题的顺利进行。

4.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由于学生在课题开始时才进入实验室,因此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仅有少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和导师探讨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

二 本科生科研的途径

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把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引入到教师科研中进行了探索。

1.本科生科研的方式

从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开始,就应通过专业介绍等讲座,了解所学专业的国内外现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最好大一就能到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样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事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开始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着手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需针对各年级制定分层次、阶段性培养方案。通过安排不同的科研任务来实现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逐步提升。

应给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制订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科研素质训练。比如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情况。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任务是熟悉并掌握课题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并根据个人特长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实验方向,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阅读4~5篇与教师课题相关的中文论文,一年内至少阅读并翻译2篇相关英文文献。大学三年级的主要任务:协助大学四年级的同学和教师完成自己所在实验方向的实验内容,每学期至少阅读3篇与教师课题相关的论文,一年内至少阅读2篇英文文献;四年级同学的主要任务: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至少阅读相关文献30篇,其中英文文献10篇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课题的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找到通常的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数据,撰写实验论文。

2.本科生参与科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强化外语和计算机学习。本科生从事科研,较高的外语阅读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是必需的。否则会直接影响科研能力的开展。所以本科生在大一时期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及英语阅读能力,为以后查阅文献打好基础。

第二,增开选修课,提高文献检索与写作能力。尽早学习文选检索课程,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文献搜集及整理能力。

三 本科生科研的意义

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热情

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能较早地把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联系,从而体验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在科研过程中,通过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拓宽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加快了知识更新。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自主性吸收新知识的主动性。同时,由于课题需要,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与资料,从而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普通本科院校 平台

一、概述

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与监控平台,实现毕业设计的信息化管理与监控,解决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在外实习、实训,就业单位面试等特殊环境下的远程通讯与师生互动交流问题,有效加强了毕业设计“散养化”严重的专业学生的监控与管理,实现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时化、网络化、现代化的4W全方位监控管理新模式。

二、平台的管理与监控功能

(1)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能促使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实行毕业设计验收制度。在毕业答辩前对每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结题验收,不能结题验收或未通过结题验收的毕业设计不得参加答辩,限期整改。这样可有效杜绝有些未认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答辩时随意夸大自己毕业设计结果等问题,使学生真正重视毕业设计。

(2)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

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参与学生的设计,但应杜绝将全部资料甚至蓝图直接给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完成毕业设计充满信心,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必须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出色地完成设计任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出现明显错误时,教师应耐心地指出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

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督导小组,在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和后期安排督导小组通过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与监控平台进行不定期检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3)平台的监控功能

毕业设计初期本平台主要完成申报、选题、开题几项功能。具体包括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专业系或教研室严格筛选、审题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预选、指导教师向与之双选的学生确定题目、专业系或教研室进行调配并公布选题结果、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检索、阅读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对其进行翻译,然后撰写开题报告。

学生在该平台上书写电子日志,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毕业设计中有任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与导师进行交互;导师通过平台监控学生日志、请假等情况,随时掌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

学生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后,通过平台上传毕业设计全部文档,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或作品)终稿和附件材料等;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论文终稿进行全面评审,撰写评审意见后提交到答辩委员会;然后给出最后评定成绩;评选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从而实现毕业设计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程跟踪与质量监控。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与监控平台功能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总结

抛弃旧有的对在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受到时空限制的监督弊端,开展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构建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建立,改善了毕业设计学生人数众多, 地点分散,学校以及学院对于毕业设计学生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也改善了毕业设计很多通知以及任务的发放都要通过纸面或者邮件的形式,管理手段落后, 导致管理信息的延误和误差, 影响毕业设计的进程的情况;也改善了以及毕业设计的监督力度、监督方式各个部门不够统一, 管理流程不通畅的问题,突出强调导师负责制,加强了对指导教师的监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毕业设计管理“随时随地随身”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达到毕业设计的“who、where、when、what”的4W监控。

[参考文献]

[1]黄海,蔡筱青.高校E-learning教学平台的规划、管理和服务[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00-104.

[2]黄海,郭清顺,道焰.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使用手册[Z].广州,2013.

[3]洪颖.浅谈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推广和改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10-11.

[4]林日.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5):123-125.

[5]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5.

第7篇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作者:陈旭升 刘中美 周丽 张薄博 王金晶 周哲敏 单位:江南大学

第8篇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本科毕业论文:(1)重视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和资源)保障条件。学生找工作与做论文时间冲突,敷衍塞责;学校投入经费少;实验室生均资源严重不足。(3)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势必严重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除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普通高校师源、生源质量差,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形势,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结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1)学校管理过于程式化,且疏于过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来一贯采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师生和收缴存档文件、辅以控制答辩时间、事后检查存档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时下毕业论文工作能与过程管理相关的只有中期检查,但它是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有时也是走过场,针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却是空白。没有对学生论文实验情况、工作量、论文及相关文件质量进行普查或抽查,并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更严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论证及其工作检查,导致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等均被忽视,而结合教师科研的好课题和严谨的实验方案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3]。这种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师产生懈怠心理。(2)教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有的指导教师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治学不严谨。(3)学生应付心态强,组织纪律差。有些学生在心目中未将做毕业论文放在重要位置,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对实验研究和写作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袭、摘录他人论文,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4)实验技能差,写作水平低,答辩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工作不认真,做事不动脑。实验做得不好,缺乏创新;论文内容不充实,逻辑不清晰,表达不顺畅,分析不透彻。(5)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分时间做毕业论文,故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论文质量难有保障。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二)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下学期,笔者(本文第一作者,本节下同)指导04食工(2)班学生李琦完成了毕业论文《龙葵红色素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校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在《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5食质(3)班学生王岩和赵程程完成了毕业论文《用废食用大豆油制备O/W乳化剂的研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食品学报》录用,拟2011年第4期发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优秀论文)。2009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6食质专升本班学生郭静、06食质(1)班学生杨萍和管美青完成了毕业论文《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2011年上学期,笔者指导09食质(1)班学生祖若琪,用化学热力学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实验。2011年暑假,笔者指导该班学生韩金柏、邓玉云完成了紫薯发酵酒研制实验;指导该班学生杜金荣、罗响完成了苣荬菜和苋菜多糖提取与测定实验;指导09食质(2)班学生陈玉同开展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性能劣变测定实验,已完成总实验量的一半,2011年下学期可完成全部实验。笔者拟于2011年下学期指导09食质(1)班学生张影、董亚雪、刘卫、于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豆制品研制系列实验,从原料选优与处理、凝固剂选择与复配、制作工艺条件优化、颜色控制、品质评价等诸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计划该学期完成所有实验,现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以上10人预计在2011年寒假完成论文撰写,可与2008级学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27.5%,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学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第8学期撰写论文和答辩[4]。笔者认为:(1)应在大一起实施的导师制框架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活动,将毕业论文工作从大二全面铺开,在大三全部结束;(2)将以往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从第8学期挪至第5至第6学期,时间不排定在教学计划中,由师生自行安排;(3)毕业实习仍在第8学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岗前培训和试岗相结合,同时将第6学期的专业实习并入毕业实习,实习周数和学分均合并。在教学计划中舒缓第5、6学期课程节奏,紧凑第4、7学期课程节奏,并在第7学期提前考试,期末前将学生在校所有成绩、学分登记完毕,为其在第7、8学期找工作提供准予毕业证明。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质量检查和存档,以利于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就业率亦大有益处。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有实践者提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5],还构建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6-8]。笔者认为,各校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们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施行导师动态津贴制。(2)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奖励。(3)取消毕业论文材料申报、审批、报销制,因其过程烦琐又无法实施,消极影响甚大。(4)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答辩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核准、系(教研室)审批和筹备、答辩委员会现场组织实施、院检查和指导、校教学督导监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难管,上下情达不畅,责任不清,教师作用得不到发挥等现象。(5)学校对院系考核只针对是否及时制定和下发工作标准,是否适时地认真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进度是否控制得当,存档文件是否合理,检查结果是否公示等,不针对具体文件质量。(6)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院为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取消以导师检查代院系检查、督导事后检查代过程检查的做法。列出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确定检查人员,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对检查结果公示;加强答辩管理,杜绝形式主义。答辩前学生所有存档文件均由其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好,否则不准参加答辩。若检查中发现参加答辩学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则视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答辩后立即上交所有纸质和电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专人检查、整改和审定,直接存档备学校检查。若学校检查中发现问题,按相应管理办法处理,唯一的质量责任人是指导教师,切实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消灭在答辩前;学校教学督导组最后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抽查毕业论文,监督答辩的组织、实施。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9篇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步骤包括:写前准备、编写提纲、论文初稿、论文定稿,在这四个基本步骤中,最重要的“写前准备”这一步,主要包括选择课题、开题报告、搜集资料。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前两项,但最后一步很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研究材料才能写出好的论文。笔者通过对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2013届360位毕业班学生的一次电子问卷调查表明(如下表所示):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大多会遇到种种困难,如自身信息素养不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就业压力较大,忙于考研或求职,写作时间较少等等,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院系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充分调动校内相关部门积极性,为毕业生的论文撰写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服务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高校的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各司其职,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指导和服务。除教务管理部门负责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外,涉及到的其他部门和人员,最主要的就是图书馆馆员和各院系的指导老师了。鉴于此,有必要对二者在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中的作用做个比较分析。

1.文献资料搜集方面

图书馆员可以直接提供毕业生所需的文献资源及相关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资源宝库和信息中心,其丰富的馆藏为毕业生直接获取文献资料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但也正因为馆藏丰富、载体多样、校园网络特殊性等原因,本科生在查找、利用文献资源方面仍存在较大障碍,需要图书馆员以良好的服务来提供帮助,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保障、读者疑问的回复与解答、读者的培训与指导等等。同时依托图书馆专业化共享网络,进一步实现高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共享。院系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也会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包括文献资料搜集方面的问题,但大多也是引导到图书馆(或数据库)查找资料。因此,这方面图书馆员所起的作用将更大、更专业,具体地帮助毕业生读者。

2.毕业论文撰写方面

教务处制定工作进程和总体规范,院系教师提供全程指导。指导老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对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做个别调整,对论文的主题、内容和质量可做较好的掌控,主要工作包括拟定课题、下达“任务书”、督促开题报告、指导文献综述、检查工作进度、审阅论文定稿等等。这方面,院系指导老师的作用是权威的、专业的。图书馆也可以邀请校内外优秀的指导老师,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向毕业生读者传授毕业论文撰写的技巧。综上所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院系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图书馆馆员的帮助:院系老师侧重于通过专业指导全程参与论文写作;图书馆员侧重于通过综合性的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论文,二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图书馆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服务十分必要。

三、图书馆毕业论文指导服务的具体策略

高校图书馆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个人在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设想,提出5条图书馆服务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举措。

1.开设公共选修课,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

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逐步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为本科生日后参与科研活动、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个人正确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来解答问题的一种技术能力,即当个人在面对某项任务时,有清晰的信息意识,能够判断出何时需要何种信息,借助文献、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检索途径有效地获取所需的正确信息,并充分运用信息高效完成指定的任务[3]。公共选修课可选择开设如《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与实践》之类的课程,尽量每学期开设,10人以上开班,提高学生的参与面。选修课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升广大读者的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素养水平。必要的时候,可以参考某些高校的做法,积极向学校相关领导及教务部门推介,把此类课程设为必修课,通过系统、正规的教学过程,全面普及信息检索及信息素养教育。

2.举办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指导

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举办由图书馆老师主讲的有关毕业论文文献搜集方面的讲座,有针对性地介绍馆藏资源的获取方法:介绍具有多面检索功能及自动文献传递功能的读秀学术搜索平台,介绍校园网外通过“校外入口”方便获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方法,介绍利用Google、Scirus等搜索引擎搜索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的方法等等;也可以与相关院系合作,邀请校内优秀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发挥指导老师的专业特长,主讲有关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的讲座,以专业教师的角度为学生详细讲授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撰写、答辩等方面知识。

3.建设优秀毕业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毕业生撰写

论文提供直接参照学位论文可作为高校图书馆重要的特色馆藏,目前大部分高校均以收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建设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工作重点。而我校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尚没有硕士、博士毕业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自然成为了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然选择。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利用本校资源,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有效开发与利用对于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务部门一般会将各院系优秀毕业论文电子版整理归档,并制作《优秀毕业论文选集》,图书馆要安排专人做好对口联系,及时向教务部门索取电子版和纸质版优秀毕业论文,并将电子版上传、审编、,做好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将纸质版分类编目并上架,方便毕业生借阅。

4.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及时解答毕业生的各种问题

因部分毕业生对于各自专业的各种信息资源载体、图书馆馆藏不甚了解,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紧,故短时间内难以快速找到所需文献资料。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实时咨询系统或留言板,及时解答毕业生读者的问题,包括诸如课题分析、书刊资料查找途径、论文撰写格式等等。有关参考咨询系统的设置,CALIS三期共享版应用系统中的参考咨询系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可以迅速搭建图书馆网络咨询服务平台,支持24/7咨询服务模式,可在线实时咨询,即时解答读者提问,还可进行白板交互、同步浏览、页面推送;可表单咨询(留言),答案自动发送到读者邮箱,同时可收入知识库随时查询。该系统可极大地方便图书馆与毕业生读者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有关咨询馆员的配置,应尽快配置具有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以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及其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的了解,为毕业生提供文献查找与利用方面的指导、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专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引进大量专业教师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引进,图书馆要么缺编,要么承担起安置引进人才家属的责任,客观上制约了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当学科馆员、专业人才尚无法配套到位的时候,原有咨询馆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主动了解各学科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更好地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此外,还可将一些本校制定的相关毕业论文规范如《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挂到图书馆网页上,供毕业生读者参考学习。

5.积极拓展文献资源获取途径,最大程度满足毕业生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挪威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陈月芳(1973-),女,河北晋州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林海(1966-),男,四川仪陇人,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S125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10-02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施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目的是:最终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学生所学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包括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动手、创新和科研能力,全部灵活运用起来,锻炼学生的研究和设计能力,为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北京科技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制定了较完善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配套颁发了多达40余项的相关文件,并依据形势逐年补充新的条款,来规范毕业设计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针对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5年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目前影响本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优良总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北京科技大学在狠抓毕业设计环节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可以看出,需要进行二次答辩的学生比例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分别为8%、3%和8%,究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涵盖了同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观和客观因素

各学校普遍将毕业设计放在第8学期,这学期也是学生找工作、面试、考研复试、英语资格证书考试、出国前签证办理等事情的集中时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精力;另外,在第8学期,学生将不再参评学校的各种奖学金,不再为了争取保研资格而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主观上明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1.忙于就业,投入精力不足

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毕业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其中,全国约有150万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出国继续深造,而其他的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找工作。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确实不容易,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各种就业信息,花更多的心思设计求职信,不得不奔波于各个毕业生双选会,穿梭于各个面试单位之间,甚至还有学生需要到拟聘用单位实习,本应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变得异常忙碌,自然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将大量减少,投入的精力也不够,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2.考核机制不严,学习动力不足

大部分学校本科生的保研资格审查工作一般都在第7学期前完成,第8学期基本没有各种奖学金的评定,于是部分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优秀学生在这学期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按照现行的各种规定,除了明确规定获得了保研资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外,其他只要及格以上(含及格),就可以顺利毕业,客观上又降低了对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这几年的毕业设计抽查结果来看,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只有约30%来自于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在最后的毕业环节,多数学生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和侥幸心理,出现了松懈心理,这样就导致了毕业设计结果不是学生最佳成绩的体现,影响了对整个教学成果的评价。

3.重内容,轻格式

在论文的撰写中,少数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内容充实,形式并不重要”,认为撰写的毕业论文没有人会去认真查看,只要数据翔实,内容充实就行,于是论文撰写潦草,不能严格按照学校颁布的各种规范书写内容和整理数据,出现了诸如:论文模板格式不正确、参考文献录入格式不规范、图表格式不规范、摘要不够具体和简练、参考文献不注明出处、文中出现较多错字白字,排版不合理等明显的低级错误,而这些错误恰好是态度不认真的表现,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指导教师的因素

1.少数指导教师不熟悉要求和规范

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工作态度、投入精力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我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能全身心地去指导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一些新入职的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由抽查的本专业近5年的毕业设计中需要二次答辩的学生数及指导教师情况可知:质量较差或需要进行二次答辩的学生的指导教师多为新入职教师。例如:在2007年毕业设计中需要二次答辩的10个学生中,有3人的指导教师为新入职不到1年的教师;在2008年的毕业设计中需要二次答辩的3个学生中,有1人的指导教师为新入职不到1年的教师;在2011年的毕业设计中需要二次答辩的4个学生中,有2人的指导教师为新入职不到1年的教师。

我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要求非常规范和严格,新入职教师由于刚进入学校,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教学、科研和试验室等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去掌握本科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并逐渐能掌握好毕业设计指导的尺度。

第11篇

关键词: 非硕士点;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41-01

0引言

导师制是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新生被录取后到学院报到时,学院当局就给一组新生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格修养,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必须到导师那里去至少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1]。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在人才培养中效果颇佳,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都逐步采用导师制。

在我们国家,导师制特指的是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对研究生的个别指导和学术指导。当然,我们国家的部分重点大学在本科生的培养中也采用了导师制,但多数高校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并没有采用导师制,或者仅仅都是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还有一些没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校的主体就是本科生,在实践了辅导员制、班主任制以及学分制的各种情况,也开始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方式——新生入学导师制。

目前我国一些研究者也从理论上就大学本科实行导师制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研究。例如:金佩华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2]论文,王建武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3]文章,认为导师制在部分高校的应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为学生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成才环境。

以上所述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上对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予以理论上的论证,虽然不够全面系统,但是也能给人以启发与指导,尤其对于那些只有本科生而无硕士点的高校启发与思考更大,因为此类学校既无硕士导师制经验可以参考,又急需根据校情、现状,探索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1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且新入学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而目前高校的本科生管理现状是,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辅导员(或一个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在毕业设计时候才有“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在生活上,这些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学生不能从高中教师的“追着屁股学习”一下子转换到“感觉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学生不能从高中教师眼中的“尖子生”转换到“班级普通生”的角色,还有部分学生不能从原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一下子转换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的情况,再加之入学时的“高强度”军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月圆之夜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落差特别大,他们不能独自解决诸多问题,也不敢向不熟悉的同学教师倾诉,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校园新问题。

虽然在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就为每个班配备了一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思想教育等方面。但是对于有30个学生的班级来说,班主任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一方面还要负责学生干部的选拔,贫困生认定,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等事情,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三查、二会、一谈心”(三查:每两周检查学生早操一次,检查学生上课情况一次,深入学生宿舍一次。二会:每月召开一次班会和一次团支部组织生活会。一谈心:每学期必须与每一位学生有准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次谈话)确实不容易。从表面看,班主任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辅导员制度下的一些问题,但是严格执行班主任制度却给班主任带来新的问题,而对于非班主任来说,又将产生学校资源的浪费问题以及教师教学的公平评价问题。

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以及化解当前教育模式下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每一所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现状,以及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国内高等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材向导、职业指导等;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呈现了教师更是学生的“知心大朋友”的景象;与此同时,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提高了指导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形成主动教书育人的工作作风。

2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思路

研究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它是目前学分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有的班主任制、辅导员制等所呈现出新问题的另一解决思路,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缓解刚入学新生的各种不适应现象,解决学生的心灵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障。从另一方面来说,研究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它能够改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朋友式”的沟通过少,只重视技术讲授而忽略人格培养的弊端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和学生的素质,促进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提高。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检索、实地调研、考察学习等途经,开展宏观理论研究,立足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目前出现的诸多的问题以及本科导师制的实践经验,紧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探索研究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我校设计建设合适的多维大学生管理培养平台,引导学生少走弯路,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创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高校本科的每一位新同学都能受惠,促进学生素质的多方面发展,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守华.高校本科制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途径

毕业论文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重组和发展的过程,是重新认识和汇聚大学学习成果的过程。但是,由于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一)高校扩招后,论文指导师资不足

由于高校近几年来连续大规模扩招,学生多,师资严重欠缺。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有的学校不得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或者将指导教师的要求降低,一些专业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也担任了论文指导任务。另外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指导任务繁重,精力投入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精力投入不够

近年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早已让毕业生们“心不在焉”。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论文。由于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与就业、考研相冲突,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和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对找工作和考研没有直接影响,因此,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三)网络技术的普及,为论文抄袭提供了便利条件

过去没有网络,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论文少,毕业生做论文只能查阅纸质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以积累论文写作的素材。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有大量的论文可以查阅到,不少毕业生干脆从网络上东抄西摘,“复制加粘贴”拼凑成毕业论文,有的甚至直接整篇下载或者寻找“”。这些现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影响极大。

(四)过程监控不够到位

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明确和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但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机制,这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有些学校检查考核工作偏“软”,制度多、要求多,但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和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要求不能落实到位,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甚至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现象。

(五)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来完成,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旧,仅是对以前的课题进行简单的重复。

(六)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文字综合能力较差

尽管有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实际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不能把它很好地组织成文,论文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上的有机联系,对论文整体结构的构建存在困难,较难掌握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要使指导老师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明确指导思想,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摆到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高度,认真对待。

2.是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严格执行对论文管理的过程管理,真正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能力,努力将社会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二)强化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1.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指导教师职责、答辩及评分规则,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规范,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2.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组织管理是保障。

3.指导教师须树立过程决定质量的思想,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

(三)建立无纸化论文提交审查系统,全程监控

建立无纸化论文提交审查系统,不仅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便利,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减少了碳排放(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而且在论文过程管理上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技术进行监控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流程和撰写过程的监控得到落实,给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装上质量安全闸门。

(四)重视论文选题的开发,做到一人一题

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在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拟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选题目的情况,由指导老师提出一些题目,供未能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生选择。

(五)将开题报告工作进行统管,指定专业负责人

鉴于未进行开题报告直接写论文和事后“造”开题报告的做法给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埋下的隐患,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将开题报告工作进行统管,将由指导老师各自审核开题报告过渡到交由指定的专业负责人进行统一审查,未通过审查的不予安排指导老师,直至开题报告审查通过为止。

(六)加强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为此应抓好三项工作,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