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9-21 17:5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第1篇

一、审计部部门职责

1、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履行以下基本职责:

(1)对本公司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2)对本公司各内部机构、控股子公司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的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经济资料,以及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计,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业绩快报、自愿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等;

(3)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

(4)至少每季度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其他职责:

(1)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前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次一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审计重要的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作为年度工作计划的必备内容。

第2篇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 监督 领导 工作报告

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1月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①)。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监督、领导和报告三方面的关系。同时,在维护两者之间工作良好运行时,也需要信息沟通的作用和各自所遵守的独立性原则。

一、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其的监督作用更有效于外部监督机构。其主要包括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三个过程,而外部监督机构以注册会计师为例其主要起到一种事后的监督,但是仅仅以事后监督是无法有效的防范舞弊事件的发生,所以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就凸现出来。具体监督的内容包括:一是复核并核准内部审计的章程,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及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二是复核审计计划及嗣后计划活动的变动,了解计划范围和公司内部风险程度;三是复核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形式,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四是复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训练情况,开展后续教育;五是同意内部审计主管的任命及撤换,保护内部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六是复核审计成果,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汇总结果等(②)。

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关系

1.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从公司的行政结构上看,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而从级别层次上划分监事会高于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给与指导形成一种直接关系。审计委员会又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直接指导,形成一种上级与下级的指导关系。但是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上看,内部审计并不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之下,其隶属于公司行政系统的一部分,向公司管理当局负责,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服从公司管理当局的指挥,并通过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其领导,并由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之间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从业务上的领导关系

从业务上讲,内部审计的业务工作要经过审计委员会复核和批准其组织章程、预算和人事、工作计划、审核结果等,受其领导,被其监督,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从而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真实的无保留的信息,使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

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受其影响,如其职能上的定位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两者在监督领导时沟通互动,互相利用,一方面审计委员会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认真的执行业务,提高自身的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三、内部审计向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系

通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与审计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出席审计委员会的会议,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如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③)中指出的:报告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情况及对其监督的情况;报告与本机构和下属机构活动的重大事项及处理情况;报告年度审计计划情况和结果等。这样的审计委员会作为中间方的机制对保证审计结论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工作报告关系,使审计委员会成员发现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下属的身份向董事会直接联系和报告,这既增加了董事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良好沟通,又协助了两者工作的顺利的进行,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数据,同时也维护公司的最大利益,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司的结构,促进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要遵守的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工作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在审计过程中,只有具有了独立性,审计工作才能合法顺利的开展,然而对于缺乏独立性而产生的审计结论则是不可靠的。所以,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都应严格的遵守独立性原则。

从具体方面讲,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之间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工作之间的独立性;审计过程及结果的独立性等等。就审计委员会而言,其成员的复杂多元化,就要求其在挑选成员时严格执行独立性原则,避开各种血缘亲属等关系。而作为审计委员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应以其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

然而在某种程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独立性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导致了其审查范围的扩大,这必然影响到个体之间独立性的完全性,间接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被弱化的独立性又要求更强的内部审计来强化它,以保障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又反过来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阻碍其发展。但是,伴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它兼顾了内部审计职能扩展的要求和独立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审计的这个矛盾。

所以,处理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评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合作的审计机制对我国审计界完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公司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纠正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3,第02期.

[2]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03.

第3篇

全、规范内部管理,促进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校内部审计小组根据教育局审计室XX年度年初工作计划和学校内部审计计划,在本年度完成了以下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制度;强化了业务学习,解决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审计工作由查错防弊型向风险防范型和管理促进型转变。

二、认真学习相关业务,及时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对学校是否按政策规范收费、对作业本费的使用及结算情况、日常公用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审计,保证内部审计在落实本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三、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费管理工作和食堂伙食费收支情况做到了一期一审,并及时上报审计工作报告,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学校经济活动特点,今年我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

1、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了审核,内审小组认为学校的所有收入都及时入账,并纳入了学校的财务核算,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

2、对学校的各项支出情况,包括教师工资、绩效工资、经补贴、伙食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审核,重点审计了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没有损失浪费等行为,内审认为均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各项支出均属合理。

3、对于学校的资产构成情况,经审计认为货币资金按规定办理了收付手续;固定资产做到了帐帐相符、帐物一致;各类往来款项作了相应清理。

4、对学校的负债也作了相应审计,学校从xx年后没有产生新债,更没有举债消费。

5、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了重点审计,未发现乱收费现象,学校收费合理,只按规定收取了相应的生活费,且按月收取,用规定收据一月一开,并做到了收前公示。并对学生生活费给予了补助。

四、认真贯彻上级内审部门的文件精神,及时完成了教育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审计工作中的措施

1、严格执行了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提高了对计划严肃性的认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2、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对学校的财务审计既以真实性为基础把基本情况摸清楚,又抓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争取了从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4篇

摘 要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而且越来越不稳定,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探讨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就如何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作用 目标 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企业经营形势的不断改变,我国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上。企业态度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而是说要想进一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必须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从企业目前的发展要求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已由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转变,这种转变正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应当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在新的内部控制指导框架下,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以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供依据。

(一)建立更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审计是在企业领导层授权下进行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高于普通的工作人员,且拥有独立的审计权利,能够帮助企业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环境,从而能够影响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观念理念、思想,提高企业领导者对风险的认识,帮助企业领导者有效监督其他重要控制环节,为企业建立更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评价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科学的信息,帮助企业各部门及时了解状况、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促使企业建立健全风险评价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

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有效性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系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减少因信息失真导致企业领导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等情况的发生。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目标

(一)保证企业内控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十分复杂,包括若干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流程和方法系统等,它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是否完善健全、科学有效。

(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会计报告和信息进行审查评价,从而为企业领导层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之一。

(三)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

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流程图法、记述法、调差表法、穿行测试法等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实施方法、完善程度等方面进行测试,最后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一旦发现企业内控中出现薄弱点和失控点、漏洞和缺陷等,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及时合理的改进措施。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控制点潜在的风险情况、内控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内控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状况进行监控,及时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能够增加企业的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控关键点进行测试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发挥其制约、管理及控制作用进行审查,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管理效果,是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评价、促进功能。

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由于不同的企业在控制环境、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出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一)把握审计目标,明确审计重点,把握审计流程

1.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做好审计前的准备,这是顺利开展内控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如企业所处的地域、民族、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企业竞争力状况、企业文化等,尤其要重点了解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然后根据以上所得信息资料,制定详细的审计工作方案,为做好内控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流程,这是顺利开展内控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通过查阅法、调查表格法等审计方法,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和流程的传递沟通方式、制度汇编、职责分工、岗位规范和标准等相关资料,进一步向相关部分和人员了解企业的相关业务及财务资料,对企业的主要业务如采购、存货管理、销售、投资、融资活动等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掌握这类控制点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3.落实审计结论的整改工作。这是做好内控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就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提醒企业采用必要的改进措施;保证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有效建议能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对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而提高内控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要想做好内控审计工作,必须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管理模式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强对企业会计资料、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内部审计能力,提高企业内部审核机构的重要地位,保证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不受其他部门影响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职能,保证内部审计建议能够落实

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职能,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的内部控制中,通过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加以技术修正或改进,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中去,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建立一支专业性的审计队伍,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地位,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监控、评价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伟强.试论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魅力中国.2009(31).

[2]乔明雅.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经济师.2006(1).

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职能 组织模式 方法

一、引言

1995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定》中,给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标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是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修改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定义的转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一种概述,同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也意味着内部审计组织形式需要配套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的内部审计职能以及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在国内,王光远(2010)比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其比较更多是内部审计内容横向上寻找差异,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未集中考虑我国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后,内部审计职能与内部审计组织形式的转变关系。张俭(2009)分析了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应该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矛盾,但其并未注意到组织形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在国外,Hermanson(2002)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采用隶属于董事会,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种结构,才最有利于改善治理,才能使内部审计成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Richard G. Brody(2000)也介绍了内部审计不同的职能,并且随着职能转变其独立性的要求。而本文借鉴了上述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形式的演变,分析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形式在演变中的相互关系,比较不同组织形式的优劣,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模式的演变

( 一 )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2003年以后,内部审计职能进一步发生了变化,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于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从过去的查错防弊,到监督与评价并重,再到确认与咨询活动,使得内部审计从单一的审计功能向管理审计职能转变,其保证程度逐渐地下降,而审计工作的深度逐渐加强,这使得审计不仅具备评价、监督、鉴证等职能,也在管理服务、咨询、风险与战略管理等职能上实现突破,进而有利于公司治理,把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治理最高目标协调一致: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1)传统内部审计的观点。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基本的职能,也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以各种规章制度为标准,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查处经营活动的违规行为并予以纠正和处罚;规范公司财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监督企业经济责任承担者是否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有利于企业的每个部门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指定目标,以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监督职能可以为公司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良好的监督不仅可以查出违规行为,也可以减少违规行为的将要发生可能性。经济评价职能:经济评价职能是从经济监督职能中拓展而来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和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说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奠定了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内部控制、风险与战略管理、咨询职能都是经济评价职能的延伸,它的实现才能真正为内部控制、咨询服务提供素材,无论是审查被审计部门的预算、计划和政策,还是评价经营活动合规性与否、评价目标执行的路径,都是为公司治理服务,基于此提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建议,可以真正地实现企业目标:公司价值最大化。(2)现代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的观点。传统内部审计的职能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并未全面地体现在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现代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的视角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第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应当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内部控制活动和程序只有配合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地实现:首先,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管理层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其次,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取决于内部控制的质量,基于控制程度低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会起到良好公司治理的目的,反而因为内部控制的质量较差而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基于良好控制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扩大审计领域,采取现代审计方法,从更大的程度上加速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步伐。第二,风险与战略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延伸,COSO风险管理的框架与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相似,风险管理过程与内部审计过程职能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风险管理发现企业风险点,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更容易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识别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得当、分类是否正确等。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风险的因素、趋势后果和频率等,来判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已经识别出了重要的风险,并充分考虑风险的成因,为评估风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各个业务流程的活动,获取企业内部因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公司经营决策可以结合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调动企业不同领域的资源,制定出适合公司的战略发展路径。第三,咨询职能。在内部审计的职能被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咨询职能也逐渐地从传统内部审计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延伸出来,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咨询活动主要是向管理层提供建议或提供客户服务等活动,具体包括:提供管理建议、职工培训和流程设计等。内部审计在提供确认服务的同时可以很好的了解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及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这一优势使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减少了成本投入(如外聘咨询公司),成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的附加值生产,第一时间把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报告给管理者,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帮助管理层改善组织的经营与控制。如(图1)所示。这形成了以公司治理为核心,以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咨询服务为内容的具体内部审计职能,真正地使得内部审计为公司增值服务。

( 二 )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演变 在1995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并未规定内部审计的从属关系,而2003年新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只是规定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负责,对于内部审计应该对管理层负责还是董事会负责并未提及。自从2003年新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逐渐被企业重视,而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因不同企业而有所不同,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成为履行财务部门稽核职能的机构,虽然可以发现和纠正会计和财务上的差错和舞弊,但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仅限于财务领域的查错,更像是财务部门部门职能的扩张,对于公司其他领域无从贡献,不能作用于公司治理层面。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隶属于财务部门也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的效果将降低,其只能起到监督的职能,包括评价和鉴证在内的一系列增值目标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管理层。这是2003年以前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成为监督经营活动的机构,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上的差错和经营活动中不合规的行为,有利于协调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审计工作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结合,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依然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难以监督高级管理层,无法保持独立性以及监督和检查的客观性,使得其无法监督管理层舞弊等情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得隶属于管理层。(3)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监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代表股东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监事会下也成为监事会监督经营活动的分支,这种设置的优点在于独立性较高,对于传统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关于风险与战略管理、咨询功能却得不到最好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对于公司增值的贡献程度降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内部审计定位对于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职能。(4)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向董事会负责,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真正地实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监督,但是董事会是集体决策,企业对董事会负责可能出现操作中的困难,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对评价的改进建议。(5)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笔者认为这是目前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最佳方案:第一,审计委员会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的重要结果及时报告董事会, 以便董事会及时、正确地作出决策。第二,这种隶属关系的优势在于它既考虑了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管理层的可能,也考虑了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可操作性,利用了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并与董事会、企业经营层形成直接联系。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由董事会确定,以增强其独立性,并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2009年由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发起并组织对5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了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如(表1)所示。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来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未能上市公司足够的重视,这不仅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也意味着上市公司不能有效地利用内部审计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裘晔(2010)利用博弈论观点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利用模型的扩展得出结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属的内部审计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对管理层的违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直属于管理层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有赖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程度,所以对于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应该纳入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位及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中,割裂地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将找不到独立性强弱的原因,而片面地看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很好地发挥也将不利于内部审计的贡献,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组织模式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配置以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职能组织模式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 一 )内部审计职能组织模式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在近年并未体现出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到以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成为当下公司主要的内部审计职能方式,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方法争论却一直在进行,即:如何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参与价值增值的途径主要两种,一是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二是减少公司损失。在提供增值服务上,主要是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使每一部门和每一项目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收益的目的;在减少组织损失上,主要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以确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对防止价值损失风险的有效性,这就引出了一个同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模式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内部审计方法发展的选择,其中一种选择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而另一种选择是是治理导向审计:(1)风险导向审计与治理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作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为了企业增值,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达到减少加之损失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基于现代审计理论,基于审计风险模型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利用其审计程序发现的问题,拟成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实现内部审计职能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是咨询也成为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关注事前和事中工作,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更为灵活、系统的风险分析方法代替传统内部审计。治理导向审计延续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方法,并把重点关注于公司治理状况,其主要的审计程序包括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审计重点识别、审计风险估算、实施基本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治理导向审计是在分析公司治理目标与治理环节后,对公司治理水平进行测试,寻找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从而确认治理水平,并编制治理评价报告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出建议。通过治理分析对各环节治理水平进行评价,识别治理风险,确定治理风险对经营活动和会计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按照前两阶段的分析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实质性测试,对确认的审计重点环节进行更严格的测试,进而发表内部审计报告。治理导向审计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审计程序建立在对治理的分析基础之上,对治理薄弱环节给予更多的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不同,前者更关注公司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它最大的要点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及风险应对程序,并根据风险点的控制情况报告,而后者更关注公司治理情况,它最大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并根据治理环节与治理评价提出建议;风险点控制也可以作为公司治理报告的一部分,所以两者并不相矛盾,在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为内部审计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服务。(2)董事会领导还是总裁与董事会共同领导。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改变,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意见反馈的效率都是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应该考虑的问题,从内部审计的演变过程来看,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正在逐渐走向: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独立性方面是最强的,也正是内部审计基本的监督职能得以实现的有利条件。但是有观点指出:这种模式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管理层的经营建议,因为隶属关系使得内部审计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而内部审计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就不能很好地被管理层利用;管理层在经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内部审计的结果需要管理层在经营活动中应用而实现价值,所以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不仅需要在目标上达到一致,也需要在传导效率上达到最优。在内部审计――董事会――管理层的信息传导过程中势必出现信息遗漏及信息不畅。所以董事会与总裁共同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董事会领导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目标不冲突,不会出现企业对内部审计有竞争性的需求。第二,总裁领导意味着内部审计评价与咨询的职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内部审计的工作报告与改进建议可以提交于管理层,为其经营活动出谋划策。这两者的冲突在于共同领导者的目标不一致,当然这其中的机制设计还是在于董事会主导,毕竟经营活动的重大经营决策权在于董事会,这过程中的冲突可以由审计委员会沟通完成。

( 二 )内部审计技术与审计人员素质的改变与发展 (1)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到管理信息的有效转变。改变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于初步设计、招标、物资采购、征地、工程施工等各项工作,审计人员都及时参与并实施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解决了事后审计难的问题。内部审计应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互动地发挥作用。(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审计知识,还得了解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知识,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咨询型人才,所以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审计、管理、计算机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公司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拥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后,内部审计的职能实现才可以真正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严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审计 促进发展

一、构建内审工作常态机制,着力营造宽松的内部环境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监督、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整体控制力的内在需要。企业以和谐发展、稳健经营为落脚点,高度重视内审工作在企业自我约束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负责人认真学习审计法规和审计知识,积极贯彻上级关于审计工作的安排部署,准确把握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健经营大局,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障了审计的知情权、参与权、评价权。一是定期分析企业经营形势,部署督导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制度,确保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的常态运行。二是健全内审工作制度体系。出台并完善审计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审计工作报告机制、发现问题处理机制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三是审计工作参与企业经济分析、预算管理等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拓展内审工作领域。四是进一步充实审计队伍,加强审计硬件配置,为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突出内审工作“主阵地”,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趋势,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要求。企业积极适应发展需要,调整内审工作整体部署,及时将工作重点从辅业审计转向主营业务审计,并已形成常态工作机制,促使企业的主营业务管理更趋规范。

一是开展同级财务收支审计,落实审计结果定期报告制度和审计意见反馈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个性问题,及时召开财务、工程等部门参加的反馈会,进行沟通和反馈;共性问题定期向管理层书面汇报。促使相关部门完善财务稽核,强化预算控制,严格成本开支,定期清理往来账,巩固资产清查成果,规范工程物资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和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开展专项审计,不断挖掘利润增长潜力。创新开展审计调查,进一步规范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强化流程控制,修订管理制度。同时,形成审计工作常态化,通过动态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供审计支持。

三是深化工程审计,促使工程管理更加规范。工作中,积极参与工程的过程监督,参加各类工程物资的招投标,落实各类合同的签前审计,并选取有代表性的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在工程项目中,规定经济合同及工程决算,不经审计部门审计的,一律不得办理开工、汇款、报销等手续,确保了工程造价的真实、合理。

三、推动内审工作转型,充分发挥“内向服务”职能

实践证明,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既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监督与服务并重、防范胜于纠正的原则,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前移工作重心,突出“内向服务”,积极探索和开展管理效益审计,逐步实现从单纯监督向监督和服务并重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从查错纠弊向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规范经营、强化管理的内控体系。预防为主,加强审计的事前参与和过程监督,尽可能地将管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审计调查;注重预警,创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四、强化审计工作成果,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审计成果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工作的实际成效和最终目标。企业下大力气狠抓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落实,通过建立审计工作问责制度,落实审计部门的审计责任和被审单位的整改责任,做到审计必须从严、漏洞必须堵塞、责任必须追究,提升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逐步建立规范有序、闭环管理、环环相扣的内控体系,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良好局面。

一是建立审计跟踪机制,坚持开展后续审计。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都下达由企业负责人签发的《审计意见书》,并对整改情况逐项核实,对及时性、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书面报告。

二是建立审计分析制度,在不断总结中提升审计质量。定期对各个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审计建议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反思审计方案的可行性、审计建议的执行效果,把带有共性的、性质严重的问题予以归纳,分析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审计建议的分量,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内部审计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才能有效发挥审计职能,更好地体现审计的责任与价值。

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企业审计工作任务重,必须分清主次,抓住要害,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着重加强对重点部门、重大项目和重要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要注重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通过规范高效的审计程序、方法和技巧,找准问题、分清原因、准确定性、建议可行。三是要营造和谐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内部审计的客观要求。企业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审计工作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支持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应明确职能定位,突出“内向服务”,通过发挥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专业优势,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监督中提升审计价值,企业内形成“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良好氛围。四是要打造坚强审计队伍。高效能的审计工作源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部门和人员应增强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进取意识,努力打造学习型审计团队。重视充实审计备用队伍,建立由财务、工程、法律等业务人员组成的人才库,促使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组织模式;监控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39.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94-04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评价理论与方法》(70632002)的资助。

2002年4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别指出,健全的治理结构应当建立在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本主体”的协同合作之上。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7月签署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及随后一些重要组织颁布的新的治理标准,无不将内部审计视作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频繁发生的重大财务舞弊和违规等案件,也表明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国内外持续不断的受托责任失败呼唤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及法律、法规等不断加强治理管制的推动下,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治理角色与作用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基于内部审计的这一发展前沿,本文将着重探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环境下的治理逻辑,特别是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审计之特殊难题。

一、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角色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简单地讲,就是关于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管理当局和员工等之间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源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所致的关系与问题。从制度安排层面看,公司治理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等。

按照委托理论,企业的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且受托人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去实现个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即是导致冲突与成本的产生。因此,为缓解或解决人违背委托人利益行为的发生,或者说,为降低冲突和成本,企业中处于委托人地位的各方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对人进行适当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使其利益偏差有限”[1]。然而,由于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结果去判断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得受托人(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就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与可能,甚至引发财务报告舞弊和欺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只好采取激励和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并行的手段。

因此,内部审计之所以被引入公司的监督控制体系,在于降低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性或成本的需要。这也为内部审计介入公司治理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同样出于解决委托问题而产生的内部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以其提供受托责任之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信息,为本质上作为一种确保公司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控制与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的有效运行创造了先决条件。不但如此,当内部审计被赋予监督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时,面对复杂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关系,必然要切入治理这一层面,才能真正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责并促进公司治理质量的改进。如COSO委员会(2004)在其颁布的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将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相协调,并将内部控制的领域扩展到控制环境等软控制要素之上,从而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融合的必要性[2]。

在整个企业的契约集合当中,出于监督受托人的需要,审计制度(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存在于公司的各个治理主体(董事会、股东、管理当局等)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之中,内部审计则又通过“授权与监督”、“监督与报告”、及内外部协作等关系,构成企业契约组合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4]。图1描述了比较常见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角色与关系。从中可知,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保受托人能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以缩小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差距。因此,基于促进公司受托责任关系有效履行的地位,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其特殊的治理角色,并表现为有助于降低冲突与成本的治理效率[5][6]。

图1、现代企业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角色

二、集团公司的审计路径设计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因其复杂的组织网络和控制层级,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治理特征,使得其内部审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特殊,尤其内部审计面临着如何对子公司进行审计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设计审计路径的过程中,至少需要明确集团公司的治理特征、审计组织架构、审计方式、审计内容、报告路径等关键因素。

(一)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关系,以母子公司为主体形式,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母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任何一个从事多元化经营、母子公司产权关系明确和采用了多分部制结构的企业,都可被看作是一个集团公司。按照与母公司的紧密关系,集团公司化企业可以划分为紧密型公司、半紧密型公司、松散型公司等形式。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形式子公司所衍生的各种受托责任关系,导致集团化企业在具体治理模式上的特殊性。其中,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公司解释如下:

(1)紧密型公司:是指全部资产来源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其经营活动有绝对控制和支配权,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如分公司、办事处等。

(2)半紧密型公司:是指大部分资产来源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其经营活动有控制和支配权,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如控股公司。

(3)松散型公司:是指只有部分资产来源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其经营活动没有控制和支配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如参股公司。

(二)审计组织框架

无疑,集团公司的审计监控机制首先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合理组织架构。按照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中应扮演的治理角色,其组织架构可以分成如下两层:首先,第一层次是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监控总部,它在监控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接受集团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和授权。一方面,审计部直接负责其直属单位、全资子公司派出的审计人员,对其监控业务进行领导和控制;另一方面,向其控股、参股公司派出人员进行协调、指导控股、参股公司的监控活动,代表股东的意志,指导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报告其监控工作。其次,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二级以下子公司的审计监控主体,分别接受上一级公司所有权主体的授权和监控组织的业务指导,对下一级所有权主体受托责任进行监控,并在业务上督导所属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由于两个层次审计监控组织之间权责对应,自上而下,并且由集团公司监控总部统一组织和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公司审计在监控机制的整体效应。该组织架构在坚持董事会领导的模式下,可以较好地维护集团公司各层次上所有权主体的权益,保证了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财产的约束,以及经营上的法人治理,并且有助于提高集团公司审计监控机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反馈职能,实现集团公司资本的保值增值。

由此,我们认为,作为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框架,应该是图2所描述的基本架构:

图2、集团公司审计监控机制的基本构架

注:虚线表示间接介入子公司的审计监督工作。

(三)审计方式

这是设计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路径的核心问题。承接上述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可以设想,假如某集团公司是包括公司总部、直管单位(分公司、办事处)、控股子公司三个层面组构的控股集团公司,而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有人负责、有效制衡”的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式的法人治理结构。那么,对子公司审计的方式可以设计如下:接受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以强化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内部审计思路。具体路径分以下两种情形:

(1)总―分公司(办事处)采取“集约式”审计监控方式

根据总―分公司(办事处)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应加强对分公司(办事处)扁平化管理和监督,因此,内部审计应建立“机构独立设置,董事负责领导、资源统一调配、业务垂直管理、审计成果共享”的监控模式。

首先,审计机构管理要体现“机构独立、业务垂直”原则,目标是要保证“上审下”的力度。从实践来看,只有保证“上审下”的力度,才能保证授权责任的充分履行和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公司系统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分为公司审计部,对公司董事会直接报告工作,如果情况允许,可设基层单位审计部二级管理层次。

其次,为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审计人员管理要体现“属地管理、统一调配”原则,要达到的目标是控制“入口”和加强培训,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队伍稳定。审计人员实行属地化管理,其行政领导关系、人事关系、党团关系、工会关系、后续教育等都在集团公司总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奖金、劳保、生活后勤及福利待遇由所在单位负责解决,与所在单位同职级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公司系统的审计资源实行统一调配。

再次,审计业务管理要体现“董事领导、信息共享”原则,目的是要保证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效果。董事领导,能够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地利用基层单位、社会审计资源,节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2)总―控公司采取“渗透式”审计监控方式

虽然总公司对控股公司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但是,控股公司拥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对控股公司来讲,总公司的内部审计是外部治理结构,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才是内部治理结构,总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若直接对控股企业开展审计工作,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外部治理结构的审计模式不能直接替代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审计模式。因此,根据总―控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总―控公司的审计关系须依托控股公司董事会,规范审计授权程序。总公司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渗透到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加强对控股公司的审计监督。

其一,对重大事项可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由总公司审计部开展审计,并将审计结果直接报告给总公司的董事会。

其二,由董事会聘请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授权其开展对控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向控股公司董事会报告工作。因为行业管理的特点,总公司的审计人员对控股公司经营管理要求相对比较了解,委托他们审计,能符合总公司的战略意图和经营策略。所以,虽然董事会也可以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但一般情况下,董事会还是更倾向于聘请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其三,将总公司内部审计负责人推荐为控股公司监事会成员,让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以监事会的名义开展对控股企业的审计监督,贯彻母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指导控股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并且审计结果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报告。

(四)审计内容与关注重点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内部审计主要应由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其目的不仅在于监督子公司的财务工作,而且也要稽查和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公司治理主体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也就是,由集团公司审计部门组成的审计队伍对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等进行巡回审计的专题审计,审查财务收支,检查财税法规和公司内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以及风险管理和治理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并报告集团公司董事会。对于子公司的年度报表审计,也可纳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范畴,通过对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对其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进行认定,可以为集团公司考核子公司提供参考,当然还可以为外部审计提供重要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根据内外部审计的结果,确认和解除子公司的受托经济责任,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施行对子公司的审计监督,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1)集团资金或提供担保资金的运作情况。重点检查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资金管理水平,评价资金使用的效益状况,指出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和改进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2)集团委托经营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重点检查委托资金的使用是否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是否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可持续利用。(3)子公司占用集团公司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重点检查资源的使用效益,与同行业或发达国家相比是否存在浪费和无效率情况,评价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4)董事会委托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的事项,如: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与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等。(5)国家和公司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重要事项。如: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等。

(五)报告路径

内部审计结果(信息)呈报方式,即报告路径,同样是设计内部审计路径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应不定期以简报、审计通报和管理建议等形式,向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领导和有关方面报送和通报内部审计动态、审计及整改情况和管理建议等重要信息。各个层次公司审计部门具体报告方式如下:

母公司审计部门日常审计工作应向董事会(或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情况和信息。重大情况应及时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发现。报告分为定期工作报告和紧急情况报告。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和日常工作中,可以以个人名义就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直接向母公司审计部门或董事会反映情况,提交专门报告。

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向本机构董事会报告工作,按照《公司法》规定,定期向股东报送日常审计报告和审计发现。重大审计发现,应及时通过董事会向母公司报告情况。

分支机构审计部门应直接向公司审计部报送审计报告和工作报告。分支机构审计部门按规定对本单位进行日常审计、总部统一安排和审计部门自行安排的专项审计,独立出具审计报告,与审计对象交换意见后,由分支机构审计部门直接将正式审计报告报送公司审计部,同时送达被审计单位。工作报告分为定期工作报告和紧急情况报告。办事处审计部门按半年度和年度向总部提交工作报告。在发现违规违纪事件和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以办事处审计部门的名义直接向公司审计部提交紧急情况报告。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和日常工作中,可以以个人名义就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直接向公司审计部反映情况,提交专门报告。

三、小 结

基于现代企业治理环境和内部审计的契合关系,本文首先从一般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的特殊治理角色,并以内部审计的治理理念,分析了其组织模式的设计与选择问题,进而,着重探讨了集团公司治理背景下面临的如何对子公司进行审计这一特殊问题。形成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基于维系公司受托责任关系的有效履行之共同目标,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可以实现高度的契合,从而内部审计可以突破传统的内部控制完善角色,跃升至改进公司治理和实现组织目标的特殊治理角色,并表现为有助于降低冲突与成本的治理效率。(2)对下属公司的审计,集团公司的审计监控机制需要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并分别针对分公司和控股公司采用“集约式”和“渗透式”的监控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 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3-10.

[2]吴清华.作业与作业链绩效:经济效益审计新思维――兼及内部审计职能的嬗变[J]. 审计研究.2004,(3):83-88.

[3]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J].审计研究,2006,(4):72-82,19.

[4]吴清华,田高良.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 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8,(9):124-138.

[5]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 (IIA).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Serving Two Masters.省略,2003.

[6]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 (IIA).Internal Audit’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Sarbanes-Oxley Compliance.省略,2003.

Path Study on Internal Audit of Group Company Based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Wu QingHua

(1.Postdoctoral Station of Management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2.Postdoctoral Working Station of 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5, China)

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原理

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原理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审计风险的产生是由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两方面构成:客观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或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主观因素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

1.不能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工作的灵魂是独立性。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业务工作中的权威性及独立性,就不能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相对缺乏主要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组织形式弱化。由于内审机构是各单位的内设机构,服务于本单位经营目标,需要在本单位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受到各领导层利益的限制,很多活动需要按其授意进行,这势必影响到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不利于其评价、服务职能的发挥。但过分给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又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内部审计机构与管理层脱钩,完全以监督者身份出现,完全从审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便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方法滞后,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审计方法滞后,缺乏合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审计技术方法方面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主要目的是查错防漏。审计手段方面仍以手工审计为主,这已严重滞后于财务部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成本偏高。在对内审质量控制方面,从实践到程序还缺乏具体、详细的管理监督、评价措施,内审部门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自身监督、检查、评价体系。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拓展

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随着企业的上市、改制重组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日益复杂。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更加宽泛复杂,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审计拓宽至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内部审计。这一系列审计内容的拓展对内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审计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对象也从简单的独立企业逐步发展为上市公司、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错综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人员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审计风险随之增加。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因素

1.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审计是一项非常专业且涉及面非常广业务活动,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相当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有积极的心态,要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而目前的内审人员结构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从业务方面除要求内审人员除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计算机审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陈旧,审计经验不足,综合素质及整体水平都不高,且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

2.被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大半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都把创造企业价值作为首要目标。其实企业发展到成熟期之后,应该适当的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内部审计上来。因为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以避免企业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但是目前部分国内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迫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都存在敷衍了事,不尽合理的现象,使内部审计机构未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同时,有些单位没有把内审机构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将其放在可有可无位置。没有真正担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责任,这些都会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大。

三、内部审计风险特征。

(一)内部审计风险客观性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审计活动中,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不管多现代、多先进、多强大的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都不能达到零风险状态。审计风险伴随着审计活动而相应产生。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对企业内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将伴随着经营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将至最低点,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要企业存续下去,经营活动继续,那么内部审计风险始终会存在。

(二)潜在性

内部审计风险没有固定的公式通过计算得出,只能依赖于职业判断或者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能表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审计人员做出了错误的职业判断或错误形成后并没有表现出来,只要没有不良后果和损失,风险就停留在潜在阶段。假如错误的职业判断或者所形成的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审计人员就可能会因由此而带来的后果被追究失误责任并承担风险损失,那么这种潜在审计风险就变成了现实。

四、规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内部审计技术被迫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计算机审计。同时企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市场化、全球化,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相当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如下素质标准:首先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客观公正。其次业务上要熟知审计知识、审计法规,要熟知财会、经济相关知识、相关法规,还要具有一定的审计、财务经验,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要能正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工作报告。

(二)树立审计风险意识,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首先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的主要手段。内审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对每一个审计项目所包含的风险都要有一个审慎的估量,切不可根据主观判断,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妄下结论。其次改进审计方法,遵循规范的审计程序,做好审前调查,确定好审计范围和重点,有的放矢。第三,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力度,使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到审计项目中去,随时发现随时提醒。监督与评价并重,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防范。第四,审计人员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三)建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规避审计风险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一内部审计业务标准缺乏,使得内审人员执业能力低下;二对内审人员违规或者失职的惩罚成本过低,使得内审人员的执业意愿偏低和独立性下降。因此要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业务标准,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同时还要保证低成本高效益。这就要求做好审前、审中、审后的各项工作。审前要做到充分了解被审计项目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的获取审计所需的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等,为后期审计工作做好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结束后,要以取得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及时出具客观、完整、清晰的审计报告。报告要实事求是、规范,突出重点并提出有效的纠正措施。其次,加大内审违规或渎职的成本。对于应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的,对相关责任人应该给予警告、降职等处分并处以相应的罚款;对于内审人员渎职或者舞弊行为,应该根据事件影响及恶劣程度深度追究其行政、经济责任,更为严重者乃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构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要保证内部审计职能有效的发挥,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要使审计部门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得兼职其他各职能部门。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建立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并提供专门的审计经费。同时,为提高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领导管理层要给予足够支持和重视。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又具有相当的主观因素。审计风险是可控的,但是不能绝对消除的。要使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尽量降低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吕新颜.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思考[J].内控与审计,2012,2:55-56.

[2]张继伟.浅议内部审计风险与成因[J].财会研究.2012:249-251.

[3]崔青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管理[J].审计广角,2011,243-245.

第9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经过20余年改革与发展,中国证券公司已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据报道,中国证券业2006年上半年收入231亿元,纯利123亿元,中国证券业在近年将会实现盈利,扭转前几年的亏损局面。但中国的证券业还处在非常关键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尚未形成完善的、稳定的运营机制。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应重视对证券公司的审计监管,而证券公司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以保证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与持续地高效运行。

一、加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经济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几年,中国证券公司已出现透支挪用资金、法人投资者以个人名义炒股、编报虚假申报材料、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一些违法、违规行为。2002年以前,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还属于个案,2002年8月以后,由于市场低迷,证券公司连续几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多年积累起来的风险集中爆发,因重大违规行为受到处置的证券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到2006年7月,不足4年时间就有34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性危机。在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中,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超过半数,显示在证券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自身的内部控制有待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签发国务院522、523号令,《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1世纪国内证券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重新“洗牌”中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既是监管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证券公司不能回避的责任。《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133条规定,“证券公司应设立监督检查部门或岗位,独立履行合规检查、财务稽核、业务稽核、风险控制等监督检查职能;负责提出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建议并敦促有关责任单位及时改进。”约束、自律作为证券公司获得良好信誉的前提,也是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目的是防范风险,纠正违规,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健康发展。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公司的规范经营负有重要责任,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长期生存与稳健发展。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已成证券公司当务之急。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目前,证券公司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相适应,内部审计还远没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有限,未覆盖到各部门、各环节。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实施全方位审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范围并没有覆盖各部门、各环节。例如,有的证券公司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的重点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审计,如投资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有的证券公司虽然开展了针对这些部门的审计,但在审计实施及出具审计报告时有所顾忌,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总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代表公司对下属营业部的稽核审计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对总部其他同级部门或投资部等重要部门实施审计则有一定难度。

(二)内部审计重视财务、淡化管理。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运转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风险,近年以来被处置的高风险证券公司数量之多史无前例。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内部审计的职责集中在“查错防弊”上,很少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事实上,证券公司发生或产生错误与舞弊等问题不限于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也并不仅限于“查错防弊”。把审计重点局限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上,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三)重事后检查,轻事前、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事后监督检查,主要是财务数据的检查方面比较到位,而在事前和事中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事后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如何防微杜渐、亡羊补牢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严格来说,制定、执行制度并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可以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机会了解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重在事后发现问题,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对于事前、事中控制的关注远远不够。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效率不高。综合治理后,证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部分证券公司审计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采用现场审计方式。证券公司规模扩大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财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甚至会影响到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现有审计手段远不能适应业务活动的节奏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审计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作用。三、影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客观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核心内容有3条: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较高层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向组织内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同时,按照规定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董事会负责,独立于证券公司其他部门,对公司所有部门、所有环节实施监督。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名义上归董事会领导,与内部其他部门处于基本平级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晋升等还要受制于公司其他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二)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急需深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中突出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而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来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和成长起来的,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重监督评价,轻控制和服务。主要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公司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够充分。证券公司目前内部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上采用现场稽核方式。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营业网点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证券公司逐渐建立了集中的交易监控系统和集中的财务监控系统,通过将交易监控和财务监控连通运作,实现了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互相核对。环境的改变为非现场稽核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充分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非现场稽核成为了证券公司在现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不明确,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会知识、审计理论、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电脑知识,业务知识面较窄,加上日常工作相当繁忙,缺乏专业培训,专业能力下降,不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要求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改进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在证券公司内部位于比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结论和建议的公正、客观、权威和有效,真正发挥公司最高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保证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是名义上,实质上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任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评价与考核,要直接由董事会或监会事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要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内部审计机构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二)全面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就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当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三)充分利用非现场稽核审计手段。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审计和检查的频率不可能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率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柜台系统、财务系统、日常监控系统以及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对被审单位实施非现场稽核审计。覆盖全面的公司内部网络,可为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非现场稽核审计创造条件。

利用信息系统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非现场稽核。首先,可以利用各种监控系统作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事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这将大大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可以利用内部网络以及各监控系统进行专项稽核审计,对于业务和财务的一些专项检查,不必亲自到现场审计,通过各内部系统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另外,根据内部审计需要,一切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纳入非现场审计系统。

(四)建设德能兼优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首先,要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专业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证券知识和公司开展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掌握金融法规政策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熟练运用电脑的基本技能。在能力上,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于跟公司各部门及分支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务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门人才,也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要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企业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再次,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使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重视和加强包括会计、审计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为实施非现场稽核以及远程审计的需要,尤其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的业务审计水平,又掌握计算机审计等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榕,试论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原因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08,(10)

[2]杨婧,现代内部审计主要方法的运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3]李学柔内部审计转型浅析[J],财会通讯,2007,(5)

第10篇

1.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环境制约

就我国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形式阶段,虽然把内部控制手册和章程进行了设立,内部控制框架也被建立起来,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高级管理者的态度实质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处于重要因素地位,对控制环境的基调具有决定作用,而就集团公司高级管理者整体来看,热衷内部控制的极少,在内部控制设计上没有立足企业集团整体进行考虑。

2.集团公司组织内文化的制约

"挑刺”实质是内部审计应充当的角色,因此通常情况下,在公司中内部审计并不受欢迎。执行审计结果关系到高级管理者的意志。但是由于权力网的结成基于共同利害关系,这些规定在其面前,形同虚设,高级管理层往往以情况为出发点对内部审计的决定进行任意变通,而内部审计决议在内部审计流程中处于重中之重地位,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其执行得不到保证,致使内部审计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3.内部审计能力制约

由于公司内部存在等级制度,在集团公司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为了保证内审工作顺畅和权限充足,在公司中的等级制度中必须设置足够的高层级。审计机构在设置时不能够对集团公司总部和下属机构需求审计工作的整体达到同时兼顾,审计机构过于分散的,对下属机构需求的关注成为其偏重对象,相对过于集中的审计机构,对总公司需求关注就是其偏重,有效的系统不能形成。在传统观念内部审计不能够创造价值束缚下,较为严格的管理内部审计财务预算,致使内部审计资源严重匮乏,内部审计工作量受到限制。

二、集团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创新策略研究

1.通过立法保障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

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得出,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作用依然是停留在对管理工作的参与上,并没有在公司治理方面参与更多,因此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上应注重在对国际实践先进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基础上,把最为合理的模式选择出来,这样有利于对公司治理的更好参与。内部审计部门,既是审计业务部门,也是行政部门,因此负责把工作情况报告给审计委员会;并负责把工作报告给总经理。一般情况下,董事长和非执行董事以及总审计师等组

2.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

就内部审计来看,发展趋向为服务管理方向以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越来越与其靠近,今天与明天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而言,就是其发展风向标。注重把内部审计生存发展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在企业中把内部审计地位提高上来,面对挑战,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正确对待,及时的对自身战略进行调整,在不断发展为管理审计方向的过程中,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被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应与各自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把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并实现不断的完善。同时,在促进企业加强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企业把成本降低,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把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很好地掌握,而且经营管理知识也应具备,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并一定程度的了解本部门和本单位生产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具备,这是其对问题能够发现和分析,进而进行判断,对内部审计依据和程序以及技术熟练掌握并运用,并具有及时地获取错综复杂情况下审计证据的能力;最后,内部审计人员一定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应具备,对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地表达,在工作底稿上能够记录发现的问题,并运用综合分析能力能够把审计报告撰写出来。

三、结论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完善内控;探究

一、前言

电力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投入大量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主要用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使得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怎样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是否存在不足等都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二、当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

1.管理层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都知道,管理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并且,其间接效益也必须经过长时间才会凸显出来。因此,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是如此,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电力企业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但是,这在管理层看来,完全没有这种必要,大多数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对此种管理方式都持反对意见。因管理层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常常会在管理中,大多数都是凭借经验办事;而有些管理层领导认为,其内控制度是对企业职工行为控制,对管理层领导并没有任何的约束。这样一来,容易使管理层领导行为对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完整性产生破坏,留给职工不好示范效应,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遵守制度的氛围。

2.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强。在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之后,必须将其制度进行认真贯彻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作用。不然,内控制度便失去真正的意义。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基本建立了内控制度,从表面上来看,内容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对制度的执行与改进等问题已经完全忽视了,因此,其执行效果并不是很强。而在实际生活中,其存在很多不能熟记于心的现象。例如:在处理经济业务中,在遇到问题后,电力企业管理层常常以强调灵活性,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办事,这样一来,使电力企业的内控制度失去应有严肃性,甚至还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3.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不完善。事实上,内部控制指的是电力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经理层、职工等共同参与实施的,其主要目的是为达到控制目标要求。而内部控制目标指的是确保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都能符合要求、各种报表信息准确和完整,切实提升企业经营质量与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内部控制环境为内控制度实施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含机构设置、审计工作以及权责分配等。但是,在电力企业中,其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例如:缺少董事会、监理部门等。再加上,电力企业设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相对较少,而且级别要远远低于其它部门,再加上,独立性很差,因此,导致实施内部监督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三、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促进企业管理层完善内控的具体做法

在国家颁布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其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要联合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在监督和检查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修改流程进行上报和修改;而如果在企业内部监督与检查工作中,其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较大,有权利向企业审计部门直接进行上报。由此看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检查成为审计人员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由于某种压力而不予理会,不然会造成审计失职问题出现。为使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效果,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1.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发挥重要的作用,平均每年上级审查部门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同级审计项目。而作为审计人员来说,对电力企业内控的基本情况掌握十分熟练,但是,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法将内控情况传递给企业的管理层。因此,电力企业的审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本单位工作的重点,并且在企业领导与员工都高度关注的问题上做一些文章,找出一个适合的载体。例如:在电力企业中,有些岗位电话费用由企业报效一定额度,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有些电力企业开始实施话费托收制度,即每个月电力企业要直接进行划账,缺少复核控制环节,因此导致诸多超标准花费难以收回,因此,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增设复核人员后,可以修复此种缺陷,这是管理层乐意看到的结果。与此同时,审计部门又可以对电力企业职工各项费用加以检查,找出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自开展此项检查工作后,能够准确找出内控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与缺陷,使电力企业对审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主要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开展。

2.内部审计要巧借外力。现如今,在电力企业中,大多数领导者与决策者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认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认识不够。因此,在审计中,发现内控存在的不足,在未给电力企业带来损失前,企业领导对此并不是非常重视。再加上,企业内部审计级别偏低,因此内部审计管理者没有机会向企业管理层提交审计情况。所以,审计人员十分的被动,通常会选择放弃。针对此问题,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巧借各种外力部门来影响内部的管理层,再经多个部门肯定后,将信息传递给企业内部的决策层,使企业领导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观点,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等逐步完善电力企业的内控。

3.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解决内控问题能力。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SO管理体系模式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作出准确评价,从而有效弥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将“三标“体系融入到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内部的行为上升到强制性的行为,特别是对电力企业管理层来说,更有利将内部控制管理趋于正规化、合理化。

4.利用职代会工作报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中,每一年内部审计工作都必须在企业职工代表会中作出报告,主要是把这一年和下一年的工作思路报告给企业职工,充分利用此点优势,将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内控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来。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如今,我国电网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想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项目内部控制监管体制,为一非常复杂的工程。另外,内部审计不仅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所以,为确保我国电网建设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那么我们必须对电网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时进行监督和检查,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及时转变传统的审计思路,加大跟踪审计执行力度,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贯彻和落实,确保项目资金都用在实处。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且又能促进企业管理层趋于完善化管理,使内控制度有效实施,使我国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果.浅谈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促进企业管理层完善内控的实践与启示[J].广西电业,2009.

[2]唐永亮.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2.

第12篇

关键词:国企;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选拔机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的水平也得到切实的提升。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大、数量多、涉及部门广,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健全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更有利于保障国企财务活动的规范性,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犯。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财务监督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应当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内部审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属国家,其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国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企业负责人的经营战略,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又在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标。当内部审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时,内审部门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2.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运行经费也来自组织内部,这导致了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处在同一利益链条之中。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难免会受到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内审人员既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又要平衡人际关系,更加大了所承受的压力。

3.把经济效益审计和离任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存在许多弊端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和经济问题审计等三种类型,在审计时间上都属于事后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占比重最高,一般可以达到四分之三,其次是离任审计,经济问题审计所占比例最小。

在没有发现重大违规事件的情况下,一般会在企业年终结算前,对各个部门进行集中式的经济效益审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内容相对重复,许多内审人员为了完成计划任务,忽视了审计质量,有的人甚至在一天内审多个部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十分格式化,没有指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当然也提不出什么整改意见,使内部审计变成形式主义的活动。

而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在被审计者升迁、调任或者退休后进行。由于国企负责人多是国家指派,干几年后会有调任或提升,一方面,刚到任的新领导对该企业情形不很清楚,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前任负责人已经得到了调任或提升,有的甚至调到直接管辖企业的行政机关,许多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做些象征性的表面功夫,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企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人员转行过来的,对财务以外的技能知之甚少,难以做好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工作。再加上国企给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编制有限,内部审计部门找不到足够的人员去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确定内部审计的地位,保障其独立性、规范性与客观性

1.内部审计部门归谁领导是关系到审计监督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目前缺乏统一的模式应由企业董事会之下设置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提交审计报告。

国企内审部门归谁领导,是关系到审计监督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点。目前,我国对于国内审工作归谁领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受企业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不受企业经理人的管理)、由企业最高领导者——董事长直接领导、由企业管理层代表总经理领导、由企业总会计师或监事会领导。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最好由企业设立审计委员会来领导。从国外知名公司的常见做法来看,审计委员会应是董事会之下的一个常设委员会,人数一般为三人以上,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负责并提交审计工作报告。除审计委员会成员之外,其他人员无权参加审计委员会会议。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内审主管、外部审计代表或具备相关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人员可应审计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审计委员会会议。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应和外部审计师及内审主管举行两次会谈,讨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应该召开四次会议,具体时间应和公司财务汇报的重要日期吻合。

2.加大国家审计体系之间的互通性、互补性和认证性

使企业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构成紧密的经济监督网络,努力消除三种审计评价的差异性和排他性。

国家审计又称为政府审计,是指由专门设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其目的是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审计是指由社会审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的财务会计码的真实、客观和公允性实施的审计。

摘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把经济效益审计和离任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存在许多弊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确定内部审计的地位,保障其独立性、规范性与客观性,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关键词:国企;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选拔机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的水平也得到切实的提升。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大、数量多、涉及部门广,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健全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更有利于保障国企财务活动的规范性,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犯。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财务监督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应当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内部审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属国家,其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国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企业负责人的经营战略,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又在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标。当内部审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时,内审部门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2.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运行经费也来自组织内部,这导致了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处在同一利益链条之中。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难免会受到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内审人员既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又要平衡人际关系,更加大了所承受的压力。

3.把经济效益审计和离任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存在许多弊端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和经济问题审计等三种类型,在审计时间上都属于事后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占比重最高,一般可以达到四分之三,其次是离任审计,经济问题审计所占比例最小。

在没有发现重大违规事件的情况下,一般会在企业年终结算前,对各个部门进行集中式的经济效益审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内容相对重复,许多内审人员为了完成计划任务,忽视了审计质量,有的人甚至在一天内审多个部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十分格式化,没有指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当然也提不出什么整改意见,使内部审计变成形式主义的活动。

而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在被审计者升迁、调任或者退休后进行。由于国企负责人多是国家指派,干几年后会有调任或提升,一方面,刚到任的新领导对该企业情形不很清楚,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前任负责人已经得到了调任或提升,有的甚至调到直接管辖企业的行政机关,许多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做些象征性的表面功夫,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企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人员转行过来的,对财务以外的技能知之甚少,难以做好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工作。再加上国企给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编制有限,内部审计部门找不到足够的人员去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确定内部审计的地位,保障其独立性、规范性与客观性

1.内部审计部门归谁领导是关系到审计监督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目前缺乏统一的模式应由企业董事会之下设置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提交审计报告。

国企内审部门归谁领导,是关系到审计监督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点。目前,我国对于国内审工作归谁领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受企业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不受企业经理人的管理)、由企业最高领导者——董事长直接领导、由企业管理层代表总经理领导、由企业总会计师或监事会领导。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最好由企业设立审计委员会来领导。从国外知名公司的常见做法来看,审计委员会应是董事会之下的一个常设委员会,人数一般为三人以上,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负责并提交审计工作报告。除审计委员会成员之外,其他人员无权参加审计委员会会议。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内审主管、外部审计代表或具备相关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人员可应审计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审计委员会会议。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应和外部审计师及内审主管举行两次会谈,讨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应该召开四次会议,具体时间应和公司财务汇报的重要日期吻合。

2.加大国家审计体系之间的互通性、互补性和认证性

使企业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构成紧密的经济监督网络,努力消除三种审计评价的差异性和排他性。

国家审计又称为政府审计,是指由专门设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其目的是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审计是指由社会审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的财务会计码的真实、客观和公允性实施的审计。

存入我的阅览室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同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同审计事务所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国企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应配合国家审计,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事项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1.实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的多元化,改变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应优先培养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促使内审人员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引进精通法律、计算机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使之趋向合理化,为做好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改进薪酬体系

企业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打造学习型队伍。首先,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除了办培训班之外,企业还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工程造价师等专家针对目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内审部门的员工自我充电。企业应大力支持审计人员参加CIA、CPA、工程造价师等资格考试,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开展以审代培,在实战锻炼中增加相关人员交流学习机会,开拓思路,使之逐步具有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建立内部审计激励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和健全内审人员的工作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内审人员进行评比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成绩斐然,表现突出的内审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在工作上存在重大失误或的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同时建立科学、严谨、可预见的晋升制度,切实提升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戴娟萍.国企公司治理层面财务监督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经济论坛,2006(22).

[3]张红英.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刘建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08(8).

[5]王涛.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同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同审计事务所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国企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应配合国家审计,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事项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1.实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的多元化,改变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应优先培养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促使内审人员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引进精通法律、计算机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使之趋向合理化,为做好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改进薪酬体系

企业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打造学习型队伍。首先,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除了办培训班之外,企业还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工程造价师等专家针对目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内审部门的员工自我充电。企业应大力支持审计人员参加CIA、CPA、工程造价师等资格考试,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开展以审代培,在实战锻炼中增加相关人员交流学习机会,开拓思路,使之逐步具有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建立内部审计激励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和健全内审人员的工作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内审人员进行评比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成绩斐然,表现突出的内审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在工作上存在重大失误或的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同时建立科学、严谨、可预见的晋升制度,切实提升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戴娟萍.国企公司治理层面财务监督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经济论坛,2006(22).

[3]张红英.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刘建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08(8).

[5]王涛.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存入我的阅览室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同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同审计事务所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国企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应配合国家审计,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事项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1.实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的多元化,改变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应优先培养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促使内审人员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引进精通法律、计算机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使之趋向合理化,为做好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改进薪酬体系

企业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打造学习型队伍。首先,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除了办培训班之外,企业还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工程造价师等专家针对目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内审部门的员工自我充电。企业应大力支持审计人员参加CIA、CPA、工程造价师等资格考试,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开展以审代培,在实战锻炼中增加相关人员交流学习机会,开拓思路,使之逐步具有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建立内部审计激励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和健全内审人员的工作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内审人员进行评比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成绩斐然,表现突出的内审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在工作上存在重大失误或的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同时建立科学、严谨、可预见的晋升制度,切实提升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戴娟萍.国企公司治理层面财务监督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经济论坛,2006(22).

[3]张红英.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刘建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