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0:0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说明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的阅读,新课程标准有着比较具体的要求,除去其他要求外,文体要求也比较现实而又可靠。作为教师,必须从具体体裁去思考学生的阅读,策划比较切实可行的阅读途径,形成学生阅读说明性文体的高效率。
一、引导学生抓住说明要点
说明文一般都是科普性的文本,具体说明所要介绍的事物特征,也有具体介绍那些人们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它们所必须拥有的共同点运用说明的方法去介绍所要说明的事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的说明文,也有一些非连续性读本,具体也起着比较简单的说明作用,譬如药物说明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科学情感的陶冶和熏陶、科学智慧的启迪。如此之多的说明文,让小学生去阅读,具体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了解文本所介绍的事物的要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去紧紧抓住这要点。平时的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都去思考让学生抓住说明要点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怎样去思考,也不管怎样去思虑,让学生去体现主体地位的阅读思辨是最为理想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即注意扣住文本的词眼――文字,而且就是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去思辨文本介绍的这文字到底就是怎样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你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们看到许许多多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也还能够从自己身边的某些现象去找到大自然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有其比较独特的样式。尤其是其语言表达的方式,多以真实为基准,不是铺陈渲染和夸张。作为小学生,学习这样的文体,除去必须抓住文本所说明的要点外,还必须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研究出说明事物的方法。学生研究说明方法,必须以读为本。虽然说明性文体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有别,但用句的形象性,用词的生动性也还是完全意义上存在着的。小学生去读说明文,让学生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用笔的独特,那无论是对学生阅读文本兴趣性的增强,还是在习作时比较理想地用好说明性的文字去说明好想说明的事物都是具有一定益处的。引导小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窃以为还是以学生去读去悟为主,不必去涉猎多少术语。引导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也完全可以利用片段模写的方法。譬如说明文字中既有打比方,又有作比较或举实例的方法,那就可以让学生去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出身边的事物。这事物可以是学生的文具,也完全可以是一本读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把需要说明的事物说明清楚和具体,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住了多种意义上的说明手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说明事物
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为了应用,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相关意义上语言的输入输出,让学生学习说明文,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说明去说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就是自己所推崇的事物。引导学生去说明事物,关键是让学生去会说。如何达到会说的目的,怎样才算得上会说,窃以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依照具体的特征确定表述所必须运用的手段。实实在在的讲,这也应当离不开对具体文本的感悟,由文本向类似于具体事物的过渡是比较好的途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说明文时,别忘记让学生以练笔的机会,找出与作者所说明的极为相似的事物,给学生以比较具体的写作对象,进行仿写。应当说这仿写对学生开始学着说明文的起步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束缚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要求得学生去学会写说明文,需学生在模写的基础上达到自主性的表达。模仿其关键是去模方法,我们让学生去模的最好是不同类的事物,但应当是学生都相当熟悉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学与问》表事理的说明文时,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去写知识和实践关系的说明文,这里比较有条件的是刚刚学过《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已经初步领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生只要去运用举例和引用等说明方法,则能够比较清爽地把事理说清楚的。再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就让学生也去搜寻其他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们搜集到很多很多,在让学生去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同题习作,学生所写出来的大自然的语言还是相当能够说明情况的。
说明性的文体教学,有它与其他文体相雷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比较独立的地方。让学生去阅读好说明性文体的途径也不仅仅就是这样的简单,更需要去向着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探究。我们不能简单的去实施教学,需以认真负责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心态,应对说明性文体的教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小语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团队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在小学阶段,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文体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我校的15位语文老师及四年(2)班的50位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教师对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 ,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
喜欢童话的占6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 觉得合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
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 ﹪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
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A、4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10%比较合适,37﹪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0%比较合适,1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5%比较合适。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87%的老师认为议论文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论文都不要也可以 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2﹪ 。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
擅长教童话 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 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3﹪,喜欢童话的占15﹪,喜欢小说的占37﹪,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1 ﹪,喜欢经典散文占12 ﹪。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流。
二、小学学生不同文体阅读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1.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2.59﹪的学生了解一些,41﹪的学生不了解 。
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的学生不喜欢议论文, 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不同的文体上教学方法也差不多,它们更喜欢课堂上更具有趣味性,能在游戏活动中完成。
6.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85﹪的学生认为合理,1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7.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学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8.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65﹪的学生认为童话类文体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5﹪的学生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不同程度促进自己的发展。
9.你家里藏书最多的是哪一种文体的书?
100﹪的学生家里以童话类文体的书籍占多数。
10.平时老师上课后布置你们练笔较多的是哪一种文体?
100﹪的学生在平时练笔中以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主。
三、对师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1.文体占据比例的客观性及主观性
从师生的问卷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大环境下,以记叙文类的方体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同国体的区别,与国外无可比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区别。
从主观上分析,因为年龄的差异,在选择文体的形式上也就有所区别。做为老师更喜欢有个性特色或与生活情感经验相关的文体,例如诗歌、小说等。而作为学生,更喜欢童话类、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文体,此内容更具有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教师在教学方面对此类的教学也比较拿手。因此从主客观上分析,我们教材中的文体安排也是科学合理的。
2.文体意识的认识欠缺
“大而化之”是文体主导产生的弊端,因为教材上百分九十以上的文体相同,无论师生在学习当中就淡化了文体意识,甚至于无体而教,无体而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没有文体观念,文体意识薄弱,并未强烈意识到不同文体的教学形式应当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无论在学生哪一种类型文体的文章都感觉差不多,也是导致了学生在文体意识的模糊。从课堂到延伸到课外,文体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处在零发展,零启蒙。
3.不同文体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从小学阶段来看,学生喜欢童话,喜欢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对此类型的文章其教学方式应当是胜任有余的。学生不喜其它类型文体的文章,除其年龄特点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诗歌、小说、说明文、应用文等等,教师如果对不同的文体都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手段,那我们的教学必然能带到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应当说,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其文体比重存在差异,作为老师应更深层挖掘不同文体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增强文体意识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方,只有教师自身的文体意识加强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带动自己的学生去学习。
2.创新文体教学模式
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侧重,不同体裁的教学方式更要区别对待。不要以一带全,让不同文体的教学都穿同一件衣裳,这样会导致师生的审美疲劳。
3.加强课内外连接
从学生的家中藏书可见,童话横扫一切。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所教的,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文体的书籍,这样才能让文体学习不断篇。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媒体激趣,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针对课文所说明的事物,在课前有目的地搜集、整理素材,并制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画面、文字、音乐、解说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哪些环节中可以利用媒体来有效激趣呢?
1.导入新课,一睹真面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明文的教学,开局尤为关键。上课伊始,我精选了一段介绍金字塔旖旎风光与宏伟气势的视频,学生在震撼之余提出了诸如“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金字塔为什么能保存至今?”等一系列问题。问题驱动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事物感兴趣,往往会进一步产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强烈欲望。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说明对象,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必遮遮掩掩,适宜开门见山,让学生一睹真面目,既满足了好奇心,更吊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胃口”。
2.补充拓展,更上一层楼。说明文因篇幅所限,往往对所说明的事物取其精华浓缩介绍,留下了一些“空白”,便于教师根据生情、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留白”,适当选取资料进行补充拓展,让学生持续产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比如,在学习“金字塔结构精巧”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品读文中有关词句后,出示了一段文字,并播放同步解说录音:“52度角是稳定角,而胡夫金字塔的斜边角竟能精确到51度50分9秒。胡夫金字塔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0.01米。胡夫金字塔的底边平均长度是232米,最长的底边和最短的底边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如此精准的数据,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之声,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些拓展性的资料,让学生站在更高处,对课文所介绍的事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时感受会更深刻,朗读课文时情感会更强烈。
3.突破难点,四两拨千斤。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或受时空界限,或因经验缺乏,或是认识盲区,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便形成了教学的难点。对小学生而言,《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绍金字塔砌塔“垒石块”的过程便是难点。这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出来的方法之一,学生对于这样的方法毫无生活经验可言,理解必然存在障碍。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先……然后……这样……然后”等词语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想象砌塔的过程,进而播放了从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所播节目中剪辑的相关演示,并配以课文文字的同步解说,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垒石块”的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借助视频结合课文练习解说,在语文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当学生认识出现“盲区”,理解出现“断层”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四两拨千斤”地突破教学难点。
4.课外延伸,曲终意未尽。一节好课应善始善终,结课时应该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将学生的认知仅仅囿于课文所介绍的事物,而应由此及彼,由“这一例”推而广之到“这一类”,把学生引入到更为广阔的探究世界中。“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金字塔的“宏伟而又精巧”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而聪明”联系起来,把“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感受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为此,我由文中的金字塔向外“发散”,精选了能代表古今中外人类文化遗产的典型建筑图片,配上了音乐与解说,图、文、声并茂,在结束新课之际给予学生视听盛宴,更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之旅。课虽终,但学生久久沉浸其中。这样的趣,没有局限在认识金字塔的兴趣层面上,而是逐步上升到探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志趣上来,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二、实践体验,相映成趣
朱熹曾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之重要。说明文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的体味”,或动手操作,或动眼比较,或动脑鉴别,蕴趣于体验,体验中学文。《埃及的金字塔》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体验点,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说明文学习的别样精彩。
体验:算一算,石块到底有多重?
(1)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的“宏伟”?(课件相机出示文字: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2)2.5吨等于多少斤?(出示算式:2.5吨= 千克= 斤)(随机问一学生)你体重是多少?(再问一学生)你呢?
(3)你们的平均体重约70斤,算一算:5000斤相当于多少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出示: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相当于 )
(4)同学们,你们刚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你们同样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一算,巨石究竟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更清楚了。带着这种具体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算一算”的方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不太常用的“吨”转化成熟悉的“斤”,再算出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后将巨石的重量“2.5吨”与五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相当于……”的句式练习说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把对石块重量的认识生活化、趣味化,又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语言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迁移运用。
三、情境表演,妙趣横生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当以轻松、愉悦的教学,使语文课有滋有味,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趣。情境表演,常见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教学中。其实,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如若有选择地创设表演情境,师生、生生在情趣中对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对“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的介绍,语言平实,描述准确,用词严谨。如何让这部分课文内容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在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想到了表演的方式,于是便有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此时,你们都是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炎炎烈日下,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我,从遥远的东方来――
情境一:这位大叔,你好!你们面前的这块石头挺大的,大约有几吨?这么重的石头,你们是怎么运过来的?
情境二:我看前面这段路坑坑洼洼,而你们面前的石头这么多,这么重,你们准备怎么运过去?能行吗?你们怎么就想到这样的方法?
情境三:这位老爷爷,打扰您一下!在您东南方向已建好了一座金字塔,塔那么高,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你们是怎么一层一层地垒上去的?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和语言的渲染,再配以抹汗、摇扇等动作,设置了“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工地”的场景,在趣味盎然的对话中,学生对金字塔的认识进一步内化,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课堂有了交际情境,学生有了倾吐欲望,课文语言也便有了魅力。试想,如果教师一本正经地空洞讲解,一厢情愿地机械训练,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1、海量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说孩子下笔什么也写不出来,那么他应该没怎么看过书。不是说一定要看作文书。任何类型的书籍都要读。因为这些不同类型的书,就是作文中所说的不同文体。
2、阅读中要写读书笔记,这些素材(好词好句)都可以利用到作文中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记在一本笔记本中。利用早晨这样的容易记忆的时间段,进行背诵。长期坚持,你的作文水平会突飞猛进。
3、写好作文离不开观察,留心观察生活,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尤其是小学段的作文主题都是来源于身边。利用各种感官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时,不仅仅用眼睛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的观察,会让你的观察更有效,也更有东西可写。
4、写作兴趣是支撑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的源泉:低年级学生写作文,在文体结构上,主次表达上往往都会出现问题。但是一定要多进行鼓励。因为一旦大家到他的写作兴趣,他会觉得无从下笔,这样对于他写作水平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写作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但是创作热情一旦被浇灭,那么就很难被激发。
5、将作文文体(结构)进行分类,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寓言……小学生写作文大概就是这几种文体。掌握不同分析的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写自己学校采用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当然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一般到中高年级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6、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框架结构,再往上面添砖揭瓦:比如写说明文,还是以我的校园来举例。提示学生利用总分总、首尾呼应的写作框架,然后依次进行展开的描写(从校门到教学楼中间都看到了什么),这样孩子写起来就简单的多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阅读式教学 教学方式 兴趣爱好 探究
一、结合习作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习作教学和阅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能够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还能够使学生灵活的掌握语文阅读的规律和一些品味思路,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以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来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将习作教学有机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为学生挖掘优秀的习作素材,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这样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技能。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素质较差、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且自制力较差,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上课溜号、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等现象。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为学生选择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文中会出现包括说明文、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按照教学改革的教学大纲来确定阅读方式。例如像说明文教师不应该太过于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在讲授诗歌时也不能过于关注讲解。可能学生对有些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文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简单的讲解。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辅助工具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三、借助外界环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时期正式对孩子启蒙的最佳时期,是为学生未来学习铺垫基础的关键环节。但是小学生的控制力较差,对于外界的环境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利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的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扩大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对各个学科进行了教学革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在教学课堂上实施阅读式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课堂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习作,利用外界环境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加强学生语文涵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综观小学习作评批的现状,从教师角度看:1.习作只重视指导,而忽视评批。2.习作评讲落得不实,随意性大。从学生角度看:习作批语无作用,只重视分数、等第。这些均阻碍着学生习作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自主评批习作的方法。
一、自主评批策略具体操作
1.展示目标。即展示评批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效益观念和进取精神。
2.自主定标。即在教师指导下,制订评批标准,一般含“一般要求”(即习作须达到的常规性要求。多指标点、字、词、句方面的要求)和“特殊要求”(即习作训练的规定性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评批尺度与标准,知道用什么来衡量习作,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3.自主评批。这是评批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集中地体现了本策略的4个特性,即自主性、训练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并为组内自主交流做准备。同时,这一环也是对学生自我阅读方面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的检验和培养。一般应完成:点评――评语(眉批、总批等);修改――推敲(遣词造句、段落修正等);鉴赏――选赏(佳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等)。操作时要注意:①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写好眉批和总批。②要认真指导学生规范习作批改。③要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量化细则,便于评批习作的等第。④留给时间要充足。⑤教师巡视辅导。增加信息的深度和宽度。⑥要注意写上评批者姓名。
4.自主交流。这是开拓学生思路,将个人独立评批所得,转化成集体成员的共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锻炼和表现机会,激发其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较充足的课堂参与机会的过程,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沟通。培养他们听取别人意见,以及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别人的评批来启发自己的评批的过程。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要注意在交流时的巡视。②要重视小组长的训练和培养工作。③要把握好讨论的几个要素――目标指向、时间保证、师生反馈、讨论常规、师生情趣、优劣势互补。
5.师生点评。即教师点名宣读习作及评批结果,再进行点拨、评价。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尤其是评批知识体系,建立各自评批方法序列;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准确度;有利于肯定评批成绩,纠正评批错误,保证评批的科学性、准确性。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的点评语言要清楚明确。②点评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习作及评批,以反映习作全貌及评批概况。③要紧紧地围绕习作的要求,特别是“特殊要求”或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要有意识地将重点、难点渗透在点评之中。④教师要深入钻研,精于调控。讲究留白。
6.自主修改。即学生自主评批后,根据评批结果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有利于发挥评批的作用,特别是对眉批、总批的功能发挥。能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在吸收评批信息后进行第二次习作。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并逐步认识好习作是改出来的这一写作规律。操作时要注意:①要注意修改后的第二次评批(一般对照评批进行第二次简批)。②要引导学生认真自觉地学习评批语,认识到习作中的优缺点。养成自觉、快速修改的习惯。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好评批中的不足(含自己习作的不足及评批者不恰当的评价),养成他们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7.评批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评批情况,评批所得等一一总结。有利于学生及时提炼并形成知识结构。理明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评批方法序列;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评批热情:有利于学生知道不足。明确改进方法。操作时要注意:①要以生为主,教师作相机引导。②要注意围绕目标及评批要求。③要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④要注意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学习序列,以帮助提高能力。⑤教师要注意对评批的评批,并签上自己对评批的意见(此环节一般在课后)。
二、实施策略应把握的3个前提
学生在自主评批习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点评、修改、鉴赏等角度展开学习。因此,在自主评批中,我们坚持评法与学法、写法相通相融的理念:
1.把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学法。
(1)把握记叙文的学法。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事记叙文的学法要点:①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特别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及联想。③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说明文的学法。主要把握以下3个方面:①根据说明文的标准,弄清属于哪一类说明文。②说明文的写作目的。重点把握被说明的事物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脉络,正确地划分段落和层次。③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运用语言的特点。
(3)把握应用文的学法。主要把握以下3个方面:①读懂内容,体会用语的简洁、准确。②细看格式,掌握格式。③仿照练习,实践应用。
2.把握自主习作的过程。
(1)激发兴趣,审明文题。
教师应根据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利用画面、歌曲、故事等形式导入,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表达欲望,形成积极、健康、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采用多种形式审清题目要求,审清习作类型(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要求,把握重点。使学生有明确的习作目标定向,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2)选材交流,构思讨论。
首先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学生的思维层面,加强选材的广度、深度。其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再次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别人的选材和构思来激发自己的选材、构思。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要注意在交流时巡视,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有序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即时思维。②推荐新颖的选材和别致的构思进行全班交流。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构思评点,以此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3)重点训练、点拨练习。
根据每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习作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分解习作的难点。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根据习作的训练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能力。②练习片段,并让学生谈怎样在习作中处理这个重点难点。③片段练习中,要注意不同文体习作的有关知识的点拨引导。
(4)当堂起草,练习修改。
培养学生快速习作的能力和养成即时认真修改的习惯。操作时要注意:①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代表性习作,为下一步选读作准备。②引导学生习作完成后多读多修改。
(5)选读交流,再次修改。
选读代表性习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启发学生再次修改。操作时要注意:①注意多表扬鼓励,少挑刺。②要与每次习作训练的重点、难点相联系。
关键词:华文教材;中文;语言;交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17-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7
一、教材概述
华文教材《中文》是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为欧美地区周末制中文学校的华裔小学生学习中文而编写的。主编为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贾益民,副编为暨南大学于红梅、于珊、王碌取U套书基本按照小学6年制,12个学期进行课程教材的编排,书册的数字越大所对应的年级越高,如本文中所选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一般为小学五年级的教材。整套教材共包括48册,其中《中文》的课本有12册,练习册有24册,并设有A、B两册,教师课堂参考用书有12册。本文中所采用的《中文》为1997年二次修订版。
二、编写理念与原则
第一,华文教材《中文》的编写旨在通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课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普及中华文化常识。
第三,因为华文教材《中文》的对象为小学生,即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且多为少年儿童,所以教材基于儿童心理和习得的特点,更注重趣味性及直观性。同时,鉴于此教材的对象所有的特殊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对教材的内容选取和思维方式也有专门的思考与编排。
第四,教材的编写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科学定量的编排。
三、总体框架
四、 《中文》每课结构体制表
五、教材课文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中文》第九册作为研究对象对课本中各项作分别的分析说明。
华文教材《中文》(修订版)第九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如下表所示。
教材名称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页数 156页
单元数 4
每单元课数 3
组织结构 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至第3课
综合练习(一)
第二单元:第4课至第6课
综合练习(二)
第三单元:第7课至第9课
综合练习(三)
第四单元:第10课至第12课
综合练习(四)
总练习
附录 查字典(一)
查字典(二)
查字典(三)
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音序生词表
句子
第一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二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三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四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五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六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七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八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分析可看出,本教材将12课分为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之后都紧跟着一个综合练习,用以及时巩固每个单元所学知识。在整个教材的最后还有一个总的练习,用以对整册教材作总结性的提炼和复习。同时,在部分单元之后,如一、二、三单元之后都有额外的一部分查字典,通过三部分的讲述和操练,能够使学生学会使用汉语字典。附录部分有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音序生词表及句子,用以方便教师及学生查找学习。在修订版的华文教材《中文》中还很贴心地设置了前期教材的音序生词表附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对比学习。如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附录上就增加了第一到第八册的音序生词表。
(一)语音
从语音设置上看,《中文》(修订版)第九册在每篇课文及阅读课文中的文段上都标注了清晰的拼音以供学生学习及朗读。这样的设置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不认识生词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字词的查询而导致无法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及课堂时间的占用量。但是,这样的设置也有它的弊端,如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惰性,学生将不再查阅学习工具,朗读文章时也会直接索取标注好的拼音,不会加深对不了解的生词的记忆和掌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学生在脱离书本之后可能不会很快地反应出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字
从生字的设置上来看,不论是数量还是选取的范围都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量统计来看(见下表),教材所选取的生词数量适中。
《中文》生字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 生字量 每课平均 一课最多 一课最少
课文 196 16 19 12
阅读 69 6 7 4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五年级(六年制学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度及接受能力都与教材所给的生词量及难度基本匹配。
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教材中的生字的难易程度略微偏难。鉴于《中文》课程的设置是对华裔的学生全日周末制版型提供的教材,我更觉得应该将兴趣放在首位。虽然说华裔的学生对象基础背景有优势,但是这些学生毕竟从小在非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并且在一周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非汉语的课程,加之周末的课程原本就很劳累,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让汉语学习轻松化、简单化、交际化。所以,我认为在生字设置上可以相应的简化或趣化。
从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材的每一汉字设置部分都有田字格的给出,同时练一练的设置还给出了空白的田字格留以学生巩固练习。中国汉字是汉语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它表达着中华文化的秀美,也展现着中国精神的奥秘。我们说中文的推广也便是文化的推行,中国汉字就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一张名片,所以中国汉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在教材的设置少了一些趣味性,但我们同样可以把汉字部分抑或用漫画图形,抑或用象形表达的方式将它们的美展现给学生。
(三)词
从生词设定的角度来看,教材的编选还是做得很好的。先从数量上说(见下表),本册教材的生词数量并不多,基本涵盖文中的生词。但是从正本教材来看,词汇选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再现复现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认真分析,充分做好备教材,将所学知识和词汇有机结合,并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中文》生词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 生词量 每课平均 一课最多 一课最少
课文 112 9 22 2
阅读 73 6 8 5
(四)句子
《中文》教材的句子的设置十分巧妙,其并没有设置语法这一项,而是由句子来充任。从根本上说,语法的学习就是要造出合乎情理的句子,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语法都是枯燥难懂的,所以编者出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考虑,将句子部分作为了学习重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析句子,从句式入手将语法知识内化。这种方法的选取,在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上面是不可多得的。
(五)课文
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见下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选取了多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学习,如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及对话等。在这些选材当中,记叙文、说明文及名人故事为多选题材,对话部分只出现在练习板块。从这样的布局倾向上看,编者是注重记叙文体、说明文体及人物传记故事的阅读培养的。在经过了之前八册的分别学习之后,水平达到这个层面的华裔学生此阶段应该加强记叙文及说明文等描述性文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增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文》课文题材数量表
数量
体裁 记叙文 说明文 童话 传统文学 成语故事 古诗 名人故事 外国文学 对话
课文 3 2 1 1 1 3 1
练习 10
阅读 1 3 1 1 1 1 3 1
各体裁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表
比例
体裁 记叙文 说明文 童话 传统文学 成语故事 古诗 名人故事 外国文学 对话
《中文》
第九册 11.76% 14.71% 2.94% 5.88% 5.88% 5.88% 17.65% 5.88% 29.41%
从主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来看,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课文和阅读(见下表)。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我们综合课的课文主干,并且其中的课文部分作为精读课来学习,而阅读部分则是用作为拓展延伸,充当阅读材料或泛读材料。鉴于这样的设置,这两部分的后续相关部分也有不同的安排。课文之后除了配以生字、生词、句子之外,还有相关的练习,而阅读部分则只配备了生字和生词。
《中文》每课名称表
课号 课文 阅读
1 剪纸 我的小制作
2 中秋之夜 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
3 家庭音乐会 迎春音乐会
4 猪八戒吃西瓜 三打白骨精
5 皇帝的新衣 小红帽
6 成语故事 返老还童 叶公好龙
7 桂林山水 海上桂林
8 神奇的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
9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今译)
10 孔子求教 闻过则喜
11 杨振宁获奖 诺贝尔
12 总统道歉 拿破仑开枪救人
表格中的各个名称都简洁生动,有吸引力,尤其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及认知范围。这一个个由故事组成的课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我们再从这些文章的话题分类看(见下表)。中国传统文化占总文章的比例最大,然后是现代生活及科技。所以,这些话题的设置依旧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和与现代中国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则。
华文教材《中文》话题数量统计
话题
数量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现代生活与科技 7
外国文化故事 4
自然景观 2
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 11
另外,外国文学的提及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材料产生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自然景观文章的设置,能够丰富教材种类,增添教材可读性。
(六)练习
练习部分在整个华文教材《中文》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地位。练习作为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重头戏。对外汉语教学也一直强调精讲多练,操练为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也遵循这个原则,在练习部分进行了认真的排布。
练习部分包括:写一写;读一读;替换;对话;想一想,说一说;综合练习;总练习。
下面我分别从这几部分进行简单分析。
1.写一写。这个部分主要是田字格生字的重复巩固练习。在之前课文部分已经分析了汉字教学的优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复现所学的汉字,练习部分的写一写应运而生。田字格本来就可以很好地规范汉字的布局结构,加之一课当中复现多次,更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及掌握。
2.读一读 。这个部分选取大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词汇的感知。这些词语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课文中的生词,抑或同根抑或相近拓展开来,集结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部分的设置很好地将课文中的生词及词语进行扩展,加大了学生的词汇认知量,有效地提供了词汇积累素材。
3.替换。替换部分是正本教材的一个最巧妙的设置。在这个部分编者通过句子的替换设置将句法学习渗透其中。在教学对象所处的年龄段,对语法的理解及接受相对困难,而且语法的设置相对较难且枯燥,也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通过找相同及不同进行对比学习,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4.对话。对话的设置旨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交际中。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际的无障碍化,所以在《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根据文章内容设立类似交际情境的对话的编入也是要将交际引入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与实践并上。这样的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掌握教本语言而不善生活会话的现象。
5.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的设置有些类似于阅读理解,旨在查看学生对文章含义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在文章学习时也可以充任教师对文章阅读的问题考察,减少教师备教材的任务量。
6.综合练习。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中,每一个单元结束都会设置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致包括:音、字、词、句子、对话、写作等部分。通过不同方面的整合对整个一个单元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教师指明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能依据遗忘理论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7.总练习。总练习的设置是在全书所有单元结束后,它大致包括:查字典、选词、句子、阅读、写话。这个练习比总练习升级了很多,对这本书的掌握的考察和知识贯通的练习都比综合练习要求要高。
(七)其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切入点;探究
【分类号】G623.2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小学生掌握文字、语句以及写作的能力。所以教师通常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小练笔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训练相比,小练笔可以对文章有更直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文字以及语句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与作文相比,小练笔更加随意,灵动性与操作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为作文的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1.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写作能力也间接表现出了语文能力的强弱。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小练笔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写作不仅仅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难题,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拦路虎”。有非常多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尽管很多教师已经对此做出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不过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只有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与分析,明确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看法,然后找出适当的切入点进行小练笔训练,达到阅读和写作可以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的效果,使学生找到如何进行写作,明确去写什么。接下来对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中的切入点
2.1仿写
我国有著名的学者说过,学会模仿别人,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进而才可以做到进一步的创新。由此可见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故事内容以及造句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学生仿写的最好的素材就是语文教材。教师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切入点做出仿写训练,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写作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习到了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湖水、榕树以及鸟儿等进行详细的描写,描述出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这些美好的画面,然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校园的一处景观,可以参考文中的写作手法等用文字去描述出来。这种仿写的方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事物整体表现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在讲述完教学内容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教室外面去观察云的变化,看看是否出现了文中所描述的狗、公鸡等画面,除了这些画面以外,学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云的变化随时地记录下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2.2扩写
扩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主要切入点。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这就为学生的小练笔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在详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地启发学生去的想象,如果作者想详细的进行描写,会怎样去写呢?然后开展课堂小练笔。
例如:在讲述《落花生》一文时,在文中结尾处作者写到“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去思考父亲到底说了什么,然后开展课堂小练笔。这种扩写不但使学生明白了文章带来的启发,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容易地发现文章中的写作切入点。又如在《白杨》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文章中介绍了白杨的特点吗?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才能知道白杨的特点呢。在学生都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文中爸爸的话去写出白杨的特点,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与积极思考的能力。
2.3续写
很多作文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而对文章进行续写就可以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会留下一些悬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教师也可以运用文中留下的悬念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这是一种很广泛的练笔,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中,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修建铁路的过程与艰辛,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铁路修建到拉萨,同学们到拉萨会做什么事呢?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文章对想要做的事进行续写。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想象来完成小练笔。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的时候,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描写了所看到的草虫的样子,在结尾处写道:“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由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想象作者是在邀你,如果与作者同行,你会都会碰到哪些小虫子?与它们来一次什么样的奇异之旅呢?对其进行续写。
2.4改写
在小学语文中,记叙文、说明文以及童话等都可以进行改写。在记叙文中,每个故事的情节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改写。通常都是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进行改写,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去学习文章。除了记叙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引导学生把比较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但是这种改写要主要不要歪曲事实,可以只选取一段学生自己喜欢的进行改写。
例如:《鲸》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改写例子。文中对鲸做了详细的介绍,教师在教授完教学内容以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改写。这种方式在加深了学生对鲸的了解程度的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笔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新型玻璃》一文中,讲述了几种新型的玻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童话的方式来对这些新型的玻璃进行介绍。改写后的内容则变成了这些新型玻璃充满童真趣味的自我描述。这样的改写文章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进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小练笔训练,做到精妙切入、精彩呈现,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的教学蓝图。
参考文献: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老师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带点笑话,慢慢转入正题,使学生产生好奇,产生了解课文的欲望。因为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有关内容可以与课文有关,也可以与作者有关。例如讲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莫泊桑的一件轶事作为开场白:有一次,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踢后的感觉,可他并没有这样的体验,想来想去难以下笔。于是,他来到大街上,恰好一个乞丐迎面而来,莫泊桑忙迎上前去说:“请踢我几脚好吗?”对方一愣,莫泊桑笑着说:“我给你钱的。”乞丐一把抓过钱,狠狠地踢起来。莫泊桑忍着痛回到屋子里,拿起笔,飞快地记下了当时真实感受。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顿见活跃,激起了兴趣;又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却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莫泊桑的小说特色,起到了一石双鸟的作用。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场应注意两点:一是切忌讲与课文无关的故事,二是故事不能长,否则就会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二、联系实际,引起注意
每上一堂课,都应尽量结合实际,逢迎学生的实用心理。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因为满足人现实需要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和兴趣。当然学生合适如此。我在教《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针对同学们不喜欢说明文的情况,上课起始我对学生问了一个课外话:“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呀?”学生一致回答:“喜欢”。“那么你最想去哪个地方旅游呢?”“北京”,不少学生答。我接着说:“是啊,北京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万里长城,十三陵水库,还有天安门、长安街等许多名胜古迹,如今早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胜地。它每天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观众。难怪同学们都想去北京游玩了。去北京,不能不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因为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最大的博物院。这样一说,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三、巧设问题,造成悬念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问学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情绪,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堂创造了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天气陛下》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人类和自然斗争的故事举不胜举,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分别列出了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事例。我及时地给予肯定说:“很好,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大自然斗争的历史。然而,治水、移山还能具体去采取修渠开山等办法,若是想征服天气的阴晴雨雪就更难了。那么,人类向征服坏天气采取什么办法呢?”“根据自己的认识,你认为可采取哪些办法呢?”这一提问巧妙地拉开了帷幕,使教学双方尽早进入课文内容,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四、回忆往事,牵引情思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固然上课也一样,如果每节课的开头总是重复“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第×课,请大家翻开课本第×页”,这样公式般的话,是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力的。特别是刚上课时,很多学生还在想课间活动等事情,要转移学生的思想,就得讲究方式方法。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板书课题之前,先让学生回忆儿童时代喜欢在哪些地方玩,要求讲一讲“儿童趣事”。三两人拉开话匣子之后,教师当即宣布――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板书课题),这样很快学生的心收敛到课文中,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强烈共鸣,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了求知的氛围,提高了听课效率。
五、知到未知,活跃气氛
由过去已知东西的回顾来引导未知的东西,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引趣,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开场方法。如学习《老山界》时,可利用小学学过的《七律・》,先提示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诗:“不怕远征难……”,这首诗重点突出“难”,那么我们了解的难,就来学习同志写的《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它生动地展示了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由易到难自然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除以上这些方法之外,还有如反向思维法,中心引入法,笑话导入法,歌曲、歌谣导课法,谜语导课法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开场白是不难设计的。但一定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炼、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灵活设计。
我家有五本《三字经》。有爸爸从书店和从网上买的,有叔叔送的。我最喜欢“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三字经》。
这本书是从亚马逊网店购买的。《三字经》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应麟编写的,主要是教小朋友们读书。书的内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间故事、传说等。三个字一句,有378个句子、1134个字,很好读的。《三字经》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读,都在老师、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读了。
我喜欢的这本书,有简单的说明文字,有63个有趣的小故事,还有漂亮的图画,特别是书里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阅读,不用问爸爸、妈妈。
放假以来,我把《三字经》原文都读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背着了。但是,爸爸妈妈要求背下来,我还要加倍努力。《三字经》的内容好多不知道说什么,爸爸妈妈说不用着急。这一段时间,通过读里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内容。如,我读“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国时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四个儿子,都是他的亲儿子,但是他们的爱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气,曹丕喜欢剑术,曹彰很喜欢跟猛兽打打仗,曹冲非常聪明,爸爸说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哦,原来是这样的。
寒假里,我还读了《秘密花园》,还读了《声律启蒙》,还读了《小学生校园诗朗诵》等书籍,通过读书,复习了拼音,认识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识。我要长期坚持下去,养成好的习惯,为成功努力。
二年级:刘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新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引入,赋予语文课标新的时代气息,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笔者曾对宜州市某城区小学39名小学语文教师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不知阅读指导的教师占18%,不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师占28%。通过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课程实践价值及有效教学缺乏认识。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研修三位一体”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与举措。作为学校,应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学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数据表格、说明书、地图、时刻表、公交站牌等类型的具有直观、简明、实用特点的阅读材料,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较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二)通过表格形式,引导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如语文S版教材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纯非连续性文本,如三年级上册看漫画《父与子》后习作、五年级上册《七律・》的中国工农路线示意图等。二是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四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寓言故事”的表格式读书卡、五年级上册“文明公民”调查表、六年级上册“今日家乡”表格式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产品说明书、“旅游大使”中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告别母校――我们的成长”中的请柬、海报等。通过梳理发现,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多出现在语文大课堂(即综合性学习)、阅读与习作平台及课文中地图、指南针等板块内容中。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如药品说明书、超市小票、旅游导览图等。
(三)结合课例分析,引导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样,阅读的方法也因材料不同而异。比如阅读地图或绘制家乡景点旅游路线示意图,可指导学生按照“确定位置――找准路线――认清方向”的步骤完成;阅读产品说明书,可按照“抓关键词――图文对照――简单推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流程进行;阅读图表,可采用“读标题、看图表、比数据、得结论”的阅读策略。通过案例解读与内化,提升教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中如何操作,还需要教师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研磨,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故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旅游示意图,有效推进课文的阅读。笔者先让小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故宫知识与图片,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主要介绍的宫殿及介绍的顺序,画一画故宫示意图。分4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太和殿,模拟设计导游词,再上台根据故宫示意图模拟导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语句、数据。学生在形象的示意图和导游的模拟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像移步换景的课文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等,教师都可以恰当融入导览图,既帮助学生直观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教学时,首先展示“清凉油说明书”,要求学生看懂说明书,提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厂家写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品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说明书语言简洁、实用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学习药品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写《小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按照“品名、外观描述、特色、功能、作用、注意事项、广告词”等内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如笔筒、布娃娃、花篮、不倒翁、传声筒等)向同学进行推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范例,在阅读中习得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写法迁移,尝试习作练习。通过读写练习,学生在熟悉、内化、运用中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的语文大课堂,教材以表格形式呈现了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特色推销等)的资料,把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汇总、分析与整理,完成“今日家乡的×××”表格式调查报告。教学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信息,用非连续性文本“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简洁、直观地表达数据,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做出简单的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就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怎样“获取原始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不仅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行动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标”小学高段新增阅读内容,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非连续性文本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其课程价值,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以《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为课例,对非连续性文本群(漫画、地球千疮百孔图文、保护地球节日清单、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等)的读写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阅读策略”的探索。再如,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阳》等,是否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表格)推进说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和教学后使用所起的教学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微型课题研究。再如,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课型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旅游导览图》阅读指导策略,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与测试,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评析,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在课例与案例的研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其主要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累更多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能力;训练
一、续写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文章学习兴趣浓厚,而有些故事性的课文含蓄的结尾常给学生以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续写故事。例如,《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渔夫的妻子桑娜拉开帐子告诉西蒙的孩子已经被她抱回来了这一情节就戛然而止,学生读到这里势必会想:他们今后是怎样生活的?这五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起来吗?他们一家会不会也遭遇像邻居西蒙那样的不幸……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根据学生的这些疑虑让他们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道: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凭借他们勤劳的双手把这五个孩子都抚养成人了,后来沙俄统治被了,他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续写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这样的续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二、仿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仿写即对范仿写练习,并在仿写中创造,这是小学生最基本、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匆匆》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有这样一段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家朱自清以独特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了时间稍纵即逝,来去匆匆。我在教学之后,让学生仿写上几句。有的学生写道:唱歌时,日子从嘴边飞去;玩耍时,日子从脚边过去……这样在教学中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仿写,既让学生积累了作者的表现手法,同时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在复述中积累写作方法
在不断的阅读中吸收文章的写作方法的精华也是非常有效的积累写作方法的一个途径。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复述性的练习,有助于他们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例如,《世纪宝鼎》这篇说明文,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但是作者的说明方法却很值得学生学习。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分析完作者的说明方法后出示“世纪宝鼎”图片,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假设向联合国的各位官员介绍中国所赠的这个意义深远的“世纪宝鼎”。在介绍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复述课文的过程。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文章的表现手法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述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