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6:1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探索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衔接层次教学知识网络创造能力专题教学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上来,随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以及学法的变化,可能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等有些不适应,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快速地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五、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相信只要采取上述有效措施,一定会改变高一新生怕数学的局面,从而激发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美感的教学方式力图发掘学生最浓郁的自然兴趣,环境在于教育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景中生情,情中应景,如若在学生感知萌芽阶段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兴趣,情感思维开始发展,直至成熟完善,这将对人的思维判断,情感理解等多方面的感知领域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艺术美感教育方式对成长初期的学生来说意义深远,有着一定的人生启蒙作用。
2艺术美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艺术美感教育途径多种多样,最为根本的便是能够遵循“以人为本,自然为主,抓住审美”几大要素来组织教学或者安排活动。中学课程将教学划分为听、唱、形式演示、理论普及、探索现实等多种教学模块,实施教学时需要将各个模块联系组合,形成生动形象的知识链,情感主线等关键因素,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观察学生状况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做好及时的总结,以便于快速调整教学方式。
2.1音乐互动及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多半限于言语的交流,艺术美感教育可以注重利用声乐“无界限”的特点,在一些抽象问题做以形象音乐的表达,学生能够快速全面的理解问题现象,同时增强了互动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根据老师示范的节奏让学生模仿,接着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即兴发挥。
2.2抛砖引玉形式
一些具有特点或者典故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描绘一个故事场景,引入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最终围扣主题,引出音乐。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故事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留给学生自主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教师演示的音乐来加深印象。
2.3资源组合分享形式
教师可以运用闲余时间寻找课程相关的资源,在论坛、博客、报刊等互动式平台上分享探讨,这样不仅增强了师生沟通,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3.4活动组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以多元化,例如包括听、看、猜、想、比、演等实际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真实体会,能够探索发现不曾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在一定的音乐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创作。
3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应用与现状分析
初中生经历了小学时代的心理成长初期,对于事物的主观判断有所提高,但是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他们往往能够懂一些事理,有时却又会犯错误,面对生活和挫折,有时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是放弃的态度。因此,艺术美感式教育需要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力图营造一个公平公开自主的学生成长环境,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误,提倡学生自我错误自我发现,以及及时纠正。在学生的创作能力上需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产生动力,鼓励他继续探索发现并且能够做出自我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并且更多地接触实际,让他切身体会世事真理。中学年龄段的学生富有创造的天性,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探索心,同时还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规律,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稳定的发展与提高。初中声乐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事物音乐的思维判断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教案式”教学,学生经常面对教科书上死板的内容以及老师生硬不变的讲课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平淡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也会被打磨殆尽。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去欣赏音乐的完美,能够多听、多想、多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对不同的音乐拥有自我的理解与感知。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心理轻易否定,需要多加疏导沟通,摆正学生的成长心理。每段音乐都是人或事物情感的化身,它们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来看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很多时候,学习主要靠的是自我的努力以及动力,老师的帮助相对而言往往是比较有限的,然而在学生成长初期,孩子的感知启蒙,事理积累都将由老师担起大任,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过程,适当的时候加以疏导排解,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省的品格,冷静客观的批评心态,以及用扎实的基础和努力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4结束语
【关键词】设适环境 学会探索 记录过程
贯彻《纲要》以来,我园重点对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作了较深入实践和探索,围绕科学领域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对怎样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情趣和能力有了一些体会。传统的科学教育很少致力于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往往直接教授给幼儿的事实、定理或原理,且对于周围环境中不同物质观察的正解往往只有一种。这样束缚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就强调了,科学教育不应局限在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和相应的探索能力。
1.创设适宜的环境
1.1 为幼儿提供探索事物奥秘,满足好奇心的活动空间。①多个主题活动呈现:即在活动室里划分出若干个区,各区分别有自己的主题内容,如:“好玩的磁铁”、“空气的秘密”、“电动玩具动起来了”等,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主题游戏。②单个主题呈现:即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科学发现活动。如:开展“流动的水”主题活动,设计了“什么东西不见了”、“谁是水的朋友”、“沉与浮”等游戏,然后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充分操作、探索。
1.2 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例如:在“认识水”活动中,杯子都用透明的杯子,装豆浆、饮料、酒,使幼儿清楚地看到水没有颜色,水和酒、饮料虽然看似相同,幼儿可进一步探索,能发现水没有气味和味道,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让幼儿动手操作——学会探索
2.1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发现问题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提供给幼儿适度新颖的现象,使他们亲历探索过程。如:在“调皮的大皮球”活动中,通过同时滚动皮球与方形积木、皮球与三角形积木,让幼儿自己发现了:圆的东西滚得快。请几名幼儿玩瘪皮球,其他幼儿观察讨论:瘪皮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跳不起来?怎样才能跳得高,让幼儿观察用充气针、充气筒充气,使皮球逐渐鼓胀的过程,幼儿很容易知道,充了气以后球就跳得高了。
2.2 提供给幼儿与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现象。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教师再提供海绵和泡沫塑料,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幼儿刚刚形成的经验相矛盾,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3.有效运用记录,总结探索过程
记录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幼儿一次次如实地将观察探索过程或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一颗恒星。教师应该树立科研意识,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己任。
作为学校理化组组长,谈几点我引领教师共同成长的作法。
一、在教学反思中,引领确立教研主题
我组织大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挖掘我们教学目前所遇到的难题,让全组教师收集、归纳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抓住教学主要矛盾,结合学校主题教研课题及理化学科特点,最后确定了理化生组教研课题:《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化学)的习惯》。
二、设计教研流程,引领教师主动探索付诸实践
开展教研活动,目的是引领教师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有了教研组的课题,下一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大家主动探索,走自我主动发展的道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每天做好记录,写好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小而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也做好记录也在我们给学生订正作业时让学生写出他们自己思考的过程,以便师生共同反思。在学期初,我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习惯”这一课题,做了一节教研组长引领课,我讲的是《大气压》,在教学中我根据大气压的特点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指导学生将两手紧握在一起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在由实验设置疑问,进行演示实验: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不会掉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搞好“团队互培”,做好阶段总结
一个研究题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对以前的试验进行剖析,总结成功,找出不足。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感觉每个教师虽都单独承担一个小课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而独立完成的,团队互培、互助很关键。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同伴的鼓励和支持。搞教研要有众人摇橹划大船的态势。
为了做好小课题研究,我组利用教研时间多次进行阶段性教研汇报和总结活动。在活动中要求组内每位同志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研进展情况进行汇报。让大家都说出了自己进行教研的想法、思路。同时要求组内教师要对自己及其他同志进行的主题教研思路提出了建议性的指导意见。会后,每位教师根据同行的指导意见重新审视、认真研究自己主题教研,并不断补充和完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反思能力 培养
许多同学在学习中都会有这样一些困惑:如地方时的判断或气候分类型析等,教师一讲就会,而遇到问题就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各种问题在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出现就在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的问题之间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联系,要建立正确的联系就需要有一定的反思技巧。在地理教中注意采用以下主要措施。
一、激发反思动机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的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无反思动机非常重要。例如,在地方时判断这类问题中,由于问题形式或情境变化很大,许多同学都感到困难。但可通过学生反思结合教师按步骤提问,从而很顺利地解答出。这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地球上某点的时间,一般是找12时、0时或6时、18时
第二步,确定该点与已知时间地的经度差
第三步,按照每15°差1小时计算时间
其它一些地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来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反思,急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新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联系,学生求知欲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满足。
二、通过写提纲,建立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
一个知识点在中学教材中,由于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如果不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把握教材,就可能只见树不见林,各知识点零乱分散,难以形成体系,知识的迁移局限性大,在回答问题应用这些知识时,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或不得要领的现象。
例如,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一节教学结束后,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名词—地壳变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侵蚀、沉积、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让学生讨论整理成一个知识框架,理顺这些名词的相互关系,哪些是从属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等。实践证明,学生的整理过程比较困难,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三、教给反思方法
(一)掌握反思形式的步骤
具体问题的反思形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如下表)。这个过程反映了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即首先要知道活动的内容及目的,然后是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知识解题,最后是得出结果,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我提问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哪一种方法更有效简单”?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试题中,直接的、隐形的图形转题、图文转化题比比皆是,如太阳度角,就可以有旗杆影子、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角度、窗户光线等多种题型。所以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不断归纳总结,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自我探索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可先提供几个网站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各种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观点、资料,形成本组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派代表汇报,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已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学生能更快的提高自已的分析水平,在评价他人也正是自身在反思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答案
检讨与自我检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切有逻辑思维的物体都是通过检讨与自我检讨而得到进化或进步,动物界中的动物学习生存的本领就是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的过程。检讨与自我检讨都必须要先产生一个实体才能对这个实体的过往经历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总结,再将总结出来的具体问题进行优化及改进,最后推算出正确寻找真实结果的方法。由于有这些次序中的概念,往往检讨与自我检讨都会在先行动,然后再得到解决方法或经验。
检讨与自我检讨在定义上可以解释为对过往经验的分析、总结过程,现实中人们只是犯错误的认为它只是表示对一个失败经验的分析及总结过程,但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过程人们却忽略了。往往人们会认为过往成功的经历就不用进行检讨与自我检讨,其实这是极错误及危险地步向灭亡的想法。因为唯物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结果往往冲昏了人们对成功过程中实施方法的总结经验,没了这个总结经验,人们在下一次实践中就等于每次都是只靠盲目探索而取得成果,这往往是最危险的方法,最终会误导人们处事方法而步向灭亡的深渊。
由于检讨与自我检讨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每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本身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经历及结果也将产生下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下一个检讨与自我检讨的结论往往是一个最新的行动指引。检讨与自我检讨因此具有周期性,一切具有思维的物质自产生至灭亡的过程中,检讨与自我检讨的周期越短,进化的阶跃就越大,往往它是一个傅立叶级数方程,越往前执行一个周期,下一次的波幅就会收窄,频率也因此而加密。
其次,检讨与自我检讨由于是一个过程,所以结论在逻辑领域中也存在真或假的定性,但这一个结论的定性不会对检讨与自我检讨的过程产生一个阴影,因为综上所述在得出每个结论之后,无论怎样都必须要进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所以这个定性并不影响下一次检讨与自我检讨的出现。
检讨是由一切具有思维的物质去执行,自我检讨则只是由自我思维的物质本身去执行。检讨与自我检讨中,自我检讨是检讨的一个真子集,因此,忽略自我检讨本身,非自我检讨在检讨中往往有可能是一个空子集,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自我检讨的存在就是唯一为防止步向灭亡而提出最新行动指引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关键性往往给自我思维物质带来进化的希望与生机。
当检讨不出现时,自我检讨的关键主导是具有自我检讨能力的思维物质本身,而且这个思维物质往往会在检讨不出现的时候,也将自我检讨的警惕性同迫切性如同只是看到成功一面而忽略存在失败漏洞那样大大降低,从而增加步向灭亡的危险性。
总结以上论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具有自我思维的物质都必须要进行周期性的检讨与自我检讨,从而为下一次行动提供回避灭亡的行动指引。
脾气差是我不对。
俗话说“脾气差就是惯的”,我是从小生活在蜜糖里,长大以后依然生活在蜜糖里,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小时候是妈妈惯我,那是因为我是妈妈身上的肉。
我错了,脾气差已经不对,乱发脾气就更不对了。
有人说“长的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了”。脾气差还不能说我错的非常彻底,因为我可以对路边的大树发脾气,可以对树下的蚂蚁发脾气,可以对蚂蚁的大便发脾气,这样最多路上的人把我当作一个傻X。。
这次犯错误,在家休息的这两天里,自己想了很多东西,反省了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很懊悔,很气自己,去触犯学校的铁律,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了羞愧。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探索法 课堂教学 构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9-02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自我剖析和自我总结思维模式,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有效地把握,特别是他们的质疑和探索思维比以往任何学习阶段都异常活跃。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构建多途径的学生探索性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潜在自主学习能力转化为现实性,进而使高中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最大化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最终使高中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自我学习生涯中创造出更多辉煌。
一、营造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与以往的数学课程相比,高中数学课程更突显了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特别是一些数学原理更加深刻,充满了内涵,不是简单地诵读或者讲解就能够明白数学的真谛,这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教与学生来掌握,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去认真对高中一系列的数学原理和公式进行探索,从而挖掘出其内在的内涵和客观性规律,进而抓住高中数学的脉搏把各种数学问题一一破解,最终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更多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进行《集合》这一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从学科特点来说,教师这个时候就难以用数学的语言向学生讲明白集合到底是什么,又如何演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把设置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品味集合的概念并仔细研习集合的实例,进而自主地探索出集合这个学科知识的命脉,那么《集合》这一个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势必将在学生的主动配合下得以有效地讲授和把握。
二、开展学生自主探索
综合性地对高中数学教材以及编写进行综合性地剖析,不难看出高中数学的内容比以往学习阶段的数学要广泛,知识点更加繁多,逻辑关联性更强,知识原理的铺设范围广。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个实例性演示的课堂教学案例,把一个数学实例题通过层层拆解、知识点贯穿和内容关联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最终把数学问题解析出来,通过这一教学实例解析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敢于肯定自我和相信自我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一切思维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最终使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进行平面解析几何与正弦、余弦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视频的形式把名家精品课堂讲学播放给大家,让学生认真剖析名家如何针对一个数学问题找出解题的线索,应证知识点和逻辑推理的,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上,怎样进行抓住主线抓住关键进行破解的,然后让学生认真对所进行的课堂知识点认真研读,找出核心关键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并利用好现有的课本教材以及学习资料,进行实例性找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从整体上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局性和系统的把握。当所有的学生都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后,教师给出一个相关联的类似题型,找一个学生进行课堂现场讲解,并要求学生要把解题思路和过程一一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不仅让其他学生来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效果有一个了解和把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放松去探索 、让学生去解决、让学生去总结的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方式,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有意识地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最终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技能。
三、教师合理点拨和强化实践
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学习模式,就已经很明显地表明让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成为自我学习的规划者、推进者和评价者,而不再由数学教师来代替。这种教学环节就在于弱化教师的课堂主导性和讲授性,而是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把握,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知识的剖析,教师不干预学生的自我性学习探索活动,只是在学生开展的活动过程中经常性地进行学习进度巡视和监督,对于学习进度出现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点拨。通过学生的这种自我分析问题和探寻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解题综合性技能。
另外,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演绎技能,高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战练习教学环节,对于高中数学题型来说,总是基于一定的内在规律只是从形式上给予变化而已。教师以一定的典型题型为例,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者多题一解的示范,让学生认识到灵活性运用知识点和扩展解题思路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联想和类比思维能力,最终建构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系。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我在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苦苦探索出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三个重要而又紧密联系的环节。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自我认识
这是指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及能力,从而提出奋斗目标,确定进步的方向和途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总是首先抓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工作,通过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以此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我曾带过一个初中班,由于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不高。加上前几届升学率较低,导致小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舍近求远的到其他学校就读。因此,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人带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绪来学习。于是,我决定以自我认识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增强自己信心,从而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以此来推动班级的建设。开学不久,我便以“我为谁学习”的主题班会揭开自我认识的序幕,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很踊跃的参与了讨论和学习。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应塑造怎样的自我形象”并请校领导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使学生从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深刻认识自己对社会的影响,明确前进方向。因而全班学生思想稳定,学习风气蒸蒸日上,一个新的班集体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期末便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
二、自我监督
这是指学生在意志力的支配下,检查和督促自己向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也是自我教育得以坚持下去并最终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
1、进行自我反省
古人倡导“吾日三省吾身”。让学生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优点,继续发扬;找出缺点,加以改正,这是自我监督的有效方式。我曾指导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生活自我检查表”,对每天的课堂学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完成作业分享并作出评估,然后每天一小结,周末一总结,要求学生实际求是地填写,教师随时抽查,这种自我监督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自制力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这种有效的自我监督下,违反纪律的现象明显减少,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
2、开展自我批评
让学生掌握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可以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受到抑制,逐渐养成襟怀坦白,谦虚诚实的良好品德。在具体指导中,我采取了“三带动”的做法,即教师勇于自我批评,从而带动班干部展开自我批评,从而带动班集体的自我批评;先进学生虚心自我批评,从而带动后进生的自我批评。这样,自我批评的风气很快在班级中树立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自我监督力量。
3、建立规章制度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规章制度先由班干部拟定,然后交给同学们讨论、修改、补充,最后由老师定稿进行执行,班干部监督实施。
三、自我评价
它就是正确衡量、评估自己实践的结果,有利于下一个阶段的进步。它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教育过程的高级阶段。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是在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他人的评价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发展在先,自我评价能力在后。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时,我分为两步走。首先利用团员民主评议,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期末通知书的评语及毕业时的“鉴定”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并作为参照对象与自己比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为过渡到自我评价搭好桥梁。其次,在学会评价别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我特别重视期末的学生的自我鉴定工作,因为它既是本学期学生实践结果的评价,又是新学期学生奋斗的基础和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在工作中指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自我鉴定。即重温目标,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下期奋斗目标,同时要求鉴定的结果必须是实事求是。
重温目标,即随时提醒自己的终点的所在,努力的方向,防止思想开小差,以至于迷失自我;总结成绩,犹如农民在秋后清点自己劳动的果实,一分汗水,一份收获,是应该带着愉悦和期望的心情对各科成绩进行总结;找出差距是通过自己的成绩来对比优异学生的成绩更甚对比满分,找出差距点在哪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分析原因,要了解如何失掉了这些分数,是由于自己粗心大意或者是自己知识点没有吃透,又或者是自己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出下期奋斗目标是最重要的,既然找出了自己的不足点,那就要为自己设立一定的高度,通过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以及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去超越自己为这一阶段设立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于优生,能够让他们找出差距,发现不足。而对于差生,则能够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如我辅导的上届毕业班的张某,刚转学到我班时,抽烟、打牌、进游戏厅等不良习惯样样都有。上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目中无人,态度极为傲慢。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作了长远的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进行为规范的目标的实现。他每进步一点,我就指导他认真评价自己的每一点成绩,使他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增强了上进心,最后不但顺利的考入了高中,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综上所述,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构成了一个教育的系统。自我认识是这个系统的基础和起点,自我监督是这个系统运转的保障,自我评价则是这个系统最终形成的标志。近三十年来,我坚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凡是我辅导的班,年年被评为“优秀班级”,多次被评为镇、县的先进集体、学生多人被评为校、县的先进个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进一步探索育人之路。
关键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和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
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
2.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
3.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4.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
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
二、倡导自我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学习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只有学习精彩了,工作才能精彩、生活才能精彩。开展了教师读书工程,设计了教师的读书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教育经典类、教育理念类、教育实践类、教育信息类四个层次。
目前教师自我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自我研修、教师相互听课。自我研修就是要学会分析自身的现状,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抓住自已可发展的机遇与风险。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研修的课题,在学科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去深思,总结经验,寻找方法,从而不断成长起来。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才能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师相互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听课。它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数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行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自身制定或修正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经常教学反思,自我完善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反思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扬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的生活方式。所谓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影响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
反思可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两种。正确的反思方式和策略可以保证教师反思的质量,并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养成反思习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讨论教学、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教师在这种反思和转化中,不仅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因此,教师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桥梁。
四、引导独立思考,自我探索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教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的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教师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和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构建科学自然的人本课程;基础扎实,思维灵活,追求真实高效的质量品牌”的课改框架。实践中,我们尝试打造了特色化“三元课堂教学模式”。“三元课堂”即把课堂教学看作由教、学、练三大要素组成。“教”,就是教师教有目标,释难解疑,授之以渔;“学”,就是学生学有目的,取易攻难,知难而进;“练”,就是当堂训练,及时巩固,知能双赢。“三元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
五、坚持教学创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高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1.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的重要性
只有那些善于实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认知。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
2.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总结性评价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曹长德.教师角色转换与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2]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对学生搜集整理的予以肯定评价,藉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对学生文章理解感知能力进行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自主探究和阅读,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主题,教师对此进行有此进行合理评价。最后在依据学生完成探究题目的情况,比如whattimedoyouusuallygotowork?和whattimedoyouusuallygohome等题目,再对其进行合理评价,藉此评价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以及综合应用的情况。
课堂教学评价应围绕教学过程,增强学生体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紧紧围绕着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课文的学习以及感悟,还能使得学生依据自身的教学评价,来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藉此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以及使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评价合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体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接收新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并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能动性,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评价中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以及研究、探索情况进有效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尝试应用灵活性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英语学习。其次,对学生参加英语实践活动以及模拟真实语言环境等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的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应用小组分析互评、自我分析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藉此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评价应以激励、鼓励为主,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形成式评价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面有效评价,藉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合理的激励性评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通过使用激励、鼓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正面评价。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进步,引导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将教学评价的人文性体现出来。其次,通过使用激励、鼓励型的语言、表情或者肢体动作来鼓励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藉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后,通过重点发展和探索创新精神的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藉此来激励和鼓励学生在学习时,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方法。
总结:
通过对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有主体,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乔燕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实验初中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