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5:2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导入 学生主体
一、历史课堂导入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说明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效关系学生能否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能创造性地设计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和氛围中,对启迪学生思维,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作用。
二、历史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
导课设计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形式上却是“百家争鸣”,各有所长,在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常用课堂导入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切入主题。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非常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大大节省时间,教师相对轻松,不需大量准备工作。缺点比较明显,过于直接和干瘪,往往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前后课本知识缺少联系,课堂内容难以展开。于是在教学内容较多、任务繁重时,为节省时间,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2.问题导入法。问题设置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复习旧知识提问方法,这种方法与上面等同。二就是结合新课教学重点知识和主干内容设计问题。设计的“悬念”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节课中一直处于探索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频繁,听课效率比较好。如八年级,导入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第一鞭子是什么?真正使中国开始进步“动弹”的事件是哪一件呢?以名言提升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对第一单元旧知进行回顾与新理解,既开始了新课,又兼顾了前后知识联系。
3.故事导入法。历史老师“讲故事”也算特长了。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历史课本身隐含大量知识,通过讲故事导入课程,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更能激化学生学习兴趣。现在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加强视觉、听觉的效应。在八年级《劫难中的抗争》中,讲的是第二次,如何体现这个主题?可以介绍《》的故事,从参与的国家、抢劫过程等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本质,用马克思的话理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历史情境导入。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历史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从而顺利展开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朗诵、音乐、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导入课程。此法能营造良好历史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可以还原一部分历史情境下,更好地深入课堂、展开教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导入随想
导课设计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创造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历史课堂导入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必须具备导课注意点:
1.利用好课本教材资源导入。因人而异,老师们的导入各有特色,方法多样,手段多多。但我们不要忘记其实教材本身提供了大量素材给我们设计导入。教材中有引言、图片、故事、“每课一得”,甚至课本底页的注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用问题法、情境法、复习法导入。例如:七年级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内容,可以通过课本内容中的成语导入:管鲍之交、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通过这些成语不仅可以导入新课,还可贯穿整个历史史实介绍,既节约时间深化课本知识,并得到及时巩固。
2.主题导入法强调历史知识性特点。随着历史知识点的深化,导入设计本身要结合历史时代特点,从历史事件的主题上深化导入,目的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历史知识角度讲解课文。如七年级下册唐朝史实,单元主题就是“繁荣与开放”,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介绍唐朝历史,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主题上设计。
3.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设计,整合课本知识点。历史教材是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教师“教”的重要工具。而历史教材的多样性提醒教师应该合理高效地整合教材,优化历史课堂。我们应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整合课本知识点,在课堂导入上进行创造性设计。这种导入既能带入课本又能解读、总结课本,前后呼应。
4.“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导入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导入课堂,可以按照小组或个体设计。可以历史事件发展、学生感兴趣的人、故事等自定主题,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教学、分析课文。
【关键词】兴趣;阅读;乐思;技巧
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抓纲务本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教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到“乐思”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③“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巧学”
(1)及时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关键字】历史学科素养;阅读能力;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3-02
【作者简介】周道贵,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江苏句容,212400)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2.,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校长,高级教师,镇江市中 年骨干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伟认为,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认为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知识是基础,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笔者认为学生通过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有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必经之路。
江苏省历史课题组“基于史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镇江市使用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阅读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把握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排版以宋、楷字体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课本中插入的图画都有注解、说明,还有古籍中的资料。其中,宋体字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主要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抓住重点,但不足之处是由于结论性的词语较多,总结性较强,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比较吃力;而楷体字的内容则是对历史实事进行详细、生动的叙述,是对宋体字内容的一个补充,易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过程的了解,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来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不能让学生只阅读一种字体的内容,而是让学将两种字体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更避免学生为应付作业,不通过自己思考就随意抄写课本段落的不良习惯。例如,七年级下册的15课《推到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中,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宋体字部分只是对活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棉纺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关人物、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部分的过程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理解各种发明产生的历程、沿革、发明者的精神等等。
二、以问激疑,增加阅读深度
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的知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大胆质疑。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学生进行相应的课文阅读后,教师可提出对应的问题:西汉初年,实行“和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与“昭君出塞”的和亲行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则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内容的质疑,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是坏,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动笔归纳,保证阅读质量
读书不动笔墨等于白读书。读书动笔的目的在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够提高阅读效果,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对学生的写作有好处。在阅读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注释,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在汉武帝时期创办的”,是“太学”并非“大学”……这样不断练习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动笔阅读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习惯在阅读中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历史实事进行归纳、概括,从而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课文详细地叙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原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要点出文中重、难点的地方,并要求学生在重要的文字下面进行批注、作重点符号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找出发展江南地区的重要原因。
四、多种形式,升华阅读效果
1.比较阅读。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具有相似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通过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区别这些知识点,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文景之治”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文景之治”时期有哪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文帝、景帝勤俭节约、体恤百姓的做法与秦始皇奢侈无度、奴役百姓的做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归纳总结哪种做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得出“成由简,败由奢”的道理。
2.图表阅读。许多历史信息是存在于教材的图表中的。这种具体的形象的表现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历史概念。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很多路线图,如果强记强背的话会很枯燥且效率不高,教师如果能在此时提醒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空间概念,从而把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以及之后的中亚、西亚、大秦联系起来,学生的思路就会产生连续性,思考也就更清晰明了。在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地区的联系之后,将相关的“丝绸之路”的图像资料提供给学生,结合若干图片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认知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更加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提高史学素养。
3.补充材料阅读。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为了阐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展示给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升华。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不怕远征难”一目时,一位教师补充了一段细节材料让学生阅读:“年龄:指挥员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年龄不足20岁;路线:跨越15个省,2.5万千米,转战面积的总和大于许多欧洲更加的国土;……”阅读后教师设问:“伟大”之处在哪里?你认为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细节性情境描述,学生阅读后讨论活跃,争相发言,加深对艰难、精神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的智能。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想要正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并且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历史事实,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字: 历史复习课 夯实基础 复习效率
历史复习课不是新课,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它不能照搬新课的模式,否则就丧失了复习课的价值。复习课应通过学生以往知识的再现,发现其知识掌握的疏漏,查漏补缺,然后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课甚至本单元进行总括和提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复习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展示的平台,是新课程理念得以彰显与实践的跳板。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中,我深有感悟: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复习课的真谛。
一、巧妙导入,走近学生
“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金钥匙,它的光环足以掌控整节课的精彩。纵观名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大都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这些导入看似信手拈来,但仔细品味,实则独具匠心,无不透射出教育名家的教学智慧。巧妙的导入,对于高效的复习更是至关重要。
(一)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复习任务的完成,是在学生密切配合下完成的,离开学生的配合,就谈不上课堂教学,因此,利用导语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交流。
(二)启发学生,激发表现欲望。
初中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在上课之前,授课教师应该用导语巧加引导,学生就能极速强化角色,意会教师导语中的提示,多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专注于课堂学习,以备在教师需要他们回答时凸显出来。这样就需要教师课前导入具有启发性,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表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比如我们备课组在复习“伟大的”时,就把现实带进导语启发学生。“每年的9月18日沈阳的上空、12月13日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警报,你知道它们在纪念什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我们惨遭哪些耻辱?
总之,课前导入是复习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复习课的成败。因此,只要应用好课前导入,就能使复习课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读课标走近目标
(一)直击中考要求,实施实践性复习。
复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中考是指挥棒。所以,首先就应该直击中考的基本要求,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对所有这些胸有成竹,才能在历史复习中打胜仗。为此,我们要研读《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指南》,它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下一步还需要认真研究各地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简单地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中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应综观每年各地中考试题,挖掘出试题共有特点,以有利于指导历史复习。
灵活性:表述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开放性: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注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构建。考察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层次能力。侧重历史与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巧设的问题,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凸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思想。
总之,对中考历史试卷的有效分析,对历史教学很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深挖教材,将历史知识教深教透,有些内容不仅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研究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即所谓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历史学科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紧扣内容标准,探究层次复习。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前提。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紧扣内容标准。
1.紧扣内容标准,就能明确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尤其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重点是探究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多种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多多付出。又如我们备课组在备复习课“伟大的”时,是这样研读内容标准的:(1)简述了解“一次会议”(七大)、“两大战役”(台儿庄和)、“三个”(九一八、西安、七七);(2)理解探究两关系:中日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也即两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3)学以致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规范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效果。历史复习没有额外的时间,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时,我们要立足于对考试要求的实践性解析,内容标准的灵活性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含量大,经常要复习一个或者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规范教学目标,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可能高效。
三、夯实基础,走进教材
(一)梳理基础知识,整体构建体系。
要做好总结,就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将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无从联系历史事件,解答一切历史问题都成了难题。
在历史复习中,夯实基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历史知识线索的理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知识结构,突出知识联系,引领复习方向。学生不仅能又浏览一遍教材,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还能启用发散思维、对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打破章节界限,上融下合,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点线面结合联成“网”,把握历史事物的彼此横向、纵向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运动的轨迹,更能培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有效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设计教学案时以填充形式为最佳选择;纵横联系要注重专题的归纳。激励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多能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复习成果,实现“复习课的主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维精讲精练,综合提升能力。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善用“启发性原则”,同步处理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未知、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点拨归纳并总结其规律、方法。“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学生过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这桥拆毁,鼓励学生铸造他们自己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正是充当了桥梁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在复习时还应备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走出教材,走近中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逐步呈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中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及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潮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好中考题型。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遵循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依据”,而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历史复习课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优秀生锦上添花的阶梯,也是中等生更上一层楼的跳板,更是学困生能重拾信心的关键。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呢?这需要有一种适当的复习课模式,需要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不断地去思考、去摸索、去改进。
复习一般有三种课型: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三种课型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复习课
第一步:把握整体,明确目标――弄清、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这是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每本书的开篇第一节课、每一段历史的开篇第一节课以及每个单元的开篇第一节课,更要引起注意。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二步: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材,熟悉教材。让学生结合考点的目标要求,在教材上找到考点所在位置,并做好标记。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三步:建构体系――教师整合复习内容,链接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并做重点阐释,难点释疑。以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复习为例,(1)抓住本阶段历史发展的主线: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2)引导学生探讨出形成本阶段历史主线的根本原因;(3)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列举相关史实及其结果影响: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③《》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依据历史史实形成历史认识,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样就可以以根本原因为起点,按照侵略与抗争的主线形成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逻辑体系,进而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同时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自我检测,巩固知识。做导学案(《望中考》)的“单元检测”,“单元检测”为中考题型: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大部分为近几年的中考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
第五步:查漏补缺――学生交流质疑,老师点拨解惑。学生小组交流“单元检测”的答案,找出疑点,教师现场给予解释、评讲。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解题技巧。习题课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和培养思维的宝地。
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要防止教师忙学生烦、教师累学生晕的结果,要杜绝简单、单纯的解题,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三、试卷讲评课
试卷最能反映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重视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课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知识、查缺补漏、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步:分析数据,肯定成绩。课前首先要认真统计学生答卷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整套试卷的难易度。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树立学生的信心的前提下,再剖析学生失误的原因,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学习信心,以促进以后的学习。
第二步:确定重点,挑选错例。根据课前的数据分析,根据每一题的得分率选择典型的错题,确定本节课的评讲重点,基本不错或很少学生错的题目不讲,只提醒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步:学生说题,教师析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展示心得,享受成功的喜悦。若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教师帮助并引导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第四步:总结提升,掌握技巧。首先,结合问题先讲解题的思路。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找到问题的限制词和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联系教材知识,从问题入手,找到解题切入点。
其次,不可就题论题,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联系,对学生容易失误的试题要多角度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深化,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提问。老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想,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解释答题过程。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
【关键词】历史教学;体会
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知识繁而杂、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中使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的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努力探讨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 重点突出,讲深讲透
面对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学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如何使知识点杂、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历史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成为历史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钟内,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授课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实践表明: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八年级第一课《》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此我从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这一较为浅显容易理解的情况来引出: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授课出现“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启发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先后尝试了“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
3. 教学要讲求艺术性
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幽默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
4. 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5. 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自2005年以来,我区开始在中考中采取历史与政治两科目同场开卷考试的方式。中考时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5分,政治75分,时间是2个小时,分配时间上应是历史政治各为60分钟。但没有严格的区分,靠学生自己来灵活掌握。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和新疆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还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识能力的转化。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60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使用课本答题时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其次,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再次,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最后,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事实上历史开卷试题特别“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抄照搬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发生变化,适应开卷考试。根据我近几年的教学对学生在应对开卷考试做好总复习我总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同事们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正确认识“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细究说明,把握方向快捷定位找考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考试纲要,试题难度会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查的重点。中考在即,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熟记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太现实。由于是开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质量。因此,熟悉甚至会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做题速度,这样可节省出较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和能力题。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①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开始后是八年级内容,世界史是九年级内容;②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③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学方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①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②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因此,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那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掌握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有的放矢。
具体做法:①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开展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②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如: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区别,为什么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等类似问题,调动了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积极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练习,让同学们终于明白了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考能力。那么能力的来源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这就是说在学知识的同时要多学一些方法,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然后转为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中考形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其次,循序渐进,分化梳理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同学们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与此同时还把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结合了进去,并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同学们走出了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抄题、划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误区。
再次,综合贯通,全面提高组合试题,题型复习。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①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了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②勤作比较,如:如比较抗日中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与明治维新等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等,并运用选择题、材料题加强训练,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③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先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把拿破仑放在时代背景中,从社会、经济、文化、心态、风俗民情等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准确的评价人或事;④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多做样卷,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注意时间和效率。中考实行政治、历史同场考试,因此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平时训练时,满分75分的试卷一定要在60分钟以内完成,提高答题速度。不妨把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在一起多自测几次,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答题。时间长了,训练久了,速度自然会加快,质量自然会提高。总之,对于历史这一面广、量大、综合性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面临中考要多留意新的题型,典型题例举一反三的练习,注意考试走向,但不要有哪些内容考、哪些内容不考的心理。中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考的内容不可能和练的完全重复,但万变不离其中,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知识窗。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思维;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2-01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积极,同时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烈,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思想性较强,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歌谣记忆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读初中时的中古史年代歌谣至今仍记忆犹新:“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后来,自己当上了历史老师,第一堂历史课就把这首年代歌谣教给了学生,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用了几分钟就把歌谣记住了。我很是欣慰,第一堂历史课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之后在讲到相关历史知识点时,我也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既好记又顺口的歌谣。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是哪八个国家,我用了谐音法:“因祸得福(英、俄、德、法),美日依靠(美、日、意、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采取这样的方法,能让他们在歌谣中学习,在学习中歌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而且还是彩版的。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他们被教材的图片深深地吸引,同时就会去看相应的内容。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材就提供了五幅人物照片,其中有一个就是光绪帝,学生对这幅照片最感兴趣,有的说光绪帝像一具“僵尸”,有的说像一小孩・・・・・・学生们边说边笑,众说纷纭,由此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了。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再如,讲到《图说》中有一幅照片“过草地”,一看到这幅图片,学生马上就主动地展开了联想,他们结合看的影视片和前课学过的内容,热烈地讨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的热闹,就是这一幅图,学生就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融会贯通进去,达到了这堂课的预期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
二、锻炼历史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结论,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课堂首先就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破除迷信,畅所欲言,容忍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说“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自由。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 “的爆发”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启发学生“该不该去重庆?”,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国共两党对于战争的态度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讨论中,同学们增强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逆向发散性思维。逆向发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维方法。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思维,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从整体上逆向思考,而且要从局部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的,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因此历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点。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微课程的演绎,提高了学习效率,唤醒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历史课变得生意盎然,充满生命。
一、微课演绎,将晦涩的知识生动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生动、短小精悍的微课,围绕重难点设计,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象征》一课中,由于书上没有地图,学生对于故宫的布局难以形成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就无从体会故宫设计布局中体现的大一统气派。于是,我制作了微课———故宫游览。微课中,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进行介绍,通过教师的头像带领学生逐步游览。首先展示故宫全局图,从午门进入,镜头拉近,教师的头像沿着中轴线经太和门进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继续走,进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通过神武门离开故宫。进入每一个宫殿后都由地图切换成相应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看故宫内部设计的细节,讲述每一个宫殿的用处和建筑的风格等情况。通过游览,学生们发现故宫布局“匀称而明朗”,每一个建筑细节都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们好像身临其境的来到了故宫参观,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游览后的体会。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注意到了故宫设计的细节,感受到故宫布局中处处彰显的大一统气派,本课的难点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顺利的突破。
二、微课演绎,将教学内容情境化,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利用主题突出的微课,将学生的参与与知识点串联,创设完整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合作学习。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中推恩令这一内容,我展示了一段微课程。首先出示汉初诸侯王实力膨胀的视频资料,这段视频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材料编成简单的剧本后录制的。视频中,吴王刘濞势力庞大想要篡夺皇位,汉景帝削藩招致七国之乱。教师询问,为什么汉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要先从当时实行的社会制度开始讲起。展示不同时期的地图,带领学生回忆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加郡县,让学生理解诸侯权力膨胀的根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汉初地图中诸侯王的土地和郡县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经过推恩令,诸侯王的领土由整化零,后又通过酎金夺爵,诸侯王土地色块颜色逐步向郡县色块的颜色转变。通过颜色的转变,学生们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推恩令的内容。看后设问:接下来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你会对这项新的制度作何评论呢?展示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想说……如果你是被削的诸侯王你想说……如果你是新封的诸侯子弟,你想说……”课上通过体验历史角色深入理解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一卒,就将诸侯国势力削弱,并让新得到分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的大一统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不断交汇与完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微课演绎,将专题复习形象化,唤醒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学生在复习时记忆起来相对困难。而微课,通过图片、文字、解说等整合出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就将空洞的历史知识变成得声有色、有血有肉。学生则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更为直观的记忆了相应的内容。如初三日本史专题复习中,我根据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了日本史三个展厅的参观。第一展厅摆脱民族危机篇,展示“明治维新”相关内容和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展厅中日关系篇,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到近代的;从日本等八国发动了到全面,从抗日名将讲到取得胜利,最后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烘托和图片资料的演绎中,为中国近代的遭遇悲愤,也为的胜利开心。第三展厅日美关系篇,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矛盾,都曾参与发动,一战中先后加入协约国中。矛盾则从美国侵日引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不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九国公约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将美日之间的关系按合作与矛盾两条线索归纳,学生对两国举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通过“闻其声、临其境”的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专题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四、微课演绎,将学习时间个性化,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观看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自己学习,跟上课程进度的步伐,将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学会,也对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如历史公元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础理论知识,自成系统,而部分同学学习起来稍有难度。于是,我便将公元纪年问题整理成专题形式,分别从公元纪年的基本概念、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时间差的计算三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在基本概念里,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元纪年,并展示年代尺。引导学生观察年代尺和数学的数轴,询问学生,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进而讲述,年代尺比数轴少了0到1这一段,为接下来的计算埋下伏笔。在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问题中,以公元1990年如何转换成20世纪90年代为例,教会大家转换的简便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转换的公式。在时间差的计算中,再次利用年代尺,分清计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将两数绝对值相减即可。另一种是跨公元前后的计算,将两数绝对值相加再减1。讲解后展示相应的习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出示计算过程及答案。课后我将此视频放在班级电脑中,大家纷纷拷贝回家,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深化等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戴莉莉 王福华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课堂,有城市的地方就有职场,而在课堂上、职场中,竞争不可避免。怎样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笑对课堂,玩转职场?“攻略”来了,请笑纳。
学习有窍门
理论课:一“网”扫尽知识点
学习理论课程时,要学会“网”住知识要点。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触:死记硬背不如梳理一条知识脉络。拎出主要思路,再牵出一条条小脉络就简单多了。你会发现有了宏观的把握,枝干自然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样学东西,才算真的掌握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会记得很牢固。
举例说,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历史。历史知识点繁多杂乱,怎样才能“网”住知识要点呢?历史老师是这样教的:利用笔记本,归纳总结知识点。比如民族融合问题,从秦汉到现代,相关的知识点都找全,连贯起来记在笔记本上。平时只要着重复习笔记本上梳理的要点,大格局和小脉络就都清晰地印在脑海中了。知识一旦形成网,记忆便不再困难。
实践课:不断地重复
技能操作需要每天实打实地去锻炼。持之以恒,可把一个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成为绝招。此外,技能锤炼还要和实践挂钩。比如你是烹饪专业的学生,在一家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你初次掌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烹制了一桌菜,但它们能不能成为“佳肴”,还要看顾客的反馈意见。如果顾客不喜欢,你不能光顾着失落,你要作“市场调查”,询问原因,把顾客的评价记下来。这样,根据市场需求,边实践边锤炼技能,相信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学习:在积累中成长
课外积累是助你学业有成的有效途径。网络时代信息膨胀,如果不会辨识、整理和提取,很可能会接受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错过有益的信息。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浏览门户网站(如网易、新浪、搜狐等)看新闻;关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什么样的信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有效使用搜索引擎,高效获取信息和知识。
坚持读书。书籍从古至今都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呢?首先,选自己感兴趣的;其次,选与专业相关,对学习有益的;第三,选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的。
【学习小贴士】
随身携带纸笔 我们正处于人生中积累知识的最好阶段,要勤于观察,用心思考。随身携带纸、笔或者电子工具,碰到好的素材,将它们记录下来,再用心学习。长期坚持,你的头脑会如一座知识的宝库。
课堂上坚持提问 提问的前提是思考,每堂课坚持向老师提问,就要时刻琢磨、思考,这样,整堂课你就很难走神,学习效率会很高。坚持提问也能提高我们归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信。
时常复习 知识学多了,它们就会在脑海中翻腾,找不到归宿。长期不复习,就会逐渐忘记。所以,我们要及时梳理课本、笔记,加强记忆。
今日事,今日毕 今天的学习任务必须今天完成,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长期坚持就很难。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坚持把今天的事今天做完。
每天抽点时间练字 不管你以后做什么工作,一手漂亮的字都能为你的综合素质加分。所以,每天抽时间练练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均可),肯定有益无害。
职场向前冲
战“技”攻略
出入职场,你需要学习包括PPT、WORD文档、EXCEL表格等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职场形象升级技能和职场规划技能等。
根据“起跑线”原理,你给职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同事对你的第一印象,你接到的第一个任务,甚至为自己制定的第一个工作计划,都决定着你接下来的职场地位。因此,初入职场,首先要借助一定的技巧,将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
第一步,研究适合自己的着装风格,注意细节修饰、演练谈吐和问答技巧。
第二步,迅速补充自己欠缺的基本硬技能。老板通常交给新人的前几个任务都是办公室里常见的工作,譬如打印复印、整理文件或制作表格等,如果不懂,请迅速去百度搜索技术帖。
第三步,制定本职工作的短期、长期规划。在接触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后,你可以请教老板或网络上的职场达人,辅助自己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规划。职场第一年,也是学习空间最大的一年,请有规划地做事、学习。
【职场生存小习惯】
每天写下工作计划 上班时,用备忘录、日记本写下你每天的工作计划。下班后,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都按时完成,总结工作和生活中的得与失、感悟和收获。记录和总结,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
不为工作失误找借口 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慰藉。但优秀的员工从不在工作中寻找借口,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总是尽力配合同事的工作,从不找借口推托。
保持微笑 微笑是自信的第一步。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人微笑时露出八颗牙齿的状态最迷人,这种赏心悦目的微笑,能为你的职场形象加分不少。
提前上班,迟点下班 能做到这一点,往往会令你的上级对你的印象加分不少。你还能利用这些时间做很多事,比如为工作作好准备,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主动清理办公环境 保持办公场所整洁,能使人工作时心情更愉悦,也能赢得同事们的赞赏。
战“术”攻略
包括如何处理与同级、上级的关系,如何获得上级青睐的升职战术等。适用于工作两年以上的职场人群。
职场中的战术攻略,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专家派的“职场宝典”。诸如讲述职场艺术类的《你有多少问题要请示》《你为什么工作》,或总结职场生存战略的《上司喂养手册》等。这类书,多是一些能说会写、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成功人士基于从业经历的经验总结。对待这类战术攻略,应该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