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器自动化技术论文

电器自动化技术论文

时间:2022-02-06 04:03:53

电器自动化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 模拟仿真技术 电气工程 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TP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1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自动化技术逐渐取代手工技术,当前工业社会生产活动中自动化技术已经大规模普及推广开来,而且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随之自动控制理论随着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发展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并逐渐由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向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现代控制理论在精准度和过程控制方面的优势也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其过程更加复杂化,在自动化产品设计进入实际工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模拟仿真,以确保能够世纪工程需要。

1 电气自动化和仿真技术

1.1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和特点

电气自动化作为电气信息方向的一门新学科,因为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迅速发展。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如今电气自动化已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而发展较为成熟。电气自动化从一个电气开关开始到整个电气系统的控制部分都有其分布组成。它包括了对开关信号进行控制,对工程目的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各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对系统中反馈的信息做汇总并按人们预期设定的程序步骤进行智能化的逻辑分析并准确快速做出动作反映,已达到脱离人工而能自动运行的目的。如今,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交通运输中。在电气自动化中,控制理论是其重要的基础内容。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控制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控制理论的形成,自动化技术开始得以普及推广。之后随着各种自然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托于数列和计算机技术的状态空间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经典控制理论计算简单便于分析,能够很好的解决单变量定常系统的设计应用。而随着工业进程的发展,人们对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中有关多变量事变系统的分析设计已经不能再用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向着系统更加复杂,控制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

1.2 自动化中的仿真技术

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工厂、交通管理、军事国防在进行自动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也要求对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或着远程监控。仿真技术是自动化控制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通过力控软件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中采集的现场实时数据反映到人际交换界面上来,并用仿真模拟图像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模拟仿真技术也可以在自动化设备投入运行前进行预先模拟运行,以便检查自动控制程序是否稳定,是否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 仿真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2.1 仿真技术在自动化钢铁厂中的应用

在大型钢铁厂中,从铁矿向高炉送料开始一直到钢铁成型,其过程大多是脱离人工的自动完成,这主要有现场的各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噪声传感器等),控制室的大型工控机(可编程逻辑器PLC),各种配套的逻辑开关,相关的变频器,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组成。PLC作为整个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对整个自动化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和控制,逻辑开关通过通断作为相应PLC控制动作的执行者,现场的各种传感器和行程开关作为信息来源,将现场的各种实时数据信息传输给PLC,相关电气设备作为运行的支持。在中央控制室中,通过人机交换界面可以将PLC中汇总的各种实时数据反馈到显示屏上,通过这些配套的力控软件可以以图像的形式对钢铁厂的各个生产车间和每个生产过程进程数据进行仿真,并可以在显示屏幕上直接对各个生产过程进行手动控制操作。也可将其上传至网络进行远程协助操作和监控。

2.2 仿真技术在大型汽车组装厂的应用

在大型汽车生产厂,各种零部件的组装是汽车生产厂商所进行的主要活动,一辆车往往需要上万个零部件,而不同的车型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即便是同一辆车型的不同配置也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组装出最多的车而且正确无误一直生产厂商所关注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项问题,并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组装速度。在汽车总装车间,各种细小繁多的零件需要按不同的车型组装到一起,由于汽车厂商往往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同一批次的车型中往往是不同的配置同时进行,这就使现场的操作工单靠脑力无法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将汽车组装进行几个部分的分割之后,在各个部分上安装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自动控制器,并安装显示屏作为仿真显示器,将各部分的PLC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在CCR(中央控制室)的服务器上,通过IPMS系统通过前端的仿真控制端将各种车型数据导入服务器中,服务器再降不同的配置信息分配到相应的现场PLC中,PLC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配置信息将所需的零部件现实到屏幕上,或者制作零部件架并在加上安装拨码灯,使PLC直接控制对应零件拨码灯的亮灭,这样可以是操作工很快捷准确的选取各种零部件,减少了工作强度,增加工作效率。

3 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各行业的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仿真技术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能够很形象的反映出设备实时运行的情况,方便监控与管理。目前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行业经常采用的生产控制设备,与之相应的力控软件能够很好的模拟仿真系统的运行状况,他们已经被越来越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 肖金凤,朱荣辉,盛义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学教学改革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6).

[2] 王云岭,高建树.仿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2).

[3] 杨敏南.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79年学术交流会在烟台召开[J].冶金自动化,1980(2).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所谓智能化技术也就是指将人工智能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科技。目前,虽然这一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1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智能化技术的性能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体系结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智能化技术的性能发展趋势

首先,高速高精度高效化。通过高速芯片的使用以及各种改善动静态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保证高速高精度高效化的实现;其次,柔性化。主要是指系统本身的柔性化,这一趋势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第三,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这一趋势使得在一台机床上完成自动换刀、主轴头旋转等成为可能;最后,实时智能化。智能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模型来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

1.2 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

首先,用户界面的图形化。这一趋势将为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与操作提供极大方便;其次,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它使信息交流超越文字和语言,直接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进行产品设计;第三,插补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插补方式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等;最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信息处理更加智能与综合,在系统的实时监控以及故障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1.3 智能化技术的体系结构发展趋势

首先,集成化。高度集成化芯片以及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的采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其次,模块化。以CPU、存储器等基本模块做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第三,网络化。工程系统的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最后,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这一趋势可为系统的裁剪、扩展与升级提供方面。

2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如控制学、语言学、信息学等,综合性相对较强。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目的是为机器自动、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高危险的工作工作提供保证。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的投入成本,减轻了控制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

3 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优势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不需要建立控制模型、为调整控制电气系统提供便利以及智能化控制器所具有的一致性等。

3.1 不需要建立控制模型

利用传统控制器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进行控制时,通常会发生因为被控制对象的复杂性而无法准确有效的掌握、预测一些关键因素的现象。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省略了对被控制对象进行模型设计的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度,而且也避免了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3.2 为调整控制电气系统提供便利

智能化控制器不仅可以通过响应时间、下降时间等随时调节系统控制,而且还能不依靠专人只需相关数据的改变就实现对电气设备的调节与控制。这一优势为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无人控制的目标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大幅度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3.3 智能化控制器所具有的一致性

智能化控制器具有非常强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控制器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时较高的估计水平,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一致性也不是绝对的,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面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严格审查控制的要求。如果智能化控制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好的效果,也不可一味的否认该项技术,而是应该对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排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智能控制、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三个方面。

4.1 智能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展现智能化技术的优越性,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无人操作化、远程化、高效化以及自主化,而且还能为智能化技术在其它领域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优化设计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实验与经验结合起来利用手工完成,这种方法缺陷很多,比如修改的难度较大、达标率也比较低,而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设计的优化与改进,比如它不仅可以缩短设计的时间还可以保证设计的质量与性能。不过,优化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必须对电气、电路等知识熟悉掌握并能适当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

4.3 故障诊断

电气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鉴于发生故障之前,总会有一些征兆出现,所以在故障发生前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而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是电气设备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一个部位,经常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其进行故障诊断,可以有效地避免故障的出现并为故障的解决提供依据与参考,减少更大规模的破坏的出现,从而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将加强电气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能力,为电气工程的快速、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运用的理论基础、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优势以及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深入的阐释,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有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加以重点和有效的规避。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第3篇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电工新技术目前已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靠电工新技术研发制作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众多,为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电工新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该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以后,不但能有效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环境,提高机电产品工作效率,还能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生产节能。下面笔者结合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概述,对机电一体化中应用到的电工新技术作详细分析。

1 电工新技术分析

1.1 电工新技术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一方面解放了国民生产力,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能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2 电工新技术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所谓电工新技术,实际就是指在当前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具有一定效益的电工技术。随着时代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工新技术在国民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21世纪最具活力和最具生命力的电工技术。追究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原因,它实际是在传统电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出现的电工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新电工技术。电工新技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当时盛行的电工新理论有等离子物理、生物电磁学、电磁流体力学等等,新技术则主要有放电应用技术、磁流体发电技术、电磁诊断技术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原有的电工技术、理论、设备、材料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外,电工新技术还向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方向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2 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电工新技术当前已经在机电一体化中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比如生产中常见的自动监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运动控制卡等,都属于电工新技术的范畴。详细分析如下:

2.1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是电工新技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将该系统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系统能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推断出设备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偏差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将偏差降低到最小。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中,为了将自动化控制系统测量的快速性、稳定性、精确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往往会选择采用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等对系统进行控制。工业大革命之后,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精度、性能、使用可靠性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市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内部所采用的控制器性能也随之越来越好,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的出现使得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地位越来越高,既能满足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系统控制与调节精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控制与调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选择该类伺服系统来实施产品控制。

2.2 pc的应用

pc,实际指可编程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产出来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技术基础建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上,既具有计算机控制功能,又能实现通信,所以该控制器在出现以后,便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生产自动化控制中。pc技术产生初期,常用的pc大多只具备逻辑控制、定时和记数功能,通常将只能实现这三项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plc的功能日趋完善,性能不断提高。plc已经发展为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于一身的电子装置。目前plc正朝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pl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用计算机编程软件代替继电控制的硬件接线,既发挥计算机优点,又考虑电器操作人员习惯,始终保持大众化特点。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对环境要求低、与其他装置连接方便等优点。plc控制系统与继

电顺序控制系统的比较:plc控制系统大部分为软件控制,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plc控制器内部全部为“软接点”,动作快,系统的控制功能改变一般需要修改程序;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周期短plc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监控功能,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与传统的plc相比较能更好的实现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设计,不仅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2.3 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pc机及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它包括脉冲输出、脉冲计数、数字输入、数字输出、d/a输出等功能。它变频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把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的设备。以达到无极变速,从而缩短电机方向和转速的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完成对主电路的控制,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直流中间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平滑滤波,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它可以发出连续的、高频率的脉冲串,通过改变发出脉冲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速度,改变发出脉冲的数量来控制电机的位置,用于控制步进(直线)电机或伺服电机。所以变频器因调速性能好、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这些优点,使其在数控伺服、机械、同步传动等多种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变速器调速技术已逐渐成为电气传动自动化的一项核心技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措施。电工新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特点,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众多有利条件,促进了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的实现。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它不仅省去了多余的社会劳动力,实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控制运行,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中,肖立业,王海风.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0年01期.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00-01

目前,我国在传感器上的研制与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与外国的很多先进技术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并且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传感器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传感器与机电一体化的介绍及联系

(一)传感器的概念

在工程作业中,能按照固定规律将一种量转换成同种或者不同种量值并且传输出去的工具,我们称它为传感器。传感器和人类的器官有相同点,并且在人类器官上有所延伸。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通常也利用传感器检测力、压力、速度、温度、流量、湿度、生物量以及更多的非电量信息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对机电一体化提出的解释在国际上被首次认可,也可以说是机电一体化的初步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融合而成的系统总称”。从它的定义上能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例如,机械制造技术、测试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等。

(三)传感器与机电一体化的联系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还能在各种程度上为机电一体化提供相关运作的信息。在具体的操作上,传感器主要的作用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操作对象以及作业环境。从此可以看出,克服种种自身与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且能够准备,快捷的获取到所需的信息,才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所以,没有传感器对信息精确、快速的处理,就没有机电一体化的高水平工作效率。机电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传感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功能,传感器技术水平越高,自动化水平就越高。

二、传感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具体应用

(一)机器人需要传感器

机器人是自动化科技的代表产物,它的自动化程度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它之所以具备良好自动化功能,在操作中能够准确无误,其中主要原因是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在机器人内部感知到自身、外部或者操作对象的状态,从而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速度、加速度、方向、位置等等。

(二)机械加工过程的传感检测技术。

1.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中的传感技术应用

切削过程中,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对提高切削过程的效率、制造成本和对金属材料的切割的检测。传感器通过对切削力、切削过程振动、切削过程的声音发射和切削过程中电机的功率等传感参数的检测,来对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振动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辨识。在机床的运行方面,传感器的主要是对驱动系统、温度的监测与控制、轴承和回转系统以及安全性进行跟踪检测,其检测结果具体有机床故障停留时间、工件的粗糙程度、加工过程中的准确度和精度、液的流量和机床的运行状态等传感参数。

2.工件加工过程的传感

对工件的过程监视是传感器在工程与研究中最早的应用,同时在此中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但在很早的时候传感器技术在工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起到对质量的监控,直到20世纪80年代,传感器才同时应用在工件的识别和安装位置上。主要表现在检测用来加工工件的工作过程是否符合工件加工的标准程序、即将被加工的工件是否是当前要求被加工的工件、工件所安装的具置是否是当前工件要求安装的位置。

(三)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数控机床的主要工作过程是利用数控技术中的数字信号对机床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将刀具的具体运行过程与路线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经过系统的识别发出信号,使机床上的工件与刀具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达到标准的零件。

三、传感检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传感检测技术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也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影响着自动化系统的质量。在一个自动化系统中,只有利用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对各方面参数进行检查,才能使整个自动化系统正常的工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生活中还是生产中都能利用到检测传感技术。例如,部分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家电中的计算机继承制造系统、CNC机床、大型发电机等等。在国防事业和装备武器上,传感检测技术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传感检测技术在提高生产设备和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监控检测手段、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无论从宇宙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从顶尖技术到基础知识,从复杂的大型自动化设备到社会中每个细节,传感检测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我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精度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研究出更加具有灵敏度、准确度、灵活性的传感器;可靠性的发展。传感器的抗温度性能、抗压力性能、抗干扰性能都是影响传感器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注重这些因素,增强传感器的可靠性;微型化发展:努力开发出更好的材料与技术使传感器微型化的理想成为现实;节能性发展:传感器的工作是建立在电源的基础上的,既耗费能源又费时费力。所以我们应该努力研制出不靠电源的传感器。

总之,虽说目前我国在传感器上的研制与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与外国的很多先进技术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从研究手法和设备上做出提高,从而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整体的运用上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诞生至今已近50年,他对人类的文明起了巨大的作用.近10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是当今节电、改善工艺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环境、推动技术进步的一种主要手段。变频调速以其有益的

调速和起制动性能、高效率、高功率因数的节电效果、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式。

1.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电动机、控制装置和信息装置三部分组成。电气传动可分为调速和不调速两大类,调速又分为交流调速和直流调速两种方式。不调速电动机直接由电网供电。但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调速的机械越来越多地改用调速传动以节约电能,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量。以我国为例,60%的发电量是通过电动机消耗的。因此,调速传动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变频调速是交流调速的基础和主干内容,变频调速技术的出现使频率变为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近年来。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交流调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技术。

1.1国外现状

采用变频的方法,实现对电机转速的控制,大约已有40年的历史,但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是近十年的事情,主要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1.1.1市场有大量需求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能源全球性短缺,变频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各个行业以及风机、水泵等节能场合,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1.2功率器件发展迅速

变频调速技术是建立在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近年来高电压、大电流的SCR,GTO,IGBT,IG-GT以及智能模块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等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发展应用,使高电压、大功率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大功率交—交变频(循环交流器)调速技术方面,法国阿尔斯通已能提供单机容量达30000kW的电器传动设备用于船舶推进系统。在大功率无换向器电机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意大利ABB公司提供了单机容量为60000kW的设备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在中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德国西门子公司Simovert A电流型晶闸管变频调速设备单机容量为10-2600kVA和Simovert PGTOPWM变频调速设备单机容量为100-900kVA,其控制系统已实现全数字化,用于电机风车,风机,水泵传动;在小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日本富士BJT变频器最大单机容量可达700kVA,IGBT变频器已形成系列产品,其控制系统也已实现全数字化。

IPM投入应用比IGBT约晚二年,由于IPM包含了1GBT芯片及外围的驱动和保护电路,有的甚至还把光耦也集成于一体,是一种更为适用的集成型功率器件。目前,在模块额定电流10-600A范围内,通用变频器均有采用IPM的趋向。IPM除了在工业变频器中被大量采用之外,经济型的IPM在近年内也开始在一些民用品,如家用空调变频器,冰箱变频器,洗衣机变频器中得到应用。IPM也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日本三菱电机最近开发的专用智能模块ASIPM将不需要外接光耦,通过内部自举电路可单电源供电,并采用了低电感的封装技术,在实现系统小型化、专用化、高性能、低成本方面又推近了一步。

1.1.3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的支持

在现代自动化控制领域中,以现代控制论为基础,融入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为高性能变频调速提供了理论基础;16位、32位高速微处理器以及信号处理器(DSP)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变频调速的高精度、多功能提供了硬件手段。

1.2国内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电气传动系统制造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差距10-15年。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动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只有少数科研单位有能力制造,但在数字化及系统可靠性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而这方面产品在诸如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启动及运行、大容量风机、压缩机和轧机传动、矿井卷扬机方面有很大需求。在中小频率技术方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变频理论的基础研究。早在80年代,已成功引入矢量控制的理论,针对交流电机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了线性解耦和非线性解耦的方法,探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策略。进入90年代,随着高性能单片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使用,国内学者紧跟国外最新控制策略,针对交流电机感应特点,采用高次谐波注入SPWM和空间磁通矢量PWM等方法,控制算法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理论对感应电机转子电阻、磁链和转矩进行在线观测,在实现无速度传感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上作了有益的基础研究。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由于GTR,GTO,IGBT,IPM等全控制器件的使用,使得中小功率的变流主电路大大简化,大功率SCR,GTO,IG-BT,IGCT等器件的并联、串联技术应用,使高电压、大电流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控制器件方面,实现了从16位单片机到32位DSP的应用。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变频调速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但由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业化,与国外的知名品牌相抗衡。国内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普通的V/f控制,仅有少量的样机采用矢量控制,品种与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每年需大量进口高性能的变频器。

因此,国内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产业状况表现如下:(1)变频器控制策略的基础研究与国外差距不大。(2)变频器的整机技术落后,国内虽有很多单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力量分散,并没形成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规模。(3)变频器产品所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制造业几乎是空白。(4)相关配套产业及行业落后。(5)产销量少,可靠性及工艺水平不高。

2.变频调速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变频调速技术主要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实现高功率因数、高效率、无谐波干扰,研制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绿色电器”;二是向变频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变流器应用领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开拓,变频调速技术将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它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可以预料,现代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技术含量。其发展方向具有如下几项:(1)实现高水平的控制;(2)开发清洁电能的变流器;(3)缩小装置的尺寸;(4)高速度的数字控制;(5)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论文检测。

3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纵观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总的说来走的是一个由试验到实用,由零星到大范围,由辅助系统到生产装置,由单纯考虑节能到全面改善工艺水平,由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由低压中小容量到高压大容量,一句话,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论文检测。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60%的发电量被电动机消耗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约有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4200万台,装机容量约1.1亿万千瓦,然而实际工作效率只有40%-60%,损耗电能占总发电量的40%,已有经验表明,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电率一般可达10%-30%,有的甚至高达40%,节能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火力发电厂有八种泵与风机配套电动机的总容量为12829MW,年总用电量为450。2亿千瓦小时。还有总容量约为3913MW的泵与风机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改造后,估计年节电量可达25。论文检测。69亿千瓦小时;冶金企业也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单位产品能耗高出日本3倍,法国4。9倍,印度1。9倍,冶金企业使用的风机泵类非常多,实施变频改造,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电能,还可改善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庆华,陈道兵. 变频器常见故障的处理及日常维护[J]. 变频器世界, 2009, (04) .

[2]龙卓珉,罗雪莲. 矩阵式变频调速系统抗干扰设计[J]. 变频器世界, 2009, (04) .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技术;应用

一、人工智能应用概述

十九世纪中期人工智能技术由国外知名科学家提出,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由一开始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器转变为正式的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哲学等科学知识,经过长期发展与研究,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脑思维活动,来代替人们完成生产、生活,人工智能几乎与人脑没有区别。人工智能理论是在丰富的人工智能经验下总结出的知识,主要分析了模拟人脑的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向,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基础,为生产出与人脑思维模式相同的人工机器,使其取代人的工作,经过大量研究人员的辛勤研究,当前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技术已牢不可分。计算机技术可通过编程来模拟人脑活动,例如收集、处理、分析、交换信息等,编程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将智能技术运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生产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通过对电气工程系统生产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控制,节省了生产时间、成本、人力,智能化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的电气工程。

二、人工智能控制的优点

人工智能技术控制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以往的线性函数控制器不同,人工智能技术采用遗传算法、模糊神经网络系统,使用非线性函数控制器,便于对系统各部件的了解,从而实现了对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的函数控制器无法对系统各部件进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正是在此,可对系统各部件动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控制和管理系统的运行。一般的系统控制器通过收集控制对象的动态参数,建立与之相应的模型,尽量减少或规避不稳定因素,例如参数起落较大、非线性信息的变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则不用建立控制对象的模型,而是依据下降时间、响应时间,来及时调整系统,使其性能得到提高。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模糊控制与逻辑控制来调节下降时间,与一般的控制器相比要好上四倍,和最好的PID控制器相比还要好两倍。

人工智能控制器与以往的控制器进行对比,会发现人工智能控制器不仅易于调节,其操作也更便捷,即使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系统仍能自动生成信息数据、语言来完成设计。并且人工智能控制器干扰较少,几乎不受驱动器的干扰自动运作,任意输入信息人工智能系统都能计算出来。面对不同的控制对象时,一般控制器可使用,人工智能控制器使用效果不错,一般控制器不能使用,人工智能控制器也能保证使用效果的良好,根据设计情况来判断选择适合的控制器。人工智能系统在进行模糊化与反模糊化时可确定和适应隶属函数、规则库、模糊神经控制器等,其应用方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三、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而人工智能技术也随之大力发展,现阶段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处理和诊断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与时间,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因此,要注重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对机械故障进行判断和检测、怎样实现优化设计电气产品、控制与保护电子工程生产等问题。

电气机械设计是电子工程生产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其设计十分复杂,设计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也要拥有精湛的操作技术水平,最好还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在以往设计电子产品的时候,大多是根据自身经验与试验来进行设计,以人工操作的形式来展开设计方案,这样无法保证设计出的电子产品是否实用。

目前将电子产品设计与计算机技术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设计电子产品,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试验,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少了预定的开发产品时间。人工智能化技术使得CAD技术也得到发展,通过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的应用,优化了电气产品设计,遗传算法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大量数据时也能保证计算精度高,在电气产品生产与设计环节较多应用,这也证明了遗传算法在电子工程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子产品故障具有非线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其故障间必然存在某种密切的关联,并且此种关联与故障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时可采用专家系统来诊断电气故障。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方法包括神经网络系统、模糊逻辑系统、专家系统等,变压器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其故障诊断是根据判断变压器中分解油的气体,来找出故障位置与原因。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工序和开关进行控制,在一些大型的电力企业当中,基本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取代了继电控制器,直接对生产过程中任一工序进行控制,还可调整总体系统,保证电子产品的顺利生产。一般电力企业的输煤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例如卸煤、上煤、储煤、配煤等,电力系统的主站区、现场传感器、远程站点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输煤控制系统,便于对输煤环节进行控制。主站区由人机接口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构成,设立在集控室内,主要依靠自动控制系统,技术人员通过监视器,对现场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应用取代了软继电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力系统也变得稳定、可靠,供电系统也可由智能控制,使其具备自动切换的功能,电能也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具有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人工智能化技术,能够发挥出智能化技术的最大优势,优化了电子产品设计,促进了电气工程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参考文献:

[1]沈医卫.浅谈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J].机电信息,2013(36)

[2]杨振兴.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3(7)

[3]娅.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

第7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当前涉及行业最广的一门工科专业。如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处理技术、电气工程造作技术、实验和监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多领域技术。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电力带动的控制业已不能够满足当代工厂、农业、家电、办公室等领域的应用,传统的电力带动技术在现代多线路电力系统中显得很吃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劳动量的耗费,既节约了生产时间,也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必须在电力系统中引入新的技术。

一、电气自动化的优点

1、电气自动化容易控制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领域也在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自身发展的目标,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提高自身发展的技术含量。而其自身技术含量的提高使得其更加容易控制,如IE控制平台的应用。当前电气自动化是通过一根总线控制,将马达、变压器等连起来,这就使得在操作过程中更易于控制。

2、有效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要满足建筑对运行要求以及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成本,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各种消耗。选用节能设备、补偿无功、减少线路损耗、均衡负荷、降低运行与维护费用,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电能的损耗。

3、合理调整负荷,节约能源

在满足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调整负荷,提高电能质量,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在特殊用电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

4、维护简单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与Internet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优点就是其有较大的灵活性及能迅速地集成或提供信息,这也就使得电气自动化较以往的传统技术相比,更易于维护。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其功能的强大性能够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此外,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和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都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实现输电过程的高质量,保证经济效益。

3、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长期以来,配电网只能够采取手工操作的控制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能够运用独立的孤岛自动化技术,但是对电能的分配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于电能的分配和监控十分重要。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包括馈线自动化和自动制图、设备管理、信息分析和配电网分析自动化,它依靠大量的智能终端、丰富的后台软件和数据库资料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带动,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确保了对电能的充分利用。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应用技术体现

1、智能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使得电力系统中引入了新的技术,如微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应用,当某处电网出现问题,网络能即时发出讯号通知,以备电力部门作出及时改进措施,新技术的引用加强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可控性,这就加强了电力系统中的智能控制技术。

2、多项技术的集成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统一化加强了电力系统中的统一化,这就使得电力系统中各项技术的合成,在传统电力系统中,电力的管理、安全维护等各环节是分开管理的,由不同部门管理。但是,在电力系统中引入自动化后,电力系统的管理更为合理,各部分集成一体,并在管理中引入多项先进技术,这些加强了我国电力系统的技术竞争力,并更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因为电气自动化的统一化不仅可以支持项目进行中的设计、实施及测试、开机、维护等环节的进行,而且可以减少各技术单独运行花费的时间及物力。

3、仿真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日渐真态化,它不仅能够呈现大量的实验数据,而且可以支持多项操作同时进行,并能够帮助实验人员测试新的装置,同时能实施同步控制,所以仿真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有助于对电力系统实施动态监控及仿真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既有利于操作又易于控制。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1、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第一,认真研究有关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运营过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和流程。第二,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状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第三,紧紧围绕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一些的理论问题。

2、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光电互感器根据高压侧工作单元是否需要供电,可分为有源型光电互感器和无源型光电互感器两大类。光电互感器有着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是电磁式互感器理想的替代品。虽然,国内在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研究方面特别是高电压等级上还面临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光电互感器取代传统互感器将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必将使电力互感器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汽轮机、发电机、断路器、变压器以及开关等设备进行连续长期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可以分析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是否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保护

此理论针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以及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

5、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施相角测量、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选择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探讨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和调速控制、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在非线性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模型、新理论、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虽然当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得较为迅速,且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但是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虽然当前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使得电力无论是在控制、操作,还是处理过程中变得较为简便易行,由于电力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加之我国自动化发展技术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段差距,所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应不断汲取他国的先进技术,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朝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J].理论研究,2012,(3).

第8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探讨

前言

在我国,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最早开设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开始的名称叫做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而后经过多次专业性调整,从而更为电气自动化。然而就我国目前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加大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电能是人类在现代的生活生产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源,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做好供电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人们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现代人们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电能的应用几乎是无处不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现代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电力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前的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随着该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程发展日益加快,也正是因为电气自动化具有专业面宽和适用性广的特点,使得其在当前的电力工程中备受青睐。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晶闸管,而随着晶闸管的应用,标志了运动控制新纪元的到来。而晶闸管也是第一代电子电力期间,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其仍然被管饭的应用在直流以及交流传统控制系统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当前的电力工程中,涌现出了更多更先进的电子电力器件。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Zv-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s,后者约为500V/u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由于GIR、GTO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人阻抗的MO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 MOSFET 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 造成了很大困难。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但是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ivan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量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多采用16位CPU,第二代为高功能型U/F型,采用32位DSP或双16位CPU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具有挖土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它采用全数字控制,可通过软件实现参数自动设定,实现变结构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选择 U/F频率开环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现了闭环控制的自优化。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了当前世界最为活跃和最充满生机以及最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在当前的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随着该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程发展日益加快,也正是因为电气自动化具有专业面宽和适用性广的特点,使得其在当前的电力工程中备受青睐。通过本文对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析,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电能是人类在现代的生活生产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源,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使电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有所提高,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日益增多。尤其在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将嵌入式控制技术引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将更能促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嵌入式;光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分布控制

1 前言

机电一体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融合成的一种新兴的综合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改变了人们对工业控制技术的传统观念。现代化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引入嵌入式技术正迎合了这种需求。将嵌入式控制技术引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将更能促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满足机械对象网络化、智能化和复杂化控制要求的需求,机器人技术、办公自动化、智能玩具和数控机床都是嵌入式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代表。本文主要对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 传统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嵌入式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以机械工业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动化控制技术要求的提高,这种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对设备可靠性和性能的要求:

(1)设备结构的复杂和控制精密性逐渐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输入输出通道快速增加,使得设备结构更加复杂,进而带来很多不可测的干扰因素,因此要求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另外,传统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实时性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精密型,而现代机电设备则要求时间和空间上控制系统都能做到精确、快速的控制。这些方面只有依靠嵌入式技术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2)机电一体化设备对网络化的需求不断上升。现代化的控制设备要求控制系统具有网络化特点,即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状态报告等对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这样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安全性、智能性和便利性要求,而这一需求是无法通过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的;(3)市场的竞争要求降低产品的开发周期,因此对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市场的竞争需求要求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研发方式,以适应现代化产品的要求。另外,机械系统的寿命要比软、硬件系统长,而后期维护工作都是由软件升级完成的。这就需要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对系统的软件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进行考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将嵌入式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嵌入式数据的设计和开发理念、相关技术和基础理论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这样不仅满足了被控对象的复杂性控制要求,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的控制特点。

3 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

和其它领域相比,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嵌入式技术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领域,在未来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市场。

3.1 工业化机器人技术

工业化机器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嵌入式技术密不可分。机器人技术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数控技术。由于当时的控制方法比较落后,没有达到要求的芯片水平,只是一种简单的逻辑电路系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智能控制理论和处理器技术的限制,机器人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智能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而最近几年来嵌入式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为基础的机器人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其中,火星探测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火星探测车价值近10亿美元,是一种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先进机器人系统,能够不依靠地球的控制进行自主工作。这种机器人由于加入了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较高,对完成地面的工作要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工业控制设备技术

工业控制设备是嵌入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现在的工业控制设备中,工控机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些工控机通常使用工业级处理器和处理设备,工控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对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以外,还要将设备的状态信息显示到显示器上,这些都对工控机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PCI04总线系统稳定性较强,体积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大多使用Windows系统,因此不属于纯粹的嵌入式系统。另外,工控机和设备控制器是嵌入式处理器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这些控制处理器占据控制器的核心位置,为控制器提供了丰富的总线接口,因而能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和数据显示的功能。

3.3 分布式控制技术

分布式控制技术是嵌入式系统应用最早,范围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家公司涉及到分布式控制领域。在工业领域普遍使用分布式控制技术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被控对象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且分布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分布式的控制技术;(2)除了生产过程控制外,还希望在管理方面实现控制的自动化。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小型化、专用化和嵌入式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分布式系统的应用,随着近年来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相关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并对嵌入式技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可以预见,嵌入式技术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加强嵌入式技术与光机电技术的研究,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昭瑜.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过程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5.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功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电力供电企业只有提高电力电气自动化程度,才能满足市场的用电需求,减少供电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提高供电的安全性。电力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劳动的条件,并使社会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电力市场的推进,供电企业各部门都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采用更加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产品,提高了供电企业电气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水平,做到了节能降耗,使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供电企业各级部门都充分的认识到加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是促进企业安全、高质量生产的重要保障。

2.供电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所实现的功能

自动化技术实现保护功能的类型,保护的类型包括线路保护、出线保护、贯通线路保护、自闭线路保护、电容器保护、变压器保护等。另外,常用到的保护内容有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低频减载等。通信功能,所有通信包括与上级站的通信,实现通信、遥控、遥调、故障录波数据上报等。此外,通信功能还可以作为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的转发节点,向调度主站转发就近或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数据,从而实现上通下达的作用。远动功能,变配电所实时监控,即远动功能,该功能包括遥测、遥信和遥调及故障报警、数据统计和计算、图形、生产报表、曲线等的描绘。管理功能,变配电所运行管理功能,包括运行状态、信息、变量、事件的监视、记录、存档、打印等功能。保护管理功能,包括保护方式字和运行参数的读取、修改、存储、下载等。操作管理功能,包括操作闭锁、操作记录、操作管理等。设备管理功能,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监视、统计及维修记录等。

3.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研究

智能保护与供电企业综合自动化。该理论主要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针对供电企业自动化系统进行的多年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45 kv ~ 5 5 0kv 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做了以下努力,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过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和流程。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状况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目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一些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有了很大的突破。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线测量技术实施相角测量、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选择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探讨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在非线性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配电网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地理信息与配网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其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采用DSP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的灵敏度,真正解决了载波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将输电网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运行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公共信息模型;应用人工智能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4.元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沟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括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下面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晶闸管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全控式器件——GTR、GTO、P-MOSEFT 等相继出现了,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GTR 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GTO 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功率MOSFET 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IGBT 是P-MOSFET 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MOSFET 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全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变换器电路。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使得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相应的更新换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第二代,很多的是采用PWM变换器。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由于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一般把系列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技术发展看,电力半导体器件有GTO、GTR、IGBT,但以后两种为主,尤以IGBT 为发展趋势,变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即所谓的RAS 功能也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而得以提高。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以MCS- 51 代表的8 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 系列单片机及GMS97C。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C 语言、PL/M 语言。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气工程;构建;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19-01

在中职电气专业的教学中,电气工程课程一般都只开设一门关于电气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单薄,而且这些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工程技术与器件,虽然目前有些仍然在应用,但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与器件有脱节。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岗位的需求,重新构建和整合职业学校的电气工程课程已是十分迫切和需要。

一、职校电气工程课程的构建

在重构电气工程课程时,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组合优化。笔者总结了多年的电气工程教学经验,认为:设置《PLC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入门》和《自动控制技术基础》这三门课程作为电气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再设置《自动控制综合技术应用》课程为电气工程技术的综合课程。以此构成电气工程的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中将PLC技术作课程单列,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完成此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单片机技术也作为课程单列,是因为对职校学生来说,单片机技术比较难学。需要掌握软、硬件技术,因此要有一定的课时来保证教学质量。对于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课程,应当是一门由自动化系统基本知识、传感器、控制器(除PLC)及执行器(特殊电动机、气动元件等)组成的基础课程,可作为PLC和单片机的后续基础课。至于自动化技术综合应用课程,主要是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自动控制设备,如自动生产线、机械手、恒压供水装置以及一些光机电一体设备等,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动化基础知识得到综合运用。这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职校电气工程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整合原则

1、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

电气工程课程内容仍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除了要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外,这些基础技术主要是指自动控制器件的应用。例如:在“三菱型号PLC”教学中,可以结合FX0N―3A特殊功能模块介绍模/数(或数模)转换技术,也可以结合FX2N―485―BD特殊功能模块介绍数据通讯技术等。

2、体现现代性和应用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器件、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要想课程内容不断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现代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最先进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器件)的应用性来满足现代性的要求,至少,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目前应用得较普遍的器件(或技术),更具体地说:教材中选择的PLC、变频器等器件的型号,应该是较新的产品,型号在国内也是较通用的。此外,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不少自动化设备在操作上已大量使用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在这些设备中已是广泛应用,因此,将触摸屏应用纳入《自动控制综合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已是十分必要。

3、体现技能性

职业学校是面向技术蓝领的层次,其培养的人才应是以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内容能否以应用技能为主线来整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笔者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器件的应用上,器件的功能、器件如何接线、器件的运用方法等,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定位

1、不能脱离中职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

课程内容应当是讲透基础,结合应用,实践为主。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单片机,了解芯片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理解最基本的指令,学会用软件将指令写入芯片,并通过仿真器实现对DEL发光和小电机运行的控制就可以了。教学的定位是使学生对单片机技术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打下一个入门的基础。这样的定位,将会大大降低单片机技术的教学难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收到教学效果。

2、以应用技能为主

课程的教学应针对技术的难度与器件的应用普及性来整合,不必包罗万象。也不能求全求高。例如:对于“人机交互技术与组态监控技术”,教学的内容应以基础为主,即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控制要求,运用软件设计出简单的控制画面,能正确实现控制就可以了,不必将画面的设计和程序的控制难度提高,对中职生来说,学习这些技术不但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教学课时也不会多。

第12篇

关键词 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39-0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其他功能模块上,并利用相关软件将电子装置与机械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内容。

1.2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1.2.1 信息处理技术

所谓的信息处理技术就是指在生产基于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所进行的处理。

1.2.2 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机械技术作为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它是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相关功能和构造功能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的技术支撑。

1.2.3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精度较高的速度控制、定位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补偿和校正等技术。而且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强,基于自动控制技术产品的质量在获得不断的提高。

1.2.4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各种基于机电技术产品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接受以及参数和相关信息准确度的检测,通过检测以后,将其接受的信息传送给处理装置,然后由处理装置来实现产品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

1.2.5 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它作为驱动设备执行操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质量。

1.2.6 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目标出发,将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总体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各功能模块,然后结合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情况,找出能够有效解决各个功能模块实际需求的可行技术方案,再把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汇总,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技术方案。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1 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都有机电一体化产品

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机电一体化产品遍及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其中数控机床和工业智能机器人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的数控机床在机床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业智能机器人也将逐步进入管理、办公、家庭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数控机床方面,目前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mm~0.02mm提高到0.008mm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μm ~0.01μ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有产品。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目前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生产量占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70%左右,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利则有90%以上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 美国、德国分别居二、三位。

2.1.2 机电一体化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CI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突破了原有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工业制造企业生产准备、产品开发、经营决策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作用下,当前的世界制造业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1.3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将使光机电一体化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2.1.4 微细加工技术发展迅速

当前微机电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带动微细加工技术的兴起。

2.2 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2.1 数控技术方面

我国对数控技术的研究起始于1985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数控技术的核心技术,相关的数控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业产品市场中。

2.2.2 工业机器人方面

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目前,已经掌握了机器人的软件编程、控制系统以及操作机的设计制造等技术,并开发出了能够进行水下作业施工的多种工业机器人。

2.2.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

经过近些年的潜心研究,我国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已经有了较快发展。其中,已经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数著名高校内建成了国家CIMS技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的CIMS培训中心。

3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3.1 智能化

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可以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拟,所以,一些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就可以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3.2 微型化

当前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几何尺寸一般不会大于1cm3,而且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不断的向微米级和纳米级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已经能够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3.3 模块化

从各方面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模块化生产,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可利用标准的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4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其不断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3.5 绿色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绿色化将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保证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而获得的资源利用率却最高。

4 结论

机电一体化是很多学科相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所融合的技术将越来越广泛,而以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l]钱忠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J]行业前沿,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