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

时间:2022-10-18 18:1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学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0076

国内刊号:36-1288/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就业导向化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graduation design is to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ak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s substance, in order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will be imported into the society.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201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合并而成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业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1]。

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为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和城市日渐扩大,现代建筑体系形态各异,人们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及居住环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该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民用和工业建筑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化的调整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类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关联。作为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建筑工程类院校,若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严抓教学质量,还需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目前社会就业导向为主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毕业设计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分为建筑环境方向与建筑能源方向两部分内容。结合新疆严寒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环境方向主要分为供暖系统的和空调系统的设计,该方向的毕业设计由毕业指导教师给出建筑图纸和地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基本信息确定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负荷计算、设备选择,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计算、水力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最终绘制系统平面图、系统图、换热站或机房大样图以及冷热源机房平面图。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气锅炉房和燃气锅炉房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热负荷及煤质资料确定锅炉房总装机容量、单台锅炉容量和燃烧设备的类型,掌握锅炉房最大热负荷及采暖期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掌握锅炉配套辅机及锅炉房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法,最后根据锅炉房工业要求确定锅炉房整体汽水系统方案及水处理方案并绘制平面图、热力系统图及设备平面剖面图。

2016年起毕业设计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新增了毕业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以本次新增毕业论文题目《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的基础研究》为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之后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由于该选题涉及到利用专业软件FLUENT对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同时需要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工作,随后与指导教师不断沟通,对不同结构的墙体结构进行模拟,确定模拟过程无误后完成多工况模拟,最后分析模拟数据并撰写学术论文。

2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毕业现状分析并结合笔者近两年指导毕业设计亲身体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确立主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到实用性强、贴近自己就业岗位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譬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已经确定就业单位为建筑设计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积极主动的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毕业前最后的演练尽快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便毕业后在就业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已经明确要参考公务员岗位,就会出现对毕业设计选题不感兴趣,在设计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投入,仅以完成任务了事的心态完成毕业设计。

其次是有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上岗能力没有提高,譬如有一些毕业后将到南方地区工作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锅炉房设计组中,由于南方地区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冬季供暖,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所用的应用设计软件与其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这部分学生工作后无法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再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所差异,有一部分教师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新进青年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工程实际经验有所欠缺,指导教师的背景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工作上岗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如果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做出以下几条改革措施。

1)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允许已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就业性质选择毕业设计内容。

目前毕业设计内容较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但毕业设计题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扩展毕业设计面,增加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譬如结合新疆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建筑节能措施,增加电采暖技术设计、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以及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尽可能的设计综合性强甚至是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于没有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应该重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毕业之后学生就业选择方向很广,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单一方向的设内容,对此指导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初始选择小一些的项目,但要求学生多做几项内容,让学生对各方面的设计内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比例,让已取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内容,使其能尽早的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将工程应用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现状,着手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该在每年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了解近5年毕业生就业动向,明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际社会需求的动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确立毕业设计选题库后,由于更新后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相比会具有综合性,仅凭一个指导教师或许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因此也可以建立指导教师小组,进行分工。形成有指导计划和实施团队的适应新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结合,将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氛围中。总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应从就业为导向不断的调整毕业设计内容及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场景;学术期刊;在线出版

作为学术出版形式的一种,学术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合评述等为主要发表内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学共同体报告新的发现,以获取认可。因此,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经过同行评审认可后才能予以发表。由于作者和读者对象往往是同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学者,属于同一群体,学术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学术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学科、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发挥宏观学术领域引领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为学术研究同行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三是传播性,即学术期刊要能增进学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是国家、民族、个体进行学术交往的工具,是体现基于社会实践历史累积并从中升华的国民思维,因此,学术期刊既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体现的重要媒介。就发展历程来看,从1665年在法国诞生的《学者杂志》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印刷环境之中。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电子资源网络版,英美等国的学术期刊开始走向数字出版时代。

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国际学术期刊有哪些变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本文试图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学术期刊三大变化

场景原本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但在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这一概念则专门指向传播,主要指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1],也就是互联网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所谓虚拟场景,就是网络游戏、QQ秀之类的虚拟化情境。应用场景则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或用户所处的场景,在作者看来,它涉及五种要素,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且这五种要素会改变和提升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从而改变企业组织自身。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们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内容为王和眼球效应受到强调;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介的中心要素,内容生产必须依附于社交动力才能进行有效传播,关系网络因而成为信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

据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到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高达37%。另据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八成。移动互联网与手持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凸显的移动场景就需要相应的适配信息或服务。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也就是说,移动场景中用户具有时间碎片化和场景变换性的行为特点,相适配的内容就必须简要化、视觉化以与特定场景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具体表现来看,除其他休息或闲暇时间外,原来传统意义上属于报纸和杂志的“卫生间”和“床”成为重要的移动传播场景。同时,从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饭娱乐,移动终端的伴随性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出来。

那么,场景是如何构建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可以从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即要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场景需求就是文化内容产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实体,国际学术期刊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了应对策略与行为调整。

(一)出版环节融合化

在传统的印刷环境中,出版产业链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载和四个环节,也就是写作、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对于在线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写作和编辑环节,为使稿件能够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对已写作好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编辑工作,因此,相应的学术论文翻译、学科专业内容审查、结构逻辑、格式编辑、参考文献及语言校对润色等服务应运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协作更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行业,如美国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这样的学术咨询服务企业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欢迎。[2]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则早就采用高效的数字化编审系统,所有投稿、审稿和同行评议全部在网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演变成为适用于数字网络下载的数字化加载及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或电子文件制作,编辑和合二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开发的XML标准语言就大大促进了电子终端的信息加载,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进入传统印刷环节,美国赫斯特集团和《时代》杂志这样以出版为主的公司也会利用数字技术做附加、增值服务。就编辑和流程来说,一方面,诸多编辑业务被融合到印刷部门;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也拥有了文字编辑业务,信息加载过程同时成为信息过程。为适应这种产业链融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务公司应时而动,把编辑、信息加载和发行等环节协调统一,形成组合业务并根据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论文投稿、审稿和发表而言,国外一些学术期刊还实行了一种“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所谓“先发后审”,就是作者投稿的论文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差错,在逻辑和行文上合理流畅,即可首先在线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由用户或学术共同体即时在线进行评论。[4]美国物理学会所属期刊最早在2011年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内即收到2000多篇论文投稿;美国化学学会则将未经排版的论文直接放在网上供用户阅读。这种先发后审的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论文三审制度,使作者免除了专家复审的漫长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进度。事实上,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进行实践,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为论文快速发表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而建立的学术出版平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利用模板在线投稿后,初审即可在线。作为传统出版制度的有效补充,先发后审的在线出版模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快速传播和推进作用。

(二)存在形态在线化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际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字化比例达到86.5%,科学技术医学领域则达到了96.1%。[5]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数字版与印刷版共存,是学术期刊的“双轨制”时代。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开始进一步取消传统印刷版,而只以单一的数字出版形态存在,如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出版全文,印刷版仅提供论文单页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化学协会(ACS)、南非家庭实践(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论文目录及摘要,《骨关节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论文首页内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为基本出版形态的开放出版期刊超过8000种。[6]学术期刊在线出版使得用户可以在顷刻之间即能获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文献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纸张资源和存储空间,具有环保功能。相比纸质学术期刊,在线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满足用户需求,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成为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的是,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还可以进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论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录、摘要或概述等简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虽仅提供首页内容,但在右下角却提供快速识别OR码,用户利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种方式是在线期刊出版的同时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据客户需要运用JournalsXpress等数字技术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库存。

(三)营销传播社交化

借助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营销是学术期刊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联盟营销以及网上新闻。[7]其中,所谓联盟营销是指网络联盟营销,包括广告主、联盟会员和联盟营销平台三大要素,也就是广告主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利用专业联盟营销机构提供的网站联盟服务拓展其线上及线下业务,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并按照营销效果支付一定费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而且精准、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让学术期刊“无处不在”,同时实现了学术期刊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用户的挖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功能。所谓可见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用户都能以最简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内容。“可见性”最初是网络营销业界针对广告投放的概念,但对于学术期刊的品牌传播同样适用。论文题目、作者介绍、内容概要及相关评论等元数据信息在可见性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以吸引潜在用户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受众分散、专业、小众,因而精确的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

如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并专门开通用于新闻、广告和职场的网站;还于2006年开设Nature专属播客,创建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和新媒体APP。Nature甚至还着力于打造类似于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类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传播方面的种种努力与出色表现,Nature门户网站早在2008年即获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学网站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学术期刊的在线使用远远超过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国而言,根据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目前已达6亿,其中移动阅读用户占到91%,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再是用户查阅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在线学术期刊成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

一方面,从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同行评审角度来说,在线学术期刊应当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推动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一流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学习,利用高效的审稿系统,快速在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渗透力。据统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学学报编辑使用信息软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评议审稿环节,编辑部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方式即可综合专家或审稿人意见。由此可见,在线信息技术以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部的编辑和审稿流程,缩短出版流程。同时,为应对移动化的阅读场景,在线学术期刊也有必要从月刊或双月刊的固定方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力争让用户在需要查询特定学术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

而就先审后发还是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来说,需要反思同行评审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许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从实体出版的成本考量,传统媒介环境下出版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昂贵,为保证刊印出来的论文或书刊不至于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出版商才会邀请学术共同体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以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刊印“无价值论文”所造成的在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浪费。[11]可以说,同行评审是出版商为免遭商业利益损失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进入网络时代后,学术论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样依附或依赖于印刷和纸张,论文在线出版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机器所花费的高额成本。如《浙江大学学报》就实行了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实现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多平台的优先出版,论文周期大大缩短。

虽然由在线发表后的社区评论代替传统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一直颇有争议,但这种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发现权,即因科学发现、经评审而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权利,保障了具有领先意义成果的首发权,保护了作为作者版权的知识产权。当然,先发后审模式在合理性与严肃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对先发后审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论文在线只是对于论文观点的一种确认,是一种认证行为,严格地遴选、把关和编辑依然必不可少,传统的三审制和同行评议制仍旧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原创思想的作者权利,又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为进一步去除先发后审模式的弊端,为改革传统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而创办的Science Open杂志,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Science Open杂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编辑部请专人检查投稿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内容。第二步是在线发表达到编辑部内部检查标准的论文,由编辑部进行排版。第三步是进行同行评审,而且,评审人员必须实名,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如果审稿人与作者有学术联系,系统会“特别”显示强调出来;如果论文评审出现技术性错误,期刊还会给作者两次申诉机会。事实上,Science Open杂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出版”,即出版本质上是出来,然后再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检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这种先发后审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优质稿件,客观上提高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网络和社交媒体客户端,出版社或发行机构可以将学术期刊极具专业水平的分析见解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内容进行加工或可视化处理,提供到移动平台以发掘潜在的用户群体,增强期刊的渗透力。在这方面,创刊于2012年6月的在线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Peer J的行销方式值得借鉴。首先,Peer J 基于开放获取的文章内容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数据库和知名检索机构检索到,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首创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每篇所投论文都配发有唯一的电子标识符,作者待刊发文章的首发权和著作权得到充分保护,用户的原创性创作投稿也受到激励;再次,基于网络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使用促使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文章被阅读、引用、转载、转发、评论、在线图书馆收录等数据资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传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监测与评估。[12]

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而言,除建立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便让用户随时随地登录,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学术会议、过刊文献及论文下载等最新服务。而且,学术期刊还可以鼓励编辑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过“微编辑”平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体用户圈,并进一步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使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此外,通过激励用户邀请同仁同好就某一论文或研究热点进行阅读或评论,形成互动机制,期刊微信号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专家与用户良性讨论的公共平台。在互动沟通服务中,用户间的人际传播得到强化,对于期刊的信息反馈与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学术期刊既可以培养忠诚用户,又可以发掘潜在作者。更为重要的是,话题的及时更新和转发扩散的加速还可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崭新的阅读场景,而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对于用户的争取就必然争取用户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动化场景,投审稿程序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获取、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出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品牌资源。吸引大量高水准的作者、刊发高品质的论文,并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成果,是学术期刊品牌美誉度的直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最终助推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2]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3]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4]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5]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刘佩英,张扬,徐建梅.论学术出版之数字化营销[J].中国编辑,2015(1).

[8]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

[9]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J/OL].中国社会科学报,/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12]谢文亮,王石榴.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

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碱—骨料反应;强度等级;环境类别;使用维护

中图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好坏决定了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寿命,是混凝土重要的性能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冻融循环作用,碳化作用,环境水作用,风化作用,钢筋锈蚀作用和碱—骨料反应作用。现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使用维护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要点。

1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配合比阶段)

对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耐久性,应根据环境类别、使用年限、结构类型等进行裂缝等级、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和最大碱含量等的控制。

最大裂缝宽度:一、二、三类环境分别为0.3mm、0.2mm、0.2mm控制,建议在一类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面板,厕所,卫生间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等构件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其主要原因是考虑现在建筑施工市场存在着降低竞标问题(工程造价较低,且工期较短),但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对于楼板构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0.2mm控制。

一类,二类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和100年结构混凝土应符合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混泥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碱—集料含量的规定,建议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取代粉刷层,并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必需时宜采用环氯树脂涂层带肋钢筋;此外现应对混凝土抗冻性及抗渗性提出要求;并在施工图中予以说明。

对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阶段的耐久性,从混凝土的水泥、粗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方面进行控制。

水泥的使用可在控制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按以下情况确定:在普通气候环境中及干燥环境中的混泥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高湿度环境式中水中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在在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及严寒地区外在水位升降范围内及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厚大体积的混凝土优先采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受侵蚀性水或气体作用的混凝土应根据侵蚀性含质的科类、浓度等条件按专门(或设计)规定选用。

砂子宜优先选用Ⅱ区河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证混凝土强度。必须严格控制砂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控制砂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对重要工程混凝土使用的砂,应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氯离子含量的检验以确保混泥土耐久性。

碎石宜选用连续粒级进行混泥土配制,控制碎石中针片状颗粒、含泥块等含量,并进行氯离子、集料的碱活性检验。为了改善混泥土的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可以在混泥土中掺加矿物质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其矿物质混合材料的掺入应符合相关规定。

混泥土拌合用水宜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采用其它水源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后方可使用。

为了改善混泥土性能,可在混泥土拌合过程中掺入外加剂,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按使用外加剂的主要目的确定,并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混泥土的材料等因素经过试验确定。加入减水剂,可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水灰比,提高混泥土耐久性;加入引气剂,能改善混泥土和易性,并提高混凝土抗冻融耐性。加入早强剂,能提高混泥土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早期冻伤。加入膨胀剂,使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减少干缩裂缝,提高抗裂性和抗渗性。

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要保证混凝土耐久性,主要涉及混凝土的原材料、施工工艺、钢筋保护层等三个方面。

原材料方面。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等入库分别堆放,并做好标识,做到先到先用,并防止混掺使用;为了防止水泥受潮,现场仓库应尽量密闭,临时露天暂存水泥也应采用防雨篷布盖严,底板要垫高等防潮措施。水泥库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以防强度降低过多。砂子、碎石在运输、装卸和堆放过程中,应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并应产品、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混凝土搅拌前应根据施工现场砂、石现场含水率进行现场施工配量比设计,并应现场称量,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运输过程,不分层、离析,保证施工所需的和易性。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较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建筑工地点,运输道路应尽量平坦,以减少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分层离析。

混凝土浇筑应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结合现场条件,制定混凝土泥筑的施工方案。作好机具准备,保证水电及原材料供应,根据天气季节变化情况,准备好浇筑过程中所需的抽水设备和防雨、防雷、防雪等物资。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加强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例如在浇筑梁、板、柱(墙)时,应在柱(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后,再继续浇筑梁、板;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应及时进行二次抹面,防止泥水进入裂缝。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重要意义,首先钢筋必须绑扎正确牢固,不能有漏扎现象,梁板底水平面保护层需用水泥砂浆垫块(垫块中堆入20号铁丝,以便固定)固定,梁、柱、墙等垂直面保护层宜用塑料环圈固定,垫片的间距尺寸不能过疏,以防钢筋移位。

3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

监理、检测、监督阶段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及方法如下。

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所有外露悬挑结构构件、卫生间、厕所、基础等构件,与侵蚀性气、液体直接接触的构件进行全数检查,其它部位进行抽查,并进行记录。

请有关检测部门对保护层进行无损伤检测,此业务由建设方进行安排,其检测部位及数量参考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参加人数至少有一人掌握检测数具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质量监督部门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验收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督促相关单位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

4 使用维护阶段

第5篇

关键词: 热泵 节能 冷暖

热泵机组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及冷暖联供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本次收集了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年会资料集及论文集有关热泵技术及应用这方面的论文共207篇。在此作为一个专题研讨,供在座的各位教员和同学们参考。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空气源热泵

空气源(风冷)热泵目前的产品主要是家用热泵空调器、商用单元式热泵空调机组和热泵冷热水机组。热泵空调器已占到家用空调器销量的40~50%,年产量为400余万台。热泵冷热水机组自90年代初开始,在夏热冬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部分城市中央空调冷热源采用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已占到20~30%,而且应用范围继续扩大并有向此移动的趋势。本次收集的空气源热泵方面论文有55篇,主要内容有:

1、关于空气源热泵能耗评价问题

为了评价和比较热泵机组与其它冷暖设备的能耗,大约有30篇论文涉及此问题。介绍了适用于热泵机组能耗分析的理论与软件,根据空调冷负荷、室外干球温度、热泵出水温度等参数,采用温频数法,求解热泵供冷全年能耗。在求解热泵冬季能耗时,除考虑空调热负荷、热泵出水温度、室外干球温度外,还把室外相对湿度(即温湿频数)考虑到热泵供热性能中,软件经工程实例计算,与实际耗能量有较好的吻合,为能耗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

2、风冷热泵机组的选用

目前设计选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常根据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及冷(热)量损耗系数后,按机组铭牌标定值选择机组台数。由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产冷(热)量随室外参数的改变而变化,这种选择方法可能造成机组选得过大,造成浪费;或者选得过小,使供冷(热)量不足,达不到使用要求。为此建议采用空调的逐时冷热负荷和热泵机组的供热供冷能力的逐时变化曲线对照选择,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3、热泵机组冬季除霜

空气源热泵冬季供热运行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室外气温较低时,室外侧换热器翅片表面会结霜,(需要采取除霜措施)。根据有关文献摘录,经二年的现场跟踪测试,其结果是除霜损失约占热泵总能耗损失的10.2%,而由于除霜控制方法问题,大约27%的除霜功能是在翅片表面结霜不严重,不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进入除霜循环的。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生多余的除霜动作,或需要除霜时而不发出信号等弊病存在。有关文献提出的最佳除霜时间控制及最大平均供热量控制除霜等方法,从理论上讲很有新意,但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本人认为:采用自调整模糊除霜控制的思路及系统的基本结构,确定室内外大气温度、相对湿度之差及翅片温度的变化率等作为输入论域,经对输入量的模糊化和模糊推理方法,在高位机上实现模糊除霜控制的仿真,采用这种方法除霜经与实验数据对比,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这种方法与常规除霜方法相比,不仅延长了制热工作时间,减少了除霜次数和除霜损失,而且使机组工作性能和可*性得到了提高。

在室外空气温度低的地方,由于热泵冬季供热量不足,需设辅助加热器。常用方法是在室内机出风口处设加热器,这种方法不仅传热效率低,安全性能差而且化霜时间长,室内温度下降大,采用氟里昂加热器可以明显克服以上缺陷,这种方法就是把室内侧换热器分前后两部分,在中间增加一个氟利昂辅助加热器,即热泵在冬天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氯利昂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前部分时已有部分气体被冷凝成液体。此时经氟利昂加热器的加热,使该部分液体再次蒸发成气体,然后再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后半部分。这样,依*整个室内换热器,将热泵室外换热器的吸收的热量,连同氟利昂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一并传给空调房间内,补足了由于室外环境温度低而引起的供热量不足。相关文献介绍在KFRd-70LW热泵空调器上试验,得到了很好的辅助加热效果,而且化霜时间由3min减少到1min(室外温度-1℃时);由10min减少到3min(室外温度-7℃时)。

4、热泵机组的噪声治理

单台或多台热泵机组的噪声治理。分析风冷热泵机组的噪声传播特性,结合热泵机组的噪声治理工程实例,介绍了封闭式隔声消声装置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治理效果。

由于风冷式热泵的操作、管理及维修比较方使,具有制冷制热的双重功能,机组的散热又不需要冷却塔,因此,应用越来越多。但热泵机组的噪声易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上海等地发生热泵噪声扰民的事件增多,已成为近期城市中一类带有普遍性的固定源噪声污染问题。因此了解单台或多台热泵的噪声传播特性,探讨热泵机组群噪声防治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现实意义。

从热泵机组的噪声源、噪声特性、热泵机组的噪声治理实例、噪声控制及治理的技术角度看,热泵机组噪声治理工程实例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意义,在较好地解决了热泵机组通风散热、进排风问题、确保热泵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采用全封闭的隔声消声装置,把热泵的A声级噪声降低20 dB左右,为在某些特殊场合把热泵噪声降低至需要的程度的噪声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实例,尤其是在热泵的排风余压较低或不了解具体的余压时,在设计隔声消声装置的进风排风系统时可以有一个具体的计算依据。 二、水源热泵

虽然目前空气源热泵机组在我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但它存在着热泵供热量随着室外气温的降低而减少和结霜问题,而水源热泵克服了以上不足,而且运行可*性又高,近年来国内应用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次共收集到这方面的论文15篇,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开发和使用未利用能、发展水源热泵技术

未利用能指的是还没有利用的能,大致包括自然类(如地热、温泉、河水、海水、湖水及地下水等)和城市基础设施类(如工场、发电厂、矿井、工业废弃物及公共浴室等等),如何利用这部分未用能作为生活用采暖、空调的热源、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空调所对大连电力大厦采用发电厂循环水作为大厦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热源,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水面积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源热泵供热,其COP为4,每平方米采暖可以节约运行费5万元,节标煤5公斤。某作者还对利用某矿区现有的地下水(作热源),对单身18层职工公寓和住宅小区实施冷暖联供的四种方案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是采用水源热泵的空调系统,不管是从投资上,还是从运行费上,都具有明显优势。

2、发展住宅的水源热泵系统

随着我国住宅市场化改革,新建住宅小区迅速发展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需求,以及环保方面的要求,如何满足居住建筑的冷暖空调要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江亿提出采用深井回灌的水源热泵方式可能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住宅供热空调方式。

其原理,地下水从深井1中抽出进入板式换热器械2,与楼内循环水系统的水换热后,再通过深井2排到地下,循环水系统经住宅楼内管网送入各户,经各户的水源热泵产生热水(冬季)或冷水(夏季)送入末端装置,满足供热或空调的要求。 在对深井、水系统及水源热泵和末端装置进行了详尽讨论,最后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一户一机、深进回灌”的水源热泵方式,优于目前的冬季燃煤锅炉采暖+夏季分体空调方式。同时系统管理方便,住户可很方便地单独对温度调节。这一方式全部能源由电提供,无任何污染,空调排热全部进入地下用于冬季供暖,不再对小环境造成热污染,并且遭受不悬挂室外机,美化了建筑外表面。由于地下水是全封闭式系统,因此既不消耗任何地下水源,又不会对其带来污染。目前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以支持这种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的方式。

3、水源热泵应用测试分析

空调所李先瑞等对大连发电总厂新建综合楼三层西侧一个房间()的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一个冬季的实侧,得到如下结论:

(1)水源热泵是一种介于中央空调和分散空调之间的优化空调能源方式,它既具有中央空调能效高,成本低和安全、可*等优点,又具有分散式调节灵活、方便和便于收费等优点,是一种适合民用建筑的采暖空调方式。

(2)由于余热水源热泵具有热回收率高的特点,因此,经济性、节能性十分明显,在有条件地方应大力推广。

(3)自来水水源热泵系统,冬季采暖需补助加热,其经济性与加热热源方式有关。采用热效率高的燃气加热方式或以价格较低的蒸汽加热水作为加热源等热源时,以它们作为补助加热热源是合理的。

4、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经济性

长沙铁道学院丁力行对湖南地区的中央空调系统,分别采用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风冷热泵、溴化锂直燃机、水冷冷水机组+燃油锅炉四种方案进行了经济比较,结论是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具有初投资较小,且成本比其它三种中央空调小19~65%的优点。

5、中高温水源热泵用混合工质研究

在地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后排放的水温较高,一般为40~45℃。如利用这部分热水作为热泵热源,这就存在着一个使用甚么样的热泵工质问题,经采用CSD方程的大量计算,筛选出了一种低环害的非共沸混合工质,经实验测试,效果较好。采用此混合工质用以地热水(40~45℃)为低温热源的热泵系统,冷凝温度70℃左右,蒸发温度在20℃左右,冷凝压力在20以下,EER值在3.5~4之间,可以输出60℃左右的热水供用户使用。 三、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以大地为热源对建筑进行空调的技术,冬季通过热泵将大地中的低位热能提高对建筑供暖,同时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通过热泵将建筑物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同时蓄存热量,以备冬用。由于其节能、环保、热稳定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地源热泵的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供热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设计、施工和运行方面的资料和数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地源热泵的开发研究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有关地源热泵方面的论文共收集了13篇,表明国内对研究开发地源热泵系统已引起了足够重视。论文主要内容有:

1、垂直U形埋管地源热泵实验

青岛建工学院1998年建设了垂直铺设的土壤源冷热两用闭式热泵系统,地面设备采用美国谷轮OM300热泵机组和立式风机盘管;地下垂直埋设一根d45*4mmU形聚乙烯塑料管,深53m,孔网直径1.10m,塑料管总长110m(包括水平埋管4m),为了测试土壤温度变化,距主井每隔0.8m打一深13m的辅井。1998年8月26日开始运行测试,整个试验包含了二个夏季,一个冬季和二个春秋季,共五个季节。通过试验得到了如下结论:

(1)垂直埋管系统既可作为冬季采暖的热源,又可作为夏季空调的冷源,一机两用是可行的,它同水平敷设的系统比较,只占用极小的室外场地。

(2)采用一个单井作热泵冷热源时。夏季储热和冬季的储冷不明显,从设计角度可不予考虑。

(3)经过整个夏天(或冬天)的长期运行,埋管周围温度场发生变化,其作用半径大约3m左右。

(4)塑料埋管同地下的热交换能力如下:

a.向地下放热(制冷工况):按管长计算:20m/kw;按井深计算10m/kw;按管路外表面积计算;2.5m2/kw;

b.从地下吸热(制热工况):按管长计算:35m/kw;按井深计算:17~18m/kw;按管路外表面积计算:4.5m2/kw。设计管路系统可按冬季工况设计,对夏季工况进行校核。

(5)在选择R22蒸发器和冷凝器时,建议参数如下:冷凝温度≤60℃,蒸发温度-2~7℃,制热时取低值,地下埋管充液按能抵抗-7℃的低温。地下流体流动温升6~8℃,蒸发器传热平均温差6~12℃,制热时取低值。冷凝器传热平均温差8~14℃,室内液体一般可不充防冻液。

(6)引进西方国家钻井下管一条成施工作业;开发特殊塑料管件:U型管件,二管接管技术。引进和开发特殊钻井回填填料,西方国家采用特殊的回填料可提高传热效果。

2、垂直套管式埋管地源热泵试验及传热模型

重庆建筑大学通过竖埋单管试验,地下套管式换热器较U形管换热器传热效率高20~25%,在单管试验的基础上,建设了10kw的地下套管式地源热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为5排15根,深10m的竖埋套管,错排布置,间距1.5m,孔网与套管之间的缝隙用钻孔回收的岩浆回填,套管直径DN75~90mm,水管直径dN15~25mm,管材均为PVC塑料管。地上部分为水-空气热泵空调器;水-水热泵,末端采用立式风机盘管和冷暖地板。

热泵自98年10月投入使用,经过了两个冬季,两个夏季四个过渡季的连续运行测试,系统运行正常。冬季保持室温18℃以上,夏季保持室温28℃以下,热泵系统间歇运行,平均运行时间每天8~9个小时。通过2年的使用,积累了大量测试数据,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冬季运行,地下埋管,进水温度5.5~7.5℃(平均7.15℃),出水温度11.5~13℃(平均12.13℃,温差5℃左右),热泵压缩机吸气压力0.45~0.5Mpa(t0在3~6℃);水-空气热泵排气压力1.4~1.65Mpa(tk在40~45℃);水-水热泵排气压力1.60~1.80Mpa(tk在45~50℃)。热泵运行7~10天后,进出水温度趋于稳定。

(2)冬季运行室内保持18~22℃(平均19.39℃),热泵间歇运行,月平均运行小时数7.58h,地下埋管单位温度换热量平均为77.93w/m,平均传热系数9.45w/mk。热泵性能系数COP=3.06kw/kw。

(3)夏天运行,地下埋管进水温度34~43℃(平均41.48℃),出水温度27~34℃(平均32.3℃),温差9℃左右,排气压力1.6~1.8Mpa(tk在45~50℃),热泵压缩机吸气压力,水-空气热泵P吸=0.45~0.5Mpa(t0在3~6℃),水-水热泵P吸=0.40~0.45Mpa(t0在1~3℃)。热泵运行20天后,进出水温度趋于稳定。

(4)夏季运行,室内保持21~27℃(平均23.38℃),热泵间歇运行,月平均运行小时数8.88h,地下埋管深度换热量90.6w/m,平均传热系数5.70w/mk,热泵制冷系数5.70w/mk,热泵制冷能效比EER=3.46kw/kw。

(5)地下埋管支路是三根竖管串联,经测试各竖管温差平均为1.9、1.5、1.6℃,表明各竖管传热基本均匀。

(6)地下埋管系统流量大小对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有重要影响,经变水量测试,每个支管环路1200kg/h左右为最佳流量,此流量相当供水支管水流速1m/s,本管内水流速0.1m/s。在最佳水流量下单位埋管深度换热量和EER到达最大值。

(7)经重庆几个工程实例比较,地源热系统造价比家用分体空调器造价要高40~50%,用节约的电费偿还期约为4~5年。

(8)经测试分析地下埋管内热短路现象严重,测试结果为0.3~0.4℃,占埋管换热量的20%左右,如何减小热短路,提高竖埋管的传热效率是需进一步研究的手段。

(9)建立完善的地下埋管传热模型,以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岩土性质下的最佳地下埋管换热器尺寸,继推广和发展地源热泵的关键技术,作为参照V.C.Wei地下埋管传热理论,采用系统能量平衡结合热传导方程建立了二维温度场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单管间歇(或连续)运行传热模型,串联套管传热模型,管群换热模型。该模型经验证,比实测值偏低10%左右,若经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对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10)正确了解热泵冬(夏)季运行终止至夏(冬)季热泵运行开始,这个过渡季期间内,大地温度的变化情况,是建立地下埋管传热模型的重要边界条件,也是保证地源热泵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数据。作为采用按径向和管长方向建立二维传热模型计算大地温度恢复情况,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计算值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吻合性。

(11)经模型计算,地源热泵连续运行30天热影响最远的距离(即传热远边界半径)为6m左右,但经计算其不同距离埋管对竖管干扰引起的大地热阻变化已变小,其干扰程度已小于2%,因此认为埋管间距采用3m是可行的,这与实测结果是一致的。

3、土壤及其黄砂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发展和推广地源热泵关键问题是要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及土壤的蓄、放热能力,选择热泵系统的合理容量和土壤中放热量的最佳间距和深度从而确定出最佳安装方案以便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本研究采用针对我国华东地区的有代表性土壤及不同比例的沙土混合物进行测试,其结论是:

(1)湿土壤及土沙混合物的导热系数,随密度P和含水率W的增加而增加。

(2)实验的纯土壤、纯黄沙,土沙比分别为1:2的混合物四种不同的测试对象中,以土壤混合物为1:2的导热系数最大,其关联式为K=2.38*10-10W0.79P2.79w/mk。

4、地源热泵采用蓄热水箱的夏季工况分析

一般地源地下埋管均为直流式水系统,当热泵间歇运行时,会造成压缩机起动负荷大,采用蓄热水箱就是在室外侧水系统上并联一个蓄热水箱,当热泵停止运行的间歇期,室外侧循环水泵继续运行使水流过蓄热水箱,以降低水箱及室外侧水系统的温度,经实验检验和数值模拟计算,采用为上方式可以明显降低水温,也即降低压缩机起动阶段的冷凝温度最终达到节能效果。 四、复合热泵

为了弥补单一热源热泵存在的局限性和充分利用低位能量,运用了各种复合热泵。如空气-空气热泵机组、空气-水热泵机组、水-水热泵机组、水-空气热泵机组、太阳-空气源热泵系统、空气回热热泵、太阳-水源热泵系统、热电水三联复合热泵、土壤-水源热泵系统等。有关复合热泵方面的论文共收集了12篇,论文主要内容有:

1、太阳-空气热源热泵系统

太阳-空气热源热泵系统是在传统的空气热源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太阳能热源而新开发的系统。它可以制冷、供热、供生活热水,是一种利用自然能源、无污染、适用性广、效率高的新型冷热源系统。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关磊设计的太阳-空气热源热泵系统。由压缩机组、冰(水)蓄热槽、设在屋顶上的集热/放热板及冷媒管道组成。制冷运行是在夜间进行,一是利用夜间电力,二是利用屋顶上的放热板在夜间向室外散热。供热运行在白天进行,它利用太阳热及空气对流热作为采热源,进行热泵制热工况的。首先冷媒被压缩机压缩成高压高温气体,然后进入蓄热水槽(与冰蓄热槽共用)的盘管冷凝放热,冷凝后的液体再通过膨胀阀变成低压低温的液体进入设在屋顶处的集热板吸收太阳热及空气对流热,又成为气体返回压缩机,如此反复形成热泵制热循环。与此同时,利用蓄热水槽内的热水对建筑供热。

系统的特点有:节约能源、经济、高效率、适应性广。

该系统适用于办公楼、医院、温水游泳池、疗养院、学校、研究所、工厂等建筑。同一般太阳能利用系统相比,集热板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受屋顶设置面积的限制,一般适用于5层以下的建筑。对于5层以上的建筑采用该系统时,应考虑设其它辅助热源设备。

2、土壤-水热泵系统

土壤-水热泵(下称土壤热泵)可利用低品位的土壤热能提供热水或向建筑物供暖。美国、德国及瑞典等北欧国家,已有上万台此类热泵装置在运行,土壤热泵技术已趋成熟,并迅速地加以推广使用。目前正在制订土壤热泵用于供暖的技术规范。

天津商学院制冷技术研究所高诅锟介绍了无污染、低品位的土壤热源热泵实现冬季供暖的技术,提供了土壤热交换的设计参数和室内供暖的匹配方法,并指出,与空气热源热泵的全年电费相比较,土壤热源热泵节电10%~12%。

房间供暖一般只需要较低的温度,从的观点来看,用煤的高品位化学能取暖是很大的浪费,而且煤是很多产品的宝贵原料。而利用土壤热泵提供的40~45℃热水供暖(尤其是地板供暖)则把本来难以利用的低品位、无污染的能源利用起来,是节能的途径之一。

冬季土壤热源的温度不仅高于空气,而且较为稳定,如在天津市和河北省地区,在整个供暖期,地下1.6m深处土壤温度在13~10℃之间变化。空气热源的温度则不可能这样稳定,而且空气热泵不适于在7~-4℃范围内工作,它需要复杂的除霜装置,如空气热泵在外界温度-4℃以下工作时,蒸发温度较低,热泵性能系数明显下降。

在供暖季末期,由于供暖负荷的减少和土壤供热量的降低,土壤热泵的输出与负荷有较合适的匹配。冬季热交换器盘管附近土壤的湿润和结冰能为热泵提供附加热量。夏季可以将土壤热泵转换为空调运行工况,可以达到节水目的,同时为冬季供暖贮热。在其它季节里可以提供生活用热水。

根据本文提供的参数,可以很快地进行设计计算。如已知供暖面积F2,选择热交换器型式所对应的匹配系数n,可以立刻知道土壤热泵系统各设备的负荷及土壤热交换器的占地面积及其结构和尺寸。

在自然界和工业废汽、废热、废水中,低品位热源不少,往往未加利用,从观点分析,它们是冬季供暖的合适热源。土壤热泵可以把低品位的土壤热能利用起来,其性能系数可达2.5~3.0,是有效的节能技术。

从年度电费上与空气热泵相比,土壤热泵可以节省电费10%~12%(注:年度电费比较是土壤热泵、空气热泵夏天用于空调、冬天用于供暖时全年用电费用比较)。

3、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太阳能集热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其系统是将建筑物的消防水池作为蓄水供应系统。以解决太阳能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当环路水温高于35℃时,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同消防水池断开,冷却塔投入运行,当环路水温在15~35℃之间时,太阳能作为冷却塔停止运行,生活热水供应的热源收集的太阳能用来加热生活用水;当环路水温低于15℃时,环路与消防水池连通,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吸收太阳能。若仍有多余的太阳能时,可继续加热生活用水。

作者对哈尔滨、上海、乌鲁木齐等六城市应用该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模拟计算和预测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节能系统,应用前景广阔。其系统拓宽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范围,使目前内部余热小或无余热的建筑物也可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

(2)初步得到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我国各地的应用运行情况,并分别指出,对于不同的热源设备形式及能源形式,该系统在各地区的运行能耗情况和节能特性。

(3)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运用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都会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尤其是对于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高,冬季日照率高的地区,该系统是一种理想选择。

空调所郑瑞澄根据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和上海、南京、武汉、济南四地的太阳能辐射资源,通过计算得出了太阳能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该四地所需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经效益分析,以供暖面积100m2的水源热泵机组为计算对象,太阳能集热系统运行100天可节约的常规能源量为上太阳能集热系统供应生活热水(以住宅建筑面积100m2为例)可节约的年常规能源为天然气636.5Nm3,电5550kwh。以现阶段太阳能集热系统平均200元/m2和北京现行电价计算,太阳能利用增加的投资可在6年左右回收,之后的节能费用,即是用户的净效益。

4、热泵复合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优化分析

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能源的综合利用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从热电分产到热电联产乃至热、电、冷三联产的提出和运用,无不说明人们对节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实践证明,这些研究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热电分产就是供电和供热相互独立的供电供热方式,由于这种系统的经济性差,不利于能源的分级利用而逐渐发展为热电联产,在热电联产系统中较高参数的蒸汽首先用来作功发电,然后用汽轮机的排汽和抽汽供热,这样就减少有用功的损失,达到能源分级利用的目的,从而使有用功效率得到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季供冷、冬季供热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集中供热供冷由于它的优越性而偌受青睐,另外在热电联产中,由于夏季热负荷的降低,汽轮机抽汽量减少,整个系统的经济性下降,所以进一步发展成热、电、冷三联产系统。所谓热、电、冷三联产是指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汽轮机发电做功后,汽轮机的排汽和抽汽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蒸汽,这样提高了夏季汽轮机的抽汽份额,同时也向用户提供了所需的冷量,从而大大减轻了空调制冷负荷对电网的压力,缓解了用电高峰的峰值负荷。另一方面,从环保角度上考虑,由于热、电、冷三联产一般不采用CFC工质,不破坏臭氧层,而且三联产系统充分利用品质较差的低位热源而不象压缩机制冷一样需高品质的电能,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但目前的热、电、冷联产系统从整个系统的优化方面考虑是有潜力可挖的,本文通过对目前的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分析,提出用蒸喷式热泵以及吸收式冷热机组对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优化方案,并对其优化效果进行分析。

东南大学动力系张小松等通过对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分析,提出用蒸喷式热泵以及吸收式冷热机组对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优化方案,并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通过对CC25-8.83/0.98/0.12机组的系统进行实例计算,可知优化后在相同的供热条件下该机组的联产系统发电量增加5.2%。

文中讨论了直接抽汽供热、供冷的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原理,热泵优化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对蒸喷式热泵对三联产系统的优化、吸收式冷热机组对三联产系统的优化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目前的热、电、冷三联产常规系统在供热经济性方面是有潜力可挖的。通过采用蒸喷式热泵和吸收式冷热机组对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优化,在相同的供热条件下可以使三联产的发电量增加几个百分点。

(2)蒸喷式热泵和吸收式冷热机组对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优化适合于企业自备电厂以及区域供热热电厂的建设和系统改造,在与常规的热、电、冷三联产系统投资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能高效地满足冷用户、不同压力等级热用户的供冷、供热要求。 五、其它热泵

热泵除上述四类以外,还有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式热泵及以CO2为工质的热泵系统。

1、喷射式热泵

随着现代工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节能与环境净化给予高度重视,国外对机械式和蒸汽喷射式热泵的应用已使用得比较成熟。国内对蒸喷式热泵的应用也作了一些工作。蒸喷式热泵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的特点,但效率较低、应用范围受蒸汽压力的限制,尽管如此,它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用于蒸发单元,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四川联合大学化工系刘代俊、王钟鸣、李军等用计算机对蒸汽喷射式热泵的热力过程进行变工况计算,分析了性能,指出了应用范围。以便我们对蒸喷式热泵的工作性能及应用范围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2、氨-水GAX吸收式热泵

早在1884年,就发现了液氢能汽化产生制冷作用,并通过氯化银对氨蒸气的强烈吸收作用形成制冷循环,此后,产生了许多以原理为基础的氨制冷设备,并一直沿用至今。氨-水和溴化锂-水一起被认为是最常用的、对环境无害的绿色制冷工质对。同溴化锂-水工质对相比,氨-水工质对的显著优点是能制取0℃以下冷量,不易结晶,可用于热泵供暖;氨-水工质对对铜以外的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系统体积较小。缺点是蒸发压力较高,大量泄漏时,对人体有害。此外,氨与水的沸腾温差较小,需用精馏器、分离器以去除冷剂氨中的水蒸气。氨-水单效循环的制冷效率也较低。因此,氨-水工质对被认为是最适用于家用及小型吸收式热泵的工质对,如美国公司自1927年起就生产小型直燃式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该公司在60年代研制的风冷式小型燃气氨-水单效制冷机一直销售至今。在日本、中国等地也有此类产品销售。

由于电费的增长、用电高峰期电力的短缺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采用无公害工质的热能驱动吸收式热泵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发生器-吸收器热交换(GAX)原理,具有较高制冷热力系数(COP),并能用于热泵式供暖的直燃型氨-水吸收式热泵再次成为美、日、韩及欧洲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热能系张敏华介绍了利用计算机仿真、设计及优化技术研制直燃型氨-水GAX(发生器-吸收器热交换)吸收式热泵的过程,并阐述了氨-水单效及GAX吸收系统的原理、结构及运行工况。

与氨-水单效吸收制冷机机组相比,在相同条件下,高效氨-水GAX吸收式热泵的制冷COP比前者提高约58%,即便在外界气温为-6℃条件下,其实际供暖COP也高达93.7%;当外界气温在-3.9℃时,其实际供暖COP则高达104%,远远高于普通锅炉供暖。而且改良型热泵结构简单,运行可*,确为理想的节能、环保型直燃吸收式热泵。

3、热泵空调系统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方式试验研究

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杨昭、马一太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赵三元、张少凡等提出了冷热泵容量调节的物理模型,建立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制冷系统试验装置,进行了相同工况下变浓度对比测试及多工况变浓度稳态试验。证明所建立的混合工质变浓度试验装置及所选择的工质可以基本满足预定的容量调节要求,并可明显提高装置的节能效比。

比较相同工况下浓度调节前后的结果,说明此变浓度容量调节系统可以在运行中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浓度变化和容量变化,系统内工质量基本稳定并可稳定运行。

由多工况稳态试验结果可见,采用本试验装置进行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可以使系统容量输出较好地跟随负荷的变化,R22/Rl42b及R32/124的可适应环境温度分别为℃及℃,以R22标准工况制冷量为基准,容量可调节范围分别为57.3%~91.8%及71.5%~101%。室内温度波动在1.2℃以内。在部分负荷区,R22/142b有着理想的变浓度容量调节特性,且明显地提高了稳态能效比。两种调节方式的季节能效比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在定性上是一致的。

初步试验证明了本文建立的混合工质变浓度实验装置及工质R22/R142b及R32/R124可以基本满足预定的容量调节要求,并可明显提高装置的季节能效比。与R22开停调节相比,工质对R22/142b和R32/R124的季节能效比分别提高28.3%和17.7%。可基本满足容量与负荷的匹配关系。压缩机不必作任何改动,这是变频调节所不能比的。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季节性能系数及容量调节的品质,对风冷系统应增加管排数以接近逆流换热。对精馏系统的设计有待更加工程化和实用化,应配以合适的控制系统。如采用电子膨胀阀和相关控制技术,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以CO2为工质的热泵系统的研究

由于(H)CHC的逐步禁用,工质替代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在寻找新的制冷剂的同时,许多人将目光又重新投向了C02。在本世纪初期,CO2曾经广泛应用于空调及船舶的制冷系统,直到50年代,在船舶制冷系统中,CO2仍是占统治地位的工质。后来由于氟里昂的出现,CO2逐渐被取代。同氟里昂相比,CO2在常温下的冷凝压力特别高,因而导致装置很笨重。但CO2也有其优点:不燃、无毒、容易获取、与油不反应、对装置无腐蚀作用。而且CO2的比容小,单位容积制冷量比R22大5倍,从而系统制冷剂流量小,装置可以做得比较小。此外由于CO2具有良好的热物理性质,传热性能好,而且其压比及压力损失比较小,所以压缩的效率高。由于这些原因,热泵系统具有较高的效率。

由于压缩后的CO2处于跨临界状态,与一般系统不同,所以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CO2状态变化也不同。一般系统中,工质在冷凝过程中发生相变,冷凝温度由冷凝压力所决定。而在CO2系统中,在冷却器中,CO2从过临界状态放热,温度降低,处于一种似液体的气体状态,因此冷却器中CO2温度下是由其压力所决定的。在冷却过程中,CO2的温度变化很大,所以当作热泵用时,可把需加热介质的温度提高很多。例如在CO2热泵型热水器中,水可被加热到80℃,而在普通的热泵系统中,热水温度一般只能达到55℃。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朱瑞琪等分析了以为工质的热泵循环及系统的特点,显示了CO2单级压缩跨临界循环系统当做热水器应用时所具有的优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系统中设置回热器,用以蒸发从低压储液器中流出的液体,使油回到压缩机。在系统中设置一个低压储液器,这样可以保证蒸发器合适的供液量,有较高的平均传热系数,使蒸发器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减小蒸汽出口过热度。而且,它能使系统高压侧的压力保持一个最佳值(高压侧压力对系统敏能的影响很大)。此外,储液器的设置还能使系统在对泄漏也不会太敏感。

综合各种因素,影响压缩机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气缸泄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来设法减少泄漏。 六、热泵技术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

热泵在我国起步较早。50年代,天津大学的一些学者已开始从事热泵的研究工作。60年代开始在我国暖通空调中应用热泵。例如,从1963年起原华东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冷气机厂就开始研制热泵式空调器;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制热量为3720kw的CKT-3A热泵型窗式空调器。1965年天津大学与天津冷气机厂研制成国内第一台水冷式热泵空调机。1966年又与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干线客车的空气-空气式热泵试验。1966年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与哈尔滨空调机厂研制成功LHR-20恒温恒湿热泵式空调机,首次提出冷凝废热用作恒温恒湿空调机的二次加热的新流程。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的特殊性,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热泵空调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始终很缓慢。直至70年代末期,才又为热泵空调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机遇。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我国暖通空调领域掀起一股热泵热。热泵空调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发展速度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热泵空调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

1978年至2001年,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主办过9届“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今年十月将在杭州举办底10届“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自90年代起,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第五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各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上专门增设“热泵专题”交流。每届热泵学术会上都广泛地交流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热泵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积极开展热泵空调技术的研究工作

(1)热泵空调技术在我国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1986年北京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燃气吸收式热泵供热制冷系统可行性研究“;1988年天津大学热泵研究所开展了京津地区运用热泵兼暖空调节能可行性的研究;198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的研究;1992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开展了中、高档旅馆利用热泵技术节约能源的可行性研究;1991年开始,哈尔滨建筑大学开展了在我国应用电动热泵站、吸收式热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闭式环路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开式环路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我国应用的评价;1996年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青岛东部开发区建设以海水为热源的大型热泵站可行性研究。

(2)空气-空气小型热泵试验装置的研究

国际上公认的房间热平衡试验方法是小型空气-空气热泵性能测试最精确的方法。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于1980年建成国内第一台标定型房间热平衡法试验装置。空调所于1987年建成国内第一台平衡型房间热平衡法试验装置。某空调器检测中心于1986年底建成了由国外全套引进的平衡型房间热平衡法试验台。

建成试验装置后,开展了下述各项工作:

①为国家商检部门标定进口空调器性能,把好质量关;

②为开发空气-空气热泵新产品,对进口热泵空调器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

③标定国产空调器性能;

④我国小型空气-空气热泵除霜问题的研究;

⑤我国小型空气-空气热泵供热季节性能系数的实验研究;

⑥探索提高标定型房间量热计的测试精度的技术措施;

⑦开拓房间热平衡法试验装置用途的研究。

(3)热泵空调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浙江大学开发了一个风冷热泵全年性气候工作的计算机模拟软件,以此研究了风冷热泵运行特性。同济大学等作了直燃型氨-水GAX吸收式热泵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和吸收式热泵计算机模块化仿真设计和优化技术的研究。

(4)国内一些研究单位、高校对土壤源热泵十分感兴趣,作了一些实验研究工作。重庆建筑大学对垂直布置的U型管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和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对水平布置的地下盘管换热器进行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数值模拟。

3、热泵空调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早在60年代我国开发了窗式热泵空调器,80年代初开发了分体式热泵空调器,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推出变频控制和模糊控制新技术。近年来,我国又先后开发了整体式风冷热泵式冷热水机组、模块式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水源热泵空调器等。例如,上海实业空调机有限公司研制成RF系列热泵空调机,采用全新的制冷系统,改进了热泵融霜、防冻结等功能;上海富田空调冷冻有限公司、厦门国本公司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基本解决了低温启动、融霜等问题。1994年又研制出全电脑控制双螺杆型空气源热泵式冷热水机组,其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上海台佳机电有限公司的螺杆采用第三代齿形,效率比活塞式压缩机高15%。合众-开利30GQ空气-水热泵机组采用多台06E半封闭压缩机,多回路设计,高效换热管,低噪声风机等,并微电脑控制,使机组始终处于最佳运行工况、该厂在1999年推出30HT新型空气-水热泵机组。

目前,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市场空前繁荣,生产厂家已由1995年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40多家。产品规格齐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销售的机组共有45个品牌,其中国产机组约占25%左右,其余为合资产品、台资产品和进口产品。例如,美国特灵、开利、约克、麦克维尔,法国的西亚特,意大利的阿尔西;国产台资产品有上海富田、厦门国本、福州的等。合资的有上海合众-开利、上海新晃、广东吉荣等。根据国内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样本及资料的统计,在额定工况下,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基本大于3,有的高达4以上。

4、热泵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早在1980年上海手工业局设计室与上海冷气机厂为上海某商场设计了国内第一套空气-水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效果一直良好。近年来随着国内空调技术的飞速发展,热泵空调系统获得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自90年代起窗式热泵空调器、分体式热泵空调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始步入我国百姓家庭。据国家有关信息中心预测统计,房间空调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居民家庭普及率达 42.8%,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热泵型的。

(2)热泵应用的重要方向是解决长江流域建筑物中央空调的冷热源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冷。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全境,江苏、安徽、四川大部,陕西、河南南部,贵州东部,福建、广东、广西北部,甘肃南部的部分地区均属于夏热冬冷的气候。在这些地区很适宜应用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解决建筑物中央空调冷热源的问题。同时,再考虑到热泵的地球环保效益,使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在这些地区的大、中、小城市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地区应用范围仍有继续向北移动的趋势。例如,1993年在天津沃特文化游乐总汇第一期空调工程的KTV歌舞厅和餐厅雅座的新风系统中,选配了2台SJC-05H型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制冷量15.1kw,制热量17.9kw)。夏季供冷,过渡季节作为热源,为新风机组提供40~50℃热水,使用效果很好。因此,1994年第二期改造工程的客房空调设计又选2台SJC-15H(制冷量45.3kw,制热量53.8kw)作为空调的冷热源装置。1996年,烟台第一百货商场扩建工程中,也选用了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作为空调冷热源,全年运行,效果也不错。

(3)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现代办公楼和大型商场建筑中开始采用闭式环路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以回收建筑物内的余热,效果很好,发展速度很快。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

第7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前言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工程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等[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关键[2],是工科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工科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利用地方本科院校一切条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强烈的工程意识、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

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速度迅猛,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引进大量工科专业青年博士、硕士,使得工科专业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攀升,但大部分工科专业青年教师虽有突出的学术研究表现,却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或毕业设计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客观分析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

2.1工科专业研究生教育体制倾向于理论研究

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普遍是由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脱节,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很难满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2]。

2.2教学手段单一

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基本上不来源于师范类专业,或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更谈不上进行实地教学实践,从而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缺乏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单调,难以引用那些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才能积累的生动案例[3]。

2.3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工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或者无法与社会行业技术需求一致,使得工科专业青年教师不能较好地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或者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社会行业工程技术实际[4]。

2.4地方本科院校现行的职称评定和教学业绩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全国各地普遍以学术论文的级别、数量,主持项目的级别、资金,作为青年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衡量标准,换句话讲,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并不直接影响职称晋升。同时,全国各地普遍以教师工作量多少、学生评教成绩、教学改革研究等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的主要衡量标准,并未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也未对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制度的制定都加深了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忽视[5-6]。

2.5校企合作实效性不高

不少工科专业青年教师一进校就承担着繁重的专业教学任务,可能自身有迫切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需要,但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对企业面言,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的时间短,人员流动大,基本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技术难题,对企业帮助不大[7]。这些都导致了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停留与表面。

3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对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问题的关键[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出,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大好时机,但是,这仍然需要青年教师自身和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视。

3.1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

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克服困难自觉进行自我锻炼[9]。工科专业青年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有利资源,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指导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旁听优秀教师课程,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报告;积极加入科研团队,跟随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研究;积极参与企业挂职实践;参加专业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等措施,切实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3.2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推动工科专业青年教师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0]。

3.2.1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工程,突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3.2.2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和项目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种课题和项目,积极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改善科研环境,在校内成立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团队,给予工科专业青年教师有利的学习条件,提高工科专业青年教师申报各种课题、基金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的成功率。

3.2.3建立老青教师传帮带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老教师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工程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建立老青教师传帮带机制,使青年教师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2.4建立“学校-企业-学校”的三明治式成长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应适当引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讲学、交流,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先进技术,拓宽工程研究视野,补充工程实践背景,逐渐形成“学校-企业-学校”的三明治式成长模式[11]。

3.2.5保证校企合作的效应

地方本科院校应定期选派有教学、科研优势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得以实现,为企业创收;同时,教师也可将在企业掌握的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12-13]。

3.2.6健全激励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应在经费和政策上支持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或对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14]。如可明确要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首先完成六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并做好相应考核;或者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尽量降低实践期间教学、科研工作量不足对教师待遇的影响[15]。

3.2.7规范工程实践锻炼制度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大对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严格考察其工程实践计划,并要求其与学校、企业签订工程实践协议书,实现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双重管理制度[16]。实践结束后,学校制定详尽的工程实践锻炼考核标准,考察其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对能出色完成实践工作,能承担实践基地的技改项目,并取得技术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学校有权对其进行适当处罚[17]。

目前,青年教师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提高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基础不太坚定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难题,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和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共同努力。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为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意识而制定有效措施,或创造有利条件;工科专业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各种工程实践锻炼之中,切实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专业教学水平。

作者:徐君飞 单位: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卢艳青,李继怀,王力军.工程实践能力指向与创新能力形成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44-146.

[2]张景异,黄莉莉.改革课程内容体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3,(3):53-54.

[3]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72-74.

[4]李少华.CDIO模式下高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20-21.

[5]孙珺,胡小平,秦华伟.“卓越计划”视域中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1):17-18.

[6]刘卫,刘金岭.地方工科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究[J].价值工程,2014,(7):253-254.

[7]刘瑞贤.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0-51.

[8]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12):65-68.

[9]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10]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郑秀敏“.三明治”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4,(2):46-48.

[12]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13]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14]韩萌,魏克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66-68.

[15]欧阳文.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去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3-76.

第8篇

【关键词】教师管理;档案管理;学校管理

一、关于学校教师管理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清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修养”一词,来源于“修身”与“养性”的结合,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既包含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和水平,又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品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的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它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说来,它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只有真正献身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这既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学校教师,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是否热爱学生,这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但是,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在表达对学生的热爱时,要尤其注意方式方法,老师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伤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歧视差生,要是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老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长。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是自己成为他人的表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能做。在学校中,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可塑性强的人群,他们同时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精通专业,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谨治学,才能被学生所信赖和尊重,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学校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也必须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本专业内的前沿信息,同时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是自己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关于学校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院校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验室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可全面反映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1.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1)教学原始性材料分类多,数量大。

(2)教学档案整理的周期性比较强。

(3)教学档案学科专业性强。

(4)教学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化。

2.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1)以纸质档案为中心,管理对象是纸质载体档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大多是手工进行。

(2)电子档案保存不统一,通常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缺乏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给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很多档案重复建档,利用率低,利用手段单一。

(4)电子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电子档案存储目录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会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导致数据完全破坏。

(5)教学档案管理独立于校园网进行,没有采用有效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不但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重复建设。

3.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

(1)构建有效多级网络化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2)系统采用多级存储体系,提高档案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3)检索工具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和全文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档案查询的效率和准确度。

(4)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分级实施,分学期完成。

(5)档案收集时,采用“双套制”,在进行纸质、实物档案的归档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完成档案的电子化。

(6)档案的查阅采用分权分级流程审核方式,保证档案的保密性。

(7)档案管理采用专兼职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4.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档案建设意识和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加强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管理者发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档案的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真正使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2)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档案管理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以保证管理人员团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把电子档案建设落实到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中。由于电子化教学档案建设种类多、数量大、任务重,必须要求广大教学管理者全员参与、专兼结合。

(4)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投入的力度。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以外,更需要配置较好的数字化设备,包括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设备的需求也是电子化档案建设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纪玮.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山东档案,2010(4)

[2]钟晓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档案管理初探[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