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16 17:5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第1篇

课件《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太行路学校 邓峰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备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并要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教材的超越。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怎么能上出优质的课呢?

如:我在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我反复诵读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角色(我和“聋哑”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句子,想象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感悟“聋哑”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充分了解学生,备课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据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备课时,我们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三、恰当介入资料,引发深层次思考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富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老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样,不管。备课的老师则在心底盘算,我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如:我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当学生结合“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句谈自己的感受时,我顺势引入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频频地读,从读中领会到了作者由于没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四、恰当预设,引领精彩生成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蒲公英的教学实录》一文,那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题:小蒲公英种子,你们最想到哪儿去?(学生自由发言)你们在那儿生活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言)这时你们后悔吗?想到了谁的话?(一起读太阳公公的话)教师的引导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并把握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性的小结。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因此,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第3篇

1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知恩”

知恩就是懂得什么是“恩”,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我们平常所讲的“恩”一般会想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表现的“恩”,它包括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等。(1)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时,我们会被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周庄水韵》那水墨画般的清淡、版画般的色彩、水粉画般的柔和是我们向往的,我们更会陶醉于那清澈的水。其实我们更佩服那里的人,是他们使周庄的水仍是那般的清、纯、自然。(2)父母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是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表达父母之恩的。有《小巷深处》中盲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有《背影》中父亲遭遇祸不单行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强忍悲痛地宽慰;有《我的母亲》中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作者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季羡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中的“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3)社会之恩,这里一般指对他人之恩,《我的老师》中海伦•凯勒用她最深情的表白感谢莎莉文老师给予她的第二次生命,在《出师表》中我们可以感知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4)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神,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典型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

2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感恩”

感恩就是恩情,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二步。我们要通过感受、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大凡饱含感恩之情的文章的,我们都可以用满怀深情的语调去朗读,从中感受和体验。有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朗读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永久的悔》的最后的两个自然段,体会季羡林老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自己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意。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知恩而不能报的后悔是那么是悲痛,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语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魅力,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

3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报恩”

语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这一方面,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报答父母之恩。教学完《背影》后,我会结合七年级的《小巷深处》刻画父亲和母亲的形象的描写,让学生可以用小练笔的形式写出自己父母的背影、手、皱纹……或写一个小片段讲述父母曾经使自己感动的一刻。通过细致观察,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4让学生树立“感恩的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利用课文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学生无限的“感恩价值观”,让学生懂得把具有感恩教育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而非一种书面上的、单纯的教育,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首先,感恩就是珍惜生命。现在的学生自强意识太差了,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动不动就想到死。我们要感恩,必须要有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会对给予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抚育我们的父母最好的回报。其次,感恩就是承担责任。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的忧心。现在的初中生,拈轻怕重,我们应该要有《木兰诗》中木兰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毅然穿上军装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气概。总之,让学生心怀感恩,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都应该担负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大力弘扬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作者:郭建和工作单位:清远市新区第三中学

第4篇

一.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制作美

优秀的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精教乐学落到实处。

赵老师的课件设计精美,色彩、图案、风格跟教学内容和谐统一,观看它们是一种视觉享受。《伟大的悲剧》赵老师用的黑色底子,上面是一份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日记手稿,庄严肃穆,与课文的伟大崇高极相配合。而琦君的《春酒》课件仍是纯白的底子上左下角端坐着一位旧式妇女,青黑色的衣裙,挽着条白色的围巾,纤纤玉手中一把团扇,望向远方的眼中满是等待。琦君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娴静隐忍、一样的期盼得体。《背影》的课件上很多张都是白底黑字加上一左一右地放上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正面照片,上着上着,就仿佛跟作者一样看着父亲一步步远去,怀念和愧疚。

二.课似看山不喜平——课堂设计美

课堂设计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分析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一门艺术。

讲《那树》,赵老师选择了一棵绿绿的大树的小图,用绿色字“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三个词。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这棵树在文中的“绿”的描写。然后让学生品位“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这句话,认识到人类的贪婪、自私、浮躁、无知。《我的母亲》最后结束使用的是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的村落的远景图,配上一首晚年写作的诗: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让大家沉浸在乡愁里久久感动。讲朱自清的《背影》有“父子情深”的“爱”的对话,更有通过对朱自清与父亲的相似脾性分析,让我们突然间明白,朱自清的《背影》写的也是他自己。所以“当我们走进《背影》世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亲情相拥,血脉相连,我们还看见了一个人生的轮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背影!”自然而然,给人人生的启迪。

三.锦江春色来天地——材料丰富美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倡导教师将更多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

杨老师的《春酒》课上补充琦君的妈妈绣两双绣花鞋给丈夫和丈夫的小妾以免丈夫将鞋让给小妾穿而穿不着,索性让他们成双成对的故事,点评到:有一种贤淑,也许叫做成全;有一种爱,可以叫做放手……让我们对于琦君母亲的性格和人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爱有了另一种思考,一种中国古典的思考。讲《背影》将同名歌曲引入课堂,汩汩音乐流淌进心间,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课题研究美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明。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助推作用,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会使教师更广阔、更深刻。真正的课题研究能不从流俗,不被污染而指向教育的真谛。

赵群筠老师认同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模式是“教师学生一起带着教材走向生活”,要求教师提升解读文本能力:把握文章主题、品析字词句意义,体会角色思想,运用有形语言,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形的语言。而她的课实实在在体现出文本解读的精到。她的作文指导课《微点小博》,关注微博这种新兴的网络表达形式,用典型的事例带领学生对于微博的形式和常见内容进行探讨,给大家介绍李开复、介绍蔡春猪,并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微博创作,紧贴时代脉搏,指导具体高效,引发学生浓厚兴趣。《关于写作的一些事》,赵老师反思当今学生写作困局,引用钱理群教授写作教育要有“立人”的高度的观点,并且让学生写他们为什么要写作,向大家昭示着真诚动人地写作的重要性。忘掉虚伪枯竭的应试作文,赵老师及她的团队研究怎么让故事丰满、怎么运用空镜头写作、怎么通过看电影等途径充分挖掘写作资源。让作文充满乐趣、锻炼智慧、通达心灵。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的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实现有效备课。

一步曲: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所谓起点能力(起点行为),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再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老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实际或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截获搜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是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其前提就是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步曲: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来教教材。所以我们就可以依据“课程标准”重组教材或调整教材顺序等,准确把握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以及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和整册教学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已不再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的发展,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任,于是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首先明确本节课我们将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和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怎样的方式或通过设计什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步曲: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窦桂梅老师认为文章的主题即“题眼”。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的“题眼”引发开去,理清教学思路,纵向、横向构建整个课堂。在听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不难发现,她紧紧抓住“好好活”一词为“题眼”,进行课堂构建——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如此一来,课堂的教学思路极为清晰。我也将此法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在备《最大的麦穗》这一课时,我并不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教学参考书,而是认真“啃”教材,钻进去,最终抓住“最大”一词为“题眼”,进行课堂构建,步步深入、层层设疑。这么一来,这堂课的思路就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晰。

有了清晰地教学思路,我们就可以按照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备教学过程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结构化,精雕细琢地对教学时间,情境创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科学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收获最大化,深刻感受学习经历,体验紧凑而快乐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教师整个有效备课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备课,我们只有细致、执着地精雕细琢,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出彩。

四步曲:美化教学语言,捕捉教学细节

一个气质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教师必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这虽为教学细节,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潜移默化、推波助澜之功效。

五步曲:进行教学反思,修正教学行为

第6篇

[摘 要]阅读教学亟待跳出内容繁琐分析的泥沼,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挖掘、补白、置换、仿照等,通过对教材这一例子各种形式的言语调整,真正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0

当下,有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哪里撩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哪里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哪里提升了学生语感的能力?”这直击阅读教学的核心,引发广大教师的反思。阅读教学亟待跳出内容繁琐分析的泥沼,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感知体悟,寻找全新的文本涵泳的着力点。

一、故意一“漏”,“漏”出品析语言的最佳路径

再精彩的文本也是由一个个精致的细节构成。很多文本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细微之处,其实正是作者或着力打造、或故意蕴藏的精彩之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宏观的基础上捕捉言语表达的特质,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悟与思考感知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让学生品悟语言的魅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时,就采用了故意一“漏”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故意将“小家伙”读成了“家伙”。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老师读错了。继而,教师和学生探讨这个“小”字漏得不得,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语言中,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采用故意漏掉的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质态,而且能够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巧妙一“补”,“补”出文本的未尽之言

在文本创作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形成文本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执教者而言更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开掘出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补白。这样确保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郑成功》一文详细描述了在郑成功的率领下,台湾官兵奋勇抵抗荷兰侵略者的经过。但由于点面结合写法的需要,作者省略了对郑成功的正面描写。这一留白正好给予了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补充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本中表现官兵奋勇抗敌的语句,并借助这些语句中官兵的表现想象郑成功的表现,继而通过言语的表达呈现在文本中。

文本中有很多并不起眼之处,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却生发出重要的语用价值。学生依托文本、运用文本,在感悟和历练中提升了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悉心一“换”,“换”出言语辨析的高效参照

阅读教学呼吁言意兼得。对言意的转换就是学生操弄语言、历练文字的最好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最合适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展现最合适的过程。在文本中,不少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表现出强有力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置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比照赏析的过程中,探寻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例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水滑过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中的“滑”字运用得不够准确。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可以用哪些字替代,再引领学生对比咀嚼,感受到“滑”字的作用。

置换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辨析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探寻文本的语言精妙,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四、精心一“仿”,“仿”出经典句式的言语密码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每个句式、词语,甚至标点的运用都是作者悉心思考体悟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文本中的语境,思考作者在这种情景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还有更好的表现策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言选择精益求精的意识,并在体悟妙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笔。经典散文《桂花雨》一文中这样写道:“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触景生情,母亲开始怀念家乡的事物和味道,但这种情感蕴藉在字里行间并不鲜明。教师叩问:想起家乡的什么呢?除了花,还会想到些什么?这样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他乡的 再 ,终究比不了 ,因为母亲想到了 。

这一句式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是陌生的,但教师通过对家乡事物、情愫融入其中,给句式予鲜活的生命活力,使得精妙的言语形式由教材课文移植到学生内在意识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第7篇

在“概括”中不断推进阅读质量,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段的概括训练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关健,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让学生边阅读边学会概括――从概括段意,进而到对层意的概括,最后到篇意概括与反思。段意的概括是解读文本的基础。学生在阅读一个自然段后(指相对较难的文本),常常会不得要领,再读一遍仍是一头雾水。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不是把段意告诉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段落:如找中心句,找中心词。当文段中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时,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理解去归纳段意。这是概括段意中最难的,也是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如何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可让学生先对段的内容进行提炼,如写了什么?一句句读,一句句概括,可用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方法,把句意“合并”。当然概括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文段表层意义(文段内容)的概括,第二步是对文段深层意义(作家的写作意图)的概括。

以教《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当学生找不到中心句或中心词时,可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了哪些内容,并列表进行如下阅读整理:

通过本段内容的归纳,我们就会找到《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此类方法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段虽然没有中心句,但学生还是可以找出写了最多的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当然教师这时要适当补充关于清朝男人留辫子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朝的辫子文化,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解读作家的写作目的(文本的深层意义)。在了解了段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对段的深层意义的解读:作家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对清国留学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段与段的阅读推进,教师要设置阅读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望:列夫・托尔斯泰外表的丑陋难道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丑陋本质?这一问,可促使学生的阅读期望值不断地递增。阅读兴趣的产生,会激活学生对下一段的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会不断养成这种阅读的思维习惯,提高阅读思维的技巧。我们可以对《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段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多毛丑陋的肖像,能否代表一个人丑陋的外貌?悬念的设置切忌提示下一段的内容:如清国留学生丑陋的外表,能否代表他们丑恶的行为?托尔斯泰多毛丑陋的脸庞,其五官是否也同样丑等等诸如之类的提示语,这对段意的概括训练没有意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概括段意,在概括中学会提问(设置悬念),在提问(设置悬念)中推进阅读的进程。

二、层的概括训练

层意的概括是指对文本大的分层内容(表层意义)及作家意图(深层意义)的概括。层意概括是建立在段意概括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准了段意的概括,层意的概括也就不难了。层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段意概括的“同类合并”。层意的概括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从地点转换入手,可以从层的内容(表层意义)概括入手,也可以从层的内容解读作家的意图(深层意义)。

我们再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按地点转换入手可概括为:在东京,在仙台,离仙台;按内容可概括为: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写惜别藤野先生;按作家的意图(深层意义)来概括可分为:写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和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又如,的《我的母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层意,我们可以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相给合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对家庭处事为人的品性,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篇的概括训练

篇的概括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难的一环,既要求学生对文本表层意义的解读,又要求学生对文本深层意义的解读。表层意义(文本内容)概括相对较为单一:就是把层意“合并同类项”。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概括也可以像概括文本表层意义一样,把各层的深层意义通过“合并同类项”来完成。但有些文本篇意概括并非那么简单。意蕴丰富的文本篇意,如杨绛的《老王》一文,我们就要从人物及人物的生活环境入手来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可以从老王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还可以从两者的关系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更可以从文本所描写的生活环境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与时俱进;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31-01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政治教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根据自己本学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1.优化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探究实效

优化探究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被关注和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让其去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认识上的提高。这样的情景设计无疑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如在学习与父母交往的内容前,让学生收集"二十四孝"有关故事。(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按小组收集,每小组1号同学负责督促,3号4号同学上交成果。(2)交流探究成果,体验成功乐趣。自习课上交流、探讨,2号同学复述故事,其他组同学谈感受。(3)教师进行必要指导。有的故事属于愚孝,如"埋儿孝母"的故事。有必要指出: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通过上述探究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实效。有合作,也有分工,全体学生都参与,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本堂课学生活动有序,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不足之处是个别讲述的同学声音小,语言欠流畅。

2.优化探究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深厚感情

学生对孝敬父母有了初步认识后,需要架起与父母爱的桥梁。于是,设计里学生讲童趣的讨论内容。学生分组活动,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让学生感受他人的童趣,体会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从而上升到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父母的态度。学生争先恐后的讲故事,大家特别开心,从而水到渠成总结得出应该爱家、爱父母的结论。学生还制定了孝敬父母的计划。

3.优化课堂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和亲和力,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倍受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一课时,首先满怀激情地讲述了《疯娘》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刻骨怀念,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儿女对伟大母爱的歌颂,以及对自己未能在母亲生前与她好好相处的深深忏悔。教师的声音哽咽了,学生也纷纷落泪。此时,学生已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认识到要及早关心、孝敬父母的意义,当与父母之间有问题、有摩擦时要及时进行沟通。所以,富有感情和亲和力的语言熏陶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4.优化教学手段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例如上《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也让学生懂得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独有的文化不仅是本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

5.优化评价方法

"成功带来的愉快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努力。教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评价方法十分重要。为了让评价方法发挥实效,本学期除了用语言等常用的评价方法外(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我还用了调查反馈的办法。学生学习了"学会与父母交往"的内容后,我设计了反馈作业――欣赏父母,反思自己。

第9篇

父爱点燃了她的教育理想

“女孩子家家的,我看将来当一个老师最好了。”杨秀芬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这句话。她很好奇地问父亲:“那我能当上老师吗?”父亲说:“没问题,只要你努力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师范院校。”杨秀芬每天目睹父亲有规律地上下班,总是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无论刮风下雨,工作的兴趣毫不减弱。

杨秀芬的父亲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也许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好奇与期待。从懂事起,就萌生出当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的愿望。

父母的期待加上自己的勤勉,1986年杨秀芬师范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教师,被分配到当时的定西县内官中学,担当英语教师。

那个时候的农村学校, 师资极度匮乏。第一次踏上讲台,杨秀芬年轻的心房一下被理想的激情和冲动所鼓胀,当时的那份纯真,那份庄严,那份责任感她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她说:“面对着年龄和自己差不了几岁的学生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回想起父辈们期待的眼神,我能不好好干吗?”

从那时起,杨秀芬就坚定了献身教育的信念,开始了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初步规划。教育理想开始在心中生根发芽。

用爱心和苦心成就学生

在上班的八年时间内,杨秀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大专学历。以年轻人饱满的热情,苦钻教材,细研教法,抓班级管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带班技巧。

1989年,她所带的第一届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收获的季节,她也收获了自己从教以来的丰硕成果。从此,她对教学有着一种不可割舍的情结,用她自己的话说:“教学是我的根,学生是我的本。”

1994年,杨秀芬被调到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工作。新的环境赋予了她新的成长土壤。在中华路中学任教期间,她多年承担高中各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周课时超过二十节,并担任班主任。

杨秀芬深知,领导给她压担子,其实也是给她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她努力实践做一位“真情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育学生”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习得”。

勤勉的工作和付出换来一项项优异而突出的成绩。从那时起到现在,她一直担任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三十年的教学促进了她专业的精深发展。她总是给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指点迷津”,课堂之外,她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指点辅导。经过她的指点,学生的成绩大有长进,甚至突飞猛进,经过她辅导的好多学生都拿过全国英语竞赛奖。

这一切,让杨秀芬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领导信任、家长放心、同事敬佩的学科骨干及高中班主任。很多学生在高二文理分班时,就特意要求继续留在她的班上。这种对老师的偏爱,有时会蒙蔽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学业特长的心智,这使得她很着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杨秀芬总是耐心地给这些学生做工作,告诉他们,要以自己的文理特长为主,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老师。

杨秀芬是个很有思想个性的人。有思想,就会有争议。工作三十年来,她会时不时地遇到争议,但她都会积极地去面对。因为她知道,在争议中可以听到许多中肯的批评,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实践并逐步走向成熟。她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正!”

除了担任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外,杨秀芬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辛勤的工作常常令她早餐饥一顿饱一顿,也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有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胸闷,心脏跳动频率异常快。同事关心地说:“工作重要,但身体是本钱啊!”杨秀芬虽然嘴里连连答应,可是一遇到繁忙的工作她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她没有告诉家人及单位,自己在工作之余去医院检查治疗。三十年来她就靠着这种“倔劲”,不忘初心,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杨秀芬几乎从来没有板起脸孔,更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她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时刻关心和帮助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爱如己出的积极情感便产生了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杨秀芬是一位极其细心的老师,她总是把她的关心播撒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细致而又周到,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杨秀芬曾带过这样一名女学生,在高二时父亲生病去世,由种地为生的母亲来抚养还在上大学的哥哥和她。杨秀芬为了把学生失去亲人的痛苦减轻到最小,不影响她的学习,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常常叫她来办公室对她说:“对父亲最好的怀念就是努力学习做人,学好文化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你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安慰的。”同时,给予她母亲般的关怀,为其提供衣服及学习用具等力所能及的帮助。她深知教育就是爱与被爱,激发与被激发,唤醒与被唤醒。她对学生的爱,也在学生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这对杨秀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认可!

杨秀芬不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还给那些学困生以“特别的爱”。她从不歧视、放弃每一个学困生,从不简单、粗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分析原因,做更细、更深、更实的工作,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她用爱和民主的管理方法,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班集体。

用专业成果铸就幸福人生

怀着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挚诚之爱,杨秀芬始终走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多年来,她一直把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当作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主渠道。

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杨秀芬默默地践行着“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的准则,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抓手,进行着一个中学教师对日常教学中最基本问题的草根研究。在研究中她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带动和影响了一部分教师也加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动中来。同时,携领其他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价值、成就、发展,照亮别人,成就自己。她先后主持研究并通过省级鉴定的四个省级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其中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运用》和规划课题《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下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分别获得省市级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课堂教学就像一面镜子,它能把自己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反思课就是不断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照镜子”。一节课讲完,杨秀芬并不认为已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成功和缺憾所在,拟订改进的措施,并同本组教师充分交流,虚心学习。积累一个阶段之后,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将点滴感受和具体做法进行审视、提炼和升华,进而形成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

在杨秀芬看来,教师应该常教常新,我们所处的是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学生求知的目光。不断地钻研业务,练就过硬的本领,实现知识及时更新,熟练地把握教育规律和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为此,在研究中充实,在思考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成为杨秀芬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杨秀芬时刻提醒自己要用眼来观察,用耳来聆听,用脑来辨别,用心来感悟,用纸来记录,用行动来改变。

2005年至2015年期间,她撰写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重构教材引领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Disabled Not me!》《新课程背景下和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浅析中学英语和谐课堂的构建方法》等论文和案例在甘肃省教科所组织的优秀论文或案例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一等奖。《两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任务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实施策略的探究》《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教材之我见》《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和应对学生提出问题》《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在各级各类杂志上。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如同初涉教坛就痴迷于教学工作一样,杨秀芬对教学的研究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她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生命的火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力量源泉,它是由教学和艺术共同构建的奥秘无穷的王国。因此,她不但从教学的视角,而且从艺术的视角,对英语教学进行探究,力图向人们展示一个瑰丽独特的英语教学世界。她为此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令她欣慰的是,她的研究得到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认可。

辛勤耕耘迎来教育之花的绽放,杨秀芬先后获得了“定西市安定区青年教学能手”、“定西市骨干教师”、“甘肃省青年教育能手”、“甘肃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获得者”、“甘肃省陇原名师”等称号。

2013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来到定西市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工作,新环境,新工作,她依然发扬以往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一名中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默默无闻地谱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兴趣 情感教育 中职语文教师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的现状

从2005年到中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以来,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少,语文素养较低,对语文学习缺少热情,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写的能力最为薄弱,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语文学习存在误区,认为语文学不好也无伤大雅。

语文在实际应用中却是无处不在的。宋代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文章、文学。语文课读的是文章,赏的是文学,讲的是道理――传统的伦理道德,做人的道理;培养教育出的是谦谦君子。然而现实中学生的日常谈话中满嘴脏字,口语表达能力差,读书只读一些好玩儿但缺少教育意义的网络小说,他们对经典读物不屑一顾,认为没意思也读不懂。这些现状都制约了语文教学。

(二)教师教的现状

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不少教师习惯把篇、章、句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索然寡味。

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重视教师的繁琐分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作文、作业、提问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要鼓励学生勇于并善于进行口语交际。如讨论问题、即席演讲、讲述见闻、跟朋友聊天、与父母谈心和师长沟通等,并要求学生说话能注意语气,做到文明得体、清楚连贯,有主见,有条理,有根据,有感染力,有说服力。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谈话的主要内容,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说话的勇气。

2.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一是结合中职教材推荐一些延伸性的读物,比如课文学到《合欢树》,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二是让学生读经典,比如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必读,鲁迅的小说必读。三是推荐学生读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比如历史、心理学或者励志的读物。

3.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同时重视学生的听话、说话练习和作文训练,学生对课文写作特色的学习,教材中写作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格式,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以及对周围的景物、周边的人和事的描写。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以外,还注重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内心感受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先以真取胜,然后再练习作文的文采。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讲见闻、感想,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哲理小故事。通过课前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良好的氛围打下了基础。教师还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比如讲授《雨霖铃》时,我运用图片展现秋天的萧瑟和离别之苦,再运用多媒体播放诗词的诵读,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境界。在分析诗词时,让学生体会伤离别的情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风格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对诗词的鉴赏中,最后播放一曲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结束本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父母情、师生情、朋友情、同学情、集体情、爱国情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都是学生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些作品给人以启迪,比如学生可以从史铁生的《合欢树》和老舍的《我的母亲》中学到对母亲深深的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可以从《致橡树》体会出爱情的伟大;从《士兵突击》中感受兄弟之情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我在讲授那些课文时总是有意识地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如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地萦绕在“我”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有效的途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竞赛、辩论会等等,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使他们的胆量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1.要重视自身的实践。叶圣陶指出:“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并撰写了《教师下水》一文,提倡语文教师“下水”:提倡教师“下水”作文,因此教师经常练练笔,或通讯报道,或诗歌散文,或经验论文等,使自己的思维活跃,笔不生疏,也使自己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有利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提倡教师“下水”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对自己提出阅读要求,利用寒暑假有意识地阅读一些书,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分清良莠,辨别真伪,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具体、扎实,课中传授要轻松、愉悦、高效,课后总结要反思、归纳、落实,使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方位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普及,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教师要勇于探讨和优化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打造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生活教学:学以致用,学以致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打破书本的樊篱,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这篇课文语句含义深刻,课文内容虽然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对于时间的悄然流逝却是他们熟视无睹的。于是我就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任务:观察你从小到大自己的相片,去与邻居家的小朋友比身高和步长,去找自己小时候穿过的服装来试穿,去观察最近身边的人有什么变化,仔细回想一年四季都有什么不同。经过课下的观察,课堂上学生发言和讨论异常激烈,轻而易举的理解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联的,与生活体验、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难以分割,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内在动力和需求,从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外,鼓励学生多收集生活中的语文,如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抒写烦恼和快乐,畅谈理想和未来;针对当今社会上广告用词不规范、错别字多,电脑造成的写字水平下降等现象,让学生去收集并纠正这种问题,平时多练习书法,写规范字、说规范话,训练社交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每周定期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表演或对话。总之,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情境,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和切入点。

二、情境教学:以情感人,创境融人,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需要而构建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吃透课文的基础之上,遵循作者思路,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的再现,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及语言的描绘等途径再现课文内容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趣中学,使学生在活泼的意境中产生兴趣,在高涨求知欲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在教学中加强“讲、演、练",把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创设表演情境,把课文转化成舞台剧。课前,我安排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组织他们分角色扮演陶罐、铁罐和群众甲、乙等,演出一台绘声绘色的课本剧,铁罐的趾高气扬、目无一切,与陶罐的谦卑和气、宽阔心胸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十多个观众作为旁观者的讨论和发言,更收集到很多有哲理的话语,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陶罐与铁罐的不同特点和命运,又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演出后,让他们明白,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上和睦相处。又在无形中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创建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听一听”,根据课文内容,播放恰当的音乐和声响,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过“看一看”,充分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的具体、生动、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拓展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整体把握和对词语的准确理解。通过“演一演”,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景剧,对文中的语言、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并有助于对学生的延伸教育。通过“做一做”,收集身边的语文知识,通过做一些卡片或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教材的语言环境,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获益良多。

三、阅读教学:积累和感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学科,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课堂开始,我先问学生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我叫两个学生富有深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同学们边听边画出课文中母亲和儿子的描写。再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善,板书设计:语言、动作、神态;母亲(表现),儿子(表现)。 并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对母亲和儿子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母爱的伟大。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进一步抓住课文重点和精髓进行阅读与感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

第12篇

教学研究: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高度

2009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25个年头。在这之前,我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生物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这样的荣誉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褒奖,然而此时的我却处在了教学的迷惘期:该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呢?

在一次学习活动中,崔允教授谈及校本教研与专家型教师的话题时提到,通过对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发现,教师成长的共同趋势是:学会理解、尊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实践技能。这一结论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我的教学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考虑的是如何“完美”我的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也许潜意识里考虑过学生,但几乎没有真正在意识层面上考虑过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构建我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一场全新的教学研究。

重新出发的过程很艰难。“学”的角度有哪些?何为学习?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哑然了!于是我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阅读,然而翻阅理论书籍的过程很痛苦,因为教育理论功底特别是相关心理学理论的缺乏,让我的阅读经常处于茫然状态。我向陶洪教授说了我的困惑,陶教授给出了建议:“你可以看看相关的文献,例如一些硕博论文,从中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开始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文献。很快,那种茫然的状态有所改变了,我渐渐明晰了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

然而,新的困惑又出现了:该如何进行研究?我尝试着做了一个研究方案,崔允教授给予了真诚的批评,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与方法。面对导师的批评,开始我并不能接受。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只能进行“草根式”的研究。但多次阅读崔教授给我的建议信后,我慢慢认识到问题所在:我缺乏对科研的基本认识,缺少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于是,我重新制订研究方案,慢慢体会导师所说的诸如“概念化”、“研究结构”等术语,我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走向高处。

“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带学生到达那里?”这是崔允教授经常提醒我们的几句话,这几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思考角度的变化,带来了教学研究高度的变化。我对教学的理解,也慢慢从一线教师的经验层面提升到更有理论高度的境界。

教育思考:发现一个更有深度与广度的世界

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的只是教学,只要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特别是教育变革,似乎是校长们才应该关注的话题。然而五年的培养让我深刻意识到原来的想法多么狭隘而肤浅:作为一名教师,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绕开教育去谈教学的。因为教师不是工厂化作业的操作工,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还是人格与人格的碰撞、生命对生命的责任。

石中英教授提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班里有个智障儿,从这个孩子一年级起,老师就要求其他孩子不要去“打扰”他,于是这个孩子如同空气一般“默默”地在班里待了六年!这个案例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在我任教的班里,曾经有过一个精神分裂的学生。当这个学生症状好转回到学校后,班主任“善意”提醒我不要去管她,只要她不出事就行。幸运的是,我没有听从班主任的建议,而是力所能及地去关照她:每次上课我都帮她把教材翻到指定的页码,每次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我都悄悄地请几个学生邀她一并参加……这些做法仅仅是出自教师的本能直觉和一个母亲的情怀。听了石中英教授的案例后,我真的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我听了班主任的劝告,那么今天我该怀着一份怎样的内疚来回忆那段往事呢?

如今,反思这段经历后我发现,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学习知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价值则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时光深处慢慢浮现、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只是浅表的现象,而教育则代表了对深层价值的诉求。对比石中英教授所绘制的“中小学价值教育体系图”(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仁爱――这种人性深处最本真的情感,是居于教育最中心的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传递与传承就应该弥漫于全部的教学活动中。

现代社会强调每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通用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包括读、写、生活技能,复杂推理能力包括提出假设、搜集数据、分析、思考、推理、评估和选择;与工作有关的能力包括合作、个人素质、反思、影响动机的因素。上述的诸多技能都与学生的学校生活有关,作为教师,反观自身,我拥有多少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我所拥有的通用技能有多少?我能教给学生多少本学科之外的知识与技能?正是对此类问题的思考,让我看到了像海洋一样宽广的教育世界。

人生叩问:风度源于人格的温度

多年来,我心里一直有一批让我仰慕的教育大家,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们,聆听他们的渊博学识,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大家风度和人格魅力,这些都让我获益良多。

许多年前我就拜读过孙孔懿老师《教育失误论》,为孙老师对课堂和教育的敏锐观察所折服,那时我心目中的孙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后来有幸在“培养工程”中认识了孙先生,他在为我们作《我是如何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报告时,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质朴的讲述,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经历、主要思想到他对乌克兰教育界乃至对世界教育界的现实影响、来自他的成长道路的若干启示等,孙先生娓娓道来。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孙老师提出合影的请求,孙先生欣然同意,还询问了我的名字。大约半年后,我有机会再次与孙老师相遇,没想到刚一碰面,孙老师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觉得很意外,很惊喜。除了学识广博,这些教育大家身上所展现出的平和淡泊的风范,让我更加倾慕。

有一次小组活动中,我们几位学员不时接听电话,毫无顾忌,而导师们则没有一个接听电话的。过了一会儿,崔允先生轻轻地说了一句:“难道你们就真的这么忙?”一句话让我无比汗颜,同时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多年前我在北师大刘恩山教授的办公室,与刘教授商谈有关生物竞赛的事宜。其间刘教授的电话响了,刘教授赶紧掐了电话,说了声“对不起”,然后起身把座机线拔了,把手机关了。第二幕发生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我有幸在此学习半个月。学习结束时,施一公教授为我们每个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如果哪位学员没能到场,施教授都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将结业证书收好,他要亲自将证书送到学员手上。记忆中的各种场景叠映成辉,透过这光辉,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对别人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的质朴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