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

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

时间:2022-11-04 17:0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训“六步”教学法教学改革实践

《电子技术实训》是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内容占总课程学时数的70%以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能够认识和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会设计简单电子产品,会焊接和安装小型电子电器产品,会调试和维护小型电子系统,操作现代化电子产品制造设备的能力。

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通过对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得出实际岗位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总结出本课程的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技术实训的基本过程和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方法,掌握电子新电路和新元器件及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制作工艺。

能力目标:掌握单、双面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及表面安装电路设计制作的技能。能从事电子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以及电子产品的辅助设计与开发。

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操作习惯、信息获取能力、良好的职业行为、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三种目标进行归纳,以3个电子产品为载体,以电子技术实训流程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出3个学习项目,根据学习任务开发出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将综合素质细化,与能力训练项目相对应。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教学单元设计

1、《工作任务单》及《学习工作单》设计

一个《工作任务单》对应一个教学单元,将每个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问题阐述、任务布置、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教学单元设计中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如表2所示。

学习工作单是学生在实践完成后,对各知识点、技能点的回顾,需要以作业的形式上交。

2、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采用8节课连排,这样有利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实训室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实施

该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任务布置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下发工作任务单。通过实物、图片、现场录像等,展示该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2、相关知识讲解

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相关知识点、技能点传授给学生,熟悉教学设备,使学生获取并掌握所需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3、工作方案制定

在计划与决策阶段,学生小组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设计工作方案,列写工作计划表。

4、任务实施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工作计划表中的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学生设计并制作印制电路板,在生产流水线上模拟实际生产程序(包括生产组织、生产管理、质量监控、物料管理)进行电路的焊接调试,完成电子产品的制作。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的考核。

5、成果展示

任务完成后学生小组制作PPT进行成果汇报。

6、产品检验与点评

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产品进行检验,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板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整个制作过程,点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及制作、仪器设备的操作、团队协作及语言表达情况。

四、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所以要加强过程性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学生自评、教师对小组评价、教师对个人评价及作业考核。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作业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如下所示:

综合成绩=(学生自评20%+教师评学生30%+教师评小组50%)÷学习任务总数(n)×70%+作业考核30%

五、课程特色

1、以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电子技术实训技术岗位的生产流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发出体现电子产品制作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学习任务,并增加安全用电常识、质量控制及经济成本内容,将其融合贯穿到学习任务中。

2、操作能力强

每个学习任务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按照生产工艺流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亲自动手完成。

3、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以电子技术实训流程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教学组织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效果

1、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自制出3个电子产品。学生自制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成功,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2、学生通过自制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直接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辛岚.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研究,2006,(8).

[3]王建,赵金周.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工作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是针对信号工所从事的信号设备测试检修、处理故障、施工作业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电子产品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学习领域课程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结合专业教学进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课程作用

《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学习领域的前修课程是《电路分析基础》、《应用数学》等,后修多个学习领域如:《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联锁设备检修与维护》、《区间信号设备检修与维护》等均涉及了《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它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多个学习领域的专业支撑基础作用,它与其他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是承前启后,上下衔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模拟/数字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容设计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我们先对铁道信号专业学生的部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解构分析,根据工作所需求的能力目标构建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要素重构学习过程要素,学习过程内容要素根据《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课程解构分析表中工作过程主观要素确定,学习过程情境要素参数从《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课程解构分析表中工作过程客观要素获得。由真实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时,可能受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需根据学习的条件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取舍来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即创建学习情境。对于《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课程,在学校的电子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训室能完成上表中的真实工作任务,所以我们创设的学习情境与上表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一致。

四、教学组织模式

采用一体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小组协作;学习情境以任务单引导,并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形式来组织,每个任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来实施。图1给出了在学习共射放大电路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组织。

五、小结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课程改革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以来,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在教学内容重构上,我们做到了与专业后续课程较好地衔接,基于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来重构,选择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课程建设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仲秋,朱国军,王文海.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2]王朝红.基于学习性工作任务的《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与研究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

[3]朱艳.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改革例[J].广西轻工业,2011,(2).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工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对口高职

电子工艺是为现代电子制造业培养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具有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制作、组装、调试电子产品,从而了解电子产品的实际制作过程和新的电子工艺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的作用[2]。我校目前电子工艺教学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教学薄弱、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较长时间再培训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电子工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突出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工艺和现代化生产过程及质量管理思想,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适应现代电子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电子工艺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重庆渝东北高新电子企业工艺技术岗位需求、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紧紧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将电子产品装接的规划与实施课程划分为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电子产品辅件加工、电子产品基板手工加工、电子产品基板自动加工和电子产品整机装配四个学习情境。

整个学习领域课程又细分为电子产品辅件加工、电子产品基板手工加工、电子产品基板自动加工和电子产品整机装配四个学习情景,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确定了各个子领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如新兴表面贴装工艺技术、静电技术和无铅技术,并引入国际通用的电子行业IPC-A-610D电子组装可接受性标准[3]。并邀请了以企业现场专家为主的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 本课程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原则,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形成了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如电子产品整机装配学习子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各设计了易、中、难三个难度等级的学习情境,构建了学习情境库。目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以电子整机制作为主线,涉及电子产品生产全过程,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通过方案设计、元器件选用、电路图设计、电路板设计、悍接装配、调试与检验等步骤完成预定要求。这样一来加强了学生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验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的设计是基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在任务教学的各环节中,穿插采用了灵活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任务驱动法:完成一项任务,就是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工作任务由老师提品样品和设计资料,设置工艺设计的任务,完成该工艺设计任务就是学生课堂上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提出多种方案尝试,追根问底。

2.岗位体验教学法: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设备工艺程序的编制、产品的试制、离线仿真等通过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的现场教学、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让学生动手操作、顶岗实践,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

3.观式教学法:在学习情境1的工艺流程体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校内外实践基地参观、见习,由企业兼职教师介绍企业情况、车间设备、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文化等。结果证明,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课程学习非常期待。通过参观学习,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1.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国内外品牌设备生产厂商提供的设备视频、图片培训素材,精心制作了《电子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电子课件。课件内含有大量的视频、图片及动画,课件内容实用性强,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建立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优化教学过程

为了配合《电子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学习,课程组自主开发设计了虚拟实训项目。虚拟仿真训练项目可以强化工艺知识与技能,在进行实际操作前,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网上实训的环境,为后期实际操作奠定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建立课程网站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电子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课程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在线学习,可以巩固和拓展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大量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利用互动交流栏目与老师沟通,交流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环相扣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时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质量意识、成本意识、产品意识。校外顶岗实习中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工厂纪律,了解企业生产设备,获取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通过三个环节的训练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100%获取“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证书。

2.创新“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解决实施项目教学的难题

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5-6人一组,组成车间的班组,每个班组选出一位班组长,班组长负责各组的生产、组织与管理,这样就将整个班级化整为零,有效地解决实施项目教学的难题。老师主要充当车间主任与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实训管理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方式进行,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也减轻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参考文献:

[1]祝加雄. 电子工艺与CAD教学改革与实训[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2]张坤.在电子工艺实习中开展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J].科教文汇,2009,( 093):02.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作业指导书 课程改革

一、背景资料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模拟企业生产,基于产品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学校以往的常规教学流程是“理论-实验、实训教学”,这基本上是保留在单一的技能培养层面上,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需要、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企业生产线的岗位生产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企业生产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以企业作业指导书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按企业要求改造相应实训室,同时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由之前的“理论+实验、实训”改为“企业+产品+生产线”的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企业化课改的准备工作

1.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为了打造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生产实训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型实训室,学校聘请了社会企业一起参与建设了首条带有生产性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厂房设计和布局,配置了2条生产流水线,共有工位50个,其中生产工位48个,检验工位2个。2套生产检验设备,24套通用设备,焊接机以及点胶机、先进的焊接机、制板机、产品检验等专用设备,满足了生产小型电子产品和专业课程的需要。

2.配置了不同产品生产(工作)任务情境下的作业指导书

为把企业的标准、规范、科学、市场化的理念融入到作业指导书中去,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中,学校配置与之对应的作业指导书(《电烙铁使用作业指导书》《分立件插件标准作业指导书》《质检员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分立插件外观检验标准》等多个文件。

作业指导书分布在具体的各个教学工作任务中,也相当于企业生产各工序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些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在生产线的工位牌上明白、准确、清晰地标示出,让学生知道在生产或实训教学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做到心里明白,同时体现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控制。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①作业名称、适用范围;②作业质检具的准备;③操作流程图;④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安全注意事项;⑤编制者、审核、批准、修订;⑥作业前后的要求及验收、交接等。

3.编制丰富多彩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除了给学生配置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外,学校配置了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自主编写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动画课件、学习任务书、相关电子产品安装工艺标准、课程学习标准、微课视频教学等。这样极大方便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校除了安排专任教师教学外,还聘请企业方技术骨干、行业能手一起参与教学,以保证教学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校企对接,管理对接。

三、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

采取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出的学生更能接近企业的实际生产用人需求。为此,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编制

作业指导书专业性非常强,不可能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当然也不能完全由企业人员单方完成,要根据企业的技术目标要求和危害(隐患)辨识分析以及教学需要进行编制。要由企业方的班组长或技术骨干与校方的教师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并按作业指导书的项目内容及要求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可执行又便于教学的作业指导书。

2.根据培养对象融合教学需求和企业生产来编制

在编制指导书时,不能一味只考虑企业的要求。在满足企业生产基本前提下,融入教学知识,同时注意生产对象是学生,不是员工,其最多算个准员工,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制。

3.编写形式上可灵活多样,通俗易懂

编写作业指导书最终目的是给学生生产和学习使用。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在编制指导书时,多采取图表、填图、图形等形式多样又通俗易懂的模式。例如对于电阻、电容的安装,要求采取实物图片的样式标明安装的技术要求、最佳的安装参数、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等等。同时均配制有相应的视频,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基于企业作业指导书教学过程实施及应用

1.实施前准备

教学实施前准备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组织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掌握其中的内容,为上线生产(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新上岗的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完成后,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严格按企业制度要求执行,同时,每个生产现场的工位牌上均放置有作业指导书,以便于学生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予以实施。

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工作机制。实训室采用小组化教学,学对应企业的线长,副组长对应线长助理,学习委员对应品管员。电子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小组生产线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下学习,完成实训或真实的生产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生产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培养其职业习惯与职责履行的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2.过程实施

以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生产实训在校内新建设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进行,以实训生产的方式组织实施。比如生产(组装)“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一电子产品,其教学流程为:开班前会下达任务领料检测安装测试、检验总装产品终检及评价成果展示、总结7S作业结束。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班前会:教师总结过去的学习工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学生作自我着装、仪表的检查。

(2)下达任务:教师布置当天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3)领料:助教发放,线长签领生产物料和生产用具。

(4)检测:上线前,检验物料(元件)的好坏,品管员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5)安装:上线组装生产产品。务必对照作业指导书,按标准工艺要求安装。

(6)测试、检验:按标准对半成品进行测试、初检,品管员监督,保证产品合格。

(7)总装:对合格的半成品进行总安装。

(8)产品终检及评价:对成品进行终检后入库,同时对完成的产品进行评价(与课程成绩挂钩)。

(9)成果展示、总结:展示产品,增强自信心,并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10)7S作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7S作业,学习企业管理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及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效果,最终形成良好职场素养。

3.应用注意

为充分发挥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来要求自己,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

(2)带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以避免事故及伤害的发生。

(3)带班或实习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包括出勤、精神状态、学习状况、生产情况等,并及时评价。

(4)不同电子产品按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学时。

(5)提醒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将指导书及记录用于生产结束后存档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依据。

(6)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到持续改进,使作业指导书保持真实有效性。

4.应用效果

通过以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学习,学生的一致反映如下。

(1)把理论课本改变成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学起来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并达到项目要求,按照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可逐步学到教学知识。

(2)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业指导书被视为“学习宝典”。

(3)比较容易形成较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对学校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依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教学以来,得到了全校的教改评价中的较高评价。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端正学习目的均有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事实证明,在经过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方法以及职业习惯与职责、职业素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在学校2012级、2013级电类学生使用后,企业优先录用。其中2012级不少学生工作几个月就走上了一线生产管理岗位,如2012级电子电路班有5位学生当上了生产线长、班组长等。还有的进入了工艺部门工作,这些都说明了课改的作用。下一步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作业指导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解决完善,使其在课改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

[2]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吴冰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8).

第5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个人发展

教育学生应着眼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因此教学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较强,缺点是学生很难理解专业的内涵和作用。基础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采用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规律,而中职教育应着眼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学生发展,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践系统化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了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以讲述三极管放大电路为例,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安排教学内容:按三极管放大电路扬声器的整体电路的作用及应用三极管的放大特性三极管概念(外形、结构、分类)。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放大电路有直接的感观认识,对将来学习理论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先从实验开始,避开抽象问题,提高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的动手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电子技术专业实践系统化教学模式。

以电子工艺实践教学为例,应利用电子工艺实践来带动相关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分层次、有明确的综合课题目标且最大限度地接近生产实际。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调试、维修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排序首先要根据有关的电子产品在设计生产中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该项目的学习领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

1、行动领域分析

一个复杂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一般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而每一个组成部分类似于一个简单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2、学习领域的确定

改革之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学习领域可以是一个简单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作的工作过程系统。但这一系统要经过教学处理,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

(1)作为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的确定

根据教学的要求,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过程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工作过程,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符合学习领域要求的,如电路模板制作,在学习领域中应保留;一类是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如从确定设计方案、产品功能要求到原理图设计、产品采购,可进行教学处理,如产品采购可转化为由学生自己完成电路元件购买,确定设计方案可换成明确工作过程系统的任务计划;第三类是超出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如生产排期、入仓出货等,属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畴,仅作了解即可。

(2)作为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的排序

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技能应按照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过程排序,不能按学科系统排序,同时要符合学生知识技能建构的顺序。

四、整合教学内容,实现项目教学。

在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下面以手工表面贴装(SMT)FM收音机这一项目课程为例介绍。

(一)项目任务要求

1、印刷电路板:元器件贴装位置无误。

2、FM收音机:成功调试出至少3个电台。

(二)、项目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每3人一组,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2、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SMT工艺流程:

3、介绍系统配置及功能,包括手动丝网印刷机。

(三)进行实际操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块印刷电路板的表面贴装,并组装调试FM收音机。教师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四)质量检查和总结

教师对每一件FM调频收音机进行测试,对质量较好和较差的收音机进行讲评。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本教学课程的导向是:促使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五、建立创新实验室,激发无限潜能。

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这里,教师的职能应由讲授变为建议、指导、鼓励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下面以PCB,SMT电子工艺创新能力实训为例具体介绍。

系统配置:计算机、激光打印机、转印机、腐蚀桶、高速视频钻、转印纸、合金钻头

PCB板工艺制作流程:设计电路打印双面纸剪切电路板双图形转移腐蚀钻孔抛光涂助焊剂

创新实训过程: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电脑软件自主设计应用电路。

2、自己制作PCB板,并焊接元器件。

3、安装、调试。

4、老师检查,指导。

为了培养合格,适用的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应当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尝试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性课程,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得到成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尤其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实践系统化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徐世贵编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3-01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中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这个专业。但是在近几年,虽然电子企业对一线员工需求巨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在急剧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不适应电子企业相关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使企业成本增加,中职院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中职毕业生年轻有梦想,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愿长久待在一个岗位或一个企业。

据了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面向电子企业,适应岗位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且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且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担任着不同的工作角色,打破了原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模式,倡导“一个萝卜几个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综合素质方面,现在的企业对人才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重庆在近些年不断引进沿海先进企业入驻,对电子专业毕业生需求极大,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我校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2)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和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能力。(4)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5)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和电子装配、制作能力。(6)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7)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8)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9)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成长要求综合考虑,本专对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第一,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多参加技能竞赛。中职生对于理论课的兴趣不大,而动手能力也不高,对元器件测试、焊接、组装能力不强。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尽量提高学生兴趣,开展“理实一体化”授课,通过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测量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电路焊接与装配技术,为学习专业课和完成电子产品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加强EDA实践和单片机应用技能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用性较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术,应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增加实践机会,利用实际设计进行训练。另外,现代电子行业对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人才的需求较多,可增加单片机应用与设计实训学时,以实用设计为主,加大实践力度,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

第三,开设电子产品营销课程。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将是电子行业就业的一大方向。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开设的课程和训练比较薄弱,对学生进行有关电子产品营销、维护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也能拓宽就业门路。

第四,增加不同方向的选修课。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毕业后从事岗位比较单一,为能体现电子行业就业的多方向性,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可增加选修课,如楼宇智能安装与调试、给排水系统、机电一体化、制冷与空调等。

第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多证书”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旨在突出学生的技能教学,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毕业即上岗,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勤劳致富。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能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在激烈竞争中就能占据更大优势。现代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相适应,更新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第7篇

摘要: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等都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本文从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文件制度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校;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

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通过电子电工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电子电工方面的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其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电工电子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涉及到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电气控制(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电子装配与调试、电子CAD、电子仿真等,实训教学内容根据具体专业有所选择和侧重。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等都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是与实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问题。实训教学是一项非常繁烦、责任重大(如安全问题)的工作,管理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实训教学的准备、实施直至总结和反思都离不开管理的问题。本文所涉及到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文件制度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加强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学生管理的一重要环节。电子电工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基本焊接训练及产品的焊接、调试和组装。整个实训实际就是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是生产工艺的浓缩,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电子产品的报废。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急于动手焊接制作电子产品不重视基础训练,以至于眼高手低,做出的产品不仅外观不美,性能参数也不合格,因焊接不仔细而造成的漏焊、虚焊、连焊的现象很多,尤其是排线焊接的错误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安排学生利用废旧印刷电路板进行拆卸、焊接实训,对此提出具体要求:焊点无虚焊、表面光洁且大小一致。经过焊接练习合格后,再发放实训产品的配件正式安装。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合格率,而且也使学生的基本焊接技能得到了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如以手工电焊接线作为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废旧电路板上反复练习,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操作要领并作示范和解答问题。再用正式印刷电路板练习,学生自己检验质量,小组互检,小组长写评议。这样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使用电烙铁焊接的基本功。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我们课题组采取的做法是严格要求,严格考核,认真总结。严格要求,是为了确保电子电工实训的顺利进行,要求学生进入电子电工实训室,必须学习实训规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每人自觉遵守。实行分组、组长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提高管理的自觉性。强调“必须安全用电”的意识,了解安全用电知识。严格考核,要结合电子电工实训的内容严格考核,采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级制评分办法,由学生根据训练内容自检、小组评议和教师验收实习产品质量综合评定成绩。认真总结,电子电工实训结束,要求每人写一份书面总结,总结在实训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有哪些认识、收获和体会以及对电子电工实训有哪些意见和好的建议。

二、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教师的管理

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电子、机电以及工科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加强动手能力的系统工程。面对21 世纪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能性人才的紧缺局面,对电子技术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指导老师,具备综合实践技能是指导学生更好提高实践技能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一是熟练地使用电工、电子仪器检测元件的能力。电工电子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常用的电工电子测量仪表熟练应用。如:万用表、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示波器、稳压源、晶体管特性仪、扫频仪等仪表。二是熟练使用常用电工电子工具的能力,如剥线钳、斜嘴钳、压接头钳、电工刀、螺丝刀、电笔和电烙铁等。三是要具有应用现代电工电子设备的能力。现代电工电子设备主要以微电脑控制,如利用变频原理、PLC 控制器控制各种现代自动化设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对象调整实训教学内容。我们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生源基础较差,但他们性格活泼、好动,对实训很感兴趣。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安排时间为四到五周。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中专班学生侧重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对“对口单招班”学生则在理论基础知识上和基本技能训练上全面兼顾。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动手制作产品。对于部分懒惰的学生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对于一些难点、疑点,让学生们相互研究、相互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相关教学文件的管理

为加强对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相关教学文件的管理,我们制定了相关教学培养目标,并对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做了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电工电子仪表、仪器的基本结构及正确使用与维护;2.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3.理解常用电子电路和简单电子整机电路的分析、检测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4.掌握电子电路安装的工艺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表、仪器;2.能正确阅读分析电路原理图和设备方框图,并能根据原理图绘制简单印刷电路;3.初步学会借助工具书、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及产品目录等资料,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有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4.能按电路图要求,正确安装、调试单元电子电路、简单整机电路;5.处理电子设备的典型故障。

第8篇

一、“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的职业了解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对职业的了解开始。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针对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结合学校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安排学生到车间观摩、学习、实践,进行企业课程学习,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对人员的要求,包括行业要求、企业要求及岗位要求等,将学生带进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职业角色。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的职业体验教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2012年“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中,把建设目标定位为引进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设备,构建以电工技能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和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及教师下厂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把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做中学,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的对口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及增强岗位体验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引导性的企业课程学习,到指导性的生产性实训体验,再到实际生产的顶岗实习,实现了阶梯式的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立足梧州,面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辐射桂东南地区,把握梧州市电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和扩大的机遇,通过与大中型企业深层次合作,实践“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区域性电工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带动桂东南地区同类专业的发展建设。

(一)调整专业方向。学校根据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电子工艺制造技术专业方向,通过多次调研定位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

(二)改革课程体系。“职业行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实施的三个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的主导课程、文化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导课程分为职业了解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1.职业了解课程。又称企业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主要针对职业环境、职业要求、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如职场管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电子原件认识、SMT历史现状及发展等,为学生构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奠定基础。2.职业体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如SMT工艺及制造、手机通信原理、手机主板的测试原理操作、工厂品质组织架构及管理规范等。这类课程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3.顶岗实习课程。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课,如品质抽检原理及操作、组装工艺流程、QC七大手法、ESD防护及应用、MSD防护及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职业工作过程及能力需求,体会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要求、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4.文化教育课程。经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一线员工文化知识类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基本相同分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电子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作为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同时改革评价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学习选用笔试、测试、答辩、报告、总结等考核形式。5.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在主导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展知识、为以后的岗位变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选修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通过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企业优秀人才聘用引进工程,打造以“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室,共设置66个工位,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工位40个;波峰焊操作、调试与检测工位8个;SMT表面贴片组装、调试与检测工位18个,小型工业制板、组装、检测和调试系统,高度仿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训练,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与本市相关企业合作,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电子产品生产实习车间,为PCB设计制作能力、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并且能够承担企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任务。

三、成效分析

“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自2013年10月开始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实施计划,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合作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目标,引导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成为一个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企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生产的管理式方,让学生尽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生活要求等,使学生到企业后能更快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安心工作,降低新员工流失率。第一阶段的实施计划完成后,梧州市西江都市报做了题为“人才不足成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困局,教室搬进企业或成破局利器”的专题报道,工业园区多家企业主动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寻求合作,为下一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

作者:甘亮单位: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9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 汽车电子 岗位能力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apprenticeship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s specialty. It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setting course through post ability.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automotive electronics; post ability

1 岗位群分析

当今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汽车服务性岗位人才需求旺盛。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汽车业的现状,深入调查汽车企业的发展动态,对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进行分类。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群分为核心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核心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岗位;汽车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维护岗位;汽车维护岗位。发展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测绘及辅助设计岗位;新汽车电子产品试制岗位;生产管理、技术管理。

质量检验与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元件检验,该工作需要员工能够正常地操作使用检验工具,检验主要的元器件,并且对其性能参数有一个较好的认知;第二,根据工艺文件进行产品装接,该岗位员工不仅需要会使用各类的工具,还应当掌握工艺生产流程,能够看懂工艺图,可以在工艺规范下进行器件组装,可以自检组装后的产品;第三,过程检验,该岗位员工应当能够正确操作检验装置,了解产品检验的要求,能够利用统计工具进行问题分析;第四,成品出厂检验,这个岗位需要员工会合理地做好检验参数调整,了解具体的检验规定,可以熟练地操作检验装置,也会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总结质量问题。

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品安装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看懂工艺流程,了解安装的全套工艺,了解电子产品的各项参数与性能指标,可以操作不同的工具,可以依照工艺所需进行器件组装;第二,产品调试岗位,此岗位要求员工可以操作日常操作的检验器具,可以诊断发现电子产品质量问题及原因,可以进行电子产品的调试;第三,产品维护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学会操作检验装置,并且对产品护理要求具有全面的了解;第四,产品改装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可以完成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调试,可以完成PCB板的制作,能够对电子产品的参数性能要求十分熟悉,可以操作各类检验设备。

电路维护岗位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检测与故障诊断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够操作经常使用的检验工具,可以检测整车并判断其故障所在;第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详细结构,可以维护修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按照工艺要求来完成器件组装;第三,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汽车的底盘构型,可以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底盘,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第四,电器与电路分析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汽车中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具体结构,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电路和电器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电路和电器,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

2 课程分类

根据汽车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2.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通用基础课程让学徒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学徒要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学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制图”、“外语”、“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数学”、“物理实验”、“两课”、“体育”。“两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但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他课程如文化礼仪、安全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手段等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2.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此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以通用工作任蘸椭耙祷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内容开发、标准编制。所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考核,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课程模块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

2.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课程的设置要突出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学徒从三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中进行选择,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分为汽车电子产品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和汽车电路维护三个岗位。其中汽车电子产品检验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开设的课程有“汽车电路分析”、“汽车电路分析”和“电子线路CAD”。汽车电路维护开设的课程有“车身控制”、“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和“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2.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可以作为选修课,要关注学生多向发展,实施个性化培养。学徒可以根据需要由选择课程,修满相应课程的学分。课程包括“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新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二手车交易与评估”。

3课程设置

3.1 依据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调研,确定汽车电子行业的岗位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作为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标准,划分汽车电子行业的通用基础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每个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分解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人物进行排序、合并和归纳,提炼出岗位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

3.2 体系构建

依据学徒认知和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科体系结构,构建以岗位为标准的教学体系。对岗位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的社会服务需求。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任务,得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依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设置或开发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或开发专业企业课程。设置不分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并设学徒拓展课程模块,组成汽车电子专业课程表,按照企I的生产或工作过程确定开课次序。

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分为4种:集中讲授、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集中讲授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企业培训是指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企业岗位的实际体验和操作。任务训练是将实训中的内容在岗位中独立完成。岗位培养是针对每个学徒的特点安排针对性的岗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为主体,师傅指导的专项实践。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适合集中讲授,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适合任务训练,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适合岗位培养,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适合企业培训。

在所有课程中,第二以及第三模块是关键所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需要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学会使用相关的检测食品,熟悉常用的检测方式方法;“电子产品剖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从原理上认识汽车电器,并且知道制作产品的过程;“电子线路CAD”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驾驭制作电子产品线路板的方法,可以测绘出相关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测不同汽车的电控发动机的辅助控制系统、燃油控制系统、进排气控制系统和点火控制系统的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车身控制”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深谙自动空调、电动座椅、电控门窗的工作机制,可以分析它们觉的故障;“汽车电路分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掌握辅助电器系统、照明信号系统、起动系统、电源系统、仪表报警系统、点火系统的电路特征,掌握判断各个系统故障以及如何排除的方法,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机制,构型以及维护修理方法,可以看懂一定的电路图,可以诊断一些电气问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查检测多种汽车的电控动力转向、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以及汽车电控悬架的故障原因,并且消除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新型的学徒制更多地考量学徒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潜力,构建其适用的课程模块,着力于培育实用人才,建成岗位技术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建职业课程结构。课改必须不被传统课程体系所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标准

一、坚持实战导向,突出技能教学标准与岗位技能紧密对接

(一)技能教学标准目标紧跟岗位设置,突出实战方向

电子技能教学标准的起草制定,经过大量的省内调研,其调研主体涵盖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系统掌握了江苏省电子信息大类企业中电子专业岗位的分布、设置、需求和能力构成,而技能教学目标的设定兼顾素养培养、岗位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具体目标内容解读分析如下表。

(二)技能教学标准内容紧贴岗位技能,突出实战素养

电子技能教学标准内容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技能学习的通用性、专业性、发展性,紧贴岗位技能,将技能教学内容划分为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岗位实践三个部分。其中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以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划分,包括电子产品的装配、电子产品的调试、电子线路的绘制、单片机技术简单程序设计与应用、表面组装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与维护,此项技能标准全面贴近电子企业生产、设计、售后、维修等工作岗位的实用技能,为学生顺利高质量就业打下基础。而岗位实践就是围绕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技能训练和储备,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充分突出实战素养。

(三)技能教学标准实施紧扣岗位要素,突出实战需要

1.标准实施的师资条件紧扣岗位要素。根据电子专业技能教学需要,联合电子行业企业力量,建立一支校企互聘、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行业技术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为依据,在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整合开发技能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实施。技能教学专任教师应具备电子企业实践经验,至少保证每两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技能教学能紧密结合电子行业发展,更新电子类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课程组织与研发能力,将企业典型生产项目或产品转化成专业技能教学案例,依据技能教学实际需求开发符合专业现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2.标准实施的实训条件紧扣岗位设施。技能标准实施硬件条件建设始终贯彻职业素养为重、工匠精神为首、人本思想为基、发展理念为脉,营造出技术化、人性化、生态化的良好实训氛围,为实现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高度融合提供环境支持。按照职业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校内实训场地进行系统化的统筹设计,按照电子企业岗位要求优化空间设计、环境布置、工位摆布,校内实训室面积及设备配置满足学生的技能教学需要,建设成资源共享的集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并配备集生产、教学、研究、鉴定、大赛、服务、评价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

二、坚持实测为先,突出技能教学标准的可测、可评、可用

为了更加突出技能教学标准的实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在评价体系建设上,引入多元的评价体系

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制定采用多元主体、多元手段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过程真实性和评价结果科学性相结合,全面关注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和发展潜质,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特长性引导和发展性评价。

(二)在岗位能力培养上,制定可测的评分体系

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生产现场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综合考虑职业素养、安全文明生产和5S管理作为重点,制作成科学标准的评分体系。工位记录表中的“安全生产”可包括穿戴规范、工具和仪器仪表摆放规范、设备维护、安全操作等,工位记录表中的“规范操作”可依据电子产品项目操作规范制定,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采用一票否决制。

(三)在技能标准应用上,强化可用的考核体系

开展技能教学结业综合评价考核,涵盖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岗位实践,通过学业水平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综合性大作业、典型项目、岗位实践报告等方式,编制结业评价量化表,形成有行业人员参与的、具有鉴定意义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于结业、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环节,以全面提升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应用性。

三、坚持实效原则,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

1.按照统分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电子类专业公共基础技能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进程,对技能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考虑,科学编制贯通专业人才全过程、基础技能与专项技能递进提升的教学项目,嵌入到相关课程中实施。制定本专业的技能教学计划和系列化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技能教学计划包括技能教学总体要求、技能教学方向、教学项目及任务、技能教学实施条件等,单个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包括教学项目名称、学习任务、教学要求、任务工作页、技能考核评分表及记录表等。2.技能教学标准要依照电子专业技能教学目标,立足企业岗位要求,着力提升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能和知识迁移能力,将行业企业的实际产品转化为技能项目,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对照企业标准、岗位规范,组织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技能教学内容,开发出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系列化技能教学项目,有序开展技能训练。依据教学实际需要,可借鉴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提高实训效果。对单一技能型教学项目可采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的训练方式,要求学生做到熟练。再逐步形成综合性技能教学项目,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呈递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并注意技能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反馈,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习惯和规范。3.注重新技术在电子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将电子仪器仪表、整机装配调试过程和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融合,构建虚拟测试环境,实现电子信号测量的虚拟仿真,从而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学资源,注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技能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篇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任务;课程项目;技术情境;教学导航

作者简介:陈丽茹(1962-),女,辽宁开原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3-02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行业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政策鼓舞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几项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

“电子技术”分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在教学中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根本、以工作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运用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通过课程分析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掌握课程技术原理及应用方面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典型电子电路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多模块应用为切入点,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应用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模拟电子技术是研究对仿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

理论知识:基本半导体知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技能训练: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放大电路性能分析、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基本应用。

1.模块1:半导体器件

(1)知识重点: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外部特性;晶体三极管外部特性。(2)知识难点:半导体PN结。(3)教学方式:从半导体PN结入手,简单介绍半导体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半导体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二极管与三极管的简易测试。

2.模块2:放大电路

(1)知识重点: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放大电路的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极间耦合;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性能的影响。(2)知识难点:放大电路的分析;放大电路的负反馈。(3)教学方式:从基本放大电路入手,介绍放大电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多级放大、电路反馈;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放大器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动态参数测试。

3.模块3:集成运算放大器

(1)知识重点:集成运放的结构和特点;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2)知识难点: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3)教学方式:从理论集成运放条件入手,掌握各基本运算电路和电压比较器的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集成运放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4.模块4:直流稳压电源

(1)知识重点:整流与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源。(2)知识难点:开关电源。(3)教学方式:从二极管整流特性、电容器充放电入手,讲解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源重点讲授集成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

理论知识:集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技能训练:组合逻辑电路应用、时序逻辑电路应用、逻辑电路限定符号识图。

1.模块1:数字电路基础

(1)知识重点:数字脉冲信号;二进制与8421BCD码;基本函数与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2)知识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3)教学方式:从二进制与逻辑函数基本规则入手,学习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化简与变换。(4)技能要求: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

2.模块2:组合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基本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2)知识难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组合逻辑电路。(3)教学方式:从基本原理与逻辑符号读解入手,重点介绍电路的逻辑功能与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基本逻辑符号读图;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3.模块3:触发器

(1)知识重点: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2)知识难点:触发器之间的转换关系。(3)教学方式:借助限定符号意义读解,帮助理解各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与控制方式;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

4.模块4:时序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限定符号及其意义;寄存器;集成计数器应用。(2)知识难点:集成计数器应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3)教学方式:从触发器入手,由D触发器构成寄存器;由T和T触发器分别构成同步和异步二进制计数器。借助限定符号的意义来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集成电路的应用。

5.模块5: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

(1)知识重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与单稳态电路;施密特触发器;石英晶体振荡器。(2)知识难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3)教学方式:以555定时器为重点,介绍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和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石英晶体振荡器从阻抗频率特性入手。(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电路的应用入手。

三、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教学导航

电子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在电子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电子产品都是由设计焊接组装调试形成的,焊接是保证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最基本环节,调试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的最关键环节。

理论知识:常用电子仪表、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知识。

技能训练: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常用电路元件与数字集成电路测量、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1.模块1:常用电子仪器知识重点

(1)知识重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毫伏表;信号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2)知识难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4)技能要求: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半导体特性测量。

2.模块2: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量

(1)知识重点:电子无源元器件;电子有源元器件;表面安装元器件。(2)知识难点:表面安装元器件。(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4)技能要求: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

3.模块3: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

(1)知识重点:装配、焊接工艺;电路测试与测量。(2)知识难点:电路测试。(3)教学方式:介绍电路装配工艺,分析电路测试与测量基本方法,结合实训进行教学。(4)技能要求:电路装配、测试与测量。

四、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导航

电路仿真技术是近十年来在电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强大功能,在电路模型上进行电路的性能分析和模拟实验,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然后再付诸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周期和试制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电子生产厂家的一致欢迎。现在,电子仿真技术已成为电子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因此为了确保电路设计的成功,消除代价昂贵并且存在潜在危险的设计缺陷,就必须在设计流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周密地计划与评价。电路仿真给出了一个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能够在进入更为昂贵费时的原型开发阶段之前,找出问题所在。

理论知识:EWB与Multisim平台基本知识,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模拟电路电子仿真和数字电路电子仿真。

模块:电子电路仿真。

(1)知识重点:Multisim平台的使用;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2)知识难点:Multisim软件的使用。(3)教学方式:从电子实验实例入手,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在学会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知识,完成电子实验的仿真。(4)技能要求:用Multisim进行电子仿真的方法。

五、综合实训项目――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与制作

1.知识要求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思路;掌握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2.技能要求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综合制作调试;能有条理地撰写设计说明书;能对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展示。

3.教学任务

通过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制作及测试,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会元器件的特性测试和电路组装、测试,熟悉电子产品组装的工艺要求及生产过程。

4.教学活动设计

(1)通过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对有源多媒体音箱进行设计,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2)在校内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根据所设计电路选择元器件,进行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测试。规划电路板,进行元器件的布局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完成各部分电路的焊接、组装,对已经组装的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测试及调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3)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及产品说明书。

5.相关知识

(1)理论知识。元器件的识别、测试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布局;焊接工艺、电路调试方法;产品说明书的撰写。

(2)实践知识。元器件的选择、测试;印制电路板的规划和制作;元器件的焊接、组装;电路的调试及参数测试;实践测试报告的编写。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应将该课程实训的内容和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