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时间:2023-01-12 03:4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全球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全球化

第1篇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从面上看起来是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就其根本却是科技进步。“全球化”作为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世界化”,其实是在互联网建立后才真正确立的,这种“世界化”程度的提升也是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网络化生存”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当下写照。因此,正视“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必须正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

如果把文化视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科技进步是人类在当下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而如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当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显然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甚至有由科技进步来主导的趋势。科技进步已成为“全球化”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变为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目前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伴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时代又接踵而至。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多元的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生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终将冲破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旧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尽管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可能较长,但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1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大科学、大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科技全球化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问题的全球化。随着跨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奥秘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不断趋同。在当代,人口、资源、污染、生态、核扩散等所谓“全球问题”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层次上,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业层次上,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R&D的机构,争夺信息,争夺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后,在国家层次上,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

(3)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与科技活动全球化相关的是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这是科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包括市场规律在科技活动范畴应用的基本准则。

(4)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也就是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产出对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此熟视无睹罢了。学者吴华认为,“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种形态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自然人的流动相契合,第二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全球传播和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现象。

教育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两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中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必然带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促进全球性教育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发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进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活动,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

2科技全球化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等等。而在理念层面的融合与趋同为制度层面的仿效和教育技术的扩散提供了基础。

科技全球化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产生重大的辐射,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关键是教育主体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客体的学生也应该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不仅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转换与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关的。科技全球化提供的环境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激烈的争夺,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活机动的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反过来,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要将这种教育理念物化为现实,应做到:①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②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③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3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全球化亦日趋明显,这与科技全球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天然联系相关。结合学者郭扶庚、吴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均有着深刻的影响。(1)教育全球观的树立。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教育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对外资开放教育市场不需要设置禁入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切教育服务领域都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但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控制市场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对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这必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必将逐步规范,竞争和人才流动也必将加剧,由于规则透明,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个人待遇有所上升,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及归国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1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大科学、大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科技全球化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问题的全球化。随着跨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奥秘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不断趋同。在当代,人口、资源、污染、生态、核扩散等所谓“全球问题”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层次上,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业层次上,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R&D的机构,争夺信息,争夺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后,在国家层次上,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

(3)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与科技活动全球化相关的是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这是科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包括市场规律在科技活动范畴应用的基本准则。

(4)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也就是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产出对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此熟视无睹罢了。学者吴华认为,“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种形态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自然人的流动相契合,第二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全球传播和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现象。

教育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两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中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必然带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促进全球性教育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发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进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活动,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

2科技全球化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等等。而在理念层面的融合与趋同为制度层面的仿效和教育技术的扩散提供了基础。

科技全球化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产生重大的辐射,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关键是教育主体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客体的学生也应该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不仅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转换与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关的。科技全球化提供的环境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激烈的争夺,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活机动的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反过来,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要将这种教育理念物化为现实,应做到:①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②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③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3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全球化亦日趋明显,这与科技全球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天然联系相关。结合学者郭扶庚、吴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1)教育全球观的树立。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教育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对外资开放教育市场不需要设置禁入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切教育服务领域都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但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控制市场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对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这必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必将逐步规范,竞争和人才流动也必将加剧,由于规则透明,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个人待遇有所上升,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及归国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4)课程教材逻辑体系的创新。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将要求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教育发展空间的延伸。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所需的教育资源,可以来之于国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完全可以是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服务的实施地点,可以是中国境内,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当然,我们更愿意在中国境内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不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增加国内就业,也更有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播目标。应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如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取之不尽的特种教育资源,再如遍及中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教育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等等。

结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国教育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战略思维能力。一种不设上限的教育发展新观念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确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新基点。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延伸思维半径,以全球主义的精神进行教育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辩证地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林慧岳,易显飞.科技全球化对R&D的影响及对策[R].课题研究报告,2003

2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N].中国教育先锋在线,2004-01-30

3李如密,孙元涛.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

第4篇

【关键词】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者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A82-057

文献标识码I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35-02

一、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的内涵及特点

科技传播,按研究内容来分,属于研究微观问题的科学内社会学,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的活动,其实质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支持”。

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由于传统上具备科学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资源所增添的数字化、虚拟性、巨量化、开放性等特点而呈现出和其他传播领域不同的新特点,(1)高效性。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巨量信息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以提高可利用效率,实现科技知识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2)网络化。科技传播通过网络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在更广泛的区域、用更灵活的机制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网络科技传播淡化了传统科技传播时间的概念,更适应信息传播的特点。”(3)国际化。为促进人类的科技进步,科技传播在各国科技人员及各项科技工作中频繁地发挥作用。“由于现代化产品的构成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资源,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要求很高,耗资巨大,因而依靠单个国家的生产条件很难完成,必须通过科技传播,进行国际间的专业协作”。

二、中国科技传播者面临的困境

科技传播者作为科技传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被定义为“科技信息源、传播机构以及作用于此的人”,主要包括科技共同体、教育者、社会各类传播系统中从事科技信息采集、制作和编辑的工作人员及有关政策制定的相关工作者、传播组织和机构。 理想的科技传播应做到真实、全面、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高、公众科学素养高。目前,我国科技传播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夸大现象严重,垃圾信息泛滥,虚假问题屡禁不止,盲目跟风、炒概念,技术创新信息不新,表现形式缺乏新意,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信息分布比例不合理,泄密不断等”。同时,由于受众市场的细分也局限了科技信息的普及,过度追求趣味性使得科技传播偏离了科学的精神。具体到科技传播者面临的困境,我们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科技传播者面临的翻译障碍以及发达国家垄断科技信息传播的隐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科技交流越来越频繁。科技作品逻辑严密、专业性强,加之传播渠道、反馈机制的不完善等导致的翻译障碍,使得各国的科技传播者之间的交流举步维艰,这在英语非母语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发和研究网络较早,网络管理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目前已具备了垄断网上科技信息传播的条件。“如果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信息传播业将全面萎缩,发达国家不但可以直接攫取这一行业的超额利润,而且会凭借其垄断权进行信息掠夺,从而使国家和地区间已形成的差距拉得更大。”给发展中国家科技传播者传播信息和知识带来一定困难。

2.科技传播者互助合作力度欠缺及科技传播体系的不健全

在由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大众媒体、普通公众组成的科技信息传播链上,科技期刊以高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小众性,长久以来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国内各类科技传播者各行其是,杰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大众的了解和接受。李从军“媒体联合国”的概念在境内外媒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凸显了各国媒体合作力度上的欠缺。“我国现代科技传播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300余年形成的比较完善的传播组织体系相比,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具体表现在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传播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不明显、资金来源单一,“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日益增长的科技传播的巨大需求,表现出一种低效益的不适应状态”。

3新闻边缘化问题

原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媒介存在漏洞,保障知识产权的各项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政府对科技信息传播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大众传播领域,科技报道处于不受欢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科技新闻成为稀缺资源,传播地位相对弱化,传播空间受到排挤,公信力也受到置疑。与科技传播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急需提高。传播方式的陈旧单一、传播效果的广受抑制,使科技传播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针对中国科技传播者面临困境的对策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科技传播者所面临的上诉困境,我们应该针对性地从解决科技传播者面临的翻译障碍和消除发达国家垄断入手,提升科技传播者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科技信息传播环境,同时,调动科技传播者的互助合作积极性,加大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最后,应该重视政策法规的完善,消除科技新闻边缘化的现象。以期提高我国科技传播的整体能力,具体对策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解决翻译障碍,消除发达国家垄断

我们应该从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手,寻找、培养熟悉多国文化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科技传播者的队伍,通过建设权威传播渠道、完善反馈机制解决翻译障碍,这样由于文化差异、内容晦涩以及技术问题所造成的翻译障碍势必越来越小。科技传播者队伍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为促进各民族、各种族的文化碰撞和交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遏制发达国家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全世界应探索建立一个机制及国际机构以协调全球传媒业,这将有利于建立一个平衡的全球传媒秩序,同时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问题。

2.调动互助合作积极性,不断升级体系建设

国际舆论较量的背后是国家传播能力的较量,没有科技传播者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传媒集团的强大后盾,就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就难以掌握国家科技形象的主动权。我们应该不断“升级”技术创新传播系统,建立可持续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提高科技传播的效能、效率作为落脚点,把社会上的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组织、科技教育组织及科技团体和科技出版、科技宣传等机构组织起来,纳入一个整体系统中,建立一个包含专业交流系统、科技教育系统、科技普及推广系统在内的功能互动系统。

3.完善政策法规,消除科技新闻边缘化

推出新的法律法规,转换体制建构新范式,适当降低科技信息传播业的进入壁垒,尽快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不断探索解决政策法规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提高科技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科技新闻资源加强策划。从政策上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培养一支发现能力强的高素质传播队伍,深入挖掘科技新闻线索,同时科技新闻需要关注民生,通俗化、大众化。促使科技新闻回归核心地位,提高我国科技传播的整体能力,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

第5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重要的必然性,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2.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2.1 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传统的营销策略,其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差,且难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展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分析不足,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能力较差。忽视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展受到诸多层面的阻碍。而网络营销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施新型的营销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2.2 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受到大型企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互联网营销可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升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充分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降低营销成本并提升营销效果。因此,实施网络营销成为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选择。

2.3 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要求和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中小贸易企业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变革其营销策略。受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以自身发展为基础,不断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全面优化营销策略,更快地渗透到全球市场中,以充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

2.4 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

转变发展理念是中小贸易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发展的重要区别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企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弊端不断显现,受到现代科技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积极采取和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其在各项发展战略过程中更好地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结果,是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3.全球化下中小?Q易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来看,缺乏基本的理念与认识。其一,中小贸易企业的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低,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过于强调生产工作,受到传统营销思维的影响,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其二,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被动地接收订单进行定向生产,而难以主动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拓展,因此使得中小贸易企业没有动力转变营销理念,也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网络营销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现有的营销策略难以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3.2 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

随着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营销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现有的网络营销中,中小贸易企业还缺乏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难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对市场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在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方面缺乏大数据的支持,而主要依赖于主观的判断,使其现有网络营销难以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员推销等方式,使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推广进程显得十分缓慢,难以借助互联网+等实现线上营销,因此降低了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3.3 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自身的力量则难以提升其整体效果。当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还缺乏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竞争态势过于激化,相互之间的合作力度较小,难以在网络营销方面形成合力,进而使其网络营销的整体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与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公司合作,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其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3.4 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较高。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一,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不注重对现有营销人才的培养,其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对网络营销相关技能和方法的账务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推动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缺乏人才的保障。其二,由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其不愿意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能难以流入中小贸易企业,因此限制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

4.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4.1 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其必须要全面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一方面,要对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进行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将其视为中小贸易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其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根据中小贸易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其进行该机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可以通过先进的理念和认识来有效提升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4.2 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网络营销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科技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不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强化信息科技的应用。其一,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方法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效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指导中小贸易企业实施更为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其二,要根据全球市场的变动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创新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定期对其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审视,以科技信息的发展未导向,不断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网络科技对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率,为其奠定技术层面的保障。

4.3 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贸易企业要想借助网络营销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网络营销联盟,提升规模效益,全面降低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成本,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益,提升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对各项信息的共享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中的市场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全面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网络科技信息类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其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降低其网络营销的成本,通过签订相互合作的协议等措施形成与信息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赢式发展。

4.4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营销需要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充分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重视人才的推动,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网络营销人才,使其在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担任要职,为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库。

第6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企业 迎接 挑战 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我国企业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趋势,客观分析这一态势,做出我们恰当的价值选择,是一个至关紧要的时代课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学的基本核心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就是要研究生产要素如何配置。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生产要素不完整而且资源配置的范围很小,所以效益也低。到了工业社会,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经济也进一步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实行社会化大生 产,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效益也提高。企业要跨出本国,跨国经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效益就越来越高,所以说,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资源能在全球流动,信息能在全球传递,加上交通的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个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换,这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资源在全球配置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都阻挡不了历史的发展,都将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而且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只是发达国家的事,而是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对所有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然,对每一个国家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对发达国家可能机遇大于挑战,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挑战大于机遇。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所以我们要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主动积极地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我国企业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这就是说,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中国经济必须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客观逻辑,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融入全球化。人类的历史活动要合乎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既然经济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那么我国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这种经济必然性的选择,只能是坚定地参与,并且对我国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采取更进一步的开放战略。

从本质上看,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不可缺少的第一个前提,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运作和发展是其当代形态获得发展的物质条件,因此,中国经济介入这一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扩展过程,就拉近了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距离,就拓展了本国经济生存、发展、腾飞的广阔空间,也就在开放中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作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物,适应先进生产力演进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这正如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体系将面临一次新的国际分工,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将不再是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本,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创新的能力。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言:“我们时代的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是创造财富的新系统,这个系统不再以体力为基础,而是基于脑力。”那时,利用技术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必然更加受制于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所以今天我们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借助于外部资金、科技、信息资源,在开放的环境中加速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科技的创新,力争尽快在世界上最新的产业部门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使我国的产业换代升级跟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跟上全球科技更新发展的潮流,关起门来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需要继续解决思想,实事求是,面对世界新形势,联系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勇往直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机遇。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积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还要努力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具体问题而论,我们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一定要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李勃: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

[2]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性管理;人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经济的全球化涉及各个领域,影响国内人民的生活、消费、价值观。国内企业只有在求生存中被迫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快速拓展。80年代,日本的电器,90年代的汽车、手机。从好又多,家乐福到今天的沃尔玛,欧尚等大型超市。就连国外的食用油今天也占据了中国大半天下。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在国内蔓延,人们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从未有过的包容和欣赏,对特定产地产品的忠诚度日益淡薄;给本土企业带来致命打击。就我们所见到的成都现状而言,曾经辉煌的商场在竞争中纷纷倒闭。红旗商场如果不走出自己特色的“小区连锁”模式,我想早已不复存在。就是在目前,与国外大型超市相比他也是举步维艰,前途暗淡。

二、全球化对企业的科技、资金方面战略带来的影响

首先,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起步较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相反,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饱和,急需为多余资金寻求出路。从日益递增的外汇储备就显然看出国外资金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之多。而且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过上百年经营,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更能适应市场的竞争,这给我国刚起步的市场经济企业带来强烈竞争和严重威胁。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由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科技安全、积极跟踪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保守我国的重大科技秘密是十分必要的。科学虽然是无国界的,但是科技能沟带来的利益却是有国界的。目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国家科技秘密管理体制也在发生变化,科技秘密面临着对外开放和政府管理体制转变的双重挑战,其复杂性和难度是空前的。

三、全球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战略带来的影响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还处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生产模式,生产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开发也需要大量资金。采、供、销的物流链还极不完善。这样给产品附加更高的生产成本。而国外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使之能节约可观的成本。例如,在广告费方面,百事可乐公司在每个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使用相同的电视广告,每年大约节省了2,000万美元的费用。使企业对其向顾客营销产品及服务的方式实行标准化。各种各样的企业,如电器业的索尼和松下、快餐业的肯德基、零售业的班尼顿(Benetton)和宜家(IKEA)已开发出能在全球市场普遍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得以采用更标准的营销和分销战略。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将更加要求对跨国产品的质量、运送和销售趋向一致。这些企业都能跨越不断拓展的地域进行资源配置,或发展出跨国管理质量和快速回应顾客的能力。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人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防线将会被逐步取消,那种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大众一款普桑就能统领中国20年的时代已经过去。2002年10月,国际著名信息公司了全球白色家电企业市场占有率最新排序,海尔在白色家电制造商中跃居全球第五名;张瑞敏在海尔21周年创业年会上宣布2006年把“全球化品牌战略”作为海尔新的战略发展方向之前同时全球白色家电的产品品牌占有率排序,海尔冰箱以较大优势跃居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榜首,成为全球冰箱第一品牌。

四、全球化对企业营销战略带来的影响

全球化营销战略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全球化营销战略是对各种观点、产品和服务实行构想、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活动,使其通过交换实现满足个人和组织目的的在多个国家中进行的整个策划和实施过程。全球化营销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全球化营销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市场营销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也更高。开展全球化营销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随着争夺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仅在国内经营的公司的数量会随之减少,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已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个事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一方面,国际市场营销的空间领域扩大了,营销的技术更先进了;而另一方面,营销的复杂性上升了,营销的难度也加大了。中国企业即使在国内市场,也无法避免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目前,国外的许多大企业均看好中国市场,有的甚至把亚太总部迁到中国。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抢市场、争人才,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正逐步蚕食着中国的市场。因此,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存在和竞争。

五、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

引言

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前进,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伟大创举。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它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不可预测,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它使发展中国家处在了更加劣势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在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做出有力的决策和改变,摆脱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软控制”。

一、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70年代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涨的困境,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兴起,并得到西方世界三大政治家的认可: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科尔。新自由主义肯定“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主张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倡导个人主义,提倡私有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化,全球化应运而生。

二、全球化的弊端

(一)发达国家的全球化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统治下的一种“帝国”主义体制。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规律和自由平等原则,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这种全球秩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平等。如今在西方世界,人权和平等是政治家们的口头禅,可是,这仅仅是思维的惯性,并不是约定的行为方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并没有话语权。世界运行在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下,而这些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都是由西方国家联合制定并推向现实的循环运作之中,纵观一系列国际化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其决策层里很少能看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全球化是资本的国际垄断,它建立的是资本的世界累计制度。事实上,全球化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自由。

(二)扩大了贫富差距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实行技术封锁,人才管制,进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一方面推行贸易自由,赚取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资源由于受到限制从而流动程度较低,对发展中国家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加剧了金融动荡

在这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盛行的二三十年里,世界已经发生两场大型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98年的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任意开放带来的产物,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各方面都不具备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由于这些国家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时资本量有限,又往往采取和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于是全球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大量游资涌入这些国家投机,国家的外汇储备往往很快被劫掠一空,而且造成持续的金融动荡。”开放的后果是,当欧美游资游走于市场时,“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发挥作用,而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也没有了干预的力量,危机在所难免。08年祸起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其影响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源于全球化带来的高开放程度。全球化便利了贸易的进行,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却也为金融危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加剧了世界的金融动荡。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虽然全球化有其内在的弊端因素,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但是,这一发展似乎都来自于出口的拉动。欧美发达地区消费数额巨大,必须依靠进口才能满足,这也带动了内需严重不足、结构失调的经济体。这种形势,无疑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软控制,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毕竟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范例,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需的严重不足,人口膨胀导致的经济总量和平均量的不平衡,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法律监管制度的缺失等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腾飞阶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一)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弹性

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必修调整经济结构,改变过去出口带动增长、第二产业“独霸天下”的局面,努力扩大内需,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内需驱动的经济体才具有弹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也只有内需驱动的经济体才可以减少对他国的依赖,增加自己的独立性,增强抗击危机的免疫能力: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走向强大必须实现的转变和改革。

(二)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鼓励创新

美国企业把技术分为几代:即将淘汰的、成熟的、新兴的和正在研制的。但是在中国研究中心研究的几乎都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技术的进口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别国严格限制高科技的输出,另一方面代价太大。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实现技术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关键性转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相距真正意义的实现还差得太远。何为科技?其实质不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才、设备和资金的融合,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来源于教育的模式和体制,设备和资金来源于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因此,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加大投入,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设备和资金的投入。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化

虽然全球化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模式。但是整体上它利大于弊,极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的进步。

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世界这个大舞台,要想改变不平等的形势,只能实现自我的强大和崛起,利用好每一个发展和改革的机会。这就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求合适的机会,为自己争取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的话语权,包括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谋求职位,参与决策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等待政策的到来。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经济 全球化 趋势 代价 策略 

[论文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认识与了解这个过程中的特点、将产生的冲突、矛盾,以及我们的付出和所得,是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策略的关键之所在。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快进程,以更加迅猛的发展速度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 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其一,科技革命正在迅速发展,许多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工程、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在取得不断的突破,并应用于生产。由于各国的优势领域不同,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其二,冷战后,妨碍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的 政治 樊篱正在逐渐消失,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 经济 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由于人类交往的深度、广度与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将会和世界各地的人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人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平等,这些都意味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理论总是密切关注着人们的生活,在全球化铺天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是在西方国家的推动下进行的,尽管全球化促使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提高了国际合作的质量,但其推动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财富,而决不会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这么高尚。而我们在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遵循这种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对等的“游戏规则”。可怕的是,主导全球化的西方国家,正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与科技,在为世人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其政治、经济制度甚至道德价值观念不动声色地输入到我们脑海中。这对尚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来说,将是个不小的冲击。

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冲击

全球化是当代特有的现象,也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全球化是以经济为主体的全球化,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冲击也首先表现在经济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建立起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强劲的经济干预,在这种不合理不公平情况下进入全球化中来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此过程中受到损失也是再所难免的。另外,就经济质量来看,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仍然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在高科技含量方面的经济较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水平不发达。而发达国家业已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无疑对社会主义经济来说,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的战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应和着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的,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根本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长远方向。因此,只有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那么,如何在全球化中避害趋利,最大程度地吸取世界各民族的精华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坚持思想的指导地位。“一元”指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具体是指一个社会里必须具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此来统领该社会内部各种思想,使其不偏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多样”指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从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看,多元经济和政治、文化主体的存在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中国主要存在三种文化势力: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这里的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典的思想,还包括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牢固把握思想的主体指导地位,用其来统领各种社会思潮,规范文化市场,才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二)正确处理融入与独立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期,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激励人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共同理想也能调动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理想具有时代性,在当代中国,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需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扬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需要自觉地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又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卫中国文化的和安全,以遏制西方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西式文化的图谋,并通过发扬中国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化解现代人面临的信仰和精神危机。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四)正确处理思想理念与具体实践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理念与人们具体行为之间的结合是指一种将理念内化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并自觉地指导实践。荣辱观是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分清是非荣辱的标准,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不仅仅是倡导一种思想理念,更是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标准。要扎扎实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人们的理想信念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不断逐步树立和增强的,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统筹兼顾,妥善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由其发展凝练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第11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4.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世界经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影响

第12篇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全球化 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4.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世界经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