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时间:2022-09-02 00:26:56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第1篇

1、 明确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议论文答题的总纲。给议论文补充论据首先必须明确议论文的论点。然后根据论点有针对性地补充论据。

2、 补充论据的原则

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和史实。

补充论据不仅要明白何为论据,还要注意补充论据的原则。

(1)论据的指向性。不论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注意论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够充分论证论点。特别是有些论据表面看来可以证明论点,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已偏离论点了。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勤奋”,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劝学”,而这个诗句最能证明的是“珍惜时间”。

(2)论据的概括性。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动人,它是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服人,是以理服人。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表述不能像记叙文叙事那样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而是要针对论点,抓住事件中最能证明论点的地方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无懈可击。

(3)论据的典型性。补充事实论据一定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论据只有是真实的,众所周知的才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才不会给别人留下反击的余地。

3、 论据的表述

补充论据时不光要写出真实的、典型的、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连贯而流畅的表述也是得分的亮点。

补充道理论据可以直接添加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句,必要时还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分析时可采用这样的表述形式:正面论证“如果……,会……”,反面论证“反之……,则会……”。

补充事实论据有两种形式: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多人多事表述时可采用并列句或并列段的形式。如:

“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大“乐圣”。

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经找到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等的光明。

面对仕途的苦闷,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誓言,在挫折中走向成熟。

这样的论证列举多人多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采用排比段可以增加语言的气势和文采。在表述时,如果前面有事例。表述时可仿照其结构、句式、语气。如果没有可采用以下两种结构:“若不是……,又怎么会……”,“正是……,才会有……”。

如:“李时珍若不是跋千山,涉万水,尝遍百草,又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问世。”

“爱迪生正是经受住了一千次的失败,才会有人类现在的光明。”

表述论据时要想使论据能够充分证明论点,还应抓住能够证明论点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如:“《谈骨气》中文天祥的事例的概括就抓住了拒绝高官以突出他的‘富贵不能淫’”“闻一多的事例则突出他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以突出其‘威武不能屈’”。

4、 分析论据的关键

第2篇

仕途不顺,勤勉治学,

开始执掌各大书院

俞樾仕途不顺,且非常短暂。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进士及第,是年30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简放河南学政,咸丰七年(1857年)被弹劾所出试题割裂经义,罢职回乡。在35岁至37岁短短两年的从政生涯中,俞樾任河南省主考官,负责甄选人才、擢拔名士的教育大事。但他却在出考题时犯了禁忌,结束了短暂的政治生命。

俞樾所出八股文题被指责为割裂经义和触犯时忌。下面来看看他所出的题,如:咸丰七年试陕州题曰:《然则文王不足法与》;试武陟县题曰:《苟为无本》;试修武县题曰:《王知夫苗乎》;试原武县题曰:《鳖生焉》。尤触时忌者,试祥符县题曰:《邦君之妻曰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合场哗然,几至罢考。俞樾所出的这些试题,断取经义,增加了士子判题的难度。如《鳖生焉》,题出自《中庸》,原句为:“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只割取“鳖生焉”3字,上下不着边。特别是割取经义后,没有上下文的贯穿,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有违背纲常、触犯时忌之嫌。如《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王知夫苗乎》二题,好像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责问,这在皇权社会当然是要不得的。特别是如《邦君之妻曰寡》这样的题目,该题出自《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割取上下文拼凑成题,满族本异邦,题目表面意思容易使敏感的清统治者觉得有影射之嫌。

俞樾后来述及被罢职一事,他以诗道:“岳色河声无古今,使臣仗节遍登临,力除萧艾求兰蕙,此时当年过用心。”俞樾解释道:“丙辰二月始出棚考试学使之职,当以求才为主,而以防弊为宾,果拔得一二真才,便为无忝厥职,小有冒滥无伤也。余当年转以防弊为主,此乃少年用意未当,奉职不称正以此也。”俞樾认为自己为河南学政时,出题割裂经义是因为求才心切,用心过当,以至于无意中触犯时忌。

罢职后,俞樾闲置无事,开始读高邮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诸书,渐而好之,遂有意治经。咸丰十一年(1861年),俞樾从朋友处借得半部《学海堂经解》,即阮元于学海堂主持编刻的《皇清经解》,专心攻读,治经渐有心得。罢职后8年,即同治四年(1865年),俞樾开始了终其后半生的书院主讲经历,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然后又移席杭州诂经精舍、菱湖镇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其中执掌杭州诂经精舍时间最长,从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达31年之久。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曾延请俞樾任四川尊经书院山长,俞樾以老母在堂,未便远游相推辞。

掌教书院,醉心朴学,

成就朴学大师地位

书院教育和官方教育比较起来,思想比较自由活跃,受到的禁锢较少,给了俞樾更多的教学自,而俞樾所主讲的这些书院,除了最先主讲的苏州紫阳书院是从事时文教学外,其他书院皆如诂经精舍一样是以朴学教学为宗旨,研经究史,训诂考据,讲求真才实学。俞樾在这样的书院环境中教书、著述,终于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朴学大师。

俞樾掌教的各大书院中,以在诂经精舍的时间最长,达31年。俞樾能够掌教诂经精舍如此之久,是俞樾和诂经精舍相互选择的结果。同治四年(1865年),同科进士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及两江总督,俞樾往见之,李鸿章举荐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俞樾对在苏州紫阳书院的教学生活显然是很不满意的。苏州紫阳书院是以科举时文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书院,教学内容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掌教紫阳书院期间,俞樾给同人的信中屡屡谈到教学时文的苦闷。他在给友人应敏斋的信中说:“弟章句陋儒,所主紫阳讲席,又专课时文,虚拥皋比,一无裨益。”在给举荐者李鸿章的信中也屡次谈到教学时文的无益,在一封信中他说道:“吴下为人才渊薮,兵乱以来不无荒废,殊少佳文,未识老前辈甄别正谊得有绩学能文之士否?昌黎有言:文章岂不贵经训。乃吾人作秀才时,或侈言时务,或空谈心学,二者皆不无流弊,总以经史实学为主。省会书院宜存贮十三经、廿四史及周秦诸子之书。诸生中有笃学嗜古者,许其赴院读书,师友讲习以求实学,或亦造就人才之一助乎!”

受杭州诂经精舍的影响,正谊书院也专课经解诗赋,以朴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这封信中,俞樾对正谊书院能够从事朴学教学,培育朴学人才,感到非常羡慕。信中流露出对崇古实学的嗜爱,对培育实学人才的关注,也特别关注书院古籍的储备。其后与李鸿章的信中更直白地说道:“弟承乏紫阳,倏又半载,如期开课,裨益毫无。”对紫阳书院以时文教学为务的生活,极为不乐。

这时,浙江制府马端敏(山)延请俞樾前往诂经精舍任山长,俞樾欣然应允。同治六年(1867年)冬,俞樾准备离开紫阳书院,赴杭州诂经精舍任山长,在给友人曾枢元的信中说道:“频年主讲紫阳,虚拥皋比,了无裨益。明岁移席浙江之诂经精舍,从吾所好古训是式。湖山坫,其鄙人坐老之乡乎?”不但对移席诂经精舍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朴学教学和研究,认为是“从吾所好”,非常自得,而且对诂经精舍优美的湖光山色也极其满意,认为“西湖山水之胜,自非吴下所可及。凭栏眺望,心目开爽”。诂经精舍恰是俞樾神投意合之所在,并打算在那终老余生,颐养天年。

俞樾和诂经精舍结下了31年之久的不解之缘,实是书院历史上的佳话,也惠及其它以朴学教学为宗旨的书院,如湖郡菱湖镇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俞樾都曾掌教其中。诂经精舍31年的教学生涯是他最为满意的人生选择。阮元创办诂经精舍时,就立下了以朴学为主的教学宗旨,俞樾能长期胜任山长职务,是和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分不开的。

俞樾掌教诂经精舍前后,正是俞樾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掌教苏州紫阳书院(1865―1867)期间,俞樾就已完成《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各35卷,确立了他在学术上的大师地位。掌教紫阳书院期间,俞樾在时文课教之余,一直潜心于朴学研究。给友人信中说:“樾在此(紫阳书院)已举六课,每课卷约计三百左右,率以六日了之,一月之中,尚有二十四日可以读我书也。”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道:“樾非不知儒者读书当务其大者,特以废弃以来,既不敢妄谈经济以干时,又不欲空言心性以欺世,并不屑雕琢词章以媚俗,从事朴学,积有岁年。”

在俞樾掌教诂经精舍期间,他的学术研究和书院教学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同治十年(1871年),即俞樾掌教诂经精舍第四年,刻成《第一楼丛书》(第一楼是俞樾于诂经精舍读书著书处)9种30卷,它们是:《易贯》5卷、《玩易篇》1卷、《论语小言》1卷、《春秋名字解诂补议》1卷、《古书疑义举例》7卷、《儿录》4卷、《读书余录》2卷、《诂经精舍自课文》2卷、《湖楼笔谈》7卷。特别是《古书疑义举例》7卷,对学界影响甚大,该书对九经诸子中由于文法或用词与后世不同而产生疑义,或因错简误字而读不通的,例举88条,加以解说,对于解决古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发古今未有之奇”。一时续作纷出,如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这五种书被称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此后,俞樾在掌教诂经精舍期间,还陆续完成了《宾萌集》、《茶香室经说》、《春在堂杂文》、《春在堂随笔》、《俞楼杂纂》等著作,最终完成《春在堂全书》共达500卷。

弘扬教育,门秀三千,

热心书院制度建设

俞樾勤勤恳恳,致力于书院教育,为清代书院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朽的业绩。俞樾勤勉著书,著述丰富,所著书除留存所主讲的各大书院供师生阅读外,还曾将《春在堂全书》赠送福建九峰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等,以求佳惠莘莘学子。他还竭尽所能,弘扬周围值得称颂的教育事迹和教育精神。他对教育行业中有贡献的人物,常撰文赞誉,以使事迹永传。

除了对政府要员如阮元等功名显达士林人物的事迹倍加推崇、交口称赞外,更可贵的是他还非常关注普通士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常撰文弘扬宣传。如浙江德清县钟桂溪(字广文)、俞石林(字锡麒)二人创建仙潭书院,俞樾作《新市镇仙潭书院记》;孙锵(字玉仙)筹建奉化县试馆,他作《奉化试馆记》,对教育事业有贡献的人物不吝笔墨,以期美名传之永远。

俞樾的书院教育生涯,硕果累累,培育门秀三千,天下景仰。弟子中有成就者不胜枚举,有章炳麟、黄以周、戴望、崔适等学术大家,也有吴昌硕等名留后世的艺术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俞樾教学授徒,不分国籍、不分男女。浙江慈溪女子张贞竹,聪颖伶俐,少有才名,喜欢读书学习,俞樾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观念的束缚,毅然将其收为女弟子。俞樾的学术声望远传日本,光绪十年(1884年),日本政府派井上陈政(字子德)等一批留学生专程到诂经精舍学习汉学,受业俞樾门下。因为这些日本留学生的纽带关系,俞樾对日本汉学也十分关注,与日本汉学家交往比较密切,促进了汉学的中外交流。

处于晚清社会变革时期的俞樾,对书院教学制度的建设,既坚持朴学大师遵循古礼的大儒本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更重视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国家、时代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时,龙门书院山长应敏斋曾就书院章程和所定功课请俞樾过目,俞樾认为章程第五条每月授课师长西南面立,诸生以次东北面揖,师长答揖的礼式中,师长所处“西南面”、弟子所处“东北面”的方位比较唐突,且不符合古礼,并引经据典提出了疑议。虽是礼仪方面的细节小事,但可看出俞樾在书院制度建设中秉具“中正和顺”、谨遵古礼的儒家思想。

俞樾对书院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对书院建设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很多书院常就有关事宜请教俞樾。俞樾掌教诂经精舍时,应元书院掌教王补帆请俞樾订正应元书院章程,俞樾对应元书院每月膏火惟以官课为定,认为很不妥,这样会导致肄业生重官课、轻师课现象的发生,主张官、师课的膏火分配应该随课升降,平均分配,并举例说直隶莲池书院膏火分配以官课为定,且规定师课缺席者扣除名额,虽然每次考课师课人数不少于官课,但师课文章无一可观,不见佳文,建议应元书院应该官、师课并重。可见在书院管理中,俞樾并非一位迂腐的大儒,他重视书院机制运行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漠视膏火这些经济因素在书院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对应元书院除常课外,另设一课专考经济有用之学,俞樾非常赞赏,他说:“美哉斯举也!夫通经而不足致用,何贵通经;经义治事固胡安定之成法也。使士子知上之所求不徒在八股试帖而孜孜讲求于其大者远者,洵为国储才之要务矣。”

他认为“通经”的目的是为了“致用”,而开设经济有用之学可以培养出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才。同时,他指出开设经济之课应防一些流弊的产生:“然鄙人窃有所过虑者。贾董之才,旷世间出,岂易责之;寻行数墨之陋儒,恐亦不过掇拾陈言,敷衍了事而已;其甚者浮浪之子巧以行其尝试之端,健讼之夫阴以佐其攻讦之术,处士横议由此而起,于治道无益而转于政体。有妨此亦不可不防者也。”

他认为开设“经济”之课应以史事命题,对“经济”之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兄尝谓师儒之教总以经史实学为主,苟于经史并通即于体用兼备,今于书院增此一课,鄙意请以史事命题。凡政治得失之由,形势成败之迹,理财洽兵之策,建官取士之规,或统筹全局或试论一事,观其断制乎。古者不谬则其施设于今者。可知数年以后父子兄弟互相究,人才辈出,必由此途矣。”

第3篇

大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一

敬爱的团组织:

中国少年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团结广大青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我在班中担任着多项职务,室内卫生班长、眼保健操检查员、消毒员、地理课代表。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我却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能够为班集体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愿化为一棵小树,为集体增添绿荫;我愿化为一朵浪花一块礁石,把集体装点得更加美丽;我愿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献给我倾心热爱着的一一班。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祖辈父辈们的成长历程和对理想的追求及顽强的意志,是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青年人的成长是需要锤炼的,联系现实,现代青年人的灵魂更加需要锤炼。虽然我们与祖辈父辈那个年代相比,欣赏品味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但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尽责却不可或缺。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地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这就是对“青年意味着责任”的最完整最生动的注解,最热烈最彻底的升华。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要尽责,就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烈,就要有“是草,就要碧绿大地;是树,就要营造绿荫”的忠诚,就要有“竹可折而不可变其节,玉可焚而不可毁其洁”的无畏。

我相信,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在我面前会化为乌有,摆在我眼前的是明媚的阳光和灿烂的前程。

请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

此致

敬礼

大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二

敬爱的团组织领导:

您好!

我叫xx,原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坟台镇,现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工0602班的一名学生,在本次评优活动中,经过同学的推荐,我很荣幸地拥有申请优秀共青团员的资格。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主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共青团中的一名,我首先感觉无比的自豪,更主要的是我要牢记共青团的宗旨,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学习上要努力,政治上要先进,活动中要积极。自xx年进入江南大学以来,我时时铭记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处处以一名优秀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要求、指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影响身边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服从命令听指挥,并积极向团、党组织靠拢。xx年进入太和中学读书,在团组织的教育影响下,我高一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胸前佩带上团徽,向团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要为庄严的团徽、团旗增辉,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团员,并争做优秀团员。xx年9月,考入江南大学,在舍友们的影响下,我积极响应化工学院分团委的号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就是迈出的这一步,让我的思想有了量的提高、质的飞跃。xx年4月,我光荣地被学院分团委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xx年10月25—xx年11月25日对党课进行了深刻的学习,端正了自己的入党思想动机,加强了对党提出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解,加深了对党的发展史的了解,正确地认识到我党反腐倡廉斗争的严峻形势,掌握了思想政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立志积极投入党的怀抱,争取毕业之前进入党员之列,努力做新世纪合格的党员。

其次,在学习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时刻牢记着学习,在各项考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各种实验,在操作技能上也有明显的提高。虽然xx-xx学年度大一下学期,英语挂了科,但是,我深刻地总结了那次教训,自那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积极克服思想上的懈怠,平时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考试前认真复习功课,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自入学以来始终保持各科平均分在76分以上,各科实验基本上都是良好,其中“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取得了优秀。xx-xx学年度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计算机vb二级等级考试,经过不懈的努力,xx-xx学年度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的取得已成为过去,在开始步入xx-xx新的学年里,我报考了大学英语六级等级考试,考虑到将来发展,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报考了普通话等级考试和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我一直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学习效率不太高,也经历过多次的失败,但我仍然尽量利用较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努力通过生活的各种考验,为毕业后顺利参加“苏北计划”时刻充电,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而时刻准备着。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尽我最大努力积极为别人提供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为人和善、宽容,无论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总会一如既往地和大家相处,即使有时别人对我做错了事,哪怕在某件事情上冤枉了我,事后我依然会宽容他们;有爱心和怜悯心,积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年人、孕妇和儿童让位,汶川地震时,积极响应团中央、社会红十字会、学校爱心协会的号召,分别以团员、手机用户、江南大学一员的身份捐了三次钱,即使数额不多,但也算我为灾区尽了一下小小的微薄之力…在江南听雨论坛上,我看到一则号召我们“向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捐衣捐书的倡议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在校内上转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捐赠的行列,并决定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一定把一些自己不穿的衣物和朋友赠送的衣服捐赠给山区急需的中学生;个人认为自己的素质高,就餐、乘公交总会排队,从不乱丢垃圾,个人卫生始终保持95分,做事总会替别人着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做事有恒心,有主见,身体素质还行……但是,经过舍友和身边朋友的提醒,我又发现自己有很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譬如,有些许的自卑感,有些事情缺乏积极争取的魄力;做事情顾虑太多,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有争议、讨论问题时,以前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有些许的功利心,时间观念不是太强,计划实施难度高,表达能力不太强,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高……,既然身边的朋友们那么坦诚相见、支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好好保持自己的优点,主要在缺点上下工夫,并时时处处地深思熟虑,努力从一言一 行中,尽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改变自我,不断提提升自我,做一名合格的优秀团员,并争取做日后做一位有所所作为的党员。

而后,在工作上, xx年刚进大学不久,我很荣幸地被舍友们推举为80#215宿舍长,在别人的眼里,宿舍长可能只是个闲职,但我却把它看作一个锻炼自我的一个平台,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以认真的态度积极投身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宿舍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份工作,安排值日生值周,协调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通知宿管送水,按时送取宿舍床上用品,充电费,报修,认真管理宿舍帐目,定期结算并张贴公告,做到宿舍收支透明化……。

最后,我再谈谈自己毕业后的一些想法。通过网络和报纸杂志的一些宣传,我明白贫富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我也曾经多次地看到失学青少年们那失望和渴望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眼神,可是,他们没有条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充足的师资,没有…我也曾经是班级里的贫困生,也曾经得到学校、学院、班主任、同学们的多次资助和帮助,因此,我应该有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慰藉那些曾经帮助我的人。明年毕业后,我会积极地响应江苏省省党委、省教育厅、省团委的号召,争取能够参加“苏北计划”,到最需要我的欠发达地区至少支教三年,展现优秀团员积极向上的风采,彰显未来党员服务为民的风格,为苏北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希望团总支能批准我的申请,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优秀团员,我会时刻以一名优秀团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把我要做和能做的事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做好,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未能通过此次申请,我也不会灰心和气馁,我会加倍努力,进一步提高我自己,争取下一次申请成功。

此致

敬礼

大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三

敬爱的学校团委:

我本人自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在平时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刊,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青年群众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助手和后备军,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因此我应该争取加入共青团。我向学校团委申请,加入共青团,请学校团委考验及批准。

我通过团章的学习,团组织和团员们的细心教育和帮助,清楚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必须积极争取加入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可靠的,地力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培育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正因此这样,我更应该争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的职位。我经常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宣传工作,让同学们了解学校与班级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从我的工作中带领同学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且知道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

我希望我能把宣传工作做到最好,尽忠尽职。在这里,我认真向团委申请:我一定用实际的行动积极争取及早日加入工青团,请考验,请批准。

我决心遵守团章,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团员义务,参加团的工作,做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处处起模范作用,为“四化”贡献力量;作出行动。

如果我一时未被批准,我决不灰心,决不泄气,会接受考验,继续争取。

第4篇

——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米洛舍维其在南斯拉夫的总统大选中失利,被迫提前辞去南联盟总统职务,而反对派则在一次不流血的“和平政变”中夺取了政权 。几乎在一夜之间,南斯拉夫的政权发生了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的更迭。当一切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过去的南斯拉夫政府难道真的是被一个孩子推翻的吗?这一事件将提供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示呢?

数月前,几乎没有人想到米洛舍维奇会垮得这么快、这么轰轰烈烈。照原有南联的宪法的规定,米洛舍维奇在完成这届总统任期后就该退休。为了继续执政下去,米洛舍维奇就利用议会的多数修改宪法,将议会选举总统变更为由选民直接选举总统。 米洛舍维奇这样做,显然是相信自己有把握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因为南联被轰炸后,民间一直流行着反北约情绪,使米洛舍维奇觉得民气可用,而大选前的情形似乎表明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9月3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联合执政党正式宣布,米洛舍维奇将竞选连任,同时向选举委员会提交了近160万名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签名,比他的其他三个对手分别多出15倍、20倍和40倍,而科什图尼察仅得到了22万个签名。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认为,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支持,米氏竞选连任胜券在握,势在必得。

虽然在大选前的几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米洛舍维奇的支持率落后于科什图尼察,但南斯拉夫左翼党人里斯蒂奇对这些所谓的民意测验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民意测验所调查的人群不一定代表广大南斯拉夫民众。他说,支持米洛舍维奇的签名人数是“一种公民投票,而在那些民意测验中,我们甚至不清楚它们(调查机构)是从何处取的样。”[1]

九月二十四日,在平静的气氛中,南斯拉夫举行了自去年遭受北约轰炸以来的首次大选,这次大选登记注册的选民人数约为七百八十六万,有超过550万人参与了投票。此次大选的投票率高达70%,不过,黑山共和国亲西方的领袖呼吁选民不要前往投票,黑山当局公布的投票率只有23.77%。十月一日,根据南斯拉夫选委会公布的第一回合选举的开票结果,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96%的选票,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38.62%的选票。由于两人都未获过半选票,因此南斯拉夫选举机构随即宣布将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科什图尼察坚持他的得票率经己超过50%,他已经获胜,反对第二轮投票。形势就此开始发生逆转,反对党号召进行抗议和示威活动,并最终导致了米洛舍维奇政府的垮台。

但是,支持米洛舍维其的党派却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优势,在公民院得票为72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59个议席);在共和国院得票为28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 10个议席)。这意味着新总统仍然面临艰巨任务--在米洛舍维奇势力还很强大的议会组织新政府。观察家担心,组建新政府可能引起南斯拉夫的新危机。

笔者研究了以上状况后认为,导致米洛舍维其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社会的干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次大选直接施加压力是首要原因。

北约各国在轰炸南斯拉夫的战争停止后立刻表态:只要米洛舍维奇滚下台去,欧洲各国愿意帮助南斯拉夫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是否是空头支票暂切不论,但却是明白无误的对南政局施加干预行动的开端。此次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均于事前、事后大张旗鼓地介入其中;在投票进行前西方国家就毫不掩饰地为反对派进行助选,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其中对反对派直接提供财力支援者有之;对民众宣称“反对派一旦上台,或米洛舍维奇一旦下台,即大规模向南斯拉夫提供经济援助,或终止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者”也有之;赞同黑山共和国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所宣布的抵制该次选举者也有之;甚至在投票还没进行前就已宣布“选举委员会进行舞弊”或“缺少中立国际团体监督”而视投票无效者更是有之。而美国和克罗地亚则于25日开始在南亚得里亚海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英国则将多达25艘的各类军舰集结在南斯拉夫附近的地中海水域,虽然西方国家一再宣称采取军事行动目的与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无关,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向南斯拉夫炫耀武力的举动。

应该看到,当前处于西方国家众矢之的地位的南斯拉夫所经受的灾难早已是无以复加,单就北约组织去年对全国设施的军事破坏和经济制裁便使得失业人口达到70%之高,因此长此以往如何支撑下去的确是个不可想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长达十年的制裁对伊拉克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就是对南斯拉夫人民的活教材。就南斯拉夫目前所遭遇的空前破坏加以权衡,南斯拉夫的选民们似乎不难作出“牺牲米洛舍维其以换取制裁的解除和西方的援助与经济重建”的结论。

而在米洛舍维其下台后南斯拉夫货币第纳尔兑马克汇率的止跌大幅上扬,便反映出国民相信“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困难时代已经结束,随著西方制裁的解除和外援、外资的流入,经济将步向复苏”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二)、普遍存在的渴望“民主”和反对“独裁”的社会心态占据上风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南斯拉夫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反应中得到证实。在南政权变更后,南斯拉夫各报章普遍祝贺科什图尼察就任总统,认为国家在受到西方多年制裁後,已经加入“民主国家的行列”。而科什图尼察也在电视台发表演说,宣称:“民主已经在南斯拉夫诞生,共产主义正在瓦解,这是瞬间的事。”在街头的民众则兴高采烈的为他们终于把“独裁者”赶下台而庆祝胜利。

米洛舍维其和他的政府在长达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为了维持南联盟的统一而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采取了强硬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难免背上“专制”、“独裁”和“残暴”的骂名,在客观上也导致了经济衰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贫困。因而导致民众对他和他所领导的政府产生反感心理,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正是这种反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南斯拉夫民众仇视北约和西方国家的心理,这时,选择什么样的人当总统已经不是选民们头号要考虑的问题了,“把他赶下台去!”成为了选民的主要心态。对此心态的验证可从记者在街头采访示威民众的报道中得到证明。

(三)、盲目修改宪法和实行大选的政治失误是直接原因。

“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2]“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统治者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一方面尽力使政策合乎民意,另一方面保持宪政和法统的稳定。在这两个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和扶持自己的继承人方为上策。起码在缺乏西方民主传统基础的东方(包括南斯拉夫),这是基本的和有效的政治策略。而米洛舍维其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决定修改宪法和实行公民选举以谋求自己的连任,就首先破坏了宪政和法统的稳定,从而在政治程序上为自己的失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直接的原因。

(四)、狂热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深层原因。[3]

80-90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体现了在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旧体制的崩溃和消解,旧政权赖以生存的传统意识形态被新政权判定为非法。在传统意识形态失去凝聚力的情况下,为着巩固权力就需要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资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只有两种:一是“民主化”,一是民族主义。在俄罗斯这两者的代表是叶利钦与日里诺夫斯基,在南斯拉夫则是以舒瓦尔、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南联邦末代党政领导与米洛舍维奇。不同的是:在南联邦由于舒、马均非塞族,而塞族在铁托体制下又与其他民族有民族积怨,于是日里诺夫斯基没有成功而米洛舍维奇成功了。

米洛舍维奇宣称:在南期拉夫各族中,只有塞尔维亚具有最悠久的国家传统。而在联邦中,塞尔维亚长期受压抑、受欺侮、受剥削,而南共联盟却对它持漠不关心的态度;1974年联邦宪法赋予自治省近似于共和国的权利,使塞尔维亚成了唯一一个丧失了必要国家特征的共和国,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但民族主义从来是柄双刃剑,米洛舍维奇越是强调塞尔维亚在联邦中受压,科索沃人就越是感到他们在塞共和国中受压。米洛舍维奇在1991年初声称:他要使“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国家之中。”而科索沃人则认为所有的阿族人也应当这样。

在铁托时代,塞阿民族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有三:一、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坚持民族平衡政策;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体制的相同比较有利于南斯拉夫处理塞阿关系;三、阿尔巴尼亚的托斯克人本位与科索沃阿族的盖格人本位之矛盾。如今这三者都不复存在:联邦已经垮了,南、阿两国都已发生剧变,铁托与霍查的体制均已不复存在,内战与长期制裁中的塞尔维亚如今并不比阿尔巴尼亚繁荣,而疯狂中的科索沃更不比阿尔巴尼亚自由,同时剧变后的阿国也不再是个托斯克人的国家。米洛舍维奇废除联邦宪法条款剥夺了科索沃自治,从而恢复并强化了被铁托废止的“兰科维奇体制”,连省名也恢复了那时的“科斯梅特”,所不同的是兰科维奇还受联邦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米洛舍维奇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回到1974年了。尽管此后阿族人又象1974年地样提出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的要求,但在1974年,他们(至少多数人)是真心希望作为共和国生活在联邦大家庭中,而现在,他们要求升格只是因为:做为共和国就有权退出联邦(现在的“南联盟”),这样,米氏的行为便把科索沃的棋局逼入了死角:科索沃要么没有任何自治,阿族人需惟塞族之命是从,要么就会独立出去,而很难再有“自治”局面了。于是,米洛舍维其在国家统一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支配下,动用军事手段迫使科索沃阿族就范,而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战。这也是科索沃和黑山之所以抵制此次大选的一个主要动因。

恰在此时,北约东扩浪潮汹涌而来。俄罗斯为抵抗北约东扩,将南斯拉夫视为其在欧洲的“最后的桥头堡”,因而对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北约为了瓦解俄罗斯的抵抗也必须攻克这个“最后的桥头堡”,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肢解南斯拉夫。为使自己侵略南斯拉夫的行为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北约便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和国际制裁,从而为米洛舍 维其的垮台提供了国际性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主义起家并以此维持政权的米洛舍维其的落选,证明了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如果说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认为它已经消亡的观点尚为时过早。

“忍看朋友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的倾覆,王朝的更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作为与南斯拉夫人民有“患难之交”的中国人民,在关心南斯拉夫政局变换的同时,本也只能发几声感叹而已。但笔者在和列位一起感慨了之后,忍不住的在心里生长出一个问题来: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以暴力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事例,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家常便饭。而且绝大部分无论是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的成功,都有社会对原有政权不满、希望“变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让这个国家走出“苦难”循环的纪录,早就应该从中总结一下教训了,否则再一次的重复,根本没有看到希望的理由。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居然又对南斯拉夫事件感到兴奋,期望在中国的“重演”,实在令人吃惊和担心。因为类似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以令人产生充满新鲜和美好的憧憬。反而应该是一次次“所托非人”的痛苦经验,决不能再轻举妄动。”[4]

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垮台,虽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偶然和突变的表面特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一)、专制体制是意想不到的易于崩溃。

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貌似强大的集权政体,是如此地易于崩溃;众多的利益团体和追随者是如此地易于转向——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的“喉舌”以及他们的军队,纷纷转到对立面或保持“中立”。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米洛舍维其所代表的政权还是他们的利益团体,无疑也是集中了全南斯拉夫社会的精华,在大选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立场坚定的,因而是强大的。可事实证明,不管是有代表近百万党员的米洛舍维其政权,还是有代表近千万党员的前苏联政权,基本上没有人会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权的崩溃而去流血、去“动乱”。这是任何一个专制政权的不可思议之处。它揭示了一个道理:集权体制,只有在他崩溃之前才是强大的、对社会及其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的,而当崩溃之时和之后,会是想象不到的软弱和无能。不管你号称有多少人——哪怕几千万,到时除了骑虎难下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会纷纷转向或只要改变一下身份就行了,而那种体制却是无可奈何地崩溃了!

(二)、“乌合之众”也可以打败“集团军”。

米洛舍维其失败了,他不但败给了一个数月前未曾想过参加总统竞选且毫无政治经验的宪法律师,而且败给了他一直视为“乌合之众”反对派竞选联盟。如果我们仅仅认为米洛舍维其是犯了“过于自信的过失”,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也许有人会认为是米洛舍维其失去了“民意最高代表”的权威,但这种认识就无法解释一个问题:“新的民意最高代表”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为什么和米洛舍维其的内政外交政策如出一辙?

如果进行冷静的和深层次的思索,我们就可以发现“乌合之众”打败“集团军”的三件“法宝”:1、最大限度的利用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最大限度的利用米洛舍维其在政治程序设计上的失误;3、最大限度的利用西方国家的“许诺”对民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似乎证明了毛泽东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同时似乎也证明了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名言:“蠢人的多数在一切时候,都是无敌的,?且总能坐操胜券。”两个人的名言如此的对立,但也许同样正确!今天的人们要还是只知道各抱一条“粗腿”,而不是踩到他们两人的肩膀上,那实在是当前社会的不幸和历史伟人的悲哀!”

由此出发,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向现在中国的共产党政权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怎样尽快地解决腐败、贫富分化、官僚政治三大社会问题以消除人民群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怎样尽快的建立最适合民族传统和世界大趋势的意识形态体系,并由此出发进行正确的政治体制设计和更加重要的政治程序设计?3、如何应对和排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可能的经济制裁、政治干预乃至武装干预对现政权的威胁?否则,“乌合之众”战胜“集团军”的“奇迹”难免在中国再次上演。

(三)、不要轻信所谓的“民主”,而要体现真正的“民意”。

首先应该设问:什么样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有人认为,在投票箱里出政权的年代,没有被投票箱证实的民意是不值一文的,而米洛舍维其的垮台,说明他和他的政府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我认为,这种说法的荒谬早已被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演说所证实姑且不论,我还要另外质疑一句:难道另外的40%的选票就算不得真正的民意了么?既然民意不容强奸是普遍的正义,那怎么又可以用48%的民意去强奸40%的民意呢?民意不是玩在嘴边文字游戏,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以投票箱为唯一载体的。因为,在许多的时候,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 上的,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就请阁下去研究一下德国希特勒的上台和中国的文革吧。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民主政治有非理性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以西方民主的楷模美国为例,他们在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上所承认的“真正的民意”其实是两个民意:一个是美国议会所代表的民意;而另一个则是美国总统所代表的民意。当国会的“民意”不符合总统的“民意”时,总统的“民意”就可以否定国会的“民意”(即总统可以行使对议会法案的“口袋否决权”)。所以,我们起码应该看到“民主化”的致命内伤:民众在狂热和狭隘支配下的非理性化选择。这一致命内伤对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所以,凡是有理智的中国人,决不应该轻信所谓的“民主”,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里,有无数的“志士”们为在中国实现西方化的民主前赴后继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呢?他们的理想不但没有实现,反到是为内战和内乱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并且为盲目的民众提供了一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狂热口号而已。诚如勒朋所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朋认为,他这里所描述的其实也不完全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古至今,与宗教或准宗教信仰有关的偏执“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它甚至是一切伟大文明最基本的动力。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朋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6] 因此,科学的民主,不是也不应该是盲目的去体现什么“民意”,尤其是不能去体现在狂热和偏执的“群体情绪”控制下的“民意”,“真正的民意”不但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合理与合法的制约!作为当代中国有理智的政治家和有头脑的思想家们,现在应该是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和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什么是当前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意?”的时候了。

(四)、政治问题主要是个程序问题。

如果说,米洛舍维其的下台是体现了南斯拉夫的“民意”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体现了“米洛舍维其下台就可以解除制裁并得到美元”的民意,诚如分析家言:其实这个地区一向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两次世界大战都由这里发生的事件引起。到不是那里的国家本身对世界有什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有利害冲突的大国集团必争的势力范围。而那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特点,也形成自身无法“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础,只能成为国际势力的“角力场”和得分的“显示牌”。塞尔维亚民族最多只能象铁托时代“脚踏两只船”,一方面借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作靠山,压制了各地区民族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拉拢贿赂,靠其经济支持给自己创造一点“繁荣”。但是这是“嗟来之食”,一旦靠山(或贿赂者)本身情况变化,自己就毫无应变之力,再次成为一堆被推倒重砌的“麻将牌”,历史用不了多久就将再次证明,无论那里发生什麽事情,都只取决于那些国际“牌手”而不是“麻将牌”本身。[5]所以,与其说米洛舍维其的失败是“失去民意”,到不如说他是失败于错误的“民意判断”和同样错误的政治程序。首先,执政党竞选联盟对民意调查的结论本来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在必要时更换总统候选人,但执政党竞选联盟却没有及时地对“真正的民意”进行认识和分析,是导致米洛舍维其得票落后的一个原因。其次,米洛舍维其及其政党所奉行的“民族主义”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本来就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体制,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却偏偏把自己继续执政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化的“民主”和“大选”体制上,这不能不说是米洛舍维其政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而且是最主要和最致命的原因。

由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失败,建议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应该认真吸取其在政治程序问题上失误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那就是:必须在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必须在中国尽快建立体察“真正民意”和“按真正民意施政”的机制,尽快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程序作出科学的与合理的设计,以实现政策的连续和执政地位的稳定,如此,则中国人民幸甚!

[1]、见 《文汇报》2000-09-05有关报道。

[2]、冯克利:《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重读勒朋》,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3]、本段参考了网友“心灵逼问”的文章《米洛舍维其的崛起和覆亡》,谨以志谢!

[4]、士伯:《南斯拉夫事件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摘自《新观察》网站。

第5篇

后勤服务合同分析

笔者通过走访部分在京高校发现,许多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在新生入住公寓时往往要与学生签订公寓住宿协议,协议的当事双方分别为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此类合同的签订,其目的显然在界定当事人在住宿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这本无可厚非。但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此类合同关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一)合同主体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在该校的《学生住宿协议》(2010年)中,学生的相对方是“后勤集团公寓部”,并声明“受学校全权委托”。对此,笔者以为,学生通过事先支付住宿费取得入住宿舍资格,住宿协议应是整个学生住宿合同的一个补充。根据学生入校时的交费说明及交费发票我们不难发现,收取学生住宿费用的一方为学校,学校才是学生的权利相对人。而后续与学生签订住宿协议的一方为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主从合同主体不一致。并且,根据上文分析,学校的后勤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更何况是后勤管理部门下属的一个职能机构。尽管有背书表明相关机构系受学校的全权委托,但此举仍无法证明协议主体的适格:首先,尽管学校可以委托他方与学生签订住宿协议,但作为学校内部组成部门的后勤集团,其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是否具有受委托的资格?更何况其下属的一个职能机构?换言之,受委托者亦应是一个具备独立行为能力的拟制人。其次,学校即便委托独立第三方代为管理公寓,此第三方在与学生签订协议时,应出示学校的授权委托书,仅在合同文本上声明第三方已得到学校的全权委托却不提供正式文件,无法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此外,我们尚需注意,学生的住宿费用是缴纳到学校的银行账户,学生支付费用后,学校即为学生住宿权利的相对人,学校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学生宿舍,但这只是学校与第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与学生无涉。一旦第三方的管理服务出现瑕疵,学生依旧有权追究学校的违约责任。

(二)合同性质学生缴纳的住宿费究竟算是住宿合同的履约金还是学校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就当前的主流观点看,将此类关系视作民事合同的居多。但笔者看来,若将其视为一种民事合同,尚有诸多疑义之处:首先,在此合同的缔约过程中,没有双方平等协商的过程,作为相对方,学生只有选择接受,这有违契约自由的精神。即便是格式合同中,合同相对方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但在此学生别无选择。其次,一旦缔约,学生在住宿过程中学生还要接受来自学校种种约束。比之于一般的房屋租赁,学生显然承担了过多的额外义务。再次,作为交易标的物,学生公寓乃公有财产,并且住宿费用受相关国家法规的直接限制。换言之,学校是在国家教育法规的限制下,以公有财产与私主体做交易,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没有自主的意思表达。此外,学校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也表明学校在缔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合同对象。有高校规定,学生在读期间若要求不在学校提供的公寓居住,自愿在外住宿者,经家长同意后,本人方可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被批准后才能办理退宿手续。此处,如果用“申请”一词,那么当事人双方的关系就应是纵向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吧?当前,国家的高教体制及相关的后勤服务体制正处于变革之中,对于处在转型期的高校后勤,其自身的法律定位可能一时难以明确,但从长远看,社会化、契约化是必然趋势。下文笔者将其视作住宿合同加以讨论。

(三)合同履约时间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学生缴纳的住宿费用包括寒暑假在内。但事实上,在笔者知晓的几十所在京高校关于学生宿舍管理的相关规定中,没有一所提及学生缴纳的住宿费用所对应的住宿期间,仅有一所高校在相关管理规定中表示“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免费为学生提供住宿”,将学校份内的义务表述成一种对学生的额外恩赐。笔者以为,既然教育部相关解释已明确表明学生住宿费用包括假期在内,那么学校就应在相关规定中予以明示。这种明示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更进,更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必需:就如我们购买商品需要了解商品的使用性能一样,学生缴纳住宿费用后,学校应明确告知对应的住宿期间。并且,在住宿合同的履行上还缺乏对最低人均住宿面积的确定。明确住宿期间与住宿面积,既尊重维护了学生的权利,也有利于后勤部门改进工作,真正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一旦确定了学生的住宿期间,高校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就应注意恪守自己的法律义务,充分尊重学生的合同权利,必需对履约方式作出调整时,应有相应的提前告知程序,并作出妥善的安排。

(四)合同变更某高校《学生校外住宿的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坚持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实行申请、备案和承诺制度。个人写出书面申请,填写《学生校外住宿申请表》,详细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签写《学生校外住宿责任承诺书》,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在校外因住宿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由本人负责,经本人与家长共同签字后,报所在系部、校区和学生工作处核准备案。在住宿合同的解除上,协议要求学生要提出申请,并有家长签字认可,并表示学生在校外住宿期间发生问题与学校无关。对此,有两点我们需要关注:首先,学生在校内住宿期间,一旦发生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在何种情形、何种程度上需承担责任。高校学生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若未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可能需对某些学生伤害事故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这点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中均无疑义。并且,在笔者搜集的五十余所高校的学生手册中,几乎都标明“学生申请校外住宿需家长签字确认,学生在外住宿期间发生的一切事故与学校无关”,此语暗含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一旦发生校内事故,学校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在住宿协议中约定协议的解除需要家长的同意,此举是否得当。作为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本人可以与他人缔结、解除契约。作为合同当事人,学生在改变合同内容、要求校外住宿时,是否有必要向学校递交“申请”、是否有必要经过家长的同意?在此,一方面,我们能体味到高校后勤在转型过程中遗留的传统对待学生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反思,既然缔结协议的时候未要求家长签字,退宿的时候为什么又要增加此第三方呢?就法律程序而言明显多余的行为为什么受到几乎所有高校的重视?类似地,每有学生发生校园伤害事故,即便学校已尽最大可能的注意,学生父母仍能理直气壮地指责学校对学生管束之不力,虽然学生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此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学生在老师面前,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我们生活常用“师父”、“母校”等语词不仅表达了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崇敬与爱戴,同时也赋予了老师、学校漫无边际的道德义务。如“师父”一词,置老师与父亲于同等的地位,至今民间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而在古时中国,父权是与君权、夫权并列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为父者甚至有对子女生杀予夺之权。为人师者既然有堪比人父的权力与权威,自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学生的是非荣辱老师均脱不了干系。在这种老师如父、学校似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事情还有什么是学校能脱得了干系?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即便在学校无法律责任的情况下,相关法规仍规定学校可以酌情对学生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助。

住宿合同的附随

义务学生向学校交纳住宿费用,学校为学生提供宿舍,这是学校与学生之间住宿合同的核心内容,但双方的合同义务远不止此。在住宿合同的履行中,基于校园管理的需要及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当事双方还将负有不同类型的义务,在此笔者将这种义务称为住宿合同的附随义务。附随义务并非自始确定,而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视情形要求当事人有所为或不为。就学生而言,公寓的环境特殊性限制了学生的公寓房舍使用权。如,比之与在校外租住房舍,学生在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物品设置与陈设等方面需要接受学校的管理与限制。同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公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学生在主动或被动间参与到各种形式宿舍文化活动中,对此学生难有选择的余地。所有这些限制,在相关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住宿协议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就学校而言,在与学生的住宿合同关系上,学校亦有一些必须的附随义务。从当前实践看,学生与学校之间直接缔结的是教育合同与住宿合同。就住宿合同的履行而言,学校除了提供宿舍之外,还应提供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这种服务可视为合同的附随义务,虽未在合同中表明,但高校应履行。在我国,高校土地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在校园区域内,学校享有充分的管理权限,或者说,学校对校园管理享有绝对的垄断。对一个在校园住宿的学生,其生活所需不仅包括住宿,还应有其他相应的配套服务,如餐饮、水电等。这种服务住宿合同中没有表明,但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这些配套服务是教育合同、住宿合同得以履行的基础。依照诚信原则,学校一旦为学生缔结了住宿合同、提供了住宿服务,就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这些可以视作学校在住宿合同中的附随义务。此附随义务一旦确立,在校园治理中,校方就应严格履行自身义务。既然暑假也是校方履行住宿合同义务的期间,那么相应的附随义务亦应一并履行,换言之,即便是暑假期间,高校亦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住宿及相关的配套服务。

作者:史三军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

第6篇

关键词:激活;整合;中国传统哲学;价值;意义

一、前言

中国传统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刻的影响。1982年8月27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致函在旧金山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祭孔大典时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宣言,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国外对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并从中吸取养分,以助发展。

可是,我们国人却很少去认真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哲学一直以来基本上是空白的。现行的中学、中职、大学的哲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就不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自我迷失的现象,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中国传统哲学,这才是完整、合理和科学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已经开始尝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传统哲学在中职学生中传承,并以此引起同行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

二、激活和整合的思路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文与地理、自然与社会、思维与人生,包含矛盾观、价值观、知行观、历史观、义利观以及和谐观等哲学思想,可以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激活和整合的内容很多,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辩论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阅读法、寓言法等诸多方式进行切入。

在激活和整合时,按照与《哲学与人生》内容相对应或相近的原则,抽取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学派的主要思想,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进行简要但较为系统的展示、比照和评判,揭示它们对于当今中国的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

三、激活和整合的方式、内容及评价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各学派的思想非常丰富,考虑到篇幅问题,笔者仅选取矛盾观、义利观和历史观为例,从切入方式、主要内容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在展示被激活和整合的内容时,也仅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一)用寓言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

(1)切入方式

在“矛盾推动人生发展”一课中,首先让学生阅读《韩非子・难一》中的“自相矛盾”和《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两则寓言,并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韩非子是我国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人,他以楚人卖矛和盾的故事,揭示了“矛”和“盾”之间“势不两立”的相互对立现象,而淮南子则认为对立的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然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作简要而又较为完整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各家有关矛盾的主要思想,并与教材进行比照、融合。

(2)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丰富深刻的矛盾思想。《易经》用阴阳概念来解释宇宙万物,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易传》则指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认为万事万物变化无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还对物极必反的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对战争中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形势、刚柔、奇正、攻守、众寡、胜败、己彼等进行分析探讨,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呢?孔子主张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史伯在跟桓公谈论天下兴衰问题时,也提出相似的解决办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子思子则提出“致中和”、“执两用中”的方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章》)以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大知章》)

(3)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很多相近、相通之处,其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和谐统一,尤其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和”、“中庸”之道,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调和人际关系以及发展国际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二)用辩论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观

(1)切入方式

在“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一课中,考虑到目前中国社会“见利忘义”“见利无德”等没有道德底线的现象已成泛滥之势,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哲学在“义”与“利”的取舍上,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可以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自先秦以来, 对于“义”与“利”的关系,各派思想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论性的就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和法家的“重利轻义”的论争。因此,传统义利观的激活和整合,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实现是最合适的了。

通过对两种不同义利观的辩论,不仅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流派的义利观,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儒家义利观的积极意义,学会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义利观。

(2)主要内容

儒家义利观最主要的思想包括:

1.“利”的合理性

孔子认为人追求“利”是合理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孟子也承认物质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2.见利思义

在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时,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强调“义重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还主张要舍“利”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孔子舍“利”保“义”的思想,主张个人谋利必须合乎道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董仲舒则要求在权衡道义与功利时,更应注重道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3.舍生取义

在对待“义”与“利”无法兼顾的问题上,儒家主张“全大义”而舍“小我”,取“公义”而舍“私利”,“公利”先于“私利”,“私利”服从“公利”。孔子认为人在身处危难之时,应该抛开个人“私利”,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个“公利”,甚至不惜为国捐躯,“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强调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取义舍利,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3)价值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义利观一直为社会所认可,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家实际上并不否定“利”,承认人皆有物质利益需求,但是,在物质利益面前必须遵循“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当前某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惜用各种卑劣手段谋取利益的个人和企业来说,更具鞭策作用和教育意义。儒家主张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重公利”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不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三)用比较法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观

(1)切入方式

在“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一课中,关于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谁推动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其中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反的,也有相近的,因此,适合采用比较的方式来展开。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比较,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社会历史的问题主要有天命史观、圣人史观和民生史观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天主宰的天命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显然是违背客观事实的;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具有至高道德和出众智慧的圣人决定和推动的圣人史观也是不足取的,过分夸大和强调圣人的能量和作用,这种“英雄造时势”的观点是片面的、缺乏说服力的;而认为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民生史观则是一种唯物史观,与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相近,具有积极意义。

(2)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的民生史观认为,民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要重视民众的作用,不可小觑,君主则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孟子首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明确指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孟子还从桀、纣“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推断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道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贾谊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过秦论》)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送薛存义之任序》)

(3)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哲学的民生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不少相似、共通的地方,能够正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依赖于民众的推动,这种民本思想是非常难得的,可以为当今中国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和搞好官民关系提供参考。民生问题和官民关系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亡、社会安定,处理好民生问题和官民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四、效果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使学习产生了增值效应,学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关于哲学与人生的知识,而且还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各时期各学派哲学家的思想,认识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潜在价值以及对于当今中国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体会到国外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因,也激发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了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提供一种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参考框架

在探索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中不同知识模块的内容和特点,选取中国传统哲学中与教材各知识模块相近或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进行尝试,形成了一种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的教学组织结构,为中职德育课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一种参考框架。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针对中国传统哲学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缺位问题,建议考虑在新发行的教材中进行整合,或者发行中国传统哲学单行本作为辅助教材;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各个学校的情况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的校本教材或教学资源库。

(二)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哲学素养的问题

在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中,除了哲学专业开设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这类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德育课或政治课中基本上不会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因而,我们的大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素养方面,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或其他德育课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首要的和关键的是有计划地加强和提升德育教师的中国传统哲学素养。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的问题

要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或其他德育课程中真正有效地激活和整合中国传统哲学,单凭个别教师或教师群体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奏效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现行德育教学体系的反思,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重视。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邓启铜,殷光熹.论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邓启铜,王川,陈映红.孟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宗磊.孔子、墨子义利观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

第7篇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宣传;和谐

一、三贴近,让正面宣传更可看

随着各种媒体和传播形式的广泛普及,人们对各种时政活动报道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从事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时刻要以传播效果作为衡量采访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在采访中必须做到:在贴近中改进时政报道,在贴近中强化主流舆论,在贴近中推动政策落实,在贴近中拓展新闻视角,在这样条件下采写出来的新闻更具有引导性。比如,伊春电视台在对伊春市委全会进行报道时,就特别注重了对全会精神的事先研究,从中筛选出一些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题目,在会议召开期间进行了特别的关注,配以权威人士的同期访谈,使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和百姓利益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得到很灵活地传达,他们可以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受市委市政府的一些新决策,了解党和政府的一些新主张,这样的报道方式,相对于以往枯燥的会议报道来说,更具贴近性,易于接受。面对伊春林区在二次创业中的艰难,伊春市委市政府奋进自强,确定了发展职工家庭经济等多个替代产业项目,可多年来吃惯了“砍大木头”饭的林区职工群众如何心甘情愿地放下手中的斧头锯,自谋出路走脱贫致富之路呢?伊春电视台在《全市新闻联播》节目中,我们开播了“走基层,看亮点”和“密林深处”两个栏目,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到林场村屯,深入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线,以第一现场,第一目击人的方式,报道这些人在享受有关政策和法规优惠政策的同时,发展家庭经济带来的可观变化,收到了十分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言的和谐就呈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新闻媒体很好地运用了“三贴近”的原则,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主流宣传等作用。

2010年8 月16日,伊春市乌马河区华丽烟花爆竹场发生爆炸。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在市委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果断采取得力救助措施,全力投入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去。为了报道好这一情系百姓安危、事关政府形象的事件,伊春电视台迅速启动突发事故紧急预案,所有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全方位报道事发现场的最新情况,画面冲击力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客观准确,既给关心事故发生情况的百姓以最新的动态呈现,也把市委市政府紧急施救、以人为本的应急原则贯穿报道始终。在播出方式上,我们采取了滚动播出与每日新闻线补的方式进行,做到时效性和实新性的高度统一。连续多日的新闻报道既展现了在当地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党员干部及时疏散群众、慰问遇难家属、妥善处置事故造成的各种影响,用这样一组组困难面前激流勇进的生动事实,很好地诠释了市委市政府带领灾民勇敢面对的巨大力量。看到灾民们虽身处困境却斗志不减,仍然坚定重建家园的信心,并且直夸党的干部好。这怎么能不说是一种和谐呢?在各级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们的新闻媒体同样在为社会营造着另外一种和谐——氛围。

二、“三贴近”让舆论监督更奏效

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作为媒体,我们不能忽视舆论监督这块强大的阵地。然而,如何使我们的舆论监督更奏效,就要考验新闻工作者面对新闻的取舍能力。新闻取舍是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新闻取舍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新闻工作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主动筛选的过程。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扬善弃恶,才能使舆论监督更奏效,构建一种正义的和谐。

在采写舆论监督类的报道中,作为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从事采访工作的记者,则是决定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稿件,能否进入传播渠道并,能否被受众进行取舍的重要成员。看他是否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是否把党的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上,是否从国家、社会和受众的利益出发,这必须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新闻应当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应当为先进文化的积淀增砖添瓦。从深层意义上分析,新闻是国家、党派和某些利益团体选择的结果,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新闻选择标准本身即是一种主观的设定,从这一角度看,应该说导向决定着取舍,取舍遵从于导向,导向的基本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

比如,有这样一则新闻要素:有一名父母双双下岗的女童,为了帮助家里及早走出困境,这名女童甘愿放弃学业,走打工之路。这样的新闻报道等于鼓励儿童打工,就不能选取,必须舍弃。再比如,有一年,伊春市由一名私营企业者承包经营的热电厂出现故障,在严寒的冬季里曾一度出现用户挨冻二十多天的局面,我们的记者走到居民家里,用第一现场的报道,反映了情况,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即接管了这家热电厂,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这样的“三贴近”条件下采写的舆论监督确实奏效。屋子暖后,百姓其乐融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妙的和谐。

三、“三贴近”让典型报道更直观

典型报道尤其是重大典型,不少是领导机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后,要求媒体组织报道的。作为媒体的记者,应该深入实际,对典型进行深层次的再发现再开掘,发掘典型的时代意义,提升典型的报道价值,选择适当的典型报道样式、手段和规模,放大典型的示范效应,实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比如,被誉为当代马永顺的造林英雄孙海军,就是在市委市政府进行调研之后发现的典型,可当记者走近孙海军,却发现了他身上具有的更多的吃苦耐劳、更多的奉献和对生态的关注,并且挖掘到:孙海军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家扎根林区三十多年仍然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等细节,使这个典型更具有代表意义。

同时,采写好人物典型报道,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扎实的新闻写作能力,还需要记者贴近生活、走进生活。需要记者贴近生活,深入采访典型身边的人,再现典型人物生活中的故事细节,使典型更真实更丰满。通过“三贴近”的报道方式,让社会弘扬正气,让舆论监督更加奏效,让典型引领我们的潮流,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

第8篇

关键词:学生党员,模范作用,思想工作

 

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并使其担负起振兴国家、民族重任的摇篮。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其中大学生党员则是这批学子中的先进分子,必将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因此,高校中的学生党员在高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我党全部组织和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指出,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方法,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队伍阵地。

1.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是学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行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队伍的核心力量,他们能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具有相似的心理基础,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利益。他们在同学巾具有凝聚带头作用、示范激励作用、渗透教育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能带动更多同学思想素质的提升,对高校的学生培养和人才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2.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2.1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先进模范作用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首先要坚定立场,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支持一切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事情,毫不留情地反对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事情。免费论文参考网。其次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此外,要科学地理解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结合实际,借助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在同学中发挥其在政治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2.2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上的先进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是搞好学习,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较高的学习效率;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好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外主动学习,探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如计算机、美术、音乐等;不仅要认真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能够吸收已学的文化知识,还要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免费论文参考网。这样,大学党员在不断加强自身个人文化修养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的过程中,其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充分得以发挥,使学生受到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感染,共同进步。

2.3发挥学生党员在工作上的先进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应该在工作上应积极主动,以高昂的工作热情为同学全心全意地服务,积极配合团支书、班长开好民主生活会、班会;主动向同学汇报工作情况,交流感想,提出问题,虚心听取同学的建议和意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以逐步树立党员的威信。

2.4发挥学生党员在生活上的先进模范作用

大学四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而美好。在这四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所以,大学生党员尤其应重视在生活中发挥其先进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应当注意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洽与同学的感情。此外,大学生党员还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同学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解决。如外地学生在本地亲朋好友少,党员同学应多与他们接触、谈心,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排遣他们的思乡之情,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2.5发挥学生党员在宿舍管理方面的先进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必须要将党员的先进性融入到宿舍日常管理中来,从而切实有效地做到以党风促学风树校风。学生党员在宿舍管理方面的先进模范作用具体体现在:

(1)学生党员要带领联系宿舍严格遵守各项宿舍管理制度, 共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党员要协调好宿舍成员、宿舍与宿管员间的关系,带领联系宿舍成员共同维持宿舍内务整洁,并起主要带头作用。

(3)学生党员要劝阻联系宿舍成员在宿舍内打麻将、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4)学生党员要主动消除联系宿舍的安全隐患, 监督、带领联系宿舍参加“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

(5)学生党员要对联系宿舍成员进行思想帮助,使同学们更好的向党组织靠拢。关注宿舍的舆情,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关注同学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或报告组织。

2.6发挥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

2.6.1在营造和谐校风学风方面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和谐的校风学风是和谐校园的显著标志之一。校风学风是一种氛围。是学校校园精神、学习风气的体现,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校风学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氛围。而且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同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党员具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学习目标,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典范,能为广大同学做出表率,是优良校风学风的主要营造者,应该在和谐校风学风建设中发挥先进性作用。

2.6.2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各项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 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与骨干,学生党员必须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先进性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2.6.3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发挥先进性

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问、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党员应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和谐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党建带团建和学生会建设,将思想工作和教学工作相结合,互促进,必然取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J].高教论坛,2007,(6).

[2] ]史富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5).

[3]唐伟优.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4]顾建高.郭树东.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党建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第9篇

书籍文件

书被日本整理教主近藤麻理惠归纳为最难整理的前3名物品。凡是能买书回家的人,对于书都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怕把书丢了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因此容易越堆越多。

但书如果不看,就只是一叠纸而已。书里传达的观念才是重点,没有阅读怎么变成知识?如果这本书让你心动,值得收藏,就要毫不犹豫地留下。

至于各种类型的文件,包含研讨会资料、产品说明书、信用卡消费明细等,只要是上述类型文件,统统丢掉都没问题。过滤后剩下非留不可的重要文件,如户籍本、保险单、银行开户单、存折等,建议全部集中在同一区摆放,方便找寻也避免弄丢。待办文件类则可以先用一个收纳盒当作“待办专区”,记得目标是清空它,这也代表事情都办完了!

只保留一个书柜的空间,遵守一进一出原则,只要书的数量超过书柜时,就到了该淘汰的时候了。

对自己有意义的书

时下的工具书

待办文件可留下,但只用一个收纳盒装

趋势、休闲类书籍

只看了一半,甚至完全没看的书

已看过且录下金句的书

文件类仅留户籍誊本、存折等重要文件

书籍文件的收纳心法

固定书柜空间,先依类别区分,再将书由大至小、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推荐有门的柜子,尤其较潮湿的地方,书柜门很有必要,否则,纸张容易发霉受潮。

衣鞋

无论是衣服还是鞋子,穿了才会是你的,以衣服而言,只要两年内没再穿到,它就该被淘汰。而鞋子买了却不合脚,即使再新,再漂亮都要处理掉。

物尽其用才是用,有些人会因为衣服或鞋子只有一点瑕疵,而舍不得丢。只要某个东西让你萌生可是的念头,也代表每次你看到这件物品都会有一样的念头。不如下定决心面对,整理掉才不会占空间。

建议,可以将衣服依照色块收纳,视觉上会有整齐的感受,家中衣服、鞋子的收纳可比照百货公司的陈列方法,利用颜色、块状来摆设,图像记忆能帮助人记住物品的位置,也能简单达到整齐舒适感。

平常真的会穿、也很喜欢的衣鞋

“我会用”才是主角,而不是这个东西还能用

买来两年内没用到的

不合身、不合脚的

拿起就浮现“可是”念头的

衣鞋的收纳心法

依据衣服颜色、类型分类,由深到浅挂放,就会有整齐的感觉。

雪纺、棉麻料、洋装、衬衫适合挂在衣橱里,保持七分满,更能凸显质感。

棉质衣物适合折叠放入抽屉,整理时建议直立式收纳,同样空间可以容纳最多衣服,也最整齐。

天气变化时,别忘了也帮衣柜里的衣服换季。

厨房

走进厨房,经常看到东一个杯子,西一个碗盘,更别说各种不同功能的锅了。收纳时,各种积分赠品最为常见。这种为了赠品而积分,最后换到的杯子、碗盘,如果不用都会沦为杂物。不妨一开始就正视问题,不要到了马克杯堆积成山时,才意识到无法使用的事实。

整理厨房用品时,可以先将所有的锅、杯子、盘子都集中起来。不要小看集中的力量!东西集中时的效果是很惊人的,虽然决定要丢时会心痛,但也是给自己最好的反省机会。

锅具类的整理,可以找出最常用、功能多元的锅留下,能被取代的就不用留了。有些人家里有煮各种料理的锅,但其实一个平底锅就能取代。遵循好用、实用才有价值的原则,即使丢得心痛,也要毫不犹豫地出手,还能正视平常乱买的行为。现在就卷起袖子,开始整理厨房吧!

多功能厨具

平常会用的餐盘

功能可被取代的厨具,如铸铁锅、烧锅

集点赠品、加购商品

买来从未拆过的器材

手机里的购物APP

厨房的收纳心法

善用收纳篮,把同类型的瓶瓶罐罐装在一起,取用更方便。

推荐使用波浪铁架,上排可放碗盘,下面可放锅子,区分不同属性厨具,视觉上更整齐。

料理台上保持干净,不放东西。

纪念品

纪念品,顾名思义,最重要的是回忆而非物品本身。一般人出国都会想买钥匙圈、磁铁等纪念品,但如果不用,这些物品就会沦为杂物。最宝贵的应该是记忆,比起买纪念品,更重要的是当时能好好享受旅行。至于亲友送的书信卡片,建议只留下最重要的前3名,其他都可以处理掉。最重要的是书信要传达的情感,既然已经传达到,就放在心里好好感谢,实体的东西可以舍去。

各类型纪念品只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前3名

将丢掉的纪念品拍照留念

送礼人的心意

各类卡片都可丢掉,尤其是只写“××快乐”4个字的卡片

自己不会用的纪念品都可以丢弃

活在过去的执念

纪念品的收纳心法

照片建议收到相簿里,并用时间区分收纳,比起主题式更好搜寻。

留下的纪念品体积多半较小,可以买透明夹层挂袋,将纪念品收入小格子中,挂在墙壁上一目了然。

儿童房

家里有小孩后,衣服、玩具数量增长速度惊人,但难整理的原因通常都出在父母身上,舍不得丢的都是爸妈。有个妈妈花了20~30万帮小孩买绘本,却因为走道堆满杂物,根本无法走到书架拿下绘本,还不如整理干净,留下几本念给小朋友听更实际。

除了书籍外,小孩的玩具也是棘手项目之一。建议,可以先把不成套、坏掉的玩具丢掉,大型玩具如积木类,不必重复买太多,只要留下一套即可。购买玩具的原则是种类多但数量不要多,同时玩具不用买得太齐全,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更能达到玩玩具的目的。

至于衣服类,建议分成常穿、穿不下、未来要穿的衣服,穿不下的如果有小小孩可以接手,就用夹链袋收纳压扁,省下空间。未来要穿的衣服不要买到3年后,难保衣服材质变差,或是过时。

爸妈也要正视自己的“硬塞”心态,曾有妈妈不想浪费,硬要把姐姐的裤子留给弟弟穿,或留下满柜旧书说要等小孩长大看,把“以后”跟“可能”一起整理掉吧!

该时期常穿的衣物

会读的故事书

益智类玩具(拼图、积木)

孩子的创造力

琐碎、不成套、不再玩的玩具

大型玩具如积木,第二套以后就可丢了

太久以前、太久以后的衣服,以3年为单位

爸妈的“硬塞”心态

儿童房的收纳心法

善用收纳盒、密封袋,外头写上适合年龄,将孩子的衣服保存好。

玩具也可以善用收纳架,把同类的玩具放在一起,以区块划分,视觉更整齐。

长辈的遗物

整理遗物是完全不同的心境,整理遗物最困难的,是要有面对长辈离开的勇气。面对遗物,最重要的不是舍或留,而是能否面对这个东西对你的意义。通常难丢的东西都是让自己带有悲伤或是恐惧的,一旦处理好心中的缺憾,东西自然就会离开身边。

最具代表性的物品,留一两件就可以了

放不下的情感,用心面对这段关系

第10篇

    加强宿舍文明管理,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规立纪、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这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既要让学生“守规矩、成方圆”,用基本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自治、自理能力。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性或半自觉性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

    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加强管理,就是要把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炼成一种素质,最终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

    我们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的基本做法是:

1、加强舆论导向,创造良好氛围。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健康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优良校风的巨大力量之一。为了加强宿舍文明建设,每学期政教处、团委号召各班以倡仪书、响应书、广手播稿、校园电视新闻等形式加强宣传,形成集体舆论,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宿舍文明管理活动。

2、树立共同的目标。宿舍中的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目标,这些目标不尽相同,具有自发性和狭隘性,如果任其存在发展,就会滋长个人情绪,增加宿舍管理的难度。据此,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自己拟定了共同的目标棗“月月都是文明宿舍,力争评为标兵宿舍。”“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这个目标代表了大家的利益,激励着每个舍员勤奋学习、严守纪律、积极劳动。我们引导大家把宿舍当家庭,要求“宿舍的工作人人做,集体的事情大家管”,让每个舍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分配一定的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使每个舍员都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从中培养热爱宿舍的集体主义责任感。每学期各班都按照学校要求召开一两次以宿舍为单位畅谈人生、守纪等问题的主题班会,组织几次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以增加舍员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3、建立完善的纪律制度。纪律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刚进学校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同,许多同学起睡不依时,放杂物不整齐,没有叠好被子的习惯。为此,我校每年新生一进校就进行1-2周军训,听部队战士讲纪律,随战士进行军事训练,看战士的宿舍内务整理。当同学们看到战士整理的宿舍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杂物放得整整齐齐,桌面擦得干干净净时,他们深深地感到纪律的重要性,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办《桂城中学学生手册》发给每位学生,组织他们学习、讨论让学生熟悉宿舍纪律、宿舍内务的具体规定。

4、培训骨干队伍。学校定期召开舍长和班干会议,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带领他们到标兵宿舍现场参观,回去后,作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为了增强室长管理效能,期末政教处发的《学生表现评价表》由舍长填写,从德、智、体等方面评价每个舍员,并提出操行评定建议:期末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时,学校规定舍长比例不能少于10%。

5、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制订的制度要得到圆满的执行,还必须注意督促和检查。各班都设有专管宿舍的男、女生干部各一名,每周召开一次舍长会议,汇报情况,查找不足,制订改进措施。学校建立了以生活老师为首,有值日行政、老师、学生会代表参加的检查组,量化宿舍内务制度、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记录。天天查、周周比、月月评。每天检查的评分及时登在“文明评比栏”,及时刊出“每日快讯”,表扬好人好事,指出有待改进的方面,及时激励,正确导向。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班主任及学生本人,令其改正,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过责己”,有效地遏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检查、督促、评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良好宿舍集体的形成,能加强宿舍文明建设,也是培养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的重要措施。

6、发挥电教优势,增强管理效果。电教媒体由于具备声、形、色等特性,通过画面的展示,可调动学生情感,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电教设备优良,每间课室均配有25英寸的彩电,政教处充发挥这一优势,每周由电教组老师拍几组“宿舍文明建设”镜头,同时由美术组老师绘 好一两幅漫画,在《校园新闻》中播放。由于这些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效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宣传鼓动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道德升华,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宿舍文明管理。每次召开学生家长会,都请家长们观看校园电视,其中“加强宿舍文明建设的内容受到家长们高度评价。

7、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我校宿舍文明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宿舍舍员都是由座位相近的同学组成,每个宿舍均由成绩好、中、差的同学搭配组合,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每次考试以舍员成绩升幅情况为依据,再结合宿舍纪律、内务制度遵守的情况。对那些进步显著、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实践证明,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促进了勤奋刻苦、努力竞争的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加快了宿舍文明建设的步伐。

8、建立畅通的思想交流渠道。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难免有不同思想产生。为了及时疏导学生思想,我们建立了定期的师生交心制度,并设立了“校长信箱”。利用这些办法,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能因人施教,对宿舍文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几年来,我校宿舍文明管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优良校风建设,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以前在宿舍看武侠言情小说、说不文明语言、不按时作息、内务混乱的现象逐渐消失,学生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事实证明,我校宿舍文明管理符合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现在将养成教育过程与我校加强宿舍文明管理模式图示如下:

①养成教育模式: ②我校宿舍文明管理模式:

①明理-------------立标棗棗棥?/P>

②让学生明白加强宿舍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①示范----------反馈

第11篇

加强宿舍文明管理,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规立纪、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这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既要让学生“守规矩、成方圆”,用基本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自治、自理能力。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性或半自觉性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

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加强管理,就是要把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炼成一种素质,最终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

我们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的基本做法是:

1、加强舆论导向,创造良好氛围。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健康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优良校风的巨大力量之一。为了加强宿舍文明建设,每学期政教处、团委号召各班以倡仪书、响应书、广手播稿、校园电视新闻等形式加强宣传,形成集体舆论,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宿舍文明管理活动。

2、树立共同的目标。宿舍中的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目标,这些目标不尽相同,具有自发性和狭隘性,如果任其存在发展,就会滋长个人情绪,增加宿舍管理的难度。据此,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自己拟定了共同的目标棗“月月都是文明宿舍,力争评为标兵宿舍。”“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这个目标代表了大家的利益,激励着每个舍员勤奋学习、严守纪律、积极劳动。我们引导大家把宿舍当家庭,要求“宿舍的工作人人做,集体的事情大家管”,让每个舍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分配一定的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使每个舍员都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从中培养热爱宿舍的集体主义责任感。每学期各班都按照学校要求召开一两次以宿舍为单位畅谈人生、守纪等问题的主题班会,组织几次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以增加舍员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3、建立完善的纪律制度。纪律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刚进学校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同,许多同学起睡不依时,放杂物不整齐,没有叠好被子的习惯。为此,我校每年新生一进校就进行1-2周军训,听部队战士讲纪律,随战士进行军事训练,看战士的宿舍内务当同学们看到战士整理的宿舍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杂物放得整整齐齐,桌面擦得干干净净时,他们深深地感到纪律的重要性,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办《桂城中学学生手册》发给每位学生,组织他们学习、讨论让学生熟悉宿舍纪律、宿舍内务的具体规定。

4、培训骨干队伍。学校定期召开舍长和班干会议,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带领他们到标兵宿舍现场参观,回去后,作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为了增强室长管理效能,期末政教处发的《学生表现评价表》由舍长填写,从德、智、体等方面评价每个舍员,并提出操行评定建议:期末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时,学校规定舍长比例不能少于10%。

5、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制订的制度要得到圆满的执行,还必须注意督促和检查。各班都设有专管宿舍的男、女生干部各一名,每周召开一次舍长会议,汇报情况,查找不足,制订改进措施。学校建立了以生活老师为首,有值日行政、老师、学生会代表参加的检查组,量化宿舍内务制度、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记录。天天查、周周比、月月评。每天检查的评分及时登在“文明评比栏”,及时刊出“每日快讯”,表扬好人好事,指出有待改进的方面,及时激励,正确导向。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班主任及学生本人,令其改正,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过责己”,有效地遏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检查、督促、评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良好宿舍集体的形成,能加强宿舍文明建设,也是培养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的重要措施。

6、发挥电教优势,增强管理效果。电教媒体由于具备声、形、色等特性,通过画面的展示,可调动学生情感,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电教设备优良,每间课室均配有25英寸的彩电,政教处充发挥这一优势,每周由电教组老师拍几组“宿舍文明建设”镜头,同时由美术组老师绘 好一两幅漫画,在《校园新闻》中播放。由于这些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效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宣传鼓动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道德升华,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宿舍文明管理。每次召开学生家长会,都请家长们观看校园电视,其中“加强宿舍文明建设的内容受到家长们高度评价。

7、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我校宿舍文明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宿舍舍员都是由座位相近的同学组成,每个宿舍均由成绩好、中、差的同学搭配组合,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每次考试以舍员成绩升幅情况为依据,再结合宿舍纪律、内务制度遵守的情况。对那些进步显著、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实践证明,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促进了勤奋刻苦、努力竞争的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加快了宿舍文明建设的步伐。

8、建立畅通的思想交流渠道。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难免有不同思想产生。为了及时疏导学生思想,我们建立了定期的师生交心制度,并设立了“校长信箱”。利用这些办法,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能因人施教,对宿舍文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几年来,我校宿舍文明管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优良校风建设,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以前在宿舍看武侠言情小说、说不文明语言、不按时作息、内务混乱的现象逐渐消失,学生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事实证明,我校宿舍文明管理符合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现在将养成教育过程与我校加强宿舍文明管理模式图示如下:

①养成教育模式: ②我校宿舍文明管理模式:

①明理-------------立标棗棗棥?/p>

②让学生明白加强宿舍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①示范----------反馈

第12篇

关键词:《獭皮》 格哈特・霍普特曼 自然主义 喜剧

《獭皮》(Der Biberpelz)是德国剧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的一出讽刺喜剧,1893年9月首次公演于柏林德意志剧院,在德国戏剧史上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为德国三大喜剧。格哈特・豪普特曼是德国自然主义戏剧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剧作《日出之前》(Vor Sonnenaufgang,1889)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德国的社会矛盾,把富人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酒精中毒的遗传,把德国自然主义运动推向了顶点。

自然主义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以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文学吸收了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观点而发生演变的结果。在富尔蒂埃尔词典中,对“自然主义”的解释是:“通过机理法则解释现象,不去寻求天生的原因”。左拉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用以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地描绘现实,并根据实证主义把一切归之于自然法则的基本思想,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原因归结于生物学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獭皮》也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戏剧。剧中详细刻画了主人公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通过对多个生活片断的细致描写,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揭示出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柏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洗衣妇沃尔夫大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包括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在内的许多上层人都是她的主顾。虽然如此,沃尔夫大娘一家依然家境贫寒,日子过得相当艰难,连女儿也不得不在富有的克吕格尔的家中帮佣。沃尔夫大娘从女儿处获悉克吕格尔最近为太太购置了一块高级獭皮之后,联想到船夫伍尔可夫因患严重关节炎也早就想买一块这样的獭皮取暖一事,便铤而走险,盗来了獭皮并及时出手卖给了伍尔可夫。克吕格尔立即向警方报案,却遭到维尔哈恩的冷遇。而当维尔哈恩眼中的“危险分子”――私人教师弗莱舍博士来报告一向衣衫褴褛的船夫伍尔可夫眼下竟然披上了高级獭皮时,维尔哈恩竟然反让船夫来证明如今社会人人丰衣足食。最后,维尔哈恩不仅没有追究出谁是窃贼,反而证明沃尔夫大娘是个诚实的妇人,弗莱舍博士则是个“极其危险的家伙”。

这部喜剧最大的喜剧效果在于,结尾时,作案的“坏人”――窃贼沃尔夫大娘――并没有被揭发出来并受到惩罚,反而被当做诚实良善之人。而特别的是,读者和观众对沃尔夫大娘恨不起来,反而对她充满了同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生存环境和人物关系来解读这一特别之处的来龙去脉,梳理出人物的性格,分析剧本的喜剧效果是如何达成的,并探讨自然主义手法在剧本中的运用,以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剧中的人物可以归为三类:处于社会底层的沃尔夫大娘一家和船夫伍尔可夫;作为上层社会代表的警察局局长及其密探莫特斯;属于富有市民阶层的年金享有者克吕格尔和属于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的私人教师弗莱舍博士。下文将首先着重分析主人公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及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一、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

1850年后,第一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德国,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富裕市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下层农民和无产者仍无法摆脱贫穷。在贵族、神职人员和市民之外又产生了所谓的“第四阶层”――一个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贫穷阶层。沃尔夫大娘一家就是这一阶层的典型代表。沃尔夫大娘是名洗衣妇,她的丈夫尤里乌斯是造船木匠,大女儿雷欧蒂娜是克吕格尔家的帮佣。平时,一家人也卖卖鸡蛋、自己烤的面包和打猎收获的猎物,但生活仍然十分贫穷,还欠着债。剧本开头的场景说明里是这样描述沃尔夫大娘家的房子的:“一间低矮的、刷成蓝色的小厨房……一个老旧的灶台……一张高高架起来的、干净的床,床边墙上廉价的相框里装着廉价的画片。”[1]537在克吕格尔家帮佣的女儿雷欧蒂娜一年所挣的钱只是一件獭皮大衣价格的三分之一。她不仅收入微薄,还常常遭到虐待。剧本开头她跑回家来,就是因为克吕格尔要求她深夜里把两米高的柴火搬进屋子。她向她的母亲诉苦说:“整整一年才挣20塔勒?还要我冻僵了手?一次鱼和土豆都没有吃饱过?”[1]538在睡梦中,她喊道:“不,不,我不要受这折磨!”[1]537但她不得不向生活屈服。“钱就是钱啊!”[1]539沃尔夫大娘说道。雷欧蒂娜不得不回到克吕格尔家继续做帮佣,因为家里需要钱。

这就是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她的一家属于社会最底层,做着最繁重的活计,挣着最微薄的工钱,忍受着极度的贫穷。

沃尔夫大娘非常希望她的一家可以进入市民阶层。她的愿望首先体现在她的语言上。沃尔夫大娘经常使用外来词――尽管因为知识水平的缘故经常用错――以使自己看起来更接近社会上层。其次,她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Gert Oberembt对此评论道:“沃尔夫大娘看得很明白,教育和财富,名誉和成功是市民阶层的标志。”[2]沃尔夫大娘引以为傲的是,她让她的女儿受了教育。她对丈夫尤里乌斯说:“你就没受过教育,尤里乌斯!对于教育你一无所知。要不是我的话啊!如果咱们家姑娘没受教育会是什么样?是我让她受了教育。教育是现如今最重要的事。”[1]540在沃尔夫大娘看来,受教育是进入上一社会阶层的关键。她如此看重教育,体现了她对市民阶级价值观的认同和进入市民阶层的强烈愿望。

二、沃尔夫大娘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作为洗衣妇,沃尔夫大娘是很勤劳能干的。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评价她说:“这个女人干起活来顶得上四个男人!”[1]564但沃尔夫大娘并不认为靠勤劳工作就能改变现状:“这样下去根本不能往前走。”[1]552因此,她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手段。她先是偷了克吕格尔家的木材,又偷了獭皮。值得注意的是,在偷窃事件中,沃尔夫大娘完全看透了其他人性格中的弱点并为己所用。

(一)沃尔夫大娘与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的关系

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是獭皮失窃案件的调查者。他的名字已经暗示了他的性格:Wehrhahn在德语中的字面意思相当于“好斗的公鸡”。《獭皮》剧本中指出,剧中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向帝国议会争取七年军事预算拨款的斗争期间。当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采取“铁血政策”,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1886年11月,俾斯麦要求议会延长1888年春天才到期的七年军事预算拨款。议会只同意三年而不是七年的军事预算拨款。俾斯麦于是宣读了威廉皇帝签署的命令:解散帝国议会,举行新的选举。新的帝国议会以227票对31票压倒多数通过了7年军事法案,并且通过为实行新兵役法发行公债的法令,规定用2.1亿马克来填补增加的军事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帝国军队一员的维尔哈恩十分高傲自大,把自己看做警局的“国王”。[1]568他把战争看做“国家的最高财富”,[1]569把发现并铲除“暗地里排斥政治,与国家和国王为敌的人和事” [1]560当做自己的最高使命。因此,他把当地的小案件当做无聊琐事,根本不屑于调查审理。当克吕格尔因为獭皮失窃向他报案时,他只是感到受到了打扰,很是不耐烦。此外,工作中的维尔哈恩既漫不经心又毫无条理,时常因为同时处理几件事、同时询问几个受审人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沃尔夫大娘准确把握了维尔哈恩的性格,在与之相处时显得十分尊敬,满足了维尔哈恩的虚荣心:

维尔哈恩:您也得小心点吧?

沃尔夫大娘:不不,您知道的,我不敢做坏事儿。我是个直肠子,长官大人。要不是我总是管不住我这张嘴,我早就不是现在这样啦。

维尔哈恩:在我这里您没说错过什么。

沃尔夫大娘:在您那儿没有,局长大人。在您面前可以放心说话。在您面前没什么好隐瞒的。[1]593

为了赢得维尔哈恩的信任,沃尔夫大娘故意显得自己心思简单,甚至主动要求调查失窃案件:

维尔哈恩:做了的事已经做了。沃尔夫一家也可以旁听一下(审讯)。

沃尔夫大娘:审讯的事儿我不懂。但是如果不把这窃贼找出来, 不,不,那哪儿还有安全啊![1]593

沃尔夫大娘已经看出来,维尔哈恩根本不愿意调查偷窃案件,因此她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女儿阿德海德向维尔哈恩报告说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装着克吕格尔绿色背心的包袱,这样就制造出了窃贼已经逃跑的假象,而这正是维尔哈恩希望见到的,因为可以尽快结案。他当即下了结论:“失窃的东西已经被带到柏林去了。那件獭皮早在我们知道它失窃之前就在柏林被卖出去了。”[1]591沃尔夫大娘的目的达到了――她摆脱了窃贼的嫌疑。

(二)沃尔夫大娘与弗莱舍博士的关系

弗莱舍博士是名作家和私人教师。平常他看起来胆小、缺乏自信。但只要是涉及社会民主的事,他又显示出很大的勇气。在当时的德国,俾斯麦为了镇压社会的工人运动,颁布了《党人非常法》,严令禁止社会民主人士公开贩卖出版物和集会。而弗莱舍博士却订了二十份报纸,其中就包括社会民主人士所创办的。他还定期参加社会的集会,而这也是维尔哈恩把他看做潜在政治敌人的原因。

作为受过教育的市民,弗莱舍博士属于社会第三阶层。第四阶层在物质上要依赖第三阶层。沃尔夫大娘就曾向弗莱舍博士提出让女儿阿德海德去他的家里做帮佣。此外,因为社会民主人士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沃尔夫大娘对弗莱舍博士抱有一定程度的好感,也曾善意地向他提出了建议:

沃尔夫大娘:我想向您提个好的建议,但您不要嫌烦啊。

弗莱舍博士:我不会厌烦好的建议的。

沃尔夫大娘:首先,您不要花太多钱了。

弗莱舍博士:我没有花很多钱,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您在说话时要小心些。

弗莱舍博士(脸色变苍白):啊,您别开玩笑,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不,不,我是很认真地。还有,您要小心点别人。[1]575

但除此之外,沃尔夫大娘不能再帮弗莱舍博士什么了。在故事最后,弗莱舍博士被维尔哈恩判定为“危险分子”,沃尔夫大娘摇了摇头说:“这我就不懂了。”[1]594对于一个社会底层的洗衣妇来说,社会问题太深奥,也太遥远了。

(三)沃尔夫大娘与其他次要人物的关系

沃尔夫大娘与其他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关系:

与船夫伍尔可夫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平时沃尔夫大娘会卖给伍尔可夫丈夫打猎得来的狍子。这一次,沃尔夫大娘把獭皮卖给了伍尔可夫。伍尔可夫并不在意獭皮的来处,他在乎的是,能从和沃尔夫大娘的交易中得到好处。他想要维持和沃尔夫大娘的这种关系,因此在獭皮失窃事件中也有意无意地帮沃尔夫大娘掩盖了事实。在弗莱舍博士看到穿着獭皮的伍尔可夫并对其产生怀疑时,沃尔夫大娘有些担心,但她的担心是多余的――伍尔可夫自知如何应对:

沃尔夫大娘:你得注意点弗莱舍博士,他怀疑上你了。

伍尔可夫:这事儿我不知道,与我无关。[1]583

在调查失窃事件的过程中,当克吕格尔质疑船夫是否穿得起本来价格昂贵的獭皮时,伍尔可夫作证说,船夫也是买得起獭皮的。于是,弗莱舍提供的线索失去了意义,调查也再次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曾在克吕格尔家做工但被赶出来的莫特斯为了报复克吕格尔,常在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面前说他的坏话。为了迎合维尔哈恩,莫特斯还成为了其密探,暗中注视弗莱舍博士的一举一动,并向维尔哈恩告密。在与莫特斯的交往中,沃尔夫大娘十分小心谨慎。当莫特斯夫妇来拜访时,她表现得很是殷勤。丈夫尤里乌斯不明就里,于是有了夫妻间下面的对话:

尤里乌斯:为什么要给他们全部的鸡蛋?

沃尔夫大娘:我难道该把这个人变成敌人吗?你把他变成敌人吧,尤里安。我告诉你,这是个危险的家伙。他平日里尽监视别人。[1]551

其他人物――都是传统戏剧中典型的“傻瓜”形象――就好对付多了。克吕格尔到沃尔夫大娘家向其抱怨木材失窃的事时,竟没发现旁边的木材正是自己家失窃的那些。在后来的獭皮失窃事件中,沃尔夫大娘故意在克吕格尔面前表现得十分愤慨,以至于克吕格尔在第三幕结尾时就把她看做是诚实的妇人。

三、剧本中喜剧效果的达成及其作用

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脉络已经基本显现出来。下文将着重分析剧中喜剧效果的达成及其作用。

什么是喜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时称:“喜剧模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坏’,而是指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3]在他以后,有人写了《喜剧论纲》,套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拟定了喜剧的定义,强调“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模仿的方式是“人物的动作”,“借引起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它明确提出喜剧来自笑这一结论,概括了喜剧最主要的特征,并被后世的理论家普遍接受。一般认为,黑格尔关于可笑性来自矛盾的观点,较为值得重视。他认为:“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与手段对比,如果显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之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4]

在《獭皮》中,许多具有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不相谐矛盾的场景制造出了喜剧效果。例如,克吕格尔在沃尔夫大娘家看到了自己被偷的木材,却全然不知情:

克吕格尔:上帝啊!十四天内失窃两次!两米高的木材,就和您家这儿的这些一样。(他拿起来了一块木头在手里摆弄)就是这么好这么贵的木材啊,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不,别生气……真见鬼!发生这样的事!哎!

克吕格尔:(生气地挥舞着那块木头)就算花上一千塔勒,我也要找到那窃贼。那家伙跑不了要坐牢。

沃尔夫大娘:那就好了。上帝保佑![1]580

克吕格尔本来抱有找出偷窃木材的窃贼的目的,但他的做法却是向窃贼本人沃尔夫大娘去抱怨,这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沃尔夫大娘本是窃贼,却站在失主的一边,装出气愤的样子,这是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两重矛盾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愈发加强了喜剧性效果。

另一个场景是沃尔夫大娘与来买狍子的伍尔可夫讨价还价:

(伍尔可夫来之前)

沃尔夫大娘:一会儿伍尔可夫来时该问他要多少钱?

尤里乌斯:这个嘛,当然要十二马克!(下场)

沃尔夫大娘:(挥着手)哎呀,十二马克![1]542

(伍尔可夫来之后)

伍尔可夫:多少钱?十六?

沃尔夫大娘:不能少于十八。尤里安说的,不能少于十八。尤里安来了。哎,尤里安,你说过的吧,十八马克?

尤里安:我说了什么?

沃尔夫大娘:你又耳背了!你说过的,不能少于十八,少了的话我就不能卖。

尤里乌斯:我说过?啊,是的,这野物。是的!就是这样!嗯!这价格也不高嘛。[1]546

沃尔夫大娘导演了一出戏,把她的丈夫也拉做“演员”,为其杜撰出耳背的毛病,从而夫妻配合,把狍子的价格照先前说定的提高了一半。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不由让人发笑。

剧本结尾,维尔哈恩将窃贼沃尔夫大娘误判为好人,无辜的弗莱舍博士则被当做危险分子。这一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使整部剧的喜剧效果达到了高潮。

剧中具有喜剧性矛盾的场景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沃尔夫大娘的狡黠,克吕格尔的愚蠢,维尔哈恩的自大和昏庸在滑稽可笑的场景中尽数展现。此外,大多数喜剧性场景描述的都是沃尔夫大娘如何用智慧和小伎俩骗过了众人,而这些场景在读者看来之所以是可笑的,前提是,读者对沃尔夫大娘抱有同情和好感。读者并不讨厌窃贼沃尔夫大娘,是因为属于社会底层的沃尔夫大娘的行为出发点是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她的行为有一丝无奈的意味,剧中场景“喜”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下层人民几乎无力改变自身贫穷,为了生计甚至偷窃的“悲”。因此,透过喜剧效果的“可笑”,读者不难读出剧本的社会批判意味,剧本的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深化。

四、“我变坏了,但我对此无能为力”

通过上文对人物关系和喜剧效果的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性格形成的原因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主人公沃尔夫大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清楚的认识,懂得如何利用身边人性格中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在自大的维尔哈恩面前,她表现得既尊敬,又显示出自己的单纯和愚笨,最终取得了前者的信任,摆脱了窃贼的嫌疑。沃尔夫大娘先后偷了木材和獭皮,但分析了她的生存环境后可以得知,她的偷窃行为是为生活所迫。她和丈夫都没有受过教育,整个家庭属于社会底层。他们没有财产,只得出卖劳动力。尽管一家人都勤劳地工作,但由于受更高社会阶层的剥削,家中依然十分贫穷。沃尔夫希望她可以改变这种状况,而除了偷窃她别无他法,是整个社会环境迫使她这样做的。格哈特・霍普特曼的另一部戏剧《罗泽・伯恩德》中的一句台词可以为沃尔夫大娘的所作所为做出一个恰当的注解:“我变坏了,但我对此无能为力。”[5]人们不该从道德的角度,而该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评价沃尔夫大娘的行为。沃尔夫大娘的行为是由她的生存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沃尔夫大娘看透周围人的能力是环境造就的,因为为了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她必须提防可能的敌人。而为了能再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些好处,沃尔夫大娘只得耍些小诡计。

不仅是沃尔夫大娘,剧中其他人的行为其实也是由周围环境所决定的。例如,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的行为明显带有军队的印记,是受到他的“神圣使命”[1]585的驱动。阿德海德,沃尔夫大娘的小女儿,尽管才十四岁,却明白地看穿了母亲的诡计。正如剧本说明中介绍的那样,“她是一个瘦高的十四岁的姑娘。她的眼睛却透露出她过早的堕落”。[1]541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阿德海德也“变坏”了。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决定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身处其中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环境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五、结语

《獭皮》是一部社会批判喜剧――对造成社会下层人民生活贫苦的社会环境的批判隐含在看似滑稽可笑的场景之中。剧本运用自然主义写作手法,详细描绘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细节,并突出强调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出当时德国的社会矛盾:社会环境使人“变坏”了,而人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真实揭露下层人民生活现状,剧本还反映了普鲁士军队的无能和社会民主人士受到的镇压。剧本的结尾,獭皮失窃案的调查并没有得出结果。尽管沃尔夫大娘摆脱了窃贼的嫌疑,但无辜的弗莱舍博士却被判定为“危险分子”。开放式的结局无疑为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沃尔夫大娘一家能改变贫穷的现状吗?如弗莱舍博士这样的民主人士未来命运如何?他们是否能够改变社会的大环境?格哈特・霍普特曼并没有美化现实,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故事后续发展的可能,这也让读者能够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Hauptmann,Gerhart.Der Biberpelz[M].Berlin,1893.

[2] Oberembt,Gert.Jenseits der Moral.Gerhart Hauptmann:Der Biberpelz.In:Deutsche Kom?idien.Von Barock bis zur Gegenwart.Hrsg.von Winfried Freund.München 1995:151.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