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时间:2022-09-02 00:2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舍生取义的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第1篇

摘 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关键词:运用;举例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94-01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通过平时学生的写作和教师分析议论文来看,这种看是最简单的论证方法,在运用时,学生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事例不够典型,缺乏代表性和真实性。事例有雷同,重复率高,多数学生喜欢举爱迪生、司马迁、屈原等事例。还有事例叙述拖沓冗长。部分教师对举例论证分析不到位,不透彻,缺乏论证分析。如上《懒惰的智慧》一文,某位教师的公开课就提出“请同学们找出在本文中作者举了哪些例?”说实话,本篇文章举例的地方很多很多,学生很容易找出来,课堂上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回答体现在哪些地方。而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举例有什么作用,没有对这些大量的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没有让学生举出其他例子。本文举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用社会发展中的例子证明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面对单调乏味的劳作。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论证了精神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这些事例有一定的广度,代表性。按照一定的时间,社会的发展来举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所提倡的懒惰,是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人类进步。如果就是纯粹的找找例子,不做深入分析。那么对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就很难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运用好举例论证。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应选用能够在单个事例中体现普遍规律的事例,而不宜使用只具有偶然性、私有性、传奇色彩的事例。曾有位学生论证“人要讲诚信”,就举《期行》中的元方,其实文中的元方是批评那个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不是元方正面所具有的诚信事例,这是不具有典型性的,没有说服力的。如换成《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中的蔡勉旃就好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举例喜欢举身边的人、物。寝室里、教室里、村里面呀,像这些事例没有代表性的,不典型。平时学生的积累素材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学生积累要加强。其次要注意事例是真实的、准确的。不可依赖于旁门左道,如《吴汉何尝杀妻》一文,作者为了论明吴汉没有杀妻,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举出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在《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记载,《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家庭关系的记载,以及吴汉的为人记载都没有吴汉杀妻的事实。作者所举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说服力,与其他史料比较,准确性要强得多。

所举的事例要新颖而丰富。避开重复使用率高的事例,注意新近发生的事情,事例的时代、地域分布范围愈广,愈能体现事例的丰富性。另外注意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不把议论文记叙文化和散文化,平时练就较强的文体感,学会规范地写议论文。平时对优秀的议论文进行仔细阅读剖析,牢记写作目的,找出其中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体会叙述的简明和议论精到。《谈语言》一文中,作者举“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 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段简明的叙述,让我们懂得写文章的书面语,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不能脱离口语,正如朱自清先生晚年作品那样“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其实就是讲究口语化。

特别强调的是对事例要注重阐释。事例作为议论的基础,是难以取代议论成分的。大多数学生存在举例之后议论薄弱,根本原因是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逻辑推理意思。还以《谈语言》的作者举朱自清先生晚年作品好的例子。其实这一段是有阐释的,逻辑性很强的。首先就道出朱自清晚年作品好,因为受读者欢迎,再进一步论述为什么受欢迎呢?因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再把他早年与晚年的作品比较,得出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其实就是做到“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和“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说白了就是口语化,所以受读者欢迎,受欢迎的东西自然就应该提倡噻。有力的论证了“书面语离不开口语”。举完例子,在后面的论述要注重全面性。

论述问题时,应注意全面分析主客观因素、主次要原因,在全面观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而且学会完善地表达度问题的剖析。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对中心论点进行全面论述。先用设喻的方法来对比鱼和熊掌的关系,用前面的设喻提出文章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将生命与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对比,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引出下文。再将死亡与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事对比,这时我们应该“不避患”。通过对比从反面得出了本文另一观点:“为义而不避死”,其实这和舍生取义的意义完全一样。再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可以“不避患”。最后进行总结,从反面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个人都应当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义。说白了,就要我们讲“义”。这一段,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论述非常全面、透彻。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举例论证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存在的种种问题。运用好它,才算真正的掌握好这种论证方法。

第2篇

如何使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时改变“大运动量”的被动状态,关键在教师如何领路。

高考命题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教学当然要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逐项逐条熟悉和掌握《考试说明》,认真研究和领会其精神实质,把《考试说明》做为复习的依据。这无须赘述。

为了保证测试更公正、更合理,坚持考查能力为主,试题取材于课外是必然的。“高考”不再考虑直接从课文中出题所占的比例,但绝不等于扔掉课本,而是很重视“课本依据”。命题更灵活地以课外材料检查课内学习质量,所考查的知识有的在课文中学过,或间接涉及过,有课文依据。一九九四年全国高考出现了判断“令尊、令堂、令郎、令媛”几个传统礼貌称谓正确与否的题目。大多数考生找不到它们的出处,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课文。熟悉课文的学生会想到《守财奴》中的两段:

“小姐,令尊既不愿意把产业分开,也不愿意出卖,更不愿意因为变卖财产,有了现款而付大笔的捐税,所以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你得放弃登记。”

“哦,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的承继权,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全部交给令尊管理,收入归他,光给你保留虚有权……”

两段话,五次出现这类传统礼貌用语,只要熟悉课文,谁称谓谁,具体含义是什么,都弄清楚了,解答此题难度不大。

命题的难度要求,能力要求,与课本的要求“相当”。1990年全国高考题中有“阅读文天祥《念奴娇》,完成××题”,文天祥的《念奴娇》学生没学过,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规定的基本篇目。学生背熟苏轼的《念奴娇》就不难推断出此题答案。

我们应当尽力改进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使用课本,在复习中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教师对课本要讲深,讲透,讲全面。高考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关键在于课内的学习不扎实,不得法。应多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思想的深度及文字表现特点方面去发掘教材。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成了全卷的难点,这是师生公认的。教师当然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所出的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但有一条最根本的作法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即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逐渐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是一般性地、笼统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反复读,不行;必须指导学生具体地掌握精读的基本方法,抓住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的精读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因为精读乃是掌握各种阅读方法的基础。

在阅读训练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准确地解释词义,选择恰当的义项,对陌生的词语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使用工具书不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根据构成该词语的各个语素推断词义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熟悉词语的适用范围,要理解某些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

在阅读训练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要让学生练习抓住并突破关键词语。因为有些句子意思的表达和句中某些词语关系至为密切,抓住了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确切了。有些句子要让学生结合句子表达上的特点来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或让学生通观上下文,以辨别句子含义,对含义抽象的句子可举例说明。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提要式或评析式概括的能力。

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依靠逻辑思维进行写作的文章,要训练学生采用提取中心语句的方法来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对小说、戏剧和一部分散文,要让学生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概括作品的主旨;有些文章应训练学生善于借助背景材料,即作家的思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需借助材料来表现,不能对文章中材料作出确切分析,就难以准确抓住内容要点。因此,平时要训练学生对材料进行量的分析,即明确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哪几件事例,哪些方面的情况;不同逻辑层次上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可混为一谈,要训练学生分清材料的隶属关系,同一类属的材料,在文章中处于不同部分,也应恰当归纳;主要材料是观点的直接支撑物,而陪从材料则从反面或侧面起到对比烘托的作用。要让学生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要训练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思路,熟悉常见的层次关系,如纵向递接的关系、横向并列的关系、逆向转折的关系、阐释解说的关系、因果推论的关系、比照烘托的关系等。这样,可全面了解作者意图,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此外,运用图解法分析文章层次关系较好,因为图解过程就是使分解和综合的思考活动进一步明晰化的过程。

学生具有以上所说的“精读训练”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扎实基础,教师再注意到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多样化的特点,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文精当,不拘一格,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根据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一难点是有可能见效的。

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几乎年年不同,或采用传统的一卷一文命题方式,或给文字材料作文,或给图画材料作文,或一卷两题一大一小,或两文两体(或两种表达方式)。怎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呢?

首先,在思想方面,要使学生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一定的政治理论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观察研究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写出思想正确,感情健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的基本哲学观点近些年好像不大流行了,其实还有许多现实意义,诸如“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外因和内因”,“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坏事和好事”,“偶然和必然”等等,不仅政治课上要向学生灌输,而且作文课上也应以此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面对不同题目或所给的不同材料,能用正确的观点做出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分析,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这方面恰恰是终日忙于应考的众多学生作文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其次,切不可让学生的思想终日禁闭在备考的象牙塔里,应引导他们随时注意观察、体检、研究、分析自己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从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和社会有很多接触和联系,日常总会耳闻目睹一些社会现象,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听到或见到过坚持实事求是好作风的干部,也听到或见到过某些人身上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言过其实的坏作风。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研究。他们也听到或见到过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中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强者。教师要引导他们讴歌与赞颂。他们还听到或见到过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取义”的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习与效仿。他们还听到或见到过祸国殃民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种种丑态。教师应引导他们斥责与批判。总之,要引导学生平日准备写作材料,就像为了做饭准备柴米油盐一样,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既有骨头,又有血肉的好文章。

再次,要克服偏重议论文训练,忽视记叙文训练,偏重给材料作文训练,忽视命题作文训练的错误倾向。注意“叙议并重”的试题走向,从强化实践操作角度兼顾说明文与应用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文件,各种方式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