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

时间:2022-12-28 03:51:08

语言转换

第1篇

《氓》的篇幅较长,有的教师着眼于文言字词,索性将其上成文言文课,完全抹杀了《氓》作为诗歌的文学特质;也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探究性课堂的氛围,就采取务虚的态度,将字词以诸如小检测等形式一带而过,然后脱离诗歌具体的语言与情境空谈人物形象、文化底蕴。这两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流于文本表面、习惯借助外在标准来解析作品的弊病。

语文教学的重心理应放到“缘何如此遣词用语”方向上,这样一来视角问题也就此凸显。以《氓》为例,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尝试将自己化身成为文本中的人物,自己正在面对文本中所描写的世界,用“她的”而不是“我的”眼光去感受、去评价、去判断,我们会发现这篇诗歌的遣词用语,竟然焕发出如此活泼的生命光彩。

一个剧本,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仅仅是案头文学,因为他们是站在文本外部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去评价的;可是对于演员而言,其意义就完全不同,因为演员必须钻到文本中去,让自己幻化变身成为剧本中的人物本身,用剧中人物的眼光而不仅仅是演员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所讲述描写的一切。现在,我们也进入《氓》的文本内部,化身为诗中女主人公,用“她”的而不仅仅是“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重新感知思考这个世界,即所谓视角转换。

一、从语言到言语

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对语文教学仍有重大意义,语言是普遍的规则,而言语则讲求个性化运用,更加注重具体说话者的心理、情境与过程。

例如开篇首句的“氓之蚩蚩”。对“蚩蚩”一词的释义历来争论不休,无论是“嬉笑貌”还是“忠厚貌”,在我们看来,都还是站在文本之外、站在人物之外的语言态的理解。上述二者只有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因为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子如何能同时产生“嬉笑”与“忠厚”两种感受?关键在于,一个满眼只看到“嬉笑”的“她”,会是怎样性情的一个女子?而一个倾心于“忠厚”者的女子,又该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

同时,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势必引发与下文内容之间的不同“接榫”效果。例如,“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两句,两个“尔”不免让外部的读者生疑:真的占卜过了吗?女子没有亲眼见到怎么就信了“体无咎言”呢?可是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喜欢“嬉笑”对象的女性,爱的不就是男子的潇洒幽默么?“尔卜尔筮”的潜台词是:男子为了女子辛苦忙活,所以在女子眼里,“嬉笑”的男子有没有说实话完全不重要。如果视角转换,再将自己变身成喜欢“忠厚”男子的女性,可以这样体验一番:既然判定了对方是“忠厚”的,又焉能再怀疑对方?下意识中给对方贴上了诚实本分、稳重有信的标签,“你”(尔)说什么当然就是什么,“体无咎言”在女子心中是必然的事实,根本不用检验。可能正因为如此,钱锺书才会引明院本中的话来评价《氓》的女主人公:“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口’

在言语的观念下,读者旁观的身份转变为当事人的身份,与其说是解释一个词,不如说是从情感上扪心自问、反躬自省,而这也正是视角转换所以能激活语言的奥秘所在。

二、从比兴到兴发

通常讲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部分,教师的兴趣似乎都被“比兴”的知识点给牵绊住了,把热乎乎的诗歌感情场域变成了冷冰冰的知识讲座。“兴”的技巧着眼于为抒情氛围增色,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偏要选择桑叶和斑鸠来“起兴”?桑叶、斑鸠意象是否有可能是直接触动弃妇心境的“当时当地”的真实存在?

据相关统计结果,《诗经》全文言及“桑”意象27次,绝大多数是实指其树或者类似地名标志,个别描绘了桑叶“柔”的特征,独有《氓》中的桑,不仅有性状(沃若,黄)的描写,还有过程性的描写(从“沃若”到“陨”);“鸠”意象出现10次;而将“鸠”意象与“桑”意象结合写的,除本篇外只有《曹风-鸬鸠》,但后者与意象所关联的是“君子”而不是“女子”。统计结果所显示的《氓》的独特性,不能不使我们疑心本篇中的“桑之未落”几句,已经突破了套语而成为本篇特有的独语,“桑”“鸠”意象不应仅视为作者用“起兴”以渲染氛围的工具,应当被视为弃妇心境的直接外化,是从弃妇角度发出的独特视听觉感受。转换视角,“起兴”就成了“兴发”。

女子从兴高采烈出嫁,到过上“靡室劳矣”的日子,红颜摧折变成黄脸婆,旁观者可能只是一声叹息而已,然而,弃妇自己眼睁睁看着“沃若”的桑叶一天天地变“黄”“陨”落,触景伤怀、睹物伤己,情何以堪!再看到快活呜叫的小斑鸠,天真烂漫一头扑向所爱的桑林,又岂能不让弃妇在依稀问看到自己曾经的身影。“于嗟”“无食”的哀叹与劝阻声中,多少幽怨情怀跃然纸上!这些,正是叶嘉莹教授所说的“兴发感动”:“透过了心与物之间的交感或结合,在作品中提供了足以使读者触发感动的鲜明生动的形象。”

三、从环境到情境

笔者听过一些教学《氓》的公开课,几乎没有一例肯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句稍作停留。站在文本之外的施教者,当然只能看到这是一句“客观描写”环境的句子而已,而且夹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间,反倒“客观”得如同梗阻一般,把好好的“悲愤控诉”给拆断了。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把自己当作弃妇,那就不妨闭上眼睛、打开心门来想象如下场景――

桑叶黄落的时节,我终于被休弃赶出了家门,满心满腹都是哀伤与牢骚。这时,小车慢慢地驶进了淇水,淇水哗哗地在身边流淌,渐渐地越走越深了,轮子陕被淹没了,再走―会儿,连车上的幔帐都慢慢地被浸湿了……

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正在回肠九曲、愤懑盘旋之时走进淇水,听到淇水甚至触碰到淇水,放眼四望,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茫然、孤独,明明走向归程却不知该往哪里去。诗歌的细腻之处就在于,受了冤屈正在内心郁闷回思以往的女主人公,忽然间被汤汤的淇水声激醒,环顾水上,此时此刻的弃妇对自己命运的感受,如何不是中的一条船?经此激发,潜藏的幽怨终于喷吐而出,发出了古代社会中罕见的直抒胸臆控诉男性的呐喊之声。没有这样的喷吐,就不可能有结尾“亦已焉哉”的真正放下,而这一声呐喊,也就从此回荡在汤汤的淇水之上,回响在感同身受的千年后的读者心中。这已经不是“环境”问题,而是身为弃妇的“我”那充沛的“真情”与此时此刻的“实境”水融,它不是冷漠外在于抒情主人公的客体,而是与主人公的情怀打成一片、物我不分。

清代方玉润看得很准:“《氓》,为弃妇作也。……此与《谷风》相似而实不同。《谷风》寓言,借弃妇以喻逐臣;此则实赋,必有所为而作。”“实赋”论的精彩处就在于,鉴赏者看出了这是极富浓郁现实生活气息的一幕活剧。面对如此生气勃勃的上古世界,我们如果丢弃了视角转换这个利器,却一头扎进烦琐训释的泥潭或落入微言大义的圈套,哪里还能品咂到诗中如此细腻的语言,哪里还能细看那人间世中活生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欢笑与哀歌?

视角转换,更需要读者用同理心、同情心去揣摩体悟。只做一个文本外的读者,而不能抓住文本语言随时变形化身,就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如临其境。运用视角转换来读《氓》,诗中的一切语言就不仅仅是作者“为她”而设计的,也不仅仅是读者“为她”而被动接受的,它将翻转成为潜入人物心灵、攫取人物灵魂后鲜活的表述,整首诗最终成了“我”与“她”熔融后的产物。

视角转换、以我观物,所引发的绝不是视角的单向改变,读者也绝不会因为进入文本内部、暂时化身为文本人物而沦丧了自己的主体性。恰恰相反,从“我”到“她”再回到“我”,这样的经历带来的毋宁说是视角的复合。这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而言,具有单向度视角难以比拟的优势,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奥秘,其实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钱锺书.管锥编:一[M].北京:三联书店,2007:163.

[2]董志安主编.诗经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第2篇

[关键词]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 定义 分类

一、引言

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究挪威的方言时,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方言转而使用另一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在此之前,语言学家并不认识语码转换现象,研究语言接触的学者把在一段话里出现两种语言的现象看成是语言干扰的结果。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了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语法学及语用学等。许多语码转换研究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Appeal & Muysken 1987,Myster-Scotton 1993/1998,etc.)这些研究通过寻求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动机。这种研究的中心议题是语言选择如何反映权利和不平等,或者说如何成为某个社会集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指针(Auer,1998:3)。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了语码转换的研究的视野,这些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和社会规约的制约,这种对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之间宏观关系的探索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本文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

关于语码转换这个术语,研究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对该现象的认识进行定义,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定义分成三类:(1)认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mixing )之间存在区别,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说语言结构的理解。通常他们(Auer 1998,Bokamba 1988,Hamers & Blanc 1989,Haust &Dittmar 1998, Kachru 1983, Kamwangamalu 1992, David Li 1996,K.K.Luke 1984, Morrow 1987,Sridhar and Sridhar 1980, etc.)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的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所以,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这种区分无疑揭示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在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是这种仅仅从结构和转换发生的位置来界定术语的作法往往无法面对所有的反例。(2)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学者(Gumperz 1982,Lederberg &Morales 1985,Clyne 1991,Bhatia 1992,Myer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etc)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这些学者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这一类,比如,Verschueren(1999:119)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受人青睐的策略。另一类用语码混用来囊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比如,Grosjean(1995)。这些学者们对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不加区别,原因有二:首先,他们认为没必要做这样的区分,以免引起术语方面的混乱。其次,是在研究这种语言现象的功能时就更不必要了,比如,Myers-Scotton(1998:107)就不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而且认为没有必要在引入一个新的术语。(3)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比如,一方面,Tay (1989)承认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在理论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一般说来,社会语言学家所说的语码转换不仅仅指自然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还应包括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广义的语码转换选择是指在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狭义的则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定义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令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另一方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时讲某种语言中途却转换成令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

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的确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就没有必要了。笔者倾向于将语码转换理解为指在某一话语内(包括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层面)出现的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三、语码转换的类型

Gumperz(1972,1982)曾把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Blom& 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为两种: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Auer,1998:156)。情景语码转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化线索,通过语码转换,交际者可以成功地理解和把握情景。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是在情景不变的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 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四、结语

本问讨论了语码转换的定义和语码转换的类型,而且通过对不同学者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及分类的回顾我们认识到研究者对于语码转换有不同的理解。语码转换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多语或双语情况下的语码转换,也有同一语言的标准变体与非标准变体之间的语码转换,还有同一变体内的语码转换;有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椰油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Coupland和Jawoeski(1997:1)认为社会语言学具有双重任务,“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和通过社会语言学来研究生活”。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约束力,比如,“语言行为策略和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常取决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地位”(Cohen 2001:389)。没有哪一种论述对语码转换这一社会语言学现象的描写是面面俱到的,但通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了解。要构建一整套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理论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对语言的社会性感兴趣,他们从各自的理论出发够建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语码转换的研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Gumperz,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59.

[2]Clyne,M. G.. 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 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3]Auer,P.A Postscript: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

[4]Grosjean,F.A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Milroy,L and Muysken,P.(ed.),1995.

[5]Myers-Scotton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M].In R.Jacobson ed.1998.107.

[6]Ronal Wardhaugh.社会语言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rnold,1999.

[8]姚明发.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9]蒋金运.语码转换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2,(9).

第3篇

语码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变体的总称。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在双语体制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1]在社会语言学文献里,语码或代码(code)一般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指称语言或语言变体。它强调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抽象的代码由负载意义的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体、语域甚至不同的社会群组中有不同的体现。[2]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际手段层出不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技术的协助和驱动使得处于“身体缺场”境况下的人们同样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会话。网络语言是传播网络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影响着社会。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记录和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有关语码转换各种功能体现模式,即语码转换的在哪些方面体现哪些功能的系统论述还屈指可数。作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论依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以及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RonaldWardhaugh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4]既可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他指出交际的参与者、场景、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语境及具体的语码转换中,通常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只有一个,其他的为次要因素。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理论

Blom&Gumperz发现,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当时语境的常规要求,这种偏听偏离引起听话者对另一种语境的联想,是一种隐喻式(Metaphorical)语码转换。[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改变场合、时间、话题、参与者等因素而引发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只能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练习课上的交谈。隐喻型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如表示强调、引人注意,表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汉语为母语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记录,因此笔者只对网络聊天中隐喻型语码转换做了统计分析。

(二)标记理论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Model)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把决定混合成分语法结构的语言称为“主体语言”(MatrixLanguage),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称为“嵌入语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标记理论”认为语码选择有“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的区别。[7]她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权利和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标记性模式从语码的社会价值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8]Myers-Scotton详尽阐述了有标记(marked)语码转换的模式。她认为所有的交谈者都有一套标记准则,这些准则有助于他们辨别有标记(marked)语码和无标记(unmarked)语码。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学者们侧重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并且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功能及其体现模式》、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都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无标记语码被定义为“就现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的选择,它是一种可预料的话语交流媒介”,而有标记语码则是不可预料的。[10]一般情况下,网络聊天的语码转换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unmarkedchoice),双方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感觉趋同的言语表达思维,维持二人正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由此得到预期的谈话结果。在另外一些时候,有标记的语码转换(markedchoice)则提示着话题的转变,说话人有意偏离目前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力或义务关系,以及改变对话的语气目的。[11]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与日常会话一样,在虚拟的空间中,这种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同样可以精确、形象,逼真地传递信息,听话人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交流的意义。然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聊天中施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与口头传递信息又有所区别,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只识其文),参与者的身份比较隐蔽,说什么和怎样说都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语言的随意性。加之,网上交际主要是利用键盘操作来实现,受打字速度和上网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施话人总要尽量缩短受话人的等待时间,所以往往要按口语的特点来表达思想。其次,交际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时,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为辅,有主有次。随着社会经济及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已不仅限于母语交流,外语也参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原用语为汉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实例,比较基于母语为汉语的网络用户在日常聊天中的现象,来描述和分析其社会功能与动机。

四、语料的选取

鉴于网络聊天工具众多,本文国内最为流行的QQ即时通讯工具为语料选取的工具并对所收集的其中50篇聊天记录(除语音、视频聊天)进行语料分析。这是因为:首先,QQ聊天不同于日常口头交际,聊天者是通过操纵键盘来输入文字等信息,可以完全保存聊天记录,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其次QQ受众群体广,具有代表性。据统 计,截止2007年底,QQ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77.417亿,即时通信活跃帐户数3.002亿,最高在线账户数达到3.610万(信息来源于腾讯官方网站)。再次,QQ提供了文字转换,图片传输,QQ表情等服务,为纷繁多样的语码转换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五、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的基本功能,如表明社会地位,拉近心理距离等在网络聊天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50篇语料分析统计得知,在句内、句际或语篇层次转换共发生112次语码转换。由上表可知,居前三位的社会功能分别是表强调功能的语码转换共38次,占总数的33.93%,起到委婉语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7次,占总数的24.11%,起到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3次,占总比例的20.54%。除此之外,其他的社会功能,诸如引用、炫耀等社会功能的其它语码转换共发生24次,占总数的21.43%。因此,可以认为,在所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中,主要以前三项为重心。现举例就这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一)强调功能

例1:快乐飞羊15:01:19你在哪个University?Merry15:03:08在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Merry15:06:02你听说过吗?快乐飞羊15:08:28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西北师范大学是吗?快乐飞羊15:11:14是不是兰州的西北师大Merry15:12:31Youareright,Whichschoolareyoufrom?快乐飞羊15:14:47SuzhouUniversityMerry15:16:11苏州大学,Iknow,thankyou!为了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交流,网络聊天的形式远不同于面对面的A-B-A-B的话论转换模式。网络聊天几乎只是在计算机媒介语篇的背景中。在本段聊天记录中,“快乐飞羊”用英文和中文开始对话,英语的关键词是University,而Merry则选择用英语回答了学校名,“快乐飞羊”为了能与Merry继续进行交谈,将语码转换为汉语。接下来“快乐飞羊”用中、英两种语言说出学校名称,起到了强调和重复的作用。在Merry无反应时“,快乐飞羊”再次给Merry发信息。这时Merry选择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而“快乐飞羊”则顺应对方,采用英语,以此使话题继续下去。Merry为表示她知道“快乐飞羊”所说的学校,将语码转换为汉语,起到了强调学校名称的作用。

(二)委婉语功能

例2:随风10:41:05最近在忙什么?天使10:44:17正在忙论文的事随风10:46:09哦!我以为你有bf了,所以就不跟我们聊系了。(bf即英文boyfriend简写)天使10:48:20哪有?Iamstillsingle.随风10:49:24明天有空吗?出来坐坐天使10:50:02Iamsobusy,我要工作了,改天聊随风10:52:32OK,noproblem在网络聊天中为达到淡化语言中贬义或消极的语义特征,避免交际中的唐突和尴尬,同时为了缩短打字时间,缩略语被广泛使用。在本例中,施话人“随风”用bf代替了男朋友,起到了较为含蓄的表达自己说话意图的社会功能。而受话人“天使”,用插入语形式将语码转换为英语,委婉的回答了自己仍是单身的现状。“随风”尽力抓住机会,邀请对方出去。然而,“天使”将语码转换为英语,委婉推辞了。紧接着她又进行了有标记性的语码转换,并且转换了话题,用警示性的言语直截了当的回拒了对方继续聊天的愿望。因而此时的受话人“随风”用英文轻松的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摆脱了自己被拒绝的尴尬。因此,语码转换起到了委婉语的社会功能,使交际双方会于心、惬于意,从而达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

(三)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

例3:天空16:30:15Hello!碎发16:30:38你好!天空16:31:17想你了,过得咋样?碎发16:32:34I'OK.Thankyou!天空16:35:29干嘛这么客气碎发16:37:34Iamdoingmyhomework天空16:40:45好吧,你忙吧!在例3中,施话人用轻松随意的“Hello”来向对方打招呼。而受话人转换语码用相对比较正式的语体回应。这种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体现了接话人有偏离施话人的权力,拉开与施话人的距离。当施话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轻松,亲切的问话时,受话人“碎发”又用英文回答以拉开与施话人的距离,“天空”感觉到对方故意在保持与自己的距离,但仍坚持用汉语口语与施话人交谈,向对方靠拢,以期拉近距离。然而“,碎发”进行了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再一次有意偏离现有的会话权利,改变语气以此起到拉大心理距离的功能。从本例中可以看出天空三次想拉近与“碎发”的心理距离,却被“碎发”拒绝,故意疏远。由此可见,语码转换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特定关系状态下选择语码,可以有意偏离交际习惯,进而改变施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关系。

第4篇

关键词: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产生发展贡献

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产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一个分支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完全抛开意义,其结果把语言学引进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这就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的五个模型。

20世纪50年代的SS(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0年代的GB(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 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二)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流程图如下:

语法转换部分表层结构语音部分句子的语音表现

基础部分深层结构(指向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句子的语义表现

简单地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和如何了解新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只需要制定上图中突出显示的四个部分的规则,上图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内容的示意图: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三)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又叫做第一语言模式时期)(1957―1965),《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2.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2)。在这一阶段理论包括语法规则系统、语义规则系统和语音规则系统。语法规则系统分为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基础部分的规则生成深层结构,转换部分的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予以规则和语音规则分别对深层结构和表层做出解释,是解释性规则。

3.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2―1978)。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防止大量不合法的句子的产生,转换规则中增加了一些限制规则;格确定原则也是标准理论时期所没有的;乔姆斯基现在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中,因此,表层结构变得比原来复杂多了。

4.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1978―1987)。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核心语法和虚范畴的概念。他认为普遍语法是一种知识系统和现实的言语之间的中介,根据普遍语法最终会得出具体的自然语言的性质。核心语法就是具体的自然语言的语法,是普遍语法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参数构成的。虚范畴是指只具有某些特征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的范畴。乔姆斯基认为,虚范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结构中语法和语义的表达及其规则,而且有助于人们研究人类语言的机制,而这正是支配和约束理论的宗旨。

5.经济核查理论(1986―),代表作是《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在这一阶段提出了语言使用系统中的经济原则,增加了用以检验词库中的所有形态在句子中的功能的核查理论。

三、转换生成语法的贡献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猛烈地冲击了盛行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一)乔姆斯基反对布龙菲尔德把语言堪称是一种刺激――反映的理论。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采用了行为主义的观点,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把语言称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映的行为,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S―r……s―R。其中S表示说话人收到的实际刺激,R表示听话人的实际反映;r……s表示的是语言。R是说话人在收到刺激后的语言替代反映,s是听话人接受的语言替代刺激;……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公式表示,一个人在收到外部的实际刺激(S)后,可以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实际反映(R)。他认为语言学家的认为是研究语言符号(r……s),他们没有能力去研究生理学的问题,即他反对用人的意志或心理来解释言语行为。

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例如:幼儿在五六岁时即可熟练地掌握母语,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数学、物理等其他知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很容易。乔姆斯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具有一种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且语言的发展是和儿童的其他生物功能的发展一样都是天赋的。乔姆斯基把这种天生的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也称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所没有能认识到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儿童因为天生具有UG(universal Grammar),就能自己发现构成语言系统的规则的基础。

(二)乔姆斯基的理论与美国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研究对比

1.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它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不必用历史知识来影响语言的公式描写。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

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只研究有限的语言行为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他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认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有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2.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

3.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主要采用归纳法,即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

转换生成语言学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规定概念、表达规则,通过演绎是规则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全部合乎语法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做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乔姆斯基对语言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行为主义无法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他的人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语言的心理现实性的一系列观点发人深省,促进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使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但是,他的学说的建立与演化的主要逻辑方法是类比,由于其类比所依据的是与语言极不相同的事物,因此,造成许多扭曲语言本质的后果。它的形式化手段只是一种科学的表象,而并不符合普通科学对理论形式化的要求;乔氏形式主义从始至终置根于语言本身法则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语言驱动的主体)对于语言的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表现,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缺陷;从转换生成语法到标准化语法再到扩充式语法,一味地追求严密的演绎过程,谋求转换法则的系统性,而轻视了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社会性,致使语言社会性的理解机制淡化,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减弱,不利于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u Zhuanglin& 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k[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2]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Holt,1933.

[3]Lyons,John.Chomsky[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1.

[4]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邢公畹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7]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何桂金.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J].外国语,1997,(3).

[9]姚善友.英语虚拟语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叶蜚声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汪大昌等.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网络 时代 思政课 语言 艺术转换

高校思政课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网络盛行的大环境下,各种思想的传播更加容易。如何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让学生乐意去接受枯燥而又乏味的马哲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参考借鉴网络语言,采用轻松、诙谐而又蕴含一定哲理的特色语言来整改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形成网络时代下思政课的语言艺术,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新的语言环境――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

网络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消遣形式,离开网络人们会觉得空虚乏味,尤其是高校学生更是将网络看成地位仅次于学习的日常生活状态。校园网是学生消费的主要网络渠道,其所提供的选课系统、网络课堂、BBS论坛等是高校学生每日必浏览的网站。网络如此铺天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地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轻松、更快捷。

分析网络时代的语言特点可以参照BBS、博客、网络新闻三种网络渠道。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主要是通过手机、报纸、网络进行的,其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而且他们很乐意将所看到的自认为比较有趣的新闻转载到博客、BBS论坛上与别人交流探讨。对于网络语言的分析可以从以上学生所熟悉的三种方式进行。

在网络新闻语言中常见的网络语言,如新闻、动态、记者、中国、企业、股市、市场、国家、在线、本报之类的语言频频出现,这是因为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只是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上面有所不同,而传播时所使用的既定术语都是相通的,尽量以客观、公正的词语句子描述事情的真相,这符合了我们对于新闻权威性的认知理念。大学生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体现了其愿意包容多方立场、渴望了解国家经济、政治走势的积极入世的心态。

校园BBS的特点是包含了大量学术专业术语的讨论,这些内容有的是用汉字以外的符号书写的。高校BBS论坛和社会BBS论坛中有很多的相似性,两种类型的论坛使用的相同词汇达到30多个,如顶、mm、楼主等都适用于两种论坛之中。这反映了大学BBS的语言正与社会BBS的语言融合,网络使大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BBS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媒介,这一网络互动平台吸引了大量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思政课的语言艺术转换

(一)语言转换的基础。文本语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标准,模式化的程度较高,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范式,前后继承性比较大,变化较为缓慢,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耐力。文本语言大都以归纳性概括性的特点来解读理论原则,在语言表达上讲求思辨性与准确性,而对于现实性、生动性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并不为大众所轻易接受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高校教师作为使用语言最频繁的特定群体是语言转换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语言转换工作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领会所要转换的内容主旨和要领。

做好语言转换首先要把握好关键词的解读和领会,关键词体现了一份文本的重点内容。在语言转换工作之前对于文本的把握是必要的,而冗长的文本往往会消磨掉人的耐性,因而充分发挥关键词的作用就比较明智了。

(二)语言转换的课堂实践。对关键词的提取和把握、固定用法的分析是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语言转换做准备,以恰当的手段转换课堂语言是考验一名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汉语功底的好方法。思政课的语言艺术转换必须结合两点,即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和与时代共进步。

首先,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是做好思政课语言艺术转换的大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得以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其本土化的进程。思想中实事求是理念的提出就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起着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吸收借鉴和弘扬,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思政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仅讲述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所付出的努力,还应该结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土壤。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发挥其优势,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最近的授课课程PPT,在制作PPT的过程中结合网络语言的灵活性、可驾驭性等特质,在保证教学内容清晰明了的前提下,适当地添加或者替代网络熟语,自然地完成网络时代思政课的语言艺术转换。

其次,与时代同步是对思政课语言艺术转换的基本要求。网络时代的思政课必须时时体现新理念、新思维才能够与学生的思想同步达到无障碍交流沟通的目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能够被二元或多元化所左右。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反由于一元化的坚持更能够保持马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不是简单照抄现成的理论而是用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思想方法衡量与检测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国体与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处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只有将理论传播的模式和媒介加以优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马哲的影响范围,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在网络化时代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语言进行艺术转换,让学生在熟悉的网络语言环境中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教学主旨是高校思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第6篇

刘淼教授在《作文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作文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因为它经历了工作记忆的暂时存储过程,所以是间接转换。在二级转换中,口头言语表达与书面言语表达是不完全相同的过程,但有相当部分的重叠。二级转换与三级转换之间有一个过滤器,过滤器的作用是将二级转换的结果进行筛选:加工充分、质量好、能直接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部分被放行;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则需要进行第三级转换,即进入再加工器,进行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 合格后进入书面言语表达;有关内容、结构表达等需要再加工的部分,则返回到内部言语,直至思维。整个加工过程均在自我监控之下进行(如下图所示)。

结合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思维并不是直接转化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需要先借助内部言语。第二,口头言语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其中工作记忆的暂时存储的效果直接影响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转换质量。第三,口头言语表达和书面言语表达是言语表达的两种形式,书面言语表达比口头言语表达多经过一级转换。书面言语表达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再加工,如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等。再加工的质量影响书面言语质量。学生出现上述三种现象,究其原因肯定是某一级转换出现了问题。如何把握言语三级转换的节点,加强思维的介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心理发酵,酝酿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不具有为他人所感知的外在形态的、说话者自己对自己所使用的言语,是藏纳、承载有具体思维内容的“符号串”,具有简缩性和鲜明的个性。而外部言语的语言形式是完整的。由此二者之间的差别就会构成“心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原因。所谓心理发酵,就是激发学生对习作对象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并进行不限形式要求的内部言语表达,使心理状态尽可能地用各种不规则的内部言语表达或展示出来,完成写作的内部言语酝酿发酵过程。

1.情景渲染,动机先导

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集中到审题分析、结构讲解、写法指导等单纯的知识讲授上,对学生而言抽象、枯燥,没有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这种现象在应用文写作中最为常见。教师可根据习作内容和表达意图设置相应的习作情景,唤醒学生潜在的内部言语,引发对习作心理过程的有意关注与思考,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内部言语。

如教学《学写建议书》,教师可先营造相应的习作情景:小明的爸爸是香烟的忠实粉丝,很多人都对他说,吸烟有害健康,劝他戒烟。但小明爸爸却认为吸烟能提神醒脑,还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话,你现在就是小明,你怎样来劝你的爸爸戒烟呢?只有合适的习作情景,才能激发心理发酵的动力,促进内部言语积极加入到习作过程中。

2.头脑风暴,激活思维

无论是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教师都不适宜在习作之前强行圈定表达对象或范围,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畅所欲言,激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将学生的多种意见呈现出来,供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表达对象。这个阶段是口头表达阶段,实际上也是内部言语不断调整的过程。

如习作《一个熟悉的人》,可先安排学生讨论,你所熟悉的人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上黑板将所想到的所有熟悉的人写出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如亲人、邻居、老师、同学、伙伴等,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途径所了解的人,如新闻人物、经常遇见的人等。然后讨论你最想写的人是谁,为什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最后确定本次习作的表达对象。这一过程,学生的内部言语经历了唤醒、归纳、筛选、调整、外化一系列酝酿过程,确定了表达对象,心理发酵就有了目标和载体。

3.言语梳理,明确意图

因心理发酵是不限形式要求的,所以产生的内部言语也呈现冗杂、无序的特点,需要组织学生根据表达意图进行初步的梳理,挑选写作需要的内部言语。如写《我的老师》,就要对“老师”这个对象进行充分的心理发酵,包括男女、美丑、高矮、胖瘦、幽默、严厉、慈祥、温柔、智慧、古板、让人喜欢、令人讨厌……这时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进行梳理,如果是赞扬老师的,就要思考那些具有褒义的言语应大量保留,那些具有贬义的要慎重选用,那些中性的内部言语则形成写作的备用材料,其余的内部言语可以弃用。这些经充分发酵的内部言语,经过梳理更集中体现写作意图,也更容易直接转化为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有效削减了学生习作初始阶段的畏难心理。

通过上述阶段,将能够指向某一人、事、物或状态的心理活动充分发酵,让内部言语整合成为一个言语集合,为写作的言语表达提供支持。

二、思维外化,增强工作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信息暂时存储及其与其他更为复杂任务的联合运作,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础支撑结构。因工作记忆是一个用来暂时保持和存储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内部言语所形成的言语集合会随着时间消退,需要进行不断的复现和激活。“会说不会写”便是工作记忆消退造成的结果。写作工作记忆的存储效果直接影响外部口头言语表达和书面言语表达的质量。Baddedey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三个系统,即“语音系统”“视觉系统”两个附属系统,以及负责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的中央执行系统。思维外化就是通过语音、文字、图像、实物等形象化的手段将选材、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等一系列信息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心智过程显性化,从而增强工作记忆的过程。

1.聚合思辨,语音信息不断复现

“聚合思辨”就是将写作所需的言语材料通过比较、交流、审视等方式不断复现和激活,将材料中的共性问题突显出来,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经历语音信息的强化过程。

为了纠正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推进学校直饮水工程,笔者安排了《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写作指导课,学生通过网络查询、问卷访谈、现场察看,搜集了大量的言语材料后,分小组讨论,提炼出十条左右简洁的关键信息。通过范例引导学生对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如饮料不能解渴、饮料的成分与危害、饮料容易引发的疾病、饮料危害的数据和事例等,形成写作需要的材料包,最后通过营造情景让学生模拟对喝饮料的同学进行劝说,完成口头言语表达的过程。整个过程从材料的搜集、提炼、归类、整合、应用均进行了语音信息的不断复现、激活和重构,形成了系列化的语音信息集合,为书面言语表达提供了支持。

2.图式架构,视觉信息不断强化

工作记忆是语音系统和视觉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架构便是将言语表达的信息通过示意图、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将这些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对接,从而形成稳固的视觉信息的过程。

如应用文写作《学习校园新闻》一课,教师如果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新闻各部分名称、位置、格式等写作知识的教学上,就必然忽视新闻与一般记叙文的文体区别,造成文体意识的淡薄,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出示范文,借助结构图呈现新闻各部分名称、作用、特点(如下图所示),然后将新闻各部分与一般记叙文的相对应部分进行辨析比较,让学生初步建构新闻的文体意识,最后通过根据新闻内容拟标题、根据标题和新闻内容补写导语、根据标题和导语补写新闻内容、将记叙文改写成新闻等大量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来强化言语实践活动,淡化概念和知识的灌输。结构图的运用贯穿于知识讲解、文体比较、分步言语实践的整个教学过程,将视觉信息和言语信息有效联结,不断强化学生习作的工作记忆。

3.编拟提纲,各类信息综合运用

编拟写作提纲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整个习作思维过程的复现和再创作过程。既需要工作记忆不断调用和提取,同时也是综合信息对工作记忆不断加深和再存储的过程。指导学生编拟写作提纲的起步阶段,不应强行规定提纲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以文字、图表或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呈现。

如在执教《这件事我想告诉你》一课时,教师要求借助提纲理清事情发展的过程。有学生运用了文字式提纲,如《误闯女厕所》:课间贪玩―上课憋尿―慌不择路―误闯女厕所―被同学取笑;有学生运用了阶梯式导图,如《班里的石榴节》:采摘石榴―分发石榴―品尝石榴―分享石榴;还有学生将《麻雀惊魂》一文的提纲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生动地表现了一次上课时一只麻雀闯入教室的始末。编拟提纲帮助学生外化习作思维,理清事情发展过程,强化了工作记忆,破解了学生叙事过程模糊的问题。

通过思维外化有助于呈现学生个体思维的轨迹,将抽象的内部言语形象化,增强写作过程的工作记忆,增加内部言语可以直接用于口头言语表达和书面言语表达的内容,减轻了再加工的压力,降低了书面言语表达的难度。

三、综合加工,强化习作修改

经过二级转换的言语必须要通过过滤器和再加工器的协调运作才能真正促进三级转换,这其中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仍然有许多学生不会修改文章,往往是一打完草稿就立刻誊写,虽然抄得工工整整,也改了几个错别字,但重大毛病原封不动。教师要善于搭建多种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的修改练习,促进学生对书面言语再加工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同时在多种形式的评点、修改言语实践中,破解学生“不会修改”的尴尬。

1.自评自改,学会分步修改

写完文章后至少修改三遍:第一遍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首先要从整体入手,先对照题意和文章的表达意图,看看文章的各个部分是否都是围绕表达意图写的,如果有偏离表达意图的段落和句子,应毫不犹豫地割舍;第二遍修改该写的具体内容是否写具体了,若不够具体就要作补充。还要看看段落的先后顺序是否安排妥当了,若有不当,要作调整;第三遍修改斟酌遣词造句是否确切,标点是否规范,然后进行通读,从内容到语言作全面检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比呈现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让学生讲述修改思路,将自我的修改思路和方法外显,以达成修改方法的交流和共享。分步修改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自我修改能力,只有通过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整套修改文章的统一符号,从修改的初始阶段抓好修改规范。

2.专项修改,聚焦核心能力

学生不是零起点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习作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个性化特征明显的能力或相对次要的能力不妨暂且搁置,聚焦学生现有水平所需的习作能力中的核心要素展开专项修改,每次修改教师切忌面面俱到、要求太多。如《学写对话》一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能初步掌握运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写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初稿后提出了三条评价及修改标准:其一写“说”不用“说”,即能用不同的词语代替“说”;其二提示语用不同变化形式;其三提示语能加上说话人的神情和动作。课堂上集中评点和修改的时间是宝贵的,对于其他的修改要求可以相对弱化或者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习作核心的能力要素与指标,只有真正落实“一课一得”,并以多个专项微课螺旋式循序落实培养,才能推动学生某项习作能力从认知到领会到评价的逐层提升的进程。

3.互评互改,强化读者意识

学生的习作如果只面对教师一位读者,因教师的个人偏好或者精力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有益公平的反馈,就会造成学生写作基本成就感的缺失,长此以往,就成了学生习作及习作修改动力缺失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倡导“为自己写作”的同时,也要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教师要善于搭建各种习作评改的平台,使学生能即时得到多方面的习作反馈信息,享受习作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可尝试在班内开展小组作文,即以小组为单位(一般五至六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每天安排一位同学按规定主题或者专项练习要求完成习作,第二天由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记录在学生习作上,写作的学生当晚根据组内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每周每个小组推荐一至两篇习作进行集中点评或展示。学生对他人写出的文章评析时,可以有多个角度,或是选材立意,或是布局谋篇,或是遣词造句……可谓全面、细致,结果是既提高了写作能力、鉴赏水平和修改能力,更对大家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批改者而言,同学作文的优点能加以吸收,缺点则加以摒弃;对被批改者来说,因心中有了“读者意识”,更能促使其习作思维的注入和习作规范的达成。每月或者每学期还可以评选最佳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等形式进行奖励强化。除此之外,“作文周报”、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习作评点、家校互动式点评等平台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修改的平台。

第7篇

网络语言是指一种在因特网中被网络交际者采用的特殊的群体用语,可被看作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

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语码转换不仅指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可指从一种方言转变到另一种方言。

二、网络会话中语码转换的类型

1. 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间语码转换是以一个句子为单位的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通常出现在讲话者轮流交谈中,其中某个句子或从句为另一种语言,并且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例如:

(1) A: 你是哪个学校的?    B:SDNU.

    A:全称? B: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2. 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局限于从句或短语内的转换,并且混杂着词汇的转换。我们常把这种转换称为“语码混合”(code-mixing)或“语码迁移”(transfer)。例如:

(2)A: 跑男第二季你看了吗?保证让你laugh。

B:看了,太搞笑了。

3.附加语码转换(tag-switching)

附加语码转换是将一种语言的附加成分(tag)插入另外一种语言的句子中,即句子的附加成分用一个不同的语言来表示。例如:

(3) Your name is Caroline, 是吗?

三、网络会话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1. 委婉语功能

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约。当出于交际的需要违背社会规约和礼貌性原则时,语码转换则起到了委婉语的功能,淡化了语言中贬义或消极的语义特征,避免了参与者之间的尴尬,使会话变得含蓄。

(4) A: 为什么现在的女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开放了,“one night stand”神马都是浮云了!

B: 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啦,大部分女大学生可不是酱紫的。

例(4)中one night stand 相当于汉语的“一夜情”,在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性及与性相关的话题是不宜在公共场合谈及的,人们总是有意识地回避这样的问题。“一夜情”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此交际者使用语码转换使表达含蓄。总之,为了避讳这样的中文字眼,交际者采用了语码转换的形式尽量委婉地避免尴尬,表明意见。

2.幽默功能

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幽默都是使交流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网络空间中参与者的不可视性,因此幽默的语言更能使交流融洽,同时也展现了交际者本身的个性。

(5) A(男): 今天天气很好叫sunny,姑娘你很漂亮叫beauty,气质也非常动人叫pretty,若能与姑娘共游一定会很快乐叫happy…

B(女):天气忽然变差了叫rainy,这位先生长得不怎样叫ugly,看到你我开始不爽叫angry,再不快走我就会大喊叫crazy…

B的回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与A基本上相照应,诙谐幽默的语码转换把讽刺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使A 哑口无言。

3. 强调功能

强调功能是说话者用另一种语言重复已经说过或将要说的话,目的是突出会话中的某些信息。

(6) It’s so delicious! 太好吃了,还有吗?

例句是为了强调食物的好吃,采取语码转换来重复说明同一信息。

4. 引用功能

网络会话中,交际者常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此保持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他人观点的无误。

(7) A: 你希望自己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B:  看过 Downton Abbey吗?就是里面那样的生活。

由例(7)可以看出,与纯粹的书面语相比,网络会话中的语码转换有其独有的特点。

5. 情感功能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两种语言现象: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语言靠拢是指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语码,以更接近对方的语码,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反之,语言偏离是指说话者故意使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与对方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明说话者不愿向对方靠拢,有意疏远对方。

(14) A: can u help me? B: of course.

(15) A: can u help me? B: 听不懂,好好说话!

第8篇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少数民族杂居区存在双语问题,聚居区更是大量存在。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又不是线性式的,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还得兼顾其他涉及语言的复杂因素。

[关键词]

双语教学;民族;语文;生态

双语教学,在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会仍然存在下去。《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为8,714,393,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它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楚雄州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楚雄以彝语为母语的村寨还比较多,如永仁县中和镇的直苴、小直么,维的乡、宜就镇、猛虎乡的部分村寨,以及大姚县的桂花乡、昙花乡,双柏县的大麦地、鄂嘉,还有楚雄市的大地基乡等地也有相似的村寨。因此,研究这些地区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彝族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首要条件就是听得懂,能够讲主流社会的语言,即汉语(即普通话)。所以,彝族幼儿(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语言问题早日解决则教学质量会得到较快的提高,否则欲速则不达。而母语与第二语言间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尊重语言的内在规律,强调人文性,适时帮助幼儿(学生)建立双语机制。彝族幼儿(学生)其母语为彝语,这就注定了其思想、情感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维定式已形成。“语言是某个群体的文体、信念价值观念和种族认同的集中表现。”[1]10生态教育学认为,任何一个能够维持其机能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必须依赖外界环境提供输入和接受输出,其行为经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且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而这种稳态或平衡状态是靠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2][3]9,帮助彝族幼儿(学生)建立双语机制首先要尊重其母语———彝语的存在状态,对其进行研究,因为彝语“在提高彝族儿童的学习兴趣,消除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4]10,只有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研究其语言环境,才能进行双语教学,才能帮助学生个体有效构建双语系统。这个双语系统必须是有效地,生态化的,笔者认为就须关注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幼儿(学生)必须处在家庭用语和交际用语皆为少数民族语言的环境下,二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学地需要,三是幼儿(学生)个体由于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地对第二语言掌握地强烈的愿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时而动”,在教学中逐渐引入第二语言(普通话),引入时最好以解释性用语介入,如学生(幼儿)看课本上的插图“水”时,教师可以先用母语(彝语)告诉幼儿(学生)学生,这是“yi”,再用普通话准确发音,然后让学生(幼儿)观察自己的口型,之后教师再示范发音两遍,再带读两遍,再让学生尝试发音,教师巡回指导正音,再表扬发音正确的学生(幼儿),发挥其示范作用。比如在幼儿园或小学在利用新的器具开展教学活动时,本来幼儿(学生)对新器具就比较新奇,这时教师不妨趁机用普通话引入新名词,逐渐渗透汉语教学。一般而言,民族聚居地区幼儿其语言环境为民族语,如果其刚进入学前教育或者基础教育就直接采取单语模式教学(即课堂教学语言仅仅为汉语)则貌似让学生(幼儿)很快接受了汉语,实则在会留下深重的隐患。因此,双语转换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守语言的发展与转换规律,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建立双语系统,否则欲速不达,贻患无穷。因为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即在一定限度内,其本身都具有反馈机能,使它能够自动调节,逐渐修复与调整因外界干扰而受到的损伤,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其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往往是靠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它有“生态阈限”,因此学生个体建立双语系统的“适时”十分重要。

双语教学应该遵守语言规律,按照儿童的语言习得规律,循逐渐进的进行。在语言转变的过程中,应该:

1.尊重彝族儿童的民族认同感,从汉语的少量介入,到其心理不排斥后逐渐加大,让学生(幼儿)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因为喜欢母语不仅仅是其民族自尊的表象,采用粗暴的单语(纯汉语)教学必然带来其心理上的抗拒。

2.彝语的减少比例与汉语增加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应视个体的情况而定,因材施教,并具有科学性。比如跟外界交流很少,且经济较落后,文化媒介贫乏的较闭塞村寨使用母语教学的时间要长些,比例要高些,而交通较好,经济较好的彝族村寨教学使用的汉语比例可相应高些。

3.教学语言的使用方面,汉语与彝语的角色也是互逆的,即在学前班时,彝族儿童的家庭用语为彝语,与小伙伴的交流语言也是彝语,到幼儿园(小学)时还不习惯经常接触汉语,所以教师教学语言时拟以彝语为主,讲释用语少量引用汉语,然后视幼儿接受汉语的情况,逐步增加汉语介入的量,直至教学语言可以直接使用汉语,遇到很难解释的地方才偶用几个彝语词语来解释。教师应该随时把握时机,到学生不太需要借助彝语来理解教学内容时应及时停止彝语的使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汉语(普通话)的单语教学,直至其能够讲较流利、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为其进入社会做好铺垫。

4.一般而言,为了让彝族儿童较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小学三年级左右则应以汉语教学为主,而彝语则以解释教学难点等难以用汉语解释清楚时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而且,笔者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才是彝族幼儿建立双语机制的最佳时期。因为: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进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中,《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到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并逐年增加有条件和人口较多乡(镇)村的幼儿园数量。即到2020年,云南省应该开办1370个以上的公办幼儿园。第二,据抽样调查,彝族聚居区的彝族到现在仍有99.94%左右的家庭使用彝语。家庭用语以彝语为主导致了要求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要极快适应汉语环境相当困难,不过,学前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游戏,以活动为主,语言仅取到伴随作用,因此这时的双语转换便可在幼儿注意游戏活动时不知不觉中进行,并逐渐建立双语机制。第三,事实证明,幼儿阶段是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种语言的“接触”已十分频繁,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指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不通或者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举办双语幼儿园”。所以,双语机制最好在学前阶段建构。

5.除教学用语外,彝族儿童的校园用语或者校外交际,或者家庭用语是用汉语还是彝语,其选择权应教给幼儿(学生),教师不宜做太多的干涉,否则会引起幼儿(学生)的反感,从而排斥、抗拒教师的教学。双语问题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采用量化的语言教学和标准化的教学评进行评价都有较大的难度,也不太科学,何况教学中还不得不考虑其人文性等非智力因素。笔者本人就是彝族,到调查点调查时往往发现,如果用彝语跟幼儿(学生)打招呼或者提问,学生都会表情轻松的回答问题,而且回答时往往随口而出,对其非用其母语调查者的提问要么不答,要么答得迟滞。这跟语言有关,也跟其心理等因素有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双语问题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彝族幼儿(学生)总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再形成另外一个语言系统来回答你,其间还有情感态度的伴随。所以,在民族聚居区为了追求单纯的汉语推广,采用粗暴的单语教学,往往适得其反,想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得不到,反而因为学生的抗拒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拉高辍学率。

当然,双语教学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横向看,其涉及面广,语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一了百了,从纵向看,到小学三年级左右使用双语教学的情况就可以基本结束了,但实际上,如果注意观察,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其语言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民族语言的音、调、腔,个体也因此而会自卑,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容易孤僻就有这个原因。所以,在恰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方法,由比较合适的人选帮助其建构双语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科学地人文地建构双语体系比粗暴地急功近利地建构更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有益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否则会给其造成硬伤,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3]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8.

[4]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5]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C]//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6]陆建非.双语双文化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9.

[7]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J].贵州民族研究,1999(4).

[8]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第9篇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催生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因说话人/受话人的个人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其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1 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语料分析

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

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

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

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

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3 语码转换的定义及成因

3.1定义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接触难以避免,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语码混用的现象非常多,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会经常发生语码混合(code-mixing)的现象。“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语码A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语码B那样被人们有意识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3.2.1对应译词不存在或不准确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中英语中存在许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它们在目标语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将其进行音译而己。比如说,虽然DIY可翻译为“自己动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场合里就显得累赘,不如进行语码转换,直接将DIY放在句中的交际效果更好。还有很多词汇可能很难用几个字就讲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语表达来的准确,如flash(本意指闪光灯,现多指计算机制作的闪烁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现在已被广泛地译成“粉丝”),hacker(译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网站进行破坏的人)等,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项,其英语表达形式也已被大众所接受了。

3.2.2经济原则

也称“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当某个概念用英语表述相对简单,打字更方便时,网民也趋向于使用英语,尤其是英语中形形色色的缩略词,在使用时就更为方便了。如近年来网络和众多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现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与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赛或对决中,“PK”被广泛使用,因其意义准确,表述简单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转贴于

3.2.3说话人自然情况的因素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4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新意及对当下的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鲁吉尔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空出世”,显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社会力量的夸张,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m。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使用数量的逐渐壮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代表了大多网友的一种姿态,即通过一些戏谑、简单的词语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再亦是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含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开始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结语

纵观近几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会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语言倍显亲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适时适量,不仅是一种词汇手段,也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其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会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求新、求变、释放个性的时代给我们以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韩苏,语码转换成因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3,

第10篇

关键词:当代山水画 民间色彩 继承 转换

民间美术种类包括建筑、壁画、雕塑、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印染、漆器、瓷器、玩具、服饰、面具、戏曲脸谱、家具等,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民间美术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景式的历史图像记录,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夸张生动,其强烈的风格多通过色彩的表现来实现。色彩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心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装饰美。

民间美术在色彩的表现上追求对人们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形象上直接描述与夸张表现,产生出一种趋向简练的平面形式。平面视觉图像表达强烈的情感,在色彩表现上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喜用纯色表现。色彩在平面夸张的图示中形成了色彩的视觉装饰美。

视觉装饰美中色彩的对比调和特点是补色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并置、色彩的间隔调和。色彩学理论非国人创立,但是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具有同一性,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在其色彩的表现中一直传达着这些对比关系,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人的色彩表现习惯与审美特征。

当代绘画在视觉图像上要求形式简洁个性化,色彩能够打动人。民间色彩的装饰美在情感上符合当代绘画对色彩的要求,所以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继承与转换,让当代山水画突破传统文人色彩观的局限,开拓色彩的表现空间。当代山水画家石纲、陈平、罗平安、陈向迅、林容生、方向等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色彩视觉装饰美的继承与转换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选择其中三位画家进行研究分析。

石纲在其山水作品中以民间美术的补色形式以及面积的对比、纯度表现等拓展了山水画的色彩表现。石纲打破传统文人山水画以墨为主的表现形式,大胆地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红与绿,形成画面的主体色调。在色彩上采用与传统淡着色的施色方式相反的积色厚涂法,用色厚重。在厚涂色过程中,必须在颜色的调和中减少水分,才会产生高纯度的色彩,这样厚涂的高纯度的补色表现就实现了山水画的平面装饰化。石纲的山水画用红色表现天空,传统山水画中的空白用色彩填满,加大色彩的面积。色彩在面积增大的状态下,表现力更加强烈。这种主观性的色彩选择让山水画摆脱了对自然色彩的描摹与文人色彩的约束,形成了具有现代装饰感的色彩表现。

陈平山水作品以传统水墨皴点为表现特征,层层点染,用笔粗放、古拙,墨色浓重,表现为润泽而富有梦幻色彩的抒情山水新境。在远山、房舍、人物、动物形象的塑造上,借鉴民间剪纸的刀法方直简约、粗放的造型和剪影式的图式表现。运用传统民间色彩的红色来表现天空,画面的装饰性在主观色彩的运用中被强化。画面以墨与黄色为主调,画面整体图式形成色块与墨块的大对比。陈平山水画中经常运用大红、葵黄、蓝、绿、粉等色彩,采用补色表现,在色彩面积大小的对比下,形成色彩关系的节奏变化,并与墨产生对比。笔墨皴点之下的补色的红色点与绿色块的对比,远山蓝色与近处院门的黄色对比,墨点之处多层叠加点染而成,在皴点与皴点之间以色块表现,并与墨色皴点之上的色点形成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同时以高纯度的色彩体现,加强墨与色、色与色的对比。画家把民间美术的主观色彩运用在山水画中,山水画在民间色彩的继承中实现了色彩的现代转换,形成色彩的视觉装饰美。陈平在山水创作中采取了色与墨结合表现的方式,没有因为色彩的表现而弱化水墨的表现,而是在色彩表现的同时强调墨的表现,运用强烈的色彩表现与强烈的水墨表现,使墨与色的表现都达到极致,最终形成色墨相结合的当代表现。一个是传统的笔墨语言,一个是传统的民间色彩,正是这两个传统的形式在陈平的山水图式中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山水表现。画家运用这些传统转换了色彩与笔墨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它们在新的情感世界中得到重生。

罗平安的山水画中多以重墨、焦墨、粗放的条状线条语言为画面的框架表现,并在此之上施以重色。罗平安采用红大红、土红、桔红、黄桔黄、中黄、柠檬黄、绿石绿、汁绿、紫、蓝石青、粉色、金色等表现,以补色对比、明度纯度对比、色彩面积对比、色彩的间隔调和等表现方式来体现色彩的视觉装饰美。画家还采用相似色的对比表现来实现画面色彩的自然过渡与整体统一。黄与绿色中都含有黄色,绿色在这种黄色与蓝紫色形成互补色对比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最终实现色彩的对比调和统一。画面中形成了蓝、绿、紫与红、橙、黄的冷暖对比,并在冷色和暖色系列中又有冷暖色对比,如大红比桔红冷,蓝紫比红紫、粉紫冷,柠檬黄比中黄暖,这些冷暖色内部之间的对比使画面产生有节奏的色彩变化,形成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作品中还采用了民间美术中色彩的隔离调和方法。两色之间的墨线、两色之间的空白等可以增强对比。蓝与紫并置,中间插入红色,红与紫中间插入黄,增强了两色的对比。黄与紫之中插入红蓝,红与绿之间插入黄,减弱两色的对比。罗平安山水中的色彩与墨不是调和式的运用,而是浓墨与浓色的叠加式与并列式表现,色彩就从民间色彩的单薄转换为山水色彩的厚重与丰富。

当代山水画以人文情感重新认识传统艺术精神,主张发挥传统色彩的主观性与情感性,把传统色彩的表现特征转换到当代山水画中,并实现色彩与传统笔墨语言的结合,完成山水画的当代变革。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当代(1978-2008)山水画的笔墨、色彩、构图、题材、技法创新研究》立项论文,立项编号:10D006]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第11篇

关键词:语体转换;语码转换;相似处;不同处

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是年龄,性别之类的社会因素对语言产生影响的产物。尽管有一些语言学家对于语码转换是语体转换的一种形式这一论调产生质疑,然而monica heller(2007)始终认为语码转换是语体转换的一种,因为“在双语及多语环境中,语体可以通过对一种语言的优先选择体现出来”。作为一种策略工具,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

一、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相似处

coupland(2001)认为语体转换是说话人的身份认同行为,是一种策略,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语码转换是指言语者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方言,或者各种语体的现象。“如果说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语码,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则决定了他的语码选择”(halliday,1978:66)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都是语言现象和交流方式。在交流中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使说话人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比如言语者对社会地位比他低的对话者提出要求,他极有可能会使用祈使句或直接用命令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这种因为社会因素制约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式或不同语调来表达自己相同观点的方法就是语体转换。如果一个母语为汉语的面试者在面临一个外国考官时,为了拉近他与考官之间的距离而交叉使用了汉语和英语,这种言语者在与对话者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情境需要而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就是语码转换。无论是语体转换还是语码转换,都是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使言语者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相似处。

二、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不同处

语体转换与语码转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处理的是单一语言的语篇,而后者则处理双语或多语种语篇的问题。从语法角度而言,只要在对话中使用的语体符合文化的要求,那么语体转换只受到一种语言系统的影响。然而,由于语码转换包含了不止一种语言系统,所以语码转换要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法规则的影响。总而言之,语体转换是言语者内部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而语码转换是言语者与对话者相互之间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三、结语

总之,语体转换与语码转换之间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不论是语体转换还是语码转换,转换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言语者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但是,语体转换涉及到的是同一语言内部不同的表达形式,而语码转换则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转换。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人们更适当地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并实现他们的社会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 1978,p66

第12篇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码混用,双言制,借用,临时借用。 

 

引言: 

 

语码转换虽然是很早就有的现象,可是学术界真正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者们大致研究了三个问题(刘绍忠、韦娟,2001年10月):第一,关于语码转换的定义(Gumperz,1971;Hudson,1981;Verschueren,1999);第二,对语码转换进行分类描写(Gumperz,1971;Gumperz&Hymes,1972;Hudson,1981;Auer,1990);第三,关于语码转换的交际效果(祝畹瑾,1992;许朝阳,1999;阳志清,1992)。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一个问题-- 语码转换的定义以及容易与之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何自然、于国栋,2001 年)。Fraomkin (1998)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Scotton (1993)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McKay & Hornberger (1996)认为当言语社团中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时,讲话人经常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Poplack (1993)描述的语码转换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她认为新插入成分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原有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 

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王瑾、黄国文,2004年):第一, 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Herman1968, Rubin1968, Greenfield1972, Laosa1975, Sankoff1980)。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 (Valdes Fallis1978);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Gumperz1977,Graser1980,et al)。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Blom&Gumperz1972,Coapland1980,et al)。 

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基础语,另一种是辅助语。前者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后者则是转换中出现频率相对小一些的语言。 

 

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mixing) 

 

研究语码转换,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语码混用,关于二者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看法(王瑾、黄国文,2004年):(1)认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mixing)之间存在区别;(2)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3)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 

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的确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是否要做出区分取决于具体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通常情况下,讲到语码转换,即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又包括句内语码混用,这样既可以省却了术语烦琐,也避免了"语码混用"这个术语带有的消极意义。 

 

三、语码转换与双言制(diglossia) 

 

语码转换与 Ferguson(1959)说的双言制之间共同的地方是它们涉及到同一语言社团或个人对两种语言或语码的使用。但是语码转换与双言制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在典型的双言制情景下,语言的功能是由制约双语语境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而且这种决定是永久性的(何自然、于国栋,2001年)。双言制下的两种语言共存于一个语言社团,而且两种语言各司其职、各有专能。所以,在双言制的语言社团内语言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尽管交际者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他们在交际的时刻只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双言制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其中一个往往是高变体,另外一个是低变体,这种不同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场合。 

然而,语码转换的使用却要涉及到众多的因素,不仅仅是情景或使用场合。比如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者的交际目的、交际者的语言水平等等。如果将语码转换与双言制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一个更加动态、更加复杂的概念。 

    三、语码转换与双言制(diglossia)

语码转换与 Ferguson(1959)说的双言制之间共同的地方是它们涉及到同一语言社团或个人对两种语言或语码的使用。但是语码转换与双言制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在典型的双言制情景下,语言的功能是由制约双语语境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而且这种决定是永久性的(何自然、于国栋,2001年)。双言制下的两种语言共存于一个语言社团,而且两种语言各司其职、各有专能。所以,在双言制的语言社团内语言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尽管交际者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他们在交际的时刻只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双言制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其中一个往往是高变体,另外一个是低变体,这种不同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场合。

然而,语码转换的使用却要涉及到众多的因素,不仅仅是情景或使用场合。比如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者的交际目的、交际者的语言水平等等。如果将语码转换与双言制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一个更加动态、更加复杂的概念。

4、语码转换、借用(borrowing)和临时借用(nonce borro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