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时间:2022-09-04 16:2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规模越来越庞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的日常管理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数量非常巨大,其中不乏敏感、机密、实时信息,整套网络系统一旦发生人为或意外的故障,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社会影响。笔者分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从策略层、管理层、技术层、培训层4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历经了单机单任务、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以前各医院建立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MIS系统,以财务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药库等流程。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手术中去,然后在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电子病历,促进病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一般来说,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存贮、处理、提取和数据通讯[1]。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医技管理、职能科室管理等各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集成在一起,提高医院信息利用率和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意义信息化为医院带来了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作效率的明显提升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医院的核心业务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支持。目前,我国约有3万多所医院,5万多个防疫站,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病床管理和财务管理。据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参与调查的中国6000多家医院中,只有31%的医院用上了信息管理系统[2]。目前的3万多家医院中有6000家是三甲以上的医院,卫生部曾强调“国内三甲以上的医院都需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未来几年,我国将有超过70%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绝对重要地位和其相对脆弱的本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安全备份系统和管理机制,对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由计算机和网络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天然的安全脆弱性,表现在包括系统体系、安全模型、安全问题判断和安全管理环节在内的多个方面。对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信息系统的开放体制与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存在很大的制约。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系统和安全策略等各个级别和层面都存在安全问题。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面临包括诈骗、间谍、蓄意破坏行为、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诸如信息被窃取、计算机病毒、服务器的非法入侵破坏等信息安全隐患越来越普遍和复杂,危害越来越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主动、系统地对风险进行全过程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降低系统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甚至化险为夷,变不利为有利的目的[3]。对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评价各种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风险,对风险进行控制,减轻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从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医疗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来看,要加强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做到从物理、网络、系统、主机以及应用层面来确保系统中各种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提高整体防护能力,规范安全管理流程,保障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这是保证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所在。构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为构建行之有效的医院信息安全体系,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信息安全体系的策略层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需要根据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为信息安全提供管理指导和支持。安全策略是整个信息安全系统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在制订时要非常慎重,必须把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动态循环的方法来完成这个过程。具体来说,医院信息安全体系的指导策略就是要实现“进不来、拿不走、看不懂、改不了、逃不掉”的目标[4]。所谓“进不来”,是指在访问控制机制方面,尽量做到不允许外来的计算机、内容等进来;“拿不走”,是指在授权机制方面,做到不该拿走的敏感信息和内容拿不走;“看不懂”,是指对关系到医院重大发展的机密文件进行加密处理,做到即使拿走也看不懂;“改不了”,是指在数据完整性方面,信息安全系统要做到重要数据修改不了;“逃不掉”,是指在审计、监控、签名机制方面,实现在信息系统中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逃不掉。信息安全体系的管理层医院的日常工作都要在管理制度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在管理层上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件,给医院带来损失。要制订严格的系统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要制订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时,应采取数据保护措施,如数据备份等。

维护时要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故障的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的情况要详细记录。要制订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要制订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的应急措施,使损失减至最小。信息安全体系的技术层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层,防病毒、防黑客、双重备份是常用的保护手段。为防止外来的黑客、病毒及各种蠕虫的攻击,拆除各工作站的软驱与光驱,封闭USB口,各工作站不准使用外来的软盘、网络设备和工作站安装病毒防火墙,网络控制中心定期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测等。为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采用数据库级用户权限和应用程序级运行权限的双重控制机制,提供统一的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手段。工作人员登陆入网时,严格按照本人的登录号及操作权限工作,使之具有完善的系统和数据安全的保障体系。为防自然损坏,应安装备份服务器,做好主服务器向备份服务器每日数据的备份和恢复。还要为重要设备提供UPS电源,保障系统安全用电,防止突然断电造成数据损失。信息安全体系的培训层人员培训是建好、用好、管好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的培训层,把人员培训看成与设备、功能、信息同等重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大力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参加系统分析与软件开发、程序测试、实施、评估与验收等工作,使他们熟悉医院业务与工作流程,理顺医院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在准确判断、评估系统建设质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培育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员网管员负责医院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与维护网络基本服务,优化网络性能,同时诊断排除网络故障。对医院网管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网管员队伍素质水平,促进医院网络持续健康发展。培训熟练的系统操作员要对全院工作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讲解与工作相关的微机操作流程,讲授日常保养、注意事项、常见故障排除等内容的基础知识,这不但有利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应用和集成,导致审计对象数据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因此,结合审计资源相对有限与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质量相对偏低的现实,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提升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评价

审计质量有广义(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和狭义(具体审计项目质量)之分,审计质量管理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审计质量持续提高为核心,是一个涉及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规章、审计方法、审计项目等诸多因素的持续的、动态的系统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提高审计取证的精度,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复核;(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3)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4)突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不断提高咨询业务比例,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5)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总体而言,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整体质量都呈现出提高趋势,高校内部审计趋于同内部治理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由监督导向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在实践中日益关注风险,体现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但是,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业务类型、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内部审计依然存在传统账目基础审计、事后审计所占比例过大,对学校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绩效关注不够等问题,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管理层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就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审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强调了监督性,而忽视了服务性、内向性以及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3)缺乏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有效的审计沟通,难以增进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和支持;(4)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结果运用受阻,独立性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审计效率、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实现实质性改进。

2信息化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挑战

2.1内部审计理念亟需转变。C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高校内部审计因缺乏完备的委托-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而出现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内向型的评价、控制、咨询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工作理念尚未上升到帮助学校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既定目标的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活动潜在风险增加,亟需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加学校价值为目标,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原则,有效参与内部治理。

2.2传统审计领域和方法受到冲击。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中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并且传统的监督性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需要运用审计抽样软件、接口软件、分析软件进行样本抽取、数据获取、配比分析,需要分析和评价学校内部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些都将严重冲击传统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法。与此同时,现有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专业胜任能力欠缺,使得代表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以及咨询、评价业务受到阻碍,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现代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2.3内部审计风险加剧。信息化环境在给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数据生成、存储、传递方式变化造成审计线索隐蔽化、审计取证动态化,信息系统本身成为审计对象增加了审计难度,内审人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将在短时间内面对财务、业务、管理方面的复杂信息并进行审查、评价,博弈难度和失察的可能性加大。此外,虽然运用审计软件采集、计算、分析数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但审前数据分析不充分,原始凭证、账簿、报表人工审核不足,审计软件跟踪程序设置滞后,都将加剧审计检查风险。

2.4内部审计管理手段和效率面临升级。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高校管理体制及内控制度的变革,在对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招标采购等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学校治理、提升自身管理手段和效率提出升级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能仅局限于对各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还要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总体上对审计目标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需求增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质量偏低并存的矛盾,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取向

3.1转变内审理念,更新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立足于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升级要求,通过部门会议、个别交流等形式,统一认识,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由外向监督到内向服务的转变,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切实通过防范风险、查处问题、完善治理的相互作用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突出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增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已有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经济统计、工程建筑、计算机、法律、管理知识;要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升准确应用审计标准、正确识别控制薄弱点和审计重点、保持合理职业审慎、进行有效审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3.2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高校内部审计需要通过积极拓展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进而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后,才能实现“以为立位”,提升其权威性并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随着信息生成速度加快、信息容量加大,内审人员要把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将信息系统纳入审计对象,及时了解和评价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流程以及内部控制措施。要强调信息接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大非现场审计,实施“参与式”审计。要区别对待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三类审计业务,探索程序追踪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数据检测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

3.3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审计工作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内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鉴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加剧,应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要坚持廉洁从审,总结经验,增进内部沟通协作,通过审计数据之间的相互比对增加发现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审前风险预测和评估、过程控制、分析和修正审计结果的有机结合。要确定合理的审计抽样范围,提高审计取证精度,严格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准确评价和定性审计发现。

3.4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环境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和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检查覆盖范围。要主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内部控制改善、内审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信息化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人力资源状况,不断丰富内部审计法规库、案例库、专家库、数据库、中介机构库信息资料,逐步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充实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和审计信息化保障系统,实现标准作业、便捷操作、过程可控、资源共享等目标。

作者:夏午宁 陈丽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纪监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研讨论文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1):30-33.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技术接受模型;用户接受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140-05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s' Acceptance Behavior of Graduat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ystem

ZHANG Mei, ZHAO Ying, XIE Cai-y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which could describ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 of user acceptance, by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ory, afte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t show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t's a new idea to take improv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ystem. This survey w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IS from taking the technology as the center to User-Centered, it will be benefit for providing satisfied, humanized employment system for users.

Key words: graduat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AM; user acceptance behavior; SEM

1 引言

就业信息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系统之一,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不论用户愿不愿意,面临就业的需求都将驱使用户必须使用该系统。在这种不得不用的情况下,研究影响用户有效使用系统的因素,对改善系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使系统更加人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系统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学生用户对系统使用情况的满意度是评判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在CNKI中对篇名或者关键词中包含“就业信息系统”或“就业系统”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74篇相关研究论文,但还未有从用户行为角度出发,将用户技术接受的理论应用于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建设质量的研究。

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信息系统建设要结合用户在网络时代的角色变化,以用户为中心主动研究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并适应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用户信息服务[1]。因此,本文从用户行为角度出发,以TAM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为基础,结合就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从用户感知角度构建影响用户使用就业信息系统因素模型,通过检验分析来找到改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质量的新途径,为就业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就业管理的效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服务。

2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概况

2.1 与一般商业系统的不同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以求职招聘、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创业培训为主题,以帮学生就业,助企业选才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信息平台。面临就业,毕业生用户都要依靠学校的就业信息系统来获取招聘信息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由于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依托于高校为广大毕业生免费提供服务的,不具有盈利性,因此,在系统的建设方面就缺乏商业系统的人性化。

2.2 就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作为毕业生与企业用户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中介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建有就业信息系统,但是普遍存在着资料源不充实、就业指导没有个性化、功能不健全、站点管理维护、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模板或者规范[2,3]。

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学者在开发技术、功能设计等方面都做了改进研究,比如:王宇航等根据高校就业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J2EE架构下的数字校园就业信息系统[4];徐江红以学院就业工作流程和就业信息的管理工作现状为基础,设计出基于Web的职业院校就业信息系统[5];张秋良从系统论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自我属性子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改革路径的若干建议[6]。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就业信息系统势必不能很好地被用户所接受。

3 技术接受模型与用户满意理论研究

3.1 技术接受模型

1989年Davis提出的技术采纳模型(TAM)[7,8]旨在解释和预测使用者使用信息系统一段时间后接受系统的情况,该模型认为影响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有用性感知(Perceived Usefulness, U)和易用性感知(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揭示了用户接受的一组通用影响因素。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TAM模型理论是可靠的,因此,尝试应用于高校环境下的就业信息系统,从用户感知角度有效解释和预测用户使用系统的影响因素。

3.2 用户满意理论

随着用户满意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9],2003年Delone和Mclean提出改进的D&M信息系统模型,将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信息系统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主张针对信息系统本身特征,即通过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测量来评价用户满意和用户的行为意向。

由于TAM模型的行为信念(有用性和易用性)是用户对研究对象一个总体的感觉,缺少明确的外部变量,不能具体地测量影响用户接受的因素,也就不能对系统有较好的改进指导作用。因此,Wixom和Todd(2005)将用户满意研究与技术接受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用户满意与技术接受整合模型[10], 该模型将用户满意理论中的系统本身特征(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作为技术接受模型的外部影响因素,弥补了TAM模型缺乏明确外部变量的缺点。

4 就业信息系统用户接受行为模型

对于影响信息系统质量因素的研究,王延清和乔志刚等结合ISO9000质量标准与信息系统相关理论,认为信息系统质量特征的内容包括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11];王欣和陈建华从系统组成要素对影响信息系统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人、数据、软件、硬件、过程和服务质量[12];韩忠东和李平等针对成本、进度和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策略进行研究[13]。根据陈瑶、邵培基对信息系统采纳后使用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向的因素频率最高的是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14],在TAM模型中加入满意度作为影响使用意向的变量。

因此,本文针对就业信息系统资料源不充实、功能不健全和交互性差等不足,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以测量“用户满意”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影响用户“系统使用”的外部因素,构建旨在预测和检验影响用户使用就业信息系统因素的模型,如图1所示。

用户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的体验过程,会对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即满意度。本研究假设个体的满意度由用户对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决定。影响用户感知的外部因素由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三个维度组成,这三个维度结合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分解成一级指标,旨在全面地考察影响用户接受就业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

(1)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

系统的产物信息和系统本身是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是测量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指标。就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对用户而言,根据James Melzer提出的蜂窝模型的补充图,系统提供的信息让用户感知是有用的、符合需求的、可信的,那么这个信息就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15]。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有用性的感知。

系统质量是就业信息系统本身的展现形式,设计良好的系统应该是界面简单,易于使用,有效率和易反应的。由于就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的缺点,因此主要从系统功能性和界面设计来测量。功能设计是指信息系统所能提供和满足个体用户需求的功能,适当的功能设计能增加用户的易用性认知,多余的功能会造成系统冗余,降低用户的易用性认知;友好的界面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服务质量是对就业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的评价。随着信息时代用户角色的变化,用户对系统的需求不仅是可以咨询问题、获取信息,用户还希望在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形式获得信息;增强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体现系统的服务质量。1998年,美国Loyola大学的Elliot King也提出了用户之间的交互可以使信息有效反馈。

因此,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影响用户感知系统有用性、易用性的外部因素。

H1(假设1):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有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H2(假设2):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易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H3(假设3):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对用户感知该系统的有用性成正向显著影响。

(2)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有用性感知是指用户相信使用特定系统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程度。当用户认为系统有用性越高,对该系统的满意度就越高,使用意向越趋于正向。易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使用该系统容易的程度。当用户感受到系统越容易操作使用,就会认为系统越有用,满意度也越高。

H4(假设4):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H5(假设5):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6(假设6):感知的易用性对感知的有用性有正向显著影响。

H7(假设7):感知的易用性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3)满意度

用户满意是指用户对其需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满意度是这种感受的定量化描述,即用户在消费某种商品或获得某种服务时,对商品或服务所体现出的本身价值与用户期望的一种实际心理反差[16]。一般这种反差越低,用户满意度越高,用户对该系统的使用意向越强。

H8(假设8):满意度对使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5 模型检验和分析

为检验上述提出的理论假设,本研究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采用Davis建议的问卷设计方法,将测量某一变量的题项放在一起,减少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时的困惑。问卷调研对象以四川大学大四和研究生三年级的应届毕业生为主,所有问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量度。问卷设计完成后先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对问卷进行适当的修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调研共计回收167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5份,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42份。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检测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测量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alpha(α)系数,通常情况下,当α的值大于0.7,就认为问卷测量的结果是有效的。利用SPSS软件检验结果表明,除服务质量之外的其余变量的α均大于0.8,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服务质量的内部一致性为0.565,小于0.7,交互性问项二(INA2)项总计相关度为-0.014小于0.5为负数,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不理想,将其删除。删除之后再检验,各变量的信度结果都大于0.7,结果可信。

效度分析之前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研究各变量的KMO值都高于0.5,Bartlett 球形检验皆达到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本文研究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分变量的因子负荷系数表,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符合研究需要。各变量的总体解释度如表1所示,都在59%以上,表明因子结构清晰。

为了进一步对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下面检验各个因子之间的区别效度,进行区别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注:限制1——限定“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限制2——限定“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限制3——限制“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关系数为1”的模型

发现3个2因子约束模型的卡方值都与未限定模型的3因子度量模型卡方值有显著增加,卡方值差异量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P=0.000

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能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进行参数估计时,由于服务质量到有用性感知的路径系数在置信度为0.05的水平上不显著,路径系数也为负数,即服务质量对有用性感知有负向的影响,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因此,删除这一不显著的潜变量,以保证模型后续拟合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得到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下一步整体模型的适配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值都达到了很好的适配效果,可见本模型的适配度良好。

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检验得出模型中各条路径假设的显著性结果,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原来提出的8个假设中有5条路径是被支持的。

修正后的模型的潜变量之间即因果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4。

注:P

由表4,发现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路径中有2条路径的P值在置信度为0.05上是不显著的,分别是“满意度

5.3 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

(1)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

①就业信息系统属于需求驱动型,用户不会因为对系统满意度高而频繁使用该系统,也不会因为对系统满意度低而不使用该系统,只要有就业信息需求,那么就业信息系统对于用户就是有用的,需求会驱使用户使用该系统。

②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系统,具有强制性,不论用户愿不愿意,为了能获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完成就业,都必须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就业信息系统使用的可替代性和转移性都是较低的。因此对于此类强制性系统,用户的满意度可能对用户的使用意向影响不大。

(2)易用性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通过最终修改模型可知,易用性感知是通过直接影响有用性感知而间接影响对系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调研对象全是学生用户有关,学生还未进入社会,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当系统有用,能满足自身需求时,不会苛求其面面俱到。

(3)信息质量和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由研究可知用户最关心的是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是有用的,而有用性受到易用性和系统信息质量的影响,其中信息质量对有用性影响最大为0.626,主要从网站内容资源的角度出发,而易用性主要是从网站构建的形式出发,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资源内容,因此学校就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才是用户使用其的最主要的原因。结果也证实了TAM模型中的系统易用性感知会增强用户对系统有用性的感知。

(4)系统质量对易用性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

从功能和界面两个方面测量系统质量也被证实显著影响用户的易用性感知,表明系统的功能和界面设计的改善会增加用户对系统的易用性感知。

根据以上修正结果和结果分析,得到最后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修正适配模型见图3。

6 结束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TAM模型和用户满意理论应用于高校背景下的就业信息系统,得出了在这种背景下的模型解释。

(1)结果支持经典模型技术接受模型中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正向影响,以及有用性感知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的假设。

(2)有用性感知是影响用户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感知的有用性是影响行为意向和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路径系数分别为0.726和0.501,高校就业信息系统应该重点关注有用性。而有用性的评价是由系统的资源内容和网站形式两方面决定,因此,在内容方面,信息质量的衡量需要考虑信息的可获得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等,可获得性包括链接的正确性、信息要以用户习惯的阅读形式呈现,完备性则是招聘信息的内容要全面,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类别分别进行有效地归类,方便用户浏览和利用。由于是招聘信息,还需要展示出招聘企业有效的交互方式,如BBS等;在网站形式方面,系统质量要从系统功能和界面友好性出发,根据学生用户可能的信息检索、浏览、交互和选择行为,就业信息系统需要为用户提供可供检索的站内搜索引擎、便于用户浏览的信息展示界面、为检索到的信息提供不同的排序方式,如按相关度、时间和工作类别等。

(3)就业信息系统应“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建设。就业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只有用户有效地接受,才能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高校虽然一直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就业信息系统,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面对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高校应该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依据用户不同的学科体系合理地将就业信息进行分类,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根据登录学号和用户检索偏好,为用户就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推荐和指导,开发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就业信息系统。

(4)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要注重易用性。虽然按照影响力的大小,感知易用性对满意度的影响在高校环境下的就业信息系统中并不显著,但是易用性感知通过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间接地影响用户行为意向,而且一个优质的就业信息系统不仅要让用户觉得资源是有用的,还要让用户的操作使用过程是清晰明了和便捷的,具有人性化的系统设计,将为用户带来额外满意的用户体验。为了提高系统易用性,首先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系统进行分析,合理设计系统的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其次,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如毕业时期访问量增加时保证网速的稳定,提供系统使用指导帮助等;增加用户反馈模块,让系统管理者及时解决用户提出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此提高用户易用性感知。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融入高校信息系统的设计之中,从用户感知系统的易用性、有用性出发构建的影响用户接受行为的因素模型的设计,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与一般商业系统在影响用户接受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其影响用户接受就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是有用性,而易用性感知不强,这为高校就业信息系统改进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也将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宾,沈晓梅.从用户接受到用户体验——谈图书馆用户角色变化[J].图书馆论坛,2010(2):17-19,52.

[2]黄国军,陶国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站的现状及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73.

[3]刘利平,季云,刘婷婷.高校就业信息网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6):122-123.

[4]王宇航,杨庆海,代成琴.J2EE架构下高校就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5]徐江红.基于Web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6]张秋良.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系统初探——基于系统论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7]孙建军,成颖,柯青.TAM模型研究进展——模型演化[J].情报科学,2007(8):1121-1127.

[8]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93-99.

[9]吴秀娟,赵昆.基于TAM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0(7):151-153.

[10]黄婷.社交网络服务(SNS)的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1]王延清,乔志刚,杨青,薛华成.信息系统的质量因素分析[J].管理信息系统,2000(6).

[12]王欣,陈建华,韩洁平.信息系统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02(4).

[13]韩忠东,李平,杨锋杰.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情报杂志,2007(3).

[14]陈瑶,邵培基.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的实证研究综述[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4):59-69.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人们经常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于当今企业科学化管理,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分析方法,采用现代数学决策技术和尖端软件来从事企业管理,从而使管理中的艺术成分越来越少,而变得越来越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管理科学是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融为一体的统筹科学。因此,企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建立符合全球化企业要求的管理组织,促进生产力健康、快速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

1企业科学化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已开始融人世界经济大潮,其业务形态和经营环境变的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越来越全球化,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刻的影响,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我国企业自建国初期创建至今,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但从总体上来看,管理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增多。如何实现企业由落后管理模式向管理创新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2管理科学化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是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数学、技术学、心理学等)一系列成果综合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电子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2.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思想家、科学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具有现代化思想。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越来越决定于经营者的管理思想。正如有句话说的:一种思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同样,管理思想现代化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就是企业全面协调、安全高效、清洁节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2.2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组织的构成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企业的管理组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基石,它把企业的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统合起来,对其进行协调分配,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以最小成本实现其最大价值。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动作的效率,一个管理组织高效化的企业,鲜明表现在“时效强、速度快、效果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2.3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指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要走民主化、规范化的道路,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准确化、文明化和最优化。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目标,并运用目标管理法、重点分析法、满足负荷工作法等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关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保证企业管理的决策正确、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管理方法是达到管理目标的具体途径,它的科学化水平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

2.4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对资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原始记录、统计资料、情报、报告、汇总表、总结等形式的资讯流,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由于计算机具有计算准确、资料储存、综合分析和自动控制等特点,因此,能自动监督、控制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

2.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企业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产品系列化,性能多样化,元件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在企业中,设计、工艺、设备、制造、质量管理,供销、经济核算等方面,都已发展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创造了许多专业性的技术和方法,这种管理工作的专门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他们不仅要具备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个管理者所需要的经济与管理的专门知识和领导艺术。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2.6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民主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和有效方式。企业经济发展的任务越艰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越强烈,民主管理工作越重要,就越要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下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点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科学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求民主管理形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应坚持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未来贡献力量。

上述管理现代化在企业内部体现的六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管理思想是根本,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是手段,管理手段是工具,管理人员是关键,管理方式是基础。

第6篇

摘 要 随着油田企业经营环境和地质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成本投入与产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压力不断增大。这就迫切需要油田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生产经营决策和预算评价预警机制,以实施生产经营的成本预算管理控制,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 油田企业 成本预算 管理模式 改进策略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借鉴了西方国家在成本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起,某些大型企业便实施了成本预算管理。成本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是以预算为表现形式的价值管理工程;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压力传递机制,将传统财务管理的事后反映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1]。

一、油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改进的现实意义

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以及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等旧管理体制的影响,其生产经营特别是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以一系列问题,这便使得其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目前的预算管理基本还是采用的增量预算法,即以前期成本为基础,考虑几项重要相关因素的变动,核定、下达各二级单位预算值。由于油田企业规模庞大、业务类型繁杂、各区块可比性差,在全油田范围内实行零基预算难度很大。

第二,欠缺有效的预算监控。目前油田只对部分成本要素如修理费等进行了单项预算控制,还不是所有重大成本要素的综合控制,这就人为割裂了各成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此同时,在监控的过程中也须做出有效的动态调整,以保证监控的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预算的前期调查工作存在漏洞。由于测算结果作为上级核定下达成本指标的重要依据,所以每个单位测算时都要打足水分上报,使得上级汇总出来的测算值远远高于可分配值,根本起不到参考价值,这是“要钱模式”的弊端,问题的关键在于预算的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

第四,欠缺完整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目前,在油田企业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不能根据环境和生产的变化及时作出预算调整,往往导致预算超支责任不明确,从而难以作出有效的考核。

尽管油田企业将成本预算管理作为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成本预算管理的形式远远重于其内容与实质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上述我国油田企业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在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现实之下,我们必须及时的有效的改进油田企业成本预算模式,以改变上述的不足,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改进油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模式的策略探讨

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来改进油田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如次展开为:

第一,深入推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积极推广成功单位的经验,同时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对分公司各单位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并进一步向基层单位的沉淀和推广,使预算管理与生产经营更加紧密地结合。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组织各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与油田企业的结合。如2005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胜利油田分公司选择胜利采油厂作为推行成本预算管理的试点单位。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在整合企业多方面资源,编制高效实用的成本预算管理软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成本预算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2006年加快了成本预算管理在全油田的推广工作,并于2007年初在全分公司全面推行了成本预算管理,有力的推动了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2]

第二,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过程中的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将成本预算管理体系覆盖油田内外所有基层单位,打破地域上的界限,实现零距离管理,做到成本预算管理无盲点。真正把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预算管理的基础数据搜集平台、预算信息汇总平台、预算动态反映平台、考核数据平台,全面、及时、透明地反映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第三,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应由“以企业为导向”向“以市场为导向”层面转变。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再单纯以产品价值为中心,孤立地从生产阶段来降低成本消耗,而是从明确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到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流向来作动态业务过程的分析与管理,将非价值管理手段融合其中,以战略性视角,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成本控制。

第四,强化成本预算的执行考核,提高成本预算执行的效果通过强化成本预算的执行考核,一方面可以及时收到相关执行信息的反馈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发现和分析问题,对下一期成本预算工作和经营活动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也是对员工实施成本预算管理情况的一种评价,对其以往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为此,油田企业在实施成本预算考核时要坚持预算考核应具有一定的柔性,预算考核时应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融合两大基本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预算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第五,加强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寻求理论上的支撑。具体言之,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对油田成本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寻求不同开采阶段、不同类型油田的成本变动规律,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采集不同油田、不同开采阶段的有关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对历史数据要进行一定处理、筛选,确保数据的可比性、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不同油气田、不同开发阶段的成本变动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宏观指导我们的成本预算编制工作。其次,做好油气生产成本动因研究工作,构建成本预算数字模型。

第六,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关注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代表了当代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将成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战略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使企业有效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实现成本领先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实现长期成本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满足企业战略目标需要为目标,它视成本管理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企业所处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做到知已知彼、洞察全局。

第七,建立系统的成本预算管理预警机制与过程控制体系。油田企业要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通过科学选择预警指标(包括非财务性指标)合理确定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应对措施。[3]同时,油田企业还要通过制定预算执行结果质询制度的途径来构建成本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机制,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监控,以便及时分析原因。针对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另外,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管理机构,并通过此机构将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此,预算管理机构的成员要能全面代表油田企业内各个层面的利益,保证各个主要部门的利益在预算中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还要保证预算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预算管理机构的成员不能太多,油田企业要根据本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同时还需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成本预算的编制需要既熟悉生产又懂财务、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油田应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先进财务管理素养和熟悉油田生产经营的专家、管理工程师、管理会计师,以保证油田企业有优秀的人才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

三、相关展望

在新形势下,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是精细化的、全方位的和战略性的,其核心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关注短期的成本费用和财务结果,更应该关注整个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为整个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上述对油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模式的现状中诸多不足的分析,以及对改进油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模式的策略的探讨,相信在未来一定的时间里我国石油企业在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上将取得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赵振智.油气开采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研究.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