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9 01:0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答题模板
学习高中知识不仅要讲究在课堂上面的掌握,还要求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更加有效率,课堂上对知识的第一次了解和掌握只能说是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要想将知识长时间的留在脑海里,需要在复习的时候掌握更好的复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问题的相互探究,走进学生,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中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构建出适合他们的答题模板。与此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针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有着自己的解题办法,万变不离其宗,构建了合适的答题模板,就不用担心题干的不断变化,根据模板做题,不仅可以提高答题效率,还可以提高准确性,给学生以信心,值得借鉴。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对以往的题目进行分析
每个地区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各不相同,命题人在出题目的时候会综合考虑该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该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因此,在进行复习时,需要对以往的试卷、题目进行汇总分析,自己也要自己动手做一做,体验一下做题的感觉和速度感。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不仅要学会解题方法和技巧,还要从中发现出题人是从哪个角度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单独命题的地区来说,一般都会考察一下周边的地理热点话题,因此需要根据出题的特点,时常关注一下周围的地理热点问题,比如以下地震、霜雪等自然灾害等。
强化解决主观题目的能力
在地理试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涵盖了诸多知识点的图文信息或者图像信息的题目,这些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了大气、地球运动,还包括了一些农业、交通、城市的知识点,尤其是在时间的计算、区域的划分和差异的比较上,这些主观题目需要学生狠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复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要强化自己的解题技巧,针对图文信息或者图像信息找到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整理整个的复习提纲,学会用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对时间线的划分,这也是复习的重点。
学会利用整个地图进行复习
地理知识的学习始终离不开对于地图的掌握,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阅图习惯将整个地图划分为几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地区,同时还要注意对原理分布图、结构图、一些特殊的统计表格的掌握,利用地图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碰到的熟悉的题目,要记住仔细审题,一般来说是不会出现同一个题目的,找到不同之处,仔细进行解答。不要盲目的套用以前惯用的解题思路,利用题目中的特色信息和自己大脑中的共同信息对题目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对一些结构图的掌握,以及一些画图的基本技巧的练习也是十分必须的。
构建合理的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不可能说对每个知识都进行一一的掌握,即使做到了也是比较花费时间、花费精力的,一旦大脑中出现了混淆,就容易导致做题时出现审题或者答题错误,所以说,针对每个题目一一找到解题办法根本不现实。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总结考试经验或者老师的教学经验,构建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答题模板,使得自己的答题更加具有效率和准确性。
地貌、地形特征
面对出现问道地形、地貌特征的题目时,第一选择是从该地区所具有一些地形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三角洲、山谷以及冲积扇等方面进行作答,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地形所具有的海拔、地面的起伏情况以及相对高度差等,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就可以抓住结题的核心。
考察地表环境
在一些地理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考察某地区地表环境特点的题目,此类题目因为包含的范围十分宽广,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作答十分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特点的概括:一是抓住该地区的植被特点和土壤的类别,将该地区划分为草地、荒漠、耕地或者林地,之后就需要从该地区的气候方面进行作答,还要包含该地区的河流流向以及发育情况,尽量做到全面、逻辑性强。
生产特点
一般来说,生产特点包含了农业和工业,因此,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将其划分为具体的生产类型。如果是农业生产,就需要从所处地区的特点、农作物的产量、机械化水平、作物类别、管理经营模式、生产部门结构划分等诸多方面进行作答。如果是工业生产特点,就要抓住工业各部门之间的结构特点、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原料的采集和应用、发达程度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总结,尽量做到细致划分,完美作答。
总结
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相当的枯燥,知识点太多、太广,掌握起来难度相当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或者是怕考等情绪,面对这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地理老师可以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互相学习,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进行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并且碰到不会或者比较困惑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问题的相互探究,走进学生,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中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构建出适合他们的答题模板,让学生不再惶恐,更加有信心的去面对高考,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建影;;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以《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研究性学习为例[J];快乐阅读;2011(04):152-156
关键词:地理;教学;难点;策略
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感受,不论学生在过去(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理解水平如何,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对于担任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老师来说,帮助学生克服自然地理学习难点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采用了很多办法就是收效甚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进而导致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极差。
一、难点存在的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学科、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难点存在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学科本身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时空尺度较大但又难以通过实验表达的特点,学生对很多抽象的地理现象很难得到切身体会,并且自然地理教学中很多的难点知识需要大量的数学、物理知识做铺垫。
(二)就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言,受到长期以来地理“就是一门副科”“只需要背诵就能学好”等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到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以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于是开始放弃地理学习。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在刚刚入校以后收到初中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善于作图用图,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图表表达内容以至于学习困难。
(三)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凡是重难点所在的内容老师就要耐心地予以讲解,可是从来不会调动学生参与到重难点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老师很累,但是学生不为所动;或者就是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又不从根本的方法上加以引导,最终组织的活动似是而非一团糟。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教学中难点的“难”处是各不相同的,恰恰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的时候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二、克服难点教学的基本思路
纵观众多处于高中地理教学一线老师的做法,不难发现克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知识点,确定难点所在。尽管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教学难点较多,但并非这一部分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难点,所以备课阶段老师要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教学难点所在,分析各个知识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知识点本身特点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二)分解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很多情况下,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由若干个小的、相互关系复杂的知识点组成而且又与前面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这些难点知识按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予以分解重新排序,把复杂的、难以接受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可以逐步接受的小知识点。
(三)合理引导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就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难点突破的学习活动中,或通过自主探究,或通过合作学习,或设计实验等。
三、难点破解策略举例
(一)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些难点,课件的展示形象直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如果在课前,精心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气候资源与建筑”这部分内容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房屋的采光与通风效果。并手绘示意图,慢慢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平台,并从中体现出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巧画图,将难点图示化。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大气的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时,先对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生,师生共同绘图,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让学生在画图中掌握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所谓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展示、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场景,让学生融入到设置好的场景之中,并通过自己的参与,能动的体会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地理课程既涵盖地理科学层面的知识,也包含对世界各地区不同人文风情的介绍,可以为情境体验教学法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一)选取生活化问题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的教学要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时对学生的入门引导,然后才是进行后续的课程教学。在情境教学体验中,可以选取和生活实践相关的地理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例如可以引入“天狗吃月亮”等趣味典故,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去表演该神话故事,表演完后让学生解释原因,激发学生去探究星体运转规律方面的地理知识。或者可以在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说刮东风就要下雨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例子,能很好的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点,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主动的掌握雨水形成、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点。在情景体验教学中引入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的引领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现代教育技术也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场景,尤其是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模拟出地理场景,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体验了解地理知识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案例:学习地震形成原因时,老师先为学生播放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311日本地震大剖析》,通过多媒体资料,可以较为全面的向学生介绍地震现象,让学生如临其境。播放完节目资料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地震的形成原因,动态的展示地壳内的岩石运动,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知识情境,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而生动。而在讲授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人文风情时,可以选择一些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节目,去欣赏大自然的壮阔,了解到不同的地貌特征以及人文景观,能够做到寓教于乐。
(三)借助教学模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地理的学科体系中,有一些知识点诸如等高线的画法、经纬度的划分等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只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初中生难以很好的掌握。地理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借助地理教学模具,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法,可以抽象的知识要点形象化,对学生来说更直观易懂。传统的教学模具有地球仪、等高线示意图、平面地图、区域板块模型等,借助这些教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了解经纬度或者不同时区的划分等难点等。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教学工具,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各种电子板地图应用、GIS软件等地理信息工具,在教学中也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例如在讲解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时,运用GIS技术将地理特征数据化,更便于查询和分析数据。
(四)增强情境体验教学的探究性
一、忆
忆,即回忆、复习之意。回忆、复习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各课程的内容也较多,致使上课期间每天的课堂节次设置也就较多,余下的课余时间学生除了吃饭、洗漱之外所剩无几,再者还要完成语、数、外等学科的作业,进而学生安排到地理科目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大部分学生一般没有课余时间回忆、复习已讲过的地理知识。这样,地理教师在进行新内容传授之前就应当抽一段时间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前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已学过的地理内容,掌握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不但能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已学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因学生掌握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而增加其对地理科目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还可以在新旧课堂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环节为新课过渡阶段,时间3~5分钟。
二、预
预,即预习新内容。在上新内容之前,学生预习新课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学生才知道当堂课将要涉及的新内容。然而,因学生课余时间有限,一般不能在课前进行预习。因此,地理教师可在讲新内容之前安排时间给学生当堂预习新内容。预习时,教师应当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易考知识点设计几个地理问题,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针对问题有目的地预习,并要求学生力求通过预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不致于学生盲目地看书,从而达到预习应有的效果。这一环节为新课准备阶段,时间5~8分钟。
三、议
议,即讨论问题。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有时对某知识点给学生讲了十遍,但所得的效果也许还不如学生踏踏实实地思考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很有道理。课堂中让学生相互讨论知识,自己总结得结论,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应紧接着引导学生对预习时所列出的地理问题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学生讨论可同桌讨论,也可相邻桌间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对部分问题在预习时所得的答案或结论进行相互肯定或相互否定,进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对于某些问题学生间的答案存在争议的,地理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暂时保留各自意见,稍后让老师来确定,从而避免浪费时间。这一环节为新课探索阶段,时间8~10分钟。
四、结
结,即总结知识。通过前一阶段的讨论学习,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因为没有得到地理老师的具体肯定,学生总感觉到自己所获得的地理知识不踏实,对自己所得的结论不敢绝对相信。因此,教师还应紧接着引导学生对所列问题的答案再进行逐一地总结、确定。总结时对简单的问题或书中有答案的问题教师可抽学生回答,并进一步强调或肯定,对较难的或学生间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去探索,去推理,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最终消除学生的误区,排除学生的争议,使学生获得所学的新的地理知识。本环节为新课发展阶段,时间10~15分钟。
五、固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家洲.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优势与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地理;教学
为了符合新课改理念,达到素质教育目标,中学地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多元智能教学。因为,多元智能理论是无可替代的地理学教学理论,它能给中学地理带来新思维,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也就是MI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加德纳等人研究下,相对于传统智力理论,其内容更丰富,独立性更强,操作更科学,实践应用价值更高。它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这八种智能,体现的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能力。在这智能理论中,每一种智能理论都对地理教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空间智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看见地图就能准确想象出实物的能力;再比如,人际智能。在现代社会,人际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拥有良好的人际智能,不仅能从多方面获得地理学资源,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前途。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美国长期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验表明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教师用多元的观点看待问题,促使教师改善教学模式,也给予了教师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机会。不仅在美国,在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也十分重要。首先,地理学内容广博,无法完全依靠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来传授学生知识。其次,地理教学方法众多且参差不齐,选取不当,容易适得其反。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讲解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培养地理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图表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哪里标有数据,这里是哪里,只需要学生记住就行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教学会从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掌握看图技能。比如,从数据出发,以数据为中心,帮助学生梳理各个数据间关系,再让学生从另一个数据入手,自主练习。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多元智能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语境,培养言语—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基础,与其他七种智能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践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思维形成,发展的工具。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语言智能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地理学中的自然形态,区域外貌等,知识点总结归纳得更为简洁。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对学习地理学有重要帮助。地理教师为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这四个环节紧密衔接,缺一不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合理地、有趣地讲解知识点,以此提高学生“听”的专注程度,促使学生集中思维。此外,教师还应鼓励所有学生开口“说”,并认真倾听,给予学生尊重,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其实,同学间也要学会互相倾听,学会交流思想,互帮互助,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深厚的感情,还有助于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中学地理课堂会涉及许多区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点,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以及原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勇气去开口“说”。只有真正的“说”出来,并且多“说”,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读”主要是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可以鼓励学生跨学科阅读。比如,在讲到三峡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郦道元的《三峡》,虽然《三峡》是文言文,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和提升阅读素养。写作训练是多元智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将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其他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科融合,培养逻辑—数理智能
地理学不是纯理论学科,它需要大量缜密的计算,测量,然而,中学生在计算,测量时容易产生反感、厌恶情绪。目前,地理图标,统计数据,规律分析等还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中学地理教师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数理智能。在逻辑智能的培养中,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直接告诉学生地理规律,而是通过演绎推理或者其他逻辑演绎法,来引导学生推出规律。这样不仅强化了知识点,还能教导学生新的思维方法。地理学常涉及计算,数学智能就是用来解决计算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数据,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比如,按省市划分数据,在我国可以把北京、上海等地划分出来,让同学们按省市记忆地理数据。如果有些数据太过于繁琐,可以将其直观的表示在各类图表上,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培养数学智能时,还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比较两个典型的事物,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热带时,就可以将热带的水果种类数和我国的水果种类数进行对比,将其面积与温带对比。
四、结束语
现今社会呼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在此压力下,教育部门绞尽脑汁,最终引入多元智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学地理的发展,凸显了新课改理念,展现了新时代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多元智能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它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从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
参考文献:
[1]秦俊龙.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解读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与实践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一、高中地理微课的制作方法
高中地理微课的制作方法多样,比较简单操作的是用手机和摄像机等录制,对于板图板画得心应手的老师,可以到教室录制,先调试好录像设备,教师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比如中国地图的画法、世界地图的画法、世界洋流图、地球运动的光照图、三圈环流、大气受热过程等,时间控制在8~10分钟比较理想。对于计算机水平比较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老师,可以尝试用录屏软件录制,运用录屏软件录制高中地理微课的工序比较复杂,从选题到最终技术合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过程。结合我多次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地理微课的实践操作,对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制作高中地理微课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确定微课的内容。先确定地理微课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和教学知识点,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地理信息和其他信息,尽可能贴近教材内容,实现微课的知识化。
(二)明确微课的主线。这是地理微课制作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像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一样,明确主线,才能让你的微课主线清晰,同时选取素材方面能够得心应手。在主线的选取方面,需要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三)寻找相关素材。依据主线内容及教师现有的生活经历、知识阅历等各方面寻找制作地理微课的素材,从新闻、文字、图片、音乐、动画、漫画方方面面,当然核心内容是图片,这是地理微课制作的核心基础。
(四)技术加工。利用ppt课件、flash等图片、视频编辑软件将素材按照主线思想进行合成加工,使其基本按照主线内容完成制作,可在最后加工中加以适当的配乐,最后开发为视频。第一步安装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这个软件安装很容易,根据电脑提示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完成。第二步先准备好要录制的内容。资料的准备要充分,简单操作可以用Powerpoint课件录制,先将要录制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课件制作修改完成后,用有录音功能的耳机录制,打开课件,点击左上方录制的图标开始录制,教师一边点课件,一边讲解课件内容录音,录音完成后,点击保存,根据电脑提示操作,得到一个微课视频,如果觉得不理想,进入后期的制作,也就是修改刚才录制的录屏文件。复杂的制作,比如网上那首《大中国》,将时下流行的《小苹果》的歌词进行改编,先制作课件,修改歌词再由专人演唱录制,以及后期制作完成,得到想要的微课。
二、高中地理微课的作用
在平常的教学中,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重要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保留在5~8分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把这些精华录制下来,保留下来,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新授课上的作用。一是课前预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先看微课,先学后教,为新课做好准备。二是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视频。三是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微课。四是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高中地理习题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课后反复练习。五是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的练习。结束本节课前放微课总结。以上环节可单独使用或几个微课一起使用。微课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所以微课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微课翻转课堂早日成为现实,让微课给教育带来春天!
作者:曹晶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分层导学;微课程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明确目标,正确定位
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明确目标。了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这门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自己已经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要点掌握得不够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在地理学习中要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有些同学认为地理知识琐碎枯燥,对学习地理没有兴趣,因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同学大多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地理的突破口,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地理所带来的乐趣。生活处处有地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天气变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自然人文现象、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各种自然灾害、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之后,学习热情便会由内而发,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对地理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1.善于思考,注意总结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涉及面很广,但又比较零碎,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积累。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处处都有地理知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地理知识的眼睛。夏季教室早上阳光从北面窗户射入,苏北人口流向苏南……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思考,应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个章节串起来,列出一个大纲,再列出每章相应的知识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地理知识网络。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大脉络又可继续延伸,但两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个地方的自然现象对当地人文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中应该灵活思考,注意总结。
2.抓住课堂,多记多想
课堂是地理学习的关键。为更好地抓住课堂,课前可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紧跟老师的讲课节奏,而且可以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应将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补充的内容记下,做到多记多划,这样既能明确重点,又能加强记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应积极思考、回答,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或者课后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提示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应该多加注意。
3.图文结合,发散思维
地理学科的图很多,包括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擅用图,可将地图中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列出,将课本知识点落实到相应的图形中进行理解。平时要勤用地图册,多看、多绘,对于重点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原因、影响应熟记于心,做到图文合一。这样,同学们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4.文理交融,识地通理
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属于文科的学科,但是通过高中三年的地理学习,笔者认为地理既包含需要识记的文科性质知识,也有很多内容需要用理科的思维去理解。例如,关于地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洋流等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区别对待,对于“地”的知识点,如地理事物、现象等,采用文科思维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对于“理”的知识点,地理规律、原理等,采用理科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5.联系生活,知识迁移
由于地理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有些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感知帮助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课本上列举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往往是新案例,在学习过程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书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四、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很碎,但并非无章可循,每种题型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答题格式。高考地理试题的前半部分为选择题,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通过在题目上做标志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答非所问。后半部分为综合题,作答时应该将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细读一遍,大概判断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在答题时,注意要点清晰,将每个要点列举出来,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全面深刻,将自己想到的要点尽量都写上。如在解答区域问题的整治措施时,将该区域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针对问题逐一提出相应对策,这样不仅可以回答全面,而且可以提高答题效率。答题时做到条理清晰,可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不易发生漏答、重复的现象。老师在批阅时也一目了然,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了印象分。
五、临场应试,沉着冷静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程改革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目前,地理学科以基本加入中考系列。这样导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满堂灌”而不注意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并且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地理教学20多年,现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并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去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去总结知识,怎样去归纳知识,怎样去复习功课,怎样去预习功课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