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16:2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机械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作12年来,韩慧仙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带头人等。但在韩慧仙看来,自己的角色无非就是两个:“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合起来说就是研究工程机械相关技术的教师。”
技术创新路上的探索者
韩慧仙与工程机械结缘于1996年。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她对工程机械一无所知。那一年,她考入长安大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选择了学费较便宜的机械工程专业。
大一第一个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制图。制图的要求非常高,机械的外形、内部结构、每一个细小的零件都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韩慧仙用了两个星期才画出一个减速器,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倒十分有成就感。从那时起,韩慧仙就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经过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学习后,机械制造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爱它就要让它变得更好。毕业后进入机电学院担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的韩慧仙发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有的工程机械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油耗高、操作复杂、驾驶劳动强度大等。为此,她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以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包括节能性、操控性和操作的舒适性等。
在韩慧仙看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如何实现节能?韩慧仙最初的想法是从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系统、减速机和驱动桥这条能量传递链条中,找出各个环节中的能量浪费,达到省油的目的。经过大量试验,她找到了能量浪费的源头。经过总结,韩慧仙的节能观从“减少浪费”转变为“多干活、干活快”。以挖掘机挖土装车为例,挖掘机每分钟装6斗土比装5斗土节能。这是因为虽然挖掘机的发动机的小时油耗是相同的,但挖掘机在单位时间内干的活多了,自然更省油。
工程机械作业效率的提高也有极限,接下来又该如何节能?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慧仙了解到国外一些科研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把已用掉的能量再收回一些。于是,她收集了大量国外的技术资料,研究其中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再结合我国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的实际情况,终于研究出了适合我国工程机械作业特点的能量回收技术。
随着韩慧仙对工程机械的不断改进,科研成果也不断涌出。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她发表或被录用论文约30篇,其中被EI收录7篇,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10项科研项目,被授权了1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
教育创新路上的践行者
对韩慧仙来说,教书育人是她的天职。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路上,韩慧仙不断努力着。
在工作第一年的教师讲课比赛中,韩慧仙便获得院级三等奖,然而,韩慧仙并不满足。“我的上课方式还需要改进。” 韩慧仙坦承,“那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90多个人的大班,平均每节课只有20多人来听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难受,就一直摸索着如何进行创新,办好高职教育。”
韩慧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教材。在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中,液压传动课程是主要的专业课,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对本科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压缩而成,“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此,从2009年开始,韩慧仙将自己想要的内容在电脑上一字一句地敲打出来,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公开出版了《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新教材中,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取代了以往的章节形式;增加了液压新技术、液压故障诊断知识,减少了对原理等的描述;增加了图例,减少了公式推导。
与此同时,韩慧仙还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大家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的能力。慢慢地,她发现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韩慧仙的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课程被立项为湖南省名师空间课程。
与本科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既然目标不一样,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2010年,在韩慧仙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室有两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摆放了黑板和课桌,第二个房间则放置了各种设备和元件。前半节课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半节课则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设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显著。2012年,学校再次投入100多万元,增加了设备,扩大了一体化教室规模。
(一)“加强基础、突出特色”
构建特色突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校交通装备制造类专业涵括了交通装备的设计、制造、维护与运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形成了以交通装备为特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格局。为保证培养计划的有效落实,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建设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时突出适用性、科学性、创新性,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细化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教育4个模块,其学分分配呈金字塔格局,实践及创新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多学科加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在整个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采取行业市场评估、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根据工程建设的现实需要,按照“2.5+1.5”的模式,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突出交通装备特色,围绕“交通装备施工与维护技能”“交通装备设计制造技能”“交通装备检测与自动控制技能”和三个课程群建立健全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理顺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构建交通装备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统筹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合理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理论知识平台和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二级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理论知识平台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实践教学方案和课外科技活动方案组成,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三维教学体系。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了合理的专业课程群;借助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设计、研发、运用、工程建设等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针对单位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工程背景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三)加强教学研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交通装备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械设计”“交通机电系统(双语)”“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课程先后被评为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重点课程群在学校评估中获得优秀,“交通装备施工组织与管理”重点课程群通过学校的合格评估。两年来,进一步深化了这两个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重点课程群建设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在重点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推动下,“交通装备液压与液力传动”“交通装备发动机原理与底盘理论”等课程将创造条件申报精品课程。
(四)贯彻教学改革思想
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基于以上培养计划及教学内容的要求,近年来学院组织大量师资力量,在广泛调研和交流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教材的束缚,认真制定教学大纲,理顺教学内容,突出交通装备特色。如在“交通装备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液力传动”等设计类课程中增加交通装备的设计案例,在“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床数控技术与应用”等制造类课程中增加交通装备的工艺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对交通装备技术的认知。在制定教学大纲、理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工程机械发动机原理与底盘理论》等21世纪交通版规划教材10部。其中在2007年出版重庆交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的基础上,重新优化课程内容,于2009年1月修订重印,2009年被确立为应用型高校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五)强化实践环节,切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基地建设
1.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全面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集机、电、液、控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精选传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和训练;增加先进技术技能训练;补充创新制作。开设机械创新模块、液压传动模块、电控模块、机电综合模块、车辆特色模块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创新教育寓于工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营造课内课外创新活动的平台。
2.广开渠道
切实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整体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已广泛采用而教学硬件设施又不具备的先进设备,“硬件不足软件补”,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购置教学挂图、模型,扩充了实践教学展示,合理安排学生观摩,教学效果明显。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横向联系,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了“虚实结合、虚拟仿真、校企合作、以研养教”的新教学法。
3.加强基地建设
营造学生的创新环境和活动条件建设校外基地。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嵌入式技术培养为方向,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积极推进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适应于交通装备类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试验区。提出了“课堂—实验室—创新型试验区”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新理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实践、必修基础实验与选修个性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实践、锻炼。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们自主选题、设计、制作,建立学生创新活动与科技制作工作室。每年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模竞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竞赛。
(六)规范教学环节
建立过程督导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建立实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质量有保障”。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小组组成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规范和检查各个教学环节,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过程督导。
二、教学队伍建设
从整体设计来看,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通用的工程人才。为了确保该计划的成功,关键问题之一是建设一支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工程教育专业化的教师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形成一支数量满足需求、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科研、教学、管理三大团队,形成了以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教研系、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他们是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的青年教师培养的摇篮,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在团队带领下,科研促教学效果显著,以高水平的项目为支撑的培养条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和保证。
三、实践效果
(一)创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
以学生为本,采取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合理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理论知识平台和实践教学方案、课外活动方案二级实践教学平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将教改成果用于教学过程,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建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专业教学体系,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术水平高,教改及科研成果丰硕
经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多年的合作和努力,目前在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筑路机械施工与运用、交通建设装备液压与液力传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近年来我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8项,横向合作项目9项,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和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与教改论文58篇,其中EI、SCI、ISTP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教材5部,负责和主研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机械设计CAI》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工科组全国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整合
1中美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育教学现状比较
中美非物理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1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同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大学物理教材对于教好和学好这门功课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美国非物理专业的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教材[3],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其有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美国教材在内容上更新很快,特别是近代物理的教学内容,大约两年更新一次,老师的讲义甚至一年一次.新出版的教材都把最新发展的科学技术纳入其中,热衷于介绍当前物理发展的前沿和物理学新动态.教材内容涉及面广,衔接紧凑,在论述方式上多采用整体到部分的形式.譬如力学,他们的结构就包括平动力学、转动力学、引力学、周期性振动力学、流体力学.不生搬硬套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使用是为了给实验证据以准确而简洁的解释.这样做虽然缺乏数学演绎上的美感,但是这些概念对于学生不再抽象,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出版了理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版本很多,但并没有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反而造成重复性投入的浪费.这些教材基本上都能做到内容结构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楚.但是绝大多数内容陈旧,结构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理工科主要以力、热、电磁、光和近代物理为主体,经典物理占80%的篇幅,注重理论推导、缺乏现代物理的观点和概念.同时一些好的教材,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推广.而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教材的选取没有充分的自,由学院教研组安排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甚至教学进度也要求一致,整个教学过程一切尽在计划中,以致老师很被动,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缺乏灵活性,抹杀教师教学的个性和特点.美国教师可以决定教材,也可以自编讲义或向不同专业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很少看见老师用一本参考书完成教学.譬如“费曼物理学讲义”,费曼在他的讲义的第一卷引言里指出的:“讲授这门物理课,是着眼于你———读者将要成为物理学家”.显然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大学物理教育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因此,“费曼物理学讲义”被认为“只适合少数数学基础好、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费曼物理学讲义也被认为“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就告诉我们教材和教材内容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每本参考书都有其自身侧重点,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取其精华.
1.2教学方式不同
好的教材只是为教与学搭建了一个平台,精彩的好戏能否上演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扮演的各自的角色.如何开展和组织教学,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都取决于教学方式的选取.中美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中美两国大学物理教育主要都还是以课堂为主,但差别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中国的课堂教育是整个过程的主体,以课堂讲解为主,注重理论推导,追求数学逻辑的严密,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少.学生以书本学习为主,理论联系实践少,课堂演示实验少.课后作业都是为巩固理论学习内容而设置,创造性差.从而引发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甚至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就是记公式,失去学习物理的本意,也达不到学习与培养的目的.美国大学物理教育课堂教学比较自由,以学生为中心,推演和讲授教学内容不受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扮演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角色.他们非常注重演示和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用事实和现象说明物理问题,他们侧重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逐步找到蕴含在现象中的物理规律和客观事实.课后练习分为多种,有理论计算,也有分组讨论课题,还有一些研究设计性的课外小制作,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就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1.3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通过课堂观摩和调研,中美对于非物理专业不同专业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对于非物理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太一样,有很强的针对性.譬如工程机械类偏重于力学、热学和电磁学;电子类侧重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生物化工类侧重原子物理、热学和流体力学等.教师把物理思维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好,既开展基础理论教学,又拓展知识层面,增强了运用物理理论和实践来解决和验证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对大学物理的认知性.国内的非物理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区别不大,大多数理工科专业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相同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数也一样.物理应用和物理前沿更是撇在一旁.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我们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本内容的推演和阐述,侧重于对物理理论完整、严谨的证明和充分的练习,对物理知识应用的拓展做得不够,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也感觉不到物理的强大的应用性.
1.4物理实验教学不同
中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4].在教学理念上,美国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设备的使用,学会一些实验方法和手段,而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提供的只有实验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自行设计,从实践上来解决物理问题.老师注重的是实验过程以及解决实际操作过程遇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并不把实验结果作为检验实验教学的好坏.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基础实验的学习,也注重一些综合实验和创新型的实验锻炼和提高;在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新颖,老师在实验教学中也十分注意最新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介绍,重大实验结果的披露.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大学物理实验往往和理论教学脱节,达不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效果.实验内容陈旧,传统、经典实验多,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少,设计和创新实验更少.很多学校实验教学资金投入有限,实验设备老化,高新实验设备缺乏,近代物理和创新实验无法开展.教学模式老套,实验员准备好所需的实验仪器,教师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对于实验过程的体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1.5教学研究
在物理教学研究方面,中美也有一定的差别.物理教育研究是美国各大学物理系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5].其特色就是由各个大学、学院的物理系中的专家与其他对物理教育研究感兴趣的单位或者个人组成物理教育研究小组,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的物理教育研究团体通常是由专家和一线的教学人员构成,把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使好的教学方法得以推广.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等都设有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小组.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研究领域和项目.譬如爱荷华州立大学主要侧重开发物理课程资源和资源的应用研究.每个研究小组都能获得美国各方面的经费支持,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在国内,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做得很不到位,只有少数师范类大学有专门的研究大学物理教育的团队和研究方向.其他很多大学,特别是一些偏工科院校,物理教师基本上都属于基础课老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当前大学物理教育的实情,但是他们教学任务重,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保证,教学研究开展起来就比较困难.另外,一些物理教育专家,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其研究成果与一线教学实际状况往往脱节,不利于教育实践.国家对此投入较少,又难以从其他方面获得经费支持,使得教师的研究兴趣也转向其他的专业方向研究.所以在当前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一定要注重大学物理教育的研究.在课改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专家和一线人员通力协作研究,需要研究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能适应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潮,为中国教育理清发展之道.
1.6考核方式不同
美国整个学期一般都有至少四次正规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其考核方式多样化,有上课的表现,主要体现学生在课堂的思维活跃度;有分组讨论考核,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判;有口试,通过一些综合性或者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调研和设计,找到解决方案,由教师或者课题组来口试答辩.当然,他们也有期末的笔试,但笔试成绩只占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国内的物理考试还是延续了高中的一种做法,都是期终考试一锤定音.其实,这样应试教育的体制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痼疾.这种考核方式就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公式和原理,做了多少习题,考试得了多少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也是根据学生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来进行的.所谓的“高分低能”主要就是这种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所造成的.其结果就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可以不追求学习过程,老师也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考核的结果不能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另一方面讲这种考核方式其实已经失去考核的意义.纵然我国的国情和他们不同,我们的师生比要远远低于他们,但是现在这种考核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我们就应该借鉴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综合的考核方式.
2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