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时间:2022-10-16 17:0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试题分析;解题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学语文试题主要的用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试题内容应该以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本”的方针,仅仅围绕实际教学和教材出题。只有这样,试题才能真正具有改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完善教师教学方法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考试情况,可以促进教师改善课程设计,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1小学语文试卷的特点

试卷以小学语文课程大纲为指导,题型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三重”原则,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三维”目标。

①考查内容比较全面,充分考察了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题难易适度。70%中档题,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很好的考查;试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考虑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要求,改变试题枯燥、毫无生机的要求,让学生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考试中,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无所不在,语文如此可爱。

②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要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

③试题考察内容更加注重日常教学积累,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今后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如:把成语补充完整、“写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请你回想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类似的题目均表现出了这一特征。

2试题分析及建议

2.1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考试中的字词部分,大部分同学掌握的比较好,各个年级写字、组词题的得分率都是最高的,但仍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1)错别字。一、二、三、五年级的看拼音写字都有错别字出现而失分,其它试题中也时常有错别字出现,作文中最明显。(2)书写不工整。有些学生试卷的书写质量较差,占相当比重的同学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可见小学教学中,错别字现象仍是“顽疾”。虽然,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强调写字教学,但识字与写字方法、能力的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长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也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为新课程首次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了目标之一,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2.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历来失分严重,历次考试均不例外。分析其中的原因,还是和我们日常的教学有关:

①阅读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学生阅读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因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阅读理解的意识比较差,不能把阅读内化为语文素养。特别是,由于学生平时积淀少,词汇贫乏,理解能力差,表达能力则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②阅读教学-方式单调

有些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也非常重视,但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往往又局限于课本知识。一些老师对课本以内的段落引导学生做反复的训练,忽视了对阅读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说,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课堂内跟着老师的步骤走,课堂绕家庭作业、各种练习册走。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3要扎实落实写作教学

习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考试各年级习作反应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 审题不认真,不能抓住中心,个别的还有跑题现象。②选材平淡,没有新意,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③词汇贫乏,语句不通,表述不清,层次不明,内容不详。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给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积累、炼字、炼句、选材、立意,甚至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此外,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转变观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教会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结束语

通过对语文试卷和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①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学生内心所想的,都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在加强说话引导学生的同时,逐渐让学生能够用笔把它写下来;②注重学生对日常知识的积累,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动手、思考等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安玉华.李姝媛小学语文阅读试题案例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4年15期.

第2篇

时光飞逝,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们班语文平均分为81,及格率为92%,优秀率为48%。现针对这次考试和学情做一下分析。

一、试卷特点

这次语文试卷依据小学语文程标准,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检测的内容全面,难易也适度,重视积累运用、阅读,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试题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试卷结构

试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积累与运用,包括看拼音写词语;查字典填空、四字词语分类、古诗文默写、句子排列、仿写句子等;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第三部分是作文。从总体情况上看,题量适当、灵活性强,试题题型丰富、覆盖面广。全卷题型多样,内容丰富,重视阅读、概括总结、表达交流和习作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测试。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卷面和答题情况来看,全班大部分学生卷面书写工整、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和答题习惯,不乏有极个别学生书写潦草,态度不端正。

(一)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类字的记忆,二类字的认读,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语文综合知识、古诗文的默写、句子排列、仿写句子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这部分总为36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出错主要表现以下几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查字典填空错误率高,古诗文的默写有错别字。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分内阅读和外阅读两部分,虽本学期注重此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细读多思的好习惯,这部分学生说明性文章知识点掌握不全面,失分较严重。

(三)作文

此次作文题目是:给表妹的一封回信

本次作文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推荐一本书,大分学生写的内容还可以,后进生的作文还需加强多练习。细细翻阅,发现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够精炼,书信的格式掌握不牢固,今后习作指导一定要注意。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读题、审题、答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制定好科学的学习和复习计划,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及时梳理归类,多听写、背默,及时纠错,通过小练笔、口语交际、练习题、阅读分析等形式加强练习,并积极为学生创设运用知识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诵读

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决定了采用诵读教学法。古代诗歌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古代诗歌富有一种音乐美。诗歌本来是同舞蹈、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在歌唱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诗经、乐府、词曲都能入乐歌唱,由此看来,古代诗歌更适合诵读。

所以,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阅读,它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却又不像朗读那样富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1)熟读成诵法,学生通俗的称之为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得了。对于比较浅显、易背的诗文,这是最简易最便捷的方法,也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比如说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赠汪伦》等。

(2)理解诵读法。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 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的第二段,作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能单纯地讲解,而应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翔丹”、“鹤汀凫渚”等优美的画面,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滕王阁。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 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进行画面想象时不仅使得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 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 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 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再别康桥》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想象画面法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总之,诵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整体了解,领略作品内在的精华,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中的诵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国炎.拨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弦[J].语文教学之友.2006(9).

[3]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2000(4).

[4]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

[5]徐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现状策略

1.引言

受传统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传授远远高于口语技能的传授。因此,小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也是势在必行。

2.影响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因素

2.1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有利空间,父母也是孩子所能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与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教育的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会产生影响。同时,家庭的成长环境不仅左右着学生性格的形成,而且左右着学生未来学校的交际圈,这都会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影响。

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生学习和接收知识的主要地点就是学校。小学生基于特定的年龄因素,除家庭之外,基本就是学校的生活。而因为其年龄因素,对于知识的接收往往更被动,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学校中,与老师的交流和同学的合作都会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

3.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

3.1实践活动不足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学校学习中对于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活动不足,缺乏对于其表达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目前,语文教学中表达方式的培养一般体现在课上对于学生的提问。基于课堂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及年龄因素,这种方式具有被动性,不利于学生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3.2缺乏合理观念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口语表达能力弱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师生对于合理口语培养观念的缺失,这也是造成表达能力弱的直接原因。小学生处于依赖教师的成长阶段,语文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吸收的模式。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理念和过于重视分数的认识,也促成了对于口语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的局面。

3.3社会环境影响

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社会环境中是不受重视的。由于年龄小,家庭与社会对其过分保护的现状,不利于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上社会对于人才的条件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对于其学习或者特长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自主提高。

4.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从现阶段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以及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以及认知能力甚至性格都处在形成阶段。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其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儿童与社会交流,融入社会必备的技能。教师应该注重其性格特征,有针对的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观念也应该积极的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维,培养其对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兴趣,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4.1有效转化传统理念

创新理念和方式是推动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必要准备。有创新才会有转变。在小学语文试卷中,仿写句子、词语填空等内容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字词意思、简单句子理解视为教学重点,而未对学生口语水平做出充分考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意识的摆脱,转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改正对于分数的重视,超越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的教育观,做到与时俱进。转变课堂的地位,学生应该居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表达。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对今后自身发展的有效准备。对于其三观以及思想修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为师者,应当重视其发展的多重方面。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考虑。在教学中加强对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的主动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2加强素材语言的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应该只局限于口头表达能力,所储备的知识决定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平时可以流利表达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无法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流畅地表达出来,经常词不达意。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旧在于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词汇量不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为口语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牢语言知识基础。因此,学生对于素材的积累决定了与人交往的表达能力。学校应当设置阅读的课程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也应当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与同龄人之间交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阐述等,增加对于词汇量的积累,帮助学生具备更加充实的语言基础。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定期组织阅读优秀名著的交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于优秀素材的理解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演讲交流活动,对于优秀作品表达见解的同时,也增加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4.3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的影响固然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就其主体而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积极程度。积极程度高,那么在课堂中会积极的发表意见,也会对于课堂的进行有积极作用。而对于小学生特定群体而言,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同龄人影响会被放大化。因此,小学生往往存在紧张、害怕,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因为回答不恰当而产生懊恼自责行为,影响其表达能力。因此,想要激发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兴趣,重要的是教师要设立适当的问题,而且在他们回答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兴趣,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稳步而积极的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加强。而且,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针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需要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例如更具耐心等,在教学中分配给予其能够锻炼提升自信心的任务。如教学《景阳冈》时,课文内容非常精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表述武松对付老虎所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学生的表述,可给予鼓励与表扬,激发其他学生主动表达,进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4.4加强复述课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的复述也可以锻炼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的过程即是头脑在记忆的过程。对于课文的复述一方面是对于课文的理解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对于文字加工的过程。对其复述考验的是记忆也是对于文字的组织能力,学生在阅读完成后,对所阅读进行复述,即用自己的话简略说明,这会大大锻炼学生及时的组织能力。复述课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复述课文前,教师需要将课文复述的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这种复述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切忌不能让学生进行全文背诵,这样就失去了复述的意义;第二,在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组内复述,让那些内向的学生在组内先有个尝试,克服心理的恐惧;第三,提出全班复述的要求,要求学生表述时口语清晰、声音响亮。教师需要在学生复述后给予点评,对于表述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适当进行启发指导;而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其信心,更好的激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说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众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的表达也不同于书面表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里让孩子多开口,可采用“指名讲”,也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们讲的机会。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讲完整的话,讲普通话。老师更要有耐心,不能一听学生发言声音小、不流利,就让学生坐下,这样此种学生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练习说,还可以创设演讲、辩论等说话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才。

第三问:学生读了吗?读了,读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读,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一个连新闻都读不通、读不懂的人,能说他的语文素养高吗?读,还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课内外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要因文而异,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地就要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出感情来。

第四问:学生写了吗?写了,写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写?就是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写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让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抄写词语,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写字的质量,做好精讲多练的同时,不管是作业,还是笔记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其次才是讲究所写内容的质量。所谓“用笔读书”,就是边读书,边作圈画批注,写随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哪怕是阅读课,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写,根据具体文章写自己的体会、感受,甚至小练笔等。课外,可要求学生从写日记,写应用文开始。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规定性;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62-01

1905年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其中有一门课叫做“国文”,主要教授的是古文,后来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这门课的内容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不仅有着经典的古文还有一些新文学作家的语体文。小学把这门课叫做“国语”,中学仍叫做“国文”。建国后,我们把“国语”和“国文”统一了起来叫做“语文”。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虽然以前我们也学过小学语文、初中语文,但未必去思考过语文两字的含义是什么。高中语文与前两者并不能等同起来,因为它们要培养的能力和目标完全不同,今天,我就来简略的说一下高中语文的内涵是什么。

一、什么是语文?

有人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学”,语言就是语用之学,比如学会写新闻稿、演讲稿、一些行政公文等。此外还包含对字、词、句的语法分析和对一些语言现象的思考等。文学就是文章之学,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讲解和品读,让我们理解到一些基本的文学技法和对文学的感受能力,最终完成一种文学艺术的熏陶。这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语文的价值所在。

二、语文的对象

语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课文,不过,现在教材中还有梳理探究、表达与交流、名著导读等板块的内容。语文教材的这种结构形式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它来源于古代的选本学,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等都是影响深远的选本。选本的含义就是选出优秀的范本为初学者提供便利。对于大家来说,还主要是一个学习者,需要对经典的文本认真研读。顺便说一下,大家也会由此明白一件事,就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已成定论的优秀文本。如果老师上课提问这篇文章好不好,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答案是固定的,就是“好”。

语文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教授过程中,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应该是对学生的引导。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问题的设置、对学生回答的精彩点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等。

三、语文的目标

语文所要求我们高中生完成的目标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眼里只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把知识点都总结好,要求学生把它记下来,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性。

四、语文学习的误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语文”中的“文”感兴趣,而容易忽略“语”的作用。我们知道每张标准的语文试卷中最后一道题是作文,考作文的用意何在呢?就是考察“语”和“文”的综合能力。“语”和“文”就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携手同进,不能偏废任何一个。

大家感兴趣的“文”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问题,有些同学只把唐诗、宋词、散文、小说中那些有着优美的语言、凝练的语词、高远抑或蕴藉的意境的部分当作“文”,而忽视那些语言朴实、着重与阐发哲理的文章。

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等课文学生多反映其无趣。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无趣,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文学而造成的。文学的世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文学的选材不受限制,只要能利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就行。文学的功能也不仅仅有审美功能,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它的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等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侧重于认知,而不是审美。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点就能很好的对待这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只接受古典诗文,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去吸纳万物。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把古诗文学习中学到的审美标准应运、评价其见到的每篇文章,所以《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等这类哲理散文不受学生青睐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如何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有效而有趣的去学习高中语文呢?首先,学习语文在平时,因为它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在课间、在同学间的闲谈里都可以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个有心人而已。其次,关键在积累。方法很简单,记忆下课下的每一个注释(并非绝对),摘抄你所遇见的优美诗文等。再次,要学会总结。 比如搜集整理所学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把它制成一张表格。对一词多义的归纳,对文言固定句式的总结等。总结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反对简单的把别人总结好的东西背下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最后,要勤于写作。我们可以写日志、写随笔、写札记、写有一定质量的文章,这些能把自己所想的留下一份记录甚或一份精神财富。我的经验是所想的和真正所写的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有逻辑思维在起作用。想的永远是思考的碎片,而写的往往是智慧的结晶。上海市高考试卷作文是70分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

六、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哪里呢?在课下的注释中,在试卷中文言文所选的人物传记中,在篇篇或智慧、或幽默、或唯美的现代文阅读中,只要我们善于比较(课下注释中,对一个文言实词或虚词的注释往往不只出现一次,含义的不同,你注意到了吗)善于思考(对《汉书・李陵传》的学习是不是比在《苏武传》中的李陵形象更为丰满?)善于总结(由具体而抽象,条分缕析,总结出每种题型的解法和基础知识点的归纳)和善于写作(只要坚持不断的写,语文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这点只有你试着去做才能体会的到)。

第8篇

关键词:指导 阅读

阅读从形式上看只是读,但读的能力又来自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不会说就谈不上读,不会听就读不好,不会写,读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提高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好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多年来,我从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寻找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初步总结归纳出“四步法”,它是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四个步骤,现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通读总览

根据认知规律,对一个新东西的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因此阅读课文首先要总览,即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这一初始学习阶段,最好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只供餐饮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在预习中应指导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达到总览的目的。在这一学习步骤中,要让学生提前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找自学生字词。在课堂上,要默读全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选读课文《小珊迪》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聆听这课的朗读录音,在教学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思维活动,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个穿着破衣服,光着脚,在街上乞求人们买火柴的贫苦孩子。同学们似乎听到了小珊迪乞求那位先生的话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阅历浅,年龄小,对课文不太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适时点拨,但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了就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将不理解的语句划下来,以便老师在课堂讲授或讨论中解决。

二、阅读深思

阅读的大忌是不求甚解,阅读教学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懂装懂,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将课文学深学透,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对文章细读深思。细读就是将课文的字、词、句、篇详细地读,甚至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对高年级学生,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语段的字面含义,而且还要理解深层含义,也就是说,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显性意义,而且还要使学生通过表层看到其隐性的更高更深的含义。所谓细读,就是要求学生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较深刻、较全面的理解;深思即对文章重难点字、词、句要深入思考,一般可指导学生按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也可根据内容自行理解,不一定拘泥于参考书或课后题的内容中。让学生细声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细读过程中去深思,去体会文章的意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3个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看朝鲜亲人,让我们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个片段语句精短,感情真挚。通过大家富有表情的阅读,可以把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心情进行充分体会,让大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感人肺腑的送别画面:志愿军战士个个把身体伸出车窗外,满含泪花向送行的人群告别;朝鲜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紧跟列车不停脚步,向战士频频招手…….通过学生的细读,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便不难理解。

三、品读领悟

正因为有的文章其内涵比较深,因此需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才可真正领会,才能领悟其写法的高明。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结尾,“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红”、“灿烂”、“金色”、“锈”和“光芒”几个词的联系认真品味,就可体会作者在结尾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留下的不只是“长满红锈的鱼钩”,更重要的是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中有些语句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品读、深创、咀嚼、探究、领悟,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朗读抒情